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4集
2023/06/07 21:25:52瀏覽72|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4集

  那我們繼續看中輩往生的內容,昨天談了一些,我們今天繼續。中輩也是一樣,第一個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就是發菩提心,跟著就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這是先決的條件。下來第三才多少修點善,奉持齋戒等等...下面就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所以你不能只是做世間的善,那你不發菩提心,你也不願意念阿彌陀佛,你也不願意要去作佛,那就沒有辦法啦!不是阿彌陀佛不要來接你,而是你跟佛不能感應。你要有感,佛才有應嘛!像這個磬一樣,你不敲它不可能自己響,不敲它自己響,那就有鬼有問題了,是誰在敲它?你看不到的隱形人啊!你敲多少,它響多少。你發這個心有多大,佛回應你的一定是一樣的,因為都是你自心所感,自心所現的這個相,昨天說過了嘛!那麼你發了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主要的條件,最起碼的要求,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是一樣的。中輩就必須要修多一點善,「奉持齋戒」是昨天講的第三。我們接著看第四「起立塔像」:

“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譯為廟,或方墳。謂置佛舍利處也。《會疏》曰:「安塔有其三義: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

《法華經》曰:『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樒並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像」,指佛像。據《增一阿含》佛升忉利,優填王憶佛,用牛頭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為此土雕像之始。

《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經》曰:「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壙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看這個「起立塔像」。塔叫窣堵波,它真正梵文的名字是叫Stupa,塔是供舍利的。像是造佛像。

  那麼造像的開始就是佛登天為母親說法,國王很想念佛,就用栴檀木做了佛的像,這個就是我們地球上有佛像的開始。等到佛從天上下來的時候,這個木頭佛也出來迎接佛,機器人也出來迎接佛。那麼這尊木頭佛大家知不知道?到了北京,在北海附近有個栴檀寺街,那邊就有個栴檀寺,栴檀寺供的這個像就是當年這尊栴檀像,到了中國來了,後來在清朝的時候起火燒了,這個畫像故宮裡面還有,印出來很莊嚴,這是佛像的開始。

  那你要造塔造像,造佛像有種種功德。但是,不是你喜歡怎麼造什麼造型,你要標新立異都可以的,不是的。它是要依據這部《造像功德經》所教的,是佛教你怎麼做佛像的,所以造佛像有種種的功德。怪不得現在的人都搶著供養佛像,你說供養道場佛像,大家都要搶著供養。但是你供養三寶,那不是都包括在裡面了嗎?那還不只佛像一種而已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你這個心。你搶著要供養佛像,你不是要貪功德嗎?你還是有這個貪的心。下來說:

“第五、「飯食沙門」。即齋僧。以飯食供養僧眾也。《六波羅蜜多經》云:「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命。若人無食,難以濟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氣力。四者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五者施辯。若飢餓者,身心怯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飲食充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又《會疏》曰:「飯食沙門者,經云:『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

  飯食沙門,簡單說就是供養出家人,我們現在簡單稱為叫供僧,再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請出家人吃飯。吃完飯就有法供養,出家人就會跟你說法,到時候居士就會問題多多,所以這餐飯也不是好吃的,問題多多,也好,還有機會聽法。《會疏》就說經云:正令得滿四天下寶。你得了多少寶貝,滿天下的寶貝,你把一個太陽系所有一切地方的寶,你都得到了,充滿了四天下的寶貝你都得到了。你不如請一個清淨的出家人吃飯,這個「清淨」,首先是戒要清淨,所以就告訴你一定是吃素的嘛是不是?哪有請出家人去吃肉的?去吃Bahkuteh(肉骨茶),殺生還算清淨嗎?不是漢傳的出家人才一定要吃素,其他的就可以吃肉,沒這回事。居士還很開心啊!我們師父有吃肉啦!這個我自己一直到現在都想不通,主要是你不能惱害眾生啊是不是?不是誰定的,只有漢傳的才是吃素,他們說是當初你們的梁爺爺提倡的。梁爺爺是誰?梁武帝,梁武帝我叫他梁爺爺,是他梁爺爺提倡之後你們才吃素的嘛!之前都沒有吃素的啦!那說得還真有道理。但是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的種種災難動亂怎麼來的?慈淨老師不是有個公案張美雅嗎?「我就是你身上的癌細胞!」你吃牠,最後牠變成你身上的癌細胞,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真實的。所以你看齋僧的功德有多大!可是要清淨的沙門,這個清淨,不光是身清淨,也要心清淨,心要出家。

“第六、「懸繒然燈,散華燒香」。「繒」,帛之總名。「懸繒」者,以繒造彩幡懸掛於佛殿。

《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作一長幡懸毘婆尸佛塔上。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蔭其上,受福快樂。然後出家,得阿羅漢。」「然」者,燒也。「燈」者燈燭,燈火也。

《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或酥油塗然(燃),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

  繒是佛前面的那個幡。燃燈就是點燈,現在不用蠟燭,多數用電燈,這個也算是燃燈。其實這些供具供品,它都有教學的意義的,燈是表什麼呢?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捨己為人的意思。還有水、花、果、香等等都有它自己的表法。

