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6 21:06:09瀏覽82|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2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我們昨天在上一堂課我們解釋了這句經文「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那麼這個三乘是佛方便建立的,善巧方便建立三乘。而實際上佛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只有一佛乘,那就是只有成佛,這個才是真正佛想說的。因為眾生的根性都不一樣,所以佛隨順大眾,就方便建立了三乘,甚至還有五乘。三乘是佛弟子的三個果位,小乘、中乘跟大乘。那麼下面的註解再做解釋,請翻開139頁倒數第3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法華經》又說了,說如來有無量的智慧, 有諸法的寶藏,能夠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的法,這「一佛乘」,我們同修在我們這個博士班長時間已經很清楚了。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成佛的方法,將來都要成佛的。 但是「不盡能受」,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完全接受的。所以說到《法華經》最後,最後說法四十九年,培養教育了這麼長時間,還要有五千個人退席啊,那佛說:「退亦佳矣!」退也好,不能接受,不能勉強,所以不盡能受。那佛的弟子都不能完全接受,那你看看我們現代的人,種種業障迷惑造業的凡夫,聽了這個法門能接受啊,而且越聽越法喜,一直在往下追,像追什麼呢?像追連續劇一樣。所以大家已經將自己鎖定在這一趟開往極樂世界的列車上面了,開車了!但是這個開車說的是最殊勝的事情,這個車到終點是極樂世界,是直達車,中間沒有停頓,直奔極樂世界。大家上了車就安全了,沒有後悔,沒有退失,你們沒得退了,為什麼?車沒停啊,只有向前。所以你們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從這方面看,超過當年佛的這些弟子。大家沒有這樣子來分析跟比較,師父都看在眼裡,所以心甘情願拼了老命,真是老命啊!都將近七十了還不是老命?不年輕了,所以再辛苦都要把這部經跟註解跟大家講圓滿,因為當年念公也是拼了老命,來做這個註解的,所以大家就應該也要拼了老命,來學習跟來領受,那麼這樣子很快就看到成績了,看到自己跟身邊的一切都在改變了,變得更加美好了,因為你一切都交給阿彌陀佛來安排了嘛,這個才是真正的信佛,這個就跟那個不受後有的意思就相似了,所以你們是不受後有了。 那麼下來再說,這是世尊親口說的真言,佛叫著舍利弗說,大家要註意哦,不是跟自己沒有關係哦,佛叫著舍利弗就等於叫著大家的意思。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那佛在《法華經譬喻品》裡面就叫著舍利弗說:「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因為這樣子不能盡受嘛,一般人都不能接受,所以諸佛就以方便之力,一佛乘說成是三,有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當然還有人天。所以慢慢的慢慢的漸修,讓大家漸漸的修,一步一步有次第的,到最後成佛。所以這個就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顯示三乘,一切諸佛也都如此,一些大菩薩也是如此,為了方便誘導救度眾生啊,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又《法華文句》曰:「方便者,門也。……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依此釋,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又三乘為通於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以上經論,正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之旨。(上第七相轉法輪竟。)” 那在這之前說的都是八相成道當中的第七相,第七相的內容很長,就是轉法輪,怎麼轉呢?就是這麼轉,那麼這麼轉又是怎麼轉呢?就是這麼轉啊,說清楚了就是自己要自覺,自覺之中還要覺他,所以覺他就是要善立方便,而顯示三乘來救度,這個也是我們常常要學習的。不是硬硬把那些很深奧的道理,他根本沒有能力接受的硬硬塞給他,他不能夠接受。所以必須要善巧的要懂得契機,要懂得觀機呀!所以但是一定要記住我常常說的,那些都是方便,但是別把方便當究竟,這只是一個過度的手段,使他能漸漸的漸漸的沒有退失的,能夠漸漸的不會害怕的不會嚇死他的,讓他漸漸的最後都能夠入到一佛乘,這個才是終極目標啊,所以念佛就是為了要成佛。 念佛人不想成佛,那你念佛是為了什麼呢?這玩玩湊熱鬧打發時間還是跟潮流啊?跟潮流就是,現在的潮流就是大家都在念佛,到處都在念佛,那你就是跟潮流,人家念你也念,你也不知道念這個阿彌陀佛是幹什麼的。 如果以上說的,你不是湊熱鬧你也不是打發時間你也不是跟潮流,如果這些都不是,那就要認真,不能隨隨便便了,時時刻刻要有警覺的心啊,不能再輪迴六道了,六道太可怕了! 下來是舉《法華經》的譬喻,《法華經》的譬喻有說到三車,這也是方便誘引。說的就是幾個孩子在火宅中貪玩不肯出來,佛就告訴他:「你們快出來啊,我這裡有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快出來呀!」這些孩子聽到有羊車鹿車牛車,就趕快跑出來了,跑出來就離開了火宅,父親就很高興,不至於在火宅裡面燒死。