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30 15:47:59瀏覽312|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81集 〈光明遍照第十二〉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第十二品了,這第十二品的品名叫《光明遍照第十二》,我們先看開始的一段註解,說: “前〈國界嚴淨品〉顯依報莊嚴,今第十二與十三兩品顯正報莊嚴。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壽命無量,是豎窮三際。本品讚揚彌陀光明,首讚彌陀光明之獨勝,次顯光明之因勝,三顯十二光之勝名,四顯光明妙用之殊勝。” 我們這之前都是在講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自然環境物質環境。那這種種莊嚴當然都是一些事相,所以有人就感覺到淨土法門跟《金剛經》的般若好像融不到一塊兒,不能結合,看起來好像是兩回事,因為極樂世界什麼都是有,都讓大家看到這些種種的事相。但是《金剛經》講空,其實這個空不是空有對立的那個空,這個空不是空無一物的空。這個空叫真空,有是妙有,非有之有叫妙有,非空之空叫真空。性宗談空,相宗說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叫「真空妙有」,就是緣起有自性空。夏蓮居老居士蓮公在《淨修捷要》當中有兩句話,師父常常用,說「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就是借著彼土,假借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託彼依正做什呢?來顯我的自心,來顯明「我」。這句話誰在那裡想就是指誰,每個人這個「我」字都是第一人稱,顯自己的心。極樂世界的鳥啊水啊菩提樹啊風啊,一切的一切都是事相,但是這個事相是要來顯現我的自心,我的佛性,我的妙明真心,它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妙用,以前講過,你的自心你看不見,你也接觸不到,它沒有形象,它有什麼作用你無法得知,所以就要需要透過事相來顯現,而這些事相就是本體,就是理體,全事即理,所有事相都是從理而來的,所以理跟事是一個,它不可分割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不是離開自性而另外再出現這些事相,不是,所以這不是心外取法。種種的依報正報無量壽無量光種種的泉池寶樹,都是說的自心。所以我們先要有這麼一個提綱接領的認識,先要有這種心態,在還沒有開始看下面的經文內容之前,先準備有這種心態,有這樣的理念,這才是真正的信入淨土法門,這才是對淨土法門的正信,才不會變成迷信,你不明白就糊裡糊塗的信,這個叫做迷信,這個我們一般人都是知道的。還有你不肯定就給予否定,這也是迷信。下來這句話是念公說的,你要說中國是佛教國,很多人都把自己列為是佛教徒,實際上,那個佛教徒都是迷信,但是這個迷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什麼作用呢?少做很多惡,但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那麼下來第十二品光明遍照,我們先看開始的經文: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我們緊接著看註解說: “此品乃彌陀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與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第十三願曰:「光明無量」,「絕勝諸佛」。此願成就,故「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至於佛果平等,光明何異?” 這個威神底下就可以看出來了,威德神妙,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的,沒有再尊貴的啦!所以稱為至尊。阿彌陀佛又是至尊裡面這方面的最尊,第一啊!佛的光明是十方的佛所不能趕得上的,所以稱為光中之王。日本過去淨土宗的大德望西,他就設了一個問題,他說:至於佛果平等,光明何異?為何會出現不一樣呢?都說佛佛平等嘛,這裡又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呢?我們看註解就知道了。 “望西師答曰:「常同常別。諸佛妙德,內證雖同,本願別故,光有勝劣。」” 這裡說經常是同,同時經常又是別。這兩句話這四個字道理很深,深到什麼程度呢?到了博士班的水平了,博士班的程度,這是圓教的道理。不是小學的程度啊,小學你可以告訴他一加一等於二,到了博士班你就不能這麼教了。所以如果你不深入大乘,你會覺得 釋迦牟尼佛說話是模棱兩可,到底是同還是不同啊?我們一般都是同就是同,不同就是不同啊,怎麼會也同也不同呢?念公他自己說,說我一學法的時候,我的上師就說了兩句話,說:「於差別中解無差別義,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經常是無差別是同,經常是有差別那就是異,就是別,就是不同。那麼這句話簡單說就是--要在不同裡面理解同,也要在同裡面去看它的不同。不同裡面有同,同裡面有不同,這才是事實真相啊!我們可以舉例子來說明,我們舉世間的例子來說明,讓大家比較好體會一下。那麼念公在他講解的《淨土資糧》裡頭,這個地方討論得很詳細,我們引了一小段跟這個有關係的來看看,說都是同的可以打個譬喻,我們舉世間的例子好懂,就是故宮的珍寶,故宮就是故宮博物院,收藏那些珍寶裡面種種這些寶,我說都是一樣的,什麼都一樣呢?博物館這些珍寶全都是金的,這是一樣,「同」。這一句話成立啊,成立。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都不一樣。你看這個是盆、這個是碗、這個是盤、這個佛像跟那個佛像也不一樣啊,這個是什麼佛,那個又是什麼佛,種種的差異,對嗎?剛才我說是「同」,成立。現在我又說「不同」,有差異,也成立。所以常同常異就是這麼講。所以我們一般人的頭腦這個形式邏輯就是--承認同就不承認異,承認異就不承認同。而不知道同異是常同常異,諸佛妙德相證是同,佛跟佛自己證得的妙德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是同一個法身嘛!