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7 17:31:29瀏覽265|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91集 好,我们正在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昨天讲到了这个经文,这句经文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现在我们还在讨论这个菩提心,菩提心是Budhicitta,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有种种的解释,昨天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引了道绰大师对于菩提心他提出了四番的议论,就是四种的提议跟论点,第一个就是显菩提心的功用,这个我们昨天介绍过了。今天接着我们看第二,说的是菩提心的名跟体。好,先看注解然后我们再来解释。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体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二个是关于菩提心的名跟体。第一个是法身菩提。这些名词我们过去都没有机会听到,我们只知道菩提心啊菩提啊,那还有这么样细的来分为法身菩提、报身菩提跟化身菩提?如果你不接触这本《大经解》,哪有机会?没有机会,我自己肯定也没有机会啊。我第一个接触,今天把它带出来跟大家分享。 法身菩提就是什么呢?就是真如,实相,第一义谛,空等等。那么底下是报身菩提、化身菩提,分了三个说。那我们也不看它的本文了,我们讲这个注解的含义就好了。我们的这个法身菩提是什么呢?我们引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大悟的时侯,就是开悟的时候,这个所悟他这个时候的心,那就是所发的法身菩提心,法身菩提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就是第一义空。那么道绰说第一义空是「自性清净,体无秽染」。这个法身菩提是自性,是清净,清净为自性,它本体从来就没有染浊,没有垢污,没有染污,这就是《心经》的那句话「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天真自然不需要修成,不需要修的,法身要你修什么东西呢?它本来就圆满具足,你修个什么啊?所以法身不是修,是开发,开显,因为它是本有的。不像现在我们说你练功,你非得一点一点的练出来,从一点点一点点练出来的,它有过程的,这决定就不是法身啦,不是啦。 “释曰:第二明菩提之名与体,分就法报化三身而论。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于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 这就是禅宗六祖在听到无住生心之后说的,他一连串说了五句,这是其中之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六祖他这才是真正发心啊!他这个时候就发了心了,这个心从内心发出来的,他说我哪里会想到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这就跟道绰讲的「自性清净,体无秽染」就是同样一句话了。 “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 所以你说我们修净土的你就执着于只谈净土,谈别的像谈到禅宗密宗,现在这个世界上就这两宗是最普遍的了,那这两个不能谈,你回避它,那你所知道的就非常的limited,非常的有限了。你看我们七宝一直以来跟着念公的理念在学习,念公他自己本身是集了禅净密于一身,而且这三种都非常有成就啊!不是懂少少装通家那一种。所以在讲解开示当中除了净土,难免都会谈到禅跟密,而所谈的都跟我们修净土有密切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件事嘛!就是一件事的不同的表达而已。所以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解,因为这样子就很广就深入了,这部《大经解》所涉猎的范围,已经包罗万象,不只是谈净土宗了。所以这就是我们在法上得到的利益,师父我自己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我也跟大家来分享,有缘来听的就有机会得到这样殊胜的法益了。 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佛教团体,说他们自己是专修净土的,就会有这样子的机缘,能够听到这些内容。我第一次到中国湖南妙音寺,之前那边的同修就因为来我们这里参学,然后就希望师父能够过去他们那边的妙音寺跟大家介绍净土,他说他们的住持是专修净土的,我一听到「专修净土」这四个字,我的眼睛就亮了,哇!好啊!喜欢喜欢!后来我去了之后才发现没有我们这里这么纯啊,我以前有讲过,那个住持本身她还提倡《弟子规》,第一她出家,第二她一直跟着净空老和尚的法,一直专修《无量寿经》,有一段时间还把《无量寿经》放在一边,还大量印《弟子规》去提倡《弟子规》,我到了之后,她才全部改过来。这次十月讲完课之后有一点点时间,住持和尚空明法师她私下就跟我说,她想将现有的图书馆其它还有很杂杂的那些东西全部都移走,干什么呢?她想将图书馆变成纯净土的,好事好事啊!我就介绍她跟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申请所有有关净土的经论跟书籍,难得她这么发心,她希望能够做到像七宝一样的专精纯。 我们继续看底下道绰就说「理出天真,不假修成」,这也就是当时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哪里会想到我这个自性它本来就具足了,那还需要修个什么呢?