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26 10:48:13瀏覽228|回應0|推薦2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7集 好,我們現在在第二十品就是〈德風華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品的內容。這裡開始講到極樂世界的風,極樂世界有水、有風、有香、有種種這些無情的,但是無情都在說法。而這個風叫德風,這個德風它出微妙音,昨天將這個微妙的「微」跟大家解釋了。下面就介紹「妙」這個字。因為我們現在是在圓教的位次,不管你現在在世間是什麼文化知識的層次,什麼文化背景,但是你現在在佛門你所學的都是博士班的內容,不要客氣,也不必謙虛,其它的事情要謙虛,這方面不需要謙虛,因為你本來是佛,常常這樣跟大家說。所以你來七寶所聽到的就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麼淺了,那是沒有辦法的,它就是這樣的內容,只有師父盡量化淺來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不能說理解,比較容易體會,因為《大經解》它本身有一定的水平,所以常常說這樣的內容聽多了,你自己會不知不覺的提升了,是不知不覺的。這一提升的好處是什麼呢?好處就是:智慧長,煩惱輕,相對的你智慧長了,煩惱automatic自動它就輕了,你不用去壓的,它自動就輕了,這是現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那就更不必說了。好,我們看這句的註解: “又云「名能開悟曰妙」。名者,五法之一,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聞物體之名,便心浮現其相。寶樹說法,不離名句,以名能令人開悟,故稱為「妙」。如是微妙法音,故使聞者,能悟深遠。” 這個名能開悟叫做妙。所以為什麼我們說法,我們說的內容為什麼不妙呢?不能叫人家開悟,只有常常叫人家起煩惱,所以就叫什麼呢?叫不妙。那為什麼說微妙呢?法音它本身微妙,所以叫做悟深遠。你說出來的名相,一樣是名相,雖然是名相,可是讓聽的人能夠開悟,所以這個就叫做妙啦!你看極樂世界的寶樹說法,當然也不是離開名句嘛!你看波羅密聲、止息寂靜聲、甘露灌頂受位聲種種也是名相嘛,可是能讓你開悟,所以就稱為妙。世間的名相,你體悟得很淺。所以這樣的微妙法音能讓人悟得深遠,深遠就是無止盡的,你每一次的悟都會不一樣,這就是佛教經典它的力量。世間再了不起的那些中國文學,你能夠看它二十遍嗎?你每一次看都是一樣的內容,一樣的體會。佛經就不一樣了,因為佛經的語言文字是從佛的自性當中所流露的,你在看的時候,你的自性也跟佛的自性在那邊syncronized同步啊,在那邊感應相應,所以每一次的體會都不一樣,所以就稱為妙啦!所以經典叫做《妙法蓮華經》。 “又下顯風送妙香。” 一個在前面是風說法,一個是風有香,它會出香「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那前面風的第一個作用是說法,這裡第二個作用是送香。溫是溫和,雅是雅正,就是不俗啦,這個脫俗很重要,所以一個人有的時候我們看見他整個就是一個很俗氣的樣子,一身的銅臭味,唯利是圖等等這些,這些你要學道就很難啦!他認為他不需要,要那些來幹嘛呢?先生,以後你將來六道輪迴很苦啊!你給我看看有沒有六道,我才相信。這種人你就不要跟他囉嗦啦!用一句福建話就解決了,什麼福建話呢?放他去死啦!不用理他的。這不是不慈悲,你沒有辦法啦!佛來了都沒有辦法,你還有辦法嗎?這裡說: “「溫雅德香」。「溫」者,和也,善也,良也。「雅」者,正也。「德香」者,香具萬德也。《會疏》曰:「溫謂溫和,雅謂雅正。香氣適人為溫,簡愛染香為雅(使人離愛染之香為雅)。」” 再說到這個溫雅德香,德香者就是它的香具有萬德,所有最好最好的作用都在裡面了叫做德,你看底下就看到香的德了,底下自己就說明啦,《會疏》解釋說溫是溫和,雅是雅正。這個香氣很適人,就很適合你去聞它,不會給你起煩惱的叫做溫。你看我們世間也有很多種香,來自花的也有啦,有一種花叫夜來香,你放在屋子裡頭,念公就說當時我的老伴她就趕緊從屋裡就拿出去了,她不能聞,她說快憋死人了!有的人又怕晚香玉的香,一聞他就受不了了,所以這裡的香它逼迫人,這就不是極樂世界的香這個樣子啦!極樂世界的香是溫和雅正。「適人」就是適合於人。「簡愛染香為雅」,世間很多香味,你看你聞了之後,你會產生一種愛染的心,就是俗,就是不雅,它沒有讓你離開愛染,你聞了會自己產生種種的imagination種種的幻想,他在那個幻想當中在那邊享受,反正想都不要錢的,又不會死。極樂世界它的香本身也不是愛染香的那種味道,所以這就是稱為溫雅德香。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又以香具萬德,故能使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塵勞」,煩惱之異名,詳見前註。「垢習」,煩惱之習氣。「垢」乃煩惱之污穢。「習」者,習性。塵勞垢習,污染心性,驅彼眾生。今為德香所薰,於是自然不起。此又是以香為佛事也。” 它的德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這句經文啦,能夠使聞到的人「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塵勞就是煩惱,垢就是垢染,習就是習氣,這一些東西它自然不會生起來,這就是風之德。以香做佛事,眾香國就是拿香做佛事。這整個十方的佛土有的是說法,有的是用香來說法的,就是香國啊,大家只要聞到香,他自然就清淨,就入定,就安樂,就增長,然後開智慧。以香做佛事,極樂世界也有這樣的香這樣來做佛事。從這裡大家可以知道這個佛事,現在的人把這個佛事都錯解了,那些超度啊超薦啊,為死人誦經的啊,其實那個應該叫法事,不應該叫佛事,你看佛當年都沒有這些事嘛!難道那個時候就沒有人死嗎?還是有人死啊。所以七寶淨土講堂就是在做佛事,不是做法事,通過師父的音聲轉述傳達祖師善知識老師的開導內容,讓大家得到清淨、入定、安樂、開智慧,最後成佛。這種佛事現在很少人做啦,做這個就沒有這個,做這個只有那個。我們繼續看第三說: “三明風之妙觸。德風觸體,自然安樂和諧,調心適意。故曰「安和調適」。其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又名滅盡三昧。