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01 08:56:10瀏覽92|回應0|推薦3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7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看《大經解》接著下來的內容。那麼請翻開《大經解》第30頁倒數第2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 我們先看到這裏,說它這個方便又 direct 直截,它最方便了,怎麼方便呢?不需要你閉關,不需要你跑到深山裏面離開人群自己找個地方修,也不需要你幹什麼幹什麼的,你照樣上班照樣下班照樣做事,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啊!我們現在這些出家大德到了寺院去都有職務,都有工作要做,你必須要閉關那就很難了,是不是?念公就說:現在很多出家人都太忙了,那你可以天天在掃地,是不是?那你在掃地一掃過來那摩阿彌陀佛,一掃過去那摩阿彌陀佛,那完全可以修嘛,是不是?所以這個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當」,這四個字要是說的是世間法,那沒什麼意思。「直截了當」你是說的世間法就沒什麼意思,不是世間的「直截了當」。這裏說的「直截了當」這個意思很深啊!我們來聽聽看,你所念的佛號,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你的佛性,就是性德,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如來藏,就是常寂光,你說這還不夠深嗎?那你要多深呢?所以這個道理還有很多念佛人都不知道,那也很少有機會聽到,就算聽到也不容易接受。 那我們可以做個比喻,像珠子放光,一顆珠子它在放光,光一定又照回珠子本身,是不是?照到珠子的身體,就是這個樣子「直截了當」。「殊勝希有」,這是最殊勝之法,最稀有之法。 所以說「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十方世界佛土的那些佛,都勸他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佛跟佛沒有說有妒嫉障礙的。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要來拉信徒啊,不行,我要保護我這個世界的人民,不可以被阿彌陀佛拉去,沒有啊!那些佛都知道極樂世界太好太棒了!十方佛都讚嘆。然後佛讚嘆他要有行動啊!就鼓勵趕快叫他國土的人民趕快去西方極樂世界,最明顯的就是藥師佛,這裏說的還有很多人不知道。跟大家緣最深的當然是西方阿彌陀佛,東方琉璃光如來《藥師經》說得很清楚啊,你念《藥師經》念藥師佛的名號,那你臨死的時候,藥師佛派了八大菩薩來護送你,護送你到那兒去呢?八大菩薩護送你往生極樂世界。那你求東方,卻去了西方。因為東方琉璃世界要求的水準很高,等於說我們這個大學入學要求的分數很高,要斷惑見惑思惑要斷到多少程度,要破無明才行。你條件不夠。所以就是說你修別的法門,最後還是往生,這就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勸眾生念佛往生。所以十方諸佛同讚,因為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怎麼樣呢?你沒有斷惑,你還有見思惑,但是你就是不退了,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十方世界不斷惑不行啊!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你現在是凡夫,但是凡夫他就不退轉了。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所以你要成聖人很難,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看看你行不行啊?不行啊!可是你現在還是凡夫,你就往生了,往生就不退了。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保證啊!這是我們以凡夫的身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做聖人要容易得太多太多了。 「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就是十方佛土之所無啊!尤其是凡聖同居土。最特別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個以後我們都會再詳細的來解釋。下來又說了: “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既然是帶業往生,那還是凡夫,不是聖人,但是沒有退緣啦!所以不退轉之後你生到了同居,也就是圓融起來了,你就必定也是在凡聖同居土,一步一步的斷惑,一步一步的破無明,一步一步的證法身向前進,因為他不退,只有向前進,壽命又無量,那不就一土一土的上去了嗎?所以也就是圓生四土了,這個圓生四土我們後面還要詳細的來解釋。 你生了同居土之後要多少時間才上去呢?其實都是時間上的問題,對不對?那時間的問題現在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不就說了嗎?這個時間是眾生的錯覺嘛,偉大科學家說的,所以這麼說起來那根本就不是問題了。 那麼念公說這句話那就是告訴你,到了極樂世界成佛之快,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就算佛講了真話,我們也很難相信!在什麼情況之下能相信呢?自己親自到了極樂世界,你自己相信。 我常常說你相信你看到了同意了,你再倒回來跟我們說,我們還是不相信,因為我們沒有去啊!就是這樣嘛!所以他就肯定圓生四土了,四土都圓融了。 帶業往生底下我們還要發揮一下,因為念公說帶業往生這個事情,現在國外有人寫文章,組織了很多人反對帶業往生的,說怎麼帶業都可以往生啊?你幹了這麼多壞事你不用還啊?你不用還債就跑掉跑到極樂世界去了,怎麼可以帶業呢?想不通啊!不能接受啊!念公說這些人都是眾生的知見。這個帶業往生過去有很多的辯論,我們可以引證經文來根據這個帶業往生跟大家來說,那絕對是站得住腳的。因為要是如果沒有帶業往生,淨土宗就沒有什麼特殊了,是不是?