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07 21:40:10瀏覽97|回應0|推薦4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94集 那我们继续看中辈往生的内容,昨天谈了一些,我们今天继续。中辈也是一样,第一个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跟着就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这是先决的条件。下来第三才多少修点善,奉持斋戒等等...下面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所以你不能只是做世间的善,那你不发菩提心,你也不愿意念阿弥陀佛,你也不愿意要去作佛,那就没有办法啦!不是阿弥陀佛不要来接你,而是你跟佛不能感应。你要有感,佛才有应嘛!像这个磬一样,你不敲它不可能自己响,不敲它自己响,那就有鬼有问题了,是谁在敲它?你看不到的隐形人啊!你敲多少,它响多少。你发这个心有多大,佛回应你的一定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你自心所感,自心所现的这个相,昨天说过了嘛!那么你发了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是最主要的条件,最起码的要求,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是一样的。中辈就必须要修多一点善,「奉持斋戒」是昨天讲的第三。我们接着看第四「起立塔像」: “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译为庙,或方坟。谓置佛舍利处也。《会疏》曰:「安塔有其三义: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 《法华经》曰:『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并馀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像」,指佛像。据《增一阿含》佛升忉利,优填王忆佛,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为此土雕像之始。 《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经》曰:「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圹麦,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们看这个「起立塔像」。塔叫窣堵波,它真正梵文的名字是叫Stupa,塔是供舍利的。像是造佛像。 那么造像的开始就是佛登天为母亲说法,国王很想念佛,就用栴檀木做了佛的像,这个就是我们地球上有佛像的开始。等到佛从天上下来的时候,这个木头佛也出来迎接佛,机器人也出来迎接佛。那么这尊木头佛大家知不知道?到了北京,在北海附近有个栴檀寺街,那边就有个栴檀寺,栴檀寺供的这个像就是当年这尊栴檀像,到了中国来了,后来在清朝的时候起火烧了,这个画像故宫里面还有,印出来很庄严,这是佛像的开始。 那你要造塔造像,造佛像有种种功德。但是,不是你喜欢怎么造什么造型,你要标新立异都可以的,不是的。它是要依据这部《造像功德经》所教的,是佛教你怎么做佛像的,所以造佛像有种种的功德。怪不得现在的人都抢着供养佛像,你说供养道场佛像,大家都要抢着供养。但是你供养三宝,那不是都包括在里面了吗?那还不只佛像一种而已啊!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这个心。你抢着要供养佛像,你不是要贪功德吗?你还是有这个贪的心。下来说: “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又《会疏》曰:「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 饭食沙门,简单说就是供养出家人,我们现在简单称为叫供僧,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请出家人吃饭。吃完饭就有法供养,出家人就会跟你说法,到时候居士就会问题多多,所以这餐饭也不是好吃的,问题多多,也好,还有机会听法。《会疏》就说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你得了多少宝贝,满天下的宝贝,你把一个太阳系所有一切地方的宝,你都得到了,充满了四天下的宝贝你都得到了。你不如请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吃饭,这个「清净」,首先是戒要清净,所以就告诉你一定是吃素的嘛是不是?哪有请出家人去吃肉的?去吃Bahkuteh(肉骨茶),杀生还算清净吗?不是汉传的出家人才一定要吃素,其他的就可以吃肉,没这回事。居士还很开心啊!我们师父有吃肉啦!这个我自己一直到现在都想不通,主要是你不能恼害众生啊是不是?不是谁定的,只有汉传的才是吃素,他们说是当初你们的梁爷爷提倡的。梁爷爷是谁?梁武帝,梁武帝我叫他梁爷爷,是他梁爷爷提倡之后你们才吃素的嘛!之前都没有吃素的啦!那说得还真有道理。但是你看看,现在这个世界的种种灾难动乱怎么来的?慈净老师不是有个公案张美雅吗?「我就是你身上的癌细胞!」你吃牠,最后牠变成你身上的癌细胞,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真实的。所以你看斋僧的功德有多大!可是要清净的沙门,这个清净,不光是身清净,也要心清净,心要出家。 “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悬缯」者,以缯造彩幡悬挂于佛殿。 《百缘经》云:「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毘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复荫其上,受福快乐。然后出家,得阿罗汉。」「然」者,烧也。「灯」者灯烛,灯火也。 《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或酥油涂然(燃),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 缯是佛前面的那个幡。