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5集
2024/03/12 23:23:48瀏覽112|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5集

  我們現在還在〈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品,請繼續看接著下來的註解: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對於這個念佛,之前我們提倡老實念。在《安樂集》道綽大師就說還要斷疑,說「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能夠「專一」而且是「至一」,所以這裡頭就沒有疑了嘛!沒有疑了,你就能專心專一了,專一的這樣念,一定可以生到佛前。

“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道綽大師此言,剖開諸佛秘藏,直顯凈宗心髓。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凈土。依相專至,凡夫能行。離相乃菩薩境界。《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凈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

  所以註解說「今勸後代學者」,「後代學者」指的就是我們,我們現在就是啊,這些話就是對我們說的,所以我們要細心的聽。「若欲明白」就是如果想要深入的明白,深入就是指的真諦了,「真諦」就是真實的智慧,那就是要知道念念不可得,這念念就是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這就是很深的意思啦!我們明明在念佛,你說不可得,不可得那我念來幹嘛呀?你說剛才你念那一念阿彌陀佛念完了,這阿彌陀佛到哪兒去了?給我們找回來,結果是可以找回來,找回來的是記憶體的存檔,不是現場真實的那一念,那一念早就不知道去多遠了,所以叫不可得,知道不可得而接受了,這就是真實的智慧。可是我們還是在念,念念不斷相續不斷在念,這就是功德了。

  不是既然知道是不可得,那我還念幹什麼呢?所以凡夫跟菩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菩薩是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莊嚴其身,這不就是兩種莊嚴嗎?

  但是對於剛開始學的人,他不能夠破相,那就是智慧不夠。「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所以也不要擔心。這一句話就重要了,你就依這個相,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個相,但是你要「專至」,也沒有不往生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前頭也是大力的來勸,特別引了善導大師的開示,你就是專至的依那個相,極樂世界是不是相啊?是啊!這句佛號是不是相啊?是啊!阿彌陀佛也是相啊,你就依,「依」就是靠倒啦,再不能體會就是告訴你將這幾樣東西-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這句佛號,這幾樣東西緊緊的給它抱住不放,其它都要放。其他也抱,那就是死路一條。這就是專至的依相,也能夠往生。

  但是如果要做到「無相智慧,植眾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的人應當去做的。而這個一般的人很難體會,不要說去修行,連體會都難。那麼怎麼辦呢?你只要依相專至,這樣就可以了。

  下來是念公說的,意思也是跟師父前面講的相似。說你就是認定有極樂世界,沒看見你也認定有阿彌陀佛有這些相,木塑泥雕的或者是繪畫的,都要認定這是真的,這是真佛。

  師父就聽過台灣會智法師他就說,你對著木雕的佛像跟他求都有效啊,跟真佛沒有兩樣啊,為什麼呢?主要是你那個心嘛,所以你供著佛也是相,你念著佛也是相,你就依著這個相,你專心致志的,就是要專一,「至」就是專一到登峰造極了。你別管它有相沒有相,這個你也把它放開,你就是去念,所以就只念當前這一句,這個就是老實念。什麼叫有相什麼叫離相什麼叫無相,這些你都不要去管了,你就是念當前的這一句那摩阿彌陀佛,就這一句,就老念當前這一句,沒有不往生的。so就是所以不要懷疑!所以這個也幫助我們斷疑,你說又要離相,又要什麼什麼的,那是上品上生的事啊!一般都還是生凡聖同居土嘛,達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這個話是真正淨土宗的秘藏,淨土宗的心髓就是這個啦!

  真正能信受奉行,依著這個相,心至念,老實念,就算沒有離相,但是你能夠達到暗合道妙,就決定往生。「依相專至」,凡夫也能夠做得到啊,離相是菩薩的境界了,這個是非凡夫境界,所以淨土宗的妙用就是這個暗合道妙,這是佛的慈悲啊!這是方便中的方便!

  底下佛又叫著彌勒了,阿逸多是彌勒的名字,我們看經文: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世尊復舉諸大威德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菩提,彌顯流通此經之要。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乃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之大士。「異門」對下句中之「此法」而言。「此法」者,凈土法門也。「異門」者,凈土以外其餘種種法門也。經云:「涅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是諸菩薩,雖能於佛法中,開顯凈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但以未聞此法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故。若不聽聞修習,難於究竟自覺故。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徑中之徑,若不聞知此法,則難於普度有情,速脫生死,以圓滿利他之行故。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是故將有一億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於無上菩提也。”

