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3集
2024/01/10 00:09:59瀏覽36|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3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我們現在還在解釋這句經文「華嚴三昧」,那麼這句經文的含義很深,因為前面講過了,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一真法界,說的是不二法門。那我們眾生以凡夫的生滅心,不能理解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那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那我們只有什麼呢?我們只有仰信,以前講過,仰就是把頭仰起來,仰信,完全相信,因為這是聖言量,這是佛的知見。所以我們只有從仰信開始。那同時我們借助古大德的註解,我們來儘量的體會一些。

  那麼下面再引《嘉祥疏》的話,請翻開《大經解》143頁,143頁倒數第六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

“又《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因此三昧,莊嚴法身故。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其中《合贊》所謂「法界唯心,名佛華嚴」,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于此了達,即華嚴三昧。”

  自心是什麼呢?自心就是佛華嚴,自心就是一真法界,也正是你我他的本地風光,所以一真法界就是自心。那對這個能夠了達,那就是入了華嚴三昧了。

“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飾法身」,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法身即本妙明心,即是自心。故知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復又會歸此法界也。”

  所以以這個三昧來莊嚴法身,法身就是本來的妙明真心,就是自心。那一切法沒有不是從這個法界流出的,這一切法包括你我他,包括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的一切,沒有不從這個法界流出的,從法界流出就是從自心流出,而又會歸到此法界;也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自心所流出,而又會歸到自心。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原來就是為了幹這件大事。要不然你到極樂世界幹嘛?就是為了恢復你的本來啊!要不然你以為去極樂世界撿黃金?那些黃金七寶種種的都是法身,所以以這個三昧來莊嚴法身,這是《合贊》的話。所以前後我們可以合起來參考,經跟論配合起來參考。就是一真法界無盡的理趣,這個就偏於說到一真法界了,說到根本上了。所以總的說,這一真法界就是真心,那麼這就解釋了「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懂了嗎?不懂那就對了。不是要你懂,而是要你來聽,有聽,就有機會懂。沒有聽,就沒有機會了。而且聽的還要是圓教的道理,現在我們所說的都是圓教的道理。如果你聽的是一般的佛法,那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是自己騙自己。那你們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證明的。但是現在時間還早,等這部經跟註解學完之後,你再去看一般的佛法,你再去聽其他法師講的一般的佛法,沒有興趣了,真的沒有興趣了,那就證明你自己提升了。所以師父是為你們好,硬硬的。現在在這裡好像很少講潮州話,潮語:(硬硬來),硬硬把你們給拉上來,因為把你們給拉上來,我自己也上來嘛,大家都有好處。所以硬硬把你們拉上來,所以幾年過後,你們就知道了,就管用了。所以現在辛苦一點,下雨塞車什麼的都來,來成就這個法會,所以大家的功德無量!你們的功德跟講經法師的功德是平等的。好,我們繼續下面一句經文,就是這句:

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請看註解:

“「總持」,即陀羅尼。「具足」者,所具滿足。蓋云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

  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不要以為它就是咒,之前講過,陀羅尼也是咒,但是它不完全是咒。你看底下就說了,說了四種,都稱為陀羅尼,陀羅尼有四種,我們來看:

“陀羅尼有四種:(一)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羅尼,於咒總持而不忘也。咒者,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有不測之神驗,名為咒陀羅尼。義翻之名,有四:(1)明,(2)咒,(3)密語,(4)真言。”

  我們來解釋。

  第一個叫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就是對於佛的教法,都能夠記住不忘,這個是聞陀羅尼。

  第二種是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深義,不是很淺的,是很深的意義,極深的含義,真實的義理,能夠總持而不忘,全部都能夠保持住,不會忘記。

  第三是咒陀羅尼,這個才是咒,「於咒總持而不忘也」,對於咒能夠不忘。那麼咒是什麼呢?咒就是諸佛菩薩從禪定所發的秘密的言句,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唯有佛跟佛才能夠知道,才能夠究竟。

  所以日本的大德就判教判為第十住心,祕密莊嚴心。那這些咒都是從佛菩薩祕密莊嚴的心所流出來的。

  這些咒有不側的神驗,你凡情側不到,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推側,就算你以現在最新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去計量去推側的這種神驗,所以它超越科學的範圍,這個叫做咒陀羅尼。

  從意思來翻譯有四個意思:

  一個可以翻譯為明。明就是光明的明,這個明是指的智慧,因為明能夠破暗,智慧也能夠破愚癡,叫做明。

  第二個含義就叫做咒。這個咒本來是中國的話,本來中國就有了,中國古時候就有咒這個字。你看外道,外道本來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咒,是不是?你看他們也念咒語,你看那個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不是有嗎?「急急如諭令」,傳到現在,像我們看那個電影不是有嗎?常常都這樣拿著那個,然後吹吹,把那個火給...其實怎麼那麼厲害?他是喝了一點那什麼火酒了,一點點火酒,所以就這樣子念念念,天靈靈,地靈靈,天靈靈,地靈靈,有錢什麼都靈...都是一些老的巫術的咒語嘛!咒本來是中國古代都有的,所以這就是咒。

