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8集
2023/12/21 16:41:48瀏覽32|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8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大經解》一百二十八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字苑》云:『塹,繞城長水坑也。』佛法劍,截欲塹,令散壞也。」”

  以上就是解釋這個「破煩惱城,壞諸欲塹」,那麼下來我們直接看這四句經文,就是今天開始我們要來一起學習的,連著看這四句的經文: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裏為什麼轉法輪一上來要先說這四句呢?這個意思很深啊!這是有特別含義的,有特別意義的,「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所以在轉法輪之前,首先需要有這四句,那因為這四句是在轉法輪之前,所以就更值得我們深思了。那麼下面就是念公的原話,他說好多人也都有弘法的心,很想寫文章很想說法,也就是想幫助佛宏揚教化,這是好事,但是對於這四句沒有理解,那恐怕是你所做的事情,跟你的心願有所違反,所謂事與願違,你想做好事,但是做出來的卻是壞事情。這種說法,有時候一下子我們想不通,好事就是好事,好事最後怎麼會變成壞事情呢?尤其是跟人家講解佛法,尤其是有這個心要去弘揚佛法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這裏頭有幾種解釋,有淺的,也有深的,我們先看註解:

“《合贊》曰:「見愛煩惱,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顯正,故曰顯明。以護法城,故曰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

  《合贊》是日本人的註解,他這裏提到兩件事情,很重要的,就是一個是「見」,一個是「愛」,「見」就是見解,你的想法,眾生都有許多的成見,還有種種的愛染,種種的煩惱,這都是垢污,都是髒的東西,這些垢污這些髒的東西,怎麼能夠去除掉呢?需要靠什麼呢?需要靠空慧,《心經》不是說了嘛,「照見五蘊皆空」,這句經文之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是一般的般若波羅蜜多,不是一般的智慧,是深的般若波羅蜜,深的智慧,才有辦法照見五蘊皆空啊!這樣子的智慧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就好像將它洗一洗一樣啊,就是把骯髒的洗乾淨,表面上簡單的理解,就是把骯髒的洗乾淨,但是它還有更深一層的解釋,底下他把這個「顯明清白」解釋成「超諸毀謗,故曰清白」。因為你沒有這些壞的東西,你沒有毛病,沒有缺點,那人家就不會毀謗你了,所以叫做清白。那麼基本上他這個是講得淺了,因為你沒有這些過錯,沒有垢污,那肯定你就是清白嘛,那你就沒有被人家毀謗的這個機會了。下來說:

“文中之「法城」,指智斷之果。如《合贊》曰:「智斷之果,謂之法城。」《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

  就開始漸漸的深入了,嘉祥大師他的疏,疏就是註疏,也就是註解,他就解釋這兩句他說:「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把自己的迷,因為迷就是眾生嘛,悟了就是佛嘛,就這麼簡單,那什麼是髒呢?就是你這一念之謎,把這個遣除了,把這個去除了,就叫做「洗濯」,除了迷,把這個迷除掉了,就沒有迷了嘛,沒有迷了,不就覺了嗎?那底下解釋這個「顯明清白」是「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你得到了無相的理解,無相就是不著相,信解行證,你開了圓解,無相的解,那這個解是無漏的明,不是有漏的,是無漏的,這個明白,是無漏的,是清淨的,所以不是有漏的,就叫做「清白」,因為無漏,所以「清白」。那怎麼能夠遣除這些迷垢呢?就是因為現在你明白了。你怎麼明白的呢?接受佛的教化,完完全全相信,沒有懷疑,你對這個道理,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確確實實明白了,你不迷了,那你去掉這些迷,這個明白它是無漏的,所以就是「清白」了。下來再說:

“又《甄解》曰:「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汙,能顯清白體之德。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汙,開顯本有淨體也。」”

  《甄解》就說了,「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好像下雨,下了一場大雨,雨下完雨停了之後,那一切東西都乾乾淨淨了,都被洗刷得乾乾淨淨了,樹葉也都乾淨了,這就是能顯清白體之德,把本來乾淨的本體顯現出來了,所以下雨有這個功效。這是比喻,比喻如來的法輪就洗掉了塵勞垢污,洗掉了我們這個塵世間的這些垢污這些染污,然後就開顯本有的淨體,把本有的清淨本體開顯出來,清淨的本體是什麼?是在座每一位每一位的妙明真心,你的佛性,你的自性,本自清淨啊,顯現出來一切本有的本來清淨的本體。你看看古大德這些解釋是一層更深一層,這個就更加深一層了,所以「顯明清白」就是去了這些就乾淨了,最初的解釋,就是把這些去掉清除乾淨了,這是一種解釋,那麼這就是淺了一點。