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禪定。不還果以上之聖者,入於此定;此亦「樂如漏盡願」所攝。” 第三這個風的作用就是,接觸到你的身體「風之妙觸」,這個觸它又加個妙,它很微妙,觸是觸覺,德風碰到我們的身體,「風觸其身,安和調適」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安和調心適意,這個快樂像什麼呢?就形容像比丘得了滅盡定,這個定又叫做滅盡三昧,是滅盡六識心和心所這樣子的一個禪定,這不是一般人普通的禪定,是不還果以上的聖人才能夠得到這個定的。那麼現在極樂世界這個風一吹,就是這個去的這個人,剛剛去的凡聖同居土的人,他的快樂就跟這個定的比丘一樣了,這個是第三。那麼下來看註解說: “下文風吹花聚,而顯妙色。飛花如雨,故稱花雨。下明花雨功德。” 這個是風的第四個作用,我們看經文說: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緜。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過食時後,其華自沒。大地清淨,更雨新華。隨其時節,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那麼註解說: “彼國德風有諸妙用:首曰吹物出音,演說妙法;次曰隨風散香,聞者清淨;三曰德風觸身,樂同滅盡;四曰隨風送花,遍滿國土。風吹寶樹,依花色光,自然會聚。青黃赤白,遍滿其國。” 那麼前面三種風的妙用我們講過了。現在是第四種風吹花聚,樹上不是有很多花嗎OK?吹七寶林樹的花,花都被吹下來了,花就聚在一塊兒,而且是很有秩序的。 “故經云:「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又《吳譯》曰:「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以七寶樹華悉覆其國中,皆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樹華因風從空散揚,供養聖眾如天雨華,遍布佛土。” 種種不同顏色的花,而且不只是顏色,它還放光啊,不同的光就一塊兒一塊兒的聚在一起,遍滿佛土,在佛土中整個大地都覆蓋了,沒有一個地方漏掉的。「隨色次第,而不雜亂」,黃的、紅的、這樣子款式的花、那樣子款式花,各自自然成聚,自自然然聚在一起,沒有雜亂,不是很亂的,不是凌亂無章,是很整齊的。下面引了《往生論》: “《往生論》謂寶華布地,有二殊勝:一為妙色殊勝,飄華有序,依色成聚。青黃赤白,皆隨其類。故曰「隨色次第,而不雜亂。」寶花布地,如圖如錦。「種種色光,遍滿佛土」。是為色妙也。二者妙觸殊勝。經云「柔軟光潔」。「光」者,指上述之色光無量,「潔」者,指花質潔淨;「柔軟」者指妙觸。「兜羅緜(同綿)」梵語,道宣律師曰:「草木花絮也。蒲臺花、柳花、白楊花、白疊花等絮是也。取細軟義。」” 這個花在地下很柔和,不會帶刺兒扎腳的,就是沒有那些傷害你的腳的。你可以光著腳來走的,它是很柔和,很光明,很乾淨,形容它如兜羅緜是形容它軟的程度,這個兜羅緜,道宣法師解釋說的就是花絮,像我們的楊柳花、菖蒲什麼等等的,很柔軟很柔軟的東西,它這個柔軟極了,這是形容它軟的情況,這個花就好像我們踩在棉花上面,棉花非常的軟,就是像這樣的這種情況。但是這個是花啦,這不是棉花,這是花啦,這麼柔軟的花,軟到什麼程度呢?下來就形容了,「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履」者,蹈也。「沒」者,下沉。足蹈花上,其觸柔軟,如蹈兜羅綿。足入花中,下深四指。舉足出花,花即平整如初。故曰:「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下明六反雨花,亦即《阿彌陀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之義。六時者,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與後夜也。晨朝雨花,「過食時後,其花自沒,大地清淨,更雨新華」。” 你踩在這個上面,踩上去腳就沉下去了,「沒深四指」,深四個手指頭下去了,就是像這樣子深下去了,這個腳陷下去,四指就是四指下去這麼深,你腳一提起來那個花又平了。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 我們看註解說: “「食時」者,正食之時,即日中之午時。《沙彌十戒儀則經》曰:「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是表晨朝所散之花,當日過中,則於地上自然化去,大地清浄如初。” 等到過了中午吃飯的時候,這個花都不見了,沒有了。有的翻譯本像《魏譯》這個地方,它就譯得很拙,拙就是笨拙,不靈活的意思。《魏譯》本它說什麼?它說大地開裂,就是裂開了,極樂世界的地裂開了,這個花就掉到縫裡頭去了,這還得了?那個人也一起掉進去了。這個譯筆就很拙,笨拙。所以,我們會集本這種文句就不採進來了。所以為什麼要會集?會集就是把大家會有錯覺的這種把它免掉了,因為如果你用這個的話會想,哎呀!極樂世界還有地震啊?地還會裂開啊?大家會這麼想嘛是不是?但是你如果用的是踩下去,腳提起來,它又恢復正常了。這個很有趣,也很合理嘛,是不是?你說極樂世界還有地震那還得了?地還會裂開直冒黑水那不是有災難了嗎?所以這個譯筆這個翻譯也不容易,不是中國人翻譯的是,外國人啊,外國人就是印度的那些大德,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來,你看他翻譯的東西,所以這個譯筆有時候很笨拙,這個有時候是很難免的,那也很難得啦,是不是?「其華自沒」這也是根據古譯,另一個大德翻譯的這個文句就好得多了,他說這個花自然就沒有了,自然就消失了,就跟剛才吃飯的東西一樣來了就來了,來完了之後,它自然就沒有了。天雨花就雨了雨到了的時候,過了之後花就沒了。如果你不知道那意思,你會念花就沒了,沒就是消失了,沒了之後,大地清淨更雨新花,天又開始下花了,花雨,花紛紛的落在地上。我們看註解: “於是空中更雨新花,如是隨此六時,花降花化,循還往復,故云「隨其時節,還復周遍」。「還復」者,循還與反復也。「周遍」者,遍滿其國也。” 隨著這個時節雨花,然後花又沒有了,然後又開始雨花,花又下來了,之後花又沒有了,這樣子反反復復「迴環往復,如是六反」,所以這一個晝夜有六個這樣的來回,這樣子來回六次。 “「與前無異,如是六反」。六反者,六度也,即小本之六時雨花。至於極樂國土而言晝夜者,只是順此方之習俗。” 因為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沒有白天沒有晚上,是不是?也沒有四季嘛,怎麼還會有六時這個時間呢?這我們看怎麼解釋,他說是隨順我們大家可以理解的程度,是這個意思。這個六反雨花跟《阿彌陀經》的「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是相同的。晝夜六時怎麼解釋呢?六時指的是什麼六時呢?早上是一時,日中一時,太陽下去是一時,初夜是一時,中夜是一時,後夜是一時,所以是晝三時夜三時,這是古時候印度人的時間的算法。我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加個小,晝三時就是等於是十二個小時,晚上十二個小時,白天十二個小時,是二十四小時,就是晝夜六時。至於極樂世界怎麼還說晝夜呢?我們來理解一下,這裡就引了《彌陀要解》的說法,不止,他還引了《疏鈔》《圓中鈔》,相當有趣。這些祖師你說他們是不是從極樂世界來的呢?如果不是,他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啊?所以我們來看看,非常非常的難得!先引藕益大師的《要解》: “如《要解》云:「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這是隨順習俗啦,因為它並沒有黑天太陽下去了,我們這裡所謂的太陽下去了,太陽轉到另外一邊去了。極樂世界那邊沒有。下來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 “又《疏鈔》曰:「彼土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華合鳥棲而為夜也。」” 《疏鈔》就說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須彌山,也沒有日月,常常是光明的。那麼這個晝夜是怎麼分呢?就是花開了,鳥在叫了,那個凡聖同居土的那些菩薩就認為白天咯,早上要吃早餐咯,那就是白天了。花也合了花關了,鳥也在那邊休息了,鳥休息就是前兩天師父常講的鳥的眼睛,鳥休息了,哦,那些菩薩就說晚上咯,這叫做晚上,叫做夜。下來又引慈恩,慈恩就是窺基大師,窺基大師他是法相宗,可是他作了這部註解《彌陀通贊疏》,不得了啊!讚歎淨土,讚歎極樂世界。 “又慈恩《彌陀通贊》曰:「華開金沼,化生(指蓮池化生之人)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諸說皆同旨。” 意思就是差不多啦,窺基大師他的《彌陀通贊疏》說,在金沼上花開了,金沼其實就是那個七寶池花開了,化生的人就認為是天亮了。窺基大師他這部註解,其實是註解《阿彌陀經》的。《阿彌陀經》講的極樂世界,跟我們《無量壽經》講的極樂世界,那還不是一樣嗎?所以化生的人就認為是天亮啦!「鳥宿瓊林」,那個時候的文字都講對仗,就是四六對仗,文字很美。「鳥宿瓊林」鳥在瓊林裡面睡了,菩薩就作時昏之想,菩薩認為這就是時昏,就是晚上了,這都是一樣的。下來是引了《圓中鈔》,這部註解也是不得了!《圓中鈔》進一步解釋,我們聽了更清楚了。 “又《圓中鈔》更進一解曰:「以花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浄土氣分,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以眾生生者,多帶業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則無此相也。」” 不只好料,這個文字,你現在的人怎麼能想得出來寫得出來?「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你寫啦,你寫啦。這裡就證明了嘛,雖然是祖師說的,不是佛說的,但是也能夠合佛的意思。《圓中鈔》是幽溪大師註解《阿彌陀經》的著作。他說「以花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這種情況還是凡聖同居土中的這些人啊,他們的這個氣分才會這樣子,他是對於穢土,穢土就是這裡娑婆世界,這裡剛剛去的,他將要忘,他還沒有全忘,是這個時候的情形,吃東西也是一樣嘛,洗澡要花灑,也是一樣的情形嘛,所以就出現這種的情形,還沒有忘記穢土的情形,所以就還有白天有晚上。其實極樂世界已經沒有時間的這些差別相了嘛,因為眾生多數是帶業往生的,所以還有這些,還沒能完完全全totally忘掉,都帶了業。如果是上頭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就沒有這個啦,就沒有什麼花開啦鳥睡啦晝啦夜啦、白天啦晚上啦,就沒有這些分別的相了,也就是沒有這些分別心。所以很清楚啊,這些祖師引了這些註解,讓我們更加的清楚。所以就不要擔心花沒有開,會好像坐監牢,很憋這些。我們一定要多了解,你才敢去啊,要不然去到那邊就糟了!好,這就是德風華雨第二十品。下來第二十一品,我們繼續看。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本品顯阿彌陀佛國中寶蓮,一一有微妙色光,一一光中又現千億佛,一一佛說妙法,安立無量眾生,如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先看經文: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這裡說眾寶蓮花周滿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又稱為蓮花國。這個用寶而做的這個蓮花寶蓮,寶所成的蓮花周滿世界到處都有,滿整個世界到處都是。一一寶華,百千億葉,一個花上面有百千億的葉子啊!你看我們這裡的蓮花有幾個花瓣?那個牡丹蓮也算是很多花瓣啦,還有那個睡蓮,有多瓣的,有單瓣的,也哪裡有百千億的這個葉子啊?葉子是指花瓣。所以《觀經》為什麼說不容易修呢?《觀經》叫你觀想,你要觀想一朵蓮花有這麼多的葉子,你怎麼觀啊?所以「其華光明」那花是光明的,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什麼色就是什麼光,這個跟《阿彌陀經》就一樣了。我們看註解: “文中首明寶蓮,次明蓮光中佛。於寶蓮中,又含六義:一者,蓮花周遍國中。