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4集
2024/03/11 15:04:43瀏覽100|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4集

  我們在上一趟課開始進入了〈受菩提記第四十四〉這一品,我們先看註解解釋這個「眾生」:

“「眾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眾生。是以眾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如是眾生由於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於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是以我儕遇此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務當「攝取受持」。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

  所以這就是說:「當有眾生,植諸善本」,這個供佛念佛是諸善之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他在過去生中供養過無量的諸佛,現在又再供佛念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這句話很重要!這個眾生就包括我們了,而且《彌陀要解》說從等覺菩薩以下一切都包括了,過去生中有善根今天又再修,由於佛的加威力,威力的加被的緣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他能夠得到這樣廣大的法門,都由於佛的威神加持啊,這個說的就是他力了,所以只有淨土法門有他力的加持,除了淨土法門之外,其它都要靠自力。所以在現世他就能得到這樣子廣大的法門,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能遇見這個法門,我們應當深自慶幸,為自己慶賀,我們就得下定決心不要錯過!現在大家信也是信,但是這個決心還是不夠。要切莫錯過,千萬不要錯過啊!

  念公就說臺灣有一位老居士很有名,念公就說我也就是真實的相諫,真實的勸告他說,你這個問題就是「信不深,願不切」。所以大家就是要深信切願,不要錯過。

  你看夏蓮居蓮公老居士蓮公給我們說明深信是來自理明,接著才能夠有願切,才能行專。你必須要「攝取受持」,你要攝取這個法門哪!什麼叫攝取呢?我們看下來的註解:

“「攝取」者,《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個內容我們聽了很多遍了,大家都會背了,念公一直都在引用,這個重複是強調這個內容的重要性啊,我們應該這樣來看,那你就不會覺得囉嗦了。

  《往生論》說: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把它匯總起來說就是這三種莊嚴入到一個法句裡頭去了,那麼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所以這個極樂世界全部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顯現,就入這一法句清淨句了。

  如果你接受這種說法,你就不會認為極樂世界種種的現象好像神話故事一樣,有沒有可能啊?當然有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是法身所顯現的嘛,是自心所顯現的,因為法身不可思議,法身所顯現的,自心所顯現的,當然也是不可思議的,那有什麼好不能理解的呢?

  下來《要解》就說了,我們看註解:

“又《彌陀要解》曰:「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諦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凈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也。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復不可思議。”

  蕅益大師也說「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極樂世界每一樣每一樣的莊嚴,全體都是理性。如果你能夠了達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成就都入了一法句,你就從事達理,從這些事相你就了達了什麼是理體,理體就是本體呀!從現象而能夠入到了本體,那麼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是一法句清淨句,這個就是無為法身,而法身的功德不可思議,法身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法身功德就入了這一法句的名號之中了,所以名號的功德同樣是不可思議,所以你念這個名號你就念到法身了,法身功德就不可思議,你這就在這不可思議當中了,這個就是「攝取」,所以這個裡頭有理有事。

  我們繼續看註解說「受持」:

“「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宗者,修行要徑,依此而修,始名為受。「持」者,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也。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

  「受持」,這裡說「受」就是信受,我接受了,信了才能夠接受。你不信,你接受什麼?你不信,是亂亂接受。「信受」你就要依教奉行,要持嘛!就是執持名號,也持誦本經,所以本經的宗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受持這個經就是要依這個宗來修,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

  你看十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啊,地地都念佛呀!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究竟的理解。我今天雖然是這麼的讚歎,我所知者還是如大海水中的一滴水,唯佛與佛才能究竟這個功德的利益。所以等覺大士就是等覺菩薩,離開佛只差一個位,也不離開念佛呀!

  我們凡夫應該怎麼樣呢?就應當老實念,下面這段同修可能以前也聽過了,說「老實念」這三個字非常好,這是念公說的,所以夏蓮居蓮公說:「三字真傳,老實念」,不是六字,六字是六字洪名,這裡說的三字真傳。

  所以美國就來了一個人,就拿這句話來問念公他說,這個三字真傳是哪三個字啊?念公就說,不是告訴你了嗎?「老實念」就這三個字,三字真傳就是「老實念」。他還以為老實念還有別的什麼說法。

  這個也就是反映了什麼問題呢?也就是不相信老實念就是三字真傳,所以眾生遇見這個法就是要給他一點點的破,要破自己那個原來的東西啊,要不然你處處都是障礙,自己認為應該就是這樣,應該就是這樣來理解啊,那就是你自己障礙了自己,你那個東西就在那邊,就是眾生的那個知見很牢固,它在那邊堵著你。這個瓶子上有個塞子,這還是好的了,有個塞子所以東西就倒不進去了,但是你還有那個髒的東西在裡面。

  念公就提了師父最喜歡的這個,說就像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致和這個在中國肯定很出名。你剛剛裝完那個臭豆腐,你把它拿來裝牛奶,那個味道就不好聞了,那個叫牛奶臭豆腐,是不是?

