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2集
2023/06/20 10:02:02瀏覽105|回應0|推薦4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2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经解》接下来的内容。那么在菩萨的上首代表,我们开始介绍了普贤菩萨,昨天谈了一点,今天我们继续。请看注解104页倒数第3行,那我们从这一句看起说:

“《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大日经》是密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在注解里面对于普贤菩萨这个名号有这一段的说明,我们就不多解释了。下来继续看注解说:

“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脇士,侍佛左右,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脋士,就好像极乐世界的观音势至一样,是释迦牟尼佛会中的上首。在华严会中也是上首,是毘卢遮那佛的上首。所以今天大家看到在我们这个佛桌上面,有两尊纯黄铜的文殊跟普贤菩萨。因为他们的颜色是比较深暗的铜色,所以有些同修没有注意到,刚刚才抵达的,放在左右,那中间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这里说的左右手。释迦牟尼佛是毘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所以也等于是毘卢遮那佛。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是左右手。那么这两尊菩萨还没有正式宣布安座,这个礼拜六同修多一点,慈净老师也会来,我再跟大家交代几句,那就是菩萨正式的安座了。所以我们继续看注解:

“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再有普贤菩萨是一切佛的长子,这个在《四十华严经四十颂》里面有说了「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古人都是以长子来继承他们的位子,日本都还是这样,父亲的家业长子继承。国王都是这样,长子是太子,其余的都不能做皇帝,继承一切如来的是普贤菩萨。我们继续看:

“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普贤在我们的会上,是如来法身佛的显现。他化身为等觉大士来演唱圣教,所以我们就肯定以清凉大师的解释最为合适了,就是位后的普贤。还记得吗?位前位中位后,位后的普贤是已经成了佛的普贤。普贤成了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化身为等觉菩萨,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成就这一个《无量寿经》的法会。因为他很重要,他重要不是因为他个人,而是他的表法很重要!

  这个下来我们会看到,以下就引了一段关于普贤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的记载。在我们这个世间菩萨常常示现,我们知道的中国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峨眉山,四大名山。所以这段记载相当有趣,是真是假大家就当做参考好了。

  当年在中国国清寺就出现了一位奇人,很奇怪很特别的人叫做拾得,传说他是普贤菩萨示现的。那他怎么会取名叫拾得呢?我们通俗话说「拾得」就是捡到的。根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时候,丰干禅师就住在天台山国清寺。有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在山道旁边忽然间传来有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就跟著声音去寻找,原来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小孩,衣服都没有穿得很整齐,但是这个相貌奇伟。那么就问了附近村庄的人,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以后就在国清寺长大。同一个时期还有一位据说是文殊菩萨示现的叫寒山,他们两个人就成为好朋友了。拾得就在寺庙后面厨房干活,寒山跟拾得两个人整天就在那边聊天,好朋友嘛!他们这个聊天很奇怪,偷听的人听到他们聊天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因为他们不是说的我们正常人的语言,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嘛!可能说的就像ET外星人的话,两个人对话...,这是我自己编的,没有人听得懂他们说什么。所以人家就把他们俩当作是「疯子」。可是这两个人就只跟丰干禅师很亲近,就他们三个人,原来丰干禅师也是阿弥陀佛化现的。既然是这样,那他们三个人见了面就很好谈,就不理会其他人。那么这个就是普贤菩萨示现的拾得,在庙里面那些人都不知道他的身份,就看到他整天疯疯癫癫的,有时候就唱歌,有时候又大声的叫喊,有时候又对著空中讲话,说的话大家又听不懂。那么这个寺庙就养了几头牛,拾得他除了在厨房干活,他还要负责看管那些牛。有一次他在看管牛的时候,居然把牛赶到寺庙里去了。这时大家正在念经做法事,首座和尚看到就对拾得说:「哎呀!你疯了!为什么在这里大声喧哗闹事?把牛赶到这里来了?妨碍我们大家念经!」拾得就笑著回答:「哈哈哈!你们养的这些牛都是以前寺庙里面重要的出家人啊!」「哦?」说完之后,就一一叫喊这些过去出家人的名字,弘靖律师站出来!一头白牛应声而至,白牛就走出来了。然后又叫:「典座光超站出来」,一头黑牛也跑出来了...然后其牠的牛也一一的回应,一个个的名字都叫出来,一只只牛从前面走过,把所有现场的出家人给吓坏了!所以就是有一句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皮戴角还」。这牛就是有角的,牛也有毛啊,将来就做牛啦!昨天讲过做那个小强,做寺庙里的小强啊!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是给我们一个警惕啊!十方的供养要很小心啊!要不然将来就变牛变猪变狗了!你看那些寺庙常常有狗来了之后都不想走的,不是全部都是,有些是流浪狗没地方住。但是有一些可能就是以前这间寺庙的那些出家人来的!