  再一種就是說無漏的明白,而這個解釋就是說顯明眾生本有的淨體,那麼三種解釋有淺有深,就看你能接受那一種。

  各位同修可能這三種都不能接受,最淺的都不能接受,那就接受第四種吧!啊!師父,還有第四種啊?有,阿彌陀佛。

  你就盡管念阿彌陀佛,那三種全部不懂,都不能接受,那也沒有關係,你還是有一個最後的,我常常說,最後還有個靠山,就是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何止三種?你什麼都懂了。

“以上《嘉祥》《甄解》兩疏中,清白之解,優於《合贊》。”

  所以你看,這後後就比前頭更具體更深入了,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深入,但是從最淺的開始,所以這兩句不能隨便看過去。經文這兩句它含有無量意,含義很深啊!所以我們要理解這部《無量壽經》,就應該透過這部註解,那這樣子就能夠深入了,不隨意放過每一句經文,所以以後大家就明白了,以後大家會明白師父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準備,來跟大家講解,大家聽得也辛苦,來的也辛苦,坐在那邊一個半小時也辛苦,但是這個是很值得的。那這個話現在說是為時早了一點,以後大家就會明白師父的用心。這些經文我們要是自己看,那就理解得很簡單,清白誰不知道,從字面上來看,以我們自己的理解是很不夠的。所以要多聽祖師大德的解釋,聽不懂,存檔。一般人我們就會想到,好像什麼習氣煩惱種種是髒的,把這些髒的去掉,那本來清白就顯出來了嘛!而這裏是指的顯明了本來的本體,就是你真正的本來面目。那麼眾生怎麼叫顯明清白呢?洗一洗把它本來東西給露出來了,那我們眾生怎麼洗呢?用什麼洗呀?用肥皂粉來洗?肥皂粉洗,那就越洗就越髒,最多能夠洗表面,所以在法門只有禪宗的開悟才有辦法,所謂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的認得了這個本體,這個才是「顯明清白」。

  所以佛經語深啊!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當信佛經語深」。

  念公說,這是念公原來的開示,說很多人就喜歡用自己理解的道理,自己所理解的道理以及文句來解釋經典,而不去參考古德的註解,這往往會出現很大的錯誤。那我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念公,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這是表法。以他自己通宗通教,而且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禪淨密都通達了,他本來就可以自己發揮,自己解釋經文的,他幹嘛還要去找來一百九十三種的經跟論,來幫助我們一起來理解《無量壽經》的經文,目的在那裏呢?目的就是要參考古德的註解,能夠讓大家所理解的更深更廣,而不是只有一個人的意思,所以這個心量,這種謙虛,我們真的要很恭敬很恭敬很珍惜這樣子的一個因緣。

“綜上諸解,故知「清白」者,智斷之果也,無漏之明也,本有淨體也。”

  所以這麼來看的清白是什麼呢?是「智斷之果」,他們前面三個人的話,我們都可以把它綜合起來看,綜合起來看是智慧所斷的果實,是無漏的明,這是明心見性的明,是本有的淨體,是顯明這樣子的清白。

  那下面談的更加深了,就引了禪宗頓悟的內容供大家參考,頓悟!我們現在什麼悟都沒有,但是我們有這個機會聽到頓悟的內容,所以師父常常說,我們這部註解很夠很夠了,什麼都有了,從最淺到最深,各宗各派的內容,一百九十三種經論的精華,再加上黃念祖上師的開示,哇!不得了了,不得了了,真的是「不得了」...師父很喜歡唱歌,沒有機會發揮,真的是不得了。

  所以我們來看看結合禪宗,這個說的禪宗,是真正達摩祖師從印度傳過來,最後傳到六組大師的這個禪,這不是一般的禪。現在外面的幾乎都是一般的禪,就亂亂纏啊,癡癡纏,什麼都是禪。但是這個是最原始的,達摩祖師從那裏傳過來?從印度傳過來,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再退回去到最原始,是從佛傳給迦葉,迦葉傳給阿難尊者,這是一脈相傳的。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還有這個法脈,這一脈我們還能夠有機會去承接它,很不容易,所以聽不懂也是很開心的。請看註解說:

“若融通禪門,則「洗濯垢污」,即「迥脫根塵」。「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會歸淨宗,則「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汙」。「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

  你看光是剛剛念的這幾句就已經夠本了,不懂,也稀有難遇啊!你在別的地方那有機會聽到?法師也不敢講這樣子的內容,我告訴你,為什麼呢?信徒跑光了,我這裏剛剛好相反,跑光了,我照講。你看我在前面講概要的時候,也是沒有人聽的,所以我不怕。我常常這樣子講,看看五年之後最後剩下幾個,五年很快的啊!

