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5集
2023/12/04 14:15:36瀏覽51|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5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那在上一堂課我們還在學習第二品德遵普賢的經文,那麼我們正在讚歎這些來會的大菩薩們的實德,他們真實的德行。現在再將前面四句經文複習一遍,加深大家的印象。這四句就是: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我們繼續再來解釋《無量壽經》這句經文「行權方便」。「方便」這兩個字我們之前談了一些,接著還要再說,請翻開《大經解》第118頁第一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淺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

  我們看這句,我們一般說方法方法,所以我們粗淺來說,「方」就是指的方法,「便」就是便利。你看我們現在不是有很多便利店嗎?便利店方便大家。「便」是便利,又要方便又要有一個便利,可以行得通的,可以讓眾生都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這樣的一個辦法,這個叫做方便。所以方便這兩個字不是我們可以那麼膚淺的從字面上來理解,不是我們世間人從字面上來理解,說什麼給我行點方便吧!我要找個地方方便一下,方便一下就是指那件事情啦。如果是這麼簡單的解釋,那就不用這麼多的註解來幫忙了,不需要了,那就不是圓教的教學了,就不是博士班了,是不是?不是博士班就變成什麼了?變成小學了。所以這個方便它的結果是究竟圓滿的。下來大家再看下去,你就更加的明白了,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按佛教義,則如《大集經》云:「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那麼這裏就引了《大集經》的意思來說了,就是「能調眾生」,調就是調伏調和,讓他怎麼樣呢?「悉令趣向...」,「趣」就是朝著這個方向,趣向什麼呢?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們同學都知道了,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沒有翻譯,是保留不翻譯,但是如果它照中國翻成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能做到這樣叫做方便,「是名方便」。所以剛才我們是簡單的說,你要是佛教徒,你的要求得要嚴格一點,你要讓眾生都能夠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終的目標能夠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你這樣所做的一切就稱為方便之法。所以從這裏引證的意思來看,我們就知道方便不是隨便,它是以能夠令到大家容易做得到的一個方法,但是它的目的是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就是要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方法不重要,過程不重要,終極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下來又說:

“又如《法華玄贊》云:「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我們一直在引用註解,一直將「方便」這兩個字給它解釋得更加的圓滿,更加的透徹。這裏舉了《法華玄贊》就解釋了,說「施為可則曰方」,你所做的可以做為一個法則叫做「方」,你「善逗機宜曰便」,所以這個叫做逗機,「逗」就是說法的人善於逗發引發或者針對,逗發比針對還要高一點,針對是你已經達到這個程度了,我在你這個情況之下再給你提高。可是這個「逗」是你本人這個程度還不夠,但是我有一種權巧的方法,使你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基礎,而這個基礎是我逗出來的,不是你本有的,我再給你提高。所以我們就是需要佛門的善知識,世間的人還沒有這個能力,所謂是「觀機逗教」,「觀機」就是知道你是什麼根機,而且我可以把你現在還沒有發動還沒有達到的情況,我給你逗到這種情況,在這個情況之下再給你接一下,再給你提拔一下,所以善知識難遇。真正做為善知識者應當要懂得善逗機宜,不是每個人都已經有這樣的水平的。要不然你幫他什麼?要不然就變成越幫越忙。尤其是禪宗,禪宗最終的目的就是開悟,你得叫他開悟。禪宗很多都是逗出他的機來的,把它引發出來,突然間一個什麼狀況,嘣!開悟了。所以禪宗的開悟不是慢慢來的,他是一下子的。

  接著我們就引《淨影疏》來說,我們還是在解釋「方便」:

“又《淨影疏》云:「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在我們中國講解《無量壽經》就這兩部註解,在中國《無量壽經》的註解就只有兩部,單行本的唯一就是《淨影疏》,而《嘉祥疏》的註解是沒有單行本,就是沒有單獨的流通,但是在《大藏經》裏面有。國外他們也很稱道這一本,就是很讚歎這一本。那麼《淨影疏》就是說,「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所以「遊步十方,行權方便」是什麼意思呢?《淨影疏》就解釋得很好了,說:一種善行,一種化行。你所教化一切的行法非常的善巧,「隨物所宜」,「物」不是指東西,「物」就是包括了一切,「物」指的是眾生,隨眾生他所相宜的,適合他的,我們廣東話說:同一個頻率適合他的,然後你以種種的異現,這個異不是說怪異的異,不是,是以種種不同善巧巧妙的方式顯現出來。你看儒家也有這樣的教學方式,譬如孔子的弟子來問仁問孝,什麼叫仁什麼叫孝?各人所問孔子的回答各各都不相同,這個叫做異,就是我恰恰是對準你的病,應病與藥。大夫要根據給你把的脈開方子,各各的方子是不同的,不是人人都用同一種藥,這個就是異。所以不可以解釋為奇異或者是怪異。「隨物所宜」,種種有不同的所現不同的藥方,這個叫做權方便。這個跟前頭說的沒有兩樣,前面說是要讓他趣向三藐三菩提就叫做方便,這裏說的還不是一樣嗎?那麼「隨物所宜,種種異現」是幹嘛呢?目的是什麼呢?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最終的目的還是叫他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把許多註疏匯集在一起,對於「方便」這兩個字就理解得比較全面比較廣泛,這樣就是屬於博士班,不是小學了,小學班兩三句話就說完了。這裏講到現在還在講「方便」,所以「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這樣的來理解。 那麼再看下來的註解說:

