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2 10:12:48瀏覽18|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6集 我們今天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後面一段經文,我們昨天那堂課我們談了很多,就是後面那一段,跟前面的上輩中輩下輩是不一樣的。這段經文裡面這一句「住大乘者」,我們今天還要做補充,我們先看看這個大乘兩個字的解釋,其實這個解釋我們在總釋名題那個部份裡頭,在解釋經題「大乘」的時候講得很詳細,註解文字差不多都一樣,但是既然這裡註解也有,那我們就再來加深印象,我們先看註解: “「住大乘者」。《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又《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施)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寶積經廿八》云:「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當知是人,決非凡小。雖是肉身,亦名菩薩。 「清淨心」,無疑無垢,淨信之心也。(詳見前註)《中阿含經四十一》曰「清淨心,盡脫婬怒癡。成就於三明。」如是清淨心,功德難思。故《十方佛讚品》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以如上之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故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那麼十念呢,剛才說一念每念都是。我們繼續看註解: “「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下至僅得十念相續,亦定生彼國。此之十念包括(一)平時與(二)臨時。(一)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一者,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 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即以脫盡婬怒癡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如是念佛,功德難思。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薩之十念。 二者,慈雲懺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盡十口氣。一口氣中,盡力念佛號,一口氣盡,是為一念。此為接引事務繁忙,或勤修別法,無暇多修淨業之人。終身修之,蒙佛本願加威,亦得往生。(二)至於臨終之十念,則如《觀經》所說。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總之,種種十念往生,皆彌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 在實際修持中,十念有兩種:一種就像《彌勒發問經》,我們過去講過,那是菩薩的念法,那樣的「十念」我們這個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我們就不說了,這以前也說過,大家可以重複看視頻。再一種十念法就叫十念法門,就是念十口氣,這個之前也說過了,這兩種都是平時修的。好我們再看註解: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國」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 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又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是以「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再有就是臨終你能念十句,乃至於念一句都能夠往生。這就是「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段經文的解釋,這個是因,那它的結果呢?它的結果就是「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那是什麼情况?我們看註解: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 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也。至於下輩,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亦得往生。(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上中二輩亦復如是。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也。)” 底下我們就要來解釋如在夢中是什麼樣的情況。因為我們這裡是說的一心三輩,不是前面三輩的情形。所以念公說這個如在夢中我也分三輩來講,這個沒有前人可以作參考,因為前人沒有做過這個工作。 這個一心三輩中當然也有上中下,上者是什麼樣呢?上者生死之情早已經盡了,沒有什麼叫生死了,凡聖體空,禪宗「聖凡」的差別沒有了,明明都認識到佛是沒有來去的,明明也知道佛沒有來去,那可以見佛來,見佛來,佛也是沒有來去,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雖然生死都空,還現往生啊!「捨此生彼」,捨掉了我們這個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也如同於幻夢,所以說如夢中,這個就是一心三輩中上品的如在夢中,就是這個如在夢中的解釋。我們看看這個境界很高,非比尋常,所以不是有一定的水平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表現呢?