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2集
2023/06/20 09:46:40瀏覽74|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2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經解》接下來的內容。那麼在菩薩的上首代表,我們開始介紹了普賢菩薩,昨天談了一點,今天我們繼續。請看註解104頁倒數第3行,那我們從這一句看起說:

“《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大日經》是密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在註解裏面對於普賢菩薩這個名號有這一段的說明,我們就不多解釋了。下來繼續看註解說:

“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脇士,侍佛左右,乃釋尊會中上首,在華嚴會上,亦是上首。”

  普賢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脋士,就好像極樂世界的觀音勢至一樣,是釋迦牟尼佛會中的上首。在華嚴會中也是上首,是毘盧遮那佛的上首。所以今天大家看到在我們這個佛桌上面,有兩尊純黃銅的文殊跟普賢菩薩。因為他們的顏色是比較深暗的銅色,所以有些同修沒有注意到,剛剛才抵達的,放在左右,那中間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這裏說的左右手。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應化身,所以也等於是毘盧遮那佛。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是左右手。那麼這兩尊菩薩還沒有正式宣布安座,這個禮拜六同修多一點,慈淨老師也會來,我再跟大家交代幾句,那就是菩薩正式的安座了。所以我們繼續看註解:

“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再有普賢菩薩是一切佛的長子,這個在《四十華嚴經四十頌》裏面有說了「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有一個最大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普賢。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古人都是以長子來繼承他們的位子,日本都還是這樣,父親的家業長子繼承。國王都是這樣,長子是太子,其餘的都不能做皇帝,繼承一切如來的是普賢菩薩。我們繼續看:

“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化作等覺大士,襄讚釋尊,演唱聖教。”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普賢在我們的會上,是如來法身佛的顯現。他化身為等覺大士來演唱聖教,所以我們就肯定以清涼大師的解釋最為合適了,就是位後的普賢。還記得嗎?位前位中位後,位後的普賢是已經成了佛的普賢。普賢成了佛之後再倒駕慈航化身為等覺菩薩,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這一個《無量壽經》的法會。因為他很重要,他重要不是因為他個人,而是他的表法很重要!

  這個下來我們會看到,以下就引了一段關於普賢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的記載。在我們這個世間菩薩常常示現,我們知道的中國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峨眉山,四大名山。所以這段記載相當有趣,是真是假大家就當做參考好了。

  當年在中國國清寺就出現了一位奇人,很奇怪很特別的人叫做拾得,傳說他是普賢菩薩示現的。那他怎麼會取名叫拾得呢?我們通俗話說「拾得」就是撿到的。根據史書記載,在唐朝的時候,豐干禪師就住在天臺山國清寺。有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在山道旁邊忽然間傳來有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就跟著聲音去尋找,原來是一個非常小的一個小孩,衣服都沒有穿得很整齊,但是這個相貌奇偉。那麼就問了附近村莊的人,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以後就在國清寺長大。同一個時期還有一位據說是文殊菩薩示現的叫寒山,他們兩個人就成為好朋友了。拾得就在寺廟後面廚房幹活,寒山跟拾得兩個人整天就在那邊聊天,好朋友嘛!他們這個聊天很奇怪,偷聽的人聽到他們聊天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因為他們不是說的我們正常人的語言,因為他們不是普通人嘛!可能說的就像ET外星人的話,兩個人對話...,這是我自己編的,沒有人聽得懂他們說什麼。所以人家就把他們倆當作是「瘋子」。可是這兩個人就只跟豐干禪師很親近,就他們三個人,原來豐干禪師也是阿彌陀佛化現的。既然是這樣,那他們三個人見了面就很好談,就不理會其他人。那麼這個就是普賢菩薩示現的拾得,在廟裏面那些人都不知道他的身份,就看到他整天瘋瘋癲癲的,有時候就唱歌,有時候又大聲的叫喊,有時候又對著空中講話,說的話大家又聽不懂。那麼這個寺廟就養了幾頭牛,拾得他除了在廚房幹活,他還要負責看管那些牛。有一次他在看管牛的時候,居然把牛趕到寺廟裏去了。這時大家正在念經做法事,首座和尚看到就對拾得說:「哎呀!你瘋了!為什麼在這裏大聲喧嘩鬧事?把牛趕到這裏來了?妨礙我們大家念經!」拾得就笑著回答:「哈哈哈!你們養的這些牛都是以前寺廟裏面重要的出家人啊!」「哦?」說完之後,就一一叫喊這些過去出家人的名字,弘靖律師站出來!一頭白牛應聲而至,白牛就走出來了。然後又叫:「典座光超站出來」,一頭黑牛也跑出來了...然後其牠的牛也一一的回應,一個個的名字都叫出來,一隻隻牛從前面走過,把所有現場的出家人給嚇壞了!所以就是有一句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皮戴角還」。這牛就是有角的,牛也有毛啊,將來就做牛啦!昨天講過做那個小強,做寺廟裏的小強啊!是不是?所以這個就是給我們一個警惕啊!十方的供養要很小心啊!要不然將來就變牛變豬變狗了!你看那些寺廟常常有狗來了之後都不想走的,不是全部都是,有些是流浪狗沒地方住。但是有一些可能就是以前這間寺廟的那些出家人來的!

