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6 00:20:45瀏覽437|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0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注解《大经解》接著下来的内容。我们在上一堂课正在讨论到六成就的处成就,就是佛说这部经的地点,是在新城还是在旧城,我们今天继续来讨论。那么下面就引了其它的证据供大家参考,请看注解94页第7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此说可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 所以从各方面所引的证明,佛肯定是在旧城说这部经。下来又引了《慈恩传》的内容: “《慈恩传》云:「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 这《慈恩传》它全名应该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共有十卷,前面五卷就记录玄奘法师他出家以及到印度求法经过的过程。本书就有以上这样子的记载。下面又引: “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宗家即善导大师。)望西师意,亦谓经中之王舍城,即上茅旧城。此说可信,故不引异说。” 所以证明新城是佛涅槃之后才出现的,那么只有在旧城说这部经。所以这样就已经够证明了,不需要再引其它不同的说法了。 下面接著说到佛为什么会选这个地方是有他特殊的含义的,他不是乱乱选地方的,我喜欢那个地方,我看了之后心里很开心,这地方人多,比较多人认识我,我就去那个地方,不是。它一定有特殊的含义的。我们看注解就说了,说: “《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 这就是原因,《法华论》说「王舍城胜于一切城舍故」。在印度的时候,当时王舍城超过其它任何的城市,所以在这个城说法也表示这个法门最殊胜。这是《法华经》的观点,你看佛说《法华经》也是在王舍城啊,表示这个法门最胜。我们这部经跟《法华经》是一致的,所以才说叫「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都在这一部经里面了。 “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故在此城说经,以表此经之最胜。” 这又是一个证明了。当时印度分为十六个大城,王舍城是最大,所以后来佛涅槃了,他那个时候的国王就嫌这个城太大了,另外再建一个小城。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旧城说《无量寿经》,也就表示这个法门最殊胜,从这个表法可以看出来。那么注解还引了《大宝积经论》,我们念念就好了,不用做太多的解释,因为前面的证明也够了。我们就念一念: “又《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那么这个很简单,我们不用解释了。 下面就说到耆阇崛山,因为是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在这个山上讲这部《无量寿经》。我们看注解说: “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 那么因为这个山有灵仙所住,所谓称为灵就是有灵仙住就很有灵气。那么又有很多鹫鸟在这儿,所以称为鹫。山顶上它因为长得像鹫的头的样子,山顶它有一个石头,长得像鹫鸟的头,所以称为鹫头山,这是真的。同修有没有去过印度朝圣到鹫头山你就看到了?师父我自己当居士的时候去过灵鹫山,确实有一块石头样子很像鹫鸟,就是一个头,这个石头还在。但是我们算算你看有三千多年了,这块石头还没有风化,所以这就不晓得是不是当年佛在的时候的那块石头,还是后来才放下去的都不知道,当然这个也不重要了。佛为什么会选这个地方呢? “《西域记》志此山曰:「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 《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一)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二)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三)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四)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五)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 有五个原因佛为什么选这个地方,这是根据《大智度论》说的,这个山在五个山里面是最好的最殊胜的,因为这个山上的精舍它离开城市很靠近,很靠近是因为去乞食容易。因为佛跟弟子当年不是说坐汽车开车的,还是坐马车的,不是。是走路的,而且不穿鞋的,走太远刺到玻璃就麻烦了,是不是?所以它靠近城市又很难上去,靠近城市所以他就到城里面去乞食,乞食就能够成功了。这个我自己有亲身体验过,当时到了灵鹫山的时候,确实要走相当长一段上山的路,不过现在有步道好走多了。所以念公就说了,我们常常说释迦牟尼佛他不要你一分钱,他不要资财,他也不想拉你一张选票,他不是要当选总统,不是。 所以他教化我们都是为了度脱,简单说就是为了救我们。他自己不聚集财产的,所以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日中一食」,天天到城里面去乞食给大家种福。那么山靠近城市他就是乞东西要东西吃很近,又说难上。熟人就不大好来了。你很难上去嘛,是不是?闲杂人就不多了。以前中国的那些寺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建在深山里面的,也是因为这样子。但不是说下来乞食,中国没有乞食,都自己煮饭了。但是闲杂人就很少能够上去了,以前听他们说过在安徽,他们那些我们叫香客,每一年要去朝圣九华山,从家乡开始走路要走一个月,一个月才上到山上。像我们这里的大宝森节,那些信徒也是,有的从很遥远老远地方天没亮他们就开始走路,走到黑风洞那个地方,是不是?才表示很虔诚的意思。那么现在不行了。现在中国你再怎么深山,旅游巴士就到庙门口了,没有办法了。所以这些出家人要修清净心,要好好的修行就没有办法了。只好怎么样子呢?一路往后面退,退到里面里面去,退到里面去还是很麻烦,因为你还放个牌写著「游客止步」,你不放个牌还好,你放个牌子那些游客更好奇,「游客止步」那里面一定很多东西很特别,我们看不到的。但是它又有洞,就看到有出家人,他们在自己洗衣服好辛苦啊!还是没有办法,还是不能够清静,是不是?所以佛当年选灵鹫山就是这个意思,熟人不太容易上去,所以选这个地方,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山上是一个有福德吉祥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也很重要,「吉处」就是一个吉祥的地方。我们有时候第一次到的地方,感觉这个地方很愉快,感觉很好,或者是你到一个地方,觉得这里不太舒服,我们通俗话说毛孔都站起来了,哎呀!这个地方很不干净。