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29 15:29:47瀏覽44|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0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無量壽經》註解,《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請翻開《大經解》第一百三十四頁最後一行。我們正在解釋這句經文「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那麼前面一堂課我們說到「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達眾生相」就是要了達不變隨緣,而呈現出來的種種差別相,這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意思。它隨緣,所以它能夠變成一切法,變成種種的內容,那因為它本身又不變,雖隨緣,它變成染的,變成淨的,變成污穢的,變成清淨的,有情無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他的本性沒有失掉,也就是說,說法度眾生要契理也要契機。這個我們以前常常說過了,光是契理的話,他聽了一頭霧水,你要知道他的能力能不能聽啊!了解他的能力就是契機。那契理就是「通諸法性」,契機就是「達眾生相」。所以我們再來深入的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請看註解說: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那麼這裏說的是日本的《會疏》,他解釋這兩句話說,菩薩有兩種智慧,這兩種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說到根本,所以我們要很重視它,什麼是兩個呢?一個叫如理智,如理的智慧,理是本體,它就能照諸法本性,而且是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所以這個解釋也是很好的,這個是日本人的古漢語,也不錯了。一種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那麼本性是怎麼樣子的呢?就是不一不異,不是「一」說的是事相千差萬別,「不異」說的是理體,所以這個讀音要正確,一般尤其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語會念成不一不異,兩個音都一樣,意思就搞糊塗了,不一不異,要很清楚,這個要念成「一」,不「一」又不「異」。 那我們可以舉世間的例子來體會,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常常用水來比喻,例如水,你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啊,種種大波小波,大浪小浪,最大的浪是Tsunami,他有種種的差別嘛!你說他是「異」,就是不同,那不是啊,你說的那個不同,是說的相啊,相怎麼來的從那裏來的呢?你看到這些千姿百態的波種種的波,彼此本來就沒有差別嘛,怎麼沒有差別呢?同體都是水,只是同體的水,都是水啊!所以說在差別當中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當中又生出無量的差別,那它就不落兩邊,所以就很圓融,不落兩邊,所以是「不一不異」。 你看在《淨修捷要》裏面也有說到嘛,用這個水來比喻法身,也比喻我們自己的本心。這個水你一動它就生了波了嘛,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是水是一樣的。那水在科學裏面一個名詞叫什麼?H2O,不管是髒的水,還是乾淨的水,都是 H2O,同時也是不生不滅。你看這個波生水中,波從水生出來了,但是全體仍然是水啊!所以是無生。波滅了,去那裏了呢?回歸到水本身,回歸到本體,它不是斷滅的,所以是不滅,這才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 所以我常常重複這句話「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所理解的不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我們所理解的,是一切法的虛妄相,妄相,聽到這個道理,我們不太能夠理解,所以是正常的。前面這種說法,你如果能夠這樣子來理解,那就是博士班的內容了,圓教的道理,所以常常說,你能接受,那就是佛的知見,不能接受,你還是眾生的知見。所以能照見種種諸法,一切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這就是如理智。 下來說「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它就有了數量了,能夠照見種種不同的相,種種差別的相,叫「如量智」。 剛才說眾生有種種的病嘛,所以我們給他種種的藥,你如果不能通達眾生,你不知道他是什麼病,那你怎麼給他藥啊?眾生有種種的差別,有種種的病,這些差別相,那就要用到什麼智慧呢?要用到「如量智」,你要能照眾生種種的諸相,不同的相,迷啊、悟啊、凡啊、聖啊,種種的不同,這些你都要知道啊,都能夠應病給藥,才叫做「達眾生相」。 