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6集
2024/01/22 10:07:44瀏覽67|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6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好,我們繼續再來理解這句經文「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請看《大經解》151頁倒數第5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夫心有拘累,隨物而轉,故為煩惱所縛,凡夫著有,二乘滯空,皆墮情執之中,咸是心隨物轉,故於萬物不得自在。”

  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們,現在誰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要知道煩惱怎麼來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從外面來的,煩惱從外面來的,有人又說是別人給他的,但是實際上是自己生出來的,外面的境界沒有問題,外面的一切那不都是你看出來的嗎?是你六根接觸六塵的反射作用,這個作用產生了,然後自己的八識,尤其是第六第七,就做了第一時間的判決了,最終就生起了種種的分別比較,連帶的擔憂牽掛等等,這裡面當然也包括高興,快樂,喜悅,種種的喜怒哀樂,那都是六塵的反作用力,那就自己做不了主了。說得更徹底一點就是,你把虛妄的假相當成真實的,那就隨境界而轉了,心有所牽掛,你就隨著境界而轉,碰見好的,你就高興,不好的,你就不高興。見色聞聲,你的心隨著你所見的東西就轉了,隨物而轉,故為煩惱所縛,隨物而轉,所以就被煩惱把你給困住了。因此別人一讚嘆你說,哇!你這位大德修持好啊!我們都應該向您學習啊!啊,是嗎?是嗎?哇,聽得很爽!馬來西亞的華語聽了很爽!聽了很高興的意思。相反的,有人罵你一句,那你就不高興了。這就是隨它轉了,自己沒有做主的份,他叫你高興就高興,他讓你不高興就不高興,為煩惱所縛,縛就是綁住了。這就是凡夫,凡夫就執著於諸有,愛世間所有的東西,功名富貴妻兒子女他看成是真有的。師父,當然真有的,這是我兒子,怎麼會是假的呢?我怎麼看他都是真的活生生的,你說這是假的,怎麼假?這是著有,所以是凡夫。

  二乘滯空,二乘指的是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就停滯在空裡頭了,都是墮在情執之中

  所以我們這個大乘法,很幸運的,我們一開始就接觸到大乘法,大乘法是以成就阿羅漢看為墮落的。哎,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怎麼會是墮落呢?這句話你要不是在大乘的修學裡頭,你很難認同,很難認同。我們都認為能夠證得阿羅漢,已經是很稀有很難得了。這裡怎麼說是墮落呢?

  所以你不站在大乘的立場來看,你沒有辦法理解。《首楞嚴經》說的,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沒有成就,以至於墮落成為阿羅漢,以至於成為魔子魔孫,都成為墮落了?你看《首楞嚴經》最後說的那五十種陰魔,最後一種魔就是成就阿羅漢。

  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你知道了,也不敢相信,怎麼可能呢?所以小乘的修行人他們沒有看過《首楞嚴經》,也沒有機會看,也不是他們的課程,Its not in our syllabus,不在他們的教程裡面,他們也不承認,所以還很努力的在修,希望能夠證得阿羅漢。

  大乘法就是你明明是佛,你怎麼執著於自了呢?你本來是佛,你怎麼退到去成阿羅漢呢?等於說你明明是博士,怎麼願意去做小學生呢?就這個意思。除非你患了痴呆症,但是你的本身還是博士,這是不可能改變的,跟你痴呆症沒有關係。徹底的說一句就是,你不明白自己的佛性,這個就是墮落了。

  所以凡夫執有,二乘滯空,「滯」就是停留在空的境界,都墮在情執之中,都叫做心隨物轉。因為這個空即是色,空就是色,你不跳出這個空,這個空就成為一物了,色也是一物嘛,你以為空就是沒有物了嗎?我們前幾天學過的「入空,無相,無願」,還記得嗎?入了空,不執著空,才是真空。你空還有一個空相,那就是物,思想是物質嘛,是不是?因為它是存在的,思想它有它自己的規律,不能用你主觀意識去改變它,你的思想我怎麼能夠去改變你?所以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老是想改變孩子的思想,要他聽你的,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兩敗俱傷,大家都痛苦,抱在一起哭,不是都痛苦嗎?所以既然存在,又不能被主觀意識所改變,那就是物質了,所以思想就是物質,所以空即是色,那還是隨物轉。

  所以你看大乘的境界很高,講得很徹底啊!所以萬物就不得自在,在一切法的前面,它就是非常的被動,被動就是自己做不了主,lost control。

  下來講來參加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大士們,他們是什麼境界?下面說:

“大士深達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故無縛繫。”

  那麼這些大菩薩就深達法性,不但達,還深達法性,所以他當相離相。不是撥相離相,不是把這個相不要了。撥相就是把它撥開了,撥開那個相,要離開這個相,所以很多人說要把這個相給除掉,才叫離相。請問你怎麼離?你整個人活生生的就坐在這兒,清清楚楚的還是3D三維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平面的是2D的卡通,這是3D立體的,有前有後,而且還會反應的,是不是?這不是個相嗎?不是透明的,是真實存在的。就算我們廣東話有句話說:哎呀,你當他透明就好了。你當而已,他還是不透明的。

