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07 16:09:52瀏覽450|回應0|推薦6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6集 我們今天開始新的一品經文,就是第十九品,或者是說第十九章: 〈受用具足第十九〉 我們看註解: “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國人皆「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如上種種殊勝受用,悉皆具足也。是乃總顯正報之身心,依報之勝福,悉皆超世希有。但本品中列顯「福德無量」,衣食宮殿,悉皆「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下來開始經文了,我們看經文: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接著看註解說: “首數句,承上品中彼土眾生「容色微妙」,故云,所有眾生,過去已往生者,現在生者,將來生者,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端正莊嚴)」。 「如是」二字,即指上品遠勝第六天王,千萬億倍也。下顯受用具足。「福德無量」。《稱讚淨土經》曰:「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又本經《決證極果品》曰「唯受清淨最上快樂」,是顯福德無量也。” 這品主要是說受用具足的衣食住行,極樂世界的人還需要這些嗎?還需要,對凡聖同居土剛剛去往生的,他還有這習氣,還有這個需要,所以這裡阿彌陀佛也滿大家的願,衣服飲食、種種這些交通工具、住的地方都有,所以這是針對凡聖同居土。再提升到方便有餘土的時候就沒有了,不需要這些,因為他習慣了,他知道已經決定在這個地方了,這些都不需要了。這裡說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已經往生去的、或者正在生的、或者還沒有生將來要往生的,就是什麼人呢?我們啊,就是我們將來要往生的,都是得到這樣子的妙的色身,「形」是形狀體貌,容貌端莊端正。「嚴」是莊嚴。莊嚴我們怎麼體會呢?什麼概念呢?莊嚴就是好到嘖嘖稱奇,所有一切最美好最上等最無上的叫莊嚴。「嚴麗」這個都是無量的。福德也是無量的。你看他這個,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去往生的嘛,是不是?普通人嘛,不是什麼大修行人,不是,他就跟第六天王的衣飾,就是衣服種種的裝飾、飲食都是一樣的,底下還可以說他是想什麼就有什麼,福德是無量的。而且最重要就是這句「智慧明了,神通自在」。註解說: “「智慧明了」,此乃「光明慧辯願」之所攝,願曰「成就一切智慧」。又本經《菩薩修持品》謂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 在我們這個〈菩薩修持品〉裡頭就說到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這幾個字不要輕易的看過去,很殊勝啊!你看他不是對於一般的佛法明了而已,他是對於佛的密藏,這個「密」字不是secret不是秘密,大家常常體會是一個什麼保密的密字,佛教沒有什麼保密的,佛教沒有秘密,密宗也是如此。大家以為這有什麼要保密的,什麼祖傳秘方,你給他錢他就傳了嘛,祖傳秘方他怎麼密呢?有錢都把那個密打開了。這個「密」是什麼呢?這個密就是說你不能懂,告訴你也跟沒聽見一樣,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所以這個叫做「密」。彼土的一切菩薩對於諸佛的密藏,一切佛的密藏,這些都是大家不能夠理解的。所以我常常說不能理解是正常的。大家可能以為師父每次在安慰大家啦,確實就是這樣子。為什麼不能理解?因為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祖師告訴我們這是佛與佛才能夠相通的,我們還沒成佛嘛,我們連阿羅漢都沒有,菩薩就更不用講啦!但是我們只要到了極樂世界,都能夠究竟明了,這個明了前面加個究竟,就不得了,不但是明了,而且是究竟的明了,是徹底的明了。所以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他的智慧明了,這不就肯定了這是殊勝的智慧了嗎?這不是一般的智慧,他這個智慧幾幾乎乎跟佛等齊了,跟Buddha equal幾乎平等了,還不能一樣,因為他還是菩薩嘛,是阿惟越致菩薩,你還沒成佛嘛!到最後上了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證得常寂光,一生補處,成就了圓滿的佛果,那就一模一樣了。我們看註解: “又明者,明明白白;了者,了了分明,是為明了。密教中「如實知自心」者,智慧明了也。” 再者說這個「明」這個字是明明白白。「了」者是了了分明,叫做「明了」。我們密教講,大家都知道要學密,不知道密教真正的精神是什麼呢?真正的精神就是這五個字:「如實知自心」。這個跟禪宗沒有兩樣,禪宗也是在找到你的本有的自性,就是自心,密宗也是如實的知道你的自心,如那個實際的知道自己的本心,這就是大密宗的究竟之處。所以我們是不是也學密啊?我們也在學密啊!不是要什麼手印、掛唐卡種種那個才叫做學密,我們現在也學密,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密就是剛才講過佛的境界,我們不能入佛的境界,但是把他講出來了,那就是淨土了,把佛最秘密最深密的果地的境界,把它講清楚了,那就是淨土咯!我們要這樣子來理解,我們就不會羡慕那些,學什麼密?是「如實知自心」,我們的自心是什麼?就那四個字,還有別的嗎?