所以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如理的智慧跟如量的智慧,也就是前面講過的,契理又要契機,才能夠治病救人啊!「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這兩句的經文有很深的含義。 所以常常說,不能理解得太淺,理解得太淺,那我們這個就不叫做博士班了,就不叫圓教了,那就是小學的內容啦!所以大家吃力一點,辛苦一點,我們通俗話說,要咬緊牙根把它扛下來,因為大家被逼放在博士班這裏,被逼提升。那麼這一提升的話,你不知不覺,時間過得很快,前面五天過去了,再來個五天,再來個五天,十五天就過去了,你不知不覺在這個地方把你給提升,提升到你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好事啊!所以大家看到,這不是我們之前這樣子來聽一聽,就是叫做「啊,我在博士班啦」。妳到處跟人家說,我們去七寶聽經是在博士班,現在我們跟註解一起來學這部經,你就知道《無量壽經》可深可淺。如果你認為這部經很簡單,這個法門很容易,那你就看錯了。如果你還能夠一直在七寶聽完整部經加註解,沒有退縮,就是沒有退出去,還一直堅持來聽,沒有害怕自己聽不懂,那師父就很讚歎妳們了。妳不簡單,就算來睡覺睡五年都很了不起,是不是?妳不是普通人啊!我們可以看的,你看現在第三回合了,那這次還加長講課的時間,一共十五天,光是這個《大經解》就十五天,你就慢慢看,還剩下多少人。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師父還是會加插其它的課程,最起碼我們還有慈淨老師精彩的講演嘛,還有禮拜天,昨天那個廣東話的《淨土聖賢錄》,陸續這麼播出對嗎?那個就比較適合大家,所以盡管來,不用擔心,大膽一點。 我們繼續看: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所以他首先是自己本身要「通諸法性」,然後才能夠「達眾生相」。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發了大願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的。不然你怎麼度眾生啊?你都不曉得人家要什麼,人家不要的,你硬硬的塞給人家,到最後連朋友都沒得做了,看到你都怕了,是不是?以前還好的,現在看到你都怕了,因為疲勞轟炸,一直不停的說,一直不停的講,不知道他能夠吸收多少,那就是你不懂得觀機了,所以這樣子的理解很重要。 那麼下面是「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所以這兩句話「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就是上供下度,我們看註解 說: “「供養諸佛」。供養有二:一財供養,供養香花飲食等財物。二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 供養有財供養,那麼財供養是供養香花啦、飲食啦、藥物等等這些財物。第二是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就是法供養。所以一切供養是法供養最殊勝了! 你拿身體頭目腦髓,頭目腦髓那比較很難理解,我們簡單說就是「捐器官」,器官不是頭目腦髓嗎? 你這樣來供養,那你不如以法來供養,怎麼以法來供養呢?你自己自覺,成就自己去成佛,成佛之後,你要多少眼睛啊?觀世音菩薩千眼千手,你要多少眼睛,就給你多少眼睛,你要多少隻手,我就給你多少隻手。 現在你只有一對眼睛,一對眼睛你可以幫多少個人呢?如果你這樣子深入來理解的話,這不叫做自私,這是真正明白了,要度眾生,心量要大,我們以法來供養眾生,遠遠超過你這個頭目腦髓、供養鮮花種種這些,你這些都是身外之物。 那如說去修行去利益眾生,所以你看,佛沒有一點點的心說,你們要來恭敬我,你們要為我怎麼樣怎麼樣,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所以我們要明白佛的心,你所做的事不合佛的心,跟佛的心是相違背的,那你所做的就沒什麼功德了,這個是兩種。 另外又分成三種: “又分三種:(一)利供養,奉香華飲食等也;(二)敬供養,讚歎恭敬也;(三)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 這個不用解釋了,下來我們接著繼續看註解: “《甄解》曰:「能遊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云供養諸佛。」” 所以普賢雲海中的一切供養廣大無邊,形容這個像雲一樣,叫做供養雲,來供養諸佛。我們剛才說過了,供養之中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法供養是利益眾生,這是連著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意思。下面引《維摩經》說: “「開導群生」。如《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是名「開導群生」。” 