还需要成个什么呢?所以你看一部《心经》Heart Sutera,就讲无所得,现在的人偏偏想有所得,所以就是背道而驰嘛,背道而驰就是缘木求鱼,昨天讲过了,跑到树上找鱼去了,你就是要跟观世音菩萨抬槓,《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嘛,所以这句话很有趣,你就是要跟观世音菩萨抬槓的意思,就是要跟观世音菩萨唱反调啦,你比观世音菩萨更厉害,那就没有办法啦!所以有很多人他就是这个心「没法度」,所以有时候广东话那个话很传神,有时候福建话传神的我就看到这一句「没法度」,很有趣啊!就是没有办法度你叫「没法度」。他就想得到点什么,今天想得点禅定,明天又出点神通,出点神通干什么呢?吓唬人,神通不能弘法,只能够吓唬人。念公他说吓唬人再来就是欺骗人,你看看现在就是这种情形。下面我们看注解: “五祖闻之,便授衣钵,立为第六代祖。并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大师当时尚未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一发此心,顿登祖位。正可为《菩提心论》中「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证。” 就是这样子的话,五祖听见之后就给衣钵了,这是佛的衣钵,从释迦牟尼佛传到在印度的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一直传,二祖三祖四祖到五祖弘忍,然后到惠能,他就是说了那几句话,就把衣钵传给他了。然后五祖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这个也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下来是「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所以六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他只是一个在家人,没有受过戒,也没有看过经,他也看不懂经啊,就只听了一部《金刚经》,而且是听到了人家念到了五分之二,就是念到那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发起了菩提心了,他就成了人天师,就是佛啦!所以当时大家就去追,追什么?追那个衣钵啊,怎么给人家拿走了呢?大家不要怪那个时候的人那么争名夺利,念公说我就给大家解释,我说这个你得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你要在当时你也会这样子,你当时在那边你也会跟他们一起去追,为什么?太想不通了,这个佛传下来的衣钵怎么我们这些出家人我们的首座神秀没得到,让一个在厨房里干活的这么一个苦力给他拿走了?这个事情不对啊!肯定是偷的,非得追回来不可,当时他们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很自然,你要在那个地方,你也一样一起去追。所以有人就怪神秀,神秀很好,神秀就是说了那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够说出这几句都不简单啊,没有办法,惠能大师他说的全都是法身境界是不是?如果神秀是安排这些人去追的,那神秀就太低了,神秀太低那六祖也就不高了。神秀很好,为什么呢?当时的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要请神秀当国师,神秀说我不能当国师,我的师兄才是国师。他还称那个惠能叫师兄,这样的心量的修行人,他怎么会和人家去争那个衣钵呢?这些事神秀没有说出来,别人不知道,所以武则天听说还有人比他厉害,可以当国师,就派了那个薛简去接六祖,结果接不下来,接不到啊,人真出家,国师也不当了,所以这一则公案是很好。所以现在世界上把禅宗列为中国的,也是我们的光荣。所以一发这个心就顿登祖位,这个跟刚才我们说的就是作为一个证例,一个proof一个证明。下来我们再看: “菩提心,迥出凡情,功用难思。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名为菩提。下明报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名为化身菩提。” 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子呢?是「迥出凡情,功用难思」。那我们一点点来,我们就是要一点点来,来了解菩提心是什么内容,而且我们是非常的深入。所以《金刚经》你看处处给我们讲菩提心,怎么样子呢?佛要灭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菩提心。想不通啊,佛要度众生,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那到底度了没有?度而无度,无度而度,这就是菩提心。要度众生这是慈悲,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这就是智慧,什么智慧呢?不着相,而这个自然就是本心,自然里头就是智慧就是慈悲,所以这就是菩提心,Bodhicitta就是这个。「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所以称为菩提,这是法身菩提。 还有报身菩提。法身是你本来有的,ok,这叫性德,本性本有的,性中本有之德。但是人人都有性德,怎么大家这个性德不能发挥作用呢?还是那么「哑哑乌」泛泛之辈,还是那么糊里糊涂呢?就是这句话了,你必须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四个字你们以前也没有听过,我也没听过。有一次我还是在家居士的时候,因为我接触黄念祖老居士已经十多年了,最起码打底十五年。