禪宗也是找那個自心,它也是找自心,我們找比它快,我們直指直接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咯!This is direct teaching you know!不是indirect,是direct teaching,「如實知自心」,你的本心就是阿彌陀佛!你還在務外,務就是法務的務,務外的意思是你還忙著在外面到處去找,還有什麼可以更好料的東西,你的興趣還很濃呢,還忙著外面的,還不怕死,再不快快回頭就來不及了!下來念公當時就說了,說現在這個湖南一個氣功的老師,他有很多徒弟,現在幡然覺悟了,幡然就是全然,完全覺悟了,知道過去都錯了,他給嚴新治病,大家可能沒聽過嚴新是個氣功師,嚴新他超過氣功師,是不得了的特異功能,但是他還要給嚴新治病,嚴新的病是他治好的,現在他來皈依佛教了,他說他以前都是「心外求法」,氣功不是「心外求法」嗎?都是錯誤極了,他把他的徒弟也帶著來皈依佛教了。「如實知自心」就是「智慧明了」。下來又引這句: “又「照見五蘊皆空」,亦是智慧明了也。” 這句大家很熟悉,所以引這個話,大家比較親切一點,這個例子就是我們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智慧明了」,真正這個「照」,你看我們也能夠講「五蘊皆空」,你背《心經》不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會背得滾瓜爛熟是不是?但是我們不是照,我們不是「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不能照,常常說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思想的「想」,思想裡頭你見了「五蘊皆空」,或者說你聽到有這句「五蘊皆空」,但是你是「想」,「想」就是有念的,「照」是離念的,你這個妄念斷了,妄念斷了之後,你才會有「照」,才有照用。這裡擧個例子,你這個時候沒有「照」就像什麼呢?你這個鏡子上面完全是瀝青,這個瀝青你要看文字才知道,三點水一個歷史的歷,很厚的瀝青,就是澆馬路的那個黑黑的黏黏的瀝青,塗得一兩寸厚在那個鏡子上面,簡單說就是你現在鏡子上面塗得很厚的塵,那請問你照什麼呀?你怎麼照都是黑漆漆,窟窿窟窿一大堆。所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裡的「智慧明了」,所以大家沒有注意,「照見五蘊皆空」之前還有一句很重要,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以前我也沒有注意這個「深」字,般若波羅密不是般若智慧咯,但是為什麼加個深的般若波羅密呢?很深的般若波羅密,這就不是跟小乘共的這個般若。小乘也有般若,但是跟大乘的般若來相比差得很遠,但是他們不承認,他們不承認是他們的事,這個不重要,佛說的才重要。下來註解說: “「神通自在」者,如上品中「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神通自在」,就是上面說的一切不可比了,沒得比了。這個我們昨天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又《菩薩修持品》曰:「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是則「智慧明了」,達神通之本,而變化神通,自在無礙。” 把這個「智慧」跟「神通」聯繫在一起,本經《無量壽經》在〈菩薩修持品〉也說了「以方便智,增長了知」,由於方便的智慧,什麼是方便的智慧呢?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最方便的智慧,可以增長自己本來所能了知的內容,「了知」什麼呢?就是這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本來就如是,本來就有神通,從本以來就是從根本以來,就是安住神通了。現在我們安住不到神通啊,我們不止沒有安住在神通,還到處去找神通,到處去學神通,從本沒有一時一刻我們不是安住在神通的。這裡舉個例子,所以這個龐公有一首詩,龐公就是龐蘊,又稱為龐居士,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是禪門的居士,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被譽為達摩東來開立這個禪宗之後,白衣居士的number one第一個人,白衣居士的第一個人,所以他有一個外號叫做東土維摩,哇!那還得了!維摩居士在印度,這裡東土也有維摩,他說什麼呢?他說「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運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你每天起來要刷牙要幹什麼,你所做的一切一切,每天雖然是重複那個動作,那些都是神通妙用,是我們不會用。你看,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一開始,出去托缽,回來洗足,然後就安住,整個過程都是日常生活他都必須要做的,但是那個就是神通,這就是「從本以來,安住神通」,神通是你自己的本能,所以「智慧明了」是達神通之本,達了神通之本,就自然出現了你本有的神通,一切都是你本來有的,沒有一樣是從外面得來的。大家常常念《心經》,你就總是想求些什麼,求要得點什麼,增加點什麼,入了什麼定,見了什麼瑞相,我得點什麼通,得點什麼什麼的,什麼奇異功能,在當下就是想得點奇異功能,他不知道這些都是從本以來所有的,問題是你只要能夠通達這個本,那麼就是變化神通,自在無礙了。下來說: “故曰: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者,本也。種種神通,皆聖末邊事。” 神通跟智慧就是這麼一個關係,你只要得了那個本,那你就不用愁那個末了。本是什麼?