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1集
2023/04/30 14:55:23瀏覽158|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1集

  七寶淨土課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就是擺在前面的這部《大經解》。那麼在大家經架上的是複印的,因為考量到精裝本這個重量太重了,等於說是很有份量,怕經架掉下來,所以就暫時把它收起來。如果大家想請回去整天抓一抓很有把握往生,因為老居士說過註解裏面有佛的加持,不得了的一部偉大的著作,是集合了一百九十三種的經跟論來註解這部《無量壽經》,非常了不起。我們有幸能夠有這個機緣來學習,雖然是學習的過程相當的吃力,但是這個結果是非常值得的,也是很稀有的。我們繼續來介紹"眾成就",列出了上首的幾位代表,下來介紹尊者迦葉,請看《大經解》第一百頁第六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

“「尊者迦葉」。「迦葉」,姓也。此譯為龜或飲光。名畢缽羅,亦樹名,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故用以為名。”

  迦葉Kasyapa也是姓,這個姓翻成龜或者翻成飲光,名字叫畢缽羅,畢缽羅是樹的名字,也是父母在樹神那兒祈禱就生了他,就把樹的名字叫他的名字。

“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修頭陀大行,為大人所識,故名為大迦葉,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一)十力迦葉;(二)童子迦葉;(三)童女迦葉等。”

  他出生在富有的家庭,大富長者之子,很有錢。當然他能夠捨,他不但捨他還修苦行,同時他是為佛菩薩所稱讚的,所以稱他為大迦葉。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又云飲光。”

  迦葉可以翻譯的意思是龜,因為他過去的祖先先代是學道的,然後現這個瑞相所以叫做龜氏,可以叫做飲光。下面再繼續說了,說:

“因於毘婆尸佛時,為冶金師。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自爾以來,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飲指吞,光吞諸色,即飲光義。)”

  把其它的光都給遮蓋住了,不是把光吃掉了。我們根據字面解釋飲光就是把光吃掉了,光怎麼吃?其它光就不顯了的意思。因為在毘婆尸佛的時候他是一位煉金的師傅,有一個貧女就布施一點點金給他,一起來莊嚴佛像。從這以來九十一劫他們這兩個人都是身如黃金,光色顯耀,把別的顏色都給蓋過去了,別的顏色都不顯了,好像我們看晚上的月亮很亮,星星幾乎都黯淡無光了,不是星星沒有光,是被月亮給遮去了,月明星稀,星星就不顯了。他身體很光別的光就不顯了,所以稱他為飲光。

“尊者,頭陀行第一。頭陀者梵語,此云抖擻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

  在佛弟子當中他是頭陀行第一,頭陀行我們俗話就是修苦行,頭陀行註解裹頭就引了十二種的內容,我們把這十二種也看一看:

“十二行者:(一)住阿蘭若(寂靜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午時)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坐;(十)樹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這十二種我們只談其中的兩種,一種是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而且不喝漿,水也不喝了。而且他是不睡覺,但坐不臥,就是我們說的不倒單。所以真正過午他就很嚴格,他連水都不喝了。但是根據戒律只要它沒有渣滓的,就是水應該可以喝,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沒那麼嚴格了。我記得在受三檀大戒的時候,晚上肚子餓了,其他的戒兄弟還跑去泡美祿,Milo美祿也是有粉狀的,是不是?但是沒有辦法,沒有像大迦業這麼嚴格,他連水都不喝的。「但坐不臥」就是從來沒有躺下去睡覺的,他的睡覺就是打坐,坐著睡覺,我們中國人叫做不倒單。下面繼續看,說:

“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淨身心。迦葉年老,不捨頭陀。佛憫其衰,勸命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乃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

  到他老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說,你已經老了,別這麼辛苦了,別再修苦行了。但是他還是堅持,佛就很讚嘆他,因為他就沒有個人想求安逸的這個心,他不是自己要享受,不是。所以佛就說了,有頭陀行,我法就久存了。這個世間有人修苦行,我佛的法就能夠久存了。下面再提說:

“尤應深省者,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

  但是更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大迦葉是傅佛心印的人物,他是傳佛心印的初祖。所以從久遠以來天台宗就攻擊禪宗,說是拈花這個公案沒有根據,是禪宗的人你們自己編出來的。但是實際上這是有經典根據的。在那裹呢?是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頭有的,下面就把經裏面其中一段給引出來了: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云:「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

