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4集
2024/02/24 20:17:02瀏覽110|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4集

  那我們昨天在結束之前就談到了一個爭論性的這個議題,那就是這句經文說:「於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又還有「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那麼聽了佛說的這句話,這個地方,也可能大家會產生一個想法:既然這樣子,既然這個世界這麼好,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修行好了嘛,何必往生極樂世界呢?這件事情我們今天要來追究一下,那就是要來討論一下這當中真正的意思,佛是不是真的是這個意思還是另有緣由?沒錯在這個地方,修行就是說它這個功德大,就是因為在這裡修行難成就啊!難能啊!所以難能就可貴了,它是非常不容,非常難得的,你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們不是一定要看那個時間多少,而是要看你這個決心,你這個精進你這個勇猛,它這個確實難哪!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

  實際再說起來,能不能在我們這個土修下去呢?念公說,我看有誰能在這個世界上,一日一夜的在這裡「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二十四小時,有誰能做到?在座的有誰能做到?你們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做到過了沒有?有誰能做到?所以看著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那麼你們也可以不妨,有誰下個狠心去做它個二十四小時。所以事非經歷過,不知道難啊!

  念公自己他就說了,我倒曾經是在除夕之夜徹夜的不睡覺,一直修到天亮,天亮之後到夏老師就是蓮公那個地方去拜年,但這只能說是這一夜,一年就這麼一夜,那個時候連續好幾年,每一年都是這樣子,加起來也就是幾夜而已。但是白天那些時間幹什麼呢?還是有人來有人往,還是要準備很多事情,哪裡是在修行啊?

  我們這裡七寶之前也有嘗試過叫跨年念佛,就是從除夕晚上十點開始念佛,一直到第二天初一的凌晨,那也不過是幾個小時就相當的不容易了。

  所以不要把這個話看得很什麼,總覺得這個事不難嘛,所以它就能抵得過那「為善百歲」,沒有誰真能做到。你看大家一個不睡覺就睏在那兒就昏沈了,那個昏沈還算修行嗎?所以這只是叫你知道一個對比,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精進修行,就是這麼一個對比,它就出來了,你可以跟這個去比,就知道個差不多了,那麼這個就是做了一個例題在這兒,這兩個就這麼來相比較,如果你能用功三個小時,那就很好了。當然有人說這個太容易了,很容易的事情,你就看不出它的困難度。所以就是說你從這裡可以做個參考,知道在這個地方要勇猛,這個事情是很難能的,很難能的就非常可貴。實際上這個是很少人能做到的,能夠二十四小時始終清淨,始終專念,始終專一。所以不要把這句話小看了。

  再有一個就是為什麼要往生?因為你往生之後,雖然它那個跟這個地方比,好像時間上的效果沒有這麼高。但是在極樂世界,他沒有時候不修的,沒有人不修的,你在休息的時候也是在修行啊,你在聽著音樂,看見人家在那邊游泳,聞著香,欣賞花,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增長你的善根的,你喝水吃飯,無時無刻不在增長,無時無刻不在修行。

  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待下來,你雖然是修的效果這麼高,但是你能修的時間很少,就剛才說的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這是很稀有的。所以說這個話不是勸大家你們就別到極樂世界去,在這兒修吧!是告訴大家,要知道在這兒「為善難能可貴」,這個功德是非常殊勝的。你在這兒修一天一夜,就等於極樂世界的一百年。所以這個就是鼓勵大家的意思了,鼓勵大家這樣去修,來求生淨土,這個才是經文真實的意思。所以佛這麼提出,一定有他的用心,那我們現在就明白了,所以這樣來理解,就不需要抬槓了,就不需要爭論了。

  下來經文佛就繼續說了真實的原因在哪裡,我們看經文: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佛就自己做了解釋了,說「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他方佛國他自然都有這個福德,他要布施什麼都有,他無所欠缺。

  下來的這一個故事,我們以前也講過,可能很久了,這裡念公再說一次。說一個阿羅漢他去化緣,就碰見那個洞裡頭有一個女的,那個女的就對阿羅漢說:「你是阿羅漢的話,請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我供養你一個毯子。」這個女的她不能出來,因為這兩夫婦就共有一個毯子,他們就只有一個毯子,全副身家了。這個時候男的要出去化緣,那個毯子就給男的,女的就沒有衣服穿了。所以就說:「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來。」等丈夫回來了她對她丈夫說:「我要把這件毯子供養阿羅漢。」她丈夫說:「你瘋了!供養了給他,那我也不能出去要飯,我們不就餓死了。」女的就說:「我們今天這麼窮,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布施,今天有這個機會布施,我們再不布施,我們以後怎麼辦呢?以後就沒有機會了。」那麼這兩個人一商量,好吧!這兩個人就在裡頭,因為兩個人都是赤身裸體,很不禮貌,所以就將這件毯子從窗戶裡頭頂著出來,就獻給這個阿羅漢。阿羅漢就接受了,那麼這兩個人後來也都證得阿羅漢。

