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5集
2022/08/23 16:04:58瀏覽237|回應0|推薦3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5集

  我们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来宾,各位菩萨,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著作,《大乘无量寿经》注解接著下来的内容,请翻开第二十三页第六行,我们从这一句看起:

“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

  所以第十九愿我们看出来了,这是中心,是「发菩提心,一心念我」,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一心念阿弥陀佛这两个内容。下来说: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净土法门就是依止这一条愿文建立起来的,可以这么说,就是「十念必生」,咱们的明真长老他就是修这个十念法,这也是十念,他参禅,在净土他一天念十口气,这个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了,第十九条是「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就是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所以我们这么来看就结合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又结合第十九愿第十八愿,所以我们提出来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所以是正确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心髓,这两个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大经的宗要,跟刚才日本大德说的话一样。这些愿文全部大经的宗旨和要领,是往生必备的正因,你想要往生这个是必须要具备的正因,方向端正是方便度生之慈航,所以我们学佛我们要成就一切的一切要修持都是为了什么呢?都是为了度众生啊,虽然说自己要去往生而是以度众生去往生的,是利他跟自利,利他跟利自是一样的是一回事,所以怎么才能够度众生呢?就是有这个十念法门嘛!有这个法门我们不但可以自己修还可以渡人嘛!这就是慈航,可以引导大家,所以本经所崇我们所尊重的,这个崇就是尊崇,「全在于此」,就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修行的要径,修行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这个最为捷要,这个「捷」以前讲过了就是最短的一条路,最快的,最为快最为重要的,所以这是本经之宗。

