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3 15:37:38瀏覽49|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1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大乘無量壽經》註解,也叫做《大經解》。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是當代註解《無量壽經》,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完整的資料,一共引用了193種的經跟論,為了要來詳細的解釋《無量壽經》的經文。 那我們有幸,七寶淨土講堂同修有幸能有這個機緣,來接觸,甚至來學習這部《大經解》,這是非常稀有難逢的。我們七寶從今年的五月啟用過後,就開講了這部《無量壽經》,細講《無量壽經》帶註解。 《無量壽經》是我們佛門的大德,夏蓮居老居士他會集的,蓮公會經,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就集結所有的註解,來完成這部《無量壽經》完整的詮釋,那我們知道這兩位當代的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在家居士,這兩位都是開悟的人,所以我們今天接受了他們的教導,也等於我們就傳承了他們這方面的法脈,他們的法脈是從哪裡又傳給他們的呢?一直推上去,到最後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學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 那麼這部《大經解》裡面其實可以說,就是一本非常完整的佛學常識,佛學裡面的一些資料,不只是淨土宗在裡面都可以學到了,非常非常的稀有,所以希望各位同學要珍惜啊!因為在別的地方不容易有這樣子的機緣。 那我們從五月開講以來,一直到今天,一共是三次的課程,到今天我們一共講了多少堂課呢?今天是第41堂課,大家不知道已經到第41堂課,那麼我們還在第二品,所以你算算48品講完,就是最後那幾句經文,「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我算算少說都要200集,最起碼200堂課,時間就越來越不敢定了,所以明年我們要加快速度。所以我們現在還在第二品,我們就到了這句經文,我們是要來解釋這句經文: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就是入了這個法門,叫空、無相、無願的法門。這個「空無相無願」,我們不能只是從字面上來理解,空,我知道,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空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無相,我也知道,無相不是沒有相咯!無願是什麼?「無願」,我也知道,師父,「無願」就是沒有願啦!那是小學生1加1等於2,我們現在不是小學生。 我們現在是博士班的學生,所以空不是沒有,無相也不是沒有相,沒有相,那請問你是誰啊?坐在這裡聽經的那個你,是不是個相啊?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清清楚楚,怎麼會沒有相呢?那沒有願,那就沒有願生極樂了,那就不需要修行了,修行來幹什麼?那既然不是這麼膚淺的從字面上來理解,那我們就需要善知識的指導了,是不是啊? 前面講過了,黃念祖老居士集結了193種經跟論,來為我們詳細解釋《無量壽經》的每一句經文,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報。這本《大經解》裡面句句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念公說,這是重複的,但是重複很重要啊,抓住這部《大經解》,肯定往生! 我們從五月開始抓到現在已經抓了41堂課了,再繼續抓下去,你不往生誰往生啊?七寶淨土講堂個個往生,當然不能漏掉我,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因為念公說過,這裡面有佛的加持,一切諸佛所護念,不但加持,前幾堂課講過,還灌頂,還授記,所以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受持這部註解,等於我們繼承了夏蓮居居士跟黃念祖老居士,這兩位開悟的人,為我們作為真正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學習,要珍惜這個稀有的因緣。 好,我們看註解請翻開137頁,137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說: “如《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故能行聲聞,能行緣覺,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我們先看這句,這是《甄解》說的,說「空、無相、無願」這個二乘人也得到,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也得到,雖然得到,可是他墮在偏空涅槃裡面去了,他偏向空了,所以不得受用,不能得大自在啊,所以最後只證得什麼?證得小果。 那這些來會的大菩薩們就不一樣了,他們能夠怎麼樣?「能達幻網,得平等法」,菩薩通達了,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這個幻網是比喻,幻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 可是小乘人把它當真啊,他真的想離開,他不敢再進來,為什麼呢?怕進來會墮落,進來怕墮落啊!這就有點像現在那些修小乘的,你看看那些南傳的,多數都在遠離人群的地方修行,不敢接觸大眾,怕墮落,怕染汙。 大乘菩薩不一樣,所以大乘難修啊!要在極不清淨的地方修清淨心,這個談何容易啊?所以二乘人他們住在真空,他們認為空是真的。 