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2集
2024/03/08 20:18:35瀏覽74|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2集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我們今天開始來學習新的一品經文,那就是〈非是小乘第四十三〉,也就是第四十三品了。還沒有進入經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註解,我們看註解說:

“本品經文,多是《唐譯》,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則是《宋譯》。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

《無量壽經鈔》云:「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

又黑谷《大經釋》(節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又云:「準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

可見彌陀本願,實願眾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今勸流通,特顯佛願。獨倡持名,普勸流通。是故稱為後善也。”

  到了四十三品以後就是這部經的第三個部份流通分。流通這個意思很清楚,就是要流行,普遍的流行叫流通。流通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能夠得到,能夠修習,而且輾轉的接引。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是個互聯網的時代,因此流通的方式管道就有很多種,所以我們現在就藉助這些方便,就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聽到看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福報,這是古時候的人想都沒有想到的。

  流通分是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就是告訴我們現在開始要學習的就是這一品,在這一品佛告訴我們告訴大家:這個淨土法門不是小乘。佛說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這個乘是一個譬喻,像一個小車子,你只能夠坐一個人,這兒童車只能夠坐兒童,坐不了幾個人;這個長長的列車,就什麼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可以坐得很多,那就是大乘了。這就是打個譬喻,這個法不是小乘法,這是一件大事因緣哪!

  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說錯話,說什麼呢?說這個淨土宗是小乘,那麼就看不起了,因為他看到的就是念佛人自己就逃到極樂世界去了,找個避難所,這個是自私自利,所以認為這是小乘,而且認為這是愚夫愚婦都能夠修的這個法。我們常常把這個愚夫愚婦把他簡單說的就是老太婆老太公,再簡單說就是老人教,所以他就覺得這個很低,沒什麼水平,自己就不屑於來修這個法了。所以其實不是他高,而是他愚癡顛倒,很可憐憫。

  你看大家一路的跟著七寶在學習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你們說是沒有水準的嗎?沒有水準怎麼會聽不懂呢?我們再看看,從印度到中國個個祖師級的,他們都是沒有水準的嗎?

  另外以前講過,因為小乘經典的集結有種種的記錄,這是佛說的,反而大乘不是,念公說這是錯誤的,因為集結大乘的證據他們找不到,但是大乘本來就不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集結的嘛!而小乘是迦葉跟阿難等在印度集結的,所以在他們是這個地球上有充分的證據,在這個地球上集結的不只他們兩個人,還有很多人在一塊兒,所以人證很多,這個有歷史可以考證。

  而文殊以不思議的神變力,他們在鐵圍山那兒集結,在裡面也有阿難尊者啊,你這樣要搞歷史的證據材料,那就比較難了是不是?就比較難了,為什麼難呢?第一個是文殊你見不到、第二個鐵圍山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你怎麼考證呢?所以這個學說現在很盛,很多人都相信大乘不是佛說的,因為有人考證說找不到東西來,認為是在佛入滅之後幾百年才出來的這些大乘經典,龍樹什麼之後才出來的,就說是龍樹他們編的。換句話說,你說他們編的也可以,但是你看龍樹菩薩的這部《大智度論》上面他自己就說這個大乘是佛說的,你不能說他冒充說是佛說的,那這樣龍樹菩薩他也就破戒了,所以大家就說大乘佛法不是佛說的。那要是大乘佛法不是佛說的,那就變成是後人假造的了,假造就變成偽經了,假的經了,那還了得?所以這話流弊很大,連《金剛經》什麼什麼他們都說是後人編的,不是佛說的。他們現在對於有一些他們都不能相信,可是你不能相信他有科學依據,他們不相信《華嚴經》是從龍宮取出來的,《首楞嚴》經也是從龍宮取出來的,是龍樹從龍宮取出來的,這些東西有學者不能相信,Why為什麼?Where is 龍宮?龍宮在哪裡?是在海底嗎?那個是封神榜的神話小說,其實現在科學多度空間一出來之後,這些事情都是非常客觀的,這都是客觀存在的,龍宮有什麼奇怪?它是不同維次空間的這個境界,它不是我們的三度空間的啦!那龍樹他的境界,他能夠進入高度空間,龍樹有什麼不能夠的?天界就不是三度空間了。我們這個世界是三度空間,長,寬,厚,這不都是色嗎?那你到了無色界,什麼叫長寬厚啊?就沒有形色了,那就不只是三度了,它是高度的空間,所以你要以人的唯常識來理解這個深奧的佛法,那就很困難了,那一定是有所偏差的。

