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0 20:29:43瀏覽368|回應0|推薦3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79集 那我们在这个圆满成就这一品里面,我们看到法藏菩萨圆满成佛了,那么法藏大士他所证得的是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说的三种真实里面的真实之际,所以这一品的经文我们昨天就看到了,「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是指的法身的阿弥陀佛,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就三无差别了,那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呢?那不度众生,成佛要干什么?成佛就很无聊没事干了。所以这里我们就看到,法身是理体,但是理不碍事,在寂灭当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那么加上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大愿是无尽的,所以他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所以就从法身现出化身,在凡圣同居土做救度,那是昨天我们学习过的。今天我们继续看经文的解释。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 底下我们就来瞭解「号阿弥陀」,我们先看注解说: “又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如《弥陀疏钞》曰:「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 《弥陀疏钞》这部着作很深。《阿弥陀经》很薄,经文不是很长,念的话十几分钟就念完了。可是《阿弥陀经》的疏钞,《阿弥陀经》的疏钞就是《阿弥陀经》的注解《弥陀疏钞》,博大精深,很深很深,因为莲池大师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用华严的境界来解释净土宗。所以师父也一直希望有一天,但是这个希望归希望,不晓得是哪一天,能够跟大家介绍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这个《大经解》讲完了,既然《大经解》大家都可以接受了,那《弥陀疏钞》应该都可以接受了,那就不得了了!那应该是几年后的事情了。所以这里《弥陀疏钞》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三十七佛都是毗卢遮那这尊佛所显现的自受用所证成于五智成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这个就是比我们唯识所讲的四智,又多出一个智叫法界体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变成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说的是什么呢?说的都是常识,知道就好了,我们主要是存档,把这里面的资料,我这里存档,你们那边也存档,所以就用不着再说了。下来说: “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因弥陀即毗卢,故云:「一佛」。「土」者净佛国土。「二土」者,华藏与极乐。「双」者兼也,义为兼领,盖谓一佛兼领两净土也。” 所以这里引《弥陀疏钞》的话说:一尊佛而双二土。所以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个佛。「双二」是兼的意思,兼做两边叫做双。一尊佛兼领着两个净土,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下来讲到密宗了: “又东密(日本密宗)亦谓阿弥陀佛即是大日如来。日兴教大师《阿弥陀秘释》云:「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等等)。」(大日即毗卢。)” 所以大日也就是毗卢,所以大日如来也是毗卢遮那佛,也是阿弥陀佛,一个是密宗,一个是净土宗,一个是华严宗。这里又给我们说了这些事情了,可见得这个认知很重要。东密就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大德兴教大师说: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不生不灭;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无量光。 “阿弥陀具无量义。一译无量寿。二译无量光。三译甘露王。” 无量寿是体,无量光是相,甘露王是用。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有无量的妙德,阿弥陀具无量义,一个无量寿,你可以翻成无量光,甘露王这是密宗经典的解释。 “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报化三身。” 所以这以前常常跟大家说,一尊阿弥陀佛,他兼法身报身应化身,所以是有根据的,没有根据的,师父不可以乱乱讲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你念阿弥陀佛,也念到应化身,念到报身,念到法身。 “又可译为无量庄严、无量清净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弥陀名号。” 所以阿弥陀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不是我们修净土法门念佛法门的,乱乱抬高我们自己所修的这个法门的,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个字都有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具足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乃至无量的无量。这个名号含摄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这其中就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包含了虚空法界一切的万法,它超胜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仅是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宣说无量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那摩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句洪名,就等于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念完了,把无量无边的法门通通都念到通通都修了,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全体,那法界全体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就是一切众生,最后说,就是你,就是你本人啊!