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25 22:09:47瀏覽45|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9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大經解》第一百三十一頁,一百三十一頁倒數第七行,我們繼續來解釋「授菩提記」這句經文的意思。那麼「授記」昨天提了一些,今天繼續的來看,請看註解: “憬興云:「聖說當果(指當來之果),令識因利(指因地之利),故云授記。」” 憬興他也是新羅人,新羅就是以前的高麗朝鮮人,朝鮮當時有很多古德,都曾經到中國留學,憬興是其中之一,他對於《無量壽經》有一部註解,但是沒有單行本,就是沒有個別一個本子流通,但是在《大藏經》裏頭有。他說「聖說當果」就指當來之果,「令識因利」,聖就是佛了,佛說當來的果,佛跟你說你將來會得的這個結果,「授記」就是你當來要得到什麼果,那為什麼要跟你說當來的果呢?註解就說了: “蓋言佛為預說當來成佛之果,令行人識其當下自因之利。令知現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故云授記。” 所以這個授記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是很嚴肅,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佛跟你說的,而且說的這個果不是一般的世間上的,你得到什麼結果,這個授菩提記,這個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那指的就是授記你成佛,這個是成佛之果,就給他認識清楚,明白他現在,你看他現在不是在因地嗎?我們現在也在因地,我們還沒有在果地,果地就是將來我們得到的果叫果地,我們現在都在因地,讓你知道你將來得的利益跟殊勝的利行,一種極利的,是非常非常利的這個利根,極有智慧的一種行動,所以這個叫做授記,將來你要成佛的,所以成佛不是一個預言,佛不說預言,佛也不說虛妄的而且讓你做不到的話,不是說安慰你鼓勵你的話,沒有,都是如實而說的。佛都是說真話,要你認識你現在所行,就是你現在修行的這個,是非常殊勝的,是有真實利益跟殊勝的成果的,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這樣子可以鞏固他的信心,鞏固他的修持,讓他在修行的道路上很有信心,因為結果知道了嘛!所以只要你現在種的是菩提因,那我們就問問我們自己,現在種的是不是菩提因呢?剛才講過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你現在種的是不是覺悟的這個因呢?如果是的話,將來一定得到菩提之果,種菩提因得菩提之果,所以這個叫做授記。 你看《法華經》,佛給多少多少人授記啊?不是一兩個人,給很多人授記成佛,都授記成佛,所以說《法華經》授記最多的。《法華經卷二》有記載舍利弗等這些聲聞,佛都給他們授記。還有《法華經卷四》更記載了惡人提婆達多,這個我們前兩天講過,他要害佛,放那個醉象要來踩死佛的那個提婆達多,佛也跟他授記。所以這個我們想不通啊!所以想不通,你就不要想了,他本來就應該通,因為提婆達多不是普通人,所以佛也給提婆達多跟一般當著不可能成佛的女人,都得到佛的授記。 “經中「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定當作佛。復指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 那麼現在說的這個授菩提記是什麼呢?表示這一些個大士,就是這些大菩薩們,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過佛陀的,並且也表示這些在會的菩薩,他們也給眾生授記作佛,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嘛,所以他也可以有資格給眾生授記,是這樣的大菩薩,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也可以這麼說,你受持這部經就等於,這麼多佛跟大菩薩同時給你授記了,是不是這個意思啊?而且同時也得到灌頂了,前面不是說了種種的灌頂。 所以有些同修信心就是不夠,理解的也不夠,來七寶要師父給他灌頂,我又沒有那個轉經輪,我沒有那個,我只有念珠啊,我也不是金剛上師,所以那有資格給人灌頂,是不是?加持加持還可以,同時我又不方便常常摸女眾的頭,除非是不得已,盡量避免盡量避免,所以妳要我加持,我也是心裏面念阿彌陀佛嘛,我也沒有做什麼東西,也沒做什麼手腳,沒有,我也沒有別的什麼東西,我就是阿彌陀佛而已。 所以就是不明白,《無量壽經》加上這部註解,你好好的聽,好好的認真的受持,就是最好的灌頂了,你們天天來一個半小時,就是佛菩薩給你們加持灌頂一個半小時啦!最好的加持啊!誰給你加持的?你看,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蓮公給你加持,黃念祖老居士念公給你灌頂了,金剛上師給你灌頂了。 這是真的,我絕對相信,因為念公的開示是法身境界,不容易契入的,就是不容易能夠體會的,能體會都難。所以我常常說聽不懂是正常的,為什麼?都是法身的境界。聽不懂,但是你來了,都得到加持。 蓮公跟念公不是普通人,我們來聽聽下面這幾句話,你就知道念公是什麼境界,這個不是普通一般人能有機會聽到的,是師父我跟中國天津的一些居士,這些居士在黃念祖老居士沒有往生之前都親近過念公的,結果我們聯絡上了,他們很歡喜,馬來西亞居然出了這麼一個法師,他們很歡喜很珍惜,就跟我聯絡上了,也一直在保持聯繫。那麼他就發了微信過來,講了一些內容,下面這句話是念公自己說的,大家體會一下,看能夠體會多少? 他說:「我在世間無寸土,無有我字一點意,隨順世間流萬法,寂光常樂自在行。」 我在世間無寸土,禪宗有一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就是法身境界啦!如果我們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心外連一寸土都沒有,山河大地沒有一絲一毫是在你的心之外的,那就是入了法身境界了。