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76集
2022/10/23 23:13:49瀏覽500|回應0|推薦3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76集

  我们现在还在<积功累德第八品>,那么继续看这句经文「观法如化」,注解说: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

  一切万法包括了所有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的一切的事相都是万法,佛说都是幻化的,教我们用观想来看,它是幻化的,这个幻它就不是真实的了,它是有这个相,但是这个相刹那刹那生灭,刹那刹那变化,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像做梦一样,醒来就没有了。这个幻像魔术师变魔术,是假的,但是它很真,泡Like a bubble,很快就破灭了,这个影也不是真实的。所以,「观」这个字,我们常常说作观作观,密宗说观想,「观」是一个很深的字,《心经》一开头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观字。那么这里说观就是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注解说:

“《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

  这个觉不是觉悟的觉,这是见闻觉知的那个觉。粗的思想叫做觉。比如说我觉到了,我觉知了,我稍稍有一点感觉了。你能感觉的是粗的,你不能感觉的那个是细的,所以这个在你的思想范围里头的就是粗的,细思叫做观。所以观跟想也是这样子,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叫做观,这个无心怎么理解呢?就是师父常常讲的不用分别心,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吃饭,不是用嘴巴吃饭,用心吃饭。所以一般观不太容易达到,那么天台家用三止三观,空假中三谛就是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这些观都是很细很深的观照,所以观跟照这都是很高的境界。想那就是粗的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也知道五蕴皆空?你知道而已,但是你不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你是想,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这个范畴里面,你是我想明白了,它是五蕴皆空。但是你不是观,你不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观跟照,观照观照,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你自己还糊里糊涂,这个想是胡思乱想,你胡思乱想还想度一切苦厄?还想度人?还想救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的般若是很深的般若,连小乘的般若都跟这个不一样,不是跟小乘共的般若,是大乘的深般若波罗蜜,所以那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了。

“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盘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下来说三昧常寂: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三昧就是正定。离开生灭之相叫做常。离开烦恼之相叫做寂。所以这个三昧就入了正定了,它就离开了生灭,也就没有烦恼了,所以这个称为常寂。

“《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下来看「善护口业」,这个就严重了,随时一开口就得罪人了。师父的体会是这个口是给你拿来吃东西的,不是拿来讲话的,哑巴也可以活下去了。我们偏偏吃东西是小事,讲话重要,而且是乱乱讲。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犯了口业到了地狱是怎么样的一个刑法,下来会跟大家描述得很恐怖,好像我去过一样,肯定去过,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

  「善护口业」,我们首先要说这个口业,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他就是LostControl控制不住,很随性,我们说没有经过大脑,其实这跟大脑没有关系,是自己失控了,以为说说而已又不用死的,说说而已会死吗?是不会死,但是你造多一点口业那就要看看你将来怎么死?到了地狱是什么刑罚呢?口业地狱,大家都经历过了,但是现在忘记了。现在给大家提醒提醒口业地狱,惩戒世间人恶口两舌诽谤善知识。昨天讲的骂师父,骂出家人。那善知识不一定是出家人,慈净老师也是善知识,她也被骂,骂她什么?妳没有资格当老师,我不叫妳慈净老师,我叫你林宝珠。我看她一定是中邪了,或者是什么附体了,要不然正常人不可能这样,而且她自己还是个老师,诽谤善知识挑拨离间。下来就把这个罪行告诉你是如何受惩罚的,带领大家到地狱去,这是《地藏经》说的,不是我编出来的。

  来来来来!下去了!到了地狱了,看到这一幕是什么呢?一个女罪人,不是男的是女的,被压着跪在地上,双手被绑在身后,你说没有罪?你没有罪,那是你在人间可以请律师辩护。到了下面啪!跪下!那就跪下了。为什么?因为有很多那些鬼差全部抓着你双手绑在后面,这个女罪人就不服气,哇,还趾高气昂,然后就被鬼差用工具把她的嘴巴硬硬给撑开,师父要表演这段就没有威仪了,但是很精彩!撑开把舌头硬硬拉出来,你以为只有三寸啊?没有继续拉....整个舌头的舌筋差点被拉断了,痛到这个女罪人满脸泪水想逃,想逃可是又被鬼差压住了没有办法逃,舌头拉出来了,过后用钉子把罪人的舌头拉长钉在地上,啊!罪人就这样半跪着接受惩罚,手不能动,手被绑起来了,手不能动,口不能说话,好像不是很恐怖,罪人就这样子被固定钉在地上接受惩罚。