  再有一個是你剛才裝了「敵敵畏」,我們這裡沒有這個牌子,敵敵畏就是一種毒藥,這樣的瓶子你拿來倒牛奶喝,你喝了就會被毒死,這個瓶子很要緊哪!所以就是叫你要「老實念」。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

  大家看看蕅益大師這句話真是要感恩萬分啊!要頂禮再頂禮啊!祖師說的話沒有誇大,沒有誇張,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有一句話,就是這一句「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你持名,你的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了。當然這裡我們有很多人是持咒的,也不是要把你那個咒不念而換成了佛號,也是同樣的意思,因為咒是佛心,名是佛的名號,這兩個是不二的。

  這裡頭憨山大師的話就更好了,他說如果一個人他能念佛念得他很得力,那就沒有話說的了,那就是好極了!如果他念得這個心裡頭老是不踏實不安定,有種種的不相應,他這個念不下去了,那就不如讓他念一句咒,那要比那個打坐或者研究經教什麼什麼的,那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了。這個話也是祖師說的。

  憨山大師跟蓮池、紫柏、蕅益,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然是禪門的宗匠,但是他在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他主張禪淨雙修,大師這個話是最圓融了。

  所以各個我們都要安於自己所修的法,就是要真正徹底的修下去,堅持下去,你最後必定有成就。

  再看回《要解》這句話說,你持名這個善根福德就跟佛一樣了。所以念公說我讚歎靈峰大師這句話,靈峰大師就是蕅益大師。這個話是得十方如來之髓啊!髓就是精髓,這個是奧妙,這個印證很重要!說這個是如來的心髓,十方如來就是這樣,因為佛就是要把一個最好的東西給大家嘛,佛愛眾生等同一子,誰不是說要把自個兒的產業給自己最心愛的孩子呢?這還有什麼別的想法呢?根據世間的事情大家好懂啊,就是「方便為究竟」,就是要度眾生,就是要以最方便的法子給大家嘛!

  所以你看佛的父親跟佛學法,佛也是教他念佛啊,跟教我們是一樣的。他父親就心裡老不甘願說:「你有這麼多殊勝的法,你為什麼不叫我修呢?」所以我們知道當初一開始,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看不起念阿彌陀佛的,也是看不起的。佛就回答說:「不行啊!你做不到啊!」

  而念佛凡聖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福德相同了。所以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如來之髓,是應該盡未來際頂禮這一句話,念佛時就是善根福德同佛時。這句話大家要背起來啊!

  然後再跟蕅益大師還有一句話一起來看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完全把佛的功德攝成你自己的功德了,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

  所以念公說剛才我的話說了一半沒說完,現在說完了,是哪一句呢?極樂世界的剎土就是我成就的剎土。說完了,就是自他不二啊!你把這個接受下來,那你的信心就堅固了。

  如果還不夠,還有一句就是「從事持達理持」,念公說我把蕅益大師《要解》的前頭兩個地方的兩句話就是一句,另外一句是「即凡心成佛心」,正好是一個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兩個「持」字,「即凡心成佛心」兩個「心」字,這都是極精彩的話。告訴你從事持,事持就是開口念阿彌陀佛,從事持才能夠達到理持啊!

  你一上來就要理持,那就是自欺欺人,你說了只有唬一唬那老鄉啊,唬唬土包子可以。明眼人你是唬不住的。你那是自欺,最後自己臨死的時候還是手忙腳亂,痛哭流涕!

  「即凡心成佛心」,妙就妙在這裡了,你這個凡夫的心就成了佛的心了,因為你「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了嘛,而且你的善根福德同佛,你的心那不就是佛心了嗎?那還有什麼不是?所以這個是極圓極頓之法。

  「於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這句話就最適合聽了,這是告訴你:上面說的這個殊勝的利益,我們凡夫也有份,所以信得及那就是佛的知見,信不及還是眾生的知見,這個就是沒有辦法的。

  經文佛說在這個末法,這個人他曾經是這樣,無量諸佛都供養過了。這個「諸佛加威力故」得到這個法門,他「攝取受持」,能夠「攝取受持」就「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他就能得到廣大的「一切智智」,這個更不可思議了,前面已經不可思議了,再加上這一個,什麼是「一切智智」?我們看註解:

“「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同於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時指佛智。