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本,你所謂「破本參」,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真正的「知有」了,這個是根本。神通,別理它,不重要。這裡說神通是「聖末邊事」,不但是「末邊事」,還是聖道末了邊邊上的事情,就是說不是重要的,不是主要的。所以大家就是顛倒,叫捨本逐末,把你的本丟掉了,去找那個枝末,好像一棵樹,你要解決問題,你整天去拔除那個葉子,最後是光禿禿了,你第二天去看又長出來了,你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根本解決問題就是連根拔起,那個叫做本啊!所以剛好顛倒,捨本逐末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很多人你說他不信佛,他信佛啊,你說他不用功,他很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個末邊上的事情,這個他看得很重,非得要這樣子,不可以那樣,這個不可以隨便,不能夠隨順,我早課一定要怎麼樣,晚課要怎麼樣,我不這樣子不行,一定非得要這樣子,這不是在末邊上的事嗎?他把這個看得很重,所以是顛倒見,這也是顛倒見。你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裡頭你單單就是看到神通,所以這一種就叫做「附法外道」,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就好像現在說的,這裡因為習慣了就用念公的話說,他是組織上你入了黨,思想上不入黨,就跟這個一樣了;你組織上是佛教徒,但是你思想上不是,你還有很多外道的思想,那還是外道,但是你是佛教,所以叫附法的外道。還有的人是叫什麼?獅子身上的蟲,獅子最厲害的,什麼人能夠吃獅子的肉呢?獅子身上的那個蟲吃獅子的肉,所以我們就說破壞佛教的這些僧人,就像獅子身上的蟲,別人都不敢碰獅子,牠就敢鑽進獅子的身體裡面來,而且還是小小的蟲就要了獅子的命,這是比喻。所以這個「本」跟「末」很重要。 所以這個地方提到神通說,「神通自在,受用種種」,這個地方神通是好事,但是你只想求神通,所以印光大師也就特別說了,他說你念佛沒有得到念佛三昧Samadhi,你沒有得到,你不要求見光見什麼,你要去求的話,你必定會出毛病。真正有一個人出了毛病,後來現在也就好了。念公給她開導,她得到了一個禪宗的什麼內容,她就跟念公說,我一輩子就是念觀音,我就想見觀音,誰知道我見到觀音之後,這個魔的事情就沒辦法了,我就活不成了,成天看見種種的魔,到處都是魔,白天也是魔,晚上也是魔,不能睡覺,這是一個女眾,她說:「我就要死了!」所以,這就是印光大師的話是對的,你這想求見些什麼這個急躁的情緒,這個魔正好鑽進去你的空子鑽進來了,魔就接上來了。念公說讓她知道一點什麼般若,那麼這種事情馬上就停止了,這詳細的情形念公在這個《谷響集》裡頭寫的內容都有,這裡就不說了。 那麼前幾天我們這裡來了一對母女,來服務道場打掃衛生。過後我們大家一起用餐,做母親的就跟我說起她學佛之後有一些很神奇神怪的事情,就是那種神異的事啦,我就勸她別再跟別人面前說這些事情了,把這些事忘掉,不然就是前面講的魔就接上去了,她嚇了一跳,沒有想到這件事情,開始是佛給你一些感應的事情,增加你的信心,有的真的有的,那你繼續在追求這些事情,魔正好在鑽你的空子最後你就著魔了,所以我就勸她不要再提這些事情了,因為你提多一次,你的印象加深,魔就在旁邊等著你,她聽了很害怕,因為沒有人跟她提這個事情。下來說: “以福德無量,故感得「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又以智慧神通故,「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那麼極樂世界的這些聖眾,他心裡面想什麼,他就有什麼,因為他還是凡人,剛剛去往生的,不然怎麼還會想這些呢?千萬不要忘了,他還是凡人,他雖然到了是三不退,他還是凡夫,所以現在就是凡夫你也能去,不是大修行人才能去,凡夫你也能去極樂世界,你道理要這麼想,你怎麼能夠超凡呢?現在我們要超凡,這才是很不容易的,要不然你得把見思惑全斷了,你才是阿羅漢,見惑、思惑、貪瞋癡慢一點都沒有了,不但我們的欲界沒有了,色界、無色界的貪瞋癡慢都沒有了,那談何容易啊?所以你要超凡談何容易啊?如果沒有淨土法門就免談了,幸虧有淨土法門,要不然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在你這一生中只要有男女的事情,只要有這麼一次,色界天你就生不上去了,因為色界是梵天清淨的,修的是清淨的梵行,你怎麼出三界?請問你憑你自己所知道的你怎麼出三界?你連欲界都出不去啊!所以這個淨土念佛橫超法門特殊就在這裡,你沒有這個橫超法門,你絕對出不去。所以就是說他這一切都還是顯現凡人的這些東西,所以大家就要問說這些是為什麼呢?因為多數去往生的都是凡夫嘛,凡夫還需要這一些,所以阿彌陀佛也知道,也滿大家的願。下面就說了飲食、衣服,還有住這方面的。我們看註解: “以下從飲食、衣服、住所三方面,明其受用具足。首明食。” 先講吃的,下來就說了,我們看經文: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註解說: “「缽器」,簡稱缽,梵語為缽多羅。譯為應器,或應量器。乃出家人盛飯食之器。” 這些缽器,自然在前。「若欲食時」,他還有的時候想吃東西,這是我們的習慣,早上你看,七點八點怎麼還沒有早餐?十二點怎麼還不去吃午飯?到了晚上怎麼不吃晚餐呢?到了十點九點多就想到夜宵,這些全部每一天都累積的這種存檔,太根深蒂固了,你還有這些資料還沒有洗得乾乾淨淨,所以「若欲食時」,七寶缽器就來了,這個缽就現前了,用寶做的,你要它多美就多美,你要什麼寶,要什麼樣的,鑽石的黃金的,這個寶的缽器as you like,到了想吃東西的時候,七寶的缽器自然就出現在你的面前,然後那不是空的,不是騙你的,是有東西的,多種美食所成的飲食,自然充滿缽內。