《維摩經》就是《維摩詰經》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就是指度眾生,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了,但是你不著空,這就是《金剛經》說的「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無度」就是《維摩經》說的「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但是不著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這是「終日度生」,是名「開導群生」,這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啊,這是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華嚴普賢行願品》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從這裏可以看出來,開導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諸佛歡喜也就等於你成就了對佛的供養了。 所以我們以殊勝的淨土法門教導眾生,最起碼你要勸人家念阿彌陀佛,不要勸人家再來做人,你清清楚楚做人很苦,而且做人不容易,勸人家念阿彌陀佛去作佛,他不相信沒有關係,他反感沒有關係,他生氣也沒有關係,我常常說他越生氣,他越跟你反對,他越不要念阿彌陀佛,結果他念了很多句了。你們賣花說花香,整天講你們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麼簡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嗎?我才不相信你們的阿彌陀佛,以後不要再跟我講阿彌陀佛了。那你可以馬上走了,不要再刺激他,轉過身你偷笑,成功了!就是這樣子啊,所以教導眾生念阿彌陀佛,這就是介紹他最殊勝的淨土法門了,這是佛的意思啊,諸佛一定歡喜,正是遵佛的開示惠於眾生真實之利,念阿彌陀佛去作佛才是真實的利益。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只有念阿彌陀佛是真實的,這正是無上的法供養。那這不需要你花一分錢啊!你教人家念阿彌陀佛要花錢嗎?最多是剛剛開始的時候,碰到那些乞丐什麼的,他不願意念,那你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給一塊錢,念兩句給兩塊,那以後他碰到你的時候他就會念阿彌陀佛了,他是想要一塊錢,你不要給他了。所以不用你花一分錢,不要花半分錢而能夠做到對佛最好的供養,何樂而不為呢?那不是什麼鮮花供養種種的排場,種種布置得富麗堂皇,這些都是表面功夫,但是對於初學的人,這個表面功夫還是要的,他會覺得佛門很莊嚴。你看佛菩薩像佩戴瓔珞種種的裝飾,這個道場很莊嚴,你總不能說來到這裏聽經,看看這裏牆壁破個洞,那邊東西要掉下來了,然後又沒有空調,每個人要拿手帕擦汗,這樣子的話,還告訴大家是來修苦行,現代的人不要了,現代的人要這樣子的告訴你,「先以利勾牽」把他牽過來了,原來去那邊聽不懂睡覺也很舒服啊,這冷氣好冷啊,空調好棒,她這不是來了嗎?所以這對初學還是要的,但是你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做表面功夫,那你就沒有提升了。所以法供養不是在事相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那麼我們再強調一次,什麼是法供養呢?如說去修行,就是依照佛的教導去利益眾生,跟提高自他的覺悟,通俗話說,就是我們要當佛的助手,不要整天當什麼?伸手派,不是蘋果派,是伸手派,整天向佛要什麼財富,要吉祥種種,你不變成伸手派了嗎?我們要當佛的助手,以正法來幫助佛來教化眾生,譬善幻師,現諸幻相,雖然無所得,雖然知道無所得,我還是在十方國土,在眾生面前教導他淨土法門,勸他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供養諸佛,開導群生」的意思了。 下來到這句經文了: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他化現他的身體快呀,極快,快得像天上那個打雷閃電一樣快,你看閃電是不是很快?閃電快到什麼程度?師父是學電影的,知道一秒鐘有二十四個畫面,如果是電視,是三十個畫面。那這一秒鐘如果你有機會拍到閃電閃一下,那在我們來說,到底有多長到底有多短呢?所以有一次我就拍到了,那我在電腦那邊把它拉長來看,一秒鐘二十四格或三十個畫面,其中只有一個畫面,一個畫面你說有多快?如果不是這個攝影的速度攝影的設備,你怎麼可能抓到它,抓不到它,所以快到這種程度,當然這是比喻。下面註解就說了: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唯識論十》云:「神力難思,故能化現」。” 這是唯識論的話,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稱為化現,不需要生出來的。不像我們人很麻煩,要養多少個月才生出來,生出來之後,你看慢慢很慢很慢的,你說轉眼之間我的孩子長得那麼高的,轉眼之間還是要很長時間啊,累死了,是不是?好不容易養大了,又不曉得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又要牽腸掛肚,男的也擔心,女的更擔心,所以眾生可憐啊!是不是很可憐啊?那如果能夠一變出來就是完整的一個人,你要他多高就多高,你可以設定好,最健康最完美的一個人那多好啊,是不是?可是不行啊,要從嬰兒開始慢慢養慢慢大。那我就想到有一種方法可以取代,就是到處去收乾兒子乾女兒,別人幫你養大的,到時候這樣子的孩子我告訴你,反而更加的孝順啊,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那麼親密的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沒有這麼嚴重嘛,他疏遠了一點了,是不是?