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5集
2022/08/23 15:58:11瀏覽264|回應0|推薦3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5集

  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各位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著作,《大乘無量壽經》註解接著下來的內容,請翻開第23頁第六行,我們從這一句看起:

“可見第十九願重在發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願重在至心信樂,一向專念。”

  所以第十九願我們看出來了,這是中心,是「發菩提心,一心念我」,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兩個內容。下來說: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備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所以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淨土法門就是依止這一條願文建立起來的,可以這麼說,就是「十念必生」,咱們的明真長老他就是修十念法,這也是十念,他參禪,在淨土他一天念十口氣,這個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樂」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了,第十九條是「發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願就是重在「至心信樂」「一向專念」,所以我們這麼來看就結合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又結合第十九願第十八願,所以我們提出來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所以是正確的,這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心髓,這兩個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大經的宗要,跟剛才日本大德說的話一樣。這些願文全部大經的宗旨和要領,是往生必備的正因,你想要往生這個是必須要具備的正因,方向端正是方便度生之慈航,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要成就一切的一切,要修持,都是為了什麼呢?都是為了度眾生啊,雖然說自己要去往生,而是以度眾生去往生的,是利他跟自利,利他跟利自是一樣的,是一回事,所以怎麼才能夠度眾生呢?就是有這個十念法門嘛!有這個法門,我們不但可以自己修,還可以度人嘛!這就是慈航,可以引導大家,所以本經所崇,我們所尊重的,這個崇就是尊崇,「全在於此」,就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修行的要徑,修行最重要的途徑,也就是這個最為捷要,這個「捷」,以前講過了,就是最短的一條路,最快的,最為快最為重要的,所以這是本經之宗。

  底下我們就要來解釋一下菩提心,菩提心以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個「大」不要認為是大小相對的這個大,不是對比的大,不是相對的大。如果你說這個書大,回頭我這個桌子又比書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這個是對待的大。這裏說的「大」,應該是大方廣的那個大,那是絕對待的。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種相結合的心,因此這個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了。所以要發起這種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就稱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在這個地方做一個扼要的介紹,因為以後到了願文的地方,我們還要詳細的來講。

  這個發菩提心,根據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這個《往生論註》在中國稱為佚書,佚書就是消失沒有了,淨土宗有十來種書在中國沒有了,是後來從國外給找回來的,現在都回來了,《往生論註》就是其中之一,中間有一段時間我們很多古人沒見過這個書,所以往往有人就把曇鸞和道綽從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給開除出去了,其實他們的功績是很大的。下來我們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怎麼說: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曰:「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註解是曇鸞法師作的,就是《往生論註》。曇鸞法師他是生在南北朝東晉時代的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上五台山上去遊玩,偶而之間發現到種種靈異的事跡,就因為這樣就發心出家了,出家之後他讀到《大集經》,但感經中詞義太過於深奧,他覺得《大集經》裏面的內容太過深奧了,擔心大家沒有辦法了解,就開始著手寫註解,在寫到一半的時候,他就患上了氣喘病,然後就到處求醫治病。古時候氣喘病是很難醫好的疾病來的,因此他就感嘆的說了:「人的一生實在無常,生命是那樣的危弱,說不定在什麼時候會死亡,過去常聽人說神仙長命的方法,不如先求成仙長生再來學習佛法也不遲啊!」然後他就到了江南陶隱居術士的住所,懇求傳授成仙的方法,就是要去「作仙」。陶隱居術士就將仙經十卷傳授給他,他很高興獲得了這十卷仙術的經卷,就走上歸途離開了。到洛陽下游的地方,就遇到菩提留支三藏法師,於是他就問菩提留支法師說:「佛法中有沒有比這仙經更加殊勝的長生不死之法呢?」菩提留支法師就回答了說:「你所修練的仙術雖然可使你多活若干年,不過以後命終的時候畢竟要墮入生死輪迴業海中的,到時候就要受無盡的苦惱了,這有什麼可貴的呢?」接著菩提留支法師就傳授他《十六觀經》的妙義,《十六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使到曇鸞明白往生西方淨土的殊勝法緣,並且菩提留支法師就對他說:「凡通達此一法門的人,一定能了脫生死輪迴苦報,而得壽命無量,這乃是佛家所傳的長生不死之法,比什麼都管用啊!」我們可以想像菩提留支是印度人,從印度過來中國的,可以想像,他的樣子跟達摩祖師差不多,滿臉都是鬍子的,這是我自己想像的,都有戴著鬍子講話的腔調。曇鸞大師就很高興「大喜過望」,立刻就將他之前那十卷的仙經燒掉,從此就專心修淨土法門。所以因為這樣就啟發了自性智慧光明,更將自己所領悟的真理也教給別人,使到很多人廣為修持淨土法門,這之後他又特地選了《淨土偈十二首》以及龍樹菩薩所說偈語,還有《安樂集》兩卷流傳世間。魏朝的國王很重視這件事情,就賜封他「神鸞」的別號,並頒令居住並州大寺,頒發這個指令讓他居住在並州的大寺,晚年就移居於汾洲空中寺內。在興和四年的一天晚上,曇鸞在房間裏依稀,就是模模糊糊見到一位梵僧對他說,這個梵指的是古印度天竺,說什麼呢?說:「我就是龍樹,住在西方淨土很久了,因為你修學淨土的心志跟我相同,所以特地和你相見!」曇鸞心中就明白了,大概自己歸西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往生的時機因緣到了,就召集徒眾來到跟前對他們說:「人的一生勞勞碌碌沒有休止的時日,他日地獄各種痛苦業報,我人心中不可不存恐懼心啊,九品淨土的道業,更不可不趕快修持啊!」接著就命徒眾們高聲唱念「阿彌陀佛」聖號,自己又向西方虔誠頂禮,然後就安然的示寂了,安然的往生了。那個時候在寺中的人看到很多的蓮花、幡旗、幢傘、寶蓋等等奇妙的景象,從西方冉冉的而來,飄著來飄著來,然後天空裏傳來很微妙天樂的聲音,很久很久才消失,這奇異的事跡傳到朝廷,皇帝並頌聖旨,將大師葬在汾西文谷的地方,而且立碑作為永恆的紀念,這就是曇鸞大師他自己一段的生平歷史。

