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8集
2024/02/20 15:50:21瀏覽77|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8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在上一堂課最後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善跟惡這兩個它的義理跟定義,也引了好幾個大德他們的解釋,把善跟惡解釋得非常非常的圓滿,有深的有淺的。我們今天繼續再來討論這兩個字,好,我們先看註解:

“(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此與(二)相兼,亦同於《瓔珞》。”

  這是跟之前頭一個引了《瓔珞經》所說的是一樣的,你順於本體的才是善,本體就是自性佛性清淨心,對於你的清淨心有妨礙的,那都不是善,跟本體相違背的都是惡。那麼註解再說:

“法界真性為己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只是自體,心無所緣,隨心所欲而不越軌,是名為善。依此,則無論凡夫二乘,縱上至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凡是緣修之善行,俱名為惡。”

  這個要求就很高了,說的凡夫就是我們,二乘再上去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包括到菩薩乘,凡是還有所助緣在修的善行都叫做惡。

  你看看光是惡跟善的解釋就這麼的透徹,我們想都沒想過啊!昨天說過,對我們來說,善不就是做些好事嘛,對不對?做些好事就是善,惡就是做些不好的事情嘛,損人利己,害人害己的,他害人,他不會害自己的,害人的,我們知道的善跟惡就這麼多。所以你要不聽這些道理,你說你的見識有多廣,那都是「有限公司」limited。

  還有下來再引天臺宗的解釋,這個就分的更加細了,我們來看看:

“四、天臺宗立六種善惡:(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報盡,還墮於三惡道,故亦為惡。(二)二乘之善。能離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惡。(三)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是善。然未斷一毫之煩惱,故名為惡。(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思之煩惱,是為善。但墮於二邊,不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五)別教菩薩之善。見中道之理,是善。然猶為隔歷之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所行帶方便,不稱於理,亦是惡。(六)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

  我們接著看這段:

“然此有二義:(1)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2)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著圓尚為惡,況復其餘。上以達圓理為善,著圓理為惡,乃天臺宗獨特之發揮,其義甚精。”

  這些不需要懂,只需要聽就好了,當作是常識,反正最後是這樣子一步一步的深入,對這個善惡的理解一步一步的深入,一上來就是人天,天臺宗講的人天的善惡,那麼就是以五戒十善為善,違反這個,就是墮落三惡道,那就是惡了,再上去就是緣覺菩薩的善,那只要順乎圓教的理,再有他這裡比較深刻值得提一提的就是,「達此圓理為善」,你能夠達到圓理為善,但是你達到之後,你執著這個道理,你執著這個圓理,一執著就變成惡了,你執著它還是惡,所以很多到了最高頂尖上還要犯錯誤就在這個地方,你達到最高也能夠理解也能夠通達了,但是你執著這個你所達到的境界,一執著那又變成惡了。所以禪宗就有句話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所以前兩天講過了法身還要向上,不在法身那邊呆住,你在那邊呆住就不行了,就是這個意思,你落在法身量中了,你在這裡住了還是惡,法身還要向上這才是善。總之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不圓就偏了。在這個世間你怎麼修還是執著,不著世間你著出世間,不著世法你著佛法呀!

  所以簡單一句話:不管前面講的多深也好,一句話,念這句阿彌陀佛是至善純善,這就沒有得比了,沒有得較量了,你說它圓滿也好說它最高也好,所以前面我們可以不必懂,管他呢,師父你不是念,我們就聽,當常識,但是我一句阿彌陀佛把前面昨天的跟今天剛剛開始的全都包了,多厲害啊!就一句阿彌陀佛,因為這句阿彌陀佛它妙就妙在這裡,妙在什麼地方呢?它也不是惡也不是善,它兩邊都不是,它超越善惡的兩邊,它是純善,究竟圓滿的善,這個有幾個人知道?所以不要管它,不懂不要緊,你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下面我們解釋這句經文「國土麤妙」,我們來看看解釋:

“「國土麤妙」。「麤妙」已見前註,麤者不精,妙者勝妙。義寂師曰:「淨土之中有麤妙異。麤即變化,妙即受用。」義為:淨土之中有麤與妙之不同。麤者,有衰有變。妙者,乃自受用或他受用之實報土。

「天人善惡」者,因也。「國土麤妙」者,果也。人善則土妙,人惡則土劣也。故《會疏》曰:「夫國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形修(長也)則影長,形短則影促。」蓋謂土之麤妙如影,身之修短為形,因形定影,影必隨形也。故《淨影疏》云:「天人善惡,汎說一切諸土之因。國土粗妙,汎宣一切諸土之果。」”