如《法華經化城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又《智度論》云:「是故如來名一切智。」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

如《智度論》又云:「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是則謂一切智為二乘智矣。故為別於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

《大日經疏一》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又「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我們知道「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本來是「一切智」的,但是二乘聲聞緣覺也稱為「一切智」了,所以前面再加一個「智」這個字,以分別於二乘也能得的那個「一切智」,這是名詞上的問題,不是關鍵,總之我們明白這個「一切智智」,是跟二乘不共的,這個才是關鍵,這個唯有佛得的這個智慧。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又《仁王經》曰:「自性清凈,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上之經文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凈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眾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此凈土法門廣攝萬法,普收眾類,故云廣大。於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凈。”

  《仁王經》就說「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自性清淨叫做本覺的體性,這是說的理體,也就是諸佛的「一切智智」。所以都是叫你要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什麼法,你說得再多,說得天花亂墜,那都是心外的東西。所以禪宗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你本有的那個才是。

  所以上面的註解的這一段話不只是勉勵我們,讚歎我們真正的念佛人,這當中的真相,我們沒有辦法清楚明白,過去生的事情我們不知道,現在佛告訴我們了,我們當然應當要相信啊!所以這樣來看就是今天我們能夠聽到這個法門,能夠相信這個法門的人,能夠相信這個微妙淨土法門的人,都是由於過去生中已經供養過無量的諸佛了,而且廣泛修行了種種的善還憶佛念佛,因此現在能得到諸佛的威力的加被,所以才能夠得到這樣廣大的法門,這個前因後果只有佛知道。

  所以能信跟不能信這當中有其微妙的因緣,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我們就不會責怪那些不信的人沒有善根了,你就不會說,哎呀!你這個沒有善根啊!現在我們可以理解了,這種事情一點都不能夠勉強,他就是不信,你打死他還是不信。

  因為這個淨土法門是「廣攝萬法」,無一法不在這個法門之內啊,所以這個也就是《華嚴經》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如帝網千珠。一千個珠,所有的一切都入在一個珠之中了。所以這個道理不是那麼容易相信的,一方面是「廣攝萬法」,一方面又是「普收眾類」,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眾生,你是菩薩還是聲聞,這個聲聞當然要迴小向大,一切天人阿修羅以至於人,六道跟地獄中的眾生,地獄中的眾生如果念佛不絕,罪業消除之後一出地獄,他就是清涼華菩薩了。所以這個法門廣大呀!這是一個廣大的法門,無所不收,所以才叫作「普」啊!

  「於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就會得到「一切智智」,就得到佛的智慧了,就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你看六祖惠能開悟的時候就是那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密宗也是講「如實知自心」,這個跟密宗哪裡會是兩樣呢?就如這個實際知道自己的心,「如實知自心」這都是要離開見聞覺知的,所以如實的知就不是妄心的知,而是「寂知」,「寂」就是寂滅的寂。所以這個從怎麼樣去體會去修持呢?還是要從持咒持名下手最容易。

  但是這個「如實知自心」,不等於說是現在你就知道我的自心跟佛心一樣如何如何的,這還很遠。給你念一千遍,這個都是鸚鵡學舌,鸚鵡學舌是怎麼樣子呢?你教牠三點半三點半,不管什麼時候,牠都是三點半。

  所以你得要離開你這個妄,如真實的在這個你所知的時候,你是同時的離開了妄,所以在這個妄心之中,你就不可能見,不可能知。

  所謂真正見法身,法身無相,你怎麼見?只是這個法身所顯現的,你可以見,所顯現的那個,你可以見,顯現的都是從本體所顯現的嘛,你是見著它所顯現的相,這個顯現是從那裡顯現呢?是從本體而顯現的。

  就像那個水跟波一樣,你先看見的都是波,眾生的心一妄動,就好像水生波了,波動了,這個月亮就照不出來了,就沒有,就隱了。就如凡夫的心,你這個心的妙用就沒有了,所以只見到種種波的相,有的是驚濤駭浪,有的是微微的如春皺,總之這些都是波,有各種的不同。水就沒有什麼不同,它是平等一味了。但我請問你波是什麼呢?你回答回答我,這波是什麼呢?我們七寶同修回答就是一百分的,不用想就可以回答了。波就是水啦,師父,那肯定波就是水,你見到波,就是見到水,就是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真正見法身的本體,你見了也不認識,就在這兒,你見了也不認識嘛!

  現在大家見到電嗎?見到嗎?看這燈亮了,種種的都能夠操作,那就是電啊,沒有電,怎麼可能啊?