  但是這裡告訴你,當著這個相就要離相,怎麼離呢?是你離?還是他離?都不需要,當著他不被他轉就離了,不執著就離了,不被相牽著走就離了。

  說是容易,做起來真難。什麼時候難呢?境界來的時候才難,境界沒有來的時候很容易。境界來的時候管它就「佛跳牆」了,佛跳牆就是佛都有火就佛跳牆了,所以境界來的時候就是功課就是考驗。所以你看明明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妳面前罵妳,妳還無動於衷?不行,一定要跟他解釋清楚,他冤枉我,怎麼可能放過他?那你就著相了。

  這個告訴我們,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的,佛不說。一定做得到,一定有人做得到,只要有一個人做得到,佛就說,一定做得到。

  但是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存檔,我們存檔存多了以後,我們這個力量強過我們的習氣的時候,我們就做到了。

  現在做不到就是,當境界來的時候,我們習氣的力量大過你所知道的這些道理,這道理就派不上用場了。

  常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到那個時候,有佛法都沒有辦法了,所以就當相著相而不是當相離相,那我們就痛苦了。那麼下面這句話好啊,我們可以常常用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我們看看下面這句說:

“宗門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進而物隨心轉,故能隨意自在。”

  所以宗門就說了,宗門就是禪宗。「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你周邊所有一切萬物,只要你沒有這個心,就完了沒事了,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它就不能影響你。

  所以老是想躲避,找個什麼地方才能夠修,你跑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物,這都是為物所轉,就是想找一個清淨的物,避免這些煩囂的物,那個是自欺欺人,就算給你離了外面的物,你也離不開你內心的物。

  所以何必那麼辛苦呢?你無心就完了嘛!當相離相,不隨物轉,見一切相而離一切相,當相離相,你就不隨物轉了,見一切相而離一切相。

  舉個例子,你見到一個美女的照片,你沒有美女之相,那就跟見到一朵花的照片有什麼分別呢?跟見到一棵樹的照片有什麼分別呢?你都不為它所轉了。當然這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看美女就是美女,這很正常嘛!你說我看那個美女像阿彌陀佛。哎,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啊,我怎麼看都是美女,你怎麼看成阿彌陀佛呢?但是菩薩就做得到,而且還要高級的菩薩,普通的菩薩不行,泥菩薩更不用談了。我們這裡說的這是大士,這些大菩薩他們做得到。

  那麼接著進而物隨心轉,故能隨意自在。再來一步提升了,物隨心轉,東西可以隨著你的心來轉,所以就能隨意自在。

  所以圓教的道理很深啊!你看這句經文「隨意自在」,你就隨隨便便的看過去了。「隨意自在」不就是隨你自己的意思,你隨你自己的意思,你就很自在了。這誰不會?那你就不用來上課了,上課幹嘛?你都知道了,隨你自己的標準,隨你自己的喜歡,那不叫自在。

  所以我們一定要聽道理,一定要聽這些古大德他們的經驗,他們所悟到的這些道理,就是這些註解,對我們幫助很大。這樣子來理解這部《大乘無量壽經》,那你的成就會看到很快就跟別人不一樣。我們不是故意要跟別人不一樣,它自自然然就是不一樣。博士班跟小學,哪裡會一樣呢?我們繼續看註解:

“如《淨影疏》云:「由成勝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

  《淨影疏》就說了「由於成了勝通」,什麼叫勝通?殊勝的神通,成就了殊勝的神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所以對於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那麼這樣子就可以對於眾生,給眾生得到利益了,所以稱為利物,這個叫做自在。

  所以這個自在的境界很深!不是說你有錢有閒,我想到美國,到加拿大到哪裡,我想去旅行就去旅行,我想幹啥就幹啥,我很自在,我的生活很自在。請問你對你的生死能自在嗎?哎呀,那個生死以後再說,那是以後的事。

  這個自在的意思很深很深,那麼這裡後面又加了一段了,我們來看:

“大士神通自在,於一切萬物心無拘束,隨緣變化,饒益眾生;納須彌於芥子,轉四海入毛端,隨意利他,故云自在。”

  這個自在的境界更加的深了,須彌納芥子,這個時間空間都能夠自在的運用,不但是不為物所轉,而且他神通變化,可以出現一切物來利樂眾生。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出家以後,成了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前,他手中常出無量珍寶,可以利益眾生,他這就是神通自在,不但不為物轉而且能轉物了。這種轉物《淨影疏》的解釋也是對的,因為由於神通而轉物,實際上我們也不是只有在得了神通之後才能夠轉物,我們如果真能夠當相離相也就轉了,也就是轉物了。

  所以宗下就說了,宗下就是禪門。禪宗說「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你看看那些竹子都是法身,你看那些菊花那些黃花開得很好,一朵一朵,那都是般若。你看得出來嗎?你看得出來那不就轉物了嗎?你如果看見都是世間的竹子,竹子的竹葉很寬很大,可以拿來包粽子,那你就被竹子的葉轉了,竹子的葉可以包粽子,世間的黃花,看到黃花就哇哇哇的叫,這些花太美了!最後你變成花痴了。這些都是世間的色,或者你很喜歡,你貪戀愛護備至,看見花就哇哇的驚嘆聲,我們俗話說瘋掉了,失控了,花要謝了,你就哭了,這都是被物所轉。