  下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大家可能有聽過,當年寒山就問拾得,下來是他們的對話說:「世間的人謗我(就是毀謗我)、欺我(欺負我)、辱我(就是侮辱我)、笑我、輕慢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呢?」就問那個拾得,怎麼樣來處理啊?不是對付是處理。拾得就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就是避開)、耐他(就是忍耐)、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再過幾年你再看看他)。所以這個對話很有意思啊!就是教我們不管人家怎麼欺負我們,怎麼樣誹謗我們,怎麼樣侮辱我們,沒有關係啊!他不可能欺負侮辱跟毀謗到我的清淨心,我的清淨心從來沒有被污染,這些全部都是《金剛經》說的夢幻泡影,都是肥皂泡。人家罵你欺負你甚至人家讚嘆你,那些全部都是肥皂泡。不是見過了以前我們小時候在玩的肥皂泡,拿一個吸管將那個肥皂吹一吹,後來不是有一首歌嗎?吹泡泡,泡泡向天升...肥皂泡五顏六色是很好看,就是這個世間的種種現象五顏六色,都是像肥皂泡馬上就破了,馬上就破了告訴你本來就不存在。所以寒山拾得這段對話很好,那我們就不會跟人家結惡緣了。好,我們再回到註解的內容:

“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那麼這裏就根據密教的經典,根據密教來看普賢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剛薩埵。在密教是金剛薩埵,在顯教就叫做普賢菩薩。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在密部經典當中有這麼記載。下來說:

“《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他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

“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

  金剛智是一位金剛上師,他的《五秘薩訣》裏頭說金剛薩埵是誰呢?就是普賢大菩薩的另外一個名稱,異名就是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一切如來長子,也叫做「大阿闍黎」。

  念公就說:現在這個阿闍黎大家都混叫了,都亂亂叫隨便叫了,什麼人都可以當阿闍黎。其實阿闍黎是真正不容易的。阿闍黎是什麼呢?就是親教師,真正的善知識。這個在密教裏面稱呼阿闍黎。那我們在顯教就是祖師大師級的。所以現在都沒有分了,誰都可以叫,都是不如法,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不重法了。

“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

  這個是真正的表法。《無量壽經》裏頭《德遵普賢第二》,就是第二品當中,也都還有教菩薩得阿闍黎這樣的經文。那麼在我們這個經中把普賢大士列為上首是顯什麼呢?「顯」就是告訴你密淨不二,密教跟淨土宗沒有兩樣,不二就是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就是一樣咯!前面說的是禪淨不二,這個地方就顯了密淨不二。密淨不二那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咒啦!以前常常跟大家提這句佛號如果用梵音來念就是 Namo Amitabha,往生咒裏面一開頭就有了 Namo Amitabhaya,那不就是咒嗎?所以大家都輕視念佛號而想去念咒,我們很多同修有拜《淨修捷要》,都有聽過說得很清楚,「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稱名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跟你念咒沒有兩樣,既然沒有兩樣,那我們就不用忙了。也念阿彌陀佛也去跟人家學手印,要念咒又要念阿彌陀佛,以前是念唵嘛呢叭咪吽的,結果現在念了阿彌陀佛,好像沒有念咒,那觀世音菩薩就不保佑我了。所以原來稱名就是持咒。《金剛經》就說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只要能夠信得及,什麼叫信得及呢?真正沒有懷疑,真正能夠接受過來就是信得及。所以禪宗就有一句話說,「一莖草可以當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當一莖草用」,一莖草就是瘦瘦的一根草,一莖草就是一根草。所以有許多都是仁者妄生分別,是你自己在那邊分別的,本來就沒有分別,你自己在那兒分別,所以自己在那邊就生出了種種的分別。

“故先師夏老云:「淨土即是密教顯說。」”

  先師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他說淨土宗就是密教顯說,密教公開了,那就是淨土宗了!