  那念公的開示就說,如果融匯禪宗,就把禪宗的這個內容這個理念把它融合起來,「洗濯垢污」是什麼呢?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開悟的時候,你迥然的脫離了六根六塵。

  而我們現在就是被六根六塵給綁住了。其實跟六根六塵它本身沒有關係,六根六塵它不是想綁你的,是你自己願意被綁的,我們被綁住了。

  迥然的意思就是離開了,遠離了,離得很遠,差得很遠,不著六根六塵了,離開了六根六塵,那就好辦了,你不受六根六塵所束縛了。這個才是昨天講的,真正的我的健康「我」做主。

  你看看,這些開悟的祖師,那有聽說他們有生病的?他們也不用吃補藥,也不用看醫生,你有聽說那一個大修行人中癌症的?沒聽說啊!人家是真正的預知時至的,六祖慧能大師一年前就知道了。所以我的健康「我」做主,這個「我」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你的法身慧命。所以大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智慧打開了,你看大修行人還會有病嗎?就算有病,也是表演的。

  以前講過,玄奘法師臨終的時候,他也有病啊!黃念祖老居士臨終他也有病啊!但是病有兩種:一種是有病,但是沒有病苦。玄奘法師他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到印度取經回來,翻譯經典這裏面有問題呀?是不是翻譯有錯誤啊?結果菩薩就在定中跟他說,你翻譯經典沒有錯誤,只是過去生中有一世曾經有一些過錯,現在是小小的一個表演,所以他是有病,但是沒有病苦。

  另外一種是有病也有病苦,真正苦得呱呱叫的,那種是真的,那個不是表演的。

  你看黃念祖老居士他在臨終的時候也是,最後要走之前大笑三聲哈哈哈,很瀟灑的就走了,表演啊!

  你真的病得要死的,還會哈哈哈,那就「哈」不出來了。

  所以這個我們就清清楚楚明白了,智慧很重要!真正智慧開發了,我的健康「我」做主。我們裏面的細胞所有的器官,是由我們的念頭來控制的,是由我們的念頭來安排的,是不是?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真正要努力的,就是開發我們的法身慧命,開發我們的般若智慧,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你吃什麼補藥,去看這個看那個什麼,你能抵得過你的業力嗎?現在就是要把這個業力轉成願力,靠什麼?靠般若智慧。

  那麼我們再回來看說百丈大師,他這裏原來一共是八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就這完整的一共是八句。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頭兩句,「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夫所理解的那個光。是靈明的光,神靈的,不可思議不可測的這個光。「獨」就是不二,單獨了,超脫了,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沒有相對了,一有相對,那就矛盾了,你就陷在矛盾之中,你就成了二了。成了二,什麼都來了,山河大地人我都出來了,男男女女子子孫孫什麼相對立的都來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用這個文字來宣說,不可說的開悟的境界,這些是登峰造極了。「獨耀」,不與萬法為侶。

  再來這裏念公他就引了龐居士問石頭,不是跟石頭講話,石頭是一個人的名字,祖師的名字叫石頭,要不然怎麼跟石頭講話呢?龐居士問石頭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呢?這個石頭祖師就堵住他的嘴,不讓他說了,什麼意思?為什麼堵住他的嘴不讓他說呢?這當中一定有玄機,禪宗祖師說的話,我們聽不懂的,裏面有玄機。後來龐居士他去見了馬祖,馬祖就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等你一口能夠吸完西江的水,我才跟你說,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為什麼呢?一開口就說錯了,不開口也錯,為什麼?你動個念頭都錯了,還要等到你開口?所以這些境界說不清楚了。

  禪宗很多話,如果跟我們這些人說,也是白說。所以你看,那些古時候的祖師那些禪師,現在都一個個都不在了,如果在的話,做我們的老師,我看第一堂課你都上不下去了,他說他的,你聽你的,所以不可說。

  所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就可以和我們《無量壽經》這兩句了,「洗濯垢污」是「迥脫根塵」,「迥脫根塵」那就離開了,超脫了,那還有什麼垢污的呢?六根六塵都離開了,這些骯髒的,那些污垢的,完完全全把煩惱都脫離,沒有了,那還有什麼污染呢?誰來污染你呢?本來就是清淨的,是你多事了,是你多事,它本來就清淨。所以道家都有這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自己惹來的,什麼叫禍?什麼叫福?是你自己招來的,「惟人自召」,道家都有這種道理,何況我們佛家呢?所以一切本來就清淨,是你多事,我們現在馬來西亞的華語「你亂亂搞」。所以「顯明清白」就是顯明本體,「靈光獨耀」就是完完全全的顯現出來了。

  那會歸我們淨土宗呢?「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給你攝住了,這六根都回頭了,六根沒有向前跑,都回歸自性,回頭了,那你還有什麼垢污呢?沒有了。「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心開了,什麼叫心開?心是你的自性,心開就是開明本心,明心見性,法身慧命就開顯了。

“蓋「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

  這就把這幾句解釋了,那今天我們要特別說一說,為什麼把這四句放在轉法輪之上呢?因為這個是根本,當然來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這些大菩薩,他們都是位後的普賢,我們在前面講過了,位後都是已經成了佛而示現菩薩的,他們要轉法輪當然要,眾生也都先要這樣,要怎麼樣子呢?要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你這個杯子還是骯髒的,都沒有真正的乾乾淨淨,你怎麼去裝這個甘露呢?這甘露裝進去的話,它還是被污染了,所以你一定要洗得乾乾淨淨,要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不這樣子你還是什麼呢?還是如聾如盲,盲修瞎練,你到底要把眾生帶去那裏呢?你自己還是個糊塗人,你叫別人怎麼會不糊塗呢?所以自己先要怎麼樣子呢?先要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