那最後一句還說「寂光常樂自在行」,念公現在那裏呢?在常寂光土啊!夏蓮居大士也是一樣,都是法身境界。 所以我們接受他們的教化,那不就是他們也像這裏說的來會的這些大菩薩一樣,都可以為我們灌頂加持授記呢?所以大家的福報很大啊!在外面沒有這個機會,你要這樣子來理解,那你就更加的有信心了。 好,下來也是經文,說: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這又是密宗的內容了,這些法會大眾要叫這些菩薩當阿闍黎,所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見《唐譯》)。阿闍黎譯為教授,又譯軌範師,乃軌範正行,為僧師範者之尊稱。通指教授善法之師。” 阿闍黎翻為軌範師,可以當軌範,可以當眾生的模範,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上都還是用和尚,但是你看我們在受戒的時候還是用阿闍黎,最起碼你皈依的時候,你看皈依的時候,也是用阿闍黎存念什麼什麼什麼,是不是?不過這個地方密宗稱為金剛阿闍黎,我們再看: “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乃專指真言阿闍黎,又稱金剛阿闍黎,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作傳法灌頂者之稱號。” 所以現在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那麼這幾句一口氣念下來,它是連下來的,這個阿闍黎指的就是金剛阿闍黎了,為什麼稱為金剛阿闍黎呢?因為密教的阿闍黎代表的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誰呢?就是普賢大士示現在密教裏面,名字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之前說過了,這些大士都是德遵普賢,普賢在密教就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在這些德遵普賢的人也教導眾生,你們當阿闍黎。下來解釋相應: “「相應」者契合之義。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 相應是相契合的意思。經文說「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就指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比方境智相應等,就是你所觀的境,你觀想的境界,跟你的智慧是相應的,不是兩回事,是一致的。《心經》不是說了嗎「照見五蘊皆空」?能照要有智慧啊!昨天講過了,要深的般若波羅蜜,不是跟小乘共的這個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要是你真把這個境看成空了,那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了。如果你說我也是照見五蘊皆空,心經我都會背,背得滾瓜爛熟,我已經「照見五蘊皆空」了。但是可以考驗一下,到時候給你那個獎金少了一點點,你馬上臉就黑了,哎呀!這怎麼少一點?不足啊!就變臉不高興了,那你這個境沒空啊!境沒空就不是真的智慧了。你還是凡夫的八識當家,很嚴重的分別,被境界牽著跑了。如果你能夠如如不動,這才是境智一如,這才是真智慧啊! “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密宗就是三密相應,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那他之所以能夠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身密語密跟意密,眾生是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什麼?身就是殺盜淫,口就是妄語,惡口,兩舌跟綺語四種壞的事情,意就是貪嗔癡,三業是身三口四意三,十種惡,身口意造業,讓眾生造業的這個三業,頓然相同與佛的三密,怎麼做呢?身就是你結手印,口你持誦真言,我們一般叫咒語,口中念咒,意是你心中所緣的是般若。那麼這樣子三密齊修的人,有時候不很容易得到,一般不容易做到。 但是你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就是淨土宗的道理了,怎麼做呢?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從一個密下手,將這個語業,念不就是語嘛,語業頓然轉為語密,一個密下手也能相應,也能夠即身成佛,這就是淨土宗善巧殊勝的地方,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另外兩個身密跟意密,就等到你成佛的時候,別急,你阿彌陀佛真的一心一意的念了之後,你這個語密形成了,那你肯定上蓮花啦!上蓮花到了極樂世界,那另外兩個身密跟意密,你成佛的時候也都自然相應了。所以這是最善巧的方法了,最巧妙的。那要不然就只有大修行人能夠做到,我們一般人就沒有分了。但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別忘了,一樣是即身成佛,你還沒斷氣,阿彌陀佛來接你,斷氣了就不是,就是下一生了。你沒斷氣,看到阿彌陀佛放光來接你,把你放在蓮花,就這一生就到了極樂世界,沒有轉下一生,就這一生,那是不是即身成佛啊?就是即身成佛。 所以那些密宗的人可能不知道,可能不能接受,我們說的那麼簡單,本來就是那麼簡單,要不然我們還去修密,種種種種的要求很高,然後又這個又那個,你看密宗他們那個壇城,那些道場的擺設,種種這些,哇,看得頭都大了,很講究很講究的。 我們很簡單,什麼都不需要,甚至佛像沒有也無所謂,在心中念阿彌陀佛,到那裏都是道場,是不是?所以我們這個是最簡單最方便最容易的,沒有那麼多講究的,那我們的結果也是即身成佛啊!所以我們要對我們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聽到外面修密的說他們可以即身成佛,那我們就覺得,哎呀!