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4集
2024/01/15 00:11:13瀏覽45|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4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註解,也叫《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請翻開146頁第7行,那我們正在解釋這句經文「於一念頃,遍遊一切國土」。

  昨天跟大家討論了一念它的時間有多快,這個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連做夢都夢不到,一念的時間這麼短,遠遠超過光速不曉得多少萬倍,就可以到達一切國土了,而且是同時到。

  這「一切國土」四個字就代表了整個大宇宙的所有一切一切有生命的星球,科學家還在拼老命的在找有生命的星球。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他都看得很清楚。

  所以你有這個機緣接觸佛法,而且接觸到大乘佛法,實在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真的,這句話確實是真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享受還更加的享受,而且沒有副作用?

  世間的享受都有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就是你要付出代價的,以前能夠得到看起來很大的享受,其實才那麼一丁點的享受而已。

  大乘佛法越來越深入的話,你這個人生就是這麼的快樂,幸福,美滿,這個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所以我們學習這部註解,我們所得到的,這麼多這麼多的資料,實在是福報相當的大啊!

  所以「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是說的,這些來參加法會的,從其它國土而來的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能力,他們的能力其實也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的能力。

  但是我們不是現在有這個能力,我們是將來,但是還非得要到了極樂世界去轉一圈之後才有這個能力。

  如果你在六道輪迴,那就自身難保啦!到了地獄去審判,這審判的時間都忙著給閻羅王在那邊點名,在那邊把那個記錄簿打開,都忙得不得了,你還有什麼能力?你還有什麼機會打開你的能力?

  所以一定要到了極樂世界,那我們就跟這些法身大士這些大菩薩一模一樣了。這是對我們很好的一個鼓勵,也是我們所嚮往的,而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機會,都有。我們繼續看這句經文的解釋,我們看註解說:

“至於剎那一念之間,即能遍遊諸佛國土者,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所以於一念頃,就是在這麼短的這一念的時間裡面,遍遊一切國土,這是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阿彌陀佛發過這個願,肯定讓你們都得到,於一念頃。如果真的不能做到超過那由他百千佛剎,不能超過多少億。那由他是很大的一個數字,百千佛剎就是無量無邊的佛剎。還周遍巡歷,周遍是都到了,沒有一個佛剎是遺漏的,這個Miss就是錯失的意思。都在那邊巡遊。不是說像那個電梯從門口經過沒停,他就上去了,那個是走馬看花。

  這裡說的實際都到達了,都周遍巡歷。這個願如果不能做到的話,「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大願就是說如果做不到這樣,我法藏就不成佛。那麼現在法藏成佛了。如果不成佛,我們怎麼會看到在我後面有阿彌陀佛呢?這尊就要拿掉沒有了。現在成佛了,所以都可以做到的,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就是都可以得到,就是這個六十分之一的一彈指的時間之內,都到一切諸佛國土「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而且是真的供養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你要修福修慧太簡單了,輕而易舉的事,十方一切國土你都到達去供養佛,供養佛是修福。那你看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跟你講一句話,說一個法,這麼多的佛跟你說,那你修慧還不是很簡單,也是輕而易舉,修福修慧太容易了。

  我們這裡不要講修慧了,就連修福都不容易。到處去做善事,聽人家說修福要放生,

救濟窮人,趕到那個災難現場,救這個救那個,做種種的事情,這樣子才能夠修福。那修那麼一點點漏掉的很多,造的業還不夠這個福來填補,如果能填補的話,更何況不能填補,不能抵消的,這個歸這個,那個歸那個,所以多麼辛苦去修那個福。

  那祖師告訴我們:你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

  所以人家看我們,我們也沒有這麼忙,到處去做那些善事,搞到稀里嘩啦的,搞到忙死了,忙死了還不曉得死的是為什麼。

  我們就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我們在專修這個法門。我們每一天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輕輕鬆鬆,輕輕鬆鬆,我們就累積了多少多少的善根福德因緣。

  聰明人要幹這種事情,不要去忙其它的。人家怎麼看我們沒有關係,人家怎麼誹謗我們,怎麼樣諷刺我們,都沒有關係。當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再回來找他算賬,找他算賬就是來救他了,成了佛還會找人家算賬嗎?所以你看這樣子才真正做到供養修福修慧,所以這個就跟於一念頃遍遊一切土,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跟什麼一致呢?跟阿彌陀佛第十一願,我們往生之後就可以有這個情形了。

  現在不行,現在可憐得很 ,對不對?要到加拿大還要坐十八個小時的飛機,飛機那個窗口還不給你打開,因為有時差,會讓你看到一直是白天,一直沒有晚上,一直是白天,所以窗口他給你關起來,然後告訴你現在是晚上了,你知道是晚上就睡覺了,十八個小時多累!