  你要能轉物,那它就是法身,就是般若,一切都是如此。所以這也是不必等待神通,我們眾生都有份的。所以「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句經文就是這樣子來體會,就是如此。不需要拔掉這一切的相,這一切我都能夠隨意自在。

  所以《首楞嚴經》,首楞嚴的含義它是翻譯的音,因為這個意思不好翻,不能翻得完整,所以用原來的音,它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萬物都是究竟堅固的,什麼叫做堅固?堅固就是法身,常住,不生不滅,沒有變化的,而且是究竟堅固的。

  那個竹葉不就是法身嗎?你說那個竹葉不是法身,那法身就缺了一塊了,法身是遍一切處的就缺了一塊竹葉,竹葉就是法身,黃花就是般若,那你這不就轉物了嗎?你這不就可以隨意自在了嗎?不只是理究竟堅固,一切事本來究竟堅固。我們現在以不堅固無常的心來看這些事相,那當然它就是變成這個樣子了,因為這個「事」是從「理」來的,「理」是究竟堅固的,那「事」從「理」來的,「理」究竟堅固,那「事」怎麼能不究竟堅固呢?

  這句話應該是到今年我才真正體會到。我在佛門最起碼二十年,也很喜歡《首楞嚴經》,但是《首楞嚴經》說一切事究竟堅固,我一直不能夠完全接受,今年可以了。接著就是這句經文了,下來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我們來看註解: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者,凡庶。類者,品類。又庶者眾也,庶類指眾生也。”

  底下這句經文「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些大菩薩就是這麼慈悲,庶類就是指的眾生,為一切眾生幹什麼呢?做「不請之友」,我們來看看這句「不請之友」,我們看註解說:

“「不請之友」者,《會疏》云:「眾生背覺,沉迷漂流。生盲無目,無希出心。菩薩愍之,無疲厭念。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中略)”

  那麼《會疏》是註解就說了眾生背覺,背覺合塵,背著覺悟,去合塵緣了,因為這樣子他就糊塗了,他離開了覺,背了覺,合塵去了,所以就漂流沉迷在煩惱之中,漂流於生死之海。「生盲無目」,天生的瞎眼睛,生下來你就是瞎子沒眼睛。「無希出心」他就沒有想要出離的心,菩薩就愍之,無疲厭念,所以菩薩看到了就憐憫他,沒有疲厭。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就是沒有疲厭,憐憫他就常為不請之友,不等眾生請求你,他自己來幫忙了,因為眾生從生下來就沒有眼睛啊,他怎麼知道會請求呢?所以《阿彌陀經》佛不問自說,沒有人請法,佛就說了,這也是「不請之友」。還有你看《法華經》裡面三請而後才說,要請三次,佛才說。《阿彌陀經》沒有人請,佛就自己說了,這也就是「不請之友」最典型的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大家問不到這兒,你怎麼能想到問淨土法門呢?因為淨土法門跟極樂世界是佛跟佛才能夠徹底完全明白的,舍利弗示現的阿羅漢都問不了,只有聽的份,你看《阿彌陀經》從頭到尾都是「佛告舍利弗」,我告訴你,你只有聽的份,問不到啊,沒有這個境界來問問不到。所以就直截了當在《阿彌陀經》佛就告訴舍利弗,所以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這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了。

“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不請而為歸。』」”

  《涅槃偈》說世間的救度者都是你得要求他,跟他祈求,然後你能得到你要得的東西。但是如來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如來不等你要求,不等你請求,就來讓你得到歸宿。不是讓你得到世間的財富等等這些,這些都是人天福報。讓你得到歸宿,讓你得到依靠,所以這就是真正的朋友了,真友啊!

“又「不請之友」,見《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肇公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

  《維摩詰經》說「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不等別人來邀請你,就去跟他作朋友,而使到他相安,讓他心安,這就是作為不請之友,所以這些菩薩都是如此,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

  現在我們一般的慈悲是叫有緣慈,不是無緣慈,是有緣慈,人家來要求我了,因此我才對他怎麼樣怎麼樣,那還得看看我當時的心情,看看我的情緒,看我心情如何,然後才做一些救濟的幫忙。但是這些大菩薩不是這樣子的,作不請之友。

“淨影曰:「(一)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二)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名友安之。」”

  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頭,善財童子見了觀音之後,東方正趣菩薩就自己來了,不等善財童子過去,他這就是不請之友,我自己到你求法的人的這個地方來。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此有二解:(一)《淨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

  那麼底下接著就是解釋這句經文「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那麼這裡有兩種解釋,兩種解說這個方法的內容,一個是《淨影疏》說的「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夠很明白的清楚的來修習修行,能夠得到殊勝的開解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是什麼呢?大家念《大乘起信論》裡面不是有提到如來藏嗎?了達如來藏這就是如來的甚深法藏。剛才八個字解釋了六個字了,如來甚深法藏就是如來藏性。

  「闇障既除」,這個給你指出之後,那你的闇障,你的這些障礙就可以消除了。「明現己心」,所有這些闇障消除之後,自然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嘛,明現己心啊!所以我們沒有什麼法叫你得到什麼,只是教你什麼呢?教你去掉什麼,不是給你什麼。真正修行不是說給你加在你本來圓滿具足的,再給你加點什麼,沒有。只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現在你是多了一點東西了,你多了一點髒的東西,其實這個髒也是虛妄的,你一破除之後就現出你本來清淨的。

