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19 09:51:14瀏覽84|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7集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跟註解,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叫《大經解》。那麼今天是第二天,昨天一天下來主要是跟大家談到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情形。還有他如何發了廣大的誓願,以及他獨自開展的他力法門,這個他力是淨土宗獨有的說法,也就是因為這種說法,所以很難被一般人接受。那你不能接受,你就靠自力吧!你認為你不需要靠他力,那你就靠自力。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訪談節目,是關於佛教內容的,接受訪問的是一位中國的科學家,就是中國人。那我們知道科學家不容易相信佛法的,尤其是這麼簡單的淨土法門。但是這位科學家是學佛的,而且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這個易行難信的法門。他學佛很多年了,後來他發現他知道,靠自力要斷種種的惑,惑就是種種的障礙種種的煩惱,一層一層一層都要靠自己,他坦白說自己做不到,所以就接受了淨土法門的他力,不需要斷惑,可以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能這樣子來相信的科學家很不簡單!所以師父看到這個訪談節目,就很讚歎這位科學家,真的是一位明白的人,以科學的研究態度,這就是師父常常說的十個字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是做學問的精神,也是科學家的精神,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樣子來接觸佛教。大膽的假設是什麼呢?就是仰信,以前講過了,把頭仰起來,以前緬甸的首都叫仰光,把頭仰起來,完全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先這樣子相信了再說叫仰信。就好過你迷信,好過你不信。仰信之後再來小心的求證,小心的求證就是從解門來透徹事實的真相,最終相信佛法是超科學的,相信極樂世界不是虛幻的,不是神話,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神話幹什麼呢?神話是某一些人講的,不是佛講的,這不是神話,這是真實的,凡夫能夠往生,能夠去作佛,因為有他力的加持。 我們昨天一堂課都在講這個他力門,自己真的相信,真的發願,真的念佛了。另外一半的佛力就加在你的身上顯現了,在你的身上就顯現了,自力他力就成為一了。一是什麼?一就是連線,synchronous同步,跟誰同步?跟佛同步,就連線了,連線就起了感應作用。所以這就證明法藏菩薩當年他所發的願,是一一都兌現了。因為他發了願,他都說如果我這個願只要有一個願不兌現,我就不成佛我就不作佛。到後面下一品四十八願我們就看到了,他先把這個結果告訴你,我先成佛給你看。不是我還在菩薩的位次,可能到最後我也成不了佛,誰知道?我先成佛,再告訴你,我成佛之前,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你不相信都不可以了。所以他這個厲害! 好,我們今天繼續來探討淨土法門獨有的他力法,我們繼續看註解《大經解》它的內容,在這個本子214頁第7行,我們從這句看起說: “淨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辦,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 所以這就是淨土宗圓融的地方,稱為他力法門。淨宗所以能夠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師父常常開玩笑說「痴媽根」(頭腦有問題的)也行,這就超過三根啦,「痴媽根」(白痴的)也行,不只是上根、中根、下根,「痴媽根」都行,「痴媽根」他好過植物人,植物人他都沒有感覺這個比較麻煩一點,「痴媽根」只是癡呆而已,所以三根對最高的修行人,行。最中間的行。對下下根那些比較愚鈍的也行。所以能夠普被,普就是普遍的普,所以能夠一生成辦,就在這一生,不用等下一生。等下一生,就無限期了,不知道下一生變成什麼樣子了。這一生在你沒有斷氣之前,你就解決問題了,成辦就是解決問題了,就在這一生就解決問題了。 你看就是我們這些凡夫,還有二乘,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闢支佛,一律的跟菩薩一樣都可以登不退,這都是完全靠彌陀的願力一乘的願海,靠彌陀這個法門,六字洪名這個攝受之力加持之力,「此即仗他力」,這就是仰仗他力,仗彌陀願海之力,仗六字洪名功德之力,我們就一生成辦,就搞掂了,都登不退,只要到了極樂世界都不會再退回來六道了,甚至不會再退到去做阿羅漢了,也不會去做菩薩了,因為你成了佛,再退到做菩薩,你就是退步了。到時候為了度眾生的話,你就可以示現,但是自己還是在佛的位子,佛的位子不會去掉,不會轉變。 這就是淨宗殊勝的地方,那你信不信都沒有關係,佛就是這樣子告訴我們的,祖師也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所以對於這些道理我們要能夠很有信心,然後就不用跟人家辯論了,更不用爭論了,因為各人所遇到的緣都不一樣,對吧?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 這樣子的道理,不是很容易聽得到的。很多修淨土的,很多說是念佛人,也不知道這樣子的一個道理。所以她就是這樣子傻傻的念,越念越沒有信心,你怎麼會沒有信心呢?