念这句阿弥陀佛是念一切诸佛菩萨,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什么样的经什么样的论,一切一切的咒都在这句阿弥陀佛之中了。这里提到十二光佛,我们后面经文会有详细的解说,十二光名号也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 “又阿弥陀三字,每字亦具无量义。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 空假中这是天台宗用空假中来解释阿弥陀佛,这我们就不多讲了,因为不是我们本宗的,是天台宗的。下来再看注解: “又《阿弥陀秘释》云:「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佛部义;示理智不二,法界体相故。弥字,莲华部义;妙观察智,生法二空,实相本来不染六尘,如莲花故。陀字,金刚部义;如来妙智,自性坚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敌故。又阿字,空义;一心法体本自虚妄相空无故。弥字,假有义;一心平等,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义;一心平等,诸法离二边,无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义;一心体相,本有不生,无灭尽故。弥字,空义;一心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义;一心诸法,本来法身功德,无断绝故。又阿字,因义;佛界众生,因一心觉,因一心迷故。弥字,行义;断人法二我,证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义;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则佛果故。如是差别法门,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无定相。如帝网珠,不可取舍。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以上《秘释》之说顿开诸佛秘藏,直显持名一法摄尽一切法功德。专念弥陀,即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之无边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见;正显此法,实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密宗的书《阿弥陀密释》说:唱阿弥陀三个字,可以灭无始的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啊!念阿弥陀佛,成无终福智,没有完不可穷尽的福报跟智慧,这么简单,你就这么念,就得到福报,就开智慧了。「如帝网一珠」帝释天天宫网上的一颗珠子。「顿现无尽宝珠」一切宝珠都在这个珠子出现。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 所以称赞念佛的功德,很快就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秘释》的说法是开诸佛的密藏,显示持名,持名就是开口念这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有四种: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跟实相念佛。现在我们能做到的,一般人能做到的就是念就是持名,但是很多人觉得还有比持名更高的吗?就是观想念佛啦,你去观吧!观想想到最后不知想到哪里去了。观像,那你整天要记得的带着阿弥陀佛的像,你到超市也带着阿弥陀佛的像到处走,一边购物,一边看着阿弥陀佛的像,不能一时把那个像给拿掉,你就没有办法观像了。实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那个更难了。那是不是其它三种都很难,我们就没得选择,只好选择持名念佛?但是这里告诉你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这句佛号他本身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愿,成佛之后,就将所有一切最好料的东西,全部都放在这个里面了。不管阿弥陀佛他修行了五劫,又经千亿岁这样的来种种的积功累德,他做了这么多,全都给了我们了,你只要持名念阿弥陀佛,就摄了一切法的功德,就可以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说详细一点就是,这种道理正是佛的知见,不是众生的知见。念佛的殊胜功用只有谁才知道?菩萨都没有办法完全明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之后,佛跟佛才能够彻底知道,其他的也知道,不过是知道很小的部分而已,因为它太过殊胜,太过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就叫做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然为什么会说是难信之法呢?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念佛吗?但是他能够像刚才我们这么说的,这样来信这句佛号吗?你说他信阿弥陀佛吗?他信啊,你说他不信,他还生气,我不信我怎么会念阿弥陀佛啊?他也想生极乐世界,但是他就不能相信到这一个佛号有如是的功德,有像刚才这么讲的这种功德,他信不到这里,你们还比他们强。阿弥陀是如是的清净庄严,极乐国土是如是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说如是的超越,这一些就是难信。下来注解说: “又《阿字观》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佛号中一个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不可思议,明矣。” 所以这句名号之中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佛回答阿难的话。「成佛号阿弥陀佛」,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了,佛号就叫阿弥陀Amitha。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表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成等正觉,号阿弥陀佛。从法藏成佛至释尊说经时,已历十劫。但应着眼此云十劫,正是为酬愿度生示现之事相,此乃一期应机之权说;若究其实,则弥陀实久已成佛。” 这昨天讲过了。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里说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这是权巧方便的说,不是讲真实的,如果讲真实的,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很久很久都成佛了,这个后面还会用经典来证明。 “弥陀即大日如来,已见于上所引证之《大乘密严经》。