  下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大家可能有听过,当年寒山就问拾得,下来是他们的对话说:「世间的人谤我(就是毁谤我)、欺我(欺负我)、辱我(就是侮辱我)、笑我、轻慢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呢?」就问那个拾得,怎么样来处理啊?不是对付是处理。拾得就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就是避开)、耐他(就是忍耐)、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再过几年你再看看他)。所以这个对话很有意思啊!就是教我们不管人家怎么欺负我们,怎么样诽谤我们,怎么样侮辱我们,没有关系啊!他不可能欺负侮辱跟毁谤到我的清净心,我的清净心从来没有被污染,这些全部都是《金刚经》说的梦幻泡影,都是肥皂泡。人家骂你欺负你甚至人家赞叹你,那些全部都是肥皂泡。不是见过了以前我们小时候在玩的肥皂泡,拿一个吸管将那个肥皂吹一吹,后来不是有一首歌吗?吹泡泡,泡泡向天升...肥皂泡五颜六色是很好看,就是这个世间的种种现象五颜六色,都是像肥皂泡马上就破了,马上就破了告诉你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寒山拾得这段对话很好,那我们就不会跟人家结恶缘了。好,我们再回到注解的内容:

“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那么这里就根据密教的经典,根据密教来看普贤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在密教是金刚萨埵,在显教就叫做普贤菩萨。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密部经典当中有这么记载。下来说:

“《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

  他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

“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黎。」”

  金刚智是一位金刚上师,他的《五秘萨诀》里头说金刚萨埵是谁呢?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另外一个名称,异名就是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

  念公就说:现在这个阿阇黎大家都混叫了,都乱乱叫随便叫了,什么人都可以当阿阇黎。其实阿阇黎是真正不容易的。阿阇黎是什么呢?就是亲教师,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在密教里面称呼阿阇黎。那我们在显教就是祖师大师级的。所以现在都没有分了,谁都可以叫,都是不如法,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不重法了。

“本经《德遵普贤第二品》中,复有「为教菩萨,作阿阇黎」之文。今此经中,普贤大士,列最上首,正显密净不二。”

  这个是真正的表法。《无量寿经》里头《德遵普贤第二》,就是第二品当中,也都还有教菩萨得阿阇黎这样的经文。那么在我们这个经中把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什么呢?「显」就是告诉你密净不二,密教跟净土宗没有两样,不二就是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一样咯!前面说的是禅净不二,这个地方就显了密净不二。密净不二那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咒啦!以前常常跟大家提这句佛号如果用梵音来念就是 Namo Amitabha,往生咒里面一开头就有了 Namo Amitabhaya,那不就是咒吗?所以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我们很多同修有拜《净修捷要》,都有听过说得很清楚,「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称名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跟你念咒没有两样,既然没有两样,那我们就不用忙了。也念阿弥陀佛也去跟人家学手印,要念咒又要念阿弥陀佛,以前是念唵嘛呢叭咪吽的,结果现在念了阿弥陀佛,好像没有念咒,那观世音菩萨就不保佑我了。所以原来称名就是持咒。《金刚经》就说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只要能够信得及,什么叫信得及呢?真正没有怀疑,真正能够接受过来就是信得及。所以禅宗就有一句话说,「一茎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茎草用」,一茎草就是瘦瘦的一根草,一茎草就是一根草。所以有许多都是仁者妄生分别,是你自己在那边分别的,本来就没有分别,你自己在那儿分别,所以自己在那边就生出了种种的分别。

“故先师夏老云:「净土即是密教显说。」”

  先师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他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密教公开了,那就是净土宗了!

