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3集
2024/02/09 14:41:10瀏覽126|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3集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註解,就是我們常說的叫《大經解》。那麼這句經文我們繼續再來看看就是:

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我們請看註解在193頁第4行,我們看註解,說:

“「堅固不動」。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云堅固。”

  那他這個水平很高,就是指的法藏比丘,他這個心很堅固,「堅固不動」。所以就以《金剛經》來表明這個智慧,它非常的堅固,能破除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

  這有個譬喻,就是咱們世間的金剛石,它的硬度是十,其它是九。它可以當鑽石刀來裁玻璃,金剛砂可以磨寶石。就拿這個來做譬喻。

  能破一切,而自己不為別的所破,這個叫堅固。那怎麼叫不動呢?註解說:

“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云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而是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

  《金剛經》有說「如如不動」,前一個「如」是動詞,後面那個「如」字是名詞。心中老是如這個「如」。說得淺白一點,就是像這個「如」一樣,這個「如」就是真如。那麼這樣子來說,就比較清楚了。這個叫做沒有動搖,沒有動搖叫如如不動。

  不是說這個心是死卡達,死死的,一點都不動搖,那麼僵化的,空了之後,什麼都沒有,那樣子不動的。如果你說是這樣子不動,那這個桌子還比我強,你罵它也不會還嘴,是不是?它真的是如如不動,他不動嘛!所以不是槁木死灰,如果你認為是槁木死灰,那就錯了。

  如如當中還生氣勃勃,所以你看這大乘的修行跟小乘修行就是不一樣,大乘是活活潑潑的。

  不動者,不動於如如。這是很高的修行境界。其實我們一般人還是做不到的,所以就叫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了,當然念了之後還是會起心動念,你不起心動念,那你就是佛了。你起心動念這些,都是水上生波。

  那麼這裏又引了一段念公在《莖草集》的開示,那是念公對他母親的開示,他母親最後很得力於念公這段開示,他母親就問了,說我念佛沒有離開妄想,能不能往生啊?這跟我們一般人都差不多一樣。念公就回答說:可以!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妄想之中有了一句佛號,所有這些妄想就成了佛號的眷屬了,Family眷屬,心中有一句佛號,又有很多妄想同時存在,那這個妄想是什麼呢?是佛號的眷屬啊!

  他又舉個例子,這個妄想它就跟佛在一起了。就像我們這群人是普通人,不值得人家禮拜的,對不對?如果我們這群人中間坐了一尊如來,誰看見我們都要磕頭,為什麼我們要陪著他受頂禮呢?因為現在我們成了佛的眷屬了,要不怎麼會坐在佛的旁邊呢?所以我們也就跟佛同樣要受人頂禮了。

  所以你念佛的時候,雖然有妄想,甚至你還起了貪嗔痴種種的念頭,你心動了,這本來不是好事,但是妄想之中出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這妄想也就成了佛號的眷屬了。這樣子來理解,你對這句阿彌陀佛就更有信心了,只要你念就行了,只要你念。我們繼續看,所以這裡說的「堅固不動」,我們這麼解釋都跟前頭是一貫的,而且是「修行精進,無能踰者」。我們繼續看註解: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

  精是純,進是進步。

“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進」者,勤也。《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慈恩是窺基大師,古時候對他老人家的尊稱,不稱他的名字,因為他一生都住在慈恩寺,所以就用寺廟的名字來稱呼他。窺基也是法相宗,法相宗的兩位祖師,玄奘法師翻譯了《阿彌陀經》,第二代的窺基大師著了《阿彌陀經》的註解叫《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法相宗不是淨土宗。

  所以後代有些法相宗的人看不起淨土宗,可以這麼說,這就跟這兩位祖師不很一致了。窺基大師的註解這個經,後來都成為佚書了,佚就是一個人字邊一個失去的失,佚書就是失掉不存在了,找不到了,就跟曇鑾道綽的書一樣,中國一個時期都沒有了,近年才從海外又找回來了,所以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書了。

  窺基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對於淨土宗的理解很深啊!《上生經》是指《彌勒上生經》,是法相宗的根本經,他們都要生到彌勒淨土。

  「精進」兩個字,窺基大師的解釋是,精是精純,沒有惡雜。進是上進,上升,不懈怠,修行精進。

“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

  踰是超過,沒有能超過的。

“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云「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云「無能踰者」。”

