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8集
2023/03/27 20:01:22瀏覽241|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8集

  好,我們繼續再談這一品提到的三聚,聚就是聚在一起同一類的。這三聚就是邪定聚、不定聚跟正定聚。我們昨天談的這些,就引了《大智度論》的說法,那麼大家一般上比較容易接受。那麼另外一個解釋要求就太高太嚴格了,說要到了信位才是正定,之前的都是邪定,所以我們在人道你怎麼修還是邪定嘛!還有的說十信都還是邪定啊,還要再提升到了三賢位才是正定,十信再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的才是正定。那麼其實這些說的都是在往生之前的,它有種種的說法,種種的要求,還引了一些註解。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它就自然的統一了,就是你不用做什麼工作,總之你到了之後,不管你的背景從哪裡來,你到了極樂世界就全部都統一了,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大平等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嘛,我們現在在討論當然要多瞭解一些內容,比較一下,我們就知道極樂世界非去不可,這個後面我們還會講到。好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為正定。大乘或以必入涅槃,或以三賢以上,或以十地以上,或唯以大覺佛果為正定。”

  彼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眾生全部都是住正定聚,每一個都是,你一往生之後你就是住正定聚了。所以憬興是朝鮮人,朝鮮以前叫高麗,高麗的人參叫高麗參,小時候不知道什麼叫高麗參,以為好像是一種黏黏的東西。就是高麗就是朝鮮,又叫新羅國人,就是朝鮮人。我們這裡頭引證的古德有好幾個國家的,有日本的、朝鮮的、還有我們中國的。繼續看註解:

“至於今經所云彼土眾生,皆住正定聚者,淨影云:「位分不退,名為正定。莫問大乘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

  這裡就說啦,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還是什麼乘,到了極樂世界,你一定是住正定的了。

“望西同之,並云:「一切善惡凡夫,乘佛願力,生彼國者,處不退故。是名正定。」又憬興云:「若生淨土,不問凡聖,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脫,故唯有正定聚而無餘二也。」《會疏》同之。”

  所以他就是說若生淨土,不問凡聖,不管你是凡夫還是聖人,一定趨向於涅槃,為什麼呢?到了極樂世界,你一定成佛的。你不會成菩薩,你不會成阿羅漢,不會變成其他的。你一定成佛的,已經跟你guarantee打包單了,誰跟你guarantee擔保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說得很清楚,你一定是行善的,你一定是生在善道,一定行六度,一定會得解脫的,所以往生的人只有正定,沒有其它另外兩種,另外兩種是邪定跟不定,沒有。所以這是他的解釋,那《會疏》也同意他的解釋。我們繼續看:

“又《甄解》宗善導意,釋曰:「《釋摩訶衍論》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三賢,皆名正定聚。淨土正定聚亦然。或現十地三賢等。其體必至滅度。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約一法句,則十地三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這就說明了嘛,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那就是圓教的佛果了,一定成佛。所以另外《甄解》遵循善導大師的意思,他來說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三賢,皆名正定聚,包括佛,下來有十地,下來有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他這個解釋就是說淨土的一切,都是Mahayana大乘,所以也都是住於正定之聚了,那有的是示現十地三賢,但都是必定要入涅槃的,要成佛的,他最終也就是法身了,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他就住於正定之聚。那麼底下就是,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它是正定的聚合之中屬於正定,這是一個解釋,因為他屬於正定這一類了。那這兩個解釋都可以講得通,那我們這裡頭就是把它都會集起來了,《唐譯》和《宋譯》底下又加了,這個加的不是隨便加的,這個很重要!不但是已生,還有當生,這個當生是在唐宋兩譯有的,這個當生也住於正定之聚,他是遵善導大師的意思說,彌陀這個大願是極深啦,我們沒有辦法理解,我們只有相信。那麼就是說當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將要生到極樂世界,將要生叫當生,那當生是指誰呢?我們啊,就是我們啊,也都是正定聚。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當然它也要符合條件的嘛,要不是那阿貓阿狗都是了。不是每個念佛人都是,那不然怎麼說念佛人還有一百種果報呢?所以念佛的很多,往生的很少,就是這個原因。下來註解說:

“《甄解》之說,深顯經意。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故皆住於正定聚。至於示現十地三賢,其體必入涅槃,當相即是法身。故於「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句下,緊接「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決定成佛,極顯彌陀大願,不可思議。

本品會集魏唐宋三譯。文曰:「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見唐宋二譯),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住正定聚,必證菩提。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將生極樂之人,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雖居穢土,仍是具縛凡夫,但亦已住於正定之聚,決證菩提。是誠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絕待圓融,究竟方便也。”

  所以我們昨天講過了,我們聽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常常有用這些詞句「超情離見」,「絕待圓融」,種種什麼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些就是告訴你是什麼課程?是什麼班啊?是博士班,博士班才有這些形容嘛!「絕待圓融」就是絕了對待了,沒有對待的,絕了對待了。超情離見就是超出你的常情,離開你的見解,所以沒有辦法,你達不到這樣的一個境界的。所以下來又說:

“又《唐譯》曰:「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個就是關鍵了,往生的障礙就在這裡,不是你自己說,我很有把握,我一定往生,你現在所建立的彼因就是。極樂世界的因是什麼?你現在造什麼因你自己心裡明白,你是不是在造西方的因?條件是什麼後面會講到,所以我們一定要聽這樣子的一個開示,引了一些大德的一些言論,我們才真正知道我們現在還欠缺什麼,還有什麼不夠的,要這樣才行啊!這《唐譯》就是唐朝的時候翻譯的這個《無量壽經》叫《無量壽如來會》,是唐朝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他翻譯的。這個本子是在《寶積經》裡面,《寶積經》是一部很大的經,這部經也全部都翻譯出來了,是《寶積經》裡面的一部分,叫做《無量壽如來會》,是《寶積經》裡頭的一會,這就是說明了釋迦牟尼佛在講《寶積經》的時候又講了《無量壽經》,這個是大的單元,在這個大的單元裡面又講了《無量壽經》了。所以《唐譯》又說了就是這一句「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經文說: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我們看註解:

“蓋謂當生極樂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必然一生補佛。故曰「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則不能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故云「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就把這個條件給說出來啦!當然你不相信淨土,你不修,那你不會去往生的,那這個往生的果就不屬於你了。那你如果也發菩提心,也是深具信願,具足了信跟願,你老老實實也盡你的全力去念佛去行善,你都盡了最大的努力這麼做了,你真的盡了力了,佛是悉知悉見的,不會虧待你,如果你這個合乎彌陀的大願,你是應當生的,這就叫「當生」,不必等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現在已經在正定聚了,已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個是根據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我們世間公推為彌陀化身,蓮池大師就讚嘆善導大師說,他就算不是彌陀化身,他必然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一流的,同一個Level水平的,這就是說的善導大師,我們常常講善導大師在長安的種種事跡,長安城裡頭沒有一個miss漏掉不念佛的,沒有一個,婦女小孩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念佛,那肯定就是念「阿彌陀佛」咯,你說這個感化力有多大?有什麼人在那一個城市裡頭讓一個城市的人全部都念阿彌陀佛?有沒有?有沒有?有誰有這個本事?中國外國哪一國都沒有。

“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謂彌陀「入正定聚」大願之益,通顯於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

  下面就跟大家說什麼叫密什麼叫顯,善導大師的意思他這個正定聚的利益,這個利益是通於彼此二土,彼土就是極樂世界,此土就是說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甄解》它承善導大師這個意思就是說「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到了極樂世界入正定之聚,這一切都增上,決定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都非常地明顯,你看得到的,你知道的,這叫顯益,明顯的利益。在我們這個世界呢?你如果真的是這幾個字做到了,「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四句話你去真正做到了,那你就應當生了,你也入了正定聚,在這裡就入了正定聚,這個正定聚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利益,這個利益是密益,這個利益不是那麼明顯,你自己也不知道,旁邊其他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確實得到了這個利益,所以這個稱為密益。那麼常常說這個密不是保密的意思,就是別人不知道,不能知,不得而知。所以條件就是這幾個字嘛,要把它背起來,把它記起來啊!不是含含糊糊的,含含糊糊你自己講的,你自己說的就有把握往生啦?「真為生死」,那我們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怕死,知道死的不是你真正的死,那個是遲早要死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執持名號,就是念,開口念,你做到了,你就是在建立彼土的因,極樂世界的因。不然你講得天花亂墜,那都是自圓其說,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不承認,所以你還是要六道繼續輪迴。

“《甄解》又說: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善導)不共義也。」可見《甄解》極讚善導大師所說,當生之人,雖身在娑婆,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為殊勝不共之妙義。所謂密益,蓋指冥得此益也。”

  《甄解》是一部註解,也是註解《無量壽經》的,日本人寫的,日本人很多這些註解,我們中國才兩部,當然要加上現代黃念祖老居士的這本註解。

  《甄解》說「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善導)不共義也。」他們對善導大師尊崇極了,fully respect,稱為什麼?「今家」,所以是非常的親密,非常的崇仰,說這個說法是善導大師不共的意思,就是不跟別人相同的,不跟別人一樣的,是善導大師獨特的智慧的見解,這就可以看見《甄解》是極其稱讚善導大師。

