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7集
2022/11/01 09:02:32瀏覽178|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7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看《大经解》接著下来的内容。那么请翻开《大经解》第30页倒数第2行,我们从这一句看起:

“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

  我们先看到这里,说它这个方便又 direct 直截,它最方便了,怎么方便呢?不需要你闭关,不需要你跑到深山里面离开人群自己找个地方修,也不需要你干什么干什么的,你照样上班照样下班照样做事,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啊!我们现在这些出家大德到了寺院去都有职务,都有工作要做,你必须要闭关那就很难了,是不是?念公就说:现在很多出家人都太忙了,那你可以天天在扫地,是不是?那你在扫地一扫过来那摩阿弥陀佛,一扫过去那摩阿弥陀佛,那完全可以修嘛,是不是?所以这个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当」,这四个字要是说的是世间法,那没什么意思。「直截了当」你是说的世间法就没什么意思,不是世间的「直截了当」。这里说的「直截了当」这个意思很深啊!我们来听听看,你所念的佛号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你的佛性,就是性德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如来藏就是常寂光,你说这还不够深吗?那你要多深呢?所以这个道理还有很多念佛人都不知道,那也很少有机会听到,就算听到也不容易接受。那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像珠子放光,一颗珠子它在放光,光一定又照回珠子本身,是不是?照到珠子的身体,就是这个样子「直截了当」,「殊胜希有」,这是最殊胜之法,最稀有之法。

  所以说「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十方世界佛土的那些佛都劝他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佛跟佛没有说有妒嫉障碍的。哇!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要来拉信徒啊,不行,我要保护我这个世界的人民,不可以被阿弥陀佛拉去,没有啊!那些佛都知道极乐世界太好太棒了!十方佛都赞叹。然后佛赞叹他要有行动啊!就鼓励赶快叫他国土的人民赶快去西方极乐世界,最明显的就是药师佛,这里说的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跟大家缘最深的当然是西方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光如来《药师经》说得很清楚,你念《药师经》念药师佛的名号,那你临死的时候,药师佛派了八大菩萨来护送你,护送你到那儿去呢?八大菩萨护送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你求东方却去了西方。因为东方琉璃世界要求的水准很高,等于说我们这个大学入学要求的分数很高,要断惑见惑思惑要断到多少程度,要破无明才行,你条件不够。所以就是说你修别的法门最后还是往生,这就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劝众生念佛往生。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因为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怎么样呢?你没有断惑,你还有见思惑,但是你就是不退了,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十方世界不断惑不行啊!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你现在是凡夫,但是凡夫他就不退转了。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你要成圣人很难,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看看你行不行啊?不行啊!可是你现在还是凡夫你就往生了,往生就不退了。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保证啊!这是我们以凡夫的身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做圣人要容易得太多太多了。「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就是十方佛土之所无啊!尤其是凡圣同居土。最特别的就是凡圣同居土,这个以后我们都会再详细的来解释。下来又说了:

“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

  既然是带业往生那还是凡夫不是圣人,但是没有退缘啦!所以不退转之后你生到了同居,也就是圆融起来了,你就必定也是在凡圣同居土,一步一步的断惑,一步一步的破无明,一步一步的证法身向前进,因为他不退,只有向前进,寿命又无量,那不就一土一土的上去了吗?所以也就是圆生四土了,这个圆生四土我们后面还要详细的来解释。你生了同居土之后要多少时间才上去呢?其实都是时间上的问题,对不对?那时间的问题现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不就说了吗?这个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嘛,伟大科学家说的,所以这么说起来那根本就不是问题了。那么念公说这句话那就是告诉你,到了极乐世界成佛之快是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就算佛讲了真话我们也很难相信!在什么情况之下能相信呢?自己亲自到了极乐世界,你自己相信。我常常说你相信你看到了同意了,你再倒回来跟我们说我们还是不相信,因为我们没有去啊!就是这样嘛!所以他就肯定圆生四土了,四土都圆融了。带业往生底下我们还要发挥一下,因为念公说带业往生这个事情,现在国外有人写文章,组织了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怎么带业都可以往生啊?你干了这么多坏事你不用还啊?你不用还债你就跑掉跑到极乐世界去了,怎么可以带业呢?想不通啊!不能接受啊!念公说这些人都是众生的知见。这个带业往生过去有很多的辩论,我们可以引证经文来根据这个带业往生跟大家来说,那绝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要是如果没有带业往生,净土宗就没有什么特殊了,是不是?就是因为你还有罪业你还能往生,这正显出弥陀的大愿,弥陀的悲愿,正显出这个法门是容易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保留在底下,这个很重要。国外做了很多文章互相辩论,最后统一下来的结果也不彻底,说什么呢?同样是说带业但是是说带善业,带善业往生那还用说吗?问题净土法门就是带著这个罪业往生的。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很重要。那我们先来看第二的方便有余土:

“(二)方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

  第二说的就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再上去。我们从念佛来讲不从其它的法门来讲,我们讲念佛法门,它的要求就是离开了杂乱的心,就是心中没有杂乱,专念一句名号,没有说修修这个又修修那个,不是心中很散乱的,又想想这个又想想那个,又觉得好像只是念阿弥陀佛不太保险,要找点其它什么法门来做后备胎,万一阿弥陀佛不行的话我还有后备,是不是?想得这么多,心口要相应。你嘴巴在念什么你心里就在想什么,嘴巴念阿弥陀佛你心里有想阿弥陀佛吗?所以很多念佛人念了几十年,今天那个习气烦恼脾气种种的看人不顺眼继续存在。所以你看她还是在绕佛念佛甚至领众念佛,可是她心里面想什么?她嘴巴照念头脑照样胡思乱想,我们很厉害的天马行空照样飞到几百万里之外,你嘴巴还在念佛,这怎么证明呢?证明你念了几十年还是那个老样子,那你就不是真正口念佛心也想佛。这里的要求就是你口念佛,念什么你心里就在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阿弥陀佛,这样够清楚了吗?如果模糊的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自己都听不清楚,肯定佛也听不清楚了。所以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话你心中充满了那摩阿弥陀佛,再也没有其它东西可以跑进来了,那摩阿弥陀佛那摩阿弥陀佛,你没有离开心啊!这个心在那里呢?不是就在我心中吗?那这个时候佛就不离开心了。这样的一念一念的继续无有间断,non stop没有间断,这样子的念佛叫做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前面所讲的那些条件我们大家想想,真的不容易达到啊!你这一段定课里头这一支香里头念的很清净,这个「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有这样的开始就是好现象,但是这个还不能够叫做事一心。这个它是任何时候任何时间没有间断,不是偶尔只是在念佛共修的时候,一两支香的时候没有间断,等出了这个佛堂,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就达不到事一心了。所以没有间断这个叫做事一心,那么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用什么力量去断惑,那见惑思惑这些烦恼它自自然然就断掉,自然就落了,这是念佛的功德嘛!所以事一心就没有带业了,功夫成片还带业。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六根都摄了,惑就断了,念到这个境界就从此界的同居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了。一去到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了,这个不是指我们这个世间初果二果的阿罗汉,这个阿罗汉不是指我们这里的声闻,是指断惑的情形。

  说完了方便有余土,接著我们看第三是实报庄严土。一土一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非常的稀有了。所以这个内容今天大家有这个机缘能够听到,这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你别说国外,你走遍整个马来西亚你去听听这个,这本《大经解》这么厚一本给你拿回去,你自己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发生什么事,就知道你会念什么「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么人家问你什么是「实报庄严土」?我不知道。那你不知道怎么办呢?你去问空能法师啊!空能法师也是从《大经解》里面所理解的嘛!那我们就看第三:

“(三)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

  这里还继续说到事一心还有一些补充,像前面说的「忆佛念佛」 「历历分明」,「行住坐卧」,这个「行住坐卧」是很文的,就是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看到的「行住坐卧」,主要是告诉你说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管你是走路也好,定在那边不动也好,坐在那边或者卧著种种的情况之下,「行住坐卧」之中就这一句圣号啦,就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完完全全不想别的了,不被贪嗔痴这些烦恼这些念头来搅乱你,没有这些了,这叫做事一心。刚才说到的那个事一心这里再把它补充一下,在事上就得了。但是下面说了:

“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事上就是这样,你得到一心了,但是在理上来说呢,你还没有彻底,这个是定门,所以事一心属于定门,戒定慧的定,这个是定,在六度当中你这还是属于前五度,前五度是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这个还是第五度的禅定而已,还到不了第六度的般若,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前五度打个比喻像这个人是个瞎子,眼睛瞎了,到第六度这个人才有了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所以定跟慧之间的差别很大。所以这个事一心还是属于定门,定就这「一心」了,但是没有慧,「未有慧故」,他没有生智慧。下来再说: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到了事一心之后,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忽然一下碰著了,碰著这个电门了,「于自本性,忽然契合」,所以禅宗对于这个叫开悟,密宗关于这个也叫做证到了。你这个忽然间契合了,契合什么呢?「了知」了,彻底的知道了「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都是你自己的心嘛!「唯是一心」,所以是「识自本心」了,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了。所以沙门这两个字的定义其实是很高的,不是出家人就叫沙门。沙门的定义叫什么呢?「识心达本名曰沙门」,成为沙门要「识心达本」,识是认识的「识」,要「识自本心,达自本性」,如果只是搞佛学搞一辈子,你也只是说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说是「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上头这是从理论来说的,从功夫来说也是这样,你专门研究理论看书看得很多,也懂了很多东西,那你这只是说通而已,你这个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你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你没有慧。你虽然触著了这么一个玄机,自己一下子自然的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这个就是「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有念也不住,无念也不住,所以禅宗的话就来了,「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来。下面一句是「无佛处急走过」,没有佛的地方你赶紧走过去,所以这就是不落在有跟无两边。这样不住有念不住无念,跟禅宗的这些话都是一味的。所以禅宗这些话不能去懂的,你越想懂那就越糟糕,所以是懂不得的只能够体会,只能够说到这里让你自己去参,要是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那你就不会参了,那就不是你自己所得到的了。所以大家关于刚才那个「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自己好好的去参。但是如果参不到,那就念阿弥陀佛,这个是最保险的。下来说:

“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境界越来越高了。《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他说的这一段很好,这个就是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理一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前面讲的,你说是有吧,你说有,则能念之心本体是空,那里有?我这个能念的当然是我心在念啊!我能念的心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这个能念的心拿出来给我看看,拿出来给我看看你这个能念的心啊!我能念的心本体空啊!那你说它没有,你能念的这个心「灵灵不昧」,你是不是听得很清楚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耳朵聋了?听到啊!耳朵聋的心里面也听到这句佛号,那你怎么说它没有呢?可是我能念的这个心清清楚楚,灵灵不昧,你怎么可以说它没有呢?所以这个很重要啊!「灵灵不昧」这个很重要,所以称为「灵知」。关键就是「灵知」,光是一个「知」字还不行,所以「知」这一个字,「知知」一字头一个是知觉的「知」,第二个是知乎则也的「知」,「知知」一字是众妙之门,但是「知知」一字也是众祸之门,你要是「」知知”生了很多知见,生了很多见解,产生了很多你的想法,那就是众祸之门。那离开了知解,离开了你自己本身的理解,离开了众生的知见,那就是众妙之门了,加个「灵知」就是众妙之门。所以不是知见要加个「灵」,「灵明洞彻」的「灵」,或者称为寂如或者称为寂知,常寂光的寂。「若言其无」,你说它没有?则「灵灵不昧」,它不昧,这个心是不断灭的。所以《金刚经》你看什么都扫空了之后,是不是都空了?可是「应无所住」它又要「生其心」。「无所住」,一切都扫光了就无所住,无所住的话那佛也没有说法啦,你说佛有说法肯定这是谤佛,《金刚经》就是这么说的。那佛也就不说「我能作是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他「而生其心」啊!这就不落两边就圆融了。所以六祖惠能到了第二次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彻悟了,第一次还没有,第一次他写那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彻悟,到了五祖半夜跟他再念多一遍《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才真正彻底的觉悟了,他才会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果只有前面四句,「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那前面四句还是空啊!只是「无所住」。但是还要「生其心」啊!「而生其心」才出来这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灵灵不昧」了。所以都说著这样的一件事情,能念之心是「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念这个佛号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你能说没有吗?所以你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所以佛法就是这么妙。不是说模拟两可,你不能说佛说法模拟两可,那是你自己体会得模拟两可。所以这就不落在两边啦,不落在有也不落在无,不落在两边,离开了两边就是中道啦。

  所以这些内容,前面讲的这些内容我们听听知道就好了。其实能听到也是很稀有,一般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是不是?下面又说了,说: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

  所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个境界很高啊!但是有些人忽然间可以念起佛来啦,哦,大家以为这就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了,其实这还不是。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做「不念自念」,这个还在前头,就是我没有去想念,佛号它自自然然自动念起来了,就是我们说的佛号它自动跑出来了。当然这是好现象,但是不能这么去结合说,我这就到了这儿了,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了,到了理一心的这种境界了,哦 NO 。那还不是,那还远远的不是,这叫不念自念。因为你念得很纯熟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这里说的是要怎么样呢?「言思路绝」,这四个字怎么解释呢?言论和思想的道路到这个地方就绝了,所以必须要「行至行不到处」,你要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那么怎么才能够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呢?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你反而有所得,老希望得点什么,得点三昧,得点神通或者得点什么什么,那你就是有所得的心,认为我好像不错了,我最近有境界了,接下来可能有点好苗头了,好东西就来了,都在期盼都在得,这都是颠倒见,这里说得很清楚,「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所以是「言思路绝」。「不可名状」你不可以给它取个名字,不可以给它形容,你没法子给它安个名字就叫「不可名」,「不可名」就是不能给它安个名字,也没有办法描写它是什么样子叫做「不可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勉强只能这么说,因为文字不够用了,可是中国的文字有这么多还不够用吗?不够用了,语言也不够用了,勉强来说就是一心,就是清净本然之体,那么这种情况之下,你达到了这种境界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来杂乱你可以来搞乱你呢?不会了。