“「散華」,散布鮮花,以供養佛也。《會疏》云:「散花者,花開清淨。妙色妙香,散諸佛剎。若有花開,諸佛來坐。是故下界中以花為淨土。見色聞香,諸鬼神等嫌之,猶如糞穢色香故。(謂諸鬼神以花之色香,同於糞便,故嫌之。)

《陀羅尼集經》曰:「若四部眾,以眾花散阿彌陀佛,發願誦咒者,得十種功德。何者為十:一者,自發善心。二者,令他發善心。三者,諸天歡喜。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無有損壞。五者,死生寶池(指死後生於寶池中)。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國及貴姓中。生值佛聞法,不生邊地及下姓中。七者,成轉輪王,王四天下。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彌陀佛國,七寶花上結跏趺坐,成阿鞞跋致。十者,成阿耨菩提。坐於七寶師子座上,放大光明。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燒香」,燒香以為供養。

《往生要集》曰:「隨力辦於華香供具。」《會疏》曰:「若人燒美香,魔倫趣他方。佛神歡喜守。修善必成就。如那乾訶羅國大王,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香煙直至佛精舍,如白琉璃雲,繞佛七重,化作金臺。具如《觀佛經》說。」

又《大日經疏》曰:「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薰一切,故曰燒香。」後疏兼論燒香之事理,旨趣更深。”

  散花,印度花很多,就把這個果木園的鮮花,他們就拿這個花散在佛的身上,做一種供養。燒香這個我們都知道了。這個花跟香很特別,一個是花,花是佛喜歡,誰不喜歡呢?鬼神討厭,所以這裡有很多花,決定晚上不會有鬼神,跑掉了。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親近很多的氣功師,實際是親近了很多鬼神,他們的後臺老闆就是鬼神,這個鬼神跟佛法是完全不相應的事情,這個大家要知道。譬如拿這個花來說,鬼神就討厭,對於花祂看作跟大便那麼討厭。你點香,佛喜歡,但是魔就跑掉了,所以它這個是外,外之中還有魔叫魔外,真有啊!有許多這些魔外,這個還是要有所分別。

  徹底來說,魔跟佛還是一樣的,當然都是佛嘛!但是要記住!平等之中有差別,差別之中有平等。因為不是你一個人平等,你以外還有很多都不平等的,還有很多分別的。除非這個世界每一個都成佛了,成佛是平等心,每一個都成佛了,所以極樂世界就平等沒有差別。但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我們這個地球有種種的差別,你還是要隨順大眾,所以平等之中有差別,差別之中有平等,不能單指一樣。那麼剛才說的這一些,是從差別方面來說的。

“第七、「以此迴向,願生彼國」。迴向發願之緊要,已於上輩往生文中,略作註釋。茲簡錄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於下:「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又「發願持戒力,迴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又《會疏》曰:「迴向願生者,如上諸善迴向,則必作生因。若不迴向,則不作生因。」皆顯迴向發願之不可少也。”

  下來舉了個例子,中輩的做這些功德以此迴向,就拿這些種種的功德要來迴向,迴向到哪裡去呢?就把這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求生淨土要求往生的人,就要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來迴向,集中到求生極樂世界。

  那你如果迴向想了很多,而不是極樂世界,想求點吉祥,希望佛保佑這個那個,佛一樣可以滿你的願的,可以的,你看看下來就說了,曾經有一個人跟念公的老師說,念公的老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說他念準提咒,Om Cale Cule Cundi Soha他念準提咒。夏老師就問他為什麼要念準提咒?他說我想當國務總理,他真念了,他真當了國務總理,但是我們替他可惜啦!你就求這個就太可惜了!

  所以就是你念,你做功德,你的目的是什麼?最重要是要求生。所以慈照宗主他勸人發願有幾個偈子,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你持戒,但是你沒有信,沒有願,不能往生。「唯得人天福」,所得的只是人天的福報,但是那福報享用完了,你還是要繼續輪迴啊,是不是?「發願持戒力」,你又發願,又持戒。「迴向生樂國」,拿這個來迴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這樣的行持,一千個人當中一個也不會丟掉,決定如你的願,所以就是要發願。

  《會疏》也說了,行了諸善要迴向,就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因。你不迴向,那就是給你增加一些福報,像那一個人,他去做了這些事,他求當國務總理,他真的短期當了一下,那是軍閥混亂的時期當了一下國務總理。所以,迴向發願不可以少。下來是經文我們看: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眞佛。

  下來引那個註解《圓中鈔》:

“《圓中鈔》曰:「真佛者,彌陀之應身也,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會疏》曰:「具如真佛者,如《觀經》中,上輩三人臨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輩所見佛也。餘例上可知。」

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往生。因佛諸身不一不異。故隨化佛,往生安樂,住不退轉。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輩者也。”

  底下經文說「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這個來迎接的阿彌陀佛就化現他的身,這樣子的一個化佛,這個化佛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是一模一樣的,你看不出來,但是來的是阿彌陀佛的化現。

