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3集
2023/05/30 16:55:23瀏覽89|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3集

  好,我們還在繼續討論《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品的內容,昨天說到這句經文說: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卽隨彼佛往生其國。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正第廿「臨終接引願」之成就。彌陀願海所惠真實之利也。

《稱讚淨土經》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經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為淨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故稱淨土為果教,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是普被萬類之慈航,均在是也。經云下輩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

  所以我們所說的都是在解釋這幾句經文,往生佛來接引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這不是你否定就可以成立的。我們是依據經典跟祖師的解釋來說的,而經典是佛說的,我們昨天也引了一些其它的經典來作證明。而事實上這件事現在還不斷的有聽說,不是古代才有啊!2019年我們七寶這裡就有兩位!所以這是千經萬論共指,還不止是一部經說,千經萬論都給大家指示這條路,十方諸佛同讚,十方就是沒有一個地方漏掉的,不是一般人的讚嘆啊,是十方的一切佛都同聲讚歎這樣子的一個微妙法門。

  只是現在大家不是那麼重視就是了,再加上目前外面群魔亂舞,各種邪說充斥在這個世間。而淨土法門的殊勝跟利益,這句阿彌陀佛真正的含義知道的人不多,因為講解深入的機會也不多。

  我們七寶淨土講堂是依止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思想,也就是依止這部《無量壽經》的註解,來理解跟深入這部《大乘無量壽經》,深入廣泛的來體解佛的悲心。所以這個「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淨土宗的心髓,淨土宗的心。在禪宗達摩祖師說「汝得吾髓」,髓是精髓,這就是淨土宗的髓。是由於佛力加持行人才會心不亂,這就是他力的作用了。但是還有不少全靠自力,他力其實就是自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樣子的說法,你只有在這裡有機會聽到。

  那麼關於一心不亂,我們還繼續的來討論。下來說的不是要求你現在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如果你做這樣的要求,那就要求太高了,往往一般的人達不到,達不到就心灰,心灰就放棄了,放棄了就學別的法門了,不知道別的法門更難,最後一事無成。你要知道達到一心不亂,你生的就不止是凡聖同居土了,事一心你就可以生方便有餘土了,理一心你就生到實報莊嚴土,還有常寂光土。這當然是好,但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不要因為達不到就灰心,只要能往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就算是成功了,先上車再慢慢找好的位子,那你已經很安全很保險了。所以真正的關鍵在「信願」,蕅益大師講得最清楚的了。很多是淨土宗的不認識這一點,所以念得也就灰溜溜的,心灰意懶。那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說:

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我們先看註解說: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此云自然化生者,表非胎卵濕化四生中之化生。如《法華文句》云:「《胎經》云:蓮華生者,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耳。」又亦非《涅槃經》所謂之濕生。彼經云:庵羅樹女等,因樹華而生,名為濕生。蓋穢土草木,常有濕氣。庵羅樹女等,托此濕氣而生,乃名濕生。今淨土中,蓮華與人俱是同時而有,自然化現,不藉濕氣,故亦非濕生也。”

  往生之後就在七寶花當中自然就化出來了,一化出來不是要從好像嬰兒慢慢開始長大,那就有變化有生滅啦!他一出來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在蓮花當中化生,這個蓮花是七寶所成就的。這個七寶我們不要以為是故宮那種,寶石什麼做成的那個盆景,念公說那種東西說老實話,你擺在我這兒我都嫌討厭,笨拙極了!這個不是那樣子的,不是像我們這裡拿些什麼翡翠珊瑚金子,做成一個盆景。是說它極莊嚴極殊勝極乾淨!就是拿世間的寶來做譬喻,種種的寶所成的蓮花,在這種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而然的就化生了。

  這個化字在這個地方很容易被體會為胎卵濕化的這個化,眾生有四生四種眾生,化生是其中的一種。這個化生不能夠這麼體會,這不是胎卵濕化四種之中的那個化生。

  這個有根據的,前面註解說了,《法華文句》當中它就說了,它說是《胎經》,《胎經》就是說的《無量壽經》,蓮花胎中生出來的。所以東密密宗的金胎兩部,金就是金剛部,胎就是蓮花部,也就是極樂世界。《胎經》就是我們淨土宗的經典,《胎經》所說的蓮花化生,不是胎卵濕化中間的化生,而是「非化而言化」,你還要是用「化」這個字嘛,但是它不是化,是「非化而言化也」。

  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這是超乎世俗世間的這種化生,是怎麼樣子呢?是以彌陀大願的力量所感自然而生,不是以這個罪業力的因緣而生的。所以你從極樂世界再來這個世間,那就是願力身了,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業報身了。