“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这就叫做理一心,属于慧门。这就是到了第六度的般若了,「兼得定故」,你有慧就有定了,他也有定他自然都有定,你什么都不能杂乱他了,所以就比前面高一级了,是不是?近代得事一心没得到理一心的也有,念公在这里就举了一个人,他跟他的师父,这里提到王耕心这位居士,写《摩诃阿弥陀经宗论》的这个人,他跟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个出家人,王耕心他是个居士,他们都是闭关。闭关多少天呢?一百二十天念佛。大家听到....哇!师父是闭了两个关,他反而比他师父多闭了一个关,他最后证到了,证到事一心。师徒都没有达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那么这里就说到念公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就是会集《无量寿经》的夏莲居老居士,就是我们每一次上来七宝净土讲堂,上楼梯要抬头啊,不容易看到,上到楼梯或者要回去的时候在门口就要顶礼这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念公就说了,夏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是我见到的唯一证得理一心的人,大家天天见到他,不知道这位是法身大士。下来继续看: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

  念佛达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见惑思惑尘沙无明,破无明最少是破一分,无明有四十二品,你破了无明就生实报庄严土了,别教就成为菩萨了,圆教就是初住了,很高的菩萨,同时也分证常寂光土。下面再继续看注解说:

“实报庄严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诸大士,始得生此,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

  「实报庄严土」这是法身大士所居的地方,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下来再看:

“此土大士,色心自在,身土互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于微尘里,转大法轮。称性庄严,无障无碍。”

  这个土的众生色跟心都自在了,没有定色,没有固定在一个色相,心都是自在无碍的,不为一切所留所拘束所烦恼所缠缚,他身跟土互现,身可以现土,土可以现身。下来更厉害了,「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于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个毛头上毛端,它可以现宝王的刹土,现无边广大的刹土,在微尘里面转大法轮,转大法轮是什么?在里面讲经说法度众生,在一个小的微尘里头,大家不知道这个微尘不是我们所看见的一颗小沙子那个微尘,这个微尘是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那个中微子,那个才是佛教讲的微尘。现在有种东西已经证明了比电子小多少亿倍,多少万万里的钢板它都能穿过去,因为它太小了,你什么东西都有空隙它可以钻过去,这才是微尘。但是这里说微尘里头也可以转大法轮啊!哇!这是什么境界啊!听了怎么样,呆掉了?很羡慕很向往,是不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我们本来的能力。我们要相信,要有信心,要精进,到了极乐世界最后我们也能够跟法身大士一样了,是不是这样啊?所以不用羡慕,这种境界科学家摸不著头脑,想都想不到,这是突破了空间的这些概念。简单说这不是三度空间的事,我们在三度空间,科学家也在三度空间,现在比较好,科学进步了。前面也提到爱因斯坦伟大科学家也说空间也是人的错觉,所以大家要知道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我们佛教讲妄想,科学家讲错觉,妄跟错差不多,都是错觉,所以不要把这个当做真实的。念公说:跟这个想法有不一致的,就认为都是邪说,这种人念公说我叫他做唯常识论,跟我的常识我能够理解的我就认同它,超过我理解范围的我就否定它。你理解什么?我常常跟人家说二度空间的蚂蚁阿德阿顺想理解三度空间还有这么多人在讲经听经,这不是你二度空间能理解的事,不是啊!所以你怎么否定?所以是「称性庄严,无障无碍」,称其本性而庄严,没有什么障碍了。下来再说:

“圆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属此土,位位皆分证常寂光土。”

  法身的圆教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位次都是属于实报庄严土,都分证常寂光,那么下来就说到常寂光土了,更精彩了。这个更是我们没有办法想像也没有办法理解的境界,但是我们有幸在七宝净土讲堂听到这还是很稀有的。

“(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为常寂光土。”

