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4集
2022/08/09 22:29:04瀏覽211|回應0|推薦4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4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还在十门开启的第二项*本经体性*。那么之前谈的一些关于实相的问题,谈了本体理体种种的解释,也用了一些世间的比喻来让大家比较容易体会。接著下来还是从各方面再来谈谈实相这个课题。所以我们下来就引《圆觉经》的话:

“又《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圆觉经》就说了,「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些幻化的东西都灭掉了,这些世间的一切都是幻的嘛。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嘛,是不是?都是幻,那么诸幻都灭了,可是你的本觉的真心是不动的,本来是如如不动啊。六祖开悟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下来也是《圆觉经》的话: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圆绝经》下面接著还说了,「幻灭灭故」,这些幻灭都灭掉了,「非幻不灭」,那个本来不是幻的是真实的,这个就不灭了。所以《心经》讲:不生不灭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它不是落空,不是偏在一边,不是只有空。但是你这个幻灭要灭掉,幻灭都灭掉之后,非幻是不灭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磨镜就是镜子上面肮脏了,古时候的镜子脏了你就磨一磨,我们现在讲抹一抹擦一擦。脏给你擦一擦脏都去掉了,脏都去掉之后光明就现出来了。所以幻灭以后的觉心是不动的,就如同把脏东西擦去之后,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把这些脏东西去掉明就显现了。明只要肯透露一点点,只要一点点你宗通就有份了,你就不是长虫钻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镜啊!也得用功啊!我们现在说你得真干才行啊!这是个真实的东西,你要去磨垢,把那个污垢给磨干净,那用什么方法呢?佛说了八万四千个方法,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就是这句阿弥陀佛最容易办到,一句弥陀也是磨垢,这是最殊胜的办法。下面说:

“经中所云幻灭后之觉心,与垢尽后之明现,均指离妄所显平等一味之实相也。磨镜实是磨垢,镜性本明,非从外得。”

  所以离开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了。磨镜实是磨垢,「镜性本明,非从外得」,这句话很重要。你磨那个镜把那个污垢给磨干净了,其实你磨的是那上面肮脏的东西,你本心是无可修的,他本来是不垢不净的。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现在有脏,这个脏是什么呢?是外面的,这个脏要除掉,而镜的光明的性能它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是本有的。所以它是不增不减,没有一个法是从心外得到的。所以我们念佛也不是心外求法,我们只是什么呢?只是恢复你的本心。所以暗合道妙它就是一声佛号一声心啊,就是用这样殊胜的方便来恢复你的本心。下面说:

“垢除明现,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所以你不用去求真,不用去找那个真,那个真不在外面在里面。你只要做什么呢?你只需要息见,你不要去求一个真,我怎么做才能够求到一个真呢?你只需要干嘛呢?把你这一些种种的「见」给息掉,所以有句话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尽掉这些凡情,把这些凡情都去除了,那剩下来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圣解了。「须知圣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里有执著,执著这个圣解,这个圣解它也就变成凡情了。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因为这是本来有的,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众生之见,皆妄见也。真者,佛知见也。”

  「众生之见」就是我们的见都是妄见,妄就不是真,所以要舍掉。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以佛的知见来开示,叫我们悟入,那么真是什么呢?真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我们修行就是为了「息见」,把我们众生的知见转成佛的知见,那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磨那个垢,垢就是我们众生的知见,种种的看法,种种自己的标准,这些都是众生的知见。所以垢就是众生的知见,最后恢复我们的本明,我们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见。所以佛的知见是我们本具的,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这就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了。再引证一下《阿弥陀经要解》澫益大师的话,下面这段很长但是很殊胜也很重要,大家听一听,看一看《阿弥陀经要解》澫益大师他说:

“又《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注:如上喻中诸器皆不离金。)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这一句比较长,我们慢慢的来看,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吾人就是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当前这一念,所起的这一念这个心这个性,他在那里呢?你找出来,找到它在那里吗?它怎么起的?从那里起的?然后它到那里去了?不在内也不在外,你说在那儿啊?在里头,在外面,或者在中间不在中间都不是。所以你看在《首楞严经》阿难七处征心,找心找了七个地方,佛都否定了。以阿难这样的智慧找心都找不到,找了七个地方都找不到,让佛都全部给否定了,那我们呢?他是阿难我们是什么难呢?所以我们就很难了。所以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是《金刚经》的话,过去已经过去,past tense,应该没有了,是不是?就是现在 present tense,底下还有个未来,这些都不是。你看我们的念头一秒钟216000个刹那刹那的生灭,那里有过去、现在、未来啊?那里有啊?你说当下,当你说当下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都已经不是当下了,所以未来也没有,过去现在也没有,因为它不停留。然后说非青黄赤白,也不是青黄赤白,你说咱们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你说是猪肝色,猪肝色那是心脏,不是我们这个「心」。这个「心」在我们中文里面就比较难分得清楚,有妄心,有真心,如果用英文的话它就很清楚了,这个「心」 叫 mind不叫heart,heart就是猪肝色的心脏,这个「心」是mind,所以它也没有任何颜色,那里有颜色?你根本就看不到,你怎么能说是什么颜色的。所以也没有长短方圆,它也没有形象。你说是长是短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呢?都不是,它没有形象。「非香非味」,也不是有香味,「非触非法」也不是触法,因为你接触不到,你看不到、想不到、找不到,「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这句话就是当年达摩祖师让慧可把心给找出来,把心找来,把心给我,你要安心我就给你安心。把心给我,结果二祖说找不到心啊!「觅之了不可得」,你找心不可得,你找它找不到,但是你不能说你的「心」没有啊,是不是?「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这个「百界千如」是佛学名词,百界千如是什么呢?这个大家见过吧?百界就是我们有十法界,六趣就是六道,天、阿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六道,加上声闻,缘觉就八道,六加二八,菩萨九佛是十道,就十界十法界。十法界之中各有十界就成了百界。每一界有十如,这是《法华经》里面的话,《法华经》的话是说,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个如,每一界有十个如,如如百界那就是千如了,这些名词大家查查字典就有了。这百界千如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整个宇宙的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心所造,那它造了百界千如你不能说我的心是有啊!前面讲过了,你拿出来给我看看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没有啊!没有你不能说「没有」啊!离开有无,你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没有,可是它造了百界千如你又不能说它有啊!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个心性这个实相是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说不出来,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也表达不出来,都说不到的,都离开了。而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这句话就更难懂了,所以这一切分别也不是离开咱们的自心,另外还有一个性,那就变成两个性了,那就是二不是一了,二就不是不二了。你看,昨天讲过了,现出的这些盆,碗,宝塔,佛像等等这些相,它也都是金子造的,对不对?就好像水上生波了,生了波之后月亮就现不出来了。因为波动就看不清楚了,是不是?但是波是什么呢?波不就是水吗?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这里注明说,如上喻中诸器皆不离金,这个比喻之前讲过了。所以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都不离开水啊,而且是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的自性,不是离开我们另外还有一个自性,这些相都是本来离的。后面就总结了,「要之,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自心我们的实相是什么呢?离开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法造百界千如,它什么都包括了,没有一样它不包括的,十法界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那么十法界当中还有十法界,十界当中还有十界详细极了,每一界又有十如啊!所以有体、有用、有事、有理,没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所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又离一切相,离就没有相,即就没有无不相。「即」就是有相不是无不相,「即」就是有嘛,怎么没有相呢?你看我们身体也是一个相,这句阿弥陀佛也是相,怎么会有断灭呢?怎么会有顽空呢?所以「不得已强名实相」,不得已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实相」,勉强取个名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沟通方便,但是你不能认为实相是一个名称,那这个「实相」又变成有相了。心性没有一物啊!前面不是说了吗?「说似一物即不中」,你怎么说是实相呢?本来无一物嘛!所以我们这么来体会才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实义。那么下来说:

“可见实相乃吾人当前一念心性之强名。”

  所以实相是我们每一个人当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

“吾人一念心之性,强名为自性。”

  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自性,也可以叫做我们的真心,佛性,妙明真心如来藏或者自性,或者第一义谛,但要知道这都是假名。