  這個就是把世饒王聽見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他就不做國王了,他就出家了,就是這樣子的一個表現,這一切一切,他說「修行精進,悉皆第一」。接下來繼續看經文說: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往詣佛所」就是他又回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兒去了,頂禮長跪,給佛頂禮。接著我們看註解說:

“「詣」者,往也,到也。「所」者,處所也。「頂禮」,梵音那謨,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禮。常云:頂禮佛足。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

  我們禮拜的時候往往把這個手一翻,就是接佛的足,接佛的腳,佛最低的是腳,我們最高的是頭,就是把佛最低的足,擱在我最高的頭的上面,表示對佛的崇敬,頂禮。長跪有兩種跪法,長跪是兩個膝都跪下去叫長跪,向佛合掌。那麼像《金剛經》須菩提的跪法是右膝著地,那個是叫單腿跪,這都是當時印度通行的禮節。所以佛並沒有另外製訂一些禮節,合掌也是那個時候原來的禮節。

  「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伽他」,舊作「偈」,此翻為「頌」。頌者,讚也,歌也。採用偈頌之意有二:(一)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二)偈音美妙,用之讚詠。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讚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現在當來一切眾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

  這裡說這個「偈」字是同樣長短的,而且有音韻可以唱的。經中有的時候白文說了之後就是長行,然後就來個偈子,這個偈當時可以唱的,通過音樂可以很感人,而且也很莊嚴很清淨。同時這個偈文很少,但是它意思含的很多。這個時候,法藏比丘對於佛所說的話,他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種偈頌的形式來說,我們來看看: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暱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我們先看到這句,那麼一上來就說「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這是讚佛的色身,讚佛的光明。我們先談這四句,這個是稱讚世間自在王如來,佛都是如此的,他是尊敬佛,佛佛都道同,每一個佛都是如此。而且他的讚歎是從內心真實發出來的。不是做表面功夫的,不是說因為你是佛,沒辦法,我只好尊敬你,這是表面功夫,不是。是真心的。不是那種虛有其表的。再有他的讚歎是稱如來之量,稱如來之量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名副其實,恰如其份。我們一般人就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念公常常說:大家對於佛實際是把這個佛當着神來看待。你不要不承認,一般上都是這樣,佛教徒懂得什麼是佛的人是很少。念公常常問說你們心中的佛是什麼?你們心中的佛是什麼?你們說。我說你們說完之後,我就告訴你,你腦子裡頭的那個佛是上帝啊,是耶穌教的上帝。只知道佛這個智慧是獨一無二的,超過一切如何如何,當佛是高高在上的,像耶穌教說的上帝,誰都不能夠超過上帝。所以真正認識佛還是不容易的。

  法藏比丘說的頭一句:「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我們先看註解:

“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為七言。”

  這個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譯的形式,唐宋兩譯都是七言,而且內容跟文字都好。那麼漢譯是五言,最流行的魏譯是四個字一句,吳譯就沒有這一段文字。所以你看現存的這五種原譯本,這個差別很大。這個地方採用了唐宋譯的形式,是採用多數,只有這兩種是七言。

  所以會集第一個我們看起來它精整,一個是多數,一個是它殊勝,它比較好。因此會集使我們讀這一種就不但有遍讀五種的功德,而且超越了我們遍讀的功德。因為我們不善於總結,看了之後,什麼東西都丟進腦子裡面。所以他就替我們選擇好了,等於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在這裡了。所以這個經在海外是大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到處在宣講,我們現在就在宣講在介紹。念公說這話當然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說的是當時的情形。到今天經過了幾十年,現在這個會集本已經很普遍了,尤其在馬來西亞,這是所有淨宗學會唯一依止的經典,全世界都在讀誦在學習在講解,採用的就是蓮公的會集本。海外的情形比起中國大陸被接受的程度遠遠超過很多,這也是當年夏蓮居老居士的預言,他說這個會集本將來會從海外流進中國,現在慢慢證實了,這是法運,不可能改變的。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說:

“本頌首段是讚歎佛德。「微」者,細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讚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

  那麼這第一段就讚歎佛的功德微妙。這個微是細小精妙,微是小的意思,精妙的意思。所以中國最老的經書,五經四書裡頭不是有說嗎?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兩個危微是同樣的音,但是字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說人心很危險,道心很微啊,道的心覺悟的心很微,就是很微弱,就是很微細的微,這就是精微的意思,很微妙,不很可知,又很細,不可見。

  妙就是好,善,精。讚美的詞句。還有不可思議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師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講經題就花了九十天的時間,就講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所以是九旬談妙,法華也說這個法沒有不妙的,而且單以妙法來名經的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這是它的特點。