  下来又再提了说:

“(藏密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士,即阿弥陀佛之化身佛,故红教尊崇弥陀,劝生极乐,远盛于其它教派。密净不二之旨,于本解中,暂不详论。)”

  藏密这个是西藏的,不是汉地的,汉地的叫唐密东密,西藏叫藏密,藏传佛教的那个藏密。藏密最古老的是红教,他们有红教黄教白教黑教,最古老的是红教,是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就特别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这个跟其它的教派就不大一样,真正密净不二的这些注解,我们就不必详细的说了,这里就只说了一点点。好,普贤菩萨介绍完,我们下来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看注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这部经叫《放钵经》说,这个是释迦牟尼佛自个儿说的,「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成了佛都是文殊师利的恩惠,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那么多的佛,都是文殊师利的弟子。所以你看文殊师利祂是这么多佛的老师,不是普通人!「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当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威力所致。举例子像世间的小孩子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所以这个话就是极度的赞叹文殊!

“如《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

  三世诸佛觉悟的母亲就是妙吉祥,就是文殊。妙吉祥是文殊的号,文殊还有个号叫妙德,妙德是什么呢?注解就说了:

“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言妙德。以了了见于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

  为什么称为妙德呢?因为他「以了了见于佛性故」,他了了然的见了佛性,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见到自己的佛性了,就是明心见性了。「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所以禅宗就说了,悟了就是佛,你不悟就是众生,就那么简单。悟就是佛,不悟就是众生,它中间没有这些过程。所以国际上就称禅宗是中国的,禅宗是很殊胜,所以「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为妙德。那么《会疏》就说了:

“《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

  《会疏》是日本人作的一本注解,说「具三德秘藏」,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脱德。三德的秘藏而神化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德。下来再说:

“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

  所以你如果还有惑业还有苦,有一点点在,你都不是妙吉祥。吉祥前面加个妙就是你要具足这些条件。所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圆中钞》是幽溪大师的著作,他说「微妙三德,同佛所证」,位居究竟就是到了菩萨的极位了,就是等觉位就要靠近佛了,「三德圆彰」,刚刚说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脱德都圆满的彰显没有欠缺了,祂的三德同于佛之所证,所以叫做妙吉祥。那么底下就不再引证了。

“文殊于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文殊菩萨在菩萨当中祂是智慧第一,现在祂在他方世界。他方世界,那我们这里就没有吗?有,前面讲过的,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五台山,当然祂不只是在五台,但是祂常常示现在五台,现在还在。大家到中国四大名山去参观的时候,到了五台山要特别注意啊!看你能不能遇到文殊菩萨!遇到的话那就不得了了。所以祂是遍一切处千百亿化身,不单单是五台,但是跟五台山很有缘。就是因为我们这里也是凡圣同居土,凡就是我们这种凡夫,圣人也在我们这个地方,但是不容易见到。有记载的我们也听过不少,唐朝的法照禅师啦,虚云老和尚啦,还有文革之前福建的一位和尚都在五台山见过文殊,各有不同的内容。那我们就不重复了。