“二祖觅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无。”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面壁九年等到二祖来了,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但是你不可以说他没有心啊,他说找心找不到!那你不能说他没有心啊,他底下就开悟了,「觅心了不可得」就开悟了。达摩就说:我给你安心安好了,没事了。本来就没事,自找麻烦自寻烦恼,二祖当时就开悟了,他开悟是悟了什么呢?悟了心啦。所以你说他没有心行吗?是不是?然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你不可以说他没有啊!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亦不能执为有。”

  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说了一大套的话,就是下面那五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了一大套赞叹自性的话,他说了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的,那你也不能执著自性是有啊!那你就落在有这边了。

“盖离四句,绝百非,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所以就是要离四句,四句就是对立的,我们来看看,自跟他或者是色跟空,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那就四句了。圣凡也是一样,有圣有凡,圣是一句,凡是一句,没有圣没有凡是一句,也是圣也是凡又是一句,四句。所以我们说话都离不开这四句。而讲真实就要离开这四句,离开四句就绝百非,百非是从四句所生出来的,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所以我们这个经的体性不是思量分别,就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修持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达到能够前后际断。你的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的相续没有中断,那我们突然有一个前念已经灭掉后念还没有生,这个空隙叫做前后际断,所以修行人修到这一步你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情。没有达到这一步之前都是叫什么呢?都是叫文字依通,这个地方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的精进。所以禅宗里面讲我们的自性是什么呢?下面都是很多祖师的话,我们好好的来听一听,都是很重要的开示。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

  这是莲池大师的话,明就是很光明,明白了,灵明就是绝对的明,「彻」是透彻,彻底,洞彻就是形容这个「彻」它是绝对的彻。「寂」是安寂,常寂光的寂。「湛」是清楚极了,恒就是常,用常来形容这个恒,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呢?是极明极彻,极寂极常。

“「孤明历历」”

  这是临济大师的话「孤明历历」,「孤」不是孤独的孤,是一切都放下了,「孤」了还有什么呢?不与万法为侣了。「孤」但是它「明」啊!「历历」是不断,清清楚楚。底下是德山的话,临济见人就喝,德山见人便打,拿棍来打。德山的话说:

“「炳赫虚空」”

  「炳赫」是光明至盛但是它又空,你看看它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空。祖师的这些话都是说的自心,形容我们的自心。底下是百丈的话了,黄檗的师父百丈,马祖的弟子,他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个心灵的光它独耀,「独」是单独唯一的显现出来了,这也是「孤」的意思,「独」就是「孤」的意思。「耀」是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跟尘。咱们不是有六根六尘,要离开根尘才灵光独耀。这些都是祖师以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我们的自心,给咱们大家通个消息,咱们能够通消息也能够跟祖师这样,能够见到本心。不然那还只是一个指路标,当然指路标也要,指路标也有好处,通过指路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归宿。下面是引了莲池大师的话:

“故莲池大师赞曰:「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所以莲池大师就赞叹咱们这个自性说什么呢?说「大哉真体」啊!咱们这个「本心」「实相」是大哉,这个「大」是绝无对待的大,这个真体是「不可得而思议者」,不可以思议的「其唯自性欤」,只有说的就是这个自性了。

“实相之旨,如上粗明。至于本经体性,何得称为实相耶?”

  实相的道理上面粗粗的说明了一点,那么本经《无量寿经》怎么可以说是以实相为体呢?就是跟本经有什么关系呢?跟净土法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才是我们要知道的,而我们的《无量寿经》好像没有像《金刚经》《圆觉经》谈的这些道理啊!没有谈实相的道理啊!那怎么能够称为咱们是以实相为体呢?所以很多人说是专修净土的,对这方面没有重视。

“下申其说。”

  下面就引申了引了《往生论》的话,我们净土最早的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就是三经,这一论就是《往生论》,这是印度的世亲他著的《往生论》,世亲又名天亲,我们常常听到天亲菩萨,世亲就是天亲,梵名叫Vasubandhu。世亲菩萨本来他是小乘教,后来大了之后到了晚年不得了他忏悔了,不得了了,我毁谤了大乘啦,就跟他哥哥说,哥哥是修大乘的,就跟他哥哥说我要把这舌头割掉,我要割掉这个舌头来忏悔。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忏悔割舌头,你一个舌头够用吗?你批评了这么多的大乘,你一个舌头够忏悔了吗?世亲就说那我怎么办呢?哥哥就说你赞叹大乘啊!所以世亲后来就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个大菩萨来的,我们看下面说:

“世亲菩萨《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

  庄严佛土,我们法会结束都会念庄严佛净土,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庄严佛土,我们这个佛土是要庄严的,功德成就了一方面庄严佛,佛土是依报,依报就是自然环境,物质环境,正报是佛呀!庄严佛的功德成就了,就显现了佛的报身,佛的化身,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菩萨也庄严了,他的功德也成就了。这三者成就这种庄严应当知道,而简单来说就是入了一法句故,这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了。你看,听起来这很有禅宗的味道,一切庄严入一法句,那一法句是什么呢?一法句就是清净句,那么清净句又是什么呢?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那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跟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那不是实相是什么呀?那就是实相呀,法身就是实相,不同名词一个意思,是不是?

“此论直显事理无碍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当相即道。”

  所以这就显现出事理无碍了。所以我们听都听不懂,肯定听不懂,听不懂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处处都有障碍。这里说的是事理无碍,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所以我们听不懂,所以听不懂是正常的。虽然都是法身而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那么「即事而真,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当相即道」这两句话就是密宗跟净土宗的特点。「即事而真」这些事相,我们眼睛看到的花,佛像,莲花灯,水晶灯,这些都是事相,这些事相都是真如,这个更难懂了,事相是事相,怎么跟真如有关系呢?事相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话说:「声字皆实相」,咱们念咒有声音啊!唵嘛呢叭咪吽,Namo Amitabhaya,念咒不是有声音吗?念佛那摩阿弥陀佛也有声音。这个是声音,光是字种,你写个咒字这是字,声跟字都是实相,就是这个道理。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显了事理无碍的一真法界,事就是真,所以不是拨开了事拨开了相去见真,不需要。「当相即道」,相就是道。

“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

  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啊!所以我们读《阿弥陀经》,不知道《阿弥陀经》讲的都是法身的境界,极乐世界的鸟啊,水啊,菩提树啊,香啊,花啊,自然环境,还有那些诸上善人菩萨这些,都是法身,那就都是实相了嘛!「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那么本经还不是以实相为体吗?底下是引《圆中钞》了:

“明蘧庵大师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明朝的蘧庵大师他就说了,这是他「疏」里面的内容,他做「疏」,幽溪大师做《圆中钞》,下面是幽溪大师《圆中钞》的话:

“幽溪大师《圆中钞》曰:「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即指实相)」”

  「琼林玉沼」那些宝树是琼林,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是玉沼,你看这些真的是这个相吗?这个相其实它直显于心源,那边显出来的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本心自心,是本心显出来的。寿量光明,无量寿无量光全彰于自性,正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幽溪大师接著再引申一步,所以这个成为日月星三光,怎么说呢?《阿弥陀经疏钞》就像太阳,《弥陀要解》是星星,加上这个《圆中钞》是「月亮」,星星月亮太阳,这是咱们《阿弥陀经》最好的三部注解了。他说:琼林玉沼,这些宝树宝池,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这就是法所现的相,法相啊!「然而直显于心源」,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现的,「全彰于自性」,都是彰明了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还有什么相呢?这一切全是咱们的心,全是咱们的自性,那还有什么相呢?这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说的八个字,「讬彼依正,显我自心」,我们假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种种的这些,来显我的自心,这些都是我的自心所变现的,这一切全是我们的心,全是我们的自性,那还有什么相呢?「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我们的心,皆是法身,所以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这就是事理无碍了。像这样的理解,一般说是修净土的都很少有机会听到,所以我们的福报很大,我们现在是依据念公的《大经解》的内容,里面都是祖师大德重要的体会,精辟的开示,所以大家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就深就广了。同时对极乐世界的认知也提升了,就不会怀疑这些水鸟树林,自然环境的不可思议变化,你把它当神话,那现在你就清楚明白了这些都是法身,都是自性变现的,证实原来皆是法身的妙用,皆是自性的显现。那么这样你就不是一般的修净土,念念佛而已了,你就跟别人不一样了,你就出格了。我们再继续看下来注解的文字说:

“盖吾人心性,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极乐国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心净则佛土净,土净即我心净。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所以我们的心性是量同法界,它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里又引了莲池大师的《疏钞》,这八个字是《疏钞》的文字。一开头就是这两句「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念公对这两句有各别的解释,是在别的地方的开示,现在把它引过来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很难得很稀有。我们来看看说:我们的自性本性是没有生灭的,是永存的。比如说大地,它还是要坏的,大地并不清净,所以不能够称为湛,它还有所动。地球它有一天会烧得连灰都没有了,它就是要毁掉完全消灭。所以不能称为「恒」。「恒」是恒常的意思,它不是恒常存在的。地球虽然是固定的,但有时候还有一点点动,而我们的自性这个「常」是永远没有变动的。那大地虽然很安静,还不够彻底的「寂」啊!你看有的时候它还会有地震,一些变动,所以它不能称为「湛寂」,它还是很脏不是很干净,不能称为「湛」。只有我们自性这个安静这个清纯才可以称为「湛寂」。「常」再加上一个「恒」字就更加常了。大地虽然是寿命长,可是等到一千尊佛出来之后,它还是要大爆炸的啊!还是要销毁的,还是要烧光的,不用等风,火就烧完了,这个火烧连灰都烧光了,因为温度太高了。只有我们的自性本身的「恒常」是永远没有动荡的时候,所以加个「恒常」。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也有这个相同的意思,你看经文不是说了吗?「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个「常」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个「常」是你短我长,你一万年,我万万年就比你长了。总之都在相对之中,再有三个万字比两个万字要长,那就是相对的,有比较的。而这个是绝对的「常」,永远没有消灭的时候。这四个特点是,「明」是灵明,透彻,而且是洞然的透彻,「寂」是「湛寂」,那么清湛那么彻底的湛寂,「常」是永恒不坏的,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常,是「恒常」,所以这是讲自性的四个方面。「竖穷三际」,这个三际是指时间,过去、未来、现在,穷尽了过去三际。「横徧十方」,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上下一切就是十方,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未来是不可穷尽,那么空间呢?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心之所在,那里都是。所以阿难找了七个地方,给你找七万个地方都没有,还有超过七万个地方吗?你还会漏掉吗?所以无所不在。「极乐国土,非在心外」,极乐国土在那里呢?我知道,师父,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很远很远,坐火箭穿梭机都去不了。极乐国土不在我们本心之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心净则佛土净,土净则我心净,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本经所诠,直显本心,全彰自性。当相即道,无非实相。”

  所以本经所表示「所诠」的,「诠」就是诠释就是表示,「直显本心」,经中的种种的庄严,一切的一切,就是说的什么呀?就是说的咱们的本心啊!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这些相就是道,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没有一个不是法身。下面又引《弥陀要解》了,我们看:

“如《弥陀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由上可见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故云以实相为体性也。”

  所以这里再引据《阿弥陀经要解》的话,这句话是非常好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只说无二就又成了边了,也没有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于能说所说」,就是说法的,所说的法,能度所度,能度的众生和所度的众生,我们所信的这个法门,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这就包括了一切了,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就是那个印,全都在那个印里面了。这是澫益大师的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那个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那么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呢?因为本经全说的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有些人说你们净土宗执著,又是什么黄金为地,又是什么宝树七宝什么的,你们就喜欢这些。他不知道这些黄金为地种种的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都是法身,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就是说明这是有根据不是任意说的。

“又本经《德遵普贤品》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品》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积功累德品》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也。极乐妙土乃「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者也。弥陀世尊摄此妙土,宣此妙法者,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依正,净土法门,举体是真实之际,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性也。”

  为了要证实《无量寿经》是以实相为本体,所以引经据典,引了种种的经种种的论来证明。这一段是引了本经《无量寿经》里面的内容,本经有三次说到「真实」,第一次说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个以后还要详细的讲。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咱们这个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那要怎么救度众生呀?我们佛就是要救度众生,那么救众生不是喊口号,不是光喊口号就行了!要怎么样呢?要有行动啊!这个行动就是「惠以真实之利」,令一切众生成佛才是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法门就是真实之利。