兹更引三证:” 下来引了三部经跟论来证明:第一是《法华经化城喻品》、第二部是灵芝的《弥陀经义疏》、第三是《笺注》。 “一、《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又「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明弥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释迦是第十六王子。释迦成佛以来,已无量劫,如《法华寿量品》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劫。」又「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释迦于印度成佛,成佛以来,于今二千余年,实为方便之权巧示现。故弥陀于极乐成佛,「于今十劫」亦复如是。实皆久远成佛。”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里头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都是大通智胜如来,他们还没有出家前是王子,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兄弟,那个时候父王出家了嘛,父王出家他们就也就跟着出家了,现在都成佛了,在十方世界说法,阿弥陀佛是第九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最小的,在娑婆国土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多少尘点劫尘点劫了,这个尘点劫是天文数字,说不清楚了,你把这个世界碎为微尘,磨得比粉还小的微尘,在多少远洒一个尘,这个尘要多少世界?一个尘一个世界要多少世界?又有多少微尘法?这么多劫以前释迦牟尼佛都成佛了,阿弥陀佛也同样早已经成佛了,这是《法华经》这部经里面讲的: “二、灵芝《弥陀经义疏》云:「《楞严势至章》云:‘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指《无量寿经》)中,即弥陀也(其意为:根据《无量寿经》,《楞严》中之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佛)。今经(指《阿弥陀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为疑。」上为灵芝师引《楞严》恒沙劫前有佛名无量光,证明弥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权说。” 那么还有灵芝法师他也引了《首楞严经圆通章》说:恒沙劫前有佛名无量光,这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面说的,就证明阿弥陀佛久已成佛,所以十劫只是权巧方便的说。 “三、《笺注》云:「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以弥陀即大日故。” 另外一部《笺注》也说: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以弥陀即大日故。」 “「今现在说法」,言「今现在」则非过去与未来,直指当下。故云「今现在」,表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当下此时正为众生说法,故应发愿往生,礼觐听法,依法修行,速补佛位。又彭际清居士曰:「不唯尔时(释尊说法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也。」故知此非三世迁流之现在。而是后后无量,直是常住,故永称现在。且无论今后若干久远时劫,凡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则正指此时此刻,弥陀正在说法,因彼佛说法无间也。” 这个很妙!今现在表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之前阿难就问了:是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呢?现在回答你了,是现在佛,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所以是「今现在说法」,不是说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回答阿难的时候说的,就是今天,任何时候,明天也可以,就在我们这个时候,佛正在说法。你再过了一两千年之后,读到这个经的人读到这一句,「今现在说法」,他可以体会「今现在」就是他当时看经的时候佛正在说法,那有时间呢?那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我们的错觉啊,所以我们人才有时间空间,而实际上那有时间?所以这个就很妙!像经文开端说的「一时」,所以他是活的,不是死的,这就打破了空间时间,不然这个经典就变成出土文物了,变成老古董了,变成古董成为过去,现在不适合用了。所以没有时间性,这就妙了!为什么呢?本来就是这样,时间是我们三度空间的人建立的,大家认同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敢讲一天二十五个小时吗?认同了就把它定下来,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是三个空间的人公认的。你到了四度空间就不是这样了,如果你能够入到第四空间,你看这个世界,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注解说: “至于说法者是何身?据《弥陀疏钞》意,说法者,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观经》云:「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则是报身说法。《疏钞》又云:「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宜。」三身齐说,则说法者虽是应身报身,实亦兼法身矣。” 那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是什么身呢?以何身说法呢?就是阿弥陀佛现在在极乐世界七宝讲堂说法的是什么身呢?不是甲洞七宝讲堂说法的是什么身,那一位是什么身呢?据《疏钞》莲池大师的意思说法的是化身,但是你不要死在那个文字「化身」,他也兼报身,有人还说三身都一起说,法身报身化身,那你听到的只是化身所说,你也可以听到其中报身所说,你也可以领会到法身所说,「各随机宜」就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前面讲过了。 “「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因彼土圣众无量,复有十方前往礼觐听法之圣众亦皆无量。悉皆围绕彼佛座下,一心恭敬听佛说法。” 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这个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广大之会,盛大之会,这就是第九品了,就是说的弥陀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庄严净土,是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今现在说法」。