  下來又再提了說:

“(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它教派。密淨不二之旨,于本解中,暫不詳論。)”

  藏密這個是西藏的,不是漢地的,漢地的叫唐密東密,西藏叫藏密,藏傳佛教的那個藏密。藏密最古老的是紅教,他們有紅教黃教白教黑教,最古老的是紅教,是以蓮花生大士為主的。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紅教就特別尊重阿彌陀佛,勸大家生極樂世界。這個跟其它的教派就不大一樣,真正密淨不二的這些註解,我們就不必詳細的說了,這裏就只說了一點點。好,普賢菩薩介紹完,我們下來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看註解說: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諸佛之師。《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這部經叫《放缽經》說,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自個兒說的,「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釋迦牟尼成了佛都是文殊師利的恩惠,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無央數諸佛,過去說不清那麼多的佛,都是文殊師利的弟子。所以你看文殊師利祂是這麼多佛的老師,不是普通人!「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當來的一切佛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威力所致。舉例子像世間的小孩子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所以這個話就是極度的讚嘆文殊!

“如《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

  三世諸佛覺悟的母親就是妙吉祥,就是文殊。妙吉祥是文殊的號,文殊還有個號叫妙德,妙德是什麼呢?註解就說了:

“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言妙德。以了了見於佛性故。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

  為什麼稱為妙德呢?因為他「以了了見於佛性故」,他了了然的見了佛性,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見到自己的佛性了,就是明心見性了。「德無不圓,累無不盡」。所以禪宗就說了,悟了就是佛,你不悟就是眾生,就那麼簡單。悟就是佛,不悟就是眾生,它中間沒有這些過程。所以國際上就稱禪宗是中國的,禪宗是很殊勝,所以「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為妙德。那麼《會疏》就說了:

“《會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

  《會疏》是日本人作的一本註解,說「具三德秘藏」,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脫德。三德的秘藏而神化不可思議,所以稱為妙德。下來再說:

“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

  所以你如果還有惑業還有苦,有一點點在,你都不是妙吉祥。吉祥前面加個妙就是你要具足這些條件。所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圓中鈔》是幽溪大師的著作,他說「微妙三德,同佛所證」,位居究竟就是到了菩薩的極位了,就是等覺位就要靠近佛了,「三德圓彰」,剛剛說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脫德都圓滿的彰顯沒有欠缺了,祂的三德同於佛之所證,所以叫做妙吉祥。那麼底下就不再引證了。

“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

  文殊菩薩在菩薩當中祂是智慧第一,現在祂在他方世界。他方世界,那我們這裏就沒有嗎?有,前面講過的,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五臺山,當然祂不只是在五臺,但是祂常常示現在五臺,現在還在。大家到中國四大名山去參觀的時候,到了五臺山要特別注意啊!看你能不能遇到文殊菩薩!遇到的話那就不得了了。所以祂是遍一切處千百億化身,不單單是五臺,但是跟五臺山很有緣。就是因為我們這裏也是凡聖同居土,凡就是我們這種凡夫,聖人也在我們這個地方,但是不容易見到。有記載的我們也聽過不少,唐朝的法照禪師啦,虛雲老和尚啦,還有文革之前福建的一位和尚都在五臺山見過文殊,各有不同的內容。那我們就不重複了。

