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5 16:54:41瀏覽354|回應0|推薦4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29集 法耀法師,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大經解第90頁,我們從這裏看起: 初通序 〈法會聖眾第一〉 我們先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我們先看到這段,從「如是我聞」一直到「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這一段就是第一品。我們先看註解,說: “「如是我聞」,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蓋尊世尊之遺教。” 下面我們說的是通序,各經都是如此。那麼這個通序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解釋了說: “世尊將般涅槃,阿難悲不能勝,阿泥樓陀教之曰:徒悲何益,應前向佛,請問四事:其一即「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即答曰: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即上述之「六成就」)” 所以你看都是遵佛的意思,不是後人自己自作主張的。由於佛在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很悲傷,當然都是表演的,已經證果的人那裏會悲傷?但是必須要做到像普通人一樣,哦,佛要走了不在了,很悲傷。阿難他是悲傷到什麼都忘記了,什麼都沒辦法想了。那麼還有其他的師兄弟比較清醒一點比較理智一點的,阿泥樓陀就教給他說,你光是悲傷有什麼用呢?你現在趁這個時候趕快問佛,你要問四件重要的事情,這樣教給阿難。第一件事情就是這一切經的經首,以後將來一切經的開頭應該放什麼字?應該怎麼放?佛入滅之後一切教化會集成為經典,經的開頭應該擺那一些字?這時候阿難才想到是很重要,阿難就問佛了。那佛就說了,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所以這個「如是我聞」是佛告訴阿難的,一開頭就這四個字。底下還有就是佛在什麼地方有六種事情,佛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當時有多少人參加,像現在也是一樣。你看現在開會也是這樣,時間、地點、條件,然後參加會議的是什麼人,我們看到參加的是什麼人就知道這是高峰會議,這是談經濟的,這是談政治的。一看參與的人就知道了。所以要把這些事情講清楚,把這些要談清楚,這就是證信。確實有這件事情,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發生的,有多少人參加共同證明這個事,所以這個叫做通序,這叫六成就。六成就前面大約提過了,現在再細說。 第一個是信成就,這個信很重要,是不是?底下我們要講了,你沒有信,一切都沒有辦法了,一切都免談,是不是?你要沒有信心看經典,你最多得到一點點佛學的常識而已,所謂「入寶藏,信如手」,你沒有信,你拿不到東西,你進到寶藏了,看了等於白看,你只有看,空手而回。 「聞」就是從佛那個地方聽到的。首先要信成就,聞成就,然後時成就,主成就,說法的主是誰?「處」是在什麼地方講的。再有聽眾,當時聽法的有些什麼人?六種事情。這六個要是都具備了,這個就可以證信了。佛就告訴阿難應當要這樣子,所以都是根據佛的意思的。所以這些都是有記錄的,所以我們如果不聽經,而且不聽正式的講經的這種方式,那我們一般在外面聽什麼呢?都是一般的開示,講那麼一段兩段,怎麼樣怎麼樣子的,沒有那麼正統的有系統的來把一部經這樣講下來,所以七寶淨土講堂我們就是在做這個事情,是很傳統的很有系統的來講解經典,而且還有這麼好的註解來解釋這個經文,所以我們的福報真的是超過一般人。 “其中「我」字,即阿難。「如是我聞」,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於釋尊者也。” 那麼這個「如是我聞」的我是誰呢?是阿難,這是很簡單的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但是這個「我」還有更深更廣的含義,這個我們後面會談到。這個「如是我聞」梵文直譯應該是「我聞如是」,最粗淺的說那就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兒所聽到的就是這個樣子。底下說的是證信,那麼這個說的很簡單,「如是」其實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那我們現在為什麼糊塗呢?我們把它當成不是這樣,那我們就繼續六道輪迴了。那一天你把它當成本來就是這樣那你就成佛了。但是真正的這個意思也很深,底下我們就一點點的來講,配合註解的內容,我們來理解這四個字「如是我聞」。那麼為什麼要說是阿難從佛那兒聽到的呢?下面就解釋了,請看註解: “此正可破當時之疑。因阿難結集經文時,大眾生起三疑:一疑佛重生;二疑阿難成佛;三疑他方佛來。故阿難曰:「如是我聞」則群疑頓釋。” 因為阿難他重新說經,他升大座重說,當時大家就生出一種懷疑了。第一個懷疑說佛又重生了,佛又活了,像我們所知道的那個耶穌復活節。第二個又懷疑想到這是不是阿難成佛了,不然他何以能升座說法呢?不成佛你不能登座說法呀!第三就是他方的佛來示現在說法。當時大眾對阿難重說就帶有這一些的想法,可是當阿難一開頭說「如是我聞」,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來的,是阿難聽來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那麼這三種疑就破除了。這是一個問題。另外還有質疑,什麼質疑下面註解又說了: “或疑曰:佛成道二十年,阿難方出家,又十年方命為侍者,如此,則三十年前佛所說經,阿難何能皆曰我聞?” 這是第二個問題了。有人就會想到佛成道二十年後阿難才開始出家,他是佛的堂弟,那麼現在又多了十年才做佛的侍者,作為侍者才能聽到佛所說的一切法。有時候這個會參加那個會不參加,佛三十年後他才當侍者,三十年以前佛所說的經,阿難何能說為都是我聽到的呢?