我們就差很遠啦!我們就是即身成佛,絕對沒有錯,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問過他的金剛上師,是他的老師證明的。當時他老師就反問他是往生那裏呀?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即身成佛,他的老師證明的。那下來註解說: “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闍黎,故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 所以這個就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為了要教導一切菩薩,都能當金剛阿闍黎,所以這些與會的菩薩,他們經常修習這些密法相應的無邊的種種的修行。 那從這裏我們得到一個消息,聽經學教,要懂得那裏有消息給你通一通,你要能夠知道,這裏通的消息就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個密跟淨是不二的,密跟淨不二。 那念公說今天我們談了一些密淨不二的道理,今後就不多談了,因為我們專修淨土,就集中在談淨土,當然在談淨土的同時,也就包括了其它了。淨土包括了其它,這個對初學很重要,要專一門,因為你定力不夠,智慧沒開,信心容易動搖,所以你就沒有能力禪淨雙修,更沒有能力禪淨密三修,這個一定要清楚。 所以不是師父很霸道,要你們專,精,純。淨土就是淨土,別的不能去碰一碰,也不是啊!你們來聽這個《大經解》,裏面自自然然就碰到了,禪也碰到了,密也碰到了,再難體會的也聽過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心要安,我們專修淨土,其它什麼都在裏面了,所以我們要有信心。 你看我們看看淨空老和尚他說的話,他說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到臨終的時候他念佛了,他不用密了,他都念阿彌陀佛。那麼念公直接告訴老和尚,他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不是四萬,是十四萬,怎麼念?啥事都不用做了,十四萬聲佛號,一句一句追頂著念阿彌陀佛...不間斷。一天十四萬聲,這都是做個榜樣給我們看的,他學過禪,學過密,學過教,最後還是歸淨土了。 那我們現在直接就在淨土了,那就沒有所謂歸不歸,我們直接就在淨土了。接下來是經文緊接著是: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直接看註解: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 善根是指自己的身口意,剛才不是說過了嗎?身口意三業,那三業所行的善,我們剛剛說了,造業就要修十善,這些身口意都修了善,而這個善它能夠生出妙果,出生其它的善,所以叫做根,根是能長的意思,沒有根,全部都不能夠生存了。這個善堅固而不可拔,這個叫做根,沒有根,你一拔就拔出來了嘛,有根,它的根很深,就不好拔,拔不出來要刨,這是一個含義,就是堅固而不能動搖。 另外一個含義呢?剛剛說過,他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你修了善,這個善它不是一個死的,它會轉的,它是活的,它能夠再生出很多很多的妙果。等於說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他還能出生妙果,所謂有福能生般若光,福是種善的結果,因為他能夠出生別的善,善事再引發其它的善事,所以叫做根。根能夠結果,而且還能夠長,還能夠繼續成長,所以諸佛護念,護念是什麼意思?下面註解就說了: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護念」者,保護憶念也。” 就是保護和憶念。諸佛就保護這種人,叫他做阿闍黎,自己修無邊的相應,那對於菩薩無邊的善根要叫他成熟,那這樣子的話,於是乎無量諸佛對於這些大菩薩都是共同的護念,保護跟憶念,當然也保護跟憶念我們受持的人,這是一定的嘛! “《會疏》曰:「護謂覆護,念謂記念。」” 《會疏》就說了,護是覆護,就是保護的意思,念是心中老記念著,老想著,一直想著,一直想著,一直想著,不把它給忘了,常常攝受。 “《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善。」” 《淨影疏》解釋這個護,是讓他離開惡的事情,離開那些不好的事情,讓他不會去沾到那個惡的事,能夠離開。「念」是叫他增上增長。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了。諸佛菩薩護念我們,讓我們自然遠離這些惡事,這些不好的事。那麼相反的,善的事情它自然就增長了,你沒有造惡,那相反就是造善了,它自然的那個善就發展了。 所以經典就有說了,當你證到三果之後,就是阿羅漢的果位三果羅漢,你去刨地的話,怎麼樣子呢?這些蚯蚓牠自然會離開你的工具三尺遠,你不會一下子誤傷到牠,但是要三果啊!你拜水果拜個五果六果不行啊!最起碼要三果,那我們凡夫不行,整天就要請牠走,不小心都不知道殺了多少了。你證了三果,你去挖泥土,蚯蚓提早就知道你要來了,那就通知,喂喂,趕快搬家,三果羅漢來了。這就是護念的結果了。所以到了這一步,到了這個時候,他作惡的機會就少了嘛!所以是善能夠再生善,得到諸佛的護念加持,自利還可以他利,自利還有他利。 “故知此兩句綜讚會中諸大士,遵修普賢之德,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 所以綜合的來讚歎護持一切菩薩的善根,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讓他們遵修普賢之德,善根都增長,成熟得到護持。 