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9集
2024/01/31 23:44:17瀏覽49|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9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請翻開165頁倒數第7行,我們從這句看起,我們繼續來解釋大導師的廣義跟深義,請看註解:

“《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

  這個大導師,我們上一堂課也談了一些,導師前面加一個「大」,常常跟大家說,圓教裡面用到這個大,那就不是我們常識當中大小的大,這個大小那還是有量的。這裡說的大是不可稱,不可量。這樣子的導師他以正路示涅槃徑,涅槃是佛最後的果,涅槃三德,以一條正路給他指示涅槃的三德,讓他得到無為,不是有為,得到無為。那麼指示涅槃的經典,就以這一部《無量壽經》最圓滿最究竟。

  這個大家在七寶多聽經,會慢慢的更加的認同。要不然我怎麼二十年都沒有換題目呢?哪有那麼巧合啊?多少大經大論都吸引我,我還是沒有換題目,一過就是二十年了,最少是二十年。所以我們要示他正路,就是讓他得到無為。

  凡夫有四倒,這個倒是顛倒,有四種顛倒,就是我們說的不正常,以佛的眼光來看叫不正常。阿羅漢也有四倒。凡夫的四倒就是,沒有我,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最骯髒的東西還認為是清淨的,一直追求,哇,這個美,這個可愛。而不知道這明明是無常的,它剎那剎那在變化,剎那剎那生滅,轉眼就空了。所以把無常認為是常,無我認為有一個我,這都是苦事,而且還覺得很樂,追求這些都是苦事,這是凡夫。

  到了阿羅漢他就沒有這些了,但是他也有他的四種顛倒,佛的常樂我淨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沒有妄我,但是他還有一個真我,他執著一個真我,

而實際上真我也是不可得,當然不可得,它不是斷滅,不是沒有真我,是真有一個「真我」。但是這個很難理解,因為這個境界很微妙,微妙的意思就是說了你也不懂。常樂我淨這種樂就超過一切世間,常樂這個常,不是無常。本來沒有生死,本來無生就無滅了,無滅那不就是常嗎?恆常。這就是阿羅漢的四倒了。

  所以事實上,一切學問都有這些過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後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個說的是宋朝的禪宗大師,青原行思他提出參禪的三個境界,三個步驟:第一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個不能解釋,因為一解釋的話,就落入意識了,落入分別了。你怎麼看它都還是山,你怎麼看它都還是水,你看它不是山也可以,看它不是水也可以。

  所以這個境界不能說,一說就說不通,跟寫字一樣,你看《書譜》這本書,他有說初學的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得險絕,復歸平正。」你的字不能寫得很險絕,很超出,很超脫的,不平常的那種。但是你要先從平平正正開始,老老實實的一撇一橫,老老實實的寫,寫到平正之後,你務必要去追那個險絕,能夠寫到平正的時候,就大力去追求險絕,因為你有基礎了嘛!到最後你還是要復歸平正,能夠做到險絕了,復歸平正。

  文章也是有這樣子的過程,沒有波瀾的時候,你要讓它起波瀾,什麼叫起波瀾?我們叫做煽情,給這個情節製造高潮迭起,最後又歸於平靜。

  所以眼睛很難,這句話是念公的原話,念公這個話也太簡練了!什麼叫眼睛很難?下面解釋了,「為人眼目」,這個是最難的地方,代表人家的眼睛,你要看得準,很難!所以做人家的老師不容易,尤其是佛門的老師。所以你配不配啊?這裡提出的條件,我看沒幾個人夠資格。

  所以我們大導師者就是指示他一條正路,最後入到涅槃,讓他得到無為的常樂我淨。接下來看註解:

“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

  導師之行是什麼呢?就是彌陀世尊平等引接。中文字很妙!接引也可以,引接也可以,講演也可以,演講也可以。蜜蜂、蜂蜜,這個不一樣。接引或引接,引接無所遺故。前面都解釋了,是要引導眾生到常樂我淨。而《甄解》的好處,他就結合了我們這個經。他是平等普度,沒有分別的。不是對聰明跟愚蠢有不同,對好人壞人一律是平等的,大悲普度,怨親是平等的。「無所遺故」就是沒有一個是剩下的,沒有捨棄一個眾生,這才叫普啊!遺教就是遺棄不要了。佛不捨一個眾生,所以這個是導師之行。

