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3 23:03:35瀏覽198|回應0|推薦1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92集 那么接下来就是这句经文了,我们接着的经文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接着一起来讨论,特别是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的不可思议,念公也引了一些祖师的注解来说明这句佛号的功德利益。那么祖师的理解绝对是可信的,不是自卖自夸。他们都是从佛的经典当中深切的体会了之后的真实语,说的都是真实话,一点也没有夸张。对于一向专念的解释也是很广泛,那我们就一一的来学习,先引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们看注解: “《弥陀要解》云:「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我们先看这句,《弥陀要解》里头说,「在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就是最直截了当的,而且是最圆顿的,圆是圆满,这个法门是大圆满法门,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顿就是快速,顿超。以前常常讲过用坐电梯来比喻,坐电梯跟走楼梯,你说哪个快?坐电梯是净土法门。「莫若念佛」就是莫过于这个念佛法门了。所以这个话就说到极端了,在一切方便之中,至直截至圆顿的求生净土,莫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句。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念佛有四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还有持名念佛。那么这个至简易至稳当的,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就是四种念佛当中的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开口念。也不用观想也不用观像,实相那更难,那是念的自性佛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总结,所以为什么《无量寿经》要有这一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呢?这个《弥陀要解》就提出一个理由来了,就是这一方面。下来我们再看: “又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 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是万德所成就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每次说到这个万啊千啊,指的都是无量,不是只有一万。德就是所有最无上最不可思议的最好的,全部都集中在这里叫「德」,万德就是无量的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字。 然后「以名召德」,这个名字就能把功德给召唤来了。就好像瓦匠在房上喊,就是做那泥水工建筑的,师傅在上头,底下有他的学徒,要瓦刀,瓦刀上来了;要灰,灰就上来了;要水,水就上来了。不会说要水,刀上来了,这个徒弟要开除。叫什么,什么都来,这个名字就把东西给叫来了。这个是世间很浅的例子,都已经是可以证明,那么现在不是叫刀叫水叫灰啊!现在是叫阿弥陀佛,以名召德,万德都给你召来了,没有不尽的地方。 所以这里说你只要执持名号,就是正行。不必再需要观想参究,做其它的什么东东不需要,还要参什么念佛的是谁,还要观这个观那个。 当然这个我们也可以补充一句,你要是习惯了,老是觉得很单调,想哪个丰富一点,觉得要加一点就好也不妨加。所以你看念公他很开通的。但是不是说必须一定要加?是越简单越好。但是有的人这么简单他就不行,一简单他就没有信心了,他就必须加点什么东西他才勉强的做下去,那也不是不允许,但是就不是说必须一定要这样做,不必,意思就是不是必须的,但是也不是不允许你,因为它本身是至简易至直捷最简单的了。像密宗也是嘛,大家也都是不懂,喜欢求那个大法。这法本念公说这么厚的一本,他说我就抄过很多本这些大法,密宗的法,你一做法修下来要三个小时,大家以为这样子才叫高深,好料,不是这样的。 越高的法,就越简单。你看中国不是有一部书叫《易经》吗?中国的《易经》为什么它叫《易经》?最殊胜的法就是最容易的,它就是简易,「易则易之,简则易行」,最高深的法,越高深就越简单。这四个字阿弥陀佛很简单啊!但是他很深啊!深不可测! 到今年接触这个净土法门二十年了,每一年过去了,还是保留二十年,整数,打底二十年了,那还是再学习再讨论再深入,也就是这四个字而已。你说简单,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年啊?所以这就是说「繁言不要,要言不繁」,繁琐的哲学没有好东西。下来又: “又《圆中钞》云:「今经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 这是《圆中钞》。刚才一开头引了蕅益大师,下来这个是幽溪大师,《阿弥陀经》的注解就是这三位大师,最Top顶尖的啦!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一个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你要是学《阿弥陀经》,你不看这个注解,那你就「无法度」没有办法了,就真的是当神话来看了。初心凡夫只要有口能够称名,只要有嘴巴可以念,有心能够思念,你念不出来,想他呀!「皆可修之」就是都能修。你看哪个残缺的人一样,残缺的人还有口啊,他还有心都可以修,你四肢都没有了都不要紧,所以叫至简至易。下来说: “又「若执持名号,不问閒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 以前不是提过那个黄打铁,黄打铁在打铁的时候,他没有功夫休息,就在打铁劳动之中,他就成就了,叮叮当当,到最后他自己就站在那边就往生了,「太平将至,我往西方。」没有读书没有学问的,一个杂工做苦力的就会打铁,打铁也能成佛,行住坐卧,这四个字就把你一天里面的一切的动作全都包了。你会离开这四个字吗?行住坐卧都可以修,不要求你是如何如何,躺着一样念。师父,不行啊!躺着不恭敬。阿弥陀佛还要你恭敬他?