那麼以上這段還都是在轉法輪裏面,轉法輪這一相說的內容很長,後頭還有兩大段,底下一大段是從「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起,一直到「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我們看下來的經文: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羣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接著直接我們看註解: “上一段文,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本品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 我們這個經不是「德遵普賢」嗎?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經中的上首是普賢跟文殊,所以遵普賢之德底下都特別還要標示文殊,只有普賢,沒有文殊,不圓融,不圓滿,你只有行,沒有文殊的智慧,這個行叫什麼?「盲修瞎煉」,亂亂搞亂亂搞,沒有智慧,用的全都是世間法,還以為你很聰明,你沒有文殊的智慧,沒有自己的般若智慧,你去做,常常好事變壞事。 “蓋本經為圓教,從果起因,故先普賢,而次文殊。普賢表行,文殊表智。無智則不能起行,故復當標顯文殊” 下面又引了彭紹升居士的《無量壽經起信論》,我們繼續看: “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彭紹升居士他著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他講的這一大段相當的好啊!當然好嘛!開悟的人說的話,那裏會不好呢?句句都是佛的知見。 他說「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你不能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你就難進入普賢修行的門,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能了知自心,你對於你本來是佛,不承認,通俗的解釋就是這樣子。要不然「了知自心」還要想了老半天,簡單說就是,對於你自己本來是佛,你有具足圓滿的佛性圓滿的智慧,跟一切諸佛是一樣的,你不承認,不認為是,這就叫不能「了知自心」啦! 下來這個四句,就是圓教的道理了,所以圓教的道理就是博士班,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都是圓教的道理,所以聽不懂是很正常的,聽不懂也要為自己感到很高興,為什麼呢?你去那裏有機會進入這個博士班,去學圓教的道理?沒有人敢教你,教的人自己都怕怕,他自己對圓教都沒有把握,他怎麼教你啊?最多教的是藏教通教別教的。 所以下來這幾句話,大家體會體會一下:「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你不能了達自己的本心,你這個本心一念就頓然圓滿了,不需要做什麼啊,因為他本來就圓滿,就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不歇就是迷惑,因為你自己在亂,沒有人給你添亂,也沒有人會亂你,是你自己亂,沒有人搞你呀!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這句是指的《首楞嚴經》有一則公案,說的是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一個人叫演若達多,他看到別人的頭長得很好看,那他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臉,以前沒有鏡子嘛,對不對?那他就以為自己的頭丟掉了,糟糕了。整天到處找頭,到處問別人,我的頭在那裏,我的頭在那裏,請你告訴我,我的頭在那裏?那這只是個比喻啦,那這個狂人說的是誰呢?大家以為是說的就是那個人,說的就是我們。整天亂,亂什麼?那一天忽然間明白了,哎呀!我的頭就在我這裏,那你就不狂了,就不亂了,所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這個故事用來比喻迷失了本性啊,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什麼叫開悟呢?很簡單啊,開悟就是發現我的頭就在這裏。哎呀!師父,原來開悟那麼簡單,我現在也知道我頭在這裏,那你是不是開悟呢?你們大家摸摸你的頭在不在?有在的話,你就開悟了。如果這麼簡單,人人都開悟了。其實本來就這麼簡單,是我們自己搞複雜了,怎麼搞複雜呢?就增加了很多的東西,自性迷了,就是沒有頭了,回不了頭了,所以要回頭是岸。你看師父的這個頭腦不錯的,還找出這個押韻的來,這不是黃念祖老居士的,是我自己的,自性迷了,就沒有頭了,就回不了頭了,所以要回頭是岸,一歇就是菩提了。別亂,靜下來靜下來。一念頓圓平等正性,所以它是個大平等的性啊,無上正等正覺是平等的。所謂平等,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平等啊!這個是凡聖共有的,聖人也是一樣,凡夫也是一樣,共有的。既然是平等,因此凡也有,聖也有,一際無差,它從來沒有差別,所以就是你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這個。結果是「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因為不了解這個,所有的願行都不具足,因為你不能「一念頓圓」。所以你所做的願行都被局限住了,都有極限。 彭居士他下來解釋說,為什麼呢?何以故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心外起修,即成有漏」,「心外起修」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這句話「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不是佛法了,是魔法。「心外求法」離開你的心性,從心性以外在那兒去修行,在那兒去執著於這個法,修那一些法,這些都是有漏的。 所以下來這句話是念公的原話,他說從前有一位叫通願法師的,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念公說她到我家來我們談,這個「我」就是念公自己。