  梵王就是天上的帝王天王,到了靈山就拿金色缽羅華獻給佛,然後捨身為座,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床座,然後請佛坐在他身上說法。你看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對於法的恭敬。禪宗的二祖慧可,我們知道這個公案就是二祖求達摩給他安心,是不是?在冰天雪地的時候還下著雪,雪都蓋過小腿了,二祖慧可他還是站在那兒不動,這就是求法的真誠心,可是達摩祖師還認為他不夠誠懇,那他就把這個胳膊給砍斷了,所以就是這樣求法。這裹說梵天捨身為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請佛為眾生說法。那麼佛就登座了,剛才不是說梵天獻花了嗎?獻花給佛了嗎?佛就拈起這個花來給大家看,看花看花,今天不講經,給大家看花,大家覺得奇怪為什麼佛今天不講經就看花,花我們整天有的看,大家不明白叫我們看花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他怎麼樣呢?他就噗哧,這兩個字你們要不查字典都沒有辦法,噗哧的笑了一聲,這個噗哧的笑要笑得有威儀那才難,不是我們亂亂笑的,哈哈哈哈!那沒有威儀多難看!你要笑到連牙齒都沒見到的,不能笑到連牙齒都見到那就沒有威儀了,所以他就噗哧的笑一笑那就領會了。佛就領會到迦葉,迦葉也領會了佛的意思了,其他人不知道這兩個人到底幹什麼了,所以這就叫心心相印,兩個人的心印在一起了。所以心心相印這個字是從佛門經典裏面來的。現在給我們亂亂用到男女之間的心心相印,印到最後就你是你我是我,最後孩子還是生了,到老了就相敬如冰,冷冰冰的冰,所以那不行。心心相印是剛剛認識的時候,那是我們世間人的。這個是佛的心印到迦葉的心了,我們廣東話講"心照"了。所以佛就說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業」,這樣子的妙法,正法的眼藏,是正法的眼睛就藏了,藏就是藏的意思,藏了正法的眼睛,涅槃的妙心,涅槃三德,最高就是證到涅槃嘛!涅槃的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付囑給誰呢?付囑給了大迦葉。所以《涅槃經》一樣也是有這樣子的記載。《涅槃經》說將來你們大家對經典是莫衷一是的時候,你們要是有問題了,對經典有問題的時候,你們要問就問迦葉。所以佛的全部心印,我們說佛全部的東西,我們講通俗化一點,佛一切的東西都轉到迦葉那邊去了,所以佛不在,你們問迦葉。所以經典的解釋全部在迦葉那個地方了,都傳給了迦葉了。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事,說老實話只有能得佛心印的人才有解釋權啊!這個文字你可以這麼講可以那麼講,你可以體會得深體會得淺,但這個是傳佛的心印的。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舉個例子,你在銀行存了一百萬塊錢,你有印鑑去取錢,你拿個條子填個單子去取錢,你只是填了個單子寫著要取多少錢,你說他給不給啊?支票也可以啊!但是他給不給啊?他要看你的印鑑啊!這個說的是古時候都是這樣的,印鑑對了就付錢,不管誰都可以,所以這個印的作用就是如此。當然現在現代化不一樣了,現在你光是印都還不夠,只是簽名他都不要。現在要什麼呢?要密碼,時代不一樣了。這是比喻,心印就是這個譬喻。你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你能不能得到利益你要符合這個心印,這就是世間傳下來的禪宗的公案「拈花微笑」,這就是禪宗第一則公案「拈花微笑」,所以是有經典根據的,其他宗派的人說你們禪宗是沒有根據的,這個就是經典的根據了。那麼下面再說:

“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為二祖。”

  那麼這個就是禪宗第一個「拈花微笑」的公案,傳心給迦葉成了初祖,阿難成了二祖,你看祖祖相傳,初祖二祖都在這一個會上,禪宗的初祖跟二祖都在這個無量壽會上,阿難是當機。到了二十八代就傳到了達摩,達摩到了中國就傳到最後第六傳,傳到六祖惠能,禪宗在中國就大盛,真的是在中國發揚光大,所以現在國際上承認禪宗是中國的。其實應該說都是從印度傳過去的嘛!所以就有所謂什麼祖師禪跟如來禪,其實都是一脈相傳的。但是禪在中國確實是大放光明。所以他們說禪宗是中國的,老子跟禪宗是中國的,而這個梵就是婆羅門,婆羅門的梵跟佛教是印度的。所以我們在魏譯本裏頭有三十多位上首,現在這個地方就精煉只挑這幾位,而實際上上首有三十多位。那麼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就選了這五位,這幾位回頭我們再來講,他們都有很深的含義。

“今上首中,標舉大迦葉,正表禪淨不二之深意。”

  你看它有表法的。現在上首當中,把禪宗的初祖迦葉擺在這兒,也就表示禪跟淨不是兩回事,告訴你禪跟淨不是兩回事,那你專修淨土就是禪了,淨土就是深妙禪,而且不只是深妙禪,前面我們聽過了是無上深妙禪。所以知道之後,你就死了這條心,死心塌地的專修淨土就是深妙禪,那你就不必到外面又去忙著禪修,什麼禪修營去靜坐,到最後你要去那裏?因為念公跟我們說過,世間的禪最多是你修到四禪八定,還是在天界,除非你到了第九次定,才能夠超越三界,有幾個人有這個能力?四禪八定有這個能力嗎?給你坐個六個小時都不動,到最後你要去那裏?天界。所以真正世間的禪,念公告訴我們,頂多到六度裏面的第五度而已,第五度是禪定,還到不了第六度的般若,第六就是般若智慧,那是誰的禪呢?從迦葉傳阿難傳到十二祖馬鳴菩薩,十四祖龍樹菩薩,都有名字排下來,到二十八祖在印度是達摩祖師,傳下來在中國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這個才是真正的禪,第六度的般若。所以不容易啊!是不是不容易?是不容易。但是我們從另外一條路來走,我們這條路是念阿彌陀佛,簡單的事誰都會,老太婆真正真誠懇切的完全沒有懷疑的,師父叫我念阿彌陀佛,我師父不會騙我的,我就念阿彌陀佛,很誠懇的念念念,那你就是入了什麼境界?入了無上深妙禪的境界。人家要坐六個小時坐到腳都要斷掉了,我們一般人坐兩個小時腳都麻痺不行了,我們還可以一面走一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輕鬆自在的事情你不幹去幹那種事情?更何況你在那邊靜坐,你人是不動了,人是沒有動了,你的頭腦亂七八糟,頭腦亂亂動。你肯定想我這六個小時禪修營完了之後回去我要幹什麼?我家裏肥皂用完了,一面打坐一面肥皂用完了,肥皂用完了,你倒不如一面打坐心裏面就阿彌陀佛...我們共修念佛繞佛我們也有靜坐啊!你看那個《淨土聖賢錄》說的以前的修行人,他們也是修禪的,他們也是靜坐,但是他們心裏面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阿彌陀佛,想的是極樂世界,遠遠的不一樣的,是不是?所以我們要這樣子死了這條心,專心專修阿彌陀佛。所以這裏就告訴你禪淨不是兩件事,所以不是隨隨便便把這些人給他請出來的,他有代表某種含義的。所以我們聽經要這樣子來聽,它有很深的含義。