  而這些大菩薩教人的話,都是他自己做到了,自己證到了這些話,這些大菩薩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所以他能夠圓滿他的願,圓滿他的果,來以這個法音怎麼樣呢?「覺諸世間」。

  所以現在的人剛好相反,往往就是我自己的煩惱還是照舊的,一點都沒有改,欲塹也是照舊的,欲望很大很強,垢污一點也不減少,這些習氣照樣存在,那就是想要當老師,給人家講一講,還要教教人,是很慈悲沒錯,但是這叫做捨本逐末。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自己還帶著這些煩惱垢污,自己並不能夠明心見性,所以這個說法,你要是宗通說通也只是什麼呢?只是研究語言文字,研究學問,你登峰造極了,也只叫做「說通」,你能把這個道理說清楚,這樣子而已,可是這種說法就像什麼呢?像鸚鵡學講話,叫鸚鵡學舌,鸚鵡也會講話嘛,八哥更厲害,但是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牠沒有真正理解啊,是不是?我們看過八哥在講話,那個主人教牠三點半,牠就三點半三點半,你問牠什麼時候?牠說三點半,你什麼時候去問牠都說三點半,牠對三點半完全沒有理解,你這樣子說法,能度眾生嗎?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是根本,這四句就是每一個要有轉法輪這個願的人,這個自己要常常當作座右銘,一定要這四句你做到之後,你才去跟人家說佛法講佛法,你才不叫做放毒,因為你會講錯

  但是我們淨土法門唯一不會講錯的,就是那四個字,那四個字你怎麼講,用什麼來講,你教他四個字,絕對不會錯。

  你講別的話,沒有具備這個條件,你肯定會講錯。所以不是想要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收了很多弟子,受種種人的供養,你這些叫什麼呢?你這些還是屬於垢污啊,還是染污啊,染污什麼呢?染污了你的清淨心,要離開這些,而有願意利他的心,這才能夠利他。所以這點是我們要深思的,很多人犯了這個毛病,那犯了這個毛病,最多最後成個佛學家,那如果老老實實成個佛學家也不錯,有的時候就生出一些邪的見解,邪見,就謗經謗法,那這樣子的話,還不如那個不信佛的人,是不是?因為謗經謗法的罪最大。

  以上這些話都是念公的原話,師父我只是轉述而已,那有什麼問題,不能接受的話,可以找念公。黃念祖老居士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可以到法界來找我。」哎!到法界來找我,他甚至還說了一句話說:「如果我說錯的話,你可以到法界來找我,你可以來打我一巴掌。」到法界來找我,他在法界,那不就是法身嗎?所以我們就應該要相信,這不是我的話,我只是轉述。

  所以在這四句「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四句真正能做到了,後面才來「調眾生,宣妙理」,所以我們來看這句經文「調眾生,宣妙理」:

調眾生,宣妙理

  我們先看註解說:

“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也。宣者,示也。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

  「調「是調和,「眾生」是指一切有情,「宣」是宣揚,開示。「宣妙理」,那為什麼這個理前面加一個妙這個字呢?那既然加個妙的話,就不是一般的道理了。這個妙理就是說的實相的理體,宇宙的本體,不然不能稱為妙理,所以這個妙理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妙理,眾生的知見是道理,差別就在這裏。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宣妙理」也。”

  所以要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這個就是「宣妙理」。

“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乃「調眾生」也。”

  讓一切有情都悟到佛的知見,入到佛的知見,是「調眾生」。現在你要度眾生,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佛的知見,那麼這個弘法就很難了,轉述還可以,但是轉述還常常畫蛇添足就添錯腳了,不曉得把什麼腳給添進來了,還是會有錯誤的,也不容易呀!所以就是一定要把這個解釋得很清楚,「調眾生,宣妙理」,宣什麼妙理呢?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怎麼調眾生呢?眾生這邊就是要悟佛的知見,最後能夠入佛的知見,這個就是「調眾生」。接下來再解釋:

“調和琴弦,以發正音,調和眾生,令契中道。淨土法門,是佛知見。持名念佛,即從容中道。”

貯功德,示福田。

“「貯」者,積也。”

  他要貯積功德,就是要累積這些功德,這些大菩薩有種種的功德,因為你有種種的功德,你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示福田」就是當福田,下來解釋福田。

“「福田」者,夫世間種稻之田,稱為稻田,以之為喻,為眾生植福之所,稱為福田。”

  田就是世間所謂的田,你看我們種稻的地叫稻田,種麥的地叫麥田,那種福報的地就稱為福田,那麼《淨影疏》就說了:

“《淨影疏》曰:「貯積多德,名貯功德。現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你積累了修行種種的德,這個叫做「貯功德」,這個貯功德,你能夠示現出來,受眾生的供養,這就是一種示現,所以叫做「示」。「生世福善」,你可以出生世間的福跟善,那他供養你就得到福了。所以是修善如田生物,像田能夠生出東西一樣,所以稱為福田。所以你看,在一個道場裏面不是有福田箱嗎?那要到三寶具足,才真正叫做有福田,如果少一樣,只有二寶,你不能放福田箱,你拿什麼給他種福田呢?只有二寶,少了一寶啊!要三寶才行。所以你看我們這個袈裟叫福田衣,我們出家人叫福田僧,你看這個一條條一格格,像田一樣,叫福田衣,所以出家就叫福田僧,我們有福田給你們種,所以就可以接受你們的供養。

  那下來看《甄解》:

“《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這裏引《甄解》的話就說,福田是什麼意思呢?「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供養如來雖然是少,供養佛那怕是一枝花,這個事真的有嘛,我們看當年,就是天人獻花給釋迦牟尼佛,但是他得到的福就很大很大了,「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比如良田,就是這個是好的田地,你撒下的種子那怕是一點點,但是你看看那個收成就很多很多了。

“(《菩薩本行經》)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也。」”

  那佛是福田,因為他貯無上功德故。所以這一句經文「貯功德,示福田」就是指的這個意思。這些大菩薩都是修習種種的功德,然後示現給眾生,作為眾生真正的福田,那佛是福田,因為佛的功德最圓滿了,福慧二足尊,最圓滿了,佛陀的福田最圓滿,所以佛的功德最圓滿。

“以上諸釋,皆與今經相契。又《俱舍論》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賢聖也。是為廣義之福田。”

  下來把這個福田解釋得就比較廣,《俱舍論》它說有四種福田,這個說的意思就比較廣了,不光是說供養佛了。

  第一個叫做趣田,六趣的田就是特別指畜生,你看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他們都有組織來保護動物,但是他們不一定是佛教徒,他們不信佛教,但是他這個也是合乎這裏說的這個道理。當年里根總統的夫人,里根夫人穿了一件動物貂皮大衣,愛護動物會寫信提抗議,你穿貂皮大衣,那別人有樣學樣,別人都穿,那這個貂就要死很多了。而且各位,這個貂這個狐狸,現在還不是野生的,以前還是野生的稀有,現在是農場大量飼養的。長大之後,這個剝皮的過程真的是慘不忍睹啊!所以外國人他們雖然不信佛,其實這個都對嘛,這個是趣田,六趣的趣,你是愛護動物,所以在外國就沒有流浪狗,外國的狗很好命的。外國的野生動物不怕人的,那些鳥那些松鼠梅花鹿會到你的家來的,看到你牠也不會跑掉的,牠最多抬頭看看你一下,你也看牠一下,牠又看你一下,那牠繼續吃牠的草,牠才不管你是誰。

  我們不行啊!我們一靠近都跑掉了,因為你有殺氣,所以牠就跑掉了。

  外國人沒有這麼重的煞氣,這些畜生牠們知道的。所以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佛是最平等的。畜生牠很苦啊,所以就有放生種種之類的,有愛護動物等等的,所以這是一個福田,不光佛是福田。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平等的。

  那第二個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要去救濟他們,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他將來會回報的,而且將來回報還會帶利息的,會加利息給你的。

  那第三是恩田,父母對我們有恩,我們對父母應該行孝,這也是種福田。

  第四是德田,功德的田,那就是指的三乘的賢聖,小乘大乘的這些賢聖,小乘從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四果。賢聖就是地前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就是三賢。到了地上菩薩,那叫做聖,從初地到十地等覺妙覺都是聖,三乘的這些聖賢都是福田。

  這是廣義的福田,所以前面四句之後,底下就是「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

  下來也是經文說: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諸佛度生,應病與藥。藥喻如來妙法,病喻眾生疾苦。”

  那麼眾生有種種的病,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所以是應病與藥,你是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所以法也沒有定法,等到病好了之後,這個藥就不需要了,病好了,你還繼續吃藥,那叫什麼呢?「執藥成病」,本來藥是治病的,你病好了還吃藥,那你倒添了病了,就是又再生病了。所以這裏說的藥,是比喻如來的妙法,病是比喻眾生的苦。

“如《涅槃》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

  因為眾生有苦嘛,要除掉這些苦,所以就說了種種的這些法藥。下來解釋「苦」:

“三苦者:(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二) 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