菩薩通達相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相對他們就沒有障礙了,「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無為跟有為都離開了,因為無為是以有為而成立的嘛,有為是以無為而成立的,這兩個都是兩邊,但是菩薩都離開兩邊,這就顯示比二乘高明太多了。 二乘有為法他超越了,但是他卻住在無為法裡頭,二乘住空。無為是空,有為是有,有是幻有啊,空是真空,那真空跟幻有,是一,不是二。這二乘人不知道,二乘人當空就是空,有就是有,「空有不二」,二乘人達不到這個境界,二乘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而這些菩薩他們已經到了無障礙的境界了,然後他們能行聲聞緣覺之所行,但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就能夠超聲聞辟支佛地,遠遠的超越了,「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就是這句經文真正的意思。下來註解說: “又《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於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 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 這些法身菩薩他們跟如來沒有差別,之前講過了,他們都是從果向因的,都是已經成佛了,再示現為菩薩的身份,我們佛門常常用的名詞叫倒駕慈航,所以應以什麼身教化他,就現什麼身,這些菩薩可以現阿羅漢的身,用阿羅漢的身份來教化眾生,為什麼呢?眾生是小乘的根性,你就得要用小乘根性的身份去教他;他是緣覺乘的根性,那你要示現緣覺;他是菩薩根性,你就得示現菩薩的身。讓一切眾生皆得利益,各各人都得到他們該得到的利益,這是大慈大悲的顯現啊! 像我們學校也是一樣,你是博士,但是你到小學教小學生,你要以小學生的能力來教他;你教中學,要以中學的能力的來教他;你教大學,你就表演大學的教授。來讓小學、中學、大學,各個都歡喜接受,都能夠得到真正的法益,這叫慈悲啊,真正的大慈大悲的顯現。“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雖隨機度生,示現二乘,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故云「遠超」。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二乘雖然是得到三空門了,但是偏於空,三空門就是指的這個空啊,三空門就是指的這個「空、無相、無願」三個皆空。二乘雖也能夠見到三空門,但是他偏於空了。這是菩薩的「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所以首先把這個「空、無相、無願」的內容先做一個介紹,下來再來詳細的來理解,什麼叫空,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願。好,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空、無相、無願」者,《淨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願。」” 這個解釋我們是依據《淨影疏》的,《淨影疏》上面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那我們就不講了。 我們底下就來引龍樹菩薩著作的這個內容,龍樹菩薩在現世,我們知道是八宗的祖師。我們中國把佛教分為十宗嘛,大乘八宗、小乘二宗,而八宗都是奉龍樹為祖師,沒有第二位。 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以前有講過,現在稍微再提一提,年輕的時候是個流氓,胡作非為,那時候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佛法,是個流氓,就跟一群我們講這個都是流氓朋友,他們學會了隱身術,就跑到那個皇宮裡面,結果把那些宮女全部弄得都懷孕了,糟糕!國王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問大臣怎麼回事啊?大臣說,大臣就回答那個皇帝國王說,有學隱身術的這些人進到皇宮來了,國王就跟大臣說怎麼辦呢?大臣就想出了一個妙計,就把這個大門關起來,等今天晚上這些人再來的時候,大家準備好大刀,準備把他們砍死。那他們是隱身啊,大臣你也沒有透視眼,你怎麼知道呢?結果他們在地上舖了白粉,結果看到腳印了,跑來跑去跑來跑去的,結果龍樹菩薩就知道糟糕了!就躲在國王的背後,不敢呼吸,停止呼吸,因為大家要保護國王,那你不小心就會把國王給砍死了,是不是?所以他很聰明,就躲在後面,禁止呼吸不敢呼吸,結果他那個同伴一個個被砍得血淋淋的被抬出去,完了之後,龍樹菩薩偷偷的跑出去一看,唉!真的是就感嘆的說了一句話說:「欲為苦本。」欲就是這個愛慾,慾望,「欲為苦本」啊!之後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你看整個過程出家之後,就很聰明,頭腦太好了,沒多久把所有佛法全部都學完了,都學完了,那你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可以讓我學的?然後他就開始產生一種傲慢心起來了,那麼因為佛菩薩知道這是個人才,一定要善巧的來教化他,結果大龍菩薩就知道了,就對他說:「你雖然世間的學問都學完了,但是你跟我來,我給你看看一樣東西。」就把他帶到龍宮給他看什麼?看《華嚴經》,佛當年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完之後就收在龍宮,《首楞嚴經》也是收在龍宮。結果龍樹菩薩一看,嚇壞了!覺得自己所學的太渺小了,真正原始的原本《華嚴經》,如果要帶到這個地球,這個地球裝不下,份量太大了,最後從龍宮帶出來的,其實是《華嚴經》的大綱而已,大綱而已都不得了了! 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這是神話,哪裡有什麼龍宮啊?