  天上生天也是化生,你有天福你就生了。入地獄也是化生。沒有說是父母出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地獄中的接班人,沒有這回事。你死了之後自然就到地獄那邊去受生了,而且死了之後馬上活,活了之後馬上再死,一天不知道死多少次,那是罪業所定的。

  所以這個蓮花化生跟那個都不一樣,所以不是胎卵濕化的化生,那也不是濕生。

  人類現在大家有很多爭論,人是怎麼來的?有的說是上帝造的,有的說是猿猴變的,猿猴變的,那為什麼到現在猿猴不變呢?變到累了。

  現在不用爭論,按照佛教說人的來歷就是這四種:胎卵濕化這四種都可以生人,最初的人可以化生,也可以從猴子變的,也可以化生,也可以濕生。《涅槃經》說濕生是庵羅樹女等等,因為是樹上的花,花裡面有濕氣,他就出生了人了,他是靠這個濕氣而生。而極樂世界從蓮花中生的跟這個不一樣。大家想想看:這個濕生先要有了這棵樹,是不是?有了樹,還要樹上有花,然後再生出人來。現在在極樂世界,人跟花同時出現,蓮花的花跟蓮蓬不是同時出現嗎?所以不是因為花的濕氣而生,皆是彌陀願力大願之感,所以超乎世間所說的胎卵濕化。

  我們只有聽,想像不到是怎麼回事的,不要去想,不要去費這個腦筋,因為佛告訴我們的,是超乎我們三度空間的人所能理解的範圍,它只能讓你接近你能夠相信的這個程度,如果再講得更徹底一點,那我們更加難相信了,因為是三度空間以外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是無數維次空間的世界啊!連科學家都找不到,科學家都不知道。下來說: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我們看註解:

“「智慧勇猛」。謂智慧明了銳利,能破煩惱憍慢賊軍,故云「勇猛」。如《智度論》云:「智慧箭勁利。破憍慢諸賊。」又《維摩經》云:「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又《心地觀經》云:「法寶猶如智慧利劍,割斷生死,離繫縛故。」

「神通自在」。神通無礙也。如經云:「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等也。”

  而且生下來之後怎麼樣子呢?智慧勇猛,智慧是最重要的事情啊!所以成佛就是一個智慧,轉八識成四智就成功了。這個識就是老在那兒分別種種的。你把這個八識變成四智,四種智慧就成功了,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轉成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轉成平等性智,最後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這些都是常識,偶爾聽一聽,知道一些,可以跟人家炫耀,可以跟人家說你看我懂很多,不是這樣子的。學佛有機會就應該知道一些,所以整個就是智慧,往生的人這些上品的智慧勇猛猛利,勇猛精進,這個智慧猛利,能夠斷一切煩惱,而且神通自在,他通達無礙。所以極樂世界的人之前講過,他能夠在一個手掌當中持一切世界。不是一個地球啊,不是九大行星啊,也不是這個太陽系銀河系。一切世界!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天體有多大呀!就是我們人類的知識知道的天體,十四萬億光年,這麼大的世界,我們看到這顆星,它是十四萬億光年之前存在的,現在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它早就不存在了,這還是其中之一啦!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掌中都能夠將一切世界,都抓在手裡頭,是這樣的神通!所以現在這一點點氣功師的奇異功能,那提都不要提了,怎麼能夠跟這個相提並論呢?所以下來這段相當長的註解文字,念公就沒有講解了。我們就讀一讀原文,盡量體會一下,當作是常識也很好,而文字本身也不難懂,我們看註解說:

“又《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茲節錄嘉祥《義疏》:「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第二,上品中生。不必讀誦大乘經。但善解義理,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此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經一宿則開。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此亦是七地無生。前上品見佛聞法,則得無生。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第三,上品下生。此人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復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今下品得初地無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

  下來引了《彌陀疏鈔》:

“又《彌陀疏鈔》更謂上上品往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鈔》云:「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餘可知矣。」可見上輩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可登八地,足證「智慧勇猛」也。”

  你在這個世間要證得八地,初地歡喜地都別做夢了,做夢都夢不到,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初信位我們都沒有份,所以告訴你這件事情你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有一條捷徑,最短的路,這就是佛的慈悲啊!釋迦牟尼佛慈悲將這件事情,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告訴我們,有這麼一條路直接從人道,不經過阿羅漢,不經過辟支佛,不經過菩薩,直接到極樂世界。然後就算你不是上上品,你是中上品或者下上品,你證到的這個地位都是你很難想像的,這叫什麼?一步登天,它還不只是三級跳四級跳五級跳,一步登天啊!但是能相信嗎?哎,為什麼不能相信?這不是空能法師說的,這是佛說的,佛在哪裡說的?在經典說的,祖師加以證明。所以不相信是很可憐的,現在我常常這樣來說,你連相信或不相信都沒有資格,為什麼呢?告訴你這不是三度空間的事情嘛!你相信跟不相信,你還是在三度空間的這個概念,現在告訴你超過三度空間了,所以你否定也沒有資格,相信也沒有資格,不相信也沒有資格。什麼才有資格呢?只有聽有資格,接受有資格,相信有資格。我們下來看經文了,我們看接下來的經文:

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眾生,欲於當世親自眼見阿彌陀佛也。”

  所以底下釋迦牟尼佛再囑咐我們大家一句,囑咐就是交代啦!交代什麼呢?「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所以往生不是將來的事情,不是以後的事情,是今生的事情This Life,不是Future Life,不是Reborn。你要今生見阿彌陀佛的人怎麼樣呢?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你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我們常常提到,最容易理解什麼是無上菩提的心?就是願意去作佛的心。這還不夠簡單嗎?但是你有這個心不是用口講的,你要付諸行動啊!那就是這一句了,「復當專念極樂國土」,還要念極樂國土的種種功德,念就是心裡常常有,怎麼做呢?聽經啊!聽經啊沒有其它方法了。師父那個小聽經機裡面,有很多關於極樂世界的,最好天天都聽,那你就好像就在極樂世界了,越聽會越歡喜,歡喜怎麼會有病呢?歡喜心是最好的營養。更何況你想的是佛法,想阿彌陀佛,想佛法,想極樂世界。所以還是上頭的話再重複一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要「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下輩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想高一點,你還要做種種功德,拿這些功德來迴向,「由此見佛」,由於這些功德而能見佛。「生彼國中」,見了佛之後一定生到極樂世界。而且「得不退轉」,一往生之後再也不退轉了。你就是再回來這個娑婆世界,你就是再到地獄裡面去度眾生,你到任何最惡劣的地方去,你總是不會再退了,因為你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你所達到的這種覺悟的水平,它是Remain保持住它就不會再退步了。以前講過的例子,像那個金在那個礦石裡面還沒提煉,你將它提煉出來,它成為純金了,它就不會再變回礦石了,就是這個意思,只要那麼一次,不用多,那麼一次徹底了以後就高枕無憂了,就算到地獄去也不怕,那才叫真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你跟地藏王菩薩就是朋友了,大家都是菩薩了。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是進一退九,好不容易進了一步,底下就有退九步在等著你,所以很可怕呀!這是說的老實話。所以我們必須得逆水行舟,一篙子鬆下來,篙字上面竹字邊下面是高,篙子是用竹竿或者是杉木等做成撐船的工具,這篙子把船撐上去一點,馬上第二個篙子又要頂上去,不能讓它滑下來,只有這樣來用功,一鬆懈一衝下來就退了很多很多啦!所以這一段就是上輩往生的。

  這個上輩的往生在《觀經》裡頭講到上品上生比我們這個講得詳細,觀經就是把這兩頭都說到很極端,所謂「極其優降」,好到最好的是什麼情況,那個最低的是什麼情況,都可以來,五逆十惡地獄都現前了也都可以來,不是來七寶,是來極樂世界,所以《觀經》就是把這個極端都說了。我們這個三輩是指著,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概率最多的,巴仙率最多的,這往生多半是這種情況,多半是《無量壽經》說的這種情況,這裡略略分成三輩,《觀經》就分得很細了。所以我們這裡都是善人往生,從往生的情況來看,多半是善人。那麼《觀經》是最惡的人,如殺人犯,幹了很多的傷天害理的事的人也可以往生。你說:師父,這樣子不公平。不公平,你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這樣子不公平啊!有原因的,這些我們之前都說過了,這不止是佛的慈悲,而事實上好像昨天還是前天講的,一個惡的人最後臨終懺悔了,他可以從惡改成善,惡人就變成善人了嘛!哪有什麼不可能的呢?浪子回頭金不換嘛!那他就是從那邊看,最低最低的也可以來,最低的不是跟你安排一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啊!下下品也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啦!到了之後十二劫花就開了,極樂世界的十二劫很快,極樂世界的一秒鐘,我們五萬年啊!不能想像,是不是?所以下下品也偷偷的笑了。但是像我們一般人不是那種殺人放火的,沒有幹大壞事情的一般上都不會是下下品,最起碼都是中上品嘛是不是?所以這個上品上生我們稍微讀一讀《觀經》的話,也可以增加大家的歡喜心。我們看註解:

“《觀經》謂上品上生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如來跟觀世音、大勢至,無數的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還有你認識的以前往生的那些親朋戚友,他們都來了,歡喜啊!你今天要回老家了,大家趕快來迎接你啊!七寶宮殿來接的是這樣子的一個景象,都來了。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執金剛臺,就是一個蓮花臺,跟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到了你的面前,因為這個蓮花臺就是你要乘坐的,Your Transport你的交通工具,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加持行者,「與諸菩薩」跟大菩薩一起。所以接引佛這個手印就是這樣的,伸在前頭的,阿彌陀佛這個手持蓮花,這個手就是這樣接引啊!在等我們啊!來啊!趕快來!快快來!我們就不要,慢慢來,不急啦!阿彌陀佛的手伸出來伸多久了?無量劫在等我們啊!所以稱為接引佛,就是來接你的,「授手迎接」伸出手來迎接你,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數菩薩讚歎你:善男子、善女人,你這很難得,修持精進。那麼女人這個時候就轉成男身了,然後上這個蓮花臺,「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自己看見自己上了這個金剛臺了,金剛臺是觀世音菩薩拿給他的,不用阿彌陀佛動手啦!他有他的助理嘛對不對?助理去幹嘛!「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這個就是接引的情況,我們沒看到,那只有他臨終的人跟佛之間這種交流這種情況,我們看不到。你要看到那就不得了咯!以後你自己會看到,然後再回來跟我們說,就是這樣子,師父就是你說的那個樣子。我們想這樣還是不行啊!還是要我們自己看到才行,這就是接引的情形。

  而且馬上就可以分身塵剎,這是講的上品的啦!供養諸佛,聞種種妙法,得種種陀羅尼,這個是上品往生。當時往生之後你最低是初地菩薩,《疏鈔》說甚至是八地菩薩,你今生就證到這樣子的位置,今生不是來生,為什麼呢?因為是在你斷氣之前。不是斷氣之後,斷氣之後就麻煩咯!那就要搶救神識,再不行,到中陰身,越來機會越渺茫了。斷氣之前就是今生啊,今生就可以證到這樣子的地位,這個有多少人相信啊?所以我常常想,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就看看大家的臉色,相信的就這麼多張的臉而已,就你們相信,現在啦!出了門口就不知道啦!

  所以有很多人輕視淨土,輕視就是看不起,東學西學,這個事情我們覺得很可惜!又不是不信,但是就是這樣子,找不到一條光明的平坦的道路,枉自辛苦,越忙越亂,擺在你面前,你怎麼會來接觸到這個淨土法門呢?為什麼其他人沒有這個機緣呢?這個機會不要白白的浪費掉!不要像我,還好我回頭是岸,我二十多年前就是看不起淨土法門,這一句四個字,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叫我一個從台灣讀了很多中文的,這樣的知識份子要來相信就那麼簡單這四個字,別告訴我這就是佛法,沒有水準No Standard!今天我還是走這條路,所以我是知識份子讀書人,讀書人的頭腦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特別固執「鐵牙齒」,所以不容易啊!我能夠相信,能夠走到今天最起碼二十年,因為十五年前就接觸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這部《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的佛法,才能夠走到今天,才能夠讓知識份子心服口服。下來註解很長的一段,是《觀經》繼續講到上品中生跟上品下生佛來接引的情況。

“又上品中生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又上品下生者,「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觀經》與本經,同謂行者於命終前,見佛來迎,是即「今世見阿彌陀佛」也。於此五濁惡世,無佛之世,能見彼佛,實是希有。全憑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思議力。復因行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廣積功德,發願迴向,求生彼國。與佛願相應,故能見佛。由見佛故,即得往生,永無退轉。必證無上菩提。段末復示「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蓋此乃往生之主因。加之以「積集善根,應持迴向。」以是勝因,必得妙果。故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本解崇尚他佛,或疑有昧心宗。茲引三論,以為佐證。”

  下來這段很重要,你可以說是高級的淨土班,真的是博士班,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跟接受的。我們盡量盡量的來聽,底下就是一個討論了。這裡頭我們很強調就是談了他佛的接引,淨土宗不是講二力法門嗎?自力是自己,他力是阿彌陀佛,剛才說的都是他佛的功德。或者有人就懷疑,你這個跟禪宗就矛盾了,心宗就是禪宗,禪宗都是講自心的功德,你這個不推崇自心而讚歎他佛,靠他佛,你這怎麼解釋?你這不是心外求法嗎?現在引了三部論的內容來證明,真正說透了之後,實在就是自他不二。你還自和他,那你還是兩個,你還有自有他,還有兩個。《維摩詰經》維摩居士就告訴你不二法門,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門」。你永遠都在二裡頭,你永遠就入不了不二法門。那們先引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來看看:

“一、靈峰大師《要解》云:「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他自己回答。

“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我們頭一個用蕅益大師的《要解》說,他自己也設了一個問他說,既然《觀經》裡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談的是心,那心就是你的自心你的本心,你何不自佛就好了,幹嘛一定要強調他佛呢?這是蕅益大師設的一個問,這個問題都是很好的。我們將來有的時候自己心裡面也是存在著這個問題,那麼就跟著這個,我們就可以來解決了,你跟人家講話就會比較大聲一點,但是也不要太囂張。主要是自己要能說服自己,同時你還要說服他人。蕅益大師就答覆了說此之法門,這個法門全在...完全在於「了他即自」。如果不解釋的話,這四個字你幾年都沒有辦法去理解。剛才前面已經說了一句自他不二了,這裡就更深刻了,蕅益大師的話說要能夠「了」啊,「了」。如果你念「了」,全部都不用講了。這個了字最粗淺的說就是了解,而這個「了」字不僅僅是了解的了,這個事你了得了嗎?你這個事情了得了了不了?了不了就不得了!「了」有解決的意思,而且還要是徹底解決才是。這裡的「了」這個字,所以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他用一個「了」字,了什麼呢?了他就是自,所以他就是自。我們之前不是有舉過磁鐵石那個例子做過比喻嗎?今天不重複了。「若諱言他佛」,你很忌諱就是很不想談他佛,一談到他佛你就不高興,你這種情形就是他見未忘,你在見地當中還有一個他,你還有分別。「若偏重自佛」,我就老強調「自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等的,那是什麼呢?卻成我見顛倒,你的我見很深,你在顛倒啊!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蕅益大師這段話我們很熟悉了,在去年講《彌陀要解》精華的時候我們看到過。那麼這裡念公的註解也引了過來說,又悉檀四益,我們用四悉檀來利益眾生,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跟第一義悉檀。饒益有情用四悉檀這個可以利益眾生,如果這個四個悉檀,從世界悉檀讓他生發慶幸心,發生信心。如果世界悉檀都不能使他得利益,那麼所謂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就談不上了。所以這就講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世界悉檀」要不知道,那你欣慕極樂,厭離娑婆,這種利益你也得不到,你現在連往生都談不到了。你還說你能夠悟入到理佛,理上的佛就要破無明,破無明你就是地上菩薩了。你連往生都達不到,你連欣厭的心都生不起來,那其它的都是廢話。

  那唯有怎麼樣子呢?「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念公把澫益大師這句話,又加上另外一句話作成一副對子。即事持達理持,從事持開始,你不知不覺達到理持了。事持是念阿彌陀佛,從事相上來修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事持開始,你就不知不覺就達到理持了,你就是這樣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麼念,所以這個最微妙的就是,你不知不覺一切都放下了,只是這一句彌陀朗朗現前,這個時候都放下了,就是無所住了,這是《金剛經》的話,也是《金剛經》的境界。而這一念相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相續,這就是生其心,正在無所住的時候就生其心,正在生其心的時候就無所住。這個是地上菩薩才能夠達到的事情,然而你凡夫這麼做就能達到了,你甚至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婆,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老太婆她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念佛功德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它暗合道妙,其它是要明合。這個念佛是暗暗的合乎了道最妙的地方,所以以凡夫的心要入諸法實相,只有念佛最容易。其它也不是沒有一個不可能的,都比這個難。

  你看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種種的動亂很多,我們總之要求一個我們還能做得到的方法,我們能力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的很困難的,這個時候有等於沒有嘛,是不是啊?所以念公常常說,你得了病,告訴你現在到美國去,有一個專門的大夫,他給你一看就會好了,事實就是事實都是事實,但是我們這個病人他怎麼能到美國去呢?怎麼簽證然後還要旅費啊,到了美國他怎麼能找到這個大夫?怎麼去看?你雖然有就跟沒有一樣。你是真有,所以很多法門也都是真的,真的是這樣子,但是這個有對於你來說就跟沒有一樣。在美國的人他還不見得人人都能找到這個大夫,比我們強一些,他都已經在美國了,他能找到他就治好了。他也找不到啊,還有大夫很忙的話還還掛不上號,還要排隊,就這個事情嘛!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要問一下具體的情況,就是很實際的情況。

  即事持達理持,你就這麼念的話,那麼念到念念是暗合道妙,你就達到理持了,理持就可以破無明,證無生法忍了,你就是地上菩薩了。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的明顯,彌陀聖眾現前不是他佛來迎接你,是你自己的本心顯現了,不是外面有一個其它的什麼境界,那是因為你的本心顯現外面的佛來迎接你。