  經文說「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世界上有許多等類有大威德的人,他能夠在佛法生出廣大異門,廣大異門就是特別對淨土法門說的,淨土法門以外的稱為異門。就這樣有大威德的人,他對於淨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門,他能夠理解,也能夠演說等等的,能生廣大異門的這些大士,這樣的大士由於對於這個淨土法門「不聽聞故」,沒有聽聞的緣故,就有一億的菩薩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轉了,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條路他就退了,菩薩為什麼會退轉呢?這裡說的菩薩是信位的菩薩,不是登地的菩薩。以前說過信位的菩薩就如空中的柳絮,升沉不定,為什麼不聞這個法就退轉呢?因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你沒有聽過這個法,沒有修習這個法,你也難於究竟自覺,你這個自覺就達不到究竟,不究竟等於就是還不能出離三界,甚至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說是究竟,成佛才是真正的究竟啊!所以說不以這個法門,不能成功。

  再有就是念佛法門是度眾生方面的徑路當中的徑路,這個徑路就是最短的一條路,而且它這還是最短的一條路裡面還有比最短的還更短的。

  所以你沒有聽到這個法,你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啊!等於說告訴你,幫人就幫不到徹底,因為你自己還不能徹底,你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都很困難,這一點很多人不知道啊,那我們以前也不知道也不曉得啊,不曉得什麼是究竟什麼是徹底。然後再形容說,「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你自己就在艱險的道路上在那邊跋涉,所謂長途跋涉,苦得很哪!「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結果你還引導大家走在坑坎的路,坑坎就是沒有一個平坦的路,因為你沒有契會到如來的方便,你就難入一乘願海,這一乘願海的殊勝加被力達不到這個人的身上,達不到這個菩薩的身上,所以有一億菩薩沒有聽見這個淨土法門而退轉於無上菩提啊!這多嚴重啊!所以就是說明:沒有靠他力,單靠自力是很難成功的,就算有一點點進展也是limited有限的。好,請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世尊欲令一切凡聖,悉聞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勸令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復能流通。雖僅於須臾之頃,「為他演說」,勸人聽聞是經,使之「不生憂惱」。如是說法,乃至至心精進,「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如是之人,「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釋迦牟尼佛,世尊要想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以就勸啊!

  剛才師父在念這個經的全名,大家就知道就是指的我們這個會集本。念公說我說到這裡,有人就可以這麼說:「你說這個話說得不對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的時候,《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還沒有出版呢,還沒有會集出來呢,包括夏蓮居老居士都還沒有出現呢!」這就是指的這個會集本還沒出來啦!念公就回答說:「這就是時間的錯覺了,你還在三千年前,而現在是二零二三年,你還有這個時間的錯覺,你又陷在時間的錯覺裡頭去了。」如果是這樣,智者大師說的那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還沒講完還在講,這是一個什麼時間概念啊?所以我們凡夫就是沒有辦法。

  大家要知道,這個是超時間啊!所以大家聽了這個說法,如何來體會?又如何來接受呢?怎麼樣接受呢?告訴大家:不打妄想就接受了,很容易啊!不打妄想就等於接受了。現在大家都聽到這部經了,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現在已經很普及了,這個當然都要歸功於淨空老和尚的大力提倡才有今天。

  下來又引了念公一段說法讓大家更清楚,由於《無量壽經》沒有善本,它有幾種不同的譯本,幾種不同譯本的差別又太大了,這個我們一路走來都在把這個事情給大家交代了。那麼差別很大就是,有一些譯本有的,另外一個譯本它裡面又沒有,而且有時候沒有的那個可能就是很重要的,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蓮公就把它會集成功了,現在大家都認為是善本,這個是國外。

  念公說這個是指國外,我們都沒有問題了,國內就是中國本土,念公說這件事情還得要一百年,國內要承認這個是善本,那還得要一百年啊!那會集本定稿到現在將近六十年,所以還有四十年。在國外因為沒有這種人為的阻礙,大家都憑良心說話,你不承認也得承認。這個善本既然定了,也入了藏了,這是近年代佛法上的一件大事!還有這個有了之後,你不為世界公認也不行了,因為好多東西都沒有了嘛,《無量壽經》被翻譯了十二次,十二種本子,這個其它那些沒有了的可能是最好的,是不是?但是沒有了,只有經題,內容沒有了,你要再找來這個原來的梵文本,也不容易找到,念公說就算你找到,你要找翻譯的人也不容易找啊!現在還能夠找到像鳩摩羅什這種,玄奘法師這種水準的翻譯,難咯!所以現在就是從有的裡頭把它會成現在這一本,在目前對我們來說可能得到是最好的了。