  但是我们这里说一则真实的例子,也很精彩。还有一些同修没听过的,也是唐朝的一位法师叫法云法师。他是雁门赵氏之子,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就是讥讽或者毁谤他甚至称赞他,他都看得很平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二岁那年,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禅师作为师父。出家之后每天担柴挑水的过日子,可是他一点也不怕辛劳。到了他三十六岁那一年他还是不能够诵经不能作功课,大家看他这么愚蠢就讥笑他,哎呀!笨得像头牛!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说:「我的资质是那么的愚蠢,像这样子下去长年累月的活在世间又有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是他看不开,要干什么傻事了,不是的,放心,他不会死,死了后面就没有故事了,是不是?那个时候是冬天,天气冷得刺骨,天空正飘著大雪。他就没穿鞋赤著脚走在雪地上,一面走一面向著五台山方向顶礼朝拜,一心持念文殊师利大士的圣号,发愿祈求菩萨能开他的心眼。像这样子日复一日的一边拜一边行走,天气严寒他也不知道要添多一件衣服,肚子饿了也忘了要吃东西,整个人痴痴呆呆的样子。他内心不知道有自己这个身体,外在也不知道身边的环境,他完全没有感觉,他全神贯注全心全意的只求能够见到文殊大士。如果你是真正的这么个真诚心,一定能感得佛菩萨的出现嘛!其实我们认为是真诚心却是不够!所以我们没有见到任何的什么阿弥陀佛放光什么佛菩萨的,没有,真诚心不够。那么他的真诚心真的是十足,他一路上走只要遇到人就会问:「请问文殊大士住在那里啊?」当然他每一次所问的答案都是令他失望的,因为谁也确实不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那里。你以为这么容易见到的吗?所以走遍了五台五峰还是见不到大圣,大圣就是文殊菩萨。后来他来到了一间寺庙,请求布施一点点食物来充饥。他感觉有点饿了,希望吃饱之后求见菩萨的意志会更加的坚强。他这个时候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了,他再度来到了东台,然后就见到有一位老人正在以火取暖,他就恭恭敬敬地向前问:「请问这位大德!文殊菩萨究竟住在什么地方?您可清楚吗?」老人看了他一眼然后就说:「你问他的去向干什么呀?」法云就说:「我生性愚钝,想求祂开启我的光明智慧。」老人就说:「哈哈!文殊吗?那个瘦小颓唐笨拙得要命的家伙啊,哎呀!你还是不要见他的好!不要见他,有什么好见的?」老人就是这样的,法云见他这么说,想来这个老人也是一个疯疯癫癫的说话胡言乱语,算了,就失望地向北台山走了。到达北台之后,哎!看到先前所见的那个疯老人竟然寂静地坐在雪地里,心中就生出稀有之想,认为那老人可能就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了,就走向前顶礼。可是因为一路太疲倦加上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就噗!倒在雪地上了,口中就吐出一口口的鲜血,迷迷糊糊地好像是在梦中见到那老人对他说:「你在过去生的时候曾经是个法师,只因贪图他人的名闻利养,又吝啬不肯修法布施的缘故,所以你堕入了牛身受愚昧无知之报,来偿还过去积欠下来的宿世债务。但是因为过去曾经是法师,在佛力加持之下,报尽之后今生又得恢复人身,而且出家为僧。可是由于吝法的余习,这就是使你没有办法诵经作课的原因啦!」说完老人就用一柄铁做的如意钩就,辟!就钩出他的心脏,他一点也不知道疼痛!然后老人就对他说:「你自己看看,这像什么呀?」哎呀!真的可怕!就像牛的心脏一样,老人就将取出来的牛心在天井里面把它洗干净了,然后再把它放回去安好。然后大喝一声:「好了,起来吧!」他就在迷蒙之间突然惊醒,身上一点都不觉得痛,也没有什么不适,只不过是全身都在冒冷汗罢了!然后再去找这个老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天空忽然飘来朵朵祥云,软风吹著衣襟,抬头往天边望去,看到有一道圆光像镜子那般清明,就在那清明的圆光里面,就见到先前那位老人端坐在莲花之上,一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自从这次经历之后,法云法师以前持诵过的一切经论都记忆得清清楚楚,好像以前就背得滚瓜烂熟似的。从此以后终身就行道布施,说法度人非常的积极。有一次他在礼绕阿育王塔到了三更的时分就见到白光如水,从北台山一直连接到鹫峰,中间现出一个天阁,有灿烂的宝光辉映著。这天阁的匾额上题著「善住」两个字,他知道这就是他归宿的地方了。当时是开元二十三年的春天,他告别了大众,就这样安然示寂了。人走了,故事也讲完了。

  好,继续看注解,我们还在说文殊菩萨。

“本为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

  祂在他方世界北方的常喜国成佛,祂的佛号叫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你看大家,我们这里比较少人拜忏,拜忏就有一尊龙种上尊王佛,说的就是文殊。在北方的常喜国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所以文殊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都是成佛的人。