  第三是密語,是佛菩薩的密語。這個祕不是祕密,不要以為佛菩薩還收藏一些什麼祕密,十成功夫只給我們九成,還有一成功夫,佛菩薩自己收著,他有這個祕方。沒有祕密,佛門沒有祕密。這個密是深密,就是境界太深了,告訴你,你也不懂,是這個意思,是佛菩薩的密語。下面我們看:

“《秘藏記》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四)忍陀羅尼。安住於法之實相,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

  《祕藏記》說這個密語是什麼意思?就加個密語就比較清楚了,就是連凡夫跟阿羅漢都不能知道。所以現在大家有的人去翻那個咒,翻咒,這完全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這裡就告訴你了,「凡夫二乘不能知」,你把它註解成一種很簡單的,或者按那個藏文或者是梵文,把它的意思這麼給翻過來,那就等於說凡夫也能知了,是不是這個意思?都告訴你凡夫二乘不能知了,所以是不應當翻譯,因為它有無量的含義在裡頭。你一翻出來最多是一兩個意思,就侷限在它的意思了。它有無量的含義在這個咒裡面,你別管它,不要了解也不要知道它的意思,你就這麼念就對了,唵嘛呢叭咪吽,你還講什麼蓮花清淨的這個哪個,那你這整個念頭都是蓮花,都是清淨的,那它這個無量的意思沒有了,而且這個咒你看它有那個磁場那個音波,唵..唵..它裡面它就一定有一定有,我們廣東話說一定「內有乾坤」,所以不要理它,你就是念,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念就對了,你念它一定有效果,真的以前我講過。

  我的俗家夫人還沒有念阿彌陀佛之前,就專念唵嘛呢叭咪吽,念到她可以自己在睡覺之後,發現自己離開自己的身體了,不是說過了嗎?飛上來,第一次是頂到天花板,出不去,頂到天花板還會告訴自己說,頂到天花板沒有意思了,要衝出去了,衝出去了,這一動個念頭衝出去了,整個飛起來,她說整個吉隆坡的夜景,整個吉隆坡都看得很清楚,好像鳥在那邊飛,就是念那個唵嘛呢叭咪吽,她念得很勤勞,後來就改了改成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才能夠到極樂世界,她現在就在極樂世界等了,看這個人什麼時候來。

  它有無量的含義,所以不應該去翻它,不應該侷限在它只有一兩種含義而已。你就這麼念就好了,而且你不要對它有懷疑,不要對這個咒語有懷疑,不曉得行不行?我念了兩年沒什麼效果。那你懷疑它就沒有了,你懷疑它就是這麼一點點的一個作用而已。

  第四說的是真言。所以稱為什麼什麼什麼真言,因為如來的言真實沒有虛妄,所以稱為真言。

  所以陀羅尼有四種,第三種就叫做咒。

  第四是忍陀羅尼,第四是最重要的陀羅尼了,稱為忍陀羅尼。忍陀羅尼是什麼陀羅尼呢?這裡說了,安住於法之實相謂之忍,諸法實相他能夠安住這個叫做忍。什麼叫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能夠安住在那個地方叫做忍。所以你得了這個陀羅尼,就安住於佛的實相而不動搖而不忘失,所以這個忍名為忍陀羅尼。那這個忍陀羅尼,就真正相當於禪宗的破重關的境界了。這個境界很高,為什麼高呢?肯定高,都聽不懂,都聽不懂什麼破重關,這是禪宗修行境界的區分。這個禪指的是六祖的禪,是第六度。不是第五度,第五度只是禪定而已。第六度才是般若。

  所以念公就說了,現在大家把禪宗的破三關解釋的很把它降低了,降低到快沒有了,不成個東西了。其實這不是這麼容易的。

  破初關,見法身。破重關,安住於法身,就是這裡說的忍陀羅尼了。安住於諸法實相,在諸法實相上面要不動不搖了。

  所以很多人自己覺得他破重關了,其實他是對於定義上把它給降低了。

  第三關是法身向上。所以禪宗很特別,法身還要向上。你安住在這個法身還不行,還要再向上。

  所以中國許多這些東西都是甚深,非常的微妙。念公就說了,現在大家太對不起祖宗,太對不起古人,對不起先德。

  你看現在外面到處都是在學禪,什麼東西都掛上一個禪字。那一般人對六祖的禪理解得很含糊。所以念公說目前大家在學的這個禪宗,給你最多是第五度而已,第五度的禪定而已。

  那麼這裡說的安住於諸法實相,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了,那做不到怎麼辦呢?那做不到還有一條後路,那就是念阿彌陀佛了,所以就沒有淨土來得穩當了,幸虧還有一個淨土法門。要不然我們就是沒有希望了,你還要破初關重關,還有什麼向上這些,我們聽都完全聽不懂,你叫老菩薩來聽,(客話):是什麼啊?我不知道。我念阿彌陀佛。她就會念阿彌陀佛。所以這些道理對她們沒有辦法,一點作用都沒有。但是阿彌陀佛對他們是太容易太容易了,太容易了,所以只有淨土法門。所以祖師也告訴我們:「無禪有淨土」,你沒有禪是不是?但是你有淨土,怎麼樣子呢?它的結果是「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你要什麼禪都有了,你要怎麼禪都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肯定開悟了。