龍宮在哪裡呢?你看外國那個潛水艇,潛水艇下到最下面的海底,都找不到龍宮啊!這同樣情形啊,說有什麼嫦娥在月亮,阿波羅上去之後,都沒找到嫦娥,也沒有看到吳剛在那邊砍樹,還有金兔什麼的都沒有,所以人家不相信,不相信有個龍宮,還不相信那個《華嚴經》是從龍宮帶出來的。 後來呢?後來龍樹菩薩在佛學方面,真正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成就,經典說什麼呢?說原來龍樹菩薩過去世已經成佛了,他的名字叫做妙雲相如來,妙雲相如來就是妙雲自在王如來。 所以我們對於龍樹大師的著作,他也是普被三根,深入淺出,著作是浩如煙海啊!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大智度論》,那麼現在我們根據《大智度論》的解釋來解釋這個「空、無相、無願」。好,我們看: “又《智度論》云:「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又云:「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 到底是大成就者,很了不起啊!智慧太高了!我們光聽這句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我們一般人都沒有辦法了。他說:「觀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所以你看《心經》就講了,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都是無,都是空,但是這個空不是沒有啊,不是沒有,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身體也沒有舌頭,is not no,is emtyness。所以這個空很難翻成英文讓外國人理解,所以真的是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啊!中國人理解這個空,這空裡面含藏了多少多少的意思啊!說不完啊! 所以諸法都是本空,這個叫做空。那什麼叫做空呢?就是這個意思啊,那在空當中,既然是空,那你還有什麼相可取呢?無相就不執著了,就沒有取這個相的這個心,知道都是虛妄的,知道都是虛妄都是假的,你還想取什麼?你取不到啊!你一取,不就成了有了嗎?不可取相,是時空轉了,你要懂得轉,在這個含義上,空的含義就轉化為無相,空當中本來無相可得,因為你看到無相可得的時候,不可取那個相,那個時候空的含義就轉為無相,這個無相不是沒有相啊,正確的理解是無相無不相,無相無不相,這個解釋我們在前面概要的第二項本經體性就講得很清楚了,也舉了很多例子,大家以後可以把做好的視頻重複的看,就不難理解了。所以好些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了,很多都是明眼都在那邊變化了,而本體是沒有變化的。 “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即無願)。” 既然無相就不應該有所作為啊,作是作為。這裡講的是無作,那我們經理頭講的是空、無相、無願,那無願也就是無作,這個解釋也是根據《大智度論》,前面引了《大智度論》說:「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無願無作這兩個名詞是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什麼你要去追求的,也沒有你發了一個什麼志願,這都沒有了。那我們說信願行,那你要發願啊,還叫你要發願。但是這裡說你發什麼願?沒有一個什麼志願是你所發的,都沒有了。那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那到底要怎麼樣子呢?後面聽下去就知道了。 還是要發願啊!所以真正是要做到什麼呢?發而無發,無發而發,就不執著了。你整天執著在我要發願,我要發願,我要發願,整天將這個我要發願放在你的念頭裡面,到最後你這個「我要發願」就成為了你發願的障礙了,這是簡單的理解。 後面我們再繼續看,所以因為知道都是虛妄不可得的,你以為你得到了,其實所有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幻有都是假有,是剎那剎那相續的相而已,它的關鍵就在它這個相是相續的,continuously它沒有停止的。如果它真的有停下來,你就知道那是假的了。它沒有,它相續的,所以我們看不到它是假的,看不到。 一旦你接受了佛說的這個事實真相,那麼這樣子你生死的業就不會再造了,你不求這個了嘛,不求什麼?不求世間的功名富貴種種種種的,那麼你就不會造生死之業了,沒有造業了,那就沒有生死了嘛! 現在你還有你的事業啊,你的事業越做越大,你造的也就越多,就越可怕了!你看各行各業,那各行各業你是不是在造業啊?你在造你現在作的這個業,你都在造作,這個叫做因啊,那有因肯定就有果報了,再有見思煩惱,就是生死業。 那你現在明白了,你再不幹這個了。見思煩惱歸納起來說有六條-貪嗔痴慢疑惡見,從此這六樁事情不再造了,那你的生死就沒有了,沒有了,生死是輪迴業嘛,不再搞六道輪迴,那三界的生死之業不再造了,叫做無作,所以無願就是無作。 那底下《大智度論》講的無作,就是講的無願,一個事實,兩個名詞。既然空的含義轉為無相,無相之中還應該有什麼作為呢?相都不可得了,你還作為什麼呀?前面講過,一有作為,那就是三界的生因,三界的生死之因,不作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之因,這個時候,這個含意就從無相轉為無作,這個就把這個名詞給解釋了,就解釋了這三個字空、無相、無願它們的內容。 那麼既然無作了,那這裡怎麼又說菩薩又要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呢?把我們給搞糊塗了。而在修持上說的是三件事,「空、無相、無願」,那不就是這三件事嗎?那到底這三件事是三?還是一?到底如何?到底應該從哪裡下手呢?所以《大智度論》底下就講得很清楚了,他舉了一個比喻,我們看說: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他這裡舉了個例子了,譬如有一個城,城有三個門,你要進這個城,你要通過這三個門,把它比喻成一個禮堂有三個門也可以,這樣會比較好懂,比較現實一點,那你一個人不可能一下子都同時從三個門一起進去嘛,對不對?