都是「我聞」的呢?都是我親自聽到的呢?所以我們世間人講這個不合邏輯,那麼這個懷疑的很有理由。下面就引了一些解釋的,說: “此有三解:(一)輾轉聞。(二)佛重說。(三)阿難自通。” 這裏有三個解釋: “(一)輾轉聞:《報恩經》言,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 這個是第一個說法是輾轉聞,這是《報恩經》說的。《報恩經》又說阿難所不聞的經典,沒有聽過的經是從那裏聽來的呢?從比丘那兒聽來的,「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或從其他的師兄弟那邊聽到的,還有天帝。因為佛講經那些天人天帝祂們都來聽經,那麼祂們可以跟阿難說,這是《報恩經》所說的。那麼第二說: “(二)佛重說:《報恩經》言,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願。其中第三乃「所未聞經,請佛重說」,佛許之。” 佛就答應了,第二個就是佛重複的說,佛對阿難重說一次也是在《報恩經》說的。當時當阿難得到佛的命令,叫他當侍者的時候,他就要求了三個願,就是佛要我當侍者,我要向佛求三個願,其中的第三個願就是「所未聞經,請佛重說」。我沒有聽過的經,請佛為我再重說一遍,那佛就答應了他,所以第二就是佛對他重說。 那麼有一些人又會這麼想了,不是說佛天天都在講經嗎?沒有休假的,那有多餘的時間特別單獨再跟阿難說呢?不是說一部經啊!這麼多阿難之前沒聽過的都要一一的說,而阿難能記得了這麼多嗎?當時又沒有錄音機,對不對?所以如果你這麼想,這叫打妄想,為什麼呢?因為你是用凡夫的心來測度聖人的境界,這是錯的。因為阿難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是來表演的,佛門叫做示現的,阿難真正的身份我們後面會說到。請看註解說的第三個原因是: “(三)阿難自通:《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阿難。《金剛華經》就說了,說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得到了這個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阿難能夠憶持十方諸佛所說的十二部大經,還不止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經,所以第三是「阿難自通」,那麼這個依據是出於《金剛華經》的。 那麼這三種說法不妨都同時存在,所以這個就沒問題了。底下就把為什麼這樣子說,以及阿難如何能夠說是「我聞」,這些可疑的地方解釋清楚了。下面我們再看,說: “「如是」者,信成就也。居六種成就中之首位。” 「如是」這兩個字是什麼呢?就是在六成就裏頭的信成就。因為這樣子一說,大家要信,就非得信,所以在六種成就居為首位,把信排在 number one第一。你要先信了以後,下來才能夠談其它的,你開始都不信,那就免談了。下面就引《大智度論》說: “《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 這個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裏頭說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像大海一樣,你要有信心才能夠入,這個是顛簸不破的真理,要真正信了之後,你現在這個經不懂沒關係,一遍遍看下去,你看一遍跟一遍是不同的,最後無師自通,沒有老師,可以自己通達了。你就這麼看,但是這個「信」要擺在前頭,一定要完完全全的相信,一點懷疑都不可以有,那你就可以有機會無師自通了,所以「信為能入」。 “又《華嚴經》說,信為手。如人有手,至珍寶處,隨意採取;若人無手,空無所獲。可見,信者乃入法之初門,捨此莫由。” 另外《華嚴經》有個比喻說「信為手」,你入寶庫「慧為目」,智慧是眼睛,你沒眼睛就看不到了,而你只是看了不拿,那你要怎麼拿用什麼拿?用手拿,要靠手啊!信是手,所以信就非常重要了。可見信就是入法的初門,入法以此為門,最初的門。除了這兒,你進不來了,要有信才能入,所以你入法就是要靠信,這是第一個先決條件。一開始接觸你就懷疑,那你就一直在門外沒進來,所以信很重要。那我們現在問問自己,你是進來了還是在門外?這就看你信到什麼程度。信這個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信還有很多很多的層次,所以我們要繼續繼續的聽經,把道理清清楚楚明白之後,你的信心就越來越增加,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我們的傳承就這十六個字,理明、信深....這個很重要。 “又為攝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門,便登祖位。」” 同時又是攝法的上首,最重要的是你要攝取這個法,要得到佛的教法,你一定要消歸自己,把它消化了,最後成為自己的,不是什麼鸚鵡學舌就是鸚鵡學講話。現在很多人所成就的不過是鸚鵡學舌,只是說說沒用,要消歸自己成為你自己的。要不然你的頭腦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圖書館而已,不是你自己可以用得上的。攝法要靠信,這是上手是最先決的條件。所以說才入信門,便登祖位,這個是大信,是徹底的信。當他進了信的這個門,你就登了祖師的位了,所以實際上我們今天在學佛,主要就是在增進我們的信心,但是這也是個無止境的,因為佛法是無盡藏,不是說你學到那裏就畢業了,就沒得學了,現在大家也接觸了,你看也學了這麼多年,有的還十幾二十年,那還能說不信嗎?但是始終還有無量的可進展的地方,所以說這個信有六信,這個很重要。這是蕅益大師說的,所以這個信有很淺的淺信,有很深的深信,所以才入信門,真的入了信門便登祖位了,所以首先講這個是信成就。下來再看: “又「如是」者,指所聞之法體,即實相之理體。” 那麼再詳細一點說「如是」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指著你所聞的這個內容它的本體,它的法體,它的本體就是實相的本體。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故曰如。如理而說,故曰是。” 