  這個事情很難做,你看看第一位會集的王龍舒,這是個大居士啊,他的著作《龍舒淨土文》,在刻版的時候還跑出舍利來,是這樣的水平,王龍舒是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都了不得了,他是站著往生的。他就會集了一次,但是很有毛病,不容易做啊!這要容易做的話,怎麼沒做好呢?所以都替他惋惜啊!你看蓮池大師,在作那個《彌陀疏鈔》的時候還用了他裡面的話,他會集的裡面的話,但是對他還是提出批評了。

  後來到了清朝魏默深,他要避免王龍舒的毛病,雖然說要避免,實際他作了他也避免不了,這就沒有辦法了。

  夏蓮居蓮公會集的這本,大家就都公認了。

  但是另外一種人他就是反對,譬如說他們對於會集經典,經過這個會集就罵蓮公啊,罵夏蓮居老居士你怎麼能會集呢?一個普通人,一個居士,反對的人很多。

  所以現在這是一件大事因緣,而我們再給這個經作註解,而且我們今後還要很好的去研究它。我們七寶正在做這件事情,大家都在成就這件事情,而且現在大家都背這個經,現在大家都在轉啊!所以跟這個經都不是小緣啊!所以我們既然做了這些事了,今後我們再繼續,因為這是關係到今後法運的事情,怎麼跟今後的法運有關係呢?我們到了最後一集,第一百三十集的時候,師父已經準備好了,就會談得很清楚。

  我們都知道淨土是最穩當的,一往生之後只是進步沒有退步,一切都增上而且壽命無量,所以必定成佛,沒有別的路走了,只有進步而且是無有窮盡的壽命,最後他不成佛他要成什麼呢?非成佛不可!所以彌陀這個願力,它就是殊勝,而且你願意在哪兒成佛就在哪兒成佛,你願意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也隨你,到這個世界來雖然碰見種種的冤家債主,也有種種的違緣,違緣就是碰到很多反對黨啦,還有種種的引誘,但是你不會再退了,給你擔保了,淨土宗法門就是這麼殊勝,所以可以廣弘大弘,放心的去弘揚,確實它這個殊勝就在這裡,大家確實可以從這個法門從這部經得到真實的利益,而且確實是很穩當,而且你看再高的根器也不屈才啊!

  不是說那些大修行人這個經就不適合他了,有的認為這是淺的,是小根學的法,上根利智他就不感興趣了。

  你看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啊,你智慧再高也高不過文殊普賢嘛!文殊是大智第一啊,所以這個上根可以上到文殊普賢,普賢都往生啊,所以勸令大家依這部經。

  「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而且還要流通。雖然僅僅是「須臾之間」,須臾之間是四十八分鐘。「為他演說」為他人來演說,「勸令聽聞」勸他聽這部經,勸他使他能夠聞到這部經,而且讓他「不生憂惱」,這樣的說法「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一個就是須臾頃做了這樁事,乃至於晝夜都在思惟彼剎跟佛的功德,這個又精進了一些了。「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這個人在無上道裡頭,始終都不退轉了。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繼續看註解:

“「彼人」即指「於此經典……為他演說」之人。「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指劫火。成劫之後為住劫;住劫之後有壞劫;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此火災亦稱劫火。《仁王經》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又《俱舍論》曰:「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佛記彼人,於臨終時,縱使此三千大千世界,皆被劫火所燒,彼人亦能從中超出,往生極樂國土。彼人以持說是經之功德力,及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故於此界,雖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壞。仍能安穩自在,從容往生。”

  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哪怕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這說的是我們這個地球甚至銀河,還有太陽系種種的天體,在火劫之中都燃燒了,我們就在這個大火之中,你也能超過那個大火而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後頭也有一段就是說的「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這是後面的經文,那你就生到極樂世界了。那是不是你這個人沒有被燒死,身體還好好的去到極樂世界?不可能嘛!一樣被燒到灰燼。Never mind沒有關係,你裡面還有一個你的靈性你的真身,就到極樂世界了,去到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了。不是你這個沒有被燒死的去見阿彌陀佛。好,我們繼續看下來一段註解:

“如《普賢行願品》:「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佛復記曰:「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佛為印證,如是之人,皆已於過去佛前,領受菩提記,皆當作佛;並為「一切如來,同所稱讚」。”

  佛說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過去佛了,「是人已曾值過去佛」,而且受過菩提記了,授記就是佛在他這個人成佛之前,給他授記說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這叫做授記。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是燃燈佛就給他授記了,說他將來一定成佛。

  這就是這些例子,這個人假使這樣的話,有的人在這個經典能夠讀誦書寫,「為人演說」以至於「晝夜思惟」等等,這個人他在臨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過,超過之後就往生極樂國土了,這是由於什麼呢?由於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佛了,已經受過菩提記,佛都給他授記要成佛的,所以佛給你擔保了,給你擔保之後,你還不能成功啊?那佛不是騙我們嗎?所以一定可以!所以「一切如來,同所稱讚」,這樣的人是一切如來都共同稱讚的。

  我們來看說到這個劫火大家要知道,這個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不是一個假設,這是一個事實。因為我們這個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劫要二十個小劫的時間,住劫之後就有壞劫,到壞劫之末,成住嘛,住劫之後就壞劫了,壞劫之末底下就要空到空劫了,先是「成」成了之後「住」,「住」了之後就要「壞」,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

  這個不是科學家發現的,這是佛在經典早就有說過了。

  這個時候「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大千世界都燒壞了,這個風吹的猛焰,兇猛的火焰燒到天宮啊!