出來之後給他們的是什麼呢?給他們的是大白牛車,大白牛車是比喻,這大白牛車說的就是成佛的一佛乘,出乎他們所想像,最後大家都成佛。這也顯示出「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的含義。 所以這些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都有這樣子的德行來參加這一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對於這個經也就知道要珍重了,對於這部經我們也知道要懂得珍惜。 那麼底下緊接的就是這句經文了: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緊接著的,那前面先建立三乘法,就是有上有中有下。對於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現滅度啊,示現滅度般涅槃,這個就是八相成道的最後一相,第八相。我們看註解: “(「中下」據《魏譯》磧砂藏本與高麗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 我這兩句話就把所謂的八相成道的第八相給點出來了,說的就是「而現滅度」。 “涅槃舊譯為「滅度」,新譯為「圓寂」。” 這個滅度是涅槃兩個字的舊譯,原來這部經一來到中國我們就翻譯了,所以這部經是最早來到中國的,馬上就翻譯了,所以最早的翻譯這個涅槃翻成滅度,唐朝後來再翻譯譯為圓寂。 所以大家常常說某某和尚圓寂了,現在就作為死的一種形容了,是好聽的說法,不說死了說圓寂了。那麼這個對出家人說圓寂,對在家人你不能說圓寂啊,在家人通用的說是往生,某某人的誰誰往生了,這是好聽的說法。 其實圓寂這個名詞非常高啊,圓寂者就是涅槃了。所以底下就把這兩個名詞,滅度跟圓寂再做一個解釋,我們看註解: “「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 所以也沒有生死,沒有因跟果,那就出離了,就出來了。這樣的話,不是度過了生死的急流嗎?我們這裡此岸,此岸是我們這裡呀,此岸是生死,瀑流是中間的煩惱,超過這個煩惱,渡過這個瀑流,那邊就是涅槃了,彼岸就是涅槃。渡過了煩惱的瀑流而登上彼岸,這是滅度的含義。 “《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 那渡中流就是煩惱,中流是煩惱,你滅了這一些煩惱,就叫做涅槃了。離開了一切的有,三界的有,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什麼叫有呢?就是還有生死啊,還要輪轉啊,那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你還在六道,你還是「有」生死。這三界的有,你都離開了,那就是涅槃了。那你圓寂怎麼講呢?我們看註解說: “又《賢首心經略疏》:「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 所以前面講過這個涅槃是新譯,古時候翻譯是翻成滅度。德無不備稱圓,德沒有一樣不具備的,所以叫做圓,所以圓寂這兩個字境界很高啊!沒有一樣德行他不具備的,一切的德行都圓滿都具足了。障無不盡曰寂,一切障礙沒有一樣無不除盡,沒有一樣不是都除得乾乾淨淨了才叫做寂。這是一個解釋。 “又《甄解》曰:「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甄解》是日本人的著作,他說:「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這個義充滿了法界,恆沙的...恆沙就是無量無邊多得很,無量無邊的這個德都具備了叫做圓。接著又說:「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相累這個相要讀去聲,不能讀第一聲,要不然意思就錯了,你讀成相累互相連累意思就錯了。妙絕相累,絕掉這個相對你的這種連累,就是這個意思啊。這個是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障礙的叫做窮,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障礙的叫做體窮真性。妙絕相呢?很妙,絕了一切相的連累累贅,一切相不能成為我的累贅了,簡單說就是自己做得了主宰了,我的生死,我做主;我的快樂,我做主;我的幸福,我做主;我的命運,我做主。這個境界它不能給我添麻煩了,不為境所轉,不為一切相所累叫做寂。 那麼這個是大菩薩的境界,我們只有聽的份,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呢?你看看我們,一個小小的刺激就跳草裙舞了,什麼叫跳草裙舞呢?廣東話不是說了,你氣得我蹦蹦跳,蹦蹦跳不是就像跳草裙舞一樣嗎?再嚴重一點就是佛跳牆了。所以你看還是凡夫,一點點小小不如意的,人家說一些你不能夠聽的話,你就認為說人家故意在諷刺你了,講的話裡面帶刺兒,你聽了不高興,馬上就變臉了,嚴重的就是跳草裙舞,是不是?所以還是凡夫,容易被境界所轉。下來我們再看: “上之經論,表法身大士專志佛果,不住灰滅;但為饒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 所以就是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那為什麼只對中下而現滅度呢?下來《法華經》就舉出來了我們看,說: “如《法華壽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那麼下來中間省略了,最後說: “(中略)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那麼這個在《法華經壽量品》就說了,說:佛要是久住在這個世間,薄德的人,就是他那個德很薄,不夠厚,他就不去種善根了。為什麼呢?