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26 10:59:18瀏覽232|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87集 好,我们现在在第二十品就是〈德风华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品的内容。这里开始讲到极乐世界的风,极乐世界有水、有风、有香、有种种这些无情的,但是无情都在说法。而这个风叫德风,这个德风它出微妙音,昨天将这个微妙的「微」跟大家解释了。下面就介绍「妙」这个字。因为我们现在是在圆教的位次,不管你现在在世间是什么文化知识的层次,什么文化背景,但是你现在在佛门你所学的都是博士班的内容,不要客气,也不必谦虚,其它的事情要谦虚,这方面不需要谦虚,因为你本来是佛,常常这样跟大家说。所以你来七宝所听到的就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么浅了,那是没有办法的,它就是这样的内容,只有师父尽量化浅来让大家比较容易体会,不能说理解,比较容易体会,因为《大经解》它本身有一定的水平,所以常常说这样的内容听多了,你自己会不知不觉的提升了,是不知不觉的。这一提升的好处是什么呢?好处就是:智慧长,烦恼轻,相对的你智慧长了,烦恼automatic自动它就轻了,你不用去压的,它自动就轻了,这是现前的好处,将来的好处那就更不必说了。好,我们看这句的注解: “又云「名能开悟曰妙」。名者,五法之一,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闻物体之名,便心浮现其相。宝树说法,不离名句,以名能令人开悟,故称为「妙」。如是微妙法音,故使闻者,能悟深远。” 这个名能开悟叫做妙。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法,我们说的内容为什么不妙呢?不能叫人家开悟,只有常常叫人家起烦恼,所以就叫什么呢?叫不妙。那为什么说微妙呢?法音它本身微妙,所以叫做悟深远。你说出来的名相,一样是名相,虽然是名相,可是让听的人能够开悟,所以这个就叫做妙啦!你看极乐世界的宝树说法,当然也不是离开名句嘛!你看波罗密声、止息寂静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种种也是名相嘛,可是能让你开悟,所以就称为妙。世间的名相,你体悟得很浅。所以这样的微妙法音能让人悟得深远,深远就是无止尽的,你每一次的悟都会不一样,这就是佛教经典它的力量。世间再了不起的那些中国文学,你能够看它二十遍吗?你每一次看都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体会。佛经就不一样了,因为佛经的语言文字是从佛的自性当中所流露的,你在看的时候,你的自性也跟佛的自性在那边syncronized同步啊,在那边感应相应,所以每一次的体会都不一样,所以就称为妙啦!所以经典叫做《妙法莲华经》。 “又下显风送妙香。” 一个在前面是风说法,一个是风有香,它会出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那前面风的第一个作用是说法,这里第二个作用是送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就是不俗啦,这个脱俗很重要,所以一个人有的时候我们看见他整个就是一个很俗气的样子,一身的铜臭味,唯利是图等等这些,这些你要学道就很难啦!他认为他不需要,要那些来干嘛呢?先生,以后你将来六道轮回很苦啊!你给我看看有没有六道,我才相信。这种人你就不要跟他啰嗦啦!用一句福建话就解决了,什么福建话呢?放他去死啦!不用理他的。这不是不慈悲,你没有办法啦!佛来了都没有办法,你还有办法吗?这里说: “「温雅德香」。「温」者,和也,善也,良也。「雅」者,正也。「德香」者,香具万德也。《会疏》曰:「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人为温,简爱染香为雅(使人离爱染之香为雅)。」” 再说到这个温雅德香,德香者就是它的香具有万德,所有最好最好的作用都在里面了叫做德,你看底下就看到香的德了,底下自己就说明啦,《会疏》解释说温是温和,雅是雅正。这个香气很适人,就很适合你去闻它,不会给你起烦恼的叫做温。你看我们世间也有很多种香,来自花的也有啦,有一种花叫夜来香,你放在屋子里头,念公就说当时我的老伴她就赶紧从屋里就拿出去了,她不能闻,她说快憋死人了!有的人又怕晚香玉的香,一闻他就受不了了,所以这里的香它逼迫人,这就不是极乐世界的香这个样子啦!极乐世界的香是温和雅正。「适人」就是适合于人。「简爱染香为雅」,世间很多香味,你看你闻了之后,你会产生一种爱染的心,就是俗,就是不雅,它没有让你离开爱染,你闻了会自己产生种种的imagination种种的幻想,他在那个幻想当中在那边享受,反正想都不要钱的,又不会死。极乐世界它的香本身也不是爱染香的那种味道,所以这就是称为温雅德香。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又以香具万德,故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尘劳」,烦恼之异名,详见前注。「垢习」,烦恼之习气。「垢」乃烦恼之污秽。「习」者,习性。尘劳垢习,污染心性,驱彼众生。今为德香所薰,于是自然不起。此又是以香为佛事也。” 它的德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句经文啦,能够使闻到的人「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尘劳就是烦恼,垢就是垢染,习就是习气,这一些东西它自然不会生起来,这就是风之德。以香做佛事,众香国就是拿香做佛事。这整个十方的佛土有的是说法,有的是用香来说法的,就是香国啊,大家只要闻到香,他自然就清净,就入定,就安乐,就增长,然后开智慧。以香做佛事,极乐世界也有这样的香这样来做佛事。从这里大家可以知道这个佛事,现在的人把这个佛事都错解了,那些超度啊超荐啊,为死人诵经的啊,其实那个应该叫法事,不应该叫佛事,你看佛当年都没有这些事嘛!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人死吗?还是有人死啊。所以七宝净土讲堂就是在做佛事,不是做法事,通过师父的音声转述传达祖师善知识老师的开导内容,让大家得到清净、入定、安乐、开智慧,最后成佛。这种佛事现在很少人做啦,做这个就没有这个,做这个只有那个。我们继续看第三说: “三明风之妙触。德风触体,自然安乐和谐,调心适意。故曰「安和调适」。其乐譬如比丘得灭尽定。「灭尽定」,又名灭尽三昧。