如果能夠,那這個人是妖怪了,這個是妖怪,不是普通人了,除非你是孫悟空,那不要說菩薩,最起碼你要像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同時變成三個,同時進這三個門。但是一般人不可能啊,你不可能同時從這三個禮堂的門一起進來的。 這是比喻,進就從一個門就進來了,進了門,進到裡面去,這個城是什麼呢?城就比喻是涅槃城。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的修行是什麼情況?我們這個是選佛場,選擇去作佛的地方,叫選佛場。我們都是要成佛,最後要證涅槃的,學佛就是學這個。學佛不是給你學了要去當個方丈,做個什麼大法師的,學到一個什麼,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佛學家。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入這個城,這個是涅槃之城,涅槃是三德都齊彰,三德都一起彰顯了,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脫德,得到解脫,證了般若,恢復了法身,我們修行所求的就是這個。我們不求別的,得到這個,別的什麼全部都得到了。你證得涅槃了,那你是不是全部都得到了?你不用一樣一樣的求,那多累啊!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事實,不曉得去從它的根本來下手。根本就是開顯你的法身慧命,這就是根本。最終你還是受業力的支配,不能轉業力。所以常常說,我們還是用這句話來講,「我的健康,我做主!」下來「我的生死,我做主!」跟別人沒有關係。這個「我」,就是法身慧命。所以要進到這個城,這個城有三個門,所謂「空、無相、無願」。 底下《大智度論》的說法,我們也是邊看邊解釋,下來註解說: “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 這個到底是說什麼呢?你念多幾遍,也不知道他說什麼呀!我自己是看了很多很多遍,才體會到一點點。那麼大家現在才是第一遍,是不是?一頭霧水是正常的。所以佛法要時常薰修啊,重複又重複,不要覺得很不耐煩,不要覺得很婆媽。重複又重複,在佛法是很重要的。 所以很多同修都說:「哎呀,我自己聽經聽了很多年了。」但是還是沒有提升,還是沒有人緣,人家都不想親近你,那有什麼辦法呢?你又不曉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你已經不知不覺不知不覺的從老修行變成老油條了,關鍵就在這裡,這還是不知不覺的,不知不覺就是後知後覺。 你看,一個人進了空門,他真知道一切都空了,從這個空門進來了,進來他心中也不得空,不得這個空,「不得是空」是什麼意思呢?《大經解》加了一句,我們就比較好理解了,他也沒有停滯在空相上。有了一個空相,他就在這個空相上面呆住了,哇,我入了空了,這個時候,這個空門就堵住了,就被你堵住了,因為你有一個空相,空本來沒有相,你說哎,我入了空門了,這個空門就是你入空的這個相,把你給堵住了,所以這點很細啊!修行人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能夠入門,當一進門堵住了,被堵住了,所以這個是非常可惜了,在這裡就堵住了,他就抓住了一切皆空,「本來無一物」就是空空蕩蕩,聽起來好像入到空去了,不得了嘍!他已證得本來無一物了!原來他就墮在這個「本來無一物」這個空相之中了,這個時候,這個門就不成為門嘍!成為什麼?成為關了,關口的關,關就把你給關在那個地方了,是不是?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他沒進來。 相反的,如果他從空門進來,底下就沒事了,就解決問題了。「一切皆不可得」,他知道一切皆不可得,而通達無礙,通達無礙是活活潑潑自自然然的。不是一個死的空,你抓住一個空相,就被空的這個相給堵住了。如果你這個時候去掉空相,這就是無相門啦!不但是一切可見的相都除了,連空相你都除掉了,這一切相都真正的除掉了,真除了,那就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從這個門就可以真正的進來了。所以最後要做到怎麼樣子呢?兩個空,空空,空那個空,要「空空」。understand明白嗎?如果不能understand明白,我們繼續看註解: “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蓋謂空、無相、無願喻如門。由此法門,契入諸法實相之涅槃城。若人從空門入,亦不見空相,便直入涅槃城。若得空相則不能入。若除空相,即可從無相門入。倘著於無相之相,即無相相,亦不能入。須除此無相相,便從無作(即無願)門直入此城。故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若於無相相」怎麼理解呢?本來是沒有相,你這一執著,它就成為一個相,這個「沒有相」它本身就是一個相,什麼相?一個沒有相的相,哎,這個相叫執著啊,你說我沒有執著,你這個「我沒有執著」五個字,就是你所執著的,就是你執著的這個相啊,這個相就名為無相之相,所以這一切都不可執著。一執著,很好的一句話就成為什麼呢?「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這個下面會解釋,一句話頭你把它執著住了,咬死它了,那這句就成為定法了,死定了,就只有這個意思,那麼這句話對你來說就成為繫驢的橛,驢本來是可以亂亂跑的,你把驢給拴在那個地方,給他困在那個地方,這個是比喻。所以一進來之後,不可以執著於無相之相,不然又堵住了,你一執著,就生出戲論來了,什麼叫戲論?戲論就是錯誤的見解。 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掉了,那就入了無作門了。