  《圓中鈔》的解釋,《圓中鈔》是我們《阿彌陀經》的第三部註解,另外兩部是《疏鈔》跟《要解》,第三部就是《圓中鈔》,幽溪大師作的。他說真佛說的是什麼呢?是說的阿彌陀佛的應身,這個化身就是從應身再變化出來的,這是他的解釋。《會疏》是日本人的著作,他的解釋不同一點,這兩個都可以並存,這個沒有矛盾。他說《觀經》裡頭上輩往生的,都是說的阿彌陀佛跟多少化佛來接,所以他認為真佛就是指著上輩往生所見的佛,然後從這個上輩的佛再化現的,那就是化佛了。那麼這個沒有關係,因為法身報身應身化身,這是名字上的差別,都是一體的,即化即法即報,也是化,也是法,也是報。下來又引《觀經》了:

“又《觀經》中品三種往生者,皆未言發菩提心。生極樂後,所證亦皆聲聞乘果。如中品上生,花開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七日花開,得須陀洹,經半劫後,成阿羅漢。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但須過一小劫,方成阿羅漢。皆是小乘聖果也。善導大師謂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上之經論,似與本經相違。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已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觀經》這裡說,到了極樂世界,證得的是須陀洹、阿羅漢這些果位。七寶同修大家聽了很多了就知道,指的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阿羅漢,或者初果須陀洹。是指的同等須陀洹初果跟阿羅漢四果,斷惑的這個水平,所以極樂世界也提到聲聞提到阿羅漢,也提到人提到天,其實極樂世界全部都是菩薩啦!沒有這些啦!這些都是說的有的是他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他的身份,他是從哪裡來的,從天從人道從阿羅漢回小向大去往生的。

  第二個是他到了那邊之後他證得的果位,他斷惑的層次等於是天的人的還是聲聞的。因為有新同學來,那麼這個我們舊同學,舊同學叫老同學,都已經聽了很多了。所以這裡頭跟《觀經》稍微有點出入,《觀經》中品的沒有說發菩提心。而我們這部經《無量壽經》特別講了,要發菩提心。再有《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那就跟我們這個一致了,你不發菩提心,就是二乘種性的,那不能往生。

  那麼這個事情怎麼圓融呢?我們要圓融,因為《無量壽經》是佛說的,《觀經》也是佛說的,所以這個《淨影》,隋朝的慧遠大師,《淨影疏》是註疏得最早的了,所以中國跟日本的許多各家的註解都是遵《淨影》,他有個解釋,他就專為答覆這個問題,《觀經》說小乘可以往生,下來註解說:

“又《往生論》曰:「二乘種不生」。蓋謂二乘種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則契於本經而違於上之經論。如上相違之處,《淨影疏》解之,甚為詳善。疏曰:「天親作往生偈,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釋言: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

  天親的《往生論》說二乘不得生,怎麼回事呢?他這就回答了,說二乘不得生者是從我們這個國家,以他走的時候的情形來說的。這就是師父剛才講的,修小乘的眾生一直是修小乘,在他臨終的時候要發起大心來,就是回小向大就能夠往生了。如果是用小心,小心是什麼?就是只想到自己,我要往生,我可以得這個好處。實際上我們大家念的這個偈子,天天念「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大乘的心,我這一報身完了之後,願意跟大家一起所有的人一報身盡之後都同生極樂國,同圓種智也是一樣,是這麼迴向的,這是大乘心。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得到好處,而到臨終已經證實了,要這樣的話,這個人確實利他的心很弱。一種就是說你應該慶幸我自己得到好處,願意別人也同樣得到好處,而且是真實的好處,要發起利他的心,所以這個時候很自然會發起大乘的心來。如果這個時候還發不出來,說老實話你就往生不了。

  所以女人不得生,這個我也是想不通,你這個要跟外國人講,外國人一定舉手反對,反對!男女不平等!她反對,你就叫她去問釋迦牟尼佛。以前我說在加拿大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我跟加拿大那個外國女的朋友說,說我們要是出家的話,我們男眾可以還俗之後再出家可以七次,如果是女眾的話,only once只有一次。Oh!it is not fair,How can?她們很激烈的反對。

  女人不得生在阿彌陀佛的願裡面說得很詳細了,她厭離之後,她往生的時候,就先看見自己轉為男身,轉了男身之後才往生,在這個世界就轉了。但是,不是你看到躺在那邊我的媽媽怎麼變成男的了?啊!怎麼我的媽媽變成男的?不是那個色身變男的,這個我不能理解,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阿彌陀佛看到她轉男身了,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嘛是不是?在這個世界就轉了,是對這個世界臨去的時候說的。

