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8集
2024/03/17 22:46:08瀏覽137|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8集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這一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接著下來的內容,下來有一段相當長的註解解釋這句經文「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首云「常念不絕」者,「常念」首指常念本經。如本經《往生正因品》中,劈頭第一句便云:「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正是此處「常念不絕」之意。《非是小乘品》云:「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又《受菩提記品》云:「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世尊悲心無盡,普攝無餘,故頻以持念本經為勸也。世尊力勸持念本經者,蓋經中所宣正是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無上大法。行人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萬修萬去。

故知行人受持此經者,即應依教奉行,如佛訓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故知「常念不絕」,究竟所指,則在常念此一句名號也。「不絕」者,淨念相繼也。

行人果能真實發心,老實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繼。則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決定往生,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涅槃。

故佛慈示「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捷」者迅速捷疾也。又如捷徑,指徑路也。是謂持名一法,乃修行之徑路,老實持名則得道迅速也。蓋以信願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果覺因心,故得道捷。

因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是彌陀大願之本,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故稱易行法,號徑中徑也。”

  第一句就是「常念不絕」,「常念」是念什麼呢?當然在我們這個經裡頭所謂「常念不絕」,首先就是念這部經。在〈往生正因〉中,〈三輩往生〉之後就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中第一句就是「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在這裡強調的是「相續」,要求「晝夜相續」。

  大家現在不是不在那邊修持,就是不相續呀!所以這個最要緊就是要能夠相續,聽了這個經典就受持就讀誦,書寫供養然後就禮拜。

  「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念這個經可以「求生彼剎」,念經可以往生的,因為經裡頭都是佛號。〈往生正因〉中這幾句話就是這裡說的「常念不絕」的意思。

  〈往生正因品〉就說到要常念這個經,念就是受持。大家還記得嗎?在〈非是小乘品〉也說「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你應該當為導師啊!是引導你走向正覺的指導老師。

  〈受菩提記品〉也說「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反的,「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他也能夠超過,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足以顯示這個經的重要了,不聽聞這個經就退轉了。聽聞之後,在這種極艱險的環境之下,那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著火了,你都還能夠往生啊!

  所以就是說在這個核子彈爆炸,那個蘑菇雲都已經起來了,你這個念佛還照樣能夠往生,阿彌陀佛還怕你那個核彈嗎?以前常常說,對阿彌陀佛來看這個核彈,這個核彈像鷄蛋一樣,就像玩具,對阿彌陀佛來說這是玩具啊,這個很合邏輯的very logic。你比較一下,常常說那個二度空間的螞蟻阿德阿順,你叫阿德阿順來看我們,哇!看都看不到啊!那我們看天人也是這個樣子。那阿彌陀佛是在無數度空間以外的那個世界,肯定那個就是大得不得了了!他在回頭來看我們,你發射核彈還跟你怎麼樣子去攔截,你還要攔截,就抓住了嘛,就抓住了沒事,所以請阿彌陀佛來攔截核彈,是最可靠最有把握的是不是?

  這就是世尊的悲心,憐憫眾生,所以勸大家要持念本經,因為經中所宣說的正是阿彌陀佛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就是這樣的無上大法,修行人只要能夠聽到這個法,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必定可以往生,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萬修萬人去,真實修行一定可以去。

  但是現在看見有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因為有許多佛教徒還夠不上擺在「萬」這個字裡頭,「萬」這個字裡頭沒有包括他。你要真修行才算哪!真修你還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許多人在做反面的工作啊,那你就不屬於這個萬修這一類的了,你這就都要打個問號是吧?你真修那就萬修萬人去,所以行人受持這個經那就要依教奉行,如聽見佛自己親自的訓誨一樣。就真正不要以為佛在三千年前,現在佛不在了,但是你受持這個經的話,你就要當著經裡面跟你說的,就好像佛面對面跟你訓誨一樣,就是跟你教訓訓導一樣。

  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句我們都很熟悉了,這是祖師徹悟大師的話,師父常常提的,所以這就是「常念不絕」了。

  底下就說了,你念了經之後怎麼樣呢?當然我們這個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個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修行的綱要就是叫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念了這個經,那就要依教奉行,最後還是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所以說到徹底,「常念不絕」那就是要念那摩阿彌陀佛,要念這句佛號不絕,不絕是什麼意思呢?不絕就是「淨念相繼」,所以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就是念那摩阿彌陀佛,你老這麼念,一直這麼念,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得心開」,就開悟了,念佛可以念到開悟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的這句「自得心開」,就是禪宗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見到你的本性了,然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再需要任何其它的方便,你就心開了。不是開心了,開心就亂就麻煩了。心開就是開悟,所以念佛一樣可以開悟。

  修行人只要是真實發心,但是我們要知道發心不難,難於真實,你要真實的發心。

  有的人就是為了好些好些這個複雜的面子的問題,什麼這個那個也來作功德,他不是真實發心的,他也是發一點心,但是不真實。

  所以告訴你要老實念佛,你這個得老老實實的念佛,這個也沒有什麼技巧的,有什麼技巧?開口念就是了有什麼技巧?