那念公就很感慨的說,明明是無為的法,讓許多人變成有為了。通願法師就回答一句說,明明是無漏的法,讓大家變成有漏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對話兩句就解決了,說多就無謂了。這就是彭居士這句話的意思,你在心外去求法,它就是變成有漏的法了,本來是無漏的,就變成有漏了,那本來有功德的,到最後變成有漏的功德,就是福德而已嘛,只有福報,把功德變成福德了,因為無邊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心外求法」視同魔業。 那麼有人就問了,當然問這個話的人,肯定不是專修淨土的,說你念佛是什麼呀?你還不是也求一個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那個極樂世界嗎?那這個也是「心外求法」啊! 聽起來好像他說得很有道理,各位同修,以後你要是聽到有人這樣子跟你說,你沒有來七寶之前,肯定被他說得啞口無言,不曉得怎麼回答。現在你來了七寶了,而且參加的是博士班,你在學的是圓頓教,你就可以這樣子回答他說:「我念佛正是念的我的自心啊,這句阿彌陀佛是我的自心,我在念我的自心,我沒有念自心以外的呀!」這樣子回答,他肯定就聽不懂了,是他聽不懂了,因為你理解的是圓教,他就沒有什麼教,那他就會讚得你呱呱叫。 那如果他再繼續問下去的話,你就不能回答了,因為師父才教你一句而已嘛,下面就沒有了,沒有關係,請他到七寶來。 所以你看你們來這裏存檔的東西,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的。告訴你,你以後在外面不一樣了。 那麼再有無量光無量壽就是你自己的本覺嘛,是不是?你那裏是「心外求法」呢?所以這一點必須要知道,不只要知道,還要全盤的接受過來,變成自己的,那你才是真正的提升啊! 「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能夠隨順真如而修一切法」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的意思了。你喜歡《金剛經》,這裏面都有啊,這是《金剛經》裏面的什麼話呢?「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的話,跟彭居士他這裏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又一次的證明《金剛經》有的意思,《無量壽經》也有。 所以這二十多年,我就是這樣子死心的,告訴你,要不然我怎麼二十年就一部《無量壽經》,中間不會有心動癢癢要去學學別的呢?有,動了一下,可能動過兩三下,《首楞嚴經》也很喜歡,《金剛經》也好,《心經》也不得了,什麼「色就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不得了呢?因為不懂嘛!越不懂,就覺得越好,越不得了。那時候回頭看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就四個字,怎麼會不懂呢?亂亂念都懂啦,所以覺得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到今天一直都是一部《無量壽經》,你從這裏...你不要看別人,看我從這裏看不是僥倖的,是明白了清楚了,心死了,對其它大經大論心死了,因為都在《無量壽經》裏面可以找到。尤其是念公的開示,都把這些大經大論《法華》、《華嚴》、《金剛》、《楞嚴》,全部重要的,都把它集中在這一本註解裏面了。 「隨順真如」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子來「修一切法」,就跟《金剛經》一樣了。那底下「則能具足無邊功德」,就是《金剛經》說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紹升的話跟《金剛經》的話是一致的,這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了。 因此我們需要文殊的智慧,沒有文殊的智慧,我們說法也不行啊,說的法都是有漏法,原來這個法是無漏的,到你這邊就變成有漏的了。你修行也是一樣,明明是無漏法,到你這邊就變成有漏的了。所以「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清楚。 “是故從「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以下,標顯文殊智德。例如「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等,俱表從文殊妙智,圓滿普賢勝行。” 所以這一段的「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這些等等都是什麼呢?表現是從文殊的妙智起修,最後圓滿普賢的殊勝的行願。所以總的先把這段的含義先做提前的介紹一下,後面再詳細的解釋經文,所以你要入普賢的行門,先要入文殊的智海。那麼這段就是說的這個,所以所有的修行,你要以文殊的智慧作為前導,這樣子才安全可靠啊!我們繼續看: “「諸佛剎中」,以下共八句,顯會中菩薩智德。文中「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見《唐譯》),表諸大士普門示現之德,不但於此國土示現八相,亦於十方世界普現八相。「幻師」,譬喻也。” 那麼這些大菩薩不是只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他能夠示現而已,那就很差了,他的能力就很有限了。他在一切的佛土都能示現八相成道,無量的世界都可以示現,譬如什麼呢?譬如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師我們現代人叫做魔術師,古印度有很多這些幻師,最近還有。 念公他說這段話的時候,應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念公說我碰見一個英國的老太太就告訴我說,有一個人他將一條繩子扔到空中,然後看的人就看到那個魔術師,就沿著這條繩子爬上去了。但是你如果拿照相機一照,哎!