就是因為你還有罪業,你還能往生,這正顯出彌陀的大願,彌陀的悲願,正顯出這個法門是容易的。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保留在底下,這個很重要。國外做了很多文章互相辯論,最後統一下來的結果也不徹底,說什麼呢?同樣是說帶業但是是說帶善業,帶善業往生那還用說嗎?問題淨土法門就是帶著這個罪業往生的。帶業往生這個問題很重要。那我們先來看第二的方便有餘土: “(二)方便有餘土。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 第二說的就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再上去。我們從念佛來講,不從其它的法門來講,我們講念佛法門,它的要求就是離開了雜亂的心,就是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說修修這個又修修那個,不是心中很散亂的,又想想這個又想想那個,又覺得好像只是念阿彌陀佛不太保險,要找點其它什麼法門來做後備胎,萬一阿彌陀佛不行的話,我還有後備,是不是?想得這麼多,心口要相應。你嘴巴在念什麼,你心裏就在想什麼,嘴巴念阿彌陀佛,你心裏有想阿彌陀佛嗎?所以很多念佛人念了幾十年,今天那個習氣煩惱脾氣種種的看人不順眼繼續存在。所以你看她還是在繞佛念佛甚至領眾念佛,可是她心裏面想什麼?她嘴巴照念,頭腦照樣胡思亂想,我們很厲害的天馬行空照樣飛到幾百萬里之外,你嘴巴還在念佛,這怎麼證明呢?證明你念了幾十年還是那個老樣子,那你就不是真正口念佛心也想佛。這裏的要求就是你口念佛,念什麼你心裏就在想什麼,「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這樣夠清楚了嗎?如果模糊的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自己都聽不清楚,肯定佛也聽不清楚了。所以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樣的話你心中充滿了那摩阿彌陀佛,再也沒有其它東西可以跑進來了,那摩阿彌陀佛那摩阿彌陀佛,你沒有離開心啊!這個心在那裏呢?不是就在我心中嗎?那這個時候佛就不離開心了。這樣的一念一念的繼續無有間斷,Non stop沒有間斷,這樣子的念佛叫做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前面所講的那些條件我們大家想想,真的不容易達到啊!你這一段定課裏頭這一支香裏頭念的很清淨,這個「無有間斷,念念相續」,當然有這樣的開始就是好現象,但是這個還不能夠叫做事一心。這個它是任何時候任何時間沒有間斷,不是偶爾只是在念佛共修的時候,一兩支香的時候沒有間斷,等出了這個佛堂,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這個就達不到事一心了。所以沒有間斷這個叫做事一心,那麼達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或者用什麼力量去斷惑,那見惑思惑這些煩惱它自自然然就斷掉,自然就落了,這是念佛的功德嘛!所以事一心就沒有帶業了,功夫成片還帶業。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六根都攝了,惑就斷了,念到這個境界,就從此界的同居土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高一級了。一去到就是阿羅漢的水平了,這個不是指我們這個世間初果二果的阿羅漢,這個阿羅漢不是指我們這裏的聲聞,是指斷惑的情形。 說完了方便有餘土,接著我們看第三是實報莊嚴土。一土一土越來越精彩,越來越非常的稀有了。所以這個內容今天大家有這個機緣能夠聽到,這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你別說國外,你走遍整個馬來西亞,你去聽聽這個,這本《大經解》這麼厚一本給你拿回去,你自己看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發生什麼事,就知道你會念什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麼人家問你什麼是「實報莊嚴土」?我不知道。那你不知道怎麼辦呢?你去問空能法師啊!空能法師也是從《大經解》裏面所理解的嘛!那我們就看第三: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這裏還繼續說到事一心還有一些補充,像前面說的「憶佛念佛」 「歷歷分明」,「行住坐臥」,這個「行住坐臥」是很文的,就是我們在佛門裏面常常看到的「行住坐臥」,主要就是告訴你說任何時候,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管你是走路也好,定在那邊不動也好,坐在那邊或者臥著種種的情況之下,「行住坐臥」之中就這一句聖號啦,就這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完完全全不想別的了,不被貪瞋痴這些煩惱這些念頭來攪亂你,沒有這些了,這叫做事一心。剛才說到的那個事一心,這裏再把它補充一下,在事上就得了。但是下面說了: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事上就是這樣,你得到一心了,但是在理上來說呢,你還沒有徹底,這個是定門,所以事一心屬於定門,戒定慧的定,這個是定,在六度當中,你這還是屬於前五度,前五度是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這個還是第五度的禪定而已,還到不了第六度的般若,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前五度打個譬喻,像這個人是個瞎子,眼睛瞎了,到第六度這個人才有了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所以定跟慧之間的差別很大。所以這個事一心還是屬於定門,定就這「一心」了,但是沒有慧,「未有慧故」,他沒有生智慧。下來再說: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這個要求就很高了,到了事一心之後,念來念去念來念去忽然一下碰著了,碰著這個電門了,「於自本性,忽然契合」,所以禪宗對於這個叫開悟,密宗關於這個也叫做證到了。你這個忽然間契合了,契合什麼呢?「了知」了,徹底的知道了「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都是你自己的心嘛!