  所以大家總是不踏實,念幾聲又想改,又想看到又覺得別的好,別的我也是念上它一點點,那你對於你原來念的這一句,你的信心就很小了,你對於原來念的那一句你是怎麼信的?你到底是信還是不信?你要不信,總覺得它不夠,那還得添點別的什麼才行,那你原來的那個信心到哪兒去了?所以要老實念。有的就是一直在希望這個..在盼望我念了之後我就會得點什麼,我要有一點什麼不同的,有點什麼不同我就可以炫耀,這完全是修羅的道路,修羅就是Asura阿修羅。幸虧你沒有得點什麼,你要得點什麼,那你就變成阿修羅了,幸虧你原來修的是佛法,這個有他力的加被力,沒叫你得點什麼,你要得點什麼,你早就已經列入修羅的隊伍了。

  所以師父最不鼓勵同修談一些什麼往生的瑞相種種這些了,這是為了保護你們,不讓你們變成Asura變成阿修羅。

  所以要老實念,告訴你「唯此一句」,你念什麼就念什麼,不是那個五花八門的,好像是相當的多姿多彩那種的,不行啊!要念念相繼,一句頂一句,一句接一句,那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老是這個樣子做,那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染香的人,你看那個售貨員,那個茶葉店的售貨員,他身上就有很好的香味。相反的,那個賣魚的售貨員,你多遠都聞到他那個魚腥味,他自己本身不是魚,他就是有魚腥味,就是那個味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因為是長期熏的這個緣故。

  所以佛教用「熏」這個字非常非常好,《無量壽經》裡頭這些話就是在熏大家,你就變成「如染香人」,在香的味裡頭久了,你自然就香了嘛!你也並不一定要在身上帶著這些香,都不需要,不需要帶著什麼香精香料,都不必。前面講了那個茶葉店的那個售貨員,他這個氣味就挺好的。那個賣魚的,你老遠都能夠聞到,唉呀一股魚腥味。這個就是「熏」啊!所以就是說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就在這個時候,你就心開意解了,念佛不但是往生,有人把它解釋得不夠圓滿。

  念公說有一天我聽了這個人的錄音裡面,他就沒有把這個事情講圓滿,他說這在臨終,他就發生效果了,佛就來迎接了。大家要知道不僅僅是在臨終啊,你老實念,在平時它就會出現,「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些都不是在臨終的時候,是臨終之前就出現了。不過一般人就只有在臨終,因為你的功德不夠,但是不見得只限於臨終,所以常常說念佛不是臨終或者是死後才看到這個效果這個effect的,不是啊!

  你看下來就重複再引了這個例子,說的是晉朝的一個窮人,他發心念佛念了幾天,阿彌陀佛就出來說法啦,不是這個木頭雕刻的那個佛,是真佛在他的面前跟他說法,他就在活的時候就得到無生法忍,所以念佛他現在就得了無生法忍,他臨終還是佛來接他往生,這是肯定的。不是活的時候佛來跟你說法,到臨終哎呀佛忘記了,佛太忙忘了來接你了,絕對不會的。但是不是說就只有在臨終才顯現這個作用,當然臨終接引那這就是指著在臨終了,不然怎麼叫接引啊是不是?但是他臨終之前就見佛了,佛就給他說法,他就得了無生法忍。

  那韋提希夫人不也是一樣嗎?《觀經》上面說韋提希夫人她就是見到了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給她說法,她就得到無生法忍,還有五百個宮女都有很大的進步,這不就是活的時候就得到了法益了嗎?

  所以你如果只說成是臨終才有這個效果,那你就說得不夠圓滿了。

  臨終的時候佛來「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那決定是往生的。所以這一般的修行就是要靠這個「慈悲加祐」,這很明顯就是他力法門,靠著彌陀願海佛的加被力,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涅槃。