  底下我们就要来解释一下菩提心,菩提心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个「大」不要认为是大小相对的大,不是对比的大。如果你说这个书大回头我这个桌子又比书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这个是对待的大,这里说的「大」应该是大方广的那个大,那是绝对待的。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种相结合的心,因此这个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了。所以要发起这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因为以后到了愿文的地方我们还要详细的来讲,这个发菩提心根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个《往生论注》在中国称为佚书,佚书就是消失没有了,净土宗有十来种书在中国没有了,是后来从国外给找回来的,现在都回来了,《往生论注》就是其中之一,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很多古人没见过这个书,所以往往有人就把昙鸾和道绰从我们净土宗的祖师给开除出去了,其实他们的功绩是很大的。下来我们看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怎么说: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做的,注解是昙鸾法师做的就是《往生论注》。昙鸾法师他是生在南北朝东晋时代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上五台山上去游玩,偶而之间发现到种种灵异的事迹,就因为这样就发心出家了,出家之后他读到《大集经》,但感经中词义太过于深奥,他觉得《大集经》里面的内容太过深奥了,担心大家没有办法了解,就开始著手写注解,在写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患上了气喘病,然后就到处求医治病。古时候气喘病是很难医好的疾病来的,因此他就感叹的说了:人的一生实在无常,生命是那样的危弱,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会死亡,过去常听人说神仙长命的方法,不如先求成仙长生再来学习佛法也不迟啊!然后他就到了江南陶隐居术士的住所,恳求传授成仙的方法,就是要去「作仙」。陶隐居术士就将仙经十卷传授给他,他很高兴获得了这十卷仙术的经卷,就走上归途离开了。到洛阳下游的地方就遇到菩提留支三藏法师,于是他就问菩提留支法师说:「佛法中有没有比这仙经更加殊胜的长生不死之法呢?」菩提留支法师就回答了说:「你所修练的仙术虽然可使你多活若干年,不过以后命终的时候毕竟要堕入生死轮回业海中的,到时候就要受无尽的苦恼了,这有什么可贵的呢?」接著菩提留支法师就传授他《十六观经》的妙义,《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使到昙鸾明白往生西方净土的殊胜法缘,并且菩提留支法师就对他说:「凡通达此一法门的人一定能了脱生死轮回苦报而得寿命无量,这乃是佛家所传的长生不死之法,比什么都管用啊!」我们可以想像菩提留支是印度人,从印度过来中国的,可以想像他的样子跟达摩祖师差不多满脸都是胡子的,这是我自己想像的,都有戴著胡子讲话的腔调。昙鸾大师就很高兴「大喜过望」,立刻就将他之前那十卷的仙经烧掉,从此就专心修净土法门。所以因为这样就启发了自性智慧光明,更将自己所领悟的真理也教给别人,使到很多人广为修持净土法门,这之后他又特地选了《净土偈十二首》以及龙树菩萨所说偈语,还有《安乐集》两卷流传世间。魏朝的国王很重视这件事情,就赐封他「神鸾」的别号,并颁令居住并州大寺,颁发这个指令让他居住在并州的大寺,晚年就移居于汾洲的空中寺内。在兴和四年的一天晚上昙鸾在房间里依稀,就是模模糊糊见到一位梵僧对他说:这个梵指的是古印度天竺,说什么呢?说:「我就是龙树,住在西方净土很久了,因为你修学净土的心志跟我相同,所以特地和你相见!」昙鸾心中就明白了,大概自己归西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往生的时机因缘到了,就召集徒众来到跟前对他们说:「人的一生劳劳碌碌没有休止的时日,他日地狱各种痛苦业报我人心中不可不存恐惧心啊,九品净土的道业更不可不赶快修持啊!」接著就命徒众们高声唱念「阿弥陀佛」圣号,自己又向西方虔诚顶礼然后就安然的示寂了,安然的往生了。那个时候在寺中的人看到很多的莲花、幡旗、幢伞、宝盖等等奇妙的景象,从西方冉冉的而来,飘著来飘著来,然后天空里传来很微妙天乐的声音,很久很久才消失,这奇异的事迹传到朝廷皇帝并颂圣旨,将大师葬在汾西文谷的地方,而且立碑作为永恒的纪念,这就是昙鸾大师他自己一段的生平历史。昙鸾法师对于净宗也是一生专修专弘,是我们净土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的道场在玄中寺,玄中寺在中国历史上出了三位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的祖师出了三位,所以玄中寺也就是净土宗的道场,昙鸾以后就是善导大师这是非常著名的,善导住在玄中寺,善导以后道绰大师也住在玄中寺,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净土宗的祖师。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山西,距离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样子,也是我们净宗的祖庭就是祖师的道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三辈往生当中当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优有的是劣,什么是劣呢?这五逆十恶还不够劣吗?但是「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不管是优还是劣都是要发无上菩提心,他最后临终他发心他忏悔了,他精进了,都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作佛的心,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为什么要作佛,如果你是怀著我就是要想作佛,我要比谁都高,因为佛比谁都高,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为什么呢?你是为了自己嘛,愿意成佛就是要度众生啊,究竟的觉悟你才有这个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够真实给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就是要有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心就是要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的这个心,怎么度众生呢?不是用口说,喊口号没用啊,真要度众生的话就是要摄受众生,让众生能够生到有佛的国土这样的心,阿弥陀佛就是成就这样一个国土。我们现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就是使到这些众生生到有阿弥陀佛的这个国土,这就是度众生的心了。「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生到安乐,安乐就是极乐,要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辈往生发菩提心,愿意作佛,愿意度一切众生,愿意摄一切众生往生到有佛的国土,那么就要发这个无上菩提心,如果不发这个无上菩提心,但你只是听到彼国听到极乐世界,仅仅只是听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快乐极了,极乐啊!是不是?那种乐没有办法比啦!所以有的人就是说我活的时候要修行,活的时候要比别人强,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享受也是都要比别人好,因为他看到经文里面所描述的那种享受不得了,所以这种是我活的时候要好死的时候也要好,这是为自己打算,这个是打算不到的。昙鸾大师就说了要是这样的话,为了求乐而愿生不得往生,就是往生不了。所以极乐世界纯是大乘根器,什么是大乘根器?都是要广度众生的,大的慈悲大的愿力才能够往生有佛的国土,一切众生你看看我们的回向偈「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嘛,这是咱们天天念的偈子,愿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国嘛,这是大愿力啊!要有这个信心,信心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信,信是清净的心智慧的心,所以这一段的解释这样的菩提心很亲切,对于修净土的人听了很亲切。我们再来简单的理解一下,我们知道唯有作佛才能完全恢复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也是本具的净土,智慧开显了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啊!所以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如果我们要把无上菩提心展现在事相上来说就是四弘誓愿了,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落实在修行事相之中。

  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愿作佛心就是前面讲的度众生的心,如果不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心,你菩提心没有,度众生的心一定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帮助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那我们有能力接引吗?我们看看现在一般是怎么接引的?办法会啦,点灯啦,办种种的佛教活动啦,最流行的就是放生,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你看看现在有谁真正做到,真正的摄取众生生有佛国的心?真正做到那你就要专修净土了,要很专很专。除了提倡念佛专修净土一门,绝对不再搞任何的活动了,这就是我们七宝净土讲堂所坚持的,要以身作则,别人随时看到你见到你开口闭口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讲净土法门,不谈别的,都在讲极乐世界的种种如数家珍,让别人说你是老王卖瓜都无所谓,管她怎么说,然后天天要劝大家回家。不是回现在的家,孩子,回家吧!我们马来西亚这个客家话很传神,慈净老师常常说的「回老家」,跟随这个人「回老家」。不是再劝大家不要去往生,不要跑掉要再来做人,要一起建立这个人间净土,要再继续来行菩萨道,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跟佛说的这句话相违背了,那就是不听佛的话了,那你还算是真佛弟子吗?自己好好的想一想。底下是引了《安乐集》,这是两个紧接著的,昙鸾接著是道绰,这也是我们净宗的二祖跟三祖,而《安乐集》是道绰法师作的,一共有两卷,我们看注解的文字,在二十三页倒数第二行。

“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安乐集》说依天亲净土论就是《往生论》说,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就是有两方面,一者就要离开三种跟菩提门相违背的法,有三种法和菩提门相违背的就要离开,二者须知有三种顺菩提门的法需要去顺,要去顺从,要依顺。第一方面什么是三呢?第一是智慧门,第二是慈悲门,第三是方便门,所以头一个要智慧第二个要慈悲第三个是方便,就是大愿力了!要有这个方便的方法去度众生啊!所以前面说过通俗的说发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具体说来是怎么样呢?