「唯是一心」,所以是「識自本心」了,認識到自己的本心了。所以沙門這兩個字的定義其實是很高的,不是出家人就叫沙門。沙門的定義叫什麼呢?「識心達本名曰沙門」,成為沙門要「識心達本」,識是認識的「識」,要「識自本心,達自本性」。如果只是搞佛學搞一輩子,你也只是說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說是「說通宗不通,長蟲鑽竹筒」。上頭這是從理論來說的,從功夫來說也是這樣,你專門研究理論看書看得很多,也懂了很多東西,那你這只是說通而已,你這個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你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你沒有慧。 你忽然觸著了這麼一個玄機,自己一下子自然的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這個就是「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念也不住,無念也不住,所以禪宗的話就來了,「有佛處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來。下面一句是「無佛處急走過」,沒有佛的地方你趕緊走過去,所以這就是不落在有跟無兩邊。這樣不住有念不住無念,跟禪宗的這些話都是一味的。所以禪宗這些話不能去懂的,你越想懂,那就越糟糕,所以是懂不得的,只能夠體會,只能夠說到這裏,讓你自己去參,要是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了,那你就不會參了,那就不是你自己所得到的了。所以大家關於剛才那個「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自己好好的去參。但是如果參不到,那就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保險的。下來說: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境界越來越高了。《疏鈔》就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他說的這一段很好,這個就是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 理一心是什麼境界呢?就是前面講的,你說是有吧,你說有,則能念之心本體是空,那裏有?我這個能念的當然是我心在念啊!我能念的心是怎麼樣的呢?有沒有這個能念的心拿出來給我看看,拿出來給我看看你這個能念的心啊!我能念的心本體空啊!那你說它沒有,你能念的這個心「靈靈不昧」,你是不是聽得很清楚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耳朵聾了?聽到啊!耳朵聾的心裏面也聽到這句佛號,那你怎麼說它沒有呢?可是我能念的這個心清清楚楚,靈靈不昧,你怎麼可以說它沒有呢? 所以這個很重要啊!「靈靈不昧」這個很重要,所以稱為「靈知」。關鍵就是「靈知」,光是一個「知」字還不行,所以「知」這一個字,「知知」一字,頭一個是知覺的「知」,第二個是知乎者也的「知」,「知知」一字是眾妙之門,但是「知知」一字也是眾禍之門,你要是「知知」生了很多知見,生了很多見解,產生了很多你的想法,那就是眾禍之門啊。那離開了知解,離開了你自己本身的理解,離開了眾生的知見,那就是眾妙之門了,加個「靈知」就是眾妙之門。所以不是知見,要加個「靈」,「靈明洞徹」的「靈」,或者稱為寂如,或者稱為寂知,常寂光的寂。「若言其無」,你說它沒有?則「靈靈不昧」,它不昧,這個心是不斷滅的。 所以《金剛經》你看什麼都掃空了之後,是不是都空了?可是「應無所住」它又要「生其心」。「無所住」,一切都掃光了就無所住,無所住的話,那佛也沒有說法啦,你說佛有說法,肯定這是謗佛,《金剛經》就是這麼說的。那佛也就不說「我能作是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他「而生其心」啊!這就不落兩邊就圓融了。 所以六祖惠能到了第二次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徹悟了,第一次還沒有,第一次他寫那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時候還沒有真正的徹悟,到了五祖半夜跟他再念多一遍《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才真正徹底的覺悟了,他才會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只有前面四句,「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那前面四句還是空啊!只是「無所住」。但是還要「生其心」啊!「而生其心」才出來這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靈靈不昧」了。 所以都說著這樣的一件事情,能念之心是「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念這個佛號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你能說沒有嗎?所以你說有也不行,說沒有也不行,所以佛法就是這麼妙。不是說模擬兩可,你不能說佛說法模擬兩可,那是你自己體會得模擬兩可。所以這就不落在兩邊啦,不落在有也不落在無,不落在兩邊,離開了兩邊就是中道啦。 所以這些內容,前面講的這些內容我們聽聽知道就好了。其實能聽到也是很稀有,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是不是?下面又說了: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 所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個境界很高啊!但是有些人忽然間可以念起佛來啦,哦,大家以為這就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了,其實這還不是。這個叫什麼呢?這個叫做「不念自念」,這個還在前頭,就是我沒有去想念,佛號它自自然然自動念起來了,就是我們說的佛號它自動跑出來了。