  大家有時候也要問,我這個證涅槃而涅槃就是歸宿,這又要相通於小乘了,因為小乘也證涅槃。但是很多人就不知道,涅槃有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極樂世界成佛是無餘涅槃,那我們為什麼說是以淨土為歸呢?就是你成佛之後還要以淨土法門來救度眾生,一切眾生成佛之後還是需要淨土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夠讓眾生在他那個水平上,在他那個具體的問題上得到真實之利,淨土法門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了。

  印光大師也有開示說:世間聰明人,多不自量力,視淨土法門為等閒,而欲於仗自力之各種深妙法門,得其巨益。就是想靠自己的能力,想從那些很深奧的法門得到利益。卒至但識教義,就是只是讓你得到一點點這些教的義理而已。未能心得,縱有心得,亦不濟事。亦不濟事就是對於解脫生死沒有什麼幫助。因為我們所謂的志向都是世間法,這個世間法是靠你自己的努力,當然你很努力是可以得到成功的,但也不是絕對都能成功的,這是世間法你是靠自力。

  我們佛教所謂的有願,這是出世間法,是佛法。所謂真正是個願,當然不是那些發財等等那些,是不是?你是佛教的願,是要上弘下化,自覺覺他,因此就有了他力的加持了,所以才能夠圓滿。尤其是密宗跟這個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

  那麼持戒修定看經教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自己管自己這就是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靠不住啊!不是那麼老實的,所以就是進進退退,這個力量又很微弱。

  所以我們還是要靠他力,沒有他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重用,持戒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觀經》就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看念一句佛號,有這麼多的功德跟它的作用。你說這個自力能行嗎?光靠自力能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說不清了,電子計算機都打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呢?那麼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就能消了。

  你靠他力,特別是臨終,臨終的時候能夠正念分明安詳往生,絕對非專靠自力,一般凡夫哪裡有可能有這個水平?淨土法門所以能夠普被三根,主要是在彌陀願力的加持,行人如果能夠信願持名,符合佛的本願,彌陀在行人臨終的時候必定來接引,自和他也就在這兒了,要是沒有自力,你又怎麼能相信他力呢?是誰能夠相信他力?

  所以當我們在聽到這一句話,淨土法門完全靠他力的時候,這裡面還要做一些解釋,因為我們知道「他力」是來自「自力」,是「自力」引發「他力」,這個他力只能說它是作為一個助緣,所以主要還是自力,但是完全靠自力不行。完全靠他力,沒有自力,也說不到,也不合理。這個我們聽得很多了,「自力」、「他力」,「他力」、「自力」,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如果你沒有大智慧,你怎麼能夠相信呢?你看很多那些愚夫愚婦,那些老太婆老太公沒有文化沒有學問的不認識字的,她就這麼的死心塌地的信,這個本身它裡頭就有很殊勝的智慧,能夠相信「他力」,也正是你智慧顯現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子全面的來理解。好了,我們開始來看這一品的第一句的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我們先看一段註解再來解釋:

“上段「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彼等聞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論》所云: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故云「善獲利益」。是乃舉十方往生聖眾往生得益,以勸眾生信樂發願也。”

  這一品就是佛對著彌勒,這個慈氏就是彌勒,佛對著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你看到沒有上面說的那些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是大的意思,這些大菩薩他們都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就「善獲法益」,就得到法益,善於去得到這些法的利益叫做「善獲法益」,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以佛菩薩做為學習的榜樣。不要以世間的人做榜樣,因為世間人還沒成佛,沒成菩薩,知見不圓滿,你不可以看他的知名度,或者他是著名的高僧,你就相信他所說的,我們這都還需要當個參考。我們一定要依聖言量,聖言量在哪裡啊?依經典啊!

  如果世間有人說,他說他自己不生淨土,還要再來做人,就因為他是眾人仰慕的高僧,高僧你就相信他,甚至以他的這個論調來否定往生淨土的這個佛願,那你也是犯了謗法的罪了,所以這個要很小心!

  我們不反對有人說發大勇猛心,連續到世間來救度眾生,我們只是說你是發了這個大心,但是這個是很困難的,要發這麼大心是很困難的,而你知道很困難,你還肯發這個大心,這一點我們還是很尊敬的,就只是這點,大家記住就只是這一點。

  不過這還是很難的,為什麼難呢?往往今生的事情你今生都忘了,你怎麼能夠保證來生還能夠繼續你的本願?所以這件事很難,因為以前講過,你一旦入了胎,那什麼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入胎是很可怕的事情,你難免有隔陰之迷,除非你是再來人,那就不一樣。

  前面講了,這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他們都聞名往生,得到大的利益,那麼這個利益有多大呢?《大智度論》就說,七地還不到八地以下的菩薩,他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他馬上就跟上地的一切菩薩身等法等,身也相等,法也相等,而且頓時immediately,也就是說即刻就超越了,跟上地的菩薩同等的身同等的法,所以說是到了極樂世界善得利益,這個利益太殊勝了!你看到沒有諸大菩薩都善得利益?