  這就是難能嘛,很難做到,前面講過難能就可貴!極樂世界有這個機會啊,他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他就沒有這樣稀有的機會,來做這樣的功德,作這種功德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以你要知道,就是說大家生活都很困難,你要得到一點東西很不容易,你把這種東西肯拿來做供養做什麼的,所以它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了。

  再有他方世界沒有造惡的地方,而我們這個世界經文說「善少惡多」,善的事情少,惡的事情多。善人少,惡人多。古代還好,現代更甚,更甚就是更加嚴重!種種的欺壓拐騙,這已經是理所當然的。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預知了今天的狀況,道德淪喪,現代人的誠信普遍的缺失,就是我們常說的信用破產了,無誠無信,自私自利,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從個人對個人,國家對國家,都是這樣,骨子裡就有這種惡的習氣,這樣的事情普遍存在,真的是例子太多了,說都說不完。好,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飲苦食毒」者,望西謂「既飲八苦水,復食三毒味」也。「未嘗寧息」,「寧」者,安也。「息」者,止也。

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凈土。

答:如《要集》云:『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眾事。富貴捨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凈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

又據憬興意,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難成故」。謂此土進修甚難,難能故可貴也。至於生彼國速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憬興之說較勝。”

  那我們來看這句經文說「飲苦食毒」,這四個字不難理解,告訴你喝的就是苦,吃的就是毒,我們整天生活在苦跟毒之中,飲食是我們六道凡夫不能夠缺少的,我們今天的飲食是什麼呢?飲食是苦是毒。在過去說這樣的話,我們還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體會。但是在今天社會上我們看到經上佛說的這些話,幾乎大家都點頭了,Agree同意,確實是如此。你看現代人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病,這些病怎麼來的?都是從飲食來的嘛,所以有一句話說「病從口入」,而且這種事情是「未嘗寧息」,沒有一個時間可以安寧,可以休息,就是沒有停止的時候。下來又是經文了: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世尊重重誨勉,唯願大眾奉持經戒。故上段中,先言「授與經法」。諭令受持思維,如教奉行,後復勸「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也。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會疏》曰:「『吾哀』,如來大慈。『汝等』,所哀之機。五時調機,半滿垂教,故云『苦心誨喻』等。」蓋謂如來大慈,哀憫群機,苦口婆心,開示教導。五時說法,以調應諸機。教分半(半字教)滿(滿字教),而隨緣度脫。故云「苦心誨喻,授與經法」也。”

  佛就說了「吾哀汝等」就是說我憐憫你們,我苦心的來勸諭你們,我教給你們經法,就分別述之,就是分別一樣一樣的來敘述。

  下來一段這個內容很珍貴,是很好的佛學常識。所以我們學這部經,再加上念公的這部註解,我們所知道的這些佛學常識,非常的廣,非常的深,這是很難得的。

  這裡說「五時」指的佛說法四十九年,應機施教。簡單說就是慢慢的來培養,從淺到深,從小學到博士班,這是一般人所接受的過程。我們來看看「五時」的這個說明:

  第一是「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這不是對凡夫說的。《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於海印,現剎土於毫端。

  小乘學者如聾如盲,莫能理解。念公這幾句就把真相說出來了,小乘人不能理解大乘的境界,這就是當今普遍存在的現象。

  最近有一個人他就自動的來加師父的微信,因為電話開著,公開的誰都可以加嘛。然後就看師父願不願意接受,師父就接受了,然後就開始了,他想知道大乘經典不是佛在世的時候說的,他知道的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之後,才有大乘經典的。他這一說,師父就知道是修小乘的要來「踢館」了,「踢館」有些外國同修聽不懂。「踢館」的意思就是來抬槓來找麻煩。之後就談了很多,師父開始也很有耐心的來跟他慢慢的解釋,還引了一些內容,希望可以化解他的這個疑惑。結果慢慢發現他不是有心要來了解的,因為他一直想從師父這裡來證實,大乘經典不是佛在世的時候說的。師父就開始感覺他的這個居心了,他是要師父也認同他的看法。我們之間的談話很長,在這裡不能一一的具說,師父已經把他的內容完整的收藏起來,以後做為最好的教學。那麼他最後說,沒有辦法啦!他自己應該是跟大乘沒有緣。我就回他說:不是沒有緣,是你沒有條件學大乘。他聽了不能罷休,又再重複提這個,大乘經典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之後才有的,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就這樣來來去去的對話,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師父將他列入黑名單。從此之後,我的天下就太平了。這種人現在多得是,講不通的。