他認為還來得及嘛,不忙不忙,還有很多時間,那貧窮下賤這種人他正是貪著五欲,有一點點錢,就先追求物質的享受,他就是忙這些事情,他是「入於憶想妄見網中」,他整個人都是在想這些事情,想世間種種物質享受的事情,在妄想這個網當中不得出來,像什麼呢?像魚呀,魚進到網裡面,那就很難出來了。「若見如來常在不滅」,這種人看見如來常在不滅,就是佛一直都在住世,他更可以憍恣,憍恣跟懈怠跟隨意的意思差不多,就帶點任性,隨自己的喜歡,不緊張,得過且過,原來的壞習慣就任性的繼續發作了,對於佛法就懈怠了,認為佛還老在嘛,佛一直都在,你急什麼呢?過幾天,過一兩年,對我的事業都打拼上岸了,上岸了,我才慢慢的再來學佛嘛,慢慢來,我還有時間,不忙不忙,反正空能法師在七寶還有二十年嘛,沒那麼快往生,他自己說的。這是我的一個希望,但願如此,所以就不緊張了,反正空能法師還在那麼長時間,你少聽一兩堂課也不會死的吧,是不是?「便起憍恣,而懷厭怠」,就懈怠了。「不能生難遭之想」,他不曉得是難遭難遇,他就生不起恭敬的這個心。 你看像這些祖師大德,過去這些祖師大德,你看一個個都離開了,是不是?剛剛夢參老和尚一百零三歲也往生了,這個大家最樂的事情就是到處傳,很多這個瑞相的照片,天空出現種種奇異的祥雲各種顏色的,傳到火了,也傳給我,大家不知道,我就不接受這些東西的。那你們這樣熱鬧搞這個事情,你們是不是吃飽飯沒事幹來搞這個,是不是?又不是你的瑞相,傳了那個祥雲之後,這幾天又來了,還傳什麼?傳舍利子的事,人家中國那邊已經交代了,說這個追思法會過後,這個舍利的分撿工作還沒有完成,還在撿呢。那你的新聞比他還快,外界所傳的圖片都是不真實的,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重要的不是舍利,而是老和尚留下的教誨,才是可以幫助我們解脫的。舍利只是因時因地為教化眾生表法示現的,所以人家講得很清楚了。 我自己也因為這個事情趕緊勸我們七寶的家人說:「我們不追求這個,我們要依教奉行,要開發真實的智慧,不可以盲從。修行各有各的結果,不需要羨慕別人。守住自己一顆清淨心重要,清淨心,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如果是要有舍利才證明修行的功夫,那我跟慈淨老師以後就有壓力了,是不是?要多少顆舍利你們才滿意? 所以這裡就說了,如果善知識老師都一直住世的話,大家就不起這個難遭難遇之想了,就會生出這個毛病來了。這裡特別指的是佛為什麼要示現涅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我們再看註解: “非滅現滅,故云「示現」。作此示現,為度中下之機故。若是上根,則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離生滅,何有涅槃。是故隋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品》,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所以佛雖然不是實際真正的滅度而說滅度,這個叫做「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現滅度就是示現滅度,對於上根沒有示現滅度,對於中下是一種方便,讓你知道佛不在啦,你知道難遇難遭,那你就會抓緊時間,而且人命在呼吸之間,不知道今天出門,晚上回不回家?這是不知道的事情哦!所以我們要生起這種無常的心,難遭之想。 所以佛說這個示現是為度中下根機的,如果是對上根,佛本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本就離開生滅,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是六祖惠能說的話,哪裡還有什麼叫涅槃呢? 再有智者大師讀《法華經》,他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那個大的法會還在那兒照常的進行呢,儼然這就是整個清清楚楚的在那個地方,沒有散會啊,多少人都還在聽啊,智者大師他本身在入定的時候,也在聽了一陣子,出定的時候才跟大眾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所以哪裡有滅度啊?佛還在呀! 那麼這個個案我們常常提,提了好多次了,真的是不可思議!科學家也想不通。智者大師離開佛入滅一千五百多年,居然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華經》,沒講完啊,那肯定到現在都還沒講完,這是超出我們的理解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相信,我們人的能力在特定的一個範圍之內,所能知道的太渺小了,而我們就能夠相信佛,菩薩的能力,從這裡我們絕對可以相信了,這些佛菩薩的能力,他們隨意自在變現,這就是遊戲人間哪! 所以念公也說了說:曾經,你們第一班的同學就問說,能不能找出一部最準確的佛教史,是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因緣的?念公就說不行!你怎麼叫準確呢?當時的人個個看釋迦牟尼佛都不一樣,時間也是不一樣。有的看見釋迦牟尼佛就是無量莊嚴無量相好,那是報身的境界,那個是菩薩的境界。這些個阿羅漢聲聞看見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化身佛的境界。很多看見佛是丈六之身,金色光明,這就是「等流身」。那還有的人就只能看見,就是一個黃面的比丘。還有人看見是一塊黑炭,這個業障太深了。有的居然還看見是一條象的腿呀!哪裡有一定的? 所以我們太有這種常情了,太限於常識,跟他常識不相應的,他常識以外的,他就不能接受。所以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所見。 那智者大師「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那你要寫這個傳記,你怎麼寫啊?