那这就把第九品跟大家介绍了。 现在我们到了第十品了。 〈皆愿作佛第十〉 “本品唯见于汉吴两古译。品中有两要义:一者,阿闍王子等闻经欢喜,发愿成佛,如阿弥陀佛,释尊即为证明。是为启发我等,今日得闻此经,亦当如阿闍王子发起大愿也。二者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复相值,此表一切诸法不离因缘。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经,闻是净宗妙法,亦必多生以来蒙受两土导师教化济度,故于今日方能有如是殊胜因缘也。” 这就告诉你要珍惜这个因缘啊,不是一般佛教徒或者修净土的,个个都有机会听到的,所以底下说了一个「皆愿作佛」,这一品只有古译汉译吴译才有这一段内容,魏译唐译宋译都没有,整品的内容都没有。那你如果是五种原译本任选一种,那你可能就漏掉这个,前面也讲过,或者你选其它的翻译本,那你也会漏掉另外其它这里有的那里没有,所以为什么要会集就是这个原因,那我们现在这个会集本就把这五种原译本最重要的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了,所以大家才会看到这一品,你说这一品重要吗?你也可以说重要,说不重要也可以说不重要,因为它有特别的启发性,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所以把它放在这里就很好了,就是佛说这个经的时候,本品是说佛回答阿难之后,下来说在这个法会当中有一个王子,跟五百长者,都以金华盖供养献给释迦牟尼佛,并且发了愿自己成佛的时候,一切都要像阿弥陀佛。我们先看经文: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我们来看解释,当时在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个法会当中,有阿闍王子跟五百大长者,那我们知道会中有一万二千比丘,七千男居士就是优婆塞Upāsika,这其中五百零一个人,就是王子一个,五百长者,五百加一,五百零一,这五百零一个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都欢喜,每一个人拿金色的华盖到佛前礼拜供养,之后就退下来坐在一边听经,听经心中就发了愿,愿我们将来作佛的时候,都要能够像阿弥陀佛一样,怎么样呢?能够这样子成就国土,可以广度众生。 “此王子与五百长者,正是现在与当来一切含灵之典范。「闻之皆大欢喜」,此欢喜非一切世乐可比,乃因弥陀究竟圆满、超世希有之大愿而喜;为弥陀圆证菩提,大愿成就而喜;为弥陀证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并为我等亦可辗转教导众生,普令度脱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欢喜」。” 那如果我们念《无量寿经》念到「皆大欢喜」,也是没有感觉的,大欢喜不是就比一般欢喜大一些而已,没那么疯狂,只是欢喜而已。但是你看这里告诉你,一件一件事情跟你讲清楚,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大的欢喜?都是这些个原因,注解说得就很清楚,不用解释了。 “「盖」者,宝盖。以之献佛。「作礼」者,礼拜。礼敬供养,表衷心敬信。故上诸句,表「至心信乐」。「却坐听经」以下,表希求佛智,闻法无厌足也。并皆发愿作佛,「皆如阿弥陀佛」。见贤思齐,愿我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信乐礼敬,发无上心。”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佛即知之」者,如来悉知悉见也。《观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以人心与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众发心,「佛即知之」,并立即证明曰:「是王子等,后当作佛」,乃为授佛记也,是表愿力不可思议。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他们没有讲出来,只是心里面想想,佛就知道了,那还要等你讲出来,不用讲。所以《金刚经》就说如来悉知悉见,佛的心跟我们的心没有毫厘的间隔,一丝一毫的间隔都没有,他这一动念头,佛就知道了,就对大家说了,说这些王子他们将来都要成佛。彼等前世他们都发过大乘心,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过去他们都是修菩萨道的,住菩萨道,无量前世都在行菩萨道。 “「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表善根与因缘之不可少也。本经〈福慧始闻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经,复能信受,则决非小缘;盖由于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也。故亦应如阿闍王子等,闻经发愿,持六字之德号,入一乘之愿海,辗转教授,同证弥陀也。” 无数劫来曾经供养了四百亿佛,这个时间很长,所以这个法会参加的人很殊胜,这一些人已经在无量劫供养四百亿的佛了,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因缘,供养了四百亿佛,释迦牟尼佛是四百亿佛之一,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们都是我的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今天他们又来供养我了,所以这都没有离开过去的缘,现在又碰上了。这个时候大众听佛所说,都替他们欢喜,因为他们要成佛了,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授记。所以生在有佛的时代是最殊胜的了,见到佛等于给你授记,佛一看你就知道你今生来世的一切,这不是算命,佛不是算命佬,算命佬自己都算不到自己的命,佛不用这样算的,什么达摩一指功,不用算的,佛一眼就看穿,比X光眼还要厉害,一眼就看穿,其实佛不看也穿。那我们现在没有遇到佛,所以只好自己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摸索,还在猜猜将来怎么死,所以不往生就很可怜!这段的意思是先把它收进来,就是说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一些人这样来发愿,要我们皆如阿弥陀佛发愿就得到授记,将来就成佛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说明这个因缘,因缘很重要!那么这一段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有三个地方特别要重视:第一是发愿。阿闍王子等他们才动个念头发愿,我们成佛的时候,都要像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佛的授记了,授记就是给你打保单,将来一定成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没有佛授记,不晓得怎么样,前途渺茫,是很有信心,越来越有信心,但是呢?还要加个但是...因为没有佛跟你授记,所以我们也要学他们这样天天发愿,那你就得到授记了。 