  如來微妙...,微跟妙擱在一塊兒,就是精妙到了極點了。

“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思議,稱為妙色。”

  接著說:

“「微妙」者,精妙之極也。「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這個色是指的色相,佛的色身,色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應身相。報身佛那就是無量的相好了,所以是「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這個世間,那還是應該說地前的都是世間,不光是人類,天上沒有,一切世間,這一切地前的菩薩,一切地方一切處,沒有能相等的。你看我們讚佛偈當中不是有唱嗎?「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就是說的這個「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佛是無量光,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別的佛光明也是無量,普照於十方世界,佛光所照的地方,那就是「日月火珠皆匿曜」了,日月火跟珠都匿曜,匿曜是什麼呢?這裡說:

“「匿」者,藏也,隱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

  這個「匿」就是隱密,隱藏起來,它的光芒就不顯現了。你看月明星稀就是這個道理,月亮大,星就少了,月亮不出來,滿天都是星星,因為月亮太亮了,別的星的光就很微小,不是沒有,是被月光遮掉了,看起來就不亮了,匿曜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指的佛光。

“首四句義為: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亦即讚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之義。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

  因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是月亮的光匿曜,被隱藏起來,不很明顯,包括太陽的光也匿曜。這裡說:

“「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

  我們這有火,火的光也匿曜了,也看得不是很明顯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為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有大光明,超諸世品。”

  這裡說的珠是指的摩尼珠,又作末尼,具足為梵語cinta^-mani這是印度話,印度話就是古時候的梵音梵文。摩尼珠稱為如意珠,這個珠放大光明,而且這個珠能夠給眾生許多的如意,得到如意的勝妙之物,所以《會疏》就說了:

“《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於日月。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會疏》的解釋是,天下最明的東西最亮的東西,沒有大於日月的。說到光最亮最殊勝,沒有超過於摩尼寶的了。但是在佛光之中,這些光都不顯了。這是讚歎佛,讚歎佛光的殊勝。那麼下來說:

“後繼四句,均是《唐譯》原文。讚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不可思議之妙用。”

  底下更顯出佛的不可思議了,再看第二句說: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那麼註解說:

“其義為,世尊演說妙法,能於一音聲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種種異類眾生,各各隨其品類根性,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世人言語,常因方言問題、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世尊則妙用無窮,普使一切眾生隨類得解。更為不可思議者,乃於任一音聲,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正顯超情離見之《華嚴》事事無礙境界。”

  如來能用一個音聲,如來只要演一個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種種的有情,每一種每一種,它都可以隨自己的本類,他都理解。這兩句就是什麼呢?這就是到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了,我們前頭在序分裡面就說了,這個經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在一個音聲之中。

  像我們世間人說話,我們世間人講話就不行了,方言不同,就不行了。不要說外國人聽不懂,有人說話有點口音,中國湖南湖北什麼安徽,那些大部分很多地方,有時候隔一個村就不一樣了,都是很重的口音。你要跟她說能不能講普通話?普通話就是標準的四聲就是四聲,他不跟你講普通話,他就是講鄉音,你自己還要去猜,張家界叫什麼「張咖改」,這是什麼「張咖改」?大部份的人都聽不懂。我們馬來西亞的情形就很明顯了,中文根基本來就不是很好,遇到中國來的法師帶有鄉音的,那就慘了,陰陽上去這四聲都不準的。像外國人學講中國話,他們叫我的名字怎麼叫?「空能法師」,叫我空能法師。那他們聽我們的土話也是很吃力,我們叫做鄉土的話,常常還會誤解了。特別中國法師到印尼講課,印尼華僑的普通話很自然他就參進去印尼話了,比如說...當然我馬來西亞去的就聽得懂了,要不然他對別的法師說:師父,你要Tamba飯嗎?Tamba飯,意思就是你要添加飯嗎?Tamba就是加的意思,他很習慣就參雜在一起了,Tamba是添加,師父,你要Tamba飯嗎?中國法師怎麼知道?我當然知道了,是不是?