智者大師寫的是還沒散會啊,是不是?所以我們不可以流入那種像日本西歐那些學者做學問的方法就是考據,根據人的常識,世間有的這些書的記載,作為證據來考證,因此對於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華嚴經》《首楞嚴經》也不能相了,種種這些都不能相信,這個就太執著了。 這就是我常常用空間來做比喻的,因為我們都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那我們怎麼可能去否定,超越三度空間的事呢?佛法裡面很多說的都不是我們三度空間的事情啊,所以我們只有信,我們沒有資格懷疑。 那麼底下是很長一段經文我們先來念一念: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 所以你看看這裡說了,他們的能力太不可思議了,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之外。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對於這個什麼奇異功能,大家都覺得驚奇得不得了,看見就嘆為觀止! 你看這裡,這些菩薩一念之間遍遊一切佛土啊,這個遍遊就是沒有一個地方漏掉的,一切佛土這一切也是沒有一個地方漏掉的,所有的佛土都到達了,而且是在一念的時間就到達了,一念的時間是多少呢?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那麼一般人一秒鐘可以彈四下,到底有多快呢?這個後面我們還會再解釋。總之是太快太快了,我們想像不到。這個速度遠遠的超過了光速,而且一切國土是同時到達,不是一個一個去的,同時到達。這些與會的一切菩薩之中,都有這樣子的神通妙用。 那接下來我們就解釋這段了,先從三摩地開始看起。 三摩地,我們過去也講過了一些,我們看註解: “「三摩地」,梵語。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翻為定、正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等持等。” 三摩地是梵語,就是Sanskrit,古印度的語文梵語叫做Samadhi,主要可以翻為正定,正受。下來又引《大智度論》了: “《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這裡說的不是別的心,說的是善心。你看現在那個外道的修行,他們都是一種邪禪,有時候他們入的是邪定,所以他們那個我們不把他叫做Samadhi,不能叫做三昧。 這是要以善心專注在一個地方而不動,才叫做三昧。所以《四十二章經》就說了,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在一個地方而且是善的心,住於一處而沒有動搖叫做三昧。 “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這也是《大智度論》的話,入了禪定,所以也叫做三昧。所以很粗淺的說呢,三昧的意思就是定的意思,三昧就是定的意思。 “又「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 一切的行能夠和合,就是能夠相應,你所修的法跟你所證的這個境界得到相應,得到相應了都叫做三昧。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 你的心攝於你所入之禪而不動,都叫做Samadhi三摩地,也都叫做三昧。 那底下我們不再解釋了,只是將註解的文字我們把它念念存檔。 “又《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 天臺曰:「若以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出生乃至無量三昧。」 今經於「而現滅度」下,繼言「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表諸大士雖示涅槃之相,而實是不生不滅,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諸大士咸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者也。” 三摩地解釋完了。我們下來是說的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之前我們也提到了一些了,這裡我們再補充一點。 “又「陀羅尼」,梵語,此翻為持、總持、能持、能遮。” 那陀羅尼的梵語叫做dhāranī,通常我們用的最多的解釋就是,總一切義,持一切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下來我們再看: “《智度論》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秦說的就是中國,秦言就是中國,那個時候把中國叫做秦。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陀羅尼,我們中國的解釋叫做能持能遮。那麼陀羅尼不只是咒啊,咒也在陀羅尼裡頭。陀羅尼這個意思比較廣,現在你看比方說大悲心陀羅尼,那就是指的大悲咒啊,當然陀羅尼裡頭有一個意思是咒,這下面我們會詳細的來解釋。但是不能說咒就是陀羅尼,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能夠持住,抓住,保持著種種你所修的善法,能讓它不散不失。你所修積的這些善法能把它保持住,維持住,那就好了嘛,那就好辦了。 要不然我們修了多少善法,這邊修,那邊就漏,這邊修那邊修,都不夠它漏,都修不夠它漏,不能保持啊。 這裡就舉了世間的例子,譬如整個碗,你裝了茶,這個茶它就能保持住。但是如果這個碗裂了個口,破了個洞,這個茶就漏掉了,是不是? 所以陀羅尼的意思,一個是能持,能遮。