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07 14:41:24瀏覽384|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5集 我們現在還在第十七品〈泉池功德第十七品〉的開頭,這一品講的是泉池種種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先從這句經文看起: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註解說: “上顯池岸妙樹莊嚴之相。「栴檀」見前釋。「吉祥果」,印度所產,此方所無,狀似瓜蔞,黃赤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擬充之,石榴一花多實,故以石榴擬吉祥果。今經云「池流華樹,皆以無量寶香合成」,是故「華果恆芳」。恆芳者,常香也。「光明照耀」者,即前之「無量光炎,照耀無極。」可見此諸華樹,既吐芬香,復放妙光也。「修條」者,長枝也。「交」者,相接。「覆」者,垂蓋。岸側寶林,枝長葉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樹出種種妙香,其香殊勝,非世間所有,故云「世無能喻」。「隨風散馥」,隨德風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順池水而流送其芬芳。此乃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之所攝。” 跟著這種種的描述,我們來觀想,你看,那個環境不得了!有香、有光、有現種種的這種相,在岸邊有無數栴檀香樹,栴檀是印度的一種香木,俗稱檀香木。和吉祥果樹,吉祥果咱們中國沒有,形狀像瓜蔞,中國我們就用石榴來代表,石榴一花結許多石榴子,表示什麼呢?表示吉祥。花跟果一直都是芳香而且放光,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就是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水邊兩岸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衍生相接,蓋覆在池水的上面。靠想像,每個人的想像力都不一樣,看你能夠想多少就想多少。七寶池的旁邊,都有這些的樹枝樹葉。然後「出種種香,世無能喻」,出種種美妙的香,世間的香味不能夠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不能拿來做比喻,差太遠了。「隨風散馥,沿水流芬」,沿著風,馥也就是香,風一吹,香味就四散,散得很遠很遠。「沿水流芬」這個境界極美!文字也很美!你看水在流,沿著水流過來的都是香,風吹過來也都是香味,嗯!真香啊!要這樣子觀想,別人說你瘋了,不要緊,別理他。我們繼續看經文: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上顯池中莊嚴之相。「池飾七寶」者,《吳譯》曰:「皆復有自然流泉浴池,皆與自然七寶俱生」。「地布金沙」,地指池底。《漢譯》曰:「有純白銀池者,其底沙皆黃金也。中有純黃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銀也。中復有二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銀也。」乃至「中復有七寶共作一池者,其池底沙皆金、銀、水精、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也。」下明池花有四種妙蓮。《會疏》曰:「優鉢羅,此云青蓮華。鉢曇摩,此云紅蓮華。拘牟頭,此云黃蓮華。芬陀利,此云白蓮華。小本所謂四色華也。」又《箋註》曰:「西方之蓮,有青黃赤白四種。又隨未敷、開、落之三時而異名,芬陀利為白蓮華之正開敷者。又此華最大,花瓣數百,一名百葉花。《妙法蓮華經》之蓮華,即此白蓮華百葉之芬陀利華也。又此華多出於阿耨達池,人間無有,故稱為人中好華、希有華等。」又「雜色光茂」。「雜」者,和也,合也,眾也,集也。故「雜色」,指眾色和合也。「光茂」者,明盛也。小本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亦顯雜色光茂也。「彌」者,滿也。蓮花遍滿寶池,覆蔭水面,故曰「彌覆水上」。”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又用七寶來裝飾這些蓮池,這些七寶池是用七寶來裝飾,這七寶不是只有七種,not only seven,七代表無量,多得不得了,沒辦法說了。那麼這個水池的底部呢?底部的上面鋪滿了金沙,一說到金沙,你就感覺到閃閃發亮,池水上面是四種顏色的蓮花,金沙為底,它的底部是金沙,不是我們這裡的泥巴。那麼底下是四種花,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四種花就是四種顏色的花,那不是只有四種,這四種顏色互相配合的時候,從四種就演變成無量的顏色,四種是主色,青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白蓮花。「雜色光茂,彌覆水上」,雜這個字有眾集和合的意思,所以這個地方的雜,是指不同顏色的妙光匯集合配並且光色明亮,所以經文是「雜色光茂」,蓮花放光。真正發光不可思議還在後面的經文。這裡蓮花各放妙光。《阿彌陀經》也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跟《無量壽經》都是一致的。「光茂」是不同的顏色,光很殊勝。「彌覆水上」,我們看到這個水上一片都是蓮花,如果你夢見在那邊的話,你就趕緊去找看那個蓮花有沒有你的名字,有的話就可以sleep in peace,就可以不用愁了,蓮花有標名字的。下來又是經文: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上顯水具妙用,善如人意。「過浴此水」者,《會疏》曰:「彼土人天非水穀身,清淨成就,不須洗濯,何須水耶?唯是為隨意受樂,蕩除心垢故也。」意謂:彼土天人蓮華化生,非依飲水食穀以維身命。本來清淨,何須洗浴?蓋隨意樂而浴,為除心垢耳!心垢消除,自然神開體適,故下文曰「開神悅體」也。” 我們繼續看註解: “此功德水之妙用,實不可思議。其水位上下、水溫高低、水流緩急,「一一隨眾生意」。若人初欲此水至足,或欲至腰,至頸,或欲灌身。則同一池水隨人意念而升降自在。甚至水升虛空,而作淋灌。人間之水,其性向下。彼土之水,上下無礙。更有進者,同一池水,多人入浴,人之所欲各有不同,或高或低,或暖或涼,或緩或急,而此水能一一知眾生意,復能一一隨眾生意。” 這是什麼水能夠這樣子你想怎麼樣,它都照你的意思,這水懂人的意思,這是什麼水啊?彼國的眾生在這個水池裡面游泳洗澡。念公就說他看過敦煌畫的明信片,這個我們在講《淨修捷要》時候講過的,畫的是游泳池的形狀,極樂世界的游泳池當中有很多人,但是每一個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旁邊坐了很多人,很多菩薩頭上都有圓光,這個照片很有意思。「過浴此水」,因為他還是凡夫嘛,凡夫剛剛去的,他還有這種習氣,還有這種習慣,他就想在池中淋浴,這個水就你想它到你的足就到足,想它到膝蓋就到膝蓋,想到腰就到腰,想到脖子就到脖子,想它淋浴就淋浴,淋浴就是從上面沖下來,就是花灑,要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得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我們在自己家裡的那個熱水器,我們還算是已經調好了沒問題。