這裏就已經告訴你了,這就是淨土宗最方便的地方,真實之利,「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以佛最上的果覺做為我們,你們在座的也是一樣,做為我們因地初初開始的發心,做為我們的初心,你開始念佛開始發心了,覺得生活很苦人生很苦種種這些苦啊,比苦瓜還苦,現在的苦瓜不苦了,現在苦的苦瓜沒有人要吃了,人生風風雨雨這一生走來回頭一看,唉!不堪回首!叫不堪回首,不是難忘的回憶,是不堪回首,想清楚之後,你開始發心了,我不要這樣子的人生,我要離開,我要出離,我要超越,那叫開始初初發這個心,這個心用什麼作為我們一個最強的支助呢,我們是用阿彌陀佛成佛的果覺果實,「因達果海」,這個因就通於果的海,因為它是從果海之中才有這個名號的嘛!法藏成佛之後才有這個佛果,這個佛果的名字就叫做阿彌陀佛,很清楚啊,「果徹因源」,果也徹於因緣,我們得的這個果,就是從今天我們這個念佛開始的,然後你開始念佛了,發願了,果報就看到了,果報就同時在你發願的當下,這叫因果同時。有什麼法門可以這樣子的呢?很多都是你發願,那個是因,必須要經過一個過程,到最後才是果,它這個不是。一開始它同時也是結果,這叫因果同時。 你看我們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為什麼用蓮華經呢?蓮花最殊勝的意思它就是,這個我們聽了很多了,但是重複聽的話就是熏習,熏到最後發現完全沒有疑問了。蓮花就是種在泥裏,泥越爛越骯髒,它長出的蓮花越燦爛越好看越美麗,所以那個泥叫污泥,污泥形容我們現在這個紅塵,紅塵就是污泥,我們就在這個污泥的地方,可是蓮花它要長出來要超過污泥,它不被污泥所染,就是不為煩惱,不畏一切所染,它不但要離開泥,還要離開水,是不是?這是一方面的解釋。 另外一方面最殊勝就是前面講過的花果同時,就是因果同時。這個我們常常講的,因為這個理解相當重要,所以要常常提,最後提到你們反感討厭為止。 蓮花一開,我們主要講的不是Lily睡蓮,是Lotus荷花。最近樓下沒有開了,一開,裏面就有蓮蓬了,小蓮蓬就在裏面了,別的花不是這樣子的。別的花是花開花落了,才形成一個果,對吧?這個果才慢慢形成。 所以這個蓮花的表法是最殊勝的含義,還是花的時候,果已經在裏面了,它是同時的At the same time,不需要經過前前後後沒有procedure過程,沒有step by step步驟的,不需要。那麼這個道理我們講了很多遍,我們現在通俗話說講了N遍了,大家不要當耳邊風,要接受下來,那你就不會有任何的懷疑了。你念佛念佛,原來我在將阿彌陀佛這個果實把它接收過來,當著是我修行的開端初心。你看看,有多少個人聽過這樣子的道理? 以前我們常常講過,但是都是在七寶講,都是師父在跟大家講,這麼殊勝的因果關係因果同時,你在外面很少有機會聽過,很少機會聽過那麼你念佛就越念越沒有信心了,沒有看到結果,你不要看結果,你一念它當下本身就是結果,這叫做因果同時at the same time,我們繼續看: “更加以外聖易信,己靈難明。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願,逕登不退。” 這個「己靈」,我們昨天有接觸過了,指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跟佛性,昨天不是說了「內重己靈」從裏面你要去重視自己這個佛性,「外慕諸聖」外面就是我們的增上緣,外聖就是佛力的加持。末法凡夫只要能夠相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 所以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經》,但是對於這句經文,什麼經文?「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對這句經文沒有多大的感觸,也沒有更多的理解,不知道它殊勝在哪裏? 我們今天有幸從祖師的講解當中,悟到了這個當中的妙處,這完全是仰仗彌陀一乘大誓願跟六字洪名無邊功德的加持力,這加持力就是他力,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只要能夠相信剛才說的那兩個「有」,兩個「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切願往生」,「一向持名」有信有願,還在念這句佛號,一定是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成為阿鞞跋致。 “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獨言究明自心,則唯上智所堪任。” 「是乃凡愚所同能」就是凡夫愚人,愚人不是很聰明的,都是共同能夠做到的事,念這句阿彌陀佛誰做不到?沒念書的也行,但是如果,「若」就是如果,「若獨言究明自心,則唯上智所堪任」,如果你說你要求的條件,就是要你現在明白你的自心,明白你的佛性,一開始學佛,你就要他明白自心,簡單說就是要他接受你就是佛,他怎麼看都不是,阿彌陀佛怎麼看你都是,你自己怎麼看都不是。你說,哎呀,你的心就是佛,你說,哎呀,你的心就是佛,你要去找到它呀!他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一般人就很難了。 像禪宗很難,禪宗的大死大活,沒有大死,哪有大活呢?這是禪宗用的文字,不是死了之後又活,活了之後又死,死了又活,大死大活,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如果不起這個疑情,這個疑不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胡思亂想那種猜疑的疑,不是那個,禪宗是疑情不斷...要你去對這個境界產生一個真正的疑情,然後把它斷掉,告訴你「一歸何處」,事實上他一直就專注在這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他這個時候就非常的專注,他這個時候的思想不為任何其它所干擾,就是這麼一個疑情之中,哪裏會不開悟呢?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中疑就中悟,不疑就不悟,悟有大、有小,很不同,有的像宋朝的大慧禪師,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有一個人小悟一次,他就以為他悟了。