乃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不还果以上之圣者,入于此定;此亦「乐如漏尽愿」所摄。” 第三这个风的作用就是,接触到你的身体「风之妙触」,这个触它又加个妙,它很微妙,触是触觉,德风碰到我们的身体,「风触其身,安和调适」让人感觉到非常的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什么呢?就形容像比丘得了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心和心所这样子的一个禅定,这不是一般人普通的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能够得到这个定的。那么现在极乐世界这个风一吹,就是这个去的这个人,刚刚去的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这个定的比丘一样了,这个是第三。那么下来看注解说: “下文风吹花聚,而显妙色。飞花如雨,故称花雨。下明花雨功德。” 这个是风的第四个作用,我们看经文说: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緜。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那么注解说: “彼国德风有诸妙用:首曰吹物出音,演说妙法;次曰随风散香,闻者清净;三曰德风触身,乐同灭尽;四曰随风送花,遍满国土。风吹宝树,依花色光,自然会聚。青黄赤白,遍满其国。” 那么前面三种风的妙用我们讲过了。现在是第四种风吹花聚,树上不是有很多花吗OK?吹七宝林树的花,花都被吹下来了,花就聚在一块儿,而且是很有秩序的。 “故经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又《吴译》曰:「吹七宝树皆作五音声。以七宝树华悉覆其国中,皆散佛及诸菩萨、阿罗汉上。」树华因风从空散扬,供养圣众如天雨华,遍布佛土。” 种种不同颜色的花,而且不只是颜色,它还放光啊,不同的光就一块儿一块儿的聚在一起,遍满佛土,在佛土中整个大地都覆盖了,没有一个地方漏掉的。「随色次第,而不杂乱」,黄的、红的、这样子款式的花、那样子款式花,各自自然成聚,自自然然聚在一起,没有杂乱,不是很乱的,不是凌乱无章,是很整齐的。下面引了《往生论》: “《往生论》谓宝华布地,有二殊胜:一为妙色殊胜,飘华有序,依色成聚。青黄赤白,皆随其类。故曰「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宝花布地,如图如锦。「种种色光,遍满佛土」。是为色妙也。二者妙触殊胜。经云「柔软光洁」。「光」者,指上述之色光无量,「洁」者,指花质洁净;「柔软」者指妙触。「兜罗緜(同绵)」梵语,道宣律师曰:「草木花絮也。蒲台花、柳花、白杨花、白叠花等絮是也。取细软义。」” 这个花在地下很柔和,不会带刺儿扎脚的,就是没有那些伤害你的脚的。你可以光着脚来走的,它是很柔和,很光明,很干净,形容它如兜罗緜是形容它软的程度,这个兜罗緜,道宣法师解释说的就是花絮,像我们的杨柳花、菖蒲什么等等的,很柔软很柔软的东西,它这个柔软极了,这是形容它软的情况,这个花就好像我们踩在棉花上面,棉花非常的软,就是像这样的这种情况。但是这个是花啦,这不是棉花,这是花啦,这么柔软的花,软到什么程度呢?下来就形容了,「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履」者,蹈也。「没」者,下沉。足蹈花上,其触柔软,如蹈兜罗绵。足入花中,下深四指。举足出花,花即平整如初。故曰:「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下明六反雨花,亦即《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之义。六时者,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与后夜也。晨朝雨花,「过食时后,其花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 你踩在这个上面,踩上去脚就沉下去了,「没深四指」,深四个手指头下去了,就是像这样子深下去了,这个脚陷下去,四指就是四指下去这么深,你脚一提起来那个花又平了。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 我们看注解说: “「食时」者,正食之时,即日中之午时。《沙弥十戒仪则经》曰:「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是表晨朝所散之花,当日过中,则于地上自然化去,大地清浄如初。” 等到过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个花都不见了,没有了。有的翻译本像《魏译》这个地方,它就译得很拙,拙就是笨拙,不灵活的意思。《魏译》本它说什么?它说大地开裂,就是裂开了,极乐世界的地裂开了,这个花就掉到缝里头去了,这还得了?那个人也一起掉进去了。这个译笔就很拙,笨拙。所以,我们会集本这种文句就不采进来了。所以为什么要会集?会集就是把大家会有错觉的这种把它免掉了,因为如果你用这个的话会想,哎呀!极乐世界还有地震啊?地还会裂开啊?大家会这么想嘛是不是?但是你如果用的是踩下去,脚提起来,它又恢复正常了。这个很有趣,也很合理嘛,是不是?你说极乐世界还有地震那还得了?地还会裂开直冒黑水那不是有灾难了吗?所以这个译笔这个翻译也不容易,不是中国人翻译的是,外国人啊,外国人就是印度的那些大德,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你看他翻译的东西,所以这个译笔有时候很笨拙,这个有时候是很难免的,那也很难得啦,是不是?「其华自没」这也是根据古译,另一个大德翻译的这个文句就好得多了,他说这个花自然就没有了,自然就消失了,就跟刚才吃饭的东西一样来了就来了,来完了之后,它自然就没有了。天雨花就雨了雨到了的时候,过了之后花就没了。如果你不知道那意思,你会念花就没了,没就是消失了,没了之后,大地清净更雨新花,天又开始下花了,花雨,花纷纷的落在地上。我们看注解: “于是空中更雨新花,如是随此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故云「随其时节,还复周遍」。「还复」者,循还与反复也。「周遍」者,遍满其国也。” 随着这个时节雨花,然后花又没有了,然后又开始雨花,花又下来了,之后花又没有了,这样子反反复复「回环往复,如是六反」,所以这一个昼夜有六个这样的来回,这样子来回六次。 “「与前无异,如是六反」。六反者,六度也,即小本之六时雨花。至于极乐国土而言昼夜者,只是顺此方之习俗。” 