  舉個例子,現在是陰天,沒有太陽,等雲一過去,太陽就出現了,雲不會一直都在那邊的,何況雲本身也是虛妄的,明白了這點,修行就不難了。

  底下說「受持」,你看這也是講得深一步了。佛講的東西他都能接受,這就不是這麼簡單了。你明現己心,故曰受持。所以要明白自己的本心,達到本性,才叫做沙門,所以沙門的定義也是很高的。這就是以明心做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解釋就是,你要明白自己的本心,這是第一個解釋。再看另外一種解釋:

“(二)《甄解》曰:「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多聞歸一聞,一聞即是聞其名號。」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甚深法藏也,彌合淨宗。”

  《甄解》他的解釋說:「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三世是指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如來一切的法藏,他都能夠聞能夠持,這個很廣,「多聞歸一聞」,一跟多是相及的,這又是華嚴的道理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聞可以歸於一聞,一聞就是聞其名號。這一說跟我們就很親切了,我們一聽到名號阿彌陀佛,不用講別的,這個名號一定是阿彌陀佛,你一聞就是聞名號。

  所以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指著要明白你自己的本心,這個就比較難了。

  蕅益大師六信裡面的第一個「信自」。你說容易,我明白我的自心,你的自心是什麼?你拿出來給我看看。你拿得出來嗎?拿不出來,你還說你明白。所以這個就難,因為這說的是理,說的是法身。第一個解釋。

  另外一個解釋說是說這就是聞得彌陀的名號,那麼聞名號就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那等於也就是明心了。你聞就是...其實這個聞比聽還要更深入,聞就是真正受持。聽是一經於耳,一經於耳你未必能起作用。聞就是受持這句名號,也等於前面第一個解釋的明心,明什麼心?明你自己的本心就是阿彌陀佛,你現在又念阿彌陀佛,那不就是明白你的自己的本心嗎?你的本心在哪裡呢?我開口念的就是。

  從最簡單的,然後原來簡單也是最深奧的。所以這個事情《大集經》就是這麼說的,我們昨天也說了,「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這是如來說的話,佛說的,不是人說的。理解不了。

  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是什麼?一聲佛號是什麼呢?就是你的自心在這一聲阿彌陀裡面顯現了,顯現了!你的自心在哪裡呢?找不到,它沒有形狀。但是阿彌陀佛就是自心。

  電在哪裡呢?開燈就是了,還要去找電?傻瓜才會去找電,找到能夠用電操作的那一切,那燈就是電,麥克風就是電,所以從相入對我們就容易了,你的自心就在這一聲阿彌陀佛面顯現了。要不然自心是什麼樣子的?怎麼知道它有啊?能念的心,所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了。

  所以這個道理用言語來說就很難了。為什麼說這句佛號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究竟徹底它的意思,徹底明白它的含義。所以說我們不能究竟是理所當然的,那就等於說,不懂是正常的。因為這句阿彌陀佛,它本身是佛跟佛成佛之後,才能夠徹底明白的。我們還不能徹底明白,但是我們相信,相信,你就念啊,我們叫仰信,能夠仰信就很可貴了,為什麼可貴呢?最起碼你沒有牙尖嘴利,頑固不靈,那有這麼簡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會怎麼樣怎麼樣?講了很多道理,你最起碼相信這個是佛說的,這叫仰信,對佛說的沒有懷疑,你要先開始沒有懷疑才可以,那麼這樣子長久一直沒有懷疑下去,很快你就能夠解如來真實義了,這是一條路。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下來是這句經文了,我們看註解說: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

  護就是護持,維持。下面就來說佛種性是什麼呢?有幾個解釋,我們來看看,看註解:

“《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兩說正同,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

  先說《淨影疏》,《淨影疏》他解釋佛種性就是菩薩所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我們接著看註解:

“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三:(一)眾生所具佛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雖有同無。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

(二)以菩提心為佛種。《華手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三)以稱名為佛種。”

  三種解釋我們來看看,底下引證《會疏》的話,他把佛種性做了四種解釋,那我們只取三種。

  第一個,什麼是佛種性?就是眾生所具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這裡講的眾生不只是人了,蒼蠅、蚊子、螞蟻...你看到蚊子,啪!你把佛給打死了,牠有佛種性啊,有佛性,就是眾生心中本來有的如來性,也就是如來藏,是本來不變的,本來不變能生超過恆沙那樣的功德,恆沙就是無量無邊,多的意思,能生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所以這一點我們也是要相信的,要相信我們心中所具的佛性,是從來沒有變過。你現在雖然是眾生,雖然還有比我們更不行的眾生,鬼道地獄畜生這些,但是祂也沒有變,沒有減少過,不但沒有減少,它還一樣能出生超過恆沙那樣多的功德。但是現在為什麼沒有作用呢?為什麼變成今天這個貓樣這個樣子呢?現在因為為無明所蔽,遮蔽,雖有同無。