我們不能說他沒悟,他是小悟。但是你就認為這就對了,就解決了,就是達到究竟了。那還差太遠,那還差得遠呢! 所以禪宗那裏是我們學的?聽一聽可以啦,叫你去找心,怎麼找?阿難都找不到,你能找到?所以不是上上根,沒有份。但是,念佛,我們就可以了,誰都可以,我們到最後跟這麼難的參禪我們那麼容易的念佛,到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究明自心」談何容易啊?所以參禪開悟的人,要以他參禪的那一種心情,像什麼呢?整個人如醉如痴像痴呆一樣,什麼都忘記了,什麼都沒有了,吃飯也忘記了,穿衣服...有穿衣服,衣服都忘記穿得整整齊齊了,不是藝術家不修邊幅那種,不是好像苦行僧那種,不是那種,那種是折磨自己的身體。如果這樣子折磨能夠開悟,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苦行林的時候,那就可以了,就不用離開,自己到菩提樹下尋求開悟了。 所以這個說的不是外在的,說的是你的心。他這個時候就心不在焉了,心不在這個地方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他不見得就悟了,要忽然間在死灰裏頭,砰出個熱豆來了,大死之後,才能夠大活,所以叫「絕處更生」,他把這個妄想全部都給切斷了。這是個方便,又是一個方法,這只有上智才行啊,是不是?我們連聽都聽不懂,我們是什麼智?參禪只限於上智,所以這就很難了!上智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上上根,現在哪有這種人? 所以我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你能夠充多久?這是真實的功夫,騙不了人的!遇到比你高的人一比就知道了,怎麼比呢?你開口,開口就知道了,現在一般的佛教徒跟我一開口,我就知道他有沒有。所以我們要真實的用功,不要自己騙自己,下來我們再看: “法藏菩薩於因地中,悲願宏深,開顯此他力法門,是以世稱彌陀乃大願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門,同屬果教,皆是從果起修。” 所以現在我們開顯這個法門,最高的上智也收,下愚也收,最聰明最有智慧的,在下面最笨最愚蠢的,全部都收。佛法要本土化,這是馬來西亞,所以就是Hampalangsapu全部都收,因此就稱為大願之門,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就在這裏。我們在前面也講過了,這是現成的果實,就在你的嘴邊了,貓山王就在你的嘴邊,現在等你要不要吃而已。你還嫌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又不是我買的,會不會這個貓山王是假的種種的懷疑。不需要你做什麼,也不需要你再忙什麼,不需要那些。前面講過要種貓山王要等多久?最起碼要七八年,不需要這些過程。 有種種這些過程,那個是叫漸修,step by step有步驟的。淨土法門不是step by step有步驟的。淨土法門是頓教,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所以一般人就信不及了,哪有這麼簡單的事?他就是要忙,給自己搞複雜了。一般修行本來也是很複雜的,是不是?一般要出三界,都要什麼斷種種的惑,一層一層的。 像什麼?像蜜蜂,蜜蜂很忙,採花蜜,回來釀蜜糖。那些過程哪裏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你去採花蜜,第一你都不曉得怎麼選擇哪一個是最上等的花粉,要你去採花蜜,做不到。但是現在我們不是去採花蜜,我們是吃蜜糖,蜜蜂你忙死了,你忙死了,把蜜糖釀好,我就是吃現成的,這不是現成的嗎? 阿彌陀佛成佛的這些複雜過程,他都已經幫我們做好了,all the preparation全都做好了。怎麼樣苦修,經過多少長時間的籌備,他已經做好了,現成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念就行了,這才叫真信佛,你這一念阿彌陀佛就是你的了,這叫「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其實要真的能夠把它信得過來,就是接受過來,那還真的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除非你很老實,沒有其它的想法。如果你是半天掉的,你還得要從道理那邊去加強你的信心,要從理上面下手,不然你的信不紮實,信心容易動搖。這幾段談的都是他力的殊勝跟難思,我們繼續看註解: “此殊勝難思之他力門,正是彌陀悲願至切處,亦正是淨密二宗方便究竟處。” 這一種他力門,就是彌陀的悲願最真切的地方,也正是密宗跟淨土宗這兩宗最方便裏頭的究竟徹底的地方。我們繼續看註解: “蓋自他本來不二,肯仗他力,即是於此難信之法能生淨信。難信能信,全由當人之無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實念去,自然能所兩忘,自心朗現,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淨宗之妙,全在於此。” 所以自他本來是不二的,你肯仗他力來相信這個極難信的法門,能夠生起淨信,對這個極難信的法,你能夠生起淨信,「難信能信,全由當人之無上智慧」,這句話已經說明了,這麼難信的法門,你能夠信,這就是你的智慧。這不是世間的knowledge常識,世間的博士也未必能相信,剛才前面開頭講的那位科學家,他能相信,他也是少數之一,所以這個才叫做真正的智慧。 老太婆她能夠完全相信這件事,她就開智慧了,開到她自己不知道,她不一定知道什麼叫開智慧,她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她這個自心顯現了,念阿彌陀佛,自心就開顯了,這就是自力,這個智慧是你的自力啊,不是阿彌陀佛智慧,是你的智慧。 