那就是不好的東西,要動惡的念頭,想去做壞事,這個陀羅尼總持的力量能夠使得你不去做,不去做,所以得到陀羅尼它的好處就在這裡了,你的功德你的善能讓你繼續保持住,不會失掉。同時你想做壞的事情相反的事情不如法的事情,它自動的能夠防止你不去做。所以這就把陀羅尼的含義解釋了,就是能持,能遮,這兩個意思。 “又云:「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蓋三昧,定也。定力發慧所得,說為陀羅尼。” 前面講過,三昧是定,那定的力量要發生了智慧,產生了智慧,就叫做陀羅尼了,所以它就比定多了智慧了。 下面再引《大智度論》的話: “如《智度論》曰:「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 《大智度論》講這個三昧修行,你入了這個定來修行,久了之後就能成陀羅尼。所以我們知道,得到陀羅尼,是得到三昧以後的事。這些個三昧跟諸法實相的智慧相共,所以是「共諸法實相智慧」,這個「共」是動詞,這些個三昧跟諸法實相的智慧相共,就能生出陀羅尼,所以三昧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就生出陀羅尼了。這個是龍樹菩薩的話。 下面就說了陀羅尼它殊勝的地方在哪裡,我們看註解: “又「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相應,亦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這個叫做相應法,那什麼叫做相應法呢?這個是佛學名詞。就是你必須是心要專注在這個法上面,你這個三昧才會出現,才會產生這樣子的定啊。 比如說你這個人要入定了,要打坐,要入定,你準備了,那你一定要攝心,攝心不是要做種種前行的準備嗎?不是我們知道要什麼專注在一個地方,什麼眼睛要下垂啊,眼觀鼻,鼻觀心,然後又要數息等等的這些,這些準備工作,然後你才開始,對不對?然後才入了你這個定,某一個禪定,這個時候定中的清淨,甚至於是種種的神通才能夠出現。 那麼念公在這裡說了一件事情,相當有趣的。他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就遇見從前的一位師父,他能得五種神通,那就是還沒有得到第六種漏盡通。他能飛行,這就是神足通啊,他去接受供養,他到國王那個地方接受供養。當時正好國王不在,公主就接引他,那公主接引他就給他頂禮,頂禮的時候就觸摸到他的腳,他當時凡心一動,飛行的神通就沒有了,所以他一不相應就不行了。 這個讓我想起有一次在雲頂半山,那個叫清水巖的地方。那我在那邊靜修,不能講的閉關,講閉關那會給人家講話的,是靜修。早上就出來走走曬太陽。那麼那個地方的遊客很多,各族的遊客都有,不同種族的遊客都有。突然間遇到一位印族的遊客,他就向著我走過來,然後突然低下頭來觸摸我的腳,然後他就彎著腰說,說了一句話,是用英文說的,他說:「Blessing」就是請你加持的意思。所以他們就認為這樣子是最恭敬的。 像我們頂禮佛的腳一樣,是不是?頂禮佛足啊,頂禮佛足你也不會去嫌佛的腳有沒有洗乾淨,是不是?這是一種最高最高的恭敬。 所以三昧就是相應法,必須要跟他這個境界應才行。他一個不相應,一動了凡心,他就飛不起來了。結果他就跟公主說我不飛走了,剛才是飛來,但是現在不飛走了,我改變一個方式。其實他是愛面子,不是不能飛走,而是飛不起來了。所以他就找個,彎撒個謊,就溜掉了。 所以陀羅尼就不是這樣子。你的心正在生氣罵人,他不丟陀羅尼,陀羅尼沒有失掉。你心不清淨,你心在煩惱的時候,可是陀羅尼當中所有的功德你沒有失掉。所以一證得陀羅尼,你這個事情就好辦了。所以你看看我們那些女眾在罵孩子的時候,你說她有沒有證得陀羅尼啊?很生氣罵孩子,越罵越生氣,越打越狠,那個已經超出她原本要教訓的這個範圍了,越打越火,越火就越生氣,越生氣就失控了,所以她肯定沒有陀羅尼,肯定沒有陀羅尼。如果有陀羅尼的話,她就是打而無打,無打而打。她做不到。還有啊,這個三昧你今生得到,你來生就沒有了。所以你不往生,就不得了了! 那下面就舉禪宗的事,雲門是禪宗的五宗,一花開五葉,一花開五葉的這個祖師。他三次當了國王,到第四次他就沒有神通了,他就是不能一直保持住。 所以往生法門是殊勝的,這個大家要慢慢的去體會。 那陀羅尼就不是這樣子。你今生一得,不管多少生,你永遠都得到。所以得到陀羅尼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今生你雖然不清淨,你動了凡心,或者在煩惱之中,你這個陀羅尼的功德不會失掉。它就是這兩個特點。 三昧你就顯現不出來了,今生你有,來生有時候都失掉了,有時候就失掉了。但是陀羅尼多少生它也不會失掉。 好,我們再看註解: “蓋《智度論》之義:三昧者,只在心相應時現前。如瓶坯未燒,雖有瓶相,不能盛水。陀羅尼如經火燒成後之瓶器,故能持菩薩無量功德。雖心不相應時(例如心生煩惱),亦常隨人行,如影隨身。 又《智度論》曰:「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故知陀羅尼一得永得,勝於三昧也。” 那麼這個跟前面的意思就相同了,我們剛剛也解釋過了。這就說明來參加這個《無量壽經》法會的這些個法身大士,他們都得到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所以這是很了不起的。來會的這些人,這十六在家居士為代表的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比丘跟比丘尼,現這種身的一切大菩薩都是這樣。 好,緊接著我們看下面這句經文: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他這個就不需要入了禪定之後才出現這個三昧,他隨時都能悟入華嚴三昧。這就好像《首楞嚴經》,《首楞嚴經》說得楞嚴大定沒有出入啊,隨時都在大定之中。 那麼這個入的是華嚴三昧,那麼我們要來說這個華嚴三昧了。 “「華嚴三昧」,乃佛華嚴三昧之異稱,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躡解而起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 我們慢慢的來理解這個華嚴三昧到底說的是什麼,華嚴三昧他全稱應該是佛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是一真法界,稱之為一真法界。這一切都入到一之中了,而且這是真實無妄,所以稱為真,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所以這個法門都是從因緣生,緣起之法,有無窮無盡的緣起,一真法界就一切本空,無盡的緣起那就會出現無盡的國土無盡的眾生,還有無盡的事相。 以這個為理為趣,理是什麼呢?理是本體,趣是趣向。就是以這個為本末,為始終,為因果。開達了此理趣,躡解而起萬行。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教呢?就是為了我們要躡解起行。如果你不這麼做,那你就是盲修瞎練。 下來念公就提到一位很出名的氣功大師,像那個氣功師嚴沁很有名,兩次病得要死了,昏迷過去了,都是那個氣功師給他看好的。這個氣功師很有名。最近他來看念公,最近就是當時念公還在的時候,念公就說:「你去念念經吧!」跟氣功大師說叫他去念念經。可是這個氣功大師就說,他就很想學密,但是後來他看了《金剛經》,非常歡喜,他說:「哎呀,我要是不看經就變成一個糊里糊塗學密的人了。」 所以你看看,學密的人能夠不不懂道理嗎?不懂得道理,你只是在這個形式上,表面上,我就學了這個手印怎麼打手印,然後學了一些咒語,再來就是你家裡擺設很多唐卡,擺多幾張唐卡,還有壇城,這個裝飾全部都是富麗堂皇,這樣你就以為你真的學密了嗎?你在學密了嗎?道理完全不懂。 所以你要躡解起行。要不然就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的結果不是自覺覺他。是自誤誤他,所以就是所謂的「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這裡是形容一個瞎子,他不知道自己是瞎的,不知道自己是盲修瞎煉的,這個瞎子他帶著一群的瞎子,帶了一群那個眼睛瞎了看不見的,他自己也看不見的,跟我來吧!走到哪裡去呢?到最後全部都掉到這個坑裡頭去了。所以現在很多人他就是很熱心,我們這個叫做慈悲,這個慈悲沒有智慧。其實他最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他的結果只能夠如此。 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強調聽經很重要?一定要聽到什麼程度呢?不是說聽多少遍的問題,是聽到透徹為止,聽到你自己完全改變成另外一個人了,我們形容說脫胎換骨了,這樣才行啊! 剛剛中國就發了一個訊息來,有一位女眾她就說:「師父,你介紹我在網上你的講經,我都聽完了。」我說:「聽完了?,很多呀!我說那個《無量壽經》四冊講記,將近一百個小時,還有《淨修捷要》呢,還有《無量壽經》略講二十八集,加加起來百多集啊,你都聽完了?」「聽完了。」「那你肯定現在是開悟了,那將來以後師父來中國要給你獎賞了。」後來她又回了一則訊息來,說:「師父,我最近的心很亂,全部經都聽完了,心還會亂。」「那肯定你沒聽進去,只是一個形式上的來聽,聽完了,一遍也不夠啊,還要重複的聽。如果你真聽進去,變成你自己的了,真正理解了,那你怎麼會心亂呢?」所以我又回了一個就舉了這個例子,把那個達摩祖師怎麼替二祖安心的禪宗公案跟她說了,當年禪宗二祖慧可,他也是說心很亂啊,心很亂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啊,結果達摩祖師就將手伸出來,「把心拿來!」達摩祖師滿臉鬍子就是這樣的語氣,「把心拿來!」要叫慧可把他的心拿來,結果慧可一想心到哪裡找啊?妄心真心都不可得,所以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找不到的話,達摩祖師就說:「我已經給你安好了,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本來就不可得,是你自己在那邊亂了,本來就沒有亂,是你自己亂。所以道理明白懂了之後,那你心就安了嘛,是不是?所以那些煩惱種種的牽掛擔憂,這都是夢幻泡影,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要這樣子來理解。所以就把這個達摩祖師跟二祖慧可的公案給她傳過去了。然後她就說:「非常感恩師父的指導。」但是沒那麼快啦,聽了一個公案就會開悟,沒那麼簡單。那要看看你存檔的資料夠不夠到那個開悟時機呀!如果不夠的話,還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聽經很重要,懂得道理越多越好。那些什麼共修念佛一日修,什麼佛一佛二佛七,這些不是不好。你看這裡已經告訴你了嘛,我們就是要「躡解起行」,我們要從這些殊勝的道理,殊勝之解,從這個解上面起行,先把道理聽透了,而且還要消歸自性啊!不是聽兩下就以為自己懂了,你看看你所表現的就知道了,不用問別人啊! 所以這個行是在你真正解了以後的事情啊!你看清涼大師不是說了嗎?修行四個步驟-信,解,行,證。這個解是在行之前。你不能把它的那個秩序給顛倒啊,不能信行解證,不能。所以行是在你真正解了以後的事情。清涼大師不是有句話說嗎?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相反的,「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而行跟解它是一件事情,它不是兩件事情啊。 我們現在的人就是把它分成兩件事情,解裡面沒有行,行了就沒有解了,不能依據佛所教的來去行。 那底下還有一個字說得更加的徹底了,說:「行起解絕」,這更不是一般學者所能理解的啦!這句話你只是聽,更糊塗了,看文字都要解釋啊。一般來說他入了解他就是解,他就是解,他就不起行了,不去修行了。一起了行之後,他還是這個解,他都背著。