因为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没有白天没有晚上,是不是?也没有四季嘛,怎么还会有六时这个时间呢?这我们看怎么解释,他说是随顺我们大家可以理解的程度,是这个意思。这个六反雨花跟《阿弥陀经》的「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相同的。昼夜六时怎么解释呢?六时指的是什么六时呢?早上是一时,日中一时,太阳下去是一时,初夜是一时,中夜是一时,后夜是一时,所以是昼三时夜三时,这是古时候印度人的时间的算法。我们现在是二十四小时,加个小,昼三时就是等于是十二个小时,晚上十二个小时,白天十二个小时,是二十四小时,就是昼夜六时。至于极乐世界怎么还说昼夜呢?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里就引了《弥陀要解》的说法,不止,他还引了《疏钞》《圆中钞》,相当有趣。这些祖师你说他们是不是从极乐世界来的呢?如果不是,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啊?所以我们来看看,非常非常的难得!先引藕益大师的《要解》: “如《要解》云:「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这是随顺习俗啦,因为它并没有黑天太阳下去了,我们这里所谓的太阳下去了,太阳转到另外一边去了。极乐世界那边没有。下来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 “又《疏钞》曰:「彼土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华开鸟鸣而为昼,华合鸟栖而为夜也。」” 《疏钞》就说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须弥山,也没有日月,常常是光明的。那么这个昼夜是怎么分呢?就是花开了,鸟在叫了,那个凡圣同居土的那些菩萨就认为白天咯,早上要吃早餐咯,那就是白天了。花也合了花关了,鸟也在那边休息了,鸟休息就是前两天师父常讲的鸟的眼睛,鸟休息了,哦,那些菩萨就说晚上咯,这叫做晚上,叫做夜。下来又引慈恩,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窥基大师他是法相宗,可是他作了这部注解《弥陀通赞疏》,不得了啊!赞叹净土,赞叹极乐世界。 “又慈恩《弥陀通赞》曰:「华开金沼,化生(指莲池化生之人)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诸说皆同旨。” 意思就是差不多啦,窥基大师他的《弥陀通赞疏》说,在金沼上花开了,金沼其实就是那个七宝池花开了,化生的人就认为是天亮了。窥基大师他这部注解,其实是注解《阿弥陀经》的。《阿弥陀经》讲的极乐世界,跟我们《无量寿经》讲的极乐世界,那还不是一样吗?所以化生的人就认为是天亮啦!「鸟宿琼林」,那个时候的文字都讲对仗,就是四六对仗,文字很美。「鸟宿琼林」鸟在琼林里面睡了,菩萨就作时昏之想,菩萨认为这就是时昏,就是晚上了,这都是一样的。下来是引了《圆中钞》,这部注解也是不得了!《圆中钞》进一步解释,我们听了更清楚了。 “又《圆中钞》更进一解曰:「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浄土气分,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以众生生者,多带业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则无此相也。」” 不只好料,这个文字,你现在的人怎么能想得出来写得出来?「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与秽土将忘未忘之间」,你写啦,你写啦。这里就证明了嘛,虽然是祖师说的,不是佛说的,但是也能够合佛的意思。《圆中钞》是幽溪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着作。他说「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这种情况还是凡圣同居土中的这些人啊,他们的这个气分才会这样子,他是对于秽土,秽土就是这里娑婆世界,这里刚刚去的,他将要忘,他还没有全忘,是这个时候的情形,吃东西也是一样嘛,洗澡要花洒,也是一样的情形嘛,所以就出现这种的情形,还没有忘记秽土的情形,所以就还有白天有晚上。其实极乐世界已经没有时间的这些差别相了嘛,因为众生多数是带业往生的,所以还有这些,还没能完完全全totally忘掉,都带了业。如果是上头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这个啦,就没有什么花开啦鸟睡啦昼啦夜啦、白天啦晚上啦,就没有这些分别的相了,也就是没有这些分别心。所以很清楚啊,这些祖师引了这些注解,让我们更加的清楚。所以就不要担心花没有开,会好像坐监牢,很憋这些。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你才敢去啊,要不然去到那边就糟了!好,这就是德风华雨第二十品。下来第二十一品,我们继续看。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本品显阿弥陀佛国中宝莲,一一有微妙色光,一一光中又现千亿佛,一一佛说妙法,安立无量众生,如是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功德。” 我们先看经文: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这里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又称为莲花国。这个用宝而做的这个莲花宝莲,宝所成的莲花周满世界到处都有,满整个世界到处都是。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个花上面有百千亿的叶子啊!你看我们这里的莲花有几个花瓣?那个牡丹莲也算是很多花瓣啦,还有那个睡莲,有多瓣的,有单瓣的,也哪里有百千亿的这个叶子啊?叶子是指花瓣。所以《观经》为什么说不容易修呢?《观经》叫你观想,你要观想一朵莲花有这么多的叶子,你怎么观啊?所以「其华光明」那花是光明的,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什么色就是什么光,这个跟《阿弥陀经》就一样了。我们看注解: “文中首明宝莲,次明莲光中佛。于宝莲中,又含六义:一者,莲花周遍国中。二者莲叶数量,一一华有百千亿叶。三者光色无量。莲花本体,即是光明。故曰「其华光明」。又莲华色类无量。