燃灯就是点灯,现在不用蜡烛,多数用电灯,这个也算是燃灯。其实这些供具供品,它都有教学的意义的,灯是表什么呢?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舍己为人的意思。还有水、花、果、香等等都有它自己的表法。 “「散华」,散布鲜花,以供养佛也。《会疏》云:「散花者,花开清净。妙色妙香,散诸佛刹。若有花开,诸佛来坐。是故下界中以花为净土。见色闻香,诸鬼神等嫌之,犹如粪秽色香故。(谓诸鬼神以花之色香,同于粪便,故嫌之。) 《陀罗尼集经》曰:「若四部众,以众花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何者为十:一者,自发善心。二者,令他发善心。三者,诸天欢喜。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无有损坏。五者,死生宝池(指死后生于宝池中)。六者,生生世世生于中国及贵姓中。生值佛闻法,不生边地及下姓中。七者,成转轮王,王四天下。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弥陀佛国,七宝花上结跏趺坐,成阿鞞跋致。十者,成阿耨菩提。坐于七宝师子座上,放大光明。与阿弥陀佛等无有异也。』」「烧香」,烧香以为供养。 《往生要集》曰:「随力办于华香供具。」《会疏》曰:「若人烧美香,魔伦趣他方。佛神欢喜守。修善必成就。如那干诃罗国大王,遥向佛生国焚香作礼。香烟直至佛精舍,如白琉璃云,绕佛七重,化作金台。具如《观佛经》说。」 又《大日经疏》曰:「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薰一切,故曰烧香。」后疏兼论烧香之事理,旨趣更深。” 散花,印度花很多,就把这个果木园的鲜花,他们就拿这个花散在佛的身上,做一种供养。烧香这个我们都知道了。这个花跟香很特别,一个是花,花是佛喜欢,谁不喜欢呢?鬼神讨厌,所以这里有很多花,决定晚上不会有鬼神,跑掉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亲近很多的气功师,实际是亲近了很多鬼神,他们的后台老板就是鬼神,这个鬼神跟佛法是完全不相应的事情,这个大家要知道。譬如拿这个花来说,鬼神就讨厌,对于花祂看作跟大便那么讨厌。你点香,佛喜欢,但是魔就跑掉了,所以它这个是外,外之中还有魔叫魔外,真有啊!有许多这些魔外,这个还是要有所分别。 彻底来说,魔跟佛还是一样的,当然都是佛嘛!但是要记住!平等之中有差别,差别之中有平等。因为不是你一个人平等,你以外还有很多都不平等的,还有很多分别的。除非这个世界每一个都成佛了,成佛是平等心,每一个都成佛了,所以极乐世界就平等没有差别。但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我们这个地球有种种的差别,你还是要随顺大众,所以平等之中有差别,差别之中有平等,不能单指一样。那么刚才说的这一些,是从差别方面来说的。 “第七、「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回向发愿之紧要,已于上辈往生文中,略作注释。兹简录慈照宗主劝人发愿偈于下:「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又「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又《会疏》曰:「回向愿生者,如上诸善回向,则必作生因。若不回向,则不作生因。」皆显回向发愿之不可少也。” 下来举了个例子,中辈的做这些功德以此回向,就拿这些种种的功德要来回向,回向到哪里去呢?就把这功德回向愿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求生净土要求往生的人,就要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来回向,集中到求生极乐世界。 那你如果回向想了很多,而不是极乐世界,想求点吉祥,希望佛保佑这个那个,佛一样可以满你的愿的,可以的,你看看下来就说了,曾经有一个人跟念公的老师说,念公的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他说他念准提咒,Om Cale Cule Cundi Soha他念准提咒。夏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念准提咒?他说我想当国务总理,他真念了,他真当了国务总理,但是我们替他可惜啦!你就求这个就太可惜了! 所以就是你念,你做功德,你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是要求生。所以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你持戒,但是你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唯得人天福」,所得的只是人天的福报,但是那福报享用完了,你还是要继续轮回啊,是不是?「发愿持戒力」,你又发愿,又持戒。「回向生乐国」,拿这个来回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这样的行持,一千个人当中一个也不会丢掉,决定如你的愿,所以就是要发愿。 《会疏》也说了,行了诸善要回向,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你不回向,那就是给你增加一些福报,像那一个人,他去做了这些事,他求当国务总理,他真的短期当了一下,那是军阀混乱的时期当了一下国务总理。所以,回向发愿不可以少。下来是经文我们看: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眞佛。】 下来引那个注解《圆中钞》: “《圆中钞》曰:「真佛者,弥陀之应身也,化身则从应身,又变化其身,而来接引。」《会疏》曰:「具如真佛者,如《观经》中,上辈三人临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辈所见佛也。馀例上可知。」 中辈之人,临终得见化佛,亦决往生。因佛诸身不一不异。故随化佛,往生安乐,住不退转。但功德智慧,次于上辈者也。” 