  佛當年在定中講華嚴就是這樣,小乘學者「如聾如盲」沒有辦法理解。

  第二個時期就是「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是「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慢慢從淺到深,從了義到不了義。

  第四是「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淨之。

  第五是「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咸得成佛。

  所以以上所說的就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跟當機的差別。這個八教分化儀四教跟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那麼智顗所主張之天臺宗教判,這個智顗就是智者大師,就是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世尊說法的這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的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四個種類就是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個種類,就是化法四教。

  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故言對教。其關係如前面所說的,在上面都介紹得很清楚很詳細了,所以就不用爭論,廣東話說什麼?浪費力氣。

  我們要知道佛是根據大眾能接受的程度而教學的,中國的祖師也是根據佛的要求而做的判教,不是根據他自己的意思來說的。所以就是說,你是小學程度的,對於大學的內容你就沒有資格來批評,就是這個道理。understand明白嗎?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佛復諭曰,如是所聞經法,悉應「持思」、「奉行」。「持」者受持,「思」者思維。「奉」者信奉。「行」者修行。此為自利也。”

  「悉持思之」,你看又來了一個「思」字,所以大家對這個「思」字要重視。念公說我現在再三跟大家說,已經說過不少次了,今天借這個機會再說一遍。這是佛說的話,大家要注意!不光是念,要好好的去想,去「持思之」,而且還要去「奉行之」,佛在經典教導我的這句話,我要去做,「思」就是這個意思。下來我們繼續看接著的經文: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

  跟著註解說:

“「轉相教語」。於諸親友「轉相教語」,則為利他。「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也。下復勸「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約檢」,猶言束斂,即「當自端心,當自端身」之義。”

  而且是「尊卑、男女、眷屬、朋友」,不管是地位高的或地位低的,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親眷朋友,我們都要「轉相教語」,互相告訴他們,教給他們,不是一律都不說,但是也不是一律的亂亂的去宣傳,要隨緣度脫。亂亂去說就是到處去攀緣,說到人家討厭,以後再看到你遠遠來,就好像見到鬼一樣,躲得遠遠的。所以要懂得觀機。但是,自己要把這個當作是自己應當做的一件大事。不是自己沒有責任,那我就不要做這個事了,這個事跟我無關。你這個事情做得好,就是你任務完成得好。你做得不好,你任務就完成得不好。你沒有做,就等於你沒有完成任務。要這麼看,這是自己的任務,說得直接一點,這是使命啊!你有這個使命,要「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就是自己要約束自己,檢驗自己,要常常的來審察自己。這就是夏蓮居蓮公他兩句很寶貴的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只有自己才能管自己,誰也管不了,要自己來管,真正下定了決心,管起來是很快的。所以「三日不見,刮目相看」,這就是說,知識分子這三天沒看見你,我再看見你的時候,我覺得我得換個眼光來看你呀!問題就是你不振作,你振作起來就是變化得很快,甚至會脫胎換骨。接著還是經文我們看:

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

  我們繼續看註解:

“「和順義理」者,謂言行舉止悉皆和於義而順於理。和於義,動止咸宜。順於理,自然中節。又「歡」者歡喜。諸經之末多云「皆大歡喜」。「樂」者安樂。

「慈孝」,俗云上慈下孝。如經云:「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是為大慈。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誓願救度,是為大孝。以大悲故,普令離苦。以大慈故,悉令得樂。是乃菩薩之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再者,為能「轉相教語」故,必先以四攝,攝受眾生,(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故「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也。”

  「和順義理」就是說我們一切的言行舉止,就合於這個義順於這個理,跟這個義是相合的,跟理是相順的,就是我們說的合情合理,合乎道理,合乎這個世間的要求,也符合佛法的精神。

  「歡樂慈孝」就是心很高興,皆大歡喜。你看夏老師蓮公的詩就有這麼一句說「願我遇事生歡喜」,所以一個人要常常生出歡喜的心來。然後要「慈孝」,佛視眾生等同一子,這就是慈心,要孝順,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報他的恩哪!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皆勸奉持經戒。本品名「如貧得寶」。故知「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貧者得珍寶,則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再者,貧者即得珍寶,則命根所繫。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去惡就善」,「改往修來」。捨昔非之惡行,修今是之善業。”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在現今的社會,你要想不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作如犯」,你如果是犯了戒,馬上要悔過,要懺悔,這個懺悔不是把它藏起來,把它收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

  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他生了病之後,他見了誰都說,我這次生病就是因為我放逸了,來了好些地方戲,我去看地方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到處對人家講,不要把它藏覆起來,說地方戲看多了,所以我生病了。