我們看註解說: “《漢譯》曰:「滿其(指缽)中百味飲食自恣。若隨意則至。亦無所從來,亦無有供作者,自然化生耳。」是知鉢器飲食等等,皆彌陀本願所感。故不須造作,自然出現也。「百味飲食」。百味,指百種好味。又《大論》曰:「有人言,能以百種羹供養,是名百味。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人飲食,故百味。」” 我們看這個「百味飲食」,我們常常說百味飯。百味有好幾種解釋,有的是說拿一百種的羹;有的是說做了幾百種餅,但是味只有百個;有的說拿百味的藥做了丸子。那麼《大智度論》裡頭說了三種情況,總之,就是很多好東西湊在一起,那就是百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你這一想,動個念頭,這個殊勝又多又美的食物就充足了,一樣都不會少,你要什麼它都有。 “按菩薩之果報食與神通變化食,有無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議。所謂百味者,只是順此方習俗耳。「實無食者」。因彼土眾生,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本無饑渴之苦,故無食者。但為意樂而食也。故「見色聞香,以意為食」,非真食也。” 然後給你看看,就飽了。我們這裡煮了一道很美味的菜,擺在你面前,讓你看看,然後拿走,飽嗎?飽嗎?看了就飽,那就不用到餐館了,很多menu,那些菜單拍得很漂亮的,一看飽了,一看飽了,看了更餓。極樂世界的人不是這樣子的,因為極樂世界的人是蓮花化生嘛,就算有東西,你吃下去,你怎麼消化?都沒有腸也都沒有胃,這些系統都沒有,都沒有消化系統,你吃來幹嘛?所以都是念頭,到了那邊,他還有他的習氣想吃,自然東西就在前面了,但是並沒有人去吃,看看就行了,「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極樂人民以意為食,你看都是念頭,「意」就是看看食物的顏色,聞聞它的香味,意思上領略了,就等於吃了。「色力增長,而無便穢」,所以極樂世界就不需要厠所了。 “又此妙食,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無便穢。復顯彼土一切,悉皆超世希有。” 然後他的色力就增長了,因為他的身體他還是人就增長了,我們吃了飯就有力氣,他也還是吃了這些東西,念頭吃了,不用說極樂世界,天人都是以意為食,就是禪悅為食,禪悅它不是一種食物,禪悅為食它只是一種觀念,這樣子修行都已經夠了飽了可以了,所以他也是吃了這些東西就「色澤增長,而無便穢」,就沒有大小便,這裡還是用大小便。「身心柔軟,無所味著」。 “又食者「身心柔軟」,於此妙味亦無貪著。” 身心柔軟的意思。就是我們到了老了,你身體到處都是僵硬了,什麼五十肩,到了六十哪裡又肩,哪裡又轉動沒有那麼順了,那個油已經乾了,老了嘛,就不像年輕這麼柔軟了,這裡主要不是講這個身體,主要是講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剛強難化,指的就是這一個,這個個性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就是剛強難化,有的人自己還很驕傲,我能堅持,我耐得住,這是強硬忍,實是你這是剛強難化,不好教化。極樂世界的人柔軟就好教化,受教可以調又好調。你硬了就沒有辦法了,再硬一點就拿去燒了。所以學佛是個改造的過程,你不想改怎麼辦?怎麼行啊?首先,佛就為這個大事因緣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了什麼呢?為了告訴你佛的知見what Buddha think,其實不能只簡單翻譯成think,那個think是小兒科,佛的知見就是佛的全部的內容,佛全部的一切的一切,就是佛的知見。現在我們的腦子全部都是眾生的知見,你要承認這個才有得救。你腦子裡頭的不就是眾生的知見嗎?包括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眾生知見,沒有人不是眾生知見的。現在佛為什麼要出現在這個世間?因為你們都是眾生知見,所以我才要來,要不然世界很多聖人都可以了嘛,包括儒家、道家、一切世間的學術等等...都是眾生的知見。不然佛來幹什麼?中國人學自己的就就行了嘛,也不用接受從印度來的,還要翻譯種種這個那個的。因為真正明白人一比較之下,哦!不一樣,這就明白了,我們自己所知道的都在三度空間,原來佛經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自己不知道的境界,佛就是要告訴你超越三度空間的事情,這就是佛的知見,因此改造是必定的,你要放棄你眾生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那你不改怎麼辦?那你就始終是眾生的知見了。所以柔軟很重要!不要這麼固執!下來說: “本經《菩薩修持品》云「於所受用,皆無攝取」。又云:「捨離一切執著」。故「無所味著」也。食已便自然化去,欲食時隨意復現。一切自在無礙。” 而且是「無所味著」,著就是執著,你沒有執著我想吃什麼,我一定要吃什麼,沒有那個不行,我一定想要吃什麼,沒有,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這些,沒有執著,沒有貪戀,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沒有這個心。「食已化去」,等到吃飯這也是一件事情完了之後,這些東西沒有人給你收拾的,自然就化了,就沒有了。所以這都是極妙的,為什麼說極妙?因為是想不通啊!來也無所從來,你一想它就來了,來了之後,你見色聞香,你身體也得到好處,這事情完了之後,它自然也就沒有了。沒有叫你去洗,給你收拾,還有人來侍奉你,還有什麼服務員,沒有這些事情。「極其自然」,那怎麼會這樣子呢?這是什麼世界呢?你去了就知道了。