  妳要是女人不得生,你要是二乘不得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沒有去往生的道理。你只想自私自利,只為個人求解脫,個人得好處,沒有能生的道理。所以我常常說我願意念佛,我今生保佑我消災免難,遇難呈祥一切都好,死了之後還要跑到一個好的地方,這就是為個人打算,這個往生不了。要利他的心才可以,才能跟彌陀的願相應,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去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清清楚楚知道就是為了利他而自利的,就是為了到極樂世界學本領回來,學本領回來幹什麼呢?就是要救更多的人嘛!你現在一個人怎麼救呢?就算你是菩薩但是你是泥菩薩,你沒有辦法救啊!所以你一定要真正成為真正的菩薩之後千百億化身,要救誰就救誰,要幫誰就幫誰,不只在人道,六道都可以自由地去,所以這不是大乘的心嗎?所以我們這個法就是為一切眾生,和這個為自己的這個事情,兩種的結果不一樣的。

  雖然小乘還是好的right,The ravada Ok也好,我們現在不是說是要怎麼樣的改變它,已經沒有辦法改變咯!為什麼?佛說《法華經》的時候,就有五千個人離開不能聽了,你怎麼改變?三千年前都已經成為定局了,根深蒂固了,你要怎麼樣改變?所以我們不是說過嗎?我到過斯里蘭卡,這裡的同修就帶了很多阿彌陀佛的小佛卡佛像,帶了小佛卡過去斯里蘭卡給那邊的市民,那些市民很高興地搶那個佛卡,他們高興,我們的居士也高興,說他們念阿彌陀佛啦師父!你說他們會嗎?她們就把你這個阿彌陀佛當作Buddha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了。

  小乘也好,但是就是說,你修小乘,你能夠真正的知苦,斷集,入滅,苦集滅道,修道你還是可以證得阿羅漢,最起碼你也可以超越六道是不是?但是從大乘的觀點來說,這是焦芽敗種。不是我說的,我哪裡敢說?佛說的焦芽敗種,這個芽剛剛長出來,但是焦掉了,種子爛掉了,他發不起大乘心來,所以這樣天親菩薩就說了二乘種不得生。下來註解:

“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問云: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釋言: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以本垂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迴小向大)。」(曇鸞道綽諸祖勝解,已引錄於前,茲不贅。”

  所以底下就說了又問了,如果去的時候用大心,怎麼到了極樂世界證得小果只得聲聞呢?《淨影疏》它就解釋了,因為他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所學習的都是小乘的內容,所以去了之後先證小乘果,這個很自然,把這個問題他就說了。接著下來我們看下輩的情形,我們先看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底下就是下輩了,下輩就是忙到什麼都不能做了,什麼善事都不能做,快忙死了,不能作諸功德,更忙著種種世間的事情,這個因緣就比較差一點,但是還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發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管修什麼,你不發菩提心,在大乘法中是沒有辦法相應的。註解說:

“下輩生者,有三因緣:一、發菩提心,二、一向專念,三、至誠願生。與中輩相較,只是不能作諸功德。又「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觀經》之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且三輩往生咸云:「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淨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迴向發願,方得往生。」”

  那麼這樣的話就「歡喜信樂」,知道了這個法門,知道之後非常歡喜,非常的相信,樂就是願意,願意去,不生疑惑,所以這個很重要!他聽了之後能相信,更要不懷疑,所以《金剛讚》第一句話就是說,要「斷疑生信」,你想瞭解這個般若第一,一定要斷疑才能夠生信。「絕相超宗」,絕相超宗你才離開這個相,超出一切宗。「頓忘人法解真空」,你才能夠解真空。「般若味重重」,他就歡喜無疑而沒有疑惑了,這個很重要。

  他又發菩提心,又念阿彌陀佛,這個臨終夢見彼佛也能夠往生,不過功德智慧就比中輩還差一點。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是念,也是歡喜,從來不懷疑。

  不懷疑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懷疑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我又沒有看到,你哪裡有資格看到?老是懷疑,然後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啊?佛像就有很多,真的會動的立體的阿彌陀佛有沒有啊?會說法的有沒有啊?這個念佛能不能往生呢?空能法師講得天花亂墜,講到一定可以的沒問題的,想來想去還是有問題,所以這種懷疑是一方面。

  還有些人這些他都不懷疑都相信了,但是反過來他懷疑自己,我這個根器能行嗎?根器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我這個資格行嗎?我就這麼念阿彌陀佛可以嗎?她這也是一種懷疑,也是一種疑,要把這些全部都去掉。所以你不疑那一頭,你疑這一頭,疑自己這一頭,疑自己這一頭但你還是很有信心,你還是發願,一樣可以往生,可能多數生到邊地,但是九品就不行了,還沒有入品只到邊地。下來我們看註解說:

“「夢見彼佛」下有兩釋,其義稍異。一、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

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覺經》中說上輩云:『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故俱應有。若無佛迎,本願虛設。然今文中,無來迎者。且為分別,三輩差異。謂上報佛,中是化佛,下夢佛故。以實而言,夢見之後,可見佛迎。故《觀經》說,「化佛來迎」。惡人尚爾,況善人耶?」”

