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6集
2022/09/04 09:54:47瀏覽309|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6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黃念祖老居士念公的《無量壽經》註解接著下來的內容。那麼大家在聽的這些開示,幾乎都是念公他自己的開示,末學只是轉述而已。當中自己也不自量力的做了一些整理跟補充,希望能夠照顧到更多人接受的程度,就是這個用心,別無他意,沒有其它的意思。那麼請翻開《大經解》第26頁第5行,我們從這句看起:

“《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並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那麼這裏說「信願為慧行」,信願是智慧,就是前面講的菩提心,菩提心我們談了很多。「持名」就是前面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經》上面講「信願持名」,這是《阿彌陀經》所提倡的宗旨「信願持名」。《無量壽經》上面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面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跟小本《阿彌陀經》的這四個字「信願持名」,意思是完全相同的。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所以真信切願那是高度的智慧!所以信願是菩提心,信願是高度的智慧。「持名為行行」,這就是一向專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個行就是生活的行為。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要緊的條件就是信跟願,真信切願。經上講得很清楚,臨命終時,十念都能往生,不僅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是講念佛念得太少的,一生都沒有念過佛,就臨命終的時候才念十聲佛號,甚至於十聲還不到,他就能往生。可見得往生的關鍵不在念佛,而是在信跟願。他真正相信,毫無疑惑,真正的願意去,那他就能夠去得成。

  佛在經上又懇切勸勉我們要執持名號,為什麼呢?給各位說我們平常執持名號就是修信願,你想想看,你不信不願,那你還會念佛嗎?所以從這裏可以知道平常念佛就是修信願。

  然後說「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個地方沒有說持名之多少,沒有說你佛號一天要念多少,而是論你持名功夫的深淺。什麼叫功夫呢?伏煩惱就是功夫。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功夫。這個功夫有淺深不等,功夫淺的我們講功夫成片,功夫深的是一心不亂,那個往生西方品位就不一樣了。持名功夫的深淺是決定你品位的高下,品位不一樣,功夫淺的生凡聖同居土,深的就生方便有餘土,更深的生實報莊嚴土。

  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個淨土都有九品,實在說功夫成片裏面,上輩往生就能夠生死自在了,所謂自在就是走的時候不生病,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他這就自在了,功夫成片裏面就行了,不是要很高的功夫。如果講到一心不亂,我們這一生未必能夠做到。如果講到功夫成片,我們稍為努力一點,人人都能夠得到的。

  那麼這個「深淺」另一個解釋就是:你對這句阿彌陀佛體會的深或淺,那就說明必須要明理了,道理要懂得透徹才能做到真信,切願,對這句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要能夠透徹理解。所以不聽經行嗎?除非你能做到真正的老實才行!不然你一定要讀經要聽經,這是為了幫助我們做到真正的老實。

  我們知道蕅益大師是再來人,他的《彌陀要解》句句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彌陀要解》代佛傳語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說明了,能不能往生,只決定於你有沒有信願,如果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往生之後的品位,才是你念佛水平所決定的。

“又「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阿彌陀經(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可見「信願持名」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蕅益大師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大小兩本,宗旨應同。”

  發菩提心跟發菩提願,意思是一樣的。小本指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宗要是信願持名,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要。大本指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小兩本宗旨應該是相同的,一心只願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同生極樂國,同圓種智。所以《阿彌陀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了。

“故今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師之垂教也。”

  下來再看註解:

“「一向專念」者,「一向」二字有數義:(一)朝向一方前進;(二)偏向一邊;(三)一味;(四)總是;(五)一段時間。”

  這句就解釋一向專念是怎麼個一向專念呢?一向就是朝著一個方向,偏向一邊,是一味的,老是這樣,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總是這樣,一段時間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向」。

“故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恆依止持名念佛,專誠的很專的很真誠的依止這個念佛的法門,在那邊真實的修行,在那兒實修,真實的修行。

“「一向專念」,本於彌陀本願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願。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那麼這個「一向專念」是根據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了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個大願,因為他提倡有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十念我們不能說是等到臨死的時候才念這十句啊!不是臨命終才念這十念,是不是啊?我們既然理解了這個方法,理解了這個重要,理解了這個普度眾生,只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大義門,那麼自個兒就要念啊!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那就不能等臨命終了,你不能說當著我不知道,不行的。其實臨終十念不是對我們這些人說的,我們看看念公的一段開示說:抓緊一切可念的時間,不要使它空過,就是不要浪費時間,要做到一切不管,一切都不問,心中孤零零的單提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念到佛來接引。所以,依這個十念必生的大願,你就應該老念啊!這個老念就是一直念,你一直念在臨終之後蒙佛來接引,慈悲加祐你才有最後的那個十念啊!所以我們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做到了,必得往生淨土,就可以圓證不退了。下面說:

“經中上輩、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

  所以經裏頭說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往生的,這是為什麼呢?下來就說了:

“蓋以果覺因心,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

  這個是「果覺因心」,念佛這個佛號,是個果覺的名號,這是阿彌陀佛成佛了,就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後的這個佛果,覺悟的這個佛果,這個果覺的名號就具足了一切的功德。

  我在因地當中念佛念這句佛號,這個佛號就成了我的心啦!我的心沒有別的,就是一句佛號,佛的果的覺悟,就成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了,是不是啊?你看非常直接了當,究竟方便,這個全部都顯現了,全顯出來彌陀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

  以上這一段的內容一直都是我們時常重複的,之前講了很多,就是這樣重複又重複,苦口婆心的,目的在那裏呢?目的在讓大家深信,深信念佛一定成佛。

  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所產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阿彌陀佛把他果地上的功德完全的恩賜給我們這些眾生,作為我們眾生因地修行的心,這就是所謂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樣來理解,這樣來接受,才能堅定我們求生極樂的信心。那麼一向專念到底要念多久呢?註解就說了:

“又「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上盡形壽者,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

  就是盡形壽以至於到十念,盡形壽就是這一輩子老是念,一直都是念這個佛號,啥也沒幹,不幹別的,就老是念這個阿彌陀佛,這種人很多啊!

  下面念公提到前幾年,那現在算起來應該是二三十年前了,福建一個老太婆八十多歲念佛往生的,一天念八萬聲佛號,她死了之後的照片《淨土資糧》登了她的照片,盡形壽,就是盡你這一生的壽命終了的時候,一生老這麼念。一天她跟她的孫媳婦說,她說:「不要給我做飯了,我見到佛了,就要往生了。」那她就不吃飯了,不吃飯過後她還是念,她後來就見佛了,就看見佛來了,最後半起半坐還是搭著這個衣端坐這樣往生的。

  盡形壽乃至十念,這一生就念那麼十句都可以!但是這個一向專念指的是什麼呢?是從你開始起到最後這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專念,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開始聽到這個法門開始接觸這個法門,這個叫開始。那麼不行的話就修十念法,這個十念法是平常的十念,最後是十句,十念法是平常,剛才講過十念法也是一種,也都可以往生。

  在《觀經》說的五逆十悪,臨終聽到善知識的教導,他懺悔了,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這兩種,包括臨終的十念,平常的十念法跟臨終的十句佛號。再下來說:

“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我們繼續說還有平常就修十念法,這是最方便的了,這樣也可以,以前跟大家講過的盡一口氣念,吸一口氣就念這個佛號,能念多少就多少,這樣的十口氣的念,但是要持續,不能說念了兩天休息三天,念了三天又休息五天,這樣不行。要持續,持續的話也符合「一向專念」的條件。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應知,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如上說惡逆之人,十聲念佛,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則命終,亦是從初發心直至命終均在持名,故合一向專念之旨。”

  這裏講得很詳細清楚,不能含含糊糊的,「盡形壽」這一生老念,一直都在念,就這兩種,一種是平常修十念法,一種是臨終我的機緣能夠念到十念,念到最後斷氣,關鍵在最後。所以臨終最後一念很重要,這是關鍵的時刻,臨終關懷助念也是要守住這個人的最後一念,這就是慈淨老師常常說的臨終三種情形往生。第一個「隨重而生」,第二個「隨習而生」,第三個「隨念而生」,這裏說的就是「隨念而生」最後一念。這個要死的人聽到別人勸他就開始念了一句,一直念到第十句命終。那他也是屬於從初發心一直到命終都在持名念佛,那麼就符合一向專念的宗旨。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那麼這句也是講得很清楚啊!不要給自己找藉口。相反的,有的說我念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麼效果,也沒有看見光,也沒有看見什麼瑞相,更不要說見到佛了。哎呀!一點消息都沒有,我念了幾十年了,一點消息都沒有,你看這個搞氣功的,又這個本領那個本領,結果被吸引去了,他就搞別的去了。見異思遷,那以前念了幾十年,再多也不是一向專念了,不是了,到最後他就不念了。或者有的人在最後的時候病痛或者什麼什麼的,意志不堅,或者留戀這個家,捨不得家親眷屬,留戀子女種種的,那就念不成了,這就不叫「一向專念」了。只要是「一向專念」就決定往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大家或者有人會懷疑念佛就念這四個字或者六個字,就念這個阿彌陀佛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呢?這還是有很多人懷疑的,不只是初學的人,念佛念了很多年的人都還在懷疑,就算不是有很大的疑惑也是半信半疑。

  那麼這裏就回答了:因為能念跟所念,能念是我們在念這句阿彌陀佛,所念是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能念所念都是實相,能念的我就是實相,我所念的佛號這句阿彌陀佛也是實相,這個實相的功德是無邊的。根據《彌陀要解》有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又號無量壽。下面就引了《彌陀要解》的文字了:

“《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那麼無量光就橫遍十方,在虛空中沒有地方不遍的,是遍一切處的遍,沒有邊際,它「遍照」那兒都照到,遍一切處。無量壽就竪窮三際,三際說的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窮了三際,沒有一個終了。沒有說到那裏就停下來了。過去就不可窮盡,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無量壽都是。所以這是貫徹的。

  橫豎交徹,橫的跟豎的相交相徹,這就是法界的本體了。法界的本體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那擧此體做彌陀身土,就以法界的全體全部,做為什麼呢?做為阿彌陀佛的佛身,做成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舉這個法界體作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你看這麼說這就出來了,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呢?是法界的全體啊!

  既然知道這句佛號是法界的全體,那法界性又是什麼呢?法界性就是咱們眾生的本覺的理性,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原來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理性,那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啊?這直接說的就是我們啊!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理性,那現在我們持名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

  我就念阿彌陀佛,我又念,這又是我的本覺,我這一念就開始覺悟了,只有念阿彌陀佛,才算是開始覺悟。你念別的,不叫做覺悟。你開始覺悟叫什麼呢?叫做始覺啊,就成為始覺開始覺悟。那我念的是什麼呀?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本覺理性,我這個始覺開始覺悟念阿彌陀佛,那念的這個阿彌陀佛是我的本覺,那我始覺就跟本覺結合在一起了。始覺就合乎本覺,所以始覺合本,始覺老合本就是始覺跟本覺一直都是這個樣子,一直老合本那就達到什麼呢?達到究竟覺悟了,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不是兩件事情,這是入了不二法門了!始覺念的是阿彌陀佛,你本覺還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不二了嗎?生佛也不二了。我念佛的時候,我本覺體性就是阿彌陀佛,我念的這個始覺也是阿彌陀佛,那這一切都不二了。眾生跟佛也不二了。所以就達到什麼呢?這裏說了「是故一念相應一念佛」,你一念能夠相應,那麼這一念就是佛。你看多麼直接,非常直接。

  所以我常說我們這個是高級淨土班,是博士班的水平,這個博士是佛門的博士,不是世間的。世間的博士我們沒有希望啦!你看有的才中學畢業,有的書都還沒讀多少,這個博士離開她們還遠得很啊!但是我們這個不是世間的博士,是佛門的博士,因為淨土法門是圓教,圓教那不就是佛門裏面最高的教化了嗎?那不就是等於世間的博士嗎?所以我們是博士班的水平啊!非一般的淨土課程,能聽到的是殊勝的因緣。

  所以淨土宗也是當下成佛啊!如果你不念就不是了。如果念到非常散亂非常懷疑,最壞的就是懷疑。密宗都講這個,懷疑的人這個咒就不靈驗了,什麼咒都講功德,這個咒的功德也是大極了,但是你要念。現在好多人念了沒那麼靈驗。其實在經典裏佛早就說了,說「唯除於咒生疑」。你對它懷疑了,沒能相信,你對它懷疑了認為它真有這麼大功德嗎?那就完了。你懷疑那就完了,那就沒有這麼大功德了。你認為沒有這麼大的功德,那就真的是沒有這麼大功德了。

  所以「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的功德就是如此。這個很契合這個時機,現在我們可以這麼看。而且念公還說,我可以斗膽的這麼說啊,現在這個具體情況之下,佛的法都是好的,以前也有講過「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沒有一個佛法不好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淨土的話,要想即身,就是你這個是最後身,要想在你這個最後身即身脫離生死苦海,那就不可能了。只可以這樣說,你參禪也好,你修密也好,什麼都還可以,但是都要依這個大義門,大義門就是極樂國土。不然的話你輾轉輾轉,轉世也好,什麼也好,你再來吧!還要一次一次的有這麼殊勝的機會,那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了。現在已經得到人身了,要在這一生當中辦妥這件大事,其它什麼都是小事,這是一件大事,生死大事。你修什麼都好,當然修淨土更加的應機了。但是你如果連求生淨土的這個心願都沒有的話,即身要超脫生死可以說是沒有希望了。

“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起心念佛,是為始覺。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彌陀名號就是法界體,所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是因為這個原因啊!全法界啊!名號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啊!我們起心念佛是始覺,我們所念的佛正是我的本覺,所以就是始覺合乎本覺了。因此念念你每一念每一念相應,你就是佛。這就知道持名的功德就是不可思議了,這是《彌陀要解》說明這個念佛的功德。下來我們再看密宗的經典:

“又據密典,六字洪名中一個阿字,功德已是無量。”

  我們再聽聽密宗的話,密宗裏頭的東密興教大師的開示:

“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

  日本的興教大師他說從「阿」這個字,阿彌陀佛不是有個「阿」字開頭嗎?「阿」這個字就出生一切的陀羅尼了,陀羅尼就是咒,一切咒都從「阿」這個字出生。然後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羅尼可以出生一切的佛。所以就是「阿」這個字就出生一切佛了。

“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

  所以都是有加持力的。興教大師他又說「阿」字真言是十方佛的佛心,諸佛的法身同所加持,就是諸佛的法身一同來加持你,一切佛的法身都加持這個「阿」字,那你念阿彌陀佛就有一個「阿」了。下來說:

“又「毘盧舍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

  又說毘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祕藏,要說密宗什麼祕密,就是這個「阿」字作為祕藏。這個「阿」字家喻戶曉,誰都能念阿彌陀佛,誰都念阿彌陀佛,不過,大家雖然念,不知道這個「阿」字如此的殊勝,一般上都不理解。下來再說了:

“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聞名觸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這裏說到三身,佛分法身、報身、化身。唯說「阿」字一法,說什麼法呢?就說一個「阿」字的法,「阿」字代表無生,有無量義。第一個義是無生。「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許多密教經典都是稱讚這個「阿」字。這個法門什麼功德呢?「聞名觸耳」,你聽到這個「阿」字的名字,進到你耳朵裏頭來了,那怎麼樣呢?「眾罪冰消」,就消掉好多好多的罪了。「唱聲見字」,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唱聲,見到這個字你觀想,觀到成熟了,就能夠看見這個字嘛,是不是?

  念公他自己說,我在剛解放之初,念公在剛解放之初修這個念佛法門,念佛七天的時候,在第三天開始看見「阿」這個字,當然不是中文字這個「阿」,應該是個梵字的阿字。

  「萬德雲集,淺觀但信」,你做觀做得淺的人,你只要肯相信,那就怎麼樣呢?就「直遊淨土」,「深修圓智」你還能深修,能夠生出圓的智慧,能夠生出圓的智慧,「現證佛道」你現身就要成佛了。

  這是密教講這個「阿」字的功德,興教大師有這句話有這樣的說法,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很殊勝啊!

“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可知矣。”

  就因為佛號裏頭有這個「阿」字,阿彌陀佛的「阿」字的功德是這樣,那佛號還加上有阿彌陀佛,所以它的功德就可以想像了。下來再說:

“且此一句佛號,下手最易,無分男女老少,不論智愚閑忙,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而且這句佛號下手很容易,下手就是你去做,是很容易的,不管誰都可以念啊,不管你是聰明的還是很笨的,還是很忙的人,還是很悠閑的人,都可以做得到。

  然後它的效果是「名召萬德」,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名召萬德」,這個名字裏頭就包含了萬德了!你一念這個名字,萬德就匯集在你的心了,所以它的效果是「妙感難思」,這種感應是不可思議的。

“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

  你本來在念的,你正在念,但是念來念去念來念去,你雖然在念,你的心中在念的時候就離開了一切的妄想了。那麼就從有念而達入無念了。那麼就從你這個凡夫的心,「即凡心頓顯果德」,從你凡夫的這個心頓然就顯現出來你果德的殊勝了,所以就是「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

  這兩句話是念公自己寫的,念公說後來看到《彌陀要解》裏頭有兩句話,念公就把它湊在一塊兒,跟念公自己的這句話的說法就很相近了。況且念公根本就是以《要解》為老師嘛!而且《要解》這兩句話剛好是個對聯,什麼對聯呢?說「從事持達理持」,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說的,「從事持達理持」,在事相上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事相上我念,跟念咒也是一樣。念念念到最後就達到理持了。一上來就要理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可以從事持開始,在事相上我這麼持名,從這個地方開始就「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夫的心就成為佛的心了。念公的是「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那麼念公就說了,這也就是師承蕅益大師的一脈相傳。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有說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下來說了:

“如《疏鈔》云:「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祇於一念。」”

  這句話之面都提過,很重要,因為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常常來薰,常常要重複的來薰重複的來聽,「齊諸聖於片言」,就是說你跟那些大聖人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跟他們看齊了,跟他們平等了。「片言」就是一句,一句什麼呢?一句名號啊!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就跟那些大菩薩平等了看齊了,所以這個是頓法。

  很多人就說只有我們要先修小乘,一步一步來,先從小乘初果一點點來,然後回小向大,你跟那個比,一個喜歡從這兒到這兒,一個喜歡這麼走,一個喜歡這麼走,民主世界很自由的,你喜歡怎麼走就怎麼走。

  我們現在這個法門它是直接的,「越三祇於一念」,在一念之間就越過了三大阿僧祇劫了。所以說這是頓法啊,小、始、終、頓、圓的這個頓。《大乘起信論》是終教,它還堅持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到了圓頓教就不是如此了,一念就解決了,剎那際可以成佛。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真正理解頓教的效果,頓教是不可思議的。那麼下來說:

“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在圓頓中是極圓極頓,在簡易來說是至簡至易,還有比這個更簡單的嗎?還有嗎?你六個字嫌多,可以念四個字嘛!就念阿彌陀佛。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所以就可以知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是本經《無量壽經》的綱宗,也是一大藏教的指歸,這就把宗和趣做了一個介紹。下來就談趣,最終的趣向。

“(乙)次明趣”

  我們看註解:

“夫宗之所歸者名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我們研究其它經典也是如此,一上來就要問它的宗是什麼?那麼趣呢?這部經的趣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我們看註解說:

“夫淨土有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以下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那麼這個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下面就把這四土的情形詳細的來跟大家介紹。

“(一)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是同居淨土。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亦是凡聖同居土,此土亦有凡有聖,如文殊常現五臺,諸阿羅漢常往天目或雁蕩。是皆此土之聖也。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故雖同名同居,而實有不同也。”

  我們來看看凡聖同居土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先談談凡聖同居土。那我們這裏也是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這裏的凡聖同居是凡聖同居的穢土,不乾淨濁惡的穢土。那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我們這兒的凡聖同居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有所不同,不一樣。

  底下就舉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了,說我們這兒也是凡聖同居,那我們這裏的聖人在那裏呢?凡夫知道了,那麼聖人在那裏呢?文殊在五台山啊,是不是?文殊菩薩現在還是照樣的接跟送,就是你不認識罷了嘛!不是只有古時候才有,現在還在五台山啊。還有很多羅漢在天目山雁蕩山啊,就在我們地球上,而且就在我們中國啊。這不就是同居嗎?可是同居不一樣啊!怎麼個不一樣呢?下面就說了,我們來看:

“如《要解》謂此之同居曰:「由實聖(指小乘初二三果)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權示現之菩薩)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指涅槃),權聖機盡(指度生之緣已了),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

  《彌陀要解》就說了,說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等著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那麼他可以跟我們同居。還有大權示現的菩薩,像文殊菩薩他示現在咱們這個地方,我們有時候也會碰到。等到初果二果三果他涅槃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他了。權聖他度生的緣了了,那我們在五台山也碰不著文殊了。所以地球是這樣性質的同居,而且聖人是升,眾生就沉,這個沉就是沉淪六道輪迴,而且苦樂也懸殊,很不一樣。所以是暫同,非究竟同。我們跟聖人同居在這個土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同,只是暫時的。下面再說了:

“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這裏說而且是天壤之間,天壤之間就是差別太大太大了。你看這個雁蕩山五百阿羅漢都還在啊,但是碰見的人很少啊!現在這麼多人去五台見到文殊的還是很少啊!

  那麼念公就說了一件事,就是文化大革命之前,一個福建的和尚就見到文殊了,真的見到了。那麼這個和尚他是很誠懇,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情,真的有這回事。是兩個人告訴念公的,一個是圓徹法師,會作詩的,現在到南方去了。一個是通願法師,是比丘尼,住在五台山,知道這件事情。這一位和尚他是三步一個頭,就是我們現在通俗話說的三步一拜,三步一個頭就磕頭磕到大概中台附近。五台山當然有中台還有東台西台,中台附近,他就看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上面寫著金剛洞。他看見這名字是佛教的地方,那他就跑進去了,看見裏面很大,有大殿有什麼什麼的。然後看見有兩種修行人,一種是和尚一種是喇嘛,喇嘛都在用功。他看見這個大殿很特別,只有一個佛座,我們說的佛座就是蓮花座,但是,很奇怪,佛座上面沒有佛像,一般都不是這樣的,只有佛座,上面沒有佛像。沒有佛像他就沒有禮拜,就圍著這個佛座,也是繞了三匝。那麼他剛出門正要離開了,忽然間後面有一個小和尚喊了他的名字,什麼什麼法師你別走啊!他就奇怪,怎麼有人知道他,還認識我,叫我的名字,奇怪!小和尚就說:我師父叫你進去。他就跟著進去了,就看見一個很老的白鬍子很長的一個老人就坐在上頭,他看見了就頂禮。老人看見南方來的和尚很不容易,就讓出一個座位,招呼他茶水,然後就談談話。這個和尚就說這兒很好,我想在這兒掛單。老人搖搖頭說:你還得走。他又問,怎麼這個大殿上面沒有佛像只有佛座?老人就說了:我這兒用不著,我這兒用不著。這都是跟禪宗是一味的,所以就說「文殊頓起佛見,貶二鐵圍山」,就是說我這裏用不著,沒有佛見。後來還談了一些別的,他也沒有覺得什麼特別,就繼續拜,拜到晚上就不能再拜了。有一個西藏的人在那兒住著,像一個行者之類的人。這個西藏人對那個地方很熟的,就招待他說:你就在我這兒住吧,在我這兒吃。吃著兩人就談起來了,談起來福建和尚就問了:你們這兒五台山上有多少和尚?他説所有五台山的全算在一塊兒二三百人吧!那個西藏人就說:所以我們要打一個千僧齋都很困難,湊不齊啊!這福建和尚他就說了:咦,這不對啊!我到了那個金剛洞,那個洞裏就好幾百個出家人啊,你怎麼會說這麼少呢?那個住在五台山的西藏人就說,那有這個地方,從來沒有這個地方,從來沒聽說過。你看你看,他就拿出很古老很舊的地圖給他看,你看這個導遊圖,看看有沒有這個地方?你看沒有啊!是沒有這個地方。那個福建和尚就說:有,真有!那個西藏人就想了想,哎,你啊!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結果福建和尚他一聽,哇!一下就哭了,再也不吃飯了,趕緊從頭再拜,又拜又一步一步的磕頭,又拜到那個地方,但是要找這個門要找這個金剛洞,再也找不到了。第二天他回去之後,路過圓徹法師的廟,就跟他一個同鄉說,同鄉就告訴圓徹法師,圓徹法師就說,趕緊追,趕緊追!這個人已經下山了。再有就是招待他的這個西藏人,留他在家裏吃飯的這個人,他也告訴通願法師這件事。

