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79集
2022/11/20 20:15:51瀏覽266|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79集

  那我們在這個圓滿成就這一品裡面,我們看到法藏菩薩圓滿成佛了,那麼法藏大士他所證得的是法身理體,也就是本經說的三種真實裡面的真實之際,所以這一品的經文我們昨天就看到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是指的法身的阿彌陀佛,彌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眾生就三無差別了,那還有什麼眾生可度呢?那不度眾生,成佛要幹什麼?成佛就很無聊沒事幹了。所以這裡我們就看到,法身是理體,但是理不礙事,在寂滅當中正好廣顯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圓融。那麼加上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大願是無盡的,所以他要廣施真實之利,普利眾生,所以就從法身現出化身,在凡聖同居土做救度,那是昨天我們學習過的。今天我們繼續看經文的解釋。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

  底下我們就來瞭解「號阿彌陀」,我們先看註解說:

“又阿彌陀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如《彌陀疏鈔》曰:「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毘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

  《彌陀疏鈔》這部著作很深。《阿彌陀經》很薄,經文不是很長,念的話十幾分鐘就念完了。可是《阿彌陀經》的疏鈔,《阿彌陀經》的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彌陀疏鈔》,博大精深,很深很深,因為蓮池大師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用華嚴的境界來解釋淨土宗。所以師父也一直希望有一天,但是這個希望歸希望,不曉得是哪一天,能夠跟大家介紹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這個《大經解》講完了,既然《大經解》大家都可以接受了,那《彌陀疏鈔》應該都可以接受了,那就不得了了!那應該是幾年後的事情了。所以這裡《彌陀疏鈔》用密宗的道理來解釋,三十七佛都是毗盧遮那這尊佛所顯現的自受用所證成於五智成五方佛,毗盧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體性智,這個就是比我們唯識所講的四智,又多出一個智叫法界體性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現出四方如來,妙觀察智就變成西方的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說的是什麼呢?說的都是常識,知道就好了,我們主要是存檔,把這裡面的資料,我這裡存檔,你們那邊也存檔,所以就用不著再說了。下來說:

“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因彌陀即毘盧,故云:「一佛」。「土」者淨佛國土。「二土」者,華藏與極樂。「雙」者兼也,義為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淨土也。”

  所以這裡引《彌陀疏鈔》的話說:一尊佛而雙二土。所以彌陀跟毗盧遮那就是一個佛。「雙二」是兼的意思,兼做兩邊叫做雙。一尊佛兼領著兩個淨土,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下來講到密宗了:

“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云:「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恆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大日即毗盧。)”

  所以大日也就是毗盧,所以大日如來也是毗盧遮那佛,也是阿彌陀佛,一個是密宗,一個是淨土宗,一個是華嚴宗。這裡又給我們說了這些事情了,可見得這個認知很重要。東密就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日本大德興教大師說: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不生不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具無量義。一譯無量壽。二譯無量光。三譯甘露王。”

  無量壽是體,無量光是相,甘露王是用。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有無量的妙德,阿彌陀具無量義,一個無量壽,你可以翻成無量光,甘露王這是密宗經典的解釋。

“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報化三身。”

  所以這以前常常跟大家說,一尊阿彌陀佛,他兼法身報身應化身,所以是有根據的,沒有根據的,師父不可以亂亂講的。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你念阿彌陀佛,也念到應化身,念到報身,念到法身。

“又可譯為無量莊嚴、無量清淨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彌陀名號。”

  所以阿彌陀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都是阿彌陀佛。所以不是我們修淨土法門念佛法門的,亂亂抬高我們自己所修的這個法門的,而且阿彌陀三個字,每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乃至無量的無量。這個名號含攝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這其中就是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包含了虛空法界一切的萬法,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僅僅是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宣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那摩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句洪名,就等於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念完了,把無量無邊的法門通通都念到通通都修了,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法界全體,那法界全體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如來,就是一切眾生,最後說,就是你,就是你本人啊!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念一切諸佛菩薩,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論,一切一切的咒都在這句阿彌陀佛之中了。這裡提到十二光佛,我們後面經文會有詳細的解說,十二光名號也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

“又阿彌陀三字,每字亦具無量義。阿字為本不生之義,故是空諦。彌字為吾我之義,故是隨緣之假諦。陀字為如之義,故是中諦。”

  空假中這是天臺宗用空假中來解釋阿彌陀佛,這我們就不多講了,因為不是我們本宗的,是天臺宗的。下來再看註解:

“又《阿彌陀秘釋》云:「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彌字,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阿字,佛部義;示理智不二,法界體相故。彌字,蓮華部義;妙觀察智,生法二空,實相本來不染六塵,如蓮花故。陀字,金剛部義;如來妙智,自性堅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又阿字,空義;一心法體本自虛妄相空無故。彌字,假有義;一心平等,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義;一心平等,諸法離二邊,無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義;一心體相,本有不生,無滅盡故。彌字,空義;一心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義;一心諸法,本來法身功德,無斷絕故。又阿字,因義;佛界眾生,因一心覺,因一心迷故。彌字,行義;斷人法二我,證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義;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則佛果故。如是差別法門,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無定相。如帝網珠,不可取捨。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以上《秘釋》之說頓開諸佛秘藏,直顯持名一法攝盡一切法功德。專念彌陀,即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之無邊妙德。如上妙諦,直示佛之知見;正顯此法,實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密宗的書《阿彌陀密釋》說:唱阿彌陀三個字,可以滅無始的重罪。念這三個字,可以滅你無始以來的重罪啊!念阿彌陀佛,成無終福智,沒有完不可窮盡的福報跟智慧,這麼簡單,你就這麼念,就得到福報,就開智慧了。「如帝網一珠」帝釋天天宮網上的一顆珠子。「頓現無盡寶珠」一切寶珠都在這個珠子出現。念「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 所以稱讚念佛的功德,很快就圓滿無邊的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秘釋》的說法是開諸佛的密藏,顯示持名,持名就是開口念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有四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現在我們能做到的,一般人能做到的就是念就是持名,但是很多人覺得還有比持名更高的嗎?就是觀想念佛啦,你去觀吧!觀想想到最後不知想到哪裡去了。觀像,那你整天要記得的帶著阿彌陀佛的像,你到超市也帶著阿彌陀佛的像到處走,一邊購物,一邊看著阿彌陀佛的像,不能一時把那個像給拿掉,你就沒有辦法觀像了。實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那個更難了。那是不是其它三種都很難,我們就沒得選擇,只好選擇持名念佛?但是這裡告訴你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這句佛號他本身的功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因為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願,成佛之後,就將所有一切最好料的東西,全部都放在這個裡面了。不管阿彌陀佛他修行了五劫,又經千億歲這樣的來種種的積功累德,他做了這麼多,全都給了我們了,你只要持名念阿彌陀佛,就攝了一切法的功德,就可以迅速圓滿自性本具的無邊妙德,說詳細一點就是,這種道理正是佛的知見,不是眾生的知見。念佛的殊勝功用只有誰才知道?菩薩都沒有辦法完全明白,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成了佛之後,佛跟佛才能夠徹底知道,其他的也知道,不過是知道很小的部分而已,因為它太過殊勝,太過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就叫做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然為什麼會說是難信之法呢?現在不是很多人都在念佛嗎?但是他能夠像剛才我們這麼說的,這樣來信這句佛號嗎?你說他信阿彌陀佛嗎?他信啊,你說他不信,他還生氣,我不信我怎麼會念阿彌陀佛啊?他也想生極樂世界,但是他就不能相信到這一個佛號有如是的功德,有像剛才這麼講的這種功德,他信不到這裡,你們還比他們強。阿彌陀是如是的清淨莊嚴,極樂國土是如是的不可思議,這個法門說如是的超越,這一些就是難信。下來註解說:

“又《阿字觀》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佛號中一個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不可思議,明矣。”

  所以這句名號之中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佛回答阿難的話。「成佛號阿彌陀佛」,法藏已經徹底覺悟究竟成佛了,佛號就叫阿彌陀Amitha。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表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成等正覺,號阿彌陀佛。從法藏成佛至釋尊說經時,已歷十劫。但應著眼此云十劫,正是為酬願度生示現之事相,此乃一期應機之權說;若究其實,則彌陀實久已成佛。”

  這昨天講過了。今天我們來看看,這裡說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一共有十劫,這是權巧方便的說,不是講真實的,如果講真實的,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很久很久都成佛了,這個後面還會用經典來證明。

“彌陀即大日如來,已見於上所引證之《大乘密嚴經》。茲更引三證:”

  下來引了三部經跟論來證明:第一是《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二部是靈芝的《彌陀經義疏》、第三是《箋注》。

“一、《法華經化城喻品》云:「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又「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明彌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釋迦是第十六王子。釋迦成佛以來,已無量劫,如《法華壽量品》云:「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又「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釋迦於印度成佛,成佛以來,於今二千餘年,實為方便之權巧示現。故彌陀於極樂成佛,「於今十劫」亦復如是。實皆久遠成佛。”

  在《法華經化城喻品》裡頭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都是大通智勝如來,他們還沒有出家前是王子,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兄弟,那個時候父王出家了嘛,父王出家他們就也就跟著出家了,現在都成佛了,在十方世界說法,阿彌陀佛是第九王子,釋迦牟尼佛是第十六最小的,在娑婆國土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多少塵點劫塵點劫了,這個塵點劫是天文數字,說不清楚了,你把這個世界碎為微塵,磨得比粉還小的微塵,在多少遠灑一個塵,這個塵要多少世界?一個塵一個世界要多少世界?又有多少微塵法?這麼多劫以前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阿彌陀佛也同樣早已經成佛了,這是《法華經》這部經裡面講的:

“二、靈芝《彌陀經義疏》云:「《楞嚴勢至章》云:『我於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準大本(指《無量壽經》)中,即彌陀也(其意為:根據《無量壽經》,《楞嚴》中之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佛)。今經(指《阿彌陀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機之說,不足為疑。」上為靈芝師引《楞嚴》恆沙劫前有佛名無量光,證明彌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權說。”

  那麼還有靈芝法師他也引了《首楞嚴經圓通章》說:恒沙劫前有佛名無量光,這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面說的,就證明阿彌陀佛久已成佛,所以十劫只是權巧方便的說。

“三、《箋注》云:「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則西方之阿彌陀,於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於金剛界主大智慧門。妙觀察智之所成也。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以彌陀即大日故。”

  另外一部《箋注》也說: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以彌陀即大日故」。

“「今現在說法」,言「今現在」則非過去與未來,直指當下。故云「今現在」,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當下此時正為眾生說法,故應發願往生,禮覲聽法,依法修行,速補佛位。又彭際清居士曰:「不唯爾時(釋尊說法時),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也。」故知此非三世遷流之現在。而是後後無量,直是常住,故永稱現在。且無論今後若干久遠時劫,凡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則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因彼佛說法無間也。”

  這個很妙!今現在表示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之前阿難就問了:是過去佛現在佛,還是未來佛呢?現在回答你了,是現在佛,這個時候正在給眾生說法,所以是「今現在說法」,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回答阿難的時候說的,就是今天,任何時候,明天也可以,就在我們這個時候,佛正在說法。你再過了一兩千年之後,讀到這個經的人讀到這一句,「今現在說法」,他可以體會「今現在」就是他當時看經的時候佛正在說法,那有時間呢?那有空間?時間空間是我們的錯覺啊,所以我們人才有時間空間,而實際上那有時間?所以這個就很妙!像經文開端說的「一時」,所以他是活的,不是死的,這就打破了空間時間,不然這個經典就變成出土文物了,變成老古董了,變成古董成為過去,現在不適合用了。所以沒有時間性,這就妙了!為什麼呢?本來就是這樣,時間是我們三度空間的人建立的,大家認同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敢講一天二十五個小時嗎?認同了就把它定下來,時間這是大家公認的,是三個空間的人公認的。你到了四度空間就不是這樣了,如果你能夠入到第四空間,你看這個世界,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今現在說法」就直指當下了。註解說:

“至於說法者是何身?據《彌陀疏鈔》意,說法者,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觀經》云:「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沙由旬之身」,則是報身說法。《疏鈔》又云:「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三身齊說,各隨機宜。」三身齊說,則說法者雖是應身報身,實亦兼法身矣。”

  那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是什麼身呢?以何身說法呢?就是阿彌陀佛現在在極樂世界七寶講堂說法的是什麼身呢?不是甲洞七寶講堂說法的是什麼身,那一位是什麼身呢?據《疏鈔》蓮池大師的意思說法的是化身,但是你不要死在那個文字「化身」,他也兼報身,有人還說三身都一起說,法身報身化身,那你聽到的只是化身所說,你也可以聽到其中報身所說,你也可以領會到法身所說,「各隨機宜」就是每一個人都不一樣,這前面講過了。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因彼土聖眾無量,復有十方前往禮覲聽法之聖眾亦皆無量。悉皆圍繞彼佛座下,一心恭敬聽佛說法。”

  極樂世界本土有無量無邊的聖賢大眾,十方無量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聖賢到來禮覲聽法,這個法會廣大莊嚴,都圍繞彌陀座下恭敬聽法,廣大之會,盛大之會,這就是第九品了,就是說的彌陀圓滿成就,如實安住莊嚴淨土,是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今現在說法」。那這就把第九品跟大家介紹了。

  現在我們到了第十品了。

〈皆願作佛第十〉

“本品唯見於漢吳兩古譯。品中有兩要義:一者,阿闍王子等聞經歡喜,發願成佛,如阿彌陀佛,釋尊即為證明。是為啟發我等,今日得聞此經,亦當如阿闍王子發起大願也。二者佛說是諸王子,已於無量劫中行菩薩道,過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復相值,此表一切諸法不離因緣。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經,聞是淨宗妙法,亦必多生以來蒙受兩土導師教化濟度,故於今日方能有如是殊勝因緣也。”

