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04 10:01:43瀏覽298|回應0|推薦4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6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黄念祖老居士念公的《无量寿经》注解接著下来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听的这些开示,几乎都是念公他自己的开示,末学只是转述而已。当中自己也不自量力的做了一些整理跟补充,希望能够照顾到更多人接受的程度,就是这个用心别无他意,没有其它的意思。那么请翻开《大经解》第26页第5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那么这里说「信愿为慧行」信愿是智慧,就是前面讲的菩提心。菩提心我们谈了很多。「持名」就是前面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经》上面讲「信愿持名」,这是《阿弥陀经》所提倡的宗旨「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面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面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小本《阿弥陀经》的这四个字「信愿持名」意思是完全相同的。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所以真信切愿那是高度的智慧!所以信愿是菩提心,信愿是高度的智慧。「持名为行行」,这就是一向专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行就是生活的行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要紧的条件就是信跟愿,真信切愿,那经上讲得很清楚,临命终时十念都能往生,不仅十念一念也能往生!这是讲念佛念得太少的,一生都没有念过佛就临命终的时候才念十声佛号,甚至于十声还不到,他就能往生。可见得往生的关键不在念佛,而是在信跟愿。他真正相信,毫无疑惑,真正的愿意去,那他就能够去得成。 佛在经上又恳切劝勉我们要执持名号,为什么呢?给各位说我们平常执持名号就是修信愿,你想想看,你不信不愿,那你还会念佛吗?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平常念佛就是修信愿。然后说「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个地方没有说持名之多少,没有说你佛号一天要念多少,而是论你持名功夫的深浅。什么叫功夫呢?伏烦恼就是功夫。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功夫。这个功夫有浅深不等,功夫浅的我们讲功夫成片,功夫深的是一心不乱,那个往生西方品位就不一样了。持名功夫的深浅是决定你品位的高下,品位不一样,功夫浅的生凡圣同居土,深的就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生实报庄严土。 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净土都有九品,实在说功夫成片里面上辈往生就能够生死自在了,所谓自在就是走的时候不生病,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他这就自在了,功夫成片里面就行了,不是要很高的功夫。如果讲到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够做到,如果讲到功夫成片,我们稍为努力一点,人人都能够得到的。那么这个「深浅」另一个解释就是你对这句阿弥陀佛体会的深或浅,那就说明必须要明理了,道理要懂得透彻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对这句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要能够透彻理解。所以不听经行吗?除非你能做到真正的老实才行!不然你一定要读经要听经,这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老实。所以我们知道蕅益大师是再来人,他的《弥陀要解》句句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弥陀要解》代佛传语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你有没有信愿,如果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往生之后的品位,才是你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可见「信愿持名」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同旨。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大小两本,宗旨应同。” 发菩提心跟发菩提愿意思是一样的。小本指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宗要是信愿持名,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大本指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大小两本宗旨应该是相同的,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同生极乐国,同圆种智。所以《阿弥陀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了。 “故今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 下面再看注解: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一)朝向一方前进;(二)偏向一边;(三)一味;(四)总是;(五)一段时间。” 这句就解释一向专念是怎么个一向专念呢?一向就是朝著一个方向,偏向一边,是一味的,老是这样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总是这样,一段时间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向」。 “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专恒依止持名念佛,专诚的很专的很真诚的依止这个念佛的法门,在那边真实的修行,在那儿实修,真实的修行。 “「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 那么这个「一向专念」是根据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了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个大愿,因为他提倡有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十念我们不能说是等到临死的时候才念这十句啊!不是临命终才念这十念,是不是啊?我们既然理解了这个方法,理解了这个重要,理解了这个普度众生,只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大义门,那么自个就要念啊!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那就不能等临命终了,你不能说当作我不知道,不行的。其实临终十念不是对我们这些人说的,我们看看念公的一段开示说,抓紧一切可念的时间,不要使它空过,就是不要浪费时间,要做到一切不管一切都不问,心中孤零零的单提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念到佛来接引。所以依这个十念必生的大愿你就应该老念啊!这个老念就是一直念,你一直念在临终之后蒙佛来接引,慈悲加祐你才有最后的那个十念啊!所以我们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做到了,必得往生净土,就可以圆证不退了。下面说: “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经里头说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说了: “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 这个是「果觉因心」,念佛这个佛号是个果觉的名号,这是阿弥陀佛成佛了,就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后的这个佛果,觉悟的这个佛果,这个果觉的名号就具足了一切的功德。 我在因地当中念佛念这句佛号,这个佛号就成了我的心啦!我的心没有别的就是一句佛号,佛的果的觉悟就成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了,是不是啊?你看非常直接了当,究竟方便,这个全部都显现了,全显出来弥陀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以上这一段的内容一直都是我们时常重复的,之前讲了很多,就是这样重复又重复,苦口婆心的,目的在那里呢?目的在让大家深信,深信念佛一定成佛。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产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阿弥陀佛把他果地上的功德完全的恩赐给我们这些众生,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的心,这就是所谓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样来理解,这样来接受,才能坚定我们求生极乐的信心。那么一向专念到底要念多久呢?注解就说了: “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 就是尽形寿以至于到十念,尽形寿就是这一辈子老是念,一直都是念这个佛号,啥也没干,不干别的,就老是念这个阿弥陀佛,这种人很多啊! 下面念公提到前几年,那现在算起来应该是二三十年前了,福建一个老太婆八十多岁念佛往生的,一天念八万声佛号,她死了之后的照片《净土资粮》登了她的照片,尽形寿,就是尽你这一生的寿命终了的时候,一生老这么念。一天她跟她的孙媳妇说,她说:不要给我做饭了,我见到佛了,就要往生了。那她就不吃饭了,不吃饭过后她还是念,她后来就见佛了,就看见佛来了,最后半起半坐还是搭著这个衣端坐这样往生的。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那么十句都可以!但是这个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是从你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开始听到这个法门开始接触这个法门,这个叫开始。那么不行的话就修十念法,这个十念法是平常的十念,最后是十句,十念法是平常,刚才讲过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 在《观经》说的五逆十悪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了,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临终的十念,平常的十念法跟临终的十句佛号。再下来说: “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 我们继续说还有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了,这样也可以,以前跟大家讲过的尽一口气念,吸一口气就念这个佛号,能念多少就多少,这样的十口气的念,但是要持续,不能说念了两天就休息三天,念了三天又休息五天,这样不行。要持续,持续的话也符合「一向专念」的条件。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 这里讲得很详细清楚不能含含糊糊的,「尽形寿」这一生老念一直都在念,就这两种,一种是平常修十念法,一种是临终我的机缘能够念到十念,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所以临终最后一念很重要,这是关键的时刻,临终关怀助念也是要守住这个人的最后一念,这就是慈净老师常常说的临终三种情形往生。第一个「随重而生」,第二个「随习而生」,第三个「随念而生」,这里说的就是「随念而生」最后一念。这个要死的人听到别人劝他就开始念了一句,一直念到第十句命终。