  那麼當生的人雖然還在娑婆世界,已經得到了入正定聚的這種benefit利益了,所以這個是殊勝不共的妙義。為什麼這麼說?你看我們經裡頭不是這麼說了嗎?因為「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如果說現生已生當生的人都住於正定聚了,因為如果(中國文字很妙的,這個是反證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那就不能夠建立這個因,什麼因呢?往生的因,不能建立當生往生的這個因,當生的因是什麼呢?又要再重複這一句了「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告訴你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就是念這句佛號就對了,就等著什麼呢?等佛來放光來接你了,你真正發出這個心,那菩提心就在裡面了,你很深的這個信心很深的願力也在裡面了。你對世間什麼都沒興趣了,你對世間一切都能夠totally完全放下了,尤其是六七十歲的,還叫你老菩薩了,還尊重你叫你老菩薩,講得不好聽就是老不死啊,就差不多了,你還要搞什麼東東?孫子啦孩子啦包括你的老伴啦,不用理他的。自己現在是最重要的啦,要為自己打算。我常常說如果你是為自己的自身享受的種種利益打算,這個就叫自私自利。現在為自己將來去作佛給自己舖這條路,佛會告訴你是真佛弟子,真的!所以這句話就是徹悟大師他說的,大師說的話,他把大經小經的宗旨全部合在一起了,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發菩提心是大經說的話,,《無量壽經》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持名是小經《阿彌陀經》的宗,把這兩部經大小經給它合在一塊兒了,所以這就是very complete很完備了。你要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加上一個形容詞,你是「真為生死」,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不是只得一點點佛法的利益,或者是世間的利益,什麼吉祥,平安,不要生病,誰能跟你擔保不要生病啊?你念阿彌陀佛就求這個不要生病?你的業力裡面所存的這些資料,過去生中你幹了什麼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只有把這些東西delay延後,我們業力肯定是有的,什麼時候發動,我們不知道,可能今天晚上,可能下個月,突然傳來個消息,那個誰誰誰又不行了,師父給他寫名字,又多了一個名字要迴向,你不知道的。所以現在就是要真正下定決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孫啊不要吵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這樣子才有機會把這個要發動的業力這個時間delay延後,真的!你如果真的是為了得一點點利益,或者是口頭上說得很漂亮,那就遠遠不是這裡說的「今生」啦!你是為了解決自己,而且還不只是自己,還有無量眾生的生死問題,這無量眾生裡面包括我們過去生中的父親母親,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都在裡面,你都為了解決他們的生死問題,你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要解決大家的生死問題,不要在六道輪迴當中這麼頭出頭沒,這麼的冤枉受輪迴,六道輪迴是很冤枉的,不應該的,你本來就是佛,你現在在做夢之中,你在受種種的苦,在夢中受苦啦,那我們會想晚上才受苦嘛,現在沒有受苦啊,現在就是在做夢,你在做噩夢,你在夢中是十分的恐怖的,你十分的害怕,沒有叫醒你之前你還跟真的一樣,是不是?現在我們還是在做夢,但是你沒醒啊,你現在就拿它當真的,拿什麼當真的?拿這個夢當真的,所以很冤枉嘛!把六道輪迴當真的很冤枉!沒有這回事,要把大家叫醒起來,所以這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這樣發菩提心的,不但發菩提心,我自己也要醒過來啊,第一重要就是你自己要先醒過來。我要不醒,我還在夢中,我怎麼還知道叫醒旁邊的人呢?我只知道害怕..啊...或者是在夢中裡面撿元寶,中國講撿元寶,我們這裡講在夢中撿鈔票,發財了,哇!中了福利部彩票第一獎,第一獎,很開心,笑哈哈..笑到醒過來,哎呀!可惜!可惜!不醒過來我就可以去領獎了,誰給你獎金啊?但是都在夢中,沒有想到要把別人叫醒,你醒了才能叫人嘛!所以我常常聽到同修很慈悲,很想幫這個幫那個,做這個做那個,先幫幫你自己吧!先成就自己!其實這是很自然的事情,automatic,你自己成就了,你自己提升了,你自己有進步了,你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它自自然然就是你所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是跟你提升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你操什麼心啊?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你操什麼心啊?先操心你自己啦,是不是?比方這個人在那邊睡覺,你自己還在那邊害怕得不得了!哇哇!然後你一拍就拍醒他了,喂!醒來醒來,別在做夢了!所以你看英文的翻譯也是這樣子,覺悟叫什麼?Awaken,Wake up!叫你wake up要醒啊!是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具體就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句「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你具足了這八個字就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以這樣子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那麼這個反證就很得利,正面的我們不太好懂,反面的這個我們就很可以懂了,邪定的人會有正因嗎?邪定的人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嗎?還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嗎?Impossible不可能!他不可能的,他沒有這個因啊,他沒有這個抵抗力,我們現代人說的是免疫力,好東西一來他就lost control失控了,她什麼都放棄了,她就只知道貪,只知道貪目前可以貪到的東西,其它別管它,以後再說啦!別人怎麼看她,她都不管了,這樣子的人還能夠有往生的可能嗎?她不能建立彼因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她不能建立,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熱一下,明天又冷下來了,明天就沒有這回事了。今天真的是聽了師父講的那幾個字,真的是要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了,我一定要做到。到了明天,你一問她,慢一點啦,師父,我現在正忙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你想想,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你快要死了還重要的?沒有了。

  所以我自己天天就浸在這個裡面了,所以我很安心,我的心很定,我全部的本錢資糧都在這裡了嘛!我天天頭腦想的是什麼?所以如果你讓我幾個月不講經,也不用備課,那我看我也跟一般人一樣啦,也差不多不行啊!

  所以這種人他不可能往生,不定聚也不能夠,今天明天那他會為生死發菩提心嗎?他經不起考驗,我們也不是說很多人他一直沒發過菩提心,他就是經不起考驗,是不是啊?所以說這裡有個形容說「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這個魚牠下的魚卵,不能講蛋,講卵,魚卵下得很多,但是能夠成形成魚的很少很少。庵羅花這種花不知道是什麼花,印度可能有,開花很多,結果的很少。菩薩初發心,發心的很多,最後成佛的很少,因為都退了嘛,都退了。

  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動力就不一樣了,而且他因為這個起了修行,他是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那麼他這個行就保障了他的願,因為你知道你這麼行的話,那阿彌陀佛就會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保佑你,避免一切魔的干擾,可以護持你這個願protect,將你這個願給你保住。這個不定聚的人他也做不到。真正就是說你只要能夠做到這四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把它背起來,回去把它寫在你家裡面任何一個角落,把它寫上去,那你就得到佛的加持了,所以佛就會派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加持你,那就入於正定之聚,所以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不一定到臨終的時候看見佛來接你,你才放心,你只問你自己是不是符合當生的條件?下來註解說:

“又《小本》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可見不退轉之勝益,亦復通於彼此二土,與今經文同一玄旨。阿彌陀佛大願大力,不可思議。”