“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之旨。”

  前面佛的比丘列上首的迦叶也是表禅净不二,这里菩萨列文殊也是表禅净不二。那么现在示现在这个无量寿大会之中,以大智独尊表这个法门是菩萨中的大智,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唯有大智慧才能够信入!所以如果你真正对净土法门没有怀疑,真正能够相信,不管你有没有读书,不管你是没有文化或只是读了小学而已,或者是怎么样的一个背景都不重要,你就是有大智慧。因为这个智慧是本来圆满具足的,跟外面你学多少都没有关系。外面那些全部都是知识,不是智慧。你能够相信净土法门,死心塌地的念阿弥陀佛愿意去作佛,你是大智慧的人啊!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法师翻译他的《阿弥陀经》里面还加了一个『极』,极度的『极』,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大家要知道,一切世间里面包括什么呢?那还不仅仅是包括六道,还包括阿罗汉辟支佛包括一般的菩萨,还包括一切世界的九种就是九法界。还有这个妙德是什么呢?就是了了见佛性。所以他就是在普贤之后居在第二位,也就是表示禅跟净不二,既然不二,那你就一心一意修净土就好了嘛!你的净土就是禅的净土。昨天讲过了,这句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

  那么文殊菩萨同时也表根本智,除了表禅也表根本智,除了表智慧第一,也表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呢?就是在座每一位圆满具足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普贤文殊菩萨下来就是弥勒菩萨了。我们先看经文: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这是第一品的最后一句经文。

“弥勒,此云慈氏,菩萨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具足则为慈无能胜。”

  弥勒可以翻成慈氏。祂又有个名字叫阿逸多,这个名字我们在《无量寿经》后面都会听到。有时候释迦牟尼佛称祂为慈氏,有时候称为阿逸多,有时候就叫祂弥勒,祂有好几个名字。阿逸多就翻成无能胜,如果整句具足来说就叫慈无能胜,合起来说就是慈无能胜。祂的慈悲是没有人能够胜过祂的。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这是阿逸多的意思。下来就引了《弥陀疏钞》的话:

“《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

  《弥陀疏钞》就说了,因为弥勒菩萨在母亲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过去都叫慈氏,这是慈氏名字的来由。过去生中遇到一尊大慈如来,祂也发愿愿意跟大慈如来祂一样的名号,所以他也得到了慈心三昧。再有祂过去在当婆罗门的时候,他的号称一切智,八千年里头修慈。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一起修行的,过去生中跟释迦牟尼佛一起修行,发菩提心修习慈定。

“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思益经》就说了,慈氏,众生见到都能得慈心三昧。所以我们七宝净土讲堂现在就差弥勒菩萨,但是我的要求就是...很容易找,但是我的要求就不是要我们汉地那种大肚的笑佛弥勒,我就是不要求放那个,放那个就会跟那个什么道混在一起了。他们的也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这样的,要不一样。有一种是东密造像的弥勒菩萨(天冠弥勒),像这种菩萨相的样子,不是那种大肚皮的。我就在找这个,找到之后我们就圆满了,三位菩萨都有了,文殊、普贤、弥勒菩萨。

“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悲华经》就说弥勒菩萨他发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这个众生就包括我们啦!