  所以佛就很慈悲就開示說要「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你老一直念,不要中斷,不要在這個中間有斷斷續續的,不要停止,你得這個道就很快了。「捷」就是捷疾捷徑。得道這個是《吳譯》的話,「常念不絕,則得道捷」,那麼在漢吳的時候,古時候通常有用「得道」,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證道,用這個「道」的地方很多,有用「道」這個字。現在當然有一點變化,不大用這個道字,所以有的時候就用什麼呢?用「成就」,什麼什麼的用道字的地方就相對的減少。其實所謂得道也就指著這個覺,也就是覺悟的覺。所以這個時候用得道證道,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成就,尤其是在密宗常常用這個大成就者,無上的大成就,大覺悟,徹底的覺悟,以這個為道,「常念不絕」得道就快,就容易得道,也就是容易覺悟,徹底的覺悟究竟的覺悟,「捷」就是快。你看就說那個捷運,捷運就是那種很快的交通工具,是不是?也就是說這個是修行的徑路,最短的一條路,你老實去念佛,得道就很快了。因為信願持名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這個果覺作為因心,這個大家很熟悉了,常常都聽到這樣的說法。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果覺,是法藏比丘萬劫千生修行成就的這一個名稱,是萬德的結晶,萬德之所成就,萬德之所莊嚴,因此這個名號裡頭就具足了萬德了,所以這個是果人的覺悟,然後把果人覺悟的這一個萬德洪名,作為我們初修行人在因地中的這個初心,我們現在這個修行的這個心,我們發心念這句佛號,我們的心中所念的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在這上頭了,這就成為我們的心,現在我們的心就是彌陀的果覺,這句話大家要好好的去體會一下,我們的心就是彌陀的果覺啊!所以果覺因心就在這裡面了,你要知道你的心就是佛的果覺呀!這個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彌陀要解》裡面就有這兩句話,這個我們也是常常提的,「從事持達理持」,你說要你理持,你沒有辦法下手,什麼叫理持呢?你不懂你也做不到,因為很多很多法門你都只是說一說,當然你是要知道,知道是應該的,但是你做不到啊,理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你怎麼可能一下子就直接進入到理持呢?你要有一個方便嘛,這就是佛慈悲的地方,給了我們一個方便,是不是?方便就是從事持下手,事持你才有希望暗合道妙,所以最殊勝的方法就在這裡了,比別的法子都殊勝,你暗合就是不知不覺你就巧入無生了,你就「即凡心成佛心」,就是你眾生的這個凡心就頓成佛心了,這就是兩句《彌陀要解》的話,它不是在一塊的不是在一起的,念公把它擱在一塊正好是一副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一副很好的對聯,淨宗的奧妙全在這兩句了,所以大家要常常的來念這兩句,念多了你自然就入了那個境界了,你的體會就越來越深了。所以為什麼要用持名持咒的方法呢?就是這個道理,讓你從事相上你去受持之後,你就不知不覺進入理持了,說理持你不明白。

  就好像佛教他的父親,也是教他念佛,這也是事持,他父親就說:「你有這麼好的方法,為什麼不教給我呢?」佛就說:「你不行啊!」所以佛都是最孝的,教父親也是教他念佛,沒有教他那些什麼真如實相,第一義諦那些的,這些你怎麼下手啊?

  你下不了手啊!為什麼下不了手?因為告訴你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乖就是走樣子了,你心一動就錯了,那你怎麼下手呢?

  所以阿彌陀佛就知道這件事情,所以就想出來這個方便的,給你這句阿彌陀佛你去念,念來念去就不知不覺,你就很誠懇老老實實的,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了,這個暗暗的合了這個道的,最妙的這個地方了。你別去管,你什麼都不要管。但是如果你一動念頭想去管它,你在想我這個到底合不合?合了沒有啊?你一管它就錯了,就不老實了。老實念就這一句,念那你就是「即凡心成佛心」了,所以你得道就快了。

  而且念佛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大願的根本,所以日本人說這一切經典要跟《華嚴》來比,別的經都不實,只有《華嚴》是實,《華嚴》如果跟《無量壽經》比,《華嚴》不實,《無量壽經》才實,《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要跟四十八願來比,四十八願是實,其它的就不實,四十八願當中各個的願文,你要跟第十八願來比,那只有第十八願是實,那其它的都是權哪!再看回第十八願就是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是念什麼?念阿彌陀佛,這不就是「事持」嗎?「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之海就是這個第十八願,這個是根本,第十八願就是十念必生,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個法門的這個特點,為了這個大願,彌陀就替大家想好了。

  所以前面說過了,釋迦牟尼佛教父親也是教他念佛,阿彌陀佛早就給你想好了,這個是下手最容易的,連小孩子都會念,這有什麼難呢?而且最容易成就,即凡心就成佛心了,你看多頓哪!沒什麼需要你懂這個,又需要懂那個,有這個要求就不算普了,不能普及了,就只有少數人才能夠做得到,那就不是彌陀的原意了是不是?你就老老實實的念,就正在你念的時候,你凡心就成佛心了,你不要去想七想八,就是告訴你不要去琢磨,琢磨就是在那邊想在那邊分析研究,你這一搞那就不是了,那就走樣了。

  所以這個法門稱為易行法,徑中之徑,上頭說「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最後叫大家念《無量壽經》,念佛號,有人持咒,那就不要妄增分別了,因為你看《淨修捷要》裡頭不是說了嗎?「稱名無異持咒」,稱名跟持咒沒有分別,所以《淨修捷要》是誰作的?夏蓮居老居士蓮公,所以裡面的話都是大德的話,夏老師蓮公他是大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聽這些大德的話。

  不要自己老有主意,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東聽一句西聽一句,這叫做什麼?這叫做盲從,那你這就很難了,你遇見了善知識就跟沒遇見一樣,對於他的話你也聽進去了,別的話你同時也聽進去了,所以你這個就變成一個大雜燴,前兩天講的拼盤啊,到處聽人家說,就是不聽佛說。