  「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就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夏老師夏蓮居老居士有兩句話也很好,我們昨天也念過了,在《淨修捷要》,「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假託就是靠。比方說我託託你了,拜託拜託就是那個託字。託什麼呢?託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所以這八個字解釋這個話很好,我們把這八個字記住!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拿觀世音菩薩以及七寶宮殿八功德水等等等等的,這一切的莊嚴用來幹什麼呢?顯明你自己的本心,你自己的心有這麼莊嚴你不知道。師父常常用世間很粗俗的一個例子,各式各樣不同的美術燈,不同款式的燈,它就是為了顯現有電啊,沒有電,這些燈也沒有什麼作用啦!從這些不同款式不同樣子的燈,跟種種的照明,顯出這個電起作用了,電通了。從極樂世界一切的一切,依報正報,自然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那都是你的自心所顯現的啊!當然我們講的是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個穢土也是啊!要不然你自心只顯現清淨的,骯髒的你不要,你的自心還有選擇啊!都是自心所顯現的,一切都是。那你自己的心有這麼莊嚴你不知道,要從事相上才能夠知道。所以這一切的讚歎極樂世界,就是讚歎你的自心啊!那你怎麼可以把它看成跟自己沒有關係呢?都推到他那邊去了。所以密宗它殊勝就是你修法,你自己就是本尊。現在很多人不從根本上下手,就是要找個便宜的法,想很快就成功,那就很快成魔。

  那麼底下還是蕅益大師的話,說「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這個淨土宗不是一個愚夫愚婦所行的法,這個法門是極深極妙,斬盡一切意見,破盡一切戲論,一切戲論都破盡了,一切意見都給你斬盡了。你有這些東西,你就不能很好的去相信。所以只有哪一些人?是誰才能夠承擔?完完全全的可以接受過來呢?唯有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延壽之流的,才能夠徹底地荷擔得去,才能夠承擔啊!只有這種大人物大宗匠才能夠承擔。我們「丫丫烏」普普通通的人呢,我們糊裡糊塗的就認為只有愚夫愚婦去搞,現在還輕視淨土法門,這是什麼?這叫顛倒見,把殊勝的看成輕的,把輕的看成好的,你自己正在顛倒見中,你還在拿那個大頂頭衝下,腳衝上,很辛苦啊!這些人才能夠擔當。其餘世間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尤其是講知識份子,口才好,頭腦好,講得天花亂墜,就這些人啊,通儒就是儒家的通儒,跟這些禪客,禪客就不是六祖惠能那一流的,禪客自稱為是修禪的。

  「盡思度量」,盡他去思度的這個量,盡其量,愈推愈遠,你越想越琢磨,就越想越遠,那就越來越不能明白了。反不若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所以這就把這些通儒跟禪客批評得很切實際了。這些人笑話那些老太婆,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笑那些老太婆沒有智慧,妳就會念阿彌陀佛!我以前也幹這種事,看不起這個老人教,是老人才學的,沒有水準。他反不如那些愚夫愚婦,這些禪客學儒的這些還笑人家。其實我們看看現在的情況,也還存在這種觀念,還不止是以前的那些知識份子,你看甚至那些明星那些藝人,我到目前還沒聽說這些明星藝人,有人念阿彌陀佛的,好像沒有哦!劉德華有嗎?為什麼呢?身份不配嘛!你這個老和尚,尤其你看那些顯教漢地的老和尚拿著念珠,穿的衣服破破爛爛的,衣服又不華麗淡淡的又沒有色彩,他不要這個,他就是要念唵嘛呢叭咪吽。當然也不是不可以,說穿了就是心態的問題。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不代表其他人。

  所以印光大法師現在很多人都很尊敬,稱為我們近代的三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就讚歎這個《彌陀要解》,他說這個是《阿彌陀經》最好的一部註解,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自動手來寫也不會超過。所以我們就是看了澫益大師的這些意見。第二就引了《無量壽經起信論》,我們看註解:

“二、《無量壽經起信論》云:「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兩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此論掃盡一切分別,自他生佛總成戲論。唯一真如湛寂周遍。任運往生極樂,還在本心之內。”

  不得了!光是文字就不得了了!不用解釋也好。所以第二引的就是《無量壽經起信論》,清朝的彭際清大居士,了不起的一位開悟的人。他自己問,臨終你見佛,你是自佛還是他佛?他這個也很厲害!他說如果是他佛,那就成了魔了,心外求法不是魔嗎?如果說是自佛,那就你自己想出來的,既然是這樣,你怎麼能往生呢?這也是他自己設的問,也許有人這麼問過他啦!彭紹升居士答得也很好。彭紹升就是彭際清,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你說自說他都是戲論,都在這兒開玩笑。人我兩忘,你要修行的人要人跟我都忘了,所以《金剛經》的讚子就說:「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歎無窮。」人我得把它給忘掉才行。你老有個人我,你得兩忘,人我得兩忘,才能夠解真空。自跟他不是二,叫什麼?叫不二。你說一也不對,你說二也不對。所以佛門這個文字就是妙啊!它就是不二,不異就是不二。這個異是差異的異,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不異就是不二,《維摩詰經》就是不二法門,一切不二。你老在那個有二,有對立的這個情形之下。所以我們壞就壞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分別識,有種種的分別。「諸佛法身,湛然常寂」,這是彌陀以他的本願的緣故,所以跟我們修的人就感應道交,也就是即自即他,自就是他,他就是自,本來是一體的,我們的本心跟彌陀的法身本來是一體的,一體的,同一個法身。