有一次我还当居士的时候,跟一位佛教界的一些算是领导啦,他在佛教界很多年了,谈起来我就提到这八个字「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他很震撼,没听过就说:「好得不得了啊!你哪里听来的?」所以不是很容易有机会听到的,你必须要修嘛!你不修的话,你跟蚂蚁苍蝇蚊子有什么两样?蚂蚁苍蝇牠的性德也是佛性,牠也有佛性,但是它因为修得很差,所以才变成畜生。所以你修德出了功效有效果了,你性德就显出来了,才显现啊,所以要修六度万行的功德庄严,就得这个报身的佛果,得了报身佛果,报身就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所以道绰大师就称这个为「圆通无碍」,因为它圆明具德,通达无碍,这个是报身菩提。所以报身是从法身所显现的,是因为你修德的这个功效而显现了报身。 然后再从报身,因为你悲心不尽,慈悲心不尽,那你要去度众生,那众生看不到你的报身怎么办呢?你必须从报身再流现出化身来,这个化身在哪一类就现跟那个同类的一样那叫化身,这样子众生才能够亲近你嘛,这叫随机化现,随对方的机缘而现种种的身,所以这就是说从二臂一直到八万四千臂到无量臂,手臂的臂,千手千眼嘛!从一个眼到无穷的眼,从一个头到无穷的头,你看有啊,观世音菩萨有观世音菩萨的相,很多头的,现种种的相随机映现,以至于观音最突出的了。 下来这个典故是引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捲二》的,虚空藏菩萨在会上就说:「怎么观音还不来呢?」佛在主持开法会,正要讲经,在等观世音菩萨怎么没来呢?释迦牟尼佛就跟虚空藏菩萨说:「现在观音正在度这个茅厕里面的蛆。」茅厕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你要到乡下去可能还有啦,你头往下面一看都是苍蝇的幼虫,都是白色的。然后观音怎么度呢?观音变成一只蜜蜂,给茅厕里的蛆跟它说法,这就是化身,你要变成蜜蜂,这个蛆才能够看见你啊,你不能变成观音跑到厕所里面去啊,所以你要现同类身,所以他也很接近,在那边度众生,这个就是化身。 所以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所以道绰称为「益物圆通」,益物就是使我们所要救度的对象得到利益,所要救度的对象就称为物,这个物不是那个物理学的物。这个物是指的我们要救度的对象,对他有益而圆通的自在,使他得到真实之利,这就是化身菩提。这是道绰的第二段。 我们看第三: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即《往生论》)云: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释曰:发心有异者,谓有两类。初者,行者于因地中,具发以下之三种心。” 那么第三段就是发心,他举出了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一种是净土的。因地的发心,发三种心: “一者,须识有无,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自性本净,已见前注,兹不赘。 至于「识达有无」,实为悟心之玄关。「无」者,即《心经》中,从无眼耳,乃至无智亦无得,一连串之无字也。 又即《大涅槃经》云:「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此乃世尊最后慈悲微切之垂示,亦即永明大师愿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用血为墨以书此文,用报慈恩者也。无明本无,枝叶何有,达妄本空,真性自显。此即「知无」之要义也。” 好料啊!为什么好料?听不懂,听不懂知道是好料。下来这段不只好料还很妙,担保你没听过,也没想过佛法可以谈到这么深入的,你看祖师而已,还不是佛说的。祖师的头脑真的是顶瓜瓜,我们都望尘莫及,更不用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头脑了。好,我们用心来听这一段哦,这一段不只有趣,相当的会让大家感到Surprise很意外! 第一个就叫做「识达有无」,道绰这话非常精炼,「识达有无」,这四个字如果你不小心在哪里看到,给你自己看这四个字,你怎么也不会想到真正说的是什么。祖师的四个字它可以含无量的意思,无量的深意。 那我们先说这个,怎么识达「无」,识就是认识,达就是了达,怎么去了达这个「无」,但是「无」不能翻译成英文「No」,It is not「No」。这就是大家一直都在念《心经》,但是没几个真正知道经文里面说的「无」的这个真实义。所以佛经要翻译成英文,又能够真正达到佛的意思的,很难,very difficult就很困难啦!所以从《心经》中说,《心经》是一连串一连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到无智亦无得,这一大串都是无。这里告诉你识达有无,要先识这个「无」,「无」是什么没有,没有什么?要发菩提心,要先认识这个「无」。 《涅槃经》说佛在要入涅槃的时候,这个很重要!太重要了!佛入种种禅定回来,又告诉大众,我遍观了三界,找无明本际,我们都说众生都是因为无明,才会成为众生对不对?因为无明,一念妄动,一念妄动我们就成了无明,无明就流转生死。那佛这个时候告诉大家,种种去找无明本际,无明本际它的性本来是解脱的,无明并没有在那里给你缠缚什么,绑住你让你不能自在不能快活,没有。乃至无老死也是解脱的。佛说这个无明我十方去求,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殊胜的世界,我都去找这个无明,了不能得,我一点都找不到,哪里有一点无明啊?我找不到,「根本无故」这个根本它就没有。那么从无明所生展的一切,从无明生展出来的就是十二因缘嘛,以及无老死忧悲苦恼等等也都没有了,所以无明解脱都解脱了。以这个因缘,我常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所以这就给我们证明,无明是十方你找不到的。