所以簡單說,不是一個人一生可以從三個門進來,三個門你可以隨便一個門進來,這就叫做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你從哪一個門進來都可以,哪個門都可以入,那這就超過二乘了,超過聲聞緣覺,剛才頭一句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對於聲聞辟支佛這些大士們,都遠遠超過他們,遠超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前面講過了,二乘他對於三空門,他是沉於空,他偏向一邊,所以沒有真正的進來。 但是這些菩薩就入了這個法門,這個是遠超的地方,怎麼入的?就這三句嘛,「空、無相、無願」。 那麼前面舉了很長的例子,講了很多都是為瞭解釋這個。那很肯定的相信大家都聽到呆掉了,總之一個原則,講了這麼多,到最後就是這個原則,就是叫你不能執著。凡是你一執著,就卡住了,就不能通了嘛,處處都是障礙了,是自己給自己樹立了的一道牆,自己堵住自己,沒有人給你建一座牆來堵住你,沒有人障礙你嘛!那麼這樣子來說,大家就容易體會了。 那麼為什麼又說了這麼一大段呢?那前面一大段不用說了,到最後就講「不要執著」四個字,不是解決了嗎?四個字要講一個半小時嗎?所以講四個字「不要執著」就好了,不是又簡單又容易講嗎?如果是那麼簡單,那就不叫博士班了,博士班就是要解釋到透徹詳細,你可能認為很囉嗦,但是如果不這樣子,不能鞏固你的信心啊!尤其是知識份子,不能叫你心服口服,現在肯定心服口服嘛,為什麼?你完全聽不懂,你還不服嗎?你服什麼?服那個「完全聽不懂」,這樣你還能不服啊?我告訴你,我都服了!我都不曉得我在講什麼,我不服啊!其實真的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就是,你要進這個門,你不要當這個是個門,你也不要當我進來了,那你執著這個「我進來」幹嘛?進來就進來了,你還要通知誰呢?撲就進去了嗎,你撲進去,自自然你就不會執著我進來了,所以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是這個意思。 底下又來了有兩句,這個下面兩句應該不難懂。前面那個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是比較吃力的。下面兩句是經文: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首先這裡又出現「方便」兩個字了,那麼這裡再引了一些註解來解釋方便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看註解: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方者,方法。便者,便用。《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華玄贊》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為便。」” 那這兩部連同《摩訶止觀》都是《法華經》的三部主要的註疏,註疏就是註解了。《法華文句》他解釋這個方便兩個字,說「方」,淺的來說就是方法了,便就是便用,就是便利。所以我們這是說得很粗俗的,很淺顯,很通俗的說法。那「方便者」就是我們要有便利的方法,要有辦法,而且這個辦法是很便利的。你要度眾生,你告訴他一個方法,他根本都是做不到的,那你說等於白說。那你怎麼度他呢?你給他一個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眾生嘛!所以方便很重要,所以要善立方便,善逗機宜,我們之前也說過了,這裡就不多講了,註解裡面引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看。底下我們看: “《法華義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這個對前面說的,又引申了一步了,就不是我們一般的理解了,他說,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常就把這幾個字連在一起,方便善巧,善巧方便,這個人他很善巧,很善於說法,很巧妙的能夠救度眾生,這就是善巧。其實要能做到善巧也不容易啊!這不是一般世間的學問能夠做得到的。這個善巧是智慧之用,從智慧之體他要顯出它的作用,因此他就能夠善巧,這個善巧它是依智慧而生出來的。不是為達到某種目的,為自己的利益,而以投機取巧為出發點的,那個也是善巧嘛,怎麼樣子很巧妙的,很巧妙的來把你口袋的錢給騙到我這裡來,那個也是一種方法,也是善巧。但是這裡講的是從智慧而生出來的,那這個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不是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的。這個是真實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靈巧。我們這樣子來區別,大家就比較清楚了,所以這就把方便在這裡又補充了一點了,就講得比較深入一點了。下面我們再看註解: “《大集經》曰:「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大集經》又說能夠調化眾生,讓眾生全都趣向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叫做「方便」。 所以這個方便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說的,給他行一點方便啦,通點門給他,通點門給他就是說的「抬底錢」,給他能夠成功,得到這個,給他方便一點,那不是,那是世間法。 這裡說的是出世間法,這個方便是一個手段,是為了讓他能夠達到終極的目標,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這樣的一個方便,這就是便利的方法更進一步的含義了,它更有進一步的含義了。不是指的其它的方法,而是我有一種方法,能夠善於調化這些眾生,讓他們都趣向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才是方便。要不然就變成什麼了?變成「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了。 