  夢見彼佛,是不是晚上做夢夢見阿彌陀佛,早上就醒不來了就是這樣了,是不是這樣的夢我們來看看:夢見彼佛也能往生,這個夢見有兩個解釋,這兩個解釋都通。一個是望西的解釋,望西是日本人,他為什麼叫望西呢?肯定不是他真名啦!他建了一個樓,那個樓就朝向西方,那個樓叫望西樓,他自己就自稱為望西。他說先是夢見,到臨終還是親眼見到的。而他引了《漢譯》的經文,《漢譯》裡頭「三輩」都有夢見之說,在他修行的時候夢見過阿彌陀佛,但是臨終的時候還真是親眼見到阿彌陀佛,這是望西的解釋。下來:

“按上之論點有三:(一)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若於下輩,不來迎接,則有違本願故。(二)《觀經》下品,俱是惡人,佛尚來迎。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三)漢吳兩譯,上中二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故今下輩,亦應如是。是故本經謂夢見,言其前者。《觀經》云見佛,指其後者也。此是一說。二、另一說如《會疏》謂確是佛迎,但彷彿似夢。疏曰:「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彿不明,猶如夢中故。若不爾者,何至臨終,得安閑神遊乎?」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眾苦交逼。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夢中。故云夢見彼佛也。若非有佛來迎者,焉能安閑有此十念,而隨佛神遊極樂也。兩疏所辨雖異,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殊途同歸。故並引徵,以證斯旨。”

  望西師他的論點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彼佛有臨終接引之願,所以這個不用辯論的。我不念阿彌陀佛行不行?我念藥師佛,我念釋迦牟尼佛,我念阿閦佛,千佛八十八佛這麼多佛,我隨便念一個佛行不行?不是你固執就可以的,我們要講道理,道理從經典來證明,其他佛沒有臨終接引的這個願,ok?可以接受嗎?不能接受就Go ahead隨你!藥師佛沒有臨終接引這個願,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個願,其他佛也沒有這個願,不只是要有這個願,你還要有一個地方給人家去,你將人家收去之後,你擺去哪裡啊?隨便亂亂丟嗎?有一個淨土這樣的地方給你繼續地修行到最後成佛,其他的佛有嗎?沒有啊!所以你要聽經,要知道經典所證明的,不是吵架就可以有結果的,這是沒有用的。所以現在我可以跟人家講話很大聲的啦!以前是聲音小一點是不是?他要那個佛,他不要這個佛,也不能說服人家。現在我可以告訴你,是沒有這個願,如果釋迦牟尼佛有這個願,他為什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呢?他自己不是有個淨土嗎?有!他的報土他告訴你,二乘跟凡夫沒有往生的份,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然後他知道,極樂世界凡夫一般的人都可以去,以前講過了嘛!其他的佛要求的分數很高,為什麼?要斷惑,見惑思惑種種的要求,就好像你入大學入學考試,有些大學它須要五百分或四百五十分,要求很高,門檻很高啊!極樂世界要求兩百分就ok了,一百分是發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基本上兩百分就可以進去了。你這麼跟人家說,他又懷疑了,分數這麼低,進去的學校一定很糟糕的,師資跟硬體設備一定是很隨便的。你看極樂世界的硬體設軟體設備會糟糕嗎?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慈悲到想盡辦法以最低的分數就讓你進來了,進來之後沒有退學沒有降級,個個都是愛因斯坦,到最後個個都成佛,你還有什麼話說?所以第一個是彼佛有臨終接引之願,所以對於下輩也要來接引,這是一個論點,他要是不來接,他這個願就不能兌現了。

  第二個是《觀經》裡頭所說的,下品還都是惡人,惡人佛都來接是不是?在這個地方我們是善人啊!你看我們不都是善人嗎?還做種種功德,一點疑惑心也沒有,這樣比他那個水平還高,佛還不來接,那講不過去嘛!這是第二個論點。

  他第三個論點就是根據漢吳兩譯,漢吳兩種原譯本也都是如此,上品中品都有夢佛之說,後來佛真的來接了,他這個說法是通的。

  另外一個說法,也是日本人的著作《會疏》。所以《無量壽經》的註解日本有二十多種,了不起啊!唐朝的時候這些大德到中國去,回來很有成就。我們中國單行本就只有《淨影疏》這一本,所以這一點我們是很貧乏的,念公說現在我們得急起直追呀!這個說的是念公還在的時候。那麼現在你看,這部《大經解》就可以取代很多的不足了。這裡他的說法他說像《觀經》的下下品,看見地獄中的火在那邊燒了,看見了看見了,馬上自己就要進油鍋了,這個之前不是跟你們講過?五六十年前在蘇州一個中醫師的弟弟,他就看見了油鍋在那邊炸,然後看見自己在那邊排隊準備要下油鍋了,這個時候他很緊張,他說在這種情形之下沒有佛來接,他怎麼可能有最後的十念呢?就是佛來加持,他才能夠有這十念,你才能夠念得出來,但是雖然佛來接了,因為他很緊張,他恍恍惚惚好像在夢中一樣,就是這種情形。這個解釋也很合理很近情理,如果不然的話,他怎麼能夠念呢?嚇都嚇死嚇破膽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就念不了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臨終夢見彼佛,就有兩個解釋了:一個就是說,他是以前夢見,而這個時候佛還是來了,他還是看見了。再一個解釋就是說,真是佛來接了他才能念,可是他在緊張什麼的,這一切好像不是那麼明徹,就好像似夢非夢就像在夢中。