都不能隨文入觀,不能消歸自性成為自己用得上的。那到最後就會變成什麼呢?變成紙上談兵啊! 所以我們要行起解絕,這才是善於修學的人。真正起了正行之後,這些解沒有了,都放下了。這個解是工具啊,佛的種種的語言文字都是工具,是手段。 像你渡河,你渡河你需要船嘛,你過了河,還把這個船背著啊?過了河就不需要了嘛。可是你是依這個解上起的行,是依教奉行,這個就對了。 所以華嚴三昧就是這樣子,以這樣子的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從這個理趣能夠通達,從這個解上起萬行,以這個萬行為因,來莊嚴佛果,這個叫做華嚴。所以現在解釋華嚴兩個字的含義是,什麼叫華嚴呢?華就是花嘛,這兩個字在古時候是通用的。花就是開花的花,嚴就是莊嚴的嚴。把我們這個萬行,我們所修行的種種種種,萬不是一個數目字,說的就是無量的修行,像花一樣,種種各式各樣的花,拿來莊嚴佛果,就叫做華嚴。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一心一意的,不是散亂昏沉。一心一意的來精修,就叫做三昧。華嚴三昧的含義那我們就這樣來解釋了。懂了嗎?不懂?搖頭,別擔心,不需要你懂,存檔就好了。所以我們繼續看,繼續看註解繼續存檔,註解說: “《淨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這是《華嚴經》的話。下來也是引《華嚴經》的話,我們緊接著看: “《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又《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八十華嚴》也說:「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這個三昧就叫做佛華嚴三昧。《六十華嚴》翻譯得最早,是在晉朝的時候翻譯的。華嚴有三種,《六十華嚴》、《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最後才來到咱們中國的。《六十華嚴》普賢菩薩說:「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所以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佛華嚴三昧,就正是普賢菩薩所入的,也就是這一些與會的大眾,這些大士們,德遵普賢的菩薩,他們都隨時悟入華嚴三昧,這是這些大菩薩他們所入的,這種境界哪裡是我們能懂的?懂不了啊!所以懂不了是正常的啦!所以我們只有聽的份,那我常說能聽到都是稀有啊!下來我們再看: “《法界記》云:「言華嚴三昧者,解云,華者,菩薩萬行也。何者?以華有生實(指果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 我這裡就引了《法界記》的解釋,說,華嚴三昧是什麼呢?花就是開的花呀,就是菩薩的萬行啊,開的花種種莊嚴,花人人都喜歡嘛,這個作為譬喻是最恰當的了。所以花如果開得好,結的果當然肯定就好了。所以我們修行要講因,花就是因,這因要修得殊勝,那果肯定也是殊勝。所以這個作為比喻一切的善行,以「花有生實」,實就是指果實,它有這個作用。行有感果之能,這個花一定要結果的,花一定會結果實的。那我們的萬行我們的行要有果啊,修行最後就是要得到結果,這不就相同了嗎?修行是為了什麼?就是要有個結果,花要結果,那我們的行也要有果。雖然花跟我們的行,一個是內,一個是外,我們的行是內,那個花是外,是外面的,但是他所產生的感應作用是相似的,都要得果,所以就用外面的這個事相,用這些開的花來表達這個法叫做花,華嚴就是這個意思了。都可以感得果報。 “嚴者,行成果滿,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 就是你的行都成就了,果實都圓滿了,契合也相應了,垢障永遠消除了,不再生了,證理圓滿。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還沒有達到啊,我們現在就是常常時進時退,垢障沒有辦法消完,造的業多過消的業,所以什麼時候才能消完呢?因此你不帶業往生就沒有機會了。到了極樂世界就有機會永消,永遠永遠消掉就不退了。所以到了華嚴三昧,這一切都功圓果滿,垢障永消。我們以這個來讚歎,所以稱之為「嚴」者,這就是解釋華嚴兩個字的意思了。下來說: “三昧者,理智無二,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云三昧也。」” 三昧者說是理智無二,理是所證的,智是你能證的。智就是般若智慧,理就是真如本性,顯現在外面,那就變現出一真法界,變現出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我們知道十法界-六道: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再上去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跟十法界的佛,這就是十法界了。十法界的依報正報種種的莊嚴怎麼來的?都是真如本性所變現的。如果你要是明瞭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麼相就是性嘛,事就是理。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穿了,看透了,那就理智無二了,這就說明本體跟你的智慧是一個。 舉例子,就像一個珠子發光,光所顯出來的就是本體,光把本體顯出來了嘛,所照的就是本體,光就是珠子本體所生的,那麼這個光生出來之後,他首先照到的就是本體啊,照到這個珠子,把珠子顯出來了,所以珠的本體跟珠的光,你說是兩件事嗎?不可能啊!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兩件事,光是光,珠子是珠子。可是他不是兩件事啊,這個光是珠子所發出來的,從珠子所來的,所以其實不是兩件事。 