青、白、玄、黄、朱、紫,此六为例,以摄无量。青色之莲,放青色光。白色之莲,放白色光。玄黄诸莲,亦各放其本色之光。故云「光色亦然」。四者,妙宝庄严。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庄严莲花。诸宝皆是奇珍,故曰「珍奇」。此诸妙宝放无量光,光具众色,色复生光。互映互饰。故云「映饰」。明超日月,故云「明曜日月」。” 「玄黄朱紫,光色亦然」,这里《无量寿经》说的颜色就比《阿弥陀经》多了两个颜色了,实际可以说是无量的颜色。下面引《观经》: “如《观经》云:「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五者,宝莲之量,从半由旬,至百千由旬。六者,莲放妙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百千亿者,是以数量表无量也。” 无量的妙宝,百千摩尼,百千种的摩尼装饰在莲花上面,它不是只有单独是莲花而已,这些种种的摩尼它有装饰decorate,有种种的装饰。「映饰珍奇」,「映」是照,「饰」是装饰,这个是珍贵奇异。「明曜日月」指光明亮得像日月那么光。彼莲花量,莲花有多大呢?这里有说到了,是半由旬。「或」,那就不只是半由旬了。由旬我们采用一个中间常用的,四十个kilometer公里,从这里到哪里?到芙蓉,是不是?kilometer公里就到芙蓉,差不多吧?最最小的是这么大的莲花啦,半个由旬就是二十公里kilometer,然后说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啊!大小不相同,都不一样。那么这里为什么提到三十六呢? “言三十六者,未见前人注释,愚意以为极乐四土各有九品,故云三十六,指国中品数也。一一品有百千亿莲。(以百千亿表一极大之数),一一莲光如其色。故有三十六百千亿光。一莲摄尽一切莲。故云「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但三十六品仍只大略之数,实则无量品,故可云一一莲出无量光也。” 每一朵花它又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然后每一个光又出三十六百千亿的佛,每一个光每一个光。大家开始观想想像,看你的想像力有多丰富啊?都是三十六百这个千亿佛是即言其多。为什么是三十六呢?不是三十五呢?不是二十四呢?这个地方念公说我查这个书里头,古德没有做过解释,也许有,念公说我没看到啦!那么下来是念公他自己的解释,他自己的解释,他已经够条件解释,他还那么客气,他说什么?念公还说现在假定如果有人推翻我,如果有人推翻我,welcome无限地欢迎。你看是这样的一位大德啊!他说因为极乐世界它有四土嘛,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土,那我们讲每一土还有九品嘛,这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就是九四三十六,数学没有错啊!我数学零分,这个我还会背啊!二二四,六六三十六,九四三十六,所以这就有三十六品,就有这么多的内容,而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它一朵莲花它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下来经文说: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我们紧接着看注解: “上明莲光中佛,此亦有四:一者,光中佛数。「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二者,佛相。「身色紫金,相好殊特」。「紫金」者,紫磨真金也。「相好」者,《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故云「殊特」。三者,光所现佛,亦复放光。「又放百千光明」。四者,佛说妙法。「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又此法益殊胜,「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以上深显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法界。佛界中莲,从佛心生,莲花放光,光现多佛,佛复放光,说法度生。深显重重无尽。又应着眼,如是境界,非仅示现妙相而已,而实具有无边妙用。说微妙法,安立众生于佛正道。正是真实之利也。故知此皆真实智慧之所开显,悉是真实之际,无为法身。” 继续看注解: “《会疏》曰:「凡西方净土。以莲华为佛事,故亦名莲华藏世界。《小本》、《观经》盛说之。今经(指魏译本)亦以此结依正庄严。当知上诸庄严中,亦可有此不思议事。」此意甚是。前诸品中,亦多显示,但应了知,极乐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法界。” 你不承认也不行,因为这是佛说的。你现在就在圆教的博士班里面,在这里面上课,你所听到的就是《华严经》的境界。我们可以不用去学《华严经》,《华严经》我们学不到。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能够理解《华严经》的境界,你能够接受,能够全盘的接受过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经》有,其他大乘有理事无碍,那么只有事事无碍是《华严经》独有的。那底下殊胜在什么地方呢?这点大家就要好好的体会一下了,这个是重重无尽的!我们开始来体会,看你的那个能力有多大!这个莲花当中放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个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你看一个佛的国土里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出这么多光,一个光又出这么多佛,都是紫金,都是相好庄严奇特,然后每一尊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是会说法的佛啊,不是个塑像公仔而已。佛都在说法,不是只现一个相,不是权巧示现一个妙相,不是现一个相,像我们后面这样子的佛相,不是啊!每一个佛各各都「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是真的佛在教化众生。一朵莲花放这么多光,每一光中有一个佛世界,佛世界里面的每一朵莲花又放光,每一光中又有佛世界,有佛在说法,那个佛世界的每一朵莲花又放光,放光之后里面又有佛世界,佛世界的佛又说法,说法之后..