怎麼可能有這樣子的修持,這樣子的般若智慧呢?什麼般若智慧你看看這裡說,無來去而見佛來,無生死而現往生,一切一切都是如同幻夢。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作一切佛事都是夢中佛事,也就是這裡的如在夢中,此是如在夢中的第一個解釋。 中間屬於中輩的我們來看看,因為他了達這個世間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他毫無留戀,什麼妻兒子女,其它的什麼什麼全都沒有留戀了,看到這種臨死的愛別離苦如在夢中,臨終不被這種種的境界所動搖,他是真正了達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他就能夠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他這個如夢是中輩的,這是一心三輩中輩的情況,這也是很高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我們再看第三種,就是上次那個解釋,彷彿似夢,因為水平不太夠,這個時候看見佛來了,這個心不十分明朗,有點恍惚,如同夢中,所以這個如同夢中這個水平就低了,比前面的這就低了,所以這是一心三輩中的下輩。 念公說如果沒有慈老這個科判,這樣子做成三種解釋,這個膽量還不見夠。因為他有了一心三輩,那你必然要對於這個如同夢中,應該有三種不同的解釋了,對不對?然後「定生彼國,得不退轉。」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 淨土持名法門,微妙難思,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以上兩類往生,一者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則本經之宗也。二者,一念淨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實相也,乃本經之體也。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念於彼佛」正是專念。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也。” 所以我們這裡頭講了兩種往生,一個是前面的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的。一個是後面一段的一心三輩。這個裡頭的前頭三輩往生的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後頭這個一心三輩的一念淨信一念往生,是由於「一念」,「一念」是什麼呢?是實相。大家很少能夠這樣子連在一起,「一念」就是實相,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前頭的往生合為本經之宗,所以能夠往生。現在我們這個一念淨信一念往生,是這樣子而往生的,一念是實相,實相又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持名是一種,最高的就是念實相,理持就是念實相,入在真如實相的境界之中那就要離念哪!但是我們要離念的話那就變成什麼呢?變成木頭,變成石頭了,那就更壞了,它不是這樣子,不是這麼個離法。所以我們現在以凡夫心,沒有辦法體會這個般若,體會這個實相。只有這麼念佛,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就是在這個法門可以修,所謂方便為究竟,這就是究竟方便的地方,你並不了解這一些,你只要肯這麼念,你就從這個事持不知不覺成為理持了,這就是前面之前大家學過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所以你說是念佛也可以,你說是念實相也可以,這裡的念佛就是等於念實相了,也等於是實相念佛了,實相念佛那還得了!所以念佛和念實相那就不二了,這裡頭也就有它殊勝的地方。 還有實相是本經的什麼呢?是本經的體,本經以實相為體,所以一上來前面的概要就講實相為體,這一念的淨心,所以念的這個時候這都是理,都是入到理了,這一念不二的淨心整體都是菩提心,這還不是發了菩提心嗎?這已經是了,念於彼佛他就是專念,他一定是專念,所以這個還是,你看起來在三輩往生之外,又有這麼個一心三輩,但是它同樣的還是說的本經之體,也就是菩提心,也就是專念,所以前後它還是相通的。好,我們再繼續看註解說: “又《觀經》五逆十惡能往生。本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於《觀經義疏》中,釋曰:「第三品明惡有三人。初明作十惡。次明作四重。後明作五逆。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故明惡不盡。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也。」 又《安樂集》論此甚詳,已引錄於前。茲不贅。 又《四帖疏》更有別義。疏曰:「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若造(經懺悔、發願、持佛名號),還攝得生。」 兩疏之說雖殊,但不相違。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導師意謂,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蓋闡提亦能成佛。故臨終若生正信,即非闡提。故佛垂慈,仍予攝受。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如《觀經》云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 以上是《安樂集》跟《四帖疏》這兩部註疏所引的內容,這我們過去也介紹過了,大家可以重複溫習之前的視頻內容。下來引另外一部宋朝翻譯的經典叫《法鼓經》,我們看註解: “又《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如來慈德,微妙難思。