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7集
2024/01/25 21:25:43瀏覽62|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47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好,請翻開大經解154頁倒數第4行,我們從註解的這一句開始看起:

“「杜惡趣,開善門。」「杜」者,塞也。「惡趣」者,畜生、鬼、地獄三惡趣也。”

  「杜」是止住。畜生、餓鬼、地獄這個是三惡道。這個很明顯,惡趣指的就是三惡趣,就是三惡道。

“惡趣極苦,欲令出離,教人離惡,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

  這個惡趣就是三惡道,苦不堪言!說這個話大家都沒有什麼感覺,是因為都忘記了。十個月在母親的肚子裡面有隔陰之謎,太久了太久了,而且這裡面經過這麼辛苦的整個過程,過去的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我們都呆過,地獄也呆過,餓鬼道也呆過,畜生道也呆過。但是六道當然不只是三惡道,還有三善道。

  所以最苦就是三惡道,三途一報五千劫。你看當年大家給佛在修精舍的時候,阿羅漢就看見螞蟻了,看見地上的螞蟻,阿羅漢就掉眼淚了。在之前某某佛出世的時候,這些就是螞蟻,現在又經歷到釋迦牟尼佛這次成佛了,中間經過多少時間?還有釋迦牟尼佛到彌勒再成佛,這中間又經過多少億年?這兩個佛之間這麼長時間,螞蟻始終是螞蟻。其實這個也很自然,因為牠的社會,牠所接觸的,牠的因緣一切一切,都在螞蟻堆裡頭,你看這輩子我這邊的兵蟻把那邊的給咬死了,下輩子投胎,牠又變螞蟻,那就是再來冤冤相報了。牠有緣有怨都是這一切,牠的所見所為都是螞蟻的社會,整個思想社會所見所接觸的都是螞蟻,牠不知道還有其他,所以牠出不去。

  所以三途一報五千劫,三惡道那是極苦的,大家都知道。你看我們就看螞蟻,夏天的時候,螞蟻在吃那個槐樹的蟲,一種青色的肉蟲,那個槐樹蟲在那邊跳,還是活生生的。我們覺得沒有什麼,你去做那個蟲試試看,多少螞蟻在咬牠,牠蹦啊跳的,掉下來之後,這隻螞蟻咬牠一口,另外一隻咬牠一口。

  所以你想想看,這是惡趣之苦。畜生道當魚的,我常常講的那個塘虱魚是活生生來宰的,就隨便的將牠的頭敲一敲,活活的就把牠給宰了,放進塑料袋,牠還在跳。我看買的人拿了回到家,牠還在跳,是不是?中國不是有那個表演廚藝的嗎?廚師把一盤魚端出來之後,大家用筷子,你一口,我一口,吃完之後,那條魚的嘴巴還在動,眼睛還瞪著你,給我記住!

  所以我們都經歷過,我們都看到。但是不要以為那是牠們,我們也曾經是這個樣子。

  鬼道的鬼也是很苦啊!鬼老是飢餓,祂沒得吃,為什麼沒得吃?吃不進去啊!東西到祂的口就噴出火來了,全部都焦了,怎麼吃?而且祂喉嚨像針一樣那麼細,所以就有放焰口,想辦法怎麼樣,讓祂能夠把食物吃進去。

  那地獄就更不必說了。所以要「杜」這個惡趣,「杜」就是塞住了,不使他墮落到三惡趣。下來說:

“今經彌陀大願曰:「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是真實之「杜惡趣」也。”

  所以阿彌陀佛有大願,而且還是第一個願,阿彌陀佛的大願是生到極樂世界「來生我國,不復更墮惡趣」,「更」就是繼續的,重複的,不會繼續的墮到惡道裡面去了。這個我們到了後面四十八願還會講,後面講得比較清楚。這是證明什麼呢?證明了肯定是帶業往生的,所以你的業力本來是應該要到三惡道的,但是現在你由於念佛,佛來接引了,接引你之後你再也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了。就是你本來還是罪業未盡,你還有很多的罪,那你帶了這個業去往生的。

  所以現在還有很多人反對帶業往生,這是有意無意的在破壞。沒有帶業往生,那就沒有淨土法門的殊勝了。那就只有大修行人才有能力消啊,這個業只有大修行人才有能力消,才有得救的機會。那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就不成立了,要把它廢掉了,廢掉這條,那法藏比丘他就不成佛了,他不能成佛了。

  所以這個願很清楚說「若有宿惡...」,「宿」就是過去生所造的。「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那些過去舊的業過去所造作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怎麼可能沒有業呢?