一來就是二十歲的,一來就是二十五歲了,就叫你乾爹,廣東話說什麼:假假的老豆。 所以這些菩薩不需要慢慢的,變成一個正常正式的一個人,不是,你要變什麼就變什麼,千變萬化。 “諸大士為度眾生,化作種種身形。行動之速,似閃電光。” 他一化現,就可以化作種種的形象,所以你看觀音有三十二應嘛,應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現什麼身來為眾生說法,甚至於變成阿修羅什麼種種的,他變化那個速度之快,像閃電一樣,行動之快,像閃電一樣。 “菩薩能於一念之頃,普至十方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亦無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 那麼這個又是華嚴的境界了,這些菩薩能夠在一念的時間裏頭,一念有多快呢?一念的時間快到你想像不到,這個後面我們會講到,一念的時間同時,不是一個個去的,同時到達十方的國土,同時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養當中,他也沒有選擇,選擇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沒有選擇。 我喜歡他,我給他多一點,那個沒有人緣的,我不太喜歡他,因為他對我不恭敬,然後你就分別,就給他少一點。菩薩沒有分,是大平等的供養。 那麼《會疏》就說了,下面引了《會疏》來說: “《會疏》曰:「電光有四義:一速疾義,二破闇義,三不住義,四無分別義。” 日本的《會疏》他解釋為什麼用電光來比喻呢?這是比喻啊!第一個它快,你看閃電很快啊,第二個是它破暗,黑夜陰天,你看一個閃電全部都亮了,全部都亮什麼都看見了,但是它一閃過去就沒有了,沒有就是它不住在那個地方,如果閃電能夠住在那個地方都不用白天了,那麼一閃全部都亮了,那這不是晚上嗎?怎麼全都亮了呢?它不住,閃一下又暗了。他不住,沒有停留,而且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的意思就是這個閃,它照什麼東西都是一樣的,前面講過,不是說,我要照樹,我不照花,我只照這根草,我不照那個水,或者我喜歡的,我就多照一點,沒有,都是普照。 “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 菩薩度一切眾生到十方的國土去,他沒有什麼彼此的分別,他也沒有有前有後有出有入,一念之間就普現了,同時出現了,所以像電很快,第一個是快的意思。 “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闇,如電破闇。” 這個闇是比喻眾生的愚癡啊,眾生的無明啊,眾生愚癡,不明白,這就是黑暗,這個電一閃一亮,就把這個黑暗給照亮了,把我們眾生的無明給敲醒了,所以修行好的人常常有這種感覺,在清靜的時候,或者在看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心中偶爾一下子清淨心光一閃,如電破闇,突然間很法喜很法喜,就是這個意思,如閃電破眾生的癡闇,眾生的無明。那麼下來又說: “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迹” 菩薩又能夠化無量的化身到無量的國土去,他也沒有住處,如閃電馬上一過就沒有了。那去了無量的國土,他也沒有住在那個地方,也沒有停留在那個地方,就用閃電來做比喻,如閃電閃一下,馬上就沒有了,一過去就不留痕跡了。 “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迹。” 像我們看空中那個閃電,閃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你說你能找出這個閃電它是從哪裏來嗎?閃過了之後,它又去了哪裏呢?沒有跡象,沒有任何跡象可以找到。 “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別。」(上云菩薩一念,普至十方。故其神速,超過光速無量億倍。)” 所以菩薩平等啊,普度眾生是以平等心,沒有分別心,來救度眾生,所以他也沒有前後彼此的心,無住也無分別,就像閃電一樣,這個電光照東西照這個世間。所以為什麼用電光來譬喻佛的化現菩薩的化現呢?這個裏頭我們又要說了,你看在一念之間能夠遍到十方國土,這個速度遠遠超過我們世間的極限,這一念有多快呢?這個一念在經典裏面有解釋,後面我們會看到,總之這個一念就是很快很快,世間的極限是不能夠超過光速,沒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了,這個是世間我們科學家所能夠理解的,不可能超過光速。但是這裏說的他這個速度之快,不知道超過光速多少億倍,光速已經很快了,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了,這裏說超過光速多少億倍,沒辦法想像。那我們就不要打妄想了,也不用去想它了,總之是超出我們想像之外,不想它那怎麼辦呢?那就相信吧!就相信因為是經典說的,那經典是誰說的?經典是佛說的。 下來就解釋經文了: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我們先看第一句「裂魔見網」。請看註解: “「裂魔見網」。「裂」者,破也。「魔」者,《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這兩句「裂魔見網」「解諸纏縛」也是相聯繫的,你要是出了魔見的網,你才能夠不受到纏縛,纏縛是什麼意思呢?