但是因為本願的關係,成佛之前各自發的願有大有小,所以這個光所顯現的自然就有差別了,是不是?這個很合理啊!很合邏輯啊!那麼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此正經中「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之意。” 因為阿彌陀佛就是在因地沒有成佛之前的法藏比丘,他在因中發願就是要絕勝諸佛,要超過一切諸佛。不是想我必須要拔尖要第一要突出,不是有這樣的心態,必須要超出一切佛,如果成了佛還有這種思想,那就是魔,那不是佛了。而是為了要度眾生,「為度眾生故」,因為他這個光不是拿來喜歡喜歡,到處去照照。經文後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個光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照明的光。因為這個光它要來起作用,要度眾生。後面曇鸞大師也說了,光明就是智慧,要給予眾生最大的真實之利,所以才需要光明殊勝。那麼底下就說了,我們看經文: 【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佛的光明可以照東方恒河沙,恒河沙是講它的數量之多,當然還不止一方,下來註解解釋這個恒河沙: “「恆沙」指印度恆河之沙。「四維」,東西南北四方。” 印度恒河的沙子密密麻麻數不清,能照東方恒河沙數的佛剎以及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土,是一個佛剎,恒沙佛剎就是恒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東方是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上下加起來一共就是十方了,十方就包括了所有一切佛土了,十方都如此,佛的光明都能夠照到,這說明佛的光可以去到哪裡呢?去到哪裡呢?Never-ending,無止盡,沒有盡頭,沒有到哪裡就停止了,沒有。後面就來了說這個無邊光無礙光等等,下來經文又說: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 “「頂上圓光」,佛有頂光與身光,此指頂光。” 我們看佛像頂上有圓光啊,這圓光的大小或一二三四由旬,那我們看由旬的解釋,註解說: “「由旬」乃印度表示距離之單位。古帝王一日行軍之里數,為一由旬。或云四十里,或三十里。” 由旬的里數不能很準確,古代印度帝王行軍一天的里程有說四十里,有的五十里,有的六十里等等的說法,有的光一兩個由旬,還有幾個由旬這麼大的光,有的百千萬億的由旬那麼大的光,佛的光明有的照一兩個佛剎,有的照百千個佛剎,大小都不一樣。下來我們看註解: “又《維摩經》肇公註曰:「由旬,天竺里數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上差異,蓋由中印兩國從古至今度量衡單位常有變化,且行軍一日之里程本非恆量,故不必定執一數也。” 「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 」這是經文說的。那麼下來註解再說: “從一由旬至「百千佛剎」,表諸佛光明所照之遠近,以為對比。「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包括頂上的圓光也是這樣。 “顯彌陀光明之獨勝,以證彌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為本品內容之首。” 而且底下就說明了,底下會很詳細的來說明。我們繼續看經文: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爲預計。】 所以這個願不是虛發的,不是空的願。願要產生力量成為願力,最後就是都要實踐自己的這個願,它不是一個空想,空想稱為空願,狂想稱為狂願,那有什麼功德呀?所以願一定要產生力量,這個力量就能夠實踐你所發的這個願,願和力是一致的,所以就「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我們再看註解: “次正顯彌陀獨勝之因,上品云「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今品又曰「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下復云「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於平等法中,而又有如是差別者,蓋由於前世求道之本願不同也。彌陀第十三大願曰:「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是以「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蓋謂至成佛時,每如其本願而現光明,皆自然成就,不因計劃與安排。因果如一,是故「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等到得道成佛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這樣形成了,不需要刻意的安排,不是設計師在安排一個什麼圖樣,不是。這裡說「不為預計」就是,不是預先設計好的。那末後一句經文說: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阿彌陀佛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超過日月,所以底下就有超日月光,我們要來仔細的詳細的來講,超過千億萬倍,所以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在所有的佛當中他是王。不是比較誰最高誰是第一的世間的那個王,不是我們世間人所理解的。而是這個王,他是所有最殊勝的最微妙的,都在阿彌陀佛身上,全都在阿彌陀佛的身上。這麼說了你還不信阿彌陀佛的能力嗎?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應當重視,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是世間人說的,佛跟佛絕對沒有我們俗話說的這個捧大腳,或者是應酬給面子,順便誇獎一下。