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96集
2023/07/12 10:45:13瀏覽37|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96集

  我们今天继续一起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后面一段经文,我们昨天那堂课我们谈了很多,就是后面那一段,跟前面的上辈中辈下辈是不一样的。这段经文里面这一句「住大乘者」,我们今天还要做补充,我们先看看这个大乘两个字的解释,其实这个解释我们在总释名题那个部份里头,在解释经题「大乘」的时候讲得很详细,注解文字差不多都一样,但是既然这里注解也有,那我们就再来加深印象,我们先看注解:

“「住大乘者」。《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又《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施)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

又《宝积经廿八》云:「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住大乘者」,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当知是人,决非凡小。虽是肉身,亦名菩萨。

「清净心」,无疑无垢,净信之心也。(详见前注)《中阿含经四十一》曰「清净心,尽脱婬怒癡。成就于三明。」如是清净心,功德难思。故《十方佛讚品》曰:「乃至能发一念净信。……随愿皆生」也。以如上之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故云:「以清净心,向无量寿。」”

  那么十念呢,刚才说一念每念都是。我们继续看注解:

“「乃至十念」。乃至者,从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如上之信愿持名归向净土,下至仅得十念相续,亦定生彼国。此之十念包括(一)平时与(二)临时。(一)至于平时十念,亦有两种:一者,如前引《弥勒发问经》中佛说之十念,不杂结使,是乃菩萨念,而非凡夫念。

本经所云「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即以脱尽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号。如是念佛,功德难思。以此为因,则临终正念现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萨之十念。

二者,慈云忏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尽十口气。一口气中,尽力念佛号,一口气尽,是为一念。此为接引事务繁忙,或勤修别法,无暇多修净业之人。终身修之,蒙佛本愿加威,亦得往生。(二)至于临终之十念,则如《观经》所说。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总之,种种十念往生,皆弥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愿之所感。”

  在实际修持中,十念有两种:一种就像《弥勒发问经》,我们过去讲过,那是菩萨的念法,那样的「十念」我们这个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就不说了,这以前也说过,大家可以重复看视频。再一种十念法就叫十念法门,就是念十口气,这个之前也说过了,这两种都是平时修的。好我们再看注解:

“「一念净心」,「发一念心」,与前文中「一念净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体,真如实相之异名,亦即《那先经》谓为「最为第一」,《弥陀疏钞》谓为「全体是佛」者也。「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即「定生彼国」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义。

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与佛智相应,即得往生也。又此一念,既已全体是佛,即此全体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应,是以「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再有就是临终你能念十句,乃至于念一句都能够往生。这就是「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这段经文的解释,这个是因,那它的结果呢?它的结果就是「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那是什么情况?我们看注解: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辈,故品类不一。临终景象,亦应随之而异。于上辈者,生死情尽,凡圣体空,明识佛无来去,而见佛来。了达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舍此生彼,皆如幻梦。故云如梦也。

于中辈者,了达世间,皆如梦幻泡影,故于临终,无所留恋,视同梦中也。至于下辈,其人临终,彷彿似梦,得见彼佛,亦得往生。(但一心三辈中之下辈,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辈中之下辈。上中二辈亦复如是。盖一心三辈,别具一格,不同常规也。)”

  底下我们就要来解释如在梦中是什么样的情况。因为我们这里是说的一心三辈,不是前面三辈的情形。所以念公说这个如在梦中我也分三辈来讲,这个没有前人可以作参考,因为前人没有做过这个工作。

  这个一心三辈中当然也有上中下,上者是什么样呢?上者生死之情早已经尽了,没有什么叫生死了,凡圣体空,禅宗「圣凡」的差别没有了,明明都认识到佛是没有来去的,明明也知道佛没有来去,那可以见佛来,见佛来,佛也是没有来去,了达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虽然生死都空,还现往生啊!「舍此生彼」,舍掉了我们这个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也如同于幻梦,所以说如梦中,这个就是一心三辈中上品的如在梦中,就是这个如在梦中的解释。我们看看这个境界很高,非比寻常,所以不是有一定的水平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表现呢?怎么可能有这样子的修持,这样子的般若智慧呢?什么般若智慧你看看这里说,无来去而见佛来,无生死而现往生,一切一切都是如同幻梦。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作一切佛事都是梦中佛事,也就是这里的如在梦中,此是如在梦中的第一个解释。

  中间属于中辈的我们来看看,因为他了达这个世间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对于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法,他毫无留恋,什么妻儿子女,其它的什么什么全都没有留恋了,看到这种临死的爱别離苦如在梦中,临终不被这种种的境界所动摇,他是真正了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他就能够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他这个如梦是中辈的,这是一心三辈中辈的情况,这也是很高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再看第三种,就是上次那个解释,彷彿似梦,因为水平不太够,这个时候看见佛来了,这个心不十分明朗,有点恍惚,如同梦中,所以这个如同梦中这个水平就低了,比前面的这就低了,所以这是一心三辈中的下辈。