把你給綁起來了,綁死了讓你動彈不得,你如果不能夠出魔見的網,你就被綁死了,要不然你就成了「網中人」,你就被困住被綁住了。那魔見簡單說就是邪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裂就是開裂,裂破它,把它打開了,俗話說就是解除的意思。 魔的含義《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這個魔是奪到你的慧命,不是奪了我們的壽命,這個壽命就是我們這個色身,我們這個臭皮囊,我們這個身體有多長的壽命就有多長的壽命,但不是指的我們這個色身,是我們這個生滅生滅的色身裏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說的就是那個法身慧命。所以法身慧命重要,這個身命如夢幻泡影,死了四十九天又來了。 慧命是生生世世決定我們成凡成聖的,成凡成聖這個凡裏面包括了六道的一切,包括三惡道三善道,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聖就是六道以上的四聖法界,所以我們這個慧命是決定,我們將來變成什麼樣子的。簡單說就是,將來要變成什麼樣子,由什麼決定的?由我們的慧命決定的。 所以我們現在發了一個正的心,我們相信我們在護持自己的修行,這就是護持我們的慧命。 不是保護你這個色身你這個身體長生不老,不需要,你也沒有能力可以確保它能夠長生不老。秦始皇權力這麼大,他都沒有辦法能夠長生不老。 真正長生不老不生不滅的,指的就是我們這個法身慧命。 那魔給破壞了,是奪走了我們的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不知道多少萬倍,魔就是奪你的慧命,壞你的道法功德善本,這句指的就是慧命,把你的道法功德這種善的根本給破壞掉了,所以叫做魔見網。 “「見」者,指思慮、推求、決定等,包括正邪。” 這個「見」指的就是思慮,思維,種種的考慮考量,種種的推求,我們俗話說推理,還有種種的理解,判斷,一切所思維,等等這些就叫做「見」,你見解怎麼樣啊?這就是說的這個「見」。 “《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又《大乘義章五》曰:「推求說之為見。」” 那凡夫沒有到達聖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見,都是不正當的不正確的見解,所以在佛門叫做情見,這情是情執,是執著於你自己認為的一個標準,這個叫做情見,你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見。 “此上是廣義,凡有思慮、計較、分別、推求等等,悉名為見。” 那廣義的說,這一切思想方面的,能思維種種的這些東西,思想方面的東西,都叫做見。 “又《止觀十》曰:「作決定解,名之為見」,此義較狹。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 那麼狹意一點的說,就是止觀這裏說的,「作決定解,名之為見」,這個見說的就是見解的意思了,就是你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就是你這個看法你是決定的,已經決定的,這個叫做見。所以我們常常說見是後者這個意思,這是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你就是有一個固定的觀點固定的看法,沒有辦法改變你,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你,我們廣東話叫做「轉不到彎」,非常堅決的認定自己的看法一定是正確的,不管你怎麼看,都還是你自己的標準,所以你看什麼都是這樣。比如我們可以舉個例子,現在我們看外面的這個環境,這個樹的葉子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還有各種顏色的,但是如果給你戴上一個顏色的眼鏡,給你戴上一個紅色眼鏡,你看到什麼都是紅色的,給你戴上藍色的眼鏡,你看到的什麼都是藍色的,是不是?這個就是譬喻這個見,非常自己的一個標準,非常主觀的自我的見解。 “見有邪正、有無、斷常等見,皆是邪見。” 所以我們常常有時候會有這兩種,那兩種呢?就是斷見跟常見這兩種見,有人就認為人死如燈滅,有一些人就說,哎呀!死了就沒有了,死了拿去燒出來變成灰,什麼都沒有了,之前有的一切,什麼都沒有了嘛!那怎麼死了以後還會有呢?他不相信,他認定是人死如燈滅,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斷了,沒有了,他說死了就完了。可是他不知道死了就沒完沒了,死了就不得了,這個是斷見,這個是錯誤的。 那麼常見就是一直都這麼認為,始終都這麼認為,哎呀!我生了天就太好了,生了天我就永遠不死了,生了天我這個肉身就成了金身,永遠就不會壞了。還說耶穌將來要來審判世界,所有的人就只有兩條出路兩種出路,一種壞人就入地獄,老入地獄就是一直都是入地獄,沒有第二條路;好人生天堂,好人生天堂一定都在天堂,這些都是常見。常就是一直都是這個樣子,始終都是這樣子的認為。 所以這兩種都是錯誤的,這個就是所謂的見。 又斷常二見叫做邊見,邊見是矛盾的一方面,斷常是一對矛盾,斷是一邊,常是一邊,凡夫不落斷這邊,就落在常這邊,那邊見是十種見惑之一,這些都是邪見。 一個人成見太深,成見太深就像什麼呢?像人的體內就長了骨刺,長了骨刺那行動就很不方便,十分有害。那麼這樣子的成見,就叫做見刺,能夠刺到你的,這個叫見刺。