  最近我們也在討論這個問題,臨終業障都消了,這個還要特別講清楚,臨終業障,那是什麼業障呢?障礙往生的那些叫做業障,一定要強調障礙臨終的業障,前面加了兩個字「臨終」業障,而不是臨終業障都消完,就是他過去生所累積的業也消完了,不可能。這樣講就很清楚了,臨終有種種的障礙都消除了,把臨終的障礙都消完了消除了,不是他本有的業也消完了,這樣講就很清楚了,就沒有人會來找你辯論了,這個不用辯論的,可以講得很清楚的。

  你看《地藏經》我們那天就在討論這個問題嘛,在這裡我們又再重提,為了什麼呢?因為這個視頻將來會有其他人看到。

  那天我們討論的是在粵語版的《淨土聖賢錄》,但是那些只是聲音(音頻),沒有畫面,而且未必有人看到。更多人會看到這個《大經解》,所以我們可以再來討論這個問題,讓他們以後可以做個參考。所以我們是在討論,而不是在下定論。

  那天慈淨老師講的那個個案,邱燕環,她臨終就拒絕人家幫他念《地藏經》,那些人的用意是什麼呢?要幫她消業障,她一心一意只念阿彌陀佛,一心要見阿彌陀佛,結果成功了。

  這個就是不信阿彌陀佛可以消業障,同時也否定了帶業可以往生,要先消業才能往生。佛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的業如果有體型有形狀的話,整個虛空世界都裝不下。《觀經》還告訴我們:你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八十億劫有多少啊?一句阿彌陀佛就消了。那我們到現在念了不少佛了,不只是一句。佛告訴我們:能消的業只是你這個手指甲上面一點點的土,還沒消完的像大地的土這麼多。所以臨終消業懺悔一定是念阿彌陀佛,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念我名字。何況《地藏經》那麼長,你還沒念完他就翹掉就死掉了,來不及了!哪裡夠一句阿彌陀佛快?臨終十念一念都解決了。所以現在我們是救急,各位同修,你一定要清楚,現在是救急,不是在做超度法會。是搶救一條慧命,跟誰搶?跟閻羅王搶。你要快,再不快的話,閻羅王搶去了,所以一定要明白。

  那這裡說的惡,它的意思很廣,是廣義的惡,這個後面我們會看到。

  「杜惡趣」這個惡指的不只是三惡道的惡。因為大家要知道,這部經典是圓教的經典,這些內容每一個字,它的含義都是深廣無盡的。如果你以四聖法界阿羅漢的位次來看的話,阿羅漢以下的六道都是惡,六道的三善道也是惡。再以菩薩來看阿羅漢辟支佛以下的都是惡。再以佛來看的話,連菩薩都是惡。

  所以這個惡就不能理解成是壞的不好的三惡道的,不是那個意思。所以我們要看經典是圓教的,還是一般的經典,他所理解的那個字的含義不一樣。

  下來說的善也是一樣。「開善門」就是把善道的門給你打開了。我們看註解:

“又「開善門」者,《會疏》曰:「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

  你看這裡說的善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善惡的善了,是菩提涅槃。我們這裡說開善門,就不可以看成是三善道之門,如果你這樣子看就變成世間法了,那就不是圓教的水平了,就不能叫博士班了,叫小學了。所以我們這個指的是菩提涅槃的門。我們繼續看:

“本經《壽樂無極品》曰:「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也。”

  我們《無量壽經》就在三十二品「壽樂無極」,這裡面說「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個是開善門,生到這個佛國,而且非常容易進去,進去之後你有多少業力都「不復」再墮入三惡道了。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保證,我們一定要相信,而且一旦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必定一生成佛,因為第一個因素就是不退,他不會向後退,他只有向前。第二個因素就是壽命無量,只有進步,沒有退步,而且壽命是沒有盡頭的,一直都活著一直都活著,又只有向前不會後退,那最後焉得不易生者?最後你不成佛,你要幹什麼?還想在極樂世界死賴着不走?七寶池洗澡還洗得不夠啊?離開了,你有很大的任務重要的任務要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了佛,你不度眾生,還待在極樂世界要當老大?下面說: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表同體之悲。人所寶愛,莫過自身;今視眾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暫捨。”

  對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這個叫做同體之悲,看成就是我自己一樣。下面就引了《涅槃經》有個偈子說:

“如《涅槃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是因為這個原因,看一切眾生受到種種苦,實際就是如來他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受苦。不只是佛家啊,我們中國古代聖人也有說了四個字「己饑己溺」,國內有一個人在捱餓是我叫他捱餓的,國內有一個人在洪水裡面,是我推給他到水裡面去的。這個古代的聖人還是在人道,說的還是人。而如來的心量更廣大了,中國的聖人只看到人類,有一個人在水中,有一個人在捱餓,都是我的罪過。如來更是一切眾生受苦都是佛一個人在受苦,一切眾生全都包括了,所有一切有情都包括在內了。我們繼續看:

“「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

  「拯濟」救度就是要把它背起來,你也要有這個使命要把他背起來,給他渡到哪裡呢?渡到彼岸,底下「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可以引用《大法炬陀羅尼經》再來做解釋:

“《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

上引經文,深顯「拯濟負荷」之義。”

  他說菩薩的擔負是什麼呢?就是誓願要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個是關鍵,這個我們一定要把它認同下來。出離世間,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出離這個世間,這個是最起碼的。而不是只幫你幫到一半,從三惡道幫你到三善道,那你未來的惡夢還是很長,(粵語)沒完沒了,這就不究竟了。要出離這個世間,這裡說的世間還不只我們這個世間,還指超越九法界,九法界是六道上去,有阿羅漢辟支佛跟菩薩,要度你超越這九法界。