  對於法藏比丘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與惡以及國土的麤跟妙,他都徹底的「思維」了,不是隨便想想而已,徹底的「思維」,求其「究竟」,他要達到那個究竟的地步,那麼底下就說他對這些善惡都能夠「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後面下一品就是法藏比丘他要發他的四十八大願了,我們再看這段註解說:

“法藏菩薩於諸佛國,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別,窮深極微,達於究竟。「究竟」者,即經中真實之際,即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你看我們光是看這個文字「究竟」,究竟就究竟,還有什麼更深的理解呢?原來究竟這兩個字在圓教的道理裡面說的就是法身,真實之際就是真實的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真實之際,思維究竟就是窮深極微的去思考,我們現在通俗話說就是想到頭都爆了,但是我們想到頭都爆了,還是想得很膚淺而已。

  法藏菩薩他窮深極微的去思考,達到究竟的地方,法藏菩薩對於他所看見的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善妙跟粗惡,一一思考比較,對它們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維達於究竟。那麼這裡究竟我們用俗話來說就是徹底裡面的徹底,這樣的說法我們以前也沒有想過,徹底就徹底嘛,還有徹底裡面的徹底,是對於這些法的本源根源它的底深入追究,窮盡根源。

  那麼這個「究竟」就是經中所說的真實之際了,也就是《往生論》所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法句,清淨句,那摩阿彌陀佛。一法句,清淨句,以前我也不知道,也沒有講清楚是什麼,一法句清淨句下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法句阿彌陀佛,清淨句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念到法身了,你不只是這樣子念念而已,為什麼阿彌陀佛會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它是法身的功德。是這樣的道理,然後他這個思維達到究竟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乃專一自心,選擇度生所欲。開化顯示,流出依正種種莊嚴,不可思議淨土法門。得成大願,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你看我們越來越清楚極樂世界是什麼,這個在還沒有發四十八願之前,一點點慢慢的告訴你,這個四十八願是怎麼樣發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淨土?是怎麼樣的一個修行的地方?不可思議啊!種種的莊嚴依報正報的種種都是number one第一的,超越一切的,你要這樣子,你才能夠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

  「專一」他是自心一心,他本心中自然具足了無量的悲心,那麼這個悲心的流露,這個智慧的流露,於是他就選擇度眾生所需要的這一切,那麼就開化來顯示流出種種的莊嚴,極樂世界應當如何如何莊嚴,流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這個就是「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所以就出現了這個淨土法門了。

  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就會認為淨土法門也不過是釋迦牟尼佛他講的這麼多法門中之一而已嘛,有什麼了不起呢?你看看這個淨土法門是怎麼成就的?是怎麼出來這樣子的一個法門的?

  然後這個四十八大願,真正能夠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的利益超過世間,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了,這樣子的一個淨土是從真實智慧當中所流露出來的,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就從這裡來的,就是從法藏本心流出的西方極樂淨土,正顯一心是清淨報土的真因,我們從這裡才真正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悲心,給一切眾生建立這樣子一個修行的地方,那麼接著下來的四十八大願就是這樣子來形成的。我們繼續看:

“又「一其心」者,即一心也,故本品名至心精進。一心者即真如也,”

  「一其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沒有兩件事。「一其心」比較淺的來說,就是把自己專一起來了,集中在一個point,集中在一個地方,從所見的諸佛國土裡面挑選自己所欲,就是他所要的,自己所需要所要求的,也就是度眾生所要求的,所選擇的,都是能夠使眾生普得最極真實之利的地方,這樣子來形成這個大願。

“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

  《止觀》裡面說:我們一心就具足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包括了佛法界,所以佛也是從我們在座每一位每一位自心所流出來的。不要覺得佛怎麼從我這裡生出來的,我怎麼生啊?佛由我生出來的,覺得這樣好像很冒犯的樣子,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三月在學《淨修捷要》的時候已經體會到了。

  但是對於這個話這個事實,大家不太敢接受,以為這樣子是我慢。佛高高在上,佛是聖人,我是凡夫,那你就沒有真正明白佛是什麼,你把佛當作神看待了,而現在佛教徒十個有八個都是這種心態。

  你看《淨修捷要》裡面不是有兩句話「佛由心生,心隨佛現」,不但是佛,十法界都是,六道是六種,然後聲聞、緣覺就去了兩個了,加上菩薩就九個,再加上佛就十個,十法界都是自心所具,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把這個接受過來,你才有可能明白什麼是「一心」,不能明白什麼是一心,你怎麼證得一心呢?