邪見很多,就叫做林,深陷林中,不容易出離,種種邪見,錯綜交織,形同蛛網,就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你一掉進去想出來就太難太難了,就叫見網,令人難脫,所以也叫邪見網,魔見網。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個捨是叫你捨什麼呢?首先要捨見,要捨棄一切的邪見,一切的分別,這就是「裂魔見網」,所以這句經文如果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把它這樣子來念,那你就會比較容易體會。「裂魔見網」,就是裂魔見的網,把它去除了,撕裂了,裂開了。但是古大德就常常說了,說「捨身容易捨見難」,一個人的見解非常的牢固,你可以要他的身命,你可以殺掉他,他說我的決定就是這個樣子,我的看法就是這樣子,決定了。你不相信,你最多殺掉我,你殺掉我,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所以這個就是捨身容易捨見難。 “「魔見網」者,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於脫離,譬如羅網,故云邪見網。” 魔見網這種邪見,它複雜得很,前面講過,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你碰到了,你就出不來了,這個稱為魔見網。下來引《華嚴經》: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所以雖然修行,可是有我慢,這個我慢它就像水在灌溉一樣,讓見的網在那邊繼續的成長,它有這個緣嘛,它有水分就可以成長了嘛。所以這個我慢是最可怕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很微細,自己不容易覺察,一般上只要還有我見,一般上只要還有我相,還有這個我相,還有一個我的思想,那全都是我慢,只是輕跟重而已,那修行人要加倍的注意,要減少,不要讓它增加。 “又《智度論十一》曰:「是人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你入了邪見的網,煩惱就來破壞你正的這個智慧,正確的智慧。 “魔見網,即邪見網。” 所以魔見網就是邪見的網,見網叢林,這個見像網一樣,像一片叢林一樣,很難出來。 “《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你一起心動念,就墮到魔網裏頭去了,要怎麼樣才能夠出來呢?怎麼樣才能夠出離呢?沒有念才能夠出得來,各位同修,這個「沒有念」,大家不要以為是什麼念頭都沒有叫做沒有念,我什麼都不想了,我的頭腦空空的,那你看看你晚上還會不會做夢,就知道你的頭腦有沒有空。 那麼這裏說的無念是無妄念,那要怎麼樣才能夠沒有妄念呢?怎麼樣才能夠呢?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都是妄念。因為這句阿彌陀佛他的果報不在六道,它不是善也不是惡,它的果報在淨土。因為它是淨念,它不是妄念,這句阿彌陀佛叫做正念,所以「裂魔見網」很重要,不然的話,你起心動念全都墮入魔網了。 “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這裏說的又是說到我們淨土法門了,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乖就是乖離了遠離了,所以乖離跟錯就很接近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是《地藏經》的話,「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為什麼這麼肯定呢?你動個念頭,不管是善念惡念,你都沒有離開六道,都還在六道輪迴,所以這個都叫做惡。《首楞嚴經》也有類似的話,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汝暫舉心,塵勞先起」,這話的意思就是,你動一個念頭,塵勞先起,先起來的是塵勞,塵勞就是妄想啊!種種的妄想種種的煩惱叫做塵勞。 大家認為這就是第一念了,所以第一念很難保持,因為太快了,快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的念頭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個剎那剎那的生滅,這第一念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的,那個叫做第一念,那你能覺察嗎?因為太快了。 但是我自己的體會是來自有一次,在印尼淨宗學會,跟同學在討論的時候,在開這個研討會,有一位同學就問到第一念跟第二念。這個我之前沒想過的,也沒有去理解什麼是第一念什麼是第二念,那現在回想起來,印尼華僑能夠有這樣子的水平,不容易啊,能問到第一念第二念。當時我突然間想到,哎,這句阿彌陀佛...之前沒想過的,當時突然間來的,當你念阿彌陀佛念到沒有妄念的時候,這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每一念每一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每一念不都是第一念了嗎?就沒有所謂第二念第三念了,這是我自己大膽的假設,不知道成立嗎?還要請大家來鑑定。 所以你只要動個念頭,都是魔見,都是邪見,都是眾生的知見,所以就歸到我們淨土法門,唯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這個才能夠出輪迴,這個就是「裂魔見網」所指的意思了。 