  我們繼續看看這句經文「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那為什麼要這麼多呢?為什麼要百千三昧呢?《會疏》他就解釋了:

“「百千三昧」。《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者。

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以上取意)。」”

  因為眾生的根器種種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他有種種的不同。所以你要像做個大夫,那大夫就是以前稱大夫,現在是醫生,醫生你要能夠跟你的病人治病,但是病情太多,你就要預備種種不同的藥,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了。

  你看眾生也太窮了,需要的也太多了,你要滿足眾生的願望,你要有種種多多的財寶,種種很多很多的東西,才能夠滿足大家各個人不同的需要。所以這裡就需要百千三昧,就是解釋這個意思。下面再看:

“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論中復云:「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陀羅尼即是總持,是故經云:「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從一個三昧中,從一個當中《大智度論》說,都可以從中得到陀羅尼,而且就得到總持,所以是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就是這個意思。那你要度眾生,要有百千三昧,那三昧薰習久了,就生出陀羅尼。這昨天講過了,生出陀羅尼就是總持,所以因此出生無量的總持,所以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兩種都具足了。下來是經文了: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住深禪定者,安住於深妙之禪定。”

  這裡講深妙,這個跟一般的禪定不一樣。

  一般淺的認為,住了禪定就不應該有所見,見到種種奇異的現象,什麼這裡又動了,那邊又熱啦,那邊又通了,那邊又跳起來了,種種的什麼什麼這些個境界,前面講過了,這些都是有所,這些都是你所得到的境界,都在所裡面,那就被鎖住了,兩個音一樣,你在所裡面,那就被鎖住了。

  其實這都是很淺的境界,都沒有深入。深入之後,他就真正是寂然不動了,寂然不動,他就一切都空了,所以他就無所住了。但是他就不生心,他一切都不動了,那他就不生心了,就沒有生起度眾生的心了。

  無住的時候能生心,生心的時候又能無住。什麼叫生心?什麼叫無住?

  生心就是生起度眾生的心,要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但是就不會被眾生度去,去度眾生不會被眾生度去,這就是生心又無住。

  他又能夠生心又能夠無住,這種情形要怎麼樣子呢?要地上菩薩才能達得到,地前三賢都做不到。

  所以這個我們就看出,這裡說的住深禪定就無所住了,無住就是無所住,可是他又能夠悉睹無量諸佛。如果他如如不動,全部都寂了,常寂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那你還能夠悉睹無量諸佛嗎?這個心是生的,他不是槁木死灰,不是一入定,地震來了都沒有反應,那變成什麼?變成石頭了。

  所以雖然住深禪定,如如不動,但是寂又能照,這就是要功夫了,這就要到了地上菩薩才做得到了。

  那這個,這種說法就是顯示這些來會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跟哲理。接下來是《會疏》:

“《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

  《會疏》這個又是日本人的著作,那麼我們看念公他引了日本人的著作很多,因為日本人他們對《無量壽經》做了很多的工作。那我們中國人只有兩本書,從古到今,給《無量壽經》做註解的就只有兩個人。這是指的原譯《無量壽經》的註解,不是指的會集本。念公這個註解,是會集本的註解。那彭二林是對於刪節本做了註解,王耕心也是對這個會本做註解,加起來也沒有幾部。

  所以《會疏》他說為什麼要入深的禪定呢?淺的不行嗎?為什麼要入深的禪定呢?因為所住的三昧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入。幽玄,幽是幽深,玄是玄妙。

  這個境界是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不是阿羅漢辟支佛跟初心的菩薩,那初心的菩薩沒有達到聖人的位次,沒有達到聖位的菩薩,他們辦不到。

  這就對於深禪定做了一個解釋,所以我們聽了雖然不懂,但是最起碼我們知道這不是一般的禪定,那肯定不是我們看到在我們這個世間,那些人他們在坐禪,禪修營,什麼禪修,又什麼內觀禪外觀禪什麼禪,那絕對是完全不相干的,完全扯不上關係的,完全不能夠跟這裡說的來相比,差得太遠太遠了。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一個「禪」字,我們就把它認定為那都一樣的,那差得遠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子的話,去羨慕他們,他們修禪的,那個誰...我的剃度師也是這樣子的,他對於淨土法門...一年我只見過他一次,他生日那天,他生日那天也是我剃度的那天,一年見一次,平常也沒有機會見。所以以前不是說過嗎?每次見面都說:「師父,很對不起,一年才見一次。」因為他都講廣東話的,一年見一次,「見一次就好了,見多了就會衝突,見一次相安無事。」見一次好嘛!整天見面就有衝突了。他就喜歡禪,但是他那個禪當然不是這個深禪定的禪,是一般那個Meditation靜坐打坐那種,他就跟我說有一個外國人來我那個波若岩那邊一坐就是六個小時,哎呀!厲害!厲害!厲害!六個小時厲害!人家坐幾天,坐到最後變成石頭了,那還不更厲害?六個小時他很羨慕。因為我不能跟他講淨土。「哎呀,徒弟,就這樣念佛就行了嗎?不行的知不知道?」再講下去的就起衝突了。