你試試看,你到了酒店那裡去,你都還沒有設定好,一開,哎喲!燙到手了!哎呀!怎麼調的兩邊熱冷熱冷,都調不溫的,真的氣死人! 就是這樣子嘛! 極樂世界不用調,你動一個念頭就好了,你要多適合你的都可以,所以你看「其水一一隨眾生意」,而且每一個眾生它都滿他的意思,就在同一個池子裡頭,不同的人,眾生在那游泳沐浴,滿我們每一個人的意思,你要它淺就淺,要深就深,這是什麼境界啊?要它急就急,要它慢就慢,要它溫就溫,要它涼就涼,可以同時滿這麼多人的意思。這就徹底打破眾生的情見了,超出眾生想像能力的範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只能夠講到這裡,再講下去,我們就會開始懷疑了,有這麼厲害嗎?誇張一點吧!他就開始懷疑了,因為超出我們想像的範圍太大太大了,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全顯華藏世界十玄妙門不可思議功德,在一真法界當中,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一根毛一粒微塵就是全法界。以前我們學過了嘛!局部可以含攝全體,如同帝網上的千珠,每一棵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極樂池中的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無知而能遍知一切在水中眾生的心意,不需要造作,不需要特別的arrangement安排,自然一一圓滿個個眾生的心意,同時同地出現各種不同的差別境界,妙應無窮啊!不是有思量分別的凡夫的心所能夠理解的,不能理解但是我們還可以聽一聽,就告訴你我們人類實在太渺小了,所知道的非常的有限,你要不接觸這樣的內容,你怎麼知道?你怎麼會知道除了我們地球之外,宇宙當中還有這樣子的一個地方?不是所有佛教徒都知道這些事情的,告訴大家,小乘修行人也不知道啊,因為《華嚴經》不是他們的syllabus課程,is not in our syllabus,yes,不是他們課程範圍之內,科學家更不知道了,所以科學家雖然不知道,可是他們很努力,他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在研究,研究了一輩子都沒有辦法知道,各位同修來七寶之前也是不知道嘛!以前我也不知道嘛!更不要說其他學佛的人啊!所以因緣難遇,現在大家慢慢可以理解啦!為什麼念公說捉住這一本《大經解》決定往生?以後這本就變成視頻,那就更不要捉了,更方便,因為畢竟要能夠看得懂這本《大經解》的不多,但是一臺視頻機不離身,以後這本《大經解》全都裝在裡面了,再加上以後慈淨老師的《娑婆生死書》剪成視頻也裝在裡面了,這樣子的好事,這年頭你去哪裡找?知道的人不多,這不是寶是什麼呀?廣告做完了,我們繼續看「開神悅體,淨若無形」,更殊勝是這個水能夠開你的神明啊,使你的心神爽朗,增長智力,開啟你的智慧,並且洗了之後,身體舒暢安樂,然後這個水是「淨若無形」,這個水乾淨到像沒有形狀一樣。「寶沙映澈」是水清到看見底,池底的寶沙都能徹底的映現。水中沒有任何一個深處是寶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說「無深不照」。這個水是什麼水呢?這話重複了很多次了,是什麼水能夠一一隨眾生的意思呢?我們看註解: “如其所願,同時同處,普應現之。當思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 這是什麼水呢?這是什麼境界呢?這裡念公就引了《法華經》的話: “《法華》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此正是難思之妙法。” 告訴你這是什麼水?不可說不可說,你要問佛,佛「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這個水是佛水,或者叫它水佛也可以。妙到沒有辦法說也說不清楚,所以大眾三次請佛說《法華》,佛都「止止」,停止,停止,不須要說,我的法妙難思啊!所以這都是難思之法,不能再說什麼了,不能再作任何回答了。那你不回答,我們不是愣在那邊,老是想不通,到最後斷氣之前還是想不通怎麼辦呢?可是不能回答還是要讓我們知道,這是佛的慈悲。然而註解說: “茲於不須說中,勉強說之。彌陀因地,住真實慧。莊嚴淨土,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此真實之際,勉強說之,即實際理體。當人自心,亦即是一法句,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水即是真實之際,故能普門示現,廣滿眾願,一一惠以真實之利也。下曰水演妙法,彌顯此意。” 所以真的要說,是勉強的說,一定要聽的話,佛就勉強說,勉強說的話,那都是那三個真實的顯現,這三個真實昨天講過的,這三個真實說得太透徹了!真實之際這是第一個,真實之際是以法身,然後從真實之際的法身開顯,開顯的這個真實的智慧,再用這個真實的智慧來惠於眾生真實的利益,來給眾生做什麼呢?做成佛的增上緣,所以一一惠於眾生之利。下面水就演妙法了,水廣演妙法也是這個意思,註解說: “「開神」。「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俗稱為靈魂)。又如《肇註維摩經序》曰:「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境界謂之神域。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開神」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德,調和適意,故「悅體」。「淨」者,清澄無垢。「無形」者,表至清也。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故曰「寶沙映澈」。徹照至底,故曰「無深不照」。「淨若無形」,水之相也。「開神悅體」,水之用也。相用俱妙,實因水之本體妙。” 這就把水的本體告訴你了,那本體是什麼?佛啊,法身啊,水是法身啊,如果不是法身,怎麼可能有這麼不可思議的作用呢?Impossible不可能!這是Buddha water佛水,water Buddha水佛,你要怎麼講都可以,因為水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好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經文: 【微瀾徐廻,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註解說: “上段明本品之(二)水演妙法。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諦,以成熟極樂眾生之善根。「微瀾」,水生細紋曰「波」;大波曰「瀾」。今曰「微瀾」,乃指細波。「徐廻」。「徐」者,緩也。「廻」者,廻流,水往復也。水波徐緩往復,互相激盪,輾轉生波,故云「轉相灌注」。水波相擊,發微妙悅耳之聲,其聲之種類無量,微妙亦無量,故曰「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所言「無量微妙」者,以能廣說無量妙法故。” 「微瀾徐迴,轉相灌注」,水波稍微在那邊迴轉,你灌著我,我灌著你,那就有聲音出來啦,水波的聲音啊,「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波就揚了無量的微妙音聲了,這音聲不止是聲音啊,還說妙法啊!