“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故今本師演說本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

  你看最後說出來了,大導師指的就是阿彌陀佛,指的就是彌陀。

  他以他的本願來引攝五乘,說五乘就全都包了,五乘包括三乘,包括二乘,全包了。把阿修羅這一道打散了,就成為五道或者是五趣,所以我們常常說六道成為五道的分別就在這裡,把阿修羅列為一道,那就是六道。天阿修羅歸到天,人有阿修羅,畜生也有,鬼阿修羅各歸各的,除了地獄沒有阿修羅,那麼阿修羅就沒有單獨成一類了,這就是五趣或者是五道,五趣六趣都可以。阿修羅他就是嫉妒、逞能、好勝,而且他很有能力,類似什麼奇異功能那種,都是屬於阿修羅一類的,是人道的阿修羅。

  但是阿修羅不見得是罵人的話,阿修羅可以當護法,所以現在釋迦牟尼正要演說《無量壽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所以是住最勝之道,住導師之行。再看: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於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又「最勝道者解脫德,《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

《甄解》之兩說,互為表裏。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云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

  那麼底下阿難就說了,說釋迦牟尼佛一定是這樣的,他今天這個樣子一定是這樣子,今天佛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不但是導師之行,而且是最殊勝之道。那麼底下就是阿難的想法了,他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等等,去來現在指的是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佛跟佛都是相念,因為他們同心同念,同一個志願。現在這種最勝之道,最勝之道是什麼沒有說明,他為什麼沒有明說呢?他必定是在念佛,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所以阿難就問了,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過去佛還是念現在佛?這裡文句就省了一點了,要不然你文章就接不上去了。是念現在他方的佛呢?下來就引了幾家的註解來探討佛是在念什麼佛而有如此的瑞相?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

  《合贊》這一點的說法就說對了,他說,佛佛相念就可以知道今天佛也是在念諸佛。然而現在世尊現這個奇相是什麼緣故呢?下面註解就很長一段了:

“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也。阿難因現睹光瑞,前所未見,歡喜慶幸。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導師之行,最勝之道。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

  他就做了兩個問題了,佛在念佛現光明,這是一個問題。那麼這樣子的殊勝是為什麼呢?他就答這個問題了,我們這就把它這兩個合起來了,經文就說:佛啊,你是在念什麼佛呀?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前面這個已經說了。佛佛相念是念過去還是念現在呢?我們現在還在討論說:

“故問曰:「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故請佛宣說。”

  講了那麼多,到現在才請佛你說你到底是念什麼佛?是怎麼樣子會有這種瑞相呢?說了老半天,請佛你自己說一說了,我阿難實在是想不通了。所以世尊如果不是在念佛的話,何以今天這個光明如此的顯耀,如此的殊勝呢?所以我們的臉色要好看,等於說我們要健康,要容光煥發,只有一條路,就是念佛。這裡告訴你,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念佛,整個人不一樣,所以念佛的人,而且是但念不忘,心中一直都有佛號的人,你看他的臉色不一樣,不用打燈光的,在黑漆漆的地方它也會發亮的。所以告訴你要念佛。所以這個解釋就是一個問題了,就是問念什麼佛?底下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了,回答就是這段經文了,我們來看經文: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釋迦牟尼佛終於開口了,就回答了,所以這段的內容很重要!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理解它,我們看註解:

“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讚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當法、合時」。故佛讚之。”

  所以經文說:「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這個善哉就是好啊!連說兩個好字,所以就是善哉善哉!好啊!好啊!你問得太好了!這是稱讚之詞,好啊!好啊!佛稱讚阿難提出這個問題。再來再引《甄解》:

“《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讚歎之故。”

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佛說:阿難,你是為了哀愍的緣故,才會問出如此的問題。

“「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悲心拔苦也,「利樂」,慈心與樂也。”

  哀愍就是悲憫,悲愍就是拔苦。「利樂」就是與樂,「與」就是給予給他快樂,慈就是與樂。

“佛讚阿難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

  這個善哉善哉,就是阿難,你是為了給眾生拔苦,讓眾生得到安樂,你是存這樣的心,所以你才能問這樣子殊勝的意思。這裡就表示釋迦牟尼佛非常的喜歡。

  再有凈影師他就說阿難所問是「稱機、當法、合時」,所以佛就稱讚他,讚歎他。那佛為什麼讚歎阿難?因為阿難這個問是稱機,是跟這個時機相稱的,是問得最合時的了,當法合時,最恰當的法,時也是最合時的,機、法、時都合。