  所以我們不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只要老老實實的專修一門,做到專、精、純。那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是跟這些法身大士沒有兩樣了。現在我們不用羨慕他們,你羨慕他們,你也不能做什麼。你羨慕他們,你也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只有老老實實的趕緊到了極樂世界,再回來大家就一樣了。所以這就是我們學這個法門所要領會的。不能太容易受外面的影響。所以淨土法門的果報是非常殊勝的,而且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得到,肯定的,所以要有信心。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又《甄解》曰:「唐譯云『一切種甚深禪定』。”

  那《甄解》又進一步的說了,它參考了唐譯,說:「出生禪定」,這是魏譯的原文,就是五種原譯本裡面魏譯的原文。那唐譯的話就是一切種甚深禪定。那這裡說:

“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這一切種是什麼呢?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的簡稱,一切種智這是佛的智慧。

  所以這個有三個智,三種智慧。阿羅漢所得的智慧,稱為一切智。那菩薩呢?菩薩所得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

  所以甚深禪定,原來就是一切種智的簡稱,這個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禪定。所以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比,沒得比的。這是佛的智慧。

“故知深定,實是理定,非僅事定也。”

  這個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體的事情,是全部理體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禪定,故云甚深。這個禪定它的根源是來自於全部的理體。所以你看前面《會疏》解釋,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甄解》再進一步說,這是佛的智慧的禪定,所以叫做甚深。那我們知道這個甚深是理定,不是事定。那我們念佛也是一樣,我們念佛有理念跟事念,所證的可以證到事一心、理一心,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現身就是法身大士了。禪定也有理定跟事定,這裡的甚深禪定說的是理定,那理定我們只有聽的份,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理解,我們只有聽的份,因為它是理體的事情。那我們怎麼樣去體會呢?從事相上來體會。所以我常常說我們只有從事相上,我們才有能力來體會,才有能力入到這個理。

  那舉個很簡單例子,你從這些燈都亮了,麥克風有聲音種種的,由電來產生的種種的這些事相上的,你就知道肯定有電,可是你怎麼證明那個電呢?從事相上來證明,我們從事相上來證明整個宇宙的本體,它是存在的,肯定存在的。它變現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種種的事相就是從這個理體所變現出來的,所以在世間我們都可以很容易的去體會,就算你要去試試有沒有電,現在那些電工不是拿那個測試筆,去點一下哦,有電!怎麼知道有電呢?它那個測試筆試探時有燈亮一下,還是從事相上來看,還是從燈亮一下才知道證明有電。不可能直接就把電找出來,去觸摸那個電,有電了!有電了!這樣才證明有電,那時候死掉了,整個人都黑掉了,你變成黑人了,才知道有電了。傻瓜!這不就有電嗎?燈亮了不就是有電嗎?就這麼簡單!畫面亮了,電視節目出來了,有無線電波啊!叫你去找無線電波,傻瓜才去找無線電波,從節目就找到無線電波了。

  所以從一切事相就可以知道,這個整個的宇宙的本體理體,清清楚楚。所以學佛要這樣子來學。要不然就變成不是書呆子,變成佛呆子了。下來我們再看:

“又《淨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

  這個字你一定要把它念得有點間隔,要不然念起來變成故須住定,註定你是死定了。故須住定,住在定那邊。《淨影疏》說:「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也是對於這個深禪定的一種解釋,這是深的禪定,一切行都依於這個禪定。

  「直以三昧法門立起,故須住定」,就是心中沒有一切往來之相,沒有去沒有來,沒有去沒有來叫什麼?沒來沒去,台語:無來無去無歹事。完全是從三昧的法門的力量自然而起的,不需要造作的。所以因此他的三昧是從定中出現的,所以就住定,在定中的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現這個行了,這個行是什麼呢?「悉睹無量諸佛」,「悉」就是全部,無量諸佛全部都看到了,因為這樣子的禪定所產生的殊勝微妙之行,就在禪定之中不起於座就能看見了,悉睹是全都看見了無量的佛了。所以這些菩薩這些法身大士有這個能力,所以它這裡面有理有事。

  那無量的佛請問在哪裡呢?怎麼我們一尊佛都沒見到呢?大頭佛就有了,大頭鬼更多,各位,你見不到是正常的,要什麼條件才能見到呢?剛剛條件不是開出來了嗎?住甚深的禪定。不是一般的禪定,不是盤腿能坐六個小時十個小時,那個meditation靜坐,那個是meditation靜坐,那都是很淺的定,其實說穿了,那個是讓你安靜一下而已,平靜一下而已,清靜個三五個小時而已,而且你還得選擇環境,是不是?