所以环境影响人,所谓人杰地灵,地灵人杰,地灵也可以使人杰,所以地方也很要紧。那么很多圣人都喜欢在这儿待著,这是第二个理由。 那么第三个理由这是三世诸佛的住处,三世诸佛都在这个地方,过去的佛也喜欢在这待住,现在的佛也是如此,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就是这里很清静,又有福德又闲静,是一切诸佛所行之处,十方诸佛都赞叹都恭敬。刚才不是说了三世诸佛住的地方,所以十方的佛也都赞叹恭敬,还有一切护法神大力的众神都护持这个地方,保护这个地方,恭敬供养。所以很多大乘经典都是在这个山上说的。 第五个理由是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这其中有无量的智慧福德力大菩萨都到这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这就是《大智度论》引出的五个原因。下面我们再看注解: “《法华论》云:「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故本经即在此山说。” 胜过其余的山,佛在这里说了《法华经》,表示这个法最殊胜,佛也在这里说《无量寿经》,这个是属于处成就,就是地点。六成就里面的处成就,这是当时最为殊胜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就是众成就了,有那一些人呢?那一些人在听呢?一定要有听众,像如果师父在这里开讲,一个人都没有的话当然也可以,因为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但是看不见的我不晓得有多少,可能一个都没有,是不是?所以有一次就去到一间净宗,结果来的同修很少,所以负责人就担心师父心里难过,然后就说:师父,你不要担心,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我说我不要讲给看不见的听,我要讲给我看见的我要面对面,跟他们有沟通那才有意思。看不见的你说我怎么知道?所以佛讲经肯定有人听,谁都爱听是不是?所以这个是众成就。而且在《无量寿经》里面听众的来头都不小,他们的身份都很特殊的,我们下面慢慢看就知道了,不得了,不得了的,这就是众成就了。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就是经文。那么这里只是说了一个比丘,当然还有其他人啦。那么在底下就补充了说: “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及诸天众:” 就是第二品后面的经文说: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经文有这样子的一个描写,除了比丘还有比丘尼,还有优婆塞优婆夷,UpasakaUpasika就是在家男居士跟女居士,这个在第二品的后头还有提到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士是男居士,清信女是女的居士五百个人,所以加在一块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不是只有八千个人,那是小儿科。两万人的大法会,听经两万人,不是法会八千人还是两千人,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两万人。这个是在我们地球上的人,是看得见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所以两万人大会超过其他的经,看不见的有欲界天人色界天诸天梵众天人都来了。 “经末则云:「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本经最后结束的时候的经文,在末了还有说到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那就是说这一切都在这一会里头了,这些都是众,所以「众成就」就包括了,不但包括这一品的一万两千人,还有第二品的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人,还有这个经最后末了的一些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这真的是八部鬼神,不是香港无线的天龙八部,八部鬼神是真的有的,这些都是众「众成就」。所以佛说这一部经的时候,大家同见极乐世界,现场的人同时一起见到极乐世界,现在大家的面前而且很近很近,这个到了《礼佛现光第三十八品》会看到,这个后头有,到三十八品我看还要三年后。看看大家是不是还都在,第三十八品。这十天下来第一品刚刚讲完,开始进入到第二品,才刚刚开始一点点而已,到第三十八品我们会看到描写得很精彩,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有的人就问了说极乐世界你看见了吗?你说你念佛什么的,还到净宗学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看见了没有?没有看见啊。没有看见你也相信啊?相信那些法师说的,相信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要自己看见才算!真的是没有看见,我到今天二十年了也没看见,是不是?所以你看见没有?这里就说了,当时两万人都是我们这个地球的人,所以你说历史有记载秦始皇、孔子啊、孟子啊、历史有记载我当然相信。历史可能还有偏差呢,还不完全真实呢,经典是谁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那还会假的吗?所以两万人,那些天人,天龙八部、诸大菩萨从他方世界来的,那个还没有算在内,就咱们地球上的人就两万人都亲自见到,所以这就可以证信。所以这就是总的「众成就」。听众,总的听众。下面说: “可见说经时,会中有诸大菩萨、声闻、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诸天梵众、天龙八部,咸来听法,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会中,有菩萨、声闻、诸天人等,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非是阿难独闻。是可证信。” 所以这就证明了,大家因为要这样子来相信。下面注解接著说: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 底下我们来解释大比丘,「与大比丘」就是跟大比丘是共同的,当时佛跟大比丘同样在这一会当中。那么注解说: “「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 比丘是梵语,梵语就是Sanskrit,梵文叫bhiksu,它含了三个意思,因为意思多所以就没有翻译,为什么呢?因为你翻的是那个意思呢?三个意思你翻了一个就丢了两个,翻了两个就丢了一个,所以念公说现在有人在翻咒,把那个咒拿来翻成它的意思,非常的普遍,还很时髦。那头一个他念咒必须要想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本来咒它是有无量义的,你念的话就是那个音波,嗡嘛呢叭咪吽,NamoAmitabhaya是不是?它就有个音波磁场,它里面含有很多很多意思,不是只有一个意思。所以你在念咒的时候又要想它的意思,这已经是多事了,所以翻译就不符合原则。