二者蓮葉數量,一一華有百千億葉。三者光色無量。蓮花本體,即是光明。故曰「其華光明」。又蓮華色類無量。青、白、玄、黃、朱、紫,此六為例,以攝無量。青色之蓮,放青色光。白色之蓮,放白色光。玄黃諸蓮,亦各放其本色之光。故云「光色亦然」。四者,妙寶莊嚴。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莊嚴蓮花。諸寶皆是奇珍,故曰「珍奇」。此諸妙寶放無量光,光具眾色,色復生光。互映互飾。故云「映飾」。明超日月,故云「明曜日月」。” 「玄黃朱紫,光色亦然」,這裡《無量壽經》說的顏色就比《阿彌陀經》多了兩個顏色了,實際可以說是無量的顏色。下面引《觀經》: “如《觀經》云:「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五者,寶蓮之量,從半由旬,至百千由旬。六者,蓮放妙光。「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百千億者,是以數量表無量也。” 無量的妙寶,百千摩尼,百千種的摩尼裝飾在蓮花上面,它不是只有單獨是蓮花而已,這些種種的摩尼它有裝飾decorate,有種種的裝飾。「映飾珍奇」,「映」是照,「飾」是裝飾,這個是珍貴奇異。「明曜日月」指光明亮得像日月那麼光。彼蓮花量,蓮花有多大呢?這裡有說到了,是半由旬。「或」,那就不只是半由旬了。由旬我們採用一個中間常用的,四十個kilometer公里,從這裡到哪裡?到芙蓉,是不是?kilometer公里就到芙蓉,差不多吧?最最小的是這麼大的蓮花啦,半個由旬就是二十公里kilometer,然後說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啊!大小不相同,都不一樣。那麼這裡為什麼提到三十六呢? “言三十六者,未見前人註釋,愚意以為極樂四土各有九品,故云三十六,指國中品數也。一一品有百千億蓮。(以百千億表一極大之數),一一蓮光如其色。故有三十六百千億光。一蓮攝盡一切蓮。故云「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但三十六品仍只大略之數,實則無量品,故可云一一蓮出無量光也。” 每一朵花它又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然後每一個光又出三十六百千億的佛,每一個光每一個光。大家開始觀想想像,看你的想像力有多豐富啊?都是三十六百這個千億佛是即言其多。為什麼是三十六呢?不是三十五呢?不是二十四呢?這個地方念公說我查這個書裡頭,古德沒有做過解釋,也許有,念公說我沒看到啦!那麼下來是念公他自己的解釋,他自己的解釋,他已經夠條件解釋,他還那麼客氣,他說什麼?念公還說現在假定如果有人推翻我,如果有人推翻我,welcome無限地歡迎。你看是這樣的一位大德啊!他說因為極樂世界它有四土嘛,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那我們講每一土還有九品嘛,這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就是九四三十六,數學沒有錯啊!我數學零分,這個我還會背啊!二二四,六六三十六,九四三十六,所以這就有三十六品,就有這麼多的內容,而每一品都有百千億蓮,每一朵蓮花,它一朵蓮花它就具有其他一切蓮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蓮花都是三十六百千億光,就是這個道理。那麼下來經文說: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我們緊接著看註解: “上明蓮光中佛,此亦有四:一者,光中佛數。「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二者,佛相。「身色紫金,相好殊特」。「紫金」者,紫磨真金也。「相好」者,《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故云「殊特」。三者,光所現佛,亦復放光。「又放百千光明」。四者,佛說妙法。「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又此法益殊勝,「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以上深顯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不可思議法界。佛界中蓮,從佛心生,蓮花放光,光現多佛,佛復放光,說法度生。深顯重重無盡。又應著眼,如是境界,非僅示現妙相而已,而實具有無邊妙用。說微妙法,安立眾生於佛正道。正是真實之利也。故知此皆真實智慧之所開顯,悉是真實之際,無為法身。” 繼續看註解: “《會疏》曰:「凡西方淨土。以蓮華為佛事,故亦名蓮華藏世界。《小本》、《觀經》盛說之。今經(指魏譯本)亦以此結依正莊嚴。當知上諸莊嚴中,亦可有此不思議事。」此意甚是。前諸品中,亦多顯示,但應了知,極樂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法界。” 你不承認也不行,因為這是佛說的。你現在就在圓教的博士班裡面,在這裡面上課,你所聽到的就是《華嚴經》的境界。我們可以不用去學《華嚴經》,《華嚴經》我們學不到。但是我們現在就是能夠理解《華嚴經》的境界,你能夠接受,能夠全盤的接受過來,事事無礙只有《華嚴經》有,其他大乘有理事無礙,那麼只有事事無礙是《華嚴經》獨有的。那底下殊勝在什麼地方呢?這點大家就要好好的體會一下了,這個是重重無盡的!我們開始來體會,看你的那個能力有多大!這個蓮花當中放的光,每一個光裡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在阿彌陀佛一個佛的國土裡頭,到處都是蓮花,每一個蓮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個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你看一個佛的國土裡有這麼多蓮花,一朵蓮花出這麼多光,一個光又出這麼多佛,都是紫金,都是相好莊嚴奇特,然後每一尊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是會說法的佛啊,不是個塑像公仔而已。佛都在說法,不是只現一個相,不是權巧示現一個妙相,不是現一個相,像我們後面這樣子的佛相,不是啊!