  所以有一次我就看到,昨天講那個在雲頂半山清水巖的時候,就有一班人就那邊修禪定,在那邊修禪定去學禪去坐禪,他為什麼不選菜市場呢?你菜市場修禪定在那邊坐啦,找個地方在那裡坐啦,那邊雞在叫鴨子在叫還有買菜阿嫂,你就在那邊靜坐,那是什麼聲音啊?你還得特地選地方找到雲頂半山清水巖,空氣好,沒什麼人吵你的很清淨的來修,你有辦法,你到最熱鬧的地方修,對不對?那還要找什麼幽靜的地方偏遠的深處?

  所以我們現在你看什麼定都沒有,什麼定都沒有,所以你看不到了,你看到的都不是佛。

  而經典又告訴我們,諸佛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有多少,佛菩薩就有多少。這句話再重複一遍,眾生有多少,佛菩薩就有多少。那佛在哪裡?所以這件事情大家慢慢的去體會,再說也說不清楚,只能夠體會,體會到了,轉過身一看,旁邊那就是。再看後面,後面也是。看坐在臺上那個也是。到最後看這盆花也是。那需要時間,不是你看是他就是了,是不是?好,我們再繼續看:

“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淨影師之意為:悉睹諸佛是行門,起此行門,依深禪定。不待起心動念,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故須住於甚深禪定。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願文曰:「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

  我們接著看: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云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

  這相當於彌陀的第四十五願「定中供佛之願」,那這個願說十方的佛,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之後,都可以得到清淨、解脫、普等三昧,等等的總持都能住三摩地。那麼他們都在定中能夠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不會去供佛之後,自己的那邊,哎呀!我供到三尊佛五尊佛一百尊佛,高興得不得了,非常的興奮!不會,不失定意,他還是在定中。

  他方世界的這些菩薩,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就能得到這些三昧的總持,所以名號的功德非常之大。

  所以聞名的功德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也聞名,也聽到佛的名號,也得極殊勝的功德,我們也得到了。不過我們的表現,就沒有像那些大菩薩那麼明顯而已。我們不能說我們沒有得到,我們也得到,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得到,因為我們現在是什麼?因為我們還有許多的這些障礙,在那邊我們要先消,還在慢慢的消。

  那這些菩薩就不一樣了,他們馬上就得到種種的三昧,種種的總持。那麼定中就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而不失定意,這個很重要。

  所以說實在的,有了這個能力,才有資格出去參學,最起碼都要有這樣子的能力,你才能夠去廣結善緣。那我們講得比較通俗點,才能夠去參學了。再講得不好聽一點,才能夠去跑道場,你去跑啦,才能夠到處跑。你都沒有這個能力,你沒有資格。要不然只有到處結惡緣,不是結善緣,而是結惡緣。你不相信,你看,我們一供佛,一忙,一亂,心就不定了。你看看那些法會,那些法會不是五百個人,五百個人已經夠多了。我們現在這裡,五十個人都不到。那個法會是五千啊,人山人海,五千啊,是不是?所以你想想你是在定中供佛,還是在亂中供佛?人潮一多,請問你還有定嗎?見到熟人很興奮,好久不見,你跑去哪裡了?我到處找你,怎麼樣子了?你最近在哪裡?在那個道場.....管你貼了多少張靜語,當透明的沒看到。所以你一尊佛都見不到,一尊佛都見不到。喂喂怎麼樣?最近好嗎?那是佛來的,佛來的你都見不到,你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看待,所以一亂,沒有了,一尊佛都見不到。好,我們繼續看:

“由願文可見,會中諸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因得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禪定,故蒙願力加持,定中供無量諸佛。既往供佛,必定見佛,故云「悉睹無量諸佛」也。”

  所以這些註解一再的來跟我們解釋,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見到無量的諸佛呢?跟着說的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我們看見會中諸大菩薩也跟往生的聖眾一樣的,因為聽到彌陀的名號,都得到種種甚深的禪定,無量總持百千三昧,所以就跟定中供佛同等的情況了,可以在深禪定之中悉睹無量諸佛,定中既然供佛,那你肯定見到佛了,所以跟這個就是一致了。先來引《般舟經》我們看:

“又《般舟經》云:「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釋尊)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就像《般舟經》所說的,說:「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所以是不需要天眼,不需要這些神通,就可以徹見十方,這個「徹」就是徹底的徹,這個徹就好像我們體會到X光透視眼,透視眼把你身體照得透明的,穿過去了,徹就是徹見十方,不需要天耳可以徹聽,不需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的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就是不在這個地方壽命終了,才跑到那個世界去生。這些都是有來有去,是不是?還是有來有去,但是前面講過,這個事是無來無去,這有來有去還是凡夫的作為。便於此坐見之就是不起於座,不是非得要死後才能夠生到那個國土,我在這個座上,這裡我就示現了這些事情了,不可思議啊!但是事實上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本來就有這種能力,不是只有這些菩薩有,這是我們的本能。所以大家要這樣子來認為,要不然就變成迷信了。只有那些菩薩有,哇!說的不可思議很神奇啊!那就變成迷信了。說的就是我們,我們都有。

