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0集
2024/02/03 10:09:30瀏覽44|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0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還在第三品〈大教緣起〉,正在討論發起這個經的因緣。那麼前面經文我們學過了,我們再把前面的一小段經文引一引,讓大家還有印象,也就是像連續劇一樣叫「前文提要」,經文說: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

  那麼這句真實之利,我們之前討論了不少。現在繼續的來看,請看註解,《大經解》171頁第7行: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

  我們知道華嚴跟法華在中國一直認為是登峰造極的。日本人說他是權假,而獨讚《無量壽經》,日本的古大德敢講真話,這絕對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是這個話在中國人來說,就有點意見了。那麼在座的大家會有意見嗎?會不會覺得說得過了頭誇張了一些?這裡說的大家,當然不是指我們現場的各位同修。因為這個視頻將來播出去還有很多不是專修淨土的,不是專修淨土的,他們也有可能就看到這個視頻,所以這個大家是指普遍的一切大眾。

  你要是把善導大師這句話,你真的接受過來,那你就沒有意見了。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你看,我們旁邊這個門題的這個字就是了,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肯定是接受了,一點懷疑都沒有。那麼下來的註解就說明了,說:

“《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

  《甄解》是日本人的註解,《甄解》對於這個,他有解釋了,他說這個真實之利是從利益上來著眼的,是眾生得到利益上的這個立足點來看這個事情,所以說法華華嚴都是假。這麼說很多人就可以接受了,尤其修華嚴法華的。這裡說只有《無量壽經》是真,因為法華華嚴說有極速成佛之法,就是很快的,成佛的時間很短很快的。但是《法華經》裡面只有一個龍女嘛,而不是大眾,不是普及,不能普度,不見極速修這個法而成佛的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是你聞了這個法之後,還要另外一個時間,你所能夠達到的境界,而不是馬上得到的,不是這一生就成就的。但是實際上,法的本體它並不需要你等待,但是人的根器不一樣,所以讀了《法華經》讀了《華嚴經》,你還是要再來,還要等待時間。所以他說「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人的根機有劣有利,有根利的有根劣的,是基於這個原因。

  《無量壽經》你只要相信,不懷疑,但是這一點很難!總之這是一切世間所難信之法,要知道能信就應當要重視。「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

當信而不懷疑的,完全相信而沒有懷疑的人,十個人就有十個人往生。

  你看現在還有很多人往生嘛,在目前佛教還是衰微的這種情況,但是往生者還是不斷。

  你看我們慈淨老師最近都成功幫助了不少人。現在她又多了兩種方法很殊勝,一個是手機遙控,中國臺灣各地,她自己不需要到現場,也可以引導家屬自己幫自己的親人助念關懷。最新的一種是用手機錄音,把開導的內容先錄好,然後就傳過去給家屬,然後就拿到臨終的人放在他的耳朵旁邊給他聽,一遍一遍這樣子的聽,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說「十即十生」,往生就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了。好,我們再看註解:

“其意為:若論法體,諸經皆實;但今論利益,則餘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

  這裡說這個法門將來當法都滅了,所以《無量壽經》重要啊!一切什麼經都沒有了。那麼最先滅的就是《首楞嚴經》,還有《涅槃經》,《首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因為很多人都在那邊說《首楞嚴經》是假的。佛早就說了,第一部滅的經是《首楞嚴經》,慢慢的這些說是假的這些學說,那麼相信的人就多了,相信的人多了,大家就不念,那它就滅了,所以第一部先滅的是《首楞嚴經》,然後就一部一部經滅掉了,最後剩下《無量壽經》。

  到了最後,眾生為什麼還有智慧能夠來研究《無量壽經》呢?這個我們在前面也都提過了,《法滅盡經》預先就講了,舉了這個比喻說,一個油燈要滅的時候,它就發光發得特別亮,比平時特別亮。蠟燭也有這種情形,蠟燭點一點,最後要滅的時候,反而更亮了。到法最後將滅的時候,這些眾生有智慧,這些眾生還可以接受《無量壽經》,那麼這個還有一百年的因緣。所以到最後還有這個法存在住世,而且這個時候眾生突然間迴光返照。

  你看人也是一樣,人將要死的時候,忽然間精神又來了。所以你看看病人精神忽然間來了,那不是好事,那是叫你準備後事,這個叫迴光返照。

  整個佛教的迴光返照,就是最後的一百年,《無量壽經》還可以度眾生。那麼這一百年過後,就只剩下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了。我們繼續看,說:

“且(一)往生必證菩提。(二)法滅唯此經度生。(三)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現在我們也不能夠要求很多人,要他們的水準要很高,因為到了末法,只有這樣的一個水平了。我自己這幾年這樣子到處跑了不少修淨土的道場啊,還有佛教會,再看看整個佛教界,確實居士的水平一直都沒有提升,佛教徒對佛法的認識還是很淺。現在就是這種情形,將來到了法滅的時候,最後你還會念這句阿彌陀佛,你就是法師,就是金剛阿闍黎。但是一般都不會,人的壽命也短了,所以這是一個因緣,所以這個是一個緣故。

