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5 17:00:38瀏覽379|回應0|推薦4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9集 法耀法师,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翻开大经解第90页,我们从这里看起: 初通序 〈法会圣众第一〉 我们先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我们先看到这段,从「如是我闻」一直到「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这一段就是第一品。我们先看注解,说: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 下面我们说的是通序,各经都是如此。那么这个通序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解释了说: “世尊将般涅槃,阿难悲不能胜,阿泥楼陀教之曰:徒悲何益,应前向佛,请问四事:其一即「一切经首,当置何字?」佛即答曰: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 所以你看都是遵佛的意思,不是后人自己自作主张的。由于佛在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很悲伤,当然都是表演的,已经证果的人那里会悲伤?但是必须要做到像普通人一样,哦,佛要走了不在了,很悲伤。阿难他是悲伤到什么都忘记了,什么都没办法想了。那么还有其他的师兄弟比较清醒一点比较理智一点的,阿泥楼陀就教给他说,你光是悲伤有什么用呢?你现在趁这个时候赶快问佛,你要问四件重要的事情,这样教给阿难。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一切经的经首,以后将来一切经的开头应该放什么字?应该怎么放?佛入灭之后一切教化会集成为经典,经的开头应该摆那一些字?这时候阿难才想到是很重要,阿难就问佛了。那佛就说了,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所以这个「如是我闻」是佛告诉阿难的,一开头就这四个字。底下还有就是佛在什么地方有六种事情,佛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时有多少人参加,像现在也是一样。你看现在开会也是这样,时间、地点、条件,然后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我们看到参加的是什么人就知道这是高峰会议,这是谈经济的,这是谈政治的。一看参与的人就知道了。所以要把这些事情讲清楚,把这些要谈清楚,这就是证信。确实有这件事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多少人参加共同证明这个事,所以这个叫做通序,这叫六成就。六成就前面大约提过了,现在再细说。 第一个是信成就,这个信很重要,是不是?底下我们要讲了,你没有信,一切都没有办法了,一切都免谈,是不是?你要没有信心看经典,你最多得到一点点佛学的常识而已,所谓「入宝藏,信如手」,你没有信,你拿不到东西,你进到宝藏了,看了等于白看,你只有看,空手而回。 「闻」就是从佛那个地方听到的。首先要信成就,闻成就,然后时成就,主成就,说法的主是谁?「处」是在什么地方讲的。再有听众,当时听法的有些什么人?六种事情。这六个要是都具备了,这个就可以证信了。佛就告诉阿难应当要这样子,所以都是根据佛的意思的。所以这些都是有记录的,所以我们如果不听经,而且不听正式的讲经的这种方式,那我们一般在外面听什么呢?都是一般的开示,讲那么一段两段,怎么样怎么样子的,没有那么正统的有系统的来把一部经这样讲下来,所以七宝净土讲堂我们就是在做这个事情,是很传统的很有系统的来讲解经典,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注解来解释这个经文,所以我们的福报真的是超过一般人。 “其中「我」字,即阿难。「如是我闻」,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 那么这个「如是我闻」的我是谁呢?是阿难,这是很简单的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但是这个「我」还有更深更广的含义,这个我们后面会谈到。这个「如是我闻」梵文直译应该是「我闻如是」,最粗浅的说那就是,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儿所听到的就是这个样子。底下说的是证信,那么这个说的很简单,「如是」其实就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那我们现在为什么糊涂呢?我们把它当成不是这样,那我们就继续六道轮回了。那一天你把它当成本来就是这样那你就成佛了。但是真正的这个意思也很深,底下我们就一点点的来讲,配合注解的内容,我们来理解这四个字「如是我闻」。那么为什么要说是阿难从佛那儿听到的呢?下面就解释了,请看注解: “此正可破当时之疑。因阿难结集经文时,大众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故阿难曰:「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 因为阿难他重新说经,他升大座重说,当时大家就生出一种怀疑了。第一个怀疑说佛又重生了,佛又活了,像我们所知道的那个耶稣复活节。第二个又怀疑想到这是不是阿难成佛了,不然他何以能升座说法呢?不成佛你不能登座说法呀!第三就是他方的佛来示现在说法。当时大众对阿难重说就带有这一些的想法,可是当阿难一开头说「如是我闻」,是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来的,是阿难听来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那么这三种疑就破除了。这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质疑,什么质疑下面注解又说了: “或疑曰:佛成道二十年,阿难方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三十年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皆曰我闻?” 