本段水說妙法,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或者聽見讚歎佛法僧、或者講六度波羅蜜、或者止觀、禪定,你看這八句經文把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全部都包括盡了,一樣都沒有漏掉,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想學什麼法,都能夠學到。 這裡我們引了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因為原本念公在這一段沒有什麼解釋,他說自己去看參考自己看看。師父看到白話解說得很詳細啊,就把白話解引過來,因為白話解也是念公自己說的嘛,我們來看看,我們簡單的來看看水說法,都是些什麼意思。 “「佛法僧聲」。佛法僧者,三寶也。《小本》曰:「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波羅密」,譯為到彼岸,或度無極,簡曰度,或事究竟。以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止息」。「止」者,停止之義,住止於諦理不動也。「息」者,休息。《止觀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故「息」者,息諸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觀。又《止觀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又「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又《止觀輔行》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寂靜」,見前「諸根寂靜」註。「無生無滅」者,涅槃之真理,本來無生滅。《仁王經》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又《圓覺經》曰:「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又清涼云:若聞無生者,便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 第一個「或聞佛法僧聲」,佛法僧是三寶。《阿彌陀經》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第二個是波羅密,波羅密意為到彼岸。修菩薩的大行,能由生死的這個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彼岸是那一邊,叫做波羅密Paramita。 三,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休息。這個是指什麼呢?息滅種種的妄想,熄滅種種的煩惱妄想。止息就是止觀。那麼《止觀三》說,就是這部書叫做《止觀三》說,「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這是說寂然不動叫「止」,相當於戒定慧三個字當中的定這個字,是這個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覺照的作用就是觀,「觀」相當於三個字戒定慧裡面的慧字。「寂靜」前面註解講過了。 第四是「無生無滅聲」,這個就講得很深啊,你要簡簡單單的帶過也可以,但是這裡引出清涼國師說的內容,怎麼可能是小學程度呢?也不可能是中學,更不可能是大學,清涼國師說的都是博士班的內容,大家聽聽看:「諸法本自無生,便自無滅」。《仁王經》說「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你看《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的「空相」,就是《仁王經》的「真實空」。這個空不是空有兩邊的空,這個空不是empty。這個空是emptiness,不一樣,不一樣,empty是空,空是因為有才空。但是這個也不是有也不是空,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有跟空,這是第一義空,一切法既是真實空,從何處又有生滅去來?所以本經《無量壽經》不是有這句話嘛?「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這就是法身啦!這句話不就是說的法身嗎?遠離去來,生滅,空有一切分別的相,所以清涼國師說諸法本無生,本來無生,既無生,當然也就無滅了。 第五是「十力無畏聲」,十力是佛証入實相的智力,一共有十種: “「十力」者,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為力。(詳見第四十六品十力註。)(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是為「十力」。” 這個我們不細說了。 “「無畏」者,又云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此有四種:(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是名四無畏。” 無畏是佛在大眾中說法,泰然自若無所畏懼的這種德,一共有四種:第一,說一切智無所畏,就是無所畏懼。第二,說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第六是「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無性」者,《法華經》曰:「知法常無性。」性者體也,一切諸法皆無實體,故曰「無性」。又《楞伽經》、《唯識論》等,明三種無性:(一)相無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緣生之事物,計度為我、為法,並迷執為實我與實法,是名遍計所執性。如見繩而誤以為蛇,蛇非實有,但因妄情迷執,而有蛇相。此相非實有,但因妄情而現,故曰相無性。(二)生無性。由因緣而生之一切萬法,謂之依他起性。他,即指因緣。例如繩從麻之因,與它助緣而成,離妄情而自存。但繩無實性,緣散繩空,故曰生無性。(三)勝義無性。勝義者,謂圓成實性,指圓滿成就之真實性。亦名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為法之體性。例如繩之實性為麻。圓成實性為絕待之法,離一切相。若見知是麻,則離蛇繩之相,故曰勝義無性。” 「無性」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叫「無性」。 “「無作」者,無因緣造作,義同無為。《華嚴大疏》曰:「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探玄記》曰:「緣所起法,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故知「無作」、「無為」皆真理之異名。又《法事讚》曰:「極樂無為涅槃界。」涅槃為不生不滅,絕一切有為之相,是名無為。離一切有為造作,是名無作。極樂國土舉體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曰無為涅槃界。” 「無作」是沒有刻意的安排造作的意思,跟無為相同。