  另外一個緣故就是得到利益的人多,都可以得利益。那麼第二個到最後法滅了,完全要靠這個經來度眾生。而且凡聖都是念佛,都是相等的,都得作佛。十地菩薩不離念佛,佛佛還相念。所以這裡說凡聖齊等,尤其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說:「齊諸聖於片言…」,這個片言就是這一句那摩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大家都念,那都相等了。所以因此說這是真實之利,最後還要靠這個,凡也得念,聖也得念,開悟之後還得念啊!開悟你不求往生,恐怕欠悟,不是欠揍,是欠悟。你看憨山大師在《夢遊集》裡面說,開悟之後的人都持咒,不可說怕大家執著,實際都還持咒。持咒跟念佛那不是一樣嗎?所以上面說的是《甄解》的辯論。

  底下是念公在寫的時候,他做了一點解釋。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

  那本經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經所開化顯示的都是真實之際,前面已經講了真實之際了,那就是真如實際的究竟的內容。所以這個極樂妙土是什麼呢?底下就說了,我們這個經有三個真實,接著就是第二個真實了,第三個底下就緊接著跟著來了。阿彌陀佛就住真實慧,在真實慧當中怎麼樣呢?「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一條心在那邊莊嚴淨土。所以就是這三個真實,極樂妙土就是從真實之際所開演,而國土的種種莊嚴就是真實智慧的流現,因為彌陀就住在真實慧而莊嚴這個國土,一切都不離開真,所以一真,一切真。這就證明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所給予眾生的利益也是真實的。你要真信佛的話,那你絕對就不會懷疑了。我們再看下來說:

“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如《往生論》說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那麼說到這裡,這句話就很像禪宗了,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呢?一法句就是清淨句,然後就不再往下說了,是禪宗。如果點破了,就成為教了。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所以很多修淨土的到今天,我說的當然也是包括我之前,都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指的就是阿彌陀佛,原來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那麼意思就是告訴你,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法身了。

  現在專修淨土的,有幾個人知道?沒什麼機緣聽到。所以說了這句話就變成教了。下面說:

“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

  真實之際就是無為的法身,從法身流現出極樂國土的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跟國土莊嚴。那麼下面就引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非常殊勝的一句話,「殊勝」我們俗話說什麼?就是不得了的一句話,這麼說我們比較容易體會,不得了的這句話,當然這句話前面我們也聽過了,現在還是要重複的來熏習。

“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云:「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你能說這個法,你所說的內容,你在這邊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夠信,跟你所信的內容,以及你能夠發願跟你所發的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全部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出來的。實相就是法身,就是性德,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從那邊給你印證了,沒有離開這個啊!

  用「印」這個字,好啊!它的好處就像圖章一樣,它代表要蓋章才能夠兌現,才能夠有效,而這個印章它不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這一點很要緊的。啪!一下子就出來了,它沒有前後。

  所以佛法通過好多這些譬喻,它都有很深的內容。這就告訴你是什麼呢?告訴你這個是頓教,沒有階梯,不需要一步一步來的,不需要慢慢的按部就班的。一時全都頓現了,就是一成一切成。你看一篇文字,你必須要慢慢一個字一個字寫了老半天才寫完。你要蓋圖章,篆刻字幾個字,啪一下就出來了,全都一起現了,所出的印文跟這個印是一致的,就是所印,所以我們要印證一下。所以這一切一切都是從實相這個圖章所印出來的。

  你所顯現的,你在這兒說法,就拿今天來說,這個能說所說,你們在座各位能聽,你所聽到的,能說的人,所說的內容,能說的內容,你們能聽到的這個內容,能發願往生的人,跟你願往生的國土,這一切的一切,你能念的人跟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都是實相正印,給你印證了,這就是。

  所以《首楞嚴經》的含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為什麼能夠究竟堅固呢?因為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沒有一樣不是法身。法身就是當人的自性,

你不用看我,我也不用看你。說的就是你自己,那焉能不是自性彌陀呢?這不就是你自己嗎?你自己就是自力了,怎麼可能會全靠他力呢?沒有自力,就不可能產生他力。

  這就是現在有一班人在錯誤的引導大家,他們也想來左右我的理念,他們不知道我是如何的堅定。我們要依據經典或者依據善知識,這些古大德都是開悟的人,開悟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鼻孔出氣的,這是禪宗的形容詞,同一個鼻孔出氣的。所以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佛說的是事實真相。