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有人就会想到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开始出家,他是佛的堂弟,那么现在又多了十年才做佛的侍者,作为侍者才能听到佛所说的一切法。有时候这个会参加那个会不参加,佛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三十年以前佛所说的经,阿难何能说为都是我听到的呢?都是「我闻」的呢?都是我亲自听到的呢?所以我们世间人讲这个不合逻辑,那么这个怀疑的很有理由。下面就引了一些解释的,说: “此有三解:(一)辗转闻。(二)佛重说。(三)阿难自通。” 这里有三个解释: “(一)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 这个是第一个说法是辗转闻,这是《报恩经》说的。《报恩经》又说阿难所不闻的经典,没有听过的经是从那里听来的呢?从比丘那儿听来的,「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或从其他的师兄弟那边听到的,还有天帝。因为佛讲经那些天人天帝祂们都来听经,那么祂们可以跟阿难说,这是《报恩经》所说的。那么第二说: “(二)佛重说:《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中第三乃「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佛许之。” 佛就答应了,第二个就是佛重复的说,佛对阿难重说一次也是在《报恩经》说的。当时当阿难得到佛的命令,叫他当侍者的时候,他就要求了三个愿,就是佛要我当侍者,我要向佛求三个愿,其中的第三个愿就是「所未闻经,请佛重说」。我没有听过的经,请佛为我再重说一遍,那佛就答应了他,所以第二就是佛对他重说。 那么有一些人又会这么想了,不是说佛天天都在讲经吗?没有休假的,那有多余的时间特别单独再跟阿难说呢?不是说一部经啊!这么多阿难之前没听过的都要一一的说,而阿难能记得了这么多吗?当时又没有录音机,对不对?所以如果你这么想,这叫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你是用凡夫的心来测度圣人的境界,这是错的。因为阿难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是来表演的,佛门叫做示现的,阿难真正的身份我们后面会说到。请看注解说的第三个原因是: “(三)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阿难。《金刚华经》就说了,说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得到了这个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阿难能够忆持十方诸佛所说的十二部大经,还不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所以第三是「阿难自通」,那么这个依据是出于《金刚华经》的。 那么这三种说法不妨都同时存在,所以这个就没问题了。底下就把为什么这样子说,以及阿难如何能够说是「我闻」,这些可疑的地方解释清楚了。下面我们再看,说: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 「如是」这两个字是什么呢?就是在六成就里头的信成就。因为这样子一说,大家要信,就非得信,所以在六种成就居为首位,把信排在 number one第一。你要先信了以后,下来才能够谈其它的,你开始都不信,那就免谈了。下面就引《大智度论》说: “《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 这个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头说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像大海一样,你要有信心才能够入,这个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要真正信了之后,你现在这个经不懂没关系,一遍遍看下去,你看一遍跟一遍是不同的,最后无师自通,没有老师,可以自己通达了。你就这么看,但是这个「信」要摆在前头,一定要完完全全的相信,一点怀疑都不可以有,那你就可以有机会无师自通了,所以「信为能入」。 “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若人无手,空无所获。可见,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 另外《华严经》有个比喻说「信为手」,你入宝库「慧为目」,智慧是眼睛,你没眼睛就看不到了,而你只是看了不拿,那你要怎么拿用什么拿?用手拿,要靠手啊!信是手,所以信就非常重要了。可见信就是入法的初门,入法以此为门,最初的门。除了这儿,你进不来了,要有信才能入,所以你入法就是要靠信,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一开始接触你就怀疑,那你就一直在门外没进来,所以信很重要。那我们现在问问自己,你是进来了还是在门外?这就看你信到什么程度。信这个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还有很多很多的层次,所以我们要继续继续的听经,把道理清清楚楚明白之后,你的信心就越来越增加,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我们的传承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这个很重要。 “又为摄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同时又是摄法的上首,最重要的是你要摄取这个法,要得到佛的教法,你一定要消归自己,把它消化了,最后成为自己的,不是什么鹦鹉学舌就是鹦鹉学讲话。现在很多人所成就的不过是鹦鹉学舌,只是说说没用,要消归自己成为你自己的。要不然你的头脑只是释迦牟尼佛的图书馆而已,不是你自己可以用得上的。摄法要靠信,这是上手是最先决的条件。所以说才入信门,便登祖位,这个是大信,是彻底的信。当他进了信的这个门,你就登了祖师的位了,所以实际上我们今天在学佛,主要就是在增进我们的信心,但是这也是个无止境的,因为佛法是无尽藏,不是说你学到那里就毕业了,就没得学了,现在大家也接触了,你看也学了这么多年,有的还十几二十年,那还能说不信吗?但是始终还有无量的可进展的地方,所以说这个信有六信,这个很重要。