你就會發現那個魔術師他根本就沒動,他沒有爬上去他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給你催眠了嘛,所以你就看見他抓著那個繩子爬上去了。可是照相機它無心,你不能給它催眠,催不了眠啊,所以照出來的就是真實的,這個人根本沒動,就看見他坐在那兒沒動,所以說這個是幻術魔術,是不是?那麼經典裏面有也有記載,說: “《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 這些都是幻術。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裏面講,他也是根據當時兩三千年前,這個印度有這種幻師來說的,他說西方有幻術這一類的人,他能夠變出宮殿,廟宇,變出房子來,結巾為兔就是拿一個手巾,我們叫手帕,打結一節一拉開,一隻兔子跑出來了,是真的兔子,不是假的兔子,真的兔子跑起來,這個我們現在的魔術師也會嘛!常常在開場的時候就是隨便弄兩下,哎,兔子跑出來了。再弄兩下,帽子拿下來,啪啪啪,鴿子跑出來了,這都是常有的。豎帶為蛇,拿一個帶子,上下一豎,就變成一條蛇了,這條蛇肯定不會咬人的,假的?不是,是真的蛇,只是牠沒有毒而已。種種現的這都是幻術,那我們現在人叫什麼?叫魔術。所以是如夢幻泡影,幻就是指的幻術,是一種術,不是真實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什麼白蓮教,他們都有很多的幻術邪法。 “故今借術者之幻化,以喻大士之普門示現。故曰:「譬善幻師,現眾異相。」” 所以就借這種譬喻,來說明大士的示現,這些大士就好像魔術師一樣,好像現在的魔術師,以前叫幻術師,能夠變現種種的異相,而他自己呢?這個重要啊,他自己怎麼樣子呢?註解說: “下曰:「於彼相中,實無可得。」(見《唐譯》)” 所以為什麼用這個比喻就著重在這裏了,他變現種種的幻術種種的示現,他示現國王大臣甚至出家大德,或者示現很貧窮的人,種種的示現,他那個示現就好像變戲法一樣,變幻術啊! “因實知是幻,故於幻不迷。” 那麼下面就引了《寶積經》的話說了: “如《寶積經》中,學幻天子說偈讚佛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 《寶積經》這段說得很好,這些幻師在那裏面變戲法的時候,幻師變幻的時候,他自己對這個幻術他知道,他不迷,他清楚這個是假的,對吧?所以你看美國那個大衛.科波菲爾,這個翻成中文是給中國人聽的,大衛.科波菲爾,我們常常用英文就解決了嘛!David Copperfield,他不是穿越中國的長城嗎?大家有看嗎?當時我還是居士,追啊!他怎麼可以由中國萬里長城穿過去了,穿過去了,那真的穿過去了嗎?真的穿過去了,你看他真的穿過去了,但是你現在去長城看看有沒有穿一個洞?這個洞還要是大衛.科波菲爾,他這個人的樣子才行,你還以為是卡通啊!還有你看美國那個自由女神也不見掉了,不見掉可是現在還在啊! 所以這都是魔術,講明是魔術,我們就認同他是假的了。那變魔術的人,他自己最清楚了。那同樣的,跟這些大菩薩一樣,但是大衛.科波菲爾要跟這些大菩薩比,是小巫見大巫。 這些大菩薩在十方的變現八相成道,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還可以結婚生孩子,然後出家怎麼樣怎麼樣,他就跟這些幻師現幻術一樣,他在這裏面沒有把它當真啊!這個是我們要學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這也是我常常說的,我們要認真而不當真。你當一個父親當一個母親當一個女兒,你是個公司的上司,員工,每個人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是認真負責任。 但是認真過了頭了,那個叫做當真,因為你要知道,這都是表演的嘛!我們現在何嘗不是跟這些大菩薩一樣呢?我們就是這個念頭轉不過來。 舉個例子,當你在看韓劇的時候,當你很「投入」的時候,這個「投入」就是當真了,怎麼知道呢?戲裏面的女主角很可憐,被人家拋棄了,她在那邊哭,你也在那邊哭,準備了紙巾,她哭你也哭。當人家把電視機關掉之後,你才恍然大悟,呃!原來是戲來的,本來就是嘛!我們現在何嘗不是天天在演韓劇呢?因為我們當真了,所以就變成凡夫了,是凡夫才會痛苦,才有喜怒哀樂,所以才會六道繼續的輪迴。那現在怎麼做呢?把它當韓劇啦!當看戲了,有時候妳是在「韓劇」裏面演,有時候妳是在外面看戲,通常我們一般都要把自己抽出來,當著我們在看戲。但是講明是戲,妳還當真,當真不是自己痛苦了? 《寶積經》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他變的這個玩意兒,他變的這個把戲,他自己當然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嘛,它的底他當然知道嘛,所以他不會迷呀!看的人迷了。 「以知幻虛故」因為他知道這個幻本身是虛妄的,這裏說到佛了,那當然也包括這些大菩薩嘛!「佛觀世亦然」,佛看這個世間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就是這八個字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叫什麼呢?叫遊戲神通。我們現在也可以遊戲人間,遊戲神通啊,看你要不要而已嘛,你不當真的話就行了。 無常叫什麼?無常叫做剎那剎那的變化,你為這個剎那剎那變化的事情,就把它定位在那個地方,誰遭殃呢?外面的境界不會遭殃,你先遭殃。所以既然是無常,你就要用一種無常的心來看它。重要是什麼呢?重要就是給它一點時間,這是我一個很大的體會呀!出了家之後,還是有這種體會,給它一點時間,整個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們就是不要給它時間,就定在那個地方,死在那地方,卡在那個地方,就完蛋了,不能夠遊戲神通,我們常常就是過不了關。有時候一天兩天都過不了,有時候一個月兩個月都過不了,有時候一年兩年我告訴妳,人家一挖起來的時候,妳就翻舊賬。這個不是我說妳們女眾,真的是女眾特別會翻舊賬,作為老公的常常都很直接的,一件歸一件,妳跟我這個問題是出在現在這件事情上,為什麼你以前都是這樣子的?你一向是這樣子的,那就是翻舊賬,翻舊賬就沒完沒了。