那下來所引的註解,進一步把方便解釋得更加深入了,我們看註解: “又《會疏》曰:「《維摩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方便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 所以你看經文不只是每一句,每一個字它都有特別很深的含義。我們以前如果是這樣子來理解《無量壽經》,很簡單就過去了,解得不夠深入。這次我們帶了這個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一解釋我們才知道,原來經文裡面的每一個字還有這麼深廣無盡的內涵,我們現在才開始知道,那現在知道也不會太遲,才第二品而已嘛! 那下面解釋了,所以知道,空無相這個是大智慧,而又能夠隨宜,隨著他的這種方便,有辦法的建立這個法門來救度他,這個才叫做方便。 方便也有兩種,這個是根據《會疏》說的話,他一方面根據《維摩經》來講,「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所以我們稱為「慧母」,智慧的母親,「慧母」就是「智母」就是這意思。因為「智度」就是般若,這個智慧是菩薩之母,菩薩從智慧出生的。 方便就是父親,父親的名字叫方便,方便就是父親,這個是做比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知道一切空無相,這個是大智慧。我們能隨宜來施設,建立法門來隨宜的說法救度,這個叫做方便。所以隨宜方便是眾生的父。 《會疏》說方便有兩種:一種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自己本身深入的瞭解了,解答了,開解了空,這不是很淺,而是深的理解,而不取空相,瞭解空,但是不取那個空相,也不去受證,這是進一步的境界了,有很多漸法,不是頓法,頓法就是馬上的。 漸法是一步一步的,很多漸法在一步一步的向前當中,他就取證了,從那邊就停下來了,就證得了之後,那麼他前進的步伐就慢了,他在這個地方就耽擱下來了。 那麼對一切不取證,不再半途就停下來,那怎麼樣子呢?直接向最高目標前進,最高目標是什麼?直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很快速的,這就是叫頓。 這裡做個比喻,坐電梯,電梯每一個地方你都不下來,沒有出來了,一直到屋頂200層的摩天樓,一直上去了,那就是直趣無上正等正覺。 那你如果吃飽飯沒事幹,你電梯到第三層下來出來轉一轉看一看,第五層第六層又下來開門看一看,這等於是取證。這是比喻,這樣子大家好懂了。 那你念佛就為了一個最高最圓滿的最究竟的終極目標嘛,是不是?你就直接朝著這個方向,頭也不回地直奔,直奔哪裡啊?直奔極樂世界。 不是聽人家說,人都做不好,怎麼作佛啊?哎,也對啊,又要想做人,又要想行菩薩道,又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東想西想,那你這個速度就慢了,你就停頓下來了,你不只慢下來啊,你還會出現很多岔路,你是虛度了這次難得人身的機會了。 我們這樣來理解就更加清楚了,清楚什麼呢?清楚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修行應該怎麼做?就是這樣子吧!頭也不回地集中火力,死心塌地就是頭也不回,就向著那個目標,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直接就衝向那個終極目標就對了。那半途中間有誰來干擾,有誰來講這個講那個再好聽的,我也不去理他,我心要定啊!是這個意思吧?這樣來理解,沒有到了一半就說,哎,做人也不錯啊,我先來修做人,你就是取證做人道的這件事情了。一個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直趣最高的屋頂,這個是方便。 第二個他自己以實相之理,甚為深妙,莫能信受,眾生的水平,沒有人能夠相信能夠接受,確實是如此啊!我們不說別的,就說我們現在在學習這部《無量壽經》帶註解,這麼深奧的內容,你自己看的話能夠理解多少呢?沒看幾頁你就關起來了。 我們現在是通過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啊,再加上師父我化淺來講,那就算是轉述複講,都不容易讓大家理解幾分啊!所以念公的開示到了我這裡,經過我自己的理解也不容易啊,也不容易。那我的理解就應該比大家要強一點點了,不敢說很厲害,強一點點,所以我才敢來跟大家介紹這部《大經解》,誰有那麼大膽?誰敢幹這種事情?一開頭這個火車一開動,你不能說哎呀!這個路途太遠了,我看停下來好了,我們換別種火車,這一走要走幾年我都還不知道,是不是?所以就是頭也不回地,火車開動了,不能停了...衝啊!所以我就嘗試將難懂的部份解釋了再解釋,而且還要配合現代人理解的水平來講解,而且因為現場有人聽,還要配合馬來西亞的華人的文化水平,是「有限公司」的文化水平,所以常常要在備課的時候再來想,我前面有這些人,你不是在攝影棚裡面關起來沒有人的,對不對?當然有人了,看不到的,看不到祂也不會有意見的,任你怎麼說,祂也沒有意見的。你們沒有出聲,可是你們的眼睛會這樣子啊,嘴巴張得很大的,是不是?所以要絞盡腦汁啊,不會輸給慈淨老師啊,真的是啊,要不然很容易嘛,白天我可以去走走,因為這個講記早都已經打好了嘛,那打開了不是講咯,不行,知道不行啊。 那我到中國去的時候,知道他們的水平到哪裡,那準備的情形又不一樣。 所以今天有兩位,一對夫婦檳城來的,就說:「師父,你在檳城我們那地方沒有講這個。」不能講啦,一講只有講一天吶,一天是沒有辦法,大家不知道,上當了。第二天就,「師父,換一換內容。」真的,我們在張家界也是這樣的,我以為講《淨土聖賢錄》講故事,她們能夠接受,她們反而覺得這太淺了,「師父,講深一點的。」你看,不一樣啊,不一樣。 所以我們這裡還要配合大家,但是雖然配合,還是保留了念公他原來的原話,要不然你對不起他,不要開玩笑,你不要以為他不在了。前幾天講過,他在法界,寂光常樂自在行啊!你開玩笑啊!他現在都在。所以這樣子來處理,就對那些想理解深奧的,或者只能夠理解較淺的,兩方面都照顧到了,這也是屬於相似的善立方便,那也是普被三根,什麼人聽都適合。這是我當初沒想到的。 2017年七寶淨土講堂成立,今年5月打算再準備細講《無量壽經》,原本是什麼?原本打算將淨空老和尚所有講過的《無量壽經》做一個講記的會集,其實如果你真的做這個工作,也是非常的了不起啊!