「時至復現」就是到了你又想吃的時候,它又出現了,這個在凡聖同居土它一直會重複,但是慢慢到了方便有餘土,他就忘記就沒有了。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論註》曰:「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三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食訖已化去,若(再)須(則)復現。其事(載)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下來我們繼續看,講到衣服了,我們看經文: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明衣飾受用自在。「冠」者,帽也。「帶」者,衣帶。「瓔珞」者,印度貴人男女,編玉以懸於身為飾,名瓔珞。如是衣飾皆以眾寶合成,故云眾寶妙衣等等。以由寶所成故,光色微妙。” 剛才說到吃,現在這裡是說到穿,冠帶是帽子,身上繫的這個帶子,瓔珞就是指印度那個時候是把許多寶給它串起來掛在身上,你看我們的菩薩很多這些瓔珞,有的拿花做瓔珞,這種種的瓔珞也都是無量光明,百千妙色。這個衣服是「眾寶妙衣」,這都是寶所成的,所以他的光色就微妙了。下面引了《觀經》說: “如《觀經》云「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是故「無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 這個寶《觀經》就說了,一一寶有五百色光。《觀經》講得比較詳細,這方面的形容很詳細。這個寶是出微妙的光,無量的光明。而且《觀經》還說「一一光明還有八萬四千色」,想都想不通,什麼樣的顏色,八萬四千色還不是一個數目字,總之是無量的色,無量光當中,每一個光裡面還具有八萬四千顏色。所以你去想吧!想到你的頭都爆都沒用,不用想啦!百千妙色,極言其多。 “所云百千者,蓋極言其多也。又色中復放光明。” 我們之前說過,這個百千我們不要死腦筋把它當作是個死的數目字,百和千拿來乘,那是學佛變成學到成了佛呆子了,不是這樣,這是我們這裡的人的觀念,極樂世界不是我們這裡的觀念,極言其多就是很多很多很多。這個色當中又放光明,不是說光明現多少色,它這個是重重無盡的,它這個色裡頭又放光,光裡面又有色,色裡面又放光,啊!沒有辦法想像,想不過來了。 “如《觀經》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 這個《觀經》裡頭說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等...所以這個就重重無盡了,光中出色,色中又出光,因此這個微妙我們想都想不過來了。 “故知光色重重無盡,如是衣飾,具足莊嚴,自然在身,非因造作。” 這種衣服它自然就在身上了,你一想,它就穿在身上了。它不需要你還要去穿的那個動作過程,不用。它馬上就在你身上了,覺得好像不是很理想,還有沒有更新的款式?你這一想,新的款式就換一件新的了。好像那個變臉,變臉還要做很多道具,在裡面一層一層的。這個不用,覺得好像不是很好,馬上又有新的給你看,行不行啊?不行啊!又來了!就是這樣子,你不用去裁剪,要怎麼設計,還要跟什麼潮流的,你想要什麼潮流就什麼潮流,法國的、印度的,什麼印度的紗麗都有,阿彌陀佛都會變出來的,只要你能說得出來,所以這就講了衣服了。下來是住的地方了,當然也要有住的地方嘛!我們看經文: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註解說: “上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俗云,宿舍住宅。” 「所居舍宅」,舍就是我們所謂的宿舍,住宅。那麼註解說: “「稱其形色」者。《會疏》云:「形,其身大小。色,青黃等色」蓋指房屋之形體與色彩相調和,或舍宅之結構、大小、顏色等等,皆與住居者之形色相稱。故形狀稱身如意,色彩悅目賞心。” 「稱其形色」就是很稱你的心意,就是說跟你居住的人的大小跟色貌都相襯。當然要跟你的身體大小要相襯嘛,要不然,你的身體那麼大,那個房子那麼小,那像什麼?像那玩具一樣。他是多少由旬高的身體,那要多大的房子啊!所以你看這個蓮花,蓮花就是房子,蓮花從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它這個差別很大。所以住的房子跟身體一定相襯,跟他的身體的色相都是很相襯的,那麼這是一個解釋。再有就是說這個舍宅的structure結構大小,它的顏色colour等等...彼此都很調和。不會說整個一片都是青,一片都是紅,看到會嚇死這樣子的,不會的。都很調和,都很合心意,你心裡面想什麼,它就變什麼,就是稱其形色的意思,所以這兩個意思可以都有。 “「寶網」者,由寶珠連綴而成之羅網。「彌覆」者,遍蓋也。「懸」者,挂也。「寶鈴」者,珍寶所成之風鈴,隨風能發微妙音聲。「奇妙珍異」者,奇特、美妙、珍貴、希異。此讚網鈴中諸寶之殊勝也。” 「寶網」,就是房子上頭掛了好多的寶珠摩尼等等組成的這個網。「彌覆」,就是普遍的蓋在這個房子上面,這些眾寶做的網蓋在這個房的頂上面。「懸諸寶鈴」,這個網的上面還懸了寶做的鈴,風一吹就有聲音出來了。類似我們這裡的風鈴,但是我們這裏的風鈴,還有人說家裡不要掛風鈴,為什麼?會招鬼來啊!鈴鐺鈴鐺響,那些都排著隊來了。沒有這種說法,誰說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聽過。但是我們這個風鈴只聽到鈴鐺鈴鐺,來來去去都是這樣子,一年到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這樣子。極樂世界那個出來的聲音是微妙法,在跟你說法,微妙的音樂奇妙珍異,奇就是奇特,妙是美妙,珍是珍貴,異是奇異,就是很少有的,這就說明這個網子裡頭它有種種寶的殊勝。 “「周遍」者,遍及無餘也。「校飾」者,《會疏》曰:「相交莊飾」(莊飾即裝飾)。” 