  阿弥陀佛成就净土是「住真实慧」庄严净土,所以就是这三个真实,一个真实之际,一个真实之利,一个真实之慧。真实之际是法相是真如实相的本体,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所庄严成就的,阿弥陀佛摄这样的一个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的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来宣扬这样的一个妙法就是要给众生以真实之利。别的利不能称为真实之利,只有这个利才是真实之利。我们要度众生,我们要给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要这个法门,别的也能够给他利益,皆不如此,都不如净土法门。「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的净土法门全体就是真实之际,就是刚才澫益大师说的,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当然咱们这个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这个体性也是我们最不好理解的东西,我们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是什么体性,那么完了之后底下更重要的要研究它是什么宗,它所尊崇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我们不光是研究学问,研究学问就变成佛学家了。修行不光是研究学问,我们要拿这个来自觉,我们更要拿这个方法来救人,让别人也能够依这个方法得到度脱,那就要一个修行的方法,这个就是「宗」。下来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跟趣,就是十门开启的第三项:

三、一经宗趣

  我们先看注解的文字:

“经之所崇尚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是理,宗是行。体者,乃宗所依之体。宗者,即是显体之宗。二者互相表里。宗是会体之要行,故应崇尚。”

  那么这个经就是《无量寿经》,它的宗是什么?还有它的趣是什么?宗的意思就是所尊从的,所尊重的,紧要的,当然一部经一上来我们要先了解它所尊贵的所重视的是什么?再有,宗是修行的要径,我们研究一部书,尤其是经典,那不只是理论的探讨而已。所以有人问这个佛学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学?既然名之为佛学院当然也研究佛学,但是大家要知道佛所有的佛学都是为了让你去学佛的,学佛就是要行,如何去行呢?不是停止在理论上就完了,宗就是修行的要径,所以一部经典一上来,你要知道它的宗,也就是现在说的宗旨。它的宗旨是什么?下面就引论著了:

“《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又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所归趣之处。」可知,趣者,归趣也。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那我们来看看这句说的是什么?趣就是归趣,趣向,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你不知道你要达到什么目的,那你修来干嘛?那不是白修了,是不是?要去穷究它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叫做「趣」,叫做「归趣」。再简单的来说,「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的纲领。

  修行这两个字它的意思我们要把它搞清楚,行就是行为,行为包括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身体造作、言语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行为,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可见得修行是我们每一个人决定不能够缺少的,也就是我们的过失错误不能永远的犯下去,要时时刻刻把它修正过来。那么佛教给我们特别是著重在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所以在讲经文之前,宗趣是必须要提示出来的。那么前面是讲体,我们也讲过了,体是讲理论,就是佛说的这个经理论的依据。宗这是讲修行的方法了,所以体就是修行所依据的道理,宗也就是把这个道理,不只是明白这个道理,你还要去实践。如果只是道理就是纸上谈兵,是不是?还要如何具体的实践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那么这个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会受到大众所欢迎,因为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那我们继续看注解:

“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

  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五种原译本里头流通量最大的。现在学《无量寿经》的你不用夏莲居的会集本,那你就用康僧铠的原译本,都好都好,没问题。《嘉祥疏》里头也说得非常的好,说阿弥陀佛修因,这个修因是指的四十八愿,因圆果满,所以感得极乐的果,极乐的果就是极乐世界,这是说的弥陀。二者说众生,这里说劝物不说劝人,如果劝人,那十法界里头只有说到人道而已,其他道就不包括了。劝物就全都包括了,我们讲动物、植物、矿物全都是物。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了,劝大家修因,所以这个因很重要,你是修什么因你一定感得什么果。你修的不是纯净土的因,你怎么可能得到纯净土的果呢?所以这个很重要,这就说到要专,要精,要纯,那么依什么修呢?依四十八愿,要存弥陀同样的大慈悲心,要发跟弥陀同样的四十八愿,行要跟弥陀同样的,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是行。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是趣,我们所要求的终极目标这是趣。下来说:

“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

  海东元晓师他的注解《宗要》,他也是用的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宗要》是他的注解,他说「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就是跟前面讲的一样,就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下面引日本人的注解:

“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 ”