前面都告诉你了,「义多不翻」,咒有无量的意思那就更不能翻了。所以念公就说现在的人很忙,做了很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必做的事情。我们叫什么?叫画蛇添足,你去添牠干什么?蛇本来没有脚的,你去添牠到最后变成蜈蚣了,到最后更多脚变成火车虫了,是不是?所以意思多的都不翻,那么咒还能翻吗?这叫多此一举。所以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件事情了。说《心经》后面不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他的梵文这么好,难道他不把后面那个「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他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是保留那个咒,因为它有无量义啊!「gate gate par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你就念咒就好了,你想它的意思干嘛?你想不到了,因为太多意思了。大家可以看看之前有比较详细的来说这件事情,所以不要去做这些无谓的事情。为什么?时间宝贵啊!常常用福建话说:没时间了,时间宝贵。我们再看: “三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 我们来看念公的解释说,一是乞士,乞士就是乞求的意思了,现在这里指乞食乞法,那么出家以后一定是乞食的,出家人不做生意的,出家人还做生意,开玩笑,那你不用出家算了。所以他不经营这些商业的东西,他也不种田,他不搞这些。这说的不是我们中国这里,说的是当时印度那个地方,他没有储蓄。你看现在在东南亚还有很多国家,他们还是托钵的,出去要饭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就是以前我那个助理,她到了缅甸一个森林里面去修行,他们也是托钵,但是在自己的森林道场里面托钵,那肯定有的吃的,肯定不会饿死的。为什么呢?都安排好了,那只是个形式,拿那个钵去托钵。我们到缅甸到斯里兰卡,你看我们坐著旅游巴士走的时候,看过很多那些穿著南传的服装的,他们还是拿一个钵去托钵的,出去要饭的。他们这些托钵的就批评我们中国出家人,自己有置产业,有田产,有田地,自己还煮饭吃,就说我们不符合佛制,佛的制度。但是你这个到外面托钵等于我们中国人叫做要饭的,在中国行不通的。中国你要这样去乞食要饭你肯定饿死。他只给你那么一点点,谁也不给你的时候,你连饿个三天你就去作佛了,也好啦!饿三天就往生了。所以这个用意就是叫你万缘放下,一心一意的清修,不用担心生活,不用担心没饭吃,没地方住,给你安排得好好的,你去托钵!住的话,怎么没地方住呢?树很多啊!住在树下。以前都是这样子的,是不是?现在不行了,现在你住在树下试试看,第二天马上进去ICU加护病房了。一下雨打雷的话,不下雨打雷还有另外一种「轰炸机」呢!还要将蚊帐放下来才行。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有一次我就随顺南传的一个朋友,去看他们在马来西亚一个地方的禅修,他们每天晚上都有法师说法,那他们都坐在客厅那边,那地方肯定也在郊外很偏僻的山区,肯定有轰炸机的。我就看到一位女众全副武装,非常漂亮的一个帽子,上面还有面纱这样垂下来,然后面纱披到地上好像女侠一样在那儿静坐听经,「轰炸机」看到也摇头,真是爱美我都没办法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佛当年可以,佛的弟子也可以,佛的弟子修行很好,那些「轰炸机」不敢找他的,是不是?所以让你不用为一切的生活操心,你就可以万缘放下,一心一意的清修,以乞食养身,也不能贪多说一次去给他要多一点回来,几天就不用出来了,不可以的。每一天都要去乞食的,所以这些就养你的身,要吃这些来养色身,这是乞食的一个意思。 另外还有乞法,求法,「参师访道,露宿风餐」,刚才讲的露天睡觉,在风中吃饭,所以为了乞法求法来养心,前面是养身,这个求法是来养心,这是比丘的第一个含义,叫乞士。 第二个我们看注解: “(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 这是第二个意思就是破恶,破除邪恶的东西,用正慧来观察一切来看待一切,来破烦恼之恶。什么是烦恼呢?生气是烦恼,是不是?忧愁是烦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你欢喜也是烦恼,所以这些都是恶。要破这些恶,要破见思惑,见思惑要破尽就超出三界了。所以这个叫做破恶,把这个恶要破除。 第三是「怖魔」。我们看注解: “(三)怖魔。如《涅槃》说:「魔性姤(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 这是讲魔王,怖魔就是让魔恐怖,如《涅槃经》说的魔性姤弊,姤的意思就是恶,这个魔他就是嫉妒障碍,最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他看见有人超过自己他就害怕了,这是他第一个怕。有人出家了,他就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你出家了之后你的教化教导,大家就跟著你走了,跟著你走,魔的群众就少了,他的队伍就弱了。所以比丘是怖魔使魔恐怖。下面讲的出家人受戒的时候,你看: “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 这是说当时当我们受戒的时候,地行夜叉他就唱什么呢?唱什么人受戒了,空中夜叉就听到,他就接著在空中唱,一直唱唱唱,声音一直传到天界,所以大家都知道谁出家了,魔听到就恐怖了。魔王波旬这个很出名的,大家都知道。波旬魔王是欲界第六天的天王,他化自在天的天王,他就是心量很小,但是福报很大,他最不喜欢修行人脱离六道轮回,因为六道轮回是他管辖的。他愿意他的人众多,人众如果超越六道他就很不高兴。可是你要真正修行,他又佩服你啊,他又护持你啊,这就是什么呢?人性本善,魔也有佛性,他也是本善,只是一时的迷惑,有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障碍一些修道人。但是真正能够障碍的都是那些信心不坚定的,都是容易被影响的,容易被拉著走的,容易动摇的。真正如果修行经得起他的考验,考验及格了他反过来护持你,他佩服你啊!所以这个你要懂,所以这就是比丘的含义了,有三个意思。那怎么这里称为大比丘呢?比丘前面再加个「大」这个字那就不寻常了,他一定有特别的原因才加个「大」。我们看注解说: “「大」者,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 梵语这个大叫MAHA。大有三个意思,有大有多有胜,胜就是殊胜。注解再说: “「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就说了,说大比丘不但是欲界天王,色界天王,摩醯首罗天对于持戒修行人都尊敬,「所供敬仰」,当然他有德行,他的德不是一般的小德,他有大德,所以就感得天王大人的尊敬。 “《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 这个「大者」是旷备高德,「旷」是空旷广旷的意思,这个旷备很有意思。有多德很广,但不以此自居还很谦虚,所以他就有德行了。所以这个「旷」字用得很好,「旷备高德」,然后超过近学,比这个学得很浅的人都超过了,超过一切近学,所以叫做「大」。 