「但能信入,老實念去,自然能所兩忘,自心朗現,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慢慢念念就能所兩忘,念來念去念來念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誰在念你也忘了,沒錯,現在是空能法師在念,開始是的,到最後連我自己都忘了,你念的是什麼?念的是極樂世界的那尊佛,這些也都不存在了,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念跟所念都忘掉了,在佛門來講,能所都忘掉是很了不起的事,這個時候你的自心明明朗朗,這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心朗朗,就是很清楚很明朗的,全部現出來了,所以淨宗之妙就在這個地方,從事持達理持,事持是什麼呢?開口念,在事相上持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最後你達到最高境界是理持,入到理啦,從事入到理,從你凡夫的心就成為佛心了。 其實凡夫的心跟佛心都是你自己的一個心。這個法門雖然是二力法門,但是大家要知道,二力法門還是以自力為基礎,還是你自己,你都不願意念佛,你都不想要去作佛,那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強硬的把你抓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能夠抓,我們就不用修行了,你們也不用來聽經了,每天在家裏面,喜歡就去逛街購物,出國旅行,總之到最後你要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抓你去極樂世界的,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有,不是阿彌陀佛來抓,是閻羅王派黑白無常來抓,那叫真抓了。 所以還是要靠自己,以自力為根本,外力,他力只是增上緣而已,在四種緣裏面親因緣是自性,所緣緣是自性,無間緣是自性,最後還剩下一個增上緣,那個就是他力了,他力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其他三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你自己。所以這個法門是依賴他力,以他力引發自力。這個要將它接受過來,藉助他力來引發你自己本身的自力,所以稱為二力法門。 你有聽說過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其它也叫二力法門嗎?沒聽說過。所以這個原理就在這裏,尤其是依靠他力的說法,有許多自負的人他不願意接受,實在說他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就是他還認為自跟他當中還有一個界限,有界限就是二了,就對立了。 殊不知,他不知道淨宗裏面所講的自他本來不二,不二就是沒有界限,但是還是有自有他,為什麼呢?是你自己在那邊念佛求往生,是你親自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你自己那邊求往生不是「自」嗎?看到阿彌陀佛來不是「他」嗎?阿彌陀佛放光是「他」呀,清清楚楚,有自有他,有他有自,但是最後那個「他」就是你自己。 這是很難相信的。但是有機會聽到,你慢慢就會越來越相信,非常感謝空能師父跟我們介紹這些內容,真的是這樣子。要不然你怎麼知道為什麼這個法門這麼的不可思議?它有很深的道理在那邊。 那些不能接受,不願意接受的人,就是他有他的想法。 那麼換句話說,依靠他力原來還是自力,什麼力量依靠他的,還不是自己的力量啊,你願意信嘛!具體說來就是於這一個難信之法你能夠生起淨心,難信能信這個力量是屬於你自己的,也是自己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德。我們能夠信入,能夠不懷疑,能夠發願,能夠一句佛號老實的念下去,前面說過,念到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自然就能所兩忘,到時候就轉凡夫的心成為佛的心,淨宗之妙全在於此,全部都在這個道理裏面了。我們再看: “法藏菩薩陳明「非我境界」後,乃啟請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之廣說諸佛之無量勝妙剎土。我若得聞如是等等妙剎及其攝取之法,我當思惟修習,誓當圓滿我之所願。” 所以到這裏就把前面跟昨天我們所學習的全部連起來了,前面就是說明了「自」,這個地方就請佛來說了,請佛說那底下就是佛給他宣說了,下來的經文就說了,好,我們看經文了: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我們先看註解: “「高」者,上也,崇也,遠也。「明」者,光也,照也,通也。 《會疏》曰:「高明約具德。深廣約願心。謂持戒禪定,超勝世間,故謂高。方便般若,照究諸法,故謂明。遠徹來際無撓(謂能遠究達於未來之極處,而無阻撓),故謂深。周攝一切無遺,故謂廣也。」” 你看這本註解《大經解》就是用一百九十三種的經跟論來註解經文,所以經文的每一個字都解釋得很圓滿很深入很透徹。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菩薩高明,高是什麼?高就是崇高高尚,比高還要再上,明是光,是照,「明達」,他的志願很高,很明,「明照」,很明朗通達,高明深廣是指持戒禪定超過世間,明是明哲明智明達,是指他的智慧明朗通達,智慧完全開顯了,法藏菩薩現在的智慧全部打開了,照了諸法。「志願深廣」他所發的志願確確實實很深很遠很廣大,遠到哪裏呢?遠到未來沒有窮盡unlimited,普攝一切,沒有遺漏,一個都不漏,所以叫做深廣。下來說: “「即為宣說」,表佛說法。「悉現與之」,表佛現土。世間自在王佛宣說示現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嚴淨」者,莊嚴清淨也。「圓滿」者,「圓」為周遍之義,性體周遍為圓。滿者具足之義。故「圓滿」亦作「圓足」。故知「圓滿」即華嚴宗圓明具德之義。” 