第二个是说到因缘。过去生中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了,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因为法缘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的人。所以这一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哎,这个净土法门对在家居士特别合适,很适合,在《德遵普贤品》,你看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当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大愿的,又是阿闍世王子跟五百多个人,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人,这是表示净土法门非常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更需要这一个,尤其是现在的这个摩登时代,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情,你说还要修什么禅宗这个法门,还是靠禅定种种其它的办法,行不通了!所以才有这句话说:净土法门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是民国初年沈善登居士的一句精彩的话,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世法就是世间法,工作、坐车、上班、购物这都是世间法。但是你心中念念有阿弥陀佛,这是不离佛法啊,所以你修禅可以吗?修禅你要静坐啊,你要去那里静坐啊?所以不废世法就是不需要把现有的工作给停下来不做了,你是很想发这个心,所以那天供养师父的时候,伟明带来的那个同修,他就想说很希望不要工作了,专心有更多时间来好好的修行。我说不需要啊,因为你现在需要这份工作,你还是要工作的。那我就把这句话跟他说,哇,他就觉得很清凉很安慰,但是安慰归安慰,你不要Kerja sampai mati忙死了,你心中没有了阿弥陀佛,你还是要依这句话来做,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能够证到佛法,只有这个法门。所以这就是跟在家人非常契合了,相契了。那前面提出了十六正士对不对?这里又跑出五百长者,五百零一,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么这样子的话这部注解的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念公把它分成到这里是第二卷,到这里第十品是第二卷就圆满了,我们总算把第二卷也讲圆满介绍圆满了。 我们现在进入第三卷: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 * 第三卷 *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伴清净庄严,微妙奇丽,圆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于第廿四品,标显本经纲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之胜行,复于廿五品更广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读者,于如是章句,应深尊重,发起净信也。 上卷明发愿,本卷表愿成。故知经中种种超胜独妙之处,均由于本愿之最胜极妙也。且经中再三拈出「愿」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第廿七品曰:「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愿力宏深品〉云:「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由是可见,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国超逾十方,唯因佛愿宏深,恩德无极。 第廿九品末复云:「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故我侪今日,正宜乘阿弥陀佛所施恩德,发愿往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赞品〉曰:「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往生正因品〉曰:「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故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宝筏。以佛果觉,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趋究竟。自觉觉他,唯此普施真实之利。 又经中从第十一〈国界严净品〉至第卅二〈寿乐无极品〉,广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亦即极乐导师本净明心之所现。事理无碍,故经中所宣妙相,悉是实际理体。复以事事无碍故,彼国一毛一尘,无不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乃《华严经》所专擅,今经复广显事事无碍,故知今经何异《华严》,极乐不离华藏。如日弘法大师《秘藏记》曰:「华藏世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处。」又《秘藏记钞六》曰:「天亲《净土论》(又名《往生论》),极乐世界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 又《往生论》谓极乐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昙鸾大师注曰:「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刚刚前头注解有一个总的概述很长,我们就不一一讲了,以后有机会可以单独选出来详细的讲。那我们这是第一次全面的,第一轮,第一轮的全面将《大经解》一起来学习一遍,因为这个份量很大,书本身都这么厚,但是要把里面全部内容都消化都讲解,这个份量还是很大,为什么呢?现在才第十品,这样子学一遍都要几年的时间,对吗?师父今年七十了,第一遍能学完就已经偷笑已经不错了,所以希望争取时间,我们只是将注解的文字念一念,大家体会体会一下,其实如果你中文根基还不错的话,在电视萤幕上的注解看一看,也应该能够体会多少。因为注解的文字相当精彩也很精辟,是念公黄念祖老居士用汗水跟泪水来传授给我们的。我们现在从最末一段来讨论一下,注解说: “昙鸾大师云:「相好庄严即法身。」是画龙点睛之笔。《宗镜录》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经此一点,大地无寸土。世多谓净土偏着于事相,然未知极乐世界不可思议,所显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导大师所说: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与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财童子采药,童子持一茎草来,并曰:「遍观大地无不是药者。」