  曇鸞法師對於淨宗也是一生專修專弘,是我們淨土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的道場在玄中寺,玄中寺在中國歷史上出了三位淨土宗的祖師,淨土宗的祖師出了三位,所以玄中寺也就是淨土宗的道場。曇鸞以後就是善導大師,這是非常著名的,善導住在玄中寺,善導以後道綽大師也住在玄中寺,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淨土宗的祖師。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山西,距離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樣子,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庭,就是祖師的道場。

  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三輩往生當中當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優有的是劣,什麼是劣呢?這五逆十惡還不夠劣嗎?但是「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不管是優還是劣,都是要發無上菩提心,他最後臨終他發心他懺悔了,他精進了,都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

  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作佛的心,所謂「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為什麼要作佛?如果你是懷著我就是要想作佛,我要比誰都高,因為佛比誰都高,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為什麼呢?你是為了自己嘛,願意成佛就是要度眾生啊,究竟的覺悟,你才有這個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夠真實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就是要有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心就是要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的這個心,怎麼度眾生呢?不是用口說,喊口號沒用啊,真要度眾生的話就是要攝受眾生,讓眾生能夠生到有佛的國土這樣的心,阿彌陀佛就是成就這樣一個國土。我們現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就是使到這些眾生生到有阿彌陀佛的這個國土,這就是度眾生的心了。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生到安樂,安樂就是極樂,要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發無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輩往生發菩提心,願意作佛,願意度一切眾生,願意攝一切眾生往生到有佛的國土,那麼就要發這個無上菩提心。

  如果不發這個無上菩提心,但你只是聽到彼國聽到極樂世界,僅僅只是聽到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快樂極了,極樂啊!是不是?那種樂沒有辦法比啦!所以有的人就是說我活的時候要修行,活的時候要比別人強,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享受也是都要比別人好,因為他看到經文裏面所描述的,那種享受不得了,所以這種是我活的時候要好,死的時候也要好,這是為自己打算,這個是打算不到的。曇鸞大師就說了,要是這樣的話,為了求樂而願生,不得往生,就是往生不了。

  所以極樂世界純是大乘根器,什麼是大乘根器?都是要廣度眾生的,大的慈悲大的願力,才能夠往生有佛的國土,一切眾生,你看看我們的回向偈「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嘛,這是咱們天天念的偈子,願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國嘛,這是大願力啊!要有這個信心,信心就是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能信,信是清淨的心智慧的心。

  所以這一段的解釋這樣的菩提心很親切,對於修淨土的人聽了很親切。

  我們再來簡單的理解一下,我們知道唯有作佛才能完全恢復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也是本具的淨土,智慧開顯了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啊!所以無上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如果我們要把無上菩提心展現在事相上來說就是四弘誓願了,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四弘誓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落實在修行事相之中。

  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願作佛心就是前面講的度眾生的心,如果不發度一切眾生這樣的心,你菩提心沒有,度眾生的心一定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幫助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那我們有能力接引嗎?我們看看現在一般是怎麼接引的?辦法會啦,點燈啦,辦種種的佛教活動啦,最流行的就是放生,沒有辦法,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你看看現在有誰真正做到,真正的攝取眾生生有佛國的心?真正做到那你就要專修淨土了,要很專很專。除了提倡念佛專修淨土一門,絕對不再搞任何的活動了,這就是我們七寶淨土講堂所堅持的,要以身作則,別人隨時看到你見到你開口閉口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講淨土法門,不談別的,都在講極樂世界的種種,如數家珍,讓別人說你是老王賣瓜都無所謂,管她怎麼說,然後天天要勸大家回家。不是回現在的家,孩子,回家吧!我們馬來西亞這個客家話很傳神,慈淨老師常常說的「回老家」,跟隨這個人「回老家」。

  不是再勸大家不要去往生,不要跑掉,要再來做人,要一起建立這個人間淨土,要再繼續來行菩薩道,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跟佛說的這句話相違背了,那就是不聽佛的話了,那你還算是真佛弟子嗎?自己好好的想一想。

  底下是引了《安樂集》,這是兩個緊接著的,曇鸞接著是道綽,這也是我們淨宗的二祖跟三祖,而《安樂集》是道綽法師作的,一共有兩卷,我們看註解的文字,在23頁倒數第二行。

“又《安樂集》曰:「依天親《淨土論》(即《往生論》)云,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安樂集》說依天親淨土論就是《往生論》說,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就是有兩方面,一者就要離開三種跟菩提門相違背的法,有三種法和菩提門相違背的就要離開,二者須知有三種順菩提門的法需要去順,要去順從,要依順。

  第一方面,什麼是三呢?第一是智慧門,第二是慈悲門,第三是方便門,所以頭一個要智慧,第二個要慈悲,第三個是方便,就是大願力了!要有這個方便的方法去度眾生啊!所以前面說過,通俗的說,發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具體說來是怎麼樣呢?