“綜上經論,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妙契眾生根機,導向究竟之果覺,名為行權或行方便。”

  所以熟悉知道一切善巧穩當方便的方法,能夠巧妙的契合眾生的根機,然後引導他趣向究竟的果覺,這個「導」就有點「逗」的意思,將他引導,讓他向著究竟的果覺,這個叫做行權或者叫行方便,這個就是「行權方便」的意思。

  底下是經文了:「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那麼來參與這個法會的這些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的。我們看看註解怎麼說:

“入者,《嘉祥疏》釋為「解契宗源」。”

  「入」這個字《嘉祥疏》解釋為「解契宗源」,這個「解」是信解行證的解,契是契會,能夠契會到或者是理解,這個理解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理解,我們的理解都很膚淺。這裏說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不是普通的一般理解,「大開圓解」在教下等於是解悟了,還沒有證悟,是解悟了。契會到「宗」的源流,到了本源了叫做「入」,聽不懂?存檔。現在暫時不要管這麼多,就是聽,存檔,聽,存檔。等到自己慢慢提升了,我告訴你,你會很開心,哇!說得真好,到時你會很開心,現在不用灰心,如果都不能提升,那到最後沒有辦法了,沒有關係,我們還有一個最後的靠山,還有一個絕招,就是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不管懂還是不懂,照樣上蓮花,照樣到了極樂世界再來懂。所以還是要來聽,這樣說懂嗎?這麼說就懂了。我說的是真話,不是安慰你們的,也不是怕你們不來了,只有小貓兩三隻,傳出去很難為情,所以我不擔心。你們是來存檔,我自己也在存檔,把這麼好的內容錄製起來,那我們的任務我們的使命就圓滿了。是不是這樣啊?好,繼續看註解說:

“《淨影疏》云:「證會為入。」可見入者,為契會證入之義。”

  《淨影疏》就說了,「證會為入」,「證」就是信解行證的證,「會」是契會的會,叫做「入」。這個「入」可以體會為契會證入的意思,「會」為「入」。下來就引《法華經》的話了,我們雖然是專修《無量壽經》,但是我們在學習這部註解,很多經很多論我們都有機會聽到,非常難得。所以你不用再跑別的地方去了,不用再看別的了,就這本《無量壽經》帶註解,五年也好十年也好足夠了,足夠幹什麼?足夠你成佛有餘,真的!我自己是越來越法喜,越來越歡喜。這裏引《法華經》了:

“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也。”

  你看將那麼簡單的一個字,引到《法華經》裏來了,《法華經》也有這個字啊,那跟它是不是同樣的意思呢?我們來看看。這也正是《法華經》所說「入佛知見」,同一個「入」字,這是修行的關鍵。我們修行是為了什麼?為了求平安?為了吉祥?為了求發財?不是。為了開智慧,開什麼智慧?開啟跟佛一樣的智慧,這叫做「入佛知見」。那我們現在是眾生的知見,那我們開始修到有一天,我們的知見全部變成佛的知見,那我們就成佛了。就是這樣,就是那麼簡單。那什麼是佛的知見呢?實相就是佛的知見,再聽不懂實相,那就慢慢的聽下去吧!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如來指一切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是《法華經》的經文,十方一切如來只是為了一件大的因緣,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不是為別的事。佛來成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就為了這一樁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呢?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眾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那眾生聽到這些開示之後,就能開悟明了佛的知見,之後就入佛知見,那就契入了,就證入了。怎麼證入的?自己證入的,用什麼方法證入呢?聽話,聽佛的話才有機會證入。一部佛法就是把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剛才說過了,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前面兩句是佛那邊的,佛是開佛的知見,「示」就是開示顯示佛的知見,我們呢?我們是悟佛的知見,然後入佛的知見。佛給我們開示啊,那我們要怎麼樣呢?我們就要有種種的修持,才能夠悟佛的知見,才能夠入佛的知見。所以你不修怎麼悟呢?你不修跟蒼蠅蚊子螞蟻有什麼兩樣?那些蒼蠅蚊子螞蟻也有佛性,是不是?悟了佛的知見,入了佛的知見,我們就可以給別人再輾轉的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就是這麼回事。要不然請問你怎麼度眾生啊?你的知見都是錯誤的,知見就是你所想的你的標準,一切一切全都是錯誤的,都是偏差的,甚至是邪見,那你就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個形容很有意思,一個盲的人,不知道自己盲,還很有信心很有自信的,帶領一班人原來也都是盲的,就一起掉下去了。所以要從自己做起,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