  所以這個根是一露出來,它就死掉了,這個說的就是比喻,比喻這個植物它怕露這個根,一露這個根,養花的人就趕快添加一些土把它蓋起來。

  因此你的善根別叫它露,露出來,它就死掉了。惡根要叫它露,希望它死,不要再作惡。所以世間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的,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悔就是改,一個人就是要不斷的改。悔不是後悔,後悔有什麼用呢?後悔不但沒用,還是一種消極的行動。念公說「灰溜溜的」,悔者是改也,我要改,要「去惡就善,止惡行善」。下來還是註解,我們看註解:

“「朝聞夕改」者,謂從善如流,知過速改。「洒心易行」者,「洒」音「洗」,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者,「易」指變易,謂止惡向善。去邪從正,迴小向大,捨偽存真等等。”

  「朝聞夕改」這句話,你看,將「改」這個字給點出來了,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那就改了,聽見了這些個道理,我要改呀!不要當沒聽見一樣,就是我們常常用的當耳邊風。

  「奉持經戒」就是我要奉持這個經,要守這個戒。

  「如貧得寶」是比喻像窮人得到了寶貝一樣,窮人得到一個寶貝,他一切都有了,一生都安樂了,那就是要保護「如護頭目」。所以這一品的品名叫作〈如貧得寶〉,我們聽到這些經上的話,這些話我們要像窮人得到一個寶貝,要有這種的情緒。下來有一句經文說:

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我們繼續看註解:

“如是則「自然感降,所願輒得」。謂自得感應,佛力冥加,凡所願求,皆得圓滿。”

  你看這裡又是一個「改」字,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改造的過程,不斷的改造自己。不是還存在老的一套。我改得還很不夠,但是我確實改了好幾回了,一次和以前不一樣,又一次又和以前又不一樣,現在還在不斷的改,這就對了。要「改往」就是過去繼往的,都要把它改掉。所以你老是就是自己老的一套,自己走的還是老一套,你的見解就是老一套,那就說明你沒有進步啊!「改往」就是那個過去的改掉了。「修來」你要修什麼呢?修這個未來的事,那就要比以前更好了,那就比以前更好更光明了。

  「洒心易行」就指這個心,你要「洗除心垢」,所以有一句話說「君子革心,小人革面」。君子改革的是心。小人改革的是外表,那個不行,那個是小人。要「洗心」,洗了心之後,自然就換了行,你的行動就跟以前不一樣了,要這樣的話,它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自然感降」,自然得到感應,得到佛恩的加被。「所願輒得」,你的心願就「有願必滿」,都可以得到,所以這個「有願必滿」,這一切是有條件的,你能夠得到經戒之後,像窮人得到寶貝一樣,你就「改往修來,洒心易行」,這才能夠「所願輒得」,你才是真的得道了。

  不然怎麼知道你是真的?譬如我只想得博士,我就是不下苦心去念書,那博士就當不了。

  上面的經文,表佛慈德無量。底下「佛所行處」,這是佛提出來理想的大同世界的景象。我們看經文: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接著看註解說:

“上文表佛慈德無量。

「佛所行處」,指佛所行履之處,即所到之處;復兼指後世佛法流行之處。”

  這裡說佛所經行到的地方,佛的經論所到的地方,以及現在我們能達到,看到的這些書,這還是「佛所行處」,就是佛法所流通的地方。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現在這個書就不太普遍了,因為現代是高科技的時代,甚至現在那個DVD光盤都被淘汰了,現在是什麼時代?現在是網絡時代,大家現在在看直播,不就是網絡時代嗎?佛法的流通都是在空中,「佛所行處」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就是配合這個時代,專注於製作視頻音頻,廣為流通,有網絡,有隨身聽的播經機視頻機,將來的發展就是一張小小的晶片,可以儲存海量的內容,你把它插進去手機,隨時可以看,佛的經論所到的地方就無所不在了,這才是最直接最實際最方便的流通佛的教法。下來註解說:

“「國」者國家,「邑」者鄉里。「丘」有二義:一者《會疏》謂為山丘。二者《周禮》云:「四邑為丘。」是則「丘」亦聚居之處。「聚」者聚落、村落。望西云:「小鄉曰聚。」「國邑丘聚」表佛所行之處所。無不蒙受佛之教化,故云「靡不蒙化」。既受佛化,則必感降吉祥。故得「天下和順」乃至「各得其所」。”

  這個「國」,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國家。邑是「一鄉一邑」,指鄉里鄉村。那麼丘有人把它解釋為山丘,這個地方是不對的。《周禮》說「四邑為丘」,四個邑叫做丘,丘是大一點的邑。聚是聚落。不管是大的城鎮鄉市,這些小的聚落,都沒有不受佛的教化的,化就是變,教化人就被感化了。