  所以從這個地方怎麼下手?怎麼入進去呢?沒有其它方法,就是從持名這個地方入,先叫你念得很熟,慢慢成片,慢慢念得好的時候離開這個能所,那麼真正把這個能所都離了之後,就有機會能夠一心相契,相契就是同步了,先相契然後再談證,證到一心的時候,你見思惑就沒有了,這個是事一心。你證到理一心,無明就破了,這就是即生成就了。

  你不要以為淨土宗就不能即生成就,一樣是即生成就,這個念都要念得正確,因為它有個前鼻韻跟後鼻韻。一個身體的身,一個是這一生的生,生命的生。

  現在師父才知道,密宗是即身,這個身體的身,「即身成佛」,成佛帶著這個身。

  淨土宗是「即生」,就是這一生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不是很勤奮發菩提心,這個事情就難了。所以常常說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明白自心。

  但是大家現在的毛病就是這樣,都是在這個妄心上面,把自己的真心沒有看重,忘了還有個真心,只是對於自己的妄心估價得太高了,偏高了。

  所以叫我們要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對這個你不承認都不行啊!能夠接受下來,那你的修行就會有一個飛躍的進展,因此我們要重視這件事。下來的註解說得更清楚了,引經據典說明法供養的殊勝,就是供養法,供法的就是供養法,法供養的殊勝。我們看註解: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以上經文,節取《唐譯》。)蓋謂若人能於凈宗妙法得廣大勝解,了達凈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圓旨,則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習,復以此廣勸他人也。”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這個「彼法」就是指著我們這個淨土法門,這是佛當時說的,就是於那個法就是「彼法」,那個法就是剛才說的這個無上的廣大的法門,這個廣大的殊勝的內容,你自己得到勝解了,得到大的歡喜,產生大的歡喜心了,這個法樂是不可形容的,沒有辦法去形容的。

  同修在學習《大經解》,學習這個圓教的無上大法的過程當中,常常都跟師父反應,所得到種種的法喜,只有這個法樂是清淨的,一切世法都不能相比,這個稱為大歡喜。

  於是要「廣為他說」,你自己得到了佛法的好處,就應該廣泛的為別人來說明,來勸說來演說來講說,我們現在就是在做這種事嘛!所以是「常樂修行」,不但是說而且自己也常常樂於修行,你單單去說,這個是言教,這個還是要自己常常修行,以身說法給大家做模範。你看像慈淨老師,處處都給大家做模範。

  我們對於這個法門的種種,能廣大的勝解,了達淨土宗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淨土是「是心在作佛」。而殊勝的這一句是在底下,你的這個心就是佛,說作佛誰都好懂,我現在要修佛要成佛,現在我是心在作佛,不是這個色身在作佛。而要作佛的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這一句大家往往就不懂了,不好懂了,心佛不二,不是兩個。「念佛即佛」,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佛,那你不念的時候,你就是眾生。

  下來有一段是念公的勸告,師父也引過來這個重要的開示,我們一起來聽聽。

  我們再看看這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本來就是佛的這個心,那你現在在念什麼呢?念的是無量壽無量光,那無量壽無量光還是自己的心啊,你念的還是自己的心。這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多,而且知道了還能夠全盤接受過來的就更少了。總之就是一個心,那還不就是一回事了,自己本來就跟佛是平等的,本來就是佛,而且我現在就在修佛,佛在修佛,那還有不成功的嗎?所以「念佛時即是見佛時,見佛時即是成佛時」,這樣說起來,「念佛時即是成佛時」,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所以有孝心的人,就應當要勸自己的長輩好好的念佛,就是要有這個心。還有真正有慈悲心的人,就要教導自個的子女好好的念佛,不僅僅是教導他去做好人,學會功課,就是要繼承這個事情啊,什麼事情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對於老年人要帶好這個隊伍,也就是要在這個時候要收成了,而且現在要很有這個心,就等於是賽跑剩下最後幾圈要衝刺啦!不是告老就說老了就不行了,不是啊!要衝啊衝啊!剩最後幾圈,要快,要加油的跑,要快跑要衝,要發揮前所未有的速度,所以老年人應該「萬緣放下,一念單提」,這些世間的事情都了了,請問你還有什麼理想還沒完成的呢?別再作夢了,明天就要死了,所以就要有這個出離心,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萬緣放下,一念單提」,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威力啊!