  這個...就到了,連「噓」都沒有就到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搖身一變,你就跟這裡說的大菩薩一樣了。

  所以這不是給我們大家都保證了嗎?不是我給你們保證,而是阿彌陀佛給大家保證的。你可以不要相信我,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一定要信,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信他,我們十月才講過,忘記了?「信他」。好,我們再看:

“上文已曰,此諸大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此三昧據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那前面我們也說了,這些菩薩都有能力入到華嚴三昧,那這個三昧又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海印三昧,那麼這個海印三昧就是對於這個華嚴三昧做了一些補充,前面的那個華嚴三昧現在再做了一些補充,我們看註解說:

“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名為海者,猶如大海,同時影現種種差別之相。”

  那我們稱它為印是什麼意思呢?就像我們世間,我們世間都要靠這個印章嘛,現在不行了,現在印章都不可靠的,以前靠印章,現在不可靠,現在還要有密碼,因為現在的壞人太多了,這個印章可以做得一模一樣,你也蓋,我也蓋,那怎麼辦?

  所以以前我在臺灣讀書的時候,那時候還用印章,你非得去刻一個印章,那家裡匯點錢過來的話,你還簽,我們這裡習慣用簽名,你還這樣來簽,那個時候不接受,他要蓋個印章,官也要官印嘛,蓋上這個印就生效了。

  還有最主要是用這個印,它是比喻這個印上面的文字,不用我們用寫,是要一筆一筆這樣子的寫出來的。你簽名也是嘛,你還是有前後嘛。

  但是這個不用這樣子,你按上去一時全部都出來了,是不是?它是取這個含義,沒有先後,同時出現,打破了時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而且是具體的出現,沒有什麼地方是漏掉的,沒有遺漏的,它取這個意思「同時出現」。

  所以這個也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因果同時出現,這是非常殊勝的。下來說:

“形象千差,水體無別。萬相繁興,而水湛然。宛然萬相,宛然無相。時無先後,故延促同時,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故廣狹自在,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

  你要學圓教的道理,你才有機會聽到這種圓教的內容,真的!聽不懂都很幸福!

  你看雖然出現了種種的差別,這個現相有種種差別,但是要記得,大海還是那個水,是不是啊?你看那個天空萬相繁興,有種種差別。海水的本體就是一個體,它的味道到處都是鹹的,沒有一個地方是甜的。你取一滴,那這一滴跟大海的水的味道是一樣的,「湛然一味」只有一個味道,一滴海水跟全部大海水的味道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相,所以沒有差別相,海水中可以現萬相,千差萬相,各種的浪,大浪小浪,種種的形狀,千差萬別。

  萬相宛然,宛然就是清清楚楚,一切相都清清楚楚。可是宛然又沒有差別。這個我們前面有講過了,無相無不相,也沒有前後之時,沒有前,沒有後,像圖章,剛才講的,它一現,全部都現了,所以就是延促同時,短時間跟長時間是同樣的,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過去、現在、未來,都和當前這一念不相離別不相分離,所以三世不離於當念,一起都現在這個印之中了。

  那我們現在不能理解這個,只是有這個機緣聽到,我們是什麼呢?這是我舉的例子,我們是以小學生的身份,在接受博士班的課程,是不是這樣?但是各位同修,要相信這不是天方夜譚,這不是阿拉丁神話,也不是預言,更不是衛斯理的科幻小說,那個衛斯理的小說很了不起,他也想了很多這方面的。但是跟佛,如果佛要來編這個小說,那很多人就看不懂了,就沒有銷售量,沒有人要買了。

  不是衛斯理的科幻小說,這裡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實真相,整個世界的真實現象就是如此,就是這樣。那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生存在三度空間,就認定這個就是整個宇宙的全部,No!這種認知是很狹隘的。

  一部《華嚴經》就是佛說的,這個世界的宇宙觀。我們在這個地球的人,不管你是什麼人,聽不懂是應該的。佛說的這個事實真相,本來我們都知道的,為什麼呢?這是我們原本的世界呀!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是虛幻的世界,不是真實的。那因為我們長久在這樣子的世界活動,活動久了,以為就是這樣子,已經認定是這樣子的。所以佛就透過經典給我們傳達真實的訊息,告訴你,事實確實是如此,是不是這樣啊?因為是經典說的,經典是佛說的,這是佛的知見。

  我們現在不懂,是眾生的知見,所以是正常的,所以師父常常說你們是正常的,說你們是正常的,你們還覺得我必須要懂,不是一直鼓勵我正常的,本來就是正常的嘛!你這樣都懂的話,你就不正常了。但是我們相信,有一天我們也會入到佛的這個世界,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家了。聽得很甜美啊!下面我們再看引了《華嚴經》:

“《華嚴經》曰:「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那這一切都自在了,出現十方世界而不離於當座,所以這種心胸就廣大了。三世不離於當念,十方不離於當處。因此你心中有一念的善,那就三世都善了,十方都善了。一個念頭的惡,不好的一個念頭,不只是你惡,三世都惡,十方都惡。如果你以這樣子的一個原理,那就糟糕了!你以為你動個壞念頭,是我自己的事沒關係,因果我自己負責,不是那麼簡單。三世就包括現前所有一切的依報跟正報,所以就證明依報隨著正報轉,證明什麼?證明環境是我們的心念所感召的,科學家永遠不能夠理解這個道理。一個人的心善,他不只影響他自己,不只影響他個人,這個善的心念還影響到三世,這也是我們想不通的。所以說一念淨心成正覺,所以一念非常重要,所以要善護己念,要護持自己的念頭啊!不要亂亂去想不該想的都去想,你不只是害到自己,你還害到你的家庭,害到你周圍的,害到一直延續到三世,你看有多嚴重!所以這個念頭很重要!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就止住你那些胡思亂想,止住你那些惡的念頭,總之你念阿彌陀佛就都解決了,就解決的。你念阿彌陀佛還會打妄想還會想別的?會,但是你這個惡的念頭裡面加進去了這個甘露,加久了之後,這個甘露就取代了這個惡的念頭,所以很巧妙,就是只有念阿彌陀佛。你念別的不行,念別的話,他的力量不夠來取代,來調和,來化解。我們再看:

“又《甄解》曰:「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

  那因為他所到的不是別的地方,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所以它又遍遊一切國土,又歸到極樂世界,歸到念佛。下面再說:

“此說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極樂,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於一念頃,遍遊佛土,非二乘所能測。”

  那麼這個說法就是因為你念佛,因為你念阿彌陀佛,念佛就生到極樂世界了,就可以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剎那之間遍到一切國土了。那一切國土有沒有包括我們這裡啊?當然有了,所以這裡誰先往生,馬上要來到現場,因為我們還有幾年,我們還在講這個。那麼在五年之內有誰往生,趕緊來趕緊來加持,你一定可以遍一切處就來到甲洞七寶淨土講堂。

  所以與會的大眾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不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能力所能達到的,「不能測」,測就是你去測度都甭談,沒有辦法,想都想不到,超過他們的能力就是「非二乘所能測」。

  這裡說的還是這些來參加的這些大眾,他們的聖德,殊勝的德行,就是他們殊勝的能力,所以又一次的證明他們都是倒駕慈航的大菩薩,也證明他們為什麼要來護持釋迦牟尼佛講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呢?因為他們知道太重要太重要了!因為他們知道這部經太殊勝太殊勝了!所以自然雲集,自動來的。我們繼續看下面接著下來的經文,很長的一段,我們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一次過念完它,實際要到那個「無量無邊,一時來集」,那是下個禮拜的事情,所以這樣才叫做細講嘛,細講,講到沒完沒了沒完沒了。

  我們先看這一句「得佛辯才」,這些人得的是佛的辯才,不是律師的辯才,佛的辯才,我們看註解什麼是佛辯才:

“「得佛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也。”

  辯才有好幾個解釋,我們下面會慢慢的看到。首先是隋朝的慧遠大師他做的這個《淨影疏》,這不是晉朝的,晉朝的是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這個是隋朝的慧遠,所以他的外號也叫小慧遠,第一代祖師是大慧遠,這個是小慧遠。他作《淨影疏》,《淨影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他說是「言能辯了,語能才巧也」,這也是佛辯才,就是這個人他說的話,大家能夠很清楚,能夠理解,能夠辨別,分辨明瞭,說的這個話裡面很才巧,很有才華,說得很巧,大家願意聽,聽了之後很容易接受,有說服力,這個叫做辯才,是這個條件,不是我們世間人的辯才。

  世間人的辯才是,他講的你都聽不懂,因為他自己也是似懂非懂,因為他都是講別人的東西,都是講別人的東西。

  所以就有人說空能法師,說我也就是這樣子嘛,轉述就是講別人的東西嘛,還對著電腦照讀,那這樣子我也會。那好,請你上來讀一讀試試看,看明天還有幾個人來。

  哎,我這個轉述不是你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技巧你想學都不容易。我自己在印尼導讀轉述了九次的《無量壽經》四冊講記,中國來的同修都想學都學不到,最起碼這第一招都學不到了,哪一招呢?我一直都跟聽眾有交流的,我不是一直這樣子的。我講一句話的時候,因為我們學習那個報告新聞的,報告新聞就知道了,你在讀這個的時候,你的眼睛就看到下一行了,有這個能力。所以中國來的同修想學都學不到,中國來的同修,我頭抬起來了,我已經看到下面那句了,想學都學不到。所以他們就覺得奇怪,空能法師你怎麼可以這樣抬頭呢?你不用看稿了?你看稿就讀稿嘛!