  師父最近妙想天開,常常用整個宇宙是一個大數據,一個Data一個大數據就是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一個大數據。不是你地球人說的那個大數據,那個小得可憐!宇宙共有的一個大數據,現在就是我們自己所謂的「情生就智隔」,你一生情念,我們這些念都是情念,智慧就給你隔開了,隔住了,就不能了達了。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那不是叫自性彌陀嗎?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你看看沒有離開自心啊!心就是自性,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的,是自己自性變成的。唯心淨土跟十萬億佛土的極樂淨土,請問中間有沒有界線啊?這個界線怎麼來的?實際上是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就是沒有辦法嘛!眾生就是由於業緣幻有分段生死,這個就是由於業力的關係。擧例子,像在屋子底下,你搭了很多棚棚,很多帳篷,你看不見天日。你如果念得很誠懇,這一切緣就清淨了,這個時候把那個棚棚那帳篷全部拆掉了,就豁然見天日了,那你就可以往生了,往生之後你證得無生法忍,就開發顯明了自己的本心了,這也就是你本來所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也不是別人的。這是第二個議論。下來第三我們引了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這部《大經解》這裡引的都是好料來的,這些大德都是開悟的人說的話。那麼通過我的嘴巴,通過我轉述的這個聲音,這個上面坐的人沒有開悟,轉述不用開悟吧?你請電臺的播音員播講這個內容,播音員不用開悟吧?所以我常常說你把我當作是播音員和尚就行了,不用開悟的,現在告訴你們開悟的人說的話。

“三、《彌陀疏鈔》云:「著事而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昏穉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

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讀者當三復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明朝的文字應該不難懂。第三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提的就是事跟理這兩件事情。

  「著事而迷理」,淨土法門很多人是屬於這一類的,執著這個事相,認為是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黃金,有七寶,好極了!但是他不明白這個道理,這些七寶黃金種種,這些一切說的都是法身。這個就像什麼呢?像小孩子念四書五經,他不懂啊!他就只會背,有的人還會背全部的四書五經,不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你年紀小,智慧沒開,你只能夠讀文章,不瞭解意思。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你整天在念佛,你不知道是佛在念你啊!我們在念佛,正是佛在念我啊!這是其中一類的。

  另外一類是執理而遺事,前面是執著相事相。這裡執著這個理,什麼東西都不能夠執著,理是好,但有人執著這個理,只承認這個理,執著這個理,把事給丟掉了。這裡舉一個例子很好很妙!就像一個窮人家拿到了闊人家的賬本,哦!什麼銀行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股票,自己說我發財了!我發財了!賬本是人家的,你數他人寶,你數別人的寶貝跟你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是什麼呢?你雖然知道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可是你現在的心絕對不是佛,你是大頭佛,你的心都被這些塵染跟世間種種這些,剛才不是說了,等於屋子上面搭了很多棚棚。拿鏡子做譬喻,我們的本性像鏡子,它本來可以照的,但是現在鏡子上面,紅墨水藍墨水瀝青什麼都塗滿了,你自心的光明就顯不出來了,我們看見的全部都是紅的藍的亂七八糟一大堆,就是說判然你現在的心不是佛,判然就是肯定你現在的心不是佛。

  所以「約理」從理上說就沒有可念的了。再從事上說「無可念中,吾固念之」,無可念中我還是念。所以有事有理。雖然在無可念中我還是念,為什麼呢?念就是無念,念就是無念這就破了你的情執了。你說只有一切都「無」,所以這個「無」這個字他就搞錯了,好像說無相、無念、無為,很多人把這個「無」字就當成一個「斷滅的無」去理解,這是一個大錯誤。前天我們才學過,道綽大師的要「識達有無」,說得很透徹!念就是無念。要真是都沒有了,那就是頑空,再說得不好聽,就是斷滅見。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是空有不二,空有不二那就不是世間的空有,相對的這個空有。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以前也不知道它講什麼,就是會搖著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嘩好料!什麼好料你都不懂!這兩個不是兩回事,「不相異」,有念跟無念,有念不異無念,無念不異有念,這不就是一樣的話嗎?這就理事雙修了,又修了事,也修了理。「即本智而求佛智」,所以前面一句用蕅益大師的,一句用蓮池大師的,也可以作為一個對子一個對聯,蕅益大師是「從事持達理持」,蓮池大師是「即本智而佛智」,是一樣的,這就叫做大智慧。