你要恭敬的话,你跑到厕所就不能念了,万一在厕所滑倒怎么办?主要讲的是你这个心,躺着一样念。 就以念公说他自己他当时的情况,他说在劳动干校,多少人看着我,他们最忌讳我念佛的了,忌讳就是最讨厌我念佛,那怎么办呢?那就躺着修法啊!你还能端坐着正直的这么来修吗?不打死你才怪!那我就上床睡觉了,我睡觉就躺着修,结果是他们也知道,不过拿不出证据来,没有proof拿不出证据来,他们也知道,这就是方便啊! 所以现在也有这种情形,你看在家里别人不接受你念阿弥陀佛,因为现在家里很多都是反对党,要不然就是联合国的,有这样子的有那样子的还有这样子的,还有这个那个的像联合国,他就是不能够接受你这个阿弥陀佛,尤其是我听说的,晚上不能念这个,说会招来那个呃呃呃什么东西,又说念阿弥陀佛衰啊!有一位同修的妈妈她听到了这个佛号的这个声调,刚好跟外面棺材车播放的一样。是他们学我们的,棺材车以前不是播阿弥陀佛的,播大悲咒的南无喝囉怛那。后来不流行,现在流行阿弥陀佛,而且特地选的跟我们念的佛号,那个调子那个音调一样的。所以你怕不怕?所以她就害怕,联想到要死啦!那你就心里面念就好啦!你心里面念它没有什么调的嘛是不是?就是阿弥陀佛...人家不喜欢你念,你就在心里念,这不是很方便吗? 以前讲过你去超市购物买东西,你心里一直有这个佛号,而且他的好处就是不会增加你的贪心,有阿弥陀佛加持你,要不然这些妇女都是这样子的,不是一定要用的她也买回来收,我俗家夫人就是这样子的嘛!她往生之后在storeroom储藏室里面找到好多东西都还没打开,为什么?offer大减价,五十巴仙你不买吗?你说买了没有用的,给她骂到「臭头」,五十巴仙哪!但是那些妇女都不知道那些商家是用什么头脑来的,五十巴仙他一样可以赚,但是你这个就买回来收。 如果你心里面一念阿弥陀佛,哎呀!不需要不需要!所以只有这个法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你去菜市场那么脏的地方,你不能在那边坐禅,你还坐什么禅真是吓死人对不对?你的心里都可以念佛,这个就是最方便的了,然后它的效果effect也是一样的。 “又「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摄机至广之法门也。」” 所以又说称名之法,不择贤愚,贤人就是那些修行人,愚人是很笨的,贤者聪明的愚蠢的男的女的,有钱没钱的穷的富的贵的贱的,都可以修,摄机很广,所摄取的对象很广泛。 “又《游心安乐道》云:「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 这里引了这部着书叫《游心安乐道》说诸佛名号总万德成,是总结了万德而成就的。但能一念念佛名者,你就在一心念佛的时候,你一心之中就是总念了万德,就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了,念了所有一切的万德,一切的万德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蕅益大师他有说了一句话他说:「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啊!不是只有一半或者是几分之几。完完全全将佛的功德全部摄过来,成为你自己的功德,就这么厉害!你念佛的时候,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摄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这句话我们是太熟悉了,虽然是那么熟悉,但是也未必能够全盘的接受过来,要不然你也是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年还有种种的毛病习气,这不就证明了你没摄多少佛的功德。如果真摄了佛的功德,那你这个人就变了,所以这个是我们要警觉到的。下来说: “又「无始恶业,从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暂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众暗悉除。」” 还有就是下来就提到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亲,就是佛离开了皇宫去修行,成就了成佛了,又再回到皇宫见他的父亲。那么这个事情我们前头已经说过一次了,这个地方的内容稍微有补充了一点,我们看注解说: “又《安乐集》引证《观佛三昧经》云:「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这个父亲知道这个儿子成佛了,他一定很多好料的东西是不是?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叫我念佛,这太简单了,何必你教呢?所以佛要度他父亲,还是劝他父亲修念佛三昧。父亲就说你应该还有很多深妙的境界,你为什么不叫我来做呀?佛就说了,父王啊!那一些深妙境界不是凡夫所行境界。所以佛经所说有好些不是凡夫你能够做得到的。就告诉他的父王,这不是凡夫所行境界。所以有许多事情,现在我就是要做就是要修,就有很多躐者躐等,这个你修不成功啊!那个不行啊!所以佛才劝父王修念佛三昧。父王就问说念佛又是什么样的功德呢?父王他父亲有点不甘愿,你告诉我,你能够说服我,我才听你的话,有什么功德?那么下来说: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冒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这是给父王做个一个比方一个比喻,告诉他的父王说,就像有一个林子一个树林,这个叫臭林子如伊兰林,有四十哩四十由旬的这个林子,里面长了就那么一棵的旃檀树,才刚刚发芽而已,还没出土,这个时候还没有发芽,没有发芽的时候,这个林子怎么样子呢?臭呀臭呀!你吃了它的果子都会疯,后来这个旃檀树的芽就长出来了,刚刚要成树,香气就出来了,而且能改变整个这个林子,整个林子很臭,一棵旃檀树就改变四十哩的这个林子的臭味,而且都香都美,众生一看见都生稀有心。这是比喻。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一切众生在生死这个苦海之中,这个念佛的心也正是这个样子。这个臭林子吃了那个东西都使人疯狂,但是这个旃檀树长出来之后就变了。念佛就是这样子,如果你能够老实这么接着念,不间断的念,系念不止,一念接一念的念,相续的念,结果是什么?定生佛前,你一定生到佛的前面,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一往生之后,这一切恶都改了。所以这又是一个证据,什么证据呢?你往生之后才能改变这些恶,之前还有恶的,往生之后才能改。