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在印尼辦導讀的時候,印尼淨宗學會的會長曾經去到香港見到淨空老和尚,那時候定弘法師也在旁邊,那印尼的會長就很歡喜,他說我們請了馬來西亞來的空能法師給我們複講轉述導讀,而且空能法師他說,淨空老法師所有講過的《無量壽經》,他都做了一些整理,將來希望能夠做一個講記會集,講記的會集,定弘法師在旁邊就講了一句話,「我們正要找這種人呢,原來這種人跑到馬來西亞去了。」這個是當時那個印尼淨宗學會會長回來告訴我的。 其實這個工作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做,但是又想將自己十多年來接觸念公,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佛法跟大家分享,就是想介紹這部《大經解》,但是知道很深,不容易懂,尤其馬來西亞的同修聽了會很吃力,所以很長時間不能做決定,猶豫不決。最後還是大膽的嘗試,從2017年6月開始介紹,結果發現大家都很歡喜啊!是不是很歡喜呀?聽懂聽不懂,那以後再說了,反正有錄影有視頻,不懂這個以後可以慢慢地懂。 你看當年佛遇到的也是這種情形,你看佛說了《華嚴經》之後,他就說不行了,世間的人不能聽啊,聽不懂啊,他就想入涅槃了,想走了。但是我還沒有想走啊,還是硬的頭皮。你看佛當年大家不能接受,連那個阿羅漢都如聾如盲啊,佛後來就接受了從小乘說起,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才說了《法華經》,說《法華經》在座的這些弟子,跟了佛四十幾年聽了很多法,已經再提升又再提升了,等說到《法華經》的時候,現場還有五千個人不能聽,離開啊,不是五十個,是五千個,一個法會裡面,你們想想看,五千個人嘩嘩嘩啦一下走了,這是什麼場面啊?這就是莫能信受啊! 那我們這裡五十個人不到,也沒有一個人離開,證明什麼?證明大家不是普通人,超過阿羅漢很多。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能夠聞到這種圓教的法,我們還不驚不怖沒有驚怖,沒有害怕也不牴觸,還能相信接受,這裡可以用《金剛經》的話說:「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個說的就是你們吶,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研究的是圓教的經典,是極殊勝的事情。 那麼他這個莫能信受怎麼辦呢?那就需要方便誘引群生,要誘導他。「誘」這個字,最善巧莫過於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菩薩的誘導是有求必應啊,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但是這個都是個人打算,那觀世音為什麼也能夠去滿各人所求呢?就是這兩句話,大家常常聽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正道」,後令入佛智。眾生需要這些來滿足他們現前的需要,這是欲啊,是不是?以此為勾為牽,這些欲是「方便」,方便而已哦!但是不能把方便當究竟啊!他最終的目的,希望他能夠入正道。 這就是誘引最好的例子,就是用種種的方便的方法,這個我們講了很多次了,就是魚籃觀音啊,大家都看過這個觀音的畫像,畫了一個很美很美的少女,拿著一個籃子,籃子有一條活的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這魚籃觀音是觀音的化現,打魚的地方,這些人文盲啊,不讀書的,不懂得佛法的道理呀,只知道捕魚,那捕魚是殺生啊,賣魚吃魚,這樣子的過生活。忽然間一天來了一個很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生活。那這些漁民大家都向她求婚,他們都沒有很深的文化,那少女就說:「你們這麼多人向我求婚,我怎麼可能嫁給這麼多人?我嫁給誰呀?有上千的人吶!我拿一部經讓你們去念吧!明天誰能背,我就嫁給誰。」這就是一開始是《心經》,結果有一兩百個人都能夠背,《心經》很短嘛!那還有很多人背不下來,少女就說:「能背就行了,可是你們還是人太多,再給你們《普門品》,《普門品》三天之後誰能背,我就嫁給誰。」三天之後,有「七個人能夠背。七個人還是不行啊,再給你們《法華經》,哇!《法華經》很長哦!幾天後誰能背出來我就嫁給誰。」結果淘汰到最後有一個人能背,這個人姓馬,所以這個觀音後來就成為馬郎婦,就是這個典故。姓馬的背下來了,結果就結婚了,咚咚鏘咚咚鏘,洞房花燭,正在喜悅之中,新娘不舒服,一下就死掉了,大家就把她埋了。後來一年過了,來了一個和尚,大家還在討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啊!現在你們還不明白?那是觀音菩薩來救度你們啊!你們這個地方應該有難,觀音菩薩叫你們來讀經。」 以菩薩的威力怎麼能夠消災呢?當然以菩薩的威力可以消災。那不是變成變魔術了嗎?要靠大家的力量,要靠大家多念經。 所以這種事情我們現在很需要,我們現在不是有災難嗎?所以要消災,大家要多念。從這個故事裡頭要知道這個道理。 那他們這些打魚的人念經的動機,都是俗人的想法,是為了要娶這個美貌的女人,要結婚是不是?這完全是世間情慾的心嘛,從這個心來念都能夠消一方之災啊,這樣子世間的想法為自私自利的,這樣子來念都能夠消災。那我們現在要發了大乘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心,以這個心來念誦來迴向,力量是非常大的。當然那就不只是念觀音,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所以我們消災救劫,饒益有情,都要依靠念這個,這個就是方便誘導了。 後來大家就說:「你這和尚怎麼這麼說呢?你有什麼根據啊?」和尚說:「你們去把棺材打開來看看。」大家把棺材打開一,是個空棺,裡面空的,乾乾淨淨一點痕跡都沒有。所以就流傳這個魚籃觀音馬郎婦。 所以當前我們真的很需要這樣子,不只我們自己要念,還要勸導四眾弟子多多發心念誦,要真念哦!不是有口無心的念哦!有口無心的念,那個作用不大。 那麼念是為什麼呢?