  他做了一個譬喻,譬如一位長者,家裡很富裕,很豐饒,豐裕就是有很多珍寶。那他只有一個兒子,因為愛這個兒子,這一切珍寶都給他,這是肯定的嘛,菩薩也是這樣子,一切好的東西全都給了眾生。

  所以佛看眾生等同一子,就是對於他的獨生子,他什麼東西都要給他,以至於最後令他進到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是什麼地位呢?這個餘是指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得乾乾淨淨了,叫做無餘涅槃,證到了妙覺位,圓滿回到常寂光了。所以無餘涅槃是究竟的佛果,也就是圓教的佛果,也叫大涅槃,這個叫做負荷重擔。

  所以這就解釋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這個意思我們就這樣解釋了,菩薩都是這樣子的,這是真正的菩薩,真正行菩薩道的菩薩,都是這樣子的拯濟負荷,把大家度到彼岸,這個彼岸是究竟菩提,圓滿成佛。下面解釋:

“「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

  超生死而到涅槃叫做度。為得度生死之海,由生死這邊這個叫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彼岸。

“《大論十二》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眾生證入無餘涅槃而後已也。”

  好,接下來我們就接著來解釋這個經文了: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看,這句就把前頭我們所說的,這些大士都是果上證得的人,而倒駕慈航示現菩薩,從這句話就得到了根據了,得到了證明了。不然大家總覺得會不會推崇太過了,太誇張太捧他們了?你有什麼證據啊?一次一次的證明了,佛法都是如實的。

  推崇太過,照樣是不合適的。對於佛法,我們把它說淺了,說少了,以前講過這個叫做減損謗,也是謗法。

  很淺的把它說得很圓滿,超過他原本的水平,小學的內容你把它說成變博士班了,這個也叫做謗法,叫增益謗。

  現在還有人在幹這種事情,把儒家的用佛家來解釋,變成儒家的境界提升到佛家了。那這些大藏經可以拿去回收了,大藏經不需要了,道場也不需要了,全部關門。儒家就可以了,學儒家就等於學佛了,就是等於學佛了。現在就是有人幹這種事情啊,所以讓那些初學的或者是剛剛接觸的混淆了,搞糊塗了,行不行?他說行嘛!他說行啊!他在講儒家的內容,結果聽起來全部都是佛法,那叫什麼?增益謗啊!

  增益謗沒有人提過這種事情,唯一我看到的只有黃念祖老居士他提過,所以這是很仔細的,很仔細的。

  所以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都是不允許你做宣傳,宣傳肯定要誇張。你看那些廣告,看那些廣告不誇張怎麼會成為廣告呢?對不對?所以不允許你誇張,不允許你宣傳,更不允許你誹謗。所以這句話就看出來了,就是我們前頭的那些說法,肯定是如實而說的,不是說過頭了,不是誇張說得過份的。

  這一切來的這些人,這些大士菩薩們,經文說「悉獲…」就是都獲得,沒有一個例外。都獲得諸佛的無量功德,都得到諸佛的智慧聖明,都是不可思議的。從他方世界來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的這些大菩薩,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這麼多人,他們都得到一切佛的無量的功德,這樣子的智慧,這樣子的聖明不可思議,都是這樣的人。

  那從這裡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我們對於佛在這部經裡面所說的一切,你還能懷疑嗎?你懷疑你也夠大膽了!這些大菩薩,這樣子的境界的菩薩都沒有懷疑,都不是來捧釋迦牟尼佛的場的,不是捧場的。因為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對末法將來一切的眾生的慧命,關係太大太重要了!不來不行啊!來不只說做影響眾來證明,他們都沒有懷疑。

  我們這些什麼資格的人,還會去懷疑。所以你如果不聽經,你可以隨便去想,你隨便胡說亂說亂講話,你都不知道你講錯了。

  要懷疑,應該這些大菩薩先懷疑嘛,他們都不來了,或者隨便派幾個代表來就算了。他們都來參與了,就表示沒問題了。

  師父堅持要大家守住這部《無量壽經》,也就證明是聽佛的話了,所以你們也是沒問題咯!七寶淨土講堂也是沒問題咯!我們是真正的依教奉行。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來追,放心來追隨啦!來死心塌地的一直追到哪裡?大家一直追追到看到蓮花,看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追到那邊去,一起在那邊(打邊爐),吃火鍋,在那邊開Party派對。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相信這些大菩薩他們的人格,這就是給我們極大的信心了。我們繼續看: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以上二句,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位齊果位,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咸得如來之福德莊嚴。”

  所以這就是他們無量的功德都圓滿了,福也具足了,慧也具足了,所以這才是具足,都得到了,所以這就是齊於果位了,佛就是最後的果位,他們都是從果向因,從果位而示現為因位的這一切大菩薩。下面再說: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明大士咸得如來之智慧莊嚴(《淨影》與《甄解》、《合贊》諸家,皆同此說)。”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就是說了,大士們都得到了如來的智慧莊嚴,那麼這樣的解釋是《淨影疏》《甄解》《合贊》這幾部註解他們都是相同的。那我們就可以證明說他們都跟佛的智慧莊嚴同等。下來解釋:

“「聖」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體;聖明,用。無事不照謂之聖。菩薩權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

肇公之意為: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名之為聖。”

  聖就是正。肇公解釋智慧就是本體,那麼本體起作用就是聖明。凡事都有體相用,有體它就有相,有相它就有用。

  我們看電是體,它顯現一個相就是燈,各種蓮花燈各種照明,賣燈具的那個地方你看各式各樣的燈像,那它會亮會起照明,這是它的作用。

  所以凡事都有體相用,有體它就有相,有相它就有用。那麼智慧是本體,聖明是智慧所產生的妙用啊,這個聖就是聖人的這種明瞭,明瞭的這種智慧所產生的這種作用妙用。

  智慧聖明這四個字裡頭有體有用,那怎麼來解釋這個聖呢?下面說了「無事不照謂之聖」,對於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通達的叫做聖。

  那什麼叫照呢?我們用現代人的理解說法,照就是像X-光(X射線),X-光能徹底透視而沒有障礙。菩薩權實靈照,菩薩的照有權照,有實照,權就是權巧。我們聽多了,我們知道,博士班的同學們聽多了知道,權是權巧,實是真實,真實的照,還有權巧方便的照。這些都是靈明的,不可以用世間打比方的靈照,世間任何一種用來比喻的都比喻不到,「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不可以用言語跟思想去琢磨的叫做語。可以言說的叫做議。不可以用言思來議它的形容,來說聖明這個到底是什麼,講不清楚,你怎麼用言語用思想去琢磨,都不能達到它真正的意思,它到底是什麼樣子?達不到,故言不可思議。所以對於這個「智慧聖明不可思議」,肇公的解釋就很清楚了,那就不是我們的境界了。我們的境界是什麼呢?我們的境界是聽的境界,只有聽的份的境界,那個也是境界嘛!那個境界也不簡單,能夠聽的境界也不簡單。你看現在外面還有誰來聽這個?所以我們還是有境界的,我們是聽的境界。

“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眾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故曰不可議。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

  菩薩的實智跟權智它所產生的照用,我們眾生所有的凡情,你絕對不能夠理解的,也絕對不能夠去想得到。世間的頭腦再好的,像科學家哲學家,甚至博士都沒有辦法,因為這些人所思所為所想的,都在八識裡面。這裡所說的是要離開八識,而菩薩的智慧是超情離見的,這個叫做不可思不可議。下面再繼續解釋:

“又不可思議有二種: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測。二者神奇,非淺識所量。”

  再有不可思議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本體是空,所謂第一義空。這個就不是空有兩邊對立的空了。空有兩邊對立的那是偏空。這是第一義空,就超越空有兩邊的空。

  「非惑情所測」,不是眾生你還帶著一種疑惑的這種情執,我們眾生都在情執之中,所以稱為有情嘛,不是帶著一種疑惑的情執的眾生所能夠猜測的,不要說理解了,你猜都猜不到,我猜不透你的心。那個還是世間的,那個還容易猜得透。這個你根本沒有辦法,猜測都猜測不到,所以這個叫不可思議了,理空猜測不到。

  第二個說的神奇,這種太不可思議了。你很淺的這種認知,你不可能去思量。

  這個就好像之前說過了,之前有提過了,神秀對六祖惠能就不可測,是不是?你不要說普通凡夫了,神秀知道他得了衣缽一定比我強。但是你不能看他外表,他只是一個都還沒有受戒,什麼都沒有的一個苦力,來見五祖之後,談了幾句話沒多久,師父就把衣缽給他了,這是什麼人呢?他的境界到底到哪裡呢?我神秀大師兄,我對於這個佛理完全已經是不得了的,所有的師兄弟全部都把我推崇,沒有接五祖的衣缽是不可能的。不經意的突然間跑出了一個惠能來了,所以神秀他只是在想,他一定比我強,到底強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所以很多人看六祖壇經,知道整個歷史,後來六祖惠能半夜五祖叫他趕快跑掉,五祖知道有人要害他,結果真的寺廟的人就去追,就去追,要追回什麼呢?要追回那個衣缽,想不通啊!這樣子的一個人哪裡可能接衣缽呢?很多人以為是神秀派這些人去追的,神秀不是這種人,很多人誤解了神秀了。是那些人想不通,結果他們認為說一定是偷的,惠能半夜到五祖的房間去偷了衣缽,一定是偷的,要把它搶回來,想不通。所以這個就是到底它強在哪裡?

  所以前兩天也講過了,菩薩跟菩薩的位次差一個位次,你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境界,深不可測!初地菩薩不知道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往往過去都以為這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差別嘛,是不是?