第二个意思是多,多是什么呢?内典外籍无不博通,内典是指佛教的,佛教的经典叫内典,外籍的就像咱们中国孔孟的学说,他都能够通,通就是通达。「非寡解」也就是不是知道得很窄的,不是了解得很少很有限的,不是。知道的很多,所以叫做「多」,所以这就是「多」了。 「胜者」超过这些,超过九十六种外道之上。佛当年在印度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都超过他们了。所以这就是比丘的意思,「大」、「多」、「胜」。 “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二)得无学果位。(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 《佛地论》是一部论著说另外有三个意思,所谓「大者」,第一他就是最极利根,他的根性很利,属于什么呢?波罗密多种性。我们看看什么叫波罗密多Paramita,波罗密多他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到彼岸的,Paramita就是到彼岸,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那么我们看看现在许多的修行方法都不能够到彼岸,都不究竟。什么是到彼岸呢?「涅槃」,涅槃是彼岸,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像耶稣教还有道教其他的宗教,他们最高是生天,生了天他还是在此岸,在生死岸中,在轮回之中,包括生到最高的二十八层天的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寿命八万劫,八万劫过后他的心又动了,慢慢起来了,他还要回到轮回当中来,所以他不是Paramita波罗密多。最低一定是要波罗密多种性,这个种性是可以到彼岸的,是这样子的根器称为「大」,当然他这个还没有到,但是他有这个根器,是这个材料,像谁呢?像那一些人?像大家咯!在座的各位咯!肯定最后都到彼岸,肯定最后到极乐世界就证得无余涅槃,还不是阿罗汉的有余涅槃,证得无余涅槃,大涅槃,你们都是Paramita波罗密多种性的。 第二他已经得了无学果位,阿罗汉才是无学果位,在小乘里面没得学了,毕业了,他得了小果之后,他就回小向大,趋向于大菩提。 “以上三义,故名曰「大」。” 那么这样子三个含义就称为大比丘。 “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 嘉祥师说「大」有三个含义,「一、生大解」,就是对圆教的道理能够究竟明了,我们常常讲的所谓大开圆解,也就是说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第一个含义。 「二、破大恶」,无明是大恶,轮回是大恶,不能了脱生死是大恶,贪瞋痴慢疑是大恶。 「三、证大果」,就是证得大涅槃的果位,就在极乐世界证得圆教究竟的佛果。所以这个大不是对待的大,是绝对的大,安在比丘的前面,这个大放在比丘的前面就可以知道这些比丘不是一般的比丘,这个来头不小的。下面我们慢慢看就知道了。下面注解就说了: “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万二千人俱」,标比丘之人数。” 所以把三个纵合起来,大比丘是什么呢?是德高望重回小向大的比丘,趋向于大乘,这样的比丘有多少人呢?一万两千人。下面说: “日《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 日本的注解《会疏》他解释为什么这部经的比丘有一万两千人呢?佛说别的经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金刚经》一千二百,都是一千二百多个人,只有今天佛说这个《无量寿经》跟《法华经》是一万两千人,多了多少?多了十倍啊!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佛出世的本心本怀,才出现了这样一代的盛会,所以十方的大德都来了,来了人就多了。那么这些来会的圣众是自动来的,自动云集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发请帖请他们的,请他们不能不来,不好意思,给释迦牟尼佛面子,是不是?不是这样子的,这是我们世间人的人情佛事,哎呀!她叫了很多次了,空能法师讲经没什么人听的,去捧捧场啦!捧什么场?我又不是Michea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这是我们的人情佛事。因为佛说《无量寿经》这一会太重要了,而且太稀有了,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久运在心中,在心中酝酿很久很久的,「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跟《法华经》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什么叫大白牛车?在前面第一、二集都讲过了,就是一乘佛法,一乘佛一乘法,直接叫你去成佛的大白牛车,鹿车、羊车、牛车,那些都是三乘二乘,大白牛车是一佛乘,都是每一位在座的,每一位衣底久有的宝珠,这个宝珠,在你的自己本身的衣袋里面很久了,你自己没有发觉,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与法会的大众就胜大稀有,是这个意思。 “上说甚是,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又「俱」者共集之义。” 这也正表世尊说法的殊胜,这个是很稀有很难遇的,光是比丘一万两千人,还有比丘尼还有四众弟子,一共占了两万人。 那么底下这万二千人都是「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那么这句是经文。 “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 一切都是大圣,不但是圣,而且是大圣,「神通已达」这个「达」就是证,都已经证到神通了的。所以这两句是赞叹大比丘的德。 “「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 一切就是普遍,该罗一切都在内了。但是大家要注意,经文里面讲的这一万两千人不是小圣,小圣就是小乘的圣人叫小圣,不是小乘的圣人,是大圣啊!小圣是指阿罗汉,大圣通常是指地上菩萨,菩萨到最后的第十个位次十一个位次等觉最后一个位次,最后一个位次从登地初地开始都是地上菩萨,我们讲这样的菩萨叫菩萨摩诃萨,摩诃萨称之为大圣。换句话说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都可以称之为大圣,显示他们不是普通人,从这几方面来观察,他们虽然现的是比丘,但是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般的比丘,因为前面加个「大」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不是普通人。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什么呢?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所以下来注解又引了《嘉祥疏》的看法,也认为这些不是普通人,都是大菩萨来表演的。