  苦指的是什麼呢?一種說三苦,三苦就是「救療三苦」,還有說八苦。那麼這裏說的是三苦,三苦:一個是苦苦、一個是壞苦、一個是行苦。這個事情本身是苦的,叫做苦苦。第二種是壞苦,這個事情你本身是很留戀的,很留戀他,很喜歡他的,但是萬一一天他不存在了,或者有什麼破壞掉了,消失掉了,那你就難過了。像世間的眷屬啊,夫妻恩愛啊,當時覺得很幸福,但是有一天,另一個死掉了,另外一個活著的就很苦惱了。為什麼會苦惱呢?因為沒有佛法。有佛法的話,那裏會苦惱?苦惱是世間法,把苦惱轉一轉,哎呀!那不更好嗎?一個人可以好好修行啊!多一個的話,我們廣東話說「諸多干擾」,干擾很多啊!是不是?難得一個人。所以你看,我們佛門大德江味農居士,就是他的另外一半往生了,那他就一個人,他一個人他就知道這個機會來了,他就用四十年的時間,專心的來研究一部《金剛經》,所以有很大的成就。就是一個人,沒有綁手綁腳的。所以另外一半死掉了,如果有佛法,那你就不會苦惱。其實沒有佛法會苦惱也不會太久了啦,你能夠苦惱多久呢?很快就忘掉了,人是善忘的動物。那東西也是這樣,好好的一個東西,像一台電視機好好的,你天天在看,有一天電視機被砸壞掉了,你也是很難過,這是壞苦。

  這是個比喻啦,你會說,哎!師父,現在電視機很便宜,是不是?但是這個內容是轉述黃念祖老居士他當時那個時候的中國,那個時候你要買一台電視機多難啊,是不是?現在很容易了,現在家裏面不只一台電視,有的是兩台三台四台,一個房間一台電視,那就不會吵架了,是不是?所以這個比喻是指東西一旦壞掉了,就是你喜歡的東西,一旦它有變化壞掉了,這叫壞苦啊!那你會難過啊!東西不能不壞,對不對?

  那還有一個叫「行苦」,「念念遷流」,這個苦是不斷的,這是精神上的心靈上的,但是一般的人體會不到,因為這個很微細,以為這個世間還蠻快樂的啊,遊山玩水,逍遙自在,有錢有閒,快樂似神仙。他不知道他這個樂其實只是苦短暫的休息一下而已,而這個樂馬上接著就苦了,苦不會變樂。以前常常跟大家說過了,這個苦不會變樂,樂很快就變苦。

  這個三苦是拿來解釋這個地方的三苦,那另外還有其它的解釋,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

  嘉祥大師他有另外一個解釋,他說這個三苦是三有之苦,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有生死之苦。那這兩種說法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再看:

“《甄解》謂「祥釋為穩」(指嘉祥師之釋更為穩妥)。蓋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淨宗之旨。”

  那日本的《甄解》他的評論說,「祥釋為穩」就是他說嘉祥大師的解釋更為穩當一些。當然都對,那有錯的?這三種苦也都要除掉。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更穩妥一些,為什麼呢?因為要除掉眾生生死之苦,這就很合乎淨土宗的宗旨了,是不是?淨土宗的宗旨,念佛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了生死」,解脫生死。你其它的方法就不容易辦到了,你就做不到普度啊!所以這是淨土宗的特點,也是它的特色,怎麼樣呢?就是讓眾生你能夠「即身」,「即身」就是現在這個身,就是你這個肉身,現在這個肉身出生死之苦啊!

  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那大家都知道了,同修們都學了這麼久,都知道了,你必須要斷見思惑啊,斷了之後,那才達到阿羅漢的水平啊。

  見惑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那還有呢?貪嗔癡慢疑共十種。思惑就更加的細了,更加細的貪嗔癡慢,要把不但是人間的貪嗔癡慢,連天界的貪嗔癡慢都要去掉,色界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都要去掉。所以天人都很神明很高,不像世人這麼凡俗,但是祂們也有我慢啊,天人也有我慢,都有貪,都要去掉,這才是什麼呢?這才證得阿羅漢果,這才能夠出三界。

  那麼現在大家試問一問,誰能夠貪嗔癡慢一點都沒有的呢?沒有的請舉手,我也不敢舉手,恐怕不但說是一點都沒有啊,這個念公他自己說:「我看我自己,起碼我的貪嗔癡慢是具足的。」他很謙虛了。

  所以你要出離三界,就沒有希望了。只有淨土法門,怎麼樣呢?因為是帶惑往生,帶業往生,不是叫你要把那個惑給斷掉,我們沒有辦法,斷不掉。淨土法門是帶著這些惑去見阿彌陀佛的,所以這是最突出的地方。

  那麼《甄解》跟嘉祥大師這一說這個經文,「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就是說,這個淨土法門,讓一切眾生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之苦,他來解釋這個「救療三苦」,這個就更符合淨土宗經典的含義了,所以他就稱為說這樣子解釋就比較穩當。

“《甄解》釋經文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藥亦多,故云諸法藥。」”

  解釋「諸法藥」三個字,就是這個內容。底下是經文的解釋,看下面的經文說: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

“「升灌頂階」(見《唐譯》)。「階」者,位也。「灌頂」者,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取四海水,灌於王頂。密教同之,有灌頂法。”