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並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所以阿彌陀佛真的是太慈悲了,這部經《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就是臨終不能念佛,念不出來了,有這個情況,你臨終痛苦或病苦或什麼的,你念不成佛了,不出聲不要緊,沒有念出聲音不要緊,你可以默念,念不到六個字,你就念四個字,四個字也念不了,那可以念一個字「佛」,所以有的人他不能念,他就用手寫,沒有力了,寫慢一點..佛..寫「佛」這個字也行,你看這樣子佛也接引。這個《法鼓經》說你不能作念,你只要知道彼方有佛,彼方當然是極樂世界,不是其它的佛土,這個佛當然是阿彌陀佛,你一心只是想往生也可以往生,所以佛是大慈大悲,這個時候你不是不想,是你力量不夠。但是如果有這個力量你不念,那就往生不了。你力量不夠而你盡了你最大的努力了,如來悉知悉見,佛完全了解你的心,不會因為你這個條件不行,所以不是看你的條件,而是看你的發心,你真正是想去,「憶念彼佛」願意來,這裡再強調一次,我想去,去哪裡呢?去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呢?不是只為個人享受,或者討厭這個世間的人事物,要逃避,這樣的心不能往生。而是我願意早日去實現我度眾生的願望。所以不明白的人說我們發願求往生,是不負責任,是逃之夭夭,逃之夭夭廣東話叫什麼?開溜,說我們沒有慈悲心,沒有留下來將這個世界變成淨土。這裡不是告訴你了嗎?我願意早日去實現我度生的願望。不是說欠債不還那一種,所以一般人都誤解了。再說我們談度眾生,請問你怎麼度眾生?這是師父我常常講的,你又不是觀世音,你又不是RobinHood羅賓漢,你自己還是個糊塗蟲,你怎麼度眾生?師父也常常提,你自己在水裡頭一頭出一頭沒,你自己都自身難保,你還能夠救誰?你自己還等人來救,這個自身難保我們常常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你慢慢去體會這個泥菩薩過江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個菩薩是用泥做的,然後她過江,那個江水很洶很急啊!沒有到對岸,這個泥就被沖完了,菩薩的相也沒有了,就是自身難保。所以要往生之後你才有能力去度眾生,所以我們是去學本領回來,我們就是為實現這個願望求往生,所以這個是大乘心。不是求自己我這輩子要好,下輩子也要好,我怕苦,到了極樂世界我就可以永遠不苦了,我逃難自己跑到極樂世界去了。念公說好像那個時候打內戰,跑到租界去,那我就保險了,外國人的那個租界,要用這種心來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說,你還不行,你這樣子還不能來,再等等吧!你這個心不是淨土眾生的心啊!所以「當知如來有勝方便」,這是《安樂集》道綽大師的話,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只要你專意在念佛就「隨願往生」,所以就是說主要就是看你這個心。 那麼這一段一心三輩我們討論了很多,也很深入,把一心一念都分析得很透徹,也將這一品最後這一段經文真正指的水平給說清楚了。所以你如果不深入的話你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有這個水平。我們再重複一遍,這個重點是要達到禪宗的破初關,就是開悟了,就是這裡說的「住大乘者」,這是要求的條件,教下要大開圓解「解悟」了,是這樣的水平,雖不是專修淨土,迴向無量壽,迴向極樂,願生彼國,也能往生,這樣的人往生品位都不會太低。以前講過像江味農居士,他專修《金剛經》,他是「教中般若,行在彌陀」,最後往生他自己說的,他說:「遍地金光,佛來接引」,他看到了。 所以這些內容前面的我們討論了,上一堂課跟這一堂課,還有之前討論的內容很重要,大家盡量去體會,盡量吸收,多思維,那麼這就結束了這一品的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那麼接著就是第二十五品了,這第二十五品是會集本獨有的一品的內容,那就是〈往生正因〉,底下我們進入了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好,我們先看開頭的一段註解: “前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故於本品增廣之,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 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 那這一品〈往生正因〉,它是補助了這個前面三輩九品,當然另外還有一種,這個後頭我們還會講,這種這裡也可以先提一下,就是不到三輩九品的還有兩種,就是還有邊地,那是智慧不夠的,但是他還是修善,他還是念佛,這種人可以生到邊地,在邊地懺悔,然後能夠見到佛,這個以後我們會講。 但是除了三輩九品這些修持這些品位之外,往生的一些的因在這個第二十五品,本品又給羅列一下,這些都是在《魏譯》本裡頭本來沒有的,所以我們先看經文,先看開頭的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明第一類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得生。(此文全自《宋譯》。)” 第一類的正因就是佛叫著阿難,「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此經典是指的什麼經典呢?就是我們這部《無量壽經》。我們繼續看註解: “第一類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經。(二)求生淨土。(三)發菩提心。(四)嚴持諸戒。(五)饒益有情。(六)憶佛念佛。 (一)《觀經》曰:「讀誦大乘。」《觀經約論》云:「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今經首云:「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經乃淨土第一經,亦中本之《華嚴》也。又此經乃世尊獨留於將來經道滅盡之際,住世百歲,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又「此經」,亦兼指《無量壽經》漢、吳、魏、唐、宋諸譯本,及王氏、彭氏、魏氏諸會節本。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但此會本,獨稱善本,故持經功德彌勝也。” 