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6集
2024/02/17 00:20:08瀏覽95|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6集

  好,我們繼續來學習跟探討《無量壽經》的內容,以及黃念祖老居士念公的註解。在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至心精進第五品》,開頭是講到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因地就是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之前叫因地。我們現在也是在因地,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成佛了,是我們的果地。

  阿彌陀佛之前他修菩薩道,也就是法藏比丘他的發願,他發了成佛的願,他願自己成佛,而且讓一切眾生都跟佛一樣。那他就請佛,就是他的老師世自在王如來,大開方便跟他廣說經法,然後他說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遵奉,如法修行。這八個字是我們學習成功的關鍵,這八個字簡單講,就變成兩個字了-聽話,聽誰的話?聽佛的話。如法修行就是佛告訴你該做的你就做,佛告訴你不該做的你就不要做,就這麼簡單!法藏菩薩是一個很聽話的學生。

  法藏菩薩他說出請佛廣宣經法的目的不是為了他自己,是為了要拔斷眾生疾苦的生死根本,眾生不明白自己本來是佛,包括我們在座的各位,因為不明白,所以就繼續的在六道輪迴,繼續的冤枉受輪迴,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沒有出頭的日子啊!

  然後法藏菩薩說願我,他發了這個願,我成佛的時候,我自己的智慧光明,這個智慧光明指的就是正報,就是極樂世界的這些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上善人。所居國土,國土指的就是依報種種的自然環境物質環境不可思議的妙用,還有我的教授名字,教授指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名字直接告訴你就是這句阿彌陀佛。

  最近去了一趟關丹,遇到關丹彌陀淨宗學會的會長,就學多了一句海南話的阿彌陀佛,它只是後面那個字改成阿彌陀佛,Motorboat的boat,是b不是p,Motorboat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Motorboat阿彌陀佛。

  就是這句,念我名字就這麼簡單。

  所以有同修就問師父說,這個佛號是要用來唱還是用來念還是用來講呢?唱的好不好?我說阿彌陀佛沒有叫你唱我名字,只有說念我名字,我來接你。當然你要唱阿彌陀佛也來接。念我名字直接就是阿彌陀佛。

  都聞名十方,這個十方我們也很清楚了。科學家還沒有辦法用兩個字把整個大宇宙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就兩個字「十方」,沒有一個地方漏掉的。

  然後法藏菩薩他立了這樣的願,要勝過無數諸佛國,他不只是要建立極樂世界,他還要超過勝過其他的佛國土,能夠滿我的願嗎?他就問他的老師,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又沒有先例,之前沒有人開這個例子。所以就向世自在王請求開示,那麼老師世自在佛就回答他,這是之前我們經文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所以「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是關鍵,「至心」很重要,就是一條心,不是兩條心三條心三心二意。就一條心,一心一意,死心塌地,這叫「至心」。「至心求道」,這個道就是佛道。

  那麼現在下來就接軌了,接著我們今天要開始學習的內容了,我們先看經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是經文,那麼底下老師就回答的很妙了!沒有告訴他可以還是不可以,只是說你自己想想:修什麼方便才能夠成就佛剎莊嚴,照這個願望去修行「汝自當知」,怎麼修行你應當自己知道。「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這樣清淨的一個佛國,下來他要建設的西方極樂世界,你應該自己去攝。這個地方只是說可以,沒問題,但是具體的老師沒有回答他。他說這件事是可以的,行得通。但是修什麼方便,你應該自己知道,你應該自己想,這個國土你應該自己去攝。你看一口氣下了三個「自」,沒有回答,下了三個「自」,這很可以讓我們深思的。

  所以《無量壽經》的經文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講過的,《無量壽經》的內容可深可淺。這裏跟《法華經》裡頭說的最後的「開權顯實」就很類似了。

  釋迦牟尼佛從他開始教學生,經過很多年給他的學生說的都是權法,就是權巧方便的。現在應該要給大家說實法了,到了《法華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很快就要入涅槃了,很快就要走了,所以就要講真話了。但是你看師父還沒那麼快走,天天也是跟大家講真話。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辦法,因為你跟學生講真話,剛剛來上課的學生,剛剛來的,你跟他說要去作佛。有的講得更嚴重,快快求往生,快快求往生就是快快去死,不行啊!那些學生沒辦法接受。所以就開始開小班,開始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到最後博士班,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成佛的法門是博士班。所以佛沒有辦法就開始跟那些學生講一些方便的方法,講一些枝枝葉葉的,沒有和盤托出真實的東西。

  那麼大家請求三次世尊就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這是《法華經》裡面的兩個止止,停止吧!停止吧!不需要說了。「我法妙難思」,說了怕你們聽不懂。三次都用「止止...妙難思」,所以就說明這個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佛的境界是不可說的。但是不可說而說,也不是就完全停在不可說之中。

  像師父請大家來,一上臺來就跟大家說我們法門太深了,不可說不可說,然後我就下臺,就念回向了,但是你們來了還是要聽嘛!