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要唱这出戏,不能每一个人都演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佛只有一个,主角只有一个嘛!但是要有配角啊!那些大菩萨有些是已经成佛再来的,他们的身份他们的资格可能有一些比释迦牟尼佛还高,但是为了成就这一会,只好大家有的演大臣,有的演国王,有的演比丘比丘尼,有的演天人,那个演天人的我们叫跑龙套的,这样子才能够圆满一出戏,能够圆满的演出成功嘛!是这样子啊!这些人都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所以有句话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是这个意思。那么下来说: “《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 那么这个是解释圣人。《嘉祥疏》就说了说「游心空理」,这心里所在的都是在空理之上,这是他证得的果位,等于什么呢?等于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的圣人。你如果说是小乘,小乘的圣人那有明心见性啊?这肯定是大乘的嘛!「隐显难测」,就是说他是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不是他真正的身份,他把真正的身份给隐藏起来了。所以圣人的心凡夫没有办法测度,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常常不是有问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凡夫完全没有办法意会,不知道,为什么呢?这是圣人的境界,所以称为圣人。 “《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 你看光是一个大圣,这两个字的解释就这么多,让大家更加详细的来明白他们的身份,好对这个法门对这部经典更加有信心,他们都不是一般的。《会疏》是日本的著作,他说初果以上都叫做圣者,因为究竟到大阿罗汉了,所以叫做大圣,不是普通的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你看《阿弥陀经》那十六位弟子都是大阿罗汉,看到没有?阿罗汉前面加个大跟这里比丘加个大是同样的用意。所以他们还是大阿罗汉,所以叫做大圣,是究竟果位的阿罗汉。再有就是好一些外面他所显现的是声闻,他显现的相是比丘声闻,而实际是佛的示现,菩萨的示现,很多大阿罗汉都是已经证了佛果位的人,来护释迦牟尼佛来弘化,来成就佛说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外面他所显现的是一个阿罗汉,而实际都是大菩萨,甚至有古佛再来的,像谁啊?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都是佛的显现。须普提在过去已经成佛了,佛号叫什么?叫青龙佛。 “《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 还有《净影疏》就说了,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位高,一个是德胜。大众当中他的地位也高,他的德也很殊胜。 “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于空理,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 这里就是说把这些论点综合起来就是说,从他们的德来说,他是契合了空理,大阿罗汉都证到了我空,「会合正道」得到了初步的涅槃。所以底下就看这句了「神通已达」,「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注解说: “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 隋朝的《净影疏》说是「叹其德胜」,他的德很胜,他的德行,所为很神异,故名曰‘神’。因为他的神意是凡情所不能达的。下面说: “无壅曰通,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故知「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 这里解释什么叫神通,这里解释得很清楚,是正知正见,不是我们以为的神通就是放光飞起来了,不用坐飞机直接就飞到美国去了,不是。不是一般我们所理解的,这里讲什么呢?什么叫通呢?没有「有碍」叫做通,没有有所障碍的叫做通,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以及漏尽等等都称为通。那么「神」是不测之义,你没有办法去测度,去猜想,去推测,你没有办法,非思维所能测,不是你的这种分析推理种种逻辑等等这些,已经没有办法超出这个能力了,不是凡夫想可以想得到,推测都不能够的「通」,所以通是没有障碍。你看我们的眼睛本来是通的,本来通达的,耳朵本来也是通达的,但是我们自己把它给障碍住了,所以看也不过是十几哩远,所看的也不过是一段段的光谱,你看紫外线红外线,太长太短的光谱你都看不见了,是不是?声音也是一样,超音波你听不到,种种都是如此,都有障碍。下面说「达」: “「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 《嘉祥疏》就是嘉祥大师了,他说「达」的意思就是证得了三明六通,就是证得了神通了。三明是什么?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就是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那么下面提到阿难了: “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 阿难是例外,因为阿难这里也列入「神通已达」,可是阿难他都还没有证得漏尽通,怎么可以被列入神通已达呢?下面就解释了。阿难当时没有得到漏尽,他只是初果而已,到了四果才证得漏尽通,证得阿罗汉才证得漏尽通,但是他是当机,很难得这个法会阿难是当机,他是很重要的人物,他代表一切的人来问佛,所以佛都是跟阿难说的,《无量寿经》你看「佛语阿难」,阿难是当机,是他问出来的。这部经的前半部是阿难当机,后半部是阿难跟弥勒菩萨共同当机。下面继续说阿难了: “又净影释曰:「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未得无学果位),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彻底了解),亦名已达。」” 所以这是什么原因他也被列入「神通已达」呢?《净影疏》就解释说阿难怎么也跟这些大阿罗汉一样称为「神通已达」呢?他说阿难是增上利根,他的根器是很special很特别的利,而且是增上的利。虽然还是在学地,还是需要有所学,他还没毕业,当然他还没有毕业,这也是表演的,是不是?后面就会讲到阿难是表演的,要到阿罗汉才是毕业了,没有得学了。他阿难他有成就了无上的胜妙的功德,阿难是特殊的善根,虽然是初果,但是他成就无上的胜妙功德,所以他也称为大圣。