  念公说如果没有慈老这个科判,这样子做成三种解释,这个胆量还不见够。因为他有了一心三辈,那你必然要对于这个如同梦中,应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了,对不对?然后「定生彼国,得不退转。」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由上可见,念佛达于一心,而得往生者,品类悬殊,上则圣贤,下及凡夫。念佛达于一心,乃至「能发一念净信」,「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皆得往生。其最下者,则为五逆十恶,临终发愿,至心念佛,十声相续,乃至仅得一声,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显一心功德,最为第一。

净土持名法门,微妙难思,五逆十恶临终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极显持名法门,究竟方便,不可思议。

以上两类往生,一者三辈往生,皆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此则本经之宗也。二者,一念净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实相也,乃本经之体也。且一念之净心,举体是菩提心,「念于彼佛」正是专念。故知一心三辈,亦不外于本经之宗也。”

  所以我们这里头讲了两种往生,一个是前面的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的。一个是后面一段的一心三辈。这个里头的前头三辈往生的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后头这个一心三辈的一念净信一念往生,是由于「一念」,「一念」是什么呢?是实相。大家很少能够这样子连在一起,「一念」就是实相,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前头的往生合为本经之宗,所以能够往生。现在我们这个一念净信一念往生,是这样子而往生的,一念是实相,实相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念佛有四种念佛,持名是一种,最高的就是念实相,理持就是念实相,入在真如实相的境界之中那就要离念哪!但是我们要离念的话那就变成什么呢?变成木头,变成石头了,那就更坏了,它不是这样子,不是这么个离法。所以我们现在以凡夫心,没有办法体会这个般若,体会这个实相。只有这么念佛,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在这个法门可以修,所谓方便为究竟,这就是究竟方便的地方,你并不了解这一些,你只要肯这么念,你就从这个事持不知不觉成为理持了,这就是前面之前大家学过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所以你说是念佛也可以,你说是念实相也可以,这里的念佛就是等于念实相了,也等于是实相念佛了,实相念佛那还得了!所以念佛和念实相那就不二了,这里头也就有它殊胜的地方。

  还有实相是本经的什么呢?是本经的体,本经以实相为体,所以一上来前面的概要就讲实相为体,这一念的净心,所以念的这个时候这都是理,都是入到理了,这一念不二的净心整体都是菩提心,这还不是发了菩提心吗?这已经是了,念于彼佛他就是专念,他一定是专念,所以这个还是,你看起来在三辈往生之外,又有这么个一心三辈,但是它同样的还是说的本经之体,也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专念,所以前后它还是相通的。好,我们再继续看注解说:

“又《观经》五逆十恶能往生。本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于《观经义疏》中,释曰:「第三品明恶有三人。初明作十恶。次明作四重。后明作五逆。不明谤法阐提(谤法称为阐提),故明恶不尽。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阐提不信法,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彼终不信,故不得往生也。」

又《安乐集》论此甚详,已引录于前。兹不赘。

又《四帖疏》更有别义。疏曰:「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经忏悔、发愿、持佛名号),还摄得生。」

两疏之说虽殊,但不相违。嘉祥师谓彼是谤法阐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导师意谓,虽是谤法五逆,倘于临终,闻法能信,忏悔回心,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摄彼往生极乐。盖阐提亦能成佛。故临终若生正信,即非阐提。故佛垂慈,仍予摄受。但阐提之人,临终生信,实为难中之难。如《观经》云临终十念得生者,已是万万中之一,若如《四帖疏》所谓谤法五逆,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当为亿亿中之一也。”

  以上是《安乐集》跟《四帖疏》这两部注疏所引的内容,这我们过去也介绍过了,大家可以重复温习之前的视频内容。下来引另外一部宋朝翻译的经典叫《法鼓经》,我们看注解:

“又《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如来慈德,微妙难思。是故《安乐集》云:「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并讚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讚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所以阿弥陀佛真的是太慈悲了,这部经《法鼓经》说,若人临终不能作念,就是临终不能念佛,念不出来了,有这个情况,你临终痛苦或病苦或什么的,你念不成佛了,不出声不要紧,没有念出声音不要紧,你可以默念,念不到六个字,你就念四个字,四个字也念不了,那可以念一个字「佛」,所以有的人他不能念,他就用手写,没有力了,写慢一点..佛..写「佛」这个字也行,你看这样子佛也接引。这个《法鼓经》说你不能作念,你只要知道彼方有佛,彼方当然是极乐世界,不是其它的佛土,这个佛当然是阿弥陀佛,你一心只是想往生也可以往生,所以佛是大慈大悲,这个时候你不是不想,是你力量不够。但是如果有这个力量你不念,那就往生不了。你力量不够而你尽了你最大的努力了,如来悉知悉见,佛完全了解你的心,不会因为你这个条件不行,所以不是看你的条件,而是看你的发心,你真正是想去,「忆念彼佛」愿意来,这里再强调一次,我想去,去哪里呢?去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呢?不是只为个人享受,或者讨厌这个世间的人事物,要逃避,这样的心不能往生。而是我愿意早日去实现我度众生的愿望。所以不明白的人说我们发愿求往生,是不负责任,是逃之夭夭,逃之夭夭广东话叫什么?开溜,说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留下来将这个世界变成净土。这里不是告诉你了吗?我愿意早日去实现我度生的愿望。不是说欠债不还那一种,所以一般人都误解了。再说我们谈度众生,请问你怎么度众生?这是师父我常常讲的,你又不是观世音,你又不是RobinHood罗宾汉,你自己还是个糊涂虫,你怎么度众生?师父也常常提,你自己在水里头一头出一头没,你自己都自身难保,你还能够救谁?你自己还等人来救,这个自身难保我们常常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你慢慢去体会这个泥菩萨过江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个菩萨是用泥做的,然后她过江,那个江水很汹很急啊!没有到对岸,这个泥就被冲完了,菩萨的相也没有了,就是自身难保。所以要往生之后你才有能力去度众生,所以我们是去学本领回来,我们就是为实现这个愿望求往生,所以这个是大乘心。不是求自己我这辈子要好,下辈子也要好,我怕苦,到了极乐世界我就可以永远不苦了,我逃难自己跑到极乐世界去了。念公说好像那个时候打内战,跑到租界去,那我就保险了,外国人的那个租界,要用这种心来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说,你还不行,你这样子还不能来,再等等吧!你这个心不是净土众生的心啊!所以「当知如来有胜方便」,这是《安乐集》道绰大师的话,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只要你专意在念佛就「随愿往生」,所以就是说主要就是看你这个心。

  那么这一段一心三辈我们讨論了很多,也很深入,把一心一念都分析得很透彻,也将这一品最后这一段经文真正指的水平给说清楚了。所以你如果不深入的话你都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有这个水平。我们再重复一遍,这个重点是要达到禅宗的破初关,就是开悟了,就是这里说的「住大乘者」,这是要求的条件,教下要大开圆解「解悟」了,是这样的水平,虽不是专修净土,回向无量寿,回向极乐,愿生彼国,也能往生,这样的人往生品位都不会太低。以前讲过像江味农居士,他专修《金刚经》,他是「教中般若,行在弥陀」,最后往生他自己说的,他说:「遍地金光,佛来接引」,他看到了。

  所以这些内容前面的我们讨论了,上一堂课跟这一堂课,还有之前讨论的内容很重要,大家尽量去体会,尽量吸收,多思维,那么这就结束了这一品的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那么接着就是第二十五品了,这第二十五品是会集本独有的一品的内容,那就是〈往生正因〉,底下我们进入了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好,我们先看开头的一段注解:

“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增广之,名为往生正因。此两品互作经纬,彼此涵摄。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

又本品所示诸因,多契于《观经》之净业。《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

  那这一品〈往生正因〉,它是补助了这个前面三辈九品,当然另外还有一种,这个后头我们还会讲,这种这里也可以先提一下,就是不到三辈九品的还有两种,就是还有边地,那是智慧不够的,但是他还是修善,他还是念佛,这种人可以生到边地,在边地忏悔,然后能够见到佛,这个以后我们会讲。

  但是除了三辈九品这些修持这些品位之外,往生的一些的因在这个第二十五品,本品又给罗列一下,这些都是在《魏译》本里头本来没有的,所以我们先看经文,先看开头的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得生。(此文全自《宋译》。)”

  第一类的正因就是佛叫着阿难,「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此经典是指的什么经典呢?就是我们这部《无量寿经》。我们继续看注解:

“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经。(二)求生净土。(三)发菩提心。(四)严持诸戒。(五)饶益有情。(六)忆佛念佛。

(一)《观经》曰:「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今经首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诸译本,及王氏、彭氏、魏氏诸会节本。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但此会本,独称善本,故持经功德弥胜也。”

  我们来看第一类的正因,经文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这个是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包括了六句,古人这个里头有几句这里算是一句,也就是一个方面,就是这个读诵《无量寿经》,为什么单提《无量寿经》呢?《观经》也说读诵大乘啊,大乘不只是《无量寿经》嘛!读诵大乘当然这是共同必要的,实际上并不是说只是念这一部经,别的经就不要念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用这一部经代表读诵大乘,而大乘中首推这部经,尤其是学净业的人那更没有话说了,当然就是以它为代表了,这是第一句要说的,闻此经典就是这个《无量寿经》。