  所以這個都是靠佛來接引,他本人能見不能見,那就不一定,但是肯定佛是來接了。所以有時候同一個情形,有的人能看見,有的人不能看見。比方現在中國普陀山的梵音洞,觀世音菩薩就在那邊,就有的人看得清楚,有的人看不清楚。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來迎接,你有看見得清楚跟看不清楚的種種情況,我們說明這個恍恍惚惚就是今生,有的人也還都是恍恍惚惚的,所以臨終恍恍惚惚這很自然。

“至於《觀經》下品三人,俱是惡人者。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彼經下品皆是惡人,與本經相違者,何也。

望西疏曰:「下輩之內,有多類故。《觀經》說惡。今說善人。故《覺經》(即《漢譯》)云:「(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蓋往生品類,萬別千殊。三輩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類別無數。彼經明惡人,本經則指善士。如《漢譯》下輩之人,確是修善者也。

又《觀經》下品往生,生前雖是惡人,花開後並是大乘。下品上生,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經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聞說大乘甚深經典,應時即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聞法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嘉祥《觀經義疏》曰:「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還得小乘果。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彼臨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妙法。以聞大乘故,得大乘果也。」”

  所以這個是臨終接引。下面引了《阿彌陀經》,我們看註解:

“《阿彌陀經》謂執持名號,得生淨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正符本經三輩臨終見佛之說。

其它如《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又《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那我們的這個經在講,《阿彌陀經》也講,還有《稱揚諸佛功德經》也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就是繼續不斷地念這句佛號,沒有間斷。「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你看他只要聞名信樂,阿彌陀佛就住在你的前面。「魔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這個時候魔不能來干擾你,這個魔包括看不見的冤親債主,一切一切來干擾的那些,沒有辦法,祂們下不了手。所以有人就說,我臨終見佛來接,到底是佛來還是魔來呢?你不要擔心,這個時候魔不能來。

  《鼓音王經》又說了,「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能好好的念這句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這就是佛來接,讓你親自看到了。所以能看見,並不是普通的事。你看這個人是老修行,他還沒看見。而那個人的根器好,他看見了。所以就是說,到這個時候,佛的加被,讓都能看見。

“又《華嚴經》云:「如來有十種佛事。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是均為本經之良證。”

  底下又做一個討論,討論的內容都是高級淨土班的,就是我們說的博士班的內容,那我們七寶同修已經升級入了博士班,就是聽不懂也要來聽的意思,因為知道是你的自性在聽,聞性在聽,不是耳朵在聽,我們現在是做存檔的工作,在熏發你本有的般若智慧,熏發非得要這樣的內容力量才夠,一般的是搔不到癢處,只要多聽這樣的課,你的佛法自然就不知不覺的提升了,跟你打包單,下來說的都是法身的境界。我們看註解說:

“夫如來者,本無去來。云何今言,佛現其前?蓮池、幽溪、蕅益三大師,深明其義,語皆精妙,契佛本懷。恭錄於次。”

  首先引了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

“蓮池《疏鈔》云:「古謂佛無去來。云何有佛,現在其前。答: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故永明謂『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

  是不是博士班啊?博士班的意思就是聽不懂的啦!佛嘛就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為什麼我們這裡說,佛現在這個人的面前呢?有看見佛來接呢?那不就有來有去了嗎?現在我們就把蓮池、幽溪、蕅益這三位大德,一個是《疏鈔》、一個是《要解》、一個是《圓中鈔》,他們的議論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三部論都是很了不起的著作啊!

  蓮池大師說古德說佛是沒有去來的,無所來亦無所去。那怎麼說佛現在其前呢?他回答是感應道交,因為我們跟佛之間彼此有感有應,這個感應能感能應,這個道就相交了,就感應道交了,就交通就互相的,不是單程票,是來回票,就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佛雖然不起這個心想要見你,佛也不會說我安排一個交通工具,或者安排一個義工跑來接你,不用這種安排。可是就來了,無見而見,見的人也沒有想要見也沒有要見的這個心,而自自然然就看見了。

  所以永明大師就說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知道一切都是幻相。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跟佛就都忘了。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幻相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是說諸相根本就沒有,你看見這些相,而不著這些相,就是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這些相是虛妄。所以說還是先見到這些相,佛現在你面前就是相啊!而你「非相」,你不執著這個相,而不存這個相的這種知見,那你就見到了,則見如來。所以「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心跟佛都空了,但是你不妨不見而見,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跟佛也沒有壞,所以這個叫事理雙融。博士班只有聽的份,聽就好了。

“又云:『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則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

又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這些文字你去哪裡可以找到來聽呢?七寶,只有七寶,空能法師費了很多的心思時間跟精神,但是我自己也在享受這個法樂,所以才能夠跟大家一起共享。