  這就告訴你要珍惜這個因緣啊,不是一般佛教徒或者修淨土的,個個都有機會聽到的,所以底下說了一個「皆願作佛」,這一品只有古譯漢譯吳譯才有這一段內容,魏譯唐譯宋譯都沒有,整品的內容都沒有。那你如果是五種原譯本任選一種,那你可能就漏掉這個,前面也講過,或者你選其它的翻譯本,那你也會漏掉另外其它這裡有的那裡沒有,所以為什麼要會集就是這個原因,那我們現在這個會集本就把這五種原譯本最重要的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了,所以大家才會看到這一品,你說這一品重要嗎?你也可以說重要,說不重要也可以說不重要,因為它有特別的啟發性,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所以把它放在這裡就很好了,就是佛說這個經的時候,本品是說佛回答阿難之後,下來說在這個法會當中有一個王子,跟五百長者,都以金華蓋供養獻給釋迦牟尼佛,並且發了願自己成佛的時候,一切都要像阿彌陀佛。我們先看經文: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我們來看解釋,當時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個法會當中,有阿闍王子跟五百大長者,那我們知道會中有一萬二千比丘,七千男居士就是優婆塞Upāsika,這其中五百零一個人,就是王子一個,五百長者,五百加一,五百零一,這五百零一個人都是在家居士,他們都歡喜,每一個人拿金色的華蓋到佛前禮拜供養,之後就退下來坐在一邊聽經,聽經心中就發了願,願我們將來作佛的時候,都要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怎麼樣呢?能夠這樣子成就國土,可以廣度眾生。

“此王子與五百長者,正是現在與當來一切含靈之典範。「聞之皆大歡喜」,此歡喜非一切世樂可比,乃因彌陀究竟圓滿、超世希有之大願而喜;為彌陀圓證菩提,大願成就而喜;為彌陀證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為我等與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並為我等亦可輾轉教導眾生,普令度脫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歡喜」。”

  那如果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到「皆大歡喜」,也是沒有感覺的,大歡喜不是就比一般歡喜大一些而已,沒那麼瘋狂,只是歡喜而已。但是你看這裡告訴你,一件一件事情跟你講清楚,所以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大的歡喜?都是這些個原因,註解說得就很清楚,不用解釋了。

“「蓋」者,寶蓋。以之獻佛。「作禮」者,禮拜。禮敬供養,表衷心敬信。故上諸句,表「至心信樂」。「卻坐聽經」以下,表希求佛智,聞法無厭足也。並皆發願作佛,「皆如阿彌陀佛」。見賢思齊,願我之大願、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攝淨佛國,普利有情,是即真發菩提心也。故我等聞經之人皆應如是,信樂禮敬,發無上心。”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佛即知之」者,如來悉知悉見也。《觀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以人心與佛心無毫釐許間隔,故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眾發心,「佛即知之」,並立即證明曰:「是王子等,後當作佛」,乃為授佛記也,是表願力不可思議。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彌陀以四十八願接引眾生,一切皆賴信願行為資糧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師云:「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他們沒有講出來,只是心裡面想想,佛就知道了,那還要等你講出來,不用講。所以《金剛經》就說如來悉知悉見,佛的心跟我們的心沒有毫厘的間隔,一絲一毫的間隔都沒有,他這一動念頭,佛就知道了,就對大家說了,說這些王子他們將來都要成佛。彼等前世他們都發過大乘心,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去他們都是修菩薩道的,住菩薩道,無量前世都在行菩薩道。

“「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表善根與因緣之不可少也。本經〈福慧始聞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經,復能信受,則決非小緣;蓋由於過去生中,非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實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也。故亦應如阿闍王子等,聞經發願,持六字之德號,入一乘之願海,輾轉教授,同證彌陀也。”

  無數劫來曾經供養了四百億佛,這個時間很長,所以這個法會參加的人很殊勝,這一些人已經在無量劫供養四百億的佛了,在迦葉佛的時候,他們跟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供養了四百億佛,釋迦牟尼佛是四百億佛之一,在迦葉佛的時候,他們都是我的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今天他們又來供養我了,所以這都沒有離開過去的緣,現在又碰上了。這個時候大眾聽佛所說,都替他們歡喜,因為他們要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授記。所以生在有佛的時代是最殊勝的了,見到佛等於給你授記,佛一看你就知道你今生來世的一切,這不是算命,佛不是算命佬,算命佬自己都算不到自己的命,佛不用這樣算的,什麼達摩一指功,不用算的,佛一眼就看穿,比X光眼還要厲害,一眼就看穿,其實佛不看也穿。那我們現在沒有遇到佛,所以只好自己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摸索,還在猜猜將來怎麼死,所以不往生就很可憐!這段的意思是先把它收進來,就是說希望大家也能像這一些人這樣來發願,要我們皆如阿彌陀佛發願就得到授記,將來就成佛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說明這個因緣,因緣很重要!那麼這一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有三個地方特別要重視:第一是發願。阿闍王子等他們才動個念頭發願,我們成佛的時候,都要像阿彌陀佛,馬上就得到佛的授記了,授記就是給你打保單,將來一定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沒有佛授記,不曉得怎麼樣,前途渺茫,是很有信心,越來越有信心,但是呢?還要加個但是...因為沒有佛跟你授記,所以我們也要學他們這樣天天發願,那你就得到授記了。