底下经文说「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这个来迎接的阿弥陀佛就化现他的身,这样子的一个化佛,这个化佛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是一模一样的,你看不出来,但是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化现。 《圆中钞》的解释,《圆中钞》是我们《阿弥陀经》的第三部注解,另外两部是《疏钞》跟《要解》,第三部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作的。他说真佛说的是什么呢?是说的阿弥陀佛的应身,这个化身就是从应身再变化出来的,这是他的解释。《会疏》是日本人的着作,他的解释不同一点,这两个都可以并存,这个没有矛盾。他说《观经》里头上辈往生的,都是说的阿弥陀佛跟多少化佛来接,所以他认为真佛就是指着上辈往生所见的佛,然后从这个上辈的佛再化现的,那就是化佛了。那么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这是名字上的差别,都是一体的,即化即法即报,也是化,也是法,也是报。下来又引《观经》了: “又《观经》中品三种往生者,皆未言发菩提心。生极乐后,所证亦皆声闻乘果。如中品上生,花开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七日花开,得须陀洹,经半劫后,成阿罗汉。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后得须陀洹,但须过一小劫,方成阿罗汉。皆是小乘圣果也。善导大师谓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上之经论,似与本经相违。本经中辈皆是发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已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观经》这里说,到了极乐世界,证得的是须陀洹、阿罗汉这些果位。七宝同修大家听了很多了就知道,指的不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阿罗汉,或者初果须陀洹。是指的同等须陀洹初果跟阿罗汉四果,断惑的这个水平,所以极乐世界也提到声闻提到阿罗汉,也提到人提到天,其实极乐世界全部都是菩萨啦!没有这些啦!这些都是说的有的是他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他的身份,他是从哪里来的,从天从人道从阿罗汉回小向大去往生的。 第二个是他到了那边之后他证得的果位,他断惑的层次等于是天的人的还是声闻的。因为有新同学来,那么这个我们旧同学,旧同学叫老同学,都已经听了很多了。所以这里头跟《观经》稍微有点出入,《观经》中品的没有说发菩提心。而我们这部经《无量寿经》特别讲了,要发菩提心。再有《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二乘就是声闻缘觉,那就跟我们这个一致了,你不发菩提心,就是二乘种性的,那不能往生。 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圆融呢?我们要圆融,因为《无量寿经》是佛说的,《观经》也是佛说的,所以这个《净影》,隋朝的慧远大师,《净影疏》是注疏得最早的了,所以中国跟日本的许多各家的注解都是遵《净影》,他有个解释,他就专为答复这个问题,《观经》说小乘可以往生,下来注解说: “又《往生论》曰:「二乘种不生」。盖谓二乘种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则契于本经而违于上之经论。如上相违之处,《净影疏》解之,甚为详善。疏曰:「天亲作往生偈,二乘种皆不得生。《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释言: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 天亲的《往生论》说二乘不得生,怎么回事呢?他这就回答了,说二乘不得生者是从我们这个国家,以他走的时候的情形来说的。这就是师父刚才讲的,修小乘的众生一直是修小乘,在他临终的时候要发起大心来,就是回小向大就能够往生了。如果是用小心,小心是什么?就是只想到自己,我要往生,我可以得这个好处。实际上我们大家念的这个偈子,天天念「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是大乘的心,我这一报身完了之后,愿意跟大家一起所有的人一报身尽之后都同生极乐国,同圆种智也是一样,是这么回向的,这是大乘心。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得到好处,而到临终已经证实了,要这样的话,这个人确实利他的心很弱。一种就是说你应该庆幸我自己得到好处,愿意别人也同样得到好处,而且是真实的好处,要发起利他的心,所以这个时候很自然会发起大乘的心来。如果这个时候还发不出来,说老实话你就往生不了。 所以女人不得生,这个我也是想不通,你这个要跟外国人讲,外国人一定举手反对,反对!男女不平等!她反对,你就叫她去问释迦牟尼佛。以前我说在加拿大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我跟加拿大那个外国女的朋友说,说我们要是出家的话,我们男众可以还俗之后再出家可以七次,如果是女众的话,only once只有一次。Oh!it is not fair,How can?她们很激烈的反对。 女人不得生在阿弥陀佛的愿里面说得很详细了,她厌离之后,她往生的时候,就先看见自己转为男身,转了男身之后才往生,在这个世界就转了。但是,不是你看到躺在那边我的妈妈怎么变成男的了?啊!怎么我的妈妈变成男的?不是那个色身变男的,这个我不能理解,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阿弥陀佛看到她转男身了,因为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嘛是不是?在这个世界就转了,是对这个世界临去的时候说的。 妳要是女人不得生,你要是二乘不得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没有去往生的道理。你只想自私自利,只为个人求解脱,个人得好处,没有能生的道理。所以我常常说我愿意念佛,我今生保佑我消灾免难,遇难呈祥一切都好,死了之后还要跑到一个好的地方,这就是为个人打算,这个往生不了。