如果有所造作,那就變成有為,不是無為了。《法事讚》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涅槃是無生無滅,除盡一切有為的法,離開一切有為造作。天台主張權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為酬報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為法的佛。但是我們所修行的是圓教,不得了了!圓教佛的三身都是本來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實,所以叫做無作三身。聽不懂吧?我也不懂它講什麼呀!聽不懂表示它是真正的好料啊!因為它不會隨隨便便講到你聽不懂的,我們聽不懂是它真的有料,但是我們需要時間來慢慢懂,是不是?什麼叫無作三身你不要去理它,你心裡面還是阿彌陀佛就對啦!這裡引了《法華守護國界品》說「有為報佛,夢裡權果」。古時候的祖師大德他們的頭腦,不是說你懂得中文,你就可以把這些字寫出來的。「夢裡權果」,是在夢中裡面的這種果實呀!不是夢醒之後的。「無作三身」是夢前實佛,沒有做夢之前的。這是說權教從有為法修成的佛,這個佛果只像人在睡夢中所得的果實,這是如來為眾生權巧方便而說的是佛。如果是由無作法所證圓教佛的法報化三身,那是入夢以前的真我,你沒有開始做夢之前,你是真我啦!你一開始做夢...做夢就什麼都沒有啦!亂七八糟什麼都夢到啦!所以入夢之前的真我,這才是實佛,實教的佛。 “「無我」。我者,具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也。於人身體執有此,謂之人我。於法執有此,謂之法我。然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如《止觀七》云:「以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又《原人論》曰:「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前浪去而後浪來)。如燈焰焰(新焰生而舊焰滅)。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實則剎那之際,生滅無窮)。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瞋癡等三毒。三毒擊意(攻動意根),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再言法者,總為因緣所生,亦無常一之我體。《大乘義章二》曰:「法無性實(一切法皆無實性),故云無我。」故《十地經論》曰:「無我智有二種,我空法空。」又《金剛經》曰:「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無我」,有恆常一定的體。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執定存在的,這個叫做人我。如果在法上執著有這個法的,叫做法我。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人身physical body,這個人身只是五蘊的假和合,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精神,色是物質,物質跟精神結合,而且是假的和合,為什麼叫假呢?它是暫時的,條件具備了,暫時現了一個身體,但是這個身體它不會永遠存在,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沒有人我。諸法總之是因緣所生,法是因緣生,佛法也是一樣,也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也沒有法我。前面人我沒有了,這裡這個法我也沒有了。《止觀》說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認為有一個我,如果用智慧來觀照,實在是沒有這個我。要說有我,我在哪裡呢?從頭到腳,各支各節,一一的尋察,你全身去找,還是找不到我。可見何處又有他人跟眾生呢?這個四相就沒有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That is real Bodhisattva,那個才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我們這個泥菩薩啦!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是菩薩啊!又《原人論》說肉體形象所顯的色身,這個色身以及能思,你會想東西,能慮,會有考慮種種的這個心,從無始以來由於因緣之力,一念跟一念就是一生一滅,後念生則前念滅,念念相繼,就是生滅相續,沒有終止non-stop,像什麼?涓涓的水流,你看那個水這樣流,它有沒有停下來?一直流一直流,後浪追前浪。又像燈蠟的火焰,前焰剛剛熄,後焰已經燃起來了,不是等它熄了之後才燃不是啊,不用等,at the same time是同時,焰焰相接,生滅不停。講到人啊,人的身心跟這個相似,由於因緣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實只是continuously相似相續,既不是一,更不是常。我們簡單來說啦!我們人體內的細胞,對不對?不停的在那邊新陳代謝,沒有停止啊!所以現在的你已經不是剛才進來的你了,gree?但是我們看不到嘛!誰會去看細胞啊?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大的變化,從嬰兒到少年到中年到老年,這個變化我們承認啊,既然有變化,那就不是常了,而是一個生滅的相續相而已。但是凡愚的人,凡夫愚癡的人缺少智慧,認以為我,寶重此我,什麼叫寶重此我?將這個假我重視它,把它當寶啦!把這個要拿去燒的,這個physical body把它當寶。 這次我到淡邊淨宗學會就跟他們講了兩件事情,要把它分清楚,一個是假的,一個是真的。一個是要拿去燒的,一個是你的慧命。一個是它會繼續去輪迴,繼續到處去找一個相現一個相的,那個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要把法身慧命跟這個心臟會跳動的這個色身把它分開來,它本來是不分的,但是在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要把它分清楚,哪一個是我們要搶救的?真的,重視我們這個要拿去燒的,結果搶救是搶救那個所要拿去燒的。所以我常常講你要搶救,那醫生反正you pay for it 你付錢,我就讓他的心臟繼續跳動。其實慈淨老師看得很微細,不一定真的是心臟在跳動,是那個機器在跳,他是看那個機器還在跳,這個叫作繼續跳動,除非是一條線就完了。然後它繼續跳,你就繼續付錢,付錢付到你自己也心跳,為什麼跳那麼久?是你要你的爸爸媽媽跳那麼久的嘛!所以沒有學佛的人就不會把這個分得那麼清楚,搶救是搶救什麼?跟閻羅王一起搶救的那個是我們的慧命,是我們的真我啊!所以這個色身叫假我。把這個色身當成是真我,那就引起種種的妄想執著,因為把假我當真我,就引發了無量貪瞋癡三毒,那就造一切業了。那沒有了這個我,誰在貪呢?誰在生氣?等等這些就是這個意思。「無我」就是這樣子的意思。 水就告訴你這件事情,你不是聽水聲音嗎?你聽的就是這些內容,但是他是水,他是水,他是佛,佛在說法,利用種種很有趣的水來跟你說妙法、鳥說妙法、風說妙法。 所以第七就說「大慈大悲喜捨聲」: “「大慈大悲喜捨聲」(喜捨見《宋譯》)。