每一個佛各各都「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是真的佛在教化眾生。一朵蓮花放這麼多光,每一光中有一個佛世界,佛世界裡面的每一朵蓮花又放光,每一光中又有佛世界,有佛在說法,那個佛世界的每一朵蓮花又放光,放光之後裡面又有佛世界,佛世界的佛又說法,說法之後..佛世界的每一朵蓮花又再放光,同時這樣子重重無盡的顯現。再說下去我都說不清楚了,你們也聽不清楚了。所以這個叫什麼?超情離見。我們常常聽黃念祖老居士的這個開示,都有這四個字,超情離見是什麼來的?超情離見就是你不懂的啦!超情離見就是你不懂是正常的,叫做超情離見嘛,就是不是我們的情見所能夠及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想一想,這是重重無盡的,一個佛國裡頭有這麼多蓮花,一朵蓮花裡頭它就有這麼多光,一個光裡頭又出現這麼多佛,而且這些佛都在說法,都是會動的,是活動活的。不是那個塑像而已。這些佛都在度眾生,都安立眾生於佛正道。那你說這麼多佛在極樂世界度眾生,為什麼那麼多的佛擠都在一堆呢?都擠在一起呢?極樂世界是遍一切處啦,這些佛這麼多,就是十方世界他們都同時在的意思。你不要理解成極樂世界的蓮花放光之後,光裡面很多佛都在極樂世界說法,這裡就問,這些佛是從哪裡來的呢?從蓮花光裡現出來的,蓮花光是從蓮花出來的,蓮花都是遍滿極樂世界的國土,蓮花世界的國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現出來的嘛,那個是重重無盡啊,所以這個到了重重無盡,就是華嚴的境界-小裡頭包括大的,一裡頭包括多,短時間包括長時間。這還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就是重重無盡。下來再告訴大家一個重重無盡的,大家去想像啊,兩個人相對站,我看見他,他看見我了,他用什麼看見我?用眼睛啊,眼睛裡面有眼珠,眼珠有瞳孔啊,瞳孔會出現你這個人在我的瞳孔裡面,OK?如果瞳孔沒有出現這個人,那這個人就差不多要死啦!就是慈淨老師觀察的三十多種臨終的跡象,其中之一就是瞳孔沒有作用了,整個變白,沒有黑的了。瞳孔正常人我看見你你看見我,我看見你瞳孔裡面的我,你也看見我瞳孔裡面的你,他的眼珠裡有我,我不僅看見他,我還看見他眼珠裡頭的空能法師,他也看見我,也看見我的眼珠,你也看見我眼珠裡的你,這不就是多了一套了嘛?它這還不止一套啊,你進去裡面有多少套呢?而且這個眼珠裡面那個我,你看見的那個我,我這個眼珠裡面還有你,這樣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複啦!這就像你用兩個鏡子,你回去試試看,把兩個鏡子擱在相對面,你看看這裡頭有多少鏡子呢?以前我講過,那個比較五星級六星級的那個酒店,它的lift電梯,你一進去四方四面都是玻璃鏡子,你一看,哎,千百億化身哦!怎麼出現千百億個我在裡邊呢?這邊有很多我,這邊也有很多我,這邊又有很多我,後面當然看不到啦,那也是一樣嘛,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是看到有千百億的化身啊,但是我們進不到那個境界。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不能夠就是把好多東西看得很呆板。總之,就是不可思議,所以要相信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佛說的很多東西,都不是你目前在三度空間所能夠知道的,但是這都是佛說的,這都是佛親證的境界,我們只有相信。所以我最近常常說,你連懷疑的資格都沒有!所以現在很多人在做考證做考據,他就是要找那個叫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他沒有頭緒嘛,我就找那個可思議的找出證明來,這個可思議的他承認啦,不可思議的他就懷疑,或者否定,這個他就不明白佛法咯!他不能夠明白佛法,那就用不著佛法。佛法就是你不可思議,你必須從你可思議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理解那一點點糟粕中的糟粕,這話講得很嚴重!你所能理解的就是那麼芝麻綠豆的一點點,那個好可憐的東西,你就以為你理解得很多啦!這樣子對佛法你不算入門咯!所以要從信開始,大膽的假設就是信,小心的求證就是解,這是不是做學問的態度啊?做學問的科學精神就是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你連第一步都沒有大膽的假設,連信都沒有,那後面的就不用說啦! 記得以前在印尼講課,好像那一期慈淨老師也有去。北京一對母子,她的孩子超天才不得了啊!她就是要把她的兒子帶到印尼,去參加導讀,參加那個密集熏修,讓他聽一聽。孩子很聰明,在美國讀書的,學了很多。結果開始的時候,他那個態度是這樣子的,東看西看,沒有興趣,第一沒有興趣,第二說的不適合他聽的,他可能知道世間的這些知識比你多,還比你空能法師多啦!那媽媽逼著去沒有辦法,到第二個禮拜之後,他聽到師父的那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觸動到他一下,怎麼這個話能用在佛法裡面呢?他開始有興趣了,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很認真的在聽了。對這種人你要講科學的這種頭腦嘛,你都沒有大膽的假設。 所以這四個步驟,學佛的四個步驟很多人都搞錯了,一開始就是學佛,其實學佛是第二個步驟,第一個是信佛,信佛之後你才開始學佛,學佛那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你學什麼呢?學佛就是要念佛,到最後是成佛,這四個步驟就是信佛,學佛,念佛,成佛。有幾個人做到?我看是我們七寶同修都做到了。那《華嚴經》也教給我們啊,也是四個步驟信,解,行,證。開始你一定要信,你連信都不信的話,那下面不用說啦!信了之後你要去求解啊,從經典的道理種種的去理解,要不然你這個信是迷信,ok?解了之後這解是theory理論,你沒有實踐practical,那你還要去行啊,將你所理解的用在生活當中,那個就是實踐practical,可以用哦,然後呢?最後你自己證到了這個境界,證到了佛所說的道理,是你自己最後證到的,這四個步驟很重要,就是信解行證。 那我們淨土宗也是嘛,淨土宗的三資糧是什麼?信、願、行,也是把信擺在前面第一個,你連起碼的信都沒有開始,那你就慢慢等吧!