  所以告訴你都是要專一,老老實實的修行。好,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此兩句,真是「佛語梵雷震」「說法師子吼」。直似金剛王寶劍,割盡一切情見,全顯如來本心。以佛心印,印證本經,故云「我法如是,作如是說」。

直截說來,此之二句即印證前之「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字乃釋尊自稱。蓋謂我之法即是這樣。所以即如這樣而說。所說為何,即「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此四句當一氣讀下,驀直參去。若能契會,方知淨土一法,圓融絕待。

又如禪宗六祖為人印證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經中之「如是」也。”

  佛說「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一句非常殊勝,所以就是要讚歎這一句就是「佛語梵雷震」,佛語如雷之震啊!「說法獅子吼」這就是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腦裂都嚇壞了,這一句話就是獅子吼了。「如金剛王寶劍,斬盡一切情見」,把你這種分別情見都斬斷了,斬斷了之後所顯現的,那就是如來的本心哪!拿佛的心印來印證本經,所以說「我法如是作如是說」。

  這兩句是印證什麼呢?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印證前面說的「常念不絕,則得道捷」,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佛就是告訴你說我的法就是這樣,現在我就是這樣說的,來印證前頭所說的,也可以理解為整部這部《無量壽經》,我的法就是這樣,我就是這麼說的,跟用這兩句來印證這個是一樣的,因為只印證這兩句,這兩句所指的這個念,就是念《無量壽經》,念《無量壽經》就是念佛。

  念經怎麼是念佛呢?念經就是念經,怎麼是念佛呢?以前常常跟大家說過,「念」這個字就是今心,就是當下你這個心,後面佛是覺,當下你這個心是不是覺悟了?那你念經肯定也是覺悟嘛!所以你在這裡頭就沒有分別了,念經念佛就沒有分別了,就是有兩種說法,但實際上是一回事,那我們就不管它了。

  下來說到六祖當年給人家印證的時候,都是這一句話說:「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像永嘉禪師到六祖那邊來求印證等等這些,六祖都是這麼說的。還有在六祖那邊,六祖問了他一句話,幾年都答不出來。幾年之後才答出來,最後這回是開悟了,你自己開悟沒用啊,不是你自己說的,你要找人給你印證。所以這些開悟了的那些禪宗的大德,都到六祖那邊請六祖給他印證六祖給他印證都是「如是如是」,肯定了就是這樣,「汝如是,我亦如是」,你是「如是」,我也「如是」,六祖說他也如是,六祖是開悟的嘛!你的開悟跟我的開悟就一樣了。

  所以這個王上師,念公提到這個王上師就是念公他密宗的師父,念公說我在天津的時候,王上師給我回的信也是這樣,「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

  說這個話,你自己非得要如是啊!「如」什麼「是」?如你自己是開悟的那個「如是」。如果你還沒有到那個開悟的境界,你不能隨便跟人家說:「你如是,我也如是」結果兩個都不是。

  所以這句話都是最徹底的印證,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如是」就是這樣。這裡佛說「我法如是,作如是說」,我的法就是「如是」,我所說的就是如是說,我作如是說,這個「如是」跟六祖的「如是」,是沒有分別的。如是如是,就是如是啊!

  第一句「我法如是」,念公說我們就勉強給它畫蛇添足,所以有的時候這個還是必要的,不是說畫蛇添足吧,起碼是牛奶裡面加點水,有的時候有些人也是有這個需要,他就願意添一點水他才肯喝,其實你這一添,那就很淡了味道就淡了,那就失掉了原味了,有時候就是不得已,現在這個也是不得已,師父就是常常這樣的不得已,當你看到下面在座的就是這樣..是怎麼樣呢?就是這樣的...那你自自然然就會做一些補充,那這個味道充一充就淡掉了,幸好念公的原話我們還能夠一直保留著,這也就沒有對不起念公了。因為你不是這樣加一點料,大家早就睡著了,怎麼會感覺一個半小時這麼快呢?就是這個原因了。大家不知道早期在七寶介紹這個《大經解》的時候,加了不少這個無厘頭的話,無厘頭是廣東話,是為了不讓大家來睡覺也有功德,後來就上字幕的時候都把它給刪除了,覺得這些話有的還有一點不雅的,所以都刪除了。念公這裡也是這樣的說法,就是因為聽到念公這樣說法,那師父就放心了,放心什麼呢?放心就多加一些腳給這條蛇。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說: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上句即我法是如。下句即所說是如。此二句表我之所說,即是我法。我法是如,故我所說即是如如。”

  下來解釋這個內容大家要好好的去聽,看能不能聽出味道來啊!