  但是我們這裏說一則真實的例子,也很精彩。還有一些同修沒聽過的,也是唐朝的一位法師叫法雲法師。他是雁門趙氏之子,天性淳樸,老實善良,對於他人加給他的譏毀,就是譏諷或者毀謗他甚至稱讚他,他都看得很平淡。可是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卻呆頭呆腦的,好像很遲鈍的樣子,記性也不太好。在他十二歲那年,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臺山華嚴寺禮拜淨覺禪師作為師父。出家之後每天擔柴挑水的過日子,可是他一點也不怕辛勞。到了他三十六歲那一年他還是不能夠誦經不能作功課,大家看他這麼愚蠢就譏笑他,哎呀!笨得像頭牛!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說:「我的資質是那麼的愚蠢,像這樣子下去長年累月的活在世間又有什麼意思呢?」那我們聽了這句話好像是他看不開,要幹什麼傻事了,不是的,放心,他不會死,死了後面就沒有故事了,是不是?那個時候是冬天,天氣冷得刺骨,天空正飄著大雪。他就沒穿鞋赤著腳走在雪地上,一面走一面向著五臺山方向頂禮朝拜,一心持念文殊師利大士的聖號,發願祈求菩薩能開他的心眼。像這樣子日復一日的一邊拜一邊行走,天氣嚴寒他也不知道要添多一件衣服,肚子餓了也忘了要吃東西,整個人癡癡呆呆的樣子。他內心不知道有自己這個身體,外在也不知道身邊的環境,他完全沒有感覺,他全神貫注全心全意的只求能夠見到文殊大士。如果你是真正的這麼個真誠心,一定能感得佛菩薩的出現嘛!其實我們認為是真誠心卻是不夠!所以我們沒有見到任何的什麼阿彌陀佛放光什麼佛菩薩的,沒有,真誠心不夠。那麼他的真誠心真的是十足,他一路上走只要遇到人就會問:「請問文殊大士住在那裏啊?」當然他每一次所問的答案都是令他失望的,因為誰也確實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在那裏。你以為這麼容易見到的嗎?所以走遍了五臺五峰還是見不到大聖,大聖就是文殊菩薩。後來他來到了一間寺廟,請求布施一點點食物來充饑。他感覺有點餓了,希望吃飽之後求見菩薩的意志會更加的堅強。他這個時候簡直到了如癡如迷的地步了,他再度來到了東臺,然後就見到有一位老人正在以火取暖,他就恭恭敬敬地向前問:「請問這位大德!文殊菩薩究竟住在什麼地方?您可清楚嗎?」老人看了他一眼然後就說:「你問他的去向幹什麼呀?」法雲就說:「我生性愚鈍,想求祂開啟我的光明智慧。」老人就說:「哈哈!文殊嗎?那個瘦小頹唐笨拙得要命的傢伙啊,哎呀!你還是不要見他的好!不要見他,有什麼好見的?」老人就是這樣的,法雲見他這麼說,想來這個老人也是一個瘋瘋癲癲的說話胡言亂語,算了,就失望地向北臺山走了。到達北臺之後,哎!看到先前所見的那個瘋老人竟然寂靜地坐在雪地裏,心中就生出稀有之想,認為那老人可能就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了,就走向前頂禮。可是因為一路太疲倦加上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就噗!倒在雪地上了,口中就吐出一口口的鮮血,迷迷糊糊地好像是在夢中見到那老人對他說:「你在過去生的時候曾經是個法師,只因貪圖他人的名聞利養,又吝嗇不肯修法布施的緣故,所以你墮入了牛身受愚昧無知之報,來償還過去積欠下來的宿世債務。但是因為過去曾經是法師,在佛力加持之下,報盡之後今生又得恢復人身,而且出家為僧。可是由於吝法的餘習,這就是使你沒有辦法誦經作課的原因啦!」說完老人就用一柄鐵做的如意鉤就,辟!就鉤出他的心臟,他一點也不知道疼痛!然後老人就對他說:「你自己看看,這像什麼呀?」哎呀!真的可怕!就像牛的心臟一樣,老人就將取出來的牛心在天井裏面把它洗乾淨了,然後再把它放回去安好。然後大喝一聲:「好了,起來吧!」他就在迷濛之間突然驚醒,身上一點都不覺得痛,也沒有什麼不適,只不過是全身都在冒冷汗罷了!然後再去找這個老人,怎麼找都找不到了。這個時候天空忽然飄來朵朵祥雲,軟風吹著衣襟,抬頭往天邊望去,看到有一道圓光像鏡子那般清明,就在那清明的圓光裏面,就見到先前那位老人端坐在蓮花之上,一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自從這次經歷之後,法雲法師以前持誦過的一切經論都記憶得清清楚楚,好像以前就背得滾瓜爛熟似的。從此以後終身就行道布施,說法度人非常的積極。有一次他在禮繞阿育王塔到了三更的時分就見到白光如水,從北臺山一直連接到鷲峰,中間現出一個天閣,有燦爛的寶光輝映著。這天閣的匾額上題著「善住」兩個字,他知道這就是他歸宿的地方了。當時是開元二十三年的春天,他告別了大眾,就這樣安然示寂了。人走了,故事也講完了。