“大士位居补处,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

  大士位居补处,补处就是我们说的后补佛,后补佛就是将来接著要作佛的。现在在那里呢?现在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就是指兜率天的四千年,相当于地球多少年呢?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所以现在不能叫弥勒佛,弥勒还没成佛嘛!还要多久呢?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所以别人叫弥勒佛由他去叫,我们根据经典,弥勒还没有成佛。所以到那个时候三会龙华,度生无量,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弥勒内院成为补处。那么兜率天的四千年后就到人间成佛了。这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我们算一算,在兜率天一天一夜是人间的四百年,我们也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算,兜率天的四千年,数学好的算一算,差不多是这样,到那个时候才是弥勒菩萨来三会龙华,所以有人就说我们现在不成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关系啦!等弥勒菩萨来啦!那就不晓得要等多少时候了,不晓得要等多久了,不要再等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了,现在就去,那个时间太久了。所以祂的福德最胜,那个时候的人寿命很长,福德很好。寿命很长,人又很高大,这个我们在后面会看到,八万四千多高啊?祂周围的弟子全都这么高大,到时候释迦牟尼佛不是有交代大迦叶要把袈裟传给弥勒菩萨吗?所以为什么现在大迦叶还没有入灭还在,现在算算应该是三千多岁了,大迦叶还没有入涅槃,就等著弥勒菩萨下来,还要再等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到时候弥勒菩萨他的弟子都很高很大,大迦叶一出来,个子小小,大家一看是谁来的?到时候这段详细的过程我们会看到。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寿命很长,福报很大,他就不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经没有一天休息的,讲了四十九年,是不是?可是弥勒菩萨是三个法会,三次叫三会龙华,三次法会该度的全部度完之后祂就走了,所以不一样。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

  这里就以三个大士,那三个大士啊?就是前面的普贤文殊弥勒作为我们菩萨的上首。因为这三位菩萨跟我们净土的缘特别的深,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跟我们净土的缘深呢?我们再来了解这三位菩萨其它的种种,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头我们稍微读一读,普贤菩萨发了十大愿王: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

  所以一部《华严经》最后就是这个《行愿品》了,讲的就是这个。这一卷是整个《华严经》的结论,也是《华严经》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今年四月在金马仑的三宝万佛寺有介绍了这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原文有四十卷,而这一卷是《华严经》的精华,也是《华严经》的结论。在《华严经》说一生修行究竟圆满,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一生当中修行究竟圆满,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经》为我们说出来了,究竟它用什么方法达到圆满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圆满。可见究竟圆满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修行到最后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真正的圆满。然后它又有偈云:

“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而且祂又有发这个愿:「愿我临欲命终时」,这个「我」就是普贤菩萨。「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即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祂发愿往生。所以你看看,大菩萨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智慧的文殊,前面讲过多少佛的老师也发了同样的愿,就是普贤菩萨祂的愿文是七言的,那么文殊祂的是五言五个字的。我们看看:

“又《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这些愿文师父以前常常引用,大家也听多了,但是听归听,没当一回事。怎么说呢?文殊是佛的老师都求往生,他可以不需要啊!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是做给我们看的,做给我们学习的,就是表法。这里面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可是大家没看出来。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不要跟比自己差的人来比,那你一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知道很多了。你跟差的人来比那当然啦!要跟谁比呢?要跟菩萨来比,这样自己才会提升才有进步。不然就会自以为是,到头来什么都不是。你看我自己就是天天跟菩萨看齐,跟佛看齐跟祖师学习,所以真的是学无止境啊!不只是世间的学问学无止境,佛法是无尽藏,你那里学得完?什么时候才毕业呢?成了佛才叫毕业。下面就说了:

“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是故此经,列为上首。”

  所以这两个大士都发了这么个大愿,都求生极乐。所以以这两位菩萨作为上首,他的用意在那里呢?让大家仰信,文殊这样大智慧的人,普贤这样的大行,大修行,我们就要信这个大智入这个大行,我们一样也是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所以在这个经当中把这两位大士文殊普贤列在最前面。下来我们看看:

“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释尊同宏净宗妙法也。”

  这段文是在《宝积经》里面「发胜志乐会」的经文,《宝积经》全经一共有一百二十卷,「发胜志乐会」这一会是在第九十一卷,《宝积经》这个法会很大,是个大的讲经法会,而且这个时间讲得很长,佛讲了很多经,当中第五会就讲了《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知道的五种原译本之一的。从这里我们看出来弥勒他就是关心净土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问过净土法门,就在《大宝积经》。《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里头弥勒就问佛说:「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世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十种心我们念一念就好了,注解里面没有,我们念一念没有细讲,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听听净空老和尚专讲过这部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弥勒菩萨所问经》。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那么这些到底是什么心呢?这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总说,这十条就是菩提心具体的事相。那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有没有这十种心呢?如果有,那你就真的发了菩提心了。如果没有,也不要难过,继续加强,继续发菩提心。所以弥勒同样是请示佛念佛往生的方法。