要利他的心才可以,才能跟弥陀的愿相应,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清清楚楚知道就是为了利他而自利的,就是为了到极乐世界学本领回来,学本领回来干什么呢?就是要救更多的人嘛!你现在一个人怎么救呢?就算你是菩萨但是你是泥菩萨,你没有办法救啊!所以你一定要真正成为真正的菩萨之后千百亿化身,要救谁就救谁,要帮谁就帮谁,不只在人道,六道都可以自由地去,所以这不是大乘的心吗?所以我们这个法就是为一切众生,和这个为自己的这个事情,两种的结果不一样的。 虽然小乘还是好的right,The ravada Ok也好,我们现在不是说是要怎么样的改变它,已经没有办法改变咯!为什么?佛说《法华经》的时候,就有五千个人离开不能听了,你怎么改变?三千年前都已经成为定局了,根深蒂固了,你要怎么样改变?所以我们不是说过吗?我到过斯里兰卡,这里的同修就带了很多阿弥陀佛的小佛卡佛像,带了小佛卡过去斯里兰卡给那边的市民,那些市民很高兴地抢那个佛卡,他们高兴,我们的居士也高兴,说他们念阿弥陀佛啦师父!你说他们会吗?她们就把你这个阿弥陀佛当作Buddha Shakyamuni释迦牟尼佛了。 小乘也好,但是就是说,你修小乘,你能够真正的知苦,断集,入灭,苦集灭道,修道你还是可以证得阿罗汉,最起码你也可以超越六道是不是?但是从大乘的观点来说,这是焦芽败种。不是我说的,我哪里敢说?佛说的焦芽败种,这个芽刚刚长出来,但是焦掉了,种子烂掉了,他发不起大乘心来,所以这样天亲菩萨就说了二乘种不得生。下来注解: “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问云: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释言: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至彼闻说苦、无常等,即便悟解。故证小果。以本垂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国中,得罗汉已,即便求大(回小向大)。」(昙鸾道绰诸祖胜解,已引录于前,兹不赘。” 所以底下就说了又问了,如果去的时候用大心,怎么到了极乐世界证得小果只得声闻呢?《净影疏》它就解释了,因为他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学习的都是小乘的内容,所以去了之后先证小乘果,这个很自然,把这个问题他就说了。接着下来我们看下辈的情形,我们先看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底下就是下辈了,下辈就是忙到什么都不能做了,什么善事都不能做,快忙死了,不能作诸功德,更忙着种种世间的事情,这个因缘就比较差一点,但是还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发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管修什么,你不发菩提心,在大乘法中是没有办法相应的。注解说: “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三、至诚愿生。与中辈相较,只是不能作诸功德。又「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愿中之「至心信乐」。 「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即《观经》之至诚心与回向发愿心。且三辈往生咸云:「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故《净影疏》曰:「然此三辈,人位虽殊。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 那么这样的话就「欢喜信乐」,知道了这个法门,知道之后非常欢喜,非常的相信,乐就是愿意,愿意去,不生疑惑,所以这个很重要!他听了之后能相信,更要不怀疑,所以《金刚讚》第一句话就是说,要「断疑生信」,你想了解这个般若第一,一定要断疑才能够生信。「绝相超宗」,绝相超宗你才离开这个相,超出一切宗。「顿忘人法解真空」,你才能够解真空。「般若味重重」,他就欢喜无疑而没有疑惑了,这个很重要。 他又发菩提心,又念阿弥陀佛,这个临终梦见彼佛也能够往生,不过功德智慧就比中辈还差一点。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念,也是欢喜,从来不怀疑。 不怀疑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怀疑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我又没有看到,你哪里有资格看到?老是怀疑,然后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啊?佛像就有很多,真的会动的立体的阿弥陀佛有没有啊?会说法的有没有啊?这个念佛能不能往生呢?空能法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到一定可以的没问题的,想来想去还是有问题,所以这种怀疑是一方面。 还有些人这些他都不怀疑都相信了,但是反过来他怀疑自己,我这个根器能行吗?根器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我这个资格行吗?我就这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吗?她这也是一种怀疑,也是一种疑,要把这些全部都去掉。所以你不疑那一头,你疑这一头,疑自己这一头,疑自己这一头但你还是很有信心,你还是发愿,一样可以往生,可能多数生到边地,但是九品就不行了,还没有入品只到边地。下来我们看注解说: “「梦见彼佛」下有两释,其义稍异。一、望西谓先是梦见,临终时是眼见佛。 疏曰:「三辈俱有梦见眼见故。《觉经》中说上辈云:『于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翻飞行迎之。』中辈亦同梦见彼佛。往生先兆,临终来迎。本愿胜益,故俱应有。若无佛迎,本愿虚设。然今文中,无来迎者。且为分别,三辈差异。谓上报佛,中是化佛,下梦佛故。以实而言,梦见之后,可见佛迎。故《观经》说,「化佛来迎」。恶人尚尔,况善人耶?」” 梦见彼佛,是不是晚上做梦梦见阿弥陀佛,早上就醒不来了就是这样了,是不是这样的梦我们来看看:梦见彼佛也能往生,这个梦见有两个解释,这两个解释都通。