  所以就是說凡聖同居啊,聖人還是在這兒,聖人還在這兒,那還是凡聖同居,所以不是沒有聖,是有聖人。當時文殊就把十年動亂的情形給這個福建和尚預示了,預先給他說了,說到,「佛前無燈,廟中無僧」,這八個字大家明白了。所以十年動亂就是這個樣子嘛,是不是?所以這是一個證明,我們這兒是凡聖同居,聖人就在我們這個地方同居。底下就根據《要解》的提示,我們把它歸納一下:

“按《要解》義,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一)暫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證阿羅漢便入寂滅。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也。在彼淨同居土,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二)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也。(三)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而極樂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四)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咸遊聖域,而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與成就,則迥然不同。在極樂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勝於此間無量億倍也。”

  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都是有凡有聖,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呢?都名為同居土,但是它非常的不同,很是不同。所以就是說這個不同有四點。

  第一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同居是暫時同居,有許多阿羅漢三果的聖人等他證到了阿羅漢的時候,他就證涅槃就寂滅了,就沒有所謂居不居的問題了,就不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了。許多大權示現的菩薩像那個魚籃觀音,魚籃觀音她是示現的。觀音化現成一個賣魚的,籃子裏頭擺了一條魚,然後就現一個漁家的婦女,變成一個凡夫的女人。那麼等大家把經典都背熟了,她就示現沒有了,就走了。這個是觀音菩薩的示現啊,這種事情很多啊,這個示現就有人證明了。後來碰見一個和尚跟他們說,你們愚蠢啊!那是觀音啊!那些漁夫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木來看,棺材是空的,才相信當時馬郎的新娘子原來是觀音的化身。所以說這都是大權示現,示現過了,他就沒有了。他當然要沒有啦,不可能觀音還跟你結婚生孩子,觀音怎麼生孩子?他一定是要走的,他是菩薩啊!所以是暫時的同居,不是長期的相同。

  但是淨土的同居呢?極樂世界淨土的同居呢?那麼就可以跟諸上善人諸大菩薩俱會一處,天天跟這些等覺菩薩在一起,一直到成佛。所以從時間上說就不同了,不是暫時的。娑婆世界那個同居是暫時的,過了這個時間,這些聖人就不住在這個地方了。

  第二點說難遇,很難遇到。五台山很多人都去了,前面講過的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見文殊了,還有之前佛門歷史記載的法照禪師也遇見文殊,還有咱們的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也遇見文殊菩薩啊!但是現在這麼多人去過五台啊,是不是?都沒見著啊!比如雁蕩山比如天目山等等,也沒有碰見過這些阿羅漢,所以很難遇到。「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那麼在極樂世界呢?「而在極樂世界到處如師如友,朝夕相聚」,天天從早到晚天天任何時候都在一起,這就是不同了。雖然都在這個地球上,但是你遇不著啊!一個是暫時的相同,同你也遇不到啊。文殊現在還是對到五台山的人一接一送,但是你要遇到了,你也不認識。你怎麼知道這就是文殊菩薩?他也不會讓你知道,是不是?像虛雲老和尚兩次差一點就沒命了,就出現了一個類似要飯的,他說他名字叫文吉,看他這個樣子又叫文吉,你怎麼會想到是文殊菩薩呢?到後來才知道「文」就是文殊,「吉」就是妙吉祥。當時你沒有辦法知道他就是,所以「稀少」。

  第三是「稀少」。第二是「難遇」,第三是「稀少」。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聖者如珍如瑞,這四個字是形容很少很少極少極少,不容易碰到。而極樂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這些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補處補佛位的菩薩。他只要再示現一次,捨兜率,降王宮,捨家出道,示現八相,那就成佛了,這叫做一生補處。我們這世界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經文說:其中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啊!你算數都算不出來啊!不是說多少億多少億,你拿一個億還是算數能夠知道有多少啊,是不是?它是非算數所能知,你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形容,多啊!可是我們這裏非常非常的少啊,稀有!