換別人啊Next。Next chapter,我們繼續看另外一品,下來我們看: 〈决證极果第二十二〉 我們先看註解說: “本品總結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諸往生者,內無取捨分別,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彌陀本願,究竟圓滿。” 所以佛的大願就是如此,阿彌陀佛在當菩薩的時候,發的這個大願就是這樣子的。他為什麼要建立極樂世界?他自己成佛了,他不需要了,是不是?為一切眾生,為什麼要有極樂世界?願一切眾生在他那個地方修行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最後決證極果,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個決證極果,這個極果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往生極樂世界的圓滿成就。我們開始先看開頭的經文說: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上段首明無分別之境相,次明無分別之心念。” 【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就是沒有這些晚上的景色啦,沒有霓虹燈,沒有得看那個夜景啊,沒有這些,那還要用火放光照亮,等著火去照亮,夜裡頭還燒個什麼篝火照亮,極樂世界不需要這些啦!「星曜」,星是指星星。晝夜是白天跟黑天,也沒有什麼歲月,一年,快要過年咯,下個月就是2020。極樂沒有這些,什麼一個月、一年或多少劫,這個名稱都沒有,沒有這個實際上它就是打破了時間。註解說: “按五種原譯: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魏譯》不言有無。《唐譯》、《宋譯》均直言無有日月。” 下來在討論到底有沒有日月?我們現在還是順著舊的註解,舊的版本來說吧!五種原譯裡頭,漢吳兩譯裡頭說了日月處空,有日月在空間,但是空間的日月是不動的。《魏譯》沒有說到有還是沒有。《唐譯》和《宋譯》這兩本就說沒有,「無有日月」,所以這裡所取的是唐宋兩譯的意思。蓮池大師解釋這個解釋得很好,如果你把古時候的翻譯本也考慮在內,那就是日月雖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後頭〈禮佛現光品〉就講了,阿彌陀佛一放光,世界一切東西的光都不見了,菩薩的光什麼什麼羅漢,什麼光都不顯現了,為什麼呢?月明星稀嘛!月亮很亮的時候,很多星星你都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啊!它這個光被月光一比它就顯不出來了,月亮太明,星星它就暗了,其它就暗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漢譯》《吳譯》說是有,也沒有錯。下來引《彌陀疏鈔》: “《彌陀疏鈔》曰:「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眾,光明掩映,與無同(同於無日月)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按蓮池大師之意,依理而言,以無有日月為正宗。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直言無有日月,與蓮池大師同旨。因忉利天以上諸天,皆不賴日月,何況極樂世界耶?」” 這裡就做一個比較了,蓮池大師解釋說是,佛跟聖眾的光明掩映跟沒有是一樣的,有,但是它不發光。蓮池大師說要是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沒有才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天界的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況極樂世界呢?蓮池大師這個意思說得很好,把古譯也講通了,是有,但是它沒有顯現出來。但是要以無為正,要以沒有才是最正確的。所以現在先師,念公講的先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只採用這個「沒有」,以這個「沒有」為正確,他這個有跟沒有一樣啦!這我們就都統一了。 “又《漢譯》曰:「無量清淨佛(即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極大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亦無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現。」此正符蓮師所和會之說,彼土日月之光在聖眾光中,掩蔽不現。如經云「日月火珠皆匿曜」。 又如本經《禮佛現光品》曰:「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菩薩光明,尚皆隱蔽,何況日月星辰等等耶?是故彼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唯是常明不昏,無有晝夜。” 什麼年啊、月啊、多少劫啊也沒有。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就此土言之,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因地球、月、日、星雲等等皆在運動。自轉與公轉,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而歲月遷流。今據《漢譯》,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 那麼底下就是也沒有歲月劫數之名,這個歲月劫數就從漢吳兩譯也可以看出來,他們說是什麼呢?根據《漢譯》說「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它有,但是它在那邊呆著,它在那邊不動換,沒有動,沒有動。那我們所謂的時間是什麼呢?我們現在大家所理解的time時間是什麼呢?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就是One year一年。