“又本经中第卅二品下弥勒当机。”

  而且《无量寿经》的后半部佛就把这个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嘱咐就是付托,付托交给弥勒菩萨让他将来继续的弘扬,在第四十六品的经文就有,到了第四十六品我看应该是五年过后了,五年后大家还在吗?第四十六品的经文就差不多要结束了,整部经是四十八品。

“第四十六品,佛咐嘱弥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所以佛这个时候就说了,对于这个经是诸佛所赞叹,就把它交代给「汝」就是弥勒菩萨。「汝等」那就不只是给他一个人了。「汝等」就是弥勒菩萨等等,当然这个「等」也包括我们在内,要做什么呢?做大守护啊!要护持啊!我们都有这个义务跟使命来护持弘扬跟介绍这部经,来提倡这部经,「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弥勒承佛咐嘱,宏持是经,是故大士,不但当来龙华会上,必说此经。直是尽未来际,亦必常说不绝。”

  所以弥勒就承了佛的嘱咐交代,祂就要弘扬这个经啊!那部经呢?就是这个会集本啦!《无量寿经》会集本这部经,持这个经,所以弥勒不但将来在龙华会上要说这个经,因为他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委托,而在经里面他答应了佛,他必然在龙华会上还是说这个经,所以大家到那个时候都可以得度,而且可以说尽未来际,就是永远的没完没了无止尽的,未来际不是尽形寿,尽形寿是这个寿命完了就没了,尽未来际还是说这个经。所以你看位后普贤成了佛,他还在度众生呢!还在「「常说不绝」。下来就说到贤劫了:

“「贤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贤劫。”

  什么叫贤劫呢?贤劫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劫,我们这个时劫为什么称为贤劫呢?下来就引了《悲华经》来解释了:

“《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贤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因为这个世界将来会有一千尊佛排队,一个接一个出世在这个世间成佛。

“据《佛祖统记》,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孙佛,次为拘那含牟尼佛,三为迦叶佛,四即为今之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今此会中,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