这个就是永明大师他在《宗镜录》写的,知道了这一段之后,永明大师说,愿于无量劫,把他的皮剥下来当纸,拿骨头来当笔,拿那个血来当墨,来写这句话,来报佛恩。你真正听到这句话,你会感动,会感恩,会流眼泪,佛为了我们把真实的现象告诉我们,没有无明。是我们自己「搞屎棍」自找的,自己找来的,它本来没有。你有业障啊,你业障深重哦,你拿那个业障出来给我看,都没有啊!所以一个大师级的永明大师,他听了这段话之后,他都要做这个动作,来报佛恩。没有无明! 所以《心经》我们随口就读过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哪来的无明?无明前面再加个「无」,「无无明」,所以你要这样来念「无无明」,既然没有无明,你还迷个什么「东东」呢是不是?这叫无知啊!你没听过这些内容,你就是无知。所以小乘的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heart Sutera《心经》,那就是告诉你,My friend朋友,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些,本来就不存在,你们小乘修行人忙个什么呀?以前我有读《心经》,也没有这种认知,所以小乘跟大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你不承认never mind,那是你的事。这些句句都是佛的意思,《心经》虽然不是佛说的,是观世音的体会,但是经过佛的印证,就是这样没错。 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心,胡思乱想想七想八想九想十这就是妄,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是都在这个妄当中,但是这个妄它本来是空的,并不是实际真有一个妄存在那边。就好像你做梦,常常举这个例子是最好体会的。你做梦梦见老虎来了,地震山崩地裂,这里着火了火烧了,你是要想法子阻止这个山崩,要阻止这个火啊要灭火,要把老虎给栓起来给绑起来吗?那多费事啊!多费事就是不需要这么麻烦啦!但是你知道是梦,它根本没有这些,right?梦一醒就完了嘛!不用移山倒海,也不用赶老虎,不用这些事,都没有这些,你知道这是梦。 妄它就是这么回事,这个妄包括一切,你的烦恼你的忧虑,你的担心你的分别,你的种种的想法,every thing all in全部通通叫做妄。都没有,都不存在。所以你要是真正了达妄的本空,真性自然就显现啦!所以禅宗开悟应该都是真性自显,那不是一个口头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人就略略尝到了一点点这种清净,顿然间消除了一些粗的妄想,就以为自己是开悟了,那是粗的妄想,你不要忘了,粗的妄想消除了,那还有细的呢,那还有细的呢,这样就满足了?这个有时候很危险,有时候就变成了大妄语,很危险!大妄语就是「我不得了啦!」「我入定有种种的境界啦!」nonsense胡说!没有这些!大妄语还用这个来炫耀,这个是无知。 那么前面讲的这么一大段,这个就是告诉你要知「无」,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没有烦恼没有这些的种种,知道了吗?知道了。 下来是知「有」,所以就必须识达「有」跟「无」。达是了达,通达。它还不是一个知道就行的这么简单,这个怎么讲呢?所以道绰这一段话以前也没有人见过,很多人没见过,因为道绰大师这个书很多时候都在国外,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谁来做注解。那么念公说这是我第一次,也希望请大家提提意见。我们还能提什么意见?听都困难了,还提意见是不是?听就好了。我们继续看: “至于「知有」者,宗门常曰:「必须知有始得。」” 所以宗门就是禅宗就说「必须知有始得」,你必须得知「有」。这个「有」大家又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的认为一切都有,有老婆有孩子,我银行有户口有种种的财产,有很多山河大地,那个不是我们要知道的。这个刚好相反,要仔细的听下去,相当有趣而且很妙,保证你以前没听过,你不来七宝,你很难有机会听到,让你大开眼界!朝山也说必须要知「有」,听好哦!不管你在烦恼无明之中,never mind都不要紧,就是你要知「有」,有什么呢?下面就引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 “又傅大士《心王铭》曰:「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铭中以譬喻,明当人各各自有心王。决定是有,应物随情,发挥妙用,但不见其形。” 这是打个比方一个譬喻,实际那个味道有没有呢?我们讲的就是海水的咸味,海水里的咸味有没有?哎!有啊,你尝那个确实决定是有,但是味道是什么东西呢?你把这个味道给抓出来,抓不出来,但是味道决定是有,这是打个比方。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打个更好的比方,就是这个magnet磁性,现在大家可以说那水里因为有盐嘛,你把水炼了之后,把盐拿出来那就可以了,那个比方过去就够了,现在有一点好像是还说不清楚。磁性的这个磁它就能吸铁,磁性消失了,它就变成一块普通的铁了,你一充磁那它又能吸铁了,电磁是一充电它的磁性就出来了,电如果一没有了它的磁性也没有了,所以这个磁性太厉害了,多少大吨的东西,它一吸就把它吸起来了,力量大极了,但是什么是磁性?你把那个铁磨成粉末了,砸成粉末了你也找不到这个磁性,就是这个比方。所以现在我们就找到更好一点的比方,用这个来譬喻我们众生的佛性决定是有,如铁的磁性,决定是有,不见其形,磁性是什么样子的呢?而这磁性决定是有。 我们在讲《净修捷要》的时候,也擧了这个例子,像这个鸽子,南京军用的鸽子牠坐飞机带到北京,到北京一放,牠就自己飞回南京去了,牠是要靠磁的感觉,牠在飞机上没有看见下面地球是什么样子,从磁的感觉牠就能飞回去,所以动物就比我们聪明啊是不是? 