因為實相微妙的道理從古至今沒有變異,沒有什麼叫發展,或者你要去改造它取代它。佛經佛在三千年前所講的內容到今天還是沒有改變,真理不是道理。道理你可以改它,你可以重新重造,你有你新的見解,那個是道理。真理永遠是不會改變的,這跟世間法不一樣。你看科學的發展都是在改進在發現,什麼發現新大陸。佛法不是這樣,佛法你說你所發展的,只是它的一些法門裏邊的方便說,種種不同的方便說,沒有什麼叫創新的。你要創新,那就是魔說的,不是佛說的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不變就叫做「如」。真理決定不是虛妄的,不虛妄就叫做「是」,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佛佛道同。古佛所說今佛還是這麼說,如果古佛說的一套,今佛說的又另外一套,那佛跟佛就打架了,佛跟佛就起衝突了,那我們要聽古佛還是聽現在的佛?古佛今佛說的都是一樣,所以現在大家要求新要創新,你去創吧!那你就不是佛法了,古今不變所以叫做「如」,相如嘛,古也如今也如未來還是如,你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了,那魔也總是有不同的說法的,那是肯定的,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說魔不好聽,那就是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叫邪知邪見。為什麼叫「如是」呢?下面就比較深一點,大家要用心的來聽聽,「是如這個實相之理而說」,原原本本沒有變異的。我們通俗話說就是完全沒有走樣的,走樣就比較白話一點的,沒有走樣的,沒有走樣那麼就是「如」了。「如理而說,故曰是」,你既然如了這個實相之理而說,所以是「是」,是就不是非,所以說「是非是非」。什麼叫「是」呢?因為你這是實相的本體,它怎麼能不是呢?徹古徹今都是這麼說,以前是這麼說,現在是這麼說,未來還是這麼說,如這個實相的妙理,所以叫做「如」,所說的也就是妙理,那就是「是」。所以這樣來理解「如是」兩個字的含義,那就理解的很深了。因為我們這次說明是細講,所以要多說一些,大家有聽不懂的,不必理會它,由它去,不要去想它,就聽你聽得懂的,聽了歡喜的,一兩句也很多了,一兩句也夠了,以後再慢慢的增加,這個就是進步了,這樣子才顯得你有進步。所以我們再重複引念公說過的一段話,在六月的時候我們說過了,應該是忘記了,現在再引多一遍說:你不能期望你一看書就馬上很喜歡很踴躍,你必須要是看不懂的,看不懂還要看,甚至跟自己的看法相抵觸的,不可能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是你那樣子的,不是他這樣子的,有抵觸了,有抵觸不要緊,不要緊張,到最後自己的看法跟經上的一樣了,這個才有進步,是不是?聽經也是一樣,一聽就懂那就總是跟自己目前的水平差不多,妳就是到這樣的水平而已,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明白了?還有很多你不明白的,所以你認為這樣就OK了就懂了,那你就不能進步了,滿足於現狀,那你就不容易進步了。「如是」就是佛跟我們講宇宙人生本來的樣子,絕對不是造作,也不是佛的想像,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叫「如是」。你要認為不是這個樣子,你有你的樣子,那就不「如是」了,而是如你的「是」,所以你要懂得「如是」兩個字。如果你懂得「如是」兩個字的話,佛經就不必看了,也不用聽經了,全都懂了,我們也可以下課了,我也輕鬆了。像以前講過的那個傅大士,梁武帝請他講《金剛經》,他一升座,傅大士撫尺揮案,一敲就下座了,在一旁的寶誌公就說大士的《金剛經》講完了,維那可以回向了。本來如是,再講就多事了,我們就越聽越糊塗,因為還沒有入到「如是」這個境界,所以你們還要繼續聽,我還要繼續講,所以一切經把這兩個字冠在前面,就說明佛所說的標準就在這個地方,絕對不亂說一句話,亂說就是有所增加,那就不「如」也不「是」了。 下面依念公的註解再引經論說明,沒那麼簡單。下來還有你們慢慢挨啊,還有慢慢再來體會,慢慢再來體會這個「如是」的妙意,真的很妙。大家如果沒有來聽這部《大經解》,你沒有機會聽到這麼妙的講解,那就沒有辦法。我們看註解說: “今依本經,蕅益大師曰:「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蓋實相妙理,只是當前一念心之自性。非生非滅,無去無來,湛然常住,故名曰如。” 這是蕅益大師的話,他說實相的妙理是什麼呢?就是當前你本人一念本心的自性,所以說到最後都不是說別人,說的都是你自己。你自己這個本性本來沒有生滅,本來沒有染污,本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去來,那麼就是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裏面說的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這叫八不。而且它是湛然常住,這個就厲害,所以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有什麼好生氣的?就在你正在煩惱的時候,你正在「氣惱」的時候,這個心還是湛然,沒有動搖啊!沒有說因為你在那邊發脾氣,而影響了那個自性,沒有影響,而且還是清淨的沒有被污染的,是常住的沒有變異的,所以就費事啦!煩惱叫做自尋煩惱,所以這個成語我們常常念,不知道它的意思,都告訴你是自尋煩惱的,不是別人給你煩惱的,是自尋煩惱,這句成語好好的去體會一下,不是別人給你的,因為它的「本來」沒有煩惱,「本來無一物」,所以你怎麼多了一個煩惱跑出來呢?什麼都加不上了,所以叫做「如」,這個說的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嗎?我們繼續看: “依此心性念佛,求生淨土。能念是實相心,所念是實相佛,所生是實相土,咸為實相正印之所印。” 你依了這個心,你自己的心跟別人沒關係,你依了這個心這個自性來念佛求生淨土,想想你能念的是什麼呢?你這一念心就是實相的心,你所念的是實相的佛,佛當然是實相所顯現的,所生的土,到了極樂世界那就是實報的土了,所以這個常寂光不就是實相嗎?常住寂淨而有無量的照用,這就是常寂光,你生的土是實報土啊!