  這是誰說的?這是天親菩薩的《俱舍論》裡面說的,除非你不相信天親菩薩。

  乃至梵天宮殿,連灰渣都燒得沒有,燒得乾乾淨淨了,這是劫火。

  那麼這裡就結合科學了,如果黃念祖老居士念公不是科學家,你怎麼結合科學?你就只有講到這裡咯!所以念公說現在看起來,就是一個宇宙的大崩潰,核爆炸big bang,一個大的核爆炸互相感應,全世界的核爆炸,所以就是說這個毀滅很厲害!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種人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能往生。

  所以大家看看現在,各國都在互相的威嚇,要搞核武是不是?那比起前面講的宇宙大爆炸的核爆炸,那個就是小兒科了,對我們念佛人前面說的都能往生,所以大家要有信心!他們去搞,他們就自己毀滅,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再轉過頭來看看,不是看熱鬧,要回來救他們。好,我們看註解:

“末後普勸大眾「專心信受、持誦、說行」。《箋註》云:「專心,謂心專一不雜餘念也。」「持誦」,受持讀誦也。「說行」,謂如經而說,依教奉行也。”

  所以就勸大家「應當要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專心就是心專一,沒有餘念,沒有雜念。「持誦」就是受持、讀誦。「說行」是如經而說叫做說,如經就是依據經典而說,不是依你自己的意思而說的,依教奉行就是行。

  所以這一品最後佛還是苦口婆心的勸大家,叫大家要有信心,不管在任何的情況之下,核爆炸啦大火啦,什麼最艱難的情形之下,阿彌陀佛...跑掉了,要有信心,一定可以!那麼這就是四十四品。

  我們現在就直接進入第四十五品叫: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開始之前,前面有一段相當長的註解,內容主要在強調淨土法門以及這部《無量壽經》的殊勝跟它的重要性,深顯佛的慈悲,佛恩無極!對末法眾生得度生死設想周到啊!悲心無盡!我們先念一念註解:

“本品表當來經滅,佛以慈悲「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序分中《大教緣起品》世尊放大光明,光瑞殊妙,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啟問放光因緣。佛讚阿難曰:「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蓋因阿難啟問,世尊乃流出此殊勝希有之《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也。可見此經正因世尊「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故說此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第一希有之難逢法寶也。直至當來經道滅盡,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深顯佛慈無盡,佛恩無極。復表此經所宣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殊勝妙法,實是普濟眾生之阿伽陀藥。法滅之際,眾生業障彌深,仍可仰賴是法,而度生死。極顯斯法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我們開始看前面的經文: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緊接著我們請看註解:

“「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指《禮佛現光品》極樂依正,一切所有,以佛威力,如對目前。會中大眾,人人皆見。以此勝緣,即令會眾,生起實信。復因彌陀威德加持,會眾善根,悉皆增上,故云「所當為者,皆可求之。」”

  簡單說就是佛告訴大眾,現在我讓大家看見無量壽佛跟他的國土,和國土所有一切,因為當前那個時候正是極樂現前,大家都看到極樂,當然極樂世界沒有消失,還在啊,他一直都在啊,所以這個時候佛正在跟彌勒看到這種情況就說:「你看見這兒沒有?你看見那兒沒有?看見邊地沒有?」然後就說到邊地,說到懷疑等等這些,這個我們之前都講過了。佛以神力就讓大家看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國土,所有的一切大家都看見了,而且是「如對目前」,就在前面清清楚楚,會中大眾人人都看見了,那是三千年前的現場,現場的會眾,他們看見了,當然就能夠生起實際的信心,因為是親眼見嘛,同時又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加被嘛,大家都看見彌陀了,都得到彌陀威神的加被了,大家的善根都增上。「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日本《會疏》解釋了這兩句話,我們看註解:

“《會疏》云:「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皆可求之,能順佛經可得之也。」段末佛垂誡曰,現既親自見聞,故不可於佛滅度後,於極樂依正凈土法門「復生疑惑」。”