所以如果你不學註解不聽註解,讀《無量壽經》的人很多,現在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讀《無量壽經》,你就當著這是功課也好什麼都好…就過去了,我一天念三遍,我一天念五遍,《無量壽經》我一天念十遍,So what?那又怎麼樣?不是講過一個念了十多年的《無量壽經》,到最後患了癌症,全部一面倒,念了十多年的《無量壽經》,你只是念,你沒有了解裏面的意思,你沒有受持,你只是讀誦。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這兩件事情不能分開的,受持讀誦,讀誦受持,你讀了以後要能夠用得上裏面的道理啊,是不是?所以這裏就把裏面的內容真正重要的跟大家解釋了,那麼這段註解我們就不必再解釋了,前面也提過了一些了,接著法藏就請佛說,底下佛就給他宣說了,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那我們來看註解: “「二百一十億」,此有疑曰:若法藏菩薩當時所見限二百一十億之數量,何以又云所攝佛國「都勝無數諸佛國者」。此有二答。” 為什麼說是二百一十億呢?就那麼準準這個數目字呢?那麼這二百一十億有兩個解釋,我們再看底下的註解: “(一)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意,佛剎無量,總有二十重,其圍繞剎數即二百一十微塵數。今此經中,亦以二百一十標示剎土之數,暗合《華嚴》義,即含攝十方無量之國土。 (二)《大智度論》云:「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令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 由是思之,經意乃以二百一十億剎,表十方佛剎。” 我們根據經典,《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含義,如果我們不是學習這個註解《大經解》,你哪有機會去看《華嚴經》啊?《華嚴經》這麼大部,你從哪裏看起?所以念公幫我們收集了重要的內容,我們只要學習這個《大經解》,學完之後,你所有大乘的經跟種種的論,那些祖師的論,全部你都接觸到了,這個機會去哪裏找啊? 那麼根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含義說佛剎無量,總有廿重,其圍繞剎數即二百一十微塵數,每一重一共有二百一十微塵數的佛國,所以又叫做蓮花世界海,二百一十微塵數跟二百一十億正好和它相合,這二百一十億代表二百一十微塵數,又以這二百一十微塵數來表明無量的佛國,這是一個含意。 第二個方面就是根據《大智度論》說的,說「阿彌陀佛過去世是法藏比丘,佛把他引導到十方,給他看清淨的國土,種種的國土,「令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這是《大智度論》說的話,這也顯示什麼呢?二百一十億表示十方的佛剎,不是恰恰好就這麼個具體的二百一十億,為什麼又不二百一十億又多少多少零頭?所以肯定它不是一個數目字,它代表無量。 這個一個就是二百一十億,恰恰跟《華嚴經》裏一周就是一圈這個數目也是用二百一十億。另外根據《大智度論》說是無量,肯定是無量,含無量的意思在裏面。 可見佛他所顯示的是十方種種的佛剎,為了滿足法藏菩薩的心願,就全部都顯示跟宣說了,就是我常常講的,如果不是全部整個的世界的佛剎土都給法藏菩薩看,如果有漏掉的一兩個或者兩三個,那就麻煩了,如果剛巧那一兩個佛剎裏面有好料的東西,法藏菩薩沒有看到,那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夠圓滿嗎?那就有缺陷了。所以無量的剎土都讓法藏菩薩看到,這是很合理的。然後經過多長時間呢?「說是法時,經千億歲」所以當時這個佛國也是微妙難思的,經過千億歲的時間,使到法藏比丘「一時」都看到,千億是很長的時間啊!很長時間,可是如果要法藏比丘看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那就不是頓法了,那就是有時間有過程了,不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一時都看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跟他說法的時間經過是千億歲。 但是我們的頭腦就是這樣子,習慣了這個文字給我們定的一個標準,千億歲好長,一秒鐘很短,這是我們,時間長短沒有一定的,你看現在人的壽命不到一百歲,現在平均是七十,所以我常常說你如果是七十一的話,你就賺到了,你是六十九就蹺了,你就虧本了,師父今年是剛剛七十,沒有賺到,也沒有虧本,那就看明年了。 現在平均是七十,但是彌勒菩薩下來成佛的時候,人的壽命是八萬歲,所以你看這都沒有一定的。 底下又有一個問題了,那麼他所看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土呢?因為國土有種種的,下來會說到,有清淨的有不清淨的,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不清淨的,是不是?那肯定法藏比丘當年看到的二百一十億無量的剎土,裏面一定包括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這樣子的一個世界五濁惡世種種,這些人應該怎樣子,有種種的有男有女有分別有鬥爭,我要怎麼樣來改變這些呢?在四十八願裏面就講到了,所以他肯定也看到娑婆世界。下面就是說他到底看的全部都是淨土還是也有淨土也有穢土呢?我們看註解: “至於所說之二百一十億佛土,為限於清淨國土,抑亦兼及穢土?古德根據經文中「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有兩異說。一者《嘉祥疏》云:「二百一十億佛土,善因雖有強弱之分,然所招之土,同是七寶國土之粗妙應現。……粗之言大,妙之言美,明所現二百一十億皆是大善之土耳。」據嘉祥師意,所現唯淨。二者,通現淨穢土。” 這講的都是祖師的分析跟判斷,有的是說法藏菩薩他完全看到全部都是淨土,沒有穢土,因為他要建立西方淨土,所以他應該看到是淨土。