  前面也舉過例子,一般考試你考八十分,他考七十分,那就差十分了,程度就差十分,下個學期你就可以趕上他了。不是這種差別啊!也不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那個差別,也不是七十分六十分五十分的差別。

  這個說的是境界,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所能夠達到的,完全沒有辦法理解,完全沒有辦法理解那我們就不用再繼續講下去了,就這麼簡單。好,我們繼續看:

“又《智度論》曰:「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謂如食頃。」”

  六十小劫這個時間多長啊?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六十小劫是三個中劫。佛六十小劫講《法華經》,六十小劫很長啊!如同食頃是什麼意思?這個時間就好像吃一頓飯的時間而已,這就是講時間,六十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食頃,一餐飯的時間,一餐飯的時間可以把它展開為六十小劫,這是佛說《法華經》。

  佛說《華嚴經》就更不可思議了!經上講二七日,那這很容易乘嗎?二七十四,這是小學生的數學,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二七十四天,十四天佛講《華嚴經》,講了多大的份量呢?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到底有多大?沒有概念。前面講過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原來的《華嚴經》,《華嚴經》的原文全本完美,整個地球都裝不下,但是是在二七十四天就講完了,有的是說三七二十一天。那怎麼可能呢?各位同修,這部經如果你念一遍,用我們人間現在這個狀況來說,你念一百年也念不完,就是指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原稿,你念一百年也念不完,一部也念不完。無量劫能夠濃縮為二七十四天,十四天講完了,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最原始的那部《華嚴經》,佛在十四天講完,真正不可思議!這就是《華嚴經》十玄之「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萬年跟十分之一秒相等,是一樣的。

  其實這個道理科學家愛因斯坦他都懂了,愛因斯坦不是說了嗎?前面提過嗎?他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封信就說:「你走了,不久,我也就跟著來了!」但是有先後的這個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哪裡有先後?實際上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時間是假的,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小乘法當中都可以思都可以議,小乘法可以討論可以研究。

  大乘法不行,大乘法裡頭有不可思議。所以邏輯、辯證法、理哲學,這些科學的方法論在小乘經上面用得上。在大乘經上面用不上,它超越了。下面就是接下來的經文,說: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是這樣子的一些大菩薩,數目有多少呢?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是數不到了,太多了,數不到,一時都來了。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為聽聞讚揚淨宗妙法故,為廣宏普賢願王故,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時來會。”

  那麼以上就是這一品的總結了,總結德遵普賢這些大菩薩這些正士,為了來聽法,為了來讚揚淨土宗,就是讚揚我們現在學的淨土宗,廣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有情,讓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可以究竟涅槃了。所以這些菩薩都同德同心,一時來會。下面再說:

“《淨影疏》曰:「為法心同,故來一時。」”

  就因為有同德,所以就有同心,所以就不約而同的都來了,不用發請帖,不用WhatsApp,也不用微信,不約而同就是大家都知道,我們常講不約而同,我們沒有約好都來了。下來是最後的經文了,說,我們看經文: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清信士」即優婆塞。「清信女」即優婆夷。以上經文,獨見《漢譯》。《魏譯》則僅有菩薩與比丘眾。《宋譯》經末曰:「並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均廣於《魏譯》(以上通序終。)”

  除了這些大菩薩之外,那還有比丘尼五百個人,清信士是男居士也叫upāsaka優婆塞有七千人,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是適合在家人的,很適合你們的。所以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七千啊,所以居士以前是很殊勝的,而且是男的比女的多。

  現在末法的時期剛好顛倒了,女的比男的多,現在算起來三個,外面有一個四個而已,不成比例,末法時期很明顯的。

  你看以前是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人數一樣,所以加在一起整整兩萬人,很容易算嘛!比丘是一萬二,這是一個兩萬人的大法會。所以你那個做什麼法會有五千人,哎,那是小兒科。

  兩萬人的大法會,這兩萬人不是阿貓阿狗丫丫烏的普通人。所以你看後來就看見極樂世界,禮佛現光那一品就看見了極樂世界了。所以大家不要忘了,看見極樂世界的是當時在我們地球上的兩萬人,是我們這種人,地球的這種人。底下還有我們看不見的,還有天,還有欲界天色界天這些天眾,不在兩萬人裡頭,諸佛菩薩是無量無邊,德遵普賢這些大士無量無邊,也不在兩萬人裡頭,這是真正我們地球上的兩萬人。

  這一段經文指的天是漢譯才有,漢朝翻譯的才有,宋譯還有在最後經文結束了提出了,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所以天龍八部一切大聖也參加了這個會,不然怎麼會在後頭有「皆大歡喜」呢?

  那魏譯就很少了,這裡講的是現存的五種原譯本,魏譯很少,魏譯只提了比丘跟菩薩。

  所以現在我們學習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就是根據漢譯,補充了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就是男居士跟女居士,統統是四眾弟子。那還有天界,再加上宋譯的還有天龍八部,這個就構成了一個眾成就,眾成就到這品才圓滿,是六成就裡頭的眾成就。所以要會集這五種原譯本就是這個意思。要不然它就少了一些,這個有提到,那邊沒有提到,那就不完整了,欠缺是很不應當的,那麼這個就把它給補齊了,所以這個會集就很圓滿了。

  那麼通序到這裡就完了,通序就是六種成就,每一部經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時成就、處成就一直到眾成就。佛在那裡講的,什麼時間,那些人,講的人是誰,主法是誰,清清楚楚啊,這是各個經都有的,所以稱為通序。

  這個經裡頭就把這些參加的聖眾他們的功德描寫得很多,到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完了。