慈悲喜捨,名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也。此四心,普緣一切眾生,引無量之福,得無量之果,故名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一、慈是與眾生樂。第二、悲是拔眾生苦。第三、喜是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第四、捨是內心平等沒有執著,於眾生捨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捨棄一切貪瞋痴的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跟果。 最後是「甘露灌頂受位聲」: “「甘露灌頂受位」。「甘露」者,天人所食之美露,味甘如蜜。《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灌頂受位」者,顯教謂等覺菩薩將入妙覺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薩頂。譬如轉輪聖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頂受位。又密典《秘藏記鈔》以水灌頂,名甘露灌頂。《大日經疏》曰:「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又《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如上種種微妙法音,皆是水波自然之聲,無情說法,遍滿國土,池水樹林,悉演妙法。” 甘露本來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夠延長壽命,味美如蜜。那麼密教的經典《秘藏記鈔》說用法水給弟子灌頂叫甘露灌頂。那麼這個講的是密法,前面講的是顯教,這裡講密教。《大日經》說如來是法王,為令佛種不斷,用甘露法水給弟子灌頂。從這以後,一切聖眾對於得受灌頂的人這個人都很敬仰,知道這個人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一定繼承法王之位。所以從以上這段來看,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的水無法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沒有學不到的,不但樣樣都能學到,樣樣都是number one第一殊勝,因為水說法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那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說法了。聽佛說法好過在這裡聽我說,聽了又不懂,那邊一聽就懂,因為現在坐在上面的還沒成佛。我們繼續看經文: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上段明聞者得益。諦聞妙法,心無妄念,離諸垢染,故曰「其心清淨」。”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聽了這些水說法的聲音,大家聽到這些聲音之後,聽完之後心就清淨了,他的心都清淨。「無諸分別」,沒有種種的分別。 “「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理,以妄分別為體。乃妄於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也。若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平等無差,一味無別,故曰「無諸分別」。「正直」者,方正質直,無邪無曲。《往生論註》曰:「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又《法華經》曰:「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此中所謂正直,指唯說圓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懷也。「平等」,無差別曰平等。《往生論註》曰:「平等是諸法體相。」因真如周遍於一切諸法,萬法一如,故曰平等。又《論註》曰:「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是故極樂國人,得聞種種法音,其心清淨,遠離分別,正直無邪,畢竟得如來平等口業,故曰「平等」。又《法華科註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眾生等,即一切眾生同得佛慧也。蓋謂: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體,一毛一塵無非中道,故曰平等。二者,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同得佛慧,故曰平等。「善根」者,《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彌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圓中鈔》疏曰:「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彌陀疏鈔》云:「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彼土眾生因聞泉流說法,如上之不可思議善根悉皆成熟。” 你看我們現在眾生的心是什麼呢?眾生的心都是曲裡拐彎的。下來念公就說到他自己啦,他說我是佛教家庭,我小時候信佛,廣濟寺沒有一個角落我沒走到的,到我念中學之後,我就不信佛了,就覺得這許許多多有名的出家人或者是居士,心裡還是那麼曲裡拐彎的,就覺得佛法沒用啦,念了半天還是那麼曲裡拐彎的。曲裡拐彎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文字就是亂七八糟的,再來亂得要死啦!我們馬來西亞說亂得要死!然後念公說他後來念了《金剛經》才知道,不是佛法沒有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所以才回頭啊!這一回頭,我們才有機會聽到他的開示。 「成熟善根」,指善根都成熟了。「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所以極樂世界我們要是去的話,你聽了之後,你就跟這個法能相應啦!現在我們有很多聞了法你不相應,水清澈去掉你的垢,因為你很髒啊,水幫你洗掉你的塵垢,因為你現在耳朵髒。擧個例子就好像這個杯子裝過毒藥的,裝過毒藥的杯子拿去裝甘露,沒錯,你是洗了幾十遍洗得很乾淨了,拿去裝甘露,喝了會被毒死的,你杯子裡面有毒啊!所以要先無垢,才能夠聽得進去,聽進去自己還能夠體會,這叫做相應。他這個妙的就是聽到這些聲音,心自然清淨,自自然然的,它不需要叫你清淨的。我們這裡要是聽到許許多多那些聲音,你都會被那些聲音給牽動,甚至你聽了之後會狂亂,尤其你聽了那些rock搖滾樂,你看心中就開始動啦!這裡說你聽了之後心就清淨,沒有分別,離開分別,所以這些音聲就是很殊勝。 「正直平等」,「正」就是不邪,「直」就是不曲。離開了邪跟曲,眾生心不是邪就是曲,就只有兩種,沒有第三種。所以「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很重要!