但是有的是說穢土也看到,有得比較嘛,這裏頭有不同的說法,一個說法是認為二百一十億都是淨土,清淨的國土,這個跟龍樹菩薩說的也一樣,都是示現的清淨國土,這是嘉祥大師的意思,我們就不引他的原文了。另外《淨影疏》這部註解他說的就不一樣了,我們看: “《淨影疏》云:「粗,不精也。說惡說粗,令其捨遠。說善說妙,使其修習。」是則所說二百一十億佛土,有淨有穢也。” 《凈影疏》他說所現的國土有粗的有妙的,粗是什麼呢?粗就是不精,因為說惡說粗,天人有善有惡,國土有妙有粗,人惡國粗,這現的就是穢土,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有善,土也就妙,那就是好的淨土,讓大家去修行。那麼接下來舉了幾位大德: “憬興、義寂、玄一、望西諸師,亦俱云通穢。” 我們中國過去有兩個本著書這兩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那麼日本很多人都同意跟嘉祥不一致,那麼現在拿《悲華經》來證明,不拿註解了,我們看經典,所現這些佛國裏頭是什麼樣的,下來就是《悲華經》的經文原話: “《悲華經》曰:所現佛國「或有世界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是為兼有穢土之明證。” 所以我們要以經典來證明就可靠,不能只是根據註解,因為經是佛說的,註解還是人說的,最後還是聽佛說的可靠可信,因此後者之說我們比較可信,所以所現的不完全都是淨土,有淨土有穢土,因為這裏說還有火災,可見這個國土很粗。 “又所現佛土,有報有化。《悲華經》曰:「或有世界純是菩薩遍滿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是報佛之土也。” 這個國土之中包括了化佛的國土,也包括報佛的國土,那根據《悲華經》說這個是報佛的國土。 “又「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無諸濁惡。」是則化佛之淨土也。” 這個就是化佛的凈土啦,這個世界有粗的、也有妙的、有報土、也有化土。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爾時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指法藏比丘)心願」,將此二百一十億佛國報化淨穢諸土之相,「悉現與之」,令其得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以表說法現土之詳盡,亦顯時間延促無礙。” 這個時候,無量無數的佛國讓法藏比丘一個一個都能夠見到,說這個法的時候經過一千億歲,億是從十萬百萬千萬萬萬都採用過,現在我們採用的是萬萬,十億人口嘛,這是極表說法的時間很長,因為這都是菩薩境界,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理解的。所以也證明了法藏比丘當時就是大菩薩,這是很好的明證。下來我們接著看經文了: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是一段經文,下來我們先看註解,先引了日本的註解說: “「覩」亦見也。《甄解》云:「覩則眼見,見則慧見。如見分見,取推求照察義。」蓋謂「覩」指眼見,「見」指慧見,即如唯識中「見分」所指之見,以「推求」與「照察」為義。今云覩見,則兩者俱備。” 《甄解》這部註解說的「覩」是眼見,見是以智慧來見,眼睛看見叫做「覩」,他都看見了,「皆悉覩見」也就是眼也見了心也見了,所以睹就是說他看見,這個「見」是智慧的見,不是分別的見,我們如果只是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啊,我看見了,你看見了還會喜歡不喜歡嗎?你是看你喜歡看的,不想看的你就不看,我們這個見是分別的見,有分別的見,他不是。這裏說的「見」是智慧的見,智慧的見有分別嗎?沒有分別,你的自心你的佛性你的自性來見的那個,根本就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的,所以就像唯識所說的相分見分都能夠推求照察能夠了解,都看見了,都通達了,目睹心明了。下來註解說: “當爾所時,法藏比丘於世間自在王佛所現二百一十億佛土,盡皆目覩心明。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見十方諸佛淨妙國土。” 這就是有點懷疑了,你是菩薩,你又不是佛,怎麼可以有這個能力看到所有一切的佛土呢?這只有佛才能夠,這裏就有這個疑問,下面會給我們解答,他懷疑說法藏比丘他還在因地,菩薩就是在因地,還是菩薩他怎麼能夠遍見十方諸佛的國土呢?而且一個都沒漏,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是不是?下來日本的《甄解》就回答了: “答曰,《法集經》云:「菩薩摩訶薩,得彼諸佛如來天眼。」又《大智度論》曰:「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國土皆悉一時覩見也。」” 《大智度論》就說了,這就說明法藏比丘當時是由於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威神加被之力,佛的能力,「得如佛之天眼」,法藏比丘得到佛的天眼,它也具有跟佛這樣子的佛的天眼,一般的天眼也是這樣的,也不是我要去,也不是我要來,就看見了,不用去不用來,佛的天眼十方佛的國土一時就在前面都看見了,不用一個個去看。我們的眼睛只能夠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是不是?所以有些人就是無理,就罵你說哎,你後面沒有長眼睛?後面長眼睛就變妖怪了,後面長眼睛變妖怪前面長眼睛變什麼?變二郎神,二郎神這裏長個眼睛,所以我們的眼睛就不圓,聲音就可以,後面有人罵你,聽到了,聽到他罵你,看不到他罵你的臉,只能夠聽到聲音,所以聲音就可以。佛的天眼就沒有這些分別了,十方各處一時同時都看見了,也看見也聽見了。 “據上經論,可知法藏菩薩摩訶薩,承世間自在王如來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故能不動而遍見十方,於佛說國土皆悉覩見。” 