你如果一件對一件來談的話,我看女眾一般都輸的,翻舊賬它的力量就大了,那你要趕快跑了。 所以我們要遊戲神通,要認真演好每一個角色,但是不要當真,下來也舉了很多例子: “亦正如《圓覺經》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個經文太好了,這是《圓覺經》的話,「了知這一切都如夢如幻」,既然如幻,那你不執著就離了嘛,離了幻就是覺悟啦。這也是《圓覺經》最圓頓的話,離了幻就是真,不是要你再去找一個真,只要離開幻,離開妄,真就顯出來了,這叫覺悟了。 “故於幻相,無著無得。” 這些菩薩在十方的示現,像魔術師一樣,知道一切都不可得。 “文中盛讚大士之權實二德。「皆能示現」是權德,「實無可得」是實德。會中諸大士,皆圓具此權實二德,故云:「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好,底下接著又是經文了,說: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啊。什麼叫照真什麼叫達俗呢?下來會解釋。所以修行人要照真達俗,要觀照你的本性,要照到真體,同時又要通達俗諦,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啊,你跟大家共住的,你不能獨自生存的,這個是一個共同的社會,我們叫共業,是不是?所以你要度眾生,眾生是俗諦是世諦,你都會遇到一些世間的情形,你要能夠清楚他要的是什麼。但是度眾生不能離相,你就落在有為法裏面了,你不能使廣大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你自己用的是什麼心呢?用的是八識的分別執著心,妄想顛倒的心,這樣子的心,你怎麼度眾生啊?你要把眾生帶到那裏去啊?所以最後你不只沒有度眾生,還被眾生給度去了,那自己所得的,也只是有為的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這就是達俗,要通達眾生相,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那我們繼續看什麼叫法性,我們看註解: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法性」,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 「等」就是後面還有很多名稱,但是說的再多的名稱,說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情。 “「性」者,體也。一切法之自體,名為法性。” 那我們常常聽的還有佛性啊,法性和佛性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它略略有一點不同,這也不是什麼根本的不同,就是名詞運用的習慣上有一些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佛性,我們通常把它說在有情這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這都有佛性。但是我們不說這個磚頭瓦塊、桌子板凳,這些都有佛性啊,因為它是無情的嘛,對不對?這是一種習慣的用語,可以這麼說,我們只是稍微區別一點。至於法性,就通於有情跟無情,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也沒有分別,只是在使用上習慣上有所區別而已。下來又引了註解說: “如《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 這是《起信論義記》的解釋說,法性者,明此真體普遍義,就是說真體是普遍的,真體就是真心,真性,通於一切法為性,這一切法都有它的本體,就稱為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無情,包括了所有的一切,它的本性就稱為法性,根本就只有一個,都叫法性。下面再舉: “又《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又《大乘義章一》曰:「法之體性,故云法性。」故知法性乃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無情數,其性無有改變,故名法性。又法性即是真如。亦即實相。” 那我們就不引很多了,就引這一個就夠了,這裏說的法性,就是一切萬法的本源。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所以為什麼通達法性很重要呢?為什麼重要呢?嘉祥大師他說,法性就是實相,你三乘的人得道,不管是...三乘指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任何一乘,你得道的經過,沒有不由於了達了實相,證悟實相,才能夠得道。前面講過了,法性根本就是一個,「莫不由之」就是說,這是共同的,共同來自一個法性。 “又《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所以二乘就是聲聞緣覺,對於實相不能夠很透徹,只能夠很含含糊糊的,因為這不是二乘的境界嘛,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何況是我們凡夫呢?所以我們看看那些修小乘的,我們就叫他南傳啦,說小乘他又不高興了,不高興就是小乘咯,心量小啊!說他小乘,他說誰說你是大乘?佛當年又沒有分大乘小乘。就說南傳修小乘的,他們對於我們這個大乘,而且淨土法門還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我就聽說過一位南傳的法師,就是小乘的,而且他這個是外國人,他比較開通,他沒有否定大乘非佛說,沒有,他沒有排斥。像我說過,以前出家之後,第一次去加拿大,在船上就遇到一位外國人,因為他那個穿著打扮就是南傳的嘛,但是他跟我談起來,他喜歡《心經》呀,一般說那些南傳法師根本沒有聽過《心經》,這個絕對是大乘的經典。但是這個外國人他喜歡《心經》,他跟我講了裏面的咒語,所以我就念給他聽Gade Gade Pragade Parasamgade Buddhisvaha。