  那麼「佛言:」這個佛指的是世尊,說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這個就跟我們有關係了,這就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了。告訴你念阿彌陀佛還要專念,「專念故得見之」。所以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因為我們沒有專念,還不夠專。從這裡證明,有一天你突然間見到了,唉呀!原來我念佛很專了。現在你不要告訴我你很專,因為你沒有見到。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大會說的,對大眾說的「菩薩於此間國土」,這裡啊,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你們這些四眾在法會上,不要到處跑,就在原位,在這個國土,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我們把它範圍縮小了,就在我們甲洞七寶淨土講堂這個地方,你念阿彌陀佛,要專念,心中專一在念,老念,專一在那邊念。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也不是今天一會念念這個,一下就想念念別的。要專念,大家試試看現在大家專念,看能不能見到,專念就見到,見到什麼呢?見到十方一切諸佛,這就是經典說的「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個地方說的佛事不是指那個經懺佛事,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那個,不是那個超度亡靈的那個佛事。這裡說的佛事是教學,是講經說法。

  那麼底下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親自說的,阿彌陀佛說的我們聽不到嘛,聽不到那我們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轉述,轉述就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這句話是在《般舟經》,我們這個經後頭有阿彌陀佛說的話,「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沒有告訴你念別的,你要來我這個極樂世界,很簡單,就念我的名字嘛,看着這個佛像,跟這個人回老家,念這個人的名字,這個人的名字叫阿彌陀佛,簡單嗎?阿彌陀佛也是這麼說「當念我名」,想要來生到我這個國土的,你們要念我的名字。

  說到名字的功德不可思議,真的不可思議!叫誰誰來,你叫鬼鬼來,你叫誰誰來嘛!

  以前講過,你家裡面那兩個孩子,一個是阿德,一個是阿花,你叫阿德,阿花不會來,叫阿花,阿德也不會來。肯定的嘛!他名字的這個影響多大,一叫就來。

  那這裡就舉我們的祖師他親自的經驗,大家聽聽很有趣的。

  道綽法師他也是禪師,他講了兩個譬喻非常的好。他說持名有什麼用呢?就是念這個名字有什麼用呢?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是,那第一個,一個人要是被狗咬了,大家聽因為可能有這個機會,被狗咬了,你不是來不及馬上送醫院嘛,對不對?嚴重!醫治的方法就是拿那個虎骨,老虎的骨頭,老虎的骨頭可以做藥,用虎骨去按摩那個被狗咬的地方,當然再配點別的什麼藥就可以好了。但是老虎的骨頭你去哪裡找啊?那過去交通不方便,哪有那麼多虎骨?那得不到老虎的骨頭怎麼辦呢?你就守在那個傷口的地方就跟它念,怎麼念呢?老虎來了!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一樣可以治狗咬,這是第一件。

  他還說了一個例子,這是他自己親身試驗過。腳扭傷了,被狗咬不是常有這個機會。腳扭傷了常常有,怎麼做呢?用木瓜烤一烤,木瓜拿去烤一烤,今天有同學拿個木瓜來,就希望我那個腳扭傷,烤一烤,然後就揉一揉那個扭傷的地方,但是你一下子買不到木瓜怎麼辦呢?也是用手搓熱它,然後揉那個不舒服扭傷的地方,嘴裡面就念:木瓜來了!木瓜來了!他說這樣子就好了。他就是說這個名字的作用。

  大家可以試試,不是試這個的。你試什麼呢?你不用去買彩票了,你就在家裡面念,念什麼呢?錢來了!錢來了!money money come!money money come!你看會不會有效呢?道理一樣嘛!結果來的是錢呢?結果來的不是錢,是鬼來了!鬼來了!Hantu hantu come!不是money money come是Hantu hantu come!貪心就感召鬼來了!

  其實在這些事相當中,它包含了極深的道理。我們剛才聽到那兩個個案,好像很簡單,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它這個道理很深,因為這個道理我們還一時不能夠全盤接受,但是這個事情我們至少可以相信,道綽法師這樣子的大德,他用不著講騙話嘛,是不是?他用不著撒謊,他是淨土宗的大師,他說他親身的經歷必然是真實的。他說這個來騙人有什麼好處呢?這樣子的大德,我們過去推崇為淨土宗的三祖,初祖是慧遠大師,曇鸞二祖,道綽三祖,四祖才是善導大師,我們是依黃念祖老居士他提倡的,就把這個一推後,印光大師就是第十五祖了。所以他是善導大師的師父,那日本人對善導就看做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了,尊敬極了!這個說的是善導的師父道綽。

  所以「欲來生者,當念我名」,這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下面我們再看註解:

“是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故甚深禪定,悉睹諸佛,都消歸念佛三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