  你現在有了正知正見,最後把眾生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整個就是這個過程。所以這個見包括很廣,這個見很重要。所以有句話說「捨身容易捨見難」,要你捨掉你的看法,免談!我就是堅持我的看法肯定是對的,你不信最多把我殺掉,你殺掉我,我還是這種看法。你看捨身都可以,但是捨見就免談,所以很難啊!這個見簡單說就是你的觀點,你決定性的觀點,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怎麼理解最中心的東西,這個叫做你的見。那眾生本來是凡夫的知見,所以大事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佛的知見。那我們就從我們的知見逐漸的逐漸的,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快的就是頓法,慢的就是漸法,就是漸漸的有步驟按部就班的,最後把我們原來的知見捨棄了,換成了佛的知見,那就成功了。所以般若就是這樣的智慧。你能夠明了悟到佛的知見是什麼,然後就做到證實了佛的知見。那麼說一句很粗俗的話就是,佛的知見是什麼?就是佛的思想,當然佛不是想,佛不能想,如果有想就有分別了,這只是做個比方,佛的思想成了你的思想了,但這不是一個勉強的事,不是拿著槍逼著你,喂!你一定要跟我的想法,沒有逼著你,不是勉強的,這個事情就像你要追隨一個領袖,你要把領袖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會很自然的很忠實的接受領袖的領導。在佛門也是一樣,你要跟這個師父,你一定要完完全全理解,到底你這個師父想什麼,這師父他的思想是什麼,他整個思想的體系跟理念是什麼,你要完全不是他的思想裏面的,跟他的理念完全是抵觸的,那師父說一句你說十句,那就不用談了。所以你是真正要...這不叫服從,服從是屬於上級要下級服從,佛門不講這個,是自自然然你願意追隨他,你就認為他的整個理念整個的教導教化是值得我學習的,那我就要完完全全的聽話,完完全全的相信他,沒有任何的懷疑,就算他做的動作,他的說法,他所說的都是對我好像一下子不能接受的,但是我一定要有信心認為這裏面一定有原因,要不然師父不會這樣子對我的,一定有原因。我完全相信師父這樣子對我是有一番苦心的,或者想考驗我,想試驗我種種的,我完全相信。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行了,多講幾句話玻璃心就碎掉了,所以很難吶!

  現在這裏的說法比剛才那個服從領袖的那個例子還要更深一步,是「知」跟「見」,佛之所知佛之所見,你把佛的知見轉成了我們自己的知見了。而很多人不知道,原來佛的知見是我們本有的,這就是佛教最偉大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發現這件事情是最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之前沒有人發現過,釋迦牟尼佛之後也沒有任何一個宗教領袖任何的哲學家,世界最偉大的人也沒有辦法發現這件事情,是我們本有的。那本有的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貓樣呢?只是我們現在是迷惑了,迷惑了所以成為眾生的知見。那般若就是這樣的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一般的聰明就是你能夠拿個什麼諾貝爾文學獎物理獎,你能寫出多少好的文學作品,你的作品擺上來比你的人還高,但這都不是般若,這都不是佛說的般若智慧。所以有了般若你就能入佛的知見了。很精彩很好聽啊!我沒有這個能力講這麼好聽的,以上一段都是師父將黃念祖老居士在講解《心經》裏面重要的開示,引過來讓大家體會「入」這個字特殊的深義,要這樣來領會。

  下來解釋「佛法藏」,請看註解: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為藏。」”

  藏這個字怎麼講呢?《嘉祥疏》就說了:「名理為藏」,「理」叫做藏,「理」就是實際的本體叫做「理」,這個叫做「藏」。繼續看:

“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那麼這就是說的「佛法藏」是什麼,就是佛法的法性的實際的理體,理的本體,法性中它就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功德稱為性德。只是大家糊塗了,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人人都有的,這個「藏」既然是理體,那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藏就是含藏,含藏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這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這個叫做「佛法藏」。我們就是根據《嘉祥疏》說的「藏」就是理體,所以我們就可以體會「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體,包含無量的性德叫做「佛法藏」,故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那麼你入了這個理體,「入了」當然也就具有一切的佛法了,所以也稱為佛法藏。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

  我常常說我們《無量壽經》裏面經文的含義,在其它大乘經典都有,都有所以就應該死了這條心,一心一意的就專修這部經,專修這部經你就等於都學了其它經最重要的義理了。雖然用的文字不一樣,可是意思是一樣的。《法華經》有這樣兩句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的慧跟入了佛的知見是一樣的,「通達大智」這個意思也是一樣的。

“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釋云:「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那麼《甄解》他也有一個解釋說:佛一切的功德寶藏就是佛果的功德,這一切功德的大寶海叫做「佛法藏」,所以「佛法藏」是什麼呢?就是佛所得的一乘佛果。這裏強調一乘,一切眾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車。這個我們前面學過了,不說羊車鹿車牛車那個是三乘二乘,大白牛車是一佛乘。大白牛車我們之前學過了,《法華經》的比喻說的是一佛乘,一切皆成佛。這五個字在《無量壽經》裏面就有嘛,法藏比丘他說:一切皆成佛,一生畢竟都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本來就是嘛!是不是?你本來就是嘛!現在忘記了,就算給你提起你也不敢承認,我怎麼是呢?還謙虛呢!這件事情不需要謙虛,承認自己是佛這件事情不需要謙虛,你本來就是,現在是因為一時糊塗了,現在是一時糊塗了,那一天你不糊塗了,你就是了。而我們現在學習圓教的道理,就是要以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讓我們很快的不再糊塗了,而只有一條路才能夠不糊塗,什麼路呢?成佛,成了佛就不再糊塗了。而成佛的方法又這麼簡單,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成佛了。怎麼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但是你一天念多少?所以這個方法是最簡單最容易最方便,而且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其它的你要挑啊,禪啊密啊其它的研究經教啊,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這個法門不管你有什麼能力,能力很強很聰明學問很好的,或者是那些沒讀書的一樣可以。所以就看你信不信而已。

“《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不捨因行,故來會贊助釋尊也。”

  這裏又一次的證明這些大菩薩不是普通人。根據《甄解》的解釋就是,會中的這一切菩薩都已經入了佛的功德之海,因此都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從果位上向著因位,果就是成了佛了,成佛是果位,因位是菩薩在因地,已經入了如來的一乘果海,還不捨因地的修行,慈悲啊!真正的慈悲。所以都到了靈鷲山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的法會來贊助釋迦牟尼,來宣揚淨土法門。從這裏就知道,來的這些人不是為了捧場,證實這些大菩薩真正重視這個機緣,護持贊同成就釋迦牟尼佛,宣揚這個第一稀有的妙法,這是「入佛法藏」的解釋。

  下來看「究竟彼岸」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究竟」者,至極之義。「彼岸」者,《智度論》云:「波羅,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彼岸就是波羅蜜 Paramita,波羅蜜就是「彼岸到」,真正從印度的梵文直接翻過來就是「彼岸到」。但是中國人覺得怪怪的,要把它改成「到彼岸」,這樣我們才習慣。那麼再加個「蜜」,證到如來才是達到「彼岸」,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我們這裏叫「此岸」,涅槃是彼岸。這個都是《大智度論》的話。

“又《涅槃經》云:「彼岸者,喻如來也。」是以淨影師釋「究竟涅槃」曰:「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為究竟。)”