所以现在这些人说是反对带业往生,他这都是故意捣蛋的,讲严重一点是故意破坏,所以这个是邪说。我们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才改,开始念佛,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你只要开始念,它都在改了,只是自己有时候不知不觉,没有发觉,它一定会在改变的。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下来就说: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众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得往生彼佛刹土。」 又《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 所以引了这些经论都是告诉我们念佛的不可思议。《文殊般若经》这是最大讲智慧的经,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文殊菩萨说的「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你叫他修观是什么啊?他观不行,你叫他想可以,他就跟你胡思乱想。所以修什么唯识观,修什么一真法界观,圆顿三观,他不能理解。 但是你叫他念佛就可以啊,「但令念声相续」就是不断的念佛,easy job太容易了。《文殊般若经》是大智慧的文殊教的法子,文殊教我们的。所以你还说这个是愚夫愚妇的方法,愚夫愚妇就是老太婆老人教啦!就是念声不断,自然就得往生了。下来几段都是《净修捷要》的精选,这里引过来了我们就再复习一遍: “又《净修捷要》讚念佛法门云:「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 所以在《净修捷要》夏莲居居士就讚歎念佛法门,六字统摄万法,六个字,就是加上那摩阿弥陀佛,六字统摄了一切的万法。一门就是普门,这个念佛的门就是普门,一切法门都在里面了。 下来就讲到比较深一点博士班的,「全事即理」,你这个所有做的一切事,这个事它本身就是理啊!它是显那个理的,理是由事来显的,这个事不就是理嘛!你念佛号是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事,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事,但是这个事都是理啊,怎么样来理解呢?这里又举出那个水跟波,你看那个水上的波,波是什么?你不能说波不是水,那波是什么呀?波就是水嘛,波它就是水,没有别的,事它就是理。你用金打出来的那个金项鍊,你说这个是金,对呀!这是项鍊也对呀!这个项鍊就是金没有错,所以事它是理,这样子就全妄归真了。你不这样子解释的话,你光是看这几个字,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睡着了,说的什么啊?全妄就是你所有做的这些打妄想,胡思乱想以及忧恼烦恼,种种的担忧一切的一切,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真心,要不然你去哪里找真心?把这些所有的妄全部去除得干干净净,它本身就是真了,全妄就归真了,在你念的时候,你这个妄本来是个妄心,你全部的妄念都归到真实际了,全部水起的波不管大波小波什么波,那全部都是一个相,这个相到最后又归到水里去了,归到真如了,这就是全性起修,是心是佛,从是心是佛来念这句阿弥陀佛...所以是全性起修,你所有的修行都没有离开你的自性,全修在性,修的是什么?修的你这个始觉就合乎你的本觉了,念的就是你的本觉,你本有的觉悟就是这句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寿就是我的本觉,修就修在这个性,自性本身就是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 上次今年三月在讲《净修捷要》,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又有不同的讲法,今天又有多了一点点的这个体会。所以佛法很妙,每一次的体会都不一样,你们每次听的也不一样。 下来说「广学原为深入」,你要学得很广就是为了深入嘛!不是为了贪佛法,不是什么都要,是为了深入。「专修即是总持」,一门专修就是总持一切。 「声声唤醒自己」,一声一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把你的自性给唤醒了,这就是禅嘛!禅就是找到你的本性你的自性,这句话就是说的参禅了。一声一声就是把你自己唤醒,唤醒自己你不就开悟了吗?「念念不离本尊」这一句就是密,一念一念都不离开本尊,本尊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禅跟密都在里面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羡慕人家,又什么这个禅那个禅,到处去禅,给他去禅,密给他去密啦!我们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这就是禅,我这就是密,信不信由你!下来说: “又云:「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讬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你以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那么容易写出这些内容来吗?不容易的啊!四个字四个字都是四个字,但是它里面含了无量义。 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是我的本觉,你的本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你起心念佛才是始觉,就是说念别的还没有开始觉悟。是不是你们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的很霸道,非得念你们的阿弥陀佛才是开始觉悟,我念别的佛就不觉悟?你喜欢啦!所以起心动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因为你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师父,我的本觉是释迦牟尼佛行不行?我的本觉是药师佛行不行?As you like你喜欢。所以念佛才叫开始觉悟,念别的没有开始觉悟,没有开始觉悟就是继续糊涂,就这么简单。 