我們來看第一類的正因,經文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個是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包括了六句,古人這個裡頭有幾句這裡算是一句,也就是一個方面,就是這個讀誦《無量壽經》,為什麼單提《無量壽經》呢?《觀經》也說讀誦大乘啊,大乘不只是《無量壽經》嘛!讀誦大乘當然這是共同必要的,實際上並不是說只是念這一部經,別的經就不要念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用這一部經代表讀誦大乘,而大乘中首推這部經,尤其是學淨業的人那更沒有話說了,當然就是以它為代表了,這是第一句要說的,聞此經典就是這個《無量壽經》。 受持讀誦,受是信受,持就是接住了,你接了之後,你要有行動啊!你要奉行,你要修持,你要去落實。 讀就是念,誦是背。現在能背《無量壽經》的人也不少了,那我們一般上上了年紀的人,也不必強制說一定要能背,只要多多讀誦那就也可以了,現在科技方便有這個讀誦的音頻,音頻可以跟隨著念,多念,師父有錄製這個音頻,大家可以在家裡多多的播放最好了,你聽多了聽久了,它自然就會背了,聽了上一句,你就能接得下一句,師父也沒有刻意去背它,所以這是師父的經驗。 書寫就是寫這個經,供養這個經,現在不用寫了,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你還寫幹啥呀?你就把經拿來供養,你把經擺在佛桌上,像我們七寶凈土講堂就是這樣子做的,跟佛像一樣的供養。在日本那個《法華經》就是受尊敬的,你隨便走走看看,那摩《妙法蓮華經》,石頭上都有刻著,這就是供養這部經。下來註解有一小段我們看看: “「晝夜相續」,明勇猛精進,無有間斷。” 如果對於這個經典你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在這個往生正因之中頭一個正因,就單提這一條。那麼下來註解說: “(二)「求生彼剎」,以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種種功德,迴向淨土。”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剎,這個就是求生淨土。所以我們修淨業的人念公常常說,我們不管大家是學什麼法門的,各人有各人的許多的因緣願力,不可能勉強,是不是?不可能說是這一個道場,或者我們這一個班都是全都是淨土的。不然啊,人各有志,在我們這裡的佛教團體那就多了,尤其是佛教會,幾乎每一個州每一個城市都有佛教會,他們就認為既然是佛教會,那就應該什麼都學嘛!跟佛教有關係的什麼都學,大乘、小乘、藏傳佛教,什麼都有,所以師父我跟慈淨老師到佛教會,就不太容易影響大家了,很難說得動他們,而且相當敏感,說話都要小心,尤其是慈淨老師更為難了,你說你告訴他念佛往生不提阿彌陀佛行嗎?念佛往生,是念釋迦牟尼佛還是念藥師佛?那不是佛的願嘛!只有阿彌陀佛是接引嘛!所以這樣的地方就不能常常去了,他們不是要聽專一門的,他們要的是一般的佛法,而偏偏我們師徒倆就專到不能再專的,那師父跟慈淨老師就沒有必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了。除了佛教會,還有個別的那些大的佛教團體,那更是什麼呢?門都進不去,門都沒有。 所以除非說這個團體開始就是以淨土宗為這個目的這麼來集合的,我們這裡就是淨宗學會啦!那看看我們這個七寶淨土講堂,一開始就是以淨土宗為我們大家共同的目的,一開始就是這樣,將來永遠都是這樣,而且是很專很純的淨土。其它團體都還是兼修其它的。但是念公說求生淨土卻是共同要遵守的,這是個必要的。如果你不求生淨土,當然其它路還是有的,但是困難!如果還就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生死的事情能夠徹底解決,不求生淨土可以說是沒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話就是求生彼剎。 最近師父我對這方面又有新的體會,什麼體會呢?那方面呢?就是我們常常面對的別人來質問我們,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要念阿彌陀佛?那就看你是要當佛學家研究佛學,還是要了脫生死?是佛學?還是學佛?就這兩條路,要研究佛學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你就慢慢地研究吧!這一生要了脫那就是只有阿彌陀佛了,要一生解決生死問題,又穩,又好,莫過於淨土宗。所以不用爭論,不用說為什麼你不念釋迦牟尼佛,要念阿彌陀佛?沒有為什麼。再有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我們很乖,我們聽釋迦牟尼跟我們說,要念阿彌陀佛!所以民主社會自由選擇,大家不用爭論,就自己選擇。那麼下來是這句發菩提心,我們看註解: “(三)「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於本品也。” 第三句就是發菩提心,這我們過去講了很多了,這當然是共同的,所謂共同就是你不是專修淨土的,只要你修大乘的,你都要發菩提心,這叫共同嘛!專修凈業的後面才加一個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下來說: “(四)「持諸禁戒,堅守不犯」。此即《觀經》之「具諸戒行」或「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 第四句就是持諸禁戒,這個戒是寶塔的第一層。沒有戒就是個漏器,我這個茶杯放了很好的茶,什麼最頂級的普洱,管你是什麼洱,但是這茶杯它有個洞是漏的,再好的茶都漏掉了,那我就喝不成了,全部都漏掉了,所以漏器你雖然也做了很多功德,它不存在啊,它不能存在。所以這個戒是在那邊,你沒有守住戒。所以這個戒就是這樣,你不受則已,受了就要好好地護持,人不能夠一下子就做到完全沒有缺憾,對不對?那你犯了怎麼辦?犯了趕緊懺悔啊!所以要嚴守禁戒。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五)「饒益有情」是菩薩利他行。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是故淨業行人,應於眾生廣行饒益。「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悉皆施與一切眾生,令彼離苦得樂。