  好,繼續看註解,我們還在說文殊菩薩。

“本為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

  祂在他方世界北方的常喜國成佛,祂的佛號叫寶積如來,過去是龍種尊王如來。你看大家,我們這裏比較少人拜懺,拜懺就有一尊龍種上尊王佛,說的就是文殊。在北方的常喜國將來成佛叫普見如來。所以文殊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都是成佛的人。

“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淨不二之旨。”

  前面佛的比丘列上首的迦葉也是表禪淨不二,這裏菩薩列文殊也是表禪淨不二。那麼現在示現在這個無量壽大會之中,以大智獨尊表這個法門是菩薩中的大智,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唯有大智慧才能夠信入!所以如果你真正對淨土法門沒有懷疑,真正能夠相信,不管你有沒有讀書,不管你是沒有文化或只是讀了小學而已,或者是怎麼樣的一個背景都不重要,你就是有大智慧。因為這個智慧是本來圓滿具足的,跟外面你學多少都沒有關係。外面那些全部都是知識,不是智慧。你能夠相信淨土法門,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願意去作佛,你是大智慧的人啊!因為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法師翻譯他的《阿彌陀經》裏面還加了一個『極』,極度的『極』,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大家要知道,一切世間裏面包括什麼呢?那還不僅僅是包括六道,還包括阿羅漢辟支佛包括一般的菩薩,還包括一切世界的九種就是九法界。還有這個妙德是什麼呢?就是了了見佛性。所以他就是在普賢之後居在第二位,也就是表示禪跟淨不二,既然不二,那你就一心一意修淨土就好了嘛!你的淨土就是禪的淨土。昨天講過了,這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那麼文殊菩薩同時也表根本智,除了表禪也表根本智,除了表智慧第一,也表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呢?就是在座每一位圓滿具足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普賢文殊菩薩下來就是彌勒菩薩了。我們先看經文:

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是第一品的最後一句經文。

“彌勒,此云慈氏,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具足則為慈無能勝。”

  彌勒可以翻成慈氏。祂又有個名字叫阿逸多,這個名字我們在《無量壽經》後面都會聽到。有時候釋迦牟尼佛稱祂為慈氏,有時候稱為阿逸多,有時候就叫祂彌勒,祂有好幾個名字。阿逸多就翻成無能勝,如果整句具足來說就叫慈無能勝,合起來說就是慈無能勝。祂的慈悲是沒有人能夠勝過祂的。古代也有人主張慈氏是名,無能勝是姓,這是阿逸多的意思。下來就引了《彌陀疏鈔》的話:

“《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

  《彌陀疏鈔》就說了,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親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們這一族過去都叫慈氏,這是慈氏名字的來由。過去生中遇到一尊大慈如來,祂也發願願意跟大慈如來祂一樣的名號,所以他也得到了慈心三昧。再有祂過去在當婆羅門的時候,他的號稱一切智,八千年裏頭修慈。又在弗沙佛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一塊兒發菩提心一起修行的,過去生中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修行,發菩提心修習慈定。

“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思益經》就說了,慈氏,眾生見到都能得慈心三昧。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現在就差彌勒菩薩,但是我的要求就是...很容易找,但是我的要求就不是要我們漢地那種大肚的笑佛彌勒,我就是不要求放那個,放那個就會跟那個什麼道混在一起了。他們的也是這樣的,我們也是這樣的,要不一樣。有一種是東密造像的彌勒菩薩(天冠彌勒),像這種菩薩相的樣子,不是那種大肚皮的。我就在找這個,找到之後我們就圓滿了,三位菩薩都有了,文殊、普賢、彌勒菩薩。

“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悲華經》就說彌勒菩薩他發願在刀兵劫裏頭擁護眾生,這個眾生就包括我們啦!

“大士位居補處,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三會龍華,度生無量。”