  「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你為了往生發了這個願,要達到這個行動圓滿,你所應當要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順佛經而得到它,「皆可求之」就是指可得到這一切願跟一切行。所以大家看到了極樂世界,這個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所以再三的勸導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要把它壓下去,每個人都要注意這個,有疑應該很好的去解決,應當要找一找我還有什麼地方有疑的,不要叫它存在。那個疑是癌細胞要醫治,怎麼醫治呢?找醫生醫不了,要找大醫王,通過看經請教,要修法種種方面的,要去掉這些疑,所以《金剛經》的讚子就說了,說「斷疑生信」,一上來就是要你斷疑,說「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的告誡大家要去掉這個疑,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再又生出這個疑來了。當時極樂世界現在大家的面前,那些人是親眼看見,當然不會懷疑啦,所以佛就擔心到了末法,眾生善根不如當年的會眾,所以產生疑惑是必然的。

  這就是要真正的信佛了,蕅益大師的《要解》說的信他,我們精進班已經學過了,我們剛剛學過。信他即是信他佛,大家還記得嗎?說我們應當信釋迦如來决不誑語,彌陀世尊决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决無二言,信佛决無妄語,經典絕對不是虛構的。都是現量的境界,現量就是告訴你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當下,極樂世界「分明在目前」,信佛言,信祖師語,信善知識,能如此的信,就能解除一切的疑惑了。下來我們繼續看經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緊接著我們看註解:

“當來經滅者,善導大師云:「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凈影、道綽、慈恩、義寂、法住、望西諸師同之。

《凈影疏》云:「當來之世,經道滅者,舉彼未來法滅盡事。釋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滅盡。」

但憬興據《法住記》指為增劫七萬歲後。

《法住記》云:「人壽極短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戳。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增至百歲位,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不息。至七萬歲時,(賓頭廬等)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一時俱入無餘涅槃。」

憬興云:「當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故云經道滅盡。」

以上兩說,各據一義。

望西師判云:「(善導)大師彌陀垂迹。慈恩觀音化現,所解不輕,以為依憑。」

據望西意,釋此經文,應按善導大師之教,此說甚是。”

  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將來的時候,經道會完全的滅掉的,所有的經都會滅盡,因為佛法也是因緣生嘛,緣生緣滅,這個是真理。念公說我們佛法也不會死賴在這個世間不走的。善導大師也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也就是一萬年之後,這個三寶在這個世界上就滅了,可是最後這個經還要長住百年。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法,所以我們也依止這個說法,別的我們就不談了。

  師父先引一段念公自己的開示,關於法滅盡的說法,後面還會說得比較詳細。念公說這個時候我又看了《法滅盡經》,又解決了一個問題。《無量壽經》現在有很多人覺得讀了還是費勁,留到最後法滅盡那個時候,人的善根都不行了,人就只活十歲了,怎麼能夠接受呢?那《法滅盡經》說得很好,他說這個時候那個燈要滅的時候,那個燈的油芯特別放光,我們這叫迴光返照,人在有病的時候忽然間他又健康起來,又說話了,往往不是說他這就好起來了,這叫迴光返照啊!所以這整個是一部法的迴光返照,有一百年的期間,這個時候的人的智慧能力什麼比平常都要光明,所以他能夠接受這個經,在這個時候這部經還要來度眾生。接著我們看註解:

“「特留此經」者,《凈影疏》曰:「佛以慈悲憐憫眾生,故法滅後,獨留此經,百歲濟度。以此經中開示凈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

《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聖人先隱,為是先滅。此經教人厭苦求樂。濟凡中要,為是後滅。」

疏謂此經教人念佛生西,故獨留之,於最後之百年救度眾生。

至於《大涅槃經》(及《首楞嚴經》)顯示人人本具佛性,乃聖教中甚深之法。於後末世,眾生根劣,無人能曉,是故先滅。

此《無量壽經》教人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乃救濟凡夫之要法。是故後滅也。”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下來就細說這件事情了。就是末法一萬年之後經道滅盡,佛有這個《法滅盡經》,《法滅盡經》講的是《首楞嚴經》先滅。這是《淨影疏》上說的,《淨影疏》上說是《大涅槃經》先滅。不過總之就是這兩部經先滅,因為這兩部經都談佛性,談佛性大家眾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就要先滅了。

  你別說是到了末法,現在的佛教徒你跟他談佛性談自性,接受的人就不多咯!能感興趣的都沒幾個,所以現在的佛教徒水平很淺。

  但是有例外,什麼例外?我們七寶就例外,我們是大談特談佛性,不管你喜不喜歡,更不管你懂不懂,總之在這個世間僅存的如此堅持的就只有這一家,別無分號,你去找一找,還有哪裡招牌叫七寶淨土講堂的?沒有啊,沒有分行。