直起直用,心裡坦坦蕩蕩的,一點什麼心思都沒有的,直腸直肚,這叫做直心,所以直很重要,正直平等,一切平等,那就是什麼呢?就是不二法門了啊,那還得了?一切都平等了,不容易啊!這就是不二法門了。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唐譯》曰:「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乃至)涅槃相應。」「相應」者,即契合之義。《往生論註》曰:「相應者。譬如函(匣也)蓋(匣之蓋也)相稱也。」又《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 下面又舉了《華嚴論》: “又《華嚴論》曰:「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今經云「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深顯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聞妙法,悉能契會。躡解起行,行起解絕。忘照同時,能所不二。智與理冥,乃至種種所聞,悉能頓契,與法相應。” 聽到就相應,就跟這個法本身相應。比如說提到實相,它就跟實相相應。談到平等,它就跟平等相應。現在我們是凡聖同居土的凡夫,你就只聽到這個名詞,頂多你還知道一些名詞的解釋,你沒有相應啊。相應就是把它接受過來,真正自己可以用得上的才叫相應。那怎麼叫相應呢?比如擧個例子,《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應啊,但是你要真正是「照」了,你不然你把那兩句話天天念天天念,念一百年就等待有那麼一天你相應,那麼在沒有相應之前怎麼樣呢?你苦還是苦啊!你怎麼去度一切苦呢?度不了啦! “下云:「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復表此水圓明具德,自在無礙,妙應無窮,「一一隨眾生意」也。極樂國土,水鳥樹林,悉演妙法。色光聲香,皆作佛事。耳目所對,全顯本心。舉足下足,咸作佛事。故於無上菩提之心,永無退轉,純是增上因緣。” 都是給你做增上緣啊!只有幫助你增上,沒有扯你後腿的,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環境。「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我想聽什麼,就我一個人聽見,其他人不想聽的,沒有聽到。但是如果你放一個很大的喇叭speaker,那就不止你一個人聽了,那就把人家給吵死了,不是這樣的。你想聽什麼,就單獨你一個人聽到;你不想聽了,就靜悄悄,它一點聲音都沒有,一點也不會干擾你。所以,這個叫做微妙,極樂世界它「微妙難思」,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遠不退了,所以他就不退轉了。那麼底下是: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上段乃本品之(三)十方往生者皆於寶池蓮華化生。此為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之成就。” 所以這個不光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去往生,後頭底下說十方世界的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勸他們那邊自己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佛土都這麼做,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啊!十方世界的佛都這麼重視,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學佛最要緊的就是要依教奉行。你把它當學問來研究,你最多就是個學者而已,給你一個名堂-佛學博士,sowhat?你要是要成功的話,你就得依教奉行,你得做啊!所以都得到往生,都在七寶池,所以我們說這個池是七寶所成的,「七」表示多,是眾寶所成,皆於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在蓮花裡頭,所以我們稱蓮花化生。 “自然者,義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會疏》曰:「非妄業所感,佛願令然,故謂自然。」化生,見前第二十四願註。” 所以,這個是自然化出來的。不須要胞胎,就是不需要父母親,也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胎卵濕化這四種,都不是。是依彌陀的願力自然而出現的,所以叫做「自然化生」。下來說到: “「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見漢吳譯。《魏譯》為虛無。其義同。義寂曰:「非飲食所長養,故虛無。非老死所殞沒,故無極。」《嘉祥疏》曰:「以神通無所不至,故無極之體。色如光影,故云虛無之身。」又《會疏》曰:「有而若無,縱任無礙,故名虛無之身。一得受生,無有終期,故名無極之體。」憬興云:「虛無、無極者,無障礙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謂:無障故曰虛無。希有故稱無極。諸家之釋,可合參。” 我們來看看念公怎麼說。「清虛」「無極」是出現在古譯,最早漢朝漢吳翻譯的,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剛剛到中國來,所以用的這個文字很自然就跟道教常用的文字差不多,因為道教很早在中國就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翻譯的佛經也難免有一些跟基督教常用的字相同,所以什麼「清虛」「無極」「博愛」這些,這就是那個時候很自然的就選用了這個文字,它的含義嘉祥大師解釋說以「神通無所不至」,故「無極之體」,如光影故「虛無之身」,因為他的神通廣大,沒有limit,沒有極限,這個稱為無極,「無極之體」。還有「虛無之身」,如光如影,就是它不是一個血肉之身,身體是透明的意思,所以稱為「清虛之身」。「自然化生」,就是這樣子。下來我們繼續看經文: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上文為第一「國無惡道願」,與廿八「國無不善願」之成就。小本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曰:「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論註》曰:「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經云:「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他沒有這個名字,就是沒有這個terms,沒有這個詞兒,所以他也沒有聞到沒有聽到這個名,連名字都沒有,名字都沒有那怎麼可能有實際的東西呢?怎麼會有地獄餓鬼這些名詞呢?沒有嘛!但是我們會聽到有鳥,孔雀、迦陵頻伽、鸚鵡啊,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所以「彼國名為極樂」就是前頭這一品。