  不可說還是要說,因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怎麼說得出來呢?是離言說的。但是你要度眾生,你不說怎麼辦呢?你不說,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啊!所以《法華經》三請之後,佛就說了,那我們眾生還是需要知道的。

  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是在《大經解》211頁的第三行,我們從這句看起。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給以後看視頻的這些觀眾,他可能要拿這本《大經解》來看,所以告訴他們說在211頁,他們就對照這個註解本。我們現場觀眾同修現在開始可以看銀幕。註解說:

“下文連下三個自字,首曰「汝自思惟」,繼曰「汝自當知」,三曰「汝應自攝」。世尊不直截作答,但直指三個「自」字,實是老婆心切,深意存焉。”

  我們這個地方三個「自」字,就很像當初《法華經》的三個「止止不須說」,而且這三個「自」字我們說是世尊老婆心切,這是禪宗常常用的話了,婆心就是悲心,悲心太切了,這個「切」用廣東話講就很傳神「很迫切」,悲心「很迫切」要我們,極為慈悲。這個老婆心切是佛門的用話。下面繼續說了我們看:

“日峻諦於《會疏》釋「汝自當知」云:「汝自當知者,例如法華三止說,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故。」此說甚好,彼經「止止不須說」,正是今經之義。六祖曰「密在汝邊」,古禪德曰「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經三個「自」字之義。”

  那麼這個在禪宗來說,就有人向六祖惠能問法了,六祖就說「密在汝邊」,密在你那邊。這三個「自」我們可以用禪宗來體會,禪宗就是說密在你那邊。如果我問你,你就說密在我這邊,是不是?所以古時候也有禪宗的大德說:「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這都是最好的開示,比你回答一大套的東西好多了。我們這個經也是「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這不就跟禪宗一樣了嗎?你自會取好,我不如你。所以直指他的這個「自」。

  下來大家要比較用心的來領會,要用心!不要只是用分別心,要用真心來領會,因為下來的內容絕對是佛門博士班的內容。佛門的博士班,不是世間的博士班,世間的博士班聽不懂。

  這個「自」就是自性。連下了三個「自」字,這確實是很有深義。那麼在淨土宗來說這有什麼含義呢?我們繼續看註解:

“峻諦師繼曰:「此含三義:(一)謂法藏菩薩宿殖(同植)深厚,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淨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雖佛智無所加之。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此復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

  剛才我們說了禪宗的意思,這裡是淨土宗的意思。日本大德他說當年佛回答法藏菩薩這個「自」字有三個含義:

  第一個是說法藏菩薩宿殖,這個「殖」跟種植的植是同一個意思。宿殖深厚,多生以來就種了很深的善根,他所培養的善根很深很厚。這位日本大德也用了前面經文這兩句話「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是讚法藏比丘的話,說「淨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法藏比丘他早就通達了。之前不是說了,他這個時候已經是地上菩薩的級別了,已經是地上菩薩了。「雖佛智無所加之」,雖然是佛的智慧,也不會超過他。「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所以這是如你所知,你自己可以去做。這是第一個回答三個「自」字的這個含義,就是說你現在的水平已經很高了,你的standard水平很高了,這個事情你自己知道。這就證明法藏是從果向因的,什麼叫從果向因呢?他已經成佛了,然後現在示現菩薩來表演,一個就演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一個就演學生,跟本經的釋迦牟尼佛與這些弟子菩薩一樣,都是從果向因。那不只是他們,我們現在也是在表演嘛啊,我演師父,你們演學生,本來都是共同一法身的,承認嗎?這是第一個意思。

  下來是第二個意思說:

“(二)謂攝取佛國,各隨樂欲,或取穢濁,或求清淨,或攝三乘,或願一乘。故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之指示也。”

  第二個說法是攝取佛國,都隨自己的樂欲,想怎麼攝就怎麼攝,自己喜歡。像釋迦牟尼佛他來到這裡是穢土,五濁惡世骯髒的土。這都是隨個人的願力,或者是三乘的都有,或者只是一乘,像極樂世界就是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法?你去了決定要成佛的,不是成別的,一定成佛。不是以成阿羅漢來救眾生的,都是一乘法。所以這個佛國是「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的指示,這是你自己的事。這是第二個解釋。

  第三個解釋我們繼續看:

“(三)謂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故云汝自當知。」”

  淨土裡面有報土有化土,報身佛就在實報莊嚴土,化佛就住在凡聖同居土,還有法身佛在常寂光土。這個高妙不是菩薩的分際,不是菩薩可以進到的境界。「唯應自分,宜攝取之」,唯有你自己的本份才能通達。

  大家要注意,這裡說的本分,你自己應該知道,你自己本分種種這些,都說的就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的妙明真心,我們的自性。所以這個地方「唯應自分」,雖然前兩個是說明這個道理,到了這裡還是跟禪宗是一味的。所以到了法身境界常寂光的境界,非菩薩之分,不是一些有修持有次第的這個分際所能了達的,沒你的份。必須要超過這個分際,分際就是界限,超過這一切,那只有自分了,因為你的自性你的佛性你的妙明真心你的法身沒有界限,法身沒有界限,所以自分就超過一切了,自心就沒有界限了。下面繼續看:

“上峻諦師所云「唯應自分」,此之自分,即宗門所謂法身向上事也,故超於「菩薩之分」。個中義理,非凡情所能解會。”

  當年唐朝的肅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這些皇帝常常有一些國師,能做皇帝的老師叫國師,那都不是普通人啊,普通人你能夠做皇帝的老師嗎?所以南陽忠國師是唐代很有名的禪宗大德。那麼國師就跟皇帝說,大家仔細的聽一聽:「陛下應該在毗盧頂上行履。」簡單說就是,皇帝你應該在毗盧遮那佛的惱袋頭頂上走。我們聽起來很不恭敬,開什麼玩笑?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怎麼可以在佛的頭頂上?我們常常說你欺到我頭上來了,就是很不恭敬的意思嘛是不是?但是這是禪宗的話,不需要客氣的!