“又《探玄記》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探玄記》說什麼叫一心呢?「心無異念」叫做一心,「心無異念」是指自心專一到沒有一點點的雜念,這個叫一心。

“又《教行信證文類》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這本著作《教行信證文類》裡面說:「信心無二」表信心純一,都是事上的一心。如果能夠契入實相,那就是理一心了。事相上就是事一心,你契入實相就是理一心,所以說一心就是真如了。

  那底下這句話很重要了,一心就是清淨報土的真因。所以古德有時候下一句話,就是寫出一句話來是很超凡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沒有廢話的。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跟學習到這麼好的註解,真的是稀有!所以說這本《大經解》等於是一本活的佛學大詞典了,你其它可以不用學了,不用了,從現在開始,其實從2017年就應該開始了,一直就是跟著這一部《大經解》就對了。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說了嗎?黃念祖老居士念公他說:抓住這本《大經解》,保證你往生!為什麼呢?因為裡面有佛的加持,那你們怎麼抓?抓的意思就是接受過來,把它全部如法修行,照裡面所講的去做去修行去接受去落實,這本交給你拿回家也沒有辦法啊,所以跟著來聽,廣東話說一定有你的好處,好處在哪裡呢?好處就是因為它裡面有佛的加持,不得了!

  那麼一心就是無二心,一心就是真如,法藏比丘是這樣子來思維究竟的,因此他這個一心就是清淨報土真的因了。我們不是整天說要修西方的因嗎?修西方的因怎麼修呢?就是來學習這個法門,學習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微妙道理,學到了,你就是在修西方的因了。你學別的,不是西方的因啊,別的是什麼因不知道。

“正如本經一心結得大願,顯一心乃報土真因。”

  所以清淨報土由何而生呢?清淨報土就是由這樣子清淨的一心所生出來的,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就是一心結得的大願,這個大願就成就了極樂國土,這不就正是這樣子的嗎?前面看到了法藏比丘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一心的結果就產生了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清淨報土的真因。對於這樣子的事情,我們還能夠不重視嗎?你還能懷疑嗎?如果這樣子你還懷疑,那你是沒有聽懂,沒有聽懂那就要多聽,一直聽到懂為止,如果還是不懂,就要繼續到了七寶池,到了極樂世界,繼續的聽,一定聽得懂。

“「精勤求索」。漢吳兩譯,均作「勇猛精進,勤苦求索」。故知「精」者,即精進義。勤為勤苦義。又求者,願求也。索者,取也。”

  精是勇猛精進,七寶淨土講堂的宗旨就是專、精、純,專我們知道了,這個精這裡告訴你了「勇猛精進」,純就是一味就這麼一味,專、精、純。勤是勤苦,求是願求,索是索取,勤苦的求索,法藏菩薩為了圓滿大願,他勇猛精進,勤勞辛苦,一心願求成就這個大願,對於形成之願,他就恭慎保持。下來我們看:

“「恭慎保持」。《漢譯》曰:「我當奉持,當即中住。」「恭」者,敬也。「慎」者,謹也,誠也,靜也。”

  恭就是恭敬,就是慎重,誠實安靜的意思。

“《漢譯》「當即中住」,即「恭慎」兩字之實義。安住中道,是真恭慎。「保持」與「保任」同一保字,宗門曰:「心心不異謂之保。」「持」者,行持也,又執也,即《漢譯》之「奉持」也。”

  那麼這麼看來,最大的「恭慎」就是漢譯所說的中住,就是中道,這個中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左右中間的中,是超越世間的中道,就是自性的另外一個名稱,他安住於中道,安住在自己的佛性,如如不動,這是真的恭慎。

  「保持」跟禪宗的「保任」是同一個保字,實在是同一個意思,它這個字就蓋括了「任」在裡頭了,恭慎保持這個「保」字,宗門的「保任」怎麼講呢?所謂悟後就是要保任,往往悟後就沒有怎麼樣了,就是保任得不夠勤,不精。所以宗門說保者是「心心不異謂之保」,這個心跟這個心,一念一念之間,沒有兩樣,沒有走樣,沒有改變,如如不動。這個如如不動不是心一點都不動,像死灰似的,不是這樣的。就是這個心怎麼隨便你動也好靜也好,想這個想那個,做種種的事情都可以,但是他都沒有違背沒有離開那個如,都是如如。

  中文字很妙,如,是形容詞,另外的如是名詞,如那個「真如」,就像真如一樣的不動,種種動作思維都跟實相不相違背了。「心心不異謂之保」,要行就行,要做便做,為之任。簡單說就是自己做得了主,自己完全做得了主。

  相反的,就是lost control失控。你不這麼理解,你就會以為這個容易做到,我自己做得了主,我們一般人哪裡做得了主啊?這個心跟下一個心,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才有這些成語,什麼心花怒放,心不在焉,心神不定,還有心猿意馬,都是形容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就是lost control失控,所以才有這句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這種情形所謂如如不動,又不像那種道貌岸然的,很多的做作,沒有這些,不是裝模作樣的,你不是真正到了那個境界,你怎麼裝都裝不出來的,就是給你裝也是一時的,我們俗話說很快就穿幫了,很快就原形畢露了。