  淨影師他就說「彰明」就是彰顯,表明所得的果是徹底的畢竟的,涅槃那一岸你到了就叫做究竟。涅槃可以翻成圓寂的意思,你看現在哪個和尚往生了,就稱為某某和尚圓寂了,那個布條就這麼寫著的某某和尚圓寂了。這本來是一個極端恭敬的話,現在大家把它變成普通的話了,不是普通話,是普通的話。所以「圓寂」兩個字含意很深啊!什麼意思呢?你看,「德無不備叫做圓,障無不消叫做寂」。「圓」就是圓攝了一切功德,「寂者」一切都寂滅了,一切煩惱都不能夠成為他的障礙了,都不能障礙他了,這叫做「涅槃」叫做「圓寂」。不是每一個出家人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所以只能夠說某某和尚往生了,不能叫圓寂,記得不能叫圓寂。以後我走的時候不能說空能法師圓寂了,笑死人了,不可以啊!布條也不可以這麼寫。一定是他所得的果是畢竟的,那我還要到極樂世界去繼續修嘛,到最後成佛那個時候才講圓寂。所以什麼是畢竟的果呢?涅槃這個岸你到了,這就是究竟,而這個涅槃不是一般的涅槃,一般的涅槃不能叫究竟,這個究竟是大涅槃,又叫無餘涅槃,這是指的圓教的佛果才是究竟涅槃。那麼圓教的佛果在哪裏呢?那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到實報莊嚴土,最後分證常寂光土,一生補處最後成佛了,那個就是圓教的佛果,那個就是究竟涅槃。

“按《甄解》意,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兩說同旨。)”

  兩說指的一個是《淨影疏》,一個是《甄解》。《甄解》的意思就是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的寶海,這個是「入佛法藏」,契佛所得的涅槃,這就是「究竟彼岸」這兩個字的含意。這前後「諸師之說」,前後這些祖師大德這些大師的說法,彼此都可以互通,都可以互相配合著來參考。他們的說法都一致的,都沒什麼兩樣。

“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從果向因,遵普賢德,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

  那麼這些大菩薩他們是這樣的身份,他們的身份是有的已經成佛了,有的是在菩薩位的,他們都示現在法會當中,幹什麼呢?做影響眾,做影響眾很重要,所以我們不知道,可能這裏現場在座的,也有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來這裏做影響眾,我們都不知道,是誰也不知道,搞不好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糊裏糊塗不知道。 那麼黃念祖老居士說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沒有往生之前就知道了,一種是最後要往生的時候就知道了,他是極樂世界來的,兩種情況,那請問你們是哪一種?都不是?很謙虛!所以這些菩薩都是來做影響眾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為了一起跟釋迦牟尼佛來弘揚這一個第一稀有難逢的寶典。

  那麼底下是彭際清居士的話了,很了不起的一位清朝的大居士,一位開悟的人,所以現在就是這樣,我們在聽的這些內容,黃念祖老居士開悟的人,夏蓮居老居士開悟的人,還有很多這些祖師大德都是非常棒的,很了不起的,所以我們學的這個內容,我們的福報很大呀!真的福報很大,非常稀有難得,不是你到外面隨便可以有機會聽到的,真的。彭際清居士他的話,這是引自他的著作叫《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他的是《無量壽經起信論》這裏面的內容,他把這三句特別作一個解釋,非常的好,我們來看看:

“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

  他說:「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三句完全攝了淨土法門,這麼說那更適合我們了。這就是我們要知道的嘛,它不只攝了淨土法門,也攝了菩薩的一切所行。因為菩薩的一切所行都不離開方便,他要救度眾生啊,要沒有方便,你怎麼度眾生啊?你最多度一部分的眾生,你要普度啊,普度那就要方便了,讓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這一切一切都要觀眾生的機啊!觀機逗教讓他得到利益,所以都要行權方便,都要方便嘛!什麼是最方便的呢?你要度生最方便,那就是要取於淨土法門,沒有第二條路,沒有第二個方法,只有淨土法門,眾生才能夠普度。你看現在不是擺得很明顯嗎?現在最明顯了,沒有得辯論的,你看看禪宗,禪宗是非常的殊勝,這個講的是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傳下來的禪,過去在中國非常的殊勝,非常的勝極了。唐代宋代的時候天天有人開悟,開悟的人很多。那個時候老太婆小孩都開悟,那麼念公就說了,現在茫茫中國十幾億人口之中,要找開悟的就很難找啦!這是講中國十幾億人口,那你說馬來西亞半個都沒有,所以很難找。請大家舉一舉,恐怕誰也舉不出來。

  你有聽說現在有哪一位法師哪一位居士哪一位活佛真正開悟的?你說不出來。很難。這話肯定不是我說的,所以我前面加三個字「念公說」,因為他有資格說,所以記住這是念公的原話,我是轉述。