  總之,這些序都是為了證信,讓你真正相信,六種成就就是為了證信,讓你知道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等等,為了讓你增加信心。

  不是虛構的,不是自己編出來的,隨便放個名字下去編得好像真有其事,那些事實上都是虛構的。

  這個不是,這是真實的,而且主法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為了讓你增加信心,所以這些功德這就是通序。那麼接下來就是:

次別序

“下一品為別序,亦為發起序。序中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所以下面接著下來每一品經文就越來越精彩了,越來就越好聽了,它的演變就非常的戲劇性。那這樣子的話,我們把前面第二品最難的這一品我們都已經熬過去了,好不容易熬到剩下最後明天後天兩天了。下來的內容就很像連續劇了,很精彩了,這個情節實在是安排得跟拍戲一樣,跟電影一樣。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這樣子講的話,就是明天後天再到了下次,大家就敢來聽了。要不然像第二品,實在是不容易。

  所以底下是別序,這個別序是本經獨有的,這個經的序跟那個經的序就不一樣了,每一部經都不同。

  但是六成就每一部經都有。像《金剛經》你看,《金剛經》一開始說佛入城到城裡面去乞食回來,就洗衣缽,敷座而坐等等。其實佛這些個動作都有表法的。要不然怎麼把他去托缽回來,洗缽種種生活的小節,都在經典裡面講出來幹嘛?經典裡面沒有浪費任何一個字,沒有浪費任何一樣東西的,有講出來就是它裡面有表法,而且有很深的一個表法。但是我們不是講《金剛經》,我們就不講了,所以然後須菩提就問法了,這樣就開始了《金剛經》。

  那麼各各經都不一樣,所以這部經就是我們這部《無量壽經》,這裡稱為別序,在這個別序裡頭就精彩了!如來放光,阿難就請問,那世尊就回答,這就是別序的內容。

  所以就是這樣子,這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的難逢法寶,這一部大經就是這麼出來的。所以第三品很重要,沒有第三品就沒有後面那些了,所以下面別序佛放光阿難請問,佛才開示答應說,那就說出這一部大經了。我們就緊接著看第三品。

〈大教緣起第三〉

  我們先看開始的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很長的一段。下來我們就慢慢一句一句的來看整個的情況是怎麼樣子的。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這個時候佛就放光了。那我們所理解的觀念當中,放光就是,哇!七彩的光,因為我們看慣了什麼呢?看慣了那些演唱會,演唱會就是這樣子來放光嘛!但是,是不是這樣子呢?不一定。放光了,那不會無端端放光的嘛!釋迦牟尼佛還在表演魔術,在浪費時間表演魔術。一定有原因,為什麼要放光後面就講了很長了,我們先看註解:

“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阿難之問端,並令聞者生希有想,生難遭想,依教奉行,求生淨土。按圓頓諸經,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今經亦然。”

  那佛在這兒放大光明,阿難就奇怪了,阿難看到,呆掉了!今天早上釋迦牟尼佛怎麼回事啊?我一直都跟著佛這麼久了,像這樣子放光,我從來沒見過,所以他才提問。

  所以這個就補了魏譯的不足了,魏譯這一段它特別的簡單,所以這個會集就很重要。其它就沒有把放光當成很重要的一個表法。

  所以這段文章佛的放光就見於最古老的漢譯,最早翻譯的《無量壽經》,漢朝翻譯的,那我們就來看看漢譯的經文,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念慣了會集本,我們來看看漢譯的:

“《漢譯》曰:「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所以這裡我們又有機會參考其它原譯本的內容了,是不是?所以以上說的是漢譯本的經文,說佛在那兒坐著,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這是形容光的變化,光盛大的光明。

  「賢者阿難。即從座起」,阿難就起座更正衣服了,稽首佛足,然後就說了:「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這個還是漢譯的經文。今天的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種種的妙色,很微妙的這種顏色,上下都明徹。

  「好乃如是」,那不用白話怎麼說呢?就是好到這種程度,好到讚不絕口,那不就很現代化了,好到這種情況。

  「我侍佛以來」,我當佛的侍者以來,從來沒見過,沒見過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當佛的侍者以來沒見曾經看過佛的身體這麼光耀的,這麼巍巍重明到這種程度。

  「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我也從來沒有見過至真等正覺,這也是佛的名號,指的就是佛。「光明威神,有如今日」,這是漢譯的話。

  我們這個會集本,就把各種經典的精要都集合起來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蓮公這個功德很大。

  你如果不深入去研究,你不會覺得什有麼特別嘛!你不就是這邊拿幾句,那邊拿幾句,五種原譯本這邊就抓幾句,這樣子湊起來就是了嘛!你給我湊湊看,你去湊湊看,現在五種原譯本都有,你再重新湊湊看,看誰理你?