  但是我們不能理解,甚至還有懷疑,因為我們都在虛妄的假相裡面。佛告訴我們真相,這就跟我們的假相的想法有牴觸了,有衝突了,所以我們很難接受。

  事實上,本來就沒有這一切的分別的,所以密宗稱為大圓滿。大圓滿當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圓滿,這句佛號原來就是大圓滿啊!你去追尋那些密宗的,看看那些法王,什麼那些不得了的,他們修大圓滿修得不得了。我們只有讚歎,你根本沒有辦法得到,多難才修到大圓滿。

  我們淨土宗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大圓滿。為什麼呢?因為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如實相啊!所以密宗說「聲字皆實相」,你這不是在執著有相,有聲有色嗎?你念阿彌陀佛,那不是有聲音嗎?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是有字嗎?阿彌陀佛有像、有佛號的聲音,甚至有手印。但是這些全部都是六塵,但是佛說管它什麼六塵不六塵,這些全都是實相來的。

  水產生了這些波,不管大波小波,什麼形狀的波,都是水來的,你不能說波是波,水是水,是兩回事,那是你自己錯會了,是不是?

  所以這些都是從法身而顯現的,都是法身,怎麼不是實相呢?密宗觀字種,念這個咒的聲音都是實相,那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嘛!所以你這麼去體會,那你所行的,就跟那個念阿彌陀佛是求佛菩薩保佑我保佑我,讓我發財發點財,你跟這些念佛人就有天壤之別了。跟他們就不一樣了,效力也就不一樣。

  所以師父常常跟大家說,你們一定要堅持到底!怎麼堅持呢?咬緊牙根,拼老命,都要聽完全部的內容。不然你就跟那些求神拜佛求神保佑的那些人沒有兩樣了,那你就不能夠脫胎換骨了。現在師父就是要你們脫胎換骨。要不然你們跟其他說是修淨土的那些真的是沒有兩樣,十年如一日。

  「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所以從這裡可以見得,你入了淨土法門,就是入了實相了,因為你入了實相,你才有本事有能力「惠於真實之利」。

  要不然你給人家的是什麼?你自己糊里糊塗,你自己虛妄的假假的,你是假的,你給人家的也是假的。你一定要是真嘛,你入了實相,但入實相很難。但是你從哪裡入呢?從有這句阿彌陀佛入,入了之後,你就有能力給予眾生真實之利了。所以還有能夠超過這個的嗎?沒有了。所以底下就讚歎了,讚歎的經文說: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這是經文。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者,遇也。”

  這個優曇花又叫做優曇婆羅花,是比喻稀有難遇。根據佛經記載,這個優曇婆羅花,每,不是三天,每三千年才開花一次,很稀有。優曇花很像無花果,葉子像梨,果像拳頭這麼大。我們這個無花果是不開花就結果了,是不是?優曇婆羅花也是不開花就結果,所以花很難碰見。值是遇到了,碰到了,難遇難相見。下面就引了《會疏》:

“《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優曇花,一譯靈瑞花。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般涅槃經》說有樹王叫做優曇缽,它只有果實,沒有開花,一旦如果開了金花,這個世界上就有佛要出現了。可見優曇花這個花很難得出現,所以誰要看見無花果開花,這是很奇怪的事情。無花果南方有很多。下面說:

“又《文殊現寶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

  這部經叫《出曜經》,說「數千萬劫,時時乃出」這個花才出來,多少劫才出了花,大家要是見到花了,就是有佛要出世了,這是極大的祥瑞。所以這裡佛就打了個譬喻,佛難值難見,佛難遇難見就像優曇花稀有出現。下來又說:

“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讚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那麼底下佛再進一步的鞏固阿難的信心,那也是在鞏固我們大家的信心,這個話是超情離見。

  所以大家一般都是唯常識所束縛,被這個常識所綁死了,被常識所約束了,沒有辦法突破,好像這個超出了我常識所能理解的,就不是真的。現在一些人都是唯常識論,只有合乎常識的這個他才認為是真實的,不合乎常識的,它必定有假。

  比如你說這句佛號這麼殊勝,這個經超過這麼多部經。大家聽了之後是不是還有一點

將信將疑呢?將信將疑是很難免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再鞏固阿難的信心,下面就是經文了說: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我說阿難,你應該要知道,要曉得,如來的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正覺,這個智慧,是難以測量的,難以思量,沒有障礙的。我們再看註解,說: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

  我們接著看:

“《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

  《甄解》說「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那麼現在大家都說正在說法的是應化身,大家在法會上看見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所以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我們所記載的佛像,種種的記載,所見的佛都是應化佛,報身佛只有菩薩的境界才能看得見,一般都看不見,為什麼?太微妙!而且太廣大了!我們人的視線範圍limited有限,以這種有限的視力範圍來看佛,那佛的報身你一根汗毛都看不著,也找不到邊。就說一個由旬,一個由旬有四十里,這個微妙也非你所能見。那再上去法身,法身更是一樣。所以我們能夠見到的就是應化身應身佛,所以底下《甄解》就說了,應身佛就是本地身,這個應身就是法身。下來說:

“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

  因為佛從法身流出報身,從報身再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他的根源來自哪裡呢?根源就是法身,智慧跟法身是一體的。所以今天說法的釋迦牟尼佛,即是毗盧遮那。法身這個智慧是難以測量的。當年在印度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同時這個應化身也是報身也是法身,所以智慧難於測量。如果你不這樣子來分析來理解的話,應化身還是有限嘛,是不是?怎麼可以說難以測量呢?難以測量其實說的就是法身,法身你怎麼測量?測不到,沒得量。所以《甄解》說得很清楚很圓滿,事實就是如此,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知。下來說:

“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

  所以經文你就這麼念過去了,經文:其智難量...到底是怎麼樣的智慧難以測量?你必須要很清楚的,一件一件,一步一步的來告訴你,讓你怎麼樣呢?心服口服,這是讓誰心服口服的?不是讓老太婆老太公心服口服的,老太婆老太公才不管你,她也聽不懂什麼「其智難量」,怎麼量用尺來量?我只知道用尺量。這是對知識份子說的,對我們這些固執的,整天要跟你辯論的這種人說的。告訴你不用辯論,「免談」!沒有的測量,是不是?

  所以這裡說是「常住於念佛三昧」,住於念佛三昧就能發出極殊勝的妙的智慧,所以這個妙的智慧就是「其智難量」。

“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

  跟菩薩比最高的菩薩地位,地上菩薩再上去等覺,也不是這些地上菩薩等覺菩薩,等覺就離開佛差一個位次了,都不是他們所能夠測量的。那我們呢?我們只有聽的份。但是我們有條件幹什麼呢?相信!

“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所以佛就告訴阿難了,佛他說他自己,佛是如此的智慧,如此的通達,所以佛說我所告訴你們的這些話,連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難以測量。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水平來測度,沒有辦法,無有是處。

  不是拿自己的水平來評判接受,我想得通的我就接受,我想不通的它一定不對。是跟你的標準不對,不是跟佛的標準不對。是你自己的標準,是你不對,你的標準永遠不對!所以現在一般人就是這樣子,那如果你是這樣子的話就很不好了,你就很難有機會入佛的境界,更不用講提升了。那麼這句經文說: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

  「念頃」是唐譯本裡頭的話。這個一念,我們上回說過了,我們採取多數意見就是一剎那,一彈指裡頭,一個手彈那個彈指,一彈指裡頭有六十個剎那,就是有六十個念頃。這還是我們選最長,比較好記一點的,兩部經都是這麼說,一彈指就是一剎那,也就是六十個念頃,一個念頃就是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所以這麼一個時候,這麼短的一個時候,都能夠住無量億劫。

  所以說我們這個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了,為什麼說是《華嚴經》的境界呢?就是打破時間,這種打破時間就是顯現在華嚴的十玄門裡頭。

  這個劫是什麼?劫就是以前常講的天人,天人穿的薄紗的衣服不是很薄的嗎?一百年下來一次,在四十里的石頭上,以祂很薄的紗在這個石頭上面磨一下,又回老家了。一百年又再下來一次,又這樣子來再磨一下,把這四十里的石頭磨光為止,叫做一劫。時間長得數不清。

  這裡說這麼多的劫,釋迦牟尼佛在一念之間就住了這麼長的劫。身跟諸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沒有增減,沒有變化,就是說在一念之間就住了這麼長的劫,住這麼長的劫只是在一念。下來說:

“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云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

  這說的就是《華嚴經》裡頭的「十世隔法異成門」,「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這個內容我們開始的時候在前面「十門開啟」那個地方講過了,又舉了一些比喻,大家以後可以重看視頻,就會更清楚了。那如果還是不清楚,那也就是沒有辦法了。最後一招只有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去就一清二楚了,一定清楚。接下來也會提到一些,舉《華嚴經》說:

“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

  這是講的時間。所以現在最新的物理學對這個空間時間物質,他們都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了。這一切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這裡就徹底的突破了時間了,那一念跟無量劫平等平等,所以就是超思量了,超出你能夠思維的能夠去測量的,叫做超思量。

  你看就像我們做夢一樣,做了一個很長的夢,你醒過來,實際上就是一下子,一會兒而已。

  所以就有這樣的一個個案說「黃粱夢熟」,說這個人在做夢,在夢中經過很長時間,做了宰相,後來又被人家殺了,經過多長時間,一醒過來,在夢中經過了幾十年,醒過來就是煮小米飯的時間而已,這就是說的盧生一枕而睡,一覺而夢,「富貴榮華終幻因,黃粱一夢了終身」,他就是這麼打個盹而已,睡著了,他就做夢了,醒來就是煮一頓小米飯的時間,這個時間很短,可是夢中就可以體會得到,很短的時間可以變得很長。