「周遍」就是普遍,全部都蓋住了,沒有漏掉,沒有曝露的地方。「校」就是相交的意思,這一些寶就是你裝飾我,我也裝飾你,來作為莊嚴。 “「晃曜」,「晃」者,光也,暉也。「曜」者,照也。如上云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飾,故云「光色晃曜」也。” 「晃曜」就是光照得很亮,光色晃曜,光跟色,剛才說光中有色,色中也有光,而且晃曜,晃曜它是一種動的變化,互相映飾,光和色互相映出來,互相的來做裝飾。大家盡量觀想這種境界,盡你最大的力量try your best,把它當作心中所嚮往的這個地方。不是Christmas,Christmas快到了,跟聖誕節的那個燈光差太遠了。你想這個好過你想其他不三不四的,他又不說不五不六說不三不四,整天頭腦就想那些不三不四的,想其它是白想,最後都落空,落空沒關係而且還造業,你想這些也是造業,但是這個造的是淨業,不一樣。「盡極嚴麗」是極其莊嚴,極其美麗,註解說: “「嚴麗」。「嚴」者,莊也。「麗」者,美好也。「堂宇」:「堂」者,殿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宇」者,屋邊也,屋檐也。「房」者,住宅;又堂之中者為正室,左右為房。「閣」者,樓也。” 中國字的每一個字,它不同的意思分得很清楚:中間叫做室,左右是房,廂房,西廂、東廂。「閣」也是樓,這些樓,這些欄楯,這些欄杆。「堂宇」,堂是殿,古時候叫做堂,就是大殿,常常廟裡面說大殿,這裡說的是堂。廂就是廂房的意思。「宇」是屋檐,屋子房子殿的邊上,我們大殿的邊上有些地方還可以走,人能夠走過去,這是殿宇,堂是大殿,房就是邊上的房子,閣就是樓。下來說「廣狹方圓」: “「廣狹」者,寬窄也。「方圓」,方形與圓形。又凡以直線連綴者,皆攝於方。以弧線形成者,攝於圓。例如扇形,則形兼方圓也。其大小高下,「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一隨人心意,隨念顯現。” 「廣狹」,廣就是很寬,有的比較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或者在虛空,或者在平地,有種種的情況。因為房子能夠飄起來嘛,極樂世界的房子為什麼會飄?為什麼房子能夠飄起來呢?因為沒有地心吸引力,這是常識。以前講過太空船要離開地球沒多遠,太空人就飄起來了,更何況是極樂世界是不是?所以房子你喜歡它升起來了,喜歡放在地上下來走走都可以的。那麼下來註解說: “如《吳譯》曰:「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虚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虚空者,舍宅即在虚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為。」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狀顏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皆一一如人之意,應念而現。” As you like隨你的意思,你想它大就大,想它小就小,想它長方形的、圓形的,你喜歡你就在那邊玩,反正都沒有關係的,閻羅王的黑白無常也不會來捉你,你不就在那邊玩咯!大一點、小一點、扁一點、長一點,在那邊玩,隨你自己的意思。下來引唐譯了: “又《唐譯》曰:「於眾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宫。」如是無量眾生,則有無量宫殿,互入互容,彼此無礙,正顯事事無礙法界。” 下來說「清淨安隱,微妙快樂」。 “《會疏》曰:「無五濁,故云清淨。無變易,故云安隱。塵塵不思議,故云微妙。永離身心惱,故云快樂。」” 都是清淨安穩,非常清淨非常安穩。不是在那邊鬧,不是亂的。微妙快樂,不可思議,所以說微妙好到了不可思議,所以稱為微妙。《會疏》就說了沒有五濁,所以就是叫清淨。那我們這裡哪裡能夠清淨啊?佛早就告訴你了,這裡是五濁惡苦。極樂世界沒有五濁,所以他那邊都清淨,一切都清淨,他那邊沒有變化,變異就是變化,沒有生滅,沒有變異,所以叫做安隱。前兩天講了菩提樹,那個樹同時就都是這個樣子,都一樣的,沒有剛剛長出來的小樹,沒有要枯的要死的,沒有。所以它沒有變異,沒有變異就很安穩了,樹都始終是常然,那你不需要去修剪。不會說這棵樹多長了很多枝,那棵樹長了更多枝,都不整齊,你整天人工要去修剪。它不用,都是好像定在那邊,沒有變化的,就是這樣子很容貌。塵塵,每一個都不可思議,所以說微妙,塵塵就是每一樣東西從最微小的叫做塵,都是不可思議的變化,所以說微妙,哪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那麼什麼叫快樂呢?我們的定義不一樣,我們的定義是happy就是快樂,高興就快樂嘛!這裡告訴你,極樂世界的快樂的定義是永離身心之苦惱。我們這裡能夠做到這樣子嗎?除了身,還要心,不只是身,你心也要快樂。所以世間的人所謂的快樂是什麼呢?快樂就是自己去找的快樂,世間人的快樂是從外面得到刺激而引起的那種快樂,那是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且這種感覺是很短暫的,是不是?這裡說的快樂是內在的,裡面的快樂是永恆的,永離身心之苦惱,這就把這個經文上的《會疏》給解釋,清淨安穩,微妙快樂就做了這個解釋了。下來註解: “又按《往生論》,如是種種,悉為一清淨句之所顯現。故云清淨。如上種種不思議受用之物,悉皆應其心念,立即顯現,故曰「應念現前」。” 那麼再按《往生論》說這種種的莊嚴,極樂世界都是清凈句所顯現的。七寶同修聽多了就知道清淨句是什麼,清淨句不就是那四個字嗎?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說清淨,這樣的種種的衣食住,那麼前面第一個先說吃東西先說食,中間說衣服,最後講到住的地方,這種種不可思議的受用之物,都是隨著極樂世界的人,他的心中之所念立即顯現,所以是隨著你的念頭「應念現前」。