  第四呢,所作也不一樣啊。我們這個世界凡所作的就是六道的事情嘛,沉淪六道,就是種種的煩惱啊,種種的貪瞋痴,種種的纏縛啊,這就是凡夫在六道裏面幹的事情啊!聖者就咸遊聖域,這個咸遊聖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遊戲人間。凡夫就輪轉六道,聖人就遊戲人間,雖然是同在這個地球上,也一起同在這個土,同在這個土但是所作的成就就不同了。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大家所作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破無明,四十二品無明一點點的破,同登妙覺啊!證到等覺之後還要證妙覺,破最後一分無明,所以極樂它不是暫時的相同,而是很容易遇到,而且多得不得了。所作的是一件事情,都是破無明,成正覺。所以雖然是同居,則有這四個不同。下面又講了說:

“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得往生者,不復更入三惡道,永離惡趣。不似此間眾生,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惡道,苦趣時長也。”

  再來,這個土的凡,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的凡就包括了三惡道,就凡夫這一邊來說。那麼極樂世界連名字都沒有,「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名字都沒有,那它當然實際的東西也沒有。所以一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不像這邊的眾生就在六道之中沉淪,頭出頭沒,「驢胎馬腹,輾轉惡道,苦趣時長」,在惡道中輾轉啊,沒完沒了!入惡趣的時間很長。

“更有進者。如《要解》云:「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

  更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彌陀要解》當中所説的,我們人的大事因緣就是要截斷生死根本,要成正覺。但是就是同居這一關,是最難能夠透過去的,是最難的。能夠從這裏得到解脫的非常非常的少,所以說這一關很難過得了。

“蓋以同居土之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

  因為同居土的凡夫,要斷盡見惑跟思惑,就是一點也不能夠剩下來,你才能夠出六道。見惑思惑都斷了,就得到漏盡通了。這個六神通之漏盡通,才是最可貴的。那麼前面五個通,這個是就連妖魔鬼怪祂們也是有妖通啊,鬼有鬼通啊,也可以達到飛行啊,也可以預知啊,可以有種種的特殊能力,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祂們不能得漏盡通。他們這個見惑、思惑,你看現在這些搞氣功的頭一個就是練氣修身,修這個色身,這就是身見,身見這就是見惑啊!一開頭就是見惑,他第一條就斷不了了。我們這個見惑第一條就是身見啊,他們所行的就是第一條這個身見,整個都在身見裏頭,他怎麼能夠斷見惑呢?思惑他要極細的貪瞋痴慢都沒有了,斷盡了見思二惑才得漏盡通。漏盡通才真的出生死,才真正的無我了,到這個時候就證到了人無我了,得到阿羅漢,這是有餘涅槃。這個才能夠從同居土生到方便有餘土,四土嘛,同居土之上就是方便有餘土,這是小果的聖人阿羅漢所居之土。

“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也。”

  這種叫做竪出三界,按通常就是往上升啊,斷了見惑就升天出了欲界,然後入色界,色界再到無色界,出無色界就脫離三界了。出了三界就出了生死了,這叫竪出三界。這事情很難啊!怎麼難呢?我們試想一想,這個貪瞋痴慢要一點點都沒有,這是什麼人的境界啊?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都是在貪瞋痴慢這一類裏頭的,不是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痴,不是痴下來就是我慢,其實很難啊!所以說「其事甚難」,這是說的其它法門一般的情況。而淨土法門的殊勝在那裏呢?這個下來就說出來了淨土法門的殊勝了。