  受持读诵,受是信受,持就是接住了,你接了之后,你要有行动啊!你要奉行,你要修持,你要去落实。

  读就是念,诵是背。现在能背《无量寿经》的人也不少了,那我们一般上上了年纪的人,也不必强制说一定要能背,只要多多读诵那就也可以了,现在科技方便有这个读诵的音频,音频可以跟随着念,多念,师父有录制这个音频,大家可以在家里多多的播放最好了,你听多了听久了,它自然就会背了,听了上一句,你就能接得下一句,师父也没有刻意去背它,所以这是师父的经验。

  书写就是写这个经,供养这个经,现在不用写了,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你还写干啥呀?你就把经拿来供养,你把经摆在佛桌上,像我们七宝净土讲堂就是这样子做的,跟佛像一样的供养。在日本那个《法华经》就是受尊敬的,你随便走走看看,那摩《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有刻着,这就是供养这部经。下来注解有一小段我们看看:

“「昼夜相续」,明勇猛精进,无有间断。”

  如果对于这个经典你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在这个往生正因之中头一个正因,就单提这一条。那么下来注解说:

“(二)「求生彼刹」,以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种种功德,回向净土。”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刹,这个就是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净业的人念公常常说,我们不管大家是学什么法门的,各人有各人的许多的因缘愿力,不可能勉强,是不是?不可能说是这一个道场,或者我们这一个班都是全都是净土的。不然啊,人各有志,在我们这里的佛教团体那就多了,尤其是佛教会,几乎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都有佛教会,他们就认为既然是佛教会,那就应该什么都学嘛!跟佛教有关系的什么都学,大乘、小乘、藏传佛教,什么都有,所以师父我跟慈净老师到佛教会,就不太容易影响大家了,很难说得动他们,而且相当敏感,说话都要小心,尤其是慈净老师更为难了,你说你告诉他念佛往生不提阿弥陀佛行吗?念佛往生,是念释迦牟尼佛还是念药师佛?那不是佛的愿嘛!只有阿弥陀佛是接引嘛!所以这样的地方就不能常常去了,他们不是要听专一门的,他们要的是一般的佛法,而偏偏我们师徒俩就专到不能再专的,那师父跟慈净老师就没有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了。除了佛教会,还有个别的那些大的佛教团体,那更是什么呢?门都进不去,门都没有。

  所以除非说这个团体开始就是以净土宗为这个目的这么来集合的,我们这里就是净宗学会啦!那看看我们这个七宝净土讲堂,一开始就是以净土宗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目的,一开始就是这样,将来永远都是这样,而且是很专很纯的净土。其它团体都还是兼修其它的。但是念公说求生净土却是共同要遵守的,这是个必要的。如果你不求生净土,当然其它路还是有的,但是困难!如果还就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生死的事情能够彻底解决,不求生净土可以说是没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话就是求生彼刹。

  最近师父我对这方面又有新的体会,什么体会呢?那方面呢?就是我们常常面对的别人来质问我们,为什么不念释迦牟尼佛要念阿弥陀佛?那就看你是要当佛学家研究佛学,还是要了脱生死?是佛学?还是学佛?就这两条路,要研究佛学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你就慢慢地研究吧!这一生要了脱那就是只有阿弥陀佛了,要一生解决生死问题,又稳,又好,莫过于净土宗。所以不用争论,不用说为什么你不念释迦牟尼佛,要念阿弥陀佛?没有为什么。再有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很乖,我们听释迦牟尼跟我们说,要念阿弥陀佛!所以民主社会自由选择,大家不用争论,就自己选择。那么下来是这句发菩提心,我们看注解:

“(三)「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

  第三句就是发菩提心,这我们过去讲了很多了,这当然是共同的,所谓共同就是你不是专修净土的,只要你修大乘的,你都要发菩提心,这叫共同嘛!专修净业的后面才加一个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下来说:

“(四)「持诸禁戒,坚守不犯」。此即《观经》之「具诸戒行」或「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盖无戒则同漏器,虽勤念佛亦难圆满。”

  第四句就是持诸禁戒,这个戒是宝塔的第一层。没有戒就是个漏器,我这个茶杯放了很好的茶,什么最顶级的普洱,管你是什么洱,但是这茶杯它有个洞是漏的,再好的茶都漏掉了,那我就喝不成了,全部都漏掉了,所以漏器你虽然也做了很多功德,它不存在啊,它不能存在。所以这个戒是在那边,你没有守住戒。所以这个戒就是这样,你不受则已,受了就要好好地护持,人不能够一下子就做到完全没有缺憾,对不对?那你犯了怎么办?犯了赶紧忏悔啊!所以要严守禁戒。好,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五)「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行。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是故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悉皆施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如密教行人。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众生。众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