  那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所以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都消歸到念佛三昧了,所以才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一般你看那兩個個案,都是世間的這種情況。現在你持這個名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這句佛號是法身,你持的不是什麼老虎來了,什麼木瓜什麼。你持的這個是法身,因為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句佛號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那麼底下一句是經文,接下來是經文了: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我們看註解: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一念」,指極短促之時刻,但其時限,諸說不一”

  下來就有這方面的常識了,就是前面昨天講過這個一念,我們在這個後面這裡就會知道,這一念到底有多長?或者是多短的時間?一念指非常非常短的時間,但是它的時限時間的長短,種種的說法都不一樣。那麼就引了好幾種經跟論,可以有四個說法,我們一一的來看:

“如《仁王般若經上》以「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仁王經》說有九百個生滅,一念頃就是一念所經歷的時間,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裡頭的六十分之一。下面引這個《往生論》:

“又《往生論註上》以「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論》以「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剎那。”

  那我們這裡一共舉了四種說法,有經有論。那為了簡單好記,現在我們採取《大智度論》跟《探玄記》的說法,是以一念是一個剎那,一個彈指有六十個剎那。

  那《仁王般若經上》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就包括了九十個剎那,一剎那裡頭又有九百生滅,這是一個說法。

  那《往生論註上》就說,百一個生滅叫做一個剎那,六十剎那叫做一念,所以就是說一個念有六十個剎那,一個剎那有一百一的生滅。那這兩個都說一念之中有很多很多個剎那,一個說六十,一個說九十,《大智度論》就說一彈指頃有六十念,那一彈指《大智度論》說六十念,《華嚴經探玄記十八》說六十剎那,這兩個六十剎那就是六十念。

  那麼一念就是一剎那,這裡就有三個說法,哪三個呢?一念是一剎那、一念是六十剎、那一念是九十剎那。

  那我們怎麼樣子來圓融呢?怎麼樣來統一呢?下面註解再說:

“茲為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以一念頃即一剎那。”

  簡單好記,我們就取後頭說的,因為兩個說的是相同的,兩個相同有兩票,為了求簡單,我們就用這個一念就是一個剎那,一個彈指就是六十個剎那,六十念,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所能夠領會的。

  這一個剎那裡頭,《仁王般若經上》說有九百個生滅,一個裡頭有六十個剎那,一個剎那是這樣的六十分之一,這個六十分之一《仁王般若經上》說有九百個生滅,《往生論註上》說有一百一的生滅,很多的生滅。

  所以說你看往往有人說我已經離念了,我入了禪定,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什麼都不想了。

  我還聽說過一位女眾告訴我,她做了很大的善事,她掌管了一個很大的一個慈善機構,她為大眾做了種種的事。她說,她親自跟我說的,「我做完我就放下了,我頭腦什麼都不想了,空空的什麼都不想了。」她很不巧,很不巧就是跟我說,跟別人說還可以過關,不懂的人聽她這麼說,還會認為她真的修得不錯,做完就放下做完就放下。結果當她遇到第一次來的人,她就會滔滔不絕地說她做了多少多少利益大眾的事,還上報呢,上報沒關係,還把報紙放大,掛在她那個地方,還叫我去看,你說她放下了嗎?

  所以用佛法一印證,你就跑不掉了,就是這裡說的嘛,那只是什麼都不想,你不可以說我心中已經沒有念頭了,不動念了。你能見得著這彈指之間的一個剎那嗎?你更能夠知道這一剎那當中有一百多個生滅嗎?完全不可知不可見,連感覺都沒有辦法,你怎麼知道它沒有?

  我們可以舉一個世間的例子來體會一下,這個很好體會。就像什麼?電鋸,古老是用手的,那你要鋸木的話要老半天,你看到很多的那個牙齒。可是現在那個電動的電鋸一開動,你看那個鋸條飛轉,你看不到有東西在動啊,是不是?你只看到一個輪子的一個樣子而已,你能看到它每一個每一個的齒輪嗎?看不到,因為太快了,飛得太快了,雖然它動,可是你不覺得它動,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你承認它在動,它不動它怎麼鋸木是不是?所以這一點我們就附帶的說一說。

  那麼這裡「於一念頃」,在一個彈指有六十分之一的時間,就是一念頃,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頭,已經遊遍了一切的國土了,這一切就是一個國土都沒漏掉,那這就打破了常識的時間觀念了。

  這裡舉個例子,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八參,大家聽聽,相當有趣的。

  毗目瞿沙仙人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大家可以開始想像那個畫面,拉著他的手,善財童子就感覺自己經過了無量無量的佛土,經過了無量無量的時間,經過了無量無量的劫。等到毗目瞿沙仙人把手一放,善財一看,他就在這個地方沒動過,在原地沒動,還是剛才那個時候。可是拿著他的手的時候,他已經經過了無量的劫無量的國土,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好像我們做夢一樣。

  黃粱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是小說了,但是可以讓我們從這個小說裡面體會一下,唐人寫的傳奇小說當中有一篇叫《枕中記》,枕就是枕頭的枕,大家聽聽聽故事了。