  所以佛就勸大家,勸大家就包括勸我們,勸我們十方的眾生也應當要深信,也應當如此求生淨土。

  再說如果我們就是要兼修別的,都不能夠忘了這個淨土法門,以求生極樂世界為終極目標。所以還是念公的那句話,說你修什麼都可以,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你不是求生淨土,而想這一輩子要出離六道輪迴,念公他就斗膽的說一句話,那就是不可能的啦!我們繼續看註解:

“下文則讚念佛第一以勸信。聞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禮敬,「如說修行」,即得大利,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

  好,我們看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所以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在哪一方哪一個世界,這個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他能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各位要知道,諸佛名號是很難聞的,很難聽到的。

  我們不知道難聞,對我們來說這句阿彌陀佛處處都能聽到,是不是?佛教徒一見面就是阿彌陀佛,而且你看像台灣,到處滿街都是貼那個阿彌陀佛sticker貼紙,電線桿還有那些柱子,路邊的石頭啊還有哪裡啊,都有這個阿彌陀佛,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覺得很稀有。

  但是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除了本方佛的名號之外,他方佛是很難得聞的,阿羅漢都不能得聞,他不知道,除非遇見因緣佛告訴他,不然他不知道的。

  你看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國土之外,而因這個彌陀的願力,所有的人才能夠聞到法,因為這是佛當年他發的願嘛!

  善導大師特別從四十八願裡面提出了五個真實願,其中就是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關於這個,念公有特別做解釋,師父就引過來大家來聽一聽。

  它本來的願文是「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就是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之中,「諸佛」就是一切的佛如果沒有共同的在稱歎我的名字,說我這個國土的功德,說我這個國土如何如何好,如果諸佛都不能做到這樣子,那我就不取正覺,我就不成佛。

  所以師父常常說,看看後面,這尊阿彌陀佛是菩薩還是佛啊?已經成佛了,所以這個願我們要很好的體會。

  它決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聞名於天下,要成為佛教的大學者,要成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眾要遍天下,全世界都聞我之名,看起來好像跟彌陀這個願很接近,其實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這一點大家必須要知道。想成為佛學家,成為佛教的大法師,這個心往往是夾雜著名聞利養的心,求供養,求得名望,正是一個名聞利養的這個心。

  阿彌陀佛這個心是個利他的心,跟第十八願連起來,我們現在說,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全是因為彌陀所發的「諸佛稱歎」這個願。前面講過了,阿羅漢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土,這個十萬億佛土是多少萬億的光年,那麼遠的事情,眾生怎麼會知道呢?而我們都知道,這個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誰都知道阿彌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有事情,一跌倒了,就哎呀!阿彌陀佛!他阿彌陀佛就念出來了,所以誰都知道有阿彌陀佛。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有幾個人知道?本土的釋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這不是偶然的事情啊!這是由於彌陀的本願,就是這個願「諸佛稱歎」,所以十方世界的眾生才能夠聽到這個名號,十方眾生聽到阿彌陀佛,所以十方的眾生才能夠求往生啊!

  如果沒有諸佛的介紹,「稱歎」就是介紹讚歎,我們怎麼會知道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不知道啊!

  所以你看《阿彌陀經》,各方佛都「吐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告訴你,汝等眾生,當信如是法門,求生淨土,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才能夠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多少個經跟論都給你指著這個方向。還有「十方諸佛同讚」,那《阿彌陀經》就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師他翻譯的就是十方佛,我們《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的稱讚。過去稱讚,現在也正在稱讚阿彌陀佛他的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

  至於《魏譯》中的願文是「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日本的《會疏》說「諸佛讚歎,稱我名者」包括三個意思:

  第一、是十方的佛都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

  第二、諸佛也稱讚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也稱讚我們說,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眾生大家在念佛,或者是在家裡面,或者是在寺廟道場,或者是單獨修的,或者是共修的,在那兒念阿彌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人也都在十方諸佛稱讚之列,所以我們念佛人就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所以《阿彌陀經》又叫作《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阿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

  第三、十方佛也都稱讚他自己,十方的佛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都是由念佛三昧而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你看誰都知道念阿彌陀佛。

  那麼前面講過了,釋迦牟尼佛尤其在中國,他們只知道有一個如來佛,他們只知道如來佛,但是如來佛那不是名號,那只是一個通稱而已。

  所以就是說這個是彌陀的願力所感的,就是第十七願的兌現,十方的眾生都能聞到佛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要是阿彌陀佛沒有發這個願,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可能知道。