  那麼這個意思在小本《阿彌陀經》裡頭也有,經文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不能靠自己說的,也不能聽別人說的。我們要根據經典,依據經典因為經典是佛說的,清清楚楚一個字也不差。「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就是想要去,這個人「皆」這些人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發願願意生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那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就是現在就入了正定聚了嗎?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就是不退轉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很粗心,我們因為覺得不敢相信,很難相信,不敢相信,就把這些事情給忽略過去了,然後就按自己的理論,這樣子來explain這樣子來解釋,就這麼講,也跟別人這麼講。所以你看這個意思很明顯,這兩個一結合就知道這是我們一個大的幸運,什麼幸運呢?能遇到這個法門是今生最大的幸運。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聽到淨土法門,一個人在房子裡面笑了幾天,啊哈哈哈...不曉得是不是這樣笑?他一定很有威儀的,哪像師父這樣子?笑了幾天,為什麼笑?就是自己笑著說:「我這回才得到了出去的路了!」真的是這樣。不然你你哪裡有路可以出去?出輪迴你哪裡有路?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年不講淨土法門,不介紹有個極樂世界,有這樣容易簡單方便快速而且最後究竟圓滿的這樣的一個法門,這樣子的一個地方,那我們今天一個兩個都跑不掉,一個兩個都被黑白無常整天追你啊,告訴你。所以我們現在有路可以出去了,所以現在在這裡不要笑啦,回家好好的笑一番,真的是,師父講得對啊!一直笑,你老公就說你去了一趟七寶回來就癲了,不要管別人怎麼說,是不是?要不然你哪裡有路可以出去啊?你最多了不起寫那一兩篇文章罷了,你還是沒有路出去啊!你寫的那些文章出書種種那些,不能給你當通行證,當pass不能給你當護照,你哪裡都去不了,那又有什麼用?所以這一點很要緊的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是正定聚了,要好好的珍惜啊!如果沒聽淨土法門的人,他根本沒有接觸到這方面的一個解釋,他根本一無所知啊,所以那些人才真正的可憐!我們是一群最最幸運的阿彌陀佛的弟子!!真的有時候想想,怎麼會一開始就接觸這個淨土法門呢?佛法的法門經典這麼多,一直堅持到今天,越來越覺得..用廣東話兩個字「好彩啊」!好在當年人家叫我念「阿彌陀佛」,我還嫌這是老人教,才從老人教那邊慢慢去發現這個寶,所以我也不用說笑三天啦,我常常想就覺得很滿意啦,心滿意足了,夠了,我就是這樣講這樣講,這樣走這樣走,這樣子過日子,時間到就拜拜,就是這樣子,還有什麼?該交代的也交代了,該做的也超出我的能力了,超出了,做了很多了。有時候想想自己走到外面,因為道場前面那個小小聽經機一直24小時播放的,走過去聽到,哎!我講了很多,錄了很多了,不錯了,不錯了,出家不到十年這樣子的一個不是成績啦,有這樣子的一個record收錄,不錯啦不錯啦,非常非常的滿意,最滿意的就是大家成就了我,要不然我坐在那邊講給誰聽?講給鬼聽啊?我們繼續看註解:

“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告一段落。此下即為「十方佛讚」,「三輩往生」…等。”

  下來就引了《無量壽經起信論》,很了不起的論著,清朝的彭際清居士他作的。你不懂不要緊,你光是看這些文字,在上面電視有得看,就看看這些文字你看看:

“《無量壽經起信論》會結前之經義,消歸自心。論曰:「如上種種莊嚴,種種佛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特無大願大行,發起勝因。不覺不知,沈淪永劫。若能一念迴光,方知家業具在。如入寶山,取之無盡。如遊香國,觸處蒙薰。要須親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廢。」”

  誰能寫得出來?一位居士都還不是出家人,考到狀元考得最好最top的成績,然後不做官,研究佛學,深入經藏。

  那麼底下就是十方佛讚了,那麼前面那幾品就帶領大家去到極樂世界,看看極樂世界的環境,極樂世界那些聖眾,那些菩薩他們的生活衣食住行種種,之後大家對這個已經存檔有概念了。下來呢?十方佛讚再給大家一個更大的動力,一個更好的證明,佛來證明到底極樂世界有沒有?極樂世界是不是這麼不可思議?佛來證明,不是人來證明,人沒有資格證明,是十方佛,還不止是一尊佛。所以我常常說你不聽這些道理,你會覺得也沒有什麼。瞭解之後你知道,不是你自己認為沒有什麼就沒有什麼的,你還要把你的心量你的眼光放遠一點,看看還有什麼其它的內容,還有什麼東西能夠給你證明,能夠說服你,下來就是了。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讚。(二)次明佛讚深意。(三)末明一念淨信不可思議功德。”

  好,我們先看開始的經文: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一)首標東方,順世俗故,日出東方。東方世界,數如恆河之沙。一一界中各有恆河沙數之佛。一一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

  那麼隨順大家的一個觀念。東方是太陽剛剛從東方出來嘛,早上從東方出來,所以先列東方,東方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頭都有佛,每一個世界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什麼叫恆河沙?是說那個數量沒有辦法數得清,這麼多的佛都在幹什麼?出廣長舌相,廣大又長的舌頭的這個相。放無量光,佛就放光了。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些字字句句都是經典的重要的內容,大家要把它背起來。這裡介紹什麼是廣長舌相:

“「廣長舌相」乃卅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出口能覆面至髮際。《圓中鈔》蘧庵師曰:「出廣長舌,表無虛妄。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故感此相。」”