  第二個是說到因緣。過去生中在迦葉佛的時候,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又在法會相逢了,又獻供養又來聽經,又進一步結緣,因為法緣很重要,佛也不能度無緣的人。所以這一品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哎,這個淨土法門對在家居士特別合適,很適合,在《德遵普賢品》,你看文殊普賢彌勒之後就是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在本品當中聽佛說完法之後,首先歡喜振奮來獻供養來發大願的,又是阿闍世王子跟五百多個人,都是在家人,沒有出家人,這是表示淨土法門非常適合於在家人,在家人更需要這一個,尤其是現在的這個摩登時代,因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負擔,有好多事情,你說還要修什麼禪宗這個法門,還是靠禪定種種其它的辦法,行不通了!所以才有這句話說:淨土法門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民國初年沈善登居士的一句精彩的話,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世法就是世間法,工作、坐車、上班、購物這都是世間法。但是你心中念念有阿彌陀佛,這是不離佛法啊,所以你修禪可以嗎?修禪你要靜坐啊,你要去那裡靜坐啊?所以不廢世法就是不需要把現有的工作給停下來不做了,你是很想發這個心,所以那天供養師父的時候,偉明帶來的那個同修,他就想說很希望不要工作了,專心有更多時間來好好的修行。我說不需要啊,因為你現在需要這份工作,你還是要工作的。那我就把這句話跟他說,哇,他就覺得很清涼很安慰,但是安慰歸安慰,你不要Kerja sampai mati忙死了,你心中沒有了阿彌陀佛,你還是要依這句話來做,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能夠證到佛法,只有這個法門。所以這就是跟在家人非常契合了,相契了。那前面提出了十六正士對不對?這裡又跑出五百長者,五百零一,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意思。那麼這樣子的話這部註解的第二卷,黃念祖老居士念公把它分成到這裡是第二卷,到這裡第十品是第二卷就圓滿了,我們總算把第二卷也講圓滿介紹圓滿了。

  我們現在進入第三卷: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

* 第三卷 *

(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云:「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云:「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儕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日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云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往生論》謂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曇鸞大師注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剛剛前頭註解有一個總的概述很長,我們就不一一講了,以後有機會可以單獨選出來詳細的講。那我們這是第一次全面的,第一輪,第一輪的全面將《大經解》一起來學習一遍,因為這個份量很大,書本身都這麼厚,但是要把裡面全部內容都消化都講解,這個份量還是很大,為什麼呢?現在才第十品,這樣子學一遍都要幾年的時間,對嗎?師父今年七十了,第一遍能學完就已經偷笑已經不錯了,所以希望爭取時間,我們只是將註解的文字念一念,大家體會體會一下,其實如果你中文根基還不錯的話,在電視螢幕上的註解看一看,也應該能夠體會多少。因為註解的文字相當精彩也很精闢,是念公黃念祖老居士用汗水跟淚水來傳授給我們的。我們現在從最末一段來討論一下,註解說:

“曇鸞大師云:「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這裡主要是讓大家有一個基礎,有一個心理準備,因為我們下來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所有的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就是依報跟正報,如果你沒有這樣來理解,你會把它當神話。所以從這品開始,就要講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了,種種莊嚴都是事相,地是黃金的,房子是七寶的,七寶莊嚴,宮殿樓閣種種都是事相。《往生論》就說了這三種莊嚴,一個是佛莊嚴,還有菩薩莊嚴,就是正報很莊嚴,還有國土莊嚴,這些都是事相,但是這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最後都歸到法身,然後從法身現出來所有的相,這裡面包括你我他,包括電視機,包括椅子、桌子、佛像、菊花,都是他現的,所以這個事相的本體是無為法身,所以我們必須要體會這個事理無礙,而極樂的境界當中它處處表現出事事無礙,所以事理無礙事事無礙這兩個無礙,是我們今後所要討論的,你聽不懂還是要討論,聽得懂也是要討論,是離不開的,要離開這個,不能在這個事相當中迷了本體,這就叫忘本。或者有的人家就不喜歡談這些。所以你看看,極樂世界都是一些事相。以前也講過,有一位同修,他的孩子就說他,他說爸爸你整天都說要去極樂世界,還不是為了那邊的黃金,那邊可以撿黃金七寶,是不是?那他的父親沒有深入這個經典。如果是問我,我就會跟他講,那不是世間的黃金珠寶,這是都是法身,你看鳥啊樹啊水啊風啊都會說話的,那你還不是像聽神話故事一樣嗎?尤其是《佛說阿彌陀經》。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淨土經典,他是有排列的,排列是有原因的,他不是先講《佛說阿彌陀經》,先講《無量壽經》,才講《觀無量壽經》,之後才講《阿彌陀經》,讓你從《無量壽經》裡面清清楚楚把極樂世界給你描述得很詳細,很詳細之後《觀無量壽經》跟你講理論,方法跟理論。前面兩部經《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你接觸了過後,有基礎了,打好基礎了,你再去看《阿彌陀經》,你就不會當它是神話了,因為《阿彌陀經》沒有講得那麼詳細,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些事相就是說的理,從理而來的,不知道事相之妙它是事事無礙,更殊勝的是超過事理無礙的境界,真實智慧是實相的智慧,實相就沒有相,沒有相不是消失了,什麼相都沒有,沒有相不是沒有相。真知就無知,無為的法身是法性身,法性是寂滅的,所以昨天講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如果只停留在生滅滅已,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最後滅了之後,真正的常樂我淨的這個樂就現前了,寂滅了的法身就無相了,寂滅了還有什麼相呢?法身無相,但是它可以現一切相。這個用世間的例子不難懂,師父常常舉的世間例子像這個電,有沒有相啊?有沒有形象?無線電波有沒有形象啊?但是遇到緣它可以現一切相。而佛的法身為度眾生就要現相嘛!應以什麼樣的身就是現什麼樣的種類來度眾生,他就現同類身,就化身為他說法。所以無相就沒有生滅,生滅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相呢?所以無相這個很重要,無相也沒有那個不相,不相也無,不但相是無,不相也無,無無相,《心經》就一連串的「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無明無老死,無苦集滅道。那麼無跟不兩個負號,兩個負號負負得正,所以能生一切相。所以有的人就是偏到空了,就是一直空空空...空下去了,不像我的法號空了還能,能了之後又可以空。所以靈峰大師他的《金剛經破空論》,就是要破你這個空的概念。所以淨土法門就是華嚴,大家不要把它看低了,那都是因為不認識。真知無知,無相無不相,所以相好莊嚴,就是法身,這是曇鸞大師的話。無知,所以無不知,所以一切種智真實智慧。無知無相要這麼來解釋。他底下又說相好莊嚴即法身。這句話就是畫龍點睛的一筆,這龍還不能飛呀,你把眼睛給點點,沒有眼睛,龍飛都會去撞山,把眼睛加上去一點了眼睛龍就飛了。所以不是要離開相好莊嚴去見法身,相好莊嚴它本身就是法身。所以永明大師的《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這樣一點就是宗門說的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相好莊嚴就是法身,那哪裡還有土呢?沒有土啊。所以這麼體會禪宗密宗淨土,這個三個就是一個,這三個即三即一,即一即三,都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所以禪宗也談事事無礙,不是不談事事無礙。這個是先給大家一個熱身,總的提醒大家要知道,往後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法身。記得要這樣子來看啊!相好莊嚴皆法身。所以底下談到相好莊嚴,念公他自己當初也是這樣子來看,他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很不喜歡極樂世界,講黃金七寶種種這些,俗氣死了!他說那個時候他不懂,把黃金看作是我們這裡的黃金,我們這裡的黃金是996,認為這是拜金,佛怎麼是拜金主義的呢?你給佛像貼金可以,你去泰國就有用金箔給佛像貼金,貼金修福,貼了金之後就有很多金來了。現在明白了,佛不是要將自己變成一個金身的佛,佛不是喜歡金,這金是表法的。所以明白了之後,有了這樣的認知,再來看下來幾品經文,說的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你就不會認為是神話故事了,101的什麼天方夜譚阿拉丁什麼這些,你用這樣的心態來讀下去下來的內容,就會妙趣無窮,而且是法味十足。法味不是乏味,乏味就是很悶的意思。法味十足!所以講完這段我們就開始了,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去看看那邊的環境了,到了到了第十一品:

〈國界嚴淨第十一〉

  我們先看經文: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上段正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是第一「國無惡道」、第卅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進入第三卷了,國土嚴淨,莊嚴清淨,這是講極樂世界的環境,種種微妙的事相。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有無量的功德,具足莊嚴。一切莊嚴它都具足了,其中萬事萬物,一草一木,沒有一樣不清淨。因為那不是真正的草,不是真正的木,不是真正的菩提樹,因為是法身,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法身清淨,阿彌陀佛清淨,那這些樹啊草啊花啊種種這些,肯定也是清淨的。所以你不能把它看成是水就是水樹就是樹,要把這個觀念轉一轉,那你就對《無量壽經》提升了,而你再把這些提升的體會,再跟其他剛剛接觸,甚至接觸淨土很久的念《無量壽經》念了幾十年的人,你跟他講,他會瞪大眼睛,哎,我怎麼沒有聽過這樣的內容?是誰跟你們講的?一定要報我的名字空能法師師父講的,那你就不一樣了。沒有一樣不是真實智慧甚深般若的顯現,沒有一樣的本體不是無為法身,所以這個就很邏輯了。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沒有一切的苦惡趣、魔惱的名字,眾苦、諸難、惡趣、魔惱,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有實呢?要有名字我們才會..我們存檔檔案裡面才會出現那個形象啊,是不是?說菊花,我們就出現菊花的樣子,它就不會是玫瑰花的花瓣,也不會說蓮花,菊花就是菊花。所以這是沒得爭論的,名字一念出來,它就有形象。極樂世界厲害!它就是沒有給你聽到這個名字,那就不會有這個形象,沒有路霸,沒有強盜,沒有小偷,是不是?那我們一想到小偷就會現出小偷的樣子,路霸在路上很兇的那種。極樂世界都沒有這個名字,怎麼會有這些人?是不是?所以很妙啊!以前我剛剛接觸《無量壽經》也沒有體會,不是深,也沒有體會到這麼妙,現在越來越體會到阿彌陀佛想出這樣子的,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是不是?所以叫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一者彼佛國土,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每一皆具無量功德莊嚴)。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云「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論又云:「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這國土的功德莊嚴成就不可思議力,就像那個摩尼如意寶珠一樣。

“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又名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論中「如彼摩尼如意寶性」者,《論註》曰:「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國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國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摩尼如意寶珠這個是拿來作一個譬喻,摩尼如意寶是佛涅槃以佛的方便力,留下很多很多的舍利,舍利眾生就供養,當眾生福報盡了的時候,這個舍利就變成如意寶珠,這個寶珠在海裡面,龍王拿來當首飾,如果有轉輪聖王出世的時候,他能夠以他的慈悲力他的願力,能夠得到這個珠子,得到這個珠子他就可以對我們這個世界做很大的饒益,就是利益眾生,眾生就得到利益,他可以從這個珠子給出種種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他就是要齋戒修法,讓珠子先發願,願它能夠降雨似的降出種種的寶來,種種眾生需要的東西,所以稱為摩尼寶珠。下來註解說:

“又「相似相對」者,《論註》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

  這個很重要,大家要好好體會,下來會解釋:

“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蓋謂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今借摩尼為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故云「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云「相對」。對者,對比也。”

  極樂世界的種種就像拿摩尼珠來做比方,但這個寶珠很殊勝,已經不得了了,能夠給眾生所需要的東西。但這只是一個相似的比方,它不是完完全全是那個意思。因為這個寶他只能給眾生衣食等等物質上的東西,不能給眾生滿足眾生求無上道的這個願,他不能說我給一個什麼東西給你,那你就得到無上道了,這個不行,做不到。所以各位同修,我們要求的是自己的慧命,外面的任何一個人不能給我們慧命,不能開發我們的慧命,只有佛。慧命比這個身命不曉得重要過多少千萬倍,這個身體是夢幻泡影,死了四十九天又來投胎了,而且遲早要拿去燒的。但是現在還有人不捨得放棄,既要阿彌陀佛,也要它(色身),兩個都要。要知道世間的聖人還沒成佛,他能變出這些寶物這裡說了,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只能得到世間物質的享用而已,然後最後你還是要六道輪迴Reincarnation,世間的聖人他有教你怎麼樣超越六道輪迴嗎?沒有啊,超越輪迴他沒教啊,所以不能夠與眾生無上的道願,所以這個還只是相似而已,而且這個寶能滿足眾生一生的願,不能給眾生無量的願,你一求這個願就只得這個願,其它得不到,所以又怎麼說是相對呢?因為相似,只是勉強拿來做對比,所以就舉這個摩尼寶。下來再看註解:

“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者,曇鸞大師《論註》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正式的來講這個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在《論注》裡面就說是,從法藏比丘他菩薩的智慧清淨的業,他的業是清淨的,因為他作菩薩的時候,所做的一切都是智慧清淨的,做了種種的莊嚴佛事。那麼從依法性入了清淨相,依就是如實,就是住於真實之際,莊嚴了這個國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入了清淨之相了,所以這個法它就沒有顛倒沒有虛偽,所以就是真實功德了。這個因清淨,所得的果當然也清淨,所以說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因為是真實功德,所以是無量功德,而且這個功德就具足莊嚴。所以這就把曇鸞大師這兩句話解釋了,它沒有虛偽沒有顛倒,真實之際真實的智慧所流出的,所以你只有相信就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它是無量的莊嚴。師父我都是儘量原原本本的轉述念公自己的原話,前面講過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保存這些珍貴的開示。至於體會,大家將來自己重複看視頻的時候,每一個人自己都能夠好好的來體會。那我自己只是在完成這件工作而已,明白了嗎?我記得第一次到加拿大,那時候還是居士,就遇到一位從臺灣移民過去的華僑,他就在那邊是修密的,就是當地的藏傳佛教,但是他聽過黃念祖居士的大名,他很讚歎!那我就說出我有這個心願,希望有一天,那時候還沒有想到以後會出家,我不知道,希望有一天能將念公所有重要的開示講解內容,都做成視頻保存下來,不過我只能做轉述複講而已。那麼他就說:哎,光是這樣都已經不得了了!說這個話是在十年前,我出家快九年了,現在出家了,還真的在做這一件工作,所以應該是有使命的。