  你現在聽到名號之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這個我們不只生一念,我們生很多念,我們肯定有這個喜愛的心,有誰聽到阿彌陀佛會討厭的呢?有啊有啊,那些故意唱反調的人,我就是不想聽阿彌陀佛,你不要跟我講阿彌陀佛,你再講阿彌陀佛,我就跟你沒有朋友做。結果他也念了三句阿彌陀佛了,所以這個都是有因有緣的。

  所以你能夠生起一念,只要一念喜愛之心,你能夠生起這個喜愛的心,那怕只有一念,然後「歸依瞻禮,如說修行」,這樣的話你歸依禮敬,瞻仰就是禮敬供養等等。「如說修行」,同樣這個人也得到大的利益。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一念」者,《漢譯》云:「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凈。」(《吳譯》同之。)又《宋譯》曰:「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又《魏譯》云:「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據《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凈信」;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也。

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凈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也。」

又《選擇集》云:「以念佛而為無上也」,「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

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也。”

  一念在我們經中這裡說是「一念喜愛之心」,我們參考其他的譯本如《漢譯》說「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它原譯本沒有用「一念」的字樣,可是有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就生起了慈心,就非常的歡喜,踴躍歡喜,身心都踴躍,還「手舞足蹈,心意清淨」。

  那麼念公說手舞足蹈不難,難的是心意清淨,自己內心是非常清淨,所以這樣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貴的。

  手舞足蹈我們簡單的理解就是,很歡喜到好像得意忘形,蹦蹦跳跳,很開心的樣子,叫手舞足蹈。

  現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亂,跟這裡就沒有共同之處。這種叫什麼?叫狂歡,那不是歡喜,是狂歡,加上一個「狂」字就不得了了,那就是狂到最後接著就是亂,狂心不歇就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就是菩提。

  所以這個就表示這個念是個什麼念呢?「一念喜愛之心」。他是心裡面很踴躍很清淨,所以我常常說,五千個人的大法會,你還能夠清淨嗎?尤其是多少年都沒有舉辦一次,現在一來「撿到寶」了,你還能夠清淨啊?所以當年佛就不提倡這個。

  下來師父也引了一段念公說的,他提到省庵大師他也是這樣的主張,原來也不是所有中國的祖師和尚都熱衷於搞法會的,很多都是基於無奈,開始是無奈,長久下來就變成一種常態了。所以省庵大師對當時的佛教,他痛哭流涕啊!這個佛法衰到今天了!其實清朝初年是佛教最盛的時候,你看有多少和尚多少道場多少人念佛,這是最興盛的時候。可是省庵大師他還痛哭流涕,為什麼呢?他說佛教衰敗到今天了,為什麼這麼多廟這麼多塔,他還說是衰敗呢?因為有教無人,這個教是存在的,但是都是搞熱鬧。真正能夠去究明自心的人,就是真正能夠去研究去明白自心的人,這種人就少了。都是不究自心,不從根本修自己的心,就忙忙熱鬧會啊,大家胡鬧一場,到頭來煩惱習氣還是一大堆,我們這裡也是如法泡製。所以這些活動,師父我一向都不參加的。

  註解基本上說《吳譯》也是如此。《宋譯》就說:「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一念信心」這是「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我們這裡經文是說:「一念喜愛之心」。那《魏譯》說:「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這個《魏譯》的解釋就可以有兩種,「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只有一念」,只有一念喜愛的這個心,這個也說得通。乃至於達到一念的境界,這個歡喜清淨沒有二念,你可以參考《漢譯》它的意思就出來了,他就是說的清淨嘛,主要就是清淨,他心裡很清淨,沒有別的念頭,恆常生清淨心。

  所以無量壽佛也叫無量清淨佛,無量清淨平等覺,那就是那摩阿彌陀佛了。所以這裡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就是三輩往生中所說的「一念」,「發一念心念於彼佛」,跟這裡的「一念淨信」這個是相同的。所以這個裡頭可以這麼說,他就也有一個範圍吧,有個是「有上限有下限」,用我們世俗的話來說就好懂一點就是,一種比較低的說法就是,乃至於只產生「一念」,這個是低的說法。那高的說法就是達到一念的淨信,這個是一念心。

  那我們看回慈舟法師,之前那個三輩往生最後那一段,他判了一心三輩,就超出三輩往生之外了。

  這個一心的三輩,現在日本人有一個宗派就是崇奉這個,他們並不念佛,他們就是說我只要能達到一念淨信,那我就可以就往生了。

  這個也許就是那天師父在精進班提到的說,有人在師父的微信發了一個視頻,這個題目就是說往生在心不在佛號,除非你能做到像慈舟法師說的「一心」,那最低是禪宗的破初關,教下的得解悟那個才行。一般凡夫哪有可能?所以他們這個說法又稍微過了一些,就失掉了淨土宗的原意。但是日本它這個也還是從淨土宗主要裡頭所流出來的一個支派。