那我們接著看看這句的意思「解諸纏縛」,註解說: “「解諸纏縛」。「纏」者,繞也。「縛」者,捆也,繫也。依憬興師意,「纏縛者即八纏三縛」(餘諸家多謂十纏四縛。今取憬興說)。” 就是我們就只用憬興師的意思,來解釋這個八纏三縛,解釋這個纏縛,就不用別的解釋,不用別家了,就用這家就行了。那麼他說: “八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惡作。(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沈。三縛者,貪瞋癡也。” 八纏就是以上這八種,這不用解釋了,很容易明白,慳是慳貪。睡眠啊,老覺得睡不夠啊。掉舉就是在修行那個精神一直老是提不起來。無慚無愧,嫉妒心,惛沉,種種這些,這個有八種。三縛就是貪瞋癡,所以大家自己去體會,師父相信妳們的水準已經不知不覺的提高了,所以自己看看就可以了。那下面繼續來看註解說: “《淨影疏》曰:「亦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 「諸煩惱結」,所有的煩惱打成一個結了,打成一個結解不開了,種種煩惱通通叫做纏縛,像繩子一樣將你綁得死死的了。但是各位同修,這個繩子其實它是無形的,所以也是假的,我們就是把假的當成真的,把假的無形的繩子當成真的,其實誰來讓你煩惱呢?誰來讓你生氣呢?沒有啊,是你自己啊! 這裏我又想起禪宗四祖跟三祖的對話,我常常提這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四祖就問解脫的方法,三祖就回答了說:「誰綁住你啦?」「沒有人綁住我啊!」「既然沒有人綁住你,那你為什麼要解脫呢?」所以是自己綁住自己啊!如果真的有人綁住你,那才要找人來幫你解開,沒有啊!所以是要自己來解開,跟這裏說的是一樣的。 菩薩教人漸漸的離開煩惱叫做解。那以上憬興師就指出了一個具體的八纏三縛,而《淨影疏》說一切的煩惱都是纏縛,都要離開,你不離開,你就不能夠得到解脫,就不得解脫。 “上二句,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別智,故能為眾生破魔見網,令離邪業。能為有情解諸纏縛,令離煩惱。” 因為會中這些大菩薩,他們都已經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了,所以他有了根本智又有了差別智,就是懂得觀機,懂得契理契機,前面提過的如理智跟如量智,他們都具足了,有了根本智又有了差別智,他就可以做到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他能觀機啊,能知道眾生是什麼病,能夠給他真正能夠治他病的這個藥,可以讓眾生出魔網,解除這些纏縛。 那麼這個跟前頭是相聯繫的,所以底下就是: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我們看這部註解,這部註解就是《大乘無量壽經》註解,就是黃念祖老居士他註的這個註解,這個註解也可以說這部經這部《無量壽經》,是前頭的內容比較費解,費解就是比較難理解的。你看前頭的概要,十門分列討論全經的體性宗趣等等,比較深入,所以是比較難懂的。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就像你劈那個竹子桿兒一樣,頭一節是比較難劈的。 所以開頭是比較費解的,但是經過這一連串的熬過去了,你看前面的概要十門開啟我們也講過了,也錄製成視頻了,雖然難懂,但是以後有機會可以慢慢重複的看。尤其是退休的同修時間多了,你要幹什麼呢?你幹其它的事情的話,那時間就越來越少,修行的時間就越來越少,那你就很危險了,你沒有做好準備呀!你的本錢不夠,那就很危險了,到臨命終,念佛人還是手忙腳亂。所以退休的同學時間多了,你就專做這件事情就夠了,就幹這件事情就好了,看這個《大經解》的視頻,以後五年後甚至六年後整個的圓滿了,有幾百集的視頻。你重複看重複看,一直看一直看,然後就念佛聽經念佛聽經,然後在等什麼呢?坐吃等作佛,就在等阿彌陀佛來接你啦!當然佛號越多越好。 那麼我們前面的難關已經度過了,再怎麼辛苦都已經過去了,就可以把第一節的竹子給劈開了,底下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就比較順利了。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第二品德遵普賢,德遵普賢就是說的所有來參加法會的這一切的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在家菩薩以賢護十六正士為首,為首就是作為代表。出家菩薩是以文殊、普賢、彌勒為首,那麼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不可說不可說不曉得有多少了,這個數目是無量無邊,而其德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一品就稱為德遵普賢。而這品裏頭詳細介紹了這個參加法會的出家在家菩薩他們殊勝的妙德,從這裏就可以使我們知道這些大菩薩,都是果位上已經成就,果位上就是已經成佛了,得到這個果位了,已經成就了,而仍然示現在因地的這樣子的大士,所以這些都是證明這一點,來說這普賢大士之德的具體的內容。所以第二品德遵普賢說的就是這些大士,他們具體的這個妙德的這個內容。 好,我們看這句經文「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此二句重歎會中大士之實德。所覺殊勝,遠超聲聞與辟支佛之地。