  第一个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不是为自己求安乐呀!不仅仅是往生不是为自己求安乐,我们在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乐。那么下来念公就讲一讲弘一法师的例子,弘一法师我们来看看。弘一法师到湛山寺,湛山寺请他去讲戒律,吃的给他送到房间里面来,几个菜一个汤,弘一法师他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了,那些人就给他拿走了一个菜一个汤,他还是不吃。这就报告方丈倓虚老法师说弘一法师不吃,倓虚老法师就说你们把你们吃的是什么,盛一碗给他,就是你们大众吃的,大家都是一样。除了住持之外摇了一碗大众吃的菜,一碗给他端去,端去之后弘一法师就问了问说,你们是不是也吃这个呀?他们说对,对他就吃了,所以一切食住不是自己求安乐。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有句话说「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这个「我」字是万恶之源啊!这个「我」指的就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所以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什么自尊啊,身份啊!面子啊!种种的一切一切,《安乐集》不是说了要「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就是要去掉这个身见,你看现在这个气功非常非常的热闹,念佛人也去学气功,还不少呢!以前在一间佛教会介绍净土有一位女众就说,说她最近去学气功了,问她为什么?她说身体弱,要先练好身体才能够念佛。这就是信佛不够,刚刚好相反,应该是把佛念好了身体也好了。这也是我最近的体会,最近有很多体会啊!我的体会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是他造就了我们这个色身的结构,质量,运作,思维,判断,看法,当然也包括了我们的命运等等....都是这个法身慧命他造就的,你纯净的念头,念头很清净是最健康的,纯净的念头来自哪里呢?来自般若智慧的开发!念公又说现在这个气功有人说他们是外道,其实他们连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庄子的道理那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什么呢?气功师或者是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炼得顶好嘛,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还有业,不是你把这个色身锻炼得像超人一样就没事,你看看很多教拳术的练功夫的,甚至功夫明星都得重病,是不是?他们还是要面对业力的支配啊!这个只是色身,跟解决你的业力没有关系,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要转业力,念佛学佛就是把业力转为愿力,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所以我们这里你看一教你头一句话就说了,你发菩提心不是要贪著自身啊!所以不是在这个身体上,怎么去保养它去维护它让它舒服,而是要「无我」,不是在讲经的时候我们谈「无我」「无我」讲得天花乱坠,首先我们不要说「无我」,只要能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先不要有一个个人主义那就很不错了,是不是?但是这事都不容易,这是第一个。

  第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一切众生真实是苦啊!是苦苦啊!你不能只是看到人道苦,其它道的众生都苦,我们随便可以看见啊!到了夏天虫子掉在地下多少蚂蚁吃这个虫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你看看这是不是苦啊?苦苦啊!还有这个猪就是可怜,可怜不但牠被杀,而且注定牠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的。在马来西亚一个油棕园里面就有人天天在宰杀蟒蛇....还有吃蛇胆的,在菜市场那些鱼是怎么被杀的你看过吗?我看过,我看过。我出家以前制作一个节目叫「生命在呐喊」大家可以去看看,就拍他们怎么杀那些鱼的,活活宰的,鱼都没死就刮牠的鳞,然后就挖牠的内脏,这样子活活宰的。狐狸,貂的皮是怎么取下来的呢?也是活活取下来的。还有东方人喜欢吃鱼翅....这都是苦啊!所以我们要拔众生苦,而且要拔一切众生的苦,所以这就是大慈悲心啊!这是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故,安住,要得到安乐,不是安自身而是要众生安乐。