當然這是好現象,但是不能這麼去結合說,我這就到了這兒了,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了,到了理一心的這種境界了,哦NO,那還不是,那還遠遠的不是,這叫不念自念。因為你念得很純熟了,這是好的現象,但是這裏說的是要怎麼樣呢?「言思路絕」,這四個字怎麼解釋呢?言論和思想的道路到這個地方就絕了,所以必須要「行至行不到處」,你要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那麼怎麼才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呢?就「必須除盡有所得心」。 你反而有所得,老希望得點什麼,得點三昧,得點神通或者得點什麼什麼,那你就是有所得的心,認為我好像不錯了,我最近有境界了,接下來可能有點好苗頭了,好東西就來了,都在期盼都在得,這都是顛倒見。 這裏說得很清楚,「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所以是「言思路絕」。 「不可名狀」你不可以給它取個名字,不可以給它形容,你沒法子給它安個名字,就叫「不可名」,「不可名」就是不能給它安個名字,也沒有辦法描寫它是什麼樣子,叫做「不可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勉強只能這麼說,因為文字不夠用了,可是中國的文字有這麼多還不夠用嗎?不夠用了,語言也不夠用了,勉強來說就是一心,就是清淨本然之體,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達到了這種境界,那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來雜亂你可以來搞亂你呢?不會了。 “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這就叫做理一心,屬於慧門。這就是到了第六度的般若了,「兼得定故」,你有慧就有定了,他也有定,他自然都有定,你什麼都不能雜亂他了,所以就比前面高一級了,是不是? 近代得事一心沒得到理一心的也有,念公在這裏就舉了一個人,他跟他的師父,這裏提到王耕心這位居士,寫《摩訶阿彌陀經宗論》的這個人,他跟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是個出家人,王耕心他是個居士,他們都是閉關。閉關多少天呢?一百二十天念佛。大家聽到....哇!師父是閉了兩個關,他反而比他師父多閉了一個關,他最後證到了,證到事一心。師徒都沒有達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 那麼這裏就說到念公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就是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就是我們每一次上來七寶淨土講堂,上樓梯要抬頭啊,不容易看到,上到樓梯或者要回去的時候在門口就要頂禮這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念公就說了,夏老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是我見到的唯一證得理一心的人,大家天天見到他,不知道這位是法身大士。下來繼續看: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念佛達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見惑思惑塵沙無明,破無明最少是破一分,無明有四十二品,你破了無明就生實報莊嚴土了,別教就成為菩薩了,圓教就是初住了,很高的菩薩,同時也分證常寂光土。下面再繼續看註解說: “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遊居。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諸大士,始得生此,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方生此土。” 「實報莊嚴土」這是法身大士所居的地方,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下來再看: “此土大士,色心自在,身土互現。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裏,轉大法輪。稱性莊嚴,無障無礙。” 這個土的眾生,色跟心都自在了,沒有定色,沒有固定在一個色相,心都是自在無礙的,不為一切所留所拘束所煩惱所纏縛,他身跟土互現,身可以現土,土可以現身。 下來更厲害了,「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裏,轉大法輪」,在一個毛頭上毛端,它可以現寶王的剎土,現無邊廣大的剎土,在微塵裏面轉大法輪,轉大法輪是什麼?在裏面講經說法度眾生,在一個小的微塵裏頭,大家不知道這個微塵不是我們所看見的一顆小沙子那個微塵,這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那個中微子,那個才是佛教講的微塵。現在有種東西已經證明了比電子小多少億倍,多少萬萬里的鋼板它都能穿過去,因為它太小了,你什麼東西都有空隙它可以鑽過去,這才是微塵。但是這裏說微塵裏頭也可以轉大法輪啊! 哇!這是什麼境界啊!聽了怎麼樣,呆掉了?很羡慕很嚮往,是不是?大家要知道,這都是我們本來的能力。我們要相信,要有信心,要精進,到了極樂世界最後我們也能夠跟法身大士一樣了,是不是這樣啊?所以不用羡慕,這種境界科學家摸不著頭腦,想都想不到,這是突破了空間的這些概念。簡單說這不是三度空間的事,我們在三度空間,科學家也在三度空間,現在比較好,科學進步了。前面也提到,愛因斯坦偉大科學家也說:空間也是人的錯覺。所以大家要知道,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我們佛教講妄想,科學家講錯覺,妄跟錯差不多,都是錯覺,所以不要把這個當做真實的。 念公說:跟這個想法有不一致的,就認為都是邪說,這種人念公說我叫他做唯常識論,跟我的常識我能夠理解的我就認同它,超過我理解範圍的我就否定它。你理解什麼?我常常跟人家說二度空間的螞蟻阿德阿順,想理解三度空間還有這麼多人在講經聽經,這不是你二度空間能理解的事,不是啊!所以你怎麼否定?所以是「稱性莊嚴,無障無礙」,稱其本性而莊嚴,沒有什麼障礙了。