  嘉祥大師是三論宗的祖師,他說:「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說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那麼這一念能有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力量,尤其是在臨終。

  所以蓮池大師說這個五逆十惡最後這一念,可以達到理一心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理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他每一念能夠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事一心還不行。這是蓮池大師的話。要是事一心還消不了,那麼這個五逆十惡到最後這十句佛號,他就到了理一心了。

  我們這個可以很好來體會,念公就是說我就給他加以解釋,因為什麼呢?因為《觀經》講了這種人在他最後的時候,地獄的相現出來了,他就看見地獄了,他這一輩子沒聽見有人給他說這個法,也不相信有地獄,平時有人給他說法,他也不見得能相信,直到臨終的時候,他自己看見了,哇!看見了!那邊在炸人跟炸油餅一樣,還有那些刀山劍樹種種地獄的罪行,那些種種的可怕極了!那我馬上就要在那裡頭啦!我正在排隊了,這時候才怕了!這個怕是真的了,跟你說這個時候就是真的了,你想假裝也裝不出來了。所以就是要真,你一真那就達到理一心了。

  那你老是含含糊糊,老是嘀嘀咕咕,你這個東西你就不好辦了,這個他就沒有什麼理論。

  你自己看見了,你說你怕不怕?還有什麼可留戀的?趕緊得解決目前這個最緊急的問題,最緊急的事情。人家告訴你念阿彌陀佛,有個極樂世界,你去了就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那不管怎麼樣,所以到了最後你就是不管能不能真正接受,你反正你的病急了,最後你也唯一能夠靠這個來救命,是不是?你總之那個六道不能去啊,這裡告訴你還有一個法子,讓我可以不去那個六道,那這個法子他用起來他是真心的,他也是一條心,因為沒有的選擇了,沒有別的指望了,就只能夠就求這個了,那麼他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念,那就達到理一心了。所以就「明利深遠」,「利」就是利益,這個「利」是利益,明了這個利益之深之遠,所以它就是到了這個情況。

  這個一般人他就難於生信,所以《金剛經》說有人聽到就狐疑不信,你這個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金剛經》說你早上起來拿無量的身命來布施,中午又這麼做,晚上又這麼做,這麼做了多少多少年,你看一個人把性命布施了,施捨給人,捨自己活人的命救別人,這個很偉大啊!你這樣子做了多少多少天,天天都在做,一天不知道做了多少萬遍。

  當然這是比喻,做了多少多少年,所做的這些功德,不如你把《金剛經》四句給人家說,這就是說的法布施的功德最殊勝。這事情是真的假的呢?這是佛說的,佛在《金剛經》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能夠騙人呢?真實就是如此,大家要知道。因為你犧牲了性命去救別人,你這是救他的身命,救這個色身,就是這個色身,我們叫作臭皮囊,跟他的慧命沒有關係。可是你說法,你是救人的慧命啊!這個身命何足貴呀?不可貴,因為這是夢幻泡影,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來了。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脫,要超出六道,就靠這個慧命,所以這個跟身命就不能相比了,不能相提並論了。

  但是凡夫愚癡,他就覺得唉呀!那個難啊!捨身命這麼難,唉呀!你看他捐器官,了不起啊!我都不敢。

  所以前面舉的這個佛說的話,你把《金剛經》的四句給人家說,跟你救一個人的色身是不能比的,你那算什麼呀?所以他就狐疑不信了,他就按自己的情見來判斷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七寶為什麼師父跟老師一直強調要明理?這個明理很重要,要開發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七寶就做一樣事情,就是只有講經說法。

  所以對於這個生「一念淨信」,這樣的話,你就能獲得無上的利益。對於這一些,就是蕅益大師六信裡面所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你得這麼大的利益是果。這個你信不來呀!信不來你就會懷疑,有這麼大的果實嗎?你一懷疑那就完了,你一懷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你都是狐疑,你這個狐疑不但你沒有利益,你還有罪,上次不是說了嗎?那罪過大極了!

  所以前面也提到大家要記住!不在無信無智的人說這個經,就是這個原因了,這才叫真正的慈悲。因為他聽了之後他要懷疑,懷疑他就有罪,那是誰害他的?你害他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一般人都說我沒做錯事,我沒有罪。你不知道你那個罪已經犯了很多很多了。所以要從這個地方來考慮,你這個是救人慧命,眾生最大的利益是這個,所以能生這個心,就是能得到這麼大的好處。

  底下就解釋因為你一念至信,你是一念的信是至誠的信,沒有別的任何來摻雜了,也沒有任何的顛倒,沒有任何的錯誤,是清清淨淨的這一念阿彌陀佛,這樣的「至信」,你來發起行動來修行來發願,你必生淨土,必定往生淨土。這個「必」字大家要注意呀!這不是摸棱兩可,我準能行或者是準不行,這個還是在那邊猶豫。