  另外一个例子,带大家再看另外一个。也是一个罪人被绑着,哀嚎大喊恐怖害怕,被强硬绑在台上,鬼差拿着刑具,刑具用火烧过,也是把舌头硬给拉出来,用刑具把舌头割断,痛得他..哇!鬼差说:在世间说黄色笑话,又无中生有造学佛人的口业,造谣生事犯大恶口业,让他死后下地狱连舌头都没了,看他如何再犯口业?鬼差是这样的语气的。第二天罪人的舌头会自动的长出来长回去,鬼差看到又来又割,直到罪人的刑满出狱为止,一个晚上千次万次。说说不用死的,这只是其中一种刑罚而已。

  另外一种叫做「烊铜灌口」,用烧熟的烊铜,好像那个锡烧到很烫很烫,然后就把这个烊铜倒进那个罪人的口里面去,倒进去,在里面就开始烧了,烧....然后就碰!一个洞,碰!又一个洞,肚皮跟全身的皮肤全都千疮百孔,劈里啪啦好像过年放爆竹一样,然后呢?就离开地狱了,唉!离开地狱不是去投胎做人了,不是每一个都投胎做人的,投胎做人到人道之后也都是愚痴低能儿,举止失态不如常人。尤其是诽谤造谣出家人,无中生有诬赖诋毁出家人,这个果报只有阎罗王才会跟你算,我也讲不清楚。

  所以在这部经里面为什么把口业摆在第一?你照排应该是身口意,先讲身,为什么把口业摆在第一?不是把那个身业或者意业摆在前面,而是口业,因为口业最容易犯了,俗话说正讲的当时很痛快,反正没有看到面临什么惩罚的事情,都没事发生,很正常没事,那你就慢慢等吧!可能是今晚,可能是明天,可能再过一会儿,很快的,所以会怕吗?没在怕,因为师父讲得不够恐怖?没在怕。我们都经历过了,是忘记了,为什么你没有在怕?因为你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想到他也经历过这个刑罚,想到他就怕到流血汗,那个汗是红色的。

  这是造口业,很多讲不完,《地藏经》就是要给你看这个,给你一个警惕,你不看这个,反而把《地藏经》当作是可以超度的,《地藏经》的重点在这里嘛!那你说释迦牟尼佛讲来吓人的,让人家来害怕,不是吓人的,真的有,你敢说没有地狱吗?如果你说没有地狱,那六道里面就少了一样,地狱是化现的,化现的那就等于说,我以前讲过的,在这个世间他犯的口业或造了种种的罪业,你不必生气的,在世间再了不起的律师都没有办法。交给下面啦!交给下面他帮你搞掂,到了下面就清清楚楚了,因为是自己唯心所现的,所以你做了什么,你讲了那一句话,清清楚楚。你在世间你自己都忘记了,可是这个记录档案在下面清清楚楚,因为是你自己的记录,理解到这一点,才会觉得可怕!下来注解说:

“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

  因为住于常寂的正定,了达了真源。所以从意业方面说,它就是清净无染了,所以从意业修就是从根本修,改也是要从根本来改,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你的知见,你的看法,这就是意业,你之所以会说会做,就是因为你有这个念头,对不对?你的念头是贪,你就有贪的行为。这里法藏菩萨的修行教给我们了达,就是真正瞭解了事实的真相。从浅的来说,我们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有多少福报是一定的,你贪来的也是你本来有的,但是你用这样的手段贪到,你就要付出代价,更何况这些贪到的都是身外之物,带不走的,天天心里充满了贪瞋痴,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呢?你再念多少佛号,诵多少部的经,都是形式而已,你没有真正的受持,所以该受苦还是要受苦,不知道悔改,不知道回头,离开正道就越来越远了,那你就越来越苦了,佛都帮不到你,更何况我常说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下来就说了:

“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

  同时还很善于护持自己的口业,Protect护持。善护口业是如何呢?跟着一定就是不讥他过。

“「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

  把这个根本点讲出来了,讥是讥笑,讥讽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是意业的不见他人过失。前面也讲过了,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坚固,就应该是不但不见他人的过失,但是也不是等于这个人是糊涂的,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都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但是不讥笑他,为什么?因为慈悲,怜悯众生,知道众生无明。昨天慈净老师说了,谁愿意犯过失呢?谁愿意犯过失而受惩罚呢?因为贪瞋痴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一时糊涂,只要觉醒,这个觉醒英文怎么讲?Awaken,你看跟这个醒都有关系嘛,只要觉醒,再多的过失佛都能接受我们,你要真的忏悔不再造才行嘛!你要说我不能忏悔,我还是会再犯,这样佛都救不了你了,你只好自己自救了。我们继续看:

“「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所以你笑他什么?半斤八两你笑他什么?你真的明白之后,一切事究竟坚固,他本来是佛,现在是暂时糊涂了,那你笑他你是笑什么?你是笑未来佛,真的佛你不敢笑,你为什么笑他?他也是佛啊!所以下来这几句话很合适,大家仔细的听听:「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善」就是真正能够分别,「诸」就是所有的法相一切相,你善于分别,但是在分别当中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在分别当中自心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当中你又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不落在那一边,这才叫做中道。这个说的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用真心来待人处事接物,在分别当中而不分别,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意识是什么?第六意识,第七第八,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工具,那怎么做到呢?以前讲过了,当年六祖大师就问永嘉说: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就回答得很好,说:「分别亦非意」。这个意就是第六意识,我分别就是没有分别。你这样子的佛法到外面跟一般人讲,分别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分别,那到底是怎么样啊?到底是有分别还是没有分别?我分别就是没有分别,心里头真的没有分别,因为心里头干干净净,那我分别什么呢?我为大众分别,心里干干净净,就是依第一义谛用真心。为大众分别,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这样来解释,就比较容易体会了,因为不只是你能做到这样,如果所有的众生都是永嘉,那这话就不成立了,除了永嘉还有其他人都在分别,因为众生还有分别,这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你自己心里干干净净,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你说我也是心里干干净净,你说的干干净净不成立,怎么样证明你心里干干净净呢?你说你心里干干净净,但是你心里没有阿弥陀佛,那就是骗人的,没有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定有杂念,从这里来证明,不是你说了算。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事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盘经卅一》云:「戒是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律就是戒律。戒就是根本。仪就是仪则仪式仪轨。戒律主要是干什么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设定这个戒律来绑住我们绑手绑脚的,(客语)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是防恶止非叫做戒律。防止你还没有犯罪之前,还没有犯错之前,防止的预防的。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认为学佛很辛苦,又要吃素,又很多戒律,就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哎呀,绑手绑脚的不自由,不要!不要学佛!他是误会了,这个戒律是帮助我们Prevent在还没有犯错之前,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关于戒律的种类很多,注解也很长,念公没有加以解释,所以师父就不再做补充了。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能够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已念,清净无染。为什么清净心不会被染污呢?因为善护意业啊,说话经过思考,依佛所教的作为标准,所想的都是正知正见,说了那么多道理,那要怎么下手呢?最容易下手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因为这一念是清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头清净了,念头清净了,身口就清净了,这就是懂得善护己念,但是必须要做到前面说的,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严持律仪,深达法源,总的说就是-念念都有阿弥陀佛。那前面讲的这么多你都通通做到了,不用一样一样的来修,一样一样的来修,那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你看看现在外面的环境这么的污染,这个说的不是烟霾,烟霾那是外在的,你可以戴口罩来减少被污染,但是这个烟霾会散掉的,人心的污染才可怕,你能戴口罩避免人心的污染吗?所以只有念佛才有办法对治,才能够改变人心,人心转变了,佛讲的很有道理,依报随着正报就转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找出根本的原因来。下来就是经文了,我们看下来的经文说: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我们看解释:

“「聚落」即村落,即今之乡村居民点。「着」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着,故皆可用以布施。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盘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

  在这种情形之下,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一切都无所着,就没有执着了,这些说的都是身外之物,都可以拿来布施,而自己就以六度来教化众生,这就是财法二施了。

“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会疏》释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盖大士以六度教导与摄受众生,使之转恶成善,发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盖为「无上真正之道」。”

  法藏比丘有这么殊胜的功德,无上真正之道就是真实的,无上就是没有再能够超过了,就是让这一切众生都能到涅盘的彼岸,这是法藏比丘的大愿,证到大涅盘这才是无上真正之道。你看法藏比丘他是这样子的大愿,他当年发的愿就是这样。不像我们现在的人,劝人再来做人,你要成佛之后再来做人,那就不一样了,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说空能法师是反对党,不讲做人的道理,人家提倡那个什么规,什么规你就反对。哎,我从来没有说反对这两个字,你去查我所有讲过的视频,我没有用反对两个字,我是以大乘圆教的观点,以解脱六道为目的而说做人不究竟,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除非你说你那个世间法也是了义法,那我就没话说了。而这种说法也不是我一个人提倡的,这里看到了,你查遍所有祖师大德的观点,都是劝我们去作佛的,没有劝我们再来做人的,法藏菩萨也是嘛,你看法藏菩萨也是这样的大愿,那你说阿弥陀佛也是反对党了?所以这一类的话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这里不再说了,说到累了。继续看注解:

“「无上」者,无有更能胜过之者。《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又《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真」者,真实,无迷无妄。「正」者,于理无差曰正。又无邪无曲曰正。又禅门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云正法眼。「道」,一者,以能通为义。《俱舍论廿五》云:「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又《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二者,涅盘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涅盘无名论》曰:「夫涅盘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盘之路,又即是涅盘也。综上经论,「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实无差也。无上者,此道穷性尽理,更无有能过之者。大士教令众生,登涅盘彼岸,安住涅盘道果。

下明,由于如上之殊胜妙德,而感如下增上胜果。”

  我们看看法藏比丘,他有这样的因,才感得今天这样子的果,因是殊胜的妙德,所以因是殊胜的,果肯定也是殊胜的。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个住是安住。无上就是没有再超过它的了,在它之上的了。「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盘,并且这个道就是涅盘,即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导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盘彼岸,安住涅盘道果。你看处处都讲涅盘,而且还是大涅盘,不是小涅盘,跟只求人天果报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不是处处都希望来生再做人的。所以,你来到七宝净土讲堂,就不跟你讲这个,处处还提醒你做人苦啊!这一路走五六十年了,有的六七十年了,苦不苦啊?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叫苦,到老到死也是苦,从出世苦到老到病到死。所以七宝的提倡,不是空能法师跟慈净老师两个人标新立异的,从这里你看到法藏大士处处也是讲涅盘,都是叫你快快去作佛的。所以你怪我反对再做人是不对的,你等于也是怪阿弥陀佛,我跟慈净老师是跟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脚步走的,这样会错吗?如果这样也错,那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他们带头的,他们是大哥,你去问他们,所以答案已经告诉你了,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一个道是通往涅盘之道,甚至还超越小乘的道,那些世间的道就不必说了嘛!所以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因为各人遇缘不同,那结果当然就不同了。所以我常常说没有对跟错,那就没有吵架,就不会吵架了。没有对跟错,但是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没得辩论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用时间来看结果,不看目前。下来说: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是什么?这就是福报。

“「如是诸善根」,指上文积功累德之种种善根,是为能感。感必有应,果必酬因,是故法藏菩萨感得胜果,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首云「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者,《笺注》曰:「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发应」者,相感而自然开发也。《会疏》曰:「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

  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不管在那里,无量的宝藏自然就发应,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就是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得的果实也就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福报。你看弥勒菩萨将来下来的时候,哇!整个世间都是大福报。还要种田还要种稻还要耕作?不用了。全部自然生长出来的。弥勒是大福,他修慈,他来成佛的时候,人的寿命也长,身体也大,地球上的物产也丰富,这个是福报。下来说: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长者」,乃印度古时对年长并具德财者之通称。《法华玄赞》云:「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年)迈财盈,名为长者。」「居士」者,在家修佛者之通称。《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又《会疏》曰:「姓贵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长者。多积财宝,深归佛乘,居家丰盈,名居士。」「豪姓」,指名门、望族、大姓、贵家(如乡里之贵者,称乡豪)。「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梵语,印度四姓之第二,具云刹帝利,据《西域记》义为王种,即今所谓王家贵族。又《智度论卅二》曰:「刹利者,王及大臣也。」二义稍违,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贵族欤?「国王」者,一国之主。「转轮圣帝」,或称转轮王、转王。身具卅二相。即位时从天感得轮宝。轮有金银铜铁四种,依其次第,统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如金轮王领四洲,余依次例减。《会疏》曰:「转轮王者,四洲之主。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六欲天主」,乃欲界六天之王。六天者,(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乐、(六)他化自在。「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梵天总指色界诸天。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乃至或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满所愿。更以善根力故,大愿力故,常得值佛”

  他这个时候或者是做长者。「长者」,是印度古时候对年长并具德财者之通称。或者是居士,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意思是一心安住在道业之中,以法为乐,世间的欲望很少,心中蕴积功德之人叫做居士。你看居士的条件要求很高啊!那里像我们随便都叫居士,一般佛教徒都称为什么什么居士。「豪姓尊贵」。「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或为刹利国王,「刹利」,是王家贵族。古印度有四种姓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转轮圣帝转轮王有四种:一种金轮王,一个是银轮王,一个是铜,一个是铁,四种轮王。金轮王就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指欲界六天,第一个是四天王天,第二是忉利天,第三是夜摩,下来是兜率,五是化乐天,第六是他化自在天,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或者欲界天的天王,乃至梵天的天王。下来说: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因为菩萨所修的是无量的功德,不是那么一点点,所以生生都是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并且常常能够遇到佛法,常常能够遇到佛,都能够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说功德说不能尽。不管是做什么,不管他做什么,生生世世于诸佛所,都是尊重供养,没有间断。所以你看从那个经文「住真实慧」开始一直到这里,都是说的法藏比丘种种的功德。下来说: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我们来看一点注解:

“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首云「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栴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国所无,译作与乐。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优钵罗」,译为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观佛三昧经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也。”

  证明这是戒香,不是一般的香,那么这样身口就常出无量的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花的香是自然的香味,身体放香,嘴巴也放出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而且这个香能够熏到无量世界,无量世界无量有多大?没有限量。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是一样,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这是一个贵相,富贵的贵,人不但相貌庄严,人的身上有味道。这个味道当然不是那个臭味,不是几天没洗澡的那个味道。贵人身上的气味很香。相反的,业障深重的人的味道就很难闻了,这个能够看出这个人的业障有多深,越深就越臭,能看出那个业障。你看我们从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曾经亲近过虚云老和尚的一些法师居士们说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一年一次而已,一年剃一次头,你看我们看虚云老和尚那个像,他的头发不像师父剃得光光的,这里两天就不行了。一年剃一次头,所以他的头发很长,衣服的领子很脏,油垢很厚,可是闻起来有香气,这是修行真正有功夫。一般人一天不洗澡,身上都是臭汗味。可是虚云老和尚身上放香气,这个香从那里来的?心地清净,这是五分法身香,就是前面讲的戒香,因为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相应,所以不洗澡也放香气,心清净身上气味不一样,有一股清香。那么现代人用香水,那是硬硬把那个味道给压住了,那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虚云老和尚那是真实的,不用香水。法藏比丘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提高警觉了,我们修行有没有功夫?功夫有没有得力自己不觉得,靠近你的人知道,接触你的人知道,看看我们身上会有什么气味?我们口里头有什么气味?人家一说,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从前我们的口臭,口说话很难闻,现在这个味道没有了,那就是有进步了。如果再口里头有香味,口里头讲话还有香味,那这功德就大了,感应就大了,这真的是如此。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端」者,端正。《魏译》言「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若是报身,则有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这个八万不是只有八万,这一个不能当是一个数目字,总之,是好到啧啧声到不能够形容,我们没有办法去瞭解到底这个相是好到什么程度,而且这个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不管生在什么地方,长者,居士,天上等等都是色相端严,都是「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好就比相深入一步,八十随形好。

“又《法界次第下》云:「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

  《法界次第下》讲相好都是色法,都是为了来庄严显发这个佛身。但是相的好总是有分别,有相没有好,那就不圆满。刚才说过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佛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圣王也是佛了?不是,他还不是,他有相但是他没有好,因为他没有好,所以这个相就不微妙。下来说:

“又《智度论》曰:「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由上可见,「相」乃其粗者,共者,显而易见者。「好」乃细者,不共者,微妙难见者。法藏菩萨因地,于卅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无有缺少。”

  而且《智度论》就说相粗而好细,粗的话大家容易见到,如果是微细就很难见到,众生见到佛只能够见到三十二相,你要见到佛的白毫相,那不容易,好则难见。又相者余人共得,因为众生的眼睛,我们的眼睛观察不到这么的微细,你看苍蝇的脚有细菌,你没有显微镜你看不见,但是苍蝇飞来你还是害怕,因为别人有显微镜告诉你了,哎呀,很脏啊!它可能从那个什么大便桶地方飞来的,所以你一看吓一跳,苍蝇的腿怎么这么脏?你的眼力有局限性,所以见佛只能见相不能见好,好非常微细,「又相者余人共得」别人也可以得,「好者或共或不共」,好者可共得的,也可以不共得。「以是故,相好别说」所以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那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通全都具足了,是这样子的一尊佛啊!今天是这样子的一尊佛作为我们的老师。

  今天中午跟同修在供僧吃饭的时候,她今晚没有来。就说到,我们是依止这样子的一个老师,这么智慧圆满,没有任何欠缺的一个老师来学佛的,这叫做依止一个老师的概念。因为她问了一个问题,她问到一半我就知道,我说:「我知道,妳要问什么了。」「师父,你很厉害!怎么我还没问,你就知道?」因为她说她有罪恶感,她入佛门是慈净老师引她入佛门的,那她接受了一位叫郑老师的教导,后来她去听了净空法师的说法,结果她觉得她有罪恶感,背叛老师,因为尊师就是要只有一个老师。我说:「你讲一半我就知道了,因为这个问题其它的净宗学会也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都说我们是依止一个老师。」结果我跟她说:「净空老和尚不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导师,引导的导,大家都这么写的,导师净空法师,不是老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依止的老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刚好前面有慈济的同修走过,我说:「她们也是一样,你说他们的上人不依止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吗?你说那个什么佛光不依止释迦牟尼佛做老师吗?所有学佛的人都依止同一个老师,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就没有你我他了,就没有分别了,就没有罪恶感了。」「哎呀,师父说得好啊!多少年了,你帮我解决了这个心理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有罪恶感。」「所以你听净空法师的没有罪恶感,现在你继续听空能法师的也没有罪恶感,甚至你躺在牀上听,听了很舒服的,很容易睡着也没有罪恶感,我同意你!」以前常常讲过,越脏越放光,你怕什么?你主要是要得到那个法嘛!你还在乎形式上房间又不能怎么样,在那个厨房厕所又不能怎么样,都在乎那些。所以今天帮她解决了几年来的这个问题,她一直觉得有罪恶感。