所以要知「有」者,就是知有这个佛性。知「无」,就是「无」无明,等等所有一切的妄想。 我们又引了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得好,八个字。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因为太好了,印象深刻。这八个字就是「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八个字搞掂。谁能写得出来这八个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把这两个接受下来承认下来,那你还有什么牵挂呢?还有什么烦恼呢?还有谁会气死你呢?只有你自己气死你自己啊,是不是?所以听了这段话以后别再生气了,浪费力气,留住那口气来念阿弥陀佛不是更好吗?是不是?你自己好,别人也好。 「识达有无」,「无」是什么?「有」是什么?所以今天这堂课很重要,比中马票还重要。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 这是《涅槃经》说的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密在汝边」,佛最密的就在你那一边。有人说佛那你在井上看看,井里一看那就是自己了。水井啊,现在很少看到水井了。这是比喻,指你对着一潭清水,你头低下去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自己看到的就是「他」嘛,自己里面的「他」,所以要知「有」,有这个,但是「他」在哪里?昨天讲过了,「说是一物即不中」。 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体会,其实这些过去我们一直都在谈。七宝同修应该比外面的学佛人更能够体悟才对啊,种种的比喻都是让我们能够认同「他」真的有,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哎呀!痛啊!有知觉吗?有啊!「他」在里面啊!所以你看《心经》一开头就是那句话,「观自在菩萨」,观自性在不在。下来注解说: “《心灯录》云:「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总是虚妄。」” 所以《心灯录》也说要人知有。所以朝山他自己自比为小释迦,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那个是大的,他是小的,他就是有这个把柄,这个把柄是好的。人们常常说你被他抓住你的把柄了,那是不好的事。他就是有这个把柄,他怎么样呢?他真的知「有」,那我们要学他,现在开始,我们知道了,我们要知「有」。 “上释知无与知有,以明「识达有无」。又「识达」,谓识心达本。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此正相当于《大乘起信论》中之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二者,「缘修万行」相当于该论之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于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是以此之三种发心,正《起信论》之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 所以从这个地方第一句就是要「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清净者,其它皆无,然而自性决定是有。 第二「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这是等于乐修一切善法,这是第二。 第三就是「大慈悲为本」。所以在因地中发菩提心要这三个,也就是一个,什么呢?头一个就是至诚心,第二个就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回向发愿心,这是一个。下来就引了《净土论》: “次者引《净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于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如《阿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讚本师,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再有又引了《净土论》,另外一种就是《净土论》,也就是《往生论》里头所提的,今言发菩提心者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就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即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这就是《往生论》的文章。所以说你要帮人家,你要去救人帮人,你要把他救去哪里?这里告诉你,要把他摄取到有佛国土的这个地方,你要有这个心。那你要劝他再来做人啊?人还没做好,怎么作佛?那你就是叫他再来六道这个地方咯,你是摄取他继续在六道这个地方轮回,而不是摄取他生有佛国土的这个地方。所以很清楚了,菩提心就是这个心。这么一看我们往往就容易觉得,好像前面讲的要有真实心,要能够识达有无种种的这种讲法,是比较难一些。那我们念佛容易,一开口阿弥陀佛,很容易嘛是不是?就是愿作佛,愿度众生,让众生摄有佛国土的地方。实际上不然,不然就是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净土往生法门是一个难信之法,难信!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阿弥陀经》会集本上面,就把玄奘这个「极」字给收进来给摄进来了,是极难信法,净土法门是个极难信的法。