佛跟佛都沒有這些虛假,都是真實的,都是如實而說的,你看《阿彌陀經》裡面,說這個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誠實言就是如實而說的,沒有加鹽加醋,也沒有誇張。那麼下來就講到十二光佛的名字了,我們接著看,然後我們會一一的來解釋: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裡就出現了十二種光的名稱,十二光明也稱十二光佛,總之,都是無量壽佛的名號。那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名號呢?因為每一個不同的名號它是為了fufill,就是滿足,和針對每一個眾生不同的需求,還有不同的situation情況,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情況,這十二光佛都能夠全部包括了,全部都能夠滿你的願,滿你所需要的,所以這十二光佛的名字那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再看註解: “此段是本品之三,顯光明之十二勝名。此十二光明,稱十二光佛,均為無量壽佛之異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覺。” 那麼這個在《首楞嚴經》裡面,我們可以找到,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有提到,我們看: “《首楞嚴經》曰:「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所以我們是一定要引經據典的,都要根據經典來說的。這裡大勢至法王子和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一起來到佛前,說他們每一個人成就的經過,說我回想到過去恒河沙劫以前,那麼多的劫,那不是十劫了,所以我們前兩天不是說過了嗎?阿彌陀佛早就成佛了,成佛以來十劫,那個是示現的。這個地方又有一個證明了,恒河沙劫那麼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字叫做無量光。 “今經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恆沙劫前之十二如來也。” 你看無量光不是恒河沙劫前就成佛了嗎?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有十二如來相繼成佛,一個接一個,一劫之中出現最後的佛名為超日月光,無量光跟超日月光,這兩個名號都在十二光佛裡頭,大勢至菩薩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從恒沙劫以前的無量光佛,大勢至菩薩在那邊學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是真正最純專修念佛法門的。觀世音菩薩還不是,觀世音菩薩是耳根法門。所以這個是十二光佛。那麼還有密部的經典也有提到,我們看註解引了密部的經典: “又密部《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曰:「是內坐十二大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為一切三達無量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正與本經相合。” 你看,這個密宗的壇城裡頭有十二個大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十二個寶像大圓鏡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就成佛了,大圓鏡智的寶像其名為一切三達無量光佛,第一個無量光佛,還有最後是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十二個。這個密宗的內容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們有幸是因為黃念祖老居士念公,是密宗的真傳上師,所以他在這方面有很肯定的內容傳達給我們。所以密宗的這個說法,就和我們這裡《無量壽經》是一致的。 “又《唐譯》為十五光,《宋譯》為十三光,乃開合不同耳。” 至於唐譯多一點,宋譯少一點,那都是開合不同,把一個名號開成兩個,那十二是多數,我們這個經的譯本也是多數。那你要跟別的經來證明也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還是尊崇這十二光佛,第一我們講這個無量光,一個一個佛的名號我們個別的來解釋,那下來的解釋主要是採用曇鸞大師的《讚阿彌陀佛偈》為依據,這個內容相當深,大家盡量體會;再體會不了,那就當是存檔,反正都來了,所以師父常常說,能夠聽到這樣的內容是很難得的,不懂也難得,我們也遵循念公的提議,重新將曇鸞大師列入淨土宗祖師的行列,那就是第二祖了。原本二祖是善導大師,初祖是慧遠大師,下來本來是善導大師,現在我們恢復了二祖是曇鸞大師,三祖是道綽大師。念公這裡說:現在我們中國的淨土宗祖師裡頭,就沒有了曇鸞大師,沒有了道綽大師了。古代的時候有曇鸞大師的,所以曾經有過,不是從來沒有的,後來就沒有了,這是一個不妥當的地方,今後必須得更正過來。這是念公說的。曇鸞大師生在南北朝時代,距今一千五百年。曇鸞大師在論注裡頭發揮淨土宗的玄旨非常透徹,所以是大德。他每尊佛都做了一個偈子,十二光佛他有十二個偈子,他不但有《往生論注》,還有十二個偈子,都非常之圓妙,非後世的人所能及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後來的人都沒有辦法超越他,沒有辦法超越他。我們看註解: “「無量光佛」,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 「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這個阿彌陀佛無量壽怎麼又號無量光呢?由於眾生六根六塵都成了障礙,六根六塵都成了障礙,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障礙。因為佛的智慧光明是不可稱量的,不可計量,不可思量的,所以佛又號無量光,因為光明是超乎你的思量,所以這個就是無量,超過你的思量,那就無量了嘛,所以就是無量光。