那我們就看成是太陽圍著我們轉,都是在轉,都是在動,太陽也在轉,太陽要圍著它的中間轉一圈要多少多少年?所以念公說多少年呢?這個數已經寫了,在本子上有,念公說我對數字記憶力非常差,有時候把它算出來之後就不再記得了。下面註解說: “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而無運轉相,故無晝夜之別。時間無遷逝,故「無歲月劫數之名」。” 它要有動才有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是由於這個運動,地球自己在轉,太陽也在轉,太陽系也都在轉,全部所有一切在宇宙的星河銀河也在轉,都在轉都在動,所以它出現很長很長的時間,時間就是由於這個轉。它這裡根本它就不動的嘛!所以它就沒有時間,也沒有晝夜,也就沒有什麼叫年,也就沒有什麼叫多少劫多少劫了,沒有沒有,所以這是從不動的情形來看的。下來註解說: “但以順餘方故,始言歲月。(故知時間生於動。動之本,生於念;妄念相繼,故有時間。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時間只是由於人的幻覺,與此相通。)” 實際要說到空間,現在科學上愛因斯坦已經明白了,是人的錯覺,是你的錯覺啊!大家過去一直把這些東西當著真實的,跟這個不和的就是不對的。但是你不知道你所謂的真實正好是錯覺,是誰的錯覺?是你的錯覺啊!佛教就說了,由於妄想才有時間,所以哪來時間呢?是不是?你看這一個念頭,過去了,that is what?past過去了,現在同時這裡的一個念頭,這不是present嗎?我正在起的這個念頭就是present現在,現在馬上有一個念頭就跟著來了是future,future就是未來,所以過現未都是因為你有念頭存在嘛,你要離開妄念,什麼叫過現未呢?所以時間也不需要啦,鐘全部可以拿下來啦,你都已經沒有時間觀念了。不行啊!但是別人有啊!你沒有,別人有啊!所以你看這裡舉個很有趣的例子,在經典有說,說毗目仙人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去遊玩啦,來來來跟著我走,善財見他經過多少劫多少劫,哇!到了很多地方哦!都有經歷啊!時間也有,也看了很多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財童子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沒有動過啊,還是剛才那個位置,還是那個時間。所以時間這一切它各有各的時間,就是你有你的時間的體會,每個人體會的時間不一樣,所以才有這個成語存在嘛,「度日如年」,有沒有?「歸心似箭」,這時間的長短是你自己的感覺,is your feeling,是不是?所以你看修行的人有時候他一入定,一打坐入定,多少天過去了,他就覺得才幾分鐘而已啊,他的時間就不一樣了。所以極樂世界它就沒有這一些日月,也沒有紀年多少年這些東西,沒有說年說劫的這些名稱。下來有沒有門牌啊?有沒有地址啊?JalanJalan什麼路的,沒有門牌,沒有地址,就不用交門牌稅,不用交地稅咯,是不是?下來說: “「復無住著家室」,亦非定言無有舍宅也。如前《受用具足品》云:「所居舍宅」,「盡極嚴麗」,「或在虛空,或在平地。」足證非定無舍宅也。” 你說沒有,這裡經文不是告訴你了嗎?是不是? “今言「無」者,蓋指不著家室之相也。” 這個重要!你不執著那個相。 “極樂會眾,所聞皆是無我之聲,聞即相應。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既無有我,何有我之家室。故於所居舍宅,無有執著。故云「復無住著家室」也。” 這個住著家室不是說它根本沒有,昨天我們讀的經文不是有說嗎?他住的房子稱心如意,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長就長,想圓就圓,想在虛空就虛空,想在平地就平地,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那是因為他沒有執著這個是我的家,這個是我的什麼什麼,他沒有這個執著,沒有執著就都無我了嘛!那沒有執著了,還要寫什麼門牌號碼嗎?我們這裡要啊,你沒有執著,別人還執著嘛!那PosLaju快郵沒有門牌就送不到了,PosLaju快郵送信的人他有執著啊,沒有辦法啊!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一樣,要每一個人都沒有執著,它就形成一個可以共同這樣子來做的事情,right對嗎?他沒有執著這是我的房子我需要登記,我們的房子有登記,有地契,這些全部都有。極樂世界要什麼地契?不用地契了,你還要轉讓賣房子啊? “復因人皆無我,故一切皆無須「標式名號」。” 「既無標示名號,亦無取捨分別」,所以沒有這個標示名號。隨應而現,那我現在這麼想它是這個樣子,明天我忽然間又心念一變,它可以是另外一個樣子了,所以就沒有這些分別啦,所以就是說沒有這些住著家室,也沒有標示名號,所以就沒有取捨分別,就心心平等,天天聞法相應,聞微妙法。所以我們眾生就是‘無法度’,沒有辦法。見色聞聲本來並不是壞的事情,但是你就是在這裡面有很嚴重的分別啊,你就有取捨,有愛憎,這個我喜歡的,這個我不喜歡的,馬上這個分別就來了。所以罪魁禍首是什麼呢?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很大的禍根啊!就在它有分別,那你就有取捨,有愛憎,這裡頭就出現了人我這個四相就熾然,四相就很旺盛啊!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都有啦! “上顯境無分別。而此妙境,正由於離「取捨分別」之智心也。心淨則土淨。心離分別,則境亦無分別矣。此心此境,本無分別。境智一如,絕諸塵垢。故云:「唯受清淨最上快樂」。如《稱讚凈土經》曰:「唯有無量清凈喜樂。」” 極樂世界的人就沒有取捨分別,沒有分別,所以沒有分別,你這個心跟這個境那就一如了,心沒有分別,境界也沒有分別。可以說境界是因為你分別它才有分別的,境界就是你啊,所以你的心沒有分別了,境界當然也沒有分別,所以它唯有「無量清淨快樂」。我們再看一點底下我們看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上文乃彌陀第廿九「住正定聚願」,及第十二「定成正覺願」之成就。此實為彌陀全部本懷之鵠的,無量妙行之聖果,智悲方便之極則,度生大願之究竟也。文中有正定、邪定與不定三聚。聚者,類聚也。