  这是根据《佛祖统记》在这个劫当中,那么已经有记录的第一尊佛名为拘留孙佛,第二尊次为拘那含牟尼佛,第三是迦叶佛,第四即为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以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接著一个一个出世,最后一尊是谁呢?最后一尊就是护法神韦陀,在我们前面的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最后第一千尊佛,名字已经知道了叫楼至佛。你看看我们这个佛经,第一千尊佛的名字都有了,要多久呢?你看一尊佛跟一尊佛之间,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将来成佛相隔就要五十七亿六千万年。那么现在他们是什么呢?他们现在是菩萨,是不是?这些菩萨还没有成佛之前全部都来听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这部《无量寿经》,所以你看有多重要啊!我们如果没有真正好好去体会去理解去听经,你怎么知道,你就这么念过去了,「又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这个「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它里面含的意思有多深啊!但是一尊佛跟一尊佛相隔时间很长,所以有佛的时间短,没有佛的时候长,所以我们不要错过当前这个最宝贵的机会。贤劫中未来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现在他们都还是菩萨,这些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而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都来到现场了,一个都没漏,都到现场莅会听法,也都跟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所以你看所有的人都来,那怎么证明都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呢?后面那八个字,《无量寿经》最后那八个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个「皆」里面就包括了贤劫中的一切菩萨,还有第二品的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在家等觉菩萨,还有菩萨的眷属,菩萨还带了很多菩萨来啊!不只是他一个人来,而且这十六位是代表而已,不是只有十六个人。所以这个法会我们可以想像那些菩萨,那些大人物,还有佛示现种种的,哇!无量无边整个灵鹫山怎么可能容纳得下这么多人啊?不可能。光是比丘一万二比丘尼五百,清信士七千,清信女五百,加起来两万人,两万人也容纳不下啦!这话是对现在的灵鹫山那个地方来说的,如果你有去过印度朝圣,你去灵鹫山看看。因为我去过我可以讲,最多挤一挤给你坐两百个人。就是现在上面那个讲经台,最多挤一挤给你坐两百个人,两万人怎么坐得下?所以这不是我们的头脑可以理解的。既然不能理解,我们就不要去想它,总之这是圣人的境界。再加上这么多菩萨,有看见的有看不见的这么多,所以这个法会实在太殊胜太殊胜了。为什么这么殊胜呢?如果是要给释迦牟尼佛面子,那也不用全部都来嘛!派代表去就好了,是不是?是自自然然成就了这么一个稀有殊胜难得的讲解这部《无量寿经》的法会,可见这个法会很重要,讲解这部经对未来一切众生很重要,因为它是救命的一部经典,是救我们一切众生慧命的一部经典。今天我们一心一意集中的来学习这部经,其它的经都不要去想它了,放在一边,你喜欢的也好不喜欢的也好,你还是要咬紧牙根忍一忍放在一边,什么《金刚经》《心经》《法华经》《首楞严经》,我自己很喜欢《首楞严经》,可是没有办法,还是要放在一边,等到了极乐世界,在那里听呢?在七宝池那里听啊!可以一面听一面洗澡啊!那个花洒的水洒下来,你要听《首楞严经》全部听到了。那些水声全部跟你讲《首楞严经》。你要听《金刚经》就听到《金刚经》。所以现在咬紧牙根忍一忍,就专修这部经,为什么呢?为了确保有把握可以到极乐世界,是这个原因啊!所以不是一定要你专这个,这样的话就好像没什么意思,应该可以掺点别的吧?这样才比较多样化一点。你多样化多到最后就变成海南鸡!你多到最后就变成北京鸭啦!最多给你升天,是不是?升天多难啊!不只是五戒还要十善种种的,对不对?不容易,条件很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很理智的来想一想,今天我们跟这些菩萨跟这些大修行人,这些大菩萨也一样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交代,给我们任务给我们使命,我们一样一起来护持这个无上的心宝-净土法门,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就是证明了,很好的证明。我们现在在专弘这部经,那就不是自卖自夸了,老说自己好。所以外面的人不明白,因为他没有去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体谅他。所以我们一切都是有根据的,是那些人不明白就先否定。我昨天不是讲过了吗?以世间做学问的态度都应该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啊!真正修行的过程也是这四个步骤,信、解、行、证。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说的,确实是这四个步骤。把「信」排在第一个,信了之后你自己要从道理那边去理解,不要说释迦牟尼佛说的肯定是对的,那你自己要去理解,怎么理解呢?行啊!你把这个道理用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了,这个道理是真的可以用得上,真的好用,确实没有问题,你自己去行,到最后谁证明的?你自己证明的。信、解、行、证,你自己证明,你相信了释迦牟尼佛教的没有错,你自己证明了。到最后成就是你自己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态度,如果不是这样,这都是众生的一些情执。

  所以我们七宝净土讲堂这些同修,我们自己清楚这条路是走对了,我们也不用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只听佛的话,不要听人的话,学佛是跟佛学,不是跟人学。最后还有一点点我们看看:

“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以上第一品,就是前面我们学到这里第一品学完了,第一品就是六种成就,让你相信佛真的是讲了这部经,主讲人是谁,有谁在听,在什么地方标地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众成就,全都列出来让你真正相信,确实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那么列出的一万两千比丘就超越了别的经典,其它经典列的弟子都没这么多,只有《法华经》,所以同于《法华》,跟《法华经》的人数一样。普贤列为上首,那就同于《华严》了。又本经这部《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所以表示我们这部《无量寿经》,跟圆教最高的两部经典,一个是《法华经》一个是《华严经》是同等的。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之后要很有信心,信心越来越具足。所以这个很重要,越来越坚定。肯定是坚定的,要不然我花这么多时间来跟大家分析,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又讲得那么清楚,到最后学圆满了是五年六年七年也好,信心决定是一百分的。那你往生还会有问题吗?那么这样我们这第一品就讲圆满了。所以第二品就从明天开始,明天开始我们就接著第二品的内容跟注解。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44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