  那麼底下是阿難了,Ananda。經文說「尊者阿難等」,等就是還有還有。那麼我們看註解: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

  那麼阿難可以翻譯做阿難陀,簡稱為阿難,也可以翻成慶喜或者是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那麼釋迦牟尼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就出世了。下面再說:

“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

  那麼淨飯王就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了佛了,然後同時又聽見宮中又生了個孩子,所以非常高興,今天是個大喜日子歡喜的日子,就跟來者說這個孩子就叫做「歡喜」。

“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

  阿難是全世界最美的美男子,(粵語)你見到他都不捨得離開,他為什麼會得這樣子的一個相呢?因為他出家的因緣就是看到佛的相好得不得了,他就是因為看到佛的相好得不得了,他認為說這不是父母生的相,所以他發願出家要像佛的相這個樣子,所以就滿了他的願,阿難的樣子真的是美男子。阿難有歡喜有慶喜的意思,那麼這個因緣就是佛在成道日他出生了,當時他還很小,所以佛說法三十年之後他才來當侍者。

“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

  這個更了不起了,自己是美男子都沒有說有任何去讓人家起心動念的地方,他本身就非常的守戒律,而且非常的「淡定」(粵語),就是他跟隨佛到天宮到龍宮,那些婦女極美他心中都沒有lasa,我們講沒有lasa就是沒有感覺,他沒有染著所以稱為無染。所以你看他平常是這麼好的一個男人,這麼好的一個人,這樣水準的一個人,他還會蒙受摩登伽女之難,這段是在《首楞嚴經》裏面的,他去托缽,然後摩登伽女看到來了來了,這就是我夢中的情人了,然後我怎麼辦呢?她就叫她的媽媽用咒語,念了咒阿難就迷迷糊糊了,然後就差一點點最後一分鐘要破戒了,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知道了,馬上派文殊菩薩過去把阿難給救回來了。你摩登伽女的媽媽有咒語,那文殊菩薩更厲害,化解你的咒語,阿難就醒過來了。回來之後沒關係,還把摩登伽女這個女人給她請到佛的面前,佛就把他們過去生的因緣給說了出來,所以阿難他不是一個好色的人,他平常是這樣的水平,所以將來大家讀《首楞嚴經》要知道為什麼阿難會落到這種情形,因為他不明白兩種根本,我們也是一樣。什麼兩種根本呢?什麼是生死的根本?另外一個什麼是涅槃的根本呢?這就是修行都是墮落為聲聞緣覺,甚至墮落退步到成為魔王魔子魔孫,這都是不懂得兩種根本,就是生死根本跟涅槃根本。所以阿難就是犯了這個毛病。雖然他這麼無染,不會受別人來染污他,因為他不明白兩種根本,所以他還是免不了摩登伽女之難。當然他跟摩登伽女都是過去世的因緣,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其實這也都是表演的。為什麼要表演呢?來成就佛講這部《首楞嚴經》啊!要不然那裏有故事,是不是?所以摩登伽女後來到了佛的面前,佛就跟她講,總之你有機會到了佛的面前,你一切都解決了,佛會講到你真正開悟了。最後摩登伽女也出家精進修行,到最後摩登伽女也證果了,這個因緣在《首楞嚴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下面我們再看,說:

“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

  那麼阿難就是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一個字都沒有忘掉,好像錄音機一樣。我們那裏可能一個字沒有忘掉?我講一個半小時,你能夠記得幾句話?但是我有本事做到一個字都沒有忘掉,靠電腦嘛!我一個字都沒有忘掉,全部講得清清楚楚,是不是?但是他不用,就是靠這個腦袋一個字都沒忘掉,好像錄音機一樣把它錄起來。

“《涅槃》稱阿難多聞士。”

  所以《涅槃經》就稱阿難是多聞第一。下面又說:

“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迦葉也稱讚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是多聞第一。那麼前面提到的憍陳如是第一弟子,還記得嗎?才前幾天而已。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迦葉是頭陀行第一,又是傳佛心印的,阿難是多聞第一又是傳禪宗的二祖。那麼「又阿難等」,前面講過那個「等」:

“「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

  「等」就是還有很多人,還有多少多少人,不只前面列的這幾位而已。在這個世間僅存的五種原譯本裏面的魏譯本,一共是列了三十一位。現在會集本僅僅在這三十一個人當中就列上首五個人的名字作為代表,所以用一個「等」字來概括其餘的人。

“「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

  上首就是首座,「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那麼每一部經的上首的人數都不一樣,下面又說:

“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

  這說的是唐玄奘法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叫做《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只列了四個人為上首,就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跟阿泥律陀。

“今經則憍陳如等五人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那麼現在我們用這本經就是會集本是列了五個人,這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的大尊者之中的上首。底下我們還要再討論一點,這個討論很重要,所以大家多聽一聽這方面的內容,說: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本為菩薩歎德。”

  意思就是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本來這個是讚嘆菩薩的話,怎麼現在都不是菩薩,菩薩都還沒出場,什麼原因呢?下面說了:

“如《密迹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在《密迹金剛力士經》這部經裏有這樣子的話,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所以這部經裏面是讚嘆菩薩的話。下面再看:

“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迹,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

  那麼這裏又再一次的證明這些所謂現聲聞的現比丘的不是真正的聲聞比丘,他真正的身份是法身大士,都是大菩薩再來的,但是他們把他們大菩薩真正的身份隱藏起來了,就現比丘現種種其他佛的四眾弟子,為了什麼呢?前兩天講過了,為了配合釋迦牟尼佛來演完這一齣戲,每個人演每個人不同的角色,你是菩薩但是你不能演菩薩,有時候就安排你演佛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但是他們真正的身份,這些常隨弟子他們的身份不是普通人,是他方的菩薩再來的,所以在經中就拿這個來讚嘆聲聞讚嘆那些比丘,這就表示常隨的這些聖眾,他們的本身本來是法身大士,都是證得法身的大士,他是把他們的身份隱藏起來了,不顯現了。「垂」是一種跡象,顯現聲聞的相現比丘的相。還有就是他方的聖眾來幫助佛的弘化,所以他方世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其他的星球,其他的佛土還有很多這些菩薩,還有很多眾生啊!科學家在那邊用儀器老是在找都沒找到,我們這裏都說了很多了,科學家沒找到。所以從外星球來的這些菩薩這些聖眾,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這個《無量壽經》的法會,就好像你們一樣,你們每個人演不同的身份,但是現在是演聽眾的身份,回去之後你們的身份又不一樣了,每一天身份也不一樣,今天演聽眾的身份,來成就空能法師來轉述這部註解,然後把它製作拍攝起來,那你們真正的跟佛那個時候沒有兩樣了。那你們本身的身份,你們自己都不知道,可能在座的有西方極樂世界來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有菩薩現在聽眾觀眾席裏面,主要是為了成就這個殊勝稀有的講經會,所以要看得起自己。不是說來這邊做影響眾,在裏面睡覺也有功德,是不是?所以這樣子的理解對於我們很重要,顯示這部經的重要性,所以來做影響眾的都不是普通人,我們從這裏看到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都來護持,都來成就這一會。前面講過了,我們現代人說的,等於來配合釋迦牟尼佛演出這齣戲,有的演弟子的,有的演菩薩的,有演國王的,有的演一般聽眾的,還有跑龍套的,跑龍套我們叫「茄哩啡」,「茄哩啡」還有很多中國人聽不懂,就是跑龍套,就是有的演天人龍天護法,但是他們原本的身份都是法身大士,大權示現,都是重量級人物。

“「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

  所以一切大聖是指本地,都是究竟菩提的人。這個「本地」不能從字面上來解釋,「本來無一物」你把「本來」這兩個字抽出來,本來我不想來的,那個本來是小兒科,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本」是根本,從本以來,本地解釋本地風光,就是原本他本身的身份,簡單說就是他們本來的身份都是「神通已達」的,表示他從體起用,他是遊戲神通到我們這個地球上來幫助佛來弘化。那麼下來就說得更清楚了。我們看註解說:

“「神通已達」者,示權迹。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

  所以我們知道這些聲聞比丘眾,都是大權示現的法身大士,幫助釋迦牟尼佛來開顯淨土法門,所以這種說法我們一定要全盤的接受過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話不是普通的人說的,也不是我說的,黃念祖老居士他不是普通人,一個開悟的人他說的話我們要重視,前面說過了這樣子的理解太重要了。你看看十方諸佛菩薩都重視這部經,所以我說過不是釋迦牟尼佛派他的秘書發請帖請他們來的,不用請的,大家都知道,十方佛菩薩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次要講這部《無量壽經》,因為太重要太稀有太難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好好的來想一想,想一想想清楚了,你對這部《無量壽經》你對它的重視跟珍惜就跟以前不一樣了。佛菩薩沒有感情用事的,沒有人情佛事的,不是什麼來給釋迦牟尼佛捧場的,沒有。不是那些菩薩怕佛講經現場觀眾太少了佛沒有面子,我都不怕人少沒有面子,佛菩薩還會有這種想法嗎?所以這都是眾生的情見。再說這是救命的一部經,不是救你的身命,我常常說這個身命這個色身不重要,是夢幻泡影,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來了,又來投胎了,投胎做什麼不知道了,大部分是北京鴨還是海南雞了,對不對?這個色身不重要,身命不重要,什麼重要呢?法身慧命才重要。所以有人就不認同啦!不認同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學「你們」那部經呢?那是「你們」的,「你們」修的。什麼叫「你們」?什麼叫「我們」?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講了這麼多經典,我學其他經典不行咩?沒錯,每一部經都是佛說的,都重要,但是他對眾生修學除了契理還要契機,要適合每一個眾生的根機,適合每一個眾生他容易接受的這種方便。所以你看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小孩都會念,不要說人會念,畜生也會念,鳥都會念,是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鳥都會念啊!所以容易到你想不到的,所以要契機,契機又要方便,同時又要適合這個時代,是不是?所以這個前面我們說了很多了,這些都是我們選擇經典選擇法門必須要考量的因素,不然就是情執了。為什麼我要學「你們」的?我學其他的不行嗎?所以我們要根據經典根據種種的狀況,世界的情形,目前的需要,讓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容易方便簡單而且快速接受的這個法門,你去那裏找?你不能說因為這樣子的話,這個法門普通人都可以學,那很低廉,沒有水準。哎!文殊普賢也學這個法門,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還有中國這些祖師,這些祖師各各頭腦都是最頂尖的也學這個法門,你說他們很低廉咩?那到最後誰提倡法門的?釋迦牟尼佛啊!釋迦牟尼佛也低廉咩?所以我們一定很冷靜,不是因為那個空能法師老是專修淨土,一直都說他自己的法門好,一直說淨土法門好,賣花說花香,我都沒有賣花。所以我們是從各方面來分析的,一定要很理智。如果不客氣講得嚴重一點,這個人就是非愚則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連祖師大德佛菩薩來示現這麼重視這部經,這麼重視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這樣一個三度空間的可憐蟲,那跟阿德阿順就沒有兩樣了。有些同修沒聽過阿德阿順,跟二度空間的螞蟻阿德阿順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註解這幾段話就是要讓我們相信佛說《無量壽經》這一會太重要太重要了,來出席的都是重量級人物,所以從這裏就可以證明了。下面再引證說明: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

  就是憍陳如,把他擺在第一,這五個人就是憍陳如、舍利弗、目犍連、迦葉、阿難五個人,「了本際」就是他了知了他久遠的本際,所以作為首位,所以這樣子來了了本際了。剛才說的《首楞嚴經》那兩個問題,一個涅槃的問題,一個生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那兩個問題還記得嗎?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的根本,一個是涅槃的根本,所以這個就把它擺在最要緊出場的第一位,它的表法就是這樣。

“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表示阿彌陀佛的智慧他是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所以這個法門,他這句阿彌陀佛對上面最高的最有智慧的大修行人也適合,表什麼呢?表佛的大智慧。這樣的智慧是深廣沒有邊際的,所以兩土導師,就是本土的釋迦牟尼佛跟彼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智慧,我們是沒有辦法用我們的頭腦來去理解的,我們能夠做到就是仰信,把頭仰起來完全相信,因為這是佛說的。佛的頭腦不是我們人類的頭腦,不是!我最近有一個體會說出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做了一個比喻,譬如一個博士教授,他已經擁有博士這方面的知識,但是今天他來教小學生,偶爾他向小學生提到他博士的一點點的內容,小學生完全聽不懂,聽不懂沒有關係還否定,那有這種事?因為你是小學生的程度,你要麼就等自己慢慢達到博士的程度自己證明,但是現在你必須先要仰信,什麼叫仰信呢?承認他是博士,對他說的完全沒有懷疑,其實做學問的態度本來就應該這樣,叫什麼呢?叫「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不是?這是做學問的態度,科學家也是這樣啊!大膽的假設就是仰信,小心的求證就是自己從經典佛說的道理裏面自己去證明,自己證明佛就是這種情形。佛是從無限度空間的他方世界,來到我們三度空間,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所以你不可能否定他無數度空間他所有所知道的一切。你如果否定,就是否定其他你看不到你所不知道的這個世界,你否定了。所以這個智慧就用舍利弗第一來代表,來表達佛的智慧無邊。還記得嗎?下來還有第二位就是目犍連:

“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

  目連的神通第一,它是表示遊戲神通的誓願,所以大家都在遊戲神通。這些示現的菩薩各個國土來來去去來來去去,從極樂國土遍遊十方一切國土,都是遊戲神通的。那我們也可以學這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樣可以遊戲神通,遊戲人間啊,怎麼做呢?不要執著世間的一切,把世間的一切當作是夢幻泡影,都是假的,都是幻化的,都是無常的,那你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是跟菩薩一樣了,遊戲人間就是一切都無所謂,你要怎麼樣都可以。你想怎麼樣,你說什麼都對,只有你對都是我錯,全都是你對就天下太平了,是不是?何必要跟人家結惡緣呢,是不是?何必要全部都是你對別人錯?如果你認為你對別人錯的話,那你就完全錯到底了,因為那個別人就是你啊!下面我們再看大飲光,大飲光說的就是迦葉了:

“大飲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大飲光就是以大迦葉做代表了,表示彌陀的光明是殊勝的,沒有那裏是照不到的,無邊光嘛!廁所都去了,還以為在廁所門前還剎車,不能進去的廁所太髒了。沒有一個角落是佛的光照不到的。我們以前學過光代表智慧,沒有一個地方佛的智慧是達不到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用「飲光」來表示,這跟經中都相合了。那麼下來阿難呢?