  第三是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众生可怜啊!怎么可怜呢?本来是佛,牠都同是有佛性,《大乘起信论》讲的都有如来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众生冤枉得很啊!迷迷糊糊的颠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的罪啊!愚痴啊!可怜悯啊!这是怜悯众生的心,要怜悯一切众生啊!「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这里又提出来了,这个地方说得很重,就是离开恭敬供养自身心,刚刚只是谈到自身,这里加一个「心」字就很深刻了,前面说这个供养是不要供养这个身,不要给这个自身求安乐,这个道理我们很好懂,是不是?也没什么可争辩的,做到做不到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道理大家还是得承认下来。可是这里说「恭敬供养自心」,那什么叫恭敬供养自心呢?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在《首楞严经》里头阿难之所以不能自拔,一切众生需要修佛没有成佛,反而甚至堕落成为魔王的眷属,就是因为不明白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一种是菩提涅槃根本,菩提涅槃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大家现在这个众生之所以认为是自个儿心的,它就是这个意识分别的心,是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识,矛盾就出在它身上啊!大家往往不知道,常常就是用这个意识心来作为主宰,凡是什么东西合乎自己心意的我就觉得它对,不合乎自己的就觉得不对,甚至于说某些佛经因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说这个佛经是假的,这种人已经出来不少了,这就是供养他的自心了!一切以自己的看法为标准,这就出现了很多的纷争了。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古话,很古老的内容,很重要就八个字说:「当为心师,莫师于心」,这句话要不解释很难懂,这是老的文字啦,说你应当做你自个儿心的老师,这个心指的是意识心分别心妄心,不要把自个的分别心当老师,听明白了吗?「莫师于心」,不依这个心作老师,不要以心为师,这个心就是心意识,不要自己觉得怎么样就去做,自己头脑中所想的这些东西不堪去供养它,不堪去尊敬它。佛在《四十二章经》里面就连续讲了两句话,「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这个是很大的关键,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个儿的一知半解,就以自个儿所了解的东西把它当主宰,在批判一切别人的东西,顺服我的就说他对,不顺服我的就说他不对,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释迦牟尼佛他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啊,千万不要信你自个儿的意思,意就是意识啊,都是些自己的分别执著,「汝意不可信」。所以这个就跟道绰这个话是一味的,跟中国这个话「当为心师,莫师于心」,不要拿这个妄心当老师,要做妄心的老师就是这个话的意思。所以中国字一个「心」字有很多的解释,这句如果不说明这个心指的是真心还是妄心,大家不容易分清楚。

  「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自己的妄心就是众生的知见,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见来破除我们本有众生的知见。你把你老的知见拿来当家做主,当主宰当评判员让它来评定一切,那他自个儿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就不可能真实接受佛的知见了。所以这一条很重要,这就叫做三种远离,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如果只是求供养自身,求自身安乐没有拔一切众生离苦,恭敬供养自身心,恭敬供养这话用得很什么....一切都以自个儿这个心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的,用它来评判一切,观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觉得别人不对都是我自己对,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供养自心」,把自心供养得太高了。下来我们再看说: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

  顺的话就是把这个反过来了,这个说得简单一点,顺的话一个就是无染的清净心,无染清净心那就是大智慧嘛,不是为自身求安乐。

  第二是安清净心,愿意拔众生苦,就是把前面这个反过来就对了。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这是最上的安乐,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得乐,得的是什么乐呢?是不是带他到卡拉ok唱歌那就很乐?乐完之后就苦啦,绝对不是。也绝对不是眼前功名富贵、五欲六尘,不是这个乐。各位要记住这决定不是乐,这是什么呢?这是苦的因。那什么是乐呢?「大菩提」,菩提是觉,大菩提就是大觉,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就叫做大菩提。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谓的大开圆解,现代一般学术界里面所说的,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才叫做真正的大乐。下面说:

“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要摄取众生生到有佛国的地方,直接说就是净土就是极乐世界,这才能得到究竟的大安乐,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违就是违反了菩提门。所以度众生帮助众生要帮到底啊,帮助众生离开六道那是不是圆满了呢?不圆满、不究竟,离开六道算是不错了,但是还有无明没破啊,自性的功德没有能够现前,必须继续不断地帮助他,即使帮助他到等觉菩萨算不算圆满呢?这里说的毕竟常乐就是圆满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愿也是一切诸佛的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是为众生,不为众生那何必有这些依正庄严呢?何必有这些我们现代人说的硬体设备软体设备,何必有这些干嘛呢?拿来自己看啊?阿弥陀佛自己玩乐?当然是为了度众生嘛!要有一个究竟的,彻底的,真常的乐,没有变异的,永恒的乐,那只有极乐世界了。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

  这个毕竟常乐要依什么能够得到呢?依何而得呢?要依大义门,那么大义门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安乐国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净土这个法门,可是佛说了这么多法门怎么这里就提出来依这个大义门呢?要以极乐世界作为一切的,总之这个大义门就是极乐世界嘛。以前说过极乐世界是十方世界的总站,一生一切生,要先到极乐世界才能到十方世界,这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的。