  「剛強難化」說的就是現在的眾生,我們往往是不喜歡這些改,不喜歡這些化。

  但是要不斷的改不斷的化,前面講過修行就是一個改造的過程嘛,要大變活人。念公說我老講要大的變化,小小的變化,力量不夠抵擋這個業力,因為業力太強了。你學佛就是要大變活人嘛!那麼一般要變個活人,你是要再來投一次胎,這個就太笨了!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必須得投胎才來變?現在就變好不好?是不是?要大變活人,佛的教化所達到的地方,因為大家都變化了,所以這個時候天下都和順了,天下都是和了。

  所以這個天下大同就沒有侵略,都是「厚往薄來」,沒有壓榨。「厚往薄來」就是我這個國家給別人的東西很多,他要是給我的,我只要得到很少。如果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是能夠這樣子,那多好啊!這是中國過去的思想。

  現在不是這樣的思想了,,現在是什麼思想啊?現在是貪得無厭,不只個人,連國家也是,沒有道德底限,能偷就偷,能搶就搶,能騙就騙。你說要自己來研發,需要時間需要技術,別人有的,那就偷來據為己有,甚至偷來之後,就把它稍微改動一點,還要去申請專利呢,那就變成他自己的了,現在都是不勞而獲。

  所以佛說的天下大同,沒有侵略,現在看不到了,所以就感召天災人禍,這都是因果。佛提出來要避免這些,就是這一段的標準,你能夠做到,那麼就「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那就是風調雨順啦!下來有一段註解我們來看:

“「天下和順」者,世界和平,萬邦和睦也。「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指風調雨順,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災厲不起」者,「災」指災禍,「厲」指疫厲。謂既無山崩、地震、海嘯、陸沈等禍,水火刀兵等災,又無瘟疫流行之厲也。「國豐民安」者,國家富足,生產豐盛,人民安樂也。”

  「災厲不起」這個「災」指的是天災,「厲」是疾病。你看現在出了很多很多奇奇怪怪的病,層出不窮,最近這幾年地球上的天災人禍太多了,冠狀病毒延續了好幾年啊,到現在還沒完沒了;還有火山爆發土崩,無辜眾生遭活埋;地震山崩地裂引起種種的海嘯、森林大火,各種的災患不停,沒有停止過,所以這個天下就是災厲很多。

  如果「佛所行處」,佛經所經行之處,這個所經行的地方,就是表示說很多人都信奉,不是光是在念經,要真正去實踐practical要落實,要按佛的這些道理來端正身心,這才是真的。

  念公有一句他的原話說得很徹底,大家要用心的來聽,說:「不在乎你說得怎麼怎麼的熱鬧,甚至做得怎麼怎麼熱鬧,一個法會幾千人,那些東西都不能解決問題的,實際說就是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真正的是你那個根啊,那是你所種的,實際上是它來決定你的歸岸,歸岸就是歸宿,就是結果。」這句話要將它記起來。你就是一個表面功夫,我是佛教徒,到廟裡我就去念經,到時候就去捐點錢,這叫什麼?這就叫作表面功夫。念公說這是個皮,皮不管事啊,皮就是外表。是你的身和心要端正,那麼這個世界上如果「佛所行處」,就「國豐民安」了,國家就很富有,國家就很豐足,人民就很安定了。下來繼續看註解說這個:

“「兵戈無用」者,「兵」者兵刃,以金屬為刃之軍器。「戈」者平頭戟也。兵戈喻戰爭。謂內無盜匪叛逆,外無他國侵略。故可偃武修文,止戈勿用也。”

  「兵戈無用」就是這些武器沒用了,那麼這裡頭也沒有盜賊要你去鎮壓,外頭也沒有人來侵略,也就用不著兵戈了,就是用不著這些武器了,所以秦始皇就把那個武器鑄為十二個金人,這都是說的「兵戈無用」。

  但是我們看現在剛剛好相反,各國都在增加軍費,都在研發最先進的殺人武器,所以這個世界的災難就越來越多,人民就越來越苦了。下來是經文我們看看: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繼續看註解:

“「崇德興仁」者,尊崇道德曰崇德。興施仁政曰興仁。「務修禮讓」者,《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為禮,先人後己是為讓。」又「讓」者退讓,推善於人,自不受也。

「國無盜賊」者,人民皆奉公守法,故無盜賊。「無有怨枉」者,在位者廉明公正,微察秋毫,故無錯案。「強不淩弱,各得其所」。恃強淩弱,實為世間災禍之源。

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淩弱小;富者則仗其財富,而榨取貧窮;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為非者,則結成幫匪,以迫害良善。以眾暴寡,仗勢欺人。吸人脂膏,飽我腸腹,禍國殃民,莫此為甚。