  这就是第五「饶益有情」,所以这些话也就是修行人可以说是共同要遵守的准则,各有各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像念公说他受的是三昧耶戒,这是密教的也就是金刚戒,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要饶益有情,你这个修持是为了利他,这是大乘的心,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若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所以说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所以我们先要做到让众生欢喜,这就是饶益有情,所以三聚戒当中就有这个饶益有情戒。我们继续看注解说第六的:

“(六)忆佛念佛。「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盖念佛妙行,众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径中之径。于正因中,发心念佛,实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随,如身与影。「是人命终,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并具种种如佛之功德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此人命终,色相如佛,并速得闻法。”

  最后这第六是最关键的,就是忆佛念佛,所以这个就跟上头那个就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又多补充了一些,最大的一个补充就是要念《无量寿经》,念佛是善中之王,是捷径中的捷径,那么这个就是往生正因第一个段落中所修的因,那你修这个因,你当然肯定一定会得果,这就跟那个影子随着身体一样,必定有个影子,所以一定有个果,这个结果就是-「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所以他这个品位念公说是相当于上品,那这就只有上品人能做得到了,因为这些修持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到的果也是上品的果,他就是跟佛一样,具足种种佛的功德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这就是这个上辈的情况,而这个情况这个正因之中单独提出《无量寿经》,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大家重视的。善导大师说,如来之所以兴出于世,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那么说弥陀本愿之海的经是什么经呢?那不就是我们这一本《大乘无量寿经》嘛!当然它不止一本,我们一共是九本,但是九本里头能把弥陀的愿都包括进去的就只有这一本,别的这个愿里头像《魏译》本虽然很多,它有的是重复,实际不足,它还有缺陷,那个「国无女人」、「莲华化生」它都没有。所以现在就是说我们这本经就很重要嘛!弥陀的本愿就是要说这个法,而且弥陀本愿之中是什么愿?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前头我们讲了「十念必生」,这是你做得到的,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气谁不行啊?但是这个是你许许多多的很多事情在,很忙,忙世间的事情没有时间。

  如果不是,就是你整天都在那边吃喝玩乐,你也偶尔念念十声佛号,那你也说这就是你的十念法,那你就决定往生不了。

  但是你别的时间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或者你在弘扬其它的法,有许多许多工作,你这个十念法可以。像师父我要备课,要准备要录制视频,种种都是在法上面忙啊,不是其它的世间的事情忙,是在法上面忙,但是我们最起码一天我都有礼佛拜佛二十一拜,那我都有念佛号最起码都有一千嘛!不是那种十念法,我都有一千嘛!

  那么为什么这十念法就可以得到往生,可以得到不退转呢?刚才我们讲了一些,他就是达到了这个理一心了。现在再补充一句比较好懂一点的,也是蕅益大师的话,说你念佛就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了,你念佛就「名以召德」,这是万德洪名,这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你叫什么名字就来什么,我一喊要茶,茶就来了,是不是?我喊要茶,它不会来咖啡的,是不是?我要帽子,那帽子就给我了,名字就召来实际的东西呀!所以你念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庄严的,所以你念这个名字的话,阿弥陀佛的万德都到你心里面来了,所以就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祖师这句话我们一下子理解不过来,也不容易接受。那么念公就举了世间的例子,我们就容易接受了。像我们这个收音机或者电视机,这个接收机跟那个发射台的频率一致了,那你就收到了嘛!这个叫什么?这就叫调谐。你一直转一直转一直调调它干什么?就是要调得跟它一致叫调谐,调到同一个频道嘛!那我们正在念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心和毘卢遮那和阿达尔玛,如来的秘密庄严心谐振调谱了,现在的语言叫同步,Synchronise,因此那个台所有一切东西是不是都到你这儿来了?你今天晚上收电视看世界杯,现在正好是世界杯,电视台正在播放,整个东西不都到你这儿来了吗?所以就是这句「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所以说你就是有的时候不能信祖师的这句话的意思,不容易接受。现在念公这个比方,说这个接收电台发射的全到你这来了,这个比方你信不信啊?还有什么没来的是不是?它那个音声图像那个语言不都来了吗?你是怎么摄的?你不需要自己盖一个发射台嘛,是不是?你只要有一个接收机,接收机简单太多了,你这一打开,只要跟它一调谐频道调对了,它就全来了,还不是来一部分,是全都来了,这个密法就是如此,所有的东西是在电视台那边,你这一调对了,它那东西就在你这里出现了,当下就出现,这也就是顿法,全都成了你的了,你可以看可以欣赏可以听,不是全都是成为你的了吗?所以这是一个极殊胜的意思。