“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以至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这样的教导我们要「一心专至」。「一心专至」就是经上讲的「一向专念」,或者是祖师们所说的一门深入都是这个意思。「愿生彼国」这个愿心要真实要强烈,我们这个愿望要强啊,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唯有这个法真实。除这一法之外皆非真实,既然不是真实那你为什么不放下呢?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这就不太好懂了。《金刚经》上佛不是说得很好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这个话说到究竟处了,《金刚经》那个「法」讲的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要专一法,何况是那些世间法呢?那么大家就要问了什么是世间法呢?简单告诉你,教你继续做人的,不让你超越六道的全都是世间法。要记住,这是魔王的诡计!佛是叫我们专取西方净土,生到西方净土就得大圆满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听佛的话,不能听世间人的话,因为人还没有成佛嘛,还有种种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所以我们听佛的话,佛的话在哪里呢?佛的话就在经典里,就在《无量寿经》里面,甚至我们可以说就在这本注解里面,所以我们这样的来学习,专心的来专攻这本《无量寿经》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那我们真正是很有把握了,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个净土的道理一定是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我们继续再来讨论菩提心,接著就引了一位朝鲜人海东元晓法师,他谈到菩提心,朝鲜人他们到中国来学佛水平很高,这是净土宗的大德,他们禅宗也都很不错。海东元晓他有一部书叫《宗要》,他在里头就讲了菩提心,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大经解》第二十四页倒数第五行: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这个就讲到菩提心的内容了,什么是顺什么是违那也就看出来了。前面讲过了慈悲,智慧,愿力,底下海东就把它提出两个,我们看注解:

“又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

  这个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个叫行愿菩提心,就是顺事发心,在事相上发心,一个顺理菩提心,密宗叫做胜义谛菩提心,就是第一义谛菩提心,这两个心都发了那才是具足的菩提心。但只是顺事而发菩提心那也很好嘛,这也很难得了,也得殊胜之果,但是那还不是究竟果觉的正因。要取得究竟果觉,要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需要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了,那也就是发起顺理的菩提心,顺事就是「烦恼无边悉愿断之」,这个是四弘誓愿,「善法无量悉愿修之」,「众生无边悉愿度之」。当然下来紧接著就是「佛道无上悉愿成之」。下来又说: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这个菩提心的果报,这个果的报就是它的结果,因和果这个报,受报有花报有果报,你看有的恶人今生或者把他枪毙了这是花报,但这不是结果,果报是在地狱那就更多了。这个菩提心的果报,这么样无边的烦恼都愿意断,无边的善法都愿意修,无边的众生都愿意度,那么这样来修的话他的果报当然是要成佛的。当然还要经过再发起胜义谛菩提心,但是它就是会发展的嘛,可是他的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的,在空间说是没有边际,在时间说是没有限量,不可穷尽,所以菩提心量就是这样的大,他要度一切众生嘛,一切众生在那儿啦?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嘛,那就是包括一切空间广大无边啦。过去的众生我也要度,现在的我也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那就包括时间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这个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啊,发了这样的心所以就能够感受到广大无际的依报净土。国土有正报跟依报,国土叫做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极乐国土那就是极其广大无际的净土,无量寿就是无量的寿命,不但佛是无量寿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无量寿,所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发菩提心最后一定要成佛。但是先得到花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个心就是广大就是长远没有边际,因此你得的果也就是无有边际了。

“(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我们来看看这句的解释,第二说的是顺理发心,要怎么样呢?注解说了要「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梦」,《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应该说是四句都离开了,可以从四句来看,有是一句,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那不就是四句了吗?但是这四句都不是,要离开这四句,这个以非有非无代表这四句。

  「离言绝虑」离开言说了,言说是说不到的,你说不出来的。

  下来举个例子:你就拿那个电视所传播的,你看这个电视画面是怎么产生的呢?电视画面怎么来的?很多人不知道啊!就懂得看电视不知道,那只是一些光跟电子之间运作的关系而已,哪里真有这些内容存在?哪有那些人让你看了很难过,起心动念又开心又高兴又哭哭啼啼的?我们那些女众看电视剧就是这样,完全投入了,结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她是投入到哪里呢?投入到那些光跟影以及电子科技里面,她是完全投入了,她不知道那是假的,所以都是被骗了。因为我自己是学电视跟电影制作的,这个理论也知道一些,这个画面就是一点的光,就是一个点儿。所谓传播就是一个点儿但是经过它的扫描,一秒钟上下左右扫描625条,如果是依照美国系统就525条,英国系统是625条,加上光的这个作用,所以就把它拼起来变成一个图像,这就是好像前面讲的那个样子你变成语言了。那它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看不出图像来的,那必须要同步,肯定是要同步要不然影像怎么会动呢?这时图像才显出来。所以言说就是用这个来比喻,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不是言说所能够表达的,传送的只是整个图像的一个点,所以是很片面的。