  所以你看以前那些國師都是開悟的人,所以他這不是菩薩的自分,你只有自分,這個自分他沒把它解釋,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說陛下皇帝,你要在毗盧的頂上行履。毗盧是代表最高的佛,一切佛都是從毗盧遮那流出來的,日本稱為大日如來。最高的佛,最高的佛可是皇帝你應該在最高的佛頭頂上走,你還要超過他。是這個意思。

  所以不只是皇帝,你還應該這樣子,另外換一個人來,小太監來了,不是皇帝,是小太監來了。他也可以應該這麼說:「你應該在毗盧的頂上行履」我們也是,大家不要客氣,大家一樣可以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走啊,就是要超過,怎麼才能超過呢?法身就超過了,所以自性是平等的,跟你的身份沒有關係,對吧?

  所以宗門就是要破三關。那麼念公說現在把這個破三關解釋得很亂,念公說我說一些不客氣的話,有一些庸俗化的把這個解釋得太淺了。

  這些開示大家就儘量聽,非常難得!破初關應該見法身,破重關是安住在法身,破三關就是破末後牢關是法身向上,就是前面講了,要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要超過法身,不僅僅是安住在法身。所以禪宗就批評說你墮落在法身數中,沒在法身量裡,你停在那邊,你不向上了,你沈沒在法身這個量裡頭了,還要超出,所以有法身向上事。

  所以禪宗的境界很高,不是我們現在看的那些一般坐禪的禪修的那個禪,跟那個差太遠了,差得遠了。禪宗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了,所以不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禪,那個很低很淺。

  所以這一些法啦,報啦,化啦這些一切一切,這個不是菩薩的份,菩薩沒份,菩薩都沒有能力。但是如果你是自攝,從你自性裡面去開展的時候,你就超過這些了,超出這個了,這就是法身向上,法身還要向上,所以你自己攝,法身向上是你自己的事,這就是前面講的「密在汝邊」,這個密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密講的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法性是很難去理解的,你那有辦法?沒有辦法的。所以那個是密,不是祕密的密,不是不可以告人的密。這個密是甚密,很深很深,說了你也不知道。這個就不是在自在王如來這邊了,所以老師就這樣子回答他了。

  如果你不是聽註解,你就會說這個老師好像是推卸責任,或者是老師不會回答,就是說你自己去想想,我不知道。不是這個意思。

  他說的「汝應自攝,汝自當知」這個「自」字,我們就要這樣子來理解。要不然你只是看那個「自」,自己的自就是我自己咯!如果是這麼簡單的解釋那就不用有那麼厚的一本註解了,是不是?所以這個老師這樣子回答。

  以上這段講解,大家應該都是聽得一知半解的,這就對了!因為在之前已經跟你們說明了,說明什麼呢?就是這句話「個中義理,非凡情所能解會」。我們現在就是凡情,凡夫的情。我們要做的就是聽,然後自動存檔。新來的同學沒聽過「自動存檔」,「存檔」,要多存這樣子好料的檔案,以後往生的品位就高了,對不對啊?你有聽到這樣子的內容,就表示你現在自動存檔,你不存它還是存,那就有希望了。但是這個視頻播出去之後,還是會有人懂的,包括你們以後多看幾遍多聽幾遍,哦,是啊,我知道了。所以我常常說不是鼓勵大家了,是真實的,你們現在是在做影響眾,成就這樣子的因緣。再說的直接一點就是,當職業觀眾,免費的,這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職業觀眾。所以就不在乎它聽懂不懂,沒有關係了。這樣子明白嗎?

  並不是看輕你們,因為我自己也不懂,我也是最多體會比你們多一點點而已。但是我還是要來做這件事情,常常這麼說:要將念公這麼重要的開示內容流傳到後世,這是一份很重要的道業,我們就是為了這個道業而來的。

  要不然我們還有什麼事情要做?沒有了。你這樣子想,你就會法喜充滿了,也會珍惜這一會了,那麼懂不懂就沒有關係了,那就不重要了。功德利益都是平等的,大家來做觀眾,那這個事情影響到將來,影響到往後,影響到不可知的未來,這筆賬也算在你們身上。所以你們不要以為只是來聽聽,好像沒什麼價值,聽懂不懂我都不知道,價值不可思議!所以聽了師父前面講的這番話,大家應該明天還會繼續再來吧?好,我們繼續看:

“下,法藏菩薩再度啟請。”

  老師回答了,法藏繼續請求。那麼下面這句是經文了,我們看經文: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我們先看註解:

“「斯」,此也。「宏」,大也。「境」者,心之所遊履攀緣者,謂之境。”

  你看這部註解把經文的意思,每一個字都解釋得那麼的圓滿那麼的透徹,實在是很難得很難得的。你所說的道理太廣大了。就是老師跟他說他要去成就的這件事情,這個道理太廣大了,宏是大,大太廣大又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