一个是望西的解释,望西是日本人,他为什么叫望西呢?肯定不是他真名啦!他建了一个楼,那个楼就朝向西方,那个楼叫望西楼,他自己就自称为望西。他说先是梦见,到临终还是亲眼见到的。而他引了《汉译》的经文,《汉译》里头「三辈」都有梦见之说,在他修行的时候梦见过阿弥陀佛,但是临终的时候还真是亲眼见到阿弥陀佛,这是望西的解释。下来: “按上之论点有三:(一)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本愿。若于下辈,不来迎接,则有违本愿故。(二)《观经》下品,俱是恶人,佛尚来迎。今经下辈,俱是善士,焉能不迎。(三)汉吴两译,上中二辈,俱先梦佛,然后临终见佛,故今下辈,亦应如是。是故本经谓梦见,言其前者。《观经》云见佛,指其后者也。此是一说。二、另一说如《会疏》谓确是佛迎,但彷彿似梦。疏曰:「梦见彼佛者,如《观经》下三品人。命促刹那,狱火来现。虽佛来迎,彷彿不明,犹如梦中故。若不尔者,何至临终,得安闲神游乎?」盖谓《观经》所示下品之人,临终之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众苦交逼。佛虽现前,但以神识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梦中。故云梦见彼佛也。若非有佛来迎者,焉能安闲有此十念,而随佛神游极乐也。两疏所辨虽异,但谓下辈往生,亦有佛来迎是一。殊途同归。故并引征,以证斯旨。” 望西师他的论点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愿,所以这个不用辩论的。我不念阿弥陀佛行不行?我念药师佛,我念释迦牟尼佛,我念阿閦佛,千佛八十八佛这么多佛,我随便念一个佛行不行?不是你固执就可以的,我们要讲道理,道理从经典来证明,其他佛没有临终接引的这个愿,ok?可以接受吗?不能接受就Go ahead随你!药师佛没有临终接引这个愿,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个愿,其他佛也没有这个愿,不只是要有这个愿,你还要有一个地方给人家去,你将人家收去之后,你摆去哪里啊?随便乱乱丢吗?有一个净土这样的地方给你继续地修行到最后成佛,其他的佛有吗?没有啊!所以你要听经,要知道经典所证明的,不是吵架就可以有结果的,这是没有用的。所以现在我可以跟人家讲话很大声的啦!以前是声音小一点是不是?他要那个佛,他不要这个佛,也不能说服人家。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这个愿,如果释迦牟尼佛有这个愿,他为什么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呢?他自己不是有个净土吗?有!他的报土他告诉你,二乘跟凡夫没有往生的份,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的。然后他知道,极乐世界凡夫一般的人都可以去,以前讲过了嘛!其他的佛要求的分数很高,为什么?要断惑,见惑思惑种种的要求,就好像你入大学入学考试,有些大学它须要五百分或四百五十分,要求很高,门槛很高啊!极乐世界要求两百分就ok了,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基本上两百分就可以进去了。你这么跟人家说,他又怀疑了,分数这么低,进去的学校一定很糟糕的,师资跟硬体设备一定是很随便的。你看极乐世界的硬体设软体设备会糟糕吗?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慈悲到想尽办法以最低的分数就让你进来了,进来之后没有退学没有降级,个个都是爱因斯坦,到最后个个都成佛,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第一个是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愿,所以对于下辈也要来接引,这是一个论点,他要是不来接,他这个愿就不能兑现了。 第二个是《观经》里头所说的,下品还都是恶人,恶人佛都来接是不是?在这个地方我们是善人啊!你看我们不都是善人吗?还做种种功德,一点疑惑心也没有,这样比他那个水平还高,佛还不来接,那讲不过去嘛!这是第二个论点。 他第三个论点就是根据汉吴两译,汉吴两种原译本也都是如此,上品中品都有梦佛之说,后来佛真的来接了,他这个说法是通的。 另外一个说法,也是日本人的着作《会疏》。所以《无量寿经》的注解日本有二十多种,了不起啊!唐朝的时候这些大德到中国去,回来很有成就。我们中国单行本就只有《净影疏》这一本,所以这一点我们是很贫乏的,念公说现在我们得急起直追呀!这个说的是念公还在的时候。那么现在你看,这部《大经解》就可以取代很多的不足了。这里他的说法他说像《观经》的下下品,看见地狱中的火在那边烧了,看见了看见了,马上自己就要进油锅了,这个之前不是跟你们讲过?五六十年前在苏州一个中医师的弟弟,他就看见了油锅在那边炸,然后看见自己在那边排队准备要下油锅了,这个时候他很紧张,他说在这种情形之下没有佛来接,他怎么可能有最后的十念呢?就是佛来加持,他才能够有这十念,你才能够念得出来,但是虽然佛来接了,因为他很紧张,他恍恍惚惚好像在梦中一样,就是这种情形。这个解释也很合理很近情理,如果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够念呢?吓都吓死吓破胆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就念不了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临终梦见彼佛,就有两个解释了:一个就是说,他是以前梦见,而这个时候佛还是来了,他还是看见了。再一个解释就是说,真是佛来接了他才能念,可是他在紧张什么的,这一切好像不是那么明彻,就好像似梦非梦就像在梦中。 所以这个都是靠佛来接引,他本人能见不能见,那就不一定,但是肯定佛是来接了。所以有时候同一个情形,有的人能看见,有的人不能看见。比方现在中国普陀山的梵音洞,观世音菩萨就在那边,就有的人看得清楚,有的人看不清楚。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你有看见得清楚跟看不清楚的种种情况,我们说明这个恍恍惚惚就是今生,有的人也还都是恍恍惚惚的,所以临终恍恍惚惚这很自然。 “至于《观经》下品三人,俱是恶人者。善导大师谓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彼经下品皆是恶人,与本经相违者,何也。 