所以能念的是實相的心,所念的是實相的佛,將來生的是實相的土,那麼這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出來的,都是實相這個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來的。那麼這樣子看來,往生實報莊嚴土也不難啊!善導大師的話很有道理,大師說是「遇緣不同」。往生每一土,你往生實報莊嚴土還是方便有餘土,都是因為「遇緣不同」,跟你本人沒有關係。你要遇到殊勝的緣,那我們這一會就是了,所以上品上生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這不就是「如是」嗎?好,我們繼續看: “故大師曰:「決定無非,曰是。」” 所以蕅益大師說了什麼叫「如是」?決定無非,曰「是」,這個決定沒有不對,等於說念佛求生淨土絕對錯不了。絕對錯不了所以叫做「是」,這個是經的含義。如果你說我從佛那裏聽到的法就是這樣子,如果你讀經這一句就這樣子輕易的讀過去了,那就理解得很淺,理解得淺對念佛的信心也就提不起來了。對這個法門也就不會去重視它,你只知道念佛好,為什麼?人家說好啊!人家說好你也跟著說好,怎麼好自己都模模糊糊的。但是前面我們這樣子學下來,我們這麼仔仔細細的一說,哇!這裏頭就很有可值得參究的內容了。所以一般常常有人說淨土宗淺,因為他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老太婆,老太公,還有那些阿姨婦女在念佛,然後他就說淺。其實淨土宗是圓教,圓教大家都知道是博士班啊!圓滿的教學,而且稱為圓中之圓,那你怎麼能說它淺呢?所以凡是說淨土宗是淺的,只能說明他自己對於淨土宗的理解非常的淺。這裏我們就引一段念公在《心聲錄》的開示,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的人是他淺,他正是淺人,由於他自己淺,他把念佛當成淺法。所以我們在座的都應該發起稀有的心,能夠聞到如此之法,能夠相信這個法,信多少那是其次,這是多生多劫的善緣,所以我們要很珍重而且還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趁這個還有餘暉,什麼意思呢?就是太陽還沒有下山,不要等太陽下山天黑了就來不及了,還沒有下山之前趕快回家,(客家話)「趕快回老家」,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是信成就,「決定無非」,決定錯不了,祖師的口氣非常的肯定啊!所以你信嗎?你信嗎?是不是?所以我們來總結這個「如是」,這古佛也這麼說,今佛也這麼說,未來的佛還是這麼說,本來就是這樣。 接著就是聞成就了,我們再看註解說: “「我聞」者,聞成就也。阿難結集法藏時,自言「如是法門,我從佛聞。」” 我聞是「聞成就」。阿難在結集經典的時候他升座了,前面講過,頭一句話他就說:「如是法門,我從佛聞」,如是法門我從佛那兒聞到的。下面再說了: “我者自我,聞者親聞,以告大眾,實可證信。” 我就是自我,就是阿難自己稱呼自己,我阿難。「聞」是阿難所親自聽到的,拿這個來告訴大家,讓大家證信,完全能相信。我現在對大家所說的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兒所聽到的就是這樣。這樣來讓大家相信,所以不是阿難自己說的,更不是阿難臆造的,臆造就是自己製造的,自己主觀的想法,不是。那麼這裏頭就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好,這個大家有機會聽到很難得。一般都說: “聖人無我,而阿難仍自稱為我者,不壞假名故。” 我們不是常常說聖人不是說無我的嗎?《金剛經》也說「無我相,無人相... 」,那麼阿難頭一句話就說了「我聞」,那他還有一個我,這是怎麼回事呢?怎麼阿難還有我相呢?那他就跟我們沒有兩樣了。所以這裏說了這個叫「不壞假名」,在這個世間都是假的,都是假有的。所以假名不能廢除,你廢了假名就無言可說了,就無可言說了,就沒有話說沒有辦法表達了,不能溝通了,是不是?包括你說你們吃素還有什麼豬腳醋,又什麼北京鴨啦,又什麼檸檬雞啦,假名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全部都是什麼豆什麼冬菇腳,就不能引起那些要吃素的人的興趣。但是你不要把它當真,那只是一個名而已,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說我們佛家,道家都知道了。 所以為了表達為了溝通,在佛法裏面講這個「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種是凡夫妄執的我,這是凡夫的執著,我們一般人把自己的身稱作我,這是凡夫的遍計所執。 第二種是外道妄計神我,外道在他的宗旨裏面也有一個我,但是他那個我比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的我還要擴大一些,不是只有這個色身,他講神我,天上的「神」,神我。所謂神我也就好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靈魂,外道也有相當的學問,也有相當的功夫,他曉得這個身是假的,在六道裏面輪迴捨身受身,他知道這個身不是我,可是他執著能投胎的這個神識,他把那個認為是我,這是他自己所見到的,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菩薩隨世間的人說假我,菩薩隨世假我,諸菩薩為了教化一切眾生所示現的這個色身,他一樣也要示現像人這個樣子,因為他在人道嘛!到地獄道示現的另外是地獄的身,在鬼道示現鬼道的身,因為他要教化眾生,為了這樣他示現也是一樣的。像釋迦牟尼佛也是,他也要從嬰兒小小長大了之後,又全盤全套的他都有了,又結婚也生孩子。但是我們如果真正了解他是怎麼生的,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麼他長大之後也是生老病死全盤都有,而且他的年齡要跟我們世間的平均年齡一樣,要不然釋迦牟尼佛活到今天三千多歲,那就完了。我們要學佛就學不到了,釋迦牟尼佛他也不會說喜歡就飛兩飛給你看,他也是要走路嘛!他一樣走路。你有看過釋迦牟尼佛騎馬的嗎?沒有啊!所以這樣他就能夠方便來教化眾生,隨順眾生他也稱呼「我」,不說「我」你不好講話,所以這是隨順眾生的稱呼,並不是自己真正執著這個我,沒有。菩薩他不執著這個「我」,這是我們要明白的,第三是菩薩的「我」。 