  大士位居補處,補處就是我們說的後補佛,後補佛就是將來接著要作佛的。現在在那裏呢?現在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就是指兜率天的四千年,相當於地球多少年呢?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所以現在不能叫彌勒佛,彌勒還沒成佛嘛!還要多久呢?五十七億六千萬年。所以別人叫彌勒佛由他去叫,我們根據經典,彌勒還沒有成佛。所以到那個時候三會龍華,度生無量,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彌勒內院成為補處。那麼兜率天的四千年後就到人間成佛了。這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我們算一算,在兜率天一天一夜是人間的四百年,我們也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來算,兜率天的四千年,數學好的算一算,差不多是這樣,到那個時候才是彌勒菩薩來三會龍華,所以有人就說我們現在不成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關係啦!等彌勒菩薩來啦!那就不曉得要等多少時候了,不曉得要等多久了,不要再等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了,現在就去,那個時間太久了。所以祂的福德最勝,那個時候的人壽命很長,福德很好。壽命很長,人又很高大,這個我們在後面會看到,八萬四千多高啊?祂周圍的弟子全都這麼高大,到時候釋迦牟尼佛不是有交代大迦葉要把袈裟傳給彌勒菩薩嗎?所以為什麼現在大迦葉還沒有入滅還在,現在算算應該是三千多歲了,大迦葉還沒有入涅槃,就等著彌勒菩薩下來,還要再等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到時候彌勒菩薩他的弟子都很高很大,大迦葉一出來,個子小小,大家一看是誰來的?到時候這段詳細的過程我們會看到。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壽命很長,福報很大,他就不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經沒有一天休息的,講了四十九年,是不是?可是彌勒菩薩是三個法會,三次叫三會龍華,三次法會該度的全部度完之後祂就走了,所以不一樣。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

  這裏就以三個大士,那三個大士啊?就是前面的普賢文殊彌勒作為我們菩薩的上首。因為這三位菩薩跟我們淨土的緣特別的深,我們再來了解,什麼叫跟我們淨土的緣深呢?我們再來了解這三位菩薩其它的種種,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頭我們稍微讀一讀,普賢菩薩發了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

  所以一部《華嚴經》最後就是這個《行願品》了,講的就是這個。這一卷是整個《華嚴經》的結論,也是《華嚴經》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今年四月在金馬崙的三寶萬佛寺有介紹了這部《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原文有四十卷,而這一卷是《華嚴經》的精華,也是《華嚴經》的結論。在《華嚴經》說一生修行究竟圓滿,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一生當中修行究竟圓滿,在一切經裏面只有《華嚴經》為我們說出來了,究竟它用什麼方法達到圓滿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才圓滿。可見究竟圓滿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修行到最後不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真正的圓滿。然後它又有偈云:

“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而且祂又有發這個願:「願我臨欲命終時」,這個「我」就是普賢菩薩。「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是祂發願往生。所以你看看,大菩薩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智慧的文殊,前面講過多少佛的老師也發了同樣的願,就是普賢菩薩祂的願文是七言的,那麼文殊祂的是五言五個字的。我們看看:

“又《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這些願文師父以前常常引用,大家也聽多了,但是聽歸聽,沒當一回事。怎麼說呢?文殊是佛的老師都求往生,他可以不需要啊!他為什麼這麼做呢?他是做給我們看的,做給我們學習的,就是表法。這裏面一定有很深的含義,可是大家沒看出來。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要跟比自己差的人來比,那你一定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知道很多了。你跟差的人來比那當然啦!要跟誰比呢?要跟菩薩來比,這樣自己才會提升才有進步。不然就會自以為是,到頭來什麼都不是。你看我自己就是天天跟菩薩看齊,跟佛看齊跟祖師學習,所以真的是學無止境啊!不只是世間的學問學無止境,佛法是無盡藏,你那裏學得完?什麼時候才畢業呢?成了佛才叫畢業。下面就說了:

“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為上首。”

  所以這兩個大士都發了這麼個大願,都求生極樂。所以以這兩位菩薩作為上首,他的用意在那裏呢?讓大家仰信,文殊這樣大智慧的人,普賢這樣的大行,大修行,我們就要信這個大智入這個大行,我們一樣也是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所以在這個經當中把這兩位大士文殊普賢列在最前面。下來我們看看:

“次列彌勒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

  這段文是在《寶積經》裏面「發勝志樂會」的經文,《寶積經》全經一共有一百二十卷,「發勝志樂會」這一會是在第九十一卷,《寶積經》這個法會很大,是個大的講經法會,而且這個時間講得很長,佛講了很多經,當中第五會就講了《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知道的五種原譯本之一的。從這裏我們看出來彌勒他就是關心淨土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問過淨土法門,就在《大寶積經》。《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裏頭彌勒就問佛說:「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世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十種心我們念一念就好了,註解裏面沒有,我們念一念沒有細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聽聽淨空老和尚專講過這部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彌勒菩薩所問經》。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那麼這些到底是什麼心呢?這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總說,這十條就是菩提心具體的事相。那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有沒有這十種心呢?如果有,那你就真的發了菩提心了。如果沒有,也不要難過,繼續加強,繼續發菩提心。所以彌勒同樣是請示佛念佛往生的方法。