望西疏曰:「下辈之内,有多类故。《观经》说恶。今说善人。故《觉经》(即《汉译》)云:「(其三辈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盖往生品类,万别千殊。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类别无数。彼经明恶人,本经则指善士。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 又《观经》下品往生,生前虽是恶人,花开后并是大乘。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乃敷。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经于六劫,莲华乃敷。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嘉祥《观经义疏》曰:「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还得小乘果。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彼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闻大乘故,得大乘果也。」” 所以这个是临终接引。下面引了《阿弥陀经》,我们看注解: “《阿弥陀经》谓执持名号,得生净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正符本经三辈临终见佛之说。 其它如《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 那我们的这个经在讲,《阿弥陀经》也讲,还有《称扬诸佛功德经》也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就是继续不断地念这句佛号,没有间断。「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你看他只要闻名信乐,阿弥陀佛就住在你的前面。「魔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这个时候魔不能来干扰你,这个魔包括看不见的冤亲债主,一切一切来干扰的那些,没有办法,祂们下不了手。所以有人就说,我临终见佛来接,到底是佛来还是魔来呢?你不要担心,这个时候魔不能来。 《鼓音王经》又说了,「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能好好的念这句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就是佛来接,让你亲自看到了。所以能看见,并不是普通的事。你看这个人是老修行,他还没看见。而那个人的根器好,他看见了。所以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佛的加被,让都能看见。 “又《华严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是均为本经之良证。” 底下又做一个讨论,讨论的内容都是高级净土班的,就是我们说的博士班的内容,那我们七宝同修已经升级入了博士班,就是听不懂也要来听的意思,因为知道是你的自性在听,闻性在听,不是耳朵在听,我们现在是做存档的工作,在熏发你本有的般若智慧,熏发非得要这样的内容力量才够,一般的是搔不到痒处,只要多听这样的课,你的佛法自然就不知不觉的提升了,跟你打包单,下来说的都是法身的境界。我们看注解说: “夫如来者,本无去来。云何今言,佛现其前?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深明其义,语皆精妙,契佛本怀。恭录于次。” 首先引了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 “莲池《疏钞》云:「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 是不是博士班啊?博士班的意思就是听不懂的啦!佛嘛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那为什么我们这里说,佛现在这个人的面前呢?有看见佛来接呢?那不就有来有去了吗?现在我们就把莲池、幽溪、蕅益这三位大德,一个是《疏钞》、一个是《要解》、一个是《圆中钞》,他们的议论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三部论都是很了不起的着作啊! 莲池大师说古德说佛是没有去来的,无所来亦无所去。那怎么说佛现在其前呢?他回答是感应道交,因为我们跟佛之间彼此有感有应,这个感应能感能应,这个道就相交了,就感应道交了,就交通就互相的,不是单程票,是来回票,就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佛虽然不起这个心想要见你,佛也不会说我安排一个交通工具,或者安排一个义工跑来接你,不用这种安排。可是就来了,无见而见,见的人也没有想要见也没有要见的这个心,而自自然然就看见了。 所以永明大师就说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知道一切都是幻相。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跟佛就都忘了。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幻相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诸相根本就没有,你看见这些相,而不着这些相,就是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这些相是虚妄。所以说还是先见到这些相,佛现在你面前就是相啊!而你「非相」,你不执着这个相,而不存这个相的这种知见,那你就见到了,则见如来。所以「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心跟佛都空了,但是你不妨不见而见,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跟佛也没有坏,所以这个叫事理双融。博士班只有听的份,听就好了。 “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 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这些文字你去哪里可以找到来听呢?七宝,只有七宝,空能法师费了很多的心思时间跟精神,但是我自己也在享受这个法乐,所以才能够跟大家一起共享。 莲池又说「法身真佛,本无生灭」,法身的佛没有什么叫生,什么叫灭的,无生就无灭嘛!《心经》也都这么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没有生,没有灭,没有这一切。「从真起化」,法身佛看不到,报身佛我们也看不到。但是佛要让你看到,就要现化身佛,因为法身佛是没有生灭的,真就是法身,从法身化现出报身,报身再化现出应身,应化身来接引迷根,迷根是谁啊?迷根就是我们啦!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从体上起用,要有体有用,佛还是要救度众生,而他有他的妙用,这个是佛的本愿功德,令有缘的众生你专心去想佛念佛,就能够在自心中见到佛来接引,你知道你见到佛了,佛就在你自心之中。你知道你自心有多大吗?你自心遍虚空啊!十方的佛都在你自心里面,没有一个佛不在你自心里面的,你虽然不见,还是在你自心里面,因为你专心想这个佛,你感应道交,你就见到你自心本有的这个佛了,不是佛另外派一个化身来迎接你。众生见有去有来,这里举个例子,如镜中之形,镜中之形它那个形是什么?镜中之形是有还是没有?镜子里面的相是有还是没有呢?是真有啊!镜子里面有没有相啊?这个作个比方很好,你站在前面照照镜子里面有一个我,空能法师整理一下要上台了,这个形像宛然清清楚楚,有个什么斑什么斑都看到,镜子里面有没有我呢?镜子哪里有我啊?我在这儿,镜子在那儿,镜子中没有我,但是它现出我来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学佛要知道,这个佛是无尽藏,这是都要深入的事情。要通达这些道理之后,将来品位就会很高,也真能够自利利他,能够跟这一切人交谈,而且你谈得有内涵,不是泛泛之辈,老是重复那些内容,听到都闷了。所以我们这样弘法利生,你才能够使人真正折伏信受,两三句话,不用讲很多囉嗦。两三句话就让对方哗师父!这就是佛法的殊胜高明。 所以我们再看,就是镜子里头的那个我,不有不无,这很妙啊!大家没有注意,这一讲出来,大家就开始注意了,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多看一下,到底有没有啊?它有吗?里面有你吗?你把镜子砸碎了,都找不出一个空能法师来啊!没有啊!没有,那它又怎么会现出我来呢?不是没有,所以有跟没有都对,有跟没有都不对,言语就不行了,shut up闭嘴!所以为什么说言语道断?这个言语就不够用了,就这么一个事情就是不够用了。所以我们是不是很可怜啊?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啊!所以你不学佛,真的是面目可憎告诉你!所以经中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是这个意思。「水清则月现」,大家到北海去,不是槟城的北海,讲的是中国的北海。水一清,水里就看见月亮了,月亮也不用跑到水里面去,水也不用跑到月亮那边去,可是月亮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心中现出佛也是如此,就是感应道交。这是一个解释。我们继续看: “幽溪《圆中钞》云:「凡是见佛,须论感应。若平居参禅,或修空观。既宗扫荡,佛亦不立。苟有所见,悉为魔境。或功用显着,心佛自现。亦须观空,弗生着相。今既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此因妙感。复由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若不明此,妄论邪谈,不唯自障,兼亦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 底下《圆中钞》就说了,见佛要论感应,你平常是参禅的,或者是修空观的,假定你所见的这就是魔境,修禅的人不能着相啊!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来照斩,不能着相,因为你修的是空,你突然间怎么现出一个相来呢?跟你所修的不相应啊!或者是你功用很明显,你自己的心佛自现也可能,也须要把它观空。所以这个就是跟你修持有关,看你是修哪个法门,你是从空门入,一种是现相就是魔了,魔来找你了。一种就正是自心,你也要观空不能动摇。那我们现在修净土的,现在是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这是一种好的感应,感应道交,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这是第二个《圆中钞》的说法。下来又引了蕅益大师的: “蕅益《要解》云:「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次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以上灵峰讚歎经文之言,亦复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个《要解》的说法说,十万亿佛土都没有在我们这个一念心之外,而且我们又靠自心的佛力来接引,你看,不在我们心外,不光是自,而且自心中还有佛,佛又来接引我。这都是超乎常见的思想,超出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而这也是符合实际的,怎么能不往生呢?自力还有他力,他力还有自力。下面又用镜子来比喻了,镜子可以照多少层的楼台山水,一层一次,不须要时间,全都看到了,前面是马路,后面有洋房,再后面有公寓,一层一层的还有树,再后面远山又有山,先照到近,然后照到窗外头的,这里说丁香树,然后照到那个松树,然后照到大殿,一下同时都出现了,请问有没有先后?有没有远近啊?所以这样来看,十万亿佛土就在这儿,一个镜子它没有远近。 “以上三释,皆与禅净诸祖一鼻孔通气,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盖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自他不二,故来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复因自他宛然,故于佛实不来,人亦不去之中,宛现临终佛迎,往生极乐之事。