  法藏比丘他不需要做給人家看,他拿成績出來給人家看,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就是他的成績。所以我們也應該學佛,我們是做什麼事情,修行是做給佛菩薩看的,其實佛菩薩也不要看。

“故知恭慎保持者,乃自然敬肅,從容中道,心心不異,任運自持也。”

  所以「恭慎保持,安住於中道,自然敬肅,心心不異,而任運自持」,法藏菩薩結得大願,能夠保持而「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那我們看看其它原譯本的話: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唐譯》云「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宋譯》云:「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古德於此,頗有異解。”

  你看念公把五種原譯本經文的內容都引過來了,大家可以對照啊,所以我們不是用了會集本,就不提其它原譯本了,我們不是反對原譯本,沒有這種自讚毀他的心態。不管什麼本子都是佛說的,我們就應該重視。其它的意思我們就不討論了。

  現在這裡頭有爭論了,你說這五劫法藏菩薩都在那邊幹什麼呢?都只是在那邊修行嗎?還是發願呢?他已經結得大願了,指發願之後的修行時間為五劫,這是一種解釋,發了願之後他在修行,前面是經典裡面的說法。下來也有一些論調,那是祖師大德的看法,我們來參考參考這些註解:

“(一)淨影、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淨影疏》云:「依願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箋》云:「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

  這裡下來就是討論他只是修行沒有發願,還是發願跟修行同時,是這個意思。中國的《淨影》、朝鮮的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的修行時間,他們是這麼主張的。

“(二)明此為發願時。《合贊》云:「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願時。《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思圖畫之。……五劫思惟,如圖畫之。……」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故同於《合贊》,謂為發願時,而非願後修行時。《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

  那麼大家看到很多註解的這些文字,師父盡量幾乎是沒有漏掉這本《大經解》裡面的每一個字,沒有漏掉,盡量沒有漏掉,所以相當的費神去看,因為字又小,看了又要對照。日本的《合贊》說這是發願的時間,菩薩利用五劫來發願。實際宋譯的意思解釋這五劫是,又在思維,又在修行,又在那邊發願,一共是五劫。那麼這兩個說法就不一致,這個就跟嘉祥師一致了了,下來嘉祥師說:

“(三)嘉祥師云:「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後曰:「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正契於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

  今天這堂課我們把四十八願之前的這些要知道的都知道之後,下堂課開始就是精彩的四十八願了,念公引用了很多經跟論,來解釋四十八願的願文,非常非常的殊勝啊!大家聽完之後就知道了。

  所以他跟宋譯是合的,這裡說雙舉兩者都有,又是在修行又是在發願,所以我們是同意嘉祥師的說法,他因為跟這個經文合嘛,實際也是這樣,一共花五劫的時間,單獨在那邊考慮這個願,他同時又是修習,又是在那邊思惟,來結這個願,前後一共是五劫,所以他這個五劫之中,是以清淨之行,修習攝取佛國這樣的一個大願,一共經過這麼長的一個時間。

  你看就一句經文所含的意趣,就有這麼多不同的理解,我們現代人就覺得沒這個必要,管他是修行還是發願,總之知道他現在成佛就對了,我們就限於這個。

  那祖師們花這些時間不是浪費了嗎?這當然關係重大了,對我們後人發起信心有很大的影響啊,祖師們把法藏比丘認真修行的態度跟過程,給我們分析得如此清楚,我們才會珍惜極樂世界的成就,才真正相信極樂世界確實超越其它的佛國土,真正是超勝獨妙。

  所以大家要這樣子來看,那你就不會嫌祖師囉嗦了,更不會嫌師父囉嗦了。因為現代人比較沒有耐心,不是說你們,是說外面的人,環境影響沒有辦法。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段中「俱胝」即千萬。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對於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經此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於是結得大願,而「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此中「彼」字,指二百一十億佛國。”

  那麼經中有時候用俱胝,有時候用二百一十億,我們要怎麼樣把這兩個將它相結合起來呢?那麼俱胝就是千萬,億這個字用的小,不是我們萬萬年的億,所以這個千萬是二十億千萬,跟這裡二百一十億這兩個數目字是一樣的。這個時候他所攝的佛國,就超過這一切的佛土了,那麼經過這個之後,「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個大願就是一個方案一個藍圖,這個佛國雖然還沒有出現,但是到這個時候已經很清楚了,是個什麼樣子,腦子都很清楚了,絕對不會有偏差,也不會落空的,也不會說改了又改改了又改。你看我們想起作家寫文章寫寫寫,哎呀,丟進字紙簍,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法藏比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藍圖,那還給你改了又改,沒有。因為法藏菩薩是住的真實智慧,所出現的一切,必然也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這個佛國就超過於彼了,此中這個「彼」字,就是指他所看過的二百一十億的佛國,超過無量的佛國,所以我們就採用第三說「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