  還有我聽說的,一次有位中國法師到了印尼淨宗那邊,就在用餐時,會長就說法師,Lansung可以吃了。我們知道Lansung就是可以開動了。結果中國法師不敢動,Langsung可以吃了。法師又是不敢動。什麼事啊?你們還沒有朗誦,沒朗誦我不敢動,在等你們朗誦。Langsung就是直接可以開動了,Langsung可以吃了,他還在等你們朗誦,吃飯之前還要朗誦,沒有朗誦還不敢吃呢!所以方言不同,這也是沒有辦法。在我們這裡有很多種祖籍不同的,我們講來自中國的華僑,很奇妙的,有時候一個家庭就有幾種不同的方言,兩夫妻是一種,對孩子是一種,甚至朋友之間跟這個講的是普通話,一轉過身跟旁邊的馬上就轉成不同的方言了,這還很自然。可是外國人看了就覺得我們很神奇,他不知道馬來西亞主要是三大民族組成的,除了我們中國華僑,還有馬來人,還有印度人。

  這裡又再舉個例子,是不是真實的不管它了,這是我聽來的。以前馬來同胞就遇到我們中國人,移民過來的中國人,這個中國人他的祖籍是海南的,結果馬來人就看到這串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當時還沒有名字不知道,就問剛好問到海南籍的中國人,Iniapa這是什麼?問了老半天,海南籍的中國人只好回答,很順口的說Wabodai,這串是什麼?Wabodai,哦,inibuahpetai,原來海南籍的華人,他說Wabodai海南話是我不知道,結果馬來族聽到BuahPetai,Buah是豆,臭豆,臭豆叫BuahPetai,所以這個臭豆的馬來名字是這麼來的,沒有考據的,笑笑就可以,沒有考據的。

  所以我們這裡有我們這裡的情況,其他國家必定也是一樣,因為全世界的方言太多了。除了語言,還有知識水平的問題,他知識很低,他也沒有辦法聽懂,所以我們的語言就很有障礙了。

  不只是方言的問題他聽不懂,還有你說到我們這個佛性,我們用什麼形容它呢?我們跟他說這叫「孤明歷歷」,你跟他說「如如不動」,他水平不夠,聽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所以因為我們是人的語言,不是佛的語言。

  那麼現在這裡說佛的一個音聲,每一種不同的眾生,包括蒼蠅螞蟻。所以這裡就引了一部經典裡面的內容,這部經叫《大乘莊嚴寶王經》,這是一部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心咒跟觀世音菩薩功德的經典,裡面就說了,說佛在度眾生,那麼佛就放光明了,佛放光了。大家就說佛為什麼放光明?佛就回答說觀世音菩薩要來了,大家在等觀世音菩薩要來了,等了老半天,觀世音菩薩怎麼還沒來呢?原來這個時候觀音菩薩正變成一隻蜜蜂,在廁所裡頭,對於廁所裡頭那個蛆,在跟那個蛆說法。所以各類的眾生佛都在普度,而且佛的一個音聲都能讓各類的眾生聞佛解佛所說的法,有這種妙用無窮!

  而且在一個音聲之中,根據華嚴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一個音聲能解什麼呢?一個音聲之中就含了無量義,所以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華嚴經》講一多相即,這些道理都是超乎世間的常識的,也超過世間一切的學問,我們在前頭的概論都講了。有很多也可以從科學上得到解釋,不但是全體包括局部,局部也包括全體,科學有證明的,實際上有證明的,這個不是個玄說。所以愛因斯坦就把這個時間空間物質,我們這些常識的東西都給我們打破了,他說這是人類的錯覺,科學家說的,所以佛教這些道理,大家可以大膽的說This is 科學!這是科學!你不要以為這些佛學都是玄學是哲學,這是科學,甚至還可以說是超科學。

  剛才說了一個音聲包括無量,這也是局部包括全體。所以有一種叫做全息照相holographicimages,全息照相就是這樣子,全息照相底片你把它砸碎了,然後你取它裡面的一小張,把激光通過它放出來,還是整個原來的,你照的是張三,出來的形象還是張三,全部底版所包括的一個小張也包括了,局部包括全體。數學也證明了,在你所積的這個數學項目,到了無窮多之後,你每一個項目就包括你所有項目的全體。

  這個師父怎麼會知道的呢?這是念公說的。我以前說過我的數學是零分的,中學的時候數學零分的,怎麼會知道這麼深奧的數學道理呢?那是念公啊!念公是科學家物理學家,棒得不得了!所以念公就說了,有一位留學蘇聯的學生,他不懂,他就來問念公。他說這個道理他不懂,念公就說這個道理佛早就講過了,不是什麼新鮮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些道理正是由於科學慢慢在發展,來給我們做一個補充。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啊!就是科學越發達,佛教越昌明。不要以為科學發達了,我們就退步了,以為什麼人類都上了月球了,到了宇宙了,就以為佛說的就不合乎這個時代,不對了。太空的發現,證明佛是對的!太空有無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比電子小不知道多少億倍,多少英里厚的鋼板,它都能夠穿過去。這些中微子都瀰漫在空間,就是所謂的微塵,世界碎為微塵,一個大爆炸,世界就爆炸為微塵,微塵集合了就是世界(星球),這個是三千多年前佛說的。科學這種論斷跟我們佛的經典裡面講的「世界碎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這個說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要相信,要信心十足!