  廣長舌本來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廣又長又柔又薄,從嘴裡伸出來到上頭,舌頭能夠蓋住自己的臉,能夠舔到自己的頭髮。那麼念公就說他的舅父南梅,南梅北夏的南梅,也是個大居士,他的舌頭就很特別,梅光羲大居士他的舌頭很特別,他能夠舔到他自己的鼻尖,這也是個異相,特別的相,能舔到鼻子尖。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的,有的人短到根本是很離譜的啊。出廣長舌相就是證明無量劫來口中沒有妄語,沒有綺語,沒有惡口這種種語業的過失,沒有,多劫沒有這個過,所以感得這個相-廣長舌。所以為什麼我們的舌頭這麼短呢?因為整天講騙話,整天惡口,講的那些不三不四的綺語,就這四種的口業,是不是整天愛講這些?講人家是非啊?所以從舌頭就可以證明,你不用那麼大聲否認,跑不掉的,是不是?我們看註解:

“又《圓中鈔》曰:「惟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然有常相、現相不同。若常相者,縮之雖常在口,伸之則能覆面,上至髮際。此曾令外道生信。所示如此也。若夫現相,又有大小不同。」如《阿彌陀經》曰:「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以《圓中鈔》,前面引的這個《鈔》就是《圓中鈔》,《圓中鈔》說:「惟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然後這個廣長舌相有常相和現相兩種不同,常相者就是你一說出話來嘴裏一吐出來,這個舌頭就蓋到你的臉,當時佛就是現這樣子的一個相,外道就佩服得五體投地啦!讓外道知道佛說的全部都是真實的。我們可以相信,不然我們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沒有這麼長的舌頭呢?是不是?已經prove證明了嘛,這是「常相」。如果「現相」就不同了,「現相」就是你看《阿彌陀經》裡面,「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舌頭遍覆,長到遍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十億個銀河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這有多大啊?這舌頭有多長啊?那麼它是有意思的,不是要給你看那麼長舌頭的佛。註解說:

“經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殊勝之「現相」。此經大小二本相校,大本未言「遍覆」,而言「放無量光」。故知舌相即是此光,此光即是舌相,無二無別。今言「放無量光」,故知法音所被,當不止三千大千世界。”

  你要說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那麼多,已經定了一個位置了。可是光沒有limit限量,那不是更遠嗎?所以我們這個《無量壽經》沒有說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可是說放無量光,所以小本的那個舌頭遍滿跟這裡的無量光是一致的,舌相就是這個光,光就是舌相,而且光就更廣了嘛,所遍的可能還不止三千大千世界了。

“又《圓中鈔》繼云:「《法華》言高而不言廣。故曰上至梵世。此經言廣,而不言高。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知二經,大小相齊。但文互略,故各舉一邊。悉是表無虛妄。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又義,《法華》明豎出三界,故但言高。此經明橫出三界,故但言廣。若即豎而橫,即橫而豎,文雖互略,義必相齊。」鈔義精妙,啟人深信。”

  那麼底下就是引了慈恩窺基大師,窺基大師對於淨土宗有三種註解,那麼大家現在學法相的人都不提了,不提什麼?不提他註解淨土宗的這個著書啦,恐怕不合乎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的意思,是這個原因啦!

“又慈恩師云:「佛之舌相,證小,則覆面門,以至髮際。今覆大千,證大事也。」”

  所以你看祖師不是普通人啊!他所說的都完全就是佛的意思。那佛已經入滅了,除了經典已經定下來講的那個內容,其他的要來輔助的補充的,全交給這些祖師大德啦,而且窺基大師還不是淨土宗的祖師,是法相宗的祖師啊,他看得那麼透徹,他說佛之舌相證小給小乘做證明的時候,那麼就蓋到面門就完了。「以至髮際」,最多到頭髮。「今覆大千」,現在覆蓋了大千世界,幹嘛呢?是證大事,要證明一件大事,證明這個淨土法門,所以現這個相,這是窺基大師的解釋。

“又云:「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悉真實故。則覆面之舌,已無妄語,況覆大千乎!」

是故我等,於佛之所讚,應生實信。”

  你要是不相信,那你就是不信佛了,是不是?而且還不只不信一尊佛,你是不信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已經在經典裡面給你證明了,這個舌頭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般如果到鼻尖或蓋了整個臉到頭髮,他所說的都已經可以一百巴仙相信,沒有講騙話啦!現在還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經跟你說明了你還懷疑?這個講不通啊!其實也講得通,為什麼?他沒有聽到這些內容。七寶同修你們聽到了,所以你們的信心應該比其他人更加更加的強才對嘛,所以要把你們聽到的這些來告訴其他人,因為他們都沒有機緣來七寶,有什麼辦法呢?這是沒有辦法的,逼也逼不來的嘛!