「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教,悟四諦法之理,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於涅槃者。《淨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義同聞)聲悟解,故曰聲聞。」” 這個聲聞指的是佛的小乘弟子,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等(聲),解悟其中妙理,斷除了見惑跟思惑,就出離了分段生死了。但是後面還有變異生死,他只出離分段生死而已,只出離生死苦海,超越六道,就證入羅漢的果位。 下來就提到辟支佛了: “「辟支佛」者,辟支為梵語,此翻為因緣,佛者覺義。故舊譯辟支佛為緣覺,新譯為獨覺。” 「辟支佛」這個辟支是梵語,梵語就是Sanskrit古印度的那個文字。梵語叫 Pratyekabuddha,翻為因緣,佛是覺者,所以舊譯就是緣覺,新譯是獨覺。註解又說: “據《大乘義章》云: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二因見風動樹等等外界事相之緣,而得覺悟,曰緣覺。” 觀十二因緣法得到覺悟的叫緣覺,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獨覺,他們雖然是中乘法中的聖位,但是他們沉空滯寂,未能發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齊趨無上佛果的大心,什麼是沉空滯寂呢?這個沉跟滯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停留或者是止住不能向前的意思,這是指的二乘人聲聞緣覺,他們修行執著偏空,樂於寂滅,他們以為有一個涅槃可得,但是這不是究竟法。所以二乘就落入空寂,不知道諸法亦如,非空非有,離一切有無分別,不生不滅,這才是大菩薩跟諸佛的境界。那麼這裏說的這些來會的大菩薩,不是這些二乘人的境界,他們善巧方便,隨機度生,能示現聲聞、辟支佛教化眾生,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所以說遠超二乘。 下面再看註解: “天臺一家更區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無佛世,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之外緣而成道者,為獨覺。上之聲聞、辟支佛二乘,均為佛弟子中之下根。今諸大士,遠超於此。” 這是天臺大師講的,一般在佛法裏面多半用天臺的解釋,那這句是區分緣覺跟獨覺,說在有佛住世的時候,他們聽佛講十二因緣,他就開悟了,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些都是佛學名詞,我們不詳細解釋了,以後有機會才說。那麼這裏指的緣覺,他不是用聞,他用觀,觀是什麼呢?觀是用智慧,聽跟聞是用耳識,那我們一般人更嚴重了,是用耳朵,你說師父我聽我當然用耳朵嘛,我不用耳朵怎麼聽啊?那其實耳朵它只是一個工具,耳朵它是一個工具,通過它,有一個分別的第六意識跟第七執著的,第六意識來分別他聽到的聲音是好聽不好聽,喜歡不喜歡,是由它來做決定的,所以它是做分別,你所聽到的,都是世間的這種分別,所得到的一些知識。可是你用觀的話,你所悟的那個,就叫做智慧了,這個不一樣,所以觀比聞厲害。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那個不是用的耳識,不是用的分別,是用的聞性,聞性聞聲性開悟了,這是用聞性聞十二因緣,他開悟了,這個叫做緣覺。 那麼另外一種是在沒有佛住世的時候,這個世間沒有佛法,這個無佛就是沒有佛法沒有三寶了,在這個環境裏面,他就觀,風吹樹動,葉落飛花之外緣,看到外面種種這些自然現象,他也開悟了。這樣他也能夠開悟,或者看到閃電或者聽到雷聲,他也開悟了,那這類的人叫做獨覺。所以從這裏可以知道,獨覺是非常聰明的人,善根深厚,那我們也能夠體會到,這都是跟他過去生中,相信這個人生生世世都在佛門修行,善根深厚啊,所以遇到這些緣才能夠觸動他,觸動他宿世的善根。 那其實我們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何嘗不是啊?如果沒有過去生的善根,你今天怎麼會來到七寶淨土講堂呢?你怎麼會來聽聞這個圓教的道理呢?而且聽了之後覺得很歡喜,法喜充滿。這個圓教的道理,最上乘的佛法,妳都還能夠來聽,接受多少,那個不重要了。你還能夠來聽,還能夠繼續坐在這裏一個半小時,不容易啊!所以跟妳過去生中的善根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那麼上根是菩薩,下根就是聲聞緣覺,這裏說的今諸大士,我們現在這個經本上講的,這些大士這些大菩薩們,他們是遠超於此,遠遠的超過他們太多太多了。 那麼「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解釋完了,下來是「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了這個法門,叫做空無相無願的法門,那麼這個「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個經文的解釋跟註解,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了,我們今天就一起學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