那他也是属于从初发心一直到命终都在持名念佛,那么就符合一向专念的宗旨。 “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那么这句也是讲得很清楚啊!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相反的,有的说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也没有看见光,也没有看见什么瑞相,更不要说见到佛了。哎呀!一点消息都没有,我念了几十年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你看这个搞气功的又这个本领那个本领,结果被吸引去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了几十年再多也不是一向专念了,不是了,到最后他就不念了。或者有的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或者什么什么的,意志不坚,或者留恋这个家,舍不得家亲眷属,留恋子女种种的,那就念不成了,这就不叫「一向专念」了。只要是「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 大家或者有人会怀疑念佛就念这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就念这个阿弥陀佛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呢?这还是有很多人怀疑的,不只是初学的人,念佛念了很多年的人都还在怀疑,就算不是很大的疑惑也是半信半疑,那么这里就回答了。因为能念跟所念,能念是我们在念这句阿弥陀佛,所念是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念所念都是实相,能念的我就是实相,我所念的佛号这句阿弥陀佛也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功德是无边的。根据《弥陀要解》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又号无量寿。下面就引了《弥陀要解》的文字了: “《弥陀要解》云:「光则横徧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那么无量光就横遍十方,在虚空中没有地方不遍的,是遍一切处的遍,没有边际,它「遍照」那儿都照到,遍一切处。无量寿就竖穷三际,三际说的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穷了三际,没有一个终了。没有说到那里就停下来了。过去就不可穷尽,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无量寿都是。所以这是贯彻的。横竖交彻,横的跟竖的相交相彻,这就是法界的本体了。法界的本体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那擧此体做弥陀身土,就以法界的全体全部,做为什么呢?做为阿弥陀佛的佛身,做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举这个法界体作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你看这么说这就出来了,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是法界的全体啊! 既然知道这句佛号是法界的全体,那法界性又是什么呢?法界性就是咱们众生的本觉的理性,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原来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理性,那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啊?这直接说的就是我们啊!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理性,那现在我们持名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我就念阿弥陀佛,我又念这又是我的本觉,我这一念就开始觉悟了,只有念阿弥陀佛才算开始觉悟。你念别的不叫做觉悟。你开始觉悟叫什么呢?叫做始觉啊,就成为始觉开始觉悟。那我念的是什么呀?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觉理性,我这个始觉开始觉悟念阿弥陀佛,那念的这个阿弥陀佛是我的本觉,那我始觉就跟本觉结合在一起了。始觉就合乎本觉,所以始觉合本,始觉老合本就是始觉跟本觉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一直老合本那就达到什么呢?达到究竟觉悟了,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件事情,这是入了不二法门了!始觉念的是阿弥陀佛,你本觉还是阿弥陀佛,那不就是不二了吗?生佛也不二了。我念佛的时候我本觉体性就是阿弥陀佛,我念的这个始觉也是阿弥陀佛,那这一切都不二了。众生跟佛也不二了。所以就达到什么呢?这里说了「是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能够相应,那么这一念就是佛。你看多么直接,非常直接。所以我常说我们这个是高级净土班,是博士班的水平,这个博士是佛门的博士,不是世间的。世间的博士我们没有希望啦!你看有的才中学毕业,有的书都还没读多少,这个博士离开她们还远得很啊!但是我们这个不是世间的博士,是佛门的博士,因为净土法门是圆教,圆教那不就是佛门里面最高的教化了吗?那不就是等于世间的博士吗?所以我们是博士班的水平啊!非一般的净土课程,能听到的是殊胜的因缘。所以净土宗也是当下成佛啊!如果你不念就不是了。如果念到非常散乱非常怀疑,最坏的就是怀疑。密宗都讲这个,怀疑的人这个咒就不灵验了,什么咒都讲功德,这个咒的功德也是大极了,但是你要念。现在许多人念了没那么灵验。其实在经典里佛早就说了,说「唯除于咒生疑」。你对它怀疑了,没能相信,你对它怀疑了认为它真有这么大功德吗?那就完了。你怀疑那就完了,那就没有这么大功德了。你认为没有这么大的功德那就真的是没有这么大功德了。 所以「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功德就是如此。这个很契合这个时机,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看。