這就講的方便了,先是誘導,最後都令他入正道,都要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要入。前面講過了,涅槃之城。而令其漸悟,但是這個要漸漸的來開悟,因為一上來一般人不能懂得這個。 但是我們看目前佛教界,佛教界一般所做的只是前面這句「先以利勾牽」,很忙,辦了很多活動,哇!吃喝玩樂了,很多很多活動吸引大家來,來了之後怎麼樣子呢?拍拍屁股完了就走了,後面「後令入佛智」沒做到,所以改變不大。 真要做到,它的效果就廣大了,沒有不能改變的。這個方便之德非常之廣大,這使到本來他不相信的人他能夠相信,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這是大悲心大智慧到了極點的流露啊!所以可以這麼說,他沒有大悲,他不肯這樣子來用心,沒有大智慧,他想不出這種方便的辦法。所以你不要以為你很容易想出來這個方便的方法,這是要有大智慧,所以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所流入的。接下來我們再看這句說: “其德廣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 不二乘(即非二乘)就是,不是二乘人,二乘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做到的。這個不二乘是日本人的古漢語,這個文法有點奇怪,所以有時候我們讀起來有一點彆扭,但是比一般中國人算強很多了。不就是非的意思嘛,不是二乘所能辦得到的。 「故言善立」解釋這個善立方便,這個是《會疏》的解釋,這個善立有兩種,我們再重複一次: 一種是不取證,直接頭也不回地就朝向那個目標直奔,不要在中間停下來,不取證。 一種是自己已經證到深解了,但是你要度眾生啊,眾生有各式各樣的,他不能夠相信不能接受,那你就要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誘引,讓他漸漸而能夠得度,這樣子就成為善立。善巧的建立,兩種,善立,方便,善巧的建立了方便的辦法。 「顯示三乘」這是經文,三乘我們都很熟悉啦,三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跟菩薩。那我們再看多一段說: “「三乘」者,乘者車也。《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運出三界,歸於涅槃。」又喻如運載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 這個意思我們在總釋名題的那個地方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回去參考,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下面就舉《法華經》的例子,《法華經》的例子說的是法: “《法華》以羊、鹿、牛之三車,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 這個是《法華經》啊,《法華經》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比喻,如果你不能從比喻當中去理解佛的用意,那你就當著是聽神話故事,或者是聽童話故事,都是很多很多的比喻,但是這些比喻都是表法啊,法華以羊車、鹿車、牛車三種車,就比喻小乘中乘大乘。 這裡又說到方便了,佛說五乘佛法,五乘啊,三乘佛法、二乘佛法都是方便說,那五乘就加上人、天,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目的是引導你最後入到一乘。《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啊,「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可是學《法華經》的人,傳授《法華經》的人,大家接受之後沒有重視這句話,沒有真正的聽佛的話,說句不好聽就是,不聽佛的話,聽人的話,因為佛不在了,佛的經典的經文在,可是沒有認真去接受,沒有重視,就直接聽他師父說的話,聽他的老師說的話,他的師父他的老師他是人啊,他還沒成佛嘛!但是佛在《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啊,還要做人,那是人乘,生天是天乘,要去證阿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然後菩薩,就是三乘。 但是這些都是佛方便說,佛真正要說的就是像七寶淨土講堂所說的,這個才是佛真正要說的。那你去哪裡找?可以聽到佛真正要說的內容呢?我看只此一家,目前不知道,可能還有,有的話那我們就很讚歎!我們就可以結拜成為姐妹了,很難得,因為太稀有了。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真正跟隨釋迦牟尼佛的腳步,不管你看這個裝潢多麼現代也好,好像跟當年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扯不上關係,這個你不要管它。反正真正的法的傳承,就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腳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的就是像七寶淨土講堂我們所要傳達的一模一樣。所以每次講到這裡,我就非常的開心!非常的法喜!因為我沒有對不起大家,我更沒有對不起我自己,我這次這生出家,就是為了這個使命,這個使命到今天我才很清楚比較明朗。之前我不知道的,之前只是自己很喜歡講話,很喜歡講道理,有機會跟大家講越講越爽。現在越講就越發現,這個使命就在這裡了,清楚了。 所以也要大家的支持護持,這個很重要!這個一配合就天衣無縫了。那我們就是第一了,但是我們也不希望別人是第二,希望每一個都是第一,因為佛法沒有一二三的,佛法所有都是第一,每一個都是第一,因為每一個都是佛嘛,哪裡有一二三的?沒有二,只有一,所以叫不二。 好,下來的內容,我們就留到明天才能跟大家一起學習了,今天我們時間也到了。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