  那我们如何下手呢?下手你就从事念开始,就是拿着佛珠在念,蕅益大师之前说的那个要求很高,念公说我后来说一万,蕅益大师说三万五万,念公说一万大家念不了,那你就先从一天念一串开始吧!一串就一百零八遍。最近师父给大家定的要求很低很低了,一天最少一千,这是专念,不是散念,专念一千。有人就问师父可不可以分几次来念?一千已经很少了,你还要分期付款?然后你慢慢增加,你总是有进展,是不是?只要你相续不断坚持下去,尽你最大的努力,这一点必须要清楚,如来悉知悉见。不能骗人的,你骗人可以,骗不了佛。你要是尽了你最大的努力决定往生,只要佛号不断,在烦恼苦痛欢喜中不忘就是功夫了。

  「只要肯念,成佛一半」,这句话大家很少听到,只要肯念,成佛一半,要抢念,抢一句是一句,莲公这句话都非常恳切啊!只要你肯念,成佛就一半,到了半路了。现在大家就是要抢念,你别管有妄念还是没有妄念,你抢一句是一句了,那还不止一句,一天至少都有一千或者多少千啊!甚至一万是不是?这就对了,抢念两个字大家要好好地体会,依如来之教,如教奉行,尽了你最大的努力。

  但是你要是自己放弃,自己就在那边跳迪斯哥叫踢死狗,念公他那个时代的就是迪斯哥,很流行的舞,现在没有那么斯文,现在更乱了,现在叫摇滚Rock,什么叫摇滚?又摇又滚,什么都来了。另外如果你自己整天那边閒逛又吃喝玩乐,朝三暮四,东张西望,得过且过,耽误了时间,使你这个功课做得不够,那就不能够原谅了,那是你自己主动的把时间抛掉,那就没有办法了。

  但是你只要真正这么用心去做,如来悉知悉见。所以就从事持达理持,达理持那一念,念念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事情不光是我们这部经的一个核心,其实是整个佛教的一个核心,今天我们谈的这些话是整个的佛教,佛就是要说的这个净土法门,弥陀本愿之海,弥陀本愿之海就是我们这部经,本愿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念为什么这么殊胜?前面说了,佛的功德就成了你自己的功德了。你怎么下手?刚才说了,你就从事念开始,那就那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不管它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什么般若什么都不管,就这么念,老实念佛就这个意思。说老实念佛就是要老老实实,现在大家就是不肯老实,你老实念就行了。所以一部佛教主要也就是这个。

  那么三辈往生跟往生正因这两品所谈的,都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切要。我们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这是度众生可以说是唯一的方便法门,但是具体怎么做呢?是些什么条件呢?所以这个经它很完整就在这个地方。有的经只有讲了一些方法,没有谈出很深的道理很深的原理,有的只是谈了一些理而没有事,都怎么做没说得彻底。前一个就说是可以把往生的很粗很粗的分为三种类型,所谓上中下,一切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可以分成三个大类,这也是极粗的三个大类。那么《观经》就分为九品了,就是三中再分三。实际是可以无穷尽的分下去,是无量的品,这个是从往生以后的这个水平方面着眼的。当然这个水平是个果,上品是个果,中品也是个果,你要达到这个果,跟它的因也有一定的关系。

  之前我们也谈了一些因,共同的因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它并没有把往生还有很多正因都概括进去。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往生正因〉这一品,就是对于前头的补助,还有其它许许多多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这么说,要得到三辈往生,你也须要种这些个正因,而种种往生正因里头,你行这些正因,你将来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头那一品〈三辈往生〉的那些果位,所以这两个是互相补足同等重要。

  但是这里头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一段稍微差一点,后头一段又稍微差一点,也好像正是相对于那个上辈中辈下辈。但是在正因方面来说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上中下,但是这个上中下不对应于前头那个往生三辈的那三辈。如果说第一段当然是上辈,中间那一段就是中辈,下头那一段就都是下辈,但是也不能够这么机械化地把它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说这个里头还要看个别的情况,这三个是有差别的,这个里头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差一点,后头又差一点,这个是肯定这么来说是对的。好,我们接着看下来的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我们紧接着看注解的内容:

“上第二类正因,其中共三句:(一)修行十善。(二)昼夜念佛。(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一)修行十善。据《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恶」。止前之恶,则不恼于他。行今之善,以利乐一切。”

  第二段就是佛告诉阿难,说「复次阿难」佛又跟阿难说了,说有的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前面讲的都是很精进的,读诵大乘、持戒、禅定、尽持经戒,所以我们知道前头说的这个经,是以《无量寿经》为代表的,是尽持经戒,它这个尽字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那要是前头说的做不到怎么办呢?就是不能大精进禅定,又不能尽持经戒,那怎么办呢?那你可以修十善嘛,十善就是一不杀生,所谓杀盗淫妄,「杀盗淫」这是身三,身业有这三方面,语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是口四,意业是三种「贪瞋癡」,所以身口意这三业就造十恶,把这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下来注解一一的解说了,我们看注解:

“(1)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当行放生之善。(2)不偷盗,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当行布施之善。(3)不淫欲(不邪淫),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当行恭敬之善。(4)不妄言,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当行实语之善。(5)不绮语,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6)不恶口,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行软语之善。(7)不两舌,止前搆鬪两边之恶行,当行和合之善。(8)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9)不瞋,止前忿怒之恶行,当行慈忍之善。(10)不癡(不邪见),止前拨无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上之十善,均是世善。”

  这里举例子,例如第一个不杀生,现在我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这就是十善。你不杀生了,那只是说我不行十恶了,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放生的活动现在很普遍了,到处都有人提倡,这都是好事,他不但不杀生,他还放生,他拿他的工资那么一点点,他还肯这么花,这就是善,这个心就是善心。下来说你不但不偷盗,而且你还布施,这就是十善,诸如此类,我们就不再一一的说了,身三口四意三,不但不行那个不好的,而且将十恶翻过来,这个叫十善。下来引了沈善登居士的《报恩论》,我们看注解说:

“《报恩论》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

  那么这只是十善还不够,光只是十善还不够的,十善它只是世间的善而已,这个善当然还是善,但是这个善你所得的只是人天福报,还在六道轮回,对于解脱生死没有什么关系,你得了福之后,往往这古人说的,你修持不彻底就结三世冤,怎么结三世冤呢?今生修得很好,来生享受福报,那你就是大富大贵了,所以从彻底来看,这样的一个因所结的果不究竟,还是免不了造业,因此我们就不是像一般说的,必须得求来生福,要求来生得福来生得享受。

  而我们这是一个彻底的觉悟,是要得到一个成佛的果。

  而且你只是行善,不发菩提心,你就解决不了问题,对于你自己本人来说,第三世就很危险了,来生一享福就迷了本性,就造了好多好多的罪业。当然世间的善也有好处,我们也不能就这么说绝了,现在的人不容易接受,因为现在行善很普遍,反而听到往生都害怕。

  所以沈善登居士在《报恩論》里面就写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做为往生的资粮,但是必须要常常念佛跟回向,你不光是修塔修桥补路斋僧布施等等的这个行善,你还须要常常念佛,你还要把这个功德回向,就能转世间的善成为净土业的因,这一转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报,像前面讲的享了福之后还要堕落,所以这个就是要行十善。那么下来注解说「昼夜念佛」,我们看注解:

“(二)昼夜念佛。经云:「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而且是要「昼夜念佛」,这就是第二句。经上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昼夜思惟这也是要求得很高很高了,不仅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晚里头这种昼夜思惟。底下那一段正因也是昼夜常念,不光是白天,还包括晚上,那就是等于没有间断的时候了,夜里头也在用功,这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底下是念公的原话,以前也说过,我们现在下手的时候就是要注意要保持,他举个例子像母鸡孵小鸡,要保持要抱住这个蛋,所以过去这个老方法就是母鸡要用身体在这个蛋的上头保持这个鸡蛋的温度,但是这个母鸡当然有时候牠要離开这个蛋,牠要去找东西吃,我们说「揾食」(觅食),但是牠不可能因为找吃之后牠就忘记了牠的小鸡,忘记那些蛋牠就不回来了,以至于这个蛋都凉了,凉了之后再回来,再抱那个蛋,也出不来小鸡了,所以就是说你可以中间找一找食物,跑一跑,但是不能使这个蛋断了暖气,断了暖气就再孵也不中用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也就是这个事情,就是现在有许多庙里头,有的出家人要打扫卫生,一天忙得不得了,腰酸腿疼,真正要看书禅定种种的修持,这个时间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也是很困难。

  但是净土法门还好办,你心中还可以念,在心里面念,所以要保持这个暖气。

  当然有的时候还要当知客,招待客人招待旅游,还要给人家做导游,这个时候就耽误你了,现在这些事情也是很难避免,因为现在大的寺庙都成了观光胜地了。

  但是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鸡,要给牠保暖,所以从这个地方去下手,所以就是说要达到了这个条件的话,只要是自己不放弃,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自己不放弃,能够自己都在那儿抓紧用功,那也就符合可以说是这里的要求了,总是趋向于这个条件了。

  那么这个夜里头有时候也很自然,念公说他记得有这么一次,半夜里头因为听见很大的念诵的声音,念佛的声音把自己给吵醒了,醒了之后在想是谁在念佛呀?这已经是深夜了,他还这么大声的念,仔细再听一听,因为那个声音还继续在念,仔细听一听原来是自己在念,这个现象只是发生过一次,那如果一直都发生,念公说那个境界会比现在还要好一点,水平还要好一点,就是说这种事情都是可能的,只要你真实去用功,它就很自然可以得到「昼夜相续」。