  蓮池大師再說「然著事而念能相繼」,執著這個事相,可是你念佛的這個念頭能夠相繼,能夠相續,那你不虛入品之功,你還可以得到往生,得到入到品位的功勞,什麼品位有多高不管它,只要能夠到極樂世界就ok了。相反的,你執理而心實未明,有的人就覺得我信了禪宗我很高,禪宗講的都是理,執著這個理而廢行這些事,看不起這些事,反受落空之禍。這幾句話很好,大家每一個人都要很好的去衡量自己,你並沒有真正的開悟,你就反而看不起念佛,看不起這一些,你就會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落空的禍。那之前那個他還有入品之功,你這是落空之禍。底下他又說了「假使騁馳狂慧」,沒有開悟,你輕談淨土,蔑視淨土「為害非細」,這個為害不輕啊!這個就把上品的往生介紹了,而且把自佛他佛以及理跟事做了一些討論。所以這個重禪輕淨,重視禪宗,輕視淨土。現在有的人只是重視淨土,這個又是偏了,你談一點禪,不可以,要專,好像你是背叛我的淨土宗了,這個也太過了。一部佛法沒有不好的,你只要能把一切好的都吸收過來,那都是好事。總之不要腳踩兩隻船,那是絕對不行的。什麼法門都一樣,兼修都是好的。但是你這個腳踩兩隻船,那是一定要掉到水裡去的,除非你有輕功。兼修跟腳踩兩隻船怎麼分別呢?這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三輩往生上輩的情形,我們之前談過了。接著我們看中輩,我們先看經文: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這個之前我們討論過了,出家作沙門,作沙門還是不作沙門,這兩部經《無量壽經》跟《觀經》,講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就不要執著,總之我們要心出家,前幾天不是講了四料簡嘛,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四料簡。心出家不一定是身要出家,要有這個出離心。《觀經》就說中輩是出家人,那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說中輩就不作沙門,上輩的才是。《觀經》上輩沒有說是出家人,你看《觀經》聽經的都是上輩往生,那國王的夫人宮女,沒有出家人,所以這個地方也不要執著。我們說的是心出家,不是這個形式,不是這個形式穿上什麼衣服就算了。現在有些出家人整個都是在家,比這個在家的一點都不少煩惱。你不能心出家,不能大修功德,也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也是如此,下輩也是一樣共同的條件。

“《略論》云:「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七者,以此迴向,願生安樂。」《會疏》同之。第一發菩提心,第二一向專念,均如上解,不贅。第三「隨己修行諸善功德」,謂諸善功德中,隨己堪能,勉力以赴也。”

  我們這個經文一句一句來,「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就是量力,量自己的能力來修行,來做種種的功德。「奉持齋戒」,戒就是你受什麼戒,就好好的持戒。所以有很多人有的就貪功德,說別人都受了菩薩戒,我沒有受,我也要受受戒試試看。這還能試的嗎?這個很冒險。所以這個戒是不受則已,你受了之後破戒,這個罪是大極了。所以都要很務實,務實就很文,我們講得白話點就是都要看看自己的能力,要看看自己的情況,好好的你是什麼身份,你就受什麼戒。蕅益大師的比丘戒他就退了,說我持不了比丘戒,退為沙彌戒,現在人家都說他是大德,沒有說蕅益大師怎麼沒出息啊!他是認真的,他不是貪圖這個虛名,我持不了,那我退了嘛!我把這個沙彌戒持好就好了,你看很多經上寫沙彌智旭,智旭就是蕅益大師,那就是他執持沙彌戒的時候。下來說:

“「奉持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戒」者,《四分律音義》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婆羅,此譯為禁。戒者亦禁義也。」「齋」者,謂不過中食。正午以為正時,以後為非時。時者宜食,非時則不宜食。不過中食(即常言之過午不食),名持齋。又《南山業疏》云:「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齋者,以清心之不淨也。又《會疏》云:「齋戒,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蓋夫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正法住滅,皆一由之。明比日月,尊譬寶珠。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指未經沙濾含蟲之水)。乃可被繫而終,無傷草葉。」疏中極論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賴行人能否持戒。故當寧失身命,毋違所受之戒。彭際清居士曰:「故知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

  那麼中輩者量力做種種功德,還要奉持齋奉持戒。齋不是素,素不是齋。齋是什麼呢?八關齋,齋就是過午不食,八關齋戒修一天也可以,今天我受的只是一天,這一天我不要坐臥廣床大被,不要去擦化妝品,也不要看電視,這些音樂什麼都不行,這一天八關齋戒功德很大,這是齋。戒,居士一般都是五戒,再來就是菩薩戒。我們和尚是比丘戒,和尚也有菩薩戒。

  第四是「起立塔像」,那麼下面還有註解的一個解釋。我們今天剛好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裡一個段落。下面的經文一段段一句句的解釋,我們明天再來繼續。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26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