  第一個就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不是為自己求安樂呀!不僅僅是往生不是為自己求安樂,我們在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樂。

  那麼下來念公就講一講弘一法師的例子,弘一法師我們來看看。弘一法師到湛山寺,湛山寺請他去講戒律,吃的給他送到房間裏面來,幾個菜一個湯,弘一法師他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了,那些人就給他拿走了一個菜一個湯,他還是不吃。這就報告方丈倓虛老法師說弘一法師不吃,倓虛老法師就說:「你們把你們吃的是什麼,盛一碗給他,就是你們大眾吃的,大家都是一樣。除了住持之外,搖了一碗大眾吃的菜,一碗給他端去。」端去之後,弘一法師就問了問說:「你們是不是也吃這個呀?」他們說:「對。」對,他就吃了。

  所以一切食住不是自己求安樂。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自樂,有句話說「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這個「我」字是萬惡之源啊!這個「我」指的就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求自樂,什麼自尊啊,身份啊!面子啊!種種的一切一切,《安樂集》不是說了要「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就是要去掉這個身見。

  你看現在這個氣功非常非常的熱鬧,念佛人也去學氣功,還不少呢!以前在一間佛教會介紹淨土,有一位女眾就說,說她最近去學氣功了,問她為什麼?她說身體弱,要先練好身體才能夠念佛。這就是信佛不夠。剛剛好相反,應該是把佛念好了,身體也好了。

  這也是我最近的體會,最近有很多體會啊!我的體會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是他造就了我們這個色身的結構、質量、運作、思維、判斷、看法,當然也包括了我們的命運等等....都是這個法身慧命他造就的,你純淨的念頭,念頭很清淨是最健康的,純淨的念頭來自哪裏呢?來自般若智慧的開發!

  念公又說現在這個氣功有人說他們是外道,其實他們連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莊子的道理那還是很高深的。這些人只能稱為什麼呢?氣功師或者是養生家,他就是把這個身體修煉得頂好嘛,但是他們不知道我們還有業,不是你把這個色身鍛煉得像超人一樣就沒事,你看看很多教拳術的練功夫的,甚至功夫明星都得重病,是不是?他們還是要面對業力的支配啊!這個只是色身,跟解決你的業力沒有關係,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要轉業力,念佛學佛就是把業力轉為願力,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所以我們這裏你看一教你頭一句話就說了,你發菩提心不是要貪著自身啊!所以不是在這個身體上,怎麼去保養它去維護它讓它舒服,而是要「無我」,不是在講經的時候我們談「無我」「無我」講得天花亂墜,首先我們不要說「無我」,只要能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先不要有一個個人主義,那就很不錯了,是不是?但是這事都不容易,這是第一個。

  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一切眾生真實是苦啊!是苦苦啊!你不能只是看到人道苦,其它道的眾生都苦,我們隨便可以看見啊!到了夏天,蟲子掉在地下,多少螞蟻吃這個蟲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你看看這是不是苦啊?苦苦啊!還有這個豬就是可憐,可憐不但牠被殺,而且注定牠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光的。在馬來西亞一個油棕園裏面就有人天天在宰殺蟒蛇....還有吃蛇膽的,在菜市場那些魚是怎麼被殺的你看過嗎?我看過,我看過。我出家以前製作一個節目叫「生命在吶喊」,大家可以去看看,就拍他們怎麼殺那些魚的,活活宰的,魚都沒死就刮牠的鱗,然後就挖牠的內臟,這樣子活活宰的。狐狸,貂的皮是怎麼取下來的呢?也是活活取下來的。還有東方人喜歡吃魚翅....這都是苦啊!所以我們要拔眾生苦,而且要拔一切眾生的苦,所以這就是大慈悲心啊!這是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故,安住,要得到安樂,不是安自身,而是要眾生安樂。

  第三是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眾生可憐啊!怎麼可憐呢?本來是佛,牠都同是有佛性,《大乘起信論》講的,都有如來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眾生冤枉得很啊!迷迷糊糊的顛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的罪啊!愚痴啊!可憐憫啊!這是憐憫眾生的心,要憐憫一切眾生啊!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這裏又提出來了,這個地方說得很重,就是離開恭敬供養自身心,剛剛只是談到自身,這裏加一個「心」字就很深刻了,前面說這個供養是不要供養這個身,不要給這個自身求安樂,這個道理我們很好懂,是不是?也沒什麼可爭辯的,做到做不到那是另一個問題,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還是得承認下來。可是這裏說「恭敬供養自心」,那什麼叫恭敬供養自心呢?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在《首楞嚴經》裏頭,阿難之所以不能自拔,一切眾生需要修佛,沒有成佛,反而甚至墮落成為魔王的眷屬,就是因為不明白兩種根本,一種是生死根本,一種是菩提涅槃根本,菩提涅槃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大家現在這個眾生之所以認為是自個兒心的,他就是這個意識分別的心,是這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識,矛盾就出在它身上啊!大家往往不知道,常常就是用這個意識心來作為主宰,凡是什麼東西合乎自己心意的,我就覺得它對,不合乎自己的,就覺得不對,甚至於說某些佛經因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說這個佛經是假的,這種人已經出來不少了,這就是供養他的自心了!一切以自己的看法為標準,這就出現了很多的紛爭了。