然後說「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真實明就是阿彌陀佛,這兩句話更深有意趣。 “大師此讚深契聖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光不二。「是故稽首真實明」” 那麼底下念公說大師這個讚深契聖心,這個讚是合乎釋迦牟尼佛的本心的,大師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心,心心相印,他指出光明是什麼呢?這個無量光,我們不要看它只是一個事相,我們一般你一說到光,光就是燈光的光,像這些道場的燈光,太陽光明的光,所有能發亮的光,種種的這些照明。但是這裡告訴你: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和光明是不二的,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呢?「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個明稱為真實明。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要一個字都不能夠放過,不能夠錯過。那不懂怎麼辦呢?不懂就存疑,反正以後會慢慢懂的,不要自己隨便籠統的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思想來解釋,自己在那邊亂亂猜。所以師父我用轉述最安全的了,但是有時候忍不住要補充一些,那心裡面還是怕怕的,幸好有網站,不太清楚的可以查一查,要不然不曉得要做多少世的野狐貍了。 “以此光明即是真實,故應稽首禮敬也。因此大經,唯一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可見極樂依正因果純一真實。” 那本經的特點就是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擺在一起的,只有《無量壽經》有,其它大乘經典你找不到。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那麼這裡曇鸞說的真實明,佛光也是真實,由此可見極樂依正因果純一真實,所以當然就是如此嘛!彌陀的願我們講過了,五個字,一切皆成佛!不僅僅是有情無情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那麼這個跟《首楞嚴經》是一個意思,《首楞嚴經》說一切事究竟堅固,恒常沒有變異,沒有變化。有變異是我們這方面的錯覺,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所以光明就是佛,就是真實。念公說這一段的文字,講演的能力也就不夠用了,只能說到這個地方,你看念公都還那麼謙虛,這就是告訴你只有聽的份,師父只有轉述的份。那麼底下引禪宗的話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 “又宋大慧禪師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 所以一般學禪的人一看見人家說誰誰誰放光什麼的,那就認為你這是著相了。這裡這個大慧禪師是禪宗的一個中堅人物,不然這個禪宗就滅了。宋朝大慧指出一個參話頭的方法,大家都來參話頭,因此禪宗又存在了若干年。那麼到了今天,念公說連參話頭根器的人都少了。我們當然相信,現在我們看到時下的禪是什麼呢?連第五度的禪定都沒有。所以現在有的人就是要跟你不一樣,我就是要修禪,不跟你們修淨土,你們老人教那是沒有水平的,我這個禪很高級。我們七寶同修一直聽師父講解,一直跟下來,就知道他們那是什麼想法了。不跟你淨土,我是禪。你那是什麼禪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自己這幾年越來越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一說到這個話題,我就很多的嘮叨了。這些人的心態,我只能說是諒解,不能說是理解,因為他自己都沒有真正的理解。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他說《無量壽經》是連宗帶教,禪宗跟教下都在這部經裡頭了。還說是攝禪歸淨,攝密歸淨,等於告訴你《無量壽經》就是華嚴,就是禪、就是密。而實際上,這句佛號正是阿彌陀如來之果覺,也就是東密所判的第十住心的秘密莊嚴心。這個有幾個人知道啊?有幾個人知道?現在多了你們幾個知道了。這裡說「只以此光宣妙法」,一切都可以宣說妙法,水啊 鳥啊,極樂世界的水跟鳥都可以做佛事,香可以做佛事,水的波聲還有風吹樹的音聲都在說法,那不是都在做佛事嗎?可是極樂一切都有妙用,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是無窮的,十二光佛都是顯示佛光的妙用,而這個地方說「只以此光宣妙法」,這個光它有極殊勝的地方,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一開頭就放光啦!放光現瑞。眾生就是愚癡,愚癡就是黑暗,所以光明的對面就是智慧。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一開頭你看,佛放光現瑞,眾生就是愚癡,愚癡就是黑暗,所以和無明的對面那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光明,可以破黑暗。大家在修持的時候都會有這種經驗,只有在你自心極端虔誠極端清淨,離開一切妄念而又不斷滅的時候,在這種情形之下才能夠見到光,當你見到光之後,給你增長的是更加的虔誠,更加的清凈,這就是光明在宣妙法,真實的般若智慧就透露幾分了,顯現幾分了,這個時候那你看人看事情都特別準啊,不會「走雞」,不會看錯的意思。如果你還是常常看錯又常常做錯,那你還是在黑暗當中,智慧還沒有打開。所以「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是法」說的就是真實法,真實法就是這個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不離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所以念佛時即是見光時,見光時即是見佛時。我們只是常常聽到念佛時即是見佛時,那這裡說念佛時即是見光時,這個見光跟見佛那還不是一樣嗎?都是一樣的。下來註解說: “「是法」指真實法,即真實際也。