  這裡又舉太陽了,太陽能生無量功德,對不對?太陽一照我們大地什麼都生長出來了。沒有太陽,不得了!樹木、花,一切也都不行了。

  但是現在為無明所蔽,雲遮住了,雖有同無,有但是不起作用。菩薩就來教化了,就開發他們的本來具有的如來藏。那我們現在也是在開發嘛,菩薩藉著我這張嘴,藉著這樣的一個聽經的法會,大家聽了這個道理之後,哎,慢慢有點醒覺了,目的就是在開發各位本來具足的如來藏,這個叫做紹隆佛種,也就是這裡說的護佛種性,就是開顯這一點,這就是與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來藏是佛種性。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是以菩薩心作為佛種性。《會疏》根據《華手經》說,譬如無牛則無醍醐,你沒有牛,就沒有牛奶了。你還有人造牛奶嗎?沒有牛就沒有牛奶,那沒有牛奶又怎麼能夠做出cheese乳酪呢?乳酪就是醍醐。如果沒有菩薩發心,就沒有佛種了。菩薩都不發心了,那還能有佛嗎?所以有牛就有醍醐,有菩薩發心,佛種就不會斷掉了。這個是以發菩提心作為佛種性。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下面註解又說了,我們看:

“《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按經義云: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這是舉世間的例子,根據《寶雲經》說的。你種樹要有種子,這個種子沒有腐敗,正常的種子你種下去才能夠生芽,就能夠長出大樹來了。

佛就說:「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你聞了佛的名號,你就得了種子了,佛種。這個種子種下去,因緣具足,有土壤有水份有陽光,種種好的因緣它就能長成貓山王了,這不就是你長期在等著的嗎?那你要給它具足的因緣,這個因緣就是水份陽光土壤。

“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

  這就是說的我們啊,太容易了。你說了老半天佛種佛種是什麼?持名啊,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就是佛種。現在我們聞佛名者,也像是具足了好的因緣,你就可以得到受記了,好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你聞了之後,能夠持名發願,信願持名,將來一定要受記成佛的。

  所以這個就是《會疏》的三個解釋了。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

  現在我們把《會疏》裡頭提出來的這個話,那麼他就是把菩提心跟稱佛名號,念阿彌陀佛叫做佛種性。下面再說:

“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

  那麼本經說的就是《無量壽經》,那我們以什麼為宗呢?這個在前面概要也講過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那就跟我們這個宗是完全相合的了。所以什麼叫佛種性?發菩提心就是了。什麼是佛種性?念佛名號就是。是不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容易理解未必做得到,但是最起碼比昨天容易理解多了。昨天真是要老命,我自己講完經之後回到寮房,自己心裡也是七上八下的,整個晚上沒有睡好,結果今天早上準備今天晚上的,哎,今天晚上應該大家不會頭大了。發菩提心就是佛種性,念佛名號就是佛種性,所以我們這個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部經的宗旨清清楚楚的講明,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沒有得改的。

  你不能改經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藥師佛,不行,不行啊,藥師佛沒有這個接引的願,藥師佛也沒有發這個願,連老太婆老太公他都要,沒有啊,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叫我們念阿彌陀佛。

  外面的人不知道,說你們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你怎麼去念阿彌陀佛呢?

  我們是釋迦牟尼佛最乖的學生,我們聽話,釋迦牟尼佛沒有叫我們念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知道他的報土,凡夫甚至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往生的份,分數不夠啊,他知道我們一般的眾生,阿彌陀佛收的入學考試的分數很低,釋迦牟尼佛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聽話啊,聽話也有錯咩?如果別人這樣說,我們就跟他講,聽話也有錯咩?到最後看誰跑掉了。

  所以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就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常使不絕」還有得解釋,底下還有三個解釋。所以這部註解要講完要五年六七年就是這樣子。

  「常使不絕」又有三個解釋,所以今天才到第二品而已。我們看這句話的解釋:

“「常使不絕」者,《嘉祥疏》:「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淨影疏》曰:「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又《甄解》曰:「《大論》云:『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

  《嘉祥疏》前面講過是三論宗祖師,他說,要使到如來的法種不斷,法種不讓它斷,這是把文字這麼解釋,很簡單。

  《淨影疏》就說:「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護持讓他離開這些罪障,種種的障礙,起善的念頭沒有間斷,這個就是常不絕,這是護持自心,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善護己念。

  又另外《甄解》的意思是說《大論》云,大論指的就是《大智度論》說,在沒有佛道的地方也要讚歎三寶。

  現在大家不是聞到三寶的音了嗎?那我是什麼寶?三寶之一,看到我就看到前面兩個佛寶法寶,看到我這個僧寶,前面兩個不加進去不算。三寶是一體的。那我現在講的聲音就是三寶的音,要不然是什麼音?不是啦,是空能師父你的音。哪有我自己的音?沒有我自己的音。我的音就是三寶的音,那什麼是三寶音呢?下面說了:

“三寶音者,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眾生由之植善發智,成德契理,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以上三說正好合參。”

  三寶音就是受持宣說佛法藏。所以我們首先重要的就是要受持,受持這兩個字還是很深刻的,能夠接受就是信受,相信接受,持是什麼?持就是要去實踐去做,然後才宣說。你不能受持,你宣說什麼呀?無可宣說,就是無可奉告。眾生本來無佛處,眾生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你這樣來宣說宣揚佛的話,這個時候他們能夠種植善根,能夠開發智慧,能夠成德,有修持,德行能夠成長,就是修持有功,性德方顯。我們現在正是沒有佛的時候,無佛處就是沒有佛的時候,遇不到佛出世。但是你能受持三寶音,這個三寶音指的那不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嗎?到最後說的越說越簡單了,三寶音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契理很重要,能夠契合本體,契合實際,契合本心,那麼這一來三寶的種子就continuously代代相傳了,傳傳相繼,所以傳承就很重要了。