  所以這裡就是說佛的一個音聲都能夠具足了,圓滿具足。我們再看下來的註解:

“《華嚴普賢行願品》曰:「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所以我們大家常念的《普賢行為品》裡面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一個言裡頭有眾多的音聲的海洋。「隨諸眾生意樂音」,隨著眾生你心裏面喜歡聽,愛聽什麼,你就聽到了。「一一流佛辯才海」,每一個都流露出佛的無量辯才,在一個音聲之中。所以這都顯出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是圓教所獨有,所以天臺判教就有四教-藏、通、別、圓。圓教是賢首宗判的五教-小、始、終、頓、圓。這是圓教所獨有的。

“此偈正與本經「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之文同旨。一聲中有無量聲,無量聲中之一一聲,皆有無邊妙用,能隨眾生之意樂,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

  所以每一個都有這樣子殊勝的妙用,每一個音聲之中都可以流出無量無邊的真實意,使眾生能夠得聞,得到解脫,最後得到救度。

“此即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

  這正是《華嚴經》所獨有的十玄門當中的「主伴圓明具德門」,一一都圓明具德。這個我們在介紹十門開啟「藏教所攝」的這一項裡面,念公都有詳細的解說。那麼師父我就做了轉述,大家以後可以看視頻,重複地看,就更加明白了,會讓你對《無量壽經》更加的重視,更加的珍惜。我們繼續看註解:

“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故曰圓明具德。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是即「圓明具德」。可見本經實與《華嚴》一味。”

  所以我們就說這個《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因為這個經是多次的說,《無量壽經》是多次的說,前面大家不是學了嗎?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後來因為戰亂種種的情形,有七種就不見了,就失掉找不到了,只剩下五種,已經證明了佛是多次的說。所以不能因為在方等的時候也說,就把它看成是屬於方等的時候。其實這是圓教的經典,跟華嚴是一部經。

“上明如來之語密。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

  那麼以上讚歎的是什麼呢?之前的音聲是讚歎如來的語密。底下讚歎佛的身密,佛的身說是:「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個身體「普使眾生隨類見」,這個普就是普遍,使到眾生隨他自己的本類都能夠看見,眾生都隨你本類看見了。

  雖然沒有科學證明,我們俗話有說狗眼看人低,所以狗牠見到人要咬人,牠看到人都很低,牠就覺得自己很高大。馬看到人很高大,所以牠就給人家騎了。這是牠們的眼睛不同。

  經上也說蒼蠅有很多副眼,很多眼睛是不一樣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大家所見的,也都不一樣嘛!個個隨類見,世尊報身的高大有多少多少由旬,我們的眼睛看不出一個由旬,就是看不到四十里地。你一上北海,這個北海不是馬來西亞檳城的北海,這個是中國北京的北海,你就拿你的視力為半徑,你看的就是一個圓圈,實際上真的是一個圓圈嗎?沒有這個圓圈,這圓圈怎麼畫的?是你的視力,你的視力就這麼長,這個就成了半徑了,你就看到一個圓的,其實怎麼可能是個圓的呢?還有邊啊,還有邊的是不是?那麼下來註解就說了:

“按佛身可別為五:(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四)化身,(五)等流身。(一)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二)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三)應身,如釋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四)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五)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

今經則佛於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那佛的身有五種:

  第一是法身,從法身就流出了一切了。法身是佛所證的,報身菩薩才能夠見到。

  佛的報身只有菩薩才能夠見,為什麼呢?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是不能見的,見不到的,也不能識別的,報身有多少多少由旬,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你怎麼能夠看得見佛的報身呢?微妙精細的程度也不是你能夠看得見的。就好像蒼蠅,蒼蠅的腳上面有很多微生物,我們的眼睛也看不見,太小了,太大了,你也不行,太小了,你也不行,一切都是如此。我們眾生都是一小段,你看到光也是那麼一小段,七色之中,紅以外紫以外的,你都看不見了,指紅外線紫外線的這些。聲音也是一樣,聲音也只能夠聽一小段,超音波你就聽不見了,但是有沒有超音波呢?有啊,是有這個聲音,是有這個聲音的波動,但是你聽不到,太低了,你也聽不到,你只能夠聽很窄的一小段,一切東西都是一小段一小段。