  第一句說是「我法如是」,「我法如是」這個如什麼呀?就是說我法是如,這個就是經典一開頭的那句「如是我聞」,就是這麼解釋,「如是我聞」嘛,「如」就是我聞如是,我聞的是什麼呢?就是說的這個「如是我聞」是我聞是如,我所聽的都是「如」,所以「我法如是」是我法是如。

  下半句說「作如是說」就是我所說的是如,我的法是如,我所說的是如,那麼我所說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說的就是如如。我所說的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說的,就是如那個如。

  好料叻!為什麼好料?常常說聽到一塌糊塗,就只知道這個好料啦!大家聽了之後能如不能如啊?這個如就是說的是「本來」,所以有一句話說「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我們眾生就是把它搞到很多很多,很多七七八八枝枝節節的,所以它的本來就變成不是本來了,那麼就不「如」了,不如那個「如」了。

  下來註解還有更殊勝的解釋,我們來看下來的註解說:

“「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實相。即經中「真實之際」。本經之體,即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故云「我法如是」。「作如是說」者,即經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故知我法即真實之際。今所演說,即開示此真實之際。故云「作如是說」也。故知經中一一文字,皆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一字中實寓無邊妙理。一一皆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一一皆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常念不絕,則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記。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說。故應至誠信受,於一切時處,常念阿彌陀佛。”

  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實相,也就是我們經裡面所說的真實之際,是本經的體,本經的體就是真如、實相、真實之際,所以說「我法如是」,因為佛說本經,而本經的體就是以實相為體,所以本經有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個本體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那就是「如」了,我的法就是「如」,我所說的就是如這個「如」而說的,所以這也就是如此啦,所以「作如是說」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體性是真實之際,我說了就把它開化顯現出來了,把這個本體給顯現出來了,那就是這個體就現了這個相,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種種這些相,都是自心所顯現的,自心所顯現的這個相,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顯示這個真實之際,「作如是說」,演說佛法就是真實之際,這個念佛演說就是開化顯示這個真實之際,所以說是「作如是說」。

  這麼看來,經裡頭的一字一句都是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個字裡頭有無邊的妙理,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是彌陀性修二德所共莊嚴的,都是阿彌陀佛的性德,阿彌陀佛的修德,有性德是全性起修。有了修德,那「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全修在性」,這個性修二德都圓滿了,這個性修兩德共同莊嚴,所以這些文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於這樣的文字你「常念不絕」,常常去念它,那當然你得道就快咯!「則得道捷」很快就得道了,因為這是如來稱性之流露,你常常念的這些內容都是如來稱性所流露出來的語言,如來稱其本心稱其本性,暢所本懷而流露出來的這些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記,這是世尊如來的心印啊!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願所願、一切一切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些言句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來的,這都是世尊實相之所印,實相就是世尊的心印,是世尊的心印之所印,都是我們大悲慈父釋迦牟尼佛如理之說,所以就是這一句「我今如理宣說」,如理就是契理而說的話。所以我們應當要至誠信受,在一切時一切處要常念阿彌陀佛,這個才是聽話的佛弟子。這個就是這八句當中的中間兩句。下來註解還要繼續的發揮,我們看註解:

“本品首明如來無上之法,非易可遇。繼明淨宗乃難信之法。雖有能說法者,能說餘法,但於此超情離見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難開演,令眾生信。

故《阿彌陀經》中,十方如來稱讚釋尊於此娑婆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十方如來皆謂難說,正顯此法「亦難開示」。

若此難遇難示之法,雖已遇已聞,但若不能深信,雖聞何益,終成辜負。幸能深信,實為萬劫千生希有難逢之一時,故應勤修堅持,常念不絕。但能信願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來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普賢十大願王之八為「常隨佛學」。是故菩薩應隨如來之所行而行也。夫極樂導師彌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

夫釋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也。十方如來之所行,亦復同此真實。故同聲讚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令眾生往生極樂也。今我輩學佛所行,首當依佛所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彌陀要解》曰:「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現在)非當(未來)。」

蓋謂佛以大願作為眾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為眾生多福德之緣。故能令信願持名之人,於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願大行之功德。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不是今日初成,亦非當來再成。

蓋佛果覺,久已圓成。今我念佛,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同果覺。蓋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云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如來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故我等首應隨行。但如來諸善齊修,萬德莊嚴,是故我等於世尊餘德亦應隨行,善知機宜,應緣修習,正助相資,速得圓滿。”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這句話就告訴我們要「常隨佛學」,我們就是要學佛嘛,不是說只是求佛保祐。我們就是要學佛的偉大,我們是無限的崇拜啊!有人說我們是拜偶像,說拜偶像指的就是那個木頭雕塑的,我們真正是當釋迦牟尼佛是偶像來崇拜,so what’s wrong沒有問題嘛!只有對我們有好處而已嘛!我們就是奉他為導師,既然奉為導師的話,那就要跟著導師啦!跟不了自己的導師,那你找這個師父來幹什麼?要有師父你就是要跟師父來學習啊!