  所以這個功德很大,把各種經典幾種譯本的精華會集在一塊了。那麼我們現在看會集本的文章,所以這個根據就很肯定了。不但漢譯如此,吳譯也是如此,所以五種譯本有兩種譯本都是這麼說的。下來也引了吳譯跟魏譯本的經文,所以公平,非常公平,都有。我們看看:

“《吳譯》同之,唯文字稍簡,餘譯則語而未詳。《魏譯》中,兩度云「光顏巍巍」,又云「威神光光」。”

  就只有常常念的魏譯最簡單,只有「光顏巍巍,威神光光」就沒有了,就完了。那我們看唐譯的經文:

“《唐譯》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

  會集本就用了前面幾句,後面「凝照光輝」沒用了,唐譯就多了一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

  我們看宋譯的,宋譯是最近的,是後來翻譯的宋譯本。

“《宋譯》云:「面色圓滿,寶剎莊嚴。」五譯合參,便知漢吳兩譯最詳,餘譯乃其簡略。唯《宋譯》中「寶剎莊嚴」,顯光中現剎之義,可補古譯之不足。”

  那麼宋譯裡面他有說現出寶剎,在光當中還有佛的佛剎,佛剎都出現在光裡面。

  所以五種原譯本合起來參,我們就成了會集本這一段了,這一段就比任何一個原譯本都強都殊勝了。

“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又古註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未曾放光,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

  因為過去都念魏譯,那魏譯這麼簡單,大家就認為說佛說這個法的時候沒有放光。所以古代的譯師還在那邊解釋,為什麼沒有放光呢?是什麼原因呢?這就可惜他們沒有參考其它的原譯本嘛!

  而且不但放光,在宋譯當中,光中現出寶剎,這個也是漢譯吳譯所沒有的。宋譯是最後翻譯的,就把這些都會集在一塊了,這就圓滿了。所以我們現在念的會集本是圓滿的一部《無量壽經》,你知不知道啊?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所以我常常說你來學這部《大經解》,你的心量一定會拓開,怎麼說呢?我們沒有一味只是標榜會集本,其它的你不能看,不需要看,不需要浪費時間去看了,你看我們這個會集本就夠了。你看我們沒有這麼做啊,所以念公把其它原譯本的經文都列出來了,大家可以做比較是不是?我們通俗話就說了,不怕貨比貨,只怕不識貨。所以你一定要比一比才知道,是不是?

  「爾時世尊」,「世尊」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看註解:

“《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佛是世間極尊,故稱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此指威神。”

  那麼這個地方指的就是威神,我們繼續看註解解釋威神,說:

“《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

  就引了這部書。「威神」就引了《勝鬘寶窟》的解釋是「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所以你看我們漢地造的這些佛像,往往你看都是胖胖的。我們看到的這個不是。之前我們講《彌陀要解》精華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不是胖胖的嗎?很慈祥,跟印度這個像很不一致。這是印度的像,古代印度造的像很有威神。

  「外使物畏,目之為威」,你能使大家生起畏敬的心,這叫做威。什麼叫神呢?「內難測度,稱之為神」,這個形象當中是...形象是表現在外面的,外面的形象。表現在裡面的,你沒有辦法去測度,你怎麼想都想不通,你沒法測度,猜測都猜不到,這個叫做神。威神中現出的光明,就稱為威光了。

“「光」者,光明也。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即放光照耀之義。”

  自己照亮自己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這個東西自己很亮就有光了,實際上就是放光能夠照耀,這裡有兩個含義:放光又能夠照耀。

“光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

  那麼這句話說光明有兩個作用:

  一個是破暗。放光幹什麼呢?不是變把戲,佛才沒有無聊到要變把戲吸引人來看,不需要。我們現在的人就需要這些了,你看那些歌星的演唱會,在舞臺上星光熠熠,一個晚上電費不曉得要用多少,所以票價很貴。佛不需要用這些來包裝,而佛放光都有特別用意的,這裡說光是破暗。

  再有一個光是表法的。顯示什麼呢?顯示智慧。因為你看,千年的黑暗,這個房間一千年都是黑暗的,你點一個光明一照亮,黑暗就全都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智慧的法流到我們的心裡頭,就把我們無量劫以來的黑暗能夠消除掉,就是能夠讓眾生開啟本有的德相,你本來有的嘛!般若智慧你本來有的。怎麼開呢?你怎麼開呢?那要佛的智慧來開啟,要這樣來體會,所以光也正是智慧之相。

  所以前面講過體相用。清淨光明,光它很明,沒有渣子,沒有髒沒有染,消除這一切就表這些法。

  所以光就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破暗。一個是表法,表法就表智慧。下面解釋:

“「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

  「威光赫奕」這個威就是威神,光就是光明,佛放的光明。「赫」是很明,「奕」是很盛,很明不暗。你看天上有雲有霧,那就有點昏昏暗暗的,萬里無雲朗然,所以它就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很明很盛大。下面解釋:

“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彌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解釋這句經文「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那樣聚會在一塊兒,那後面還有什麼什麼聚,聚這個字就是很多很多集合在那兒,如是很多的金子融化在那裡,金子本來就很光,融了之後就更加的亮了。

  所以這個大家可以看鍊鋼廠,鐵本來是黑漆漆的鐵鋼對不對?鋼鐵本來是不明的東西,一燒融化之後都亮極了。所以這就表佛的光明。

“「又如明鏡,影暢表裏」。影者,光影也。暢者,通達也。”