  「绝虑」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议」就是说,你不能说,说不出来,开口就错了,所谓张口便错,说出来的全是错的。所以古代禅宗入门便棒,一进门还不等你开口棒子就打下来了。「虑」是思虑,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议不可思,你想不到的。所以前面说了为什么不要大家供养自心呢?你所能想到的这一切都是在意识里头的东西,这个意识就是分别,都是分别意识的东西,所以都是妄,只有绝了这个意识离开这个分别。所以开悟的人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妄想他中断了。很多人以为我看了好多经懂了好多经,甚至我自己也能讲一些经,以为佛教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那都是指路的路牌。像看地图,这里是巴黎,这是北京法源寺,那你就说这是巴黎,你看地图可以说这就是巴黎,但始终这都是地图上的事。所以都在思虑之中,脑筋妄想不断你的意识当中所能思维到的也就是看地图看指路牌,但是这还是要好好的看,这不好好的看你根本没有法子认路,是不是?你根本没有法子看到真的月亮,但是你要把这个手指当成是月亮,我说这是灯,你以为这灯就是这样,这是错到极点了。很多都是这样子来理解,所以不能够供养自心啊!还是那句话要「慎勿信汝意」啊!所以要「绝虑」。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从这个信解这样的信这样的理解上,然后发起广大的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见有烦恼,烦恼就是菩提啊!也没有什么叫做善啊!善都是相对之法嘛!善是对恶来说的,烦恼与善法是相对的,到了这么高的境界那就是不二法门了。所以我们这个《大乘起信论》就说了,为什么会有无明呢?那不就是「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你不依真如法一那你就变成二了,你这就出了「所」了,出了「所」,有能有所那就是二了,对立面就出来了,矛盾也跟著出来了,从此矛盾重重没完没了。到了这个「顺理发心」就不见烦恼善法两个对立,但是「而不拨无可修可断」,不拨无就是不排除的意思,虽然没有烦恼跟善法当然它也没有排除有可修可断,所以是真正的中道。这个地方很重要也很微细,如果你说这一切都平等了,那就没有什么可修的了,那你又偏在一边了。所以念公就说上海有人就说了「无修无证」,有一班居士就说「有修有证」,这两派居士在公园中公开辩论,一派就说有修有证,另外一派说无修无证,这个就是我们要这样来理解,没有烦恼没有善法但也不排除有可修可断。虽然不排除可修可断但它没有烦恼没有善法,这才符合中道第一义谛。所以大家想的,众生想的不是东边倒就是西边歪,往往矫妄过正,一幅墙往东边斜了一点你撑一撑,它往东斜了你往西边撑一撑,结果把墙撑倒了。众生他就是这样,这就是叫「边见」。

  「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然愿意都断都修,但是也不违背无愿三昧,善法我都愿意修,烦恼我都愿意断,然而它还是无愿三昧啊!但这不是明明有愿吗?你愿意修你愿意断啊,你愿意修你也愿意度,可是他这个有修有度有断,它跟无愿三昧是一味的。所以我们一般的头脑理解不到了,因为这是事理无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事理无碍,理都没有,事可修可断,事和理是没有妨碍的,所以叫「寂而常照」,空寂,寂定不动,这是理,照是它的作用,所以都是无碍的,不是沉在那一边的,这样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也就圆融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慢慢就可以体会到,菩提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心了,下来我们继续再看注解: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

  我都愿意度一切有情,而心里没有存著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所以《金刚经》不是一上来就说了,要度无量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跟这个是一样的,这也就是《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开示:三轮体空。以前也讲过了譬如我送你一个录音机,内不见能送录音机的我,外不见接受赠送录音机的人,中间不见所赠之录音机这就是「三轮体空」,但是我这个录音机还是送给你了!所以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都落到空那边去了,都是什么无为,无相,无我,都无了,那就跑到偏空的那一边去了。所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就是破这种偏见。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所以这样它才能随顺于空无相,大家别忘了《金刚经》说了「无住」,那还有一个「生心」啊!这样的话才是跟空无相不相违背,你空无相之中你还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断无量无边的烦恼,修无量无边的善法,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啊?所以其实《金刚经》说的都是法身的境界,念念可以,像《心经》也是,但是一般人都做不到了!

“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金刚经》的话前面也提过不少,这里就不再说了。下来说: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所以这样发心的功德是无边啊!「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是什么意思呢?一切佛拿穷劫的时间都在说这个有多少多少的功德说不清楚也说不完,极赞这个功德。所以我们这个跟智慧很有关系,能有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样的一个心境,那你就是圆人了,你不是一般普通人你是圆人了。以前讲过圆人不是圆圆胖胖的人,这个圆人是圆教的行人,圆教的人跟普通的人修行是日劫相背,圆教的人有圆的见解,他修一天等于普通人修一劫,你看我们现在不是讲要提高效率吗!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要快,这是最提高效率的方法啦!使你成为「圆解圆修」,那你修一天等于别人修一劫啦!事实正是如此,这可以说是事实证明的。刚才前面引了朝鲜的大德,把这个顺理发心发挥的很好,那么下面我们继续再来讨论菩提心。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观经》说的是净土法门啦,它说是往生的人要修三幅,前面注解就没有将三福都讲完整,念公他一福二福他省略了只引了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