下來再說: “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屬此土,位位皆分證常寂光土。” 法身的圓教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屬於實報莊嚴土,都分證常寂光,那麼下來就說到常寂光土了,更精彩了。這個更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也沒有辦法理解的境界,但是我們有幸在七寶淨土講堂聽到,這還是很稀有的。 “(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這是法身佛所居住的地方,名字叫常寂光土。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要解》就是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得好,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實相它的本體也不是寂也不是照,說出話來就不對,開口就錯。認為是寂它不是寂,說它是照它也不是照,但是寂它又恆照,照它又恆寂,你起作用,要度眾生,做種種的佛事,可是它本身本體是如如不動的,寂而常照。照了之後呢?度眾生,搞很多事情,這個那個,但他心不動,照而恆寂。他又不離開寂跟照,所以這個語言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有的人又幼稚的說佛教是詭辯,佛教不是詭辯,也不需要做到詭辯,一般人他不懂得,還有人以為是利用西洋哲學的規律,西洋哲學的規律說什麼?西洋哲學有條規律叫「排中論」,佛教的《中論》這個最後也要排除的。所以一般人不理解這個其實按現在這裏說的是,五個字,徹底的辯證,佛法是徹底的辯證。這個辯證到了徹底了,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跟釋迦牟尼佛辯論,不用辯,你心想什麼,還沒想的時候,我都知道,這就是「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寂之中它老在照,照之中它老又是寂,那我們做不到,我們一照心就動了。度眾生忙得很,心裏很快樂,還說我法喜充滿,很有成就感,那心不就動了嗎?成就感不是動心了是什麼?就不能寂了。那心一住,住在一個境界,什麼都不能想了,他就不能照了。 所以那個老和尚大家不是要把他燒了嗎?所以他這個就是定,身定,他在入定之後什麼都不知道了,你要燒他也不知道了。所以這是定,但是這個定沒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就不等於他含了慧,他要生出來才有慧,所以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強名常寂光土。因為他照而恆寂,照而寂,照可是他寂,他都在寂上面「如如不動」!在寂上頭我們管它叫什麼呢?管它一個名字叫做常寂光土,土當然是不動的。寂而照,所以就叫做法身,那也勉強叫做清淨法身,所以我們看到所謂常寂光土,所謂清淨法身,都是勉強而立的名字。為什麼叫勉強而立呢?你要立一個清淨法身,那清淨法身又是有相了,是不是?那你又著這個相了,那就有名了。常寂光就是名,清淨法身也是名,但是為了要溝通,沒有辦法。所以勉強給它立個名,所以身跟土都是勉強立名的叫強名。下來說: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寂跟照,照跟寂,是同時的,那麼能所就不二了。不是說他能照,境界是他所照的,那就變成二了,他是同時的,所以就不二了。下面我們再看: “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秘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我們先看到這裏。再有常寂光這三個字全顯涅槃三德,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寂是解脫,塵勞永寂,沒有塵勞啦!塵勞都沒有了,不就解脫了嗎?所以是解脫德。念 xietuo也可以,jietuo也可以。光就是般若德,放光啊,智光遍照,所以常寂光就含了涅槃三德。佛證涅槃,涅槃就有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脫德,就是常寂光三個字。 這裏我們引了蓮公夏蓮居老居士的話,這也是念公自己在別的地方說的。夏老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講了念佛,一句佛號當下就是常寂光。大家把這個佛號當著很簡單,開口就念了,有什麼特別? 一句佛號當下就是常寂光,下面就要解釋了,這個很殊勝的,為什麼呢?夏老師就說了,正念相續就是「常」,念頭是正念,一念接著一念,沒有停下來,不就是「常,恆常」嗎?然後湛然不動就是「寂」,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清湛極了,這裏沒有動搖,沒有動搖那就是「寂」,「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華里啊,所以有人說你修得好你能放一尺多的光,一尺多跟四十公里那差得遠了,其實說這些都是誹謗,就經典說的我們才可以依據,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那當然這一句佛號就是常寂光了。 這樣的道理,我們聽越多越清楚越明白,以後你再念佛的時候,那就會飛了。現在叫你來念佛,道理聽得還不夠,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到最後不想來了,就是這個原因啦!所以我強調要大家聽經很重要是有原因的,不是我霸道,是我清楚了,我們是跟著釋迦牟尼佛的指示,跟著釋迦牟尼佛的腳印,釋迦牟尼佛沒有提倡共修,只有提倡大家共同來聽道理而已,那也是「共」,共同聽道理。道理聽明白聽清楚聽透徹了,你回你自己的地方,你要共修你要念佛你要繞佛要翻跟斗,那是你家的事了,所以我們一定要這樣來理解。