  今天星期六shopping購物逛街才重要,拖了一大一小,一大一小。所以我常常說,當然我自己以前沒有孩子。但是我有這種感觸,每次去買東西的時候,看到前面大的拉小的,小的又拉小的,叮叮咚咚,do re mi fa so la ti do,這些瓜什麼時候才長大啦?長大之後這個世界他又很難應付啊,是不是這樣啊?所以我常常都‘嘖嘖嘖’好彩啊!好在我今天選了這條路。

  好,我們繼續看。所以處處都在給我們證明了,是諸佛共同一致的證明淨土法門的殊勝。那人說的我們還可以懷疑,是不是?現在是佛說的,而且還不止一尊佛,我們要這樣來瞭解才行啊!所以你不多聽這些道理這些內容,你知道的範圍就非常地limited有限。「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他說的話就沒有說兩樣的話。今天說這樣子,明天又說那樣子。不會的,都是真實的,覆面之舌已經沒有妄語了,何況現在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呢,還有不真實的地方嗎?是不是?這是窺基大師在勸我們要深信。

“「說誠實言」。說至誠無妄,真實不虛之言。《彌陀疏鈔》曰:「誠實,明必可信。以誠則真懇無偽。實則審諦不虛。所謂獅子吼,無畏說,千聖復起不能易,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

  「說誠實言」就是真實無妄的,就是真實不虛的言語。《彌陀疏鈔》蓮池大師他作的,他說誠實是表示必定可信。「必」這個字很肯定啊,必定可信,因為誠則真懇無偽,真是真實,懇是懇切,無偽就是沒有虛假,實則審諦不虛,實際真實也就是這個樣,沒有虛妄的。獅子吼是什麼意思呢?佛說法如獅子吼,百獸都畏懼。「四無畏」,是無畏之說。「千聖復起不能易」,一千個聖人再起來也不能改變這種說法,一千個聖人,不是一千個普通人啊。「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楷就是楷則楷模,一萬世都應該遵守作為楷則。所以念公說有人總想把佛給他動一動,什麼叫動一動呢?有一些新招啊,或者能不能超過佛沒講過的,比佛還厲害了,我想到的,佛沒想到的,這個都是自己認為想比佛還要高明。我們怎麼跟釋迦牟尼佛比呢?根本你不要說我們人啊,連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沒有得比,因為不是他跟你在地球比的,他超過這個地球啦,他是一個大宇宙的圓滿的大智慧者,什麼叫圓滿大智慧者?前幾天講過了,整個大宇宙就是一個法身,一個法身就是一個大的數據,就是一個大的DATA,所有一切有生命的,他的存檔的資料都在這個大數據裡面。那釋迦牟尼佛跟一切諸佛,佛就等於equal to這個大數據,那你怎麼跟他來比呢?他知道的就是整個大數據,整個大數據整個data就是他,我們只是個別的一個,怎麼比?既然不能比,你就不要想出新招能夠超過佛啦,乖乖的聽話,乖乖的依教奉行就對了。知識份子也一樣,不管你是哲學家科學家諾貝爾得獎的,你永遠都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Okay?

“又云:「純真絕妄,萬劫如然。言誠實者,孰過於是。」”

  又說純真絕妄,純的真,一點妄都沒有。「萬劫如然」,萬劫也是這樣。說到誠實還有比這個更誠實的嗎?你看「說誠實言」,這就是誠實的解釋,那麼誠實言說的是什麼呢?到底是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重點在這裡,十方諸佛講那麼多,講這些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這個就是為了「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個稱讚不是給面子支持support而已哦,稱讚等於是認同agree,認同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

“故知諸佛所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乃極真極實之言,千佛出世不能改易,萬代遵守不可違失。純是真實,無有虛妄。是故我等咸當諦信,慎莫懷疑。「不可思議功德」,見前第十一品註。”

  這個就是萬世不能改的,所以這個是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這個淨土法門就是如此,十方諸佛都在稱讚,不只是佛,千經萬論都給你指著這一條路,什麼路呢?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啊!我們知道的只有淨土五經講極樂世界講淨土講阿彌陀佛,還有最起碼有比較明顯提到的,都有兩百多部的經跟論,有的,名字都有的,這個以前講過了,都給你指到最後的這條路,這個路是誰給你指的?不是人跟你指的,那是佛給你指的這條路,就非常的safe穩妥了。

“下復舉十方恆沙諸佛,亦復如是稱讚彌陀。”

  前面舉了東方,東方恆河沙是如此,十方的恆河沙也都是如此。

“《會疏》曰:「雖諸佛所證,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故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是第十七願成就也。」”

  《會疏》是日本人作的,它說諸佛所證都是平等,怎麼單單就你彌陀特別呢?怎麼單單要稱讚你彌陀呢?它就說念佛往生這個利益,是彌陀不共的妙法,跟諸佛是不共同的妙法,跟諸佛不同的故諸佛就讓位啦!讓德啦!諸佛就都推讓,讓一切眾生都歸向於一個佛,這也就是第十七願十方佛都聞名都稱嘆,聞名的多才能求生的多嘛,才能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諸佛跟彌陀是一個心,佛跟佛都是沒有別的想法,就只有一個想法,什麼想法呢?就是願意眾生你們真正都能夠得度,所以諸佛之稱讚彌陀也就是為了這個,彌陀之發願,願意十方佛來稱我名,讓眾生聞我名都來我的淨土,也是為了這個。不是為了拉一個隊伍,我要怎麼樣怎麼樣,要搞一個很大的組織,人越多越好,能夠壯大我的組織,種種種種的不得了的,那是世間人的做法。佛沒有想要搞這個的,佛跟佛只有一個心願,就是要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不要再繼續六道輪迴了。既然你阿彌陀佛建立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這麼的美好,這麼的殊勝,那我們就省下來啦!其他諸佛就省下來咯!全部給你介紹到你的淨土去嘛!