  這個《涅槃經》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這個《首楞嚴經》現在已經苗頭很明顯了,有人寫了一部書叫做《楞嚴百偽》,偽就是假啦,說什麼什麼東西之類的,大家都說《首楞嚴經》是假的。但是現在還有人在護持,比方說圓瑛法師還在講《首楞嚴經》講了一百多遍等等等,這個話說的是圓瑛法師還在世的時候啦,大家還在印還在念等等。慢慢的幾千年之後,那個呂學者他這個《百偽考》就要成為聖經了,《首楞嚴經》就沒有人念了,沒有人念就滅了,這就很自然的嘛!念公說這個話是當時啦,距離現在三十多年,情形更加的惡劣。所以就一本一本的滅,《無量壽經》就是最後滅的,佛在這個經上就說了,「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經道滅盡,最後的經是誰呢?就是《無量壽經》。這個也從《法滅盡經》可以參考,《法滅盡經》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他這個是佛說的話,自然而然各個經典都可以證明。

  我們再重複的來理解,佛就打個譬喻說,說是這個燈要滅的時候,忽然間到最後它要放光,而且比以前還要更亮。就像我們這個太陽也是嘛,所謂到黃昏的時候就夕陽無限好,人臨死是迴光返照,夕陽也就是迴光返照,所以特別好看。所以這個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後要滅盡的時候,這個時候也等於是迴光返照,也等於是蠟燭燒到最後,以前要燒油燈,就很明顯就特別亮,亮得很。

  所以這個時候的人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不然那個時候的人愚癡到那個程度,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啊?但是這個時候他出現了一個超前的智慧光明,這一百年還可以依這個《無量壽經》得度,所以特留此經,就是如「我以慈悲哀愍眾生」,因為別的經留下來之後是佛的聖教,但是大家並不能因為有這部經就得度,這個是真實的。

  這個我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現在大家來聽聽看,我們可以來看看其它經對那個時候的眾生能起什麼作用?就拿《金剛經》來說吧!《金剛經》我們就讚歎極了!念公說我就得到《金剛經》的好處,還願意去報恩。但是《金剛經》你讓它留下來之後,最後這一百歲,那時候的人的這種劣根性,還能從《金剛經》得度嗎?很難啦!好是好得不得了,不要說末法了,你就說現在也是一樣,是佛無上的開示,但是裡面的教義,一般人都難做到,更別說是到了最後經滅盡的時候。你看這個我們常提的「無住生心」,還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還有這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了不起的話,那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後,你又怎麼能做到?所以《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句那摩阿彌陀佛,在最後法滅盡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人就是金剛阿闍黎啦!

  念公接著說,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這個「我」是念公,不是師父。念公他說我也在想,現在也不能那麼去責備這些法師了,都末法了,大家只有這個水平,將來還要更差,到最後的阿闍黎就只會念這四個字-阿彌陀佛,那不就是很殊勝了嘛!別人不會念,就他會念啊,所以要隨著這個時節因緣,因此就不能都要求現在這些出家人也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那樣子的,那樣子什麼?那樣子的突出,這個不可能了。

  像空能法師,了不起只能夠轉述,還有什麼大的成就嗎?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時候這個光明,所以他還是能夠依這部經得度,最後能說四個字的,再最後就是空中出現這四個字,大家看見了,那有的人就能夠得度了。那最後連空中四個字都沒有了,再過去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佛說「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這是佛的promise承諾,所以這部經就是度眾生最寶貴的經,在法滅的時候還要靠這部經來度眾生,佛也特別的慈悲哀愍,特別留這部經來度眾生,所以這部經它的重要,它利益眾生的這種究竟的方便,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深深的去體會。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其有眾生」乃至「皆可得度」。《凈影疏》曰:「值斯經者,所願皆得,明留之益。法滅盡後,百年聞者,尚得利益,往生凈土。況今聞者,何有不生」。

疏意:遇此經者,必滿本願,是乃正明獨留此經之利益。至於法滅之時,聞經尚得法益,往生極樂,何況現在聞經信受之人,焉有不生西方之理。故疏續云:「定得往生,莫自疑慮。」”

  所以說這部經它的殊勝就是如此了,經文佛說「其有眾生,值斯經者」,你眾生能夠遇到這部經的,必定可以滿足你的本願。在最後的時刻這部經留下來,眾生遇見這部經,你都可以得度。