  下來也是念公的原話,講了禪之後講密了,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紅教的第三十四代金剛上師,真傳的不是假假的。所以他對密宗非常的了解,而且他有資格說。下來也是他的話,他說再有密宗現在就是亂啊,亂到沒有法子辦了,到處都是陷阱。所以你不但不能超脫,不但不能升反而要下降,這個降就是退步,退下來了。所以只有淨土法門這一門,你說研究教研究經典你研究什麼,那當然這必須也得研究,我們現在也是在研究教典嘛,但是研究之後那只是理論啊,你怎麼去做?你怎麼行?研究是理論,你得去做啊!你做不到,那就是紙上談兵了。以前講過,你到餐館拿那個菜單來,現在的菜單印刷設計得讓你一看就流口水了,你說這個好吃,我要這個我要這個,那只是紙上談兵,他不去煮出來,你怎麼可能真正嘗到那個味道,是不是?理論歸理論,比如你講唯識修唯識觀,你也可以這麼來觀想,你可以,你觀你觀,觀想,但是真正到了問題來的時候,你就觀不成了!境界來考驗的時候,你那句話就跑出來了,(粵語)佛都有火!那就變成「佛跳牆」了!你就被它轉了,是不是?真正看到一個可以動心的地方,你說哎呀!佛教我們的,師父也說過,這就是我的分別識在顯現的,不對,不對,師父也教我看到一個美女,你告訴自己假的假的,師父說要用白骨觀,要想這個美女是一堆白骨一堆白骨,還說美麗只是一層皮,你把這個話念一百遍都沒用,你還是跟著她跑了,是不是?然後跟師父說,師父啊,看一眼會死咩?看看不會死的也不用錢的,不看白不看是不是?看一眼不會死,看多幾眼就死了。所以這個就不容易!所以這個方便就要取於淨土,其它的方便最後的結果是有限的,不是究竟的。

  但是你取於淨土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大家聽聽很重要啊!可以增加你的信心,要不然到時候你又變卦又換題目了。你只要安心專心在淨土法門,不管你現在還是個凡夫,見惑思惑都還在,種種的煩惱都沒有斷,你是凡夫,可是你一往生就可以常常見到佛了。所以《大乘起信論》就說:「弱鳥纏枝」不能離開樹枝太遠,不能離開佛,要老在佛的左右。一是,往生你很容易去,往生很容易的,去了之後你常見佛,「弱鳥纏枝」就是這個羽毛還沒有長出來的小鳥不能離開這個樹枝,不能飛得很遠,是不是?他舉這個例子,所以要常見佛。現在你到哪裏可以見到佛啊?年初一過年就有舞獅前面那個「大頭佛」,現在還能夠見到佛嗎?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佛一直都在那兒,現在還在說法呀!現在你想要見釋迦牟尼佛,智者大師他是見到了,而且還是在定中見到的,現在還有誰見到啊?見佛偶而見一見的人現在還是有的,為什麼這樣呢?增加你的信心,尤其對那些初學佛的,初學佛的信心動搖的,佛覺得你的善根不錯,只有佛知道你會繼續前進,如果佛知道你不會繼續前進的,他也不會給你看。只有佛知道這個人會繼續前進,現在只是差一點信心而已就給他看看,給他看到光,聞到香味種種的異象。但是你常常要見就很難啦!在這世間你常常見佛未必是好事啊,為什麼呢?魔會盯上你,讓你常常見到種種的瑞相,這個就很危險了。現在有些同修都不知道,還很開心,手機又看到這個又看到那個,在超度火化的時候,又看到地藏王菩薩,又出現什麼,你想要越多,魔就給你看得越多,你就以為你真看到了,這個很危險啊!可是在極樂世界天天見佛都很安全的,而且那個是真佛,這裏肯定是假佛。為什麼那麼肯定呢?因為已經說好了嘛!下一尊佛來到這個世間要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之後,這中間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八相成道的佛,沒有啊!告訴你沒有,所以我們要依據經典,這樣才可靠,才不會被騙啊!

  「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你老見佛,一直見佛,想見就見,二十四小時。佛在極樂世界二十四小時 on call 隨想隨到,因為我們這裏還有晚上,在極樂世界那有晚上,阿彌陀佛還需要睡覺?我要休息了,你別來打擾我?任何時候你想見就見,極樂世界的特點就是這個好!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大家在一個屋子裏面,各人想聽,各聽各的,極樂世界不需要你加什麼設備,任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別人聽不見,就只有你一個人聽到,你什麼時候不想聽了,它就沒有了!而且最重要常常跟大家說的,一聽就懂,一聽就理解,所以它殊勝。聽佛聞法之後,他就如說修行啊!如說修行最後一定就「入佛法藏」,這是一定的嘛!「圓滿覺心,三覺圓滿,究竟彼岸」最後必定是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像彌勒菩薩這樣,後補佛。我們也是一生補處後補佛,在等著看跟哪一個世界的佛土眾生有緣,我們就去示現成佛,所以一定是到補處菩薩。如果沒有方便,你無量的行持,種種的善行,「終不成就」,這四個字很重要啊!這一點很深刻。彭二林彭居士說的很深刻,到底是個開悟的人,見解都很透徹,所以他說的話我們要重視。