而且念公还说,我可以斗胆的这么说啊,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之下佛的法都是好的,以前也有讲过「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没有一个佛法不好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净土的话,要想即身,就是你这个是最后身,要想在你这个最后身即身脱离生死苦海,那就不可能了。只可以这样说,你参禅也好,你修密也好,什么都还可以,但是都要依这个大义门,大义门就是极乐国土。不然的话你辗转辗转,转世也好什么也好你再来吧!还要一次一次的有这么殊胜的机会,那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了。现在已经得到人身了,要在这一生当中办妥这件大事,其它什么都是小事,这是一件大事,生死大事。你修什么都好,当然修净土更加的应机了。但是你如果连求生净土的这个心愿都没有的话,即身要超脱生死可以说是没有希望了。 “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弥陀名号就是法界体,所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是因为这个原因啊!全法界啊!名号就是我们众生的本觉啊!我们起心念佛是始觉,我们所念的佛正是我的本觉,所以就是始觉合乎本觉了。因此念念你每一念每一念相应你就是佛。这就知道持名的功德就是不可思议了,这是《弥陀要解》说明这个念佛的功德。下来我们再看密宗的经典: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 我们再听听密宗的话,密宗里头的东密兴教大师的开示: “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 日本的兴教大师他说从「阿」这个字,阿弥陀佛不是有个「阿」字开头吗?「阿」这个字就出生一切的陀罗尼了,陀罗尼就是咒,一切咒都从「阿」这个字出生。然后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罗尼可以出生一切的佛。所以就是「阿」这个字就出生一切佛了。 “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所以都是有加持力的。兴教大师他又说「阿」字真言是十方佛的佛心,诸佛的法身同所加持,就是诸佛的法身一同来加持你,一切佛的法身都加持这个「阿」字,那你念阿弥陀佛就有一个「阿」了。下来说: “又「毘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又说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要说密宗什么秘密,就是这个「阿」字作为秘藏。这个「阿」字家喻户晓,谁都能念阿弥陀佛,谁都念阿弥陀佛,不过大家虽然念不知道这个「阿」字如此的殊胜,一般上都不理解。下来再说了: “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里说到三身,佛分法身、报身、化身。唯说「阿」字一法,说什么法呢?就说一个「阿」字的法,「阿」字代表无生,有无量义。第一个义是无生,「诸佛广赞此法功德」。许多密教经典都是称赞这个「阿」字,这个法门什么功德呢?「闻名触耳」,你听到这个「阿」字的名字进到你耳朵里头来了,那怎么样呢?「重罪冰消」,就消掉好多好多的罪了。「唱声见字」,你念阿弥陀佛就是唱声,见到这个字你观想,观到成熟了就能够看见这个字嘛,是不是?念公他自己说,我在刚解放之初,念公在刚解放之初修这个念佛法门,念佛七天的时候,在第三天开始看见「阿」这个字,当然不是中文字这个「阿」,应该是个梵字的阿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你做观做得浅的人,你只要肯相信,那就怎么样呢?就「直游净土」,「深修圆智」你还能深修,能够生出圆的智慧,能够生出圆的智慧,「现证佛道」你现身就要成佛了。这是密教讲这个「阿」字的功德,兴教大师有这句话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很殊胜啊! “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 就因为佛号里头有这个「阿」字,阿弥陀佛的「阿」字的功德是这样,那佛号还加上有阿弥陀佛,所以它的功德就可以想像了。下来再说: “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 而且这句佛号下手很容易,下手就是你去做是很容易的,不管谁都可以念啊,不管你是聪明的还是很笨的,还是很忙的人,还是很悠闲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然后它的效果是「名召万德」。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名召万德」,这个名字里头就包含了万德了!你一念这个名字,万德就汇集在你的心了,所以它的效果是「妙感难思」。这种感应是不可思议的。 “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 你本来在念的,你正在念,但是念来念去念来念去,你虽然在念,你的心中在念的时候就离开了一切的妄想了。那么就从有念而达入无念了。那么就从你这个凡夫的心,「即凡心顿显果德」,从你凡夫的这个心顿然就显现出来你果德的殊胜了,所以就是「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这两句话是念公自己写的,念公说后来看到《弥陀要解》里头有两句话,念公就把它凑在一块儿,跟念公自己的这句话的说法就很相近了。况且念公根本就是以《要解》为老师嘛!而且《要解》这两句话刚好是个对联,什么对联呢?说「从事持达理持」,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的,「从事持达理持」,在事相上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事相上我念,跟念咒也是一样的。念念念到最后就达到理持了。一上来就要理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可以从事持开始,在事相上我这么持名,从这个地方开始就「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夫的心就成为佛的心了。念公的是「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那么念公就说了,这也就是师承蕅益大师的一脉相传。