  宗門根本就不許談境界,談境界你會著魔啊!所以不許談,談就表示你著魔了!我怎麼樣子,我見光了,我看到佛了,我又怎麼樣了,我又進了什麼境界了,肯定著魔了!見到什麼淨土又見神了。現在你看那個奇異功能,奇異功能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不值一談,就算值得談也不准談。

  所以教下只能夠論功夫,教下就是研究經典的,也不是談境界,只能說我的功夫怎麼樣子,我現在是很掉舉很懈怠,還是我的心不安,還是如何如何,什麼樣的情形之下可以有所改善,這個功夫上面我們大家可以談論可以交流。但是雖然不許談還是有境界的,境界肯定還是有。

  那什麼叫境界呢?「境」者,心之所遊履攀緣者謂之境。這個境就是指你的心所能夠遊履攀緣的地方。境界,這個境當然就是環境了,而且是有一個實際的地方,這個境界不一定是你的腳所能夠走到的地方。這裡說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思能夠達到的地方,心之所遊,心之所緣這個叫做境。下來舉例子了:

“如色為眼識所遊履,謂之色境。”

  你眼睛所看見的色,色就是相,眼睛所看見的色,那麼眼識看見眼色,這個眼色也是我們的眼識所能夠到達的地方,所能遊履之處,所能達到的地方,就稱為色境,就是我眼識所看見的地方。下來:

“乃至法為意識所遊履,謂之法境。又實相之理,為妙智遊履之所,亦稱為境,亦屬法境。”

  法當然就是法的境界了,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夠到達的,意所能夠攀緣的地方,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結果。下面解釋這個界:

“「界」者,界域。「境界」,指所觀之境、之界域。又《無量壽經箋註》曰:「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

  那界當然就是界域了,它的範圍。那麼合起來《箋註》說是我所得的果報的界域,所得的一種情況,種種的這些東西。那麼說得簡單一點,這個地方我們是用來解釋這句經文,這個地方就是說現在不是我的水平,現在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的心所能夠到達的,所能夠去到的地方,是法藏菩薩現在的心之所達不到的範圍,我心想不到的這個地方,我理解不到這個地方,我去不到啊,這不是我的境界。這是法藏菩薩向他的老師表達他現在的情況。

  就像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我們每一個人現前的階段水平都不一樣,對嗎?所以我們學習就是要謙虛再謙虛。不要懂少少充行家,不懂裝懂的意思。大家都在學習嘛,都在提高自己的水平嘛,我們是要提升才叫做進步,而不是後退。

  要知道淨土是大乘,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淨土是大乘,而且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博士班。那麼現在法藏菩薩知道自己水平在哪裡了,他要提升就是要從菩薩提到成佛的境界,這就是進步。但是佛的境界他不知道,因為他現在是菩薩,所以就「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法藏菩薩說明「非我境界」之後,然後就啟請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他廣說,不是只說一點點。廣說諸佛之無量勝妙剎土。我若得聞如是等等妙剎及其攝取之法,我當思惟修習,誓當圓滿我之所願。下來說:

“「演」宣說也。「如來應正遍知」,即如來、應供、正遍知,乃佛十號中之三號。此乃簡稱,以代表佛之十號。”

  那法藏菩薩說我只是盼望如來,菩薩他向老師請求。應供正遍知這兩個代表佛的十個名號,這個我們之前學過了,給我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讓我知道。諸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無量無邊的剎土是什麼樣的?他這一問很具體。

  所以他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狂願跟虛願,想做這個事就去做,想做就去做這是衝動,這個叫什麼?這叫衝動盲動。

  只有認真的真心的很恭敬的請佛垂慈加被,他不可能知道種種佛國的情形,這個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你不知道其它佛國的情形,你怎麼能夠知道我這個佛剎要超過其它的佛土呢?你都不知道,是不是?

  所以孫子就說了,這個孫子不是你家那個孫子。這個孫子是孫子兵法的孫子,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得知彼啊,你必須要知道對方的水平,對方可以到哪裡,你才能夠超越他,才能夠勝過他,是不是?你連對方都不瞭解。

  所以我一定要知道一切佛剎是什麼樣子的,才有可能我這個佛剎都能夠超過他們。所以現在法藏菩薩就是要來...因為這個是第五品了,到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法藏菩薩在建設他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現在小心很細心的來做這方面的準備工作。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你怎麼可能呢?你自己關著門說我已經超過他了,你這個叫什麼?叫閉門造車,那個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佛的力量才有辦法能夠使他...「若我得聞」,如果佛能夠滿我的願,我能夠聞到這樣子的法,我就能夠思惟修習,我要努力去做,我一定要滿我所發的這個願。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此段大意為:法藏菩薩答曰,此義太深,超我境界(若通俗,勉強可作水平解),於是再度請佛廣說無量佛剎,我若聞後,定能如法修習,圓滿所願。”

  這一段就是法藏比丘繼續祈請的話,他說這不是我的境界,他一再的強調這不是我現前的境界,各個佛剎的情況我要超過他們,那只有請佛慈悲為我廣演。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法藏菩薩說了「非我境界」,那麼前面我們看到世自在王如來用三個「自」字讓他自己知道自己去做。那他這裡又說不是我的境界,要你去做你,又說不是你的境界。那麼怎麼辦呢?下面的註解又引了日本的大德峻諦法師在《無量壽經會疏》裡面的解釋了,我們慢慢的看下去,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看註解說:

“峻諦師云:「『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一)謂菩薩常途淨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諸佛土之中最勝淨土,斯義弘深,非我境界。(二)謂實雖隨各自樂欲,應攝取之。今欲五乘齊入報土,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報土乃法身大士所居,今令二乘、人天乘齊入報土,故非凡情所能測。)(三)謂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我能經無量劫,當克獲之。(法報二身,經無量劫必可悟證,但當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

  日本峻諦師他從三方面來解釋:

  一個就是說法藏比丘他是很高明,但是菩薩一般的淨土之行,怎麼攝淨土我是知道了。可是現在我要成就的是諸佛土之中最殊勝的佛土。我不是要成就菩薩的土。我要成就佛土,而且還要超過其他佛的佛土。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我目前的境界,所以我不知道。這是第一個意思。

  那麼第二個意思,向來各各都是隨著他的所樂,他所愛好的,他所希望的來攝取。可是我現在所想的..這就是很重要的了,要讓五乘都能入報土,這種做法是前無古人的,當然也是後無來者。除了阿彌陀佛有這樣子的願,其他的佛都沒聽說過,其它的淨土也沒有這樣子的事情,這是史無前例。我們繼續看:

“斯義弘深(廣大謂弘,幽邃謂深),非我境界也。雖有三義不同,拋卻己分,專歸佛力,斯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峻諦師「開他力門」之說,正明淨宗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究竟方便,果覺因心之無上妙諦。茲粗釋之。

伊謂法藏菩薩云「非我境界」者,共有三意:一、我雖已知諸菩薩攝集一般淨土之行,但今欲攝最勝淨土,超過諸佛國土,故「非我境界」。二、應攝之淨土,其實際雖依本人各自之願樂,但今欲五乘行人皆能生報佛之國土,乃十方之所無,故非我境界。”

  所以我常常說你不接觸《無量壽經》,你光是念念《阿彌陀經》也可以,但是你不可能知道阿彌陀佛是怎麼發願的?他的心願是什麼?只有在《無量壽經》看到,而且還要聽講解才會更加清楚明瞭。

  所以外面的人不相信阿彌陀佛有如此的殊勝妙用,真的這麼厲害嗎?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嗎?不清楚,外面的人不相信,有這麼不可思議?不可能。所以這個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沒有接觸,沒有深入,也不願意接觸,這就是自己障礙了自己的前途,這就是善導大師說的「遇緣不同」。

  那我們七寶同修遇到的緣是稀有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所以大家要珍惜!下來就解釋五乘了:

“五乘者:(一)人天乘,(二)聲聞乘,(三)緣覺乘,(四)菩薩乘,(五)佛乘(即如來乘)。”

  五乘有六種不同的解釋,我們取一種最通途的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就是五乘。一般說是三乘法,聲聞、緣覺、菩薩加上人乘、天乘,就成了五乘法。這是六種之中的一種。

  還有不同的,有的還包括佛乘,有的把人天合在一起,有的把聲聞緣覺合成一個,我們就不列舉了。我們用通途常說的五乘來解釋。

  我要想這五乘都入報土,報土只有菩薩才能入,實報莊嚴土,我們怎麼能夠去實報莊嚴土呢?我們去就是去凡聖同居土,但是這裡怎麼說我們也可以入實報莊嚴土呢?確實極樂世界的四土是很奇妙的,你入了凡聖同居土,你同時也入了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分證常寂光土。這就是淨土法門難信,非常難信!

  要不然這裡說五乘也入報土怎麼解釋?所以法藏菩薩說現在我是想讓人、天、聲聞、緣覺,這種水平的人也都能進來。這是從斷惑來說的。一般上你要斷了見思惑,才是阿羅漢辟支佛,是不是啊?你要修五戒才是人啊,你要修十善才才生天做天人,斷了見思惑才能夠生聲聞緣覺。不是從發心來說。是從斷惑的水平來說的,法藏菩薩說我要讓這些水平的人,所有這一切全部都一起能夠生到實報莊嚴土,一起入報土。這個願,我們在研究的是當初阿彌陀佛發的這個願,但是這個願現在實現了,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會被阿彌陀佛救度,一定會。不可以有任何懷疑的,不可以有任何的疑問,那還有什麼疑問的呢?

“今欲令五乘行人同入報佛之土,迥異常情。”

  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所以大家要知道,淨土法門特殊就在這裡,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現象。所以西方世界最特殊的就是在它的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到的嘛!是凡聖同居的淨土。我們這裡也是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的凡聖同居土就在我們這裡,我們這裡也有聖人,但是我們這裡是凡聖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

  你看我們這裡,以前講過了,常常都跟大家講這個故事。文化大革命之前,福建有一個和尚,到了五臺山,見到文殊菩薩,有很多的證明,親自見到文殊菩薩。還有中國天目山,雁蕩山,還有很多的阿羅漢都在那邊,他們也是聖人,所以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這裡是穢土。他是入凡聖同居淨土,這個最殊勝的,為什麼呢?只要一往生,你就是阿鞞跋致,什麼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菩薩。管你現在是業障凡夫,哎喲,你看看你現在的背景,看看你的身份,現在你別管我,我只要一上了蓮花我才懶得理你,一上了蓮花我就是阿鞞跋致啦!但是他是凡夫去的,你說他是凡夫,可是他現在是阿鞞跋致。說他是阿鞞跋致,可是他是凡夫來往生的。你看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十方世界也沒有這樣的例子。