  因此我們知道,在末法的時候,眾生遇到都可以得度。而我們現在根器又好得多了,我們能遇到,當然也必然能得度,這個是不需要懷疑的。

  更何況我們現在比一般修淨土法門的還要殊勝,那就是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部註解,念公的這部《大經解》,讓我們淨土行人徹底深入的理解《無量壽經》的妙義,掃除我們所有的疑慮,對往生的方法、因果、境界,對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完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無量壽經》比其他淨土經典更全面更完整,特別是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當年夏蓮居蓮公閉關謝客用了十年的時間,在九種不同版本的《無量壽經》譯本的基礎上精心增補會集而成,這個當中也得到高僧慧明老法師的幫助,是極其慎重,反復斟酌的。而且蓮公的修行證量也是不可思議的,這是念公說的。蓮公是禪淨密無不通達的,怎麼證明呢?這個可以從虛雲老和尚、諦閑大師還有密宗的活佛貢嘎上師,當年對夏蓮居大士的評價,就可以透露出來的了。所以我們應該對這個本子重視,而不應該加以詆毀。

  但是有一些人就不怕死,說話不用本錢的,我們就覺得不是可惜,是可怕!

  好,我們繼續看註解解釋這個「得度」:

“「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而證涅槃也。海喻生死,彼岸喻涅槃,超越生死中流而登涅槃之彼岸,故云「得度」。”

  接著下來說到「得度」就是渡生死之海,超越生死登到涅槃,所以叫「得度」。把這個生死看成是中流,我們這裡是此岸,極樂涅槃是彼岸,那麼有個中間嘛,「得度」就是渡過這個煩惱的中流,而到達彼岸。好,我們再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嘆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興世」者,出興於世也。

《資持記》云:「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興世。」

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祇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

  三千年前佛示現在印度,八相成道,從降生在王宮,出家修道到降魔成佛,是我們這個在娑婆世界所見到的應化身,「祇為應機度化」,全套都是表演唱戲的,而實際佛的法身是不生不滅的。「無有來去,三際一如」,這就解釋了「興世」這兩個字的含義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難值難見」。《凈影疏》云:「明值佛難。生當佛時,名之為值。目睹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為得。耳餐(餐,採取也。)稱聞。此等皆難。」故云「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底下釋迦牟尼佛就說了,說「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就是如來出興於世,這個是難得能夠碰見的。「難值」就是遇見就更難了。當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到佛,同一個時代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到。「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諸佛的經典你也「難得難聞」,這個可以這麼說就是手裡頭拿著的叫做得,耳朵聽見叫做聞。也可以說你讀誦叫做得,你聽到的算是聞。這個都很難哪!我們聽了這句話,不免會覺得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哦!我們現在經典你看多得不得了,垂手可得,而且你要聽經,互聯網打開隨時想聽就聽想看就看,而且是二十四小時的,因為全世界的時間不一樣嘛,所以就是二十四小時啦!你睡不著覺,你打開來都有,一開空能法師就跟你說法了,空能法師二十四小時不用睡覺的,所以你怎麼說難得難聞呢?而事實上聞法的機緣就不多,從現在起就是那麼有限的一點點時間,最後再饒上了一百年,再以後就沒有佛法可聞了。

  而且我們這個是賢劫,賢劫有一千佛出世,從現在來說,你說難聞不難聞?我們要注意「聞」這個字,以前常常說這個聞不是聽,聽是一經於耳,就是經過你的耳朵,經過耳朵只是存檔而已。聞是受持,意思就是說,聞而不能老實修行,等於未聞,等於沒有聽到。這樣的要求那就真正叫做難聞了。你看看當今這個世界,能像今天我們在一塊學習研究的又有幾個人呢?不要說現在了,前面講過了,當年佛在王舍城,三分之一的人見到佛、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佛的名字,沒有見到佛、另外的三分之一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難遇難聞。

  所以我們現在要很珍重,能遇到這種機緣要深自慶幸,也要發起大的願力,使得其他的同修其他的眾生,同霑這個甘露法益,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者,「善」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識謂識形。

如《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故善知識亦稱善友。相識相知導我於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

  說「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遇見了善知識,聞到了法,你再能夠去修行,這也是很難哪!

  所以這裡頭就提到善知識,這個善就是對我有利益的,我們相知相識,對我有益,廣泛的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下來後面很長很長的一段都是在討論善知識的內容,相當相當的精彩也相當的豐富,註解引了很多的經跟論,內容相當的精彩,我們慢慢的來看,先看第一段註解:

“又《圓覺經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是謂能了別真妄,通達真際,知眾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

  我們先看開始引了這個《圓覺經大疏》,它就進一步的細說了,說「善能知真識妄」,知道真,還能認識妄,這樣的善知識就更加難遇了。等於就是我(念公)常常說的識心達本這樣的人,那這就不是普通人了。而且還要「知病識藥」,要能知道他的病,又要認識種種的藥,藥就是方法啦,就是觀機授教,稱為善知識。能夠了別真妄,能夠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病根在哪裡,根據他的病給他藥,這叫做善知識。