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有说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下来说了: “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 这句话之面都提过,很重要,因为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常常来薰,常常要重复的来薰重复的来听,「齐诸圣于片言」就是说你跟那些大圣人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他们看齐了,跟他们平等了。「片言」就是一句,一句什么呢?一句名号啊!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就跟那些大菩萨平等了看齐了,所以这个是顿法。很多人就说只有我们要先修小乘一步一步来,先从小乘初果一点点来,然后回小向大,你跟那个比,一个喜欢从这儿到这儿,一个喜欢这么走,一个喜欢这么走,民主世界很自由的,你喜欢怎么走就怎么走。我们现在这个法门它是直接的,「越三祇于一念」,在一念之间就越过了三大阿僧祇劫了。所以说这是顿法啊,小、始、终、顿、圆的这个顿。《大乘起信论》是终教,它还坚持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到了圆顿教就不是如此了,一念就解决了,刹那际可以成佛。所以这就是我们要真正理解顿教的效果,顿教是不可思议的。那么下来说: “极圆极顿,至简至易。” 在圆顿中是极圆极顿,在简易来说是至简至易,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吗?还有吗?你六个字嫌多,可以念四个字嘛!就念阿弥陀佛。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所以就可以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无量寿经》的纲宗,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这就把宗和趣做了一个介绍。下来就谈趣,最终的趣向。 “(乙)次明趣” 我们看注解说: “夫宗之所归者名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我们研究其它经典也是如此,一上来就要问它的宗是什么?那么趣呢?这部经的趣是「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我们看注解说: “夫净土有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以下略说明四土往生之相。” 那么这个四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土。下面就把这四土的情形详细的来跟大家介绍。 “(一)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是同居净土。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亦是凡圣同居土,此土亦有凡有圣,如文殊常现五台,诸阿罗汉常往天目或雁荡。是皆此土之圣也。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秽土,故虽同名同居,而实有不同也。” 我们来看看凡圣同居土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先谈谈凡圣同居土。那我们这里也是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这里的凡圣同居是凡圣同居的秽土,不干净浊恶的秽土。那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这儿的凡圣同居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有所不同,不一样。底下就举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了,说我们这儿也是凡圣同居,那我们这里的圣人在那里呢?凡夫知道了,那么圣人在那里呢?文殊在五台山啊,是不是?文殊菩萨现在还是照样的接跟送,就是你不认识罢了嘛!不是只有古时候才有,现在还在五台山啊。还有很多罗汉在天目山雁荡山啊,就在我们地球上,而且就在我们中国啊。这不就是同居吗?可是同居不一样啊!怎么个不一样呢?下面就说了我们来看: “如《要解》谓此之同居曰:「由实圣(指小乘初二三果)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权示现之菩萨)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指涅槃),权圣机尽(指度生之缘已了),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弥陀要解》就说了,说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等著最后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他可以跟我们同居。还有大权示现的菩萨,像文殊菩萨他示现在咱们这个地方,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等到初果二果三果他涅槃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他了。权圣他度生的缘了了,那我们在五台山也碰不著文殊了。所以地球是这样性质的同居,而且圣人是升,众生就沉,这个沉就是沉沦六道轮回,而且苦乐也悬殊,很不一样。所以是暂同,非究竟同。我们跟圣人同居在这个土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同,只是暂时的。下面再说了: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里说而且是天壤之间,天壤之间就是差别太大太大了。你看这个雁荡山五百阿罗汉都还在啊,但是碰见的人很少啊!现在这么多人去五台见到文殊的还是很少啊!那么念公就说了一件事,就是文化大革命之前一个福建的和尚就见到文殊了,真的见到了。那么这个和尚他是很诚恳,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真的有这回事。是两个人告诉念公的,一个是圆彻法师会作诗的,现在到南方去了。