  這不是我講大話我告訴你!這是我們馬來西亞,不是我講大話,我的轉述導讀已經出神入化了,出神入化就是他們大家都有稿在看,結果到最後找不到,不知道講到哪裡了,空能法師不知道飛到哪裡去,等一下又飛回來了,飛回來也找不到,一下子又飛走了。

  所以才可以在私底下都可以隨問隨答,隨時你問我,隨時回答你,回答的絕對可以讓你滿意。所以我這個不是似懂非懂。

  這裡說的辯才是,佛的辯才是讓你口服心也服的。那為什麼我要看着電腦來講呢?要有依據。關起電腦我也可以講,但是那沒有依據,那個沒有依據的話,那就天馬行空。這個有個依據,而且是經典註解,都是要這樣子的。

  那黃念祖老居士他也可以一個人這樣,拿著《無量壽經》經文,噼裡啪啦噼裡啪啦也可以講啊,他為什麼要引這麼多,引了一百九十三種的註解呢?就是要負責任,就是要有根據,讓大家口服心也服,這個才是能夠達到佛的辯才,真正的辯才。我們再看:

“又《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此則以能迅速應機方名辯才也。”

  嘉祥是三論宗的祖師,這個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的宗派,是大乘佛法在中國建立的八大宗派之一,其中就是三論宗,因為它根據印度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跟提婆的《百論》這三部經典,就創立了這個宗派,所以就得到這個名,三論宗。

  嘉祥師他說:「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意思就是很快的能夠應機,這個叫做辨。什麼叫辯才?我能很快地就能夠知道你聽了之後,我應該用什麼話來對答,才能夠最適合你,這叫做應機。

  所以你看,當醫生的也是一樣,大夫也是一樣,當醫生他要很快就知道你要吃什麼藥。

  這個對答也是跟醫生一樣,你問了個問題,我要回答你,他很快就知道你要吃什麼藥,這個叫做辨。

  而不是說還要想一想,等一等,想一想,讓我回去查一查佛學字典,明天再來回答你,你再想一想就落入分別意識了,那就不是從你自性當中所流露的,那就不是佛力加持了,佛力幹嘛加持你?你用你自己的標準,那佛菩薩就站在一邊了。你真正從自性所流露出來的,佛菩薩一加持,一相應,什麼問題就回答了,馬上就回答你。如果你是想一想,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了,就不是這裡說的「言含文采曰才」,這個言論裡頭含著有文采,很雅,很文,這個叫做才。這個是嘉祥師他的說法。下來引《會疏》的說法:

“《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三疏之中,此說為上。”

  《會疏》這是日本人的說法,《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什麼叫辯呢?我說的話能夠開掉他的迷惑,開掉就是解開,解開他的疑惑,他有種種的疑問想不通的,我說的話就把他給解除了,讓他從迷惑當中解開叫做辯。所以不用多,三兩句就夠了。不用講了幾十個小時,講了幾十個小時,講的人不累,聽的人已經睡著了,那這樣子就很失敗了,不但不能解開他的困惑,還越聽就越糊塗,越聽就越迷惑,因為講的人自己也沒有把握嘛,都是聽來的。

  「隨機巧妙為才」,我能夠隨著他的機,這個機就是他現在的水平,他現在的水準,每個人的水準不一樣,但是我知道他現在的水準是什麼水準,他是什麼機,我能夠跟他相隨。

  比如說有人喜歡禪宗,我就給他比較偏於禪的;有的人喜歡淨土的,我就給他偏於淨的;有的人特別注重戒律的,我就給他偏於戒律的。尤其現在的知識分子最難搞,他們的頭腦太厲害了,所以就應該怎麼樣呢?初初見面,知道他是知識分子,先丟一些科學的東西給他,先嚇一嚇他們,先嚇嚇才來跟他們講,這是我的經驗,常常都很有效果,啊!原來佛法這麼科學的,他嚇了一跳!不是你認為的。還有知道他最需要什麼,還有他有什麼東西不足的,我也可以把不足的給他填滿,給他,給他,這個就是應他的機,而且說得很巧妙!說出來之後,他能夠信服。

  說起來就是有一次有一位男眾,現在沒有來了。有某種原因,因為他堅持聽一個法師的,聽一個師父的,他就不能聽第二個師父的。但是那次剛好有機會見面就跟他講,講到他不讓我走,師父你再留下來,再留下來,再繼續講,叫多一杯茶來,我只是跟他講什麼呢?講童話故事而已,就是那個阿德跟阿順兩隻螞蟻的那個公案,他就說太好太好了,怎麼會想到這個東西?你以為是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你都吃不消跟你講。要這樣子,那他就能夠信服了,而且你還要在他能夠相信最想要聽的時候,你要告訴他,我已經約了人家時間,我沒什麼時間,我趕緊要回去了,下次我們再安排時間,吊他的癮,是要這樣的,隔兩天他很快就會打電話追你了,什麼時候有空?什麼時候有空再來喝茶?

  但是有的人就沒有辦法,你越勸他,他越動火,他就動肝火,還要跟他吵一頓,這就不是應機了。就變成常常抬槓了,辯論了。

  佛法不用辯論了,真正有這個口才有這個辯才,三兩句話都沒有機會給他開口,如果不是的話你就跟他討論,你也沒有辦法,你一直跟他討論,想盡辦法要贏,說不好聽就是要贏,想盡辦法要讓他服你,這個從討論到最後變成辯論,最後變成大家在那邊爭論了,最後就看誰贏了,一般都是輸不起的。那如果大家都要贏,結果兩個都輸。這個話要重複一次,如果大家都要贏,結果是兩個都輸。叫什麼?兩敗俱傷。

  所以要符合《會疏》剛剛說的,這個才叫做「才」。

  「無不皆出於聖智」,這個重要!這個重要!要不然你講得過那個律師啊?口才好得不得了!明明是死的,可以講到活的,你怎麼夠他講?不夠他講。可是他講的那個是世間的的knowledge知識,你只是邏輯組合全部資料,你事先做了準備而已嘛,就是這樣而已嘛,你有本事下到地獄跟閻羅王辯論。律師到了地獄,到了閻羅王面前也沒辦法。你夠閻羅王講嗎?他的證據更清楚。所以這個重要!