所以你看這就說明是靠佛的能力,這就把這個疑問給解答了,所以這兩個經跟論都是証明了,是得到了如來的天眼,所以就是「皆悉覩見」了,這一覩見看了之後,心裏看到了,眼睛真的看到了,就怎麼樣呢?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句話是經文,那我們看看註解怎麼說: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者,「起」亦是發義。更無有上,是曰「無上」。「殊勝」者,事之超絕希有者,曰「殊勝」。” 起就是發,發起來了。殊勝就是超絕稀有,是超出絕妙稀有的,沒有比這個更上的,就叫做「無上」。你看我們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沒有比這個更微妙更上的法叫無上。沒有能夠超過它了,超勝諸願,比別的願都超過,所以叫做殊勝。他四十八願還沒有發,但是佛他的老師已經知道了他的願是超越一切諸佛的,比別的願都超過,所以叫做殊勝。 《會疏》也是這個意思,下來舉了《會疏》: “《會疏》曰:「無有此上,故云無上。超勝諸願,故曰殊勝。謂莊嚴無上故,受樂無上故,光壽無上故,名號無上故,生因無上故,利益無上故。是總四十八願大體。」” 這就是說將來的極樂世界,他的莊嚴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沒有其它的佛國比極樂世界更好的了,無上,怎麼無上呢?你來我極樂世界的人所受的快樂都是無上的,沒有其它的地方能夠超過我極樂世界的快樂,無上,沒有更超過他的,還有不只快樂,光明跟無量也都沒有更超過它的,還有,名號的功德普聞十方也沒有更超過他了,還沒完,還有,生的因,往生的因,這麼容易就往生了,這麼容易就跑掉了,也沒有超過他的,連所得的利益也是無上,所以才叫做「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就是《會疏》他所讚歎的話,這一切的一切,沒有能夠跟他比的了,都是無上,總的來說,四十八大願都是這樣的無上,法藏比丘現在就是發起這樣的大願。所以你看看,我們能不相信嗎?我們能懷疑嗎?能懷疑極樂世界嗎?一切都是無上,這都是因為法藏比丘當年他發了這個願。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對於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的天人,他們之善他們的惡以及他們國土的麤跟妙,法藏比丘就思惟究竟,不是想一想而已,思惟到頂點極點了,在那邊思惟到究竟的地方。下來說: “「天人善惡」。判定善惡之性,諸說不一。茲撮要介紹如下:” 你看看我們一般對於善惡的理解,善就是做好事啦,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害人的心,是不是?這不就是善嗎?我心好就好了,為什麼要吃素,是不是?我都沒有害人,你沒有殺人,你也不敢殺,但是你殺動物,你不把牠當人,你說你善,這是你自己的標準,是不是?惡,殺人放火就是惡,陷害人妒忌人,這就是惡了,這是我們一般的理解,理解得很片面很膚淺。 從現在開始,我們看看我們這註解裏面告訴我們的善跟惡,師父可以告訴你們,你們肯定沒有機會聽過的,我也沒有機會聽過,我就是因為做這件事情,我也才知道,知道得這麼詳細,這麼的圓滿,這麼的透徹,就兩個字需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說嗎?惡就惡善就善,就兩個字我們慢慢的來看,而且這堂課我看肯定還講不完,這個善跟惡還要帶到明天,是不是?我們就引幾家的註解來理解善跟惡的幾個定義,善的惡的標準,不是你自己說了算,不是你自己認為的,不是你的標準,我們先來看: “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第一義諦為善,違第一義諦為惡。” 你能夠順第一義諦的叫做善,這個就很深了,為什麼說深呢?什麼是第一義諦都聽不懂,所以深啊,他這個要求的條件很高,有高的有低的有深的有淺的,我們慢慢的來聽,簡單的說,順自性的就是善,第一義諦就是自性,順自性的就是善,隨順自性清淨的才是善,這個善很明顯說的就是出世間的善,不是世間善惡相對的善。相反的,不合第一義諦的叫做惡。 所以這句話就成立了,如果你沒有看這個註解,這句話你還會懷疑,這是什麼話呢?地藏王菩薩在《地藏經》裏面講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那麼武斷呢?地藏王菩薩怎麼這麼肯定呢?我們也有好人,我們也有好心的時候。可是地藏王菩薩說你只要動個念頭,無不是惡,都是惡都是罪,動個念頭都是惡都是罪,這是《地藏經》講的,這一說大家就心服口服了,因為是地藏菩薩說的,你要順第一義諦就是善,不順第一義諦就是惡,這個惡就是造罪業。 所以這也就是標準不一樣了,這個解釋就高標準了,其實你不服都不行,為什麼?因為這是經典說的,經典就是佛說的,這是佛的知見,地藏王菩薩說的是真實話,一點都沒有跨張,起心動念,你起的是什麼念頭?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對不對?那善念就是善了,為什麼善念還是惡呢?這個善念也沒有離開六道,不是第一義諦,所以也是惡。 釋迦牟尼佛的話不是可以給你打折扣的,也沒有討價還價的,說的都是事實真相,那麼第一義諦是什麼?下來就引註解來告訴我們了,我們會更加的清楚。 “經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經云第一義諦,即真諦、聖諦、勝義諦、真如、實相、中道等,亦即實際理體。諦者,真實之道理。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義。若眾生起一念順理體為善,背理體為惡。此之判定,以理體為準。” 一切眾生他的識,識就是你的分別,動個念頭了,只要有一個念頭生起來,它就有所緣,有所住,所緣就是你看到什麼因緣,讓你生起這個念頭呢?