一个是通愿法师是比丘尼住在五台山,知道这件事情。这一位和尚他是三步一个头,就是我们现在通俗话说的三步一拜,三步一个头就磕头磕到大概中台附近。五台山当然有中台还有东台西台,中台附近他就看见一个地方,一个小门上面写著金刚洞。他看见这名字是佛教的地方,那他就跑进去了,看见里面很大,有大殿有什么什么的。然后看见有两种修行人,一种是和尚一种是喇嘛,喇嘛都在用功。他看见这个大殿很特别,只有一个佛座,我们说的佛座就是莲花座,但是很奇怪佛座上面没有佛像,一般都不是这样的,只有佛座,上面没有佛像。没有佛像他就没有礼拜,就围著这个佛座也是绕了三匝。那么他刚出门正要离开了,忽然间后面有个小和尚喊了他的名字,什么什么法师你别走啊!他就奇怪怎么有人知道他,还认识我叫我的名字,奇怪!小和尚就说:我师父叫你进去。他就跟著进去了,就看见一个很老的白胡子很长的一个老人就坐在上头,他看见了就顶礼。老人看见南方来的和尚很不容易,就让出一个座位,招呼他茶水,然后就谈话。这个和尚就说这儿很好,我想在这儿挂单。老人摇摇头说:你还得走。他又问,怎么这个大殿上面没有佛像只有佛座?老人就说了:我这儿用不著,我这儿用不著。这都是跟禅宗是一味的,所以就说「文殊顿起佛见,贬二铁围山」,就是说我这里用不著,没有佛见。后来还谈了一些别的,他也没有觉得什么特别就继续拜,拜到晚上就不能再拜了。有一个西藏的人在那儿住著,像一个行者之类的人。这个西藏人对那个地方很熟的,就招待他说:你就在我这儿住吧,在我这儿吃。吃著两人就谈起来了,谈起来福建和尚就问了:你们这儿五台山上有多少和尚?他说所有五台山的全算在一块儿二三百人吧!那个西藏人就说:所以我们要打一个千僧斋都很困难,凑不齐啊!这福建和尚他就说了:咦!这不对啊!我到了那个金刚洞,那个洞里就好几百个出家人啊,你怎么会说这么少呢?那个住在五台山的西藏人就说,那有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这个地方,从来没听说过。你看你看,他就拿出很古老很旧的地图给他看,你看这个导游图,看看有没有这个地方?你看没有啊!是没有这个地方。那个福建和尚就说:有,真有!那个西藏人就想了想,哎,你啊!你恐怕是碰见文殊菩萨了!结果福建和尚他一听,哇!一下就哭了,再也不吃饭了,赶紧从头再拜,又拜又一步一步的磕头又拜到那个地方,但是要找这个门要找这个金刚洞再也找不到了。第二天他回去之后,路过圆彻法师的庙,就跟他一个同乡说,同乡就告诉圆彻法师,圆彻法师就说,赶紧追,赶紧追!这个人已经下山了。再有就是招待他的这个西藏人,留他在家里吃饭的这个人,他也告诉通愿法师这件事。所以就是说凡圣同居啊,圣人也在这儿,圣人还在这儿,那还是凡圣同居,所以不是没有圣,是有圣人。当时文殊就把十年动乱的情形给这个福建和尚预示了,预先给他说了说到,「佛前无灯,庙中无僧」,这八个字大家明白了。所以十年动乱就是这个样子嘛,是不是?所以这是一个证明,我们这儿是凡圣同居,圣人就在我们这个地方同居。底下就根据《要解》的提示,我们把它归纳一下: “按《要解》义,此土凡圣之同居逊于极乐者有四:(一)暂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便入寂灭。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非究竟也。在彼净同居土,则可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直至成佛。(二)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易见闻亲近。而在极乐则皆如师如友,朝夕同聚也。(三)希少。圣者如珍如瑞,希有难逢。而极乐则「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四)所作不同。在此土,圣者咸游圣域,而众生轮转六道,升沉无定。凡圣虽同居此土,而其所作与成就,则迥然不同。在极乐则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故知同居净土之同居,胜于此间无量亿倍也。” 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都是有凡有圣,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都名为同居土但是它非常的不同,很是不同。所以就是说这个不同有四点。 第一个,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同居是暂时同居,有许多阿罗汉三果的圣人等他证到了阿罗汉的时候,他就证涅槃就寂灭了,就没有所谓居不居的问题了,就不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了。许多大权示现的菩萨像那个鱼篮观音,鱼篮观音她是示现的。观音化现成一个卖鱼的,篮子里头摆了一条鱼,然后就现一个渔家的妇女,变成一个凡夫的女人。那么等大家都把这个经典背熟了,她就示现没有了,就走了。这个是观音菩萨的示现啊,这种事情很多啊,这个示现就有人证明了。后来碰见一个和尚跟他们说,你们愚蠢啊!那是观音啊!那些渔夫大家不相信就打开棺木来看,棺材是空的,才相信当时马郎的新娘子原来是观音的化身。所以说这都是大权示现,示现过了他就没有了。他当然要没有啦,不可能观音还跟你结婚生孩子,观音怎么生孩子?他一定是要走的,他是菩萨啊!所以是暂时的同居,不是长期的相同。但是净土的同居呢?极乐世界净土的同居呢?那么就可以跟诸上善人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天天跟这些等觉菩萨在一起,一直到成佛。所以从时间上说就不同了,不是暂时的。娑婆世界那个同居是暂时的,过了这个时间,这些圣人就不住在这个地方了。 第二点说难遇,很难遇到。五台山很多人都去了,前面讲过的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见文殊了,还有之前佛门历史记载的法照禅师也遇见文殊,还有咱们的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也遇见文殊菩萨啊!但是现在这么多人去过五台啊,是不是?都没见著啊!比如雁荡山比如天目山等等,也没有碰见过这些阿罗汉,所以很难遇到。「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易见闻亲近」。那么在极乐世界呢?「而在极乐世界到处如师如友,朝夕相聚」,天天从早到晚天天任何时候都在一起,这就是不同了。虽然都在这个地球上,但是你遇不著啊!一个是暂时的相同,同你也遇不到啊。文殊现在还是对到五台山的人一接一送,但是你要遇到了你也不认识。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文殊菩萨?他也不会让你知道,是不是?