  所以你看諸佛都勸大家去極樂世界啊,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勸,十方的佛土的佛都勸他們的人民快快到極樂世界去,包括什麼?包括藥師佛,你看《藥師經》,你念《藥師經》修藥師法門成就了,藥師佛派八位大菩薩護送你去極樂世界,你要去東方,卻把你送到西方,因為極樂世界可以接受你。以前我們常講的,藥師佛的淨土就好像你考大學,入學考試要求最高分數要五百分、四百五十分,一般都沒有辦法。西方極樂世界兩百分就來了。那你念《藥師經》修藥師法門,你的成就只有兩百分,藥師佛派菩薩送你到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法門,鳩摩羅什翻譯的是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是玄奘法師還加了一個「極」字,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所以很多人肯念佛,但是這個他也未必能夠信,能夠了解。所以我常常說念佛人滿街都是。常常有人跟我說:「師父,他是念佛的。」「我知道滿街都是。」但是這些說法很多人就不能相信,甚至還沒聽說過。

  阿彌陀佛有這樣子不可思議的願,為什麼沒聽說過呢?因為接觸的少就知道的少。你說他接觸的少,他說淨空法師的光碟我看了很多了。但是這些內容你未必聽過,聽過也未必能夠聽了之後能所觸動,你當着是看過就算了,所以等於沒聽過。

  這裡法藏比丘說這個不是我目前的境界,請求佛給我開示。所以你看已經到了登地菩薩的級位,還那麼的謙虛。我們現在是什麼菩薩?我們是泥菩薩還覺得自己不得了,修行不得了了!人家法藏比丘到了登地菩薩還那麼謙虛,所以這是我們要學的。下來註解我們看說:

“人天乘,凡夫也。聲聞緣覺乘,小乘也。今欲令凡小行人,等同大乘,與一佛乘之大菩薩,同登報佛淨土,此義極深,故曰「非我境界」。三、法身與常寂光土,報佛與實報莊嚴土,境界高妙,非一般菩薩分內之常行。我可經無量劫,專精修習,而證得之。但我當下尚非其分,故曰「非我境界」。”

  那麼底下第三是說的法身境界,報身境界是高妙,不是菩薩之分。但是我要經過無量劫,我都可以達到法報的境界,但是目前還不是其分。因此這個意志很宏深很大,所以還是要請佛世間自在王如來給我開示,就是這個意思。

“法藏菩薩此答,雖有不同之三義,但總是「拋卻己分,專歸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拋卻己分;請佛明示,即是專求佛力也。上文中世間自在王如來答曰:「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此三個「自」字皆直指當人自性,開顯妙心,正《觀無量壽佛經》中「是心是佛」之玄旨。但欲一切眾生內重己靈,明此根本,方能生起無量無邊自覺覺他之妙行。今法藏菩薩再請曰「非我境界」,請佛廣演,是即外慕諸聖也。峻諦師曰:「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

  這個理解很重要啊!為什麼阿彌陀佛會來救我們?我們憑什麼?就憑這個他力門,憑這個他力,而這個他力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因地的時候,他自己獨創的。

  這個師父我因為要備課,要找資料,要看這個,才慢慢摸到,原來這個他力門是唯有只有阿彌陀佛自己獨創的。其他佛沒有。原來如此,原來我們很容易被阿彌陀佛來救,就是因為他有發了這個願啊!所以如果你不知道阿彌陀佛當年如何發這個願,你怎麼會完全相信阿彌陀佛一定來救我?你憑什麼相信?就憑這個嘛,這就是Guarantee,這個就是保證,這是他力加持的保證。

  所以前面三個「自」字是開顯當人的妙心,正是《觀無量壽經》裡面說的「是心是佛」的這個玄旨,你的本心就是佛。

  法藏回答就是我要靠佛力,這是「外慕諸聖」。今法藏菩薩再請曰「非我境界,請佛廣演」這就是「外慕諸聖」,靠佛力。覺他就是自覺,利他就是自利。

  那麼日本大德峻諦他底下講的是很有智慧的,他說這是什麼意思呢?上面世間自在王如來指出三個「自」,所以大家要「內重己靈」,這四個字,大家能夠體會嗎?要重視我們自己的這個靈性,靈是我們的靈性,通俗話說靈性,講到徹底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法身,知道這個「自」。

  你看我們一般讀到《心經》,《心經》一開頭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觀照你的自心在不在。

  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六信,第一個就是要信自。這不是很狂妄的說我誰都不信,我就信我自己。那你這個就誤解了,你誤解了,你是狂妄,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你到底有什麼能力?法藏比丘講的,蕅益大師講的這個「自」就是跟這裡說的「自」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自」很重要啊!