故願「強不淩弱」,人人「各得其所」。彼此相安,有無相通,和平共處,厚往薄來,願世界臻於大同也。佛所行處,悉蒙上益,顯佛慈力,難思難議。”

  「崇德興仁」這個就是說要尊崇這個道德,要興這個仁義。你看看我們中國古代都重視孔孟學說,以這個作為治理國家的準則。

  「務修禮讓」就是要講禮,一切要合乎情理。要讓,「讓」這個字很重要!這個「讓」字,就是你要原諒和「讓」。念公說有人結婚,要請我去講話,我就很強調這個「讓」跟「諒」,只有兩個人之間能夠互諒諒解原諒,彼此要讓一讓,誰都有一個氣頭上,你讓一讓,這天下就太平了,而且還要推廣,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讓一讓。

  下來舉一個例子很好,說正果法師他說他買了一個碗,結果買了一個破的碗,他就很高興的拿回來說,這個破的碗我如果不買,他就賣給別人了,那我何必要把這個好的留下來,把這個壞的給別人呢?我買也是一樣的嘛!

  所以我們就是要有這種精神,你不要看這是個小事,只是買一個碗,這種精神很好,很可貴!你就必須要挑,我就不能要這個壞的,我要得了個壞的,我就很懊惱很生氣,你不肯讓,是不是?我就是要拔尖,好的都留給我,壞的就留給別人,一推廣就是這樣的心態咯!

  所以我們為什麼說修行就是一個改造的過程?就是要改嘛!你念了半天佛,你就只是想占別人便宜,那還要佛保佑我現在就平安,將來死了之後可以到一個好的地方,比別人都好,這個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佛教徒。

  「國無盜賊,無有怨枉」,這個國家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沒有盜賊。夜不閉戶居,就是晚上不用關門,非常的安全。現在的住家大家看看,你不要說晚上,白天都是這裡上鎖,那邊就上鐵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鐵花,是不是?所以師父常常說,你上班,你就將你爸爸媽媽關在家裡,萬一火燒起來了,那你爸爸媽媽怎麼出來?到最後都變成兩條燒豬了,不是燒豬是燒人啊!

  還有說當官的都是很廉明,就是沒有判錯案,沒有判錯案就是沒有冤枉人。所以你別看這個事,沒有冤枉這個事情很了不起!

  接下來就說「強不凌弱」,恃強凌弱現在就是這樣。

  念公寫了幾句說「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凌弱小」稱霸的國家,靠它的武力來欺凌弱小的國家。再下來說「富者則仗其財富,以搾取貧窮」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大魚吃小魚,大公司吞並小公司,我的錢多,就把別人的給吞掉了。下來還有兩句說「執權者常逞其權勢,以魚肉人民」他有權有勢,就仗了他的權勢來魚肉人民,拿人民當魚肉。「為非者」就是做壞事的人,則結成幫匪,結成黑幫黑社會,那國外都有這些組織,非常黑暗非常殘暴,他們是以迫害良善,這都是什麼呢?都是「恃強凌弱」,靠著強勢力欺負弱小。

  到這個時候「佛所行處」,有了佛法的地方,那就「強不凌弱」了,是有強的,但是他不欺負小的,他還幫助小的。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的現象。

  然後「各得其所」,各個得到他很安身安心之所,「各得其所」就是各有其所安,各有其所得,各個都得到其所越高得到的。就算是競爭,也是平等競爭,共享果實。而不是只要自己獨吞,不管別人死活。

  所以夏老師就是蓮公把這個提出來,作為一個願文。你看《淨修捷要》後頭就把這十二句拿出來了,《淨修捷要》篇末迴向就有,說「惟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陵弱,各得其所。」並願「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所以前面講過了,這是一個大同世界,佛所提出來的這一段就是一個大同世界的藍圖。但是目前看來暫時是沒有指望了,暫時啦!師父還保留一點!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眾生造業太深了,感召現前的這個依報,依報就是種種的這些外面的環境。所以只有盡快往生極樂,再回入娑婆,你才能夠改變這一切。現在是佛法漸漸要滅了,佛一直勸我們要捨惡修善,那麼下來的經文就是佛的勸誡了。我們看經文說: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上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復誡令捨惡修善,奉持經法。”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這句我們看看註解它是怎麼說的?