像虚云老和尚两次差一点就没命了,就出现了一个类似要饭的,他说他名字叫文吉,看他这个样子又叫文吉,你怎么会想到是文殊菩萨呢?到后来才知道「文」就是文殊,「吉」就是妙吉祥。当时你没有办法知道他就是,所以「稀少」。 第三是「稀少」。第二是「难遇」,第三是「稀少」。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圣者如珍如瑞,这四个字是形容很少很少极少极少,不容易碰到。而极乐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是《阿弥陀经》的经文。这些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补处补佛位的菩萨。他只要再示现一次,舍兜率,降王宫,舍家出道示现八相那就成佛了,这叫做一生补处。我们这世界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经文说:其中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啊!你算数都算不出来啊!不是说多少亿多少亿,你拿一个亿还是算数能够知道有多少啊,是不是?它是非算数所能知,你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形容,多啊!可是我们这里非常非常的少啊,稀有! 第四呢,所作也不一样啊。我们这个世界凡所作的就是六道的事情嘛,沉沦六道,就是种种的烦恼啊,种种的贪嗔痴,种种的缠缚啊,这就是凡夫在六道里面干的事情啊!圣者就咸游圣域,这个咸游圣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游戏人间。凡夫就轮转六道,圣人就游戏人间,虽然是同在这个地球上,也一起同在这个土,同在这个土但是所作的成就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大家所作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一点点的破,同登妙觉啊!证到等觉之后还要证妙觉,破最后一分无明,所以极乐它不是暂时的相同,而是很容易遇到,而且多得不得了。所作的是一件事情都是破无明成正觉。所以虽然是同居,则有这四个不同。下面又讲了说: “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而彼土同居则「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得往生者,不复更入三恶道,永离恶趣。不似此间众生,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辗转恶道,苦趣时长也。” 再来,这个土的凡,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凡就包括了三恶道,就凡夫这一边来说,那么极乐世界连名字都没有,「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名字都没有那它当然实际的东西也没有。所以一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恶道了。不像这边的众生就在六道之中沉沦,头出头没,「驴胎马腹,辗转恶道,苦趣时长」,在恶道中辗转啊,没完没了!入恶趣的时间很长。 “更有进者。如《要解》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更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弥陀要解》当中所说的,我们人的大事因缘就是要截断生死根本,要成正觉,但是就是同居这一关是最难能够透过去的,是最难的。能够从这里得到解脱的非常非常的少,所以说这一关很难过得了。 “盖以同居土之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余土。” 因为同居土的凡夫要断尽见惑跟思惑,就是一点也不能够剩下来你才能够出六道。见惑思惑都断了就得到漏尽通了。这个六神通之漏尽通才是最可贵的。那么前面五个通这个是就连妖魔鬼怪祂们也是有妖通啊,鬼有鬼通啊,也可以达到飞行啊,也可以预知啊,可以有种种的特殊能力,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祂们不能得漏尽通。他们这个见惑,思惑,你看现在这些搞气功的头一个就是练气修身,修这个色身这就是身见,身见这就是见惑啊!一开头就是见惑,他第一条就断不了了。我们这个见惑第一条就是身见啊,他们所行的就是第一条这个身见,整个都在身见里头,他怎么能够断见惑呢?思惑他要极细的贪嗔痴慢都没有了,断尽了见思二惑才得漏尽通。漏尽通才真的出生死才真正的无我了,到这个时候就证到了人无我了,得到阿罗汉,这是有余涅槃。这个才能够从同居土生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嘛,同居土之上就是方便有余土,这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之土。 “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也。” 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就是往上升啊,断了见惑就升天出了欲界,然后入色界,色界再到无色界,出无色界就脱离三界了。出了三界就出了生死了,这叫竖出三界。这事情很难啊!怎么难呢?我们试想一想,这个贪嗔痴慢要一点点都没有,这是什么人的境界啊?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多少,都是在贪嗔痴慢这一类里头的,不是贪就是嗔,不是嗔就是痴,不是痴下来就是我慢,其实很难啊!所以说「其事甚难」。这是说的其它法门一般的情况,而净土法门的殊胜在那里呢?这个下来就说出来了净土法门的殊胜了。 “今此往生法门,乃舍同居秽,而生同居净。得生极乐,即断生死。故名横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断此见思二惑,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便蒙佛愿冥加,决得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但是往生法门他这个解决问题就不是依靠你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是从我们这个同居的秽土就变成了同居的净土了。所以它容易就在这里。