  所以,我们大家共同跟随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今天为什么你抬出阿弥陀佛来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也是那些南传的法师常常提出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念释迦牟尼佛我们要念阿弥陀佛?我说如果有人提这个问题我就会说,你没有资格知道答案,你还没有资格要我回答你为什么,因为我慈悲,所以我才不回答你,我如果回答你,你根深蒂固的那个观念,你一定造口业。我说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我们是释迦牟尼佛最乖最听话的弟子,因为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念我释迦牟尼佛,你就可以来我的净土。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他说过了,人天跟二乘阿罗汉都没有入报土的份。但是他介绍我们阿弥陀佛的报土容易进去,以前讲过只要两百分就可以了,一百分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百分你都做不到,那就下一位了,再慢慢等吧!

  那么这里说法藏比丘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容易了,你要度众生,要干什么都容易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莲公他说:你们要把这个火车头把它安到轨道上,火车头没有放到轨道,那它很沉很重,怎么办呢?动一动的都笨极了。火车上了轨道了,一个火车头可以拉多少多少的车厢啊,你怎么走都可以,前后都容易,这个时候你布施就容易了,你有条件布施了。所以就告诉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你要还人情债,还命债,还钱债,什么都可以,因为你有无量的宝藏嘛,是不是?还命债还不容易,因为是千百亿化身,千百亿的命给你一条小儿科,无量庄严之具都能够利乐有情。所以我们要是真正上品上生,你当时就可以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度无量众生,都是这么度的,你爱怎么度就怎么度。现在你怎么度?现在多苦,是真苦啊!我自己越来越感受到啊,能听得进去的不多,很难跟大家说心中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但是我都尽力在做,能帮多少就多少,帮到一个是一个,两个是一双,不容易啊!下来说: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手出诸宝,如《维摩经》中之宝手与妙臂二菩萨。罗什大师曰:宝手者,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又云:「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

  《维摩经》里面有提到这两位菩萨,宝手菩萨跟妙臂菩萨,手中都出无量的珍宝。那么鸠摩罗什就解释「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因为有布施的这个报,因为一直都在做布施,所以就出无量的宝,像河流一样,像河流的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出这么多称为妙臂。这就是如是因,得如是果,修财布施得财富不缺,前面不是读到了吗?法藏大士发了这个愿了,前面读过了,「复为大施主」,这里面就包括了财施,是不是?所以能够成就这样子的果德。

“义寂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以智度成故。妙智融通,故随意无碍。”

  义寂师判这个为到了什么位次了?到了十地菩萨的位次了,所以这都是十地菩萨的境界,法藏大士当时发愿的时候就是地上菩萨了。所以关键在这里,他的般若度成就了,这一切布施成就都圆满了,所以能够随意无碍。

“净影曰:「手出供具,供养诸佛。」义寂云:「施诸有情,供养三宝。」可见手中所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所须最上之物」,端为上供与下施也。”

  所以这一切宝都是为了上供诸佛下施众生,是为了这个。下来引了唐译本的内容:

“如《唐译》云:「诸宝香华、幢幡缯盖、上妙衣服、饮食汤药,及诸伏藏珍玩所须,皆从菩萨掌中自然流出。」普施众生,「利乐有情」。于一手中流出如是无量无边种种最上之物,正显《华严》一多相即、圆明具德之玄旨。”

  这里又显现出《华严经》的境界来了,从一个手里头能出这么多这么多无量的宝,像五河水流似的出这么多的宝,无穷无尽,这是小里头有多,一里头有多,小里头有大,这是《华严经》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是华严境界。如果你听得懂的话,那你就入了境界了。师父常常用这句话也不是安慰,现在越想越合理,听不懂是正常的,华严境界怎么可能听得懂呢?你听得懂,你就事事无碍了。现在我们事事都有障碍,所以听不懂。为什么一直都提《无量寿经》跟《华严经》?主要证明《无量寿经》不是浅的经典啊,告诉你净土法门不是老人教,但是是老人最需要。下来经文说: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总指以上种种殊胜因缘,能令所化之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深表法藏大士,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一一皆称真如法界,是故愿无虚发,功不唐捐。故「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