不像我們還要去做,還要去買,還有種種的過程,還要費很大的事,還要蓋房子,當然房子不用你蓋,你用錢去買,之後要供房子,沒有供完還是別人的,你不要說這房子是我的,是別人的,還要裝修,還要維修,一下子長白蟻了怎麼辦?又要殺生了,很多頭痛的問題,我自己當居士的時候就是受過這種種的苦,是真苦啊!供房子每一個月特別快,時間過得特別快又要供了,兩個月三個月沒有供的話,他就來追了。早知道早點出家,我們就是給這些世間的事忙死了,忙到最後死了,怎麼死的?就叫「忙死」咯!極樂世界都沒有這些,他不需要,極樂世界的一切,你心裡面動個念頭,它自然就現前了,這種地方你去哪裡找啊? “諸受用物,圓具萬德,無欠無餘,故曰「無不具足」。” 受用的這些東西都是圓明具德,都具萬德。它都是種種的香之所合成的。到十方世界普做佛事,都是種種的功德所成。「無欠無餘」,所以說無不具足,這都是應念現前,現前的東西也都是具足一切,所以這一品就叫做受用具足品,完了。我們就接著看第二十品了: 〈德風華雨第二十〉 我們先看註解開頭說: “圓明具德之風,故曰德風。妙華飄聚如雨,故曰華雨。彼佛國土風花、香光咸作佛事,自然增上,不可思議。” 我們先看經文: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流布萬種温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本品顯極樂世界,德風華雨之功德莊嚴。上段明風,次段顯雨。” 經文說「其佛國土,每於食時」,食時就是中午,中午就是正是吃飯的時候,過午不食,極樂世界的人凡聖同居土,他都知道要過午不食,或者是過日中之後就不吃東西了。到了這個食時,就是午時,自然德風,具德的風就慢慢的吹起來了。下來說: “「德風」(見《魏譯》之高麗藏本。常見之龍藏本,作「得風」。德者得也,其義實同。)《吳譯》曰:「亦非世間之風,亦非天上之風,都八方上下,眾風中精。自然合會化生耳。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甚清凉好無比也。」” 《吳譯》就是五種翻譯本裡面其中一個,《吳譯》本就說「此非世間之風」。世間的風是什麼風呢?龍捲風、颱風還有「頭瘋」,大家覺得不很舒適,不是我們這裡的風,也不是天上的風。它是八方上下「眾風中精」,就是風中之精華,風中最妙的全部會合在一起了,自然會合而化出來的風,所以這個風是最好最妙的,它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常常是很和,吹在身上很舒服,恰到好處就是中適。清涼就是好到沒有能比的了,這是形容這個風「德風」。註解說: “至於「眾風中精」者,正如《首楞嚴經》中「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蓋為性德之真風,故稱為風中之精也。又《觀經》曰:「八種清風,從光明出。」《吳譯》中八方甚清之風,與《觀經》中八種清風,所指應同。總之,彼國清風,乃「眾風中精」,「從光明出」,故曰德風也。如是德風,「自然」,「徐起」。” 《觀經》說八種清風從光明出,有八種很清淨的風-清風,我們有時候也常稱為清風,就從光明中出來的,這是極樂世界。註解裡面就暗示說,這個風引了《首楞嚴經》告訴我們,這風也是「如來藏」,這個風也是自性本身所變現的風。所以它不可能是頭瘋,頭瘋是妄心所變的才是頭瘋。妄心所變才有颱風龍捲風,這些都是妄心所變現的。真心所變的就是「德風」,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風,所以這是極樂世界,所以是《吳譯》本所說的「眾風中精」,《觀經》的八種清風,都說的是這個所謂的德風,是很合適而且很愉快的。 “《會疏》云:「徐起,不遲不駛,適得其中。願力靈籟,性不造作,故云自然。」(籟者,指一切孔竅機括之類。” 「自然徐起」,它就是,不是很慢但也不會太快。這風太快了,飛沙走石,就變成災難了,一秒鐘一百多哩的風就變成龍捲風了,把什麼都颳掉了。念公就說他自己曾經就遇到這個龍捲風,這個以前跟大家說過,龍捲風從他身邊擦身而過,結果他也沒有跑,他就站立在那邊,其它的房子什麼全部都吹得東倒西歪了,他還是原地不動,沒有被吹走。如果被吹走,就沒有《大經解》了。所以很奇妙!他就遇到這個龍捲風,不是只有美國才有龍捲風,到處都有龍捲風。那麼,底下就是說的「德風」了。 “又《中華大辭典》曰:「《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地籟則眾竅,天籟則人心自動,是已。」故知「願力靈籟」者,正表彌陀本願心力之自然功用。)” 經文說「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這個聲音在講什麼呢?「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這個德風徐徐的動,所以這個寶樹上的寶網都掛了很多網子,而且掛了很多寶鈴,寶玲就演出許多微妙的法音,內容是說什麼呢?演說「苦、空、無常、無我」,所以極樂國土這個水的聲音、風的聲音、再加上那個波池裡的水也在說法,這個風一來,就到處都在演說種種的妙法,你不想聽,它就沒有了。你想聽,到處都有得聽。這裡你想聽,還要等晚上八點半才有得聽。白天又沒有得聽,白天就胡思亂想。這個你走到那裡,就聽到那裡。 “以下分顯風德。首明風鼓妙聲。德風徐動,寶樹寶網,演出苦、空、無常、無我、波羅蜜等等微妙法音。「苦、空、無常、無我」是四諦法中,苦諦之四相。新譯為: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論廿六》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 這裡以四諦法為例子,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俱舍論》講的這個四句很好,「待緣故非常」,不是常有的,它要等待因緣具足了,它是因緣生的,要等待因緣而生,所以它不是常。 “又逼惱名苦。苦法遷流,名為無常。又男女一異等相,皆是虛妄不實,故曰空。綜上諸解,則逼惱是苦。苦法遷流,待緣而現,故非常。見有男女一異諸相,而實無有,違我所見,故曰空。既然違我所見,當然非我所主宰也,故曰無我。「波羅蜜」,見前註。” 許多逼迫我們,生活真苦啊!逼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這個叫作苦。這一切都違反我所見的,跟你所想的都是相違背的,不能如你所願的,所以就稱為空。比如說頭一個,你想你自己不死,你得不到啊!你要得到,秦始皇早就得到了。你想東西常常在,它永遠存在,你得不到,它空啊!就因為違我所見,你所見的跟你相違背的,那你就不能做主宰了,你不能做主宰,沒有主宰就是沒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為意,你能夠當家作主,你才是有我。但是沒有當家作主的人,所以這個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實際這個也是一個無量的妙法。 “極樂國土,水聲風聲,皆演妙法。《往生論》偈云:「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這個《往生論》的偈子就說「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所以從《往生論註》就知道這個風聲,所說的法不僅僅是苦空無常了。那如果說風說法只有苦空無常,那是小乘的。那大乘的呢?所以是可以讓人悟得很深遠的,就算你聽到苦空無常,每一個人所悟的都不一樣。這個水聲不是說了很多很多波羅蜜、很多妙法的音聲嗎?這個風聲其實也是一樣。而曇鸞大師作了《往生論註》解釋微妙,這種講法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跟領悟的,所以大家儘量的聽聽,第一次不能理解,以後重複的聽,就有機會慢慢的體會了。下來註解說: “《論註》釋微妙曰:「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出三有也。《論註》又曰:「無欲故,非欲界也。地居故,非色界也。有色故,非無色界。」淨土非三界所攝,出於三有,故曰出有。而有者,謂淨土之有,依一乘願海而有。離二邊,超四句,出有而有故曰「微」。” 我們再了不起,給你看到這個微,你怎麼解釋?你書讀再多,中文很厲害,你跟我解釋,你能夠把這個「微」這個字解釋得像這段註解這麼說的嗎?「出有而有」,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出有而有才叫做微,是離開了有,有是指的什麼呢?三有,離開三有,然而它離開三有,它還是有,這樣子就頭大了!離開了就沒有了嗎?離開不是沒有咯!沒有,它還有,還是有就叫做出有而有,所以才叫做微嘛!因為出有的有是三界,它是無欲,所以離開了欲界。它都還是地居,所以就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無色界。不是三有,所以淨土非三界所攝,出於三有,所以說「出有」。而有者,是淨土之有,有淨土,是出有而有,由於一乘願海而有,離二邊,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曰「微」。 所以念公就說,過去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事叫方心,他常常寫文章,他那個時候就教佛學史。他有一天就問念公,他說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有?這個我們在三月講那個《淨修捷要》的時候有講過了。念公就說極樂世界的有,是離四句的有。這個我們又來複習博士班的內容啦!離開四句,是出有而有。你不能說極樂世界沒有啊,有,怎麼有呢?出有而有,離開四句的有。你看,說有是一句、說無是一句、說也有也沒有是一句、說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又是一句。這四句不管你怎麼說,不管你口才再好,你總不能離開這四句,我們眾生的語言就在這四句裡頭,你腦子所能理解的也在這四句裡頭。但是極樂世界,佛法精深的道理都要離開這四句,離開四句就離開百非,離四句就絕百非,所以這個就是說的出有而有。那麼這個有就最微妙,所以才叫做「微」的這個微,《淨修捷要》也說過這個事情嘛,現在我們有字幕的視頻已經做出來了,大家可以再看。 那麼下面就介紹這個妙這個字,我們說妙有什麼好介紹的?妙不是妙咯!很妙很微妙我知道,你知道就不用聽咯!還有這麼多文字要來介紹這個妙字,所以這都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麼淺,你所理解的妙是很淺的。但是《大經解》裡面解釋的這些文字,它的內容的層次是有一定的水平的,有這樣的水平才能幫助大家提升,幫助大家提升最重要的用意在於,讓大家堅定對淨土法門的信心,再一個原因就是,淨土法門,純淨土得傳承,怎麼傳承下來?尤其是我這幾年想到的在馬來西亞,真正純淨土的傳承怎麼傳下來?師父,淨宗學會有七八十間不能傳嗎咩?要你七寶來傳咩?怎麼傳?講的都那麼淺,大家也理解得那麼淺,到最後對於淨土的理解淺,就當作它是,哎呀!要學也可以不學也可以,深入也可以不深入也可以啦!那這樣真正淨土的傳承就傳不下去了,沒有了,真的是沒有了。所以這個妙,我們就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詳細的來解釋佛法裡面這個妙。各位,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光是這個妙字,可以講九十天啊!一個字講九十天,所以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