  這裏我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的古話,很古老的內容,很重要就八個字說:「當為心師,莫師於心」,這句話要不解釋很難懂,這是老的文字啦,說你應當做你自個兒心的老師,這個心指的是意識心分別心妄心,不要把自個的分別心當老師,聽明白了嗎?「莫師於心」,不依這個心作老師,不要以心為師,這個心就是心意識,不要自己覺得怎麼樣就去做,自己頭腦中所想的這些東西不堪去供養它,不堪去尊敬它。佛在《四十二章經》裏面就連續講了兩句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這個是很大的關鍵。

  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個兒的一知半解,就以自個兒所了解的東西把它當主宰,在批判一切別人的東西,順服我的就說他對,不順服我的就說他不對,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釋迦牟尼佛他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啊,千萬不要信你自個兒的意思,意就是意識啊,都是些自己的分別執著。「汝意不可信」,所以這個就跟道綽這個話是一味的,跟中國這個話「當為心師,莫師於心」,不要拿這個妄心當老師,要做妄心的老師,就是這個話的意思。所以中國字一個「心」字有很多解釋,這句如果不說明這個心指的是真心還是妄心,大家不容易分清楚。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自己的妄心就是眾生的知見,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見來破除我們本有眾生的知見。你把你老的知見拿來當家做主,當主宰,當評判員,讓它來評定一切,那他自個兒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就不可能真實接受佛的知見了。所以這一條很重要,這就叫做三種遠離,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如果只是求供養自身,求自身安樂,沒有拔一切眾生離苦,恭敬供養自身心,恭敬供養這話用得很什麼....一切都以自個兒這個心認為這個是至高無上的,用它來評判一切,觀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覺得別人不對,都是我自己對,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供養自心」,把自心供養得太高了。下來我們再看說:

“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

  順的話就是把這個反過來了,這個說得簡單一點,順的話一個就是無染的清淨心,無染清淨心那就是大智慧嘛,不是為自身求安樂。

  第二是安清淨心,願意拔眾生苦,就是把前面這個反過來就對了。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這是最上的安樂,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樂,得的是什麼樂呢?是不是帶他到卡拉OK唱歌那就很樂?樂完之後就苦啦,絕對不是。也絕對不是眼前功名富貴、五欲六塵,不是這個樂。各位要記住,這決定不是樂,這是什麼呢?這是苦的因。

  那什麼是樂呢?「大菩提」,菩提是覺,大菩提就是大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就叫做大菩提。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現代一般學術界裏面所說的,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叫做真正的大樂。下來說:

“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要攝取眾生生到有佛國的地方,直接說就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這才能得到究竟的大安樂。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違就是違反了菩提門。所以度眾生幫助眾生要幫到底啊,幫助眾生離開六道,那是不是圓滿了呢?不圓滿、不究竟,離開六道算是不錯了,但是還有無明沒破啊,自性的功德沒有能夠現前,必須繼續不斷地幫助他,即使幫助他到等覺菩薩算不算圓滿呢?這裏說的畢竟常樂就是圓滿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願,也是一切諸佛的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願願都是為眾生,不為眾生那何必有這些依正莊嚴呢?何必有這些我們現代人說的硬體設備軟體設備,何必有這些幹嘛呢?拿來自己看啊?阿彌陀佛自己玩樂?當然是為了度眾生嘛!要有一個究竟的,徹底的,真常的樂,沒有變異的,永恆的樂,那只有極樂世界了。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國土是也。”

  這個畢竟常樂要依什麼能夠得到呢?依何而得呢?要依大義門,那麼大義門到底是什麼呢?就是指的安樂國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淨土這個法門,可是佛說了這麼多法門,怎麼這裏就提出來依這個大義門呢?要以極樂世界作為一切的,總之這個大義門就是極樂世界嘛。以前說過極樂世界是十方世界的總站,一生一切生,要先到極樂世界,才能到十方世界,這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的。

“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釋迦牟尼佛以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這樣的教導我們要「一心專至」。「一心專至」就是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或者是祖師們所說的一門深入,都是這個意思。

  「願生彼國」,這個願心要真實要強烈,我們這個願望要強啊,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裏,唯有這個法真實。除這一法之外,皆非真實,既然不是真實,那你為什麼不放下呢?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這就不太好懂了。《金剛經》上佛不是說得很好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說這個話說到究竟處了,《金剛經》那個「法」講的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要專一法,何況是那些世間法呢?

  那麼大家就要問了,什麼是世間法呢?簡單告訴你,教你繼續做人的,不讓你超越六道的,全都是世間法。要記住,這是魔王的詭計!