  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缘,这种的积功累德,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得到的果实,能让无量众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佛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唯说弥陀本愿海,使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能够入弥陀的本愿海,这就是真实的利益。法藏大士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发菩提心,都是因为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啊!所以从这里头我们要看这个发心很重要,种种佛的自觉,佛的觉他,佛的布施,佛的救度如何如何,最后都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起成佛的心。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发起成佛的心,这不是小事情,这是一个大事的因缘啊!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弥陀的这种行愿你看,我们从他出家一直到发愿,再用五劫时间来成就这四十八愿,成就之后又多劫的苦修,这一切修行的过程,我们都详细的读过了,一直走到今天也体会到了,那心中应该生起无限感恩的心,感恩弥陀的救度。

〈圆满成就第九〉

  所以下来一品经文接着下来就是说到他的成果了,一切都成就了就圆满了,所以这就是圆满成就,我们继续看圆满成就第九品,第九品圆满成就,这一品正是之前我们所讲的弥陀在因地当中种种的发心,种种修行的果实,一切誓愿都已经圆满成就,这就成为这一品的品名叫<圆满成就>。那么注解说: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有三:(一)佛赞法藏因圆果满。(二)阿难启问。(三)世尊正答。”

  以前所讲的都是因,现在开始讲果了,有因一定有果,这很自然。从这里开始就圆满成就了,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很少,可是描写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我们先看经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注解说:

“(一)世尊总结前文,盛赞法藏比丘修普贤菩萨之大行,积累无量无边种种功德”

  这个时候佛就跟阿难说了,说法藏比丘,修菩萨行,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积功累德,广积种种功德,积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那释迦牟尼佛怎么会知道呢?他肯定知道,他就在现场,一切都是他所亲眼看到的,法藏比丘成佛了,成了阿弥陀佛,是怎么样子的内容,阿弥陀佛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全部都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听释迦牟尼佛把这些重要的讯息传达给我们了,所以我们的本师就是释迦牟尼佛。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乃赞叹之极也。”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一切法都自在了,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能通达自在,没有障碍,没有阻碍。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啊!佛曾经这么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王,这个法当中没有再超过我,没有任何可以Control控制我,我为法王。法王的特殊是在什么地方呢?于法自在啊,法王才自在。世间的王不自在啊,世间的总统更不自在,你看看。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所以佛也自称为法王,没有什么傲慢,没有什么自己夸奖自己,这是如实而说的,是这样的材料。不是没有那个料自己充胖子,打肿自己的脸充胖子,不是。真的是有这个料,名符其实。这个谦虚当然是好,过度的谦虚,就变成虚伪了,我慢当然肯定是不好了。谦虚是好,如果过度的谦虚,那就变成虚假了。是就是,我们就是如实的。佛也不会谦虚的说:哎呀,我不敢当,我不是法王。所以直起直用,如实而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们来看它真正的用意在那里?这里头没有一点点的我慢。如果是我们说,我们就我慢了。于法自在者,就不为一切法所拘束所限制所烦恼所干扰,没有人可以影响他了,没有人可以影响他的心情,影响他的一切一切,不能干扰他,这样才能够得自在。不是说是我的这一个地位高出一切,现在的王就是地位高嘛,你是国王,大家不敢怎么样嘛,为什么不敢?怕杀头啊,怕死啊!但是佛不是说我是法王,我的地位高出一切,其他人不能够做王,只有我做王,我是最高的主宰,那就变成上帝了。佛法是最平等的,没有这样子的一个思想。说是法王,也不是说我地位高。下来这句重要了,是觉悟高。大家要知道,之前常常说,大家在名利上的要求是要越低越好,对于觉悟的要求是要越高越好。这个法王是觉悟高,于法自在,没有一法可以当情,所以禅宗说无一法当情。有一法当情,当你对于这一法就不自在了,变成人情佛事了,她邀了我去那个活动很多次了,不好意思,很多次了不好意思,就答应她一次吧!这是人情佛事,无一法当情。你对于这一法当情,你就不自在,你就不是法王,你就被捆住了。

  「今以此语赞因地之法藏,乃赞叹之极也。」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弗加的赞叹。这是不是捧他呢?把阿弥陀佛给捧出来了,不是。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没有夸张,没有捧大脚,没有给面子,没有。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是因为十方诸佛要给阿弥陀佛出头,给他打知名度,不是,佛没有搞这些。说的都是真实的,法藏比丘成佛之后,阿弥陀佛是不得了嘛!不得了嘛!我告诉你,你称赞都称赞不完,你口都讲不清楚啊!所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法藏比丘就跟释迦牟尼佛平等平等了。