如密教行人。願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眾生。眾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 這就是第五「饒益有情」,所以這些話也就是修行人可以說是共同要遵守的準則,各有各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薩戒,像念公說他受的是三昧耶戒,這是密教的也就是金剛戒,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要饒益有情,你這個修持是為了利他,這是大乘的心,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所以說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所以我們先要做到讓眾生歡喜,這就是饒益有情,所以三聚戒當中就有這個饒益有情戒。我們繼續看註解說第六的: “(六)憶佛念佛。「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於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此人命終,色相如佛,並速得聞法。” 最後這第六是最關鍵的,就是憶佛念佛,所以這個就跟上頭那個就是相輔相成的,不過又多補充了一些,最大的一個補充就是要念《無量壽經》,念佛是善中之王,是捷徑中的捷徑,那麼這個就是往生正因第一個段落中所修的因,那你修這個因,你當然肯定一定會得果,這就跟那個影子隨著身體一樣,必定有個影子,所以一定有個果,這個結果就是-「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所以他這個品位念公說是相當於上品,那這就只有上品人能做得到了,因為這些修持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到的果也是上品的果,他就是跟佛一樣,具足種種佛的功德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這就是這個上輩的情況,而這個情況這個正因之中單獨提出《無量壽經》,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大家重視的。善導大師說,如來之所以興出於世,就是說彌陀本願之海,那麼說彌陀本願之海的經是什麼經呢?那不就是我們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嘛!當然它不止一本,我們一共是九本,但是九本裡頭能把彌陀的願都包括進去的就只有這一本,別的這個願裡頭像《魏譯》本雖然很多,它有的是重複,實際不足,它還有缺陷,那個「國無女人」、「蓮華化生」它都沒有。所以現在就是說我們這本經就很重要嘛!彌陀的本願就是要說這個法,而且彌陀本願之中是什麼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前頭我們講了「十念必生」,這是你做得到的,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氣誰不行啊?但是這個是你許許多多的很多事情在,很忙,忙世間的事情沒有時間。 如果不是,就是你整天都在那邊吃喝玩樂,你也偶爾念念十聲佛號,那你也說這就是你的十念法,那你就決定往生不了。 但是你別的時間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或者你在弘揚其它的法,有許多許多工作,你這個十念法可以。像師父我要備課,要準備要錄製視頻,種種都是在法上面忙啊,不是其它的世間的事情忙,是在法上面忙,但是我們最起碼一天我都有禮佛拜佛二十一拜,那我都有念佛號最起碼都有一千嘛!不是那種十念法,我都有一千嘛! 那麼為什麼這十念法就可以得到往生,可以得到不退轉呢?剛才我們講了一些,他就是達到了這個理一心了。現在再補充一句比較好懂一點的,也是蕅益大師的話,說你念佛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了,你念佛就「名以召德」,這是萬德洪名,這句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你叫什麼名字就來什麼,我一喊要茶,茶就來了,是不是?我喊要茶,它不會來咖啡的,是不是?我要帽子,那帽子就給我了,名字就召來實際的東西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所莊嚴的,所以你念這個名字的話,阿彌陀佛的萬德都到你心裡面來了,所以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祖師這句話我們一下子理解不過來,也不容易接受。那麼念公就舉了世間的例子,我們就容易接受了。像我們這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這個接收機跟那個發射台的頻率一致了,那你就收到了嘛!這個叫什麼?這就叫調諧。你一直轉一直轉一直調調它幹什麼?就是要調得跟它一致叫調諧,調到同一個頻道嘛!那我們正在念的時候,就是我們這個心和毘盧遮那和阿達爾瑪,如來的秘密莊嚴心諧振調譜了,現在的語言叫同步,Synchronise,因此那個台所有一切東西是不是都到你這兒來了?你今天晚上收電視看世界杯,現在正好是世界杯,電視台正在播放,整個東西不都到你這兒來了嗎?所以就是這句「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所以說你就是有的時候不能信祖師的這句話的意思,不容易接受。現在念公這個比方,說這個接收電臺發射的全到你這來了,這個比方你信不信啊?還有什麼沒來的是不是?它那個音聲圖像那個語言不都來了嗎?你是怎麼攝的?你不需要自己蓋一個發射台嘛,是不是?你只要有一個接收機,接收機簡單太多了,你這一打開,只要跟它一調諧頻道調對了,它就全來了,還不是來一部分,是全都來了,這個密法就是如此,所有的東西是在電視台那邊,你這一調對了,它那東西就在你這裡出現了,當下就出現,這也就是頓法,全都成了你的了,你可以看可以欣賞可以聽,不是全都是成為你的了嗎?所以這是一個極殊勝的意思。 那我們如何下手呢?下手你就從事念開始,就是拿著佛珠在念,蕅益大師之前說的那個要求很高,念公說我後來說一萬,蕅益大師說三萬五萬,念公說一萬大家念不了,那你就先從一天念一串開始吧!一串就一百零八遍。