  這裡是斬釘截鐵的告訴你:「終得佛果」!「終得佛果」所以說是無上,為什麼說是無上呢?他具足無上功德啊,因為他這樣的話他必定要成佛的,所以就是說是無上。這是嘉祥大師的話。所以就是說這些個菩薩都是如此,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夠這樣,那也是跟這些菩薩一樣了。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也是指的我們啊!那麼如上功德是指什麼呢?就是指這個淨土法門的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這個是無上功德。那麼這兩句是淨土宗極殊勝的成果,也是彌陀極大的慈悲,最後是究竟成佛。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心無下劣」者,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成就善根」,如《小經》六朝石刻本云:「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悉皆增上」者,凈念相繼,精進無已,故諸善根皆能增上也。”

  那麼這裡說這個人他「心無下劣,亦不貢高」,「心無下劣」就是說這個人對於自己的善根他能夠真正的相信,對於自己的善根能夠重視,相信自己有跟諸佛一樣的能力,跟諸佛一樣的智慧,智慧與佛同等。

  上次說了這個生邊地的人,就是對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總之我就是眾生,我怎麼能說自己本來是佛呢?這就是下劣的人,其心下劣。

  「心無下劣」就是於自己善根能生正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承認「是心是佛」,這個是心本來是佛,那現在是「是心在作佛」,我焉得不成功焉得不成佛呢?我怎麼會不成功怎麼會不成佛呢?這非常的合邏輯是不是?Any objection有人反對嗎?這就是「心無下劣」的人。

  下來是這句「亦不貢高」,有的人說自己本來是佛,我這麼想豈不是我貢高我慢嗎?那不對。這也沒有貢高,也沒有貢高我慢的心,你信佛你就是明信佛智,明信自智,相信自己的智慧,那同時你也就是相信了佛的智慧了,佛的智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平等的。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那你說我是佛,那你這哪裡有貢高?一般就覺得我要是佛,我就是貢高我慢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沒有說你這個妄心是佛。這要分清楚,是說你本來的那個心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嘛!這是從自性上說的,這樣子說,哪裡有貢高?貢高在哪裡?

  如果你否定這個說法,也就否定了法藏菩薩說的這句「一切皆成佛」,那你同時也否定了釋迦牟尼佛的這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我們看看《大經解》,〈必成正覺第七〉中就講到這句「一切皆成佛」,這一句奇哉!奇哉!粉碎虛空啊!後面又說此一句子剖出三藏十二部心髓,此即一法句,此即清淨句,亦可稱為禪宗所謂的「末後句」,禪宗的末後句境界很高啊!我們是望塵莫及,怎麼跟我們念佛人也有關係呢?大家慢慢的來聽,聽了之後你會很歡喜!

  這個「末後句」是禪宗所用的詞句,那我們這個「一切皆成佛」裡頭這個願「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話的「一切」那就無所不包了,那就是不但佛是成佛,我們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蒼蠅螞蟻也成佛,地獄當中的眾生也成佛,不但有情都成佛,無情也成佛,「一切」那就沒有剩下的了。「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話不是一句普通的話,所以就不能夠滑口讀過,所以《華嚴經》說一真一切真,一真無有一處不真,一成一切成。

  像你染絲,當你成就的時候,你染缸裡染的東西,你一染成之後,這一缸的東西全部都染成這個顏色了。所以圓頓教他是一圓滿之後無不圓滿。

  這又可以將《首楞嚴經》來跟我們結合,所以是《無量壽經》很深啊!你要說很淺的部分也有,你要說很深也有,這就是可以跟《首楞嚴經》來比,可以放在同一個水平來比,所以要「當信佛經語深」。

  《首楞嚴》這個專門名詞,三個字不能分割。《首楞嚴》是印度話,只是把它的音給翻出來,翻成我們漢字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都是究竟堅固的。

  密宗大圓滿也是這樣,這又將淨土跟密宗結合了,「一切皆成佛」就是密宗的大圓滿,我們一般人聽到密宗的大圓滿,做夢都別夢了,都夢不到了。可是這裡告訴你:我們淨土宗也是大圓滿,沒有一件事是不堅固的。所以它這裡就沒有一切的取捨分別了。

  我們不說《首楞嚴》了。就說《無量壽經》這句話「一切皆成佛」,我看的一切都是佛,你們這兒都是佛,你的同事裡頭跟你好的是佛,跟你作對的也是佛,一切都成佛,所以這句話是了不起的一句話。這在一切皆成佛之後,那還有什麼話可說呢?還有什麼法要修呢?都圓滿了,都已經成就了。