  蓮池又說「法身真佛,本無生滅」,法身的佛沒有什麼叫生,什麼叫滅的,無生就無滅嘛!《心經》也都這麼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沒有生,沒有滅,沒有這一切。「從真起化」,法身佛看不到,報身佛我們也看不到。但是佛要讓你看到,就要現化身佛,因為法身佛是沒有生滅的,真就是法身,從法身化現出報身,報身再化現出應身,應化身來接引迷根,迷根是誰啊?迷根就是我們啦!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從體上起用,要有體有用,佛還是要救度眾生,而他有他的妙用,這個是佛的本願功德,令有緣的眾生你專心去想佛念佛,就能夠在自心中見到佛來接引,你知道你見到佛了,佛就在你自心之中。你知道你自心有多大嗎?你自心遍虛空啊!十方的佛都在你自心裡面,沒有一個佛不在你自心裡面的,你雖然不見,還是在你自心裡面,因為你專心想這個佛,你感應道交,你就見到你自心本有的這個佛了,不是佛另外派一個化身來迎接你。眾生見有去有來,這裡舉個例子,如鏡中之形,鏡中之形它那個形是什麼?鏡中之形是有還是沒有?鏡子裡面的相是有還是沒有呢?是真有啊!鏡子裡面有沒有相啊?這個作個比方很好,你站在前面照照鏡子裡面有一個我,空能法師整理一下要上臺了,這個形像宛然清清楚楚,有個什麼斑什麼斑都看到,鏡子裡面有沒有我呢?鏡子哪裡有我啊?我在這兒,鏡子在那兒,鏡子中沒有我,但是它現出我來了。

  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學佛要知道,這個佛是無盡藏,這是都要深入的事情。要通達這些道理之後,將來品位就會很高,也真能夠自利利他,能夠跟這一切人交談,而且你談得有內涵,不是泛泛之輩,老是重複那些內容,聽到都悶了。所以我們這樣弘法利生,你才能夠使人真正折伏信受,兩三句話,不用講很多囉嗦。兩三句話就讓對方嘩師父!這就是佛法的殊勝高明。

  所以我們再看,就是鏡子裡頭的那個我,不有不無,這很妙啊!大家沒有注意,這一講出來,大家就開始注意了,以後照鏡子的時候就多看一下,到底有沒有啊?它有嗎?裡面有你嗎?你把鏡子砸碎了,都找不出一個空能法師來啊!沒有啊!沒有,那它又怎麼會現出我來呢?不是沒有,所以有跟沒有都對,有跟沒有都不對,言語就不行了,shut up閉嘴!所以為什麼說言語道斷?這個言語就不夠用了,就這麼一個事情就是不夠用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很可憐啊?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所以你不學佛,真的是面目可憎告訴你!所以經中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是這個意思。「水清則月現」,大家到北海去,不是檳城的北海,講的是中國的北海。水一清,水裡就看見月亮了,月亮也不用跑到水裡面去,水也不用跑到月亮那邊去,可是月亮現出來了。所以在我們心中現出佛也是如此,就是感應道交。這是一個解釋。我們繼續看:

“幽溪《圓中鈔》云:「凡是見佛,須論感應。若平居參禪,或修空觀。既宗掃蕩,佛亦不立。苟有所見,悉為魔境。或功用顯著,心佛自現。亦須觀空,弗生著相。今既念佛,求生極樂。臨終見佛,此因妙感。復由生佛本是一體,感應道交,法爾如是。若不明此,妄論邪談,不唯自障,兼亦障人。於此法門,大成罪過。」”

  底下《圓中鈔》就說了,見佛要論感應,你平常是參禪的,或者是修空觀的,假定你所見的這就是魔境,修禪的人不能著相啊!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來照斬,不能著相,因為你修的是空,你突然間怎麼現出一個相來呢?跟你所修的不相應啊!或者是你功用很明顯,你自己的心佛自現也可能,也須要把它觀空。所以這個就是跟你修持有關,看你是修哪個法門,你是從空門入,一種是現相就是魔了,魔來找你了。一種就正是自心,你也要觀空不能動搖。那我們現在修淨土的,現在是念佛求生極樂,臨終見佛這是一種好的感應,感應道交,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這是第二個《圓中鈔》的說法。下來又引了蕅益大師的:

“蕅益《要解》云:「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次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以上靈峰讚歎經文之言,亦復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這個《要解》的說法說,十萬億佛土都沒有在我們這個一念心之外,而且我們又靠自心的佛力來接引,你看,不在我們心外,不光是自,而且自心中還有佛,佛又來接引我。這都是超乎常見的思想,超出我們能夠理解的範圍,而這也是符合實際的,怎麼能不往生呢?自力還有他力,他力還有自力。下面又用鏡子來比喻了,鏡子可以照多少層的樓臺山水,一層一次,不須要時間,全都看到了,前面是馬路,後面有洋房,再後面有公寓,一層一層的還有樹,再後面遠山又有山,先照到近,然後照到窗外頭的,這裡說丁香樹,然後照到那個松樹,然後照到大殿,一下同時都出現了,請問有沒有先後?有沒有遠近啊?所以這樣來看,十萬億佛土就在這兒,一個鏡子它沒有遠近。