最近師父給大家定的要求很低很低了,一天最少一千,這是專念,不是散念,專念一千。有人就問師父可不可以分幾次來念?一千已經很少了,你還要分期付款?然後你慢慢增加,你總是有進展,是不是?只要你相續不斷堅持下去,盡你最大的努力,這一點必須要清楚,如來悉知悉見。不能騙人的,你騙人可以,騙不了佛。你要是盡了你最大的努力決定往生,只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就是功夫了。 「只要肯念,成佛一半」,這句話大家很少聽到,只要肯念,成佛一半,要搶念,搶一句是一句,蓮公這句話都非常懇切啊!只要你肯念,成佛就一半,到了半路了。現在大家就是要搶念,你別管有妄念還是沒有妄念,你搶一句是一句了,那還不止一句,一天至少都有一千或者多少千啊!甚至一萬是不是?這就對了,搶念兩個字大家要好好地體會,依如來之教,如教奉行,盡了你最大的努力。 但是你要是自己放棄,自己就在那邊跳迪斯哥叫踢死狗,念公他那個時代的就是迪斯哥,很流行的舞,現在沒有那麼斯文,現在更亂了,現在叫搖滾Rock,什麼叫搖滾?又搖又滾,什麼都來了。另外如果你自己整天那邊閒逛又吃喝玩樂,朝三暮四,東張西望,得過且過,耽誤了時間,使你這個功課做得不夠,那就不能夠原諒了,那是你自己主動的把時間拋掉,那就沒有辦法了。 但是你只要真正這麼用心去做,如來悉知悉見。所以就從事持達理持,達理持那一念,念念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這個事情不光是我們這部經的一個核心,其實是整個佛教的一個核心,今天我們談的這些話是整個的佛教,佛就是要說的這個淨土法門,彌陀本願之海,彌陀本願之海就是我們這部經,本願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念為什麼這麼殊勝?前面說了,佛的功德就成了你自己的功德了。你怎麼下手?剛才說了,你就从事念開始,那就那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不管它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什麼般若什麼都不管,就這麼念,老實念佛就這個意思。說老實念佛就是要老老實實,現在大家就是不肯老實,你老實念就行了。所以一部佛教主要也就是這個。 那麼三輩往生跟往生正因這兩品所談的,都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切要。我們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極樂世界的好處,知道這是度眾生可以說是唯一的方便法門,但是具體怎麼做呢?是些什麼條件呢?所以這個經它很完整就在這個地方。有的經只有講了一些方法,沒有談出很深的道理很深的原理,有的只是談了一些理而沒有事,都怎麼做沒說得徹底。前一個就說是可以把往生的很粗很粗的分為三種類型,所謂上中下,一切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可以分成三個大類,這也是極粗的三個大類。那麼《觀經》就分為九品了,就是三中再分三。實際是可以無窮盡的分下去,是無量的品,這個是從往生以後的這個水平方面著眼的。當然這個水平是個果,上品是個果,中品也是個果,你要達到這個果,跟它的因也有一定的關係。 之前我們也談了一些因,共同的因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它並沒有把往生還有很多正因都概括進去。所以我們現在的這個〈往生正因〉這一品,就是對於前頭的補助,還有其它許許多多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這麼說,要得到三輩往生,你也須要種這些個正因,而種種往生正因裡頭,你行這些正因,你將來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頭那一品〈三輩往生〉的那些果位,所以這兩個是互相補足同等重要。 但是這裡頭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勝,中間一段稍微差一點,後頭一段又稍微差一點,也好像正是相對於那個上輩中輩下輩。但是在正因方面來說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上中下,但是這個上中下不對應於前頭那個往生三輩的那三輩。如果說第一段當然是上輩,中間那一段就是中輩,下頭那一段就都是下輩,但是也不能夠這麼機械化地把它聯繫在一起。那就是說這個裡頭還要看個別的情況,這三個是有差別的,這個裡頭是第一段最殊勝,中間差一點,後頭又差一點,這個是肯定這麼來說是對的。好,我們接著看下來的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我們緊接著看註解的內容: “上第二類正因,其中共三句:(一)修行十善。(二)晝夜念佛。(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一)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 第二段就是佛告訴阿難, 說「復次阿難」佛又跟阿難說了,說有的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前面講的都是很精進的,讀誦大乘、持戒、禪定、盡持經戒,所以我們知道前頭說的這個經,是以《無量壽經》為代表的,是盡持經戒,它這個盡字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那要是前頭說的做不到怎麼辦呢?就是不能大精進禪定,又不能盡持經戒,那怎麼辦呢?那你可以修十善嘛,十善就是一不殺生,所謂殺盜淫妄,「殺盜淫」這是身三,身業有這三方面,語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是口四,意業是三種「貪瞋癡」,所以身口意這三業就造十惡,把這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下來註解一一的解說了,我們看註解: “(1)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當行放生之善。