“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實超勝於二百一十億佛國,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

  法藏菩薩在完成了攝取佛國的具體大願之後,然後就做什麼呢?他又去參見世間自在王如來,又回來見他的老師,下來就是經文,我們看經文: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我們先看註解:

“「既攝受已」乃承先啟後之文。於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頭至地也。「禮足」,以自頭接佛足。隨即繞佛,亦是敬禮。三匝者,繞佛三周;表作禮之殷重。繞行後乃合掌安住佛前,向佛稟白云:「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聖心,暢佛本懷,廣應群機,故得歎許,而讚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辭也。”

  之前說到法藏菩薩發願修行,經過五劫的時間成就了,然後他又回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這裡,向佛磕頭禮佛足,「稽首」是頂禮,這個頂禮,頭要碰地的。相反的,頭不碰地,就是不恭敬,叫做我慢禮,我慢的這個禮。禮足是用自己的頭部承接佛足,很恭敬很恭敬,這是古印度的禮節,我們現在還有誰會去頂你的腳啊?腳有味道,你走遠一點,但是他們古印度就是這個禮節。

  所以我跟同修講過,有一次師父在雲頂半山那邊閉關靜修,早上太陽很好,就出來曬曬太陽,當時有很多游客,走著走著,突然間來了幾個印度的同胞,其中有男有女的,突然間有個男的,很高大,向我走過來,走過來就跪下來頂禮我的腳,拜在我的腳,我嚇了一跳,哎,what do you want?他指著頭說Blessing跟他加持。你看,人家懂這個道理的,不管你腳臭不臭,你是僧人,我要你加持,我就是要行這個禮節。

  法藏菩薩就是這樣子,頭部頂接佛足,然後很恭敬的繞佛三匝,站立合掌,底下就說了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我已經發願要超勝這麼多的佛土,經過千億歲了,現在我又經過了五劫的修習發願,我已經成就了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那怎麼樣才算是清淨之行呢?法藏菩薩發願要超勝一切佛土,是自己從真實之際開化,唯願一切眾生也得到真實的利益,迅速同證大覺,所願所行都是真實智慧的流現,所以他所做的都叫清淨之行。

  現在這個行已經成就了,他的老師就說「佛言善哉」,「善哉」這是讚嘆之詞,「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了。下來註解說:

“「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

  我們這個經說的「今正是時」,跟《法華經》講要開權顯實也用這四個字「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了,什麼時候呢?正是講真話的時候了,把真實的說出來,不再委屈了,可以大暢本懷了。

  我們看看現在還有不少人不敢講真話,包括出家在家,所以才有所謂的「心靈雞湯」,大家可能聽過「心靈雞湯」,不是給你喝的,「心靈雞湯」搔不到癢處,「心靈雞湯」是我最近才聽到的,很有意思。

  什麼是「心靈雞湯」?師父大概跟大家說說,佛說了一部小經叫《佛說當來變經》,變是變化的變,這很少人聽過,淨空老和尚講過一次,裡面提到的其中一件事,說末法時代出家人不學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不學習和講說方等經典的空義,不講般若波羅蜜和菩薩善權方便,不講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反而學習和講說夾雜世間思想的佛書,或者淺顯枝末的小經,或者講世間做人做事的道理,或者講世俗政策主張,就是教你怎麼賺錢的,教你怎麼賺錢的這也包括在裡面了,這就是「心靈雞湯」,這些都是混亂佛法的根源,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呢?是因為這樣容易解釋世間的事情,可以抓住人心啊,令大眾歡喜,然後可以獲得名聞,這樣講的結果,使到初學佛法的人,理解淺薄的人感覺很受用,大家喜歡,人潮很多,覺得講得很好,很喜歡。

  那像我們這裡,才你們這幾位,你們是專門來聽深的道理的,你們是來聽真話的,所以師父就跟你們講真話,但是對佛法有深入理解的人則不認可了,然後天龍鬼神看到這種情形很不喜歡,然後很憂愁的說:「唉!佛法要滅了!」所以如果七寶淨土講堂到最後師父也改變也講「心靈雞湯」,那佛法就要滅了!所以全世界就剩下這麼一個人好不好?你不要連這個人也趕盡殺絕,就剩下這最後一個人吧?