“慶喜表聞名歡喜,悉得度脫。”

  慶喜就是表示聞了名就歡喜,聞名歡喜,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都能度脫,所以歡喜。所以你看本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最後那幾句話八個字,「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個「皆」是什麼意思?「皆」的解釋就是師父我的招牌了,全部統統所有一切一個都不漏,一個都不漏的意思就是,所有參加現場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法會的任何一個四眾弟子,包括天人、人非人都叫做「皆」,而且生大的歡喜還不是普通歡喜,生歡喜過後你要真的去做叫「信受奉行」,所以這叫做慶喜,這是阿難他代表的。下面我們再來總結的看:

“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慶喜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

  如果大家中文根基好一點的,看了這句話你還不念佛嗎?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這就結合禪宗了。

  迦葉是初祖,阿難是二祖,憍陳如是當人的本際,當人就是在座各位每個人你本有的真如本性,當人的本際。舍利弗表示每一個人本有的智慧,目犍連就表示我們固有的神通。

  我們本來有神通的,神通是我們的本能,現在喪失掉了。喪失掉了不是說它沒有,只是沒有能用得上,用不上那個神通,神通還是在的。所以自己有神通還要跑到外面去學神通?聽誰說什麼他可以幫你把宇宙的能量給你吸過來,變成給你宇宙的能量,給你宇宙的能量那個叫心外求法了,是不是?你本來就跟一切諸佛一樣圓滿的智慧,你還要去求外面的什麼能量?你的能量本來就是一百巴仙,就是圓滿的。所以這就叫本有的智慧本有的神通。

  飲光正好像百丈禪師的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麼這八個字比較深一點說的就是禪宗開悟的境界,開悟了之後你的靈光獨耀,「獨」就是單獨,「耀」就是單獨顯現出來了,靈光「獨」,「獨」就不是一般的,他唯獨的,獨耀光耀,「迥脫根塵」,迥然超脫於六根六塵,這是飲光的含義「大迦葉」。

  慶喜就是你一開悟就慶快生平,哦!我這個痛快,一生都歡喜無量。念佛人是天天每一秒鐘都happy,天天都歡喜的,有什麼好不歡喜的?有什麼事情可以不歡喜的?有什麼事情它能夠一直存在的?能,它只存在在你的記憶體裏面。事實上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你為剎那剎那生滅的這些事相在那邊起心動念,這個人是傻瓜來的,所以念佛人要念到這種程度,那你任何時候都是happy開開心心的,任何時候都是笑哈哈的,所以念佛人是最快樂的。你念佛念到苦瓜臉,那個臉臭臭的念到很多煩惱的,你這個是要做人家的榜樣的啊!你去跟人家介紹念佛是很開心的,看看你這副苦瓜臉,念佛會開心我才不信!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樣本給人家看,我們的同修說來到這裏很開心,為什麼呢?見到師父一直在笑,師父在開心,師父開心全部人都開心。有什麼好不開心的?有什麼事情不開心的?完全沒有啊!所以你要做一個榜樣給人看,念佛人是最開心的。

  所以一部大經也就是付法傳心,所以這裏再重複說一遍,《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這個道理很多參禪的人都不太懂。所以參禪的人他不相信淨土,他不信淨土,所以古人就說「管保老兄欠悟債」,不是欠人情債,也不是欠錢債,「悟」是開悟的悟,欠悟債,這就表示你這個老兄悟得還不夠。這部大經《無量壽經》就是付法傳心,就是傳心,不是只有禪宗才講傳心,淨土宗不異於禪宗,淨土宗跟禪宗不是兩樣,怎麼說呢?一句名號阿彌陀佛你這一念,就直顯本來面目,你一聲佛號一聲心嘛!佛號是什麼?佛號就是你的心啊!你的心一念,這個心就顯了,顯什麼呢?顯你本來的面目,你本來的面目就是阿彌陀佛,你本來的面目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你本來的面目就是常寂光,你自己忘記了。這個就是直接,直接到不待參究,參禪的人要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這句佛號參念佛的人是誰,那不是要參嗎?要參多久啊?參到最後不就是「還還參」嗎?我們不必。一開口念阿彌陀佛,還參什麼鬼?直接當人你這一念就是,你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這是圓教的道理,這還不是頓教,僅僅只限於頓教,那還不能夠理解這個,所以說這句佛號「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夠徹底究竟的了解。

  所以如果誰說念佛是淺的,這都是只能說他自己淺,所以我常常說這樣子的內容你到那裏去聽?誰會跟你講這些?講這些的內容就沒有觀眾了,都跑光了,信徒都不來了。但是我用心無愧,我講真話,我對得起大家。不然我用十方的,我不能賺錢我用十方的,將來我用什麼來還?還不了就變成這裏的小強了。小強就是蟑螂、螞蟻,是不是?好,再看註解下來說:

“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

  「功不唐捐」就是功夫決定不會白白浪費的。「於此薦得」就是你在這個地方能夠透徹,你才能夠稱得上是帶角之虎。帶角虎是永明大師的話,「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但當驀直念去」,什麼叫做「驀直念去」?你就是一直這樣子的念,你就是這樣一直念下去,那就是無上的深妙禪,不管你是定中念,還是散中念,都功不唐捐。這個就把這些列的名,讓大家來體現一下禪淨不二。接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

  再有我們這經裏面開頭先是聲聞,就是先列這些比丘,後面跟著才是菩薩,聲聞就擺在菩薩的前頭了。一般我們都認為菩薩應該比聲聞高,應該擺在聲聞前面才對嗎?是不是?那麼這部《佛地論第二》就說了這個話了,他說先說聲聞後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聲聞比丘眾還是一直都在佛身邊的,離開佛最靠近,而且聲聞最莊嚴,都是現比丘相,而且親受佛的教化,常隨佛。而且他的形象都是三衣缽具,跟佛的形象很相像。我們看當年佛不是穿這樣子,像那種緬甸斯里蘭卡的南傳都是這樣的。那佛是這個樣子的服裝,後面跟著所有弟子,都是一樣,整排一走出來,哎喲!莊嚴得不得了,跟佛的形象一模一樣,是不是?佛有多莊嚴,這些弟子就有多莊嚴,所以就把比丘這些聲聞擺在前面,這部論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所以先列聲聞,後列菩薩。緊接著菩薩就來了,菩薩在後臺準備,在化妝服裝全部準備好了,等到他的時候咚咚鏘就來了,菩薩出場了,現在菩薩還沒有出場,所以先列聲聞,後列菩薩,這是《佛地論》說的。底下就是菩薩準備好出場了。經文是:「又有普賢菩薩」,我們看註解說: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埵」譯為眾生或有情。”

  那麼第一位出場的是普賢菩薩,菩薩兩個字的梵語是Mahabodhisattva,Maha就是大,菩薩兩個字應該是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就是大的意思,菩提翻譯是道,「質帝」是心,菩薩是眾生或者是有情。下面說:

“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

  這就是簡單的說了。所以這個名號全部翻過來,就是大道心眾生,把這個梵文簡稱為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就是道,就是覺有情,跟佛證得一樣的叫做覺。你無明還沒有盡,還沒有破完,就叫做情,所以要叫有情覺悟。不同於佛,這就叫做覺有情,所以覺有情就是菩薩兩個字的簡稱,含義就是覺有情。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以具四種大故。”

  為什麼菩薩稱為大道心眾生呢?下面就說了四種大的含義,我們來看:

“四種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因為他有四種大的含義,那麼黃念祖老居士就引了《清涼疏》的說法,清涼是國師,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的祖師,他也是弘揚淨土的。他說為什麼菩薩稱為「大」有四種,一種是願大,他的志願很大,求大菩提。二是他的行大,他要廣利眾生。三是時大,他經過無量數劫來度化眾生而沒有疲厭。四是德大,具足一乘的功德,不是一般的功德,一乘的功德,一乘就是成佛,一乘就是《法華經》所提倡的,不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不是。都是佛乘一佛乘,他有一佛乘的種種功德,有這四種「大」,所以稱為大道心眾生。

  所以我們來看看,現在時下的人對菩薩的道理理解得很膚淺,對菩薩道這個名詞的真實的意思理解得很淺,所以還想生生世世再來做人,再來行菩薩道,那個是世間的菩薩,不是這裏說的菩薩,是世間的菩薩。比如我們說妳很有菩薩心腸,妳是個菩薩來的妳心地很好,是這個意思啊!這是世間的,不是出世間的。其實我們這裏的菩薩,也不過是一種稱呼而已,叫你老菩薩,妳真的是菩薩咩?有名無實,對不對?我們世間也是很多,這些名詞大家都很熟悉,什麼義工菩薩,你叫他義工菩薩,他就做到死給你看,他願意啊!人家叫我菩薩。還有在廚房煮飯,叫她香積菩薩,妳煮的東西好好吃耶!她煮到死給你看。還有慈淨老師常常跟那些冤親債主,叫祂們冤親菩薩。哎喲!她叫我菩薩,我就不要那麼兇,就聽她說,冤親菩薩,是不是?還有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名為菩薩,受了菩薩戒,做人還是糊里糊塗,不曉得要了脫六道的生死,才能證得真正的菩薩,就是這裏講的,具足上面說的四種,妳才是真菩薩,才能夠自度度他。要不然就是泥菩薩一個,自身都難保,更別說要度人了,是不是?到最後給人家度去了。

“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

  這裏引了《法華經》說有六大,就是(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就說明這個大道心。所以這裏的「大」是不一樣的。那麼下面就真正來介紹普賢菩薩了,普賢菩薩先出場了,說:

“「普賢」亦名遍吉,《清涼疏》謂普賢有三:(一)位前(但發普賢心);(二)位中(等覺菩薩);(三)位後普賢(得果不捨因行,謂成佛仍不捨因地之行)。”

  普賢的含義也可以翻為遍吉,那麼這裏引了清涼國師在他的《清涼疏》裏面就說了,普賢有三種普賢,你如果不聽經,你怎麼知道?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你都不曉得原來普賢菩薩都有三個位次,到底這個《無量壽經》列的普賢菩薩是屬於那一種普賢?聽經之後覺得我還多懂了一些,所以你說是不是要來?要來咯!