这个胜妙功德就是在经中他问了这个问题,佛就称赞他,佛说:「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从现在佛说法以后到未来,将来一切的含灵,一切的有生命的众生,都因为你阿难问这个问题而能够得到度脱,这就概括了一切了,所以他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众生之所以得度,就因为阿难有这一问。后面我们到第三品就看到了,阿难有这一问,佛就说了这部《无量寿经》,而这个经将来就是这个会集本,这句话很有争论性,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要讲真话把它讲出来,就是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这个会集本。你看这个话是黄念祖老居士他自己说的,不是我自己加进去的,我那里敢啊?这是念公的原话,我转述而已。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个开悟的大修行人,他不会打妄语,他也不会因为会集本是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他做的,他才这么说。那是我老师我给他说点好话,没有,都是如实的说的,原原本本地照实的说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将来在这个世间什么经都灭了,这个会集本还存在,这部《无量寿经》会集本还存在还住世。所以阿难于神通中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解了毕竟」,彻底的了解,所以也可以叫做「已达」,「神通已达」。 “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这是过中国显教对于阿难称为「一切大圣神通已达」的这些解释。可是根据密法来说,因为念公他是真正的金刚上师,他对密宗很清楚,在密法来说阿难在《胎藏界曼陀罗钞三》就说了,说阿难的密号叫集法金刚,金刚同于菩萨,一个是现净善相,一个是现威猛相,所以就是《净影》所说的就是成就无上胜妙功德。他虽然显现他现在是初果,但是他已经成就这样子的功德了。在密法上称为集法金刚,所以因此都是「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那么阿难在这里完全是当之无愧。 下来经文说「其名曰,尊者憍陈如」,这句话是经文。 “「尊者」,梵语阿梨耶,译为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 那么以下就列举大比丘当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尊敬的大德作为代表,我们叫上首,代表。第一个是尊者憍陈如。尊者可以翻译成圣者、智者、尊者等等的意思。智德具尊者是对阿罗汉的尊称。 “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 这是《净影疏》的话,跟前面的意思差不多。下面是《会疏》的解释: “《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 《会疏》就说了「尊」是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那么尊者憍陈如,尊者是一个称号,是个尊称。 “「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 这个「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一般都说你这个人无知啊!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这里不是啊!这个无知是什么都知道,不能从字面上来看,他是知「无」的意思,不是「无知」,是知「无」。什么是知「无」呢?下面会有细说。憍陈如是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他的姓,要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了本际」或是「已知」、「无知」。前面讲过无知不是没有知,是他知道「无」这个含义。那这么说起来,大家越听越糊涂了,无知不是没有知。下面大家慢慢来体会一下: “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 《净影疏》就解释「阿」是「无」,「若」是「智」,他是从「无」证入得了智慧,所以叫做「无智」。所以「无智」不是没有智,他是从「无」证入成就了智慧,所以叫「无智」。 “『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 这个「」无”就是一切法的本体。你看六祖惠能说了一句话「本来无一物」,说的就是实际理体。什么叫实际理体呢?就是在座每一位的清净心,自性、妙明真心。这个清净心不受一尘,一尘都没有。所以六祖大师才会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一尘可以加上去,不受一尘,所以名为「本际」。那对于这个「本际」知见明了,所以叫做「了本际」。所以你如果念成「了本际」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了」就是了了分明了达的意思,「本际」的解释是每一个人本有的实际,就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与此有所开解明了,你对于你自己的佛性,对于你自己的真心,你真正能够了解理解,能够了达通达,这就是「阿若」的原意。不是这个名字只有他这个人才有,如果你真正也能够开解了达,你也是叫「阿若」,这都是《净影疏》里头的话,解释「阿若」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看看这些圣人的名字也不是随便安的,你要喜欢这名字,念起来好听一点,念起来舒服,你就给他安这个名字,不是。那是我们世间人,真正这些圣人名字他都有表法的,都有很深的含义的。那么下面就讲憍陈如他的过去生的因缘: “憍陈如于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 憍陈如就是佛最初度的五比丘之一。佛成道之后第一批的弟子五个人,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陈如是第一个证道的,他首先悟道的。 “《法华文句》曰:「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 这个表法很重要,大家好好的听,对大家会很有信心的。《法华文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法里面的第一弟子,第一个悟道的,所以将他摆在上首代表的第一位,这是有表法的,有特别的用意的。下面会提到: “《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 这部经《增一阿含经弟子品》当中,佛称之为是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也是第一,并且称赞他什么呢?