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所以这个信有很浅的浅信,有很深的深信,所以才入信门,真的入了信门便登祖位了,所以首先讲这个是信成就。下来再看: “又「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体,即实相之理体。” 那么再详细一点说「如是」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指著你所闻的这个内容它的本体,它的法体,它的本体就是实相的本体。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故曰如。如理而说,故曰是。” 因为实相微妙的道理从古至今没有变异,没有什么叫发展,或者你要去改造它取代它。佛经佛在三千年前所讲的内容到今天还是没有改变,真理不是道理。道理你可以改它,你可以重新重造,你有你新的见解,那个是道理。真理永远是不会改变的,这跟世间法不一样。你看科学的发展都是在改进在发现,什么发现新大陆。佛法不是这样,佛法你说你所发展的,只是它的一些法门里边的方便说,种种不同的方便说,没有什么叫创新的。你要创新,那就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了。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不变就叫做「如」。真理决定不是虚妄的,不虚妄就叫做「是」,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佛佛道同。古佛所说今佛还是这么说,如果古佛说的一套,今佛说的又另外一套,那佛跟佛就打架了,佛跟佛就起冲突了,那我们要听古佛还是听现在的佛?古佛今佛说的都是一样,所以现在大家要求新要创新,你去创吧!那你就不是佛法了,古今不变所以叫做「如」,相如嘛,古也如今也如未来还是如,你当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了,那魔也总是有不同的说法的,那是肯定的,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说魔不好听,那就是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叫邪知邪见。为什么叫「如是」呢?下面就比较深一点,大家要用心的来听听,「是如这个实相之理而说」,原原本本没有变异的。我们通俗话说就是完全没有走样的,走样就比较白话一点的,没有走样的,没有走样那么就是「如」了。「如理而说,故曰是」,你既然如了这个实相之理而说,所以是「是」,是就不是非,所以说「是非是非」。什么叫「是」呢?因为你这是实相的本体,它怎么能不是呢?彻古彻今都是这么说,以前是这么说,现在是这么说,未来还是这么说,如这个实相的妙理,所以叫做「如」,所说的也就是妙理,那就是「是」。所以这样来理解「如是」两个字的含义,那就理解的很深了。因为我们这次说明是细讲,所以要多说一些,大家有听不懂的,不必理会它,由它去,不要去想它,就听你听得懂的,听了欢喜的,一两句也很多了,一两句也够了,以后再慢慢的增加,这个就是进步了,这样子才显得你有进步。所以我们再重复引念公说过的一段话,在六月的时候我们说过了,应该是忘记了,现在再引多一遍说:你不能期望你一看书就马上很喜欢很踊跃,你必须要是看不懂的,看不懂还要看,甚至跟自己的看法相抵触的,不可能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是你那样子的,不是他这样子的,有抵触了,有抵触不要紧,不要紧张,到最后自己的看法跟经上的一样了,这个才有进步,是不是?听经也是一样,一听就懂那就总是跟自己目前的水平差不多,妳就是到这样的水平而已,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明白了?还有很多你不明白的,所以你认为这样就OK了就懂了,那你就不能进步了,满足于现状,那你就不容易进步了。「如是」就是佛跟我们讲宇宙人生本来的样子,绝对不是造作,也不是佛的想像,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叫「如是」。你要认为不是这个样子,你有你的样子,那就不「如是」了,而是如你的「是」,所以你要懂得「如是」两个字。如果你懂得「如是」两个字的话,佛经就不必看了,也不用听经了,全都懂了,我们也可以下课了,我也轻松了。像以前讲过的那个傅大士,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一升座,傅大士抚尺挥案,一敲就下座了,在一旁的宝志公就说大士的《金刚经》讲完了,维那可以回向了。本来如是,再讲就多事了,我们就越听越糊涂,因为还没有入到「如是」这个境界,所以你们还要继续听,我还要继续讲,所以一切经把这两个字冠在前面,就说明佛所说的标准就在这个地方,绝对不乱说一句话,乱说就是有所增加,那就不「如」也不「是」了。 下面依念公的注解再引经论说明,没那么简单。下来还有你们慢慢挨啊,还有慢慢再来体会,慢慢再来体会这个「如是」的妙意,真的很妙。大家如果没有来听这部《大经解》,你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妙的讲解,那就没有办法。我们看注解说: “今依本经,蕅益大师曰:「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盖实相妙理,只是当前一念心之自性。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 这是蕅益大师的话,他说实相的妙理是什么呢?就是当前你本人一念本心的自性,所以说到最后都不是说别人,说的都是你自己。你自己这个本性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染污,本来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没有去来,那么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面说的了,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这叫八不。而且它是湛然常住,这个就厉害,所以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有什么好生气的?就在你正在烦恼的时候,你正在「气恼」的时候,这个心还是湛然,没有动摇啊!没有说因为你在那边发脾气,而影响了那个自性,没有影响,而且还是清净的没有被污染的,是常住的没有变异的,所以就费事啦!烦恼叫做自寻烦恼,所以这个成语我们常常念,不知道它的意思,都告诉你是自寻烦恼的,不是别人给你烦恼的,是自寻烦恼,这句成语好好的去体会一下,不是别人给你的,因为它的「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无一物」,所以你怎么多了一个烦恼跑出来呢?