  佛是叫我們專取西方淨土,生到西方淨土就得大圓滿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聽佛的話,不能聽世間人的話,因為人還沒有成佛嘛,還有種種一些不圓滿的地方。所以我們聽佛的話,佛的話在哪裏呢?佛的話就在經典裏,就在《無量壽經》裏面,甚至我們可以說就在這本註解裏面,所以我們這樣的來學習,專心的來專攻這本《無量壽經》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那我們真正是很有把握了,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個淨土的道理一定是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我們繼續再來討論菩提心,接著引了一位朝鮮人海東元曉法師,他談到菩提心,朝鮮人他們到中國來學佛,水平很高,這是淨土宗的大德,他們禪宗也都很不錯。海東元曉他有一部書叫《宗要》,他在裏頭就講了菩提心,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大經解》第24頁倒數第5行:

“又海東元曉師《宗要》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這個就講到菩提心的內容了,什麼是順?什麼是違?那也就看出來了。前面講過了,慈悲,智慧,願力,底下海東就把它提出兩個,我們看註解:

“又云發菩提心有二:(一)隨事發心。「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

  這個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個叫行願菩提心,就是順事發心,在事相上發心,一個順理菩提心,密宗叫做勝義諦菩提心,就是第一義諦菩提心,這兩個心都發了,那才是具足的菩提心。

  但只是順事而發菩提心,那也很好嘛,這也很難得了,也得殊勝之果,但是那還不是究竟果覺的正因。要取得究竟果覺,要成就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需要發起勝義諦菩提心了,那也就是發起順理的菩提心。

  順事就是「煩惱無數,願悉斷之」,這個是四弘誓願,「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當然下來緊接著就是「佛道無上,願悉成之」。下來又說:

“此心果報雖是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

  這個菩提心的果報,這個果的報就是它的結果,因和果這個報,受報有花報有果報,你看有的惡人今生或者把他槍斃了,這是花報,但這不是結果,果報是在地獄,那就更多了。這個菩提心的果報,這麼樣無邊的煩惱都願意斷,無邊的善法都願意修,無邊的眾生都願意度,那麼這樣來修的話,他的果報當然是要成佛的。當然還要經過再發起勝義諦菩提心,但是它就是會發展的嘛,可是他的花報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菩提心的心量是廣大無邊長遠無限的,在空間說是沒有邊際,在時間說是沒有限量,不可窮盡,所以菩提心量就是這樣的大,他要度一切眾生嘛,一切眾生在那兒啦?一切眾生在一切空間嘛,那就是包括一切空間廣大無邊啦。過去的眾生我也要度,現在的我也要度,未來的我也要度,那就包括時間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這個廣大長遠都沒有邊際啊,發了這樣的心,所以就能夠感受到廣大無際的依報淨土。國土有正報跟依報,國土叫做依報淨土。

  「長遠無量,正報壽命」,極樂國土那就是極其廣大無際的淨土,無量壽就是無量的壽命,不但佛是無量壽,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無量壽。

  所以這就是發菩提心的重要,發菩提心最後一定要成佛。但是先得到花報,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個心就是廣大就是長遠沒有邊際,因此你得的果也就是無有邊際了。

“(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故上句之意為: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我們來看看這句的解釋,第二說的是順理發心,要怎麼樣呢?註解說了要「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夢」,《金剛經》不是說了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無,應該說是四句都離開了,可以從四句來看,有是一句,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也有也無是一句,那不就是四句了嗎?但是這四句都不是,要離開這四句,這個以非有非無代表這四句。

  「離言絕慮」,離開言說了,言說是說不到的,你說不出來的。

  下來舉個例子:你就拿那個電視所傳播的,你看這個電視畫面是怎麼產生的呢?電視畫面怎麼來的?很多人不知道啊!就懂得看電視,不知道那只是一些光跟電子之間運作的關係而已,哪裏真有這些內容存在?哪有那些人讓你看了很難過,起心動念又開心又高興又哭哭啼啼的?我們那些女眾看電視劇就是這樣,完全投入了,結果我們真正明白了她是投入到哪裏呢?投入到那些光跟影以及電子科技裏面,她是完全投入了,她不知道那是假的,所以都是被騙了。

  因為我自己是學電視跟電影製作的,這個理論也知道一些,這個畫面就是一點的光,就是一個點兒。所謂傳播就是一個點兒,但是經過它的掃描,一秒鐘上下左右掃描625條,如果是依照美國系統就525條,英國系統是625條,加上光的這個作用,所以就把它拼起來變成一個圖像,這就是好像前面講的那個樣子,你變成語言了。那它就是一個點,一個點看不出圖像來的,那必須要同步,肯定是要同步,要不然影像怎麼會動呢?這時圖像才顯出來。

  所以言說就是用這個來比喻,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不是言說所能夠表達的,傳送的只是整個圖像的一個點,所以是很片面的。

  「絕慮」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議」就是說,你不能說,說不出來,開口就錯了,所謂張口便錯,說出來的全是錯的。所以古代禪宗入門便棒,一進門還不等你開口,棒子就打下來了。「慮」是思慮,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議不可思,你想不到的。