不離是光說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實慧也。” 那麼是法就是真實法,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那不就是指的法身嗎?「不離是光說是法」表示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而且這個光它就是要有照用,本體的照用就是真實的智慧。 “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實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 「只以此光宣妙法」正是惠以真實之利,這個在後頭的經文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三途極苦的地方見到佛的這個光明,他的苦他的困難就休止就停止了,這是光惠以真實之利,這是光的妙用。我們繼續看註解: “是故《讚佛偈》云「有量諸相蒙光曉」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實明,能開曉諸有中一切之相,亦指開曉一切諸有中之眾生。故云「有量諸相蒙光曉」,一切眾生蒙此光益而曉了真實之慧也。” 因為智慧光明的真實明,它就能開曉諸有中,一切相都能開曉,開曉就是開顯,這是一個意思。那麼眾生也是諸有中的一切相中的一種相,所以就使到一切眾生得到開曉,就是開啟眾生的智慧。那麼前面說那麼多,我們不懂不管它了。簡單說這裡告訴你就是--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等於是開智慧了,你念佛就是開智慧了,這麼說夠簡單了吧?那不念的時候就怎樣呢?不念的時候就糊塗了,糊塗了,什麼壞事什麼壞的念頭都生出來了,使你自己不能夠自拔,所以趕快搶念,我們常常提到這個搶念,趕快搶念,就是趕快回頭的意思,回頭是岸啊!因此一切眾生蒙這個光的真實之利,也能明曉了達真實之慧,所以就是「只以此光宣妙法」,這個意思就在這裡了。而且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就說了: “《論註》曰:「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是即「蒙光曉」之義,亦即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也。” 那這個眾生如果遇見阿彌陀佛的光照到你,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在意業上的種種繫縛,意思就是意業是指這個思想,思想上搞不清楚的,被纏縛的都能夠得到解脫。入如來家,什麼是入如來家?與佛同在啦,趨向佛的知見。今天你就是這個腦筋老轉不過來,你老是都在乎一些邪知邪見,這是思想上的一個扣,要解這個扣,多少劫都解不開啊!現在遇到佛放光就得到解脫了,這是了不起的事情啊!所以禪宗不可思議就是頓然間給你解掉一些,然後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究竟得到如來的平等意業,也就是自己跟佛也心心相印了,這就是說遇見如來光明所得的利益,這個在《往生論注》裡頭曇鸞大師就是這麼說的,如來的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光,那如來的光在哪裡啊?在哪裡啊?請問在哪裡啊?就在這裡嘛!我們現在不正是沐浴在阿彌陀佛的佛光裡面嗎?聽懂聽不懂是小事情,最重要你來這裡坐在這裡,就是沐浴在佛光裡面了,就是得到加持,這些法這些種種的道理,你所聽到的,這個語言就是佛光,這個經典是佛光,佛的語言是佛光,師父的轉述也是佛光,你要這樣來體會才會遇到佛光;要不然你到處去找佛光,找到老半天都沒找到。就在你周圍,就在你身邊,都是佛光。能夠讓你啟發你的智慧的這些都是佛光。這個以前講過了,是不是?這就是「蒙光曉”的意思,「蒙光曉」解脫了這些個繫縛,把你種種的纏縛,打不開的,就是纏縛纏在一起的就給你解開了,解開了那你不就心開意解了嗎?而能得到真實之利,這些纏縛是什麼呢?都是一些什麼呢?都是一些妄想執著胡思亂想,煩惱牽掛種種這些,明天沒到就想明天,下個星期還沒到就在計劃,不用計劃啦!來了就做。最近不是有一句話嗎?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變化太快了,所以證得就解脫了。這裡引了曇鸞大師的話,又引了大慧禪師的話,這些祖師的話都很重要。念公說:我要再多說,就變成畫蛇添足了。念公很客氣很謙虛,他都不敢說是自己的意思,他都引經據典,用了193種的經跟論來解釋經文,他自己肯定有能力自己說的。那麼這裡就想到淨空老和尚說的一句話,師父也引來跟大家分享。老和尚說:「我們弘揚淨土解說淨土要學念老。」老和尚稱念老就是念公。「不用自己的話,統統用祖師大德的話,這樣子沒有人敢反對,沒有人敢懷疑,這樣能夠增長別人的信心,斷除別人的疑慮,功德無量!」那麼同樣的,師父如果再補充的話,那也是變成畫蛇添足了,再多說這個蛇就變成蜈蚣了,再不停止蜈蚣就變成火車蟲了,火車蟲就是馬陸。所以祖師的這些內容,只有大家好好的自己去參了。那我們接著看第二無邊光佛的解釋,我們也是引用曇鸞大師的偈子,我們看註解: “「無邊光佛」。《讚阿彌陀佛偈》云:「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曇師此讚,遠勝餘師。” 那麼過去這些著作,在中國一段時期沒有了,叫作佚書,遺失了,所以古時候明代這些大德沒有見到這些著作,現在又從外國得到了,所以現在大家要知道,這些因緣有的時候我們超過古人,現在我們能看到淨土宗的佚書,古德沒有看到啊,這是一個超過古人的地方,你看蓮池蕅益沒見到這一些,他們要見到早就引了。淨土宗佚書有十來種,現在都回來了。還有《無量壽經》一直沒有善本,現在我們有了。這是我們超過古人的地方,這是因緣,不是善根,我們的善根比古人差得遠了。以上這段是念公的原話。那麼這句解釋的人很多,但是曇鸞大師這個讚,就比其他的人都殊勝。念公說其他人的解釋我們就不引了,只引曇鸞大師解釋的。但是註解還是列出來供大家參考,我們看註解: “義寂解「無邊」曰「無邊際故」,淨影曰「廣也」,皆不如曇師之圓妙,曇師以解脫光註無邊光。” 那無邊光他直接解釋為解脫光,這是曇鸞大師解釋的。別人是解釋沒有邊際,廣大,這個就是從字面上來解釋了。可是曇鸞大師的解釋是解脫,這樣才有意思啊!遇到阿彌陀佛的光你就解脫了。 “解脫者,涅槃三德之一。