下面說: “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所以法身大士到了等覺大士之後破了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二品,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沒破,再破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最難破的了,最後一品最難破的了,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再破了,那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時候法身就全部顯現了,三德「般若德」「解脫德」跟「法身德」都證到了。 「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徹本心源」這是什麼呢?真正徹底的窮盡了契入了本來的本心,所以成佛這句話最重要,那一句呢?「究竟清淨」,不是一般的清淨而已,究竟的清淨,徹底的清淨,證入常寂光。前頭都是分證常寂光,部分的證常寂光,這回才是圓滿的證入常寂光了。 所以這就是這四土,這四土都說過了,往生就是往生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也是念佛念到上品上生,念到這個程度,你這裏還沒斷氣,佛來接你了。大家聽好,佛一接你,你馬上就到一切佛土去聞佛說法去證陀羅尼了,馬上就可以分身到無邊的世界去度眾生,這個時候你已經走了,是不是?那麼在這個世間,你的屍體還在那個地方,大家還在忙著辦你的後事,買什麼棺木好呢?還是在那裏弄個靈位,燒啊這個那個,還在談這些事情,那就給他們去忙去吧!你這個神識已經上了蓮花了,你已經跟這些人沒有關係了,跟世間這些人沒有關係了。家親眷屬,孫子也好,什麼也好,沒有關係了,當然是暫時沒有關係。你還是要回來度他們的,對不對? 所以你當時這個品位,念公說:我看不只是初地啊!甚至是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這種說法就不只是一般大修行人很有學問的人,老太婆老太公做到這一步,他也是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薩,是地上菩薩了。可是你這個色身還躺在那邊啊!所以真正明白了,跟這個色身沒有關係了。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重要的是我們這個法身慧命,不是這個色身!是不是?所以這是我們凡夫念佛的歸趣,就是說的這四土。那麼一般說來就是生凡聖同居土,那麼再差一點,最後再低一點,往生還有邊地,也好啦!我們廣東話說:好過沒有。那麼下來再看: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凡夫是帶業往生,這是一定的,是帶著罪業往生,帶業往生是淨土法門的特點。回頭我們引經文來證一證,生到同居土有什麼好處呢?你親自可以聽到佛說法,聽到佛的訓示,你這一往生就沒有退轉了,而且你壽命無量,是不是?你看看就沒有退步了,壽命又無量,都是在繼續學,還有這麼好的什麼呢?我們現代的話說,硬體設備跟軟體設備,佛法要現代化嘛!你的老師是誰啊?阿彌陀佛。你的老師是佛,那你能不成佛嗎?現在我們這裏的老師不是佛,都是凡夫普通人啊!所以我們要學佛跟誰學呢?跟佛學。所以我常常講,要學佛,跟釋迦牟尼佛學,要成佛,跟阿彌陀佛學,最保險的,所以你的老師是阿彌陀佛,你雖然是再低再低你的根器再差,你帶的業再多,帶的惑再多,你有這三個條件啊,是不是?但是你已經沒有退步了,不會退了。你永遠一直這樣的學下去,而且還有這麼好的老師,你能不成佛嗎?沒有第二條路了,是不是?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斷惑,必定圓淨四土,圓淨四土就是常寂光土了嘛!常寂光土你也證到了,你雖然在凡聖同居土圓淨四土,那就是常寂光土了嘛!所以也就是說,一往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也是圓生四土,圓融無礙的生到四個淨土了。 聽到這個,你說還不夠吸引你嗎?你還能不趕快爭取嗎?還等什麼呀?這是事實,這可是佛說的,是祖師說的,也等於是佛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堅信啊!下面說: “又此土修行難,退緣多故。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也。極樂成佛易,無退轉故。” 再有說我們這裏修行很難啊,退緣太多,進一退九,很多人看到是很精進了一下,但是碰到一點障礙你看,她就退了。我們這班同修,你看再過幾年,就都不會一樣的了。外面太吸引人了,佛門你看現在五花八門,什麼東西都有,你要什麼它就有什麼。那兒像我們七寶淨土講堂這麼死板單調,就是一味,聽經聽經,聽完經還是聽經,從家裏出來就是來聽經,什麼活動都沒有,所以有些人就呆不下去了,退緣多啊。不是當初她不發心,也不是她不修持,這個土修行不容易,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多得像牛毛這麼多,真正證道者,能夠證得有成就的,少得像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沒見過,麒麟的犄角難得一見。所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意思就是說少啊! 「極樂成佛易,無退轉故」,極樂成佛很容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它沒有退轉,所以圓生四土。還有後面那個更厲害了,「逕登不退」啊!他去了就是不退,不退這是關鍵啊!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去那邊吃喝玩樂。念公說:對我來說我主要就是著重在這一點,「逕登不退」。極樂世界不退,別的世界都很難擔保啊!你要想早日度眾生,早日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要能夠不退才行啊!現在你自己都退了,你怎麼叫別人不退?自己都「呀呀烏」(半天弔),現在一般不只退而且還墮落,修行人不只退而且還墮落,所以往生就是這個好處,它不再有退轉了。這在《無量壽經》裏頭說得很清楚,這裏引了《無量壽經》的經文我們來看看: “經中〈往生正因品〉云:「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 這個極樂之所以勝於十方國土,不但是國土,是佛土,可以這麼說,首先就在於帶業的凡夫,帶著罪業的凡夫一生到彼國,彼國就是極樂世界,馬上就是阿惟越致,不管你是老太婆沒有讀書沒有學問不認識字的,什麼文化水平都沒有的,你一到了極樂世界,你也是阿惟越致。