他說他很喜歡,跟我談的很多,他這很開通啊,他沒有排斥啊。但是對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是沒有否定,他只說is not in our syllabus 這不在我們課程範圍,我們的課程裏面沒有這個。所以他很好,他就直接說了,當然沒有了。 你看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那些阿羅漢都如聾如盲,那更別說是我們凡夫,所以凡夫怎麼能夠通達實相呢?太難了。你不要說通達了,告訴你實相是什麼,你都摸不著頭腦,還要解釋老半天,還要說是通達? 所以這裏頭我們又可以說一句,以我們眾生的心,我們眾生是什麼心呢?生滅心,以我們眾生的心要入諸法實相,最容易的莫過於持名,什麼叫持名?開口念阿彌陀佛就是持名。你看這個二乘都不是他們的境界,何況是凡夫?你沒有辦法通達實相,那麼最容易的方法是什麼呢?莫過於持名,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祖師也有說過,這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的,說「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就是從事相上我們這樣持名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從事相上來念,念念念念到妄想也沒有了,什麼雜念都沒有了,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最後也能夠從持名達到理持,達到實相,那這樣子的話,老菩薩也做得到啊!老菩薩也做得到,所以佛才放光來接引他,達到了理持,就是達到了理一心不亂了。如果你直接要進入理持是不可能的,直接通達實相也不可能。但是淨土法門有一個善巧方便就是念,你一心一意的念,最後就通達實相了,巧入無生,從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就遁入佛的心了。你看這是不是很巧妙?所以阿彌陀佛有殊勝的方便,就是對於我們一般的凡夫,這個真的是慈悲到了極點了。那下面再引《華嚴經》的道理。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以隨緣義,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例如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法性真如,純善無染,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 這是《華嚴經》的一段話,就說到真如實相,這個真如實相它有不變跟隨緣兩個意思,這個隨緣在這裏的境界很高,不是我們世間的人濫用的隨緣。他做不到,就找個藉口,哎呀!隨緣啦隨緣啦!佛門不是講隨緣嗎?到底是隨什麼緣?隨你這個妄心分別心的緣,還是真正隨這個世間的緣呢? 我們來看看,真如實相它隨緣,所以能夠變現一切法,可以變成種種的內容。因為它本身要不變,你本身也變了,那不是亂了?外面怎麼變都好,你自己不變,變一切法是隨緣,隨什麼緣?不是隨你自己喜歡的緣,是隨順眾生的緣。隨順了之後,你自己沒有變,自己不變,雖然變成一切一切,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像蒼蠅螞蟻蚊子,這是畜生道,油鍋劍樹當中的眾生,什麼叫油鍋劍樹?地獄啊,這個說的是地獄的眾生,當然這裏面也包括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真如不失,他們的真性佛性沒有失掉啊,一隻蒼蠅也是有佛性啊,因為真如不變,又真如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在地獄受種種的刑罰,但是真如沒有失掉,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 這裏舉世間的例子,你看像那個水,水變成波了,變了波,它還是那個水的本性。水的性是什麼?是濕,那個波它一樣是濕的,法性跟真如它本來都是純善無染的,本自清淨,但是因緣會合的時候,它就有染就有了淨了,遇到這個因緣啊!所以所變成的就有穢土有淨土,就出現種種的差別了,為什麼呢?因為真如它隨緣嘛,有隨緣的意思,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所以這就不是我們平常用的隨緣隨緣。 你做不到叫隨緣,你要真正做不到,你盡力了,可以隨緣。這是慈淨老師講的。你沒有盡力,那不叫隨緣,那叫什麼?叫隨便。所以真正隨緣,你自己本身要如如不動,隨緣不變的實相。 「達眾生相」,你去度眾生,不管眾生有多亂有多壞,你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跟著他一起亂一起壞。所以「達眾生相」就是要了達不變隨緣,但是可以顯現種種的差別相,這個只有菩薩才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那我們只好怎麼樣子呢?只好常常說的,就是最後一招了,念阿彌陀佛了,念阿彌陀佛趕快到了極樂世界,你將來再來的時候,你就是這裏說的菩薩了,就是這裏的大士,這些大菩薩,你就可以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了。 好,那我們今天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因為這個時間我們要準時,能夠提早一點點,延長一點點不能太多,因為在聽的不只是你們,還有很多在聽,祂們比較認真,不要說祂們固執,等一下我晚上睡不著覺,祂們很認真,時間多少就是多少,你講過要講經,宣傳出去了,你不講,你今天晚上不用睡覺,真的。所以肯定很多人在聽,所以為什麼你們來的三個、五個、十個、二十個,師父都不緊張?因為肯定知道的,我雖然看不到,但是我肯定知道的,因為我們在講的不是一般的佛法,是難聞的佛法,所以肯定大菩薩種種這些有緣的都會來聽,所以時間我們控制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