  所以这个「昼夜相续」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而不是叫你晚上不用睡觉,一直念佛念到天亮,第二天就倒下去了,所以不是要你连晚上睡觉都要念,那是很殊胜了,是不是?但是很难。所以重点是在相续,continuously。下来注解引了天亲菩萨《往生论》的这个内容,我们看注解:

“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门」:(1)礼拜门。(2)讚歎门。(3)作愿门。(4)观察门。(5)回向门。论云:「云何讚歎?口业讚歎,称彼如来名。」又「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今经所云,正是第四观察门。或兼口念,则兼第二讚歎门。如是观察或讚歎,昼夜相续,故云「昼夜思惟」等等也。”

  昼夜念佛就是资粮上的功德,也就是《往生論》里头的五念法门,它不是说「思惟忆念」吗?《往生論》的五念法门一是礼拜,我们每天都有礼拜拜佛。二是讚歎,讚歎这里头就包括称如来名。三是作愿,要发愿。第四是观察,观察就是忆念这些功德庄严,极乐国土佛有什么功德庄严,菩萨有什么功德庄严,国土有什么功德庄严,这样的观察那也就是叫作忆念,我们常常说的忆佛念佛,这就是第四。第五是回向,这就是五念法门。这个意思就是说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論》的五念法门。我们再看接下来的注解:

“(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第一礼拜门。论云:「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又「归依」即归命。《往生论注》曰:「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供养,弥显精诚。”

  是人临终怎么样呢?底下再一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以极虔诚的心来归依,归依就是归命,顶礼就是上头说的第一个念佛门礼拜门,供养,过去讲过了,有法供养,依教奉行,发菩提心。那么下来注解说: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妙因感果,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不惊」者,不惊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惧。

「不颠倒」者,心不错乱,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故得往生。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

  《往生論》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一直都是这么修的话,「毕竟得生安乐国土」,安乐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必定」结果必定得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这样的话,他以修这个因,感得这个果,所以在命终的时候,佛的愿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所以这个人他就不惊不怖,没有什么可以惊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没有什么恐怖畏惧。

  临终的人常常都有这个现象,因为知道自己要死了,对死一无所知,就会产生恐惧害怕,惊慌失措。

  你别说临终的人,现在活生生的人都会有恐惧感,这里说说我们的净勇,他提到他一个老师,绝顶聪明,世间智慧第一等,他也学佛,但是还有恐惧死亡,师父就让净勇转达告诉他说,这个是色身,你恐惧那都是妄心在作祟,正如佛在《首楞严经》告诉阿难的,你不知道两种根本,一个是生死的根本,就是这个妄识、一个是涅槃根本,就是妙明真心。所以你看看,世间很多学佛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他也是学佛。

  所以师父常常说,能够听到我们这样的内容真的是稀有,如果你修这个五念门就清楚了,就是有做好准备了,这个五念门其实就是现在我们都在提倡的,有不少同修也在修的这个《净修捷要》,夏莲居老居士莲公编的这个《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讚歎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就将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当中了。

  这里说「心不颠倒」,颠倒就是错乱。人有的时候到了最后他会很错乱。念公说我有一个亲戚他一生念佛,到了他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他变成骂佛恨佛,这就是错乱了。

  所以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这个事情不是很容易的。还不光是现在,现在当然是关键,这个就是要坚持。不要遇见什么原因就不能自己了,你自己就做不了主了。

  所以念公常常说往生法门是一切法门当中最容易的一种了,这个我们也知道。但是千万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为就是可以这么舒舒服服,悠悠忽忽的跟玩似的,这样就可以得到往生,这个是不可能的。你看上面提到这个昼夜,这就说明还要很艰苦,你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总是只想梅花扑鼻香,不愿意寒彻骨。所以还是要下功夫的,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当然最后就是不惊不怖,也不颠倒了,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就可以往生了。

  这个地方没有说见佛,这个必定是见佛,佛来接引,因为这是佛的愿力,凡是符合条件的,佛都来接引,而且从他这个临终的情况,他在临终的时候能够不惊不怖。

  一般首先是怕死,害怕得很哪!为什么害怕?因为没有死过,也不能试试看学习怎么死,像慈净老师说的,这件事情没有Take two再死一次的,没有重来的。

  他能不惊不怖不颠倒,这个就是有佛的加被了,所以这个地方它没有明说,那也就是不言而喻了,是很自然的,他只要做到这一些,又能得到这样一个果,那么这个果就是佛在前面加被,使得他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不惊不怖,心不颠倒,那就能够提起正念念这句阿弥陀佛了。

  下来是第三类的,这种人就是事情更多了,这第三类是哪一种人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了,第三类的内容我们就留到明天再来一起学习。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58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