  實際上我們現在是在做夢,我們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很可惜我們這個夢沒醒,如果醒了之後,還有「夢醒不了情」,不了情還在做夢,你做情執的夢「夢醒不了情」,所以我們這個夢沒醒,醒了就好了。所以對於夢境,我們不要要求這個夢怎麼樣讓它做的好一點,要夢什麼富貴榮華的,夢見你中彩票,夢到你喜歡的美女,不需要。其實你需要,你也沒有能力,在夢中你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我們應當要怎麼樣呢?趕緊要醒夢,醒過來,這個重要。所以這就是延促同時。

  佛就叫着阿難,要相信如來的智慧是一念就是無量億劫。

“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毘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毘盧、彌陀不一不異。下云:「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下來這是經文,說: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能力呢?什麼能力呢?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因為如來的定,如來的慧,是究竟通暢,無極,無極就是沒有邊,沒有限定到哪裡,沒有窮極。我們看註解的解釋,說: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

  那定就是禪定,慧就是智慧,戒定慧就是三無漏學。這個三無漏學當然戒就在裡頭了,是不是?它一定在裡頭了,戒定慧嘛!

“《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

  究是究竟。暢是通暢。這是《會疏》的話,簡異就是不同於在因位所得的定跟慧,因位說的就是菩薩位。如來的定如來的慧是究竟通暢,到了無以弗加了,這就是無極,無以弗加是任何都不能相比,沒有辦法再加上去了,沒有了。

“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所以佛就叫着阿難說:你要相信哪!叫着阿難,就是叫着我們啊!那我們沒有能力相信,但是最起碼我們要仰信,因位是菩薩位,因為連菩薩都沒有能力知道,都沒有辦法測度。那我們更是連想都沒有辦法了,你想都是白想啊!

  所以師父常常說,這些內容聽不懂是正常的,最難得的就是仰信,我們只要依止我們的本師,認真的聽他的話,對他沒有懷疑,其實也沒有資格懷疑,因為這個水平差得太遠了。對他絕對沒有懷疑,甚至可以這麼說,在世間你要是要迷信要崇拜,你就選擇一個人最安全可靠,他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可以迷信他,其他的人都靠不住。佛是最可靠的,佛的話是最真實的。雖然現在暫時還不能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祈求佛的加持,能夠很快地開啟我們的智慧。你有這個真誠心,佛一定能夠滿你的願。下來這句經文說: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

  對於一切法是得到了最殊勝的自在,成了佛才有這個能力啊!下來就詳細的解釋「自在」這兩個字,還要詳細解釋。我們一般人就說自在不就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很自在的,自在還有的解釋的嗎?而且還要詳細的解釋,我們來看看,下面說:

“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

  那《華嚴經》就列出十種自在,念公都一一的給我們介紹了。

“(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

  長壽就是沒有障礙了,要多長就多長,他有這個能力。

  我們說我們自在,那你想不死可以嗎?不能啊!所以那個不是自在,那是假的自在。

“(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

  心自在,有智慧,能調伏自心,入種種三昧,沒有障礙。

“(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

  第三指的是資具自在,可以出現無量的珍寶,這些我們所謂的物質來莊嚴世界。

“(四)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

  菩薩能夠隨種種的業,示現受種種的果報,但是這些隨種種的業示現受種種的果報,都是表演的,菩薩是表演。我們是認真的在做,我們是真正的在受。菩薩是做戲的受。

“(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

  我們看這裡解釋說,菩薩能隨願入胎。我們入胎是我們不能做主的,該到哪裡去投胎,就去投胎。菩薩能夠隨他的願,我想到哪一家投胎,我想變什麼就變什麼,在六道裡面,隨願到任何一道去度化有緣的眾生,他的受生並不像眾生愚癡般的入胎。我們為什麼來做我們爸爸媽媽的孩子呢?愚癡啊!有的選擇嗎?沒有得選擇叫愚癡。愚癡般的入胎。因為菩薩是願力,願力不是業力。我們眾生是業力。但有些菩薩入胎他不迷,住胎他就迷惑了。有些入胎住胎都不迷惑,但是一出胎就迷了,一出胎就迷了。

  只有到了不退轉的菩薩,是入胎住胎甚至出胎都不迷惑。像誰呢?悉達多太子Siddhārtha,悉達多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之前示現的太子。悉達多太子就是如此的受生自在,從兜率天觀察機緣再決定,可以自己決定到哪裡去,到淨飯王家中來受生,所以這個叫做受生自在。這是第五。