佛世界的每一朵莲花又再放光,同时这样子重重无尽的显现。再说下去我都说不清楚了,你们也听不清楚了。所以这个叫什么?超情离见。我们常常听黄念祖老居士的这个开示,都有这四个字,超情离见是什么来的?超情离见就是你不懂的啦!超情离见就是你不懂是正常的,叫做超情离见嘛,就是不是我们的情见所能够及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这是重重无尽的,一个佛国里头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里头它就有这么多光,一个光里头又出现这么多佛,而且这些佛都在说法,都是会动的,是活动活的。不是那个塑像而已。这些佛都在度众生,都安立众生于佛正道。那你说这么多佛在极乐世界度众生,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挤都在一堆呢?都挤在一起呢?极乐世界是遍一切处啦,这些佛这么多,就是十方世界他们都同时在的意思。你不要理解成极乐世界的莲花放光之后,光里面很多佛都在极乐世界说法,这里就问,这些佛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莲花光里现出来的,莲花光是从莲花出来的,莲花都是遍满极乐世界的国土,莲花世界的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现出来的嘛,那个是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个到了重重无尽,就是华严的境界-小里头包括大的,一里头包括多,短时间包括长时间。这还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就是重重无尽。下来再告诉大家一个重重无尽的,大家去想像啊,两个人相对站,我看见他,他看见我了,他用什么看见我?用眼睛啊,眼睛里面有眼珠,眼珠有瞳孔啊,瞳孔会出现你这个人在我的瞳孔里面,OK?如果瞳孔没有出现这个人,那这个人就差不多要死啦!就是慈净老师观察的三十多种临终的迹象,其中之一就是瞳孔没有作用了,整个变白,没有黑的了。瞳孔正常人我看见你你看见我,我看见你瞳孔里面的我,你也看见我瞳孔里面的你,他的眼珠里有我,我不仅看见他,我还看见他眼珠里头的空能法师,他也看见我,也看见我的眼珠,你也看见我眼珠里的你,这不就是多了一套了嘛?它这还不止一套啊,你进去里面有多少套呢?而且这个眼珠里面那个我,你看见的那个我,我这个眼珠里面还有你,这样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复啦!这就像你用两个镜子,你回去试试看,把两个镜子搁在相对面,你看看这里头有多少镜子呢?以前我讲过,那个比较五星级六星级的那个酒店,它的lift电梯,你一进去四方四面都是玻璃镜子,你一看,哎,千百亿化身哦!怎么出现千百亿个我在里边呢?这边有很多我,这边也有很多我,这边又有很多我,后面当然看不到啦,那也是一样嘛,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是看到有千百亿的化身啊,但是我们进不到那个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够就是把好多东西看得很呆板。总之,就是不可思议,所以要相信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佛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你目前在三度空间所能够知道的,但是这都是佛说的,这都是佛亲证的境界,我们只有相信。所以我最近常常说,你连怀疑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做考证做考据,他就是要找那个叫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他没有头绪嘛,我就找那个可思议的找出证明来,这个可思议的他承认啦,不可思议的他就怀疑,或者否定,这个他就不明白佛法咯!他不能够明白佛法,那就用不着佛法。佛法就是你不可思议,你必须从你可思议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理解那一点点糟粕中的糟粕,这话讲得很严重!你所能理解的就是那么芝麻绿豆的一点点,那个好可怜的东西,你就以为你理解得很多啦!这样子对佛法你不算入门咯!所以要从信开始,大胆的假设就是信,小心的求证就是解,这是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啊?做学问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你连第一步都没有大胆的假设,连信都没有,那后面的就不用说啦! 记得以前在印尼讲课,好像那一期慈净老师也有去。北京一对母子,她的孩子超天才不得了啊!她就是要把她的儿子带到印尼,去参加导读,参加那个密集熏修,让他听一听。孩子很聪明,在美国读书的,学了很多。结果开始的时候,他那个态度是这样子的,东看西看,没有兴趣,第一没有兴趣,第二说的不适合他听的,他可能知道世间的这些知识比你多,还比你空能法师多啦!那妈妈逼着去没有办法,到第二个礼拜之后,他听到师父的那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触动到他一下,怎么这个话能用在佛法里面呢?他开始有兴趣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很认真的在听了。对这种人你要讲科学的这种头脑嘛,你都没有大胆的假设。 所以这四个步骤,学佛的四个步骤很多人都搞错了,一开始就是学佛,其实学佛是第二个步骤,第一个是信佛,信佛之后你才开始学佛,学佛那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你学什么呢?学佛就是要念佛,到最后是成佛,这四个步骤就是信佛,学佛,念佛,成佛。有几个人做到?我看是我们七宝同修都做到了。那《华严经》也教给我们啊,也是四个步骤信,解,行,证。开始你一定要信,你连信都不信的话,那下面不用说啦!信了之后你要去求解啊,从经典的道理种种的去理解,要不然你这个信是迷信,ok?解了之后这解是theory理论,你没有实践practical,那你还要去行啊,将你所理解的用在生活当中,那个就是实践practical,可以用哦,然后呢?最后你自己证到了这个境界,证到了佛所说的道理,是你自己最后证到的,这四个步骤很重要,就是信解行证。 那我们净土宗也是嘛,净土宗的三资粮是什么?信、愿、行,也是把信摆在前面第一个,你连起码的信都没有开始,那你就慢慢等吧!换别人啊Next。