第四是如來法身真我,那是說的法身,法身裏面有真我,常樂我淨的「我」,那個「我」是「真我」。所以「如是我聞」阿難這個「我」在前面說的四種意義裏面是屬於第三種,菩薩隨順眾生稱呼「我」。下面的註解就說的更加深了,更加深還是要繼續聽,不能跳過去。我們來看註解說: “實相無相,故非同於凡夫之有我,實相無不相,故非同於二乘之無我。” 因為你所說的都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簡單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就沒有相了,所以就不同於凡夫的有我,所以阿難說「如是我聞」因為都說的是實相,實相裏面沒有凡夫的我,所以是「實相無不相」。但是你要認為實相無相,單這句話你又跑到另外一邊去了,所以就轉入陰山背後了,枯木崖前岐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這麼的枯寂,在那兒入枯木定,他就出現了好多的叉路,這不是好事,這是偏差。什麼叫無不相呢?無不相不是沒有相,而是當相離相,當著這個相你就離了,不是要把這個相去掉,不是。那怎麼離呢?不執著就離了,說是這麼簡單,不執著沒有幾個,所以才要大家去極樂世界,倒回來之後你就是菩薩才可以不執著。現在叫你不執著,你到那個超市去走一趟你看看,你看看你能「買而無買」,給錢是「給而無給」?不能啊,做不到啊!所以還是凡夫。「故非同於二乘之無我」,所以就不同於二乘的無我了。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灰身滅智,他已經沒有我了,無我了,他人我都沒有了,所以阿羅漢就證到這個無我,他就真正出輪迴出生死了。但是他只出了一個分段生死而已,還有一個變易生死呢!所以這路還很長呢!分段生死是沒有了,所以阿羅漢稱為小乘的聖人,但是他不明白第一義諦,他無我了。我們這個實相無不相他不明白,阿羅漢不明白。所以如果你們明白的話,你們就超過阿羅漢了。所以也就不同於二乘的無我。下面我們再看: “阿難隨順世間,假名為我,無乖於第一義諦。” 乖就是乖離。沒有偏差,沒有偏離。阿難隨順世間用這個假名稱為我,就合乎第一義諦了。不同於凡夫之有「我」,剛才講的也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說「我」只是假名而已,假的名稱而已,那就合乎中道了。沒有我,是「空諦」,三諦的「空諦」,在世間都認為有我這是「假諦」,而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諦」,離開了凡夫跟二乘的「我」,兩邊都離開了,這才是合乎中道第一義諦,所以仍然還要說「我」,所以要從這方面來理解,這不是大家認為很膚淺的。因為我們這個不只是大乘,而且還是圓教,所以不能解釋得太淺了。沒有辦法,不能解釋太淺,你要解釋淺,那就不要講這個註解了,不能解釋得太淺。那麼根據念公的說法,你把深的解釋得淺了,這是有謗法的過失的,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叫什麼呢?叫減損謗。相反的,把淺的解釋成深的,叫增益謗,都是謗法。所以現在有不少人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我舉個例子,把儒家的當佛家的意思來理解,他認為這是跟老師學的,有樣學樣。老師有這個德行,我們學不到的。你這樣的話,會讓一般初學的或者是沒學佛的認為儒家跟佛家是一樣的水平,那我學儒就等於是學佛了,是不是這樣啊?這是很大的偏差,如果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就輕鬆了,就不用到這個世間來了,他很多地方可以去的,何必到這個地方來呢?儒家的聖人就可以教我們超越六道,教我們作佛了,那佛不用來了。所以你們來聽這個最上層的圓教的道理,這不是那些學儒的人可以比得上你們的,真的。如果跟圓教的道理來比,那個弟子規就更不入流了。所以你們聽不懂還是要慢慢的來聽,多聽有一天一定會懂,你不聽永遠沒有機會懂,是不是?永遠沒有機會懂,所以還是要聽。 “又《觀經疏》云:「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 那麼《觀經疏》說到「無我則無聞」,沒有我那誰在聽啊?「無聞則化道絕」,沒有聞,沒有人聽,那你傳什麼道啊?這就沒有化道了,法就不能往下傳了,化道就絕了。所以為了傳法度化不絕假名說「我」,假的,福建話說假假的不要當真。為了法能夠流通,所以我們說了很多都是有這方面的用意的。如果真實說就是shut up閉嘴,沒有話說了。你看佛說法四十九年還沒有說過一個字,那你還說他說了四十九年?所以我們知道我們今天這種傳說,傳法跟演說只是為了「傳化不絕」。所以這裏頭大家要從言說了解無言說的意思,才是真正解了如來的真實義。要不然天天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怎麼解啊?你都那麼淺,要怎麼解啊? “「聞」者,耳根發耳識,今不云耳聞,而言我聞,蓋以我字統收諸根識等,以總代別,以我代耳,故曰我聞。” 你看這個解釋得多麼清楚。這個「聞」本來是耳根的事情,是不是?一般是用耳朵聽啊?現在你不說耳聞,你怎麼說我聞呢?這個我怎麼聞?我怎麼聽呢?你聽用耳朵聽,看用眼睛看嘛!我聞那是什麼意思呢?這裏說的是用「我」這個字來統一切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是總相,「耳」是別相,說一個總的就代表其它了。所以不用耳說,用總相的我來代替別相的耳,這就是常常跟大家說的,聽是用心聽,看是用心看,吃東西用心吃,不是用嘴巴吃,是不是?所以這個心叫真心,就跟你的耳朵、眼睛、舌頭那些沒有關係了,那些全部在那邊分別好不好吃,好不好聽?那個就害了我們了,害了我們起煩惱,害了我們種種的不滿意,都是那個六根,跟這個就沒關係了。所以聽東西不要用耳朵聽,要用心來聽,心沒有分別,耳朵也沒有分別,耳朵它是工具來的分什麼別呢?耳朵裏面還沒有到真心的時候,中間有一個分別的六識、六七八,這個八識在作怪。所以我們聽要真正的會聽,所以叫聞,不叫聽。我們再看: “以上「如是」表信順,「我聞」表師承,我之所聞,皆世尊金口所宣,傳承有自,決非他說,或為臆造。以之證信。” 以上「如是」就表信順,信嘛。「如」就是這樣子,就這樣決定無非,順乎這個正理,這個是信順。我們不只要信而且還要順,順了之後還要順乎這個佛教。