“(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

  菩薩有殊勝的解,這個解是信解行證的解。也能夠示現種種的身相,來演說妙法。這是第六解自在。

“(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

  菩薩可以隨他的願,「於」就是在,在諸佛剎當中,出現,成佛,而沒有障礙。

“(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

  這是講他的神通威力,神通威力示現變化,種種的變化都沒有障礙。

“(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

  菩薩得大的辯才,於諸法中,在種種的法當中能夠演說無邊的法門,沒有任何的障礙。

“(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

  智慧具足,能夠在一念之中,顯現如來的十力四無畏,成等正覺。佛的智慧在一念之中,就能夠現如來的十力四無畏,成等正覺等等。那麼現在說的最殊勝的自在,就是把這十種,前面九種加這第十種,把這十種的自在都圓滿的攝在裡頭了,所以叫究竟自在故,究竟而成最勝自在。

“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那麼現在說的這個自在應該像什麼呢?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佛自己說的。

  如果對佛法不深入理解的,看了這句,又是起了個懷疑了。

  像當年佛出世,走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小菩薩剛剛出世,就這麼不可一世。這裡說的也是嘛,佛說:「我是法王,於法自在。」他自己稱他自己是法王,什麼意思呢?佛的話絕對沒有誇張,沒有抬高自己的,佛就是真實的,也用不著謙虛。我是法王,我就是法王,我於法自在啊!所以這是一致的。這不叫我慢,佛絕對不會自己誇大自己。而且這個法王以前講過,是講的覺悟高,而不是地位高。一般誤解就說,你是法王,那別人都是你的子民了?你是王,地位高,這個不是。這個王講的是覺悟,不是世間地位的高低。下來是經文了: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下世尊許說,並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佛就告訴阿難說,你要好好的聽,要善思念,要深入。不要聽到很表面而已。要深入,要善巧的思念。「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要來給你解說了。因為前面阿難問了很多,那佛還沒有正式回答嘛,現在佛答應要說了,要說的就是後面下來一直到最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就說了這部《無量壽經》了。

“以上別序竟。”

  所以別序的內容就到這裡了。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

  那麼這段的別序叫發起序,發起這個聖教,發起本經的正文。序都是為了證信,所以在發起序當中,就特別要將前面我們學過的六種成就給它說明,說明這六種成就也就是證信,讓你完全相信,所以這個別序也是證信。下來註解說:

“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

  這個證信一共有五重:

  第一重就是放光,這我們前面看過了。這一品〈大教緣起〉一開始佛放光,放稀有的光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都需要很好的去體會。佛不是魔術師,應觀眾買票來看,佛喜歡喜歡就放光。佛才不跟你應酬,給你放光。一定有特別的殊勝的因緣,所以要說這個經的時候,阿難跟佛這麼多年,他都沒有見到佛這種情形,沒見過。所以這個在〈大教緣起第三〉開始經文的描述,我們已經聽過了。這是第一重。

“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

  前面一開始兩品經文,我們再回顧一下。我們看到來參加這一會的大眾特別殊勝,正表妙法稀有,是表示同時告訴我們,這個法是微妙稀有,是這個意思。阿難看見希有之光,就知道是佛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而且這個道,這個法,就是佛佛相念。這也是證信。第二個含義:

“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

  第二個,阿難能問這種意思就表示阿難也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所以不是凡小所能問得到的。會中這麼多菩薩,無量無邊,而且有兩萬的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都來聽淨土法門,佛要演說這個圓音,今正是時候,大家歡喜。所以阿難一問就知道,佛是在念佛了,大家時機都很契機。這是第二重的證信。

“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

  佛讚歎阿難,你能夠問這個問題,你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大也沒有辦法測量,為什麼呢?因為你看,它為什麼沒有辦法測量?他算不到將來的影響有多大,因為將來一切含靈,就是一切有生命的,皆因汝問而得度脫,將來這一切眾生,都因為阿難你這一問問得好,他們因為這一問而能夠得到徹底的救度,能夠徹底的解脫。所以這是第三重的證信。

“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

  這是第四重,第四重佛告訴阿難,佛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為了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下面要說的彌陀的願海,緊接著下面就來了。彌陀的願海是真實之利,彌陀的名字是真實的利益,念佛往生是真實的利益。這是第四重。

“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

  第五重,佛在說他自己的智慧是如此如此,就是這樣子,一剎那和無量劫平等平等,這是什麼智慧啊?這是定慧到了究竟的通暢,還有於法的自在,佛有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大的慈悲!所以佛所說,讓我們就不能夠輕率了,不能夠輕率就是要重視啊,我們應當是歡喜尊重,所謂應當仰信。但是有些地方佛既然這麼說了,我雖然不懂,但是沒有關係,我就應當要這麼去信,因為這是聖言量,所以我應該相信。