「往生正因」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還不是祖師說的,是佛說的,這不能有錯吧?阿惟越致也就是阿鞞跋致,我們用的漢字的不同只是翻譯了這個音,沒有翻譯它的意思。在《阿彌陀經》是阿鞞跋致,《無量壽經》是阿惟越致,只是翻譯了這個音,可以翻譯成不退轉。下來就說了: “又不退有三義:(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除見思惑,伏斷塵沙,恆度眾生,不墮小乘地。(三) 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 那麼不退是包括這三個方面:頭一個是位不退。你達到這個位,證到這個位就不退了,你就入了聖流了,你永遠不再墮到凡夫地了。你不是輪轉六道的凡夫了,不要再輪迴了,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位不退。 第二個是行不退,那就高一步了,因為你的見思惑沒有了,塵沙惑或者是伏住了或者是斷了,你一直都在度眾生了,你發的都是大乘的心,不會再退為小乘了。因為極樂世界是二乘種不生,純粹是大乘。這些諸上善人都是發了大乘心的,處處說法都是勸你去度眾生,十方世界多少人往往來來,來來往往,所做的都是度眾生的事業,這才是行菩薩道,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的菩薩道。 這個還是我最近的體會,以前還沒有這麼深的體會,大家跟我一起分享一下。因為現在很多人搞混淆了,現在一般講的菩薩道,那是在人間行菩薩道,給你做多少善事,全世界的善事都給你做完了,然後升天給你得個大梵天王,so what又怎麼樣?你還在六道出不去啊!六道出不去這就是佛在《華嚴經》講的,都是魔業,替魔王在做的事業,變成魔子魔孫了,這些都是魔王的詭計。所以我們很難分清楚,常常跟大家說的,99.9是甘露,只有0.1是毒藥,你怎麼分辨得出來呢?看不出來啊! 這裏說的行不退是出世間的,不會再退居小乘了,連小乘都超越了,這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我們這裏的泥菩薩,這個就是行不退了。這個退不是說又退到還會有貪瞋痴,你說這些在世間行菩薩道的人沒有貪瞋痴了嗎?真正沒有貪瞋痴了,才是真菩薩,這就是行不退了。這個退不是說又退到還有貪瞋痴,沒有發大乘心只想自了,不是那種退。你看佛的弟子舍利弗不是退了嗎?退了多少劫當聲聞。 底下是「念不退」,起心動念都不退了,破了無明顯了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如來的大覺之海,自個兒的心跟如來的大覺之海通了,是不是?簡單說就是你的想法跟佛的想法一樣了,你的知見也跟佛的知見一樣了。你的水流到那兒了?其實就合成一片水了嘛!你要在地球上看什麼黃河揚子江大海大洋,其實就是一片水嘛!那我們現在個別是支流,小河流小溪流,可是你一念一念都流入彌陀大覺之海,跟彌陀大覺之海連成一片水了嘛,也就是一個心了,也就是同體啦!我們再看: “以上三種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須斷見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名位不退。通教菩薩,別教十向,圓教十信,名行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方名念不退。” 這三種不退在這個地方修持,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你要去修持的話,那你就是要像前面講的按部就班,你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一般來說你要是斷了見惑,在藏教就是小乘,證初果,通教要達到見地,藏、通、別、圓四教,通是小乘大乘共同的,別教到了初住十信以上,圓教到了初信,這個是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薩地位,別教到了十回向的地位,圓教到了十信的地位,才是行不退。別教要登地,圓教要初住,才到念不退,至少要證初果,才能夠位不退。你要把這些邪見都斷盡了,貪瞋痴慢疑這些粗的都已經斷了,十種見惑都斷了,才證得初果而已,羅漢四果的初果而已。證初果的人就很少了,我們這個地球上可能有,但是極稀少了,這才能到位不退而已啊!下來還有行不退,念不退呢?你看看難不難啊?行不退念不退就更難了。下來我們看: “但此淨土法門,橫生圓超,不可思議。凡往生者,不再墮凡地,是證位不退。極樂國土,唯一佛乘,故不墮於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圓修圓證,於此土中,必破無明,顯佛性,而證念不退。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 淨土法門就不一樣了,它是橫生,是圓超啊,不可思議啊。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不再輪轉六道了,阿彌陀佛給你保證,你還不相信嗎?你往生了還會輪轉六道?不輪轉了,他不會再墮到凡夫地了,這就是位不退。極樂國土都是大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車,《法華經》講的大白牛車,所以不再脫回小乘了。小乘根本不能往生,證得阿羅漢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才能夠往生,生到了同居土必定可以證到破無明證法性,證到念不退。在念不退當中慢慢超盡四十一個位次,再破四十一品無明,最後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就這三個不退。往生之後都可以得到,一定可以得到,毫無疑問的一定可以!下來我們再看: “如《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這個說法就更加難相信了,可是這是真實的。所以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最壞的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有十念,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這是最低最低的了。五逆十惡最後有十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到三不退啊!