“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蓋謂菩薩依於法性之實際,入於清淨智慧(即經中之「住真實慧」也),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故曰「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論注》又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請參閱彼論)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論注》曰:「此清淨是總相。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今經曰:「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

  我們繼續看註解解釋「眾苦」:

“「眾苦」者,苦以逼惱為義。苦事眾多,諸經論中為三苦、八苦等。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當樂壞時,不勝憂惱,故曰壞苦。(三)行苦。非苦非樂,因念念遷流,故名為行,終歸變滅,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極樂永離。如《疏鈔》曰:「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間之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與五陰熾盛八苦。(一)生居胎獄,是生苦。(二)老厭龍鍾,是老苦。(三)病受苦痛,是病苦。(四)死悲分散(自身四大,與今世眷屬悉皆分散),是死苦。(五)愛則欲合偏離。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六)怨則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欲求遠離,反而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七)求則欲得偏失,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我們簡單的來看看,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在西方極樂世界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眾生享受都不平等。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這句話好像不合邏輯,但是他又很邏輯,因為每一個人所造的因不一樣,那感召的果當然也不同,所以不同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很短不會長久,所以這個樂叫做只是苦暫時的休息而已,所以它會變叫壞苦。非苦非樂是捨受,心不能常保叫做行苦。這說的是你的念頭七上八下千變萬化。所以這是經中說的三苦八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那你說佛你不知道女人生孩子是怎麼樣的你怎麼會那麼清楚?因為他是佛,佛就是你嘛!所以他也就是那個生孩子的女人嘛!所以他怎麼會不清楚呢?說神識在母親肚子裡面十個月,感受好像在地獄,這個之前常常跟大家說了,母親那喝一杯涼水,那你就好像在寒冰地獄;喝一杯熱咖啡,你就好像在八熱地獄;出生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剛生出來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如夾山地獄,像夾山地獄被夾著出來;你一出來接觸到空氣,就像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的時候,神識離開身體了,你以為這麼舒服這麼簡單說出離就出離,好像生龜脫殼,活的烏龜你將牠的殼硬硬給他掰開,你試試看!但是學佛有真正功夫的人,老病死沒有,老當益壯,年老體健,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沒有病痛,躺下來就Byebye再見了,好像睡著了一樣。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欲望太多,沒辦法達到。第六、是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你不想碰見他偏偏在你面前出現,就是這樣的。第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指生理跟心理的造作。下來就引了一段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跟蓮池大師《彌陀疏鈔》的話,都是大祖師,我們儘量來體會。

“《圓中鈔》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覆蓋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曰五陰熾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離諸苦。《疏鈔》曰:「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指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你看光是看看這個註解《彌陀疏鈔》的內容,以後我們來聽聽這些內容的解釋,你看很享受的,大家慢慢等吧!《圓中鈔》說:「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這五種,受想行識是精神,色是物質,物質跟精神你放不下,你對於身,對於心,心就是精神現象,都產生嚴重的情執,不知道這五種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五樣東西稱之為陰,陰是什麼?「覆蓋之義」,它會把它給蓋住了,把什麼給蓋住了?就把你的自性給蓋起來了,你見不到你的佛性,見不到自性,自性是真我,色受想行識是假我。所以師父我常常比喻,一個是假身,一個是真身。一般人就是不懂,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裡面有真,真裡面有假,真假合合,真妄合合。什麼是假的呢?胡思亂想起煩惱,包括生起了貪嗔癡,那個心是假的,你把那個當真,那你不是把假當真嗎?雖然是假的,可是你還是有苦受啊,你還是要受苦啊,但是他不是真我,凡夫錯就錯在把假的當作真的,那麼真的就不認識,不認識那會有什麼結果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告訴你是假的,那六道輪迴不是很冤枉嗎?你看這裡講得很好啊,它能夠「蓋覆真性,不令顯發」,這五種東西讓你永遠見不到真性,這五樣東西你如果去掉了,去掉了你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的簡單也這麼的不簡單!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諸難」有幾種說法很精彩,我們明天再來繼續下來的內容。好,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