  这是法身佛所居住的地方名字叫常寂光土。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要解》就是澫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得好,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实相它的本体也不是寂也不是照,说出话来就不对,开口就错。认为是寂它不是寂,说它是照它也不是照,但是寂它又恒照,照它又恒寂,你起作用要度众生做种种的佛事,可是它本身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寂而常照。照了之后呢?度众生,搞很多事情,这个那个,但他心不动,照而恒寂。他又不离开寂跟照,所以这个语言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有的人又幼稚的说佛教是诡辩,佛教不是诡辩,也不需要做到诡辩,一般人他不懂得,还有人以为是利用西洋哲学的规律,西洋哲学的规律说什么?西洋哲学有条规律叫「排中论」,佛教的《中论》这个最后也要排除的。所以一般人不理解这个其实按现在这里说的是,五个字,彻底的辩证,佛法是彻底的辩证。这个辩证到了彻底了,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跟释迦牟尼佛辩论,不用辩,你心想什么,还没想的时候,我都知道,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之中它老在照,照之中它老又是寂,那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照心就动了。度众生忙得很,心里很快乐,还说我法喜充满,很有成就感,那心不就动了吗?成就感不是动心了是什么?就不能寂了。那心一住,住在一个境界什么都不能想了,他就不能照了。所以那个老和尚大家不是要把他给烧了吗?所以他这个就是定,身定,他在入定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你要烧他也不知道了。所以这是定,但是这个定没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就不等于他含了慧,他要生出来才有慧,所以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强名常寂光土。因为他照而恒寂,照而寂,照可是他寂,他都在寂上面「如如不动」!在寂上头我们管它叫什么呢?管它一个名字叫做常寂光土,土当然是不动的。寂而照所以就叫做法身,那也勉强叫做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看到所谓常寂光土,所谓清净法身,都是勉强而立的名字。为什么叫勉强而立呢?你要立一个清净法身,那清净法身又是有相了,是不是?那你又著这个相了,那就有名了。常寂光就是名,清净法身也是名,但是为了要沟通,没有办法。所以勉强给它立个名,所以身跟土都是勉强立名的叫强名。下来说:

“故知身土不二,皆属强名。寂照同时,非思量境。”

  寂跟照,照跟寂是同时的,那么能所就不二了。不是说他能照,境界是他所照的,那就变成二了,他是同时的所以就不二了。下面我们再看:

“又常寂光三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脱德,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我们先看到这里。再有常寂光这三个字全显涅槃三德,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寂是解脱,尘劳永寂,没有尘劳啦!尘劳都没有了,不就解脱了吗?所以是解脱德。念 xietuo也可以,jietuo也可以。光就是般若德,放光啊,智光遍照,所以常寂光就含了涅槃三德。佛证涅槃,涅槃就有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脱德,就是常寂光三个字。

  这里我们引了莲公夏莲居老居士的话,这也是念公自己在别的地方说的。夏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他讲了念佛,一句佛号当下就是常寂光。大家把这个佛号当著很简单,开口就念了有什么特别?一句佛号当下就是常寂光,下面就要解释了,这个很殊胜的为什么呢?夏老师就说了,正念相续就是“常”,念头是正念,一念接著一念,没有停下来不就是「常,恒常」吗?然后湛然不动就是「寂」,就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清湛极了,这里没有动摇,没有动摇那就是「寂」,「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华里啊,所以有人说你修得好你能放一尺多的光,一尺多跟四十公里那差得远了,其实说这些都是诽谤,就经典说的我们才可以依据,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那当然这一句佛号就是常寂光了。

  这样的道理我们听越多越清楚越明白,以后你再念佛的时候那就会飞了。现在叫你来念佛,道理听得还不够,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到最后不想来了,就是这个原因啦!所以我强调要大家听经很重要是有原因的,不是我霸道,是我清楚了,我们是跟著释迦牟尼佛的指示,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脚印,释迦牟尼佛没有提倡共修,只有提倡大家共同来听道理而已,那也是「共」,共同听道理。道理听明白听清楚听透彻了,你回你自己的地方你要共修你要念佛你要绕佛要翻跟斗那是你家的事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这样来理解。下面说:

“等觉大士破尽四十一品无明,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法身全显,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究竟清净,证入常寂光土。”

  所以法身大士到了等觉大士之后破了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二品,破了四十一品还有一品没破,再破一品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是最难破的了,最后一品最难破的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再破了,那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时候法身就全部显现了,三德「般若德」「解脱德」跟「法身德」都证到了。