“一切自在,即一切无碍,亦即一切圆成矣。圆满成就,融通无碍,才曰「自在」。”

  我们一般人都这样认为自在,我有钱我当然自在,有钱有闲想到那儿就到那儿,我还不够自在吗?所以那是你自己认为的自在。我们这里看到的自在这两个字,它的解释让我们真的是大开眼界啊!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无碍,这一切都圆融无碍。有一点点的障碍就不自在了,我们说你今天有点病,有点病就不自在了。一切都无碍了,也就是一切都圆满成就了,是不是啊?这个都融通无碍了,才能够说是自在。这还是自在的一个粗浅的解说而已,这样还算是粗浅的解说,下来还有更深更深的解说,当然说了浅的,下来还要说深的,看看你们自己能接受那一种?如果只有说浅的,浅到最后就变成世间法了,那你们也不必到七宝来听《无量寿经》这个《大经解》了,到处都有法师在讲《无量寿经》,是不是?我们看注解:

“又观自在菩萨之圣号,寓此深密之玄旨。”

  把这个自在再深一层的来解释,很多人都读《心经》Heart Sutra,《心经》一开头不是有观自在菩萨吗?这是观音的两个名字,以前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名字,就是观世音菩萨,还有其它的名吗?两个名字:一个是观世音,一个是观自在。刚刚八月的时候去到北部讲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每一天我都注意到他很认真的听,过后就安排了一次中午供僧吃饭,他就坐在我的旁边,瞭解之后才知道他是佛教界的老前辈,但是老人家很谦虚,就谈到《心经》的时候,我就说《心经》开头那句观自在菩萨,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他的反应很平淡,没有惊讶。他在佛门几十年了,没有办法。另外在班台佛教会也是有一位学佛三十多年的,从来没有听过法身这两个字。你们是整天听,所以不是每一个佛教徒都有机会听到像我们这些殊胜的内容的,你们很幸运遇到了,这个自在有很深的一个意思。

“「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观自在者,了了见性,了了见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

  这个”自”解说为自性,自心。观自在就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在任何情况之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简单说是什么呢?我不管对人对事对物,处理什么事情,看待什么事情,都是用真心,不用分别心,不用妄心,不用虚假的心。对好人,对坏人,对于出家在家,对师父,对不同身份的人,都用同一个心,这个心就是自心所发出来的,别人怎么对我,果报是各自的,他的果报不会跑到你这里来的,你紧张什么?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跑到你这里来的,那你就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还有更深的解释,我们知道这样子应该就够了,知道这样子你就能够自在了。

“亦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一些修行人,我们也是,好的在用功的时候,在用功的时候看到一些语录,或者佛的一些道理,偶尔也能够想到自心自性,好像是找到自己了,就那一段时间而已。但是这一转眼就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一到超市逛逛,那跑得更远了,失踪了,就被烦恼世法牵着鼻子走了,就不能自在了。

  那么观自在更深一层的解释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所以它这就是深一层的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听不懂这句了了见心了了见性,所以它就是深咯!听得懂就浅,听不懂就是深了。所以这是很深的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他能够照破五蕴,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帮人,你自己有这个本事可以帮人,可以度一切苦厄,你就自在无碍了。你自己都糊里糊涂,自己都很多的不自在,你还要帮人家自在?那根本不合理嘛,是不是?我们再看最后一段:

“是则以自在为因,仍以自在为果,因果同时,不可思议。”

  那么从这么看来是以自在为因,知自心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增减,所以念《心经》可以念到倒过来背,但是不知道这句话讲什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以前我也不知道啊,但是可以变得很熟,不知道讲什么?一切时,一切处,观照自心,这个是因,你能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是因。那你能够这样做,你的果报是什么呢?你还是在自心自性朗朗常照上,都是在你自己的份上,因也在你自己,果也在你自己,这叫做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所以,这些就是深一层的解释了,这个大家好好的去体会也不难懂。所以佛法往往一句两句都有很深的密意,尤其你来到七宝,常常就听到很深的深到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但是你不要理它,由它过去,因为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再不舒服等一下就舒服了。所以佛法是无尽藏,它可以深到没有底,不是其它任何哲学宗教科学所能够比的。你光是看自在这两个字,就不是你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了。不执着,不偏在那一边,你才能够自在。所以《金刚经》跟《无量寿经》说的都是一致的。

  下来更加难懂了。「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告诉你没有办法,你怎么开口你怎么分别你都没有办法知道。这个内容等到明天,明天开始才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因为比较吃不消。我常常说必须要在刚刚开始,这个精神比较充足的时候,来讲的这些东西比较不会....哎呀,真要命!所以见好就收,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