  那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了,眾生往往都是根據這一小段來評定全體,評定全部,評定一切。只承認這一段實際是有的,這段之外他不承認它有,沒有。這是很不科學的看法。

  第三是應身,釋迦牟尼佛這樣子的就是應身,示現作佛應化的身,單是應身當時在印度大家看的都不一樣了。

  第四是化身,化身是變化之身,那就不一定化做佛了,有種種的化現,像我們以前聽過的魚藍觀音,畫了一個少女,在一個漁村,幫助那些打魚的人,就是魚藍觀音。

  在密宗還立了一個叫等流身,等流身就是隨著一切種類的眾生,牠都可以看到牠同類的相。

  等流身過去有,現在不大見了。這裡說過去人要死的時候,會看見一個開路鬼,很高大,一丈多藍色的臉,不知道這是什麼?原來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化成面燃大士,藍臉,很兇,很高,嘴裡還噴火。現在講經還要加效果聲音的,噴火。他要在地獄裡面去度眾生,他就要示現成跟地獄眾生差不多的形象,是不是?要不然地獄的眾生怎麼認得你啊?以前不是講過了嗎?你到地獄裡去,不能現一個我們這裡的白衣娘娘,穿白衣的娘娘觀世音菩薩去到地獄,地獄的眾生看到這是什麼來的?你們在拍佛教電影啊?那麼一定要是現同類的。所以大家說這是開路鬼,其實是觀音。

  還有我們剛才說的,說到觀音菩薩要給廁所大便桶上面那個蛆說法,他就要變成蜜蜂,這就同類了是不是?這都是屬於等流身。

  所以身有五種: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

  「又能現一妙色身」,佛現一個身,而使得眾生各各隨他的本類都能看見。現一個身,菩薩見的就是報身,其餘看見各種應化身,動物、鬼等等看見是等流身,個個隨他的類,動物看見的是畜生身,現畜生身來度生的還是有很多啊。所以通過種種的方法種種的因緣來度眾生,所以各各裡頭都有菩薩在救度眾生。

  那佛一個身能起種種的見,一個身而能普現,示現一個身而能讓大家得到種種的繞益,這是不可思議的。

“上為讚佛,下為發願。”

  上面的幾句是讚佛,底下就開始要發願了,發起大的誓願了,我們先看註解:

“法藏比丘於歎佛功德後,隨即發起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

  他的願是什麼呢?就是要「願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讓大家很快成佛。速就是快,很快成佛。

“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

  這個發願是很重要的。

“如《普賢行願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普賢行願品》說:如來的功德,十方一切諸佛,所有的佛共同來演說,說多少劫都不能窮盡,說不盡啊!我們要成就這種功德就要怎麼樣呢?就要修十種廣大行願,所以這個願非常重要。下面說:

“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靈峰大師曰:「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靈峰大師就是蕅益大師,他說:「非信不足啟願」,不是信,你不能啟發這個願。「非願不足導行」,沒有願,不能引導你去修行。

“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省庵法師他是清朝人,也是蓮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說:「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修行當中重要的事,先要有個願,願立了之後,眾生才可以度啊。你要立了願,才有眾生可度。你根本不想度眾生,你沒有想度眾生這個願,那麼你就像阿羅漢了,自己顧自己,阿羅漢他就入涅槃了,他就不度了。

  「心發則佛道堪成」,你必須得發菩提心,你發心才能成佛。底下省庵大師又說了:

“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具發就是全發,一點都沒有保留,全都發了,菩薩大願要全發才行。不可以慢慢的,不可以緩慢。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己;求自覺者,端為覺他。”

  那麼底下就是要求自覺覺他了,在自覺覺他裡頭,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他這裡頭很重視自覺,這個自覺就是跟阿羅漢不一樣了。阿羅漢自覺就是自覺。我們這個是因為覺他,所以首先要覺自,我們要使別人覺醒,要讓別人醒過來,要把別人叫起來,你還在睡著了,你怎麼叫醒人呢?你自己要能清醒,才能叫別人嘛!那為什麼要自覺呢?主要是為了覺他。這個就跟聲聞緣覺不一樣了,他們也是自覺,我們也是自覺,但是我們的自覺是為了覺他,為了覺他而自覺,所以我們要度眾生,首先就是要自覺。