所以你要摄受让众生生极乐世界,自己要求生净土。这个信心是很稀有,难信之法,《阿弥陀经》给你证明了嘛,十方诸佛都称讚本师,没有称讚别的。就称讚这件事情,为度众生,在五浊恶世,说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是我们自己专修净土的人说的这个话,是从经典里面提出来的,经典是佛说的,佛都说这个净土念佛法门是很难相信的一个法门。念有什么难?老太婆也会念啊,到她七八十嵗八十多嵗,她差不多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就害怕就怕死了,这时候你跟她讲极乐世界,甚至你跟她提阿弥陀佛,啋啋啋避忌,要我早一点死你不孝啊!她也是念佛,很容易,开口就念了,她念佛她就不会死的吗?她不怕吗?你告诉她要去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你走的时候,你念佛跟阿弥陀佛走,嘘!别说了,不要再讲了,衰仔!你看有多难!是难信之法! “又本经《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这是佛说的。听到这个大经,这个《大乘无量寿经》,你能够信,能够欢喜,愿意接受,愿意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奉持,这件事情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里面的难,没有再比这个更难的了。你要说这个《无量寿经》你要去念一念,两万多字,比那个《首楞严经》还短啦,比《华严经》更短,有什么多难的?比那些大部头的经要容易多了,你要讲这些道理也比《首楞严经》好讲嘛是不是?这个不是那么难,为什么说这么难呢?佛说话肯定有理由的,佛没有打妄语佛无虚语,佛说的都是真实话。为什么难呢?「因为你不肯,不是你不能,是你不肯。」这句话再重复一遍,因为好料啊!「因为你不肯,不是你不能,是你不肯。」不肯的意思就是不愿意。 “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于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 这个前两天也讲过了,能够相信,用什么来证明?愿意去往生啊,愿意去见阿弥陀佛,愿意去见阿弥陀佛就等于不怕死,对死没有恐惧,这个是大智慧。不是你读多少书,你是博士种种,你的knowledge学问一大堆不得了,那个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这样就表明能信净土实在是一切世间的难中之难,对于这个难信,难能就可贵,难信的你能信,这就是大智,信跟智是一致的,信跟清净也是一致的。 “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 讲得很明显啊,顺着这个信心,你发起要去作佛,要度众生,要同登净土这样的愿,你就已经把智慧都包括在里头了,有了智慧还担心没有福报吗?有福报未必有智慧啊,而且这个智慧是大智慧,你还担心没有福报吗?所以有这样的大愿,又有普度大众的心,悲也在里面了,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但能真实信受,自然能发如上之心。是又为净宗之殊胜方便。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是即发菩提心也。” 但能真实信受,这个「真实」两个字摆在上头,一般人只能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往生是好,我也知道。所以念公他常常说,有的人去念佛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因为消灾免难,今生要好,死了以后往生愿意,死了之后也要好,总之一切都是个人打算,这样的心生不了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里头他一切都是利他的,Mahayana是大乘法,是发了大乘的心的,所以都真实信受这个法才能够发这样的心。我们继续看注解: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释曰:有人根据《诸法无行经》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可得。此求者乃远离于菩提,如天与地之相隔远。既然如此,今何云,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 我们继续看: “释曰: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执,即是作相。自离于理体之实际,故云「不当理实」。此人则远离于菩提也。” 你看这些说的都是圆教的道理,处处叫你不要着相。其它的修法都还在相上来求,有所求就是有一个所求的对象,是不是?这都不是究竟的。像戒律也是这样子,小乘人是在相上持戒,大乘呢?大乘讲心,从理上说是无所求,你本来都具足了,你还求个什么「东东」?但是对初学你这样子说,他就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了。所以大乘圆教的道理很难讲,这里是第四个问答解释,他就设了一个question一个问答,这就提出问题了,就是说要修万行才能感受菩提,要种种的有为种种的作为啊,为这么多为,为这么多为啊。《诸法无行经》就说「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你要求生净土又要度众生,那你跟《诸法无行经》这里说的就有conflict矛盾有冲突了,《诸法无行经》说「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你要去求菩提就没有菩提了。「世人远菩提」,世人离开菩提就很远很远了,有多远呢?