「宽仁」,他有宽大的仁德,「博识」是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就是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就是他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当中保持威仪,可以作为大家的sample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世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了。 “今经首列尊名,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 这句话就重要了,这句话就是对我们说的了。现在我们经里头第一个把憍陈如摆在前面,正表示我们所有能够听到这个经能够信受这个经法的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没有第二的,没有第三的,都是第一。在我们世间没有办法,第一只有一个,但是在这里所有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包括在座的各位,看你接受吗?在本经《非是小乘品》有说: “本经《非是小乘品》曰:「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经文有证明了,所以能信受这个法门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法中的第一弟子。所以因此在这些圣众之中第一个就说了阿若憍陈如是第一弟子。另外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就是《金刚经》里说的歌利王,歌利意思就是暴力暴君,是个暴君。他污蔑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因地的其中的一生,就怀疑他引诱妇女,就是歌利王这个暴君,他带了很多手下,还有宫女去打猎,然后他去打猎,就放那些宫女在那边自由活动。那么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他修忍辱,在那边修忍辱,那些宫女看到有个修行人在那边打坐,看来很庄严的样子,就跑去跟他谈话这个那个的,修行人也就跟她们谈话。结果国王回来了,你干什么?你在引诱妇女?你在干什么?那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你修忍辱,好,好,你修忍辱来,他就拿起刀来给他身上割一块肉下来,怎么样?你忍辱还能忍吗?能忍。能忍再来割,再来,还能忍吗?能忍。结果把他身体的肉一一的切下来,割截身体来残害逼害这个仙人。但是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忍辱仙人就说他忍辱成功了,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罗密,然后他就发愿将来作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的就是他。你看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这就是歌利王成为第一得度的弟子,并且在弟子当中列为第一。所以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中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异。 好,憍陈如下来是第二位就是「尊者舍利弗」。我们看注解说: “「尊者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鹙鹭。梵语弗,译为子,故曰鹙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乃名鹙子,谓是鹙鹭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净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 舍利的意思就是一种鸟叫鹙鹭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的端正,眼睛像鹙鹭一样。是怎么样的眼睛我不知道,去找这种鸟来看看。「弗」是「子」的意思。鹙鹭形容他的母亲,因为是她的儿子,所以称为舍利弗。鹙鹭子也叫珠子,就拿珠子来形容他的母亲,母亲的眼睛像珠子一样。又叫身子因为他的母亲生得很端正,他是他母亲的儿子,所以就叫这个名字。 “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 那么下面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就说: “在母胎时,能令母得妙辩,胜于乃舅俱𫄨罗(后亦证阿罗汉)。” 他在母亲的胎里的时候,母亲就能够有妙辩,就有辩才,怀著这个孩子跟人家辩论就能够超过别人。就是说他的母亲,还胜过他的舅舅俱𫄨罗,也是佛的弟子,《阿弥陀经》十六个弟子里面其中的俱𫄨罗,后来也证得了阿罗汉。俱𫄨罗已经学了很多了,他母亲怀著这个孩子的时候,辩论都能够超过他的兄弟。 “八岁登座,十六大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 所以你看不是普通人了,普通人那有这么厉害?他八岁就登座了,我们八岁在干什么呢?八岁在玩泥沙啦!那个时候他虽然是外道,因为以后才遇到释迦牟尼佛嘛!当时他是外道,十六岁出国到各国去游说辩论,他的说法没有人可以辩得过他,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天之内遍达佛法,佛法都全部通达了才7天哪!我们七十年都不晓得怎么样?七十年都不行,他才7天,所以智慧第一。将舍利弗放在这里也是有特殊的意义的。下面就说了,说: “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仅次憍陈如。” 本经所要说的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看《阿弥陀经》也说了嘛,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只有是大智慧的人,对于这个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排下来就是舍利弗。那么下面底下是大目犍连,我们看: “「尊者大目犍连」。即《阿弥陀经》中摩诃目犍连。摩诃即是「大」义。目犍连是姓,译为(一)赞诵;(二)采菽;(三)莱菔根等。” 摩诃是MAHA就是大的意思。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菔根等等。 “其族出家人多,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连),以拣别之。其名为拘律陀,父为相国,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于佛弟子,神通第一。” 那么他这一族里头的人出家人很多,所以为了要跟其他人有区别,就加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父亲是个宰相,他是从拘律陀树神那边求到这个儿子的,跟神树求就得儿子了,所以就把树的名字作为他儿子的名字。