  所以前面說了,為什麼不要大家供養自心呢?你所能想到的這一切都是在意識裏頭的東西,這個意識就是分別,都是分別意識的東西,所以都是妄。

  只有絕了這個意識,離開這個分別。所以開悟的人是什麼情況呢?就是妄想他中斷了。

  很多人以為我看了好多經,懂了好多經,甚至我自己也能講一些經,以為佛教就是這麼回事,其實遠不是這麼回事,這些經典的語言文字,那都是指路的路牌。像看地圖,這裏是巴黎,這是北京法源寺,那你就說這是巴黎,你看地圖可以說這就是巴黎,但始終這都是地圖上的事。所以都在思慮之中,腦筋妄想不斷,你的意識當中所能思維到的,也就是看地圖看指路牌,但是這還是要好好的看,這不好好的看,你根本沒有法子認路,是不是?你根本沒有法子看到真的月亮,但是你要把這個手指當成是月亮,我說這是燈,你以為這燈就是這樣,這是錯到極點了。很多都是這樣子來理解,所以不能夠供養自心啊!還是那句話,要「慎勿信汝意」啊!所以要「絕慮」。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從這個信解這樣的信這樣的理解上,然後發起廣大的心!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不見有煩惱,煩惱就是菩提啊!也沒有什麼叫做善啊!善都是相對之法嘛!善是對惡來說的,煩惱與善法是相對的,到了這麼高的境界,那就是不二法門了。

  所以我們這個《大乘起信論》就說了,為什麼會有無明呢?那不就是「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你不依真如法一那你就變成二了,你這就出了「所」了,出了「所」,有能有所那就是二了,對立面就出來了,矛盾也跟著出來了,從此矛盾重重,沒完沒了。

  到了這個「順理發心」就不見煩惱善法兩個對立,但是「而不撥無可修可斷」,不撥無就是不排除的意思,雖然沒有煩惱跟善法,當然它也沒有排除有可修可斷,所以是真正的中道。

  這個地方很重要也很微細,如果你說這一切都平等了,那就沒有什麼可修的了,那你又偏在一邊了。

  所以念公就說上海有人就說了「無修無證」,有一班居士就說「有修有證」,這兩派居士在公園中公開辯論,一派就說有修有證,另外一派說無修無證。

  這個就是我們要這樣來理解,沒有煩惱沒有善法,但也不排除有可修可斷。雖然不排除可修可斷,但它沒有煩惱沒有善法,這才符合中道第一義諦。

  所以大家想的,眾生想的,不是東邊倒就是西邊歪,往往矯妄過正,一幅牆往東邊斜了一點你撐一撐,它往東斜了你往西邊撐一撐,結果把牆撐倒了。眾生他就是這樣,這就是叫「邊見」。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然願意都斷都修,但是也不違背無願三昧,善法我都願意修,煩惱我都願意斷,然而它還是無願三昧啊!但這不是明明有願嗎?你願意修你願意斷啊,你願意修你也願意度,可是他這個有修有度有斷,它跟無願三昧是一味的。所以我們一般的頭腦理解不到了,因為這是事理無礙的境界,《華嚴經》所講的事理無礙,理都沒有,事可修可斷,事和理是沒有妨礙的,所以叫「寂而常照」,空寂,寂定不動,這是理,照是它的作用,所以都是無礙的,不是沉在那一邊的,這樣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也就圓融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慢慢就可以體會到,菩提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了。下來我們繼續再看註解: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我都願意度一切有情,而心裏沒有存著一個誰是能度誰是所度,所以《金剛經》不是一上來就說了,要度無量無邊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跟這個是一樣的,這也是《金剛經》裏面重要的開示:三輪體空。以前也講過了,譬如我送你一個錄音機,內不見能送錄音機的我,外不見接受贈送錄音機的人,中間不見所贈之錄音機,這就是「三輪體空」,但是我這個錄音機還是送給你了!所以有些人讀了《金剛經》之後,就一切都落到空那邊去了,都是什麼無為,無相,無我,都無了,那就跑到偏空的那一邊去了。所以蕅益大師就寫了一篇《金剛經破空論》,就是破這種偏見。

  「故能隨順於空無相」,所以這樣它才能隨順於空無相,大家別忘了《金剛經》說了「無住」,那還有一個「生心」啊!這樣的話才是跟空無相不相違背,你空無相之中你還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斷無量無邊的煩惱,修無量無邊的善法,對不對啊?是不是這樣啊?所以其實《金剛經》說的都是法身的境界,念念可以,像《心經》也是,但是一般人都做不到了!

“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金剛經》的話,前面也提過不少,這裏就不再說了。下來說:

“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所以這樣發心的功德是無邊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是什麼意思呢?一切佛拿窮劫的時間都在說這個有多少多少的功德,說不清楚也說不完,極讚這個功德。

  所以我們這個跟智慧很有關係,能有這樣的一種發心,這樣的一個心境,那你就是圓人了,你不是一般普通人,你是圓人了。以前講過圓人不是圓圓胖胖的人,這個圓人是圓教的行人,圓教的人跟普通的人修行是日劫相背,圓教的人有圓的見解,他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你看我們現在不是講要提高效率嗎!現在這個社會什麼都要快,這是最提高效率的方法啦!使你成為「圓解圓修」,那你修一天等於別人修一劫啦!事實正是如此,這可以說是事實證明的。剛才前面引了朝鮮的大德,把這個順理發心發揮得很好。那麼下面我們繼續再來討論菩提心。

“又《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觀經》說的是淨土法門啦,它說是往生的人要修三幅,前面註解就沒有將三福都講完整,念公他一福二福他省略了,只引了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又曰:「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發此三心,亦即發菩提心也。”