「讬彼依正,显我自心」,我就假讬极乐世界,彼就是极乐世界,它的依报正报一切的殊胜讲不清楚了,所有一切一切的妙用来显现什么呢?都是来显现你自己的心啊!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阿弥陀佛的功德,一切观音势至的功德,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水鸟树林那么的微妙,那么的能够随众生的意,那么样的功德,闻到香闻到一切的声音都能够增加道念,如此的殊胜,这些殊胜是从那里来的呢?原来都是你自心所显现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就是没有能够重视。那些没有接触过高级净土内容的,他们也念佛,就是很难将极乐世界的一切跟自己的本心连系在一起,都是我念我的,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两回事,他照样念他的阿弥陀佛,自己的本心是什么都不知道。「讬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些说的都是你的自心,这不是心外求法,不在我的心外。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是始觉,开始觉悟的心发起来了,本是本觉本有的觉性,你始跟本都是这么念,始也是阿弥陀佛,本也是阿弥陀佛,弥陀念弥陀,始觉跟本觉它就不离开了,这两个一结合就直趋觉路。 相反的就「暂尔相违,便堕无明」,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只要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在无明里头了,就是这个一乘愿海,微妙难思。下来引了彭际清居士的《无量寿经起信论》: “又《无量寿经起信论》云:「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 彭绍升就是彭际清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他说「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初发心贵在有定课,你要有个定课,每天念千声或者万声或者是十万声。所以有的人他口气很大,开始第一句话就是千声,下来就是万声十万声到最后变成十声,十念法。要从少到多,不是从多到少。开始是少,慢慢来,由散入定,叫你一下子念都是很散乱的都是散善,然后念到你的心定了才能够是定散。「随其念力」你看这句讲得好啊!随其念力,随你的念力都可以往生,不管你是少或者是散念,只要你肯念。坏就坏在你不肯念,不肯开你的金口,一开口就骂人。只要你能够相续的念,一辈子都坚持下去,坚持到最后都可以往生。下来引《安乐集》: “又《安乐集》云:「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安乐集》说称名就是这样子,开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但能专至,相续不断」,你专一的念,至诚的念,你相续不断,定能生到佛前。下来就劝了: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劝我们后代的学者,我们现在就是他说的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佛法有说真谛有说世谛,世谛就是俗谛,我们就要懂得这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这个一念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呢?是什么呢?不可得啊,你得到什么?不可得,不可得这就是大智慧,不可得可是你还在念这句阿弥陀佛,没有间断,而能系念相续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还不断的念,这就是功德门。所以智慧跟功德同时就都显现了。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这就是智慧功德,你看前头是功德,上头又说智慧,这不全都有了嘛!这样修其心,又是功德又是智慧。「若始学者,未能破相」,始学者就是初初开始学的,你没有能够离开这个相,这是净土宗最紧要的就在这里,所以很多老太婆不懂的也都能够去往生,这就是非常殊胜的,但能依相专至,你就依着这个相,你的佛号是不是个相啊?阿弥陀佛,声音也是相啊,你专心至诚的念,无不往生的,没有不往生的,不须疑也。一上来你不需要离相,不需要做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些都不要管,你念就是啦! 所以念佛有四大秘诀,这个很好,这四大秘诀一定要记住!第一个不贪净境。净就是清净,清净的这个境界不贪。你看他打坐的就是要得个清净,打坐的人就是为了这个。我们念佛人我只是念,不管这个。 第二不除妄想。妄想它肯定一直来的嘛,来了去了..一定来的嘛,不要理它,不要宠它,妄想不要去除它,我就是念。以前讲过了嘛,咦!怎么跑来这个妄想?不行!我要把这个妄想去掉,这就变成两个妄想了,然后再念念念,又跑一个妄想来了,不行!我要把前面这一二三个妄想全部都给他赶走,「全部赶走」那个就是妄想,就变成四个妄想了。所以我告诉你,你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念,因为每一念每一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身不是妄念,而是净念,妙就妙在这里。所以不要去除掉那个妄想,我就是念。 还有「不求一心」,不管这个事。 最后说「不参是谁」。这是对修禅的人说的,你是谁啊?不管你是谁,我念我的就对了。所以就是这四大秘诀,不贪净境、不除妄想、不求一心、不参是谁。就这么念,就这么老老实实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谁都能做得到的啊是不是? “现世行人,实应谛信此说,不必先求离相,但当老实持名。「依相专至,无不往生」。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 「依相专至,无不往生」,这个就是很重要的,不是要先求离相,应当老实持名。「依相专至」就无不往生,这个就是说明本经往生的上辈是这个样子,中辈也是这个样子,下辈也是这个样子,没有例外的,中辈下辈我们就不再讲了,上辈讲了之后,中辈下辈就相同了,相同是什么呢?