那么在佛弟子当中,神通第一。下面引《大智度论》: “《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 这就是讲的这两位主要的弟子,一位是舍利弗一位是目犍连,这两位都是古佛再来的,都不是普通人了,都是古佛再来。 “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 所以你看舍利佛就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就在佛的左面,左右手,是释迦牟尼佛的最得意的左右手。下面就说到尊者了。 “尊者神通甚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及降服毒龙等等。难以具述。” 说到他的神通不得了,神通很大,就有这样子的一个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本家就是释迦族,他都可以把他们全部放在他的钵里面,把他们带到天上去。尊者的神通很大,他神通的事迹很多,说不完了,我们就举一两个来说说,相当有趣的。 关于目犍连尊者怎么得到神通的呢?这里有一段记载,是他过去生中有著一段微妙的因缘,目犍连过去生中本来是一个抓鱼的,以捕鱼为业的渔夫。那么常常在海边捕捉鱼虾来出卖,以这样的方法来求财生活。那么一天过一天,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良心发现了,觉得这种求财的方法是一个大苦业,他觉得一个人今生应该做来生的功德,所以由于这一念向善的心,他就决定改业为生了,就是改行了。没有多久他就见到在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一次在街上行走,他看到辟支佛他那种静止安然的行为,威仪有加的风度,他见到之后非常非常的恭敬,因此就把这位辟支佛请到家里面来供养饭菜。可是这位辟支佛虽然是外现威仪,遗憾的是他不善于说法,他不太会讲话,不善于说法,但是他只有用神通,唯有用神通来化世,他不用其他的方法。那么用完餐之后辟支佛就跃升在空中,或左或右,或右或左,或前或后,上下自如,好像什么呢?我们看现在美国的魔术大师,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好像很神奇。他那个是魔术,这个辟支佛是真正自己的功夫。目犍连一看,哎呀!不得了了,生大欢喜,他就发愿来生要求得神通。所以我们不要乱乱发愿,发毒愿更惨。所以有志者事竟成,目犍连尊者就因为这样子的因缘,今生能够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就被誉为神通第一了。 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最初得到六种神通的时候,他是先得到天眼通,他第一眼就见到他的母亲了,用天眼通找到他的母亲,看看母亲在什么地方了?他去找了,于是他就遍观这个世界一看,母亲堕落到饿鬼道了,皮骨嶙厉瘦得不得了,他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天天饿得非常难受没东西吃。虽然摩诃目犍连证得六种神通,但是也还度不了母亲。怎么说呢?因为目犍连一看母亲在饿鬼道受苦没东西吃,他也著急了。一著急这个定力就没有了,一情执就没有定了,不定怎么办呢?目犍连到了地狱就把一钵饭就给了他母亲,他的母亲在生的时候因为贪心得很厉害,所以做饿鬼,做饿鬼还是贪心,怎么说呢?他母亲看见儿子送了一钵饭,就把它接过来,然后她用左手拿著钵,右手用袖子给它盖住。为什么她要盖住呢?她就怕其他的饿鬼看见了来抢她的饭吃。你看做了鬼还是贪心没有减少。所以她的贪心太重了,她就知道其他的饿鬼也有这种贪心,所以她就把钵里面食物给它盖起来,赶快跑到没有饿鬼的地方,才把那个钵拿出来,自己准备鬼鬼祟祟的在一边偷吃这个饭。可是吃不了,她用手抓著食物往口里一放,放的时候这个饭就变成火焰了,这个饭变成火焰了。不但不能吃而且把嘴都给烧坏掉了,什么道理呢?你看饿鬼的肚子,我们看漫画饿鬼的肚子像锣鼓一样这么大的,可是她喉咙瘦小得像针锋这么小,像针尖那么细。所以她吃东西也吃不下去的。而且东西一放到她的口就变成火了。为什么会变成火呢?就因为他母亲的业障太重了。目犍连一看这种情形,用什么神通也没有办法把这个饭不叫它变成火焰,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时候他就著急了,看自己虽然有大神通,也没有法子来救自己的母亲,所学的这些本领到这个地方都用不上了。然后他就回去祇园精舍,跪到佛的面前痛哭流涕说,我母亲堕地狱了,我给她送饭去,她一吃饭就变成火了,怎么办呢?求世尊慈悲救救我母亲。释迦牟尼佛就教目犍连一个方法来救他母亲,什么方法呢?佛就说,你母亲因为毁谤三宝罪业太重了,你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现在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你的母亲的。想救你的母亲必须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就是僧自恣日时,就是出家人这个时候互相诉说在这三个月期间有什么境界跟经验,就是互相检讨会,这个叫僧自恣日。在这一天你设上盂兰盆供,上以百味饮食请十方的圣众来应供,以十方圣众僧为你母亲回向,这个力量就可以超度你母亲了。佛这样教目犍连,那目犍连就依教奉行,就照著这种方法设了盂兰盆供,借著十方圣众僧的力量果然超度了他的母亲生天了,生天而已啊!不是说超度他母亲到极乐世界,不是没有这个力量,而是他母亲还是有业,但是生天都不错了嘛!不止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头的饿鬼同时都离苦得乐了,其他饿鬼都离开了。所以以后每一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在佛教里每个寺庙都有盂兰法会,但不是我们民间的鬼节,是盂兰法会。那个鬼节不得了,杀鸡、杀鸭、杀猪那就惨了。所以真正七月十五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都可以为过去七世的父母来做功德超度祂们。这一天供养三宝的功德比平时大百千万倍。 还有一小段,所以「神通」这两个字还要这样子来体会,「神」是讲这个法门,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这句佛号是神奇莫测!「通」是一句佛号通达一切法,「神通」要这样子来理解就不会迷信了。真正能够通达一切法,这个法门真正能够让人家相信,那太神奇了!为什么神奇呢?一个凡夫,念几天佛,甚至是一句十句,阿弥陀佛就来帮你坐上莲花,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你就是菩萨了。奇怪了?这是不是很神奇啊?你明明是凡夫啊!所以澫益大师就说奇怪了,说你是凡夫,可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你是阿鞞跋致的菩萨。在我们这一切世界里面阿鞞跋致最起码是七地菩萨。可是说你是七地菩萨,你又不是,你明明是凡夫,这个就很难相信了。所以神通我们要这样子来理解,这样子就不会是迷信了。 下来介绍尊者迦叶,那就是明天了,要不然就不用睡觉了。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