  這就是《觀經》的話。那麼發這個三心擱在一塊兒就是菩提心啦!至誠很深啊,涉及一切善法,回向發願,度一切有情眾生,就是《觀經》上也是同樣的。那《無量壽經》呢?看看我們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的,《觀經》中也是說要發菩提心的。

  底下再引密宗的話,念公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想學密,實際都搞錯了,由於密宗出現一些很奇怪的相,有一些很奇怪的法器,你就覺得它一定有些什麼秘訣,你就想我如果得到這個秘訣,得到這個秘法,我就成佛很快,這都是邪見,都了解得不夠!密法之所以能夠殊勝,所以能夠即身成佛,就是密宗特別重視發菩提心。下面說:

“又密宗最重發大菩提心”

  底下這幾段是密宗的話,它這個密宗之所以得到的果非常殊勝,它講「即身成佛」。禪宗是說:「迷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只這心心心是佛」,這是布袋和尚的話,是心就是佛,你悟了心,那你就是佛,沒有說這個身就是佛,即這個身,身也是佛。密宗是說即身成佛,「身」是身體的身,那麼它這個特殊之點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它有那些奇怪的相嗎?當然不是,就是說的菩提心,它這個菩提心很深入,下來我們看看它這個教典說的。

“其教典《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你想成佛,你的根本是什麼呀?那就是菩提心。

  「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除非你不想成佛,不想成佛就苦了,不想成佛的人是個糊塗的人,過的是糊塗的生活,跟你有沒有錢都沒有關係。你照樣糊塗,糊塗就是天天坐吃等死,不是只有老人院的老人坐吃等死,一般的人也是一樣,糊塗的來到這個世間,糊塗的長大,糊塗的成家立業,糊塗的在社會上打滾,糊塗的老,糊塗的病,最後糊塗的死。

  因為沒有菩提心,不知道成佛是為了什麼,都認為成佛是你們佛教徒的事,關我什麼事?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要再糊塗了,為什麼呢?你本來是佛,所以這是個大事因緣,大事因緣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了,這就是重視這個菩提心啊!這個菩提心不是光重視,他真的要發起來啊!要真發才行啊!

“又《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個菩提心它就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的法都在這裏頭了,所以可以知道這個的重要。

  然後說「若修證出現」,你的修持得到一定的證,不是說最後的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還是有一定的證法的過程,初果那也是證,禪宗開悟破本參,那也是證悟,然後破重關,再破摩訶羅關,他也有些證,你得三昧,證得某種三昧,這也是個證,當然這不是等於那個最後徹底的「信解行證」的那個證,不是最後的那個證。在你修證當中出現了,你能夠出現了菩提心「則為一切導師」,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導師,你看見了沒有?不是那些其它的什麼東西,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得了一點小小的便宜小好處小小的感應,而不知道這菩提心是如此的重要,不知道這個根本就是菩提心。

  然後說「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你這個心能夠發了之後,它有歸於它的本,歸於它的本源,它這個本源就是密嚴土,密嚴土是密宗的密嚴佛土,也可以說就是極樂世界。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你就在這兒坐著來修法,你這兒出現了菩提心,你不用起座,一切佛事你已經完成了,不起於座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一切佛事都成就了。佛事就是教化眾生,不是我們認為的一般佛事是做法會超度種種的佛教活動那個叫佛事。佛事就是教學,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情都圓滿成就了,他不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想做一個事情,那是凡夫,不需要起心動念那怎麼成就呢?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真正能夠做到這樣,那何必跑到災難現場呢?那麼為什麼還要跑到災難現場才能夠救人呢?關鍵就在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嘛!所以它這裏有「出現」這兩個字,這個地方的菩提心說的很高,這個菩提心高到這個程度,出現了菩提心,就是一切人天的導師,甚至於九法界都是導師,一切嘛!對於聲聞緣覺菩薩,你都是導師。

  歸本那就是密嚴國土,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不起於座而成一切佛事,所以那裏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切佛事都已經圓滿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這樣殊勝這樣的重要。下來又說了: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你要求佛的智慧,你要能夠通達了菩提心,這個就比那個要求的低一點,能夠通達的話,父母所生的這個血肉之身,在這個生命之中你很快要成就大覺之位,所以菩提心是如此的殊勝。

  我們也發起了很大的誓願,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願力,那算不算已經發了菩提心呢?

  念公他打個比方,這個比方太好了,咱們拿這個杏樹的種子將它埋下去,這個杏樹要長出東西來,第一步是杏仁裏頭開始有一點點的綠,然後長出綠芽從杏仁裏頭出來了,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從軟皮裏頭纘出來了,第三步杏核不是很硬嗎?從硬皮裏頭纘出來了。第四步是從土裏頭長出來了,這要長出來離開土這麼高就一個苗,咱們要問人這是個什麼呀?不認識,這個是杏樹長這麼高,長這麼高就管它叫杏樹,這就是發菩提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就把他叫做佛呀!那麼在這個以前有人沒發,那就不是了,就不相干啦!真是有一點點發,那就可能在這個以前的情況,它那還在核裏頭還在軟皮裏頭還在杏仁裏邊,剛剛有一點點綠,總之它有了變化了,總之是變化了。

  所以這不是一個空談,發菩提心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理解的問題,而是真實從內心有所發動,這就是發菩提心。所以念公就舉了杏核的「發」跟種子發芽的「發」,這個「發」跟發菩提心的「發」,是一個「發」字,是確實有一個新生的面貌。