  現在法藏比丘說不是我的水平,要請佛開示。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法藏菩薩自己開顯的他力門。

  所以我們有時候讀經要看一些好的註解,不然這裡一個回答你很可能很容易就溜過去了,我們講錯失了。這是法藏比丘自己開的他力門,要靠他力。

  所以我們前頭是跟禪宗共的,這裡就跟禪宗不共了,怎麼不共呢?不共就是不一樣,沒有共同的理念。

  禪宗全靠自力,是不是啊?你修禪,沒有一切諸佛所護念,沒有啊。

  太虛大師他就講了,他就分了,他說淨土宗跟密宗是他力派果教門,是靠他力,是果教,什麼叫果教呢?是從果上面開始修的,是在果實上面起修,這個叫做果教派。不同其它的,也不同於其它完全靠自力。

  你看你打坐參禪,一切一切,完全是憑你自己的力量,對嗎?你打坐參禪啊,你讀教作觀也是靠自己的力量。

  密宗跟淨土宗,淨土宗其實就是密教的顯說,這個道理是一回事來的。所以有很多人就是妄分彼此,顯然的現在的密宗有很多的流弊,很多的問題。但是你不能把這些問題全都說是密宗本身的錯誤啊!流弊將來要取消的。

  密宗它同時是極殊勝的,我們在三月的時候學過《淨修捷要》,不是說當年日本判教把密宗判得最高嗎?是不是?判在華嚴之上。當年《華嚴》他們就反對,跑到天皇那邊去辯論。後來密宗的大德不是一講完之後就放光,整個皇宮都放光了,後來勝了,就承認下來了。密宗是十住心,《華嚴》是九住心,禪宗是第八心。

  當然也不能夠這樣子去分,不是像學校的學科可以去劃分,有時候你劃分,你劃分不清。只能夠說,明顯構成這一種分別的地方,有時候到了你通達的時候,通了,通達的時候,這個劃分界限就不存在了,是不是?這是大家公認的。

  那麼天台宗把這個分成藏、通、別、圓。這是佛學常識。那麼華嚴是小、始、終、頓、圓。你是法相宗,那你應該擺在哪裡呢?總不能把你擺在圓教裡頭啊,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公認才行。你三論宗,只是始教,這是不可能改變嘛!假如他自己要做一個新的解釋,這個大家要認同,叫做公認,久而久之,大家不認同,你就站不住腳了。

  所以它這是他力門果教派,這是淨土宗最特殊的地方。所以很多念佛人說我念了半輩子,念了幾年都沒有得到一心不亂,那他就灰心了。他沒有明白,你這個一心不亂,是你自己的解釋,我必須要念到一心不亂。不是這個解釋。所以要參考。

  為什麼玄奘大師他又要把《阿彌陀經》重新又翻譯了一遍呢?他翻譯的不是一心不亂,是繫念不亂,你念佛的時候,一心在念佛,你不再想其它的事情了。

  你不是一下想念佛,一下又想參禪,又想念佛的是誰,又夾雜修密,又要修教觀,甚至我還想去練練一點氣功。有同修跟我說:「師父,我最近身體不好,我先練點氣功,等我練好身體,我才來念佛。心裡很亂的話,必須要去學點靜坐,師父,我很亂,我去學點靜坐,才回來念佛。」念佛才能不亂嘛!不是學了靜坐之後才來念佛,你一樣亂,是你自己亂嘛!

  所以告訴你要「繫念不亂」,一向專念就是一條路,這就是叫死心塌地。所以有人修淨土,他家裡就只供一尊佛,只供一尊阿彌陀佛,我就念一部《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我就念一個佛,為什麼呢?不是別的佛不好,就是你的心太亂了,你要專。

  所以我們七寶就提倡專,精,純。專,精,純這個理念也被中國湖南湘潭的妙音寺她們接受了,她們認同了,所以現在就是朝這個方向重新出發,要有這樣子的心才能夠安定一些。

  所以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了,只要做到繫念不亂,那怎麼做到不亂呢?玄奘大師他翻譯得很好,他說人在臨終的時候,以佛的力量,這就是他力了,「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那我們現在念的《阿彌陀經》,鳩摩羅什翻譯的沒有這八個字啊,沒有啊。在佛的慈悲力來加護你,來保祐你,使到你這個時候不會亂,所以彌陀大願之王惠於真實之利就在這裡了,你只要真正的做好你自己這部分,信願持名,你這個做到了,這是你的自力,阿彌陀佛就要對你負責任了,他的願就在你身上落實了,在你臨終的時候,佛就慈悲來加被你,令你這個時候心不會亂。所以真正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就攝受這個人啊,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派了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的護持你,不被魔侵擾,真的。

  你看有一個氣功師,他在表演,突然間就失靈了。這裡舉蘇聯有一位氣功師表演阻止火車開動,結果有一次被火車壓死了。你說他神經病嗎?他不是啊!有時候他真的可以能把火車阻擋住,但是原來這不是他自己的力量,氣功的表演也是他力,什麼力呢?妖魔鬼怪的力量,那也是他力,那麼妖魔鬼怪哪一天捨棄你了,就好像妖魔鬼怪請假去參加舞會,他沒通知你,你又不知道,你正在表演啊.....被壓死了。不是一個很有名的氣功師,在中國南方表演不靈了。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有正信,這個他力門是佛力,不是妖魔鬼怪的力量。這個重要,就是他力是佛力。

  大家就會說那你這樣不就是心外求法了,是不是?禪宗就講你心外求一個阿彌陀佛,外面的佛就是他力,不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魔業。怎麼這裡又說是捨棄自分來求他力呢?