Next chapter,我们继续看另外一品,下来我们看: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我们先看注解说: “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取舍分别,故外感远离分别之境。无分别故,清净平等。故唯受最上快乐,住正定聚,决证极果。弥陀本愿,究竟圆满。” 所以佛的大愿就是如此,阿弥陀佛在当菩萨的时候,发的这个大愿就是这样子的。他为什么要建立极乐世界?他自己成佛了,他不需要了,是不是?为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愿一切众生在他那个地方修行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最后决证极果,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决证极果,这个极果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往生极乐世界的圆满成就。我们开始先看开头的经文说: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着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上段首明无分别之境相,次明无分别之心念。” 【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 就是没有这些晚上的景色啦,没有霓虹灯,没有得看那个夜景啊,没有这些,那还要用火放光照亮,等着火去照亮,夜里头还烧个什么篝火照亮,极乐世界不需要这些啦!「星曜」,星是指星星。昼夜是白天跟黑天,也没有什么岁月,一年,快要过年咯,下个月就是2020。极乐没有这些,什么一个月、一年或多少劫,这个名称都没有,没有这个实际上它就是打破了时间。注解说: “按五种原译:汉吴两译谓极乐日月处空。《魏译》不言有无。《唐译》、《宋译》均直言无有日月。” 下来在讨论到底有没有日月?我们现在还是顺着旧的注解,旧的版本来说吧!五种原译里头,汉吴两译里头说了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空间的日月是不动的。《魏译》没有说到有还是没有。《唐译》和《宋译》这两本就说没有,「无有日月」,所以这里所取的是唐宋两译的意思。莲池大师解释这个解释得很好,如果你把古时候的翻译本也考虑在内,那就是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后头〈礼佛现光品〉就讲了,阿弥陀佛一放光,世界一切东西的光都不见了,菩萨的光什么什么罗汉,什么光都不显现了,为什么呢?月明星稀嘛!月亮很亮的时候,很多星星你都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啊!它这个光被月光一比它就显不出来了,月亮太明,星星它就暗了,其它就暗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汉译》《吴译》说是有,也没有错。下来引《弥陀疏钞》: “《弥陀疏钞》曰:「若和会之,当是日月虽存,以佛及圣众,光明掩映,与无同(同于无日月)耳。而以理揆之,无者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为明,何况极乐。」按莲池大师之意,依理而言,以无有日月为正宗。故今经取唐宋两译之文,直言无有日月,与莲池大师同旨。因忉利天以上诸天,皆不赖日月,何况极乐世界耶?」” 这里就做一个比较了,莲池大师解释说是,佛跟圣众的光明掩映跟没有是一样的,有,但是它不发光。莲池大师说要是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没有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天界的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况极乐世界呢?莲池大师这个意思说得很好,把古译也讲通了,是有,但是它没有显现出来。但是要以无为正,要以没有才是最正确的。所以现在先师,念公讲的先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他只采用这个「没有」,以这个「没有」为正确,他这个有跟没有一样啦!这我们就都统一了。 “又《汉译》曰:「无量清净佛(即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极大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亦无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复现。」此正符莲师所和会之说,彼土日月之光在圣众光中,掩蔽不现。如经云「日月火珠皆匿曜」。 又如本经《礼佛现光品》曰:「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菩萨光明,尚皆隐蔽,何况日月星辰等等耶?是故彼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唯是常明不昏,无有昼夜。” 什么年啊、月啊、多少劫啊也没有。 “「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就此土言之,其所以有昼夜年月与劫数者,因地球、月、日、星云等等皆在运动。自转与公转,遂有昼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而岁月迁流。今据《汉译》,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 那么底下就是也没有岁月劫数之名,这个岁月劫数就从汉吴两译也可以看出来,他们说是什么呢?根据《汉译》说「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它有,但是它在那边呆着,它在那边不动换,没有动,没有动。那我们所谓的时间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大家所理解的time时间是什么呢?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就是One year一年。那我们就看成是太阳围着我们转,都是在转,都是在动,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着它的中间转一圈要多少多少年?所以念公说多少年呢?这个数已经写了,在本子上有,念公说我对数字记忆力非常差,有时候把它算出来之后就不再记得了。