事理圆融,自在无碍,但能仰信,获益无量。” 经文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是如此,我们临命终的时侯,弥陀来接引我们,也是如此。这个就是蕅益大师的说法。 所以这些说法跟禅宗就通了,没有冲突,相通了。自他不二而又自他宛然,光是自他不二,都不二,那就无差别了。然而自他又宛然,宛然就是清清楚楚,有自有他。生佛不二,生佛宛然,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是不二。可是我们是众生,佛还是佛,佛是成佛的佛,就有二啊!生跟佛还是宛然不同,不同而本体是一样的,形象跟作用又不同。 常常跟大家擧的例子就是,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那个金打造出种种不同用金做的各种形象的样子,佛像、项链、耳环、手镯,但是本体是金。 所以来迎的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自他不二,佛也不来,人也不去,可是宛然现出,有见到佛来迎接,有见到自己往生,见到自己上了莲花,这叫事理圆融,事跟理都在圆融,所以就事理无碍。 大乘法门有事有理,你执着事,不知道理,那你就体会得很浅。你只知道理而废了事,反而有落空之祸。这个我们昨天讨论了很多了。所以都不能偏到一边,不能偏到理,也不能偏到事。所以既要了解事,又须要了解理。 最后再引往生四料简来复习一次,我们同修有听过了,这也跟这里说的非常的相似,往生四料简就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我们来看看这个,极乐世界有没有?确实有,它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样,决定是存在的。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那极乐世界肯定有,而且是非常真实的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己变现的,不是从外境而来的。大乘经说「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真心,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识是心的作用,虚空世界依正庄严是这么来的,依正庄严全部的一切的一切,都包括在这四个字里面了,怎么来的?是你心的作用所显现的,所以说「生则决定生」,生是你变的,你念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的境界,你想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了。但是「去则实不去」,这个世界是我们真心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真心变现的,从自己的心跟自己的识来说,哪里有来去啊?从哪里到哪里啊? 这个说法如果不太容易体会,我们用电视来比喻,这个佛法要现代化就用电视,不是这个电视,现在在看的电视台Astro有很多节目,一下又什么台又什么台,电视画面是一个,频道很多,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频道,西方极乐世界又是另外一个频道,我们念佛就等于打开西方极乐世界的频道,换频道了,极乐世界现前了,这是生则决定生。去实在没有去嘛!去哪里呢?还在这个电视画面上,你调到香港,也在这里,你调到美国,也在这里,调到台湾中国,都在这个画面上。画面代表法身本体。并不是从这个画面又出来一个画面,是不是这样?因此极乐世界就在这里,但是你见不到。如果你说,师父,怎么可能会在甲洞七宝净土讲堂这里?如果你说没有,那就不是指法身了。极乐世界是法身境界,极乐世界遍一切处,没有边界,经文讲得很多了,无可限极,没有极限,没有一个极限是到哪里就停了,没有。如果说这里不是的话,那你怎样回答这句经文的意思呢?但是你见不到,因为很多的障碍。 举个例子说明了,常常用那个晚上做梦的例子,你晚上睡觉做梦,你在梦境里面天地不一样,但是你还是在床上。哪里有说你梦见美国,你人就在美国的,梦见台湾,就到台湾?那不用坐飞机了多好!并没有离开这个房间,也没有离开这张床,每天晚上做梦都现不同的境界,这就说明「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所以一定要相信决定有极乐世界,绝对不是假的。我们心里面想佛,佛就现前;想菩萨,菩萨就现前;想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现前。所以这些都不是从外境来的,是从心想生。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有好的念头,恶念就是想妖魔鬼怪,善念就是想佛菩萨,你想过好日子,想遇到好境界,你就要有好的念头,念佛是最善的念头,纯真无妄。你除了念佛,你念其它都会带点妄,善里头总有夹杂不善。只有念佛是纯善真善,没有一丝毫的夹杂,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是没问题的。 要知道一个是讲理,理体说的是法身境界,法身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像台湾的广钦老和尚往生之前,他就说了一句话:「无来无去无代志」(台语:没事)。而我们凡夫一般往生的是凡圣同居土,我们还是要「有来有去有代志」,有什么代志?有往生的代志,有来有去,我们还是有往生的事情啊,我们有往生的这件事。所以理跟事我们都要知道,我们学佛,尤其学净土法门,能够知道这些内容这些道理,对我们来说,可以帮助我们坚定我们的信心,外面别人怎么说,我们都不会动摇,以前常讲的多少匹马力CC的来拉我们,都拉不动了,你现在还有谁可以来把我拉动?拉不动了,要拉得动的,二十年前早就动咯!所以很稳! 好,这次十二天的课程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这三辈往生,三辈讲完之后,后面还有一个叫一心三辈,这品还没讲完,这一心三辈很特殊,我们要详细的来讲。好,我们今天就结束了十二天这个《大经解》的课程。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