共同的条件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但是上辈中辈下辈它还有种种的情况,这个经文后面会讲到。下来说: “上广引经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至于持念而云专念,更云一向专念者。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下来我们就讨论这个一向专念了,我们再把一向专念再引申一步,一向专念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它这个含义不是只有一种,不是说像我们这样子专修的一门深入,就叫一向专念。它还有很多很多的主张跟提议,我们来参考参考: “「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耶?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三、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 下释其义。「一向专念」,有下三义:一者,废舍馀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二者,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馀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三者,以念佛为正,馀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馀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也。” 这三种我们一样一样的来看。他说一般是提五念法门,这个五念我们很熟悉了,一者礼拜、二者讚歎、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一共有五种。 他说一向专念有三个类型:第一废舍馀行,专立念佛。什么都不做了,所以有的人供佛像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别的都舍弃了,就念这一句那摩阿弥陀佛,这个叫做一向专念。这就是废舍馀行这一类的。 第二种为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我念佛是major主修的,是正业,可是我要帮助这个正业,我还修其它种种的来帮助它,这是主修跟助修圆融了,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这也叫一向专念。 第三以念佛为正,馀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 这两个差别不大,二跟三的差别不大。一个是作为主、一个是作为正,一个是作为助、一个是作为傍,但是要主次分明。这也还是算一向专念。下来说: “此论甚妥。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回向等念门也。” 所以这就是说念佛的人这五念-礼拜、作愿、回向等等,没有不做这一些事的,这个都是一向专念,所以我们拜《净修捷要》就是一向专念,五念门嘛! “依据上说,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等等,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 那么根据这里说的,念佛的人也念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等等这些咒,或者念《心经》、念《金刚经》,只要你主次分明。坏就坏在「只要你」,但是你没有办法做到主次分明,那就老老实实专修一门,所以现在又有人说念《普门品》都觉得不见得合适,你只要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也都不违背这个所谓的一向专念。所以念公他所主张的论点就比较广,但是还是要主助分明,念佛绵密,这是重点,不能改变的。 至于彭绍升他的《无量寿经起信论》的说法就更广了,我们听了之后不要无所适从,我们要做个决定,决定了之后,听这些等于是增加自己多一点认识,就这个意思。要不然这一段师父就不要讲了,把你们搞乱掉了,念大悲咒也可以啊?念准提咒也可以啊?既然念准提咒可以,那我去烧一点东西也可以,「烧东西」我没有直接讲,什么我说「烧东西」,可以做其它很多东西。哎哟!明天开始我可以很热闹了,要不然闷到要死,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不能做。慢慢听,不要乱了阵脚。 “《无量寿经起信论》更彰此旨。论曰:「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 这样我们就做不到了。彭绍升是大居士,大修行人。上头这三个是观念法门的。这《起信论》它的说法就更广了,它说只要发了菩提心,就当修菩萨行,菩萨在世间他也要度啊,所有的善乃至无边的功德,这些所有都回向极乐,也是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不必把一百样其它东西都扔掉了,才叫做一向专念。这里说: “此论甚契时机,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于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 据《起信论》,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馀出世法。” 其实你仔细的看看还是有条件的,不是你喜欢乱乱搞什么都来,不是的。 有条件的,发菩提心是一个条件,是不是?深信切愿是一个条件,你做所有的善事全部都回向愿生极乐世界,那就对了。 你能够这样子做的话,你有本事这样做,你可以去搞其它的,你可以去搞热闹没问题。如果你没有本事做到这几样东西-发菩提心,终日念佛,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还要发至诚心,还要回向极乐。你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ok!go ahead!不能的话就乖乖,就是一门深入,这样比较保险。 所以这种说法就很合乎时机了,因为现在大家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你不能够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一个人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请问在座的有谁做到?