若能如是会取,则禅密净土,即三即一;尘毛刹土,悉显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境界。” 这里主要是让大家有一个基础,有一个心理准备,因为我们下来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所有的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就是依报跟正报,如果你没有这样来理解,你会把它当神话。所以从这品开始,就要讲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了,种种庄严都是事相,地是黄金的,房子是七宝的,七宝庄严,宫殿楼阁种种都是事相。《往生论》就说了这三种庄严,一个是佛庄严,还有菩萨庄严,就是正报很庄严,还有国土庄严,这些都是事相,但是这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最后都归到法身,然后从法身现出来所有的相,这里面包括你我他,包括电视机,包括椅子、桌子、佛像、菊花,都是他现的,所以这个事相的本体是无为法身,所以我们必须要体会这个事理无碍,而极乐的境界当中它处处表现出事事无碍,所以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两个无碍,是我们今后所要讨论的,你听不懂还是要讨论,听得懂也是要讨论,是离不开的,要离开这个,不能在这个事相当中迷了本体,这就叫忘本。或者有的人家就不喜欢谈这些。所以你看看,极乐世界都是一些事相。以前也讲过,有一位同修,他的孩子就说他,他说爸爸你整天都说要去极乐世界,还不是为了那边的黄金,那边可以捡黄金七宝,是不是?那他的父亲没有深入这个经典。如果是问我,我就会跟他讲,那不是世间的黄金珠宝,这是都是法身,你看鸟啊树啊水啊风啊都会说话的,那你还不是像听神话故事一样吗?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净土经典,他是有排列的,排列是有原因的,他不是先讲《佛说阿弥陀经》,先讲《无量寿经》,才讲《观无量寿经》,之后才讲《阿弥陀经》,让你从《无量寿经》里面清清楚楚把极乐世界给你描述得很详细,很详细之后《观无量寿经》跟你讲理论,方法跟理论。前面两部经《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你接触了过后,有基础了,打好基础了,你再去看《阿弥陀经》,你就不会当它是神话了,因为《阿弥陀经》没有讲得那么详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事相就是说的理,从理而来的,不知道事相之妙它是事事无碍,更殊胜的是超过事理无碍的境界,真实智慧是实相的智慧,实相就没有相,没有相不是消失了,什么相都没有,没有相不是没有相。真知就无知,无为的法身是法性身,法性是寂灭的,所以昨天讲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果只停留在生灭灭已,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最后灭了之后,真正的常乐我净的这个乐就现前了,寂灭了的法身就无相了,寂灭了还有什么相呢?法身无相,但是它可以现一切相。这个用世间的例子不难懂,师父常常举的世间例子像这个电,有没有相啊?有没有形象?无线电波有没有形象啊?但是遇到缘它可以现一切相。而佛的法身为度众生就要现相嘛!应以什么样的身就是现什么样的种类来度众生,他就现同类身,就化身为他说法。所以无相就没有生灭,生灭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相呢?所以无相这个很重要,无相也没有那个不相,不相也无,不但相是无,不相也无,无无相,《心经》就一连串的「无」,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无明无老死,无苦集灭道。那么无跟不两个负号,两个负号负负得正,所以能生一切相。所以有的人就是偏到空了,就是一直空空空...空下去了,不像我的法号空了还能,能了之后又可以空。所以灵峰大师他的《金刚经破空论》,就是要破你这个空的概念。所以净土法门就是华严,大家不要把它看低了,那都是因为不认识。真知无知,无相无不相,所以相好庄严,就是法身,这是昙鸾大师的话。无知,所以无不知,所以一切种智真实智慧。无知无相要这么来解释。他底下又说相好庄严即法身。这句话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这龙还不能飞呀,你把眼睛给点点,没有眼睛,龙飞都会去撞山,把眼睛加上去一点了眼睛龙就飞了。所以不是要离开相好庄严去见法身,相好庄严它本身就是法身。所以永明大师的《宗镜录》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这样一点就是宗门说的话:「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相好庄严就是法身,那哪里还有土呢?没有土啊。所以这么体会禅宗密宗净土,这个三个就是一个,这三个即三即一,即一即三,都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所以禅宗也谈事事无碍,不是不谈事事无碍。这个是先给大家一个热身,总的提醒大家要知道,往后我们看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法身。记得要这样子来看啊!相好庄严皆法身。所以底下谈到相好庄严,念公他自己当初也是这样子来看,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不喜欢极乐世界,讲黄金七宝种种这些,俗气死了!他说那个时候他不懂,把黄金看作是我们这里的黄金,我们这里的黄金是996,认为这是拜金,佛怎么是拜金主义的呢?你给佛像贴金可以,你去泰国就有用金箔给佛像贴金,贴金修福,贴了金之后就有很多金来了。现在明白了,佛不是要将自己变成一个金身的佛,佛不是喜欢金,这金是表法的。所以明白了之后,有了这样的认知,再来看下来几品经文,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你就不会认为是神话故事了,101的什么天方夜谭阿拉丁什么这些,你用这样的心态来读下去下来的内容,就会妙趣无穷,而且是法味十足。法味不是乏味,乏味就是很闷的意思。法味十足!所以讲完这段我们就开始了,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去看看那边的环境了,到了到了第十一品: 〈国界严淨第十一〉 我们先看经文: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上段正明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是第一「国无恶道」、第卅九「庄严无尽」等愿之成就。”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进入第三卷了,国土严净,庄严清净,这是讲极乐世界的环境,种种微妙的事相。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功德,具足庄严。一切庄严它都具足了,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草,不是真正的木,不是真正的菩提树,因为是法身,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法身清净,阿弥陀佛清净,那这些树啊草啊花啊种种这些,肯定也是清净的。