下面注解说: “是表彼土纵有日月星辰等,而无运转相,故无昼夜之别。时间无迁逝,故「无岁月劫数之名」。” 它要有动才有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是由于这个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也都在转,全部所有一切在宇宙的星河银河也在转,都在转都在动,所以它出现很长很长的时间,时间就是由于这个转。它这里根本它就不动的嘛!所以它就没有时间,也没有昼夜,也就没有什么叫年,也就没有什么叫多少劫多少劫了,没有没有,所以这是从不动的情形来看的。下来注解说: “但以顺余方故,始言岁月。(故知时间生于动。动之本,生于念;妄念相继,故有时间。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氏谓,时间只是由于人的幻觉,与此相通。)” 实际要说到空间,现在科学上爱因斯坦已经明白了,是人的错觉,是你的错觉啊!大家过去一直把这些东西当着真实的,跟这个不和的就是不对的。但是你不知道你所谓的真实正好是错觉,是谁的错觉?是你的错觉啊!佛教就说了,由于妄想才有时间,所以哪来时间呢?是不是?你看这一个念头,过去了,that is what?past过去了,现在同时这里的一个念头,这不是present吗?我正在起的这个念头就是present现在,现在马上有一个念头就跟着来了是future,future就是未来,所以过现未都是因为你有念头存在嘛,你要离开妄念,什么叫过现未呢?所以时间也不需要啦,钟全部可以拿下来啦,你都已经没有时间观念了。不行啊!但是别人有啊!你没有,别人有啊!所以你看这里举个很有趣的例子,在经典有说,说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去游玩啦,来来来跟着我走,善财见他经过多少劫多少劫,哇!到了很多地方哦!都有经历啊!时间也有,也看了很多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财童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过啊,还是刚才那个位置,还是那个时间。所以时间这一切它各有各的时间,就是你有你的时间的体会,每个人体会的时间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个成语存在嘛,「度日如年」,有没有?「归心似箭」,这时间的长短是你自己的感觉,is your feeling,是不是?所以你看修行的人有时候他一入定,一打坐入定,多少天过去了,他就觉得才几分钟而已啊,他的时间就不一样了。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没有这一些日月,也没有纪年多少年这些东西,没有说年说劫的这些名称。下来有没有门牌啊?有没有地址啊?JalanJalan什么路的,没有门牌,没有地址,就不用交门牌税,不用交地税咯,是不是?下来说: “「复无住着家室」,亦非定言无有舍宅也。如前《受用具足品》云:「所居舍宅」,「尽极严丽」,「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足证非定无舍宅也。” 你说没有,这里经文不是告诉你了吗?是不是? “今言「无」者,盖指不着家室之相也。” 这个重要!你不执着那个相。 “极乐会众,所闻皆是无我之声,闻即相应。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既无有我,何有我之家室。故于所居舍宅,无有执着。故云「复无住着家室」也。” 这个住着家室不是说它根本没有,昨天我们读的经文不是有说吗?他住的房子称心如意,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长就长,想圆就圆,想在虚空就虚空,想在平地就平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是因为他没有执着这个是我的家,这个是我的什么什么,他没有这个执着,没有执着就都无我了嘛!那没有执着了,还要写什么门牌号码吗?我们这里要啊,你没有执着,别人还执着嘛!那PosLaju快邮没有门牌就送不到了,PosLaju快邮送信的人他有执着啊,没有办法啊!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一样,要每一个人都没有执着,它就形成一个可以共同这样子来做的事情,right对吗?他没有执着这是我的房子我需要登记,我们的房子有登记,有地契,这些全部都有。极乐世界要什么地契?不用地契了,你还要转让卖房子啊? “复因人皆无我,故一切皆无须「标式名号」。” 「既无标示名号,亦无取舍分别」,所以没有这个标示名号。随应而现,那我现在这么想它是这个样子,明天我忽然间又心念一变,它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所以就没有这些分别啦,所以就是说没有这些住着家室,也没有标示名号,所以就没有取舍分别,就心心平等,天天闻法相应,闻微妙法。所以我们众生就是‘无法度’,没有办法。见色闻声本来并不是坏的事情,但是你就是在这里面有很严重的分别啊,你就有取舍,有爱憎,这个我喜欢的,这个我不喜欢的,马上这个分别就来了。所以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很大的祸根啊!就在它有分别,那你就有取舍,有爱憎,这里头就出现了人我这个四相就炽然,四相就很旺盛啊!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都有啦! “上显境无分别。而此妙境,正由于离「取舍分别」之智心也。心净则土净。心离分别,则境亦无分别矣。此心此境,本无分别。境智一如,绝诸尘垢。故云:「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如《称赞净土经》曰:「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极乐世界的人就没有取舍分别,没有分别,所以没有分别,你这个心跟这个境那就一如了,心没有分别,境界也没有分别。可以说境界是因为你分别它才有分别的,境界就是你啊,所以你的心没有分别了,境界当然也没有分别,所以它唯有「无量清净快乐」。我们再看一点底下我们看经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上文乃弥陀第廿九「住正定聚愿」,及第十二「定成正觉愿」之成就。此实为弥陀全部本怀之鹄的,无量妙行之圣果,智悲方便之极则,度生大愿之究竟也。文中有正定、邪定与不定三聚。聚者,类聚也。此三聚之说,通见于小乘及大乘经论,但内容差异甚大。