  就好像黃念祖老居士,你知道你要來聽他的課,你要知道他講的是什麼level水平的,你不能接受你就不要來,他也沒有逼你來,他沒有逼你來,你也不要逼他降低他的水平,這句話是對我自己說的,我沒有逼你們來,你們也不要逼我降低我的水平,所以我決定從這個月開始,還有九月、十二月到明年,一直把《大經解》給它介紹圓滿為止,管它最後只剩下一個人,為什麼呢?我觀眾的畫面已經夠多了,到時候我放哪一天的觀眾誰知道?你怎麼知道你哪一天來?你怎麼知道你是坐那裡?你還能記得?這就是剪輯的技巧了。

  所以就說佛法要滅了,才會讓他們不用妙法度化眾生,反而以僧寶的身份宣說雜句,這些雜亂的內容,然後天人流淚離開了,由此正法漸漸被捨棄了,漸漸的不再有精進修行的人了,這五件事情令正法毀滅,佛法的傳承也斷絕了。

  那我們《無量壽經》裡面佛說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心靈雞湯」只是世間小小的利益,不能出離生死,我們救人要救徹底,說了這段話,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清楚現在的環境,要認清真正的正法,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那些不了義的學習當中,到頭來一場空,什麼也沒得到。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今經亦然,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

「大眾」二字,廣攝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普令大眾得聞,發願往生,逕出生死苦海,故令大眾歡喜也。亦令大眾聞法得利,普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

  那麼世間自在王佛就告訴法藏,現在你正是時候,你應該宣說,Now is thetiming現在時機到了,眾生的因緣成熟了,要讓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都入彌陀一乘大願之海,一切含靈都依此法而得度脫。簡單說,一切有生命的,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一件大事,現在因緣成熟,你現在說正是時候,「汝應具說」,你應該全部都說出來,毫無保留的全部說出來。具就是具足,具足圓滿的全部說出來。

  「令眾歡喜」,讓大家歡喜,也令大眾聽了這個法之後,得到殊勝的法益,所以經文說「得大善利」。

  那麼這個「大眾」,當來一切眾生也包括我們在內,三千年後的今天的甲洞七寶淨土講堂的各位同修,因為我們在這裡也聽到了,聽到的都得到大的歡喜,我們俗話不是說聽者有份嗎?我們對於佛剎也能夠修習也能夠攝取,這樣的話,都可以滿足無量大願。下面看註解解釋這句經文「滿足無量大願」:

“《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滿足無量大願」,指能滿一切志願。又《往生論註》云:「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作《論註》)和盤托出諸佛心髓。”

  曇鸞大師的解釋非常好,當然這也是佛的意思,他在《往生論註》裡面說,滿足往生淨土這一個願,就是一切志願全部都滿足了,「故云滿足無量大願」,為什麼呢?一切眾生他有無量的願,種種的願,廣大如海,你如何都可以滿足他們無量的行願呢?曇鸞大師的解釋最好了,只要眾生他能夠滿足往生淨土這一願,也就是他能夠往生,他一切的誓願都滿足了,(客語)是不是這樣?這一種祖師的開示超情離見,純粹是華嚴境界,和盤托出了諸佛的心髓,所以祖師的知見也就是佛的知見,想法是一樣的,講法也是一樣的。所以末法修行人在當前「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之下,但能信奉滿足往生淨土這一願,就投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就同彌陀同體,一切大願都得圓滿了,方便直截,不可思議!曇鸞大師的稀有開示,很稀有啊,不容易聽到的。

  那麼這個開示應該跟下來要講的妙句同參,一起來參,開始先舉善導大師的這句話,這個我們都可以背起來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還有蕅益大師的「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另外再有《華嚴普賢行願品》說:「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以及本經釋迦牟尼佛讚嘆阿難說,在第三品,「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這都是畫龍點睛的無上開示,都是教眼,都是釋尊一代時教十方諸佛無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決定立脫生死,直趨究竟,什麼叫染入心神呢?全盤接受過來,一點懷疑都沒有了叫染入心神,那就可以跟你保證立脫生死,即刻能夠解脫生死,直趨究竟,究竟就是往生成佛。

  所以我們聽了這樣的開示,確實能夠深深的認同,事實也就是如此。我們想想,你到了極樂世界,壽命無量,不會死的,這裡分分鐘就死了。那邊不會死,沒有退轉,壽命無量,最後一定成佛,成了佛之後還有什麼不圓滿的呢?都具足了嘛,你要給眾生什麼都有,金銀財寶輕而易舉。如果你不成佛,你還有欠缺。你不要說菩薩,佛還有分四種佛,天臺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能算圓滿,成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到了極樂世界就是成的圓教的佛果。