  現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嘗沒有,開口閉口都想度眾生。但是真正要想自覺,剛才說的像法藏比丘要怎麼樣呢?「自勝」,要像法藏比丘這樣子才行啊!可是你現在渾身都還是毛病,自己還迷迷糊糊的,你就想去弘法利生當導師,這個想法是不契合實際的。

  舉個例子,你想當大夫給人治病,當醫生給人治病,你就是不去研究醫學,你既沒有理論的學習,又沒有臨床經驗,你這個去當大夫,那你只有犯了兩條毛病,哪兩條呢?第一個就是無照行醫,另外一個就是庸醫殺人。我看你只有庸醫殺人,所以這件事情是要負起責任來的。

  所以這就是要求要自覺。所以師父我一再強調:我不是導師,也沒有能力講經,我一直重複,我只是播音轉述轉述,替大家找到更好的資料內容,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無量壽經》,理解佛法,而教學相長。我這麼做,我自己也提升了,我自己從中得到法益啦,自己也懂得不少了,理解了不少,也體會了不少了。

  好,請繼續看下面的經文,這裡法藏比丘開始發願了: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很長的一段,我們先看第一句「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普及無邊各各之界。”

  我們就是願意自己有這個功德,這個功德是要覺他的功德,我們要求我們像佛一樣能夠覺他,願我得佛這種音聲,這個音聲能夠遍及無邊界,沒有邊,這是為了利他覺他,要覺他,你要有能力自覺,成了佛這種能力就圓滿了。所以要發成佛的願,念佛就是要成佛,學佛也是為了這件事而已,就是要恢復我們本來是佛的能力。

  我們再把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的開示也引過來補足這裡的解釋,就這樣子我們就很豐富了。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裡面也說了,說覺他首先要求自覺,法藏說:「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一段全顯覺他跟自覺不可分割的關係。前面讚佛能用「一音聲」使一切眾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就發願,能有同樣的功德,跟佛一樣的功德,也能用清淨的音聲,宣揚妙法,遍及無邊界。下面註解說了,解釋這個界字:

“「界」者,《大乘義章》曰:「界別(分別、差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

  那麼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空間,這裡是表國土。

“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是曰界。俗語中,「各界人士」,此界字亦具上義。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於一切。”

  這個界字的解釋我們可以用俗話來說,好像各界人士,這個並沒有一個什麼框框,這個是教育界,這個是什麼界,這是體育界,他在政界,他在經界。這個界很抽象,但是它又很具體,我們說的無邊界就是這個意思。無邊界的範圍就廣大沒有邊了。

  由於佛的音聲清淨,是從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來的,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妄想執著,所以能夠法音宣流,能夠傳播到一切世界,饒益無量無邊種種不同類別的眾生。為了無限的利他,所以願求無邊的功德。所以法藏比丘他發願,願自己的法音能夠像佛這樣子普及無邊界。後面才說「度盡無邊苦眾生」,我們繼續看:

“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此句是《宋譯》,在《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

  那我們在宣揚什麼呢?我們在「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當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在沒有佛的世界,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證戒律極端重要!所以法藏所願,說法利生內容當中,第一個字是戒,唐譯本這段就說得詳細了。註解說:

“《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漢譯》亦如之。今《宋譯》較略,蓋以戒定精進三度,賅攝其餘。”

  那麼這個六度當中,本來另外還有三度,還有忍辱、禪定、般若,那麼他就用這個三度來代表六度了,戒定精進,如佛這樣子的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樣子來宣揚以三度代表六度,就用六度來教化眾生。

“此下「通達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讚,持名念佛,無上甚深之法。”

  讓眾生能夠通達甚深的微妙法,我們不是僅僅就是在前面五度啊,能知道布施,能知道打坐修定,能知道持戒就算了,我們就要有般若,把佛的知見轉成了我們自身的知見,而佛的知見是我們本來有的,是不是?只是我們現在是迷惑了,所以就成為眾生的知見了。般若就是這樣子的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你能拿個什麼諾貝爾獎金,你能寫出多少多少文學作品,那都不是般若。經中說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般若為導,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行菩薩道,直到最後成佛,沒有不是以般若為先導的,所以般若稱為諸佛之母。下來註解說:

“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廣宣六度等妙行,欲令眾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心作心是,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皆當成佛度生也。”