復名之為「輪」,輪者,圓具之義,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 那解脫是涅槃三德之一,三德是-法身德、解脫德跟般若德。無邊光就是解脫光,稱之為輪,輪是圓具之一。例如這個自行車,自行車就是我們這裡說的腳踏車,腳踏車的這個輪子的輪是圓的,輪當中裝有許多根輪條,少了幾根條,你就不好使用了。所以「輪」是表示圓具,具足,解脫光輪就說明解脫德的圓滿具足,首先我們把這個解脫光輪解釋出來了。再看註解: “「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離有無」者,離有無之二邊。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究竟解脫,是「無邊」義也。亦即《論註》中「畢竟平等意業」也。” 那這個無限齊怎麼講呢?限就是局限,limited 局限。「齊」就是相齊,就是同的意思,沒有局限也沒有能跟它同等的,這個稱為無限齊。「蒙光觸者離有無」,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所以我們這叫邊見,要不就是說有,要不就是說無。那佛這個光一照,你就離開了有無這兩邊了,離開了一切邊,邊跟中也要離,不止離兩邊,連中間都要離,為什麼呢?因為中間也是因為兩邊而建立的嘛,你還是沒有真正的離啊,所以要連中都離,才得到究竟解脫,因為它離有無,所以究竟解脫稱為解脫光,這才是無邊的意思。這個解釋得很好!蒙光一照就得「畢竟平等意業」,得到阿彌陀佛的「畢竟平等意業」,平等之中當然就沒有這一些邊見的差別了。 “末後直云「平等覺」(「平等覺」亦彌陀聖號),頓顯第一義諦畢竟平等,萬法一如。曇師此讚,剖顯無邊光佛號之深義,此真能讚佛者也。” 那麼最後就說:「是故稽首平等覺」,又是平等,所以我們要來頂禮,頂禮誰呢?頂禮平等覺,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漢譯的《無量壽經》就稱為清淨平等覺,稱如來為平等覺,你看《無量壽經》第三十八品禮佛現光,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你想見清淨平等覺嗎?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見阿彌陀佛嗎?清淨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覺就是佛,這個經叫做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那摩阿彌陀佛。所以這四句就是說,無邊光者就是離開一切邊就解脫了,而這個光是圓滿具足沒有局限沒有limit的,沒有能相比擬的,而接觸到光的都離開有無,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要來頂禮平等覺。離開這些邊入了中道,而這個中也不是兩邊的中,前面講過了,是離開兩邊的中道第一義諦,也就是回歸自性的意思,總之還是歸到這句阿彌陀佛,歸到法身,歸到自性,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恢復你的本來嘛,這才是真正的往生的目的。底下是「無礙光佛」了,先引了古代兩位大德的解釋,這兩位都是新羅國人,新羅國就是現在的朝鮮,一位是憬興,另一位是義寂。還有中國的《淨影疏》,但是最後還是用曇鸞大師的來解釋,我們看註解: “「無礙」者,憬興、義寂曰「無障礙」。淨影曰「自在」。曇師讚曰:「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 曇鸞的解釋就是光和雲是相連的,有時候放光,有時候現一切雲相,很吉祥。不是世間我們看到的那些雲的形象。這是比喻光和雲都沒有障礙,跟虛空一樣。你看那個雲當然有相啊,但是它沒有實際的體積,所以飛機才可以撞雲而又沒事,太厚的雲最多就是晃動一下,飛機晃動一下而已,可以穿越雲層,故佛又號無礙光。在我們來說,眾生就是有礙,處處都有障礙,不能得自在。「蒙光澤」,澤是恩澤。見到光就得到佛的恩澤,得到光的恩澤,所以我們要頂禮難思議,頂禮阿彌陀難思議。下來又是註解了,我們看註解: “其意為,光如虛空,故無障礙,本體常寂,妙用無窮,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有情)皆蒙光益,故云「難思議」也。” 這個意思就是光像虛空一樣,這就表示它沒有障礙,它本體是常寂的,虛空就寂,它無所作為,然而虛空它妙用無窮啊!眾生見到光了,就得到恩澤了,自在無礙而光明遍照,一切有情都蒙受光益,所以說難思議,這個是「無礙光」。所以既然你承認了佛是無礙光,那你還擔心你求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不了,為什麼?太遠了,十萬億佛土,多少多少銀河系以外的那個地方,還有我們這裡很多高山擋住佛了,他過不來了,那就是有障礙了,那就不叫無礙光了。所以這十二光佛的名號大家好好的去體會一下,他真的是可以fulfill,可以滿足,可以能夠適合任何一種情況,眾生沒有任何情況能夠離開這十二光佛這個範圍,不可能的,佛最清楚嘛!如果有的話就漏掉啦!佛就要增加多一個光啦!就有十三光了。十二光佛就全包了,像這個無礙光就是這樣。下來是解釋無等光佛了: “「無等光佛」,見唐宋譯。《魏譯》為「無對光佛」。” 無等光《魏譯》沒有,《魏譯》它稱為無對光,對跟等也是相等的意思,這就是翻譯的不同。 “淨影曰:「他光不敵,名無對光。」憬興曰:「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所以我們還是把曇鸞大師讚「無對光」的搬到這裡來看看,說: “曇師讚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 沒有能夠和他相對的,沒有跟他相同的,清淨無有對,光明也是無有對,所以佛稱為無對光。 “無對與無等之義同,無有等對,即是絕待。” 對就是等嘛,對等,沒有對待就是絕待,但是絕待這個事情,文字是解釋不了的,用世間語言說就是絕對。可是大家要知道,當你說「絕對」這兩個字的時候,有人就說的很好,你說了絕對早已是相對了,絕對跟相對那就是一對嘛,它就有對待了,對不對?所以這是語言達不到的,這些道理只有自己好好的用功,好好的讀大乘,自己去參啊,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這以前也講過,從外面進來的,從你眼睛耳朵等等進來的這些,都是knowledge知識常識。