所以你不能把它看成是水就是水树就是树,要把这个观念转一转,那你就对《无量寿经》提升了,而你再把这些提升的体会,再跟其他刚刚接触,甚至接触净土很久的念《无量寿经》念了几十年的人,你跟他讲,他会瞪大眼睛,哎,我怎么没有听过这样的内容?是谁跟你们讲的?一定要报我的名字空能法师师父讲的,那你就不一样了。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所以这个就很逻辑了。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没有一切的苦恶趣、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名字都没有,何况有实呢?要有名字我们才会..我们存档档案里面才会出现那个形象啊,是不是?说菊花,我们就出现菊花的样子,它就不会是玫瑰花的花瓣,也不会说莲花,菊花就是菊花。所以这是没得争论的,名字一念出来,它就有形象。极乐世界厉害!它就是没有给你听到这个名字,那就不会有这个形象,没有路霸,没有强盗,没有小偷,是不是?那我们一想到小偷就会现出小偷的样子,路霸在路上很凶的那种。极乐世界都没有这个名字,怎么会有这些人?是不是?所以很妙啊!以前我刚刚接触《无量寿经》也没有体会,不是深,也没有体会到这么妙,现在越来越体会到阿弥陀佛想出这样子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是不是?所以叫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往生论》明三种功德庄严,一者彼佛国土,二者阿弥陀佛,三者彼诸菩萨(每一皆具无量功德庄严)。具此三种功德庄严,故云「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论又云:「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这国土的功德庄严成就不可思议力,就像那个摩尼如意宝珠一样。 “盖谓极乐世界一一皆应国人机宜而现。如泉池德水,「一一随众生意」,犹如摩尼宝,又名如意宝,能随人意而现种种。论中「如彼摩尼如意宝性」者,《论注》曰:「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国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盘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国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摩尼如意宝珠这个是拿来作一个譬喻,摩尼如意宝是佛涅盘以佛的方便力,留下很多很多的舍利,舍利众生就供养,当众生福报尽了的时候,这个舍利就变成如意宝珠,这个宝珠在海里面,龙王拿来当首饰,如果有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他能够以他的慈悲力他的愿力,能够得到这个珠子,得到这个珠子他就可以对我们这个世界做很大的饶益,就是利益众生,众生就得到利益,他可以从这个珠子给出种种众生所需要的东西,他就是要斋戒修法,让珠子先发愿,愿它能够降雨似的降出种种的宝来,种种众生需要的东西,所以称为摩尼宝珠。下来注解说: “又「相似相对」者,《论注》曰:「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 这个很重要,大家要好好体会,下来会解释: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盖谓极乐国土成就不可思议力,超逾一切,无能比者。今借摩尼为喻,此宝实亦远远不如,故云「相似」。且只是勉强以为对比,故云「相对」。对者,对比也。” 极乐世界的种种就像拿摩尼珠来做比方,但这个宝珠很殊胜,已经不得了了,能够给众生所需要的东西。但这只是一个相似的比方,它不是完完全全是那个意思。因为这个宝他只能给众生衣食等等物质上的东西,不能给众生满足众生求无上道的这个愿,他不能说我给一个什么东西给你,那你就得到无上道了,这个不行,做不到。所以各位同修,我们要求的是自己的慧命,外面的任何一个人不能给我们慧命,不能开发我们的慧命,只有佛。慧命比这个身命不晓得重要过多少千万倍,这个身体是梦幻泡影,死了四十九天又来投胎了,而且迟早要拿去烧的。但是现在还有人不舍得放弃,既要阿弥陀佛,也要它(色身),两个都要。要知道世间的圣人还没成佛,他能变出这些宝物这里说了,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只能得到世间物质的享用而已,然后最后你还是要六道轮回Reincarnation,世间的圣人他有教你怎么样超越六道轮回吗?没有啊,超越轮回他没教啊,所以不能够与众生无上的道愿,所以这个还只是相似而已,而且这个宝能满足众生一生的愿,不能给众生无量的愿,你一求这个愿就只得这个愿,其它得不到,所以又怎么说是相对呢?因为相似,只是勉强拿来做对比,所以就举这个摩尼宝。下来再看注解: “又「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者,昙鸾大师《论注》曰:「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正式的来讲这个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在《论注》里面就说是,从法藏比丘他菩萨的智慧清净的业,他的业是清净的,因为他作菩萨的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智慧清净的,做了种种的庄严佛事。那么从依法性入了清净相,依就是如实,就是住于真实之际,庄严了这个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入了清净之相了,所以这个法它就没有颠倒没有虚伪,所以就是真实功德了。这个因清净,所得的果当然也清净,所以说是「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因为是真实功德,所以是无量功德,而且这个功德就具足庄严。所以这就把昙鸾大师这两句话解释了,它没有虚伪没有颠倒,真实之际真实的智慧所流出的,所以你只有相信就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它是无量的庄严。师父我都是尽量原原本本的转述念公自己的原话,前面讲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保存这些珍贵的开示。至于体会,大家将来自己重复看视频的时候,每一个人自己都能够好好的来体会。那我自己只是在完成这件工作而已,明白了吗?我记得第一次到加拿大,那时候还是居士,就遇到一位从台湾移民过去的华侨,他就在那边是修密的,就是当地的藏传佛教,但是他听过黄念祖居士的大名,他很赞叹!那我就说出我有这个心愿,希望有一天,那时候还没有想到以后会出家,我不知道,希望有一天能将念公所有重要的开示讲解内容,都做成视频保存下来,不过我只能做转述复讲而已。那么他就说:哎,光是这样都已经不得了了!说这个话是在十年前,我出家快九年了,现在出家了,还真的在做这一件工作,所以应该是有使命的。 “昙鸾大师和盘托出如来秘藏。盖谓菩萨依于法性之实际,入于清净智慧(即经中之「住真实慧」也),故远离虚伪颠倒,是为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即「无量功德」。极乐世界乃如是真实功德之所庄严,故曰「具足庄严」。