  那麼下面就會解釋了,希望大家聽得懂。不然就會像就像中國有一些同修去投靠那個所謂的什麼標榜善導大師的他力門派,完全靠他力,沒有自力,這是誤解善導大師的意思,那你就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自己,那你啥也不用做了,你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以吃肉,可以不必受戒,也不必修行,到時候佛一定來幫你的,佛怎麼會不來幫我呢?到時候佛力就來加持你。這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明白真理。

“此語道破淨宗玄微,世稱淨宗為他力法門。”

  這是最圓融的地方。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七寶同修應該聽多了,自他不二,他力就是自力,自他不是兩個,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也不是兩個,自己跟他也不是兩個。你依靠他力念佛,持咒靠佛的加被,你自己能有這個信心,正表示這是你的自力,對嗎?

  可是這個「他」,我們再三的說,你念的這個佛,就是你自己,就是這句名號,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迷時不念悟時念」你念的時候就是悟,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心,完全朗然現前。你念佛的人,這裡說的是中國那邊的了,「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到了天安門,你再問北京在哪裡啊?這不是廢話嗎?所以真能夠信他力,真能夠老實念,你已經到了天安門的城樓。所以這是極難信之法。

  所以以眾生的心,要想入諸法實相,這是天方夜譚!但是最容易的就是持名念這句阿彌陀佛,那麼念公後來又加了一個小補充說持咒也可以,你這樣子念去,你就入了諸法實相了。什麼是諸法實相呢?諸法實相就是宇宙的一切真實的現象。原來我們傻乎乎的念這句阿彌陀佛,你都能夠進到這個境界。

  你用其它任何方法,也可以,都容易。可是我們不排除其它的,都是好的,沒有一個不是好的,都是佛說的。但是我們要從容易跟不容易來說,因為現在是末法啊,科學發達,人所要掌握的學問很多,一切都講求速度,什麼都是要快的,你看有快郵啊,快餐店啊,都是要快,有快熟麵啊,煮麵也是要快熟麵,什麼都要快。所以這個用於修持的時間要很短,所幸現在的人的平均壽命還長一點,這還是一個時期,那麼這段時間還是適合於用功的時期。

  前面講過了,目前有一派人就強調完全是他力,你能信能發願,都不是你的力量,他們這麼說,他說都是阿彌陀佛能夠讓你相信能夠讓你發願的,還說這是善導大師的理念。那他就偏到一邊了,他這個「自他」就變成是兩個了,自他不是一個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自他不二,但是自他又宛然,有自有他,清清楚楚,有你自己,你看到誰來接你了?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不是他嗎?清清楚楚,有自有他。可是阿彌陀佛也是你自心變現的,也是你自己,自他不是兩個,自他又是兩個。

  所以有時候有人說,你們聽你們的釋迦牟尼佛整天說的東西都是模擬兩可,又可以,又不可以,也可以,也不可以。

  不是模稜兩可,本來就是這樣子,讓你不要偏到一邊去,因為這是圓教的道理。你不能接受,很正常啊!不能接受,就是沒有提升,沒有提升,你還是保持你現在的水平,你現在目前的standard水平。所以他力門不是你心外求法,這是一個殊勝的方便。那你這麼去念,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這樣入諸法實相是最容易的。

  跟密宗同樣道理,密宗說「聲字皆實相」,聲音啊,阿彌陀佛是聲音,字就這四個字啊,一切都是實相。有哪個不是實相你拿給我看!所以既然都是如此,那麼《首楞嚴經》翻譯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沒有一樣事情,它是會有變化的,有生滅的。不對啊,師父,我們看的都是生滅的啊!因為你用生滅的心來看,它肯定是生滅的。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沒有生滅。所以這句號就是首楞嚴,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咒王,其它的咒還不包括在這個咒王裡面嗎?王嘛!其它都是王以下的,是不是?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法身,就是實相。什麼是佛呢?難道錄音機放出來的聲音就不是嗎?錄音機就是,放出來的聲音也是,所以從聲跟字你看到實相。

  這個是很難體會的,所以要從它來進到這個境界。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從有入空,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誰都能念,誰都能相信,你就這樣子念去,所以一切都是,一切都是。但是將來的品位不同,肯定不同就是了,差別就在這裡而已。

  所以我們到這裡呢,主要告訴我們:你真正接觸了,聽到這個道理了,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他力門,是阿彌陀佛自己獨創的。如果你沒有聽這個道理,你怎麼知道是阿彌陀佛自己獨創的?那你就不會相信了。所以人家跟你辯論爭論說,沒這種事,沒這麼容易的。這個人是正常的。如果他說真的可以?這個人有點不正常,除非他聽了很多道理。所以我們現在是真正接觸到了,我們就知道這個是正常的。原來阿彌陀佛在因地當菩薩的時候,他就是獨創了這個他力門,所以這才是淨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我們很幸運的,聽到了,知道了。其他的人就很不幸了,很不幸都沒有辦法,這是因緣的問題,對嗎?

  好,那我們今天暫時就學到這裡。下面的註解跟經文的內容,我們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好,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