  「無不皆出於聖智」,都是要從聖智裡頭所流出來的,你所說的都是有聖人的智慧作為依據的。這樣子就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到的了。那些律師哲學家真的是要靠邊站了,一般人做不到,這樣子才能夠稱為佛辯才啦!那麼《會疏》的解釋就超過前面兩種了。下來我們再看:

“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三)辭無礙辯。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四)樂說無礙辯。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

  好,我們來看這段的解釋,底下《淨影疏》又補充了,他說,得了如來的四種無礙的智慧,由於這種無礙的智慧,就興起了四種無礙的辯,所以稱為四無礙辯。那這裡我們介紹一下四種無礙辯才:

  第一個是義無礙辯。就是一切諸法的道理他通達了,他所說的沒有不足,沒有矛盾牴觸的地方,通達無礙,這就是義無礙辯。

  第二,法無礙辯。一切諸法名字,名相分別無滯故。就是這一切的法相名詞很正確,都能夠了達,善於分別。

  第三,辭無礙辯。一些個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這個只有菩薩辦得到了,都能夠給他說了,不同種類的眾生要聽不同的語言,不需要翻譯的,我們看從前過去好多古大德到中國之後,就把經典翻成我們中國的文字,是不是?你看那些從印度天竺來的外國人,他們怎麼懂得中文呢?這個很多人沒去想這個問題,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普通人做不到。所以三藏法師都不是普通人。

  第四,樂說無礙辯。都能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他喜歡聽什麼,你知道了,你給他說的正合他意,正是他喜歡聽的,這裡講的是佛法了,不是講的世間那些喜歡聽的巴結他的話,你有某種目的的,不是。這裡講的是佛法,那他喜歡就是跟他過去生都有關係的,多生跟這個有緣,今生他再繼續的努力,這就是我說的存檔了,這個存檔不是只有這一世存檔,不是只有這幾年你們在七寶淨土講堂存檔,過去生中都存了很多檔案很多資料了,所以現在才會有這個機緣,來聽這個圓教的道理,來參加博士班,要不然為什麼別人不來?都跟你過去存檔有關係的,今生你再繼續的努力,所以這個很正確。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到,他圓融無滯。就是這種四無礙辯。下面說:

“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

  以上就是說法會這些諸大士,能夠契合於聖智,得了這個四無礙的辯才,能夠善應種種根機,廣宣妙辯,這個叫做辯才。那麼這就把以上種種的解釋,幾個大德的解釋給它結合起來了,那我們就理解到了佛辯才的內容了。

  所以在世間能言善道的人口才很好,很能夠隨機應變,這還不是佛辯才的標準。如果這樣子就是,那麼那些律師都是叫佛辯才嘍!條件要能夠契合於聖智,要有聖人的智慧。不是世間人的世智辯聰,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一樣,大家口才也這麼好,實際上是有天壤之別的,不一樣的。我們再看註解:

“《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

  這句很適合我們聽,講的就是我們。日本的《甄解》它還有進一步的說法就是「」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也叫做得佛辯才。他是把我們這個淨土宗當做根本教,在日本叫根本教,他是以第十八願,以十八大願又作為根本教當中的根本,他說依了根本教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這個字你是傳了如來如實言,你傳了如來的如實的言語,是這個原因,哪怕你只是說了一個字,但是這是如來的真實之語,那你也得佛的辯才,不但是到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德遵普賢的諸大菩薩來聽講,這些菩薩是這樣子。就算今天,我們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嘛,我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的也同於諸佛辯才。所以這個說得很好,在根本教當中,能說一個字,也同於諸佛辯才。這個話很深,等於說什麼呢?大家體會到了沒有?等於說你介紹人家念這句阿彌陀佛,你也得了佛的辯才了。(客語):是這樣嗎?這麼厲害啊?沒有這麼厲害,我就隨便叫人家阿彌陀佛而已,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根本教的精華啦!怎麼會不是呢?所以我們要這樣子來聽,要不然根本教是什麼?根本教就是淨土宗,淨土宗的根本的根本,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了,是不是啊?所以大家都很容易得到佛的辯才。好,再往下是:

住普賢行

  我們看註解:

“「住普賢行」。上文已言諸大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賢行」,表諸大士咸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當然了這些菩薩都是德遵普賢嘛,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普賢行願品》,一部《華嚴經》,一部華嚴,經中之王,經中之海。這個經最後才來到中國,幸好來到中國,幸好,那它的因緣一定是安排好的了,最後來到中國,就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但是過去晉朝的時候的譯場,就是翻譯的那個地方,清涼大師等等都參加翻譯了《八十華嚴》,翻譯好了之後才來,那《八十華嚴》這個部分也不全啊,那麼又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給補進去,就擱在《八十華嚴》之後,所以《華嚴經》就有八十一卷,要不然八十怎麼又跑一卷出來,那是什麼?這是很不容易才到中國來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這樣子來了之後,這個《華嚴經》才圓滿,這是一部《華嚴經》的總結-「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經》中,僅一普賢,如斯倡導。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咸來集會,同宏淨宗。”

  好,那麼下面接著又是經文了,經文說: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見《唐譯》。《魏譯》文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你看這五種原譯本都不一樣,那我們習慣念的這個會集本,我們不知道其它原譯本到底是什麼內容,現在我們學習這個《大經解》,我們就有機會看到了,《魏譯》是什麼?《唐譯》是什麼?《宋譯》又是什麼?「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個也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下面已經註解了:

“《淨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會疏》引《密迹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殊(指各類眾生)唱異言,說法開化。」《密迹經》復云:「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

  這《佛經》很厲害!這個世界有多少眾生之類?語言有多少?都跟你講清楚了,科學家還不相信,沒有辦法了。這個《密跡經》說,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各種各種的言辭都不一樣。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只我們這個地球了,無量的星球,無量的星球的有情眾生有這麼多種類。

  你別說其它星球了,就我們這地球的人種有多少語言呢?你說,當中又有多少地方語言?而我們馬來西亞就是最特別的,所以就有這個節目叫《Empat Sekawan》《四喜臨門》,大家差不多五十歲以上的都看過,一個家庭裡面有講客家話,講廣東話,還有講福建話的,還有講那個華語的都參在一起,這是真實的,我們現在也是這個樣子,我們到今天也是這個樣子,轉過頭來跟老公講的是廣東話,再轉過頭來跟孩子講福建話,孩子跟母親是講福建話,跟爸爸可能講客話,跟朋友呢?跟朋友,看是誰,兩個朋友要是這個朋友習慣講廣東話的,習慣講廣東話的,轉過來講華語,再轉過來講廣東話,跟他習慣講廣東話的,你再講華語,好像就不習慣,講得不順,卡住卡住。你看我跟我們的盧居士,一開口一定是廣東話的,我要是跟她講華語,「今天師父有點不是很正常。」所以我們這裡很特別,我們這裡就這麼多種,福州啊還有台山啊,還有廣東、廣西、潮州,你看,太棒了!太棒了!而且就算是個福建話,北部中部南部又不一樣,有永春的,還有什麼真正的檳城的獨有的福話又不一樣,它又是拼盤的參了這個那個,那臺灣人講最純正的閩南話,去到檳城也是傻掉!那我們去到臺灣,臺灣人也是傻掉!

  那有一次就是我的那個俗家夫人她習慣了,去臺灣讀書,到便利店去買什麼,要買roti(馬來語:麵包),什麼?roti,早上吃的麵包,(閩南語:麵包)什麼roti?(閩南語):還要什麼?有sabun嗎?閩南語:什麼文?sabun?洗澡用的。閩南語:哎呀,香皂啦,什麼sabun?

  我們習慣了,我們是太厲害了!馬來西亞太厲害了!是不是?所以這個留到以後還有很多很多,什麼海南人的,客家人的,很多笑話的,因為聽錯了,常常會產生很多的誤會。所以你看,多少語言當中又有多少地方的方言,太多太多了。

  這個「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可以翻作千萬百萬十萬萬。可是菩薩說法的時候,讓大家都能夠聽到他們各自所能理解的語言,這就是佛的力量,佛的能力了,這就是「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些菩薩都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這些菩薩,你不要小看他都是一般菩薩,都是成佛之後來表演的,所以才有這個能力。

  我們現在什麼佛都沒有,所以我們講一種就是一種,最多講五種六種,已經很厲害了,空能法師已經夠厲害了!所以他們中國同學都覺得很奇怪,這個空能法師不應該是馬來西亞的人,他應該是不小心跑到那邊去了。我們繼續看:

“又《稱讚大乘功德經》云:「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

  傍生就是畜生。鬼也聞著如來以隨類音而給祂們說法。畜生能夠聽到牠畜生所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就是知道佛在對牠說法,這是如來的能力。鬼也是如此,隨著祂的類,不同種類,祂聽到祂自己的語言。

“由上眾生無邊,眾生語言亦是多種。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隨其本類言音,而為說法,應機隨緣,普作饒益。惡趣眾生,亦聞如來之隨類音,而得聞法得度。此明會中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也。”

  那麼眾生是無量無邊,眾生的語言也是無邊,但是這些法身大士都能夠解了,都能夠了解,能夠了達,這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其本類的語音廣為說法。所以你越成就了,你的成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了,你這個功德就越好做了,你累積功德就容易了。