  這個不只三千年前合,三千年後的今天也合。你看現在就是這個潮流啊,這個時機就是這個潮流,就是念佛法門,你到處去看,中國這麼多寺廟,以前牌匾都寫什麼什麼禪寺,現在都在念佛了,信徒的需要,沒有辦法,這是一股潮流,這也是佛的願。

  不只三千年前,三千年後,往後也是這個樣子,一直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下來成佛,還是念佛,沒有幹別的。

  所以你看現在就是最合這個時機了,跟這個法是相合,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歡喜了。所以《甄解》說「所問稱可佛心故」,你所問的這個問題,正是稱佛的心。

  所以經中就說只有兩種人真正能報佛恩,一個是善問,一個是善答。所以提問題很重要啊,你善問,善提問題,好的問題,這樣子的人能夠報佛恩,因為你善問,被問的人這個時候他就有善答了嘛,這一來,法輪就轉了,眾生就因為他的善問而都得到法益了。

  所以我們也應該學習,也應該如此。不要去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甚至跟佛法沒有關係的,所以現在很多信徒都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要檢討,如何才能夠自利又利他?你如果真的會問問題,法師答這個問題不只你得到利益,旁邊周圍的人全部都得到利益,這是真正的佛法的利益。

  我們看阿難的提問,完全就是為了利他,他還沒有為了自己,他為了利他,所以佛才讚歎他,佛就讚歎他,你是因為這樣子的好心,能問這樣殊勝的意義,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我們看註解說:

“「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這個法體,法的本體本身是幽深玄妙的,所以叫做微。那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麼好讚歎的?所以你看現在所謂的多維次空間,就是不同維次空間,很多高度的空間它極微小,所以我們都不能透過去了,因為我們太大了。

  你看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啊,舉個例子啊,一個籠子,鳥籠裡面有兩隻鳥,你人都不能進到籠子裡面去嘛,是不是?鳥也不能出來,可是誰可以呢?螞蟻,「阿德阿順」牠隨便可以進出。但它這裡說的是微妙的微,不是大小對比微小的微。它這個微妙的微是更不可思議了,不是我們能夠用比喻來說清楚的,這就是「微」。絕思議故曰妙。你沒有辦法說,不是不讓你說,而是你說不清楚。

  你看以前講過了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一個妙這個字,就講了九十天,叫「九旬談妙」,就是說不清楚,說九十天也說不清楚,絕思議就稱為妙。

  所以佛法很深,佛法甚深甚深,這是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能問這樣子的問題,而且問的是很深入的問題,所以佛就稱讚他,「汝今斯問」你現在這個問題怎麼樣呢?

“「汝今斯問」。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難此問功德。”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一句話。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話,「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所以我們來看註解解釋一天下:

“「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鬱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

  這是佛教的地理觀,佛教的世界觀。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就是指的我們這個地球,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鬱單洲。

  所以古時候就有一個人把它誤解了,他認為這些都是在地球上面,他認為須彌山就是崑崙山,須彌山就是崑崙山什麼的。這個解釋肯定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如果須彌山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陽繞著地球了。現在不是,現在是地球繞著太陽,所以這句話肯定錯的。

  這個話當然不是我講的,我雖然是學理科的,可是我的數學是零分,我對這個沒有興趣,所以我哪有這個能力?這是念公他自己說的,這是他的原話。因為念公不但是精通佛法,他還是一名科學家,所以他的話我們可以信得過。所以佛也不必要把我們現在知道的天文學跟大家說,佛這只是隨順。那麼現在確實有很多證明是從外天來的,我們叫外星人,UFO不明飛行物外星人。

  你看舉個例子就好了,英國的麥田的圖案,英國麥田圖案畫的比圓規還圓,所以他們就發現是外星人幹的,他們看見遠處有物體在放光。

  這些就是佛講的四大部洲,這只是一個小天下,還有無量的小天下,無量的銀河,銀河當中有無量的日月圍繞,所以天是非常非常之大,一天下就等於一個南瞻部洲,或者是什麼什麼這樣子的。下來再看:

“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辟支佛,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

  至於這個數目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你都供養了,也勝於你來布施諸天的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下面說「劫」:

“劫者,梵語劫簸之略,譯為長時。《智度論》云:「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

  這個師父常常有用這個比喻,天人一百年下來一次,牠的衣服很薄,在四十里的石頭上抹一下,這樣子拂拭一下,一直到四十里的石頭磨光為止。

  所以累劫很長,這一切人天各種生物以至於小飛蟲小爬蟲的布施,你布施這些,勝於布施這些的功德有多大呢?一百一千萬倍,百千萬倍就是一百一千萬倍。

  蜎飛蠕動。

“「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者,無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蟲也。”

  蜎飛是帶翅膀的小蟲,蠕動是在地上爬的小爬蟲。那麼下來說:

“阿難之問,何以有如是功德?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即眾生也。”

  你看阿難他這一問有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因為你這一問就引出佛的回答,佛這一回答就回答到最後第四十八品了,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從現在這個時候開始,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這也就是把這個問就做了回答了,也是給我們現在一個很大的啟示啊!什麼啟示呢?因為你這一問,當來也就是從你阿難這一問之後,當來就是以後要來的,未來的。諸天那範圍就很廣了,那就不只是這個地球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含靈包括六道,天是最高的,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就是眾生。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都是阿難,因為你這一問,他們將來都得到度脫,遲早有一天,不是現在,就是未來任何時候,遲早有一天一定會得到度脫。這是佛親口說的,因為你這一問,佛就說了這個法了,這個法就宣流了,將來一切含靈就是因為你這一問而得到度脫。所以這個問,大家要知道,這一切含靈包括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對吧?我們能在這一切之外嗎?所以我們還擔心什麼?我們肯定得到度脫的。那麼就是什麼時候?遲早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擺進去,當然現在時間還沒到,時間還沒到,就不是今天晚上,或者不是明天。但是最後將來還是會度脫,將來等到彌勒菩薩下來,三會龍華全都得度了,肯定了。你看在《無量壽經》,佛就拜託了彌勒,彌勒已經接受佛的咐囑了,所以彌勒也要弘揚《無量壽經》,所以皆因汝問而得度脫。

  那麼現在結了佛緣的人,我們這些就是了,我們這個佛緣還結得不夠深啊?很深了,跟別人比,我們肯定超過別人的,將來到了三會龍華,全部都得到度脫了。不過這個時間長得太可怕了!這中間你要去哪裡?你要做多少次的北京鴨你知道嗎?多少次到鬼道去?多少次到地獄道去受刑?黃念祖老居士說的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五十七億六百萬年是地球的年,所以這個數目字太可怕了!時間太長太長了!所以不要等彌勒菩薩下來了,是怎麼樣子呢?跟彌勒菩薩一起下來,啊!那不一樣啊!等彌勒菩薩下來跟跟彌勒菩薩一起下來,哪裡會一樣?不一樣。所以這一句就是讚歎這個經的重要了,下面就引了漢譯的經文,也說的是一樣的,我們來看看:

“《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蓋因此問而引出,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故佛讚其功德。”

  所以各種修持最後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處,很多佛國的大菩薩都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如果我們不學經典,我們不知道,以為只有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去往生極樂世界,嚇!太多太多了!你慢慢修,能到其它佛國,到其它佛國去成菩薩,只成菩薩,不能成佛啊!將來所有這些菩薩還是要向極樂世界跑。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六品,為什麼他方的菩薩天天都到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那我們現在知道了,可以直接就衝向極樂世界,早點作佛嘛,早點作佛可以早點回到娑婆來做救度。更何況你要修到菩薩的位次,談何容易啊?這不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我們是走另外一條路。我們不是走那個去成就菩薩之後,成就菩薩之後還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我們現在走另外一條路,直接就超越了阿羅漢、辟支佛,超越了菩薩,直接到極樂世界,直接成佛。所以最後菩薩還是要回到極樂世界啊!最明顯就是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就是一個例子嘛,是不是?那麼底下佛又說了,我們看經文: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如來有無盡的大悲心,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因為大悲心的緣故。下面就引了註解來詳細的解釋了: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為《普賢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諸佛的本體就是大悲心,因為悲心是極端的重要。密宗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這都是從悲心出發的。

“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你看一棵樹,一棵樹你要它開花結果,你怎麼辦呢?你要拿大悲的水來澆這個樹木,這就是繞益眾生,他們才能夠開出智慧的花果。所以這是比喻,世間的樹也是這樣子嘛,你要懂得照顧它,它才會給你漂亮的花看,才會結果。

  那修行也是一樣,你要得到智慧的花果,你也要拿出真正的大悲心來嘛!