  所以這個淨土宗的《往生論》說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極樂世界就不外乎這三種,國土的種種莊嚴:黃金為地、七寶樹林、種種國土莊嚴。教主菩薩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佛也莊嚴,菩薩也莊嚴,極樂世界就這三種,無量的莊嚴都在裡面了。這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是從一個法句所流現出來的,一個法句是什麼呢?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又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到最後說的就是法身,法身是無為,是真實智慧,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種種一切的一切皆是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一切皆是法身,就是一法句清淨句,跟這個願文說「一切皆成佛」是同等的事情。

  現在就是說不僅僅極樂世界是這樣,這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這麼來理解就更廣泛了,所以稱之為什麼呢?這就相當於宗門的「末後句」。

  禪宗是講三關,念公說這個某某老先生他的一本書,我翻了一翻,他這個三關講得不是十分透徹,本來這個言語就很難表達,但是另外一個說法比他談的那個,我們可以說能夠懂得親切一點,所以說話有時候有親一點的有疏遠一點的,也都平等,但是有的是親一點的,有的是比較生疏一點的,念公這個聽起來就親近一點,有的聽了還很疏遠,所以我們親疏是有分別的。這個要說起來主要跟我們能夠親一些,就是比較容易接受,什麼叫親?就是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禪宗這個三關,破初關他的語言就說「到了法身邊」,到了法身的邊邊上了。法身無相,法身哪裡有邊啊是不是?所以到法身邊就是見一見法身。這個「見」字也就是用我們語言來說本來就不好表達,但是再沒有別的字來取代了,所以要懂得「見」這個字,就說是「了了見,無可見」,清清楚楚的看見了,但是沒有你可看見的東西,無可見是沒有你可看見的東西,可是你是了了見,你是清清楚楚地見了,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句話就不好琢磨,什麼叫不好琢磨?就是不好理清這當中的深意,所以見法身之見就是這樣來見的,你說見到什麼呢?你是無所見,為什麼無所見呢?它剎那剎那生滅,你是見剛才那個?還是見現在這個?你說見,現在這個它馬上又不見,所以就是這樣是不是?所以為什麼說見法身是了了見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見了,這就是「見而無見,無見而見」。

  我們就不行啦,我們眾生就總是在一邊,要不就是我看見這個桌子跟這個全部的東西了,要不就是我沒看見就是沒有,我也就沒有見,或者是你擋住我了,我就看不見了。

  了了見而無所見,見法身這個還是初關,不能理解是正常的。幸虧你不能理解,你還有機會進步,這樣子的道理,你說你理解了,那才是笑話!那你就是無學,你就畢業了。要知道什麼人才是無學?什麼人才算是畢業呢?要斷盡一切煩惱,已經得到阿羅漢果,那個才叫無學位。大乘是佛果,為大乘的無學位,大乘要到最後成佛才算畢業。但是嚴格來說,聲聞緣覺還不是真正的無學位,因為聲聞緣覺最終都還是要迴小向大,修學大乘只有佛這個位次,才是究竟意義上的無學位。

  下來我們繼續看「安住於法身」,這叫做重關。真如就是法身,什麼叫真如?老如這個如還不動,這不就安住在法身了嗎?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無所謂我們就是聽啦,反正你都來了,你都坐在那邊了,耳朵都打開了,就不管它了就聽啦!

  所以開悟之後,還要坐破多少蒲團?住在法身境界,這個就是禪宗的第二關,在禪宗很高的還有第三關,還有法身向上的事情,有比法身還高的事情,不落在法身的這個量裡頭,要超過法身。

  所以這個密宗很特別,在毘盧遮那裡頭再出來一個叫作阿達爾嘛佛,這個就超過毘盧遮那了。

  所以真正禪宗這個用功就是這樣,所以禪宗又說「無佛處不得住」,沒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待在那邊。然後說「有佛處急走過」,快快走過去。這是禪宗的境界,很高很高!你走過去,你又不能住在無佛的地方;無佛處,你又得急急的走過去。

  所以這些個事情,你依常情這都是不可解的。但是你如果能夠跟它相契,這些話就非常的親了,指示的就非常的親切。所以到了法身向上,就不是埋在法身量中了,從這個裡頭還要再跳出去,所以稱為法身向上。

  但是你不要這樣子理解,不是真正說我去造了一個毘盧遮那佛,那個像我就站在他頭頂上,把我的像坐在毘盧遮那佛的上面,那個叫作法身向上,那不是。

  它的含義就是說,心裡不在任何一個地方,你被它給束縛住了,這樣子來講那就很容易理解了。前面一大段聽得一頭霧水,現在就容易理解了。你不要把自己定在一個地方,那你就被他給束縛住了。

  所以「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合頭就是對頭,這句話跟我很對上頭了,我就很什麼什麼,我就死記著這句話,不會把它忘記,這個就是萬劫拴驢的一個木頭橛子,就是一個拴驢的木頭的東西,就把這條驢給拴在這裡不能動了,對於說你不能接受別的說法了。