  念公說不在乎那許許多多其它的事情,那些都是培福的事情,前面的經文佛都告訴你了,「不求往生,難免輪迴」?而這個作佛的事情真正是直捷的,是直扣本源的,什麼是你的本源啊?所謂消歸自性,直扣本源就是這個了,往生作佛就是恢復你的本源最好的方法,都放下了,就「一念單提」了,這就是《金剛經》所謂的「無住生心」,我們常常重複,因為太殊勝!太稀有了!我們凡夫一個,居然能夠達到《金剛經》無上的境界,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想都不敢想的。

  一直以來念公給我們解開了這個疑,將這兩件事情給結合起來了,我們真正要感恩啊!「萬緣放下」就「無所住」了,什麼緣都不住了,那還有什麼所住的呢?「一念單提」就是「此念不滅,生生不已」,前面也講過了,蕅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也特別重視「生其心」,這個本來是地上菩薩所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凡夫就靠念佛,當你念到勤勤懇懇綿綿密密的時候,你就能夠做到,做到的時候你就是地上菩薩了。所以入諸法實相,唯有這個是最好的方法,其它都是癡人說夢。

  現在對你們年輕人,那就要求你們世間的事情,還有該做什麼,還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不等於整天都在念啊,如果這個到了萬緣放下一向專念,到這個地步那就是真正要專了,那就什麼都要擱下了。我們這裡很少用這些名詞「擱下」,什麼東西都要放下了擺下了,能夠甩得開的全部都要甩開了,心也不在這上面了,不在哪個上面?不在世間這些事情上面。心中所念的所想的就是這一念「阿彌陀佛」,你到這個時候還有不成功的嗎?那還有不成功的嗎?還可能不成功嗎?possible不可能了。

  問題是你肯不肯?但是有的就不知道為什麼,老是都不能成功的,主要是你不肯,你不肯就不能勉強。

  佛從來不勉強人,都是隨你自己的願,佛是盡我的一切來度化你,而且菩薩也是這樣子,我們一塊發了菩提心的人,你入了地獄,諸佛菩薩到地獄陪你,去度你,你始終出不來,我始終都在那陪你,陪到有一天你發菩提心了,陪到有一天最後你成功了,這個事我才算交卷,他不勉強你。他要勉強你,那不就快了。

  這就是老年人要「萬緣放下,一念單提」,更殊勝的就是要「心空及第歸」,在前面好像有學過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有。達到「心空」而即身就有成就了,若能了達這個圓旨,這就能「歡喜信受,常樂修行」,而且還要勸他人,這就是指的說法了,下來註解就說到了,我們看註解:

“「廣為他說」,下復云「為他演說」,本品末云「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是皆普勸演說宏揚本經與凈土法門。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勸演說,以廣流通。如《願力宏深品》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

  「廣為他說,常樂修行」,底下還有話說就是「為他演說」,最後還有「專心信受,持誦說行」,這三個地方都說到這個「說」字,所以這就普勸大眾演說弘揚我們這部經了,演說弘揚這個淨土法門,現在正是到了流通分了,所以就勸大家要演說,你不演說,不能流通啊,是不是?我們七寶一直以來就是在做流通的佛事,沒有做法事。這個佛事就是講經說法流通,只做法布施一味,更通過各種方式配合現代科技的方便,將釋迦牟尼佛的法流傳到每一位有緣的人,我們只做這一件事,都是依據經典的教誨,我們看看過去這個〈願力宏深品〉裡頭就有這一句了,「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我們喜歡給人家去說,高高興興為人家去說,勸導眾生都來發這個願,一起投入這個彌陀的一乘願海,求生淨土,這個才真正是知恩報恩啊!才是知恩報恩的正行。所以我們得到了佛的恩惠,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恩,你知道了恩,你才能夠報恩。

  我知道了這個恩,那我怎麼來報恩呢?你買了很多東西去上供,供養阿彌陀佛,花要買最好的最貴的,水果一定要進口的,種種的供養具富麗堂皇,整個壇城,密宗叫壇城,我們叫整個佛堂佛台富麗堂皇,阿彌陀佛要你這個東西幹什麼?這些都是形式啊!

  所以念公說有的人就刺血寫經,大家聽清楚嗎?刺血用那個血來寫經。這個師父以前當居士的時候,在中國某某寺院裡面,在他們的藏經樓裡面看到有這樣子的那個血經,而且那時候看的那本是《華嚴經》,你看《華嚴經》這麼大部經,一個字一個字你怎樣刺那個血?不像我們現在要量那個血糖,那個才那麼一點點就哎呀!不得了!他那個每天都要刺那個血,為什麼師父知道?以前當居士的時候認識台灣一位比丘尼,她就是天天要這樣子做,然後就刺那個血就跟那個硃砂,硃砂是紅色的嘛,跟它攪在一起之後,就這樣子一個字一字寫。

  所以念公就說到這個刺血寫經,念公說我說話當然是過了一點,我說什麼?我說,你那個臭烘烘的血有什麼可貴的?拿那個來供養佛有什麼可貴的?說真實話,佛要你這個來幹什麼?當然這是很難得的事情,這個就是說有時候說話要折他,有時候要攝他。