什么都加不上了,所以叫做「如」,这个说的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吗?我们继续看: “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 你依了这个心,你自己的心跟别人没关系,你依了这个心这个自性来念佛求生净土,想想你能念的是什么呢?你这一念心就是实相的心,你所念的是实相的佛,佛当然是实相所显现的,所生的土,到了极乐世界那就是实报的土了,所以这个常寂光不就是实相吗?常住寂净而有无量的照用,这就是常寂光,你生的土是实报土啊!所以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是实相的佛,将来生的是实相的土,那么这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出来的,都是实相这个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来的。那么这样子看来,往生实报庄严土也不难啊!善导大师的话很有道理,大师说是「遇缘不同」。往生每一土,你往生实报庄严土还是方便有余土,都是因为「遇缘不同」,跟你本人没有关系。你要遇到殊胜的缘,那我们这一会就是了,所以上品上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不就是「如是」吗?好,我们继续看: “故大师曰:「决定无非,曰是。」” 所以蕅益大师说了什么叫「如是」?决定无非,曰「是」,这个决定没有不对,等于说念佛求生净土绝对错不了。绝对错不了所以叫做「是」,这个是经的含义。如果你说我从佛那里听到的法就是这样子,如果你读经这一句就这样子轻易的读过去了,那就理解得很浅,理解得浅对念佛的信心也就提不起来了。对这个法门也就不会去重视它,你只知道念佛好,为什么?人家说好啊!人家说好你也跟著说好,怎么好自己都模模糊糊的。但是前面我们这样子学下来,我们这么仔仔细细的一说,哇!这里头就很有可值得参究的内容了。所以一般常常有人说净土宗浅,因为他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老太婆,老太公,还有那些阿姨妇女在念佛,然后他就说浅。其实净土宗是圆教,圆教大家都知道是博士班啊!圆满的教学,而且称为圆中之圆,那你怎么能说它浅呢?所以凡是说净土宗是浅的,只能说明他自己对于净土宗的理解非常的浅。这里我们就引一段念公在《心声录》的开示,正是这个认为念佛是浅的人是他浅,他正是浅人,由于他自己浅,他把念佛当成浅法。所以我们在座的都应该发起稀有的心,能够闻到如此之法,能够相信这个法,信多少那是其次,这是多生多劫的善缘,所以我们要很珍重而且还要一气呵成,趁热打铁,趁这个还有余晖,什么意思呢?就是太阳还没有下山,不要等太阳下山天黑了就来不及了,还没有下山之前赶快回家,(客家话)「赶快回老家」,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是信成就,「决定无非」,决定错不了,祖师的口气非常的肯定啊!所以你信吗?你信吗?是不是?所以我们来总结这个「如是」,这古佛也这么说,今佛也这么说,未来的佛还是这么说,本来就是这样。 接著就是闻成就了,我们再看注解说: “「我闻」者,闻成就也。阿难结集法藏时,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 我闻是「闻成就」。阿难在结集经典的时候他升座了,前面讲过,头一句话他就说:「如是法门,我从佛闻」,如是法门我从佛那儿闻到的。下面再说了: “我者自我,闻者亲闻,以告大众,实可证信。” 我就是自我,就是阿难自己称呼自己,我阿难。「闻」是阿难所亲自听到的,拿这个来告诉大家,让大家证信,完全能相信。我现在对大家所说的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儿所听到的就是这样。这样来让大家相信,所以不是阿难自己说的,更不是阿难臆造的,臆造就是自己制造的,自己主观的想法,不是。那么这里头就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很好,这个大家有机会听到很难得。一般都说: “圣人无我,而阿难仍自称为我者,不坏假名故。” 我们不是常常说圣人不是说无我的吗?《金刚经》也说「无我相,无人相... 」,那么阿难头一句话就说了「我闻」,那他还有一个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阿难还有我相呢?那他就跟我们没有两样了。所以这里说了这个叫「不坏假名」,在这个世间都是假的,都是假有的。所以假名不能废除,你废了假名就无言可说了,就无可言说了,就没有话说没有办法表达了,不能沟通了,是不是?包括你说你们吃素还有什么猪脚醋,又什么北京鸭啦,又什么柠檬鸡啦,假名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全部都是什么豆什么冬菇脚,就不能引起那些要吃素的人的兴趣。但是你不要把它当真,那只是一个名而已,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说我们佛家,道家都知道了。 所以为了表达为了沟通,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是凡夫妄执的我,这是凡夫的执著,我们一般人把自己的身称作我,这是凡夫的遍计所执。 第二种是外道妄计神我,外道在他的宗旨里面也有一个我,但是他那个我比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的我还要扩大一些,不是只有这个色身,他讲神我,天上的「神」,神我。所谓神我也就好像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灵魂,外道也有相当的学问,也有相当的功夫,他晓得这个身是假的,在六道里面轮回舍身受身,他知道这个身不是我,可是他执著能投胎的这个神识,他把那个认为是我,这是他自己所见到的,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是菩萨随世间的人说假我,菩萨随世假我,诸菩萨为了教化一切众生所示现的这个色身,他一样也要示现像人这个样子,因为他在人道嘛!到地狱道示现的另外是地狱的身,在鬼道示现鬼道的身,因为他要教化众生,为了这样他示现也是一样的。像释迦牟尼佛也是,他也要从婴儿小小长大了之后,又全盘全套的他都有了,又结婚也生孩子。但是我们如果真正了解他是怎么生的,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么他长大之后也是生老病死全盘都有,而且他的年龄要跟我们世间的平均年龄一样,要不然释迦牟尼佛活到今天三千多岁,那就完了。