“「甚於父母念子」。《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於無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父母惡(厭惡)不孝,佛愍惡逆。父母養色身,佛於內心。故云『甚於』。」意謂佛以平等大慈,於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故云「甚於父母」也。”

  佛是說我關心你們,我慈悲憐憫你們,超過你們的父母。父母只是一生,佛就是無量劫;父母就不平等,你看有的就喜歡老大,不喜歡老二,有的喜歡小兒子,不喜歡其他的,這都是事實。而佛是平等的;父母不喜歡那個不孝的,而佛對於那個忤逆的,一樣是憐憫,一樣是要救度的。所以說「甚於父母愛子」。下來繼續看註解:

“「此世」指此五濁惡世。「以善攻惡」,佛說善法,降化眾生之惡,以消五痛,以滅五燒。「惡」即指五惡。「五德」指五善。令行五善,去五惡,背塵合覺,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復得無為之常樂。”

  「我於此世作佛」就是說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佛,「以善攻惡」是提倡善來制伏那些惡,主要為了是你們,就是要你們「拔生死之苦」,要拔掉生死的苦本。「令獲五德」,五德就是五善。「升無為之安」就是達到無為的安樂。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這個「無為法」,「無為法」就不是夢幻泡影了,是究竟的安樂,所謂「常樂我淨,究竟真常」。「令獲五德」來一步一步的,最後能夠得到無為,入「無為法」,最後入到「無為法」。下來我們繼續看經文: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我們看註解: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般泥洹」即般涅槃,譯為入滅、圓寂。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經道滅盡。

如《法滅盡經》謂《首楞嚴經》先滅,餘經漸亦泯滅。當此之時,「人民諂偽」,「諂」者諂曲,「偽」者虛偽。人心淫邪狡詐,「復為眾惡」。

於是燒痛更熾。故云「久後轉劇」。蓋謂從正法像法而轉末法,痛燒之慘,愈演愈烈。故誨彌勒及一切會眾,應「轉相教誡」,於佛經法,信受奉行,不可違犯。”

  「吾般泥洹」,佛說我般涅槃之後,佛要般涅槃就是要入滅了。到那個時候「經道漸滅」,經道要一天一天的滅下去了。所以這個《法滅盡經》有說,《首楞嚴經》先滅,然後一部一部經都要滅,最後就剩下我們這個《無量壽經》。

  在這個經道漸滅的時候就「人民諂偽」了,那個時候的人民就是只懂得拍馬屁,吹牛說謊,都是欺詐不老實。你不要說到那個時候,你看看現在就看得很明顯了。人騙人,國家騙國家,不知道羞恥,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復為眾惡」,又都來做種種的惡事情了,果報是什麼呢?就是這句了,「五燒五痛,久後轉劇」,五惡五痛五燒就更加的厲害了。所以大家看到世間種種的這種事相,千萬別憤憤不平啊!你生氣氣壞了身體,對你都沒有幫助。這就是師父常常說的,這些惡人在世間你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法律都制裁不了他,誰都動搖不了他,但是有一個人可以治得了,那就是閻羅王,請交給閻王老爺。

  我們好好修行去作佛,以後還要回來救他們的。這裡說「汝等轉相教誡」,你們輾轉的互相的來教導來告誡,讓大家如佛的經法,依佛所教,不要犯這個道禁,就是不要破戒啦。這是佛當時囑咐大眾,那麼這個大眾當然也包括後世的我們,當然也包括在座的大家。下來我們看經文: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我們繼續看註解: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故合掌敬謝,讚歎如來曰:世人惡苦,如是甚深。佛慈無量,於如是至惡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彌軔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故能深明本經秘奧,逕曰:「悉度脫之」(意即悉普度脫也)。”

  這個時候彌勒當機,這等於說這是未來的佛彌勒,就合掌代表大家,他向佛匯報說:「世人惡苦,如是如是」,當然彌勒他是知道這一切情況的。這就證明,世間的人的惡跟所受的苦,就是「如是如是」,就是如佛所說的這樣。「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可是佛你是這樣的慈悲,你哀湣眾生全都給度了,這句話很重要!所以這個要稍微做一點解釋。我們先看註解:

“經中《決證極果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現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將來當生西方;且於當前,已住正定之聚。

又《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目前發願往生之人,悉不退轉於菩提。故云「悉皆度脫」也。

《彌陀要解》云:「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亦正是「悉度脫之」之旨。彌勒大士末後曰:「受佛重誨,不敢違失」。此乃代現在當來一切含靈而言者也。故我等今日皆當如大士所云「不敢違失」。又彭際清曰:「凈土至善之地。求生凈土乃止於至善之功。不入凈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願持名,求生凈土。”

  在我們本經〈決證極果品〉裡面就說了,就有這句經文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生在極樂世界的,或者是應當生,還沒有生,這些人已經都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要成佛,也決定不退轉了,那不就是度脫了嗎?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度脫,現在就已經度脫了,「已生」當然如此。「當生」但是還沒有生,但是「應當生」,這個「應當生」我們這裡頭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當生」呢?你要信願持名,那你就是「當生」了,你「當生」,你就是住了正定聚了,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也不就是度脫了嗎?