小乘如《俱舍论》谓:初果及其以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余者,介于上二聚之间,是为不定聚。大乘中三聚之义,复有多类:” 为什么我们看老是看到有这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因为我们在听净土的这个内容当中常常会听到,那么这里经文到这个地方又出现这个,所以多了解这是帮助我们加深印象,而且《大经解》所讲的这个定义,非常非常的透彻,所引的经论来注解这些内容,这些文字的定义也是非一般的,不是我们含糊笼统的。不定聚,就是拿不定主意咯,不晓得一下子他又热烈了,一下子他又冷下来了,那种不定性,这是很浅的解释。邪定,这个人念头整天有很邪的念头啊。正定聚就是这个人很正。但是《大经解》所引的这个注解,解释这三个聚,非常非常的深,而且要求的条件很严格,条件很高。「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个是正定,一个是邪定,一个是不定,那么这个三聚有好多不同的解释。聚就是物以类聚的聚,也就是同一类。小乘我们不提了,我们提大乘,大乘我们先引用《大智度论》的说法,我们先看第一种解释: “(一)《智度论四十五》曰:「一者正定聚,必入涅盘。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 一者正定聚,必入涅盘。他一定guarantee打包单,必入涅盘的,这是正定聚。二者邪定,必入恶道的,这个人必定入恶道,没得商量,这就是邪定。三者不定,没准儿,没准就是且看下回分解,他以后怎么做还不知道,最后到底到哪里以后再看,是这个说法。所以《大智度论》的好也就是在这个..基本上大家广泛都能够接受,还能接受啊,ok。再下来的看你们能不能接受?听了之后会怕,下来我们看看第二种: “(二)《释摩诃衍论一》云:「有其三种:一者,十信前名邪定聚。不信业果报故。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十地)名正定聚。不退位故。十信名不定聚,或进或退,未决定故。(《大乘起信论》同此)。 二者,十信前并十信,名邪定。大觉果,名正定。三贤十圣,名不定。三者,十信前,名邪定。十圣,名正定。十信三贤,名不定。」诸说不同。” 这个要求就很高了。《释摩诃衍论一》这部书它的说法不同一点,他提了三个,他一个论就提了三个,后头两个论他提得太..什么了?我们不敢听,我们就不选了,怎么了?他说只有佛才是正定,那我们都没有希望了,我们是大头佛而已怎么可能?除了佛之外,全部都是叫不定,不是正定了。所以最后两个我们听了会觉得要求太高太严格了,所以我们就提他一个就够了,他一个书里面就提了三个,我们就采用他一个,他说这个十信以前,十信就是到了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的最初的初信位,已经登了菩萨的位次了。之前的那就包括阿罗汉辟支佛了,那我们就更不用说,只有靠边站了。这个十信..他说你虽然是佛教徒,你还是没有达到十信,信位都没有达到,都是邪定,这就严格了。所以再高深大家就更不能接受了,所以后头两个就不引了,书上有,自己有胆量自己去看一看。那个说的必入恶道,大家会说我还不至于必入恶道吧?我顶多是不定而已,没准儿啊,是不是?我要遇到好的缘,我会转过来啊,我会回头啊,这个是说不是你做回人啊。说十信以前,你敢说你现在到了十信吗?到了信位吗?到了信位都很不简单啊!在这以前你就是邪定聚,原因呢?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业果报就是业因果报,你对于业因果报不信,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呢?你不相信你会受那个果报,大家会觉得我怎么会不信呢?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那地狱肯定是真的有的,念公说这点我敢再三负责的,我敢负责说,因为真的有地狱,现在我们这里呢,这里我们就提的是北京,北京有人就见过。说什么因果是吓人的,说先王以神道设教,要你向善。地狱是真的,就这样子还不信,不信也不行,不信它还是有。比如说有人你不懂法律对不对?你不懂得法律,你犯了法,你还是要枪毙的。你说我不懂法律啊,那是你们的法律,我不懂啊。那不管你,你不懂,法官懂,很多人懂,你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你不知法,你犯了罪还是要执刑。那么在佛门你受了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还犯戒,甚至你舍掉菩萨戒还是照样入地狱,这个就是说的不信业果。所以信业果的事情很不简单,大家要知道,你说起来信,而你实际的行动,你是信还是不信?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你不去研究戒律,当着一个自己真正的老师,我要是有错,赶紧忏悔。允许你忏悔,你不忏悔,表示你就是不信啊,你不但没有悔过之意还屡犯啊,甚至还变本加厉啊,所以这是一百巴仙邪定,‘免谈’,这样子叫做邪定。这样子我们就觉得能想得通了,这个我们还能够接受。那么下面第二第三我们就不选了,他连十信都算邪定,那就不好办咯,所以我们就不选了。到了三贤十地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是三贤位,十信再上去,登地之前那三十个位次,虽然还没有入大圣,不成为大乘的圣人,是大乘的贤人,就是三贤,到了十地才是十圣,这是正定聚,那当然你到了贤圣了,你就必入涅盘,那你就不退了,这都是不退了。所以这个十信叫做不定聚,十信以前是邪定,到了十信位这个是不定聚,他还是或进或退。所以把他这个解释起来再明确一下,这个十信是不定,因为他升降不等,一下这样子,一下子又不行,一下又退了,一下又向前了。他已经有信心了,但是在这个之前,他还不信业果报,所以你必定就是邪定,就跟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的,这个就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ok,是正定了,因为必入涅盘。所以这样来看的话,这个正定聚是很高的,前头《大智度论》说必定入涅盘,你说这个就很高的啦!这里说到三贤十地,那不是很高的吗?后头说只有佛才是正定聚,那就更高了,这我们就不引了。所以,我们就看前头两种说法就够了。好,我们这个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后面还有一点点解释。我们今天就一起看到这里,明天再来继续这下面的内容。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