我们要学佛就学不到了,释迦牟尼佛他也不会说喜欢就飞两飞给你看,他也是要走路嘛!他一样走路。你有看过释迦牟尼佛骑马的吗?没有啊!所以这样他就能够方便来教化众生,随顺众生他也称呼「我」,不说「我」你不好讲话,所以这是随顺众生的称呼,并不是自己真正执著这个我,没有。菩萨他不执著这个「我」,这是我们要明白的,第三是菩萨的「我」。 第四是如来法身真我,那是说的法身,法身里面有真我,常乐我净的「我」,那个「我」是「真我」。所以「如是我闻」阿难这个「我」在前面说的四种意义里面是属于第三种,菩萨随顺众生称呼「我」。下面的注解就说的更加深了,更加深还是要继续听,不能跳过去。我们来看注解说: “实相无相,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 因为你所说的都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简单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没有相了,所以就不同于凡夫的有我,所以阿难说「如是我闻」因为都说的是实相,实相里面没有凡夫的我,所以是「实相无不相」。但是你要认为实相无相,单这句话你又跑到另外一边去了,所以就转入阴山背后了,枯木崖前岐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这么的枯寂,在那儿入枯木定,他就出现了好多的叉路,这不是好事,这是偏差。什么叫无不相呢?无不相不是没有相,而是当相离相,当著这个相你就离了,不是要把这个相去掉,不是。那怎么离呢?不执著就离了,说是这么简单,不执著没有几个,所以才要大家去极乐世界,倒回来之后你就是菩萨才可以不执著。现在叫你不执著,你到那个超市去走一趟你看看,你看看你能「买而无买」,给钱是「给而无给」?不能啊,做不到啊!所以还是凡夫。「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所以就不同于二乘的无我了。二乘就是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灰身灭智,他已经没有我了,无我了,他人我都没有了,所以阿罗汉就证到这个无我,他就真正出轮回出生死了。但是他只出了一个分段生死而已,还有一个变易生死呢!所以这路还很长呢!分段生死是没有了,所以阿罗汉称为小乘的圣人,但是他不明白第一义谛,他无我了。我们这个实相无不相他不明白,阿罗汉不明白。所以如果你们明白的话,你们就超过阿罗汉了。所以也就不同于二乘的无我。下面我们再看: “阿难随顺世间,假名为我,无乖于第一义谛。” 乖就是乖离。没有偏差,没有偏离。阿难随顺世间用这个假名称为我,就合乎第一义谛了。不同于凡夫之有「我」,刚才讲的也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说「我」只是假名而已,假的名称而已,那就合乎中道了。没有我,是「空谛」,三谛的「空谛」,在世间都认为有我这是「假谛」,而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谛」,离开了凡夫跟二乘的「我」,两边都离开了,这才是合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仍然还要说「我」,所以要从这方面来理解,这不是大家认为很肤浅的。因为我们这个不只是大乘,而且还是圆教,所以不能解释得太浅了。没有办法,不能解释太浅,你要解释浅,那就不要讲这个注解了,不能解释得太浅。那么根据念公的说法,你把深的解释得浅了,这是有谤法的过失的,这个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叫什么呢?叫减损谤。相反的,把浅的解释成深的,叫增益谤,都是谤法。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我举个例子,把儒家的当佛家的意思来理解,他认为这是跟老师学的,有样学样。老师有这个德行,我们学不到的。你这样的话,会让一般初学的或者是没学佛的认为儒家跟佛家是一样的水平,那我学儒就等于是学佛了,是不是这样啊?这是很大的偏差,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就轻松了,就不用到这个世间来了,他很多地方可以去的,何必到这个地方来呢?儒家的圣人就可以教我们超越六道,教我们作佛了,那佛不用来了。所以你们来听这个最上层的圆教的道理,这不是那些学儒的人可以比得上你们的,真的。如果跟圆教的道理来比,那个弟子规就更不入流了。所以你们听不懂还是要慢慢的来听,多听有一天一定会懂,你不听永远没有机会懂,是不是?永远没有机会懂,所以还是要听。 “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那么《观经疏》说到「无我则无闻」,没有我那谁在听啊?「无闻则化道绝」,没有闻,没有人听,那你传什么道啊?这就没有化道了,法就不能往下传了,化道就绝了。所以为了传法度化不绝假名说「我」,假的,福建话说假假的不要当真。为了法能够流通,所以我们说了很多都是有这方面的用意的。如果真实说就是shut up闭嘴,没有话说了。你看佛说法四十九年还没有说过一个字,那你还说他说了四十九年?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这种传说,传法跟演说只是为了「传化不绝」。所以这里头大家要从言说了解无言说的意思,才是真正解了如来的真实义。要不然天天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怎么解啊?你都那么浅,要怎么解啊? “「闻」者,耳根发耳识,今不云耳闻,而言我闻,盖以我字统收诸根识等,以总代别,以我代耳,故曰我闻。” 你看这个解释得多么清楚。这个「闻」本来是耳根的事情,是不是?一般是用耳朵听啊?现在你不说耳闻,你怎么说我闻呢?这个我怎么闻?我怎么听呢?你听用耳朵听,看用眼睛看嘛!我闻那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说的是用「我」这个字来统一切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是总相,「耳」是别相,说一个总的就代表其它了。所以不用耳说,用总相的我来代替别相的耳,这就是常常跟大家说的,听是用心听,看是用心看,吃东西用心吃,不是用嘴巴吃,是不是?所以这个心叫真心,就跟你的耳朵、眼睛、舌头那些没有关系了,那些全部在那边分别好不好吃,好不好听?那个就害了我们了,害了我们起烦恼,害了我们种种的不满意,都是那个六根,跟这个就没关系了。