你不能說我相信是這麼回事,因為是佛說的,我不敢不相信。但是我不願意順著他的道理去思維去做,信他說的對這個事情也常有,這樣子還不夠。你信了還要順他,完全順服,我們俗話說心服口服,信到五體投地才行。所以「我聞」就表師承,所以師承很重要。《圓覺經》就說我們凡夫你怎麼能夠來學習這個圓覺無上的道理呢?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找到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好老師。善知識怎麼找呢?不是登廣告去找,也不是隨便聽人家說這個人好,跟你介紹,那你就相信的。所以《圓覺經》有講了一套道理,我們這裏沒有說,所以這個師承很重要。我們現在的人都不重視,對善知識的恭敬心不夠,我們跟中國那邊來比,我們這裏差很多,師父到中國去,不是說她們那邊,我們通俗話說她們很會捧,哇!又頂禮師父這個那個很恭敬,我也不要你恭敬,我要你恭敬幹什麼?她們是對法恭敬,我們這裏就誤解了,誤解了為什麼要對這個人恭敬?我們分不清楚。我們以為對這個人恭敬,他可能尾巴會翹起來了,是不是?我是為了幫他,我怎麼這樣來對他恭敬,我怕他我慢心生起來,哇!你還很偉大,他搞錯了,恭敬是恭敬他的法。所以中國那邊的恭敬心很夠,因為他們對法的渴求很逼迫,真的,尤其是《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的,在中國沒什麼機會聽到,不容易聽到。所以師父一去他們真的是把我當寶貝,所以就是這樣子。對善知識的恭敬心不夠,那你對法所接受到的利益就小了,是不是?所以「我聞」就代表師承,是釋迦牟尼佛的傳承,一個法脈這樣子傳下來的,跟阿難說這是師承,我現在所聞所說都是釋迦牟尼世尊他金口所宣說的,等於我完全相信我的老師所傳的所說的,我對老師一點都沒有懷疑,這才算是真正的師承。而阿難這個傳承是有來歷的,有根本的,所以不是另外之說,也不是阿難自己從心裏面自己造出來的,那麼「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我們就解釋到這裏。 下來接著我們看「一時」: “「一時」者,時成就也。” 佛經裏面「一時」這兩個字很妙啊!真的很妙的。只有佛教的經典會想到用這個「一時」,他不把那個時間講清楚,其它都有說清楚,在那裏講這部經,六成就裏面主講的是誰,有多少人在聽,就是時間沒有說某年某月,沒有。一切經常常用「一時」,不是「一時一樣」,「一時」這個是妙極了,後面我們慢慢的看,有科學的,有佛學的,跟現在科學的觀點就十分的match吻合了。這個解釋是古代的解釋,因為古代科學沒有那麼發展,但是原則比現在科學講的還要透徹。因為這個「時」不是個實法,不是個定法,愛因斯坦現在才得到一個相對論,我們佛法早就超過科學了。時間沒有一個實法,長短是隨著你的心,你看我們不是有這樣的體會這樣的形容嗎?成語都有啊,什麼「歸心似箭」,然後又有「度日如年」啦!那個時間沒有改變,沒有拉長也沒有縮短,時間都是隨著你的心情而定的,時間本身沒有時間。我們常常聽經的人也有這種體驗,正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法師說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哎!這麼快,我沒有調快時間,還是一個半小時左右,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那麼牛頓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了,所以愛因斯坦就把他推翻了,愛因斯坦就懂得一些,是初步的懂得一點點,所以科學界慢慢會多懂一點。所以念公就說將來歐美人學佛法他要靠科學,咱們中國人學佛法接觸的最好,因為咱們中國有孔子老子,有老子的學說,有孔子的學說,都很高深,孔子偏於世間,老子偏於出世。那麼將來歐美人他們來接受佛法要靠科學。我們繼續看: “蓋時無實法,長短隨心。延促同時,三祇一念。” 所以長短隨你的心,「延促同時」,一萬年是延,一秒鐘是促,在佛法講是同樣的時間。「三祗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那就是無數的劫了,很長很長了,可是跟你一個念頭沒有兩樣。這個我們在之前的十門開啟概要的第六「藏教所攝」有談得比較詳細,大家想了解,以後也可以看視頻,那就可以一遍一遍的看,仔仔細細的看,從不懂看到懂為止,這就是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所以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要不然你退休了要幹什麼?所以很多人怕退休,這一退什麼都退了,身體也退化了,頭腦也退化了。有一位將近七十五歲蒲種的老先生,這兩天為什麼沒來不知道。他第一次來就說我為什麼要學佛要多聽呢?就是退休了我要讓我的頭腦不要退化,他也怕退。所以頭腦也退了,身體也退化了,做人也消極了,到最後就是我常常講的四個字,「坐吃等死〞。生活富裕的人是舒舒服服的「坐吃等死」,老人院的是淒淒慘慘的「坐吃等死」,結果是一樣的。如果有佛法,那也要吃,是「坐吃等作佛」,不一樣,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完全的不一樣了。我們再看註解說: “如《疏鈔》曰:「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餘一切悉無障礙。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疏鈔》這部註解博大精深,在我們書櫃那邊有,很厚的不會薄過這部註解。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很多年前淨空老和尚有講過三次,最長的一次講了將近四百個小時,只是解釋《阿彌陀經》而已,薄薄的《阿彌陀經》你要念的話,十幾分鐘就念完了,可是註解比原來的經文還要長還要豐富。蓮池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疏鈔》說的很好。為什麼經中只說「一時」呢?「或說者得了陀羅尼」,陀羅尼是Dharani,陀羅尼就比Samadhi三昧還要高了。三昧你必須要入三昧,你才能顯現出三昧的境界當中你智慧的光明,不入三昧你沒有辦法,你入了三昧,那你種種的智慧光明你的功德威力就可以顯現出來,你不入三昧就不行了。