  那麼下來也是《無量壽經起信論》的話說:

“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彭居士他引了《大般若經》的話來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一卷到底有多少?那是古時候的人他們的算法,六百卷,這是最大的一部經了。《大般若經》說:「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你看這是《大般若經》說的話,《大般若經》是大智慧的,所講的也是跟我們《無量壽經》同一個意思。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很清楚了,只有這個路子。什麼路子呢?八個字,這八個字也是我們七寶淨土講堂修行的宗旨,「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是我們的引導,淨土是我們的歸宿。我們七寶走的就是這個路線,你看我們天天都在學般若,而且學的是佛法最高的圓教的道理,以這個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最後歸向淨土。所以這條路是穩穩當當的,別人怎麼看我們不重要,修行不是修給別人看的。《大般若經》的意思就是,菩薩因為跟般若波羅蜜相應了,就可以從一處沒了,從這裏結束了,就生到別的國土,從一個國土到另外一個國土,生生處處所在的地方,常能夠遇見一切佛世尊。什麼原因呢?因為般若是功力啊,遇見佛他就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於最後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中間這個過程之中始終沒有離開佛,所以這就說明不離開佛的重要。那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都沒有佛,你怎麼說離開不離開?我們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天天不離開佛法,天天不離開經典的教化,那就是不離開佛了,是這個意思啊!不離開經典,不離開佛的教化,就是不離開佛咯!那麼當然到極樂世界就不離開了。在這裏雖然說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但是你看經典的機會有多少啊?如果不是來這裏硬硬叫你們坐在那邊一個半小時不准動,把耳朵打開,然後告訴你回家一天也用一個半小時這樣子來聽,一個半小時不曉得要切成多少段了,還要去喝水泡個茶沖點咖啡來品嘗一下,然後再來聽兩下,聽兩下再暫停下來,然後跑出去走走,回來再來聽,回來就忘記了,所以很重要。

  你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也是一樣啊!你有這麼大的福報,什麼事也不用做,天天就是看經典研究學習,誰有這麼大的福報?出家人啊,出家人做到你死都有份,我告訴你。這方面我就有這麼一點點的福報,我在想我這個福報應該是什麼時候累積的?是我過去二十多年來做這個佛教視頻佛教的節目,不知不覺,那時候也是為了賺錢嘛!對不對?但是因為這樣子累積的,讓多少人從這裏面得到利益,那這個全部進我的賬。你看像我們這個法縵居士,她的先生是無肉不歡的,沒有肉吃不行的啊!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間看到「素食的利益」,看到「素食的利益」之後有所觸動,現在他不是完全素食,但是他也沒有反對,可以接受了。他不只可以接受,還跟人家介紹,素的肉骨茶很好吃的,也是肉骨茶,但是不是肉的,好好吃,他還會跟人家介紹,所以這些全部的賬進到我這裏。所以我出家了,就累積這麼一點點福報,我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看出家人有幾個像我這樣的?沒幾個啊!所以最後想清楚了,還是到了極樂世界最好,為什麼?不用上班,不用做事,天天就聽經聞法。

  下來還是彭二林的話我們來看:

“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這個又是歸到念佛了,就像《華嚴》十地菩薩,地地都說始終不離念佛。「始」就是開始,從登地開始的初地,終就是十地法雲地。初地到法雲地都沒有離開念佛。這些登地的菩薩才真正知道念佛的重要。只有我們這些什麼地都沒有的,還在討價還價,少念一點行不行啊?為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別的佛行不行啊?還討價還價。人家登地的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而且念的肯定就是阿彌陀佛,《淨修捷要》講得很清楚,我們再看:

“按彭氏之說,菩薩度生,須有方便。最勝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國,見佛聞法,終不離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論,深得經旨。”