  很多人不知道也不能接受。我們一個普通的凡夫,看看我們這個貓樣,一不小心,其實也是很小心的,上了蓮花了,那你就不用考慮什麼時候成究竟圓教的佛果,一切都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到了凡聖同居土對不對?不管它是什麼品,就是凡聖同居土,不管他說花還沒有開,要多少劫花才開,不管這個,你到了之後就very very safe非常的安全了,就等著成佛而已。其實時間在極樂世界沒有辦法解釋,釋迦牟尼佛講時間是對我們說的,如果不講時間,我們根本更難相信,告訴你六劫四劫兩劫一天一夜花才開,這個還是有時間性的,我們還可以說去想像一下。但是如果講真話,我們沒有辦法相信,只有自己到那邊才能夠相信。所以到了極樂世界,成就了圓教佛果,你所發的什麼願肯定能夠做到。那就不是喊口號了。

  我們現在就是喊口號你知道嗎?叫口頭禪,我要度眾生,你怎麼度?你一點本事都沒有,就算有點本事,也不過是雕蟲小技,講得天花亂墜,那都是世智辯聰,最了不起的律師科學家在佛的眼裡也都是世智辯聰,你只能夠在這個小小的地球呼風喚雨作威作福,除此之外,你能夠超越這個地球嗎?你能夠超越這個第三度空間嗎?如果你能,你去問問「阿德阿順」(螞蟻),「阿德阿順」能夠超越二度空間嗎?不能啊!所以不到極樂世界,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真話。在這裡你想做什麼都不能如願,有時候還礙手礙腳的,太多的障礙,太多不如意的事情,(客語)是不是這樣啊?這是正常的,業報身嘛,你又不是願力身,業報身本來就是如此,你不要忘了你是來還債的,跟你討債的這麼多,哪裡會是讓你順順利利的?沒有要你的命已經是偷笑了,真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子?

  但是我們也不要灰心,今天大家能遇到這個法門就有救了!到了極樂世界,等於完全恢復了你自己本有的能力,然後你再到任何一個世界去,你想幹什麼都可以,你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那時候你自己做得了主,完全可以圓滿你一切的願望。

  所以曇鸞大師講這句話真的就是如此,要不然怎麼配做一代祖師,而且還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呢?你以為是浪得虛名的,假假的,自己封的,不是啊。我們再看註解:

“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故我輩末世凡夫,但能滿足此一願,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也。”

  所以你看我們要往生就是為了這個,為了什麼呢?要最快的實現我們所發的大願,要不然你所發的願全部都是空願,我們要實現很快的滿足我們一切的大願,只要去往生,你一定都滿足,因為你必定成佛嘛!

  這裡念公也說了,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那麼再說一句話,時間是什麼?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illusion,時間、空間、物質,現在大家還想不通物質這些東西,你看科學家都知道了吧,當然一般的科學家還不行,還要很高的科學家,一般的科學家還做不到。說這都是人類的錯覺啊!我們佛教講妄想,虛妄的胡思亂想,跟科學家講的錯覺就很相似了。

  所以往生之後還要很多時間就滿足了,怎麼就滿足了呢?這不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時間嗎?凡聖同居土再提升到方便有餘土再到實報莊嚴土,這都要時間,那麼就是差一點時間而已。可是科學家就說時間是錯覺,那就無所謂了,因此這個話就完全成立了,什麼話?只要滿足你往生的這個意願,一切大願都圓滿,這也就跟因果同時就是一個道理了。

  所以這些道理是超情離見的,我看只有在七寶淨土講堂,我們才常常會聽到這四個字「超情離見」,這個情是什麼情?凡夫情,凡夫情所理解的範圍超出了,超出你所理解的範圍叫超情。離見呢?就是你的見解,離開你現在的見解叫做離見。

  我們所聽的這些道理都是超情離見的,為什麼我們好像不太好想得通這個道理呢?因為就是對於人類這個錯覺你還在那邊堅持它,你對於這個時間,像剛才講的一土再到一土再到一土,因為你說那是以後的事情,還有一段時間才能夠達到,花還沒開,要一段時間之後花才開,你就自己把這個觀念給固定起來了,是不是?這個時間觀念,你在那邊堅持,你就是在堅持一個錯覺,你認為這個時間一定是有的,你看這個桌子,佛說這是空的,這桌子是空的,哎,怎麼空的?空的擺電腦就擺不上去了,佛說這是空,它現在怎麼不空呢?它真有啊,所以你就是堅持這個錯覺嘛!