退休了也未必做到。我常常讲退休比没退休更忙,为什么呢?怕退休之后没事干,第一怕人会很快老,第二怕老了之后会有病,想到病之后下来很快就死了。没有退休的时候很多工作做,脑筋里面很活跃,觉得日子还可以过。一退休不要说你自己,你的亲人家里的人就觉得你是废人一个,没有用了,你的自尊心就受伤害了,所以忙呀忙还是继续的忙。 所以这里说你只是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情来就做,事情没来,不要去找事来做,事情做完了,去了马上就念阿弥陀佛...有吗?在座各位有这样子吗?事情来忙做完之后,佛号忘记了。所以我们连那个锅漏匠都比不上,他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马上就念。我们没有念累就先休息了,休息好了之后就去shopping逛街购物了。 所以还是有条件的,先不要开心。只是为了告诉你,你真正可以不要把世间法都丢掉了,一个人跑去深山跑去闭关,不需要做到这样子,这个法门不需要叫你做到这样子。这里说世法究竟也没有妨碍佛法,一切资生事业跟实相不相违背,何况我们把世法出世法,这一切的善都拿来回向,只要我们拿至诚心来回向极乐也叫一向专念。所以我们就是还是要做很多事情是不是?比方说在寺庙里面的方丈,方丈就是住持和尚,你有好多事情要做的,或者庙里有什么职务,或者自己还有什么着述出书,要讲经要准备这一切一切,只要是以念佛为主,这个念佛为主大家要把它体会得广一点,不是只要你拿着念珠阿弥陀佛...念佛为主就是念念要觉悟为主,那我讲经是不是念佛?你听经是不是念佛?你观想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是不是念佛啊?是啊!要这样子来体会。你只体会到拿着念珠拿着计数机,这样子叫做念佛。只要以念佛为主是我唯一的一个目的,其馀都是附带的,这个也算是一向专念,这就是常常跟大家说的,把佛法放在第一位。所以现在根据他说「兼行世法,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馀出世法呢?下来引了祖师自己的修行,我们来看看,那是祖师,不是我们。下来是蕅益大师说的,这个地方我们就来圆融一点的看法。 “蕅益大师《梵室偶谈》云:「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 这种说法我们七宝同修容易接受,因为熏多了熏久了,对于禅对于密我们不会去羡慕人家。我们知道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净土就是密教显说,一句阿弥陀佛即是禅即是密。所以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想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不是说你不参禅跑去念佛去了,你只要有信愿,你求生净土,你参禅也是净土的修行。understand明白吗?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并作长偈为誓。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柱,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所以蕅益大师是最圆融的了,他自己闭关闭的是念往生咒的关,这也是一个例子。下来又擧了其他祖师的例子: “又着《弥陀圆中钞》之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 参考!师父强调做参考。我们没有能力有样学样,这些内容大家要会听,你不要断章取义,这样子很危险,你如果以为人家可以,自己也可以,那就理解有所偏了,后果自负! 这些指的都是大修行人,身心都出家的,跟我们这品后面,三辈往生这品后面还有一个叫一心三辈的,是同一个说法,说的是住大乘者,都是指的参禅破初关、教下解悟的人。 我们破什么关?我们是什么关?我们是关门的关,离解悟还很远,误解就有,误解不是解悟,所以要自知量力。 这里说蕅益大师他自己闭关,闭是念往生咒的关,这也是一个例子。作《弥陀圆中钞》的幽溪大师,他一生就修种种的忏,忏就是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等等...忏无虚日,天天都修这一些忏法,临终预知时至,写了《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并且唱这个经题,一直到后来往生,所以修忏法念经也是净土行。 下来就特别说明兼修不如专修,讲到这里才是重点。如果不是在前面的吓死你们,哇!拜忏!师父,不是说不可以去参加什么拜什么忏吗?那个什么什么法会什么不能吗?这里说可以啊!师父,你骗我们啊!好好的听,兼修不如专修。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馀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生疏)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这个就合我心意了,所以这么来看,我们只要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然也兼修一点其它的法,也还是可以叫做一向专念。念公说这就是我这一向专念的解释,也比现在外面有一些净土宗比他们的广一点宽一点,就在这个地方。但是多门的修总不如一门深入,话又说回来了,就是这样子。我们修行就是要把生的地方变熟,熟的地方变生疏,我们贪瞋癡种种这些太熟悉了,我们打妄想太熟悉了,不用教的马上就来了,从来不需要你做些什么准备,给我准备一下我要开始打妄想了,没有啊,自然而然它就来了,太熟了,什么时候都会跑出来。但是这一些菩提心啊念佛啊,这一些出世间的事情我们太生疏了。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成生,生的地方变成熟。那么就是你专依于一门,把这个生的变熟,就比较有效。你一下修这个,一下又修那个,到最后全部都是生的,哪个也不熟,是不是?这样的话,一心专至就容易把生的变熟,熟的也就变生的了,这就是说的「一向」的好处。那么下来善导大师又说了: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稀)得一二,千中希(稀)得三四。」” 