  上面這一段是彭二林他把這三句經文「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做了發揮,他說這三句全是說了我們淨土法門,因為你要「行方便」,最殊勝的方便那就是念佛法門,而且是淨土法門當中,四種念佛中的方便當中的方便,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四種念佛就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跟持名念佛,最後還是歸到念佛。他這個話很好,所以度生就是需要有一個方便,最殊勝的方便就是叫人念佛。這個不用教誰都會,再不會的話就介紹他來七寶,介紹他來聽經,聽久了自然就會了。所以我們要行菩薩道,要度化眾生,要有所方便。密宗也是這麼說,密宗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密宗的出發點就是以這個為根本,它的出發點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這個跟《華嚴經》是一樣的。悲心是根本啊,所以我們跟阿修羅不一樣的就在於,阿修羅他沒有悲心,我們有悲心。修羅的神通是很大,他可以跟天打仗,天都打不過他。他也很善於辯論種種,但是他就是缺乏悲心,而且嫉妒障礙,逞強好勝。我在華嚴淨宗就講到,這個阿修羅的種子,在我們每個人的裏面都有阿修羅的這個習氣,當你發現自己常常嫉妒障礙,常常不平衡啊,嫉妒別人,有這個心態的時候,是你微細的阿修羅習氣在那邊作祟了。什麼叫微細?微細就是不知不覺叫做微細。粗的你沒有感覺,我不會,我怎麼會這樣呢?我很平衡了,沒問題。但是你微細的念頭在那邊發展你不知道,所以這個很危險。所以學佛就是,真正看到你微細的念頭,在那邊發展的時候,你就要小心,要給它制止了,不要讓它變成粗的時候,那就沒有辦法了,就太遲了。所以是「大悲為根,菩提為因」,以發菩提心作為因,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最後有了根有了因,究竟就是方便。因為我們要修持就是為了要度他,我們跟二乘阿羅漢辟支佛不一樣,為了要實踐度他,你就必須要有個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密宗還有句話很殊勝,說:「如實知自心」。實就是實際的實,真實的實。「如」就好像那個真實的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麼,這個跟禪宗也沒有兩樣。如那個實際知道自己的本心。但是現在,過去密宗有些人得了一些神通,一些小法就在那邊炫耀。其實他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密宗的根本就這幾句話,「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如實知自心」。那麼這個也是很難啊!要做到如密宗的「如實知自心」,「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那回歸到淨土最殊勝的方便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這是一個開悟的人的話,彭二林彭氏的話,說的也就是念佛而已。所以很對啊!沒有錯啊!你縱觀現在整個的潮流,整個世界的需求,你看看大家那種根性,大家能夠做得到的,其它都沒有辦法了,就只有念佛。那麼從這個念佛當中再來深入深入,把念佛的信心給堅定下來鞏固下來,那這條路是肯定行得通的,別的路不要去想它了。

  接著是一大段的經文,我們先看經文: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好長的一大段,我們先看到這裏,然後我們才來一句一句詳細的來講解,配合各位古大德的這些註解,我們來看經文真實的意思。註解說: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讚大士之實德。今文及下文兩段,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

  那麼上段末了說,「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個還是讚歎,這些來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個大會的大士他們的實德,他們真實的德行。那麼下來接著要講的好長的這一大段,都是讚歎這些大士,普於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殊勝的權德,前面是講的實德,這裏講權德。什麼是權德呢?權德就是權巧方便的德能,他能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應以什麼身來得度,那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他不只現佛身,該現什麼身,這些大士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叫千百億化身。

  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八相成道。總的就是這一大段的內容,我們慢慢的來看,首先是「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願」者,誓願也。”

  願就是誓願,但是這個願不是我們世間的願望,這裏的願說的是出世間的,是菩薩度眾生的願。各位要明白,出世間的你得到了,那世間的你也都得到了。而世間的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需要去爭取,我們要的是出世間的。請看註解說:

“《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

  在出世之道有所需求,這個叫做願,因此有願必滿。

“(悕者,念也,願也,故悕求同希求。)

又「世界」者,世指時間,界指空間。”

  界就代表空間,世代表時間,時間有過去、未來、現在。界就是指十方,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那就是十方了。

“《首楞嚴經》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等正覺」見《唐譯》,是為新譯。《魏譯》為等覺,是為舊譯。”

  「等正覺」這三個字是《唐譯》,《魏譯》就是等覺。這裏說的是現存在世間的五種原譯本,一個《唐譯》的,一個《魏譯》的。《魏譯》說的是等覺,《唐譯》說的是「等正覺」。那麼現在我們取的這個「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那當然取的是《唐譯》的啦,這是新的翻譯,舊的翻譯是「等覺」,新的翻譯是「等正覺」。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會集本的經文,念公都將它說明是出自哪一個原譯本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那我們也不用自己去找,省了很多功夫,何況自己也未必能找到,你要到哪裏找啊?聽話依教奉行就對了,重要是要有信心。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12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