  物質就是人類的錯覺,空間也是如此,極樂世界離開我們多遠呢?十萬億個佛土。所以我常講你乘坐火箭還沒那麼快,坐穿梭機都到不了,你穿梭機能夠超越我們九大行星我們這個太陽系嗎?出不去啊,冥王星天王星多遠你知道嗎?沒有能力。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多少個太陽系多少個銀河系以外,好多好多的光年才能夠到那個地方。

  但是告訴你,這又是一個錯覺,怎麼證明呢?蓮池大師說「分明在目前」,極樂世界「分明在目前」,《觀經》說什麼?「極樂世界去此不遠」,《阿彌陀經》講十萬億佛土「去此不遠」,又「分明在目前」,就看你怎麼理解了。

  如果是十萬億佛土,怎麼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佛光一照,一彈指你就上了蓮花?還要坐穿梭機啊?不行,太慢了!所以念公常常就說了,從今以後佛法就很好弘揚了,很不好理解的道理,科學家給我們排除了很多的困難。

  但是不等於說他就是,很多人把它誤會了,錯了,大錯特錯!以為他完全就是我們佛教的這個境界no!no!不是!他還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不過他發明發現的理論可以來幫助我們理解很多佛教裡面很難理解的境界,我們要感謝他們。

  但是他們還不能夠理解佛的境界,不要說兩百年,兩千年後都還沒有辦法。但是我們還是感謝這些科學家們替我們排除了很多的困難,對不對?

  像剛才講的這個桌子為什麼不空,它本來就空,是我們以不空的心來看它,它就不空,而科學家把這個一分解,桌子一把它分解變成什麼?就沒有桌子的樣子了,變成一大堆的木屑了,這是從樹木木頭把它組合起來的,所以這個是組合起來的,分解變成木屑,再分解到最後,科學家講電子原子中子質子中微子,到最後是什麼?波動的現象,桌子在哪裡呢?桌子去了哪裡?所以不是等以後它才空,當下現在它就空。師父你做得到嗎?我當然做不到,我做到的話,那我電腦擺哪裡啊?我擺上來全部就掉下去了,空了嘛!

  空有不二,即空即有,有是妙有,假有不是真有,當你不執著它的時候,那個叫空,所以空不是沒有啊,空不是empty,這個空是emptyness,我們English educated受英文教育的同修emptyness。所以這樣子來理解,你還會執著我要什麼款式的桌子我才覺得滿意呢?你不會了,這叫放下,不會就叫做放下了。我們來看註解最後那幾個字:

“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

  方便又究竟,有一些法門它方便,但是你所得到的果報不究竟,什麼叫不究竟?人天果報不究竟,佛講的經典有一些是讓你去做人的,做天人的,做阿羅漢辟支佛的,做菩薩的,不究竟,生天不究竟,做了菩薩跟佛比起來還差一截呢。所以何等方便又何等直捷!不是直接,接是接口的接,接待的接。「捷」是指的頓教,沒有階梯,沒有step by step沒有步驟,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祈劫。從果起修這個太殊勝了,這只有淨土法門有,我們前面談了很多從果起修因果同時,我們修的這個因,是阿彌陀佛的果,拿這個果作為我們修西方的因,那我們的結果是什麼?Direct直接,不只三級跳,是一步登天直登彼岸,頓證菩提,不可思議淨土法門啊!

  今天我們隨隨便便好像就接觸到了這個法門,覺得它沒有什麼特別,你慢慢去深入理解之後,會發現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一個法門,而且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這一日被大家遇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尤其是這一部《大經解》。

  那同修有一直跟的就知道,以前也講過,黃念祖老居士念公寫這本《大經解》,多少的汗水跟淚水濕透了他的原稿,在北京夏天很熱啊,你可以相信念公他還裝空調嗎?這樣子的大修行人他還裝空調?拿著扇子,夏天比我們這裡還熱,這是汗水,淚水呢?感動觸動,不是流眼淚,是觸動,哇!大歡喜!太棒了太棒了!常常超乎自己的能力,這種加持力不得啊!像師父在臺上這樣子一開始講就講個不停,淚水加汗水,是這樣子的一部著作,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很漂亮的精裝本,你要看他原來的原稿是手抄的,第一份手抄稿還是油印的,你知道嗎?我們現在都沒有機會看到油印了,油印的在美國交給淨空老和尚,老和尚才把這個...因為中國大陸是簡體,交給老和尚才帶到臺灣之後,重新校對,把它變成繁體,所以我們這裡看的是繁體,再把它印成精裝本,而且修訂了一版再一版。你說其它地方有這個福報嗎?有,這個書很多,幾乎所有的淨宗學會都有這本《大經解》的精裝本擺在那邊,看要擺到什麼時候?誰會拿出來跟大家介紹啊?因為空能法師出家了才知道有這個使命要來做這件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你來這裡等於是得到佛力的加持,你不用去抓那個精裝本,你一樣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為整個佛的加持力全部都充滿了七寶淨土講堂,可以肯定的,所以大家要很有信心,而且要真正的珍惜這一會。

  好,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明天我們就開始來學習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好,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3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