“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彌勒當機。”

  而且《無量壽經》的後半部佛就把這個經囑咐給彌勒菩薩,囑咐就是付託,付託交給彌勒菩薩讓他將來繼續的弘揚,在第四十六品的經文就有,到了第四十六品我看應該是五年過後了,五年後大家還在嗎?第四十六品的經文就差不多要結束了,整部經是四十八品。

“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所以佛這個時候就說了,對於這個經是諸佛所讚嘆,就把它交代給「汝」就是彌勒菩薩。「汝等」那就不只是給他一個人了。「汝等」就是彌勒菩薩等等,當然這個「等」也包括我們在內,要做什麼呢?做大守護啊!要護持啊!我們都有這個義務跟使命來護持弘揚跟介紹這部經,來提倡這部經,「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

  所以彌勒就承了佛的囑咐交代,祂就要弘揚這個經啊!那部經呢?就是這個會集本啦!《無量壽經》會集本這部經,持這個經,所以彌勒不但將來在龍華會上要說這個經,因為他受了釋迦牟尼佛的委託,而在經裏面他答應了佛,他必然在龍華會上還是說這個經,所以大家到那個時候都可以得度,而且可以說盡未來際,就是永遠的沒完沒了無止盡的,未來際不是盡形壽,盡形壽是這個壽命完了就沒了,盡未來際還是說這個經。所以你看位後普賢成了佛,他還在度眾生呢!還在「「常說不絕」。下來就說到賢劫了:

“「賢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賢劫。”

  什麼叫賢劫呢?賢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劫,我們這個時劫為什麼稱為賢劫呢?下來就引了《悲華經》來解釋了: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

  因為這個世界將來會有一千尊佛排隊,一個接一個出世在這個世間成佛。

“據《佛祖統記》,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孫佛,次為拘那含牟尼佛,三為迦葉佛,四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今此會中,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