  这就是《观经》的话。那么发这个三心搁在一块儿就是菩提心啦!至诚很深啊,涉及一切善法,回向发愿,度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观经》上也是同样的,那《无量寿经》呢?看看我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的,《观经》中也是说要发菩提心的。底下再引密宗的话,念公说:现在很多人都在想学密,实际都搞错了,由于密宗出现一些很奇怪的相,有一些很奇怪的法器,你就觉得它一定有什么秘诀,你就想我如果得到这个秘诀,得到这个秘法我就成佛很快,这都是邪见,都了解得不够!密法之所以能够殊胜所以能够即身成佛,就是密宗特别重视发菩提心。下面说:

“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

  底下这几段是密宗的话,它这个密宗之所以得到的果非常殊胜,它讲「即身成佛」。禅宗是说:「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这是布袋和尚的话,是心就是佛,你悟了心那你就是佛,没有说这个身就是佛,即这个身,身也是佛。密宗是说即身成佛,「身」是身体的身,那么它这个特殊之点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它有那些奇怪的相吗?当然不是,就是说的菩提心,它这个菩提心很深入,下来我们看看它这个教典说的。

“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你想成佛你的根本是什么呀?那就是菩提心,「大事因缘,莫过于此」,除非你不想成佛,不想成佛就苦了,不想成佛的人是个糊涂的人,过的是糊涂的生活,跟你有没有钱都没有关系。你照样糊涂,糊涂就是天天坐吃等死,不是只有老人院的老人坐吃等死。一般的人也是一样,糊涂的来到这个世间,糊涂的长大,糊涂的成家立业,糊涂的在社会上打滚,糊涂的老,糊涂的病,最后糊涂的死。因为没有菩提心,不知道成佛是为了什么,都认为成佛是你们佛教徒的事,关我什么事?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再糊涂了,为什么呢?你本来是佛,所以这是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中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的了,这就是重视这个菩提心啊!这个菩提心不是光重视他真的要发起来啊!要真发才行啊!

“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这个菩提心它就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的法都在这里头了,所以可以知道这个的重要。

  然后说「若修证出现」你的修持得到一定的证,不是说最后的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还是有一定的证法的过程,初果那也是证,禅宗开悟破本参那也是证悟,然后破重关再破摩诃罗关他也有些证,你得三昧证得某种三昧这也是个证,当然这不是等于那个最后彻底的「信解行证」的那个证,不是最后的那个证。在你修证当中出现了,你能够出现了菩提心「则为一切导师」,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导师,你看见了没有?不是那些其它的什么东西,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得了一点小小的便宜小好处小小的感应,而不知道这菩提心是如此的重要,不知道这个根本就是菩提心。

  然后说「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你这个心能够发了之后它有归于它的本,归于它的本源,它这个本源就是密严土,密严土是密宗的密严佛土,也可以说就是极乐世界。

  「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你就在这儿坐著来修法,你这儿出现了菩提心,你不用起座一切佛事你已经完成了,不起于座就是不要起心动念一切佛事都成就了。佛事就是教化众生,不是我们认为的一般佛事是做法会超度种种的佛教活动那个叫佛事。佛事就是教学,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事情都圆满成就了,他不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想做一个事情那是凡夫,不需要起心动念那怎么成就呢?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真正能够做到这样那何必跑到灾难现场呢?那么为什么还要跑到灾难现场才能够救人呢?关键就在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嘛!所以它这里有「出现」这两个字,这个地方的菩提心说的很高,这个菩提心高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菩提心就是一切人天的导师,甚至于九法界都是导师,一切嘛!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你都是导师,归本那就是密严国土,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不起于座而成一切佛事,所以那里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切佛事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这样殊胜这样的重要。下面又说了: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你要求佛的智慧你要能够通达了菩提心,这个就比那个要求的低一点,能够通达的话父母所生的这个血肉之身,在这个生命之中你很快要成就大觉之位,所以菩提心是如此的殊胜。我们也发起了很大的誓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愿力,那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呢?念公他打个比方,这个比方太好了,咱们拿这个杏树的种子将它埋下去,这个杏树要长出东西来,第一步是杏仁里头开始有一点点的绿,然后长出绿芽从杏仁里头出来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从软皮里头缵出来了,第三步杏核不是很硬吗?从硬皮里头缵出来了。第四步是从土里头长出来了,这要长出来离开土这么高就一个苗,咱们要问人这是个什么呀?不认识,这个是杏树长这么高,长这么高就管它叫杏树,这就是发菩提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把他叫做佛呀!那么在这个以前有人没发那就不是了,就不相干啦!真是有一点点发那就可能在这个以前的情况,它那还在核里头还在软皮里头还在杏仁里边,刚刚有一点点绿,总之它有了变化了,总之是变化了,所以这不是一个空谈,发菩提心不是一个空谈不是一个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这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念公就举了杏核的「发」跟种子发芽的「发」,这个「发」跟发菩提心的「发」是一个「发」字,是确实有一个新生的面貌。