  所以我們常常說這個火車頭,火車頭你還沒有上軌道就不好辦了,你走一步都很難。火車上了軌道就急急如風,就很順了。

  所以到了三果的阿羅漢,以前講過了,他在耕地的時候,在鋤地的時候,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他的犁頭三尺遠,一早就知道這個是阿羅漢來的,最起碼要三果,二果他還跟你干擾一下。三果來了,趕快跑,離開了,離開你的鋤頭三尺,那你就沒有機會犯那個殺生的罪了,殺生的罪也沒有了。

  所以是越修就越好修,那到最後你可以一一分身無量世界,你的說法可以遍及各類的眾生的時候,一切眾生都可以隨類得解,那你這個功德你看有多大!有多大呢?所以難就難在我們這個,現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很多的limited,有很多的限制,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你還沒成佛嘛,那最起碼要像這些法身大士,所以聽了之後不要以為那都是那些法身大士的事,我哪有這種能力?你看看我這個貓樣,我哪有可能呀?我做夢也別想。不對!還是要做夢,要想,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就看你願不願意而已。

  所以底下我們也可以放心,前面講過,你只要聞了這個根本教說一個字,也得佛辯才,那我們我們現在專修這個法門,專念這句阿彌陀佛,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你就在根本教裡面,你說什麼你都沒有離開根本教。那下來就看接著下來這句經文了: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好,請看註解: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者,即《法華經》之開佛知見。「顯示」者,即示佛知見。際者,究竟邊際也。「真實之際」者,佛之知見也。一部淨土妙法,舉體是佛之知見,處處是華嚴境界。故此經中,悉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咸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我們下來解釋這句經文「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我們先來講真實之際這四個字,下面先引了《大智度論》的話說:

“《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

  《大智度論》裡頭說了,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都是諸法實相的另外一個名字,「如」就是真如的如,這裡簡化了,真如的如,法性、真如、實際,這三個名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所以「如」也就是諸法實相,法性、實際也就是真如,就是諸法實相,也就是真如實相。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甄解》云:「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也。」準上兩說,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也。”

  《甄解》對這個「際」,真實之際的這個「際」他有個解釋,說「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也。」就是實相妙的地方達到了登峰造極了,盡理至極,把窮盡的理體到了至極到了無以弗加了,這個叫做「際」,本體窮其源,徹其本體,到了無以弗加的境界叫做「際」。

  所以這麼看來,這四個字真實之際,其實也就是說的實相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真實之際就是實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了,這個稱為真實之際,這個真實之際就是佛的知見,講到最後那就是佛的知見,什麼叫做佛的知見呢?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那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是眾生的所知,眾生的所見。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要努力去達到,最後也能夠變成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所以《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佛要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這一個大事因緣,什麼因緣呢?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把佛的知見開顯出來,示現出來,顯示出來。那我們作為眾生的,眾生聞了之後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所以就是這樣子的一件大事,所以真實之際是什麼呢?就是佛的知見。

  那佛的知見有很多種種,一切經典所說的都是佛的知見,尤其是這部《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佛的知見。那你要問佛的知見是什麼?那你學《無量壽經》啦,我們天天都在吸收佛的知見。所以佛出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要開化悟入佛的知見。下來引《會疏》說:

“《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尅成菩提故。”

  《會疏》解釋這句經文,他說是開顯真實為顯示開化,這顯示兩個字怎麼講呢?你把真實的給顯現出來了,就叫做顯示了,那就是指的把十法界都歸到一乘,十法界-眾生有六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加上聲聞、緣覺、菩薩是九界,再加上佛,十法界的佛,就成為十界,所以四聖六凡就稱為十界。那把這個十法界會歸為一乘,把十界都歸在一佛乘,克證菩提,決定成菩提,這個就是所要顯示的,那顯示到最後,那十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不就是極樂世界嗎?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那就不都是你的家嗎?所以這樣子講就很簡單容易理解了。

“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

  真實之際是什麼呢?就是以一佛乘,大家聽得很熟悉了,一佛乘就是成佛的,到最後究竟成佛的。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法的邊崖,最邊邊的,法的邊際是什麼呢?都是全體所達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的,一切都是本來成佛,就是要恢復自己的本來。這個是《會疏》解釋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使大家到最後都歸到一佛乘,尅成菩提。

  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糊塗了,不承認啊,不承認就是糊塗啊,你來博士班上課,你來上課就是處處在提醒你,哎!你本來是佛啊!你本來是佛,你怎麼跑到小學那個地方去上課呢?你本來是佛,就應該來七寶淨土講堂的博士班。那你到小學去,那提醒的力量不夠,那個是慢慢的用勸的,怎麼勸呢?乖啊!聽話啦!給你糖果吃,騙騙哄哄小學生可以,作用不大,而且時間又很長,我們哪有這麼多時間啊?因為他在小學,他就一直貪戀小學,不想升中學。