  那麼這是說到密宗了,所以之前講過,我們學習這部《大經解》,什麼宗派的內容都學到了,顯教的、密教的、大乘的、小乘的,因為念公自己本身就是對密宗有很好的理解嘛,是密宗的大成就者,所以我們可以信得過他所說的。

  下來是念公的原話他說,所以我們今天也順便的說一說,這是念公說的,我不敢說。他說這個密法現在到處是陷阱,所以不能輕易去學密法。念公說我也不是贊成人家去學密法的,可是有一點要注意的,絕不可以隨便去毀謗密法。他說像過去北京有一位他就認為,這個密法就是魔法,那像這樣的籠統的批評,當然我們知道,現在有一些密宗傳法的,那就是魔,這是不錯的,但不能說因為這些人就把這個法也說成是魔,這個不行。我們不能夠隨便去毀謗,這點是很重要的。

  所以到這個地方,這些來的大菩薩,他們都「升灌頂階」,這個在密法很重要,他們自己得到灌頂,而且他還給一切眾生灌頂,這就是「升灌頂階」。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不懂只管不懂,就怕不懂裝懂,你是學顯教,你沒有深入,你不理解就不要緊,就怕隨便根據自己的見解,就隨便下議論。

  那麼說到灌頂,這個灌頂是古印度的一個制度,印度古代的一個制度,國王要繼位的時候,就取四大海的水,在國王的頭上灌,灌當然是從上面下來,就表示他就要登位了。

  那這個密法也相同,有這個灌頂的法,下來就介紹了好幾種,我們看註解:

“灌頂有多種,簡言之,則為二種:(一)結緣灌頂。行人乞法,為結佛緣,引入灌頂壇,授以本尊之印與真言,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習,是為結緣灌頂。(二)受職灌頂。於如法積行之士,傳受秘法,而作灌頂。得灌頂已,堪受師位,於密法中作阿闍黎,是為受職(或傳教)灌頂。上乃粗分。”

  這個不是很細的來區別的,灌頂簡單說分兩種,其實還有很多,我們只舉兩種,一種叫結緣灌頂,就是跟這個修行人結個緣,你來求法,跟你結個佛的緣,將你引到灌頂的壇裏頭,就教給你本尊的手印,教給你本尊的咒語,以後你就有資格去修行你所傳的法,這個叫做結緣灌頂。

  所以很多密宗的書,上面都公開寫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有這些字眼,那你不寫這個字眼還好,你寫了反而讓人好奇,它裏面一定有好東西,打開來偷偷看一下,有的人就不管了,又沒有罪的就看了。所以這個法,你沒有灌頂,這個經你不可以看,他也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表示慎重,你要接過這種灌頂,你才可以修可以看,就是表示慎重嘛。

  其實我們顯教戒律的書也是一樣的,在家居士不允許隨便翻閱的。其實是為了保護你啊!怕你造業,看了之後,哎,可以了,你看這一個出家人就犯了第幾條第幾條,那個出家人就是那條就是那條,拿戒條來看出家人的毛病,那就完了,是為了保護你,怕你造業,然後就會批評毀謗。

  第二種是授職灌頂,授職灌頂是什麼呢?你這個如法修行的人,你給他傳授密法,給他灌頂,之後給他一個職位,就是他可以做師父了。

  那麼下來也是念公的原話說,所以現在幾乎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是很如法的,不是師父真正的允許他去傳授徒弟收徒弟的,這個就是不如法的。所以要經過授職灌頂,之後你才堪受師位,在密法中叫做阿闍黎,所以這就是灌頂的兩種含義。那麼還有兩種含義,底下再講說:

“若詳論之,則在上述二者之間,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一)瓶灌,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二)密灌,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三)慧灌,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四)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密教重傳承,未經灌頂,不得擅自修習,經軌亦不得擅閱。”

  所以我們為什麼也來談這些東西呢?因為我們不能漏掉某某部份,你要完完整整的來學習這部《大經解》,所以這些我們都要念過看過聽過學過,學不到,不重要,把它完整的記錄下來,所以這個就是很重要的。

  如果詳細說,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四種灌頂,但這四種灌頂都是要受戒的,那有的人不受戒,什麼法都修,沒有戒,你修什麼法都不相應。

  所以出家人為什麼稱為師呢?你看我們比丘是兩百五十多條戒,所以你說不受戒,行嗎?密法也都如此,都要受戒。

  那麼現在有人只是傳法不傳戒,他自己都不受戒,所以現在外面就是很亂。

  現在就是有人想學密宗,大可以這麼說,淨土宗就是密教顯說,凡是密教所有殊勝的地方,淨土宗都有,那你為了安全起見,你只要安心修淨土就行了,那是不是安全呢?保險啊!