  我們現在看看淨土宗的傳承在馬來西亞,別的我不敢說了。在馬來西亞怎麼傳?你看看現在怎麼傳?不是一兩年,超過二十年了,淨土宗在馬來西亞到今天最起碼二十年了,傳了沒有?所以你看看,你再搞多一些別的,大家都在搞別的東西,跟傳承佛種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沒有傳,那眾生就受苦無盡了,真的!

  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就是在做這件事,就是真真實實的護佛種性,所以這個是以受持宣揚作為「常使不絕」,你要這樣子才能夠「常使不絕」。

  以上三種說法正好合起來參考,所以三種說法都是一致的,可以合起來參究。

  下來有一段經文了,下來一段經文很長我們接著來看看經文: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下來緊接著就是註解解釋「興大悲」:

“「興大悲」。從此句直至「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十句,表諸大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行。”

  從這句「興大悲」一直到「拯濟負荷,皆度彼岸」一共有十句,都是表示這些大士這些大菩薩的大慈大悲。

“「興大悲,愍有情」,愍者,哀念也。”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他為了什麼?他就是興起了一個大的慈悲心,看待眾生等同一子,都跟自己的獨生子一樣,沒有分別。我們世間的人還有分別,家裡有三個,還有老大老二老三的分別。佛看一切眾生沒有老大老二老三,所有的全都是獨生子,獨生子是比喻,不是我們這裡的獨生子,是唯一的。所以佛都把一切眾生當著自己的獨生子一樣,都要平等的救度,這是大悲,而且是讓咱們得到徹底救度的大悲心,為什麼說徹底呢?成佛才徹底。還要來做人,怎麼徹底啊?還要來做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是徹底。徹底就是成就圓教的佛果,這是佛的悲心。慈跟悲的含義不一樣,慈是與樂,與就是給,就像慈母一樣,小孩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是慈。悲就是拔苦,愍就是哀念,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眾生。

“菩薩悲憫眾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愛見之悲,故云大悲。”

  菩薩悲憫眾生,他是平等的悲,所以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又《會疏》曰:「拔苦為悲,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故謂大悲。」”

  《會疏》說拔苦叫做悲,這是至悲,「至」就是登峰造極了,最徹底的悲心了,而且是真實平等的慈悲,對於這一切都是平等對待的。我們佛教講究什麼呢?怨親平等,不是說有分別的,這個人對我好,我就可以多給他一點點好處。那個人我看了不順眼,她整天跟我作對,跟我不好,不用給他這麼多好處。所以真正的菩薩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下面一句大家知道師父常講的眾生無邊,我們是選來度,我喜歡就度,我不喜歡我就不度,不是這樣子有選擇區別對待的。是平等對待的,而且是怨親平等,你看多偉大!佛法就是這麼偉大!把怨這個字擱在前頭,對我有怨的,對我不好的,對我有冤仇的,我還要第一個度他,把親擺在第二,怨擺在第一,這是真正的大悲。

“又《涅槃經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

密部《大日經一》曰:「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故諸大士咸發同體大悲之心。”

  這個跟密教的講法也是一樣的。所以這些大士就發了這樣子的心,大悲的心,同體大悲,然後就「興大悲,愍有情」,憐憫有情。

  那麼底下怎麼做呢?不是喊口號,不是喊口號你要有行動。哦,我很慈悲啊!我要同情,我要救度,眾生很可憐!那你要有行動啊,就憑嘴巴說說不行啊!具體的行動又應該如何做呢?因為這不是一個喊口號就行的。所以緊接著就是「演慈辯,授法眼」。

“「演慈辯」,從慈心起說也。”

  以慈心來為大家說法。這個慈前面講過就是與樂,使到他能得到安樂。

“《淨影疏》曰:「依慈起說,名演慈辯。」”

  從慈悲的心出發救度眾生,而讓他得到快樂,來跟他說法,這個叫做「演慈辯」。下面解釋「授法眼」,我們看註解:

“「授法眼」,法眼者,如來五眼之一,五眼者: (一)肉眼, (二)天眼, (三)慧眼, (四)死法眼, (五)佛眼。”

  法眼是五眼之一,不是去想到法眼想到具體的眼睛,不是眼睛,不是說佛多了幾隻眼睛,慧眼在這裡,佛眼在這裡,什麼天眼又在哪裡,那麼佛就變成妖怪了。

  念公在這裡他只專注在解釋法眼,其它的沒提到。所以我自己就引了念公黃念祖老居士在《淨修捷要》的解釋來給大家參考。

  五眼第一個是肉眼。我們都有嘛,都是肉眼。所以眼睛很重要,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的,什麼好東西都不知道,花開了也不知道,你就是用錄像機錄下來說花開了你看看!看啥看?根本看不到,沒用!所以眼睛就是這麼寶貴,那麼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種眼。