  這裡解釋無盡:

“「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

  他這個願力是無有窮盡的。

“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

  下來解釋了:

“「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

  諸佛菩薩是無盡的大悲,矜哀三界,矜就是憐憫的意思,矜哀就是憐憫,就是悲憫。矜哀三界的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在這個世間又出世了,為什麼講又出世呢?因為佛早已經成佛了,不是只有這次才成佛。就是為了要開佛知見,要度眾生,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出興於世,善導大師的話那就是佛的意思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我們要進裡面門的那幾個字,很少人注意到啊!「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下來引《法華經》了:

“《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是《法華經》的話,為了什麼呢?為了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就是開顯,就是示現,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到底什麼是佛的知見呢?簡單說,淨土法門正是佛的知見,那我們現在學的就是淨土法門啊,我們現在完全是契合於佛的知見,只是還沒有完全完全的相應而已。所以淨土法門正是佛的知見,佛就是這樣子出興於世,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經文說:

光闡道教,欲拯羣萌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

  就是光大開演這個正教,我們俗話說什麼?發揚光大,廣泛的演說種種諸佛的教化。

“「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

  這裡解釋「拯」就是拯濟救度,簡單說就是幫助。萌就是發芽,群萌指的就是群生,就是指的一切眾生。為了來光顯佛的教化,來救濟眾生,所以叫做「欲拯群萌」。下面再看註解:

“《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

  我們來看這段的解釋,這個註解《會疏》就說了,說世尊說法有頓法有漸法,這個我們常常聽課的同學都知道了。

  頓就是沒有階梯的,不用按部就班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這是頓法。

  漸法就是按部就班,有層次的,有階梯的,慢慢來,一步一步來的,那叫漸法。

  都稱眾生之所宜,佛都隨順大眾所適合能夠接受的,隨緣讓他們都得到解脫,這就是「欲拯群萌」的意思。「欲」這就代表要,代表願,我要來救這一切眾生,這裡就有兩個意思了:一個意思就是承上面說的大悲為體,所以就是要度脫一切有情,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所以要「光闡道教」,就是為了這件事啊!佛如果不為這件事,他不需要來了,他來幹嘛?他還有很多地方去的,眾生需要了,因為眾生真正要成佛的機緣到了,只有佛知道,所以佛就來了,就為了這件事情,就是為了要「拯群」萌」。

  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第二個就是跟著下面的說了,為什麼要欲拯群萌呢?我要惠於真實之利啊,因為如來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進入彌陀大願之海。所以這就是《會疏》說的「欲」解釋「欲」的內容。下來《甄解》說:

“《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甄解》日本人的就特別著重諸佛出興於世,佛出現的這個世間,就是要說彌陀的願力,不是要說別的。

  但是佛又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法門,那是沒有辦法,不是每個人一告訴他你要去作佛,他聽到就把馬上跑掉了,很多都跑掉了,沒有辦法,所以佛附帶才說其它的法門,附帶才說其它的經典。

  而真正要說的就是要說彌陀的願力,拿這個來救度眾生,這個是顯諸佛的本懷,本懷就是他本來懷著要度眾生的真正的心意叫做本懷。要惠以真實之利,我就是要給他們真實的利益。

  不是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啊,你看現在有些人忙了一輩子,可是你沒有給眾生什麼真實的利益啊,對不對?