“以上三釋,皆與禪淨諸祖一鼻孔通氣,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自他不二,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復因自他宛然,故於佛實不來,人亦不去之中,宛現臨終佛迎,往生極樂之事。事理圓融,自在無礙,但能仰信,獲益無量。”

  經文說「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是如此,我們臨命終的時侯,彌陀來接引我們,也是如此。這個就是蕅益大師的說法。

  所以這些說法跟禪宗就通了,沒有衝突,相通了。自他不二而又自他宛然,光是自他不二,都不二,那就無差別了。然而自他又宛然,宛然就是清清楚楚,有自有他。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這是不二。可是我們是眾生,佛還是佛,佛是成佛的佛,就有二啊!生跟佛還是宛然不同,不同而本體是一樣的,形象跟作用又不同。

  常常跟大家擧的例子就是,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那個金打造出種種不同用金做的各種形象的樣子,佛像、項鏈、耳環、手鐲,但是本體是金。

  所以來迎的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自他不二,佛也不來,人也不去,可是宛然現出,有見到佛來迎接,有見到自己往生,見到自己上了蓮花,這叫事理圓融,事跟理都在圓融,所以就事理無礙。

  大乘法門有事有理,你執著事,不知道理,那你就體會得很淺。你只知道理而廢了事,反而有落空之禍。這個我們昨天討論了很多了。所以都不能偏到一邊,不能偏到理,也不能偏到事。所以既要瞭解事,又須要瞭解理。

  最後再引往生四料簡來複習一次,我們同修有聽過了,這也跟這裡說的非常的相似,往生四料簡就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我們來看看這個,極樂世界有沒有?確實有,它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決定是存在的。你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有,那極樂世界肯定有,而且是非常真實的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己變現的,不是從外境而來的。大乘經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心,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識是心的作用,虛空世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來的,依正莊嚴全部的一切的一切,都包括在這四個字裡面了,怎麼來的?是你心的作用所顯現的,所以說「生則決定生」,生是你變的,你念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的境界,你想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了。但是「去則實不去」,這個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從自己的心跟自己的識來說,哪裡有來去啊?從哪裡到哪裡啊?

  這個說法如果不太容易體會,我們用電視來比喻,這個佛法要現代化就用電視,不是這個電視,現在在看的電視台Astro有很多節目,一下又什麼台又什麼台,電視畫面是一個,頻道很多,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頻道,西方極樂世界又是另外一個頻道,我們念佛就等於打開西方極樂世界的頻道,換頻道了,極樂世界現前了,這是生則決定生。去實在沒有去嘛!去哪裡呢?還在這個電視畫面上,你調到香港,也在這裡,你調到美國,也在這裡,調到台灣中國,都在這個畫面上。畫面代表法身本體。並不是從這個畫面又出來一個畫面,是不是這樣?因此極樂世界就在這裡,但是你見不到。如果你說,師父,怎麼可能會在甲洞七寶淨土講堂這裡?如果你說沒有,那就不是指法身了。極樂世界是法身境界,極樂世界遍一切處,沒有邊界,經文講得很多了,無可限極,沒有極限,沒有一個極限是到哪裡就停了,沒有。如果說這裡不是的話,那你怎樣回答這句經文的意思呢?但是你見不到,因為很多的障礙。

  舉個例子說明了,常常用那個晚上做夢的例子,你晚上睡覺做夢,你在夢境裡面天地不一樣,但是你還是在床上。哪裏有說你夢見美國,你人就在美國的,夢見台灣,就到台灣?那不用坐飛機了多好!並沒有離開這個房間,也沒有離開這張床,每天晚上做夢都現不同的境界,這就說明「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所以一定要相信決定有極樂世界,絕對不是假的。我們心裡面想佛,佛就現前;想菩薩,菩薩就現前;想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現前。所以這些都不是從外境來的,是從心想生。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有好的念頭,惡念就是想妖魔鬼怪,善念就是想佛菩薩,你想過好日子,想遇到好境界,你就要有好的念頭,念佛是最善的念頭,純真無妄。你除了念佛,你念其它都會帶點妄,善裡頭總有夾雜不善。只有念佛是純善真善,沒有一絲毫的夾雜,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是沒問題的。

  要知道一個是講理,理體說的是法身境界,法身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像台灣的廣欽老和尚往生之前,他就說了一句話:「無來無去無代誌」(台語:沒事)。而我們凡夫一般往生的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還是要「有來有去有代誌」,有什麼代誌?有往生的代誌,有來有去,我們還是有往生的事情啊,我們有往生的這件事。所以理跟事我們都要知道,我們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能夠知道這些內容這些道理,對我們來說,可以幫助我們堅定我們的信心,外面別人怎麼說,我們都不會動搖,以前常講的多少匹馬力CC的來拉我們,都拉不動了,你現在還有誰可以來把我拉動?拉不動了,要拉得動的,二十年前早就動咯!所以很穩!

  好,這次十二天的課程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這三輩往生,三輩講完之後,後面還有一個叫一心三輩,這品還沒講完,這一心三輩很特殊,我們要詳細的來講。好,我們今天就結束了十二天這個《大經解》的課程。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33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