念頭生起來之後,你就住在那個地方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你能順第一義諦的就叫做善,不順相背的叫做惡,就因為他產生種種的分別,就違背了理體,理體就是本體,本體沒有分別,是你妄生分別,因為你著了虛妄的相,對於假相你當真了,「著」就是當真了,抓住不放,明明是假的,騙你的,你把它當真,而且是堅固很牢固的認定就是這樣,你就見不到真正的理體,見不到事實真相,以這個來判斷善跟惡,是以理體作為一個標淮來說的。這個要求就很高,大家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要緊,下來還有比較淺的,慢慢的看慢慢的聽。 「諦」就是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是諸法第一,所以叫做第一義,這是第一個解釋。下來第二個就引唯識的內容來說了,我們繼續看: “二、《唯識論》以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於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 第二就根據《唯識論》的說法了,《唯識論》說你能夠順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不但是這一世,還要到未來世,不管是有漏無漏,他對於這一切的行法都是相順的,這個就稱為善,不是僅僅現在順,不是啊,以後都要順。「於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這又是另外一種。這比我們前面的講法稍為就圓了一步了。下來我們看: “論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益,非於他世,故不名善。能於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是以順益與違損而判定善惡者。 三、淨影判三種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此與《唯識論》同。” 淨影就是《淨影疏》他判了三種他說,「順益為善,違損為惡」這個跟剛才《唯識論》的講法是一致的。 “(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者,無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若能於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體空無物,是順於理,無相之行,是為善。若有所施、能施及所施之物,存於意中,是為違理有相之行,即為惡也。” 這個說法我們就常常有機會遇到了,布施啊,幫助窮人,捐錢搞這個搞那個,這第二種「順理為善,違理為惡」。比方說你要布施而不住於相,三輪體空,順乎理,這個布施就是善了。你如果有所執著,哎呀,我做了功德了,我布施給他很多錢,你就違背了這個三輪體空的理,同時你還有了這個相,布施的相,這個還是惡。這就深刻一點了,比我們一般想法深刻一點了。 一般認為,我給了他錢,做了好事,這是善嘛,是不是?沒有錯這是善,你有所住相,以為我做了好事,這個就是惡。 這個道理我們常常提,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啦,因為這不是世間法,而是出世間法,我們現在所學的是圓教的道理,我們所說的就跟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不一樣了。 三輪體空以前講過,大家忘記了,沒有看見一個我在做布施,沒有一個接受我布施的對象,兩個啦,中間沒有看見我布施的東西,但是你有沒有布施,你布施出去了,你真做了,但是你沒有執著這三樣事情,沒有我,沒有對方,沒有布施的東西,那你就是三輪體空,就合乎這個理了,這個是絕對的善。 如果相反的,你執著你在想我做了很多好事,到最後想想做好事沒有好報,我給他東西他連一聲謝謝都沒有,那你自己不是自尋煩惱?你起了惡念起煩惱了是不是?布施去了,過了就忘掉了,不要再去想它,不要人家問起你,那年日本海嘯,我們這裏不是到處要去捐礦泉水嗎?是不是?你有沒有捐啊?有!我捐了一瓶礦礦泉水,你還記得一瓶,那你就沒有三輪體空,你還記得三年五年,可能不止五年了,所以這個要求就很高。那麼接下來還有一點點我們看完它: “如是則上從佛菩薩,下至阿羅漢,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眾生所修之善法,都是有相行,名之為惡。” 所以這麼來看的話,菩薩阿羅漢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眾生的法,你所謂的善法,也都有相,都叫做惡。所以地藏王菩薩說這句話,我們就接能夠接受了,起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惡,除非你還有你的理由,你去找到地藏王菩薩來,跟他辯論,你能夠辯贏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的《地藏經》就幫你改了,這句話就拿掉了,是不是?如果不能夠,就接受,你不接受也不行啊,是不是?因為你還不是地藏王菩薩。所以包括師父我自己也是,常常聽到這句話:「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到今天看到這段,我才真的釋懷,才跟大家一樣,要不然總是放在心裏面,總是有一點點善,完全都是惡咩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 所以看你要求的定位在哪裏,如果是世間法,普通的一種理解,肯定還有善有惡,惡裏面還有善,善裏面也有惡。但是我們現在的理解要把它拉高,拉高你才看得更遠一點,是不是?所以這就是一種善跟惡的比較較量,來讓大家更加的清楚。那善惡的後面還有一些解釋也相當精彩,因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留到明天才來跟大家一起繼續的來學習。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