  那麼要通達甚深微妙法,那就要有般若啦!讓大家知道識自本心,要知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淨土法門無上甚深微妙法,讓眾生能夠了解。

“首四句,求覺他之德。

此下六句,求自覺之德。前求法音宣流,此六句求智慧如海,直至究竟彼岸。”

  那麼底下就要自覺了,願我怎麼樣呢?在自覺中頭一個提出來的就是智慧,所以我們智慧是首要!念公常常這麼提,也有很多人贊成!我們修行都要以智慧為導,淨土為歸。不管你學什麼,不管你學什麼,你要根據智慧來引導你。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自己自作主張。要以智慧為前導,知道甚深的般若,處處以這個為導引,這樣子你才不至於陷入魔境。

  現在外面都是群魔亂舞,種種的魔,目前就是這個時代了,群魔亂舞的時代,就是我常常提醒大家的三句話:「美麗的藉口,善良的陷阱,魔王的詭計」,魔王的詭計在哪裡呢?就前面的兩句「美麗的藉口,善良的陷阱」你完全不知不覺就掉下去了,他說的法99.9是佛法,只有0.1是邪法,你要沒有智慧作為前導,你隨時甚至於可能你已經...魔那兒已經跟你登記掛上號了,就是墮入魔網了,自己都不知道。魔就是喜歡這個,他喜歡自己的勢力壯大,少一個學佛的,魔就多了一個群眾,他就高興,高興之後,他就開party慶祝會,他就開歡迎會,他就是要破壞。

  所以我勸大家,這個我是末學空能,不是念公說的。只要下定決心,念念勢必出離六道,你所修的因,都是西方的因,你不沾染世間法,儒道還是世間法嘛,我們要做的就是依止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夠逃脫魔王的掌控了,魔王對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以淨土為歸。你要真能了脫生死,要能真正給眾生真實之利,那你離開淨土,就沒有其它方法了,沒有其它法門了。就算你智慧很高,你怎麼高呢?文殊普賢不是更高嗎?你還能夠超過他們嗎?他們也求往生,要給眾生帶頭,做帶路人啊,要以身弘道,你要度眾生,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可以度眾生的?都好,佛的法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可是你要根據眾生的根器,根據眾生的根器就有適應跟不適應的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應的。所以就要以淨土為歸宿,所以普賢菩薩在一部《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高的一部經典最後的總結到哪裡呢?總結到導歸極樂,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子,我們要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所以你看,一上來法藏比丘他的願就是,願「智慧廣大深如海」,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不但是念,我們要真的去做啊!要智慧如海。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智慧」即般若。《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般若翻成大智慧,但是這都很勉強,因為翻成我們的話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跟我們漢文的智慧這個名詞相混,混淆了。佛教說的般若,不是世間的智慧,那個是聰明,再一混就變成伶俐了,聰明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不是佛說的智慧。這個恰恰相反,這個叫做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跟聾子瞎子神經病是一樣的,成為學佛的障難,就是學佛的障礙。

  《大智度論》就說了,當時還是南北朝的時代,那個時候北方是秦。一切種種智慧中,般若是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沒有比它更上的了,沒有能跟它相比的了,沒有能跟它相比,沒有和它相提並論的,沒有能超勝它,這就是般若。這就證明它的高,沒有再比這個更高的了。下來說:

“又《往生論註》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其義為,通達於真如之智慧,名為般若。”

  《往生論注》是註解,是解釋《往生論》的,我們中國淨土宗二祖曇鸞大師所作的。

  就是你通達,達到了「如」,「如」就是前面講過的那個如,就是「真如」,這樣子的智慧的名字。

  這個不是別的智慧,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什麼論文汗牛充棟,著作等身,都不是,不是這個。

  是你通達到「如」的這種智慧的內容叫做般若。使你達於如,了達,到達,通達,如就是真如的如。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通達到真如的智慧,這個就叫做般若。

  所以如果你真正理解之後,你才發現我們所理解的,還是很膚淺很膚淺。般若是什麼?你能通達嗎?通達到哪裡呢?通達到真如。那我們現在離開通達到真如還很遙遠,十萬八千里都還沒到呢!邊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沒得選擇只有一條路,只有一條路,就是從那條路直接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最後一生補處成佛了,那你直接就通達了,就了達了,就到達了,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好,我們今天時間剛剛好,我們就暫時學習到這裡。那麼下來的註解跟經文的內容,我們下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