“今此往生法門,乃捨同居穢,而生同居淨。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斷此見思二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但是往生法門他這個解決問題就不是依靠你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是從我們這個同居的穢土就變成了同居的淨土了。所以它容易就在這裏。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還是同居土,但是一個是穢土,骯髒的污穢的,一個是淨土,一個是穢土,所以就不需要你斷見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經的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願的加被,這個加被是冥加,是冥冥當中暗暗的是你不知道的,但是有人說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沒得到什麼感應啊!你要真的持了戒,當然有時候難免持不住破了戒,那你就懺悔吧!總之就是有功德,總之你都是得到佛的加被,但是你沒有感覺,這叫冥加,冥冥當中在加持你加被你,這是隨時隨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來在護持我們。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的人啊,都在加被,我們英文叫 blessing ,這個冥加很重要。但是有時候是顯加,很明顯的有很多感應,那叫顯加。看見佛放光把你給救度了,但是還有很多是冥加的,你只要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佛的願力就加在你頭上了,不必等待阿彌陀佛出現,說你現在在念佛,我來加被你,你要念佛我才來加被你,不必等到那個時候,自然就加被了,你自己也不知道,那決定往生淨土。你真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決定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發的這個願,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阿彌陀佛就說我就不成佛了。可是他成了佛了,這一點他真的是可以做到的嘛,而且是決定做到的。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一切佛都是如此。阿彌陀佛發了這一些願,這些願不圓滿他就不成佛,阿彌陀佛現在成佛了,所以這都是事實啊!這個願已經成為事實了,不像有的人發的願是狂願啊,只是一個空的願。

  那麼這裏說「其事至易」,就是這件事情很簡單,彌陀的六字洪名一乘願海,你只要是求生淨土,你就入了彌陀的願海了。你又念六字洪名,這個願海跟名號就加持你,那決定往生。所以這個事情很容易的,這是個什麼事情呢?往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個容易是跟其它的法門相比較而說的,這個是最容易最容易的了。

  但是不可以體會成這個法門非常容易,那你也可以一點都不費勁兒,你可以一邊還是跳 Disco 狄斯狗,念公那個年代是 Disco狄斯狗,後來是 Agogo,現在不曉得是什麼狗。那個是叫「踢死狗」,你可以一面跳 Disco,天天喝咖啡牛奶,天天卡拉 OK,天天出去逛公園,那麼輕輕鬆鬆的,然後我最後念幾句佛就往生。

  不是那個意思啊!這個易行道容易不是指那個意思啊!只是跟其它法門相比較,沒有比這個再容易的了。

  但是一個凡夫要以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氣,不刻苦專精,不做到專、精、純,「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啊?這是名言啊!沒有一番寒徹骨,真的信真的願也起不來啊!非要念到符合彌陀大願來接引,這才表示你真實的願,你願意要去見阿彌陀佛,你願意要去極樂世界,你願意成佛,所以這個願就在這裏了,關鍵也在這裏。你天天在跳狄斯狗,那還想撿便宜我能往生,那你這個想往生的心就不是很切。你要這麼來想,確實也是這樣,我們要這樣來觀想,你要覺得我這個六道中的父母在地獄當中受苦,在油鍋當中煎啊炸啊,是不是?油鍋啊!地獄有那個很大的油鍋,在那邊炸的這些都是跟我有關係的,我過去生中的父母等我來去救他們,所以我有這個使命,我有這個任務,那我怎麼能夠救呢?那我要及早的往生啊,及早的見佛聞法,那我就有力量去救他們。你這才願意要去嘛!這叫做願。你的心不是這麼懇切,就這麼輕輕鬆鬆的,覺得反正不錯嘛!反正他們說作佛是好事,好事誰不要啊?誰不願意得到呢?那我就這樣,那你這個願就不切,真的要真信切願。所以這個每個人要體會到,不是寒徹骨就沒有梅花的撲鼻香啊!所以要有經過這麼一個階段,所以不要把這個「至易」體會到偏了。

  但是又有一種人,他看到往生非常的難,不可能,這一生我肯定做不到的,那他就放棄了,這個也是偏了。

  所以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是真正體現出深信切願,切願就是你對這個娑婆我不留戀了,什麼情形呢?舉個例子,在家人還想當總理想當部長想當億萬富翁,這就是留戀了。這個出家人也想當法師當方丈當佛學家,那你還是留戀這個娑婆嘛!這些全都是娑婆世界的事情,那你還是在這個名利堆裏頭鑽不出去。

  所以就是這個事情,要發真正的生死心,度眾生的心,成正覺的心,徹底求覺悟的心,所以這個事情不容易啊!所以要怎麼樣呢?身出家已經很難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心出家啊!所以你要對娑婆世界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了,不感興趣才行啊!

  所以「至易」兩個字怕容易引起誤會,在這個地方特別再提一提解釋一下。所以叫做易行道,跟別的方法相比,沒有比這個容易的了。而且還得說一句,下面說這句到了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你要不用這個方法要求即身,一個具縛的凡夫,煩惱重重的凡夫,業障重重的凡夫,你想從你這個凡夫,當然大成就的人就另當別論了。可是你現在是一個具縛的凡夫,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想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淨土的法門,你參禪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淨土啊!你要不依求生淨土的法門,想要出離生死之海,那就沒有可能了。可以這麼說,現在又是末法,末法當中又是一千年,所以,只有依靠這個易行道了。

  下來的內容,因為我們今天時間也到了,好,我們今天就暫時學到這裏。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