不是只有上三品才得三不退,下下品最低最低的一樣得到三不退,其它的更加不用說了。所以就是淨土法門的歸趣,就是剛才說過的「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直接就達到不退,五逆十惡都不退。那我們現在沒幹這麼大的壞事,沒有幹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你也沒機會幹,十惡,我們也沒那麼壞嘛!是不是?所以我們沒那麼壞,那我們往生是Anytime 隨時的。最重要的就是不退,「逕登不退」。那麼澫益大師接著就發揮了,下來更重要了: “又「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了此」就是了解到這個,了達了這個才能夠深信彌陀的願力啊!你信了彌陀的力量,你才能夠相信名號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夠相信自己的心性本來是不可思議的。你要是不信,你做了多少多少劫種種的功行,只要自信,這樣念佛就得到,這就是心地中所作的功德,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在最前面一開始的時候日本大德就說:這是「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法門不是別人的,不是佛專有的,這個法門是眾生本具的,你本來具足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我本覺嘛,這是我們的本覺,佛力,名號之力正也就是顯明我們本來心性之力,所以信了這個,你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議,所以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講了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們往往能信他,相信佛,往往信「自」很不夠,不敢相信,不知道我們這個介爾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兩樣的。這個不太敢相信,那就慢慢來吧!下來說: “又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極樂世界它為什麼會不退呢?它不退的因緣這裏舉出有五個: 一個是彌陀大悲的願力攝持,他攝受你,所以不退。而水鳥樹林種種這些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就是依報,水鳥樹林的說法都是彌陀的化現。你聽著樹聽著水,水能夠說法,你心裏想聽什麼法就給你說什麼法,這個是彌陀大願的攝持,從種種各各方面來護持你來攝受你,所以你怎麼能退呢?不可能退嘛! 二是佛光常照,老見佛光。當然這裏我們也見佛光,但是我們有障礙。在極樂世界你真的見到佛光啦!一見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業障,就可以增加你的覺悟啦!佛光常照所以菩提心就增進,菩提心老在那邊進步啊!所以我們最要緊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護持它增長主要是慈悲,怎麼樣慈悲呢?是不是每一年都慈悲一點了?是不是更明白一點呢?還是做人越來越糊塗呢? 第三,水鳥樹林都演妙法,水也說法,鳥也說法,樹也說法,林子說法,增護我們的正念。 第四,跟菩薩做勝友,沒有邪魔沒有魔障,自個兒也沒有煩惱,誰來氣你啊?沒有人來讓你生氣,沒有這些人啊!現在我們這裏就是處處碰到有人讓你生氣,那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在極樂世界他不退。 第五,壽命永劫。這麼長壽,你根器再鈍,進步再慢,但是你壽命無量,終得成功。所以必定到成佛,而不會在中間又退轉了。下來說: “慨夫,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悲心至極,聖智無倫,從而流現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佛。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最後就說到這個「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的悲心是達到了頂點了。「聖智」聖者的智慧沒有倫比,佛跟這些聖人的智慧,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所以從這個大智慧,至極的悲心而流現出這個凡夫易生的這樣一個淨土,如果不是悲心,不會出現這樣一個淨土,沒有大智慧,也不能現出這樣的淨土,能夠這樣徹底的了解到凡夫的情況,這只有佛能做得到。契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實之利,讓你修行的人不需要斷惑,不需要把這個業全部消掉。 這裏又要補充一句。不是說你不需要這麼做,而是不需要你完成這件事情才能夠往生,不是。你可以盡你的能力去做,不需要你把這個全都斷了全都消了。你就是信願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這個是橫出三界。下來: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 所以千經萬論都共同的來讚嘆,千經萬論所共讚,十方諸佛都是共同的來讚嘆,千經萬論也是共讚。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 登了位不退,也就是圓證了行不退跟念不退。這樣的話就怎麼樣呢?下來說了: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心心就是每一念每一念,你都流入彌陀大覺之海,這是本經的歸趣,最終的結果。所以本經的宗跟趣就是,我們再重複一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宗,歸趣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這就是全經的宗跟趣,宗旨跟歸宿。這就把本經一經的宗跟趣跟大家圓滿來介紹了。 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