  三種,第一種是位前的普賢,你只是發了普賢的行願跟大的普賢心,就是我們說的發了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法修佛法,先要發菩提心,所以必須要先明白菩提心是什麼。現在有人就問什麼是菩提心?如果有人問他什麼是菩提心他都不知道,淨土宗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你如果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你沒有菩提心那就只有一條腿,自行車腳車只有一個輪子,鳥只有一個翅膀,鳥只有一個翅膀怎麼飛啊?啪啪啪不能平衡就掉下來了,所以發菩提心要一點點來很不容易。簡單稱為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大慈悲,不是一般小的慈悲,是大的智慧,這是位前的。

  第二是位中普賢,指的他是等覺菩薩了,就是等覺的普賢。所以普賢菩薩可以示現為因地,只發了什麼呢?只發了普賢的願,可以示現為這裏說的位中普賢,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就差一個位次,再上去是妙覺,就是佛位了,成佛了。等覺之上就是妙覺就是佛,跟佛只有一分生相無明還沒有破,這一破了那就是妙覺了,就差那麼一點點,這一破就是佛了,是等覺菩薩的普賢,叫位中普賢。

  第三是位後的普賢,已經成了佛之後的普賢,他因為得了佛果,還不捨他因地的所行,所以稱為位後。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裏到底指的是那一種呢?

“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也。”

  本經列出的普賢是屬於那一種呢?我們看看註解,就是引了《清涼疏》說是位後的普賢,位後的意思《清涼疏》說「果無不窮曰普」,一切果位沒有不窮盡的,佛位也窮盡了,到極點了,這個叫做普,這個就是位後普賢。「不捨因門曰賢」,他已經成了佛,他不捨因地,他還在修行,這個很賢啊!為什麼呢?哀憫眾生啊!所以普賢的含義這裏說就是位後的含義,就是說這是佛再來的,已經成了佛了,普賢菩薩成佛了,倒駕慈航,再來示現菩薩的位次。在我們世間也是這個樣子嘛!一間學校你看校長,一般學生都很怕校長的,校長有威嚴,是不是?校長來了,校長來了...跑掉了。如果是老師就比較親切,學生跟老師比較親切,所以校長就示現老師的身份,那就很容易跟學生溝通了,學生就不會害怕,很容易溝通,是這個意思。所以普賢已經成了佛,再示現為菩薩來度眾生,這是清涼大師的解釋。

  那麼另外還有《會疏》的解釋又不一樣了,說:

“至於《會疏》云:「體遍法界,故曰普。位鄰極聖,故曰賢。」是為位中普賢,乃等覺菩薩也。”

  這裏說的是等覺菩薩。《會疏》全名是《無量壽經會疏》,日本越前勝授寺峻諦作,他寫的。他說「體遍法界,故曰普」,他的體遍於法界叫做普,體就是他的本來。「位鄰極聖,故曰賢」,他的位次接近登峰造極的聖果,所以這裏說的是等覺菩薩的地位,所以這是位中的普賢。

  那麼位前就不用說了,就是示現剛剛發了菩提心。那麼底下還有引證幾種經論來解釋普賢的:

“《會疏》又云:「能導御一切,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特翼讚彌陀,故於此經是為上首。」”

  那麼這個地方講的普賢,是專指華嚴會上的文殊普賢,指這個普賢菩薩他能夠導御一切,這個一切就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來引導他們帶領他們,「御」也就是帶領統御的意思,他來領帶華嚴會上這些大眾們,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他們全部帶到極樂世界去。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總綱領,普賢菩薩發這樣的大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也是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成佛道。所以在《無量壽經》菩薩眾當中,把普賢菩薩排在第一位先出場的,跟聲聞眾當中的憍陳如尊者擺在第一,它都是有表法的意思,都有含義的,普賢菩薩擺在這個地方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法門周遍法界,普度眾生,圓成佛道。十方一切世界都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周遍法界嘛!它顯示這個經有這種功德有這個大用。

“又《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探玄記》是賢首法師作的六十華嚴的註解,清涼大師的《疏鈔》是八十華嚴的註解,他說「德周法界」,「周」就周遍,跟前面講的體遍法界意思相同。「至順調善」這點很不容易做到,順是什麼呢?順就是普賢行願裏面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不只要順還要恆順,他蠻不講理的都還是要順,對於那些無理的不講道理的一樣要順,這才能算是恆順,不只是隨順而已要恆順,「隨順」裏頭做得最圓滿叫做「至順」。「調善」,「調」是調伏,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叫「調善」,煩惱習氣還有絲毫沒有斷不能叫善,通通斷盡了,於一切法中確實沒有絲毫分別染著,這才叫「調善」,具備這兩個條件才稱之為「賢」,可見普賢含義甚深甚廣。

  那麼下面還有引了不少的經跟論,以及不少的註解來繼續解釋普賢,那麼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那麼下來還有很多珍貴的內容,我們就等到明天剛剛來聽經,精神比較飽滿的時候,那時候聽了一些比較吃力的不會那麼辛苦,現在這個電池差不多了,電池要不行了。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08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