  念公說他也遇到有一位比丘尼,她就很謙卑跟念公說她說,我這是胡鬧,我這個事情是胡鬧。

  所以知恩就要想報恩,這個才是正行。因為前面說到那個刺血寫經,下來師父也引了一段跟這個有關係的,內容相當豐富,也相當有趣,大家有這個機緣聽到也很難得。

  就是說捨這個身供佛的這個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刺血寫經,還有燃臂供佛,你看我們受三壇大戒的時候要燃戒疤,又稱為燃香疤,就是在頭上燒幾個洞,有三個洞的六個洞的九個洞的。所以有時候信徒會來看看師父的頭頂有幾個洞,師父就說不要看,師父沒燒,跟他們說真話,因為當時受戒的最後一天要燒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都不認同,不是那一天不認同,之前就不認同了,對這件事情老是覺得這是過去中國傳下來的,不是必要要這麼做的。你看南傳的法師出家人,密教的那些喇嘛出家人都沒有燒啊。後來在念公的《莖草集》第一集裡面看到這個內容,就解了師父的疑問了,應該也可以解了大家的疑問了。就是說到燃臂供佛。

  下來就是念公的回答,他說這個事情是在《法華經》裡面有,《法華經》有記載,後來蓮池大師不主張這麼做。在《法華經》裡頭藥王菩薩焚兩臂供養,所以隋朝的大德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讀到了這個時候豁然開朗,他就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就證到了陀羅尼。菩薩他捨這兩個臂,就等於說這個肉體我可以忍辱忍痛,拿去供養。其實佛要你這個幹什麼呢?這就是跟前面講的一樣了,它就是表示捨掉斷常二見,斷見和常見,這都是表法,焚身都是表法,他這時候以割斷,這個表示我去掉兩種見。人不是落斷就是落常,就好像人有兩個臂,都是離不開的,那麼我把它割斷了,是表這個法。

  修《法華》的人有很多焚身的故事,一直到清朝還有人焚身。念公說我的舅公,現在大家看戊戌政變,這個歷史裡面有康有為梁啟超,這個裡頭最後一個幕後人,是念公的舅公啊,所以念公的這個家族也不簡單,他是珍妃的老師,珍妃是皇帝的寵妃,是康梁的朋友,念公說我這個舅公是個維新的,他們這些思想通過我的舅公傳達給珍妃,珍妃就影響光緒皇帝,這樣才有戊戌政變,就是這個文廷式,念公說我們這個佛教是從文廷式傳到念公的舅父梅光曦老居士跟念公的母親,是這麼引過來的。當然念公說我們黃家也是世代信佛,這麼這是兩個來源,是文家的,念公的一個舅公,曾經看見過這個事情。

  三個和尚焚身,開始就築了一個高臺,搭起那個高臺了,和尚就坐在上面,好多人圍觀,第一個就生起柴火,就在他身上潑了油了,那時候還沒有汽油是煤油,點煤油燈的煤油,燒起來了,燒了之後這個和尚連袈裟跟扣子的這個搭扣都沒動,大家就禮拜讚歎!第二個就燒到一半的時候,一開始他還是很安然的,忽然間他叫了一聲滾下來了,從那個台滾下來了,沒辦法已經燒了一半了,只有趕緊潑煤油,就是讓他燒得快一點。第三個呢,第三個磕一磕頭,不幹了,溜了。所以有人就說如果這兩個的次序調一調也許還可以,第三個也可能會成功,也是因為他看見第二個太可怕了,叫了滾下來太可怕了,第三個他的定力不夠。

  所以蓮池大師說你拿你發的那個心來施捨,不要以這個肉體以這個來作為供養,這本來是想升高的,但是你定力不夠,在你痛苦之中往往會生起憎恨心,你想升高反而是墮落。所以蓮池大師就不主張這麼做,在密教是不允許的,不允許摧殘自己的身體的。

  還有佛在因地的時候我們也聽過,捨身餵虎啊,還有餵老鷹這些故事。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學呢?其實這個事情師父有時候也有想過,我們怎麼學捨身餵虎啊?你說哪裡有老虎?有啊,動物園啊。

  這個問題念公他也回答了,很重要的大家來聽一聽:

  他說菩薩修六度的時候,有專修某一度專修悲心的,慈心或者專修布施度的時候,他唯一是布施,唯一是布施他就忘了自己了,一切都可以布施,他就可以去餵老虎吃了。

  現在我們做這個布施的事情,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投身餵虎呢?現在還沒有這個必要,是不是?大家可能說老虎是害人的,你還去餵牠,你要讓你自己去餵牠?你一個人修法,對於法界有很大的重要性,所以這些的考慮,主要是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利他,我們抓住一個共同點那就夠了,我把我的身體不要去餵老虎,現在還有利用的價值,餵了老虎就不能用了。是利他不,是為自己。

  念公特別說現在我們說學密的人應該很愛護自己,好好的去修行,不是想長生不老。我常說我要長住世間是為了眾生的慧命,要住持正法,因此我要再修持,使得整個菩提的正氣祥和之氣能夠常住世間,是為了利他。

  你要是為了利己,那你怎麼做都不對,如果你餵老虎你是想,我餵了老虎,我能夠得到功德,我就能夠解脫,能夠生天啦!那你這個就不對,你是為了自己,我要常住世間,我什麼都不肯做,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就不行了。

  所以就是這個意思,它總的精神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菩薩修行的過程當中,專修某一度的時候是有這些特殊的事情,不然好像這是很愚痴的事情。但是我們就取他這種純的大悲心,純到極點的大悲心。但我們不需要去效法,我們是可以讚歎,但是不需要去效法。

  你跑到動物園,你看見老虎,你跳下去,牠本來就有得吃,動物園養得很好的嘛是不是?這個就不行了,這個就要犯密宗那個戒了。所以事情就是這樣,這是代表他求法的決心。

  我們繼續看回來註解說的這個妙法流通,我們要使這個法能夠流通,尤其是淨土法門,這是真正救眾生慧命的唯一妙法,我們想盡辦法讓這個妙法普及,輾轉教授,這正符合如來的本願。所以如來不就是說了嗎?十方的佛都在那讚歎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我們可以參考《法華經》的。

  一般都認為《法華經》跟淨土法門有什麼關係啊!有句話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就是教你成佛的。但是現在提倡學《法華》的,並沒有重視佛的勸告,而辜負了佛的心願啊!我們就因為學習了這部註解,所以方方面面都接觸到了,知道的也就廣了。所以師父一直都勸那些還沒有完完全全依止《大經解》的,要下定這個決心要抱定這部《大經解》,那你什麼都通達了,佛四十九年要說的重點都在這裡了。師父我是真正得到這個法益,真正得到受用,我才敢如此下定論的,真的!接下來註解就引了《法華經》的話了,我們來看註解:

“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由上可證,演說《法華》,功德無盡。

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如《彌陀要解》曰:「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即本經,文見《獨留此經品》)。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故知演說本經者之功德不可思議,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也。”

  我們看《法華經法師品》它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底下我們就簡略一點,「..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法華經》哪怕只是一句,你能夠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種種供養,一切世間都應當...應該當佛那樣來供養你啊你這個人就是大菩薩,你已經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極讚這個說法的人。

  又說「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以後,你能夠偷偷的給一個人,這個不是做賊心虛那種偷偷摸摸的,因為這是好事,但是你還是要怕引起反感嘛對不對?所以你就偷偷給一個人,並不是要公開爭名爭利,也表示你也不一定要登座說法,或者是具種種的威儀,就是你不具威儀,這個「竊」就是這個意思。簡單說就是,隨時隨地不拘形式的普為人說。

  「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你這個人是如來派來的,他所做的是如來的事情。「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這個都是讚歎說《法華經》的功德。

  我們聽了老半天,上面都是在說《法華經》,跟我們那個淨土的《無量壽經》有什麼關係呢?蕅益大師就結合了,就說了《法華經》的功德是無盡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就指那個指南針,皆不出於此矣,這個此是指的《阿彌陀經》,因為蕅益大師他的《要解》是註解《阿彌陀經》的。那我們已經知道《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的小本嘛,所以這個演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演說《法華經》的秘髓,秘密的心髓,你演說《無量壽經》那就是跟演說《法華》的秘髓沒有兩樣啊,所以這個功德跟《法華經》裡頭所說的那就是相等了。下來註解說:

“下云「常樂修行」,諭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

  所以這裡頭還是有條件的,還是附上條件的,那必須是要有一種完全利他的心,你自己對於你所說的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貪圖功德,這個心就是貪心了,那已經是三毒了,貪佛法的功德同樣是貪。所以這個事我們要善護己念,要很能夠分得清楚,不要夾雜。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明明知道還有錯,就這麼著為了名聞利養,那你就去跟人家說,這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是地獄的業。