  這個利益前面加個真實,這個真實不是一般我們所理解的真實啊。真正真實的利益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實的利益。

  但是現在很多人你看佛門這麼多活動,搞到信徒都眼花繚亂了,太多選擇了,義工忙得不得了,真的是忙死了!忙死了還這麼樂意在幹,為什麼呢?因為要拼命的修福,但是你這個福如果不能出輪迴,你這個福就變成痴福,痴呆症的痴,痴福。不能了生死,出輪迴,那就不是真實的利益了,所以就不是佛的本懷了。

  「欲拯群萌」怎麼救呢?怎麼救啊?只是喊口號,我要來救你!你自己都還不會游水,你還跳下來很勇敢地要來救人,那就抱在一起死。

  所以這樣子的一大事因緣,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這件大事。那為什麼阿難這一問這麼重要?原來就是佛的本懷,阿難問到佛的本懷了,就是為了這麼一件事情,要給眾生你得到真實的利益,徹底的,究竟的,真實的,而且是長久的利益啊!不是短暫的,不是虛幻的種種的。而是真實的,徹底的,究竟的。

  你看現在很多人做善事,再大的善事,你只能夠讓他沒有錢,能夠多活幾天,沒有飯吃,能夠不用捱餓多幾天。可是你對他沒有徹底的救度,他還是繼續要六道輪迴。

  所以從這樣子來比較,我們就知道,徹底的究竟的救度,就是要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那只有一個方法了,現在只有一個方法,看來看去,左看右看,前看後看,也是只有這個方法。沒有其它方法,其它方法你也沒有辦法教,你也做不到。你只能夠叫他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小看,你只能夠有這個能力叫他念阿彌陀佛,原來你叫他念阿彌陀佛,他才能夠徹底的究竟的真實的永久的離開痛苦的六道輪迴啊!所以那就是要叫人家去作佛,不要勸人家再來做人。所以慈淨老師的話很好,「我們要修帶得走的功德,不要修帶不走的福德。」功德帶得走,福德帶不走,你怎麼帶著走呢?最後還不是要留下來。我們再看註解的解釋: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

  「惠」就是惠施恩賜,賜給他,就是給他。真實之利,按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指著,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所以日本就是傳承善導大師的教化。

  中國對善導大師有一個錯誤的記載,說他自殺了,說善導大師自殺了,一個大德自殺了,你看看多嚴重!所以我當年看到這個記載也覺得不滿,後來才知道,這個我就是念公當年也看到這樣的記載,後來才知道。所以才給善導大師特別寫了一個傳,不是他自殺,他沒有自殺,自殺的是問話的人。所以有很多記載,你不能夠太片面的去相信,常常都有錯誤的。善導大師他不是這樣子的,這原來是日本人考證過來的。在道宣法師著作的《高僧傳》裡頭,就列了焚身這一類的,也沒提到善導大師。他就提到有一個人問善導大師說,一個人念着佛,最後念着佛死,能不能往生?這個時候善導大師在光明寺裡面講經,有一個人就跑過來問了,問說念著佛死了,能不能往生?善導大師就說你念着佛死,死的時候還念着佛,可以往生。那麼這個人就衝出去了,從光明寺衝出去,一直念着阿彌陀佛,跑到一棵柳樹那邊就跳下去死了,是問話的人,不是善導大師跑到柳樹跳下來,是問話的人,不是答話的人。所以後來這個記載就錯了。

  日本人對於善導大師恭敬到了極點了,怎麼恭敬呢?他說他們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第二代是善導大師,第三代是他們日本人。他們不太看得起我們中國這些淨土宗的大德。

  那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是,真實之利就是彌陀的誓願。那如果你相信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現的,那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的話,就是佛的意思。這個真實之利就是直接告訴你,是彌陀的誓願。這樣子說就更加的直接了,所以善導大師有一句話就說了:

“大師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他自己的偈子就說了這句,十方如來所以出興於世為了什麼呢?「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善導大師說得很絕對,唯就是唯心唯物的這個唯,唯說什麼呢?唯說彌陀本願海,只是為了說彌陀本願之海。所以善導大師的讚歎,實際上中國很多大德他們是從禪宗開悟的,那麼他們就不能像日本人說的這麼的大暢本懷,我們通俗話講敢敢說,所以講得很直接,沒有什麼委屈的,是就是,所以日本人這方面他講得很直接。那麼下來也是日本的註解我們來看:

“《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

  《甄解》就讚歎善導大師這句話了,說「此今家..」,「今家」就是日本人稱善導大師親切的稱呼。說他是獨步的妙釋,這是善導獨步,獨步就是只有他單獨可以走到這個地方,走到最高的獨步一時,沒有人能夠跟得上的微妙的解釋,是其他人所從來沒有談過的,因為別人談不到這裡。所以根據祖師的解釋就很明顯了。這句經文「惠於眾生真實之利」就是拿彌陀的本願來教化眾生,彌陀的本願是什麼呢?四十八願嘛,四十八願的核心是什麼呢?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核心又是什麼呢?十念必生這十念是什麼?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講到最後彌陀的本願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能夠真正惠於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就可以以八萬四千法門作為光闡道教了,光闡道教就是弘揚八萬四千法門。

  欲拯群萌惠於真實之利,那就是告訴你,教導彌陀的大誓願海,第十八大願,只要十念必生,至心的念十句,必定往生。這樣子來分析就很清楚了,真實之利就是說的接受彌陀的教導,那彌陀教我們什麼呢?彌陀教我念彌陀嘛!那我們現在所得到的就是真實之利了。那麼底下《甄解》講了很多,我們選重要的來講一講:

“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

  那麼這裡又將它歸結到這句阿彌陀佛了,把它歸到這句阿彌陀佛,真實者就是佛的智慧的名號,這句阿彌陀佛原來就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智慧的果實,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法藏在因地當中,他當時是國王,出家之後,法名叫法藏,他這個時候發了四十八願,就是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實。你把它展開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合起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常常說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一乘大願之海,眾生皆成佛的一佛乘,這個名號那摩阿彌陀佛。

  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實,就是真實的五願,這也是善導大師選出來的,四十八願的真實的五願,這五願是什麼呢?這個後面我們才會看到,因為我們還沒到四十八願,那可能是明年後年的事了。但是現在把這這個五願特別提出來,第十二必成正覺願、第十三光明無量願、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七諸佛稱歎願、第十八十念必生願。你把它合起來就是一句名號,就是這句阿彌陀佛。

  這個真實就貫通於教、行、信、證,這個教,一代時教,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這個修行,你所信的,你所證的。所謂之利就是名號的大利,這個大利的究竟是指什麼呢?這個大利的徹底是什麼呢?原來講到最後就是無上的涅槃妙果。這是《甄解》的解釋。這句名號四個字,那麼簡單,誰都會阿彌陀佛。他究竟說來就是無上的涅槃妙果。

  所以你不聽經,你不深入淨土的教理,你不會知道這句阿彌陀佛有多麼的殊勝,有多深不可測,你絕對想不到的。但是佛的方便善巧是,你不懂這句佛號的深義,也沒有關係。你只要老實的念,真誠的念,它本身所顯發的效果也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有人就跟師父說了:「師父,我念佛念那麼多年,我都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說:「你沒有能力知道,你就不用去知道,你只要念,因為你念的是法身啊!你不是念別的,你念的是法身。」不知道的人就問法身是什麼?我就是平平常常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嗎?這句阿彌陀佛是法身,因為你念的是法身,所以法身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不管你懂不懂,都沒有關係,你懂不懂都沒有關係,因為它本身就不可思議,它本身的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不需要你懂,只需要你老實的念就行了。因為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佛的悲心。下面我們再看:

“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這是他一個個做個比較,做個較量,到最後第十八願是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權假之說。權假之說先是到阿羅漢,讓你還有一點推動力,要不然說,不行了,路太遙遠了。你就不要學了,釋迦牟尼佛一個學生也沒有了。先給你一個推動力,到阿羅漢,趕緊努力!到阿羅漢就成功了。後來到了法華就說,你們要知道,這個是化城,阿羅漢是化城,只是累了,讓你們歇一歇,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我們常常都有說。這是佛說的,這個化城其實是沒有的,不存在的,你們還是要去成佛,這叫權假。但是你看現在修小乘南傳的,都把這個當真了。佛說這是假的,他們把這個當真。

  真實之利和權假是相對的,不一樣的,不是一樣的。所以既然是這樣子的話,你把世間法來看小乘法,小乘法是真實,世間法就是假的了,怎麼說呢?給你得到諾貝爾獎金,不得了了!你在世間有多風光!你可以呼風喚雨,到一天你躺下來了,全身都冷透了,然後送到火葬場,全部都是假的了,是不是假的?什麼也帶不去了。那麼這一切世間法都是假,小乘就真了,證得阿羅漢是真的。以小乘來望權教的大乘菩薩,權教就是世住的菩薩,怎麼樣入世去度眾生?