「犹如天与地」,远得像天跟地一样。那么你又说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这事情怎么解释呢?能解释,不能解释就不是佛法。下面就解释了: “「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 你看他这里头我们往下看道绰的话,这个问题他提出来了,道绰的回答他引了《大智度论》: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 说什么来的?这个大家听了又抓头了。所以来七宝听课,没有佛学基础,真的是听死人啊!马来西亚华语「听死人」,人还没死,听死而已。所以就是只有存档啊,多听啊,多听就有机会understand明白,明白了就不会听死了,法身就活起来啦,就有机会开发你本有的智慧。因为这些文字不是世间人的思想,不是你出了几百本书,那些书很畅销排行榜那个,包括你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些文字跟佛经的文字都没有得比的。佛门的文字叫文字般若,经典是智慧的语言文字,所以多听多熏习,就能够开智慧,我们尽量来体会,能体会多少算多少。 说「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你就是被束缚了,捆住了。「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也被捆住了。「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你看这几句话就彼此都互相矛盾嘛,你见般若也被捆住了,不见也被捆住了;见般若是解脱,不见般若也是解脱。到底是要见还是不见呢?这四句话互相矛盾。那么龙树就解释得好,甚至它都成立,它都成立这个才妙,所以佛法叫妙法啦!关键就在这里了,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解释: “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求也)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如果你这个见解没有离开四句,就是被捆住了,被缚了。离开四句,就解脱了。还好我们之前听了很多这个四句,都可以说,但是你要离开四句,所以你见般若也行,不见般若也行,总之你要离开四句来见般若。就是不能用你世间那种形式逻辑,世间的形式逻辑是什么?有,就不是没有,要没有,那就不是有。非常清楚,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又有又没有,又没有又有,这不行。一定要有一个决定,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所以世间的形式逻辑就是种种的,这种执着这种分别,那你怎么来来去去,你也是被捆住了,因为你没有离开四句。 怎么离开四句?很难啊!在凡夫份上最好的办法,哎,来啦!就是我们的啦!你去念佛或者念咒,对我们来说是念佛,阿弥陀佛...那跟这个有没有、也有也没有、也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念阿弥陀佛就离开这四句了嘛,就离开这个分别了,阿弥陀佛还有分别?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你怎么分别?只能够分别声音大一点声音小一点,念得慢一点念得快一点。阿弥陀佛本身怎么分别?所以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就妙在这里啦,要不然你讲得天花乱坠讲到口都干了,你都在四句之中,你跑不掉的。 下面擧一个例子很有趣,所以有人就很执着的念佛,那还是在四句之中。 你老老实实念,念得很绵绵密密,就暗合道妙,你一切都放下了,就无所住了。然而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老实相续不断这就是生其心。所以在地上菩萨才能够实践的无住生心,凡夫念佛能够暗合道妙,所以这个是持名的最殊胜的地方。 不是阿弥陀佛希望你念他,你念他他就保佑你。你不要说阿弥陀佛啦,念公说我叫黄念祖,有人说有人念黄念祖,我就保佑他,我还真觉得你念黄念祖我嫌讨厌。 不过有这么一个人相当有趣,这个人两公婆当然彼此两个人都不对,这个女的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念得这个丈夫很讨厌,念腻了很讨厌很腻了,丈夫就一直叫他老婆的名字,天天叫叫叫叫叫,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整天在他老婆耳朵那边哦哦哦,他老婆就说你吵死我了,你怎么一直叫我名字啊?丈夫就说我吵死你了?你天天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被你吵死了?他老婆这一听她就不念了,想想也有道理啊,观世音菩萨也被我吵死了。其实这两公婆两个都不通,菩萨并不喜欢你念,念公说连我都不希望人家念啊,就那个妇女也不希望人家念她名字,念得吵死了。 这就是因为这里头暗合道妙,这句佛号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它本身,所以这样就清楚了。你是有为,是无为,你要是能够离开四句,你所有的都是般若。你不离开四句,你所为的都是有为法,你做什么都是有为法,它就是这样都是有漏,你不能做到无漏。下面我们就来圆融说: “释曰: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次者,《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这个《安乐集》它指出三种跟菩提门相违反违背的,这个以前讲过了,但是太久了,大家也忘了,这个地方我们再说一说: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释曰:三种相违之法,即文中:一,「我心贪着自身」。