所以我们把前面讲的各种观点摆在一起,大家来参考来比较,那些都是祖师,善导大师也是祖师,善导大师说「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因为你称名字容易啊!只要能相续就能往生,就这么一念一念的相续,一念的相续一直念到最后要断气了,十就十生一百个人就一百个人生,什么原因呢?你没有杂的缘而且你能够生起正念,就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而且你是与佛的本愿相应,跟佛能够同步,佛的本愿是十念必生,就是劝大家念佛,「不违教故」你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发愿往生要念佛,所以你就顺佛语故,就是听佛的话。「若舍专念修杂念者」,专念你不修你修杂念,不是说绝对不行,大师就告诉你它的percentage,它成功的比率就少,百中稀得一二,一百中很少能得到一两个,千中稀得三四所以就难一些了。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一向专念可以广一点,但是要注意到,我们还是要使得那个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善导大师还是希望大家专念,这就是把我们对于本经的宗,也就是三辈往生每一辈所必备的条件,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汇报。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馀行难起。如《观经》云:五逆十恶之人,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指观想)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云临终不能观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讚,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实应速发大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一向专念,行也。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意谓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如《弥陀要解》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反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 所以我们学佛不是只是学问上的研究,而是要真正的解决自己,和一切的众生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大事,不是小事,那么怎么解决呢?那就有具体的行持了,三辈往生还有下面这品往生正因,就是让大家知道怎么去做,这个非常重要!我们把上辈已经讲了一些,第二十四品佛就告诉阿难,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出家了就是心出家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三辈中每一辈都有的,所以是个共同的必备的条件,因此这是我们这一部经的宗,我们已经屡次的讨论过了。底下我们就往下接着讲了我们看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者,佛、法、僧、戒、施、天),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 修诸功德就是愿意修种种的功德,六度万行都在修,行持很广大,而修这一些功德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愿生其国啊,愿意把这个功德回向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说,要广修万善同归极乐,就跟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了。 “「愿生其国」,亦即第十八愿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第十九愿「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与第廿一愿中「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第廿二愿「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如是诸愿中,皆以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为劝也。《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愿生其国」实为往生极乐之关键。” 《阿弥陀经》就讲了,也说明这个愿的重要,众生只要听到这个法门,听到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且这个世界是没有退转的,寿命无量不会死的,种种的增上,听了之后应该怎样子呢?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再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应当发愿,愿就导行,有了愿就有了行动,那么有了这样子的行动,接着你又发菩提心,而且又一向专念,又修种种功德而发愿回向极乐世界,这一切都是因,往生极乐世界是果,你修什么因呢?这个就是因了,这样子的众生他的果是什么呢?在临寿终时这个果就显现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重视。 不是有人说你们修净土法门都是死后的事情,生前怎么办?不是这样子的。很多很多有的就在今生就证得了,我们前几天也谈过了,但是达不到这一步也是在寿命末了的时候,临欲寿终的时候那还是今生啊,没有死了以后嘛,是死之前断气之前。不是中阴,不是中阴身,黄教宗喀巴大师是中阴成就,那是死了以后中阴的事情。我们这是即生成就,再重复引之前讲过了,念公说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说,生极乐世界跟我们密宗的即身成就是不是一致的?那么上师就反问念公一句,你问的是什么世界啊?