今天大家所聽到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寶,不是你本來有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聽,還是要吸收,然後進來之後要迴光返照,消歸自性,來結合自己的般若智慧。所以你還是需要這些,但是外面這些只能做參考,學習,需要自己去參。實際你本來具足了,本來具足了。這裡又引了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很妙,只有大家自己默默去體會。師父我重複看了很多遍,還是只能體會到一點點,這一段用《首楞嚴經》來說明「無對」相當的恰當,在《首楞嚴經》佛就問文殊:你是不是文殊啊?你是不是文殊?這樣問我們聽了覺得很奇怪啊,這樣問好像是多餘的,你是不是慈淨啊?這個好像是廢話多餘的,這個我們沒有注意到。你看文殊怎麼回答呢?文殊答: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我真的文殊,沒有什麼是文殊。經文接下來就沒有詮釋了,再底下就說:若是文殊,則二文殊。所以有人說《首楞嚴經》是假的。念公說他剛學佛的時候才二十幾歲,在重慶回老家遇見他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就問他:你對這個怎麼看?說《首楞嚴經》是假的你怎麼看?就問他舅父啦,他舅父頭一句話就說:誰能假得出?這是第一句。假的也好!這是第二句。這就把一些佛學家給破掉了,專固執考證,這樣的一部經典誰能假得出來?釋迦牟尼佛跟大弟子的辯論,那些弟子都不是普通人,包括文殊菩薩,這些內容不是一般世間的辯論,那簡直就是超人的智慧啊!不是人類的智慧。下面註解再說了: “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 我真文殊,不是文殊;若是文殊,則二文殊。這個意思就真正的絕待了。我真文殊,沒有什麼叫是文殊。我要是文殊的話,就變成兩個文殊了。大家能不能體會文殊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有「是文殊」(就是真文殊),就有非文殊(假文殊),這就相對,就不是絕對了,豈不是成了二個文殊了嗎?如果說有一個真文殊,那就還是落入是非的概念當中,就是二了,有二就有對立。這裡是不二,那才是真正的絕對。而實際上如來藏的本體當中,沒有這些個「有」或者「沒有」、「是」或者「不是」的這些分別的念頭,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些內容在《首楞嚴經》都是在說明如來藏本體的真實義。那我們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不是說的事相,而是說的理體,主要告訴我們不要分別,本來沒有分別,那就是絕對了。念公再舉個例子,當時在現場講課的時候就地取材,就拿起了一枝粉筆,你說一根粉筆也可以啦,拿起了一根粉筆,就問在座的說:這個是粉筆嗎?這個是粉筆嗎?你們說,是不是粉筆啊?是粉筆。是粉筆就是兩個粉筆啦!真文殊沒有什麼是不是,說是說非都要落二落三的問題。師父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聽淨空法師講《首楞嚴經》,完全聽不懂啊!十年後再聽還是不懂,可能懂一點點,後來就放棄了不聽了,現在也不要去懂了。現在是要去作佛了,到了極樂世界什麼都懂了,見了阿彌陀佛就沒有什麼相對絕對種種這些事情了嘛!所以這個光它是無等光,絕對的。大家開始可以感受到這個絕對,不是我們之前所理解的,它不是跟相對對應的那個絕對了,而是超越相對的那個絕對的絕對。這些話也就只能說到這裡。 “故知「無對光佛」號,其義甚深。” 所以無等光佛意義很深,前面這一段很多內容,我們的語言也只能說到這裡,為什麼呢?苦於舌頭太短了,就算是廣長舌也不能說清楚。所以前幾天不是跟大家說過了嘛,到這個時候三世諸佛只能夠把這個口掛在牆壁上,所以到了最殊勝的地方非言語所能解,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你不能議論,不能討論,再討論都成為戲論,不是有什麼限制你不許你說,就是可恨娘生的舌頭太短了說不清楚,當然這是比喻,不是要多長的舌頭才能夠說清楚,這是超出我們三度空間的人的思想範圍,那是佛的智慧,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也是你我本有的智慧,只是現在用不上而已啊,但是所幸現在還有聽到的份,你看連這個廖媽媽老菩薩都在聽,你別小看這件事情,因緣難得!你說老菩薩聽得懂嗎?想想我們,我們昨天講的,是誰在聽?昨天不是說了嗎?你想認識佛祖麼?就你那個能聽的能看的就是。所以是它在聽,不能說是你的耳朵你的眼睛,那只是通過它這個工具而已,我們叫英文叫 Bypass,真正是你的聞性的作用,是自性在聽,自性在看,自性在說。所以聽不懂還是要來,這些都是圓教的道理,這種說法你到外面聽不到了。下來是智慧光: “「智慧光」。淨影曰:「於法善照,名智慧光。」憬興曰:「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智慧。」” 因為能夠破無明的只有智慧嘛,佛光既然能破除眾生無明的心垢,所以稱為智慧光。佛光具有消除眾生根本無明的妙用。無明有兩種:一個是枝葉無明、一個是根本無明。這個阿彌陀佛的光,簡單說就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能夠將你的根本無明都破除,真正能給眾生真實之利。顯明佛光是從真實本體所發的光明,這個我們就可以相信了。佛光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智慧光明本來是一體無二。我們再看註解: “又曇師讚云:「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後兩者,均以破除無明,而名智慧。彼佛智光,能蕩除我等無明心垢,惠予我等真實之利,是故彌陀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接著是常照光了,我們接著看常照光。 “「常照光」。見《宋譯》。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魏譯》為「不斷光」。淨影曰:「常照不絕,名不斷光。」憬興曰:「佛之常光,恆為照益,故不斷。」” 那麼在魏譯本是「不斷光」。