(2)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3)不淫欲(不邪淫),止前於非妻妾淫欲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4)不妄言,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當行實語之善。(5)不綺語,止前綺側乖理之惡語行,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6)不惡口,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行軟語之善。(7)不兩舌,止前搆鬪兩邊之惡行,當行和合之善。(8)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當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淨之觀行善。(9)不瞋,止前忿怒之惡行,當行慈忍之善。(10)不癡(不邪見),止前撥無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上之十善,均是世善。” 這裡舉例子,例如第一個不殺生,現在我不但不殺生,我還放生,這就是十善。你不殺生了,那只是說我不行十惡了,不但不殺生,我還放生。放生的活動現在很普遍了,到處都有人提倡,這都是好事,他不但不殺生,他還放生,他拿他的工資那麼一點點,他還肯這麼花,這就是善,這個心就是善心。下來說你不但不偷盜,而且你還布施,這就是十善,諸如此類,我們就不再一一的說了,身三口四意三,不但不行那個不好的,而且將十惡翻過來,這個叫十善。下來引了沈善登居士的《報恩論》,我們看註解說: 《報恩論》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迴向,即轉世善為淨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十善戒經》)。以淨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 那麼這只是十善還不夠,光只是十善還不夠的,十善它只是世間的善而已,這個善當然還是善,但是這個善你所得的只是人天福報,還在六道輪迴,對於解脫生死沒有什麼關係,你得了福之後,往往這古人說的,你修持不徹底就結三世冤,怎麼結三世冤呢?今生修得很好,來生享受福報,那你就是大富大貴了,所以從徹底來看,這樣的一個因所結的果不究竟,還是免不了造業,因此我們就不是像一般說的,必須得求來生福,要求來生得福來生得享受。 而我們這是一個徹底的覺悟,是要得到一個成佛的果。 而且你只是行善,不發菩提心,你就解決不了問題,對於你自己本人來說,第三世就很危險了,來生一享福就迷了本性,就造了好多好多的罪業。當然世間的善也有好處,我們也不能就這麼說絕了,現在的人不容易接受,因為現在行善很普遍,反而聽到往生都害怕。 所以沈善登居士在《報恩論》裡面就寫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做為往生的資糧,但是必須要常常念佛跟迴向,你不光是修塔修橋補路齋僧布施等等的這個行善,你還須要常常念佛,你還要把這個功德迴向,就能轉世間的善成為淨土業的因,這一轉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報,像前面講的享了福之後還要墮落,所以這個就是要行十善。那麼下來註解說「晝夜念佛」,我們看註解: “(二)晝夜念佛。經云:「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而且是要「晝夜念佛」,這就是第二句。經上說:「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晝夜思惟這也是要求得很高很高了,不僅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晚裡頭這種晝夜思惟。底下那一段正因也是晝夜常念,不光是白天,還包括晚上,那就是等於沒有間斷的時候了,夜裡頭也在用功,這個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底下是念公的原話,以前也說過,我們現在下手的時候就是要注意要保持,他舉個例子像母雞孵小雞,要保持要抱住這個蛋,所以過去這個老方法就是母雞要用身體在這個蛋的上頭保持這個雞蛋的溫度,但是這個母雞當然有時候牠要離開這個蛋,牠要去找東西吃,我們說「揾食」(覓食),但是牠不可能因為找吃之後牠就忘記了牠的小雞,忘記那些蛋牠就不回來了,以至於這個蛋都涼了,涼了之後再回來,再抱那個蛋,也出不來小雞了,所以就是說你可以中間找一找食物,跑一跑,但是不能使這個蛋斷了暖氣,斷了暖氣就再孵也不中用了。 所以我們要注意的也就是這個事情,就是現在有許多廟裡頭,有的出家人要打掃衛生,一天忙得不得了,腰酸腿疼,真正要看書禪定種種的修持,這個時間就沒有了,所以這個也是很困難。 但是淨土法門還好辦,你心中還可以念,在心裡面念,所以要保持這個暖氣。 當然有的時候還要當知客,招待客人招待旅遊,還要給人家做導遊,這個時候就耽誤你了,現在這些事情也是很難避免,因為現在大的寺廟都成了觀光勝地了。 但是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雞,要給牠保暖,所以從這個地方去下手,所以就是說要達到了這個條件的話,只要是自己不放棄,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自己不放棄,能夠自己都在那兒抓緊用功,那也就符合可以說是這裡的要求了,總是趨向於這個條件了。 那麼這個夜裡頭有時候也很自然,念公說他記得有這麼一次,半夜裡頭因為聽見很大的念誦的聲音,念佛的聲音把自己給吵醒了,醒了之後在想是誰在念佛呀?這已經是深夜了,他還這麼大聲的念,仔細再聽一聽,因為那個聲音還繼續在念,仔細聽一聽原來是自己在念,這個現象只是發生過一次,那如果一直都發生,念公說那個境界會比現在還要好一點,水平還要好一點,就是說這種事情都是可能的,只要你真實去用功,它就很自然可以得到「晝夜相續」。 所以這個「晝夜相續」可以從這幾方面來理解,而不是叫你晚上不用睡覺,一直念佛念到天亮,第二天就倒下去了,所以不是要你連晚上睡覺都要念,那是很殊勝了,是不是?但是很難。所以重點是在相續,continuously。下來註解引了天親菩薩《往生論》的這個內容,我們看註解: “天親菩薩《往生論》立「五念門」:(1)禮拜門。(2)讚歎門。(3)作願門。(4)觀察門。(5)迴向門。