  第二是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了。天眼洞達,能從這個星球看到那個星球,沒有什麼東西能擋得住它的,牆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它。所以天眼洞達,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種,比肉眼稍微高一點。

  第三是慧眼。慧眼見真,真就是真實。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麼呢?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麼呢?什麼叫真空真實呢?慧眼就是見真。但是見真它有程度的不一樣,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已經達到了無我,他也證得涅槃了,也沒有煩惱,也斷了見思惑了,但是不徹底,他的見真還不能像佛一樣的徹底。佛是大徹大悟了。

  第四是法眼。法眼就是知道決策。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種藥。不要以為只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零一就沒有了。這個是講無量,是比喻。那應病與藥就像大夫一樣,知道某一個人生的某種病,給他什麼藥。那麼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淨土法門,當我們問問各種問題的時候,佛都能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特點來給予應答,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這就是對症下藥了。不對症是不行的。你雖然只是簡單的感冒傷風上火,我給你吃補藥,你就不對症了。所以補藥不是誰都能夠吃的,補藥雖然是好,是養人,但是不對症,吃壞了就是毒藥了。砒霜是毒藥,是不是?但是只要對症了,那就是好藥。所以關鍵在於能夠治病,能應病於藥。

  法眼者,知所決策。所以慧眼見真是根本智。法眼見真是差別智,懂得眾生種種的差別,給予種種不同的救度,你要有這個差別智,也叫後得智。有了法眼,就能知道哪一些法是最好的,哪一些法是最差的,應該學些什麼法,眾生有什麼樣的水平,各種不同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一個法是最適合我們的,懂得幫你選擇啊!所以佛有這個能力。

  我們末法的眾生,不曉得要選擇什麼法門。所以有人問我:「師父,我剛剛初學的,應該讀什麼經呢?」「《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剛剛初學」「《無量壽經》」「有人學了不久的,我現在應該專修什麼經?」「《無量壽經》」「十幾二十年的老修行」「十幾二十年也是《無量壽經》啊,我二十年前是《無量壽經》,十多年前中間《無量壽經》,現在也是《無量壽經》」

  因為《無量壽經》從你初學到你最後你學了很多很多,你都不離開《無量壽經》,都能滿足你。所以這部經典很奇怪!沒有一部經典可以讓幼稚園也適合,小學也適合,中學也適合,研究院也適合,博士班也適合,沒有。你找出來看,有哪部經?

  所以有些人覺得奇怪,他初學,你叫他學《無量壽經》,你光是要念,剛剛開始都要兩個多小時,一天兩個多小時或者兩個小時來念《無量壽經》,他不幹了,就算他退休,他也不幹了,不是說時間的問題,太長了,是不是?

  但是《無量壽經》你可以從淺來開始,開始之後就慢慢加深慢慢加深。我們在座的各位,你們不是一下子就在博士班的,你們之前都已經有打好基礎了,是不是?如果沒有打好基礎,不能夠頂那麼久啦!頂到四十幾集,不會啦!這我已經證明了,那些打死都不跑的,已經是有很好的基礎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這個基礎了,所以才能夠接受啊!

  所以就應該知道眾生什麼人應該學什麼法,只有淨土法門是誰都適合的,這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幫我們選的,佛幫我們選的。末法眾生沒有其它法門能夠幫到你,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時間,能夠有最大的成就,只有淨土念佛法門。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法眼者,乃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我們現在在解釋法眼,法眼就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能夠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稱為法眼。法眼它是一種智慧,能夠決策一切法門,知道什麼法能夠度眾生,如何如何,這個稱為法眼。下來又引《會疏》了:

“《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

  意思就是你對於佛道,你有一個正見,那就是你有了法眼了。不像什麼天眼,看見這個又看見那個,能夠通達這一類的。這裡說的就是你有一種正知正見,所以正知正見很重要。不然你就是道聽途說,聽聽這個也對,聽聽那個也不錯,好像他講的也不錯,都是聽人家說的,不是聽佛說的。

“《淨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

  你的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這個叫做法眼。再說:

“由上可見,法眼者,了達眾生種種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應機施與,而度脫之。”

  所以這個法眼就是能夠了達眾生各種不同的根器,知道他們的根器,知道了之後,我能夠善於知道一切能救助他們的方法,知道每一個人不同的需要,應他們的機,給他們這樣子的來救度,這樣子的智慧,就稱為法眼。

“如上之智慧,即名法眼。淨影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蓋教導眾生,於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也。”

  這裡說我們教導眾生,對於佛法生起了正的知解,生起了正知正見,就等於給了他這方面的智慧的抉擇,幫他選擇。既然他有了這個智慧了,他就得到法眼了。這就稱為授法眼的意思。尤其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不是很簡單很容易,你都有這個機緣碰到的。很多當面碰到,當面就錯過了。眾生他能夠知道選擇這個淨土法門,能夠知道淨土最好,眾生這個智慧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不知道,以為很簡單,念佛法門現在是潮流啊,我到哪裡都是在念佛,哪裡會有特別的智慧?我不認為我有智慧,我跟著大家,人家念佛,我不是念佛了?人家念阿彌陀佛,我就念阿彌陀佛,難道這個也叫做很有智慧咩?