  其實講是這麼講,真正就是因為阿彌陀佛是法身,那其他佛都歸到法身了,也可以這樣子來理解,這是我的體會。

  所以都是為了眾生得度。十方謙虛也不是逃卸責任,也不是表示禮讓,也是為了度生,為了眾生得度,都是說的真實話「誠實之言」。那麼接著再看一段註解,接著下來就是經文了。好我們先看這個註解說:

“意謂,佛佛道同,所證平等,無有高下。但念佛往生法門,乃彌陀不共之妙法。故其利益,亦是不共。是故諸佛推讓其德,欲顯一切諸佛無邊功德,悉歸彌陀一佛。欲令十方眾生,悉入彌陀願海,往生極樂世界。此正顯彌陀本願第十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十方佛讚,始能名聞十方,普攝無邊眾生,會歸極樂也。”

  就是四十八願裡面有這一個願,所以十方世界的這些眾生才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這個願兌現了,所以你看到處都是阿彌陀佛,大家見面都是阿彌陀佛,管你是什麼佛教團體都一定是阿彌陀的。你不可能是釋迦牟尼佛的,只有什麼是釋迦牟尼佛?南傳小乘的他不會跟你阿彌陀佛的,你跟他阿彌陀佛!他還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Buddha Shakyamuni!你跟他阿彌陀佛!他是Sadhu Sadhu Sadhu!怎麼說都是Sadhu!沒辦法的。所以是不是這樣?因為有這個願,所以大家就認為好像很平常,念阿彌陀佛很平常,沒什麼特別。因為彌陀有這個願,如果沒有這個願,今天你會念阿彌陀佛嗎?好,下來我們看經文說: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二)上表諸佛讚歎之本因。蓋欲眾生聞名生信,發願求生,悉證無上菩提也。

《會疏》曰:「是則第十八願成就。一部宗歸,唯在於斯。所以者何?雖四十八願皆殊勝,以念佛往生為最要。雖一一成就皆難思,而此成就為不共,故諸佛讚歎。」「聞彼佛名」者,《教行信證》曰:「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聞名得福,故能生淨信之心。「清淨心」者,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淨心也。”

  「何以故」就是為什麼,為什麼四維上下都稱讚呢?就是沒有一個地方漏掉叫四維上下,為什麼呢?就是這句「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因為他方所有的眾生都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聽到之後他就發起了清淨的信心,這句佛號能夠令你的心清淨,其他不能。那麼下面引了《勝鬘寶窟上》這部書:

“《勝鬘寶窟上》曰:「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清淨就是信,清淨心就是無疑的信心,無垢的信心,沒有污垢的沒有懷疑的信心。

“「憶念受持」。「受」者,信受。「持」者,堅持。「憶」者,憶佛功德,「念」者,念佛名號。「歸依」者,謂身心歸向,依止不捨。”

  憶念受持這個憶就是憶佛的功德,念就是念佛的功德,念就是念佛的名號,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堅持。

  你看看,我們每一天是不是有這樣子來做呢?所以這個就要注意咯!你想什麼最多的,那就是你將來的結果,跑不掉的,所以自己的將來自己造,沒有人會幫你,佛菩薩善知識老師也不過是把方法告訴你而已,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歸依供養,身心歸向,依止不捨,就是歸依,歸向到彌陀,依止不捨離,我們用廣東話來講會比較貼切一點,依止不捨離就是「抱緊他」,「抱緊誰?抱緊阿彌陀佛」,依止不捨離就是抓到死死的,這樣才有機會啊!再者供養呢?我們看註解說:

“「供養」者,《玄贊》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

所言「財行」,指二種供養:一財供養。指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二法供養。如說修行,以為供養。”

  再來就是供養,「進財行以為供」,財行有兩方面: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這一切都可以拿來供養。這個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那些,內財就是頭目腦髓,你身體的一些拿來供養供佛,這是供養的一方面。還有就是法供養,我如說修行來供養這是行,以財行來做什麼呢?來獻供。有所攝資為養,這個佛我們獻給他讓他有所攝,滋養身體,對於這個身對於法有這個,也就是俗話說的營養,提供他營養這樣的意思,有所利益就稱為養。這就是對於這個所謂歸依供養的解釋。那麼底下就很重要咯,底下引了這個註解內容很重要,我們看看:

“《彌陀疏鈔》曰:「清涼大師云:『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即本經「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之旨。

《疏鈔》云:「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個一念信都是好的。《彌陀疏鈔》就說了,往生淨土必須要有這個信,要往生淨土就需要有信,而且告訴你千信就千生,萬信就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你能夠相信佛的名字,你相信你依止佛,諸佛就救你了,諸佛就護持你。「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所以不是你自己說了算,你說我很相信,我信得很深,什麼叫深信?你能做到你的心就是你的念頭,常常想到阿彌陀佛,你的口常常稱念阿彌陀佛,身常常敬佛,這個才叫做深信。常常憶念,常常稱念名號,常常禮拜恭敬,這個才叫做深信。不管是早是晚,你這個時間是早一點還是晚一點,還是馬上就去往生了,還是還要再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這裡就告訴你,終無再住閻浮之法,不會在這個娑婆世界再常常呆下去了。就是說這個信特別要緊。

“(三)特標「一念淨信」,「至心願生」,亦皆隨願得生之不可思議功德。

「一念」者,《會疏》曰:「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

  這裡還說「一念淨信」,一念淨信就是可以隨願皆生,「一念淨信,願生彼國,隨願皆生」,一念淨信就可以生,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主要就是這個「一」,一念的一,不是二念三念三心二意。一念的這個「一」很重要,首先一念淨信我們解釋這個一念,《會疏》的解釋是「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信這樣一念就產生信。這樣子的一念不在乎你要念多少,一天三千五千一萬兩萬五萬十萬,不在乎你多少。在乎你每一念佛號真正的是一念,真實的信心而生出了這一念。