“又諸經之王《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發心之要,不言可喻。”

  還有《華嚴經》反過來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就是用妄心啊!認賊作子,煮沙成飯,隨業流轉,永遠沒有出頭之日,這句話說得非常的深刻,這話是佛說的,而且還在圓教最高的經典《華嚴經》裏面說的。所以從這句話來說,很多佛教徒是做魔的事情啊!你根本沒有發過菩提心,你再怎麼修橋補路,度了多少眾生,造了多少廟,塑了多少佛像,這些叫什麼呢?這些叫魔業,這是《華嚴經》說的。《華嚴經》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華嚴經》是最高的教義沒話說了。那為什麼是魔業呢?你不想追求無上菩提,你修習善法是追求人天果報,你來生召感一個富貴的果報,但是富貴的果報就是令一個人容易墮落,你福報一大的時候,你的業力也就愈大,你的事情更多,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業,變成你今生的障礙。你想要修學佛法,那就很困難,因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真是忙死了,你要分心嘛!所以這個障礙你修習聖道,那就是魔業。所謂魔就是折磨,也就是障礙你明心見性,這就是魔,障礙你修行證果,魔業是指這個。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礙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離,在三界裏面繼續的流轉,魔王最開心就是看到這種事情,你一離開六道,那他的魔子魔孫就少了,他就緊張了,所以處處在障礙修行人。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入大乘,並不在於你今天積集多少的功德,而在於你內心當中真實的發起了菩提心,真實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第一個基礎。所以說「發心之要,不言可喻」,所以一般人只是在小地方著眼,搞些次要的事情,往往抓不到根本,不知什麼是切要的!這個在我們佛門叫盲修瞎練!這個發菩提心不管你修什麼都是這樣。剛剛說是密宗,那麼禪宗呢?禪宗更是如此,一切都是如此。

  那麼這個底下解釋一下,因為古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以發菩提心為主,其餘都是輔助。另一種說法是以念佛為主,其餘都是輔助。那麼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呢?兩句話合在一塊兒說了,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繼續看註解: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因。我國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兩者相左。”

  這兩個說法就相反了,到底那個是正那個是助?說這些話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淨宗的祖師大德,元曉是韓國人,在中國留學的,親近善導大師。各人的見解都不一樣,正中有助,助中有正,實際上是很難分的。善導,靈芝是咱們中國人。那還有日本的淨宗大德以持名為正行,那就是以念佛為主了,發心為助行,發菩提心是幫助的。蓮池大師在《疏鈔》裏面就把它和會合起來了,我們來看:

“蓮池大師《疏鈔》中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大家想想,真正發了菩提心,他會不喜歡念佛嗎?不可能的。還不願意念佛,表示他沒有真發,他自己說的不算,發心不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發心也不能往生,這是一而二,二而一。

“今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正是雙取兩家,復又攝歸名號,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

  「今崇」這個「今」是指這部經,現在這部《無量壽經》他崇尚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這就是一部經修學最高的指導原理原則,所以稱之為宗。

  而蓮池大師著《疏鈔》,就古德的說法折衷來說,他這個意思就講得圓了。

  古德大概都是「以持名為正行」,這個沒錯,而以斷惡修善、持戒念佛為助行,所以有正助雙修。發菩提心像《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以這個為菩提心,古大德多半是這樣的說法。

  而蓮池大師的講法實在講我們很容易明瞭、很容易接受、很容易修學,他就是一句「執持名號」,但是執持的意思就太深了,就是一心一意的執持名號,就是我們常講的老實念佛,但是老實相當的不容易!我們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不能稱之為老實念佛,老實的標準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都攝六根」實在講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看破、放下,六根不會再向六塵上面起心動念了,那才叫「都攝六根」,把這個六根都攝回來了。我們睜開眼睛看到順心的就生歡喜心,看到不順心的就生瞋恚心,那就沒有攝根,你的眼根就沒有攝,攝是收攝,你的根要從境界收回來,眼見外面任何境界不動心,你心就收回來了,耳朵耳聽一切音聲也不動心,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做「收攝」,然後才能夠達到「淨念相繼」,這個「淨」就是裏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一句佛號念到底,相繼就是不間斷,老實念佛標準在這裏,像這樣念佛,當然就是發菩提心了。

  我們在這裏要懂得蓮池大師這句話的深義,不能把他的意思給錯會了。他這個講法把古德種種不同的說法和會貫通了,這個說得好,可是意思很深,必須要清清楚楚的明瞭它,才不至於錯會了意思。所以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是主張持名的。

“且此八字,展之則為徹悟禪師之教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信願持名」。”

  徹悟禪師這四句也是淨宗的名言,古今大德在著作上引用了很多。我們學佛念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出離生死輪迴,這是我們的目標,無量劫來生死輪迴太苦了,這一生我們落在人道裏面得個人身,得人身又怎麼樣呢?這一生還是過得非常的苦啊!可是想一想比較一下,你比畜生比餓鬼比地獄那就幸運太多了。佛在經論上說得很好,所說的都是事實,如果不能出離六道,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實實在在的。佛說這些話,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也能體會到佛這句話的可靠性。所以這兩句是互相對應的,真為生死才會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就是為了「了生死」。

  好,那我們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裏。下來還有一些內容我們下一堂課再來繼續。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