这个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还是同居土,但是一个是秽土,肮脏的污秽的,一个是净土,一个是秽土,所以就不需要你断见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经的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愿的加被,这个加被是冥加,是冥冥当中暗暗的是你不知道的,但是有人说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没得到什么感应啊!你要真的持了戒,当然有时候难免持不住破了戒,那你就忏悔吧!总之就是有功德,总之你都是得到佛的加被,但是你没有感觉,这叫冥加,冥冥当中在加持你加被你,这是随时随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来在护持我们。念佛的人大势至菩萨在这个世界摄受念佛人啊,都在加被,我们英文叫 blessing ,这个冥加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是显加,很明显的有很多感应,那叫显加。看见佛放光把你给救度了,但是还有很多是冥加的,你只要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佛的愿力就加在你头上了,不必等待阿弥陀佛出现,说你现在在念佛,我来加被你,你要念佛我才来加被你,不必等到那个时候,自然就加被了,你自己也不知道,那决定往生净土。你真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决定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发的这个愿,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阿弥陀佛就说我就不成佛了。可是他成了佛了,这一点他真的是可以做到的嘛,而且是决定做到的。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一切佛都是如此。阿弥陀佛发了这一些愿,这些愿不圆满他就不成佛,阿弥陀佛现在成佛了,所以这都是事实啊!这个愿已经成为事实了,不像有的人发的愿是狂愿啊,只是一个空的愿。 那么这里说「其事至易」,就是这件事情很简单,弥陀的六字洪名一乘愿海,你只要是求生净土,你就入了弥陀的愿海了。你又念六字洪名,这个愿海跟名号就加持你,那决定往生。所以这个事情很容易的,这是什么事情呢?往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容易是跟其它的法门相比较而说的,这个是最容易最容易的了。但是不可以体会成这个法门非常容易,那你也可以一点都不费劲儿,你可以一边还是跳 Disco 迪斯狗,念公那个年代是 Disco迪斯狗,后来是 Agogo,现在不晓得是什么狗。那个是叫「踢死狗」Disco,你可以一面跳 Disco,天天喝咖啡牛奶,天天卡拉 ok,天天出去逛公园,那么轻轻松松的,然后我最后念几句佛就往生,不是那个意思啊!这个易行道容易不是指那个意思啊!只是跟其它法门相比较,没有比这个再容易的了。但是一个凡夫要以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气,不刻苦专精,不做到专、精、纯,「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啊?这是名言啊!没有一番寒彻骨,真的信真的愿也起不来啊!非要念到符合弥陀大愿来接引,这才表示你真实的愿,你愿意要去见阿弥陀佛,你愿意要去极乐世界,你愿意成佛,所以这个愿就在这里了,关键也在这里。你天天在跳迪斯狗,那还想捡便宜我能往生,那你这个想往生的心就不是很切。你要这么来想,确实也是这样,我们要这样来观想,你要觉得我这个六道中的父母在地狱当中受苦,在油锅当中煎啊炸啊,是不是?油锅啊!地狱有那个很大的油锅,在那边炸的这些都是跟我有关系的,我过去生中的父母等我来去救他们,所以我有这个使命,我有这个任务,那我怎么能够救呢?那我要及早的往生啊,及早的见佛闻法,那我就有力量去救他们。你这才愿意要去嘛!这叫做愿,你的心不是这么恳切,就这么轻轻松松的,觉得反正不错嘛!反正他们说作佛是好事,好事谁不要啊?谁不愿意得到呢?那我就这样,那你这个愿就不切,真的要真信切愿。所以这个每个人要体会到,不是寒彻骨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啊!所以要有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所以不要把这个「至易」体会到偏了。但是又有一种人,他看到往生非常的难,不可能,这一生我肯定做不到的,那他就放弃了,这个也是偏了。所以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是真正体现出深信切愿,切愿就是你对这个娑婆我不留恋了,什么情形呢?举个例子,在家人还想当总理想当部长想当亿万富翁,这就是留恋了。这个出家人也想当法师当方丈当佛学家,那你还是留恋这个娑婆嘛!这些全都是娑婆世界的事情,那你还是在这个名利堆里头钻不出去。所以就是这个事情,要发真正的生死心度众生的心成正觉的心,彻底求觉悟的心,所以这个事情不容易啊!所以要怎么样呢?身出家已经很难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心出家啊!所以你要对娑婆世界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了,没有兴趣了,不感兴趣才行啊! 所以「至易」这两个字怕容易引起误会,在这个地方特别再提一提解释一下。所以叫做易行道,跟别的方法相比没有比这个容易的了。而且还得说一句,下面说这句到了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你要不用这个方法要求即身,一个具缚的凡夫烦恼重重的凡夫,业障重重的凡夫,你想从你这个凡夫,当然大成就的人就另当别论了。可是你现在是一个具缚的凡夫,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想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你参禅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净土啊!你要不依求生净土的法门,想要出离生死之海,那就没有可能了。可以这么说,现在又是末法,末法当中又是一千年,所以只有依靠这个易行道了。 下来的内容,因为我们今天时间也到了,好,我们今天就暂时学到这里。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