“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你看完這句,你心裡有數了。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你憑什麼來懷疑佛的智慧啊?你懷疑佛的智慧,就是懷疑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懷疑這個法門,就是懷疑這句阿彌陀佛,它到底是不是這麼不可思議?你就是懷疑!可是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差天差地,你憑什麼懷疑?所以我們不讀經,不多聽道理,不去聽博士班的道理,你真的不知道啊!很多人都是不知天高地厚亂亂講話,這些都是在指示我們凡夫不可以我們愚昧的分別心,虛妄分別來測度如來的智慧。再講得現代化一點,你憑什麼以像阿德阿順(螞蟻)的這種能力來去否定還有第三度空間的我們呢?我們在笑阿德阿順(螞蟻),那我們也被人家笑,我們三度空間的人還去否定有第四度空間有第五度第六度有無限度,佛的智慧就是無限度空間的智慧。

  我們要這樣子來講,所以我們應當要信受,這樣子老實聽話,依教奉行,我們這樣子慢慢地去修,給你保證,就會一天比一天明白,一天比一天清楚,一天比一天法喜,會一天比一天覺得我這個生命沒有白來,我這一次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樣子的法,你要給我什麼財產都換不回換不到啊!要這樣子一天比一天的理解,所以這就是這五重的證信。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

  你看,還有在開頭的序裡頭,我們已經看到了兩個真實了,那兩個呢?一個是真實之際,因為我們說了,本經都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可以相信,這是從我們真實的智慧所開顯的,是真心的顯現,不是妄心的揣測曲解甚至錯解。是稱佛的本性所開演的種種的教化,所以可以相信。

  佛也說了,佛說你們將來要依四依法,經跟經文是可以矛盾的,現在大家都反了佛的四依法了,怎麼反呢?根據始教來否定圓頓教,這就是不遵佛旨,不依佛的指示。

  佛指的四依法,其中之一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的經不是都是了義教的,好多是不了義的,甚至一部經裡頭,裡面的內容也有不了義的地方,也有了義的地方,那麼這兩個之間不同,那不同你要依靠誰?依止誰呢?依止了義的部份。除非你不要了生死,除非你還想說去做北京鴨也不錯試試看,那你就由它去了。

  如果你真正覺得六道可怕,趕緊要離開,你一定要去選那個了義的部份,了義的部份就是叫你要超越六道輪迴,徹底了生死的部份。那什麼是了義的部份呢?《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土五經》專門講實相的地方。所以這是真實之際所開化的,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止的,這是我們依止的,這樣子就可靠穩當了。你看看我們七寶淨土講堂,處處說的內容都是了義的,你找出來有哪一些是不了義的你說!講的人都想了生死,聽的人也想了生死。所以講的人想了生死,當然講的都是了義的。聽的人想了生死,聽的人也聽到是了義的了,是不是?

  所以現在最普遍的現象就是依人不依法,顛倒了。而且還崇拜偶像,把出家人當明星,靚仔和尚。這種現象我自己也看了很多,所以主要就是我說過的,什麼原因?主要是佛教徒的水平太低,全世界都一樣。你看那個法王升座,你看在下的聽眾人山人海,那些人山人海的,我們不要講「仙人掌」啦!真正佛門的法王,正法的升座都人山人海,而且還包括不少外國人,雖然有翻譯,但是你能得到的有多少法益,那都是一個問號。

  所以你看《無量壽經》講得很透徹,怎麼透徹呢?佛勸我們要「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正覺就是自覺,自覺很重要!你不必去排長龍,不必去跟人家擠人山人海。你在家裡面一個人,人家說你很孤單很孤僻,但是你知道你一個人在求正覺,在自覺的時候,你就遠遠超過那些人山人海去仰慕那些法王那些大修行人,你比他們強得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句話就是對我們這些人說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

  而這個經它的作用,是惠於真實之利。

  你看我們每個人都很慈悲,都願意去度眾生嘛,是不是?講到度眾生,大家都很開心,我要度眾生啊,那我們還不僅僅是為了自度,你要度眾生,你要給他真實的利益。不是你今天給他一點鈔票,他明天又沒錢了,那你這樣子救人救得不夠徹底。

  所以一個是真實之際,是你本有的,從真實之際顯現真實的智慧,你才有本事給眾生真實的利益,這三個真實是連起來的,緊緊相扣的。因為是真實之際,才能給眾生真實的利益。要不然眾生怎麼能夠出離生死呢?你跟他也是抱在一起沉溺大海,你怎麼樣子超越呢?只有超越六道,才是真實的利益。下來:

“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

  這就跟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一開頭的兩句話就一致了,《阿彌陀經疏鈔》一開口就說了說:「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是什麼呢?自性,唯自性。所以我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究竟的地方就是這個自性,在座的各位同修,人人本具,本有。這跟你貧窮富貴,是皇帝還是乞丐,有沒有文化,都沒有關係。而這個自性,它是怎麼樣子的?你雖然看不到,摸不到,感覺不到,但是用這個形容詞來告訴你,它是「靈明洞徹,湛寂常恒」,「大哉真體」。所以第一個真實就是如此了。這是真理,你沒有辦法否定的。第二個:

“何謂「真實之利」?”