  註解繼續就引了《安樂集》,我們一起來看看:

“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緪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該經復云:「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

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證菩提,當求善友。”

  《安樂集》就根據《法句經》說的,下來這是《法句經》的話,說「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什麼叫善知識呢?善知識要能說很深的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那麼從這句看來,所講的一切,這一切都是講的理體本體了。可是「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這裡說的善知識這個定義就很清楚了,念公讚歎說好啊!《法句經》這個定義可下得好啊!說「於畢竟空中」,這個就無所有了,就沒有這些差別了。但是又「熾然建立一切法」,熾然就好像大火蓬蓬勃勃的燒著,「熾然建立一切法」,所以就不落空邊,可是這一切法建立在哪裡呢?建立在畢竟空裡頭啊!所以永明大師就說了「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不是說夢中佛事就不做了,而是大作夢中佛事,雖然大作佛事,還是如夢啊!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師父也引了一段念公在《谷響集》裡面對一位年老的科學家的勸說,這段很有趣,也很重要,大家好好的去體會,下來是念公的原文,對這個老年人說了:

  佛教徒當中像您這樣年老多病而退休的科學家應該怎麼樣呢?那就是應該學如夢之科學,做如夢之研究,得如夢之發明,造如夢之產品,利如夢之人類,這些都不妨盡力而為,但是必須牢牢的記住!如何出夢?

  下來說善知識者是什麼呢?「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是生養你們,培育你們的菩提身。「善知識者,是汝眼目」,是你的眼睛,讓你看見一切善惡的道路,你要能分辨得清楚。「善知識者,是汝大船」,你要渡這個苦海生死海,就只有這個才能把你運送出去。「善知識者,是汝緪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就是有個繩子來救你,把你從生死中給拉出來。

  《法句經》後頭還說:「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識,請問法要」,剛才這就是說明要遇善知識,這就說明了善知識的重要了。「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怎麼求這個善友呢?這點很重要,所以我們就繼續的來討論。接下來就引了《圓覺經》裡頭開示的最好的了!我們看註解:

“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

  末世眾生,我們現在就是末世嘛!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了一個大的心,想求善知識,想找善知識。「欲修行者」,想修行的人,你要求什麼樣的人呢?「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那個正知正見的人,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於二乘的境界,然後他是「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雖然他也示現有好多塵勞的事情都在做,可是他的心很清淨,意思就是他也跟一般人一樣和光同塵,在世間做種種的事情,你看《無量壽經》不是說了「示現同彼」,但是他都是遊戲人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心不住相」。「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啊,可是他讚歎梵行,他所主張的是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他一定不讓眾生去破戒。

  你看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怎麼主張呢?哎呀不用吃素的,不用的,那些肉什麼的,我們可以幫牠超度。你問你吃的那個,我來幫你超度行嗎?你是老幾啊?幫我超度?你夠水平嗎?還有說不用守戒的啦,學佛要自由自在,不要綁手綁腳的。那這種人就不是善知識咯!

  善知識一定是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啊,不讓眾生做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的行為有錯,但是他的主張就是,他的見是正知正見,所以常常說這個見很重要,古人常說「不怕破戒,只怕破見」,破戒有救,破見沒救。見是什麼?邪知邪見,這個就沒救了,你的見解思想錯了,諸佛菩薩都救不了你。你戒律上破了,你只要懺悔,一切諸佛菩薩都有辦法救你。所以禪宗也有這句話說:「不貴汝行履,只貴汝見地」。「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求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念公就說從前我不大懂,我說這個條件要求太低了嘛!現在才知道這個條件一點也不低哦!那真的就是如此,佛說的一點也不能還價的,你還價你這是愚癡啊!你才會覺得在這個地方就不懂了。那現在懂了,你怎麼知道這個人他是不是正知正見的人呢?你要能知道,那你自己是什麼水平啊?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你還能發現這個人有沒有正知正見,這個人有哪一些毛病?你能把他的毛病給發現出來,哦!那你這個是特殊的根器,你也不是普通人咯!所以「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正見之人」。

  說了這麼多,那什麼叫正知正見呢?有沒有更詳細的來解釋讓我們更清楚呢?有沒有呢?有,明天,我們的時間超出了一點,不錯!不錯!好,那明天我們就來看看什麼叫正知正見?然後繼續再看,引了很多經論做了很多比喻,告訴你怎麼樣依止善知識?怎麼樣去評定哪個是善知識?所以師父說這個內容非常的豐富,所以明天的那一堂課很重要!很精彩!師父自己說精彩的啦!不知道精彩不精彩?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的內容我們明天再來繼續。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