可是陀羅尼無所謂,得了陀羅尼之後,你不管幹什麼,你陀羅尼不會失掉,就算你在罵人也好,陀羅尼沒有影響。所以說者得了陀羅尼,他能在一剎那之間,說一個字之中就等於說了一切法門了,一剎那他就可以起一萬萬年的用處,你一萬萬年要做的事情,他在一彈指一剎那一下就完成了。那麼下來念公就提到當時上課的時候,第一班的同學因為看了釋迦牟尼佛的出家說法有不一樣,他就問念公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傳記?念公就說各人所見不一樣,你還像世間人這麼來做考證,現在都是這麼做的,根據這個來判斷是真是假,這是荒謬絕倫,那能跟你粗淺的這個見解去判斷?見長見短都不一樣。你看智者大師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說《法華經》還沒說完,「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那你還考證什麼東西呢?是不是?所以只能說佛的那個涅槃,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在分佛的舍利,那都是顯現而已,那是一種幻相,真實的佛現在還在說法,還沒說完。《無量壽經》一樣還在說,靈山那一會在那兒還正在說呢,是不是?「或者聽者得淨耳根」,他在一剎那聽到一個字的時候,他能了解一切法,或者說者用很少的時間而聽者用的很多,或者說者時間很多聽者一剎那他就完全領會了,完完全全領會了。在一法會之中也不一樣,在這個法會裏面,大家看佛的樣子也不一樣,每個人看的不一樣,各人所見各各不同。有的人看見佛無量相好莊嚴,有的看見佛就是一個黃面比丘,還有一個人看見佛像個黑炭,這個人業力很重,你也可以考證佛到底是黑炭還是黃面比丘,看誰說的對。所以念公說現在很多聰明人盡在做傻事,都在做考證功夫,那你就把佛法庸俗化了,庸俗化就變成什麼呢?變成世間法了。記得以前我當居士的時候,我就遇到一位法師,他是跟台灣那邊學了一種叫什麼心靈溝通的,他們就想到那裏呢?想到印度的靈鷲山做心靈溝通,我這不是聽說來的,是這位法師親自跟我說的。跟誰溝通呢?跟釋迦牟尼佛溝通,那就可以直接聽佛講《無量壽經》了,第一手資料是不是?那不得了了。後來聽說這件事情不了了之了。如果能這樣,那智者大師就不用入定了,你這個心靈溝通還比智者大師的修行更厲害,很多大師都要來拜你做老師了。我們要知道佛的境界不是你凡夫可以考證的。那用科學來講,佛的境界不是在三度空間,連人的境界二度空間的阿德阿順那兩隻螞蟻都一無所知,是不是?那佛在無限度的空間那個境界,我們三度空間的人你考證到你死了之後,還沒有得到一個結果,是不是?不可能。所以你考證,寫了很多報告,最後你得到什麼?佛學博士,這樣子而已。那麼念公說佛學博士不值錢,為什麼?跟了生死沒有關係! 我們繼續看,「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這聽的人他的根器有利的有鈍的都不一樣,三乘凡聖所見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佛的年歲的長短,成佛的久跟近各各不同。所以現在還用這種粗糙的科學方法去考證,這根本就是缺乏信心嘛!所以我們怎麼辦呢?只能夠說是佛跟弟子師資機感相遇,相會、相投,說聽圓滿了,這個叫做「一時」。以上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裏面的這個說法。 “又《佛地論》云:「說聽究竟,總言一時。」” 《佛地論》就講了,說跟聽都究竟了都圓滿了,總之就叫做「一時」。 “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師及弟子,機應和合,說聽事畢,即名一時。” 所以經中不特別注明是某一年某一月,沒有注明時間,就是老師跟弟子機應和合,感應相和合,說跟聽的事情圓滿了,究竟圓滿了叫做「一時」。下面講一點世間法了。 “又經中不舉年月者,各地曆法不同。” 我們再說一點說,經中不舉出年月日,因為各地的曆法也不一樣,印度當年是很大一個國家,它分了很多很多小國,每個地方的時間曆法也不一樣。你不要說印度,像我們中國的曆法也不一樣嘛!《周易》說的六月實際上是八月,有的是建「子」,有的是建「寅」,現在我們是建「寅」,以「寅」月為正月,有時候是以子月為正月,那就不一樣,以子月為正月就是十一月當正月。所以《易經》上說的跟現在就差兩個月,曆法不一樣。 “又世界時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 你看差那麼遠,四天王天還是最低的一層天,二十八層天每一層天倍倍相增,五十年、一百年、兩百年、四百年、八百,好像打麻將一樣,打麻將有多少翻多少翻就是百二,兩百四,四百八,九百六,以前打麻將這個習氣又來了,所以就是倍倍相增。這個世界的時間也不一樣,這個世界不能把它當做是我們地球,包括天界,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四天王天是最矮的天就是最近的天,是最接近人類的天。我們說它低的意思是因為它最接近人類,比人高不了多少,它那邊一天我們人間五十年了,那麼其它就不用再談了。接下來我們就談到科學。 “且現代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之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本非定量。” 這個科學不是一般普通的科學,不是高中的科學,這是研究所的科學。如果我不是轉述黃念祖老居士他自己開示的內容,我那裏有可能講得出這些東西?因為我在中學我的數學是零分的,我是理科,我不應該讀理科,我應該讀文科,所以我怎麼會知道?大家聽到的全部是念公他自己的開示,所以很難得。因為黃念祖老居士是一位物理學家科學家。我們看,說我們現在太陽也圍繞著一個中心,在銀河有一個中心,太陽也是在公轉,圍著它中心轉一年就是太陽上面的一年,它這一年是相當於我們地球多少年呢?相當於兩萬萬年。所以太陽上面的一年就等於地球的兩萬萬年了,那麼天體還要超過太陽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再說一次,時間不是常數,以相對論的說法,當速度很高,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是變的,這是科學上說的時間是變的,隨著速度而變化,它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了。