所以听东西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来听,心没有分别,耳朵也没有分别,耳朵它是工具来的分什么别呢?耳朵里面还没有到真心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分别的六识、六七八,这个八识在作怪。所以我们听要真正的会听,所以叫闻,不叫听。我们再看: “以上「如是」表信顺,「我闻」表师承,我之所闻,皆世尊金口所宣,传承有自,决非他说,或为臆造。以之证信。” 以上「如是」就表信顺,信嘛。「如」就是这样子,就这样决定无非,顺乎这个正理,这个是信顺。我们不只要信而且还要顺,顺了之后还要顺乎这个佛教。你不能说我相信是这么回事,因为是佛说的,我不敢不相信。但是我不愿意顺著他的道理去思维去做,信他说的对这个事情也常有,这样子还不够。你信了还要顺他,完全顺服,我们俗话说心服口服,信到五体投地才行。所以「我闻」就表师承,所以师承很重要。《圆觉经》就说我们凡夫你怎么能够来学习这个圆觉无上的道理呢?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好老师。善知识怎么找呢?不是登广告去找,也不是随便听人家说这个人好,跟你介绍,那你就相信的。所以《圆觉经》有讲了一套道理,我们这里没有说,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我们现在的人都不重视,对善知识的恭敬心不够,我们跟中国那边来比,我们这里差很多,师父到中国去,不是说她们那边,我们通俗话说她们很会捧,哇!又顶礼师父这个那个很恭敬,我也不要你恭敬,我要你恭敬干什么?她们是对法恭敬,我们这里就误解了,误解了为什么要对这个人恭敬?我们分不清楚。我们以为对这个人恭敬,他可能尾巴会翘起来了,是不是?我是为了帮他,我怎么这样来对他恭敬,我怕他我慢心生起来,哇!你还很伟大,他搞错了,恭敬是恭敬他的法。所以中国那边的恭敬心很够,因为他们对法的渴求很逼迫,真的,尤其是《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的,在中国没什么机会听到,不容易听到。所以师父一去他们真的是把我当宝贝,所以就是这样子。对善知识的恭敬心不够,那你对法所接受到的利益就小了,是不是?所以「我闻」就代表师承,是释迦牟尼佛的传承,一个法脉这样子传下来的,跟阿难说这是师承,我现在所闻所说都是释迦牟尼世尊他金口所宣说的,等于我完全相信我的老师所传的所说的,我对老师一点都没有怀疑,这才算是真正的师承。而阿难这个传承是有来历的,有根本的,所以不是另外之说,也不是阿难自己从心里面自己造出来的,那么「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下来接著我们看「一时」: “「一时」者,时成就也。” 佛经里面「一时」这两个字很妙啊!真的很妙的。只有佛教的经典会想到用这个「一时」,他不把那个时间讲清楚,其它都有说清楚,在那里讲这部经,六成就里面主讲的是谁,有多少人在听,就是时间没有说某年某月,没有。一切经常常用「一时」,不是「一时一样」,「一时」这个是妙极了,后面我们慢慢的看,有科学的,有佛学的,跟现在科学的观点就十分的match吻合了。这个解释是古代的解释,因为古代科学没有那么发展,但是原则比现在科学讲的还要透彻。因为这个「时」不是个实法,不是个定法,爱因斯坦现在才得到一个相对论,我们佛法早就超过科学了。时间没有一个实法,长短是随著你的心,你看我们不是有这样的体会这样的形容吗?成语都有啊,什么「归心似箭」,然后又有「度日如年」啦!那个时间没有改变,没有拉长也没有缩短,时间都是随著你的心情而定的,时间本身没有时间。我们常常听经的人也有这种体验,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法师说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哎!这么快,我没有调快时间,还是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那么牛顿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了,所以爱因斯坦就把他推翻了,爱因斯坦就懂得一些,是初步的懂得一点点,所以科学界慢慢会多懂一点。所以念公就说将来欧美人学佛法他要靠科学,咱们中国人学佛法接触的最好,因为咱们中国有孔子老子,有老子的学说,有孔子的学说,都很高深,孔子偏于世间,老子偏于出世。那么将来欧美人他们来接受佛法要靠科学。我们继续看: “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 所以长短随你的心,「延促同时」,一万年是延,一秒钟是促,在佛法讲是同样的时间。「三祗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那就是无数的劫了,很长很长了,可是跟你一个念头没有两样。这个我们在之前的十门开启概要的第六「藏教所摄」有谈得比较详细,大家想了解,以后也可以看视频,那就可以一遍一遍的看,仔仔细细的看,从不懂看到懂为止,这就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要不然你退休了要干什么?所以很多人怕退休,这一退什么都退了,身体也退化了,头脑也退化了。有一位将近七十五岁蒲种的老先生,这两天为什么没来不知道。他第一次来就说我为什么要学佛要多听呢?就是退休了我要让我的头脑不要退化,他也怕退。所以头脑也退了,身体也退化了,做人也消极了,到最后就是我常常讲的四个字,「坐吃等死〞。生活富裕的人是舒舒服服的「坐吃等死」,老人院的是凄凄惨惨的「坐吃等死」,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有佛法,那也要吃,是「坐吃等作佛」,不一样,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完全的不一样了。我们再看注解说: “如《疏钞》曰:「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刹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 《疏钞》这部注解博大精深,在我们书柜那边有,很厚的不会薄过这部注解。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很多年前净空老和尚有讲过三次,最长的一次讲了将近四百个小时,只是解释《阿弥陀经》而已,薄薄的《阿弥陀经》你要念的话,十几分钟就念完了,可是注解比原来的经文还要长还要丰富。莲池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所以《疏钞》说的很好。为什么经中只说「一时」呢?「或说者得了陀罗尼」,陀罗尼是Dharani,陀罗尼就比Samadhi三昧还要高了。