  不是空的名稱說我拜誰誰誰為師了,誰是我的老師,跟他拉這個關係,那是我們社會的那些世俗的做法。

  所以「如來所行,亦應隨行」,不說佛的過去生,就說佛的這一生,你看把王位以及恩愛的家庭眷屬一切一切都捨了,然後跑到山上,一麻一粟,骨瘦如柴呀!六年最後是皮包骨頭啊!我們俗話講的皮包骨,你看那個相渾身就差不多就剩下一個骷髏了,骷髏就是一副骨頭就是皮包著骨頭。不是現在這個多少萬萬的美金哪!還有美女如雲哪!你看那個人就是這樣,那你這是幹什麼的?佛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應當要隨佛學,值得跟佛學,我們要放棄這些世俗的做法,你看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之後,有很多國王要把王位讓給釋迦牟尼佛,說你要來統治肯定比我強多了,佛都不接受,佛還是要飯,要飯就是托缽,托缽就是要飯嘛!你看《金剛經》說的,每天就進城裡面去要飯,從山上走下去,因為就離那個城市比較靠近,是一個小山,那麼上山不容易,因為很不容易,所以別人就不會常常來打攪,但是離開這個城市還比較靠近,要飯就比較容易,就選了這麼個地方,然後下山去要飯,每天都是這樣。而且這個藏文的《大寶積經》裡頭,就說到這個托鉢很困難,人家在這個飯裡頭給埋上糞便啊,埋上什麼壞的東西,還有那個蠍子虎子什麼東西,吃到一半這些東西都爬出來了,還有放毒藥,還有的說佛到家裡來化緣,說他是要來調戲婦女種種的侮辱,種種的陷害,種種的困難。

  所以佛不是要求一個特殊的地位,要享受,要有名有利,像現在要坐最好的汽車,住最好的房子,這一切的享受種種的,那你還是有這些世俗的慾望在追求,佛不是這樣的。

  佛是願意眾生得度,就佛這一生的行動你看看,到哪裡都是帶著弟子,大家都是徒步的,都是走路的,都是露天的,從這個地方換一個地方都是徒步的,你有看見佛騎馬嗎?有這個畫像嗎?都是走路啊,當然這是說當年的情形啦。現在時代不一樣,沒有辦法了,有交通工具你還是要利用,而不是貪圖享受坐大車子。

  我們看慈淨老師在《娑婆生死書》第十五集就說了,她當年到處去臨終關懷,都是一台小國產車kancil,就這樣救了多少人的慧命啊!師父我自己,你看,下面停的那部也是一部小國產車嘛,這只是代步用而已嘛,我說你要提供我比這個還大的車子,我都不會接受的,這是代步,不然你走一趟比較遠的地方,你用走的一個來回,那事情都做不了了,太陽太熱的話,可能就暈倒了。

  我們再說回佛當年的情形,還有「三宿桑下」,宿就是住一個晚上的意思就是宿。「三宿桑下」,桑就是桑樹,你要三宿桑下這就破戒了,晚上睡覺,你如果三天晚上都同樣在這一棵桑樹底下睡覺,你就違反戒律了,你為什麼單單在這棵桑樹底下睡覺,還連續睡了三個晚上?你對這棵桑樹你就要留戀了,所以不要你這麼睡,你睡了兩晚,第三晚你就得換地方,所以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連桑樹都不留戀,三個晚上都不能呆。

  所以我們值得要「常隨佛學」,所以我們看看佛的行動,我們自己就要覺得很慚愧,有人說好像我修行這麼多日,我沒有什麼成果,你那算修行嗎?你要跟佛比一比看看,別說佛了,你跟你的老師比比看看。

  所以我們那個同修鄭天才,那天他知道師父一個人住在道場,他很驚訝!我在山上將近三年都是一個人嘛,自己照顧自己。

  所以我們看看夏老師蓮公他自己說,他自己說我是三等人,他還是三等人,那我們是多少等啊?但是他是把那個頭二等一的,就是把那個比他還高的佛跟菩薩當作是頭等跟二等,他就是三等了,跟佛來比,他就是三等了。那這樣你就承認蓮公是三等人,所以要跟那個高的來看齊,不是盡跟那個低的來比。有的人說,你看那些居士好多都是亂七八糟的,所以我比他們強多了,你那有什麼用啊?你跟落後的來看齊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亦應隨行」。我們繼續看接下來的註解:

“「種修福善」即修善種福。本經廣勸捨惡行善。《觀經》勸修三福。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觀經》指示,欲生彼國,當修三福。由是可知,修善種福,於修淨者,實不可忽。”

  「種修福善」就是種福修善,一切善都要修,這個是助行,所以是要正助齊修,有理有事,我們說到這個「如」就是理,說到念佛就是事。說到念佛念經是正行,這裡說你修福修善就是助行。所以理事正助都有了,全都有了,就是這八句話。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求生淨剎」是為一大藏教之總歸。華嚴圓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經正是華嚴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普勸有情,同歸極樂。今所勸者,正是彌陀之本願,釋尊及十方三世如來之本心。世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實欲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而得真實究竟之大利。信願行中,願為機樞。出生死海,唯賴願王。方便多門,禪密教觀,八萬四千,門門皆可,但歸元無二。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修行他法,欲於今生超脫三界,則為難行道。唯此「求生淨剎」稱為易行。淨宗正修,首推持名。但習餘門,而能發願求生,亦為彌陀攝受,而橫出三界。是故此經以「求生淨剎」總收前文。”