理跟智也是如此,也沒有二,像珠子跟珠子的光一樣,「理智無二,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這個就解得很深了,什麼叫深?就是聽不懂就叫做深了,越聽越糊塗,那就是因為它越來越深嘛!那到了這個時候,這一切都不二了,那一切都不二,那就是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還有什麼叫二呢?是不是?所以就沒有彼此了,更沒有能所了。所以我們要到了離開能所,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你看現在外面這些人,他們修得非常熱鬧,你看看佛門的那些活動那些法會,人山人海,非常開心啊! 你看哪裡有像我們這裡靜悄悄靜悄悄的?只是聽經,聽經也是靜靜的,也沒有敲鑼打鼓,只是第一天跟最後一天請師的時候多了一點點聲音。你看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請師啊,是不是? 所以現在外面大家就是喜歡這些,那他們都是在「所」這個字裡頭,都有一個所修,一個所觀所照所覺所得,一個所看到的,觀就是看嘛,所顯。 我們有能,就有所。首先你怎麼知道這個問題還是在初步啊?因為都在所裡頭,出不去。 所以你看一部《首楞嚴經》他說了,說「所立照性亡」,就是一建立這個所的時候,就沒有照了,就照不了了,為什麼照不了?亂了嘛,亂了,亂了之後,你怎麼去照呢? 這個水本來是平靜的,沒有什麼波浪的,那就可以照得很清楚啊!但是如果有一點點的波浪,有一點點的動靜動相,那你怎麼照都照不清楚了。 清淨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一個所,於是就出現山河大地,出現種種的眾生啦! 所以觀世音菩薩的修行首先要「入流亡所」,他那個「所」要先亡掉,為什麼本來是佛的你,而成為眾生?就是因為一有了所,就沒有照了。《心經》不是說了嗎「照見五蘊皆空」? 你一有「所」,你所得所體會的「所」什麼什麼,乃至所得的神通,還是有一個「所」啊,所得的境界。你看身體又怎麼樣了,身體又起了什麼變化了,又通什麼了,得到什麼周天,通天,通哪裡又通哪裡,那裡又通了,那裡又不通了,看這裡說的是修道的,他們真的是有功夫啊!又出了什麼什麼嬰兒啊,小孩跑出來了,但是不管你怎麼搞,你都是在「所」裡面嘛!小孩不是所生出來的嗎?這是明顯的所啊! 所以各位要知道,這些都不是,這些都是虛妄的,幻化的,假的。所以要到「彼此俱亡,能所斯絕」,能跟所都絕了,所以叫做三昧。 所以從這裡可以知道,這不是一般的三昧了,這是殊勝的三昧,更不是前面講的三昧正定。所以這個三昧的境界就是博士班的內容了,是博士班的三昧,所以稱為華嚴三昧。 那麼底下《華嚴經》本身也在讚歎華嚴三昧,我們看註解,再看多一點: “《華嚴經》又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華嚴三昧是一切都自在了。 下來就引的日本大德的註解《合贊》,《合贊》也是日本的著作,他這裡就讚歎華嚴三昧,那麼他說的也很深。我們看註解,說: “又《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 這個《合贊》就說了,他說:「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是他特出的一個見解,指出佛華嚴就是法界唯心。那什麼是一真法界呢?一真是什麼呢?一真就是每一個人當人你自己的本心,就是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自己的本心,就是一真。聽了老半天,說的就是你自己呀!那為什麼師父你不一開始就說是我自己,說得那麼長,到現在才說是我自己呢?聽了老半天,原來這個說的就是你自己,你還不知道,還呆呆的看著,把自己置身度外。 記得以前的我還是居士的時候,我就替一位臺灣的法師拍攝《華嚴經》講經的這個節目,不是在臺灣,是在印尼。這位法師講經了不起呀!《華嚴經》用純正的閩南語呀!就是以臺灣話來講的,難度很高啊!事後我要負責上字幕,哇!要將閩南語寫出正式的中文文句,還好我在臺灣這麼多年,自己又是福建人,所以沒有問題。這位法師最厲害的就是他自己寫科判,很長啊!《華嚴經》的科判很長,貼滿了整個牆壁。那他叫我去看,我就看呆了!那我就問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境界是什麼呀?什麼香水海啦,又看到什麼華藏世界一共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哇!看了都眼花繚亂!說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那時候已經修淨土了,特地去找,極樂世界在那裡啊?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然後看到密密麻麻這些是什麼東東啊?那麼這位法師他就說了:「這些都是你自己的家,都是你本有的嘛!」我當時就沒有任何的感覺。但是不像現在,現在才真正體會到他這句話的意思,現在可以接受了。 一真法界,「一真」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自己的真心,說的就是你自己。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也是我的真心所變現的,那當然說的就是我自己嘛,一切都是我自己。 現在經過了這幾年,後來又出家,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提升,現在可以接受了。 好,我們的時間也到了,我們就暫時學到這裡。下來的內容還有很多關於華嚴三昧的解釋,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了。好,我今天就一起去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