  释观彻这是日本的一位法师,他的法号叫观彻,他有《无量寿经合赞》,以前讲过在唐宋的时代日本有许多高僧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回去之后对于《无量寿经》的修学弘扬都超过我们中国。现存在《卍续藏》里面所收藏的《无量寿经》注解,有二十多种是日本人的著作,这些著作都非常有价值,《无量寿经合赞》是其中之一。他对于本经的宗旨所说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这部经是以「念佛为宗」,也就是澫益大师在小本里面所讲的信、愿、持名,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是这部经的修学宗旨。「往生为体」这个「体」就是趣的意思,跟前面说的性体不一样。

“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尊」是崇尚,这部经修学所崇尚的就是念佛,就在念佛。本经经文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本经所尊崇的,所以「以念佛为之宗」。「宗之所趣」,前面讲过「趣」就是趣向、归趣,也就是我们念佛最终的目的在那里呢?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往生不退成佛嘛。所以「以往生为经体」就是这部经的归趣。下面注解还有引了很多经跟论,对这个宗跟趣讲得很详细很全面很透彻。

“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那么《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大师在《疏钞》里头说宗趣这三句话很重要,第一句就是「依正清净」。「依正清净」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双关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个就不必说了,我们都知道了。而十方世界每个求生净土的众生,我们在这个地方称众生而不称人,因为称人只限于人道,称众生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也必须要做到怎么样呢?「依正清净」,然后信愿才能够往生。《疏钞》里头这一句比前面所讲的念佛为宗,这个意思更为精深了。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如果你信愿念佛,念佛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那你还是去不了。不是说每个念佛人都能够往生的,你看看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呢?莲池大师这个标准就在这里了。虽然念佛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条件就是要「依正清净」,正报是心,心不清净,依报是身,我们的身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清净,依正要不清净,你虽然是信愿也不能够往生。所以莲池大师这个标准就很清楚了,一点儿都不模糊了,我们念佛人一定要以一心不乱作为修学的标准,一心不乱就依正清净了嘛。以这个为宗趣,所以讲到最后还是那三个字,专,精,纯。这是我们七宝净土讲堂所标榜的所提倡的,所以专,精,纯是必要的。你世间法参一点点,佛法也参一点点,西方的因不纯,那你怎么能够得到极乐的果呢?下来说:

“《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前面讲了很多,「宗」就是宗旨,「致」也是趣向到达的意思。这句话是幽溪大师在《弥陀经圆中钞》里说的,后面就是澫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这三个注解是《阿弥陀经》古注里面最好的三个注子,就是最好的三个注解,注解《佛说阿弥陀经》的。这个地方说得简单,说「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圆中钞》讲到「净业」,《疏钞》里面讲到「依正清净」,如果没有净的标准,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所以你不多听一些大德的见解,你就因为我只要念佛就好了,什么都不用管,那你又做不到老实,你以为念佛我一定往生的,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我一定跟他走,但是痴痴的等了多少年,阿弥陀佛一点消息都没有。看看以上祖师说的这些条件,你都做到了吗?「依正清净」,所以简单说就是要修净业,身,口,意都要清净,这个就把我们的疑惑给解开了。所以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念佛,你看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念佛,你看佛教徒你问他是不是念佛的?他说我是念佛的啊!各各都在念佛,但是你看《无量寿经》不是说了吗?「易往而无人」,是不是?好,我们接著看,说: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总之根据古大德还有中外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所说明的这些宗趣,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本经的宗是什么呢?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八个字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是宗,是我们所尊崇的。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说你要发大心啊,要发觉悟的心啊,所以一切都是因,你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可能种瓜得到豆,种豆你得到瓜,那因果就不对了。你种菩提你就得菩提,所以要成佛得先发菩提心,要发起这个菩提心,一向专念,要念佛,不但是念而且要一向专念。以前讲过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直都是这样,一向专念。如果你是又修点这个,又修点另外的,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那就不叫一向专念了。所以要很专啊!一直都是这样要专念。这个经当然讲的是念阿弥陀佛为主啦,这就是所谓的「宗」。那么「趣」呢,归趣,趣向是什么呢?就是「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这个迳登不退的「迳」就是直接,只要你真的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一生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你就不退转啦!底下就要讲了,不退很难啊!三个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念佛法门直接就不退了,退是最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是进一退九啊,进了一步那你就要退九步了,或者有一个人在进步就有九个人在退步。你不要说我没有进也没有退我原地不动啊,原地不动旁边的人向前,你就等于是退了,是不是?所以退缘太多了。这个法门就是「迳登不退,圆生四土」。那我们一般往生只能生到凡圣同居,还是凡夫的地位,但是已经圆融无碍的生到了方便有余土,生到了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土了。所以这个叫做「圆生四土」。以「圆生四土」这个作为归趣,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果位,最后得到的果。所以全经就是如此,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所以首先讲明宗了,为什么说这个经以这个为宗呢?当然要有根据啊!所以我们接著看,说:

“(甲) 首明宗”

  我们看注解:

“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首先就是三辈往生里头有上辈、有中辈、有下辈,这个水平就很不一样了。那上品上生就在现生之中,就在这一生,虽然是最后,但还是现生,没有到下一生还是现生,他已经是地上的菩萨大菩萨了,可以见无量佛,闻无量法,证无量的陀罗尼,可以当时就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闻法去度众生啦!这个是上品,最高上品上生。下品五逆十恶念了十句佛生到边地,多久多久才花开见佛了。总之都有个上中下吧,不管你是上的是中的是下的,经文都说了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做为往生的因,这个就是修行的必须要径啊,也是我们所尊崇的,这是一个证明。下面我们再看:

“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

  那么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头我们只说了两个愿,第十九愿这个全文是「闻我名号,发菩提心」,直接就点出菩提心了。然后说「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这就说明了要「念」,是不是?现在一般人就是我也念啊!一天念个半小时,其他的时间就是干啥呢?打闲岔讲是非,那就还不够一向专念,努力还不够。这个地方说「昼夜不断」,这个要求就高一点了。底下这个就容易了,「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佛迎现其前,之后佛就慈悲加祐,加持这个行者,让他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心里头是很慌乱的,一般不是个修行的时候了。但是这个因为你平常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阿弥陀佛就跟菩萨大众现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到你不会乱,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所以有人念佛说我觉得还没有到一心不乱啊,到时候临终恐怕佛就念不了了。他不知道有这个他力的法门啊!有佛的慈悲加祐力啊!

“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愿的愿文。那么日本很多大德这第十八愿他们是尊崇到极点啦!因为他们尊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弘扬《无量寿经》的。大家都说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那么日本大德就说了,许多的经典要跟《华严》《法华》来比,那别的经都是权,只有《华严》《法华》是实。如果《华严》《法华》跟《无量寿经》来比,那《华严》《法华》是权,《无量寿经》是实。但是《无量寿经》要跟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其它的经文要跟这个愿文相比,那愿文是实,其它的经文还是权啊!这个愿文之中有四十八条,每一条来跟第十八愿相比,那第十八愿才是真实,其它的又是权了。权就是权巧方便,不是真实义。所以这些大德都赞叹,就把这个第十八愿的重要性给剖析清楚了。我们再重复一遍第十八愿的愿文是:「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前面还有,不是从「闻我名号」开始的,这里就简略了。「闻我名号」,一切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然后就「至心信乐」,你别小看这个「至」字啊!这个「至」就是登峰造极啦!至诚的「至」,以至诚的心来相信这个法门,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乐就是欢喜,庆幸啊,觉得很幸运啊!真的稀有啊!愿意去这个地方,愿意要受持这个法门。那么就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把一切善根不求其它的事情,只是求「愿生我国」,只是求这个。然后「乃至十念」,这种「至心信乐」的念「乃至」只是念了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十恶可以往生,可是五逆十恶再加上诽谤正法,那就是临终很难念啦!你都不相信嘛,是不是?这个愿文以后我们还要讨论,到了第六品的时候,我们还要详细的来讨论。善导大师还有特殊的见解,这个我们暂时不发挥了。

  我们不是要谈宗吗?是不是?那么从这里看出来了,这一段是什么呢?这段是「至心信乐」,这个信就是智慧啊!愿就是愿力,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愿意去度众生,这里的「信乐」就相当于发菩提心啦!你要念啊!那怕是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啊!这个在《观经》里面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恶看见地狱现前害怕了,只要有善知识教他忏悔赶快念佛,这个时候你叫她观想已经来不及了,她也观不到了,已经不行啦!念佛的话有十念就可以往生,这是经典说的,《观经》里面说的。

  好,那我们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还有一些内容,我们下一堂课再来继续。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