  就好像舍利弗的前身,他要修菩薩道,到處去修菩薩道,要去修菩薩的六度。這個個案跟大家說過了嘛,是不是?人家跟他化一個眼睛,他就退心了,這是世住的菩薩,所以佛說阿羅漢是焦芽敗種,他沒有利他的心。

  權大乘的菩薩肯利他,以權大乘來對實大乘來說,對於華嚴法華來說,所謂小始終頓圓,你把始教終教來對圓頓教來說,始教終教那就是假的了。終教當然不錯了,《大乘起信論》說,《大乘起信論》就是終教。那《大乘起信論》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來藏,每個人都有妙明真心。但是它就規定你必須要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

  可是法華龍女剎那間就成佛。這個我們昨天講過了,他的根器只能夠聽這樣子的話,所以佛說法華的時候,還有五千人不能聽,他聽不下去了,這不能勉強的。

  所以把權的大乘來望實教的大乘,那麼實教是真,權教是假的了。再把法華、華嚴這種實教的大乘跟彌陀第十九願來比,他這裡指的是《魏譯》的第十九願,那麼這個一比,它就比法華、華嚴真了。以十九願來跟二十願比,那麼二十願真,十九願就假。拿二十願跟十八願比「十念必生」,二十願就假,十八願就真。所以到了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十念必生才是「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

  講的那麼多,到最後就是為了講這四個字「真實之利」。如果不這樣子層層來比較,真實之利不能也沒有辦法突出它真正裡面很深的含義。那麼這句佛號就是大涅槃。實際上這也是很自然嘛,這句阿彌陀佛是佛證到了大涅槃之後,成佛才是圓滿,圓滿之後,這一句佛號才出來嘛,是不是?所以這句佛號是佛的所有功德之所成,他就代表了這一切的功德,這一切一切佛的功德全部都收在這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面了。那麼你現在念這句佛號,你就是拿這個圓滿的功德來莊嚴你自己因地的心,所以你這個是不是真實之利啊?這是最直接了當的真實之利,沒有比這個更直接更了當的了。

  所以講到最後,我們一定要真正明白,真實之利指的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是佛成佛了以後所成的果實,現在我們直接就把它拿來當着是我們自己的了。所以現在講的就很清楚,這個果實就在你的嘴邊,就看你要不要把它吃下去而已。你不想吃下去,表示你對這個還有懷疑,還有種種的考量啊,是不是一百巴仙啊?誰給我證明?沒有人給你證明。

  那我們層層這樣一層一層一比較,這個真實之利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的果實,現在把這個果實給了你了,我們就直接把他接過來,那就變成你的了,就那麼簡單。

  以前常常也講過了,你要吃貓山王,你不是就買個貓山王來了你就吃,你還要去找一片地來除草開墾,是不是?還做了很多殺生的工作,然後就開始培養了。以前我在柔佛州的時候,就有一個護法就給了一個地方,一個兩個英畝的別墅,他們就開始在後面的空地種了貓山王,我看到這麼小棵,我說要多久才有得吃?他說我看要七八年。七八年?我七八分鐘就有的吃了。我就買來,七八分鐘我就有得吃貓山王了,你還等七八年了,是不是?

  現在就很明顯,阿彌陀佛成佛這個果實,不用等你去開荒開墾做種種的,不用等。直接拿來就吃,吃了就是你的了,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是不是?跟蜜糖一樣,蜜糖也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佛慈悲到了極點了!我就給你這個東西,是我已經真正做好了,現成的,完完整整,你不需要做什麼工作的,不需要的,你也沒有能力做什麼工作,「不假方便」,這些佛號把它接來,念他,真心真誠的一心一意的念,那你就成功了,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嘛,是不是?就那麼簡單!

  但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不太容易相信。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的,它必須要很複雜,那才覺得可以考驗我,你考什麼驗?你還有多少時間來考驗?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接收過來,就成功了。

  所以我們現在不管你用多少時間來講解來聽講來聽聞,都是為了要讓你真正願意把這句阿彌陀佛的果實給接收過來,就是為了這個啊!

  好,今天是我們今年這次的最後一堂課,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我們還會再安排再來繼續下面的內容。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