現在我們就進入到第十八品了,好,我們繼續看: 〈超世希有第十八〉 我們先看經文: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餘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顯彼土正報依報,悉皆超越世間,甚為希有。先明正報。” 說超出一切世界稀有的,第一句就是「彼極樂國」。 “「所有眾生,容色微妙」。「容」者,形容,容貌。「色」者,色相。「微妙」者,精妙之極。” 它的形容跟色相非常的微妙,微妙是精妙到了極點了,沒有辦法再說了,再說就沒有這個詞兒了,所以稱為微妙。 「超世希有」,《會疏》的解釋是這樣,我們來看看: “《會疏》曰:「非有漏生滅身,故云超世。法性清淨身體,故云希有。」” 不是有漏的,有生滅的身體。世間都是有漏的。但是這個它是超世,是從法性顯現出來的,清淨的身體沒有垢穢,所以稱為「希有」,所以他就解釋了「超世希有」了。那麼這裡引了《往生論》: “又《往生論》偈曰:「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這句我們之前看過了。《往生論》說彼佛國土的天人,都是不動尊,沒有退轉,是不動的。這個大眾是從清淨智海所生出來的,是智慧所生,那就是法身慧命,所以「超世希有」。 “由上可見,所有眾生皆是一清淨句之流現,超越世間,故云「超世希有」。” 《往生論》還說所有三種莊嚴都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這一切依報正報,這些眾生是正報,正報都是清淨句,這個清淨句也「超世希有」。世間都是垢汙,但是他清淨。 “再者,悉皆蓮華化生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故云「超世希有」。色相皆如,故曰「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此即「身悉金色願」、「三十二相願」與「身無差別願」之成就。” 金色三十二相,這也可以說是「超世希有」。色相皆「如」,彼此都「如」。「咸同一類,無差別相」,都是沒有分什麼貴賤高低。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有些人的皮膚是白的,他就自認為自己很高,是優越的民族,有的就看不起黑種人,黑漆漆的,認為這個就是低下的。他沒有差別,也不是說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是,不是這樣子的,誰也不認識誰,不是那個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很容易能夠認清楚,阿德是阿德,阿順是阿順,對不對?就是沒有這種差別。稱「天人」者,故隨方俗。沒有成聖成賢,稱為天人,這是隨順。下來註解說: “又彼土眾生,「皆得神通自在」,「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得不退轉」,實皆遠超天人。唯以他方多有天人,故隨方俗,而亦有天人之名。本經《禮佛現光品》謂彼土「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既皆是聖賢,故知實非世間之天人也。” 那麼稱為天人者,是隨順世間的方俗,是隨順世間的人的那種想法啦,他沒有成聖,沒有成賢,稱什麼呢?稱為天人,這就是隨順。在我們本經《禮佛現光品》就說彼土「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在我們世間的看法都是聖賢,所以並沒有天人,這個都是什麼呢?就是隨順這個世間的習慣。下來就引了義寂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我們也可以作為參考。 “至於彼土中所謂為人與天者,依義寂意,有念佛兼持五戒(人業)往生者,並此以次,皆所謂人也。或念佛兼十善(天業)往生者,是名天也。又地居者,人也。或在虛空者,天也。” 註解他說念佛的人他當時兼持了五戒,他持五戒同時他又念佛,這個持五戒是人道,「人業」。再比這個低的,就是所謂的「人」。有的念佛他修十善,這就是「天業」,他是這樣子往生的,這個叫做「天」。天,人他是這麼分的,念佛往生的這個稱為人,你又同時兼修十善,修十善很不簡單,不貪不瞋不癡,能修十善可以生天,所以生天也不是那麼easy job,那麼容易的事情啊! 所以往生這個事情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如果沒有這個淨土法門,你連生天都沒有機會,還要去作佛?佛是什麼在哪裡啊?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知道你連生天...說不好聽,連再來做人都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才告訴你這個法門,要生天界,你要不貪不瞋不癡,誰能夠做到?能做到的舉手。念公說我就敢說我做不到,我還很癡。還有一個解釋就是說,不是說有人在地面上生活,有人在虛空中生活嗎?在地上的是人,在虛空中的是天。首先我們要知道,剛才說到「故有天人之名」,這個是隨順,這個是隨順方俗。不等於是我們所理解的我們這個世間的天人,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的「天」跟「人」,不是我們所理解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天,它有區別的。好,我們繼續看下來有一段相當長的經文說: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劣。假令帝釋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我們繼續看一段註解: “上舉喻以顯彼土眾生容色之超勝。共作五番譬喻校量:一、以乞人比帝王。乞者,乞丐,討飯求生之人,形容枯槁。人間帝王,養尊處優,形貌豐潤,容顏光澤。以乞人比帝王,則醜陋甚矣。二、以人間帝王比轉輪聖王(見前註),又不如遠甚。三、以轉輪王比帝釋。四、以帝釋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六天中,頂上之天),又皆醜劣遠甚,過於百千倍也。五、但若以第六天王比極樂世界之菩薩與聲聞,則「不相及逮」(不可及),過於萬億倍。極顯彼國會眾,光顏容色超世希有。” 底下佛就做了一重重的比方比喻,「超世希有」這裡就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要飯的人跟皇帝來比,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個乞丐,很醜陋,達到極點了,憔悴,很髒,又餓,那個容顏真的是...哎呀!走開啦!就是這樣的情形。現在這樣子的乞丐少見了,以前舊社會那個要飯的,他可能是故意吧?整個都是這邊有瘡這邊也長瘡,而且那個瘡還破了,然後還貼點什麼藥布,這邊貼一塊那邊貼一塊,都不曉得是不是假的做出來的。這裡說的一個窮苦的叫化子,站在皇帝帝王的身邊,那就沒辦法比了,一個是皇帝,一個是乞丐,帝王的莊嚴容顏色貌,他養尊處優,當然是氣色什麼都不同嘛,儀容也不一樣,再加上他的裝飾,他穿的那個龍袍衣服,根本就不能比。下來轉輪聖王,管四天下,管四大洲,這是最低的一個天,我們世間的王要跟轉輪聖王比,那又是相同於這個皇帝跟乞丐比一樣,不如遠甚。轉輪聖王再跟什麼比呢?忉利天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那麼轉輪聖王又比玉皇大帝差很多了。再來比就是玉皇大帝比第六天,就是天界的他化自在天,這是我們欲界天最高的一個天,又不如遠甚,又不能比了,相差百千倍都不止。