  最後一句就是「求生淨剎」,你要求生極樂世界的淨佛剎,這一句是結束全經,就是「求生淨剎」,所以這個是一大藏教的總歸,不但是淨土法門的總歸,還是一代佛教的總的歸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切最後都要回歸到本來,回歸到自心。《華嚴》攝諸教,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作結束。

  所以念公就有提到淨空法師他講《華嚴》講《唯識》講來講去,最後講到《華嚴。普賢行願品》,這就覺悟了,就告訴你要導歸極樂,所以現在就轉到極樂了。

  我們這是《華嚴》的中本,「於此經末,以求生淨剎,普勸有情」,在這個經的末了,拿這個「求生淨剎」來普勸有情。念公說我也常常說不管你修什麼,你就得求生極樂,求生淨土。當然有的人可以求生兜率內院,那也是好的。總之,是不如求生淨土。

  現在這個地方所勸的正是彌陀的本願,彌陀當時就發願我要成就一個國土,超勝一切諸佛國,要有這麼一個國土就是為了大家能夠去嘛。不是他自己要蓋一個園子,他自己一個人在那邊玩,在那邊享受,不是啊!就是為了大家呀是不是?所以這個就是彌陀的本願。告訴你,你去了之後就是壽命無量,你是不退了,一切都使你增上,不但決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這是彌陀的本願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跟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諸佛的本心。

  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遍的來勸大家,怎麼勸呢?你看經文不是說了嗎?「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勸一切有情往生極樂世界,不光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這一個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如是,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都在普勸你們要去啊!所以不求生佛剎,你就是要想能救度,那你就放棄了一個要實現你度眾生願望這個最好的辦法了。

  所以很多人就是不懂得這個,他以為我再來繼續度眾生,我不想發願往生極樂,他不知道你這個是走一個非常費勁的路,你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你只有蒙古大夫那些辦法那些醫療手術,你怎麼救人啊?你怎麼度眾生啊?

  所以下來這句話就很重要了,你真要度眾生,見佛聞法之後,你這才沒有錯誤,你所說的你所做的就不會有錯誤。而且你是到了極樂世界走一趟回來,你是承佛的威力啊!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這才能夠真正實現你度眾生的願望,而且你所有的度化,你都做的是真正有利的工作,就是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給眾生的是真實之利。

  而不是那些浮假的虛假的顛倒的,甚至是有毒的。所以這件事情有的人以為很高,就是我不要往生極樂世界,我還要繼續度眾生,我還要來做人,以為這種想法是很高,事實上反而是低了。

  只有自己快快的往生,往生之後早早的見佛聞法,然後你再到一切無量世界去廣度有情。這就是師父常常說的,你要去學好一身的本領回來,那才是真正的刀槍不入啊!那才是真正的Superman超人,或者是Spiderman什麼man都可以。你現在沒有辦法,你現在只是個oldman老頭,你能夠做什麼?

  釋迦牟尼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他來說了這部《無量壽經》,也就是願意眾生都入這個彌陀的願海,也都得到這個真實究竟的利益,所以是真實之利。

  那麼信願行是三資糧,這三資糧裡頭,願是第一個關鍵,你要想出生死海,你必定要有願。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念阿彌陀佛,念得是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你要沒有願,你是不能往生的。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你修行好壞是兩件事,而這個往生要靠你的願。

  你修行再好,你沒有這個願,佛就不能勉強你,硬硬把你給拉到極樂世界去。要能勉強的話,早就沒有眾生了,都拉去了,哪還有地獄?

  所以佛從來不做勉強的事情,所以就是絕對的平等,佛跟眾生一切平等,絕對的自由,你的自由就是一切都是你自己做主的,你們自己的事,想想看你的一切的一切,什麼事不是你自己做主呢?你腦子裡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做的主的,別人誰不贊成你,你都可以不管,你都能夠自己做主,所以那個自己做主有時候就主到地獄去了,有的就主到天堂,有的就主到極樂世界了。真的是自由啊!都是自己做主的。但是在自由當中,如果到了地獄之中,那就不自由了,那你就受了限制了,那也是你自己去的,都是自作自受,這也是你自己做的主嘛!你做了這個,你當然就得受啦!不是別人可以要你怎麼樣,是你自己自作自受的,那你就奔著這個去的,你就到了這兒了,就到了地獄了,那還不就是這個嘛,是你自己做主的。

  所以願就是一個關鍵,要出生死海,就是要依賴阿彌陀佛願王之力,所以說「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涅槃的門就只有一個,涅槃雖然是一路,但是方便有很多門啊!可以從不同的方便還有許多的初方便,就是有一些不同的入口處,因此就有了禪有了密有教有觀,種種的修持方法,八萬四千每個法門都可以,但是剛才說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方便雖然八萬四千,甚至於不只八萬四千,可以說是無量,歸元就沒有兩個了,那就是一路涅槃門,涅槃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個方便多門之中,種種的方便,究竟的方便在哪裡呢?所以密宗就是「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你這個度生你有最方便的辦法,你才是究竟的成就。