  所以這一些話我們也不能死在這個句下,我們現在聽了很多合適的話,我們按照自己的話去做,這還是應當的。但是總之在我們修持的過程當中,我們要逐漸逐漸的轉入轉深,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大家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子的一個過程,從最初的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你看很多都已經存檔了。外面好多人都沒有聽過什麼叫法身,你們聽了很多了。

  所以念公說我們常常打個比方,我們再來用上梯子的這個比方,這個就最好的。你要像是爬梯子這樣子,我們修行就是登高一步就接近你的目的一步了,是不是?而且你看得也更高也更遠了,這就是進步了,這一步怎麼上去的?你就是一格一格的上去的,你第二格要上第三格,你要離開第二格才能夠上第三格啊,上第三格再往上爬,你要兩隻腳離開第三格,你才能夠上第四格,所以今日你所站之處,就是來日你所要離開的地方,那麼未來是什麼?未來是比這個更高,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子轉換。

  我們的修行過程就是這麼的轉換,不斷不斷的取得變化,所以中國人說日新又新,你今天新,明天還要更新,怎麼會更新呢?改變啊,怎麼改變呢?丟掉舊的。

  所以你要是被一個東西給捆住,那我就一直在這個梯子上面了,我要上梯子,而我就死抱住在第三格,抱住它不放,那你就上不去了,所以說沒有梯子,你就不能上房,扛著梯子也不能上房,上房是上到上面去工作,你就抱住梯子,哪一層到的時候再不肯前進了,這也不能上房啊!而且真正上了房,它這個梯子就可以不要了。但是在你沒上房之前,那你就千萬不能離開這個梯子了,離開梯子,你就上不了房,對不對?

  在我們佛經裡面也有這樣子的一個比喻,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明確的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說要知道,我說的這個法是拿這個渡船的筏子作譬喻的,然後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是拿竹筏子作譬喻的。「法尚應捨」就是你登岸了,那你還要這個筏子幹什麼?這個筏子就是這個法,登岸了,你把筏子就不要了,這只是過河的交通工具。這個法還都應該要捨,何況非法?何況那些「非法」那就更應該捨掉。所以最後要證到慈悲喜捨是大捨,大平等捨,也是要放下一切,都得放。這裡頭不就說明問題了嗎?如筏如船如何呢?就是你「渡河須用筏,登岸不須舟」,渡河你需要用這個竹筏子的筏,黃河有那種叫羊皮筏子,你渡河得需要用這個,當你上了岸了,你還要船幹什麼呢?你還要這個交通工具來幹什麼呢?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了。你還在一半的時候,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這個船你就不能夠離開它,所以這個還是牽涉一點漸教的譬喻。真正頓教它講究的就是一個箭步,就上去就上房了。所以說迷是眾生,悟就是佛。所以禪宗就是不可思議!

  我們也是不可思議!我們從凡夫上去極樂世界作佛了,我們是一步登天啊!那我們為什麼把這個「一切皆成佛」列為相當於禪宗的「末後句」呢?禪宗也就是指明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佛,這個「末後句」就是給你指出你已經破了初關破了重關,最後一句「末後句」就是最後一句,就是開始到了牢關了,那才破三關,你修行修到最後一句,你大功告成了,「一切皆成佛」,問題都解決了,你上了房了。所以不一定是必須死在一句是什麼話,才叫做末後一句。總之說你把這一切執著、什麼種種的分別都給去掉了之後,那就是末後一句了。但是這個「一切皆成佛」裡頭,這就是一個大平等,也是大圓滿。這個沒有別的需要什麼言句去補充了,所以我們說它是相當於禪宗的「末後句」。

  我們再看一點,我們繼續看這句,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接著就是這句「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你相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所以這樣的人成就善根要作佛了。

  這裡提到一點說《阿彌陀經》在六朝的石刻的本,以前經文的本子是刻在石頭上面的,這個以前我們講過,是在六朝時候刻的,那個離開鳩摩羅什翻譯的時候也非常靠近了。這裡面就有這句話,現在我們念的《阿彌陀經》把這句話丟掉了,所以幽溪大師認為必須要給補上去,就是這二十一個字「..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你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成就善根」這就是根據六朝經上的話。

  「悉皆增上」,這善根都要增上增長,都要向上,因為你既然念,你就會淨念相繼,你就精進再精進,所以這個善根它都能夠增上,念念它都在增上,因為念佛是諸善之王。那麼前面說了,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些內容都給我們證明了,我們絕對不能懷疑了。

  那麼下來還會引這個《彌陀要解》,那個內容也是很重要也是很精彩,這個解釋跟註解的解釋,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了。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7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