  大家看看我們七寶,哪一點是貪圖功德的?師父跟慈淨老師都是付出的,都是奉獻的,說法書寫都是轉述經典,還有祖師跟善知識的話,這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事實上也是如此,所以大家這幾年來都很安心的在這裡學習,這就是已經證明了。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下復普勸斷疑生信。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故應「安住無疑」,老實持念,勿生疑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欲斷疑根,應知方便。疑惑不斷,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

  底下就是經上說的:「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諸善男子善女人對於這個法,就是對於這個淨土法門,你已經在求了,所以你得要求啊!現在正在求的、還有將來要來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你們都「應當安住無疑」,應當安住於這個法門,不要有任何的疑惑。所以這一下就是勸這個斷疑了,要「斷疑生信」,所以想說法利人,你自身首先須要斷盡纖疑,這個纖是指那個極微的疑惑都要把它斷掉。

  你自己還在懷疑不解,疑慮重重,哎呀,不知道對不對?這個時候應當就很好的再去進修,所以就是要斷疑,要「老實持念,勿生疑惑」,我們老實念也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咒裡頭就是有極殊勝的功德。常常下面就是「唯除於咒生疑」,對這個咒你懷疑,你就得不到這個功德。這個我們過去談了很多了,這個我們可以引申說到咒,同時也是說到這句佛號了,你要老想「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這就叫懷疑,你不是說這個咒是假的,這個佛號是假的,那你還念它幹嘛?你對於這個咒的這個功德,你不能相信,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我念能有這麼大功德嗎?這都是疑嘛,不是說這個咒是別人編出來騙人的,如果你這麼想那就是更粗的疑了,那就更談不上了。疑就是說「它真的有這麼大的功德嗎?」我念會有嗎?我怎麼念了半天沒見著什麼呀!那你要見什麼?這些問號那不都是疑嗎?

  所以這個念就是要,應當要老實持念,你真能老實持念,你都會得到善利。但是一定要「安住無疑」,因為已經告訴你了,這個是因果同時的,要能信得了你念是因,同時得到利益是果。

  不要去看有沒有效果?所以你看這個中文字很妙,這個「果」就是效果,你要看到效果,世間法就是效果,佛法就是佛果。

  果就是在你念的同時就出現了,這樣來接受,就能夠斷疑了,極微細的疑都能夠斷掉,所以經文佛就說:「應常修習,使無疑滯」,因為「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要斷這個見惑,初果要斷貪瞋癡慢疑,思惑是二果以後才斷的,見惑這十種事情就是疑,所以到了初果就沒有疑了。

  那麼要斷這個疑根,那要應當知道如何去斷,要知道這個方便。疑惑之所以不斷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你的智慧不開朗啊,簡單說就是你的智慧還開發得不夠,能夠承當的還不完全,告訴你自己的這個慧心本來是佛,你為什麼不明朗啊?就是因為你還有貪瞋癡,這個三垢的障礙很深,

  那麼我們不要生疑,怎麼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方面我們要明理,明理就會深信。所以夏蓮居蓮公成立淨宗學會,提出的這個修學綱領就是十六個字,都是很有講究很有深義的。可惜現在的淨宗學人沒有多少來依止這個,所以在開智慧方面就不足了,力量就不夠了,念公也是在這裡強調要理明才能夠信深。另一方面,就是要好好的念佛。

  我們再看多一點,我們看下來的註解:

“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垢去明生,則無疑滯矣。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

  這個《安樂集》是道綽祖師他作的,裡頭說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種,有的三昧能除過去,有的三昧能除未來,只有念佛三昧,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三毒這個障礙都能除。那麼這個垢障一去,光明就生出來了,所以就沒有愚癡,就沒有疑滯了。才能夠「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所以佛就勸你們不要有疑,有疑點你們就會進入到什麼呢?經中剛剛之前說過有邊地疑城,對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信佛的智慧,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你就生到邊地疑城啦,還甚至於生到懈慢國這種處所,他受種種的樂,所以稱之為珍寶,確實也都是七寶所建成的宮殿樓臺,在那個裡頭生活都是珍寶,但是你不能夠自由去見佛,所以就稱為牢獄。所以叫大家要斷疑,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頭去。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的來看,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等等的,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

  那麼念公這裡也提到了二乘,也是屬於這個珍寶牢獄啊,這我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是從什麼立場來看呢?我們一定要講清楚啊,要不然又會給人家攻擊了。

  這是從究竟的立場來看的,從成佛的這個立場來看的。所以佛就呵斥二乘嘛,這都是有理由的。而讚歎修念佛法門的是佛的第一弟子,那我們就不用去羨慕阿羅漢了,當然能夠證得阿羅漢,那是殊勝極了。但是我們不走這條路,我們也沒有能力走這條路。

  好,這裡我們就暫時告個段落,下面還有一些註解的解釋,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8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