  第二,何謂真實之利?那為什麼又是真實之利呢?《疏鈔》接著又說了:

“《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這裡說的《阿彌陀經》,我們同修都很清楚了,不用解釋了。《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因為蓮池大師當時他是給《阿彌陀經》做註解的嘛,這兩部經是同部。

  自性清淨心,本來無一物,清淨無染,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本來是沒有濁,濁就是骯髒,也沒有清,沒有背,沒有向,也沒有什麼背塵合覺背覺合塵,背着覺悟跟塵合起來了,或者是背着塵又合到覺了,這些都沒有,本來無一物嘛!

  但是現在眾生已經濁了,已經背了,背着覺合塵去了,背着覺悟,去合世間的夢幻泡影這些東西去了。塵就是濁,覺才是明嘛!現在要怎麼做呢?要澄濁而清,把濁的骯髒的東西,給它過濾,給它澄清。返背為向,你本來是背着這個覺悟的,你現在把這個方向轉過來,變成向着覺悟,返背為向。

  越三祇於一念,一般我們都知道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夠成佛,這是《大乘起信論》所堅持的。但是現在一念可以超過,圓頓教不同於終教,所以這個判教大家都要知道,知道什麼?你們到底現在學的是什麼教?或者我只是喜歡小乘,這都可以,都很好,都是佛說的,哪有不好的?沒有一個不好的嘛!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圓頓教,那就是這裡說的「越三祇於一念」,一念之間齊等了,等同了,等齊了。

  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好啊!民主自由,你喜歡,你去修啊!

  那我這一念也可以成就。

  「齊諸聖於片言」,諸聖就是跟這些聖人,哪一些人呢?類似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聖人。我片言,一句那摩阿彌陀佛,跟他們平等平等,所以說是「至哉妙用」,這句阿彌陀佛,妙用!這個至跟哉,無以弗加了!這個妙用無以弗加了!

  「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就跟本體一樣不可思議,體上面有體有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只有佛說的《阿彌陀經》啊!前面講過《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有的稱為那個是小本,我們這個是大本,或者稱為小經大經,所以是一部經。下來註解也說了說:

“《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

  那麼《阿彌陀經》的宗旨是信願持名。大本《無量壽經》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也就是發菩提心,是發菩提心更簡明的根本內容。「持名」跟「一向專念」是一致的。我們這兩個是同一個宗旨。那麼我們這兩個真實,這跟《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所讚歎的就是相同了,可以引用到我們這個《無量壽經》。

“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

  那這個妙法,三輩齊收。三輩是上輩、中輩、下輩。「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就讓甚至下劣的凡夫,比我們還糟糕的,怎麼樣呢?頓然,頓然間就是馬上,同於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決定去作佛的,一往生就不退了,再也沒有退轉了,頓然間同於補處。

  大哉妙用,不可思議,真實之際的體所產生所發出的妙用,就能給予眾生真實之利了。下來說:

“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

  這個就是本經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以得到往生這樣子的一個真實之利。那麼這樣子的妙用,在一念之間,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正當你念的時候,沒有雜染,你就跟諸聖平等,前面講過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跟他們平等了。

  大家聽了,高興一下子,平等了。大家不要聽了以為自己可以做到,未必。這裡的條件你沒有看清楚,四個字「無有雜染」。你再回想,或者從今以後你再去念佛的時候,你再看看你這句阿彌陀佛還有雜染嗎?你沒有雜染,你才是一念越三祇,你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平等,做得到嗎?什麼叫「無有雜染」?簡單說就是沒有一個妄念,這已經到了理一心了,這句佛號清清楚楚。不是就那麼幾句做到「無有雜然」而已,過後又有雜染了,不是。是每一念每一念,到你斷氣之前的每一念,見阿彌陀佛之前的每一念都是「無有雜染」,可以嗎?恆常不斷的要做到這樣子才行。所以也不是你想像的這麼容易的,但是這是一個目標。你總不能不去定個目標,這是個目標,我們可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後面這句話告訴你,不容易啊!你要珍惜!為什麼呢?他說:

“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

  我們有幸能夠聽聞此法,要知道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每天開始之前,開經偈不是有「百千萬劫難遭遇」,跟這句話是一樣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這麼一天。所以這句話是清朝末年淨宗大德彭際清居士他說的。

  所以到這裡這一卷就是第一卷,到這裡就結束了。所以我們這堂課就比較長了一點,超時了,因為要在這裡圓滿這第一卷,不要半天吊,所以耽誤了大家一些時間。

  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1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