最後將第六天的天王跟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等等去比,又不如遠甚,又不能比了。 【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這個逮字,跟那個及字,就是不及的意思相同。「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這個光顏容色就是說你再強大萬億倍,都不能趕得上,趕得上誰呢?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聲聞,就是以後的我們,這就是說的極樂世界。下來經文說: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那麼註解說: “上顯彼土眾生,依報超勝。衣食住三者,皆如欲界之頂第六天之天王。” 在極樂世界的所謂天人,我們人天凡聖同居土還有凡哪!他所處的宮殿衣服飲食等等的享受,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樣,就是欲界天最高的天的天王一樣。所以一往生之後immediately,馬上就是如此。下來說我們看經文: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上顯正報之威德品位,超世希有。「威德」者,威神功德也。「神智洞達,威力自在」,「住正定聚」,「決證極果」,故云威德無比。” 「威德」是威神功德。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都是「神智洞達,威力自在」,開顯了神妙難測的智慧,洞然通達本元,通達你本有的這個自性,並且威力無比,自在無礙,他的智慧能通達,那能通達你一聽就了解,你一聽是用什麼聽?用你自性來聽,所以一聽就了解,而且還威力自在,一往生之後他的神通比阿羅漢比什麼什麼漢都大多少倍了。我們現在拿一點點什麼奇異功能就覺得不得了,不得了之後就可以發財了,還拿這個來收徒弟,還有很多人羨慕。你這個跟往生之後的人來比一比,那簡直是不值得一提了。所以這是說他的「威力自在」。下來說「階位」: “「階位」者,階地品位。得三不退,位齊補處。故云階位無比。” 這個「階位」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雖然還是稱為天人,你剛剛去的啊,你從人道去或從天界去的,極樂世界它最特殊的就是這個,這個我們常常聽,別人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蕅益大師最稱讚就是,十方世界沒有這種事的啦,什麼事呢?你說他是人,他還是人啊,從人道去的嘛,人當然就是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一到了之後就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啊,可是你說他是三不退,他還是人嘛,他還是凡夫啊,所以這種情形十方世界哪裡有?沒有啊!所以實際上很難懂,所以這個階位哪裡是天人能夠比的?這裡的天人還是要退啊,因為你還在六道是不是?就算天人也是要退。只有極樂世界一去之後再也不退了,而且還是三不退,到了最後念念都不退,所以這個階位這裡說階位,階位一切都不能跟他比,沒有其他能夠跟他比的。 神通變化: “「神通變化」者,經云,彼土聲聞「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又一切生者,皆具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盡等殊勝神通。” 他那個地方的聲聞,前兩天我們學過了,能夠在一個手掌裡面持一切世界,前兩天沒有講得這麼清楚。下來用科學來說,現在拿我們的天文學,就是我們世間的學問,天文學所知道的現在的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多少萬萬億多少光年才能夠到我們這裡?一百四十億光年前的那顆星,要一百四十億光年才讓我們這裡的科家看到,光要跑這麼多年才到我們這裡,所以你看這個世界有多大,整個宇宙有多大有多少世界?那麼這裡說極樂世界的聲聞,一個手掌都能夠把這些世界都把它抓住,極樂世界的人的神通是什麼神通啊?他那個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所以極樂世界到我們這裡,經典說十萬億個佛土,一百億個銀河系啊!這麼遠他吃一頓飯的時間就來回了,那超過光速不知道超過多少萬萬倍了。所以時間什麼都被打破了,所以一到了光速,這個世界都完全不一樣,這是超過多少倍的光速,是一種很特殊的神通。我們繼續看,一定要把這一品給講完。 “如第十願云:「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 所以他能夠在一念的時間中,一個念頭這樣的時間裡頭,能夠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你看見沒有?在一個念頭裡頭,他能夠超過這麼多這麼多的佛土,而且「週遍巡歷」,每一個地方都到了,同時到,沒有漏掉一個地方。「供養諸佛」,做這麼多的事情,但是在一念之間,所以遠遠超過聲聞,超過種種,何況天人,沒得fight比,所以說「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超過不只百千萬億,說不過來那麼多倍,講不清楚了。來說: “實已超過二乘神通,何況天人。故云威德階位與神變三者,一切天人,不能為比。乃至百千億倍,甚至不可計倍之相懸殊也。是故末後總讚「無量壽佛極樂國土」曰:「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底下佛就叫著阿難了: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底下佛叫著阿難,阿難,你要知道,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這樣子的功德莊嚴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我們聽得太多了,就是沒有辦法講不清了。所以一部《華嚴經》就是不可思議!那麼《阿彌陀經》呢?原來《阿彌陀經》也是不可思議啊!那我們的《無量壽經》擺那裡呢?這兩部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跟我們這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是一部經,所以也是不可思議!本經《無量壽經》舉體是不可思議,什麼叫舉體?從頭到腳,這樣講就簡單,舉體就是整個身體全部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整個是不可思議,這就是這一品的「超世希有」。你不這樣子花一個半小時,花這個時間來聽聽這個內容,你光是這麼說「超世希有」,是啦,是很稀有,那它怎麼超呢?怎麼超法呢?這個「世」怎麼解釋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聽經,一定要聽解釋,不能忽略掉的,不能含含糊糊,認為「超世希有」我知道了,很厲害!怎麼超世怎麼稀有前面我們都理解了,所以剛好一品,這一品第十八〈超世希有〉。那第十九正好我們明天再來繼續。 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