  真的,大家小看了它,眾生這個智慧是不容易的。只能得到法眼,你才能夠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那什麼叫授法眼呢?是佛把這個法眼給你了,怎麼給?噗!丟個眼睛給你。這個法門最殊勝,佛告訴你這個法門最殊勝,你就應當去念,你就跟著做,請你跟我這樣做,聽佛的話,那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了。但是這個法眼是佛授給你的,不是你自己本有的,這才是授法眼的意思。那怎麼下手呢?你自己一遍一遍的漸漸生起了智慧,自己在那邊熏習熏習,智慧開顯了,生了智慧而有了這個正知正見,認為只有淨土法門是最究竟圓滿的,認同了,接受了,你就是得到法眼了。

  那在座的各位都有法眼了,在哪裡呢?這裡?還是後面?拿給我看一看。所以這個授法眼是很明顯的他力,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自力跟他力,這個授法眼就是他力,是佛給你的,佛授給你的。所以我們說了淨土法門,使大眾能夠依止這個法門,能夠信解,能夠信願持名,選擇這樣子的修持方法,跟有了法眼是一樣的。那麼這個法眼就是佛所給的,所以「演慈辯,授法眼」。

  對於淨土法門,這裡頭也是一個很深的含義啊,關鍵就是你要信,不能懷疑。因為這是佛的智慧,佛用他的智慧為我們選擇的一條最容易,最簡單,最方便,最快速,最穩當,最後最究竟超越六道的這一條路,今天你完全接受了,沒有懷疑了。沒有說,你給我一年的時間,讓我試試看嘛,那個還是懷疑啊,給我兩年時間,還是懷疑,沒有。死心塌地的完完全全的接受了,你為什麼會接受呢?善根福德因緣顯現了,開發了。

  再加上聽了這個圓教的道理,我們從五月開始,九月十二月,再過兩天,今年結束了。這一路走來,這一聽聽下來之後信心堅定了,信心堅定了,沒有懷疑了,沒有後顧之憂了。誰來跟我說多少千CC的馬力,多少匹馬的馬力來拉我都拉不動了,甭談!免談!這樣子的話,你的成就就很快了。然後依教奉行,照佛教的方法去做,那就等於得到法眼的能力了。這不是你自己本有的,但是最後也變成你自己本有的了,因為你跟佛相應了,跟佛的智慧相應了。其實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本來就是一件事,只是現在你不承認而已。你承認多少,接受多少,你的如來智慧就開發多少,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這麼簡單,也這麼複雜,誰給他搞得那麼複雜?你自己給他搞得這麼複雜嘛,因為你信得不夠,哪裡不舒服,哪裡痛了,本來念阿彌陀佛的,跑去念藥師佛了,家裡好像有什麼不乾淨的地方,有點陰森森的,最近覺得不太對,念地藏王菩薩,那麼還有某某法師告訴你,你要有人緣,你的老公外面做生意要好要順利,念什麼?念準提咒,念「嗡嘛呢叭咪吽」,忙得不得了!你把每一位佛菩薩他們的職位,都給分得清清楚楚了。

  所以我常常講,你只認為阿彌陀佛是接引你去往生的,其它的事情阿彌陀佛不管,這樣子是仁者自生分別。佛沒有這個意思,菩薩也沒有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信佛信得不夠。

  你真正依教奉行,絕對把一切都交給佛菩薩。

  有人就說你們這種學佛學到迷信了,迷了,自己做不了主,要交給佛菩薩,佛菩薩是什麼東西?就那張紙就那個人,那個人又不會講話的,那個人可靠嗎?

  你要說那個人不可靠,你問慈淨老師,不可靠?會常常來看看她的外婆?來看的就不是那張紙了,是會動的了,還會帶他的外婆去極樂世界看看。

  所以這就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就是我們啊,來懷疑超越三度空間的一切的事情,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佛所說的一切一切的境界,非三度空間的人所能理解的,包括科學家,都沒有辦法。

  但是我們很幸運,又很湊巧,我們在三度空間碰到釋迦牟尼佛諸佛,在無數度空間跑來跟我們講一些這些超越三度空間的事情,我們居然能相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個佛法,是超科學,超哲學,超醫學,大家已經認同了,因為慈淨老師說了很多,科學醫學不能解釋的種種的這些個案。

  沒有任何科學證明六輪道迴不存在,沒有任何科學證明西方極樂世界不存在。你用什麼來證明?科學家請問你用什麼儀器來證明三度空間以外的不存在?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無數度空間,你就沒有辦法了,科學家請你站在一邊。

  除非你要來學佛,學佛之後,他就不要做科學家了。他會覺得早知道我就來學佛,我搞什麼科學搞了多少年,就算給你拿了什麼諾貝爾什麼獎。

  所以我們這個信很重要,這個信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容易生起堅定絕對沒有懷疑的心,尤其是對這個淨土法門,因為你看不到,你沒有真正去看到這個事實真相,而要你去相信,這個不容易的,尤其是知識份子,我就是一個,從我最固執的認為,你沒有科學證明給我看,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阿彌陀佛是怎麼樣子的,你沒有科學證明給我看,我不會相信的。但是今天我還是沒有看到,但是我相信的程度比二十年前更加堅定,因為道理明白了嘛,知道了,所以這個很重要。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那麼我們下來的「杜惡趣,開善門」,我們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了。好,今天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28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