故成就不可思议之力。《论注》又曰:「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请参阅彼论)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乃由弥陀无上最善住持国土之功德威力所摄成)。」又十七种功德成就中,第一为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论注》曰:「此清净是总相。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今经曰:「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 我们继续看注解解释「众苦」: “「众苦」者,苦以逼恼为义。苦事众多,诸经论中为三苦、八苦等。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坏苦。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故曰坏苦。(三)行苦。非苦非乐,因念念迁流,故名为行,终归变灭,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极乐永离。如《疏钞》曰:「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间之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八苦。(一)生居胎狱,是生苦。(二)老厌龙钟,是老苦。(三)病受苦痛,是病苦。(四)死悲分散(自身四大,与今世眷属悉皆分散),是死苦。(五)爱则欲合偏离。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六)怨则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欲求远离,反而集聚,是名怨憎会苦。(七)求则欲得偏失,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我们简单的来看看,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盛」。在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众生享受都不平等。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这句话好像不合逻辑,但是他又很逻辑,因为每一个人所造的因不一样,那感召的果当然也不同,所以不同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乐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压力,乐的时间很短不会长久,所以这个乐叫做只是苦暂时的休息而已,所以它会变叫坏苦。非苦非乐是舍受,心不能常保叫做行苦。这说的是你的念头七上八下千变万化。所以这是经中说的三苦八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盛。」生苦,佛在经中说的非常透彻,那你说佛你不知道女人生孩子是怎么样的你怎么会那么清楚?因为他是佛,佛就是你嘛!所以他也就是那个生孩子的女人嘛!所以他怎么会不清楚呢?说神识在母亲肚子里面十个月,感受好像在地狱,这个之前常常跟大家说了,母亲那喝一杯凉水,那你就好像在寒冰地狱;喝一杯热咖啡,你就好像在八热地狱;出生之后,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刚生出来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如夹山地狱,像夹山地狱被夹着出来;你一出来接触到空气,就像风刀地狱,病苦老苦摆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间接的感受;死的时候,神识离开身体了,你以为这么舒服这么简单说出离就出离,好像生龟脱壳,活的乌龟你将它的壳硬硬给他掰开,你试试看!但是学佛有真正功夫的人,老病死没有,老当益壮,年老体健,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没有病痛,躺下来就Byebye再见了,好像睡着了一样。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欲望太多,没办法达到。第六、是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想碰见他偏偏在你面前出现,就是这样的。第七、爱别离苦,心爱的人要生离死别。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指生理跟心理的造作。下来就引了一段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跟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的话,都是大祖师,我们尽量来体会。 “《圆中钞》曰:「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曰五阴炽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离诸苦。《疏钞》曰:「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指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你看光是看看这个注解《弥陀疏钞》的内容,以后我们来听听这些内容的解释,你看很享受的,大家慢慢等吧!《圆中钞》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这五种,受想行识是精神,色是物质,物质跟精神你放不下,你对于身,对于心,心就是精神现象,都产生严重的情执,不知道这五种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五样东西称之为阴,阴是什么?「覆盖之义」,它会把它给盖住了,把什么给盖住了?就把你的自性给盖起来了,你见不到你的佛性,见不到自性,自性是真我,色受想行识是假我。所以师父我常常比喻,一个是假身,一个是真身。一般人就是不懂,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里面有真,真里面有假,真假合合,真妄合合。什么是假的呢?胡思乱想起烦恼,包括生起了贪嗔痴,那个心是假的,你把那个当真,那你不是把假当真吗?虽然是假的,可是你还是有苦受啊,你还是要受苦啊,但是他不是真我,凡夫错就错在把假的当作真的,那么真的就不认识,不认识那会有什么结果呢?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告诉你是假的,那六道轮回不是很冤枉吗?你看这里讲得很好啊,它能够「盖覆真性,不令显发」,这五种东西让你永远见不到真性,这五样东西你如果去掉了,去掉了你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的简单也这么的不简单!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诸难」有几种说法很精彩,我们明天再来继续下来的内容。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