  《阿彌陀經》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這個人已經發願,現在正在發願,還沒發願,以後要發願,這些人他們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那個就更廣了。「當發願」還在這兒,還沒往生的,我們現在是發了願了,是不是?這個當發願就是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都度脫。

  《彌陀要解》就說得很好,不管你至心散心,不管你是至誠的心還是散亂的心,你有心念還是無心念,或者是你理解或者是不理解,你但持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或者這個經的名字,《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是,一經於耳。不是用「聞」字,「聞」字有要求。一經於耳就是你一聽到,你耳朵一聽到,「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千劫以後,萬劫以後,你究竟還是因為曾經聽過這個名字,而得到度脫。

  那彌勒就說了:「佛皆慈哀,悉度脫之」這句話就完全合乎經義了,都度脫了,一個都不漏。因為今生當生,今發願已發願當發願,都是要得到解脫的,那麼就「悉度脫之」。再說得直接一點,那就是彌陀大願的核心,就是這一句「一切皆成佛」,那就是一個都不漏了。

  那麼最後就「受佛重誨,不敢違失」,受了佛這樣重要的教訓,大家都不敢違反,不敢把它忘掉。你看用了「不敢」兩個字,彌勒跟與會的大眾都不敢違反,那我們居然還跟佛唱反調。這個「不敢」兩個字就包括了「仰信」,因為佛之說,有時候眾生很難相信,但是就是說最起碼你要「仰信」。你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所以常常就提這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放棄你自己的意思。不是說你承認它對了,或者你承認什麼什麼,你這才能夠去信它,那可以說是第二步了,後面的了。既然基本上你接受了,承認了釋迦牟尼佛,甚至你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對於佛的教導你一時還信不了,最大的方便你就是要「仰信」,那麼又是師父的那句話,叫什麼?叫「大膽的假設」,然後「小心的求證」,大膽的假設就是這裡說的「仰信」,這是我自己的體會啦。第一步先「仰信」,佛是這麼教的,我先信了再說,然後你再去念經,再去做什麼什麼的,再去思惟,因為佛有加被力,還有攝受力,慢慢的你就可以信了。

  因此彌勒就說受佛這麼重的教誨,不敢違失啊,這也是感恩的意思。同時也就是,有的人一時大家的智慧不夠,也應當要「仰信」啊,信了之後,當然就不能夠違反了,不能把它給忘掉了,所以整個來說就是這樣子的意思。

  你看我們來綜合一下,整個這部經就是一篇極殊勝的文章,這個從開始的內容,先就是阿難一問,為什麼佛放光?佛就說出了極樂世界法藏比丘的因,他怎麼成佛的一切,如何發願?如何成就殊勝的大願?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然後說怎麼樣才能夠往生?那就是三輩往生。又談到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什麼樣什麼樣的情況。

  那麼這個說完之後,一轉就轉到就達到了自然中自然相,登峰造極了,沒有再說。那麼又再轉,告訴你們應當如何如何之後,就是把這個世界上的五惡五痛五燒,都給擺出來給你看了,再把五惡五痛的本身說到極點之後,那就是前幾天那一品〈濁世惡苦〉。

  今天又再勸勉,再告訴大家要「如貧得寶」,要重視這個法寶,就是指的這部經,這個可以說是什麼呢?那現在接著下來怎麼著,整部經還沒結束,這突然間就出來了一個奇峰,就是緊接著要來的這一品〈禮佛現光〉。

  所以文章的形式,這個經典有時候也是最美的文章,之前的所有一切的內容,我們同修們都涉獵過了,也學習過了,這種種精彩絕倫的內容我們也經歷過了。

  所以師父就說過,《無量壽經》就好像一部連續劇一樣,曲折離奇,高潮迭起,沒有冷場。從開始的「如是我聞」,佛就一直在做開示,在三轉法輪裡面叫作「示轉法輪」,佛的出現就是一種示現嘛。接著就是一直勸導勸勉,那就是第二個階段的「勸轉法輪」。說了你也不聽,苦口婆心的一勸再勸,你也是無動於衷,還是一直半信半疑,為什麼半信半疑呢?因為沒有自己親眼看到極樂世界啦,現在就是到了證轉的時候,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兩位導師,加持與會大眾,使在法會中的每一個人親眼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個在三轉法輪中稱為「作證轉」,那就是下來我們將要進入的這一品〈禮佛現光〉,等於說什麼呢?等於說我們明天就見到極樂世界了,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那就是明天了,下一堂課就是明天了。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