  「彻本心源,究竟清净,证入常寂光土」。「彻本心源」这是什么呢?真正彻底的穷尽了契入了本来的本心,所以成佛这句话最重要,那一句呢?「究竟清净」,不是一般的清净而已,究竟的清净彻底的清净,证入常寂光。前头都是分证常寂光,部分的证常寂光,这回才是圆满的证入常寂光了。所以这就是四土,这四土都说过了,往生就是往生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念佛念到上品上生,念到这个程度,你这里还没断气佛来接你了。大家听好,佛一接你,你马上就到一切佛土去闻佛说法去证陀罗尼了,马上就可以分身到无边的世界去度众生,这个时候你已经走了,是不是?那么在这个世间你的尸体还在那个地方,大家还忙著办你的后事买什么棺木好呢?还是在那里弄个灵位,烧啊这个那个,还在谈这些事情,那就给他们去忙去吧!你这个神识已经上了莲花了,你已经跟这些人没有关系了,跟世间这些人没有关系了。家亲眷属孙子也好什么也好没有关系了,当然是暂时没有关系。你还是要回来度他们的,对不对?所以你当时这个品位,念公说:我看不止是初地啊!甚至是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这种说法就不只是一般大修行人很有学问的人,老太婆老太公做到这一步,他也是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萨,是地上菩萨了。可是你这个色身还躺在那边啊!所以真正明白了,跟这个色身没有关系了。所以我常常劝大家: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法身慧命,不是这个色身!是不是?所以这是我们凡夫念佛的归趣,就是说的这四土。那么一般说来就是凡圣同居土,那么再差一点最后再低一点往生还有边地,也好啦!我们广东话说:好过没有。那么下来再看:

“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凡夫是带业往生这是一定的,是带著罪业往生,带业往生是净土法门的特点。回头我们引经文来证一证,生到同居土有什么好处呢?你亲自可以听到佛说法,听到佛的训示,你这一往生就没有退转了,而且你寿命无量,是不是?你看看就没有退步了,寿命又无量,都是在继续学,还有这么好的什么呢?我们现代的话说,硬体设备跟软体设备,佛法要现代化嘛!你的老师是谁啊?阿弥陀佛。你的老师是佛,那你能不成佛吗?现在我们这里的老师不是佛,都是凡夫普通人啊!所以我们要学佛跟谁学呢?跟佛学。所以我常常讲要学佛跟释迦牟尼佛学,要成佛跟阿弥陀佛学,最保险的,所以你的老师是阿弥陀佛,你虽然是再低再低你的根器再差,你带的业再多,带的惑再多,你有这三个条件啊,是不是?但是你已经没有退步了,不会退了。你永远一直这样的学下去,而且还有这么好的老师,你能不成佛吗?没有第二条路了,是不是?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断惑,必定圆净四土,圆净四土就是常寂光土了嘛!常寂光土你也证到了,你虽然在凡圣同居土圆净四土,那就是常寂光土了嘛!所以也就是说一往生虽然生凡圣同居土,也是圆生四土,圆融无碍的生到四个净土了。听到这个你说还不够吸引你吗?你还能不赶快争取吗?还等什么呀?这是事实,这可是佛说的,是祖师说的也等于是佛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坚信啊!下面说:

“又此土修行难,退缘多故。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也。极乐成佛易,无退转故。”

  再有说我们这里修行很难啊,退缘太多,进一退九,很多人看到是很精进了一下,但是碰到一点障碍你看,他就退了。我们这班同修你看再过几年就都不会一样的了,外面太吸引人了,佛门你看现在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有,你要什么它就有什么。那儿像我们七宝净土讲堂这么死板单调,就是一味,听经听经,听完经还是听经,从家里出来就是来听经,什么活动都没有,所以有些人就呆不下去了,退缘多啊。不是当初她不发心,也不是她不修持,这个土修行不容易,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多得像牛毛这么多,真正证道者,能够证得有成就的少得像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没见过,麒麟的犄角难得一见。所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意思就是说少啊!「极乐成佛易,无退转故」,极乐成佛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由于它没有退转,所以圆生四土。还有后面那个更厉害了,「迳登不退」啊!他去了就是不退,不退这是关键啊!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去那边吃喝玩乐。念公说:对我来说我主要就是著重在这一点,「迳登不退」。极乐世界不退,别的世界都很难担保啊!你要想早日度众生,早日能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你自己要能够不退才行啊!现在你自己都退了,你怎么叫别人不退?自己都「呀呀乌」(半天吊),现在一般不止退而且还堕落,修行人不止退而且还堕落,所以往生就是这个好处,它不再有退转了。这在《无量寿经》里头说得很清楚,这里引了《无量寿经》的经文我们来看看:

“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

  这个极乐之所以胜于十方国土,不但是国土是佛土,可以这么说首先就在于带业的凡夫,带著罪业的凡夫一生到彼国,彼国就是极乐世界,马上就是阿惟越致,不管你是老太婆没有读书没有学问不认识字的,什么文化水平都没有的,你一到了极乐世界,你也是阿惟越致。「往生正因」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还不是祖师说的,是佛说的,这不能有错吧?阿惟越致也就是阿鞞跋致,我们用的汉字的不同只是翻译了这个音,没有翻译它的意思。在《阿弥陀经》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是阿惟越致,只是翻译了这个音,可以翻译成不退转。下来就说了:

“又不退有三义:(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三) 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

  那么不退是包括这三个方面:头一个是位不退。你达到这个位,证到这个位就不退了,你就入了圣流了,你永远不再堕到凡夫地了。你不是轮转六道的凡夫了,不要再轮回了,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位不退。

  第二个是行不退,那就高一步了,因为你的见思惑没有了,尘沙惑或者是伏住了或者是断了,你一直都在度众生了,你发的都是大乘的心,不会再退为小乘了。因为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纯粹是大乘。这些诸上善人都是发了大乘心的,处处说法都是劝你去度众生,十方世界多少人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所做的都是度众生的事业,这才是行菩萨道,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的菩萨道。这个还是我最近的体会,以前还没有这么深的体会,大家跟我一起分享一下。因为现在很多人搞混淆了,现在一般讲的菩萨道那是在人间行菩萨道,给你做多少善事,全世界的善事都给你做完了,然后升天给你得个大梵天王,so what又怎么样?你还在六道出不去啊!六道出不去这就是佛在《华严经》讲的,都是魔业,替魔王在做的事业,变成魔子魔孙了,这些都是魔王的诡计。所以我们很难分清楚,常常跟大家说的,99.9是甘露,只有0.1是毒药,你怎么分辨得出来呢?看不出来啊!这里说的行不退是出世间的,不会再退居小乘了,连小乘都超越了,这是真正的菩萨,不是我们这里的泥菩萨,这个就是行不退了。这个退不是说又退到还会有贪瞋痴,你说这些在世间行菩萨道的人没有贪瞋痴了吗?真正没有贪瞋痴了才是真菩萨,这就是行不退了。这个退不是说又退到还有贪瞋痴,没有发大乘心只想自了,不是那种退。你看佛的弟子舍利弗不是退了吗?退了多少劫当声闻。

  底下是「念不退」,起心动念都不退了,破了无明显了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如来的大觉之海,自个儿的心跟如来的大觉之海通了,是不是?简单说就是你的想法跟佛的想法一样了,你的知见也跟佛的知见一样了。你的水流到那儿了?其实就合成一片水了嘛!你要在地球上看什么黄河扬子江大海大洋其实就是一片水嘛!那我们现在个别是支流,小河流小溪流,可是你一念一念都流入弥陀大觉之海,跟弥陀大觉之海连成一片水了嘛,也就是一个心了,也就是同体啦!我们再看:

“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名位不退。通教菩萨,别教十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方名念不退。”

  这三种不退在这个地方修持,就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你要去修持的话,那你就是要像前面讲的按部就班,你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你要是断了见惑在藏教就是小乘,证初果,通教要达到见地,藏、通、别、圆四教,通是小乘大乘共同的,别教到了初住十信以上,圆教到了初信这个是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萨地位,别教到了十回向的地位,圆教到了十信的地位才是行不退。别教要登地,圆教要初住才到念不退,至少要证初果才能够位不退。你要把这些邪见都断尽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粗的都已经断了,十种见惑都断了,才证得初果而已,罗汉四果的初果而已。证初果的人就很少了,我们这个地球上可能有,但是极稀少了,这才能到位不退而已啊!下来还有行不退,念不退呢?你看难不难啊?行不退念不退就更难了。下来我们看:

“但此净土法门,横生圆超,不可思议。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于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于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了,它是横生,是圆超啊,不可思议啊。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恶道了,不再轮转六道了,阿弥陀佛给你保证你还不相信吗?你往生了还会轮转六道?不轮转了,他不会再堕到凡夫地了,这就是位不退。极乐国土都是大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车,《法华经》讲的大白牛车,所以不再脱回小乘了。小乘根本不能往生,证得阿罗汉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才能够往生,生到了同居土必定可以证到破无明证法性,证到念不退。在念不退当中慢慢超尽四十一个位次,再破四十一品无明,最后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就这三个不退。往生之后都可以得到,一定可以得到,毫无疑问的一定可以!下来我们再看:

“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个说法就更加难相信了,可是这是真实的。所以澫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最坏的五逆十恶,五逆十恶的人临终有十念,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这是最低最低的了。五逆十恶最后有十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到三不退啊!不是只有上三品才得三不退,下下品最低最低的一样得到三不退,其它的更加不用说了。所以就是净土法门的归趣,就是刚才说过的「圆生四土」「迳登不退」,直接就达到不退,五逆十恶都不退。那我们现在没干这么大的坏事,没有干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你也没机会干,十恶,我们也没那么坏嘛!是不是?所以我们没那么坏,那我们往生是Anytime 随时的。最重要的就是不退,「迳登不退」。那么澫益大师接著就发挥了,下来更重要了:

“又「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了此」就是了解到这个,了达了这个才能够深信弥陀的愿力啊!你信了弥陀的力量,你才能够相信名号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够相信自己的心性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是不信你做了多少多少劫种种的功行,只要自信这样念佛就得到,这就是心地中所作的功德,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在最前面一开始的时候日本大德就说:这是「众生本具之化仪」。这个法门不是别人的,不是佛专有的,这个法门是众生本具的,你本来具足的。所以阿弥陀佛是我本觉嘛,这是我们的本觉,佛力,名号之力正也就是显明我们本来心性之力,所以信了这个你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议,所以澫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讲了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们往往能信他,相信佛,往往信「自」很不够,不敢相信,不知道我们这个介尔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的,没有两样的。这个不太敢相信,那就慢慢来吧!下来说:

“又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极乐世界它为什么会不退呢?它不退的原因这里举出有五个:

  一个是弥陀大悲的愿力摄持,他摄受你所以不退。而水鸟树林种种这些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依报,水鸟树林的说法都是弥陀的化现。你听著树听著水,水能够说法,你心里想听什么法就给你说什么法,这个是弥陀大愿的摄持,从种种各各方面来护持你来摄受你,所以你怎么能退呢?不可能退嘛!

  二是佛光常照,老见佛光。当然这里我们也见佛光,但是我们有障碍。在极乐世界你真的见到佛光啦!一见佛光你就可以消除很多业障,就可以增加你的觉悟啦!佛光常照所以菩提心就增进,菩提心老在那边进步啊!所以我们最要紧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护持它增长主要是慈悲,怎么样慈悲呢?是不是每一年都慈悲一点了?是不是更明白一点呢?还是做人越来越糊涂呢?

  第三,水鸟树林都演妙法,水也说法,鸟也说法,树也说法,林子说法,增护我们的正念。

  第四,跟菩萨做胜友,没有邪魔没有魔障,自个儿也没有烦恼,谁来气你啊?没有人来让你生气,没有这些人啊!现在我们这里就是处处碰到有人让你生气,那你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在极乐世界他不退。

  第五,寿命永劫。这么长寿,你根器再钝,进步再慢,但是你寿命无量,终得成功。所以必定到成佛,而不会在中间又退转了。下来说:

“慨夫,圣德难思,佛恩难报。弥陀悲心至极,圣智无伦,从而流现此凡夫易生之同居净土,行人不须断惑消业,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最后就说到「圣德难思,佛恩难报」,弥陀的悲心是达到了顶点了。「圣智」圣者的智慧没有伦比,佛跟这些圣人的智慧,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所以从这个大智慧,至极的悲心而流现出这个凡夫易生的这样一个净土,如果不是悲心,不会出现这样一个净土,没有大智慧,也不能现出这样的净土,能够这样彻底的了解到凡夫的情况,这只有佛能做得到。契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实之利,让你修行的人不需要断惑,不需要把这个业全部消掉。这里又要补充一句。不是说你不需要这么做,而是不需要你完成这件事情才能够往生,不是。你可以尽你的能力去做,不需要你把这个全都断了全都消了。你就是信愿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这个是横出三界。下来: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为千经万论所同赞者也。”

  所以千经万论都共同的来赞叹,千经万论所共赞,十方诸佛都是共同的来赞叹,千经万论也是共赞。

“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证位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

  登了位不退也就是圆证了行不退跟念不退。这样的话就怎么样呢?下来说了: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是为本经之趣。”

  心心就是每一念每一念你都流入弥陀大觉之海,这是本经的归趣,最终的结果。所以本经的宗跟趣就是,我们再重复一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宗,归趣是「圆生四土,迳登不退」。这就是全经的宗跟趣,宗旨跟归宿。这就把本经一经的宗跟趣跟大家圆满来介绍了。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