活佛是这样子的声音,你问的是什么世界啊?念公就说我问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哦!一致一致!就是即生成就!所以人人都把这个即身成就推到只有密宗才行,这个是很大的错误很大的谬解。我们这个是即生成佛,即生成就。西藏当中理论跟实践都考虑的第一位的,就是念公的老师贡嘎呼图克图,前面就是他的话。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正第廿「临终接引愿」之成就。弥陀愿海所惠真实之利也。《称讚净土经》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经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是为净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是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经云下辈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 你不能不承认有他力的,没有他力就没有净土法门了,没有净土法门,其它都是靠自力,禅宗靠自力其它修行也是靠自己,靠自己是走楼梯,走楼梯就慢慢走,没有人说不可以,但是你走楼梯的人不能够否定还有电梯在旁边啊是不是?那叫顿教,你不能否定,一百年前可能你可以否定,一百年前没有发明电梯这个事情,现在有电梯你不坐,你要走楼梯,as you like你喜欢是不是? 所以临寿终时就是这种现象,阿弥陀佛跟这些圣众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也来了,无量无边的大菩萨现在其前,这个「其」就是以前修种种功德的这个人,出现在他这个人的面前,所以这个就是净土宗极殊胜的一点,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头,这一段比鸠摩罗什翻译的详细,他也说到「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不只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所以为什么这个壁纸有这个接引图,在这里整天可以转头看一下,把它落入印象是不是?你看不光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是证到声闻的证到菩萨的种种弟子,无量无边围绕,来住其前,来到临寿终的人的前面,这个时候佛就「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以大慈悲为怀,就是要度众生,佛就加祐,所以这就显出什么力量来呢?显出他力了。 所以有许多修行专靠自力当然是好,佛法没有不好的,但是没有能够凭借他力。你看打坐静坐就是一个例子,静坐当然是好的,修戒定慧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就是摄六度。但是你这个前五度没有般若,都不能称为彼岸,前五度像盲人一样跟瞎子一样,要到般若才有眼睛,那你这个禅定一般只是得到一些福报而已,所以有的人福报特别大,做国王现在是总统,他往往前生是禅定的功德,这一生做国王做总统,有的人他就参禅参得刚刚好相反,参得入魔了,这个入魔的所谓走火,这个字有前后的一个步骤,先是走火,然后就入魔,你不能讲入魔走火,那不能。他一定是走火之后就入魔了,这个事情很多。 所以这个他就是要靠他力,释迦牟尼佛说你们真要想打坐,不靠他力,没有这个可能。种种的魔的干扰,它这个是自力门,所以很困难。这个净土是定为他力门果教派,仰仗他力,仰仗弥陀大愿之力,这个圣众来迎接了,哇!来了很热闹,就慈悲为怀,他就加祐这个临终的人,令到他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难用功的时候,我们没有死过不知道,又不能说我们试试死一死看看,不能啊,只有一次而已。像风刀解体,风就是这个气,你看练气功的这个气,练气功的人断气是非常的苦啊!有的人他就说你们拿刀来,把我的气给割断吧!他的气断不下去,如风刀解体,如生龟剥皮,如活活的乌龟剥它的皮一样难过,用功不到啦!只有这个法门,你念到你能够达到这个条件,第十八愿你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都可以生,你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佛就来接引你了,接引你做什么?那不是礼节的问题,我来见见你。是要来加祐你,让你可以跟佛去,这个是关键。他舍命之后,就随佛到了极乐世界了。上次也讲过了,讲这个《悲华经》里面说了很多,大众围绕那个时候佛就入了无翳三昧,以三昧的力量就跟这个人说法,临终的人听到佛说法就大欢喜,就断除一切苦恼,也得到宝寊三昧。这个过程我们旁边的人不知道的,就只有他跟佛两个人知道而已,佛给他那个定心丸,佛就跟他说法,我们看不到。以这个三昧力故,他的心就能够念这一句佛号,你不要小看到时候你念不出来的,我告诉你!能念这个佛号就能够得到无生法忍,临终之后必生我国,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不可思议。 念公说所以我常常说你修什么都可以,结论来了,你不求生净土,你想今生要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了。当然你可以再来,再转世再来啊,所以有些人再来,再来就很难说了。今生的事情有时你都忘得一塌糊涂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你说来生还记得今生的事情啊,你今生的事情都忘了,不要说今生,现在的人转过头都忘记了,转过身就忘记了,找个理由说可能那个味精吃多了,有时候味精吃多了那个记忆力就消失了,正常的嘛!所以你今生的事情都忘记了,今生你以前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还能背出多少呢?你不要说小时候念的,就是前两个月念的,就是昨天我讲的,你还能够记得多少?你现在恐怕也就忘了,所以还要等到来生?不要等咯快快了!赶快就念阿弥陀佛跟佛去咯!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子的认知。要不然这次又错过这个机会了,也是浪费了空能法师,苦口婆心一直讲一直讲,那我走了,你们还在那边干什么丫丫呜? 好,那这句经文我们就讲到这里,跟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