二,「无安众生心」。三,「恭敬供养自身心」。此三者必须远离也。 《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以上所论违菩提门与随顺菩提门,正显发心违顺之异。凡已发菩提心修习净业者,应常体究,切莫自违菩提门,违失本愿,自障往生也。” 第一个就是「我心贪着自身」,第二是「无安众生心」,第三是「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三个必须要远离。怎么叫「相违」?就是相违背。 第一个「我心贪着自身」,所以我们这个邪见之中第一个邪见就身见,这个身。现在练气功风行天下,练气功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在身见之中,他就是练的这个身体嘛,这个色身Physical body,他使到这个身体能够调,这个身能够转换,最后变成了金身,就永远不死了。都是练的这个身,这个身一定死,这个身一定灭,这个身是生灭的嘛,你怎么练成金刚它还是要灭的。只有这个里面的那个才不灭,那个你不用练,它也不会灭。所以这第一个就是「我心贪着自身」,叫作种种调护,种种什么什么的,又什么周天,通这边通那边,你几天没有上厕所就不通啊。 所以第二是「无安众生心」,没有让众生安乐的心。这个当然是不行啦,这三个都是相违反的,所以要发菩提心,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第三个是「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个就严重了!自身前面提过了,这里加上一个「心」,自身心,那说的是这个身体还是里面那个心?这个心是指哪个心呢?这个很重要,这个就不仅仅是气功方面的人了,那就更普遍了,是恭敬供养自心,如果大家不听解释就很难理解,恭敬供养自心有错吗?所以恭敬供养自心能出这个毛病,把这个毛病能够除了,能从这个毛病里面出得来,那就是大丈夫了。 下面就提到阿难Ananda,阿难虽然能够记得十二部大经,他证了初果了,可是他又免不了摩登伽难,这个典故这个公案在《首楞严经》里面,以前大家听过,这也就是他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佛给他总结,你不知道两种根本,你不明白一个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是涅槃的根本,你自己在认贼为子,你以为是你自己的心,结果那个是什么呢?那个是贼啊,那个是害你的贼,偷走你的功德法财的,而你却把它当着宝贝来供养它。所以这里的话就和佛说阿难的话是一致的,不要去供养我们这个妄心,这个心是指妄心,一个就是说我们使得它得了很多的知识从外面去学了很多的知识Knowledge,然后增加自己很大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再有就是我有了一个见解之后,别人的东西来了,跟我这个就不兼容了,不兼容怎么办呢?我就是要捍卫我脑子里的这个东西了,要Protect它,要保护我,我可以跟别人不惜一切去作战,这都是供养自身心,这说得真好,这都是很多人目前的毛病,所以就是说的认贼作子。我们如果不听这个解释,我们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妄心是贼啊!人对于自己的这个孩子,都是把最好的东西来养他的,对不对?而我们现在却偏偏养了一个什么呢?养了一个贼。 所以《四十二章经》就说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都是一致的。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常常跟大家说你自己的意思千变万化,昨天是这样,今天的想法又不同了,你怎么可以相信自己呢?因为那是妄心,妄心它肯定就是千变万化的,真心才是不变的。所以《四十二章经》这一部经,是最早第一部经从印度到中国来的,翻译好了,里面佛举了很多很多例子,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千万别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不能信啊!那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相信呢?要证得阿罗汉,正觉之后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那我们现在是什么汉?罗宾汉,罗宾汉也不能相信啊!你还是人,你还是胡思乱想,天天想的都不一样,甚至其实每一秒钟想的都不一样,它的变化我们不是说了,佛在经典告诉我们,它的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刹那的变化,就是二十一万六千个不同的想法,在一秒钟之内啊!所以怎么能够相信呢?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的心就安啦!你的老公以前给你承诺,答应过你的,没有兑现,你现在明白啦!因为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他是男子汉啊!所以不兑现是正常的,你就不会怪他啦是不是?所以修行的人就要先破这个妄,自己在脑子里面现在当家作主的,这里头有一个贼在那边,那个贼会害我们的,我们要十分的清醒。 那么关于菩提心,我们差不多用了两堂课来介绍这个菩提心,因为它很重要,菩提心就说到这里。 底下紧接着的经文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刚好有一个段落,那么下来这个经文的解释也相当重要,我们就留到明天再来跟大家继续一起来学习。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