三昧你必须要入三昧,你才能显现出三昧的境界当中你智慧的光明,不入三昧你没有办法,你入了三昧,那你种种的智慧光明你的功德威力就可以显现出来,你不入三昧就不行了。可是陀罗尼无所谓,得了陀罗尼之后,你不管干什么,你陀罗尼不会失掉,就算你在骂人也好,陀罗尼没有影响。所以说者得了陀罗尼,他能在一刹那之间,说一个字之中就等于说了一切法门了,一刹那他就可以起一万万年的用处,你一万万年要做的事情,他在一弹指一刹那一下就完成了。那么下来念公就提到当时上课的时候,第一班的同学因为看了释迦牟尼佛的出家说法有不一样,他就问念公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传记?念公就说各人所见不一样,你还像世间人这么来做考证,现在都是这么做的,根据这个来判断是真是假,这是荒谬绝伦,那能跟你粗浅的这个见解去判断?见长见短都不一样。你看智者大师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说《法华经》还没说完,「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那你还考证什么东西呢?是不是?所以只能说佛的那个涅槃,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在分佛的舍利,那都是显现而已,那是一种幻相,真实的佛现在还在说法,还没说完。《无量寿经》一样还在说,灵山那一会在那儿还正在说呢,是不是?「或者听者得净耳根」,他在一刹那听到一个字的时候,他能了解一切法,或者说者用很少的时间而听者用的很多,或者说者时间很多听者一刹那他就完全领会了,完完全全领会了。在一法会之中也不一样,在这个法会里面,大家看佛的样子也不一样,每个人看的不一样,各人所见各各不同。有的人看见佛无量相好庄严,有的看见佛就是一个黄面比丘,还有一个人看见佛像个黑炭,这个人业力很重,你也可以考证佛到底是黑炭还是黄面比丘,看谁说的对。所以念公说现在很多聪明人尽在做傻事,都在做考证功夫,那你就把佛法庸俗化了,庸俗化就变成什么呢?变成世间法了。记得以前我当居士的时候,我就遇到一位法师,他是跟台湾那边学了一种叫什么心灵沟通的,他们就想到那里呢?想到印度的灵鹫山做心灵沟通,我这不是听说来的,是这位法师亲自跟我说的。跟谁沟通呢?跟释迦牟尼佛沟通,那就可以直接听佛讲《无量寿经》了,第一手资料是不是?那不得了了。后来听说这件事情不了了之了。如果能这样,那智者大师就不用入定了,你这个心灵沟通还比智者大师的修行更厉害,很多大师都要来拜你做老师了。我们要知道佛的境界不是你凡夫可以考证的。那用科学来讲,佛的境界不是在三度空间,连人的境界二度空间的阿德阿顺那两只蚂蚁都一无所知,是不是?那佛在无限度的空间那个境界,我们三度空间的人你考证到你死了之后,还没有得到一个结果,是不是?不可能。所以你考证,写了很多报告,最后你得到什么?佛学博士,这样子而已。那么念公说佛学博士不值钱,为什么?跟了生死没有关系! 我们继续看,「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这听的人他的根器有利的有钝的都不一样,三乘凡圣所见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佛的年岁的长短,成佛的久跟近各各不同。所以现在还用这种粗糙的科学方法去考证,这根本就是缺乏信心嘛!所以我们怎么办呢?只能够说是佛跟弟子师资机感相遇,相会、相投,说听圆满了,这个叫做「一时」。以上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面的这个说法。 “又《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言一时。」” 《佛地论》就讲了,说跟听都究竟了都圆满了,总之就叫做「一时」。 “是故经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师及弟子,机应和合,说听事毕,即名一时。” 所以经中不特别注明是某一年某一月,没有注明时间,就是老师跟弟子机应和合,感应相和合,说跟听的事情圆满了,究竟圆满了叫做「一时」。下面讲一点世间法了。 “又经中不举年月者,各地历法不同。” 我们再说一点说,经中不举出年月日,因为各地的历法也不一样,印度当年是很大一个国家,它分了很多很多小国,每个地方的时间历法也不一样。你不要说印度,像我们中国的历法也不一样嘛!《周易》说的六月实际上是八月,有的是建「子」,有的是建「寅」,现在我们是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有时候是以子月为正月,那就不一样,以子月为正月就是十一月当正月。所以《易经》上说的跟现在就差两个月,历法不一样。 “又世界时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间五十年。” 你看差那么远,四天王天还是最低的一层天,二十八层天每一层天倍倍相增,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四百年、八百,好像打麻将一样,打麻将有多少翻多少翻就是百二,两百四,四百八,九百六,以前打麻将这个习气又来了,所以就是倍倍相增。这个世界的时间也不一样,这个世界不能把它当做是我们地球,包括天界,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间的五十年,四天王天是最矮的天就是最近的天,是最接近人类的天。我们说它低的意思是因为它最接近人类,比人高不了多少,它那边一天我们人间五十年了,那么其它就不用再谈了。接下来我们就谈到科学。 “且现代科学证明,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之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之二万万年;且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本非定量。” 这个科学不是一般普通的科学,不是高中的科学,这是研究所的科学。如果我不是转述黄念祖老居士他自己开示的内容,我那里有可能讲得出这些东西?因为我在中学我的数学是零分的,我是理科,我不应该读理科,我应该读文科,所以我怎么会知道?大家听到的全部是念公他自己的开示,所以很难得。因为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位物理学家科学家。我们看,说我们现在太阳也围绕著一个中心,在银河有一个中心,太阳也是在公转,围著它中心转一年就是太阳上面的一年,它这一年是相当于我们地球多少年呢?相当于两万万年。