  這句經文「又如明鏡,影暢表裏」,它又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鏡子影暢表裏,這後面還會再解釋。我們先看註解:

“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裏。」”

  憬興是誰呢?憬興是唐朝朝鮮高麗人。他關於《無量壽經》有一個著作,這個沒有單行本,大藏經裡頭有。

  他解釋這個「影暢表裏」就是,鏡的光外照名為影表,鏡子的光照到外面去了,這個叫做影表。就像佛的身「光明外舒」,光影現於體外,現於鏡的外面叫做影表。這個是譬喻什麼呢?這個鏡就譬喻佛的身體放了光,佛身體放光,這個光就往外面散,外照之光顯影,這個光不但照到外面去,還有它的影子就照到鏡子裡頭了,鏡子裡頭也亮了。這就如同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顏給照亮了。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珠子放光,珠子能夠放光,珠子放了光,珠子的光首先照到珠子本身,是不是?這個叫做影裏。

  實際佛的身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軀了,佛的身是透明的,他就像鏡子一樣,不但外面亮的,裡面也是光明的,光明之體。

  所以在修密法學密法觀本尊相就是這麼觀,觀這個本尊相非有非空,你說它有嗎?它不是真有。你說它空,它也不全空,非有非空,純粹是光明之體,外面放光,裡頭也是亮的。

  但是我們看世間的人看佛,也沒什麼特別,是不是?就一個像我們這樣子的一個人嘛!那是因為你用人的肉眼來看。前面不是講過了嗎?每一個人看的都不一樣嗎?下面我們再看註解說:

“《淨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裏。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

  那麼這句跟上面說的也差不多一樣,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顯佛的身,名影表裏。那麼下面的解釋就很長了,我們要一口氣先把它看完,我們念一念:

“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由鏡放光外照,謂之「影表」。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裏」。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裏」之義。

《宋譯》為「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如《甄解》所釋:「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

  那麼這就是解釋了這句經文「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表在外面,裏就是裡面,裡面都透明的。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迴,自然最勝。”

  所以「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是指佛在《無量壽經》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迴,自然最勝。

  現大光明,這個「大」是非常殊勝的字來的,不是大小相對那個大。這個大是讚歎到了登峰造極了,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是大光明而且數千百變,瞬息萬變。而且他後頭也演說了,在本經「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品」說「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自然之相」,它光色參迴,就互相的映照,而且是變化不拘的,它的光是活的,不是呆板的,不是死的。而且它自然就現出最殊勝的光跟色。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到底有多少種顏色多少種光。自然的意思就是不假造作,不需要人來安排,也不需要靠工具了。它自然變現,每個人的想像力都不一樣,你自己可以去想像,到底釋迦牟尼佛放的光是怎麼樣子的,你去想怎麼想都可以。所以而且是千變萬化,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是我們自性的不可思議的能力嘛!所以才會出現如此不可思議的現象。下來還繼續在講佛的光,有一點點我們把它看完:

“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

  《法華經》有這句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裡面有一個白毫相在眉隙之中,這兩個中間。阿彌陀佛的白毫是怎麼樣子的呢?八萬中空,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整個像五座須彌山,須彌山到底有多大?總之你就想像它很大很大,有五座很大很大的須彌山,光是八萬八角形,中間是空的,很玲瓏的,旋轉五匝…光是這樣來形容,你都想像不出來了。

  這經典裡面有這樣的形容嘛,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有人看過啊!從前有一個人往生,他說,當然是沒有斷氣之前,要不然怎麼說?他說佛來接引,佛的白毫光很殊勝很殊勝!他看到了,他看到,他形容給我們看,我們沒有看到,也沒辦法想像。

  以前講過中國福建有一位八十歲的老修行女居士,一天她不是念了八萬聲佛號嗎?往生之前就見到佛的像了,她自己說的,她說佛白毫之像特別的殊勝,沒有法子來比喻,講不清楚,太好太好了!

  所以是真的,有人看過嘛,是不是?只是你沒有看過,你不能說沒有。有人看到就是了。

  所以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所以我們這裡說的放大光明就相當於《法華經序品》提到的大光普照。

  那麼下來還有數千百變,威神光光種種這些,那麼看到這種千變萬化之後,尊者阿難就在那邊想怎麼搞的?釋迦牟尼佛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明天的內容,我們還是把最後一段念完它,耽誤大家一點時間,因為是一段來的。

“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至於「數千百變」,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

  「數千百變」前面提過在《無量壽經》「壽樂無極品」中就讀到這句經文「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自然就不是刻意去安排的,不用作揖,不用刻意安排的。光跟色是互相的迴轉,轉變最勝,轉變就越變越殊勝。因為這樣子,阿難看呆了!因為我們不在現場,我們沒有辦法呆,我們是靠想像而已。

  阿難呆了,所以趕緊就問。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阿難在那邊還是沒什麼感覺。如果他不問,我們就沒有《無量壽經》來看了,就沒有這部《無量壽經》了。所以阿難就因為這個因緣看呆了,趕緊問到底是怎麼回事?釋迦牟尼佛不會隨隨便便變把戲的,當中一定有很重要的因緣,明天我們就會看到了。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