  你說你究竟成就了,就看你有沒有最究竟的度眾生的方便,不然你只是一句空話,喊口號。究竟方便就在於往生。不然你現在就要在這個世界當中修,要到這個三惑都斷了,這個無明都破盡了種種的,那就是靠自力,那是十分困難的。

  但是有許多工作你可以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再繼續的修,因為那邊是一個最好的環境,有最好的老師,所以種種的方便就在於往生。

  所以修行其它的法門,想今生超越三界,是難行道。

  如果你求生淨剎,而你不管是坐禪或是修密,你都得求生極樂世界,求生正因就是「求生淨剎」,所以這是一個易行道。你至心信樂,你願意生,十念就生。

  那麼淨宗的正修,就是持名。可是你修其它的,你發願求生,也為彌陀所攝受的。

  念公說昨天他看了一段《生無生論》,是幽溪大師作的,所以我們有很多好的寶貝啊!這些祖師都不是普通人,幽溪大師講《生無生論》,每一天講,每一天都天樂鳴空,天空中奏天樂,大家都聽見,這是明朝末年的人,所以我們現在要找一個明末時候的這些祖師,現在也找不著了,這還不是四大高僧之一,四大高僧裡頭沒有幽溪啊,幽溪作了《圓中鈔》。他的《生無生論》就講到,一個人念了十萬遍大悲咒而得往生的,他說的就是這個,所以你什麼都可以嘛,不是一定要只有淨土才行。有的人就太專了,現在有的他就是不能夠圓融。你只要是至心的迴向,當然正宗是最好的。

  你是正宗的,念公就擧個例子,說你考大學,高中畢業考大學,這個是正宗的,對不對?同等學歷也可以考大學啊,這就是別的了,你用別的方法,你一樣也可以考大學,這些都可以考大學。你不能說什麼一定要有特別規定是正科生才行,非得要正式的高中畢業才能考大學,那就是這個意思嘛!但是你要是做個統計,這些大學生裡頭是高中畢業生多,還是同等學歷多呢?當然是高中畢業的多嘛!分別就在這裡。

  所以沒有否定不要專修,這個法門就是看你肯不肯發願,當然正宗還是念佛,其它也可以。

  蕅益大師是大德,有參禪的人他後來就說,那我不參禪,我就改成念佛了。蕅益大師說不用,你就參你的禪,你以參禪的功德迴向淨剎,迴向極樂世界,這個都是最好最好的。這個才叫做圓融,不然你就生了好多好多種種的執著分別,你就不能夠圓融了。

  這個就是長行的總結了,這八句全都有了,理事正助,這個最後救命的一句就是「求生淨剎」,堅決求生,這個願要切啊!願要切了,那你念不念啊?你自然會念咯!相反的,你念得很好,你的願不堅,你還留戀娑婆,有時候你不見得就去得了啊!什麼叫留戀娑婆啊?告訴你,你喜歡誰是留戀,你討厭誰也是留戀,愛和恨是一件事情,總之都是情見,娑婆世界人的情見,你以為我心裡老討厭,這個人我討厭得不得了,你同樣是留戀娑婆,這娑婆世界的東西你老想著它,或者你老討厭他,討厭但你還是在想著他,你怎麼老想老惦著他呢?這一切都是留戀娑婆,你放不下,放得下才叫做不留戀。不是說唉呀!誰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捨不得她,這是留戀。這個誰都認同,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都是留戀。要「求生淨剎」,那你就不要放不下,統統都要放下。

  所以這個八句我們再來重複念一念,這個八句就是「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念公說夏老師就是我們稱呼蓮公,說這個《無量壽經》這次放光是很殊勝的,這也是出乎意外,這樣的流行,這個《無量壽經》這麼流行,印刷出版流通大家都在念。

  以前慈淨老師在《娑婆生死書》裡面提到,中國東北那邊同修一天念十部啊!

  這個念公有意見說,一天念這麼多,念公還是有意見,他說你這麼念不行啊!你應該把一卷念經的時間改成念佛,另外一卷的時間你拿來看點別的書,我們現在不流行看書,我們就聽經,聽經聞法,把道理搞清楚,你要好好的想一想,還要思惟思惟,這就是憶佛,你念佛的同時你還是要憶佛,所以這兩個是一起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很重要!

  如果不是,你那個就是叫死修,死修修到死,死修這叫蠻幹,蠻幹是不行的。

  那麼最後這八句經文講完之後,最後就勸大家「求生淨剎」,這個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下來我們就進入到〈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品〉,就是最後兩品了,也就是最後兩天兩堂課了,明天跟後天,後天就是最後一堂課大圓滿。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4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