此三聚之說,通見於小乘及大乘經論,但內容差異甚大。小乘如《俱舍論》謂: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為邪定聚。餘者,介於上二聚之間,是為不定聚。大乘中三聚之義,復有多類:” 為什麼我們看老是看到有這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因為我們在聽淨土的這個內容當中常常會聽到,那麼這裡經文到這個地方又出現這個,所以多了解這是幫助我們加深印象,而且《大經解》所講的這個定義,非常非常的透徹,所引的經論來註解這些內容,這些文字的定義也是非一般的,不是我們含糊籠統的。不定聚,就是拿不定主意咯,不曉得一下子他又熱烈了,一下子他又冷下來了,那種不定性,這是很淺的解釋。邪定,這個人念頭整天有很邪的念頭啊。正定聚就是這個人很正。但是《大經解》所引的這個註解,解釋這三個聚,非常非常的深,而且要求的條件很嚴格,條件很高。「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個是正定,一個是邪定,一個是不定,那麼這個三聚有好多不同的解釋。聚就是物以類聚的聚,也就是同一類。小乘我們不提了,我們提大乘,大乘我們先引用《大智度論》的說法,我們先看第一種解釋: “(一)《智度論四十五》曰:「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 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他一定guarantee打包單,必入涅槃的,這是正定聚。二者邪定,必入惡道的,這個人必定入惡道,沒得商量,這就是邪定。三者不定,沒準兒,沒準就是且看下回分解,他以後怎麼做還不知道,最後到底到哪裡以後再看,是這個說法。所以《大智度論》的好也就是在這個..基本上大家廣泛都能夠接受,還能接受啊,ok。再下來的看你們能不能接受?聽了之後會怕,下來我們看看第二種: “(二)《釋摩訶衍論一》云:「有其三種:一者,十信前名邪定聚。不信業果報故。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十地)名正定聚。不退位故。十信名不定聚,或進或退,未決定故。(《大乘起信論》同此)。 二者,十信前並十信,名邪定。大覺果,名正定。三賢十聖,名不定。三者,十信前,名邪定。十聖,名正定。十信三賢,名不定。」諸說不同。” 這個要求就很高了。《釋摩訶衍論一》這部書它的說法不同一點,他提了三個,他一個論就提了三個,後頭兩個論他提得太..什麼了?我們不敢聽,我們就不選了,怎麼了?他說只有佛才是正定,那我們都沒有希望了,我們是大頭佛而已怎麼可能?除了佛之外,全部都是叫不定,不是正定了。所以最後兩個我們聽了會覺得要求太高太嚴格了,所以我們就提他一個就夠了,他一個書裡面就提了三個,我們就採用他一個,他說這個十信以前,十信就是到了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的最初的初信位,已經登了菩薩的位次了。之前的那就包括阿羅漢辟支佛了,那我們就更不用說,只有靠邊站了。這個十信..他說你雖然是佛教徒,你還是沒有達到十信,信位都沒有達到,都是邪定,這就嚴格了。所以再高深大家就更不能接受了,所以後頭兩個就不引了,書上有,自己有膽量自己去看一看。那個說的必入惡道,大家會說我還不至於必入惡道吧?我頂多是不定而已,沒準兒啊,是不是?我要遇到好的緣,我會轉過來啊,我會回頭啊,這個是說不是你做回人啊。說十信以前,你敢說你現在到了十信嗎?到了信位嗎?到了信位都很不簡單啊!在這以前你就是邪定聚,原因呢?因為你不信業果報故,業果報就是業因果報,你對於業因果報不信,你敢破戒,你敢做壞事,為什麼你敢呢?你不相信你會受那個果報,大家會覺得我怎麼會不信呢?你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嗎?那地獄肯定是真的有的,念公說這點我敢再三負責的,我敢負責說,因為真的有地獄,現在我們這裡呢,這裡我們就提的是北京,北京有人就見過。說什麼因果是嚇人的,說先王以神道設教,要你向善。地獄是真的,就這樣子還不信,不信也不行,不信它還是有。比如說有人你不懂法律對不對?你不懂得法律,你犯了法,你還是要槍斃的。你說我不懂法律啊,那是你們的法律,我不懂啊。那不管你,你不懂,法官懂,很多人懂,你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你不知法,你犯了罪還是要執刑。那麼在佛門你受了菩薩戒,你受了菩薩戒還犯戒,甚至你捨掉菩薩戒還是照樣入地獄,這個就是說的不信業果。所以信業果的事情很不簡單,大家要知道,你說起來信,而你實際的行動,你是信還是不信?你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你不去研究戒律,當著一個自己真正的老師,我要是有錯,趕緊懺悔。允許你懺悔,你不懺悔,表示你就是不信啊,你不但沒有悔過之意還屢犯啊,甚至還變本加厲啊,所以這是一百巴仙邪定,‘免談’,這樣子叫做邪定。這樣子我們就覺得能想得通了,這個我們還能夠接受。那麼下面第二第三我們就不選了,他連十信都算邪定,那就不好辦咯,所以我們就不選了。到了三賢十地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是三賢位,十信再上去,登地之前那三十個位次,雖然還沒有入大聖,不成為大乘的聖人,是大乘的賢人,就是三賢,到了十地才是十聖,這是正定聚,那當然你到了賢聖了,你就必入涅槃,那你就不退了,這都是不退了。所以這個十信叫做不定聚,十信以前是邪定,到了十信位這個是不定聚,他還是或進或退。所以把他這個解釋起來再明確一下,這個十信是不定,因為他升降不等,一下這樣子,一下子又不行,一下又退了,一下又向前了。他已經有信心了,但是在這個之前,他還不信業果報,所以你必定就是邪定,就跟前頭一樣必定要入惡道的,這個就是邪定。到了三賢十地,ok,是正定了,因為必入涅槃。所以這樣來看的話,這個正定聚是很高的,前頭《大智度論》說必定入涅槃,你說這個就很高的啦!這裡說到三賢十地,那不是很高的嗎?後頭說只有佛才是正定聚,那就更高了,這我們就不引了。所以,我們就看前頭兩種說法就夠了。好,我們這個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後面還有一點點解釋。我們今天就一起看到這裡,明天再來繼續這下面的內容。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