那我們就精煉一點,別家的一些註解作為參考就好,我們就不說了,書上都有,我們只選精華的,還是依曇鸞的作為我們來理解常照光的解釋,我們看註解: “曇師讚曰:「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一切時普照,正是常照之義。” 寂而常照。它一切時間普遍照,所以稱為不斷光,沒有間斷,沒有遺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這個是常照光的意思。我們簡單再補充一點,他這個光不會說照到一半,或者什麼時候在你最緊急最需要的時候,這個光突然間沒電了,這個電半途不能不能supply不能供應了,那這個光就斷了,那就不叫不斷光了。不斷就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角落,不管多遠都在照,都能照,而這個光也不會有時強一點有時弱一點。會有這種現象,是在我們眾生這邊的接收能力,不是在佛那邊有強有弱。這個我們一定要有信心,這就是真正的信佛了。底下是: “「清淨光」。淨影曰「離垢稱淨」。憬興曰:「從佛無貪善根而現,亦除眾生貪濁之心,故清淨。」曇師讚曰:「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 這個是道光,不是凡情的俗光,不是那些世間的火光,珠子放的光,日月的這些光,不是,不是這些。這是由於道而產生的光,是你修道有感應所產生的光,它很明朗,跟我們世間的光顯然不一樣。這裡說「色超絕」,它有種種的妙色。所以《觀經》就說了,一一光中有多少種微妙的顏色超過一切。「絕」就是不可及,所以稱為清淨光。「一蒙光照」這個光只要一照到你,你的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脫了,所以我們應該頂禮阿彌陀佛。接著註解又說: “故知此光明朗離垢,復能為眾生消除貪濁與罪垢,故號為清淨光。又《往生論》云:「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所以《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個我們幾乎可以背了。一法句者,謂清淨句。阿彌陀佛又號為清淨佛。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清淨光就是清淨句,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法身,也正是我們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的妙用。但是我們現在應該慚愧,我們有這麼殊勝的妙明真心,每個人都有。現在就是還沒有開顯,還自以為是,那差得很遠了,所以沒有生起慚愧心,只認識自己的這個假身。那怎麼才叫初步認識呢?就是師父常說的,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一位,其它都不重要了。如果能夠唯一那是最好,如果能夠這麼做,那就不是師父常常說的的那句話了,什麼話呢?坐吃等死,相反的就是坐吃等死,現在你一眼望去,幾乎都是在坐吃等死,坐吃等死這句話是師父我想出來的,過後看到念公也說一樣的話,不同的是前面那個字是混吃不是坐吃,混吃等死,那以後師父就用念公的這句混吃等死,更加的貼切,就是在混日子等死啊,看那一天死,沒死之前都在糟蹋自己的法身慧命,你糟蹋這個色身沒有關係,這個最後都是要滅掉的,這個色身最後都是要滅的。那天有一位老菩薩就當面問師父,說她打算往生之後不火化要土葬,她要交代她的孩子們,然後問師父這樣子好不好?這位老菩薩可是一位精進的念佛人,也聽道理也發願求生,現在還執著這個火化還是土葬,這麼看來還是沒有完全徹底的放下。所以師父就跟她解釋這個色身是假的,假的,死了之後就是一堆垃圾,跟那些垃圾有什麼兩樣呢?所以你還在乎這些垃圾應該是怎麼處理才妥當,那已經不是你的事了。你要做的是,是這個假的裡面的那個真的,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你的真身那個神識,最後怎麼處理才是你要關心的,所以一定要分清楚。說到這裡就想起以前在北部講課的時候,下課後有一位女眾就問師父說,說她的兒子在海裡會不會冷啊?在海裡會不會冷?師父一下沒聽懂,以為她兒子跳海了,以為她兒子跳海了,後來才知道是他的骨灰撒大海,媽媽擔心他會冷,擔心她的兒子會冷。我心想那你燒一件寒衣給他,他就不怕冷了。這都是不曉得這個色身是假的,沒有這個認知,不知道法身慧命才重要。但是現在一般人都不重視這個,也不懂得分別,反而重視這個色身,所以是顛倒了。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是知清淨一名,體是真實法身。廣攝國土、佛、菩薩三種莊嚴,故《漢譯》彌陀名號為無量清淨佛,又彌陀密號為「清淨金剛」。當知清淨二字,其義甚深。” 好了,那麼就解釋前面的了。下來就到了歡喜光了,我們看註解: “「歡喜光」。淨影曰:「能令見者心悅,名喜。」憬興曰:「從佛無瞋善根而生,能除眾生瞋恚慼心,故歡喜。」曇師讚曰:「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安樂」者,如《法華》曰:「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佛光能令眾生安樂歡悅,故名歡喜光。” 遐就是很遠很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慈悲心嘛,佛因為慈悲所發出來的光,能普遍照到無極的遠方,能把安樂普施給一切眾生,故佛又號歡喜光,眾生能得到安樂就歡喜了,有誰聽到這句阿彌陀佛就愁眉苦臉的呢?聽到阿彌陀佛就應該歡喜啊,你要什麼,他都可以幫你解決,你看四十八願就給你承諾了,只是不能幫你做壞事就是了。所以說念佛的人為什麼要天天都開開心心?自自然然他就會這樣,因為這句佛號就是歡喜光嘛,阿彌陀佛提供給你的這個光是歡喜的元素,而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念得那麼悲傷那麼難過那麼辛苦呢?生活還是那麼多障礙,那麼多不順利,那是你沒有將這句佛號念好,你沒有接收到佛的歡喜光,是不是這個意思啊?那麼歡喜光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下來是解脫光。 那我們今天時間好像也差不多了,大家聽到也累了。師父常常講這個Battery電池,這個電力已經開始弱了,所以見好就收,快快回去將電給它充滿,明天再來拼過。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