  那現在我們這個博士班直接用一個棒給你,啪!一下給敲醒了,(客語)是不是這樣啊?再不醒再敲,再不醒再敲,再敲,敲到最後,沒有動靜了,死掉了,沒有辦法,你敲死他都沒有辦法我跟你講。現在的徒弟不能敲了,現在還要看他的臉色,要跟他好好講,要不然你東家不打打西家,我到別的地方去這麼多人講經,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你這裡七寶有寶啊?所以現在也要給他糖果吃的,還是要的,現在不能用敲。

  以前禪宗用敲,不理你,敲死了再算。所以這個敲是比喻了,你還真敲咩?就是要告訴你,喂,你本來是佛,不要再做白日夢了,醒醒吧!醒醒吧!這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把你本來是佛的一個真實的面目給開顯出來,告訴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如是」,那叫起來比喻就比較容易懂了。接下來我們再看:

“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聖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

  這裡就有區別了,《甄解》這麼說他說如果以小乘教,偏真就是他的實際,他最後得到的,因為小乘破了我嘛,小乘無我了,人我的我沒有了,但是他不知道他還有法我,所以他出了我們這個生死了,六道的分段的生死他已經離開了,他也證到了空,但是他這個空是偏於真,真空,他就沒有莊嚴國土,沒有利樂有情,沒有廣度一切有情,無有疲倦,窮未來際,這麼廣大的心他沒有,他偏於空,他以偏真當作實際,這就是小乘。

  那對漸教來說,雖然漸教也是入了大乘,是漸修的,慢慢來,慢慢來的,一步一步地修的,一步一步地進入的,有次第,有階梯的,他以離二邊為真實際,它離開兩邊,它離開空有兩邊,眾生跟佛兩邊,迷跟悟也是兩邊,離開一切的兩邊,這個是他的真實之際。但是他必須要時間,一步一步地深入。

  「若依聖道實教」,我們現在就是,不要小看自己,跟你現在這個模樣,跟你有讀多少書,都沒有關係的。你能夠來七寶淨土講堂,你就是聖道的實教,我們這個聖道的真實之教,諸法實相是真實之際。

  所以經中說佛有四依嘛,佛在入涅槃之前,交代他的弟子要依四依法嘛,要依什麼教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教呢?要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什麼是了義教呢?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教,不說諸法實相的是不了義教。

  所以現在很多人在搞佛學,他不是在學佛,他是在搞佛學。那他是依這個不了義教來批判了義教,就幹這些事情的人還不少呢!都在那邊找證據 這個那個,來批判這個,批判那個,他就是依不了義教來批判了義教,跟佛說的四依,你怎麼跟他結合起來呢?所以諸法實相就是真實之際了。

  那我們一部《無量壽經》講的就是諸法實相,《阿彌陀經》講的也是諸法實相。那我們現在真正的就是了義的教了,我們是依聖道的真實之教。所以我們要為自己感到慶幸,不是空能師父故意把你們給騙來,騙來這個七寶淨土講堂的,不是的。是有原因的,到最後你們一定會感謝我。

  要不然你們現在不曉得,我們福建話叫什麼?「何去何從」,不曉得去哪裡?那邊聽聽,好像也還可以,聽兩三下,這邊跑一跑,已經六十了,再跑一跑,七十了,那不曉得怎麼樣,前途茫茫啊!真的是前途茫茫!

  那現在大家不是前途茫茫了,前途光明!所以是值得安慰的,值得慶幸的。

  好,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看看能不能再念多一段,我們再學多一段,我們再看接下來的註解:

“若依淨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

  那麼這裡說的就是我們,所以阿彌陀佛,我們稱為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所以極樂就是如此嘛,它是一乘的願海,一切眾生都入到他的一乘的願海之中。

  那二乘種不生,阿羅漢辟支佛免談,沒有機會,你只是自己想自覺,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極樂世界。那我們念佛的人,我們念佛的人也有這種二乘的心態,不是沒有,那只是想自利,我自己到極樂世界去享受就好了,生活太苦了,你沒有發菩提心,就是沒有發起要度眾生的心。

  我們到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將來學好本領回來,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是這個心,是為利他而自利的,這樣子的心就不是二乘的心了,所以去的都是發大心的人。你沒有發大乘之心,臨終也要發大乘心才能夠往生,要利他。所以裡面的教化,全部都是大乘的教化。當然由於你生前多生修習的容易先成就的,那有一些先成就了小乘的法,那個時候你的見思惑都斷了,你就先證得阿羅漢,所以這只是一個過程,就是大家不要聽到阿羅漢,就以為是指這個世間的阿羅漢四果羅漢,這個阿羅漢是說他所達到的斷惑的情況,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而不是說他只是自了,完全是個阿羅漢的階位,這樣子是不行的,不行的,懂嗎?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四果羅漢裡面的四果羅漢,這個四果羅漢是屬於二乘種姓的人,前面講過了,二乘種不能往生啊,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嘛。

  所以一佛乘是真實之際,這一切都歸到大願之海,所以彌陀的願海是一實法界真如之海。那我們現在就朝這個方向向前進。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那麼接著下來的註解跟經文的內容,我們在下個星期一我們還有五堂課,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25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