  這是根據《佛祖統記》在這個劫當中,那麼已經有記錄的第一尊佛名為拘留孫佛,第二尊次為拘那含牟尼佛,第三是迦葉佛,第四即為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以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接著一個一個出世,最後一尊是誰呢?最後一尊就是護法神韋陀,在我們前面的韋陀菩薩。韋陀菩薩是最後第一千尊佛,名字已經知道了叫樓至佛。你看看我們這個佛經,第一千尊佛的名字都有了,要多久呢?你看一尊佛跟一尊佛之間,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相隔就要五十七億六千萬年。那麼現在他們是什麼呢?他們現在是菩薩,是不是?這些菩薩還沒有成佛之前全部都來聽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這部《無量壽經》,所以你看有多重要啊!我們如果沒有真正好好去體會去理解去聽經,你怎麼知道,你就這麼念過去了,「又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這個「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它裏面含的意思有多深啊!但是一尊佛跟一尊佛相隔時間很長,所以有佛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候長,所以我們不要錯過當前這個最寶貴的機會。賢劫中未來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現在他們都還是菩薩,這些當然包括在「皆來集會」的一切菩薩裏面,而且還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薩,賢劫未來諸佛全部都來到現場了,一個都沒漏,都到現場蒞會聽法,也都跟彌勒一樣,同受釋尊大悲慈父從衷的囑託,弘揚護持如來無上心寶-淨土法門,永為眾生照破長夜黑暗的明燈,普令離苦得樂,契入本有的寂光真淨。所以你看所有的人都來,那怎麼證明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呢?後面那八個字,《無量壽經》最後那八個字,「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個「皆」裏面就包括了賢劫中的一切菩薩,還有第二品的十六正士,這十六位在家等覺菩薩,還有菩薩的眷屬,菩薩還帶了很多菩薩來啊!不只是他一個人來,而且這十六位是代表而已,不是只有十六個人。所以這個法會我們可以想像那些菩薩,那些大人物,還有佛示現種種的,哇!無量無邊整個靈鷲山怎麼可能容納得下這麼多人啊?不可能。光是比丘一萬二比丘尼五百,清信士七千,清信女五百,加起來兩萬人,兩萬人也容納不下啦!這話是對現在的靈鷲山那個地方來說的,如果你有去過印度朝聖,你去靈鷲山看看。因為我去過我可以講,最多擠一擠給你坐兩百個人。就是現在上面那個講經臺,最多擠一擠給你坐兩百個人,兩萬人怎麼坐得下?所以這不是我們的頭腦可以理解的。既然不能理解,我們就不要去想它,總之這是聖人的境界。再加上這麼多菩薩,有看見的有看不見的這麼多,所以這個法會實在太殊勝太殊勝了。為什麼這麼殊勝呢?如果是要給釋迦牟尼佛面子,那也不用全部都來嘛!派代表去就好了,是不是?是自自然然成就了這麼一個稀有殊勝難得的講解這部《無量壽經》的法會,可見這個法會很重要,講解這部經對未來一切眾生很重要,因為它是救命的一部經典,是救我們一切眾生慧命的一部經典。今天我們一心一意集中的來學習這部經,其它的經都不要去想它了,放在一邊,你喜歡的也好不喜歡的也好,你還是要咬緊牙根忍一忍放在一邊,什麼《金剛經》《心經》《法華經》《首楞嚴經》,我自己很喜歡《首楞嚴經》,可是沒有辦法,還是要放在一邊,等到了極樂世界,在那裏聽呢?在七寶池那裏聽啊!可以一面聽一面洗澡啊!那個花灑的水灑下來,你要聽《首楞嚴經》全部聽到了。那些水聲全部跟你講《首楞嚴經》。你要聽《金剛經》就聽到《金剛經》。所以現在咬緊牙根忍一忍,就專修這部經,為什麼呢?為了確保有把握可以到極樂世界,是這個原因啊!所以不是一定要你專這個,這樣的話就好像沒什麼意思,應該可以摻點別的吧?這樣才比較多樣化一點。你多樣化多到最後就變成海南雞!你多到最後就變成北京鴨啦!最多給你升天,是不是?升天多難啊!不只是五戒還要十善種種的,對不對?不容易,條件很高!所以我們一定要很理智的來想一想,今天我們跟這些菩薩跟這些大修行人,這些大菩薩也一樣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交代,給我們任務給我們使命,我們一樣一起來護持這個無上的心寶-淨土法門,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這就是證明了,很好的證明。我們現在在專弘這部經,那就不是自賣自誇了,老說自己好。所以外面的人不明白,因為他沒有去深入理解,我們可以體諒他。所以我們一切都是有根據的,是那些人不明白就先否定。我昨天不是講過了嗎?以世間做學問的態度都應該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啊!真正修行的過程也是這四個步驟,信、解、行、證。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裏面說的,確實是這四個步驟。把「信」排在第一個,信了之後你自己要從道理那邊去理解,不要說釋迦牟尼佛說的肯定是對的,那你自己要去理解,怎麼理解呢?行啊!你把這個道理用在生活當中,去實踐了,這個道理是真的可以用得上,真的好用,確實沒有問題,你自己去行,到最後誰證明的?你自己證明的。信、解、行、證,你自己證明,你相信了釋迦牟尼佛教的沒有錯,你自己證明了。到最後成就是你自己嘛!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種態度,如果不是這樣,這都是眾生的一些情執。

  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這些同修,我們自己清楚這條路是走對了,我們也不用管別人怎麼說,我們只聽佛的話,不要聽人的話,學佛是跟佛學,不是跟人學。最後還有一點點我們看看:

“以上第一品,以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超越餘經,同於《法華》。又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經》。亦表本經之同於上之圓教二經也。”

  以上第一品,就是前面我們學到這裏第一品學完了,第一品就是六種成就,讓你相信佛真的是講了這部經,主講人是誰,有誰在聽,在什麼地方標地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眾成就,全都列出來讓你真正相信,確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那麼列出的一萬兩千比丘就超越了別的經典,其它經典列的弟子都沒這麼多,只有《法華經》,所以同於《法華》,跟《法華經》的人數一樣。普賢列為上首,那就同於《華嚴》了。又本經這部《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所以表示我們這部《無量壽經》,跟圓教最高的兩部經典,一個是《法華經》一個是《華嚴經》是同等的。所以我們這樣來理解之後要很有信心,信心越來越具足。所以這個很重要,越來越堅定。肯定是堅定的,要不然我花這麼多時間來跟大家分析,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又講得那麼清楚,到最後學圓滿了是五年六年七年也好,信心決定是一百分的。那你往生還會有問題嗎?那麼這樣我們這第一品就講圓滿了。所以第二品就從明天開始,明天開始我們就接著第二品的內容跟註解。

  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44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