所以太阳上面的一年就等于地球的两万万年了,那么天体还要超过太阳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再说一次,时间不是常数,以相对论的说法,当速度很高,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是变的,这是科学上说的时间是变的,随著速度而变化,它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了。我们学物理的,速度等于什么?距离被时间除,所以你一百米跑十秒,按速度你平均每秒跑十米,当然这个有快有慢,但是平均每秒跑十米,这个它必须要有一个含义,秒是固定的。要是秒可长可短,那就毫无意义了。所以科学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定数,这个只有在速度很低的时候可以成立,但是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是变的。那么极乐世界的天人你看看,极乐世界的天人到我们这儿,来来回回那个速度早就超过光速了。《阿弥陀经》不是有说吗?在吃一餐饭早餐之前,都已经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啦!分身同时去的,一起去然后再回来,时间这么短,它的时间是不是超过光速了?所以科学家就投降了,你们讲这些 you cannot prove to me你不能证明给我看,怎么证明?你永远是科学家怎么证明?我们现在是人,但是我们有一天我们会成佛,我们现在是接受佛告诉我们成佛的道理,这个是超过科学的理论的。科学家有一天也像我们这样子,也像我这样子来讲,也这样子来听,他如果入了佛的境界,他就不做科学家了,他觉得科学家好笑,研究了老半天,搞到一个个头发都白了,到最后还不是这样,对释迦牟尼佛来说还不是这样。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说一杯水里面有八万四千太末虫 bacteria, you know ? How many多少?八万四千,才八万四千?你现在研究细菌都还没有找出八万四千啊!所以你看看,所以学佛是很值得的,科学家没什么了不起啦。所以爱因斯坦他有一句话就很好了,我们常常重复,「时间、空间、物质,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人类的 illusion错觉。」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概念。 “故经中祇言「一时」最切实际。” 所以这个称为「一时」。那么讲完「一时」。底下是「佛」了,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这说的是佛是主成就,就是六成就当中最主要的,都是佛说,别的说的我们就不去研究了,比如耶稣说的,穆罕默德说的,我们也不研究了。因为你受了三归依的人去学穆罕默德说,那你就连佛教徒都不是了,你不符合三归依了,你这三归依就不清净了。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这个佛就是佛陀Buddhaya,简称翻成我们华文这个意思就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都圆满。下面再说: “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 自觉就不同于凡夫了,凡夫不觉,所以自觉就异于凡夫,跟凡夫不一样,跟凡夫有区别。觉他就跟二乘阿罗汉不一样,「觉他异于二乘」,阿罗汉他们自了,独觉就是自己觉悟没有觉他,所以自觉就超越凡夫了,觉他就超越了二乘,觉满就超越了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了,但是他还没有圆满,所以佛就超过这一切,超过一切凡夫,超过二乘,超过菩萨,是众圣中之最尊,所以称为佛。 “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 所以佛又称为智者,智就是觉悟的意思,智就无不知,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得一切种智之后,种种殊胜的智慧都是觉满之义。 “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本经中的佛那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那佛本来是通号,这个前面我们学过了。但是这里「不言而喻」没有别的解释,就是单指释迦牟尼佛。「一时佛在」这个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在那里说这一部经呢?那就说到地点了,地点就列出来清清楚楚就是「处所」。那我们来看注解: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也。”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地方「处成就」,在这个地方讲这部经。那么下面有一些讨论的地方。 “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旧城),一曰寒林城(新城),两说不一。” 这有两种的说法不一样,有的是说佛在旧城说的,有的是说佛在新的王舍城说的,为什么有新有旧呢?那么这里下面注解就说了: “今据《智度论》中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 是这个原因,在龙树菩萨他著的《大智度论》里头,古人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我们看是旧城,因为《大智度论》里头说佛涅槃以后,阿阇世王因为这个国家里面的人少了,人口越来越少,那么另外他又再建了一个新的城,舍掉大城,在旁边就建了一个小城,所以作为新城应该是佛涅槃以后的事,因此佛在世的时候,就不可能在新城说法了。所以这个证据就很够了。那么下来再引其它的证据供大家参考。 那么下来还有相当长关于王舍城的讨论,因为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再讨论下去的话就半天吊,所以我们下面一大段关于王舍城的,还有为什么在耆阇崛山,这个山有个像鹫鸟这样的一个石头,现在还在那边,为什么佛会选这个地方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那么注解里面讲了很多原因,这是佛常常来的地方,以前过去佛也在这里示现,然后方便到城市去乞食种种的原因,注解都讲得很清楚,那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