論云:「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又「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今經所云,正是第四觀察門。或兼口念,則兼第二讚歎門。如是觀察或讚歎,晝夜相續,故云「晝夜思惟」等等也。” 晝夜念佛就是資糧上的功德,也就是《往生論》裡頭的五念法門,它不是說「思惟憶念」嗎?《往生論》的五念法門一是禮拜,我們每天都有禮拜拜佛。二是讚歎,讚歎這裡頭就包括稱如來名。三是作願,要發願。第四是觀察,觀察就是憶念這些功德莊嚴,極樂國土佛有什麼功德莊嚴,菩薩有什麼功德莊嚴,國土有什麼功德莊嚴,這樣的觀察那也就是叫作憶念,我們常常說的憶佛念佛,這就是第四。第五是迴向,這就是五念法門。這個意思就是說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論》的五念法門。我們再看接下來的註解: “(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第一禮拜門。論云:「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又「歸依」即歸命。《往生論註》曰:「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今經云,歸依頂禮,復是志心,更兼供養,彌顯精誠。” 是人臨終怎麼樣呢?底下再一句「志心歸依,頂禮供養」,以極虔誠的心來歸依,歸依就是歸命,頂禮就是上頭說的第一個念佛門禮拜門,供養,過去講過了,有法供養,依教奉行,發菩提心。那麼下來註解說: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妙因感果,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 「不顛倒」者,心不錯亂,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故得往生。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以此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 《往生論》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一直都是這麼修的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安樂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必定」結果必定得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這樣的話,他以修這個因,感得這個果,所以在命終的時候,佛的願力「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所以這個人他就不驚不怖,沒有什麼可以驚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沒有什麼恐怖畏懼。 臨終的人常常都有這個現象,因為知道自己要死了,對死一無所知,就會產生恐懼害怕,驚慌失措。 你別說臨終的人,現在活生生的人都會有恐懼感,這裡說說我們的淨勇,他提到他一個老師,絕頂聰明,世間智慧第一等,他也學佛,但是還有恐懼死亡,師父就讓淨勇轉達告訴他說,這個是色身,你恐懼那都是妄心在作祟,正如佛在《首楞嚴經》告訴阿難的,你不知道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的根本,就是這個妄識、一個是涅槃根本,就是妙明真心。所以你看看,世間很多學佛人都不知道這件事,他也是學佛。 所以師父常常說,能夠聽到我們這樣的內容真的是稀有,如果你修這個五念門就清楚了,就是有做好準備了,這個五念門其實就是現在我們都在提倡的,有不少同修也在修的這個《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蓮公編的這個《淨修捷要》,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功課,讚歎發願觀察迴向都在禮拜裡頭了,就將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融匯在這樣的修持當中了。 這裡說「心不顛倒」,顛倒就是錯亂。人有的時候到了最後他會很錯亂。念公說我有一個親戚他一生念佛,到了他臨終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變成罵佛恨佛,這就是錯亂了。 所以我們都要堅持到最後,這個事情不是很容易的。還不光是現在,現在當然是關鍵,這個就是要堅持。不要遇見什麼原因就不能自己了,你自己就做不了主了。 所以念公常常說往生法門是一切法門當中最容易的一種了,這個我們也知道。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為就是可以這麼舒舒服服,悠悠忽忽的跟玩似的,這樣就可以得到往生,這個是不可能的。你看上面提到這個晝夜,這就說明還要很艱苦,你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總是只想梅花撲鼻香,不願意寒徹骨。所以還是要下功夫的,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那當然最後就是不驚不怖,也不顛倒了,即得往生彼佛國土,就可以往生了。 這個地方沒有說見佛,這個必定是見佛,佛來接引,因為這是佛的願力,凡是符合條件的,佛都來接引,而且從他這個臨終的情況,他在臨終的時候能夠不驚不怖。 一般首先是怕死,害怕得很哪!為什麼害怕?因為沒有死過,也不能試試看學習怎麼死,像慈淨老師說的,這件事情沒有Take two再死一次的,沒有重來的。 他能不驚不怖不顛倒,這個就是有佛的加被了,所以這個地方它沒有明說,那也就是不言而喻了,是很自然的,他只要做到這一些,又能得到這樣一個果,那麼這個果就是佛在前面加被,使得他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那就能夠提起正念念這句阿彌陀佛了。 下來是第三類的,這種人就是事情更多了,這第三類是哪一種人呢?那我們今天時間差不多了,第三類的內容我們就留到明天再來一起學習。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