“又《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獲得金剛真心者,橫超五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一者冥眾護持益,(乃至)十者,入正定聚益也。」”

  也就是這一念就叫做一心,就是沒有二念,「不二」,一心一念就是名一心,也就叫做一心。那麼這個一心很重要,原來這一心就是清淨報土,什麼叫做清淨報土?極樂世界啦,極樂世界的真因就是在乎你這一念這一心。

  法身我們本具,我們本來就有的法身,我們要成功就是要修出這個報身,修出了報身就居於清淨的報土啦,法身本來不等待你修,本來有的,在座每一位都有的。現在就是說你這個一念就正是清淨報土的真因,真實之因。我們再看多一段:

“(以上明「一念」,以下明「淨信」。)

又《彌陀疏鈔》曰:「信即心淨。《成唯識論》云:信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何言心淨,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為相。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

  《彌陀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著作,底下他自己引了《成唯識論》,引了唯識方面的。他先說這個信即心淨。《成唯識論》裡頭說信是什麼呢?「信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對於這個真實的功德你是深忍樂欲,深的能夠忍,忍就是住,就是愛樂。「欲」是你願意,願意領會,願意相契。以心淨為信,以心這個清淨為信,這是《成唯識論》的解釋。所以什麼叫做信呢?對於這個實的功德,這個往生淨土真實的功德你是深忍,安忍安住,歡喜,心裡面有這種喜悅歡悅。「心淨為信」以心淨為他的信,何言心淨呢?什麼叫心清淨呢?心清淨不是你自己說的。這裡用這個來形容「如水清珠」,有一種珠子叫水清珠,到底是怎麼樣的珠子不知道啦。這個珠子你把它放在水裡面,很骯髒的水當時就清了,它能清濁水,水清珠能把濁水當時給澄清了,所以過去有時候得的水不乾淨,你要是有這個珠子,馬上一下子這個水就清了,髒東西都沉澱了,你要是可以找到這個珠,就不用裝過濾器了,溝渠的水也可以拿來給它轉清了,它能清濁水。

  但是染法就相反了,染法它各自都有它自己的相,只要你不信,這個就嚴重了!這裡告訴你這個染法它有個特點,它是自相渾濁,它自己很髒,它自己能產生很髒的東西,它不但自己增加它自己的渾濁,而且它還能夠渾濁其它的心所,對於其它的心所也使到其它也混雜,如極穢物,好像很髒的東西,不但它本身髒它自己髒,誰碰到它誰都髒,自穢穢他,那也就是你把髒的臭的大便放到乾淨的帽子上面,你帽子不就髒了嗎?它使到別的也髒了。信正翻彼,只有信才能夠把它翻過來,轉變過來。所以,信跟不信這個差別就很大很大。大家要知道,在當時不覺得都在一起嘛,有人信,有的人不信,當然都是在一塊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這個差別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信是以淨為相,它是清淨的。所以這個比方打得很好,你不信就像什麼呢?就像骯髒的東西你毀壞你自己的心,他不光是對這個不信,它使到其它的東西都骯髒都濁,所以這個很可怕!就是你自己不信,你還去跟人家講,哎呀!沒有這麼簡單的啦!他們自己修淨土的他們念佛,當然就說容易啦,說淨土好到什麼嘖嘖聲這個那個啦,你不好信啊,你要信也信一半就好啦!你自己髒你還要令到別人也髒,你自己死就好了,不要拖累別人,就是這個意思啦!如果你不這樣的說法,你講了老半天,大家聽了之後都想睡覺啦,你死就好了,不要拉其他人跟你一起死。就這個意思是不是?所以你不信的話,你走開,不要害人啦,害人其實也害到自己。

  所以蓮池大師就說「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明亦」是也很明白。首先就是要你信,如果還信不夠就多聽經啦,讓這個增加你的信心,那絕對你要相信,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然後釋迦牟尼佛的法傳到中國,傳到中國之後,這些祖師大德一個一個都不是笨蛋的,包括坐在臺上這個也不是笨蛋,所以怎麼可以不信呢?所以還不信的話,你自己就慢慢啦,可能沒有那麼快讓你能夠相信,所以多聽經,再把心量打開,不要說我只聽這個就夠了,不夠的不夠的。今天如果我空能法師沒有在十五年前接觸到黃念祖老居士這本《大經解》,告訴大家我應該也是跟...不是跟你們啦,你們好多了,我都是跟外面那些人一樣咯!老人教你怎麼相信啊?是我媽媽我阿姨她們念阿彌陀佛的,怎麼是我學的?不可以不可以,這個沒有水準的,是不是?說到我的水平,我心服口服就是這本《大經解》,而且我也證明了不止是我一個,真的證明了。最近不管跟誰談話,不管講什麼,不管回答什麼問題,沒有離開《大經解》所給我的這方面的這個加持,大家聽了都心服口服啊!真的!不是我狂傲,它本來就是有這個好處嘛!那麼今天你們就是在聽這本《大經解》,從第一品聽到這裡二十多品了,聽到最後聽完四十八品,不止我會飛,連你們都會飛,肯定的啦!因為我們依止這樣子的一個善知識,非常非常的牢靠,非常的可靠,請相信我!

  好,我們暫時就學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來的內容明天下一個禮拜還有很多時間,我們再來慢慢的再來學習再來研究。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870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