  那再說阿彌陀佛就是咒,對不對?你看往生咒第一句,按字句念就是Namo Amitabhaya,那摩阿彌多婆夜,這個「阿」字要念「阿」,這個念「阿」是可以證明的,肯定念「阿」,你不能念別的,你看劉備的兒子叫阿斗,是不是?你只能念阿斗,你不能念厄斗,念厄斗變蝌蚪,念歪了就變蝌蚪,是不是?那麼現在南方人叫阿三阿四,這個大家常常聽師父舉了很多例子嘛,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電影電視裏面,那些演出家人的念成「阿彌陀佛」,或者是廣東話「阿彌陀佛」,怎麼「磊」都跑出來了呢?阿彌陀佛就以為應該是這樣子念的。

  我自己在當居士的時候,我負責監製在北京拍了一部「了凡四訓」,同修都有看「了凡四訓」吧?拍完之後,剪輯好了,就帶回去北京配音,參加的都是說是中國所謂的一級的配音員,那當時我就在錄音室裏面監聽,因為這算是屬於佛教的內容,那些配音員什麼都配的,可能有一些東西要特別注意,他不知道。那麼我第一次就聽到配音員念「厄「彌陀佛,我說停停暫停一下,我說不能念「厄「彌陀佛,要念阿彌陀佛,我就改正啦,他們不服啊!我是中國一級配音員啊,你馬來西亞的華語算啥啊?要改我,不服!後來勉強接受了,為什麼接受呢?因為我出錢的,我出錢的,你不接受,我收工啦。那位配音員是老前輩,後來他就說了一句話說,好吧好吧!他們馬來西亞要阿彌陀佛就阿彌陀佛吧!阿彌陀佛是他們馬來西亞要的,我們中國是「厄「彌陀佛,他們馬來西亞要阿彌陀佛,給他們阿彌陀佛吧!所以其實是誤解,你看阿彌陀佛的梵音是Amitabha阿彌達巴,開頭一定是「阿」的,這我常常說,不管你念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不管你什麼方言,開頭那個一定是「阿」。

  佛號就是咒,所以讓大家好好念佛就是念咒了,而淨土宗是最安全最穩當的。

  那麼現在密法有很多不如法的,那是他們個人的事,不能因此而對密法來否定它。

“又灌頂復有初位與後位之別。初位者,如《大日經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刪節)譬如世間剎利之種,欲紹嗣其位,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如來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

  那麼這裏說,灌頂還有初位的灌頂跟後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這種是初位的灌頂,取了海水給他灌頂,從此以後聖眾都應該尊仰,這個人就受法王之位了,那以後就不同了。

“至於後位,則如《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又《秘藏記鈔七》曰:「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今經云「升灌頂階」,對與會大士而言,乃指後位。若指教導眾生,則受灌者是初位。”

  你看一句經文講到灌頂講得這麼多,這些都是專有名詞,是非常非常專的,那我們聽聽就好了。至於後位則如《秘藏記》所說初地菩薩,就是登地了最後初地菩薩,第二第三第四地十地一直到等覺菩薩,他到達正式要遷到佛果要成佛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給他灌頂,他就自己圓滿了,就自己證得佛果了,所以灌頂有這個殊勝的含義。那一切大菩薩最後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為他灌頂,所以現在我們來看,這裏不是說「升灌頂階」嗎?現在這些從他方世界來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都是位後的普賢,前面講過位後還記得嗎?就是成了佛之後,再示現菩薩的,都是從果向因,都是佛的示現,所以他們所受的灌頂,當然是指的後位的灌頂了,是成佛的灌頂,所以「升灌頂階」就是指著這個意思,當然都是經過最後的灌頂而證到佛果了。那對於教導眾生,那就是初位了,或者給他一個前面講過的結緣灌頂,或者給他一個職位授職灌頂,所以「升灌頂階」這個就表示一個是灌頂的含義,一個也是代表這個密法的重要。

  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密不二,《無量壽經》禪淨也不二,所以《無量壽經》什麼都有了,有禪有淨有密有教下有律宗有其它的,你說唯識沒有嗎?都有,全部都有。所以這就代表密宗的重要,與會的這些諸大菩薩都是如此,都是這個樣子的。接下來我們再看一點:

“「授菩提記」(見《唐譯》)。「授」者,付與之義。「記」者,記識之義,亦即懸記之記。佛對發大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稱為授記。”

  這裏解釋「授記」是什麼呢?「記」是一種懸記,佛對於發大菩提心的眾生,給他一個授記,就是告訴你將來一定作佛,做這個懸記,這個稱為「授記」。

  那麼最著名的像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得到燃燈佛的授記,還有彌勒曾經受世尊之授記,《阿含經》有這樣子的記載,甚至大乘經典成佛授記之事更為普遍。你看《無量壽經》有記載,法藏比丘經世自在王佛授記而成阿彌陀佛,就成為阿彌陀佛了。

  所以都需要經過授記,授記你成佛之後種種的情形,都跟你說得清清楚楚,這叫做授記。

  好,今天時間差不多,我們就暫時一起學習到這裏,下來解釋經文跟註解的內容,我們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18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