“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还有《华严经》反过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就是用妄心啊!认贼作子,煮沙成饭,随业流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句话说得非常的深刻,这话是佛说的,而且还在圆教最高的经典《华严经》里面说的。所以从这句话来说很多佛教徒是做魔的事情啊!你根本没有发过菩提心,你再怎么修桥补路,度了多少众生,造了多少庙,塑了多少佛像,这些叫什么呢?这些叫魔业,这是《华严经》说的。《华严经》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经》是最高的教义没话说了。那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是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也就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那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真是忙死了,你要分心嘛!所以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那就是魔业。所谓魔就是折磨,也就是障碍你明心见性这就是魔,障碍你修行证果,魔业是指这个。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的流转,魔王最开心就是看到这种事情,你一离开六道那他的魔子魔孙就少了,他就紧张了,所以处处在障碍修行人。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的发起了菩提心,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所以说「发心之要,不言可喻」,所以一般人只是在小地方著眼搞些次要的事情,往往抓不到根本,不知什么是切要的!这个在我们佛门叫盲修瞎练!这个发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这样,刚刚说是密宗,那么禅宗呢?禅宗更是如此,一切都是如此。那么这个底下解释一下,因为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发菩提心为主其余都是辅助,另外一种说法是以念佛为主其余都是辅助。那么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呢?两句话合在一块儿说了,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继续看注解: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两者相左。”

  这两个说法就相反了,到底那个是正那个是助?说这些话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净宗的祖师大德,元晓是韩国人在中国留学的,亲近善导大师,各人的见解都不一样,正中有助,助中有正,实际上是很难分的。善导,灵芝是咱们中国人。那还有日本的净宗大德以持名为正行,那就是以念佛为主了,发心为助行,发菩提心是帮助的。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就把它和会合起来了,我们来看:

“莲池大师《疏钞》中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大家想想真正发了菩提心他会不喜欢念佛吗?不可能的。还不愿意念佛表示他没有真发,他自己说的不算,发心不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发心也不能往生,这是一而二,二而一。

“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正是双取两家,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

  「今崇」这个「今」是指这部经,现在这部《无量寿经》他崇尚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这就是一部经修学最高的指导原理原则,所以称之为宗。而莲池大师著《疏钞》就古德的说法折衷来说,他这个意思就讲得圆了,古德大概都是「以持名为正行」这个没错,而以断恶修善、持戒念佛为助行,所以有正助双修,发菩提心像《观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以这个为菩提心,古大德多半是这样的说法。而莲池大师的讲法实在讲我们很容易明了,很容易接受、很容易修学,他就是一句「执持名号」,但是执持的意思就太深了,就是一心一意的执持名号,就是我们常讲的老实念佛,但是老实相当的不容易!我们读《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不能称之为老实念佛,老实的标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都摄六根」实在讲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看破、放下,六根不会再向六尘上面起心动念了,那才叫「都摄六根」,把这个六根都摄回来了。我们睁开眼睛看到顺心的就生欢喜心,看到不顺心的就生瞋恚心,那就没有摄根,你的眼根就没有摄,摄是收摄,你的根要从境界收回来,眼见外面任何境界不动心你心就收回来了,耳朵耳听一切音声也不动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做「收摄」,然后才能够达到「净念相继」,这个「净」就是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一句佛号念到底,相继就是不间断,老实念佛标准在这里,像这样念佛当然就是发菩提心了。我们在这里要懂得莲池大师这句话的深义,不要把他的意思给错会了。他这个讲法把古德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会贯通了,这个说得好,可是意思很深,必须要清清楚楚的明了它,才不至于错会了意思。所以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是主张持名的。

“且此八字,展之则为彻悟禅师之教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约之则为蕅益大师所倡之「信愿持名」。”

  彻悟禅师这四句也是净宗的名言,古今大德在著作上引用了很多,我们学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出离生死轮回,这是我们的目标,无量劫来生死轮回太苦了,这一生我们落在人道里面得个人身,得人身又怎么样呢?这一生还是过得非常的苦啊!可是想一想比较一下,你比畜生比饿鬼比地狱那就幸运太多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好,所说的都是事实,如果不能出离六道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实实在在的。佛说这些话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维去观察,也能体会到佛这句话的可靠性。所以这两句是互相对应的,真为生死才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就是为了「了生死」。

  好,那我们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还有一些内容我们下一堂课再来继续。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693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