  大意是說,一個年輕人叫盧生,在旅途當中就住在一家客店裡面,就跟修道人呂翁在談話,在談話之間,他就連連的怨嘆自己窮困的境遇,就是唉聲嘆氣。這個呂翁,這個修道人就取出了一個枕頭給他,對盧生說:「你就枕著這個枕頭睡吧,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睡這個枕頭,可以獲得榮華富貴。」我們天天也睡枕頭,什麼貴都沒有,夢見鬼就有。這個時候店主人正在煮黃粱飯,黃色的小米飯。盧生就枕著這個枕頭躺下來了,沒想到一睡下去立刻做起夢來了。哇!在夢中,他娶了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小姐,生活很寬闊,闊綽,十分體面。第二年又考中進士,後來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後來又受封為燕國公,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跟名門望族結了婚,而且也都全部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幾個孫子,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他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壽終正寢。夢一結束,他醒過來了,這個時候他才發覺,原來是一場夢,店主的黃粱飯還沒熟呢!這麼短的時間,他已經升官又生了孩子,孩子也結婚了,然後活到八十歲。一醒過來,那個黃粱飯還沒熟,盧生想想幾十年榮華富貴,竟然是短暫的一個夢而已,很覺得驚異!那在旁邊的修道人呂翁就笑著對他說了:「哈哈哈,人生就是這樣啦!」這就是成語黃粱一夢它的由來,是這樣子的一個由來。

  那麼念公他也說他自己的經歷,說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十三歲的時候上初中,一次聽到一個演講,那演講的人他說他自己的一個經驗,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就夢見跟一個鄰居吵架吵起來了,吵了之後,兩個人就打架,他就把那個孩子給打倒了,孩子氣得跑到屋子裡去,拿了一把刀出來,一把刀拿出來就把他的脖子給砍,把他的腦袋給砍掉了。結果嚇醒了!沒有多少時間了,沒有多少時間,但是已經做了一個很長的夢了,這就是講的時間。

  所以愛因斯坦他說:「時間是由於人類的錯覺。」他不是有一個朋友死了嗎?他很傷心,他就寫着:「你死了,你先走一步吧!我跟著就來了。」底下他就說:「其實也沒有什麼跟著就來,沒有先後的,時間是錯覺。」

  所以這點科學都已經證實了,所以以後弘揚佛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最新的科學進展,對於弘揚佛法十分的有力。

  你非常難懂,非常不能接受的,以前是沒有辦法的。現在是為什麼不能接受?是你世間的常識給你阻礙了,是那些錯覺在阻擋你,阻礙著你。他們科學家稱為錯覺,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由於人類的錯覺。

  那佛教說是由於妄想,因為一念妄動,所以有無明,有了無明才有世界,有時空。世是時間,界就是空間,才有這一切的一切。色本來是空,空本來是色,這一切對立起來了,那都是由於一念的妄動妄念。

  這個妄跟錯,不就是相對的嗎?覺跟想不就是相對的嗎?相類似的嗎?科學家說錯覺,我們說是妄想。

  當然科學家很難理會到我們佛家的這個境界,但是科學在進步,科學在走向大法趨近,這一點是很殊勝的。科學越倡明越先進,越顯得佛法越超科學。所以佛法可以經得起科學的印證,而科學永遠是沒有辦法超越的,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家他到底還是在三度空間,他用的研究分析種種這些推理,都還是在八識裡面,第六、第七、第八,他沒有這個他不行。

  所以不要說現在,兩千年後都沒有辦法,除非他不做科學家了,他來學佛,而且還要學淨土法門呢,學別的還沒有那麼快,不行。他還要學淨土法門,還要念阿彌陀佛,去到極樂世界才知道,早知道我來極樂世界學科學了。我研究得頭髮都白了,還只不過是小兒科,只不過是小學而已。到了極樂世界來一看,想要東西就來,不要就沒有,物質轉成能量,能量可以轉成物質,這個科學家說我當年我就是在想不通,理論上可以,但是我就是做不到。

  那科學家這個也要講因緣,不是科學家都有辦法去學佛的,能夠又是科學家,又是佛學家,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就是嘛!他是一個物理學家,所以他的佛法很科學的,所以知識分子很喜歡聽,很能夠接受。

  所以以後我們是靠這個科學來幫助我們,更加能夠理解我們以前沒有辦法理解的。

  你說這些都是空的,這個佛像是空,那明明是有,怎麼是空呢?但是如果你把它分析成最原始最原始,它就變成一個顆粒而已嘛,變成電子、中子、質子嘛,全部都是,你這個人也是電子,它這個佛像也是電子,這本書到最後也是電子、中子、質子,對不對?基本單位而已,還有什麼?所以我們都被這些相給騙了,相我們要用,要不然人說這個佛像,你說不是,這是書,那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隨順眾生,但是我們知道相不可得,這就是科學可以幫到我們的,這就是科學。

  好,我們今天時間差不多了,下來這段很長,我們就留到明天我們還有時間,明天是這個星期的第十堂課。下來我們另外還有五堂課,那麼下面的內容,我們慢慢的詳細的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好,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2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