我們學物理的,速度等於什麼?距離被時間除,所以你一百米跑十秒,按速度你平均每秒跑十米,當然這個有快有慢,但是平均每秒跑十米,這個它必須要有一個含義,秒是固定的。要是秒可長可短,那就毫無意義了。所以科學是把時間作為一個定數,這個只有在速度很低的時候可以成立,但是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是變的。那麼極樂世界的天人你看看,極樂世界的天人到我們這兒,來來回回那個速度早就超過光速了。《阿彌陀經》不是有說嗎?在吃一餐飯早餐之前,都已經到十萬億佛土去供佛啦!分身同時去的,一起去然後再回來,時間這麼短,它的時間是不是超過光速了?所以科學家就投降了,你們講這些 you cannot prove to me你不能證明給我看,怎麼證明?你永遠是科學家怎麼證明?我們現在是人,但是我們有一天我們會成佛,我們現在是接受佛告訴我們成佛的道理,這個是超過科學的理論的。科學家有一天也像我們這樣子,也像我這樣子來講,也這樣子來聽,他如果入了佛的境界,他就不做科學家了,他覺得科學家好笑,研究了老半天,搞到一個個頭髮都白了,到最後還不是這樣,對釋迦牟尼佛來說還不是這樣。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說一杯水裏面有八萬四千太末蟲 bacteria, you know ? How many多少?八萬四千,才八萬四千?你現在研究細菌都還沒有找出八萬四千啊!所以你看看,所以學佛是很值得的,科學家沒什麼了不起啦。所以愛因斯坦他有一句話就很好了,我們常常重複,「時間、空間、物質,這些東西都是屬於人類的 illusion錯覺。」所以我們要破這個概念。 “故經中祇言「一時」最切實際。” 所以這個稱為「一時」。那麼講完「一時」。底下是「佛」了,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佛」者,主成就也。佛為一切眾生之宗主,故名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為主故。” 這說的是佛是主成就,就是六成就當中最主要的,都是佛說,別的說的我們就不去研究了,比如耶穌說的,穆罕默德說的,我們也不研究了。因為你受了三歸依的人去學穆罕默德說,那你就連佛教徒都不是了,你不符合三歸依了,你這三歸依就不清淨了。 “「佛」者,梵語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譯為華言,則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這個佛就是佛陀Buddhaya,簡稱翻成我們華文這個意思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都圓滿。下面再說: “自覺異於凡夫之不覺;覺他異於二乘之獨覺;覺滿異於菩薩之在因。三覺俱圓,眾聖中尊,故稱為佛。” 自覺就不同於凡夫了,凡夫不覺,所以自覺就異於凡夫,跟凡夫不一樣,跟凡夫有區別。覺他就跟二乘阿羅漢不一樣,「覺他異於二乘」,阿羅漢他們自了,獨覺就是自己覺悟沒有覺他,所以自覺就超越凡夫了,覺他就超越了二乘,覺滿就超越了菩薩,菩薩是自覺覺他了,但是他還沒有圓滿,所以佛就超過這一切,超過一切凡夫,超過二乘,超過菩薩,是眾聖中之最尊,所以稱為佛。 “又云智者,智即覺之義。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即覺滿之義。” 所以佛又稱為智者,智就是覺悟的意思,智就無不知,沒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得一切種智之後,種種殊勝的智慧都是覺滿之義。 “在本經中,此處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本經中的佛那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那佛本來是通號,這個前面我們學過了。但是這裏「不言而喻」沒有別的解釋,就是單指釋迦牟尼佛。「一時佛在」這個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在那裏說這一部經呢?那就說到地點了,地點就列出來清清楚楚就是「處所」。那我們來看註解: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處成就也。”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地方「處成就」,在這個地方講這部經。那麼下面有一些討論的地方。 “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舊城),一曰寒林城(新城),兩說不一。” 這有兩種的說法不一樣,有的是說佛在舊城說的,有的是說佛在新的王舍城說的,為什麼有新有舊呢?那麼這裏下面註解就說了: “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是這個原因,在龍樹菩薩他著的《大智度論》裏頭,古人有不同的說法,現在我們看是舊城,因為《大智度論》裏頭說佛涅槃以後,阿闍世王因為這個國家裏面的人少了,人口越來越少,那麼另外他又再建了一個新的城,捨掉大城,在旁邊就建了一個小城,所以作為新城應該是佛涅槃以後的事,因此佛在世的時候,就不可能在新城說法了。所以這個證據就很夠了。那麼下來再引其它的證據供大家參考。 那麼下來還有相當長關於王舍城的討論,因